第1腰椎

2024-11-23

第1腰椎(精选7篇)

第1腰椎 篇1

在第1腰椎骨折术后, 病患易出现合并尿路感染等相关并发症, 尿路感染一般是因细菌直接侵袭所造成的, 尿路感染一般分为两种, 即上尿路感染与下尿路感染, 其中上尿路感染为主要指肾盂肾炎, 肾盂肾炎又可成为慢性肾盂肾炎与急性肾盂肾炎, 而下尿路感染则包含膀胱炎与尿道炎[1]。为有效地控制与预防第1腰椎骨折术后病患合并尿路感染, 笔者对我院所收治的第1腰椎骨折术后病患合并尿路感染的临床诊断以及治疗实施了分析,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次研究中, 所研究的对象为我院在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所收治的100例第1腰椎骨折病患, 其中男性病患为30例, 女性病患为70例, 所有病患均实施内固定手术来予以治疗[2]。在术后2周左右有40例病患出现了间断性的发热症状, 体温最高的为39.1℃, 将导尿管拔出后, 进行消炎药物的静脉滴注, 静脉滴注一段时间并未好转, 且病患产生排尿不尽感, 出现了尿痛新症状且伴有下腹痛, 考虑到病患可能存在尿路感染问题, 将上述40例病患送入肾病科病房予以观察与治疗[3]。

1.2 方法

1.2.1 尿路感染临床诊断:

基于病患临床资料的分析和研究, 结合病患自身病史、临床体征以及其他相关辅助检查结果, 对病患病情实施了分析, 其主要如下: (1) 尿路感染:病患在手术结束后行使导尿管时存在排尿不尽感、下腹痛以及尿痛等症状, 在入院之前, 病患尿检结果显示其白细胞相对较多, 对此可明确进行尿路感染的诊断[4]。 (2) 继发性肾病:由于上述40例病患中有15例为育龄妇女, 存在蛋白尿以及血尿, 对此, 在诊断时, 还要注意继发性肾病的诊断。 (3) 慢性肾小球肾炎;因有部分病患为中年女性, 且在病史中无高血压病史以及水肿等, 但是存在蛋白尿以及血尿等, 对此在诊断过程中, 还要注意相关疾病的诊断。通过尿常规检查, 上述40例病患均属于合并尿路感染。基于该诊断, 通过病患临床资料的分析与研究, 随机将病患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两组病患各为20例, 两组病患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症等方面所存差异明显, 无统计学意义, 即P>0.05, 故有很好的可比性。

1.2.2 治疗方式:

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消炎治疗与退热治疗, 观察组采取对症治疗、休息、营养神经以及抗感染治疗等, 其治疗方式主要如下: (1) 利用葡萄糖与怡新力来实施静脉滴注, 并用来福乐欣来实施静脉滴注, 每天1次; (2) 做好查房记录工作, 观察病患病情变化情况, 鼓励病患多饮水并都排尿, 定期实施尿常规检查。

1.3 疗效评判标准。

在本次研究中, 将疗效评判标准划分为3个标准, 即显现、有效以及无效, 其标准具体如下: (1) 显效:病患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尿培养阳性的病患病菌已全部清除, 且尿常规检查恢复正常, 白细胞为阴性, <5个; (2) 有效:病患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尿培养阳性的病患病菌大部分清除, 同时尿常规检查基本恢复正常; (3) 无效;治疗前后, 病患临床症状未发生任何的改变, 同时在尿常规检查中, 白细胞>5个, 尿红细胞为阳性[5]。

1.4 统计学方法:

在本次的实验数据中采用的是SPSS17.0软件来实施统计学分析, 其中组间数据资料的对比采用的是t检验, 而计数资料对比则采用的是卡方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 两组病患均有所好转,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见表1。通过表1中数据的分析可知, 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要比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 两组所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即P<0.05。在观察组中有1例病患为无效, 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病患存在其他相关并发症, 导致治疗失效;在对照组中有5例病患为无效, 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在治疗过程中, 治疗时间过短, 病患未严格按照医嘱来用药和配合治疗, 使得尿路感染这一并发症反复发作。

3 讨论

在骨折手术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就是尿路感染, 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 超过95%的尿路感染均是因单一细菌所引起的, 其病原菌为大肠埃希杆菌, 该菌血清的分型可达上百种, 常见于无并发症尿感或者无症状菌尿;多种细菌感染一般常见于阴道、留置导尿管、肠道、神经源性膀胱、先天性畸形以及结石等[6]。尿路感染在临床上一般表现为膀胱炎、慢性肾盂肾炎、急性肾盂肾炎以及不典型的尿路感染等, 其中不典型尿路感染上, 病患临床表现为急性腹痛、发热、胃肠道功能紊乱、腰痛或者血尿等。在第1腰椎骨折术后病患合并尿路感染的临床诊断上, 首先应该实施尿常规检查, 结合病理特征来实施分析, 其次实施尿生化检查、尿细菌学检查, 还可借助于影像学来进行全面且科学地诊断, 在本次研究中, 在尿路感染临床诊断上主要是借助于临床病理特征与尿常规检查来实施诊断, 基于病患诊断结果与临床资料, 随机将其划分为了对照组与观察组, 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抗感染治疗与退热治疗, 观察组则采取对症治疗、休息、营养神经以及抗感染治疗, 从两组治疗结果来看,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要比对照组高, 二者所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即P<0.05。综上所述, 在第1腰椎骨折术后, 应加强对病患病情的观察, 针对病患所出现的并发症, 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式来予以处理, 以确保病患可尽快康复, 使其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郇秋霞, 单桂梅.循证护理干预对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压疮与尿路感染的预防[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 13 (19) :80-82.

[2]闫桂虹, 谢菲, 王虹, 等.胸腰椎体暴裂骨折合并截瘫早期内固定治疗及尿路感染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5) :931-932.

[3]莫凤莲, 莫丽华, 罗燕云, 等.综合护理干预在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2) :73-74.

[4]许鑫, 胡三莲, 周玲, 等.腰椎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镇痛期间尿管拔除时机的探讨[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 27 (5) :331-333.

[5]韩伟.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初步临床应用[J].医学信息 (上旬刊) , 2011, 24 (9) :6222.

[6]张向阳, 于荣华, 吴宗明, 等.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骨折的非手术治疗[J].实用老年医学, 2010, 24 (5) :434-436.

第1腰椎 篇2

张某某, 男, 35岁。反复腰及双下肢疼痛3年余, 再加重2周。到推拿科诊治。3年前, 患者因弯腰抬重物后, 感到腰部疼痛, 并向右下肢放射。查体: (l) 腰3/4, 腰4/5椎旁右侧压痛放射痛。 (2) 右边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3) 挺腹试验阳性。经CT扫描示:腰3/4, 腰4/5椎间盘向右后侧突出。结合临床症状, 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推拿治疗3个疗程后症状完全缓解, 行动自如。能够正常工作, 生活。回家自行锻炼一直未复发。2周前患者自述因劳累后又感腰部酸痛, 咳嗽时向右下肢疼痛, 腰3~骶4椎旁肌肉痉挛, 尤其是夜间腰部酸痛更甚, 翻身困难。根据临床症状, 结合既往病史。按腰椎间盘突出症行推拿手法治疗2个疗程后, 症状无明显好转。随即行腰骶椎MBI检查示:腰5~骶1结核伴椎旁脓肿。遂即停止推拿手法治疗, 转入骨科行腰结核清除术。1个月后康复出院。

2 讨论

2.1误诊原因分析 (1) 对患者的病史询问不详细。虽然患者既往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史, 但已经是3年前的事, 3年来患者病情的发展变化难以预料, 而且患者一直伴有咳嗽症状。 (2) 查体不仔细。患者椎旁局部肌肉痉挛, 夜间酸痛为主, 以及翻身困难等症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3) 腰椎结核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共同特点均是腰部及下肢放射性疼痛为主要症状。是造成误诊的主要原因。腰椎间盘突出压迫坐骨神经引起腰及下肢疼痛是推拿科临床常见病, 而腰椎结核形成椎旁脓肿造成腰椎骨质的破坏, 以及炎症对坐骨神经刺激同样可以引起腰及下肢疼痛。2.2误诊的思考 (1) 详细的询问病史, 仔细的体格检查是每个医务工作者的基本职能。认真执行是对我们的基本要求。 (2) 鉴别诊断要明确。对一些具有共同临床症状的疾病, 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应用高科技的检查手段进行鉴别诊断已是不可忽视的过程。 (3)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 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的医学专科知识, 而且还要博览群书, 广泛地掌握更多的医科常识, 以便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3 结论

腰椎结核俗称“龟背炎”, 发病率较高, 为全身骨关节结核的第一位, 其中绝大多数为椎体结核, 椎板、棘突、关节突和横突结核极少见。腰痛是腰椎结核最常见的症状, 疼痛的性质多为钝痛或酸痛, 伴有压痛及叩击痛, 在劳累、咳嗽、睡前疼痛加重。上腰椎结核可有大腿痛, 下腰椎结核可有坐骨神经痛, 这是由于结核脓肿、肉芽组织及坏死的椎间盘或死骨向后突入椎管内, 使脊髓或神经根受到压迫或刺激时, 可出现放射痛腰椎活动受限:腰部生理弯曲消失, 椎旁肌肉保护性痉挛, 使腰部处于高度保护状态, 限制脊椎活动而减轻疼痛, 这是腰椎结核早期出现的明显体征之一。拾物试验阳性 (从地上拾物时, 尽量屈髋屈膝直腰下蹲, 而避免弯腰取物, 即拾物试验阳性) 。俯卧位脊柱后伸试验亦为阳性。腰椎结核的寒性脓肿多位于一侧或两侧的腰大肌, 可引起腰大肌刺激症状, 导致髓关节屈曲挛缩畸形、托马斯征阳性;亦可沿腰大肌流注到两侧髂窝、腰三角、股三角处, 脓肿破溃后, 形成经久不愈的窦道。如继发感染, 则伴有急性化脓性炎症特征。腰椎结核是推拿的禁忌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 加之扛重物, 跌倒等外力作用使周围韧带撕裂, 髓核脱出而压迫神经根, 或因其周围组织炎症而发生粘连所致。当腰椎间盘突出时, 纤维环、后纵韧带及硬膜的神经纤维受到刺激, 引起腰背痛;突出物直接压迫神经根, 则会引起下肢放射痛;如果突出物巨大, 压迫到平面以下的马尾神经, 就会出现大、小便功能紊乱, 双下肢不完全瘫痪等症状。绝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 通过推拿治疗都可以达到治疗目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在保守疗法中, 推拿治疗为首选。

腰椎合并跟骨骨折1例护理体会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男, 36岁, 因从6 m高处坠下致腰1椎体爆裂骨折, 骨折块进入椎管超过1/2, 压迫硬膜囊及神经根致双下肢不全瘫, 同时合并右跟骨骨折。

1.2 手术方法

在连续硬外麻醉下行腰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脊神经探查并行AF钉内固定术, 跟骨骨折处行克氏针牵引复位石膏外固定术, 术后早期均按规范系统的护理方法及康复训练。

2 结果

患者恢复良好, 无压疮、应激性溃疡、坠积性肺炎、泌尿系统感染和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

3 术后早期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3.1 心理护理

此患者为外地来大连打工人员, 经济条件差, 对自身疾病认识不够, 思想负担重, 悲观情绪重, 医护人员经常开导患者, 让其正确对待疾病, 给予患者精神安慰和心理疏导, 培养患者克服挫折、困难的坚强意志, 调整不良心理状态,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耐心讲解术后康复锻炼的目的和过程, 让患者知道康复锻炼可帮助神经恢复及预防下肢肌肉的萎缩, 有效防止关节僵硬。医护人员还安排患者与术后康复的患者见面, 介绍康复锻炼的经验和感受, 使患者积极主动配合锻炼, 不断增强锻炼的信心和毅力, 并为长期全面实施康复锻炼计划奠定良好的基础, 同时还做好家属的工作, 使家属主动参与患者的康复锻炼, 以利于出院后继续进行康复锻炼。

3.2 预防压疮

此患者因行腰椎手术并跟骨骨折石膏外固定需长期卧床, 下肢皮肤感觉消失或减弱, 皮肤血运差, 骨隆突处皮肤长期受压, 易发生压疮, 引起感染和大量渗出物, 导致患者电解质紊乱甚至死亡。预防的方法有: (1) 保持床褥平软、干燥, 及时整理, 避免尿粪污染。 (2) 每2小时翻身1次, 日夜坚持。 (3) 对骨隆突部位, 如骶部、髂骨嵴、足跟、肩胛骨、股骨大粗隆等处, 用软垫或气枕垫好, 并给予经常按摩。 (4) 定期擦澡、洗脚, 保持皮肤清洁干净, 加强皮肤护理。对预防该部位压疮有良好的效果, 通过以上对皮肤的预防和护理, 压疮发生率大大降低。

3.3 预防坠积性肺炎

经常调整患者的体位, 鼓励患者咳嗽、咳痰、深呼吸及常叩击背部, 痰量较多黏稠或有痰咳不出时给予生理盐水20 ml+糜蛋白酶100 U和庆大霉素8万U雾化吸入, 2次/d。

3.4 防止泌尿系统感染和结石

因术后尿潴留, 需要留置尿管, 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和结石。应经常做到以下几点: (1) 插尿管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每日用生理盐水棉球拭除尿道口及尿管下的分泌物。 (2) 用生理盐水250 ml冲洗膀胱, 2次/d。 (3) 每周更换尿管1次。 (4) 尿管定期开放, 其余时间关闭尿管, 使膀胱充盈以训练膀胱避免膀胱萎缩。 (5) 鼓励患者多饮水, 每日争取饮水3 000 ml以上, 通过以上护理可有效防止或减少尿路感染和结石的发生。

3.5 预防应激性溃疡

因患者创伤大, 加上手术治疗及大量激素的应用, 可能致自主神经紊乱、消化功能失调而发生胃及十二指肠应激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 因此, 术前、术后应给予消化道黏膜保护。

3.6 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患者受伤后长期卧床, 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静脉回流缓慢, 极易造成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故每天定期给患者下肢肌肉按摩。

3.7 便秘的处理

由于长期卧床导致肠蠕动减弱、消失, 易导致便秘。经常做腹部按摩, 促进肠蠕动和肠内容物移动, 2~3 d未排便时, 可灌肠;6~7 d以上未排便者, 粪便常很干结, 在直肠内不易排出需用手指挖出。

3.8 康复训练

向患者说明功能锻炼的意义, 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主动地配合训练。锻炼的目的是防止肌肉萎缩, 促进肌力恢复。术后第2天按摩双上肢关节, 肌力被动训练。术后第3天指导患者进行直腿抬高, 活动膝、踝关节及双上肢。这些锻炼均在不影响脊柱稳定性的情况下按顺序进行。3~5次/d, 5~10 min/次。术后2周拆线。指导患者坐在床上做自主运动以促进功能的恢复, 增强肌肉的力量。3~4周教会患者戴腰围运用拐杖下地练习行走, 感到疲劳及疼痛时可减少活动量, 注意腰部不要折屈, 以免引起椎体脱位[1,2]。

3.9 出院指导

加强营养, 注意饮食调理;指导患者出院后避免接触体育运动, 减少脊柱活动, 1个月内以卧床休息为主, 逐步增强功能锻炼, 身体不得过早、过度负重, 避免躯干重力对胸腰椎前曲负载造成椎体塌陷[3];定期到医院复查, 检查椎体内固定稳定情况。

摘要:本文就腰椎合并跟骨骨折1例病例的护理工作进行总结、分析, 并探讨在护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注意事项。

关键词:腰椎损伤,早期并发症,护理

参考文献

[1]陈玲.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术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1999, 14 (11) :31.

[2]付启梅, 王晓珍.胸腰椎骨折患者行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围手术期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4, 13 (13) :1767.

第1腰椎 篇4

1 案例资料

患者, 男, 60岁, 被公交车撞倒, 遂以腰背创伤疼痛30 min到医院急诊科就诊, CT示L1椎体压缩大于50%, 后凸畸形大于30°, 并发椎管狭窄及骨块后凸。临床考虑有继发或加重脊髓损伤可能, 并符合胸腰椎骨折手术指征。于入院次日行钢板内固定术,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 止血药, 神经营养剂。术后第3天行腰背肌和股四头肌训练及直腿抬高锻炼, 其间突然出现心前区疼痛伴有呼吸困难, 继而出现恶心、呕吐并大汗淋漓, 收缩压<80 mm Hg, 意识丧失并伴有抽搐, 进而颈动脉搏动消失。临床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建立静脉通道和用人工呼吸器, 抢救30 min后, 仍无自主呼吸及心脏搏动, 宣布临床死亡。遂进行病理解剖检验, 尸僵存在于四肢各大关节, 尸斑位于颈、项、背和四肢未受压处, 紫红色, 指压褪色。左侧下颌角处可见一1 cm×1.3 cm的表皮缺损。腰部L1为中心可见一正中纵行手术缝合切口, 长10 cm, 切口对合严密、未见明显出血, 原位剪开缝线, 暴露手术部位的椎体、棘突和椎板, 未见明显新鲜出血, AF脊柱固定器无明显松动, 连杆及螺帽无松动。左侧肩峰至左上肢三角肌区域5 cm×7 cm不规则皮下出血。右侧臀部坐骨位置可见5.5 cm×9 cm的暗红色区域, 切开该处皮肤组织呈暗红色, 冲洗后不褪色。右手掌侧近腕关节处可见3 cm×1.5 cm范围表皮剥脱及皮下出血。心脏前壁及下壁心外膜部分区域呈暗红色, 每隔0.5 cm做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分布区域横行切口, 示左冠状动脉主干、前降支至前室间隔支血管呈节段性管壁偏心性增厚及管腔狭窄, 狭窄程度达75%~100%, 增厚区血管壁呈灰黄色、质地实, 前降支起始部位见完全阻塞区域。主要器官组织病理学诊断: (1) 心脏左心室前壁、下壁及室间隔急性心肌梗死;左心室前壁及下壁陈旧性心肌梗死。 (2) 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及旋支主干分支血管动脉粥样硬化, 并粥样斑块形成及钙化, 狭窄程度Ⅳ级。 (3) 主动脉粥样硬化 (粥样斑块期) , 以腹主动脉为重。 (4) 双侧肺淤血、水肿;慢性气管支气管炎并急性炎反应。 (5) 双侧肾脏细小动脉玻璃样变性, 灶性区域肾小球纤维化、玻璃样变性。 (6) 脾脏、肝脏充血、胰腺、双侧肾上腺、食管、胃、小肠、大肠、阑尾及胆囊间质血管扩张、充血。

2 讨论

腰椎骨折最常见于交通事故和坠落伤, 病情严重者可致截瘫, 甚至危及生命[1]。腰椎骨折的手术适应征包括椎体压缩1/2及以上、椎体后凸畸形角大于30°、椎管内占位1/3及以上、椎体骨折伴脊髓损伤、椎体骨折伴脱位及TLICS评分≥4分等[1]。本例死者生前交通事故致腰椎骨折, 其程度符合腰椎手术适应征范围。本例尸检中, 其腰椎手术部位未见明显新鲜出血, 局部解剖示内固定装置位置正常、无脱落或松动。本例术后未见脊髓和神经根损伤、脑脊液漏、腹痛及便秘等的胃肠道并发症、切口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内固定松动及骨折引起大出血或重要器官损伤所致的休克等主要并发症。提示存在潜在疾病可能。患者心脏组织大体解剖示冠状动脉异常, 主要是左主干、前降支及其主要分支血管管壁增厚并管腔狭窄, 程度达75%以上, 甚至完全阻塞;同时其左心室前壁、下壁及室间隔的组织病理学检测证实了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左心室前壁及下壁心肌纤维间纤维结缔组织瘢痕样改变, 则提示死者生前存在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本例中, 未查见死者生前相关心脏疾病诊疗记录及病案。至此, 本例患者根本死因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狭窄程度达Ⅳ级) 的心脏前壁、下壁及室间隔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的心脏性猝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而引起血管管腔狭窄或阻塞, 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致的心脏病, 简称“冠心病”[2]。冠心病是最常见的心脏性猝死原因, 占其75%以上。资料显示部分冠心病患者平时并无症状, 猝死为其首发临床表现, 约占冠心病患者的20%左右[2]。在冠脉粥样硬化的最严重临床类型是心肌梗死, 当斑块破裂、出血, 血管痉挛, 血小板黏附、聚集, 致血栓形成和血管腔阻塞, 可引起心肌缺血性坏死[2]。本例中, 死者主动脉粥样硬化并斑块形成、慢性气管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咽喉部黏膜慢性炎症并灶性急性发作、双侧肾脏部分肾小球纤维化及玻璃样变性, 肝细胞水肿和脂肪变性属于基础疾病, 与死亡原因无直接关系。全身多脏器淤血是呼吸与循环系统衰竭的表现[3]。

有文献报道了1例车祸后恐惧引发急性心肌梗死并多种并发症, 其观点认为车祸后恐惧导致的应激状态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诱发因素[4]。还有研究通过对急性创伤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病例进行分析, 其结果提示3例心肌梗死均发生在既往健康无心脏病史的年轻人, 无明确冠状动脉硬化证据, 冠状动脉痉挛可能是发生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 并与创伤有直接关系[5]。认为其机制可能是多发性创伤, 骨折疼痛与突发事件影响中枢神经, 先兴奋后转为抑制, 使内环境稳定超过了自然调整的极限[5]。本例患者根本死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左主干、前降支及其主要分支狭窄程度Ⅳ级) 并发急性心肌梗死导致心脏性猝死;交通事故致腰椎骨折及腰椎骨折术后是其辅助死因, 为临床提供了潜在的心脏性猝死风险因素证据。

参考文献

[1]Ensrud KE, Schousboe JT.Clinical practice vertebral fractures[J].N Engl J Med, 2011, 364 (17) :1634-1642.

[2]Basso C, Burke M, Fornes P, et al.Guidelines for autopsy investigation of sudden cardiac death[J].Virchows Arch, 2008, 452 (1) :11-18.

[3]Vincent JMD, Suzanna ED.Handbook of forensic pathology[M].Austin:Landes Bioscience.1998:51-52.

[4]李元新, 罗静, 张振红, 等.车祸后恐惧引发急性心肌梗死并多种并发症1例报道[J].心脏杂志, 2002, 4 (14) :362-364.

第1腰椎 篇5

带状疱疹可能误诊为其他疾患[1,2], 但腰椎间盘突出继发带状疱疹少见[3], 腰椎术后继发带状疱疹报道更少[4]。我们报道1 例。

病例:男性, 44 岁, 2004年因右小腿外侧麻木疼痛1个月, 在当地医院诊为L4~5椎间盘突出症后行L4~5髓核摘除术, 术后恢复正常工作生活。2009年9月扭伤腰部后出现左侧腰腿痛, 9月14日在外院行腰椎MRI检查示右侧L4~5间盘减压术后所见, L5S1间盘左旁侧突出。

经口服止痛药、卧床休息及局部封闭等保守治疗, 症状缓解不明显。11月18日疼痛突然加重, 无法睡眠, 次日来我院。腰椎X线片示L4右侧椎板下缘、S1右侧椎板上缘及L5左侧椎板手术切除后所见。

腰椎CT示L5S1左旁侧游离型突出, L4~5左侧间盘切除术后所见, 收入院。

入院查体:面容痛苦, 强迫卧位, 腰肌紧张, 腰部正中长约10 cm手术瘢痕, L4S1左侧棘突旁压痛及叩击痛, 向左小腿外侧放射, 左直腿抬高30°, 加强试验阳性, 左小腿后外侧及足背外侧感觉减退。左拇屈肌肌力Ⅳ+级。

11月26日手术, 行L5S1左侧椎板间开窗, 自左S1神经根肩部取出1块3 mm×6 mm的突出游离髓核, 重约1.2 g, 从L5S1椎间隙内取出退变髓核约0.5 g。术中无任何不良反应。术后左下肢疼痛消失, 2 d后伤口疼痛消失。复查X线片示L5S1右侧开窗术后所见。

术后第5天出现伤口左侧引流管口处疼痛, 局部无红肿, 血常规化验为正常范围。当时考虑引流管口处皮神经受到刺激引起, 给予观察。患者疼痛逐渐扩散到左侧臀部及腹股沟区域, 找不到原因, 感到困惑, 给予对症处理。术后第8天左侧髂腰部及腹股沟部出现大量小水疱及丘疱疹 (见图1) 。

确定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继发带状疱疹。给予阿昔洛韦片400 mg 口服4次/日, 阿昔洛韦乳膏外用, 甲钴胺胶囊500 μg口服 3次/日。患者疼痛明显缓解, 1周后疼痛消失, 水疱和丘疱疹消褪。

2 讨 论

带状疱疹早期出疹前可能误诊为心绞痛、肋间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偏头痛、股外侧皮神经炎、胆囊炎等, 因发病部位不同而异[5]。对于被误诊为可行保守治疗的内外科疾患, 治疗上可能会走一些弯路, 但总的预后尚可[3]。一旦被误诊为需行手术的疾患, 并且接受了手术, 则对患者带来的伤害较大。陈晓勇[2]、杨军等[6]报道的病例都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而建议手术, 因患者自身拒绝手术, 拖延了时间, 而使皮疹出现明确了诊断, 经正确治疗痊愈。而腰椎术后继发相同或邻近神经支配区域带状疱疹, 在未出疹前, 容易考虑为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刘创建等[7]曾报道2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并发带状疱疹, 其中1 例已经出疹, 因早期治疗效果不佳而怀疑腰椎管感染进行了二次手术, 探查呈阴性, 值得深思。

肿瘤、感染、中重度创伤、大手术、HIV感染者等诱因可能导致带状疱疹发病。腰椎术后继发带状疱疹, 我们认为手术刺激是不可忽略的因素。本例患者术后并发的疼痛位于臀部及腹股沟区域, 为L1神经支配的区域, 故我们认为手术并发症的可能性不大。但一旦带状疱疹侵及的神经和椎间盘突出压迫的神经一致, 则在出疹前确诊难度加大[7]。腰椎术后继发带状疱疹, 如果早期即有皮肤丘疱疹出现, 对诊治不会造成较大地延误, 但患者如果出疹晚, 治疗延误, 可遗留顽固性的神经痛, 给患者带来长久痛苦。Godfrey等[8]报道, 2 例胸椎前路手术的患者, 1 例术后4周才出现散在的斑丘疹。近来, 有学者报道了无疹型带状疱疹的病例[9], 腰椎术后是否会继发无疹型带状疱疹, 尚未见到临床报道, 但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当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再次疼痛时, 而又有难以解释的情况时, 要考虑到继发带状疱疹的可能性, 进行密切观察, 及时治疗。刘超等[9]指出, 对于无疹型带状疱疹, 其一般是单侧沿一定神经走向分布, 局部有显著的灼痛感, 皮肤感觉过敏、神经痛等特点, 运动功能不受限, 免疫学及高特异性的基因诊断技术 (如PCR等) 有助于诊断。

参考文献

[1]崔洪鹏, 侯黎升, 阮狄克, 等.带状疱疹早期误诊为神经根型颈椎病1例[J].解剖与临床, 2009, 14 (1) :69-70.

[2]陈小勇, 郑凡.带状疱疹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22) :5434.

[3]陈文奇.腰椎间盘突出继发带状疱疹5例[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 16 (12) :1282.

[4]Conliffe TD, Dholakia M, Broyer Z.Herpes zosterradiculopathy treated with fluoroscopically-guidedselective nerve root injection[J].Pain Physician, 2009, 12 (5) :851-853.

[5]陈云, 黄智平.带状疱疹误诊26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21) :5151-5152.

[6]杨军, 刘建勇.下肢带状疱疹误诊为椎间盘突出1例[J].实用医学杂志, 2007, 23 (23) :3775.

[7]刘创建, 王增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并发带状疱疹误诊2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 7 (11) :2546.

[8]Godfrey EK, Brown C, Stambough JL.Herpes zoster-varicella complicating anterior thoracic surgery:2case reports[J].J Spinal Disord Tech, 2006, 19 (4) :299-301.

第1腰椎 篇6

1 病例简介

何某, 男, 73岁, 因“腰痛2月余, 加重7天”于2015年4月10日就诊。患者于2个多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痛, 以刺痛感为主, 可延续到腰双侧, 活动及晨起时明显, 活动受限, 卧床休息可缓解, 伴有双下肢放射性痛及麻木感, 神清, 精神稍疲倦, 无尿频尿急尿痛, 纳可, 眠一般, 二便正常, 舌淡暗胖, 苔薄白, 脉滑。查腰双侧有明显的压痛, 直腿抬高试验 (+) 。T12/L1、L3-L4椎间盘膨出, L4-L5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 生命体征平稳。

中医诊断:痹证;证型:瘀血阻络;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治疗采用电针配合中药内服调理, 针灸以通络止痛为主, 取腰椎夹脊穴、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为主穴, 具体为腰椎夹脊穴、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环跳、阳陵泉、昆仑, 瘀血证加膈俞穴。操作方法:各穴进针后提插捻转, 得气后接电针治疗仪。电针疏密波20min后, 加用密波10min。配合TDP照射, 每天1次。处方采用身痛逐瘀汤加减, 具体方药为:秦艽10g、红花10g、没药10g、牛膝10g、白芍10g、五灵脂10g、延胡索10g、枳壳10g、香附10g、地龙10g、甘草10g、羌活10g, 共15剂;水煎服400mL, 每天1剂, 分早晚2次空腹温服。嘱注意休息, 避风寒或过度劳作等, 加强腰部肌肉锻炼。治疗1 个月后腰痛症状较前大为缓解, 腰部能自主活动, 双下肢放射性疼痛及麻木感基本消失。继续治疗半个月后痊愈, 随访3个月未复发。

2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属于中医“腰痛”“腰痹”范畴。《素问 ·脉要精微论》云:“腰者, 肾之府, 转摇不能, 肾将惫矣。”腰为肾之府, 其病因有外感风、寒、湿、热之邪, 内伤久病, 年老体衰, 过度劳累及劳力外伤。外感、内伤与闪挫跌扑导致经脉闭阻, 腰府失养而发为腰痛[1]。故治疗以腰椎夹脊穴、肾俞、大肠俞、次髎近部选穴, 可疏调局部筋脉气血, 通经止痛, 委中取其“腰背委中求”之意, 疏利膀胱经气, 去除经络之瘀滞、环跳、阳陵泉、昆仑属于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之穴, 循经取穴以疏通两经闭阻不通之气血, 可达“通则不痛”的目的, 膈俞活血通经。处方以身痛逐瘀汤加减, 以活血化瘀通络为法, 秦艽、羌活祛风除湿;桃仁、红花、当归、川芎活血祛瘀;没药、五灵脂、香附行气血;止疼痛, 牛膝、地龙疏通经络以关节, 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 使瘀血得出, 经脉得通, 腰痛等诸症可除, 疗效肯定。

参考文献

第1腰椎 篇7

关键词:软骨结节,CT扫描

腰椎椎体后1/3上、下缘软骨结节是椎间盘组织经终板疝入椎体内产生压迫性骨质吸收并压迫部分骨质呈弧状突向椎管内, 从而压迫脊髓神经的一种疾病, 其产生的临床症状与椎间盘直接向椎管内突出或脱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相似, 临床不易区分, 常被误诊, 现收集57例进行综合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57例中男38例, 女19例, 年龄15~70岁, 其中20~55岁48例占84%, 病程1周~25年, 患者均以腰痛和/或腿痛和/或腿发麻就诊。

1.2 采用GE Hispeet螺旋CT扫描机, 层厚、层距均为3 mm, 骨窗和软组织窗照片。

2 CT表现

2.1 病变部位

48例单发, 9例多发, L4椎体后1/3上、下缘17例, L5椎体后1/3上、下缘26例, L1、L2椎体后1/3下缘各1例, S1椎体后1/3上缘3例, 7例多发于L4、L5椎体后1/3下缘, 2例多发于L5、S1椎体后1/3上缘。66个软骨结节中位于中间型25个占37.8%, 其余位于两侧占62.2%。

2.2 特征性CT表现

a软骨结节, 结节灶位于椎体后1/3上、下缘, 多为不规则形, 少部分呈类圆形、分叶状、哑铃形, 结节灶密度与椎间盘相似, b 骨质缺损, 缺损骨质边缘不光整, 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硬化带, 对应椎体后缘骨质断裂, c 突向椎管内的骨块, 骨块影多呈弧状, 一侧与椎体后缘相连, 另一侧与椎体后缘有一间隙, 其厚度2~5 mm不等, 少数为2~3个骨块呈弧状排列。

2.3 继发性改变

软骨结节平面椎管前后径均有不同程度变窄, 椎间孔、侧隐窝狭窄, 硬脊膜囊前脂肪间隙变窄, 硬脊膜囊受压移位, 神经根移位及湮没。

图1、2示L4、L5椎体后1/3下缘软骨结节, 图1为中间型, 图2为偏左侧型, 软骨结节为椎体后1/3处不规则缺损区, 其后有弧状骨块向椎管内突出, 突出的骨块一侧与椎体后缘相连, 另一侧有一间隙。

3 讨论

3.1 软骨结节产生的因素大体有外伤、椎间盘突出、局部骨化障碍, 作者认为它同发生于椎体内其它部位的schmorls结节属一类病症, 只是发生的部位不同。

3.2 诊断此病的依据 CT表现:低密度软骨结节、其CT值与椎间盘相似, 缺损区骨质边缘不光整、大多有不同程度的硬化带, 椎体后缘骨质断裂、弧状骨块向椎管内突出, 大部分突出的骨块一侧与椎体后缘相连;根据手术病例组织学上除骨质外均为透明软骨和退变的椎间盘组织。

3.3 本病应与椎间盘突出并钙化、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和后纵韧带骨化相鉴别, 上述病症均有类似的临床症状, CT图象上出现类似的骨块影, 但骨块影一般不呈弧状, 椎体内也无软骨结节所致的骨持缺损区, 椎体后缘无骨质断裂现象。

参考文献

[1]孙西和, 王宾等.腰椎后缘软骨结节的CT和MRI诊断价值.医学影象杂志, 1999, 9 (1) ;14-17.

上一篇:涉外货物买卖合同下一篇:美术教育中的德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