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不稳(共7篇)
腰椎不稳 篇1
腰椎管狭窄症是临床中于中老年患者中较为常见的脊柱疾病之一,大多数情况下患者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腰椎节段不稳,且保守治疗基本无效,对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1]。在不稳定晚期,患者可能出现各种脊柱畸形、滑脱、旋转以及水平移位等症状。单纯的手术减压治疗远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是临床脊柱外科工作者普遍面临的问题[2]。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退行性腰椎不稳引起的症状认识的不断完善,尤其是椎弓根内固定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对于此类疾病的治疗取得了突出效果。2012年以来,我院采用全椎板侧隐窝神经根管减压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横突间植骨术对老年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2年1月~2013年1月间本院收治的老年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的患者30例。其中男22例,女8例;患者的年龄58~79(69.4±7.2)岁;患者的病程中最短的2~11(5.2±1.4)年。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腰部疼痛反复发作伴下肢疼痛进行性加重18例、神经原性间歇性跛行22例、双下肢疼痛并伴有间歇性跛行8例,其中4例患者表现有不同程度的下肢肌力下降和感觉减退,3例患者直腿抬高实验阳性。所有患者均经多次保守治疗无效,无明显手术禁忌症及严重心、肝、肾等功能性障碍。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气管插管全麻或者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手术治疗。患者取俯卧位,将腹部垫空以充分减少术中出血。取腰椎后侧入路正中切口,根据患者的症状及定位体征充分显露发生病变需减压的脊柱节段。以副乳突(即上关节突基底、椎板外缘和横突的交汇点)或横突中轴线与上关节突外缘交点为进针点,行椎弓根钉内固定,以C臂机检查确定螺钉的位置是否准确。将患者椎管狭窄节段的全椎板咬除,并切除增厚的黄韧带,沿神经根走行方向对侧隐窝、神经根管、咬除部分或者全部下关节突进行探查,在必要的情况下可咬除部分上关节突,将神经根管扩大,从而使得脊髓剂神经根得到彻底减压,神经根得到松弛。取髂骨剂椎板减压后碎骨快进行椎体后外侧植骨融合,将连接棒或者连接板弯曲使之与腰椎生理前凸弧度一致后安装并固定螺母,安装横向连接杆。
手术完成后对伤口进行冲洗,常规置负压引流管后对皮肤进行缝合。术后常规使用抗素以预防感染。引流管留置时间通常为24~48h。患者可于术后第3d开始进行直腿抬高锻炼,第7d进行腰背肌锻炼,术后6w左右可佩戴支具下床活动。
1.3疗效评定标准[3]
患者的植骨融合良好,腰椎疼痛现象消失,无神经损伤,腰椎活动正常且对正常生活无影响为治愈;患者的植骨融合良好,腰椎疼痛现象减轻,腰椎活动部分受限,能够从事基本的工作和生活为有效;患者的症状较为明显,腰椎疼痛现象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腰椎活动受限,无法从事简单的腰部活动,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严重受限。总有效率为(治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计量数据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治疗后,所有患者中17例治愈,11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3.3%;治疗后患者的VAS评分、跛行距离以及下肢疼痛等指标明显改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注:*表示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腰椎管狭窄主要是因患者黄韧带增生肥厚、小关节内聚增生、椎间盘膨隆突出以及骨退行性病变引起神经根管、腰椎中央管或者侧隐窝狭窄,进而导致其内容物受压而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腰椎管狭窄症是老年患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腰椎疾病,常引起神经性间歇性跛行、会阴部异常和大小便功能异常等[4]。研究资料显示[5,6],腰椎管狭窄多发生于腰椎第4、5节段,很容易引起腰椎滑脱、退变性侧弯、以及颈腰综合征。另外,患腰椎管狭窄症的老年患者常并发腰椎不稳,整体腰椎出现神经系统损伤,从而为临床治疗造成很大的阻碍,也使得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近来,我院采用全椎板侧隐窝神经根管减压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横突间植骨术对老年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显示,经治疗后患者的各项指标评分较之治疗前明显改善,如VAS评分较之治疗前明显提高,跛行距离明显增加,治疗的总有效率高达93.3%,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整体生活状况良好,效果显著。术中有2例患者出现硬膜撕裂和神经根损伤,在经药物治疗补修后,未发生脑脊液漏出现象,神经功能恢复良好。在治疗中,可根据患者的症状对脊柱进行最大限度地维持,保证骨块与椎体松质骨面最大限度地接触,从而增加血运。采用全椎板侧隐窝神经根减压术联合椎弓根内固定系统进行内固定,再进行横突间植骨术可对患者的腰椎后骨有效地实施固定器固定,利于保证骨块顺利地植入椎体融合圈。增加椎间隙的高度,并实施充分的椎管减压,有利于恢复间隙高度,提高治疗的效果。全椎板侧隐窝神经根减压术联合椎弓根内固定加横突间植骨术对患者的腰椎稳定性进行重建,有效地增强了植骨融合,纠正了腰椎畸形,有利于对神经组织的保护,缩短患者术后的康复时间。在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需对患者的状况全面掌握,减少诊断误差;老年人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对内固定的技术要求相对较高,术前需对其椎弓根的走行和方向予以仔细的测量和判断,术中需仔细辨认退变增生的小关节等解剖标志,争取一次置钉成功,避免内固定松动;医护人员术中应注意积极主动地与患者进行沟通,以使其积极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对患者的问题尽可能地予以解答,减少其疑虑,对其实施全方位的护理,促进其早日康复。
总之,对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的患者采用全椎板侧隐窝神经根管减压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横突间植骨术治疗,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间本院收治的30例老年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的患者,采用全椎板侧隐窝神经根管减压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横突间植骨术进行治疗,对手术治疗的效果进行观察。经治疗后,患者17例治愈,11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3.3%,治疗后患者的VAS评分、跛行距离以及下肢疼痛等指标明显改善(P<0.05)。对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的患者采用全椎板侧隐窝神经根管减压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横突间植骨术治疗,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腰椎管狭窄,腰椎不稳,联合治疗
参考文献
[1]肖文德,郭东明,温世锋,等.老年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的外科治疗[J].临床骨科杂志,2013,6(3):256-258.
[2]赵成毅,刘少喻,李青,等.神经根管减压术治疗腰椎神经根管狭窄症[J].临床骨科杂志,2012,15(1):1-3.
[3]马超,吴继彬,赵猛,等.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疗效的比较[J].中华医学杂志,2012,92(9):621-623.
[4]肖荣驰,李强,唐志宏,等.腰椎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8,22(4):404-407.
[5]杨红伟,陈永飞.椎间减压、椎弓根半裸置钉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腰椎滑脱症合并椎管狭窄34例[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1,28(1):115-117.
[6]刘锐.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疗效的比较[J].北方药学,2012,9(8):52-53.
腰椎不稳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3例患者中男88例, 女65例。年龄29~68岁。病程6个月至7年, 平均15.6月。所有均有不同程度的腰腿疼, 伴有下肢麻木的感觉, 所有患者中呈现下肢放射性的疼痛患者13例, 下肢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消退患者5例, 直腿抬高试验和加强实验结果都是阳性的患者45例, 间歇性疼痛患者3例, 下肢肌肉萎缩患者8例, 跟腱反射力异常患者8例, 伴马尾损害患者6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行腰椎的正侧位、斜位X线、CT检查、MRI检查, 拍X线片患者显示腰椎退行性变58例, 小关节增生不对称4例, 椎体间不稳24例, 椎间隙变窄2例。L4~562例, L5~S157例, L3~415例, L4~5合并L5~S119例。
1.2 手术方式选择
将患者俯卧于手术台上面, 针对不同的患者全麻或者连续硬膜外行麻醉。然后取下进行腰椎后正中切口, 随后剥离两侧的骶棘肌, 从而显露相应的棘突、椎板位置, 确定病变的椎间隙情况。
髓核摘除术:针对单侧神经根症状的患者, 可以选用选择性椎板切除术、椎板单侧开窗、髓核摘除术的方法;针对双侧神经根症状的患者, 可以选用双侧的椎板及其全椎板切除术, 髓核摘除术[2]。
椎间植骨融合术:当把髓核摘除后, 可以选用骨刀切除椎间盘的软骨板和椎体的上下终板。若是单侧的开窗患者可以采用椎间植骨融合术, 而双侧开窗或者全椎板切除的患者, 可以采用两侧的椎间植骨融合术。椎间植骨也可用咬除的椎板或者棘突骨粒椎间打压植骨从而可以取髂后上嵴骨块嵌入植骨中。
椎弓根钉棒内固定:将患椎和下位椎体或患椎和上、下位椎体植入椎弓根钉。利用C臂机X线引导, 植入椎弓根钉, 然后行全椎板减压, 安装内固定钉棒系统, 适当减压, 放置负压引流管, 关闭切口。
1.3 术后疗效评价标准:
Mac Nab腰腿疼痛标准:①优等:若是症状完全消失, 并且可以恢复病前工作和生活状态;②良好:有着轻微的症状, 偶而有腰腿痛但是不影响工作和生活;③可以:症状比较术前有所缓解, 但是活动仍然受限, 并且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④差等:患者症状治疗前后并无明显差别, 术后复发患者或者病情甚至加重的状况。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融合, 无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根据Mac Nab腰腿疼痛标准, 优103例, 良38例, 可11例, 差1例, 优良率92.2%。
3 讨论
当前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的最佳方法是行摘除椎间盘髓核、植骨融合合并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 增加了脊柱前后部的稳定性, 降低术后复发率, 且术中彻底减压避免了损伤神经根及硬膜囊等主要组织, 此手术方法提高了手术远期效果, 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的较好方法。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术前定位要准确, 以尽可能减少术中对腰椎后柱结构的破坏, 在摘除破裂椎间盘彻底减压的同时, 要避免术后继发腰椎不稳。但是腰椎问盘突出症患者手术后仍然有10%~30%的患者症状缓解的不明显, 这种现象在临床上称为腰椎术后失败综合征 (FBSS) [3,4], 所以术后的康复护理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5]。采用髓核摘除、椎间植骨融合、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和相关专家进一步的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的疗效。方法 对我院2005年6月-2010年6月15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间不稳患者的椎间植骨融合、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髓核摘除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618月, 定期行X线、CT、MRI复查。结果 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融合, 内固定装置良好。根据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定, 优103例, 良38例, 可11例, 差1例, 优良率92.2%。结论 椎间植骨融合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腰椎后路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症合并腰椎不稳患者是切实可行的手术治疗方式,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椎间盘突出,腰椎不稳,腰椎融合,内固定
参考文献
[1]胥少汀, 葛宝丰, 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1687.
[2]杨梁, 郑连杰, 王东昕, 等.腰椎问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的手术治疗[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7, 13 (6) :518-519.
[3]腾洪林, 贾连顺, 叶澄宇, 等.腰椎问盘手术失败原因分析和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2, 10 (8) :759-761.
[4]饶珍保.腰椎问盘突出症术后症状复发原因分析及康复治疗[J].中国康复, 2006, 21 (5) :337.
腰椎不稳合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篇3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80例, 男33例, 女47例, 年龄20~77岁, 平均61岁;病程3~90个月。L345例, L4~523例, L5~S115例, 腰椎2节段、多节段37例。通过临床病史、症状以及X线片、CT分析, 均考虑有腰椎不稳合、神经根受压较为显著。
手术方法:全麻后俯卧位, 取后正中纵行切口, 骨膜下剥离附着于棘突、椎板的骶棘肌, 将病变节段关节突和椎板显露出, 椎弓根螺钉固定后, 安装钉棒系统, 行椎板减压, 彻底解除神经根和马尾神经的压迫, 充分减压满意后, 适当撑开椎间隙, 将神经与硬膜囊用神经拉钩分别牵向一侧, 铰刀切除突出的髓核组织及终板, 测量椎间隙高度及矢状面深度, 在椎间隙内植入适量的、大小2~3mm碎骨, 然后将合适大小、中间填满自体骨的Cage分别从两侧植入椎间隙, Cage离椎体后缘大于5mm。松开螺钉帽, 通过椎弓根螺钉椎间隙适当加压固定, 冲洗创口后, 放置防脊髓粘连贴膜, 留置引流后, 常规闭合切口。
术后处理:术后切口引流24~48小时, 使用抗生素3~5天, 使用脱水剂和营养神经药物。术后第一天开始双下肢屈伸及直腿抬高锻炼, 3~5天开始腰背肌锻炼, 1周后适当下地活动, 1个月后逐渐开始一般活动及恢复性训练, 3个月内避免过度屈伸和旋转腰部。6~7个月基本恢复正常活动, 避免过重体力劳动。
疗效评价标准:采用日本整形外科学会 (JOA) 下腰痛评分标准评价[1]。
结果
随访3~24个月, 平均20个月。术后X线片1例内固定断裂, 2例出现固定相邻上或下腰椎不稳, 2例椎间隙感染。术后疗效:优60例, 良15, 可4例, 差1例。优良率93.8%, 椎间融合率86%。
讨论
腰椎不稳是指腰椎不能够承受正常的负重状况下维持其结构固定不便。腰部疼痛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腰椎不稳, 这主要是因为腰椎的物理结构不稳定所导致的, 一般情况下不因腰部活动以及体位的改变而有所变化。该病还常伴有臀部及下肢的放散痛, 这主要是由椎间盘和小关节源性疼痛而导致的牵涉痛, 在腰部体位有所变化时会有痛疼加剧的情况, 另外, 对于由小关节的扭转负荷而导致的腰椎不稳的诊断具有一定的难度, 而且现在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 其分歧集中在不稳定的判断标准。当前被大多数人认可的判断标准依然是腰椎动力位片, 如果病变椎间隙的椎间角差值大于11°, 椎体间的位移超过3mm则为阳性[2]。
腰椎不稳的手术治疗原则: (1) 减压:解除各种因素对神经组织的压迫、刺激。彻底减压的根本所在即为解除神经受压, 具体在多大程度上进行减压要依照患者当前的症状以及X线检查进行明确, 减压次序由尾侧向头部, 中央到侧方[3], 既要解除粘连的组织, 减压充分, 又要防止硬膜撕裂, 神经根过度牵拉, 我们大多选择全椎板加压。 (2) 复位、固定恢复脊柱的正常生理解剖位置。 (3) 植骨、融合。既往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单纯进行减压手术患者的疗效较减压加融合手术效果要明显降低。在平时的临床工作中要尽量减少仅用内固定而不进行植骨融合的手术治疗次数, 这主要是由于内固定只是一个暂时性的治标不治本的手段, 骨性融合才能从根本上达到未定, 我们选用的是peek材料的Cage, peek是半晶体的芳杂环聚合物, 其强度、硬度及生物相容性都明显优于其他同价位的材料, 再就是该物质能够在影像学上有很好的显影效果, 且能够在磁共振环境中进行检查, 对于术后的效果评估意义重大。
总之, 椎弓根螺钉系统加椎体融合器治疗椎体不稳, 不仅可以保证恢复脊柱的序列和椎体形状同时使受压的神经恢复正常, 而且该方法能够维持椎间隙高度、增大融合面积、提高脊柱融合成功率。大大减少住院时间, 且少有严重并发症。
参考文献
[1]日本整形外科学会.腰痛疾患治疗成绩制定基准[J].日本会志, 1986, 60:391-393.
[2] 孙天胜, 赵广民.腰椎滑脱和腰椎不稳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骨伤, 2010, 23 (4) :239-240.
钉棒系统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8例, 男36例, 女2例。年龄18~56岁, 平均33岁。受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9例, 车祸伤15例, 重物砸伤4例。骨折节段:T112例, T129例, L115例, L28例, L34例。按Denis分类, 压缩型9例, 爆裂型22例, 骨折脱位7例。CT检查椎管内有碎骨块突入, 硬膜囊受压明显者26例, 无神经压迫症状者10例, 合并不完全性截瘫22例, 完全性截瘫6例。脊髓神经损伤情况按Frankel分级, A级6例, B级4例, C级7例, D级11例, E级10例。
1.2 治疗方法
1.2.1 手术方法
硬膜外麻醉或腰麻加硬膜外麻俯卧位, 全部采用后正中切口, 以伤椎为中心, 显露伤椎及其上下各一椎体的椎板、关节突及横突起始部。分别在上下椎体上关节突外缘垂线与横突中轴水平线的交点, 作为进针点, 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钻孔, 分别拧入4枚椎弓根螺钉, 对于单侧终板骨折, 骨折压缩较轻, 椎弓根结构完整者, 采用相邻椎体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安装复位棒, 拧紧螺丝, 内固定良好后, 切口内进行椎管造影, 抽出脑脊液5~10mL, 注入碘海醇5~10mL (术前做碘过敏实验) , C臂透视, 根据造影剂通畅情况决定是否行椎管减压。最后安装横杆, 冲洗切口, 关节突及椎板外植骨, 置负压引流, 缝合切口。
1.2.2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负压引流24~48h, 应用抗生素5~7d, 激素3d。依据脊髓神经损伤情况, 卧床4~12周, 带支具下地活动。术后复查X线片, 部分病人复查C T。
2 结果
本组38例术后均摄X线片复查, 显示32例达解剖复位, 脊柱生理弯曲完全恢复。椎体前缘高度术后达95%以上, 12例采用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切口均愈合良好, 无切口感染。有3例断钉, 1例右侧棒向下脱落。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8个月~3年, 平均18个月, 骨折均骨性愈合。7例伤椎椎体高度不同程度丢失, 最小丢失5%, 最大丢失20%, 平均丢失12%。除4例无神经功能恢复外, 不全瘫者术后神经功能按Frankel标准均有1~3级恢复。
3 讨论
3.1 手术的必要性
胸腰椎骨折的治疗目的是复位骨折, 恢复伤椎高度, 重建脊椎的稳定性, 恢复椎管容积, 彻底减压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对于骨折脱位, 爆裂骨折的骨折块突入椎管, 椎板骨折下陷, 致脊髓损伤者, 应尽早手术治疗[1]。对于力学上无不稳征象, 又无神经功能损伤, 稳定性压缩性骨折, 采用非手术治疗, 过伸体位复位可以较满意地恢复椎体高度。胸腰椎骨折其局部后凸使脊柱发生形态学的异常改变, 胸腰椎的矢状位失去平衡, 将导致慢性腰痛, 对无神经压迫症状的胸腰椎不稳定性骨折, 也应积极手术治疗, 重建前中柱的稳定, 对预防晚期并发症的发生, 将起到积极的作用。胸腰椎骨折时既要求对椎管内充分减压, 恢复椎管形态, 又要进行有效的植骨和确实可靠的内固定方可重建脊柱稳定性、高度和生理曲度, 以期达到长期稳定。
3.2 手术时机
胸腰椎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手术时机存在争议。唐天驷[2]认为, 紧急手术的绝对适应症仅局限于神经功能损伤进行性加重的患者, 或者胸腰椎骨折脱位合并不完全性脊髓损伤者。陆裕朴等认为[3], 非横断的完全性脊髓损伤, 伤后6h内为手术黄金时期, 对于马尾神经断裂者, 于伤后24~48h手术。在临床实践中, 患者入院后大多全身情况不稳定, 或伴有其它部位的复合损伤, 紧急手术危险系数明显增加。全身情况稳定者, 作者主张尽早手术, 早期手术减压复位内固定有助于脊柱生物力学的稳定性和脊髓损伤的恢复, 防止脊髓继发损伤。手术时间越早, 神经功能恢复的程度越好。胸腰椎骨折合并神经损伤致截瘫的原因主要为脊髓的损伤, 马尾神经和局部神经根若能很好的恢复, 患者可恢复不同程度的行走功能, 所以对于全身情况不稳定或同时有其他较重复合伤者, 应积极创造条件尽早手术。
3.3 术中是否探查椎管
一般根据术前CT检查, 若椎管内有碎骨块, 且硬膜囊明显受压者, 需行椎管减压探查, 术前截瘫症状较重者, 也需行椎管减压探查。张左伦[4]对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中是否探查椎管一般掌握在CT片示:椎管侵占率>1/3以上者, 术中予以椎管探查减压;椎管侵占率<1/3的均不探查。Fradeldt[5]认为, 椎管狭窄50%或椎管矢状径减少50%时, 神经损伤可能性大, 建议将50%作为脊髓减压指征。我们对胸腰椎骨折复位内固定术中结合椎管造影, 决定是否直接开放椎管减压[6]。不是所有胸腰椎骨折患者都必须行切开椎管结构进行直接减压。复位固定本身即是椎管减压。伤椎撑开过程中, 后纵韧带的充分伸展, 能使椎管内的骨折块复位。若后纵韧带破裂, 骨块不能有效复位, 椎管造影是了解椎管内骨块是否复位的一种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钉棒系统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38例, 全部采取后入路手术。术中配合椎管造影, 决定是否行椎管减压术。结果全部病例经过8个月~3年 (平均18个月) 随访, 32例达解剖复位, 脊柱生理弯曲完全恢复。椎体前缘高度术后达95%以上, 28例神经功能恢复按FranKel分级提高1~3级, 有3例断钉、1例右侧棒向下脱落。结论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是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 它具有创伤小, 操作简便, 固定可靠等优点。
关键词:脊椎,不稳定性骨折,钉棒系统,内固定
参考文献
[1]胥少汀, 葛宝丰, 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591.
[2]唐天驷, 陈亮.胸腰椎骨折治疗中若干问题探讨[J].中华创伤杂志, 2008, 24 (8) :595~597.
[3]陆裕朴, 胥少汀, 葛宝丰, 等.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8:802.
[4]张左伦, 刘立成, 周东生.脊柱外科手术及并发症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172.
[5]Tradfeldt E.Delayed anterior decom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Spi-nal Cord and eauda equina injuries of the thoracolumbar spine[J].FOSA Fifth Annual Meeting New Orleaus, 1990, 2:11.
DR在腰椎不稳诊断中的应用 篇5
笔者收集我院近1 a来腰椎不稳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归纳分析, 为临床患者治愈提供了可靠的诊断理论依据。腰椎不稳是指腰椎在正常的生理载荷下即可出现过度的活动或异常活动, 是一种力学上的动态概念[1]。腰椎的稳定性主要由椎间盘、椎小关节和韧带共同维持, 并由骶棘肌、腰背肌及腹肌等协助增强稳定。以上任一结构损坏都可能导致腰椎稳定平衡系统失调[2,3], 使其活动范围异常。本病症临床发现较早, 但客观诊断依据较少。尽管部分学者认为腰椎过伸过屈位诊断腰椎不稳存在误差, 但由于其较为简便实用, 目前我院脊柱外科诊断腰椎不稳仍普遍应用该检查方法, 诊断效果明显, 为准确治疗提供了较好依据。目前, 影像学检查手段呈多样化, 但CT、MRI属于断面成像[4], 无法显示椎体全貌及活动程度, 空间分辨率相对较差, 即使CT三维重建腰椎也与数字化X线摄影 (digital radiography, DR) 整体摄影有很大区别。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收集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诊断为腰椎病的患者198例, 并行常规腰椎正侧位片+过伸过屈位片检查。其中, 男性122例, 女性76例, 年龄为24~75岁, 平均年龄56岁。
1.2 摄影方法及腰椎不稳测量法
此次分析的患者X线片资料均由德国进口VS单板Philips DR设备摄影所得, 该设备图像分辨率高、成像速度快、曝光条件小, 并且可根据患者的年龄大小自动调节曝光条件。成人腰椎过伸过屈位采用的曝光条件为96 k V、63 m As。
患者取侧立位, 一般选择右侧位, 右侧紧贴探测器, 将身体正中冠状面与中线对齐, 中心线经髂嵴向上6 cm处垂直射入[5]。过屈位:以骨盆为前支点, 让患者模仿婴儿姿势前屈, 并尽可能向上抬腿, 尽量在DR摄影时显示椎小关节的全貌;过伸位:要以骨盆为后支点, 让患者腹部和腿尽可能向后移动, 使身体长轴过伸, 向后弯曲, 尽可能保证腹部与骨盆无旋转, 达到DR腰椎摄影过伸位显示小关节的目的。
目前, 在国内腰椎过伸过屈位片测量腰椎不稳尚没有比较完善的测量标准, 仍处于探索阶段。根据国外White和Panjabi对椎体滑脱及成角的测量, 推荐腰椎不稳诊断标准。椎体间成角B2~B1 (或B2~B3) ≥22°有临床意义 (如图1 (a) 所示) ;上位椎体后缘相对于其下位椎体后缘移动度大于3 mm, 而S1椎体移动5 mm有临床意义 (如图1 (b) 所示) 。
2 腰椎滑脱分型
目前, 通常采用Meyerding分型方法, 即将下位椎体分为4等份, 以此来衡量椎体滑脱程度, 上位椎体后下缘超过下位椎体后上缘1/4、2/4、3/4和完全超过者, 分别为Ⅰ、Ⅱ、Ⅲ、Ⅳ度滑脱。
注: (a) 椎体间成角B2~B1 (或B2~B3) ≥22°, 即可诊断腰椎不稳; (b) 椎体间位移大于3 mm, 腰椎不稳诊断即可成立
当上位椎体后下缘未超过下位椎体后上缘的1/4时, 根据患者的相关临床症状, 对比分析DR所摄的腰椎过伸过屈位X线片, 多考虑腰椎不稳存在, 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3 结果
198例患者中有35例在侧位上椎体序列欠整齐, 均有不同程度的腰椎骨质增生, 单侧或双侧椎小关节紊乱或椎间隙变窄;屈伸位片上椎间相对移位>3 mm或者不稳椎间节成角与相邻正常椎体之间成角超过22°, 在上一个椎体前缘移位距离不大于下一个椎体上缘前后径的1/6。67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腰椎不稳及滑脱征象, 腰椎生理曲度变直, 腰椎侧位片显示棘突序列不整齐, 椎体上下小关节间隙模糊, 有轻度骨质增生现象。
DR腰椎摄影表现为: (1) 腰椎侧位:椎体前缘有牵引性骨刺形成或椎间隙明显狭窄; (2) 腰椎屈曲过伸位:DR片示椎体滑脱>3 mm或不稳椎间节成角与相邻正常椎间成角之差超过22°或正位DR片棘突序列明显异常, 有部分椎间盘非对称性塌陷。
观察患者腰椎屈伸动力范围:正常运动幅度依年龄及身体结构类型不同而有所区别, 诊断腰椎不稳要综合分析考虑。本组检查年龄为24~75岁, 平均年龄56岁。在常规正侧位上, 正常人腰椎一般生理曲度前屈。本组198例中生理曲度改变的患者占65%左右, 生理曲度存在异常的患者在屈伸位上屈伸幅度明显变小, 基本是由椎体失稳造成的 (如图2、3所示) 。
观察椎体前移或后移改变:本组198例中35例常规侧位片显示椎体前后缘连线均光滑, 屈伸位片上椎间相对位移>3 mm或者不稳椎体之间小关节成角与相邻正常椎体之间成角超过22°, 均可测量前移或后移及成角。163例患者投照侧位51例、过屈位65例、过伸位67例, 椎体矢状位滑移>3mm, 椎体之间成角超过22°。Ⅰ度滑脱 (轻度) 侧位20例、过屈位25例、过伸位22例;Ⅱ度滑脱 (中度) 侧位9例、过屈位13例、过伸位11例;Ⅲ~Ⅳ度滑脱 (重度) 侧位2例、过屈位2例、过伸位4例。说明过伸过屈功能位检查可以更客观地反映脊柱在运动极限时的稳定状态, 这种现象对临床医生判断及分析患者腰腿痛的病因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4 讨论
随着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 人们的工作压力以及工作强度也随之增大, 高负荷的劳累状态在很大程度上促使腰椎疾病的产生。虽然腰椎不稳发病时间较早, 但临床上对其诊断方法和手段在国内外尚未形成相对成熟的诊断理论依据和可遵循的教学理论基础, 只是停留在个人临床经验和影像表现学说方面进行推理诊断。有关学者正在积极探索和总结提高, 但若要形成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 则需要临床学科、影像技术学科的反复研究、科学论证才能最终应用于临床。现阶段, 腰椎不稳患者需要行DR过伸过屈位或其他手段进行检查, DR过伸过屈位仍是首选检查方法之一。在未来腰椎不稳诊断检查方法有可能会发展为物理检查方法, 患者通过物理检查手段发现腰椎不稳的一些阳性体征、数据变化, 依此来判断诊断病症。但是实现通过物理方法检查来诊断腰椎不稳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程要走。
引起腰椎不稳的原因较多, 但多数病例由退变引起, 表现为生理曲度变直、侧弯, 椎间隙变窄[6], 此种退变性腰椎不稳使得受累节段排列改变, 在正常负荷下出现异常运动, 并以腰痛为主要临床症状。此外, 尚有部分腰椎不稳病例系腰椎外伤或神经肌肉系统病变所致。
尽管在临床实践中“脊柱不稳”一词被广泛应用, 但目前没有一个明确而统一的定义, 国内大多数文献认为大部分患者与退行性变引起的腰椎不稳的患者病情相符, 即椎间盘变性是导致脊椎不稳的原因[7]。诊断标准为:局限性腰痛和 (或) 伴下肢牵涉痛;患者腰部严重疼痛或无力感, 久坐或久站症状加重和 (或) 有时腰部有错位感。CT、MRI或椎管造影等检查可发现明显腰椎间盘、椎间关节等退变并排除其他疾病。
利用DR能更直观地反映腰椎不稳中脊柱的稳定状态, 在显示椎体骨质改变上DR平片[8]更简单易行。不仅在患者检查时间、报告等候时间、检查费用等实际操作上优于CT、MRI, 而且在射线剂量的吸收上也大大少于CT对人体的伤害。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影像事业的发展, DR设备大量投入使用, 我们对腰椎不稳的诊断率明显提高, 为临床提供了可靠的诊断和治疗依据。目前, DR摄影腰椎过伸过屈位诊断腰椎不稳显得尤为重要, 成为临床诊断腰椎椎体不稳必不可少的检查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化X线摄影 (digital radiography, DR) 在腰椎不稳诊断中的应用, 为临床提供可靠诊断、治疗的依据。方法:对198例可疑腰椎不稳的腰腿痛患者进行常规DR腰椎正侧位片、过伸过屈位片检查, 分析腰椎椎体向前、后移位, 椎体成角和棘突分离或相互靠近情况。结果:根据国外White和Panjabi提出的方法, 筛查出35例腰椎不稳患者。结论:与常规腰椎正侧位、斜位片相比, 腰椎过伸过屈位片可发现腰椎失稳和功能改变, 可对临床提供治疗依据及观察治疗前后疗效对比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DR,腰椎过伸过屈位,腰椎不稳
参考文献
[1]孙天胜, 赵广民.腰椎滑脱和腰椎不稳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骨伤, 2010, 23 (4) :239-241.
[2]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846.
[3]陈静, 吴煜, 陈杰, 等.腰椎不稳症研究进展[J].现代实用医学, 2011, 23 (2) :236-238.
[4]吴恩惠, 冯敢生.医学影像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8.
[5]袁聿德, 陈本佳.医学影像检查技术[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81-82.
[6]白人驹, 张雪林.医学影像诊断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594.
[7]堀尾重治.骨与骨关节X线摄片及读片指南[M].江钟立, 译.7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181.
腰椎不稳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4例,男性32例,女性22例,年龄43~67岁,平均55岁。单节段不稳定41例,其中L2/3 2例,L3/4 8例,L4/5 20例,L5S1 11例;双节段不稳定13例,其中L2/3,L3/4 2例,L3/4,L4/5 4例,L4/5,L5S1 7例。临床表现术前均有腰疼,伴有下肢放射痛及麻木、小腿酸胀感50例,其中单侧29例,双侧21例,伴有间歇性跛行39例,直腿抬高及加强试验阳性24例,下肢肌力减弱41例,跟腱反射减弱14例,膝腱反射减弱4例。入院时诊断: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节断性不稳定12例,不稳定型椎管狭窄症21例,退变性椎体滑脱17例,椎弓崩裂性滑脱4例。其中,Ⅰ度滑脱16例,Ⅱ度滑脱5例。所有病例均符合腰椎不稳症的诊断标准。其中有吸烟史者(≥20支/d)者4例。病程2个月至34个月,平均11个月。
1.2 腰椎不稳症的诊断
腰椎不稳症诊断一定要症状、体征、影像学相结合。国内大量文献比较一致的看法:(1)有反复发作的腰腿痛,腰椎伸屈活动受限、卧床休息或外固定后症状缓解。(2)有时腰椎活动时出现“绞锁”现象。(3)腰椎前部结构或后部结构有破坏,如椎间盘、全椎板、小关节切除者,急性发作期不伴有腰椎侧弯畸形,腰椎x光片提示(动力位):椎体滑移大于3 mm,成角大于15°[2]。CT、MRI提示关节突增生、内聚,黄韧带明显肥厚,并且这些异常的病理性改变对神经根及硬膜有压迫。
1.3 手术方法
全麻或腰麻,C臂—X线透视定位,俯卧位,后正中入路,显露需融合节段棘突、椎板,双侧小关节突、横突根部,切除肥厚的黄韧带及增生瘢痕组织,行硬膜囊及神经根减压,若有间盘突出压迫神经予以切除,相应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复位滑脱椎体。植骨融合方式有两种:A组(横突间植骨组共25例):2例未行椎管减压,4例行“开窗”或半椎板切除,其余行全椎板切除。术中彻底清除双侧椎板上的软组织,咬除关节突关节的软骨面,将椎板及峡部的皮质骨凿除,露出松质骨面。向两侧剥离椎旁肌,骨膜下剥离显露拟融合节段的横突,将横突表面皮质磨粗糙,植入足量自体髂骨或剪碎的椎板骨质,骨质表面用明胶海绵覆盖,放置椎弓根钉内固定器械撑开恢复病变节段的椎间隙高度及生理曲度。B组(椎间植骨组共29例):全部行全椎板切除。术中刮除椎体间的间盘组织显露出软骨下骨,将颗粒状松质骨填充并紧密嵌入,后放松内固定,并使之加压,使植骨与上下椎体大面积紧密结合。
1.4 术后处理
术后切口置负压引流,48 h拔管,术前、术中及术后应用抗生素。术后5 d开始下床,适时开始双下肢直腿抬高训练,术后1月佩戴支具下床活动,佩戴支具4~8周。每月复查X光片,在椎体未融合前禁止弯腰。
1.5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外科组手术疗效标准(1994),制订了术后功能评定标准。优:手术前的症状缓解,腰椎、下肢活动以及神经功能恢复正常,并恢复原工作和生活;良:手术前症状基本缓解,腰椎、下肢活动及神经功能部分恢复,基本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可:手术前症状部分缓解,腰椎、下肢活动及神经功能部分恢复,不能坚持正常工作;差:治疗无效或症状加重,有关体征无改善[3]。
对本组患者进行术后随访,询问病情并查体,行腰椎正侧位、伸屈侧位X线检查,观察植骨融合情况,必要时行CT检查。采用SUK[4]标准判断植骨融合情况。(1)若植骨与横突间或与椎体间有连续的骨小梁,伸屈侧位椎体活动度小于4°,认为植骨已融合;(2)若植骨与横突间的连续骨小梁观察不清,而伸屈侧位椎体活动度小于4°,则认为植骨可能融合;(3)若未见连续骨小梁融合区有间隙或骨小梁观察不清,伸屈侧位椎体活动度大于4°,则认为未融合。对于可疑融合的患者,行CT检查,进一步判定融合情况。
1.6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1.5分析软件处理,术前、术后采用t检验,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5例横突间植骨患者手术时间140~280 min,平均187 min,出血量360~1 300 m L,平均640 m L;29例椎体间植骨患者手术时间195~370 min,平均250 min,出血量460~1 800 m L,平均980 m L。采用不配对T检验比较,横突间植骨组与椎间植骨组的手术时间以及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无死亡病例。B组1例术后3 d出现椎间隙感染,经再次手术清创灌洗2月后痊愈。隐性脑脊液漏两组各1例,显性硬脊膜损伤各1例。B组发现4例根性牵涉痛,A组发现1例根性牵涉痛,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得到缓解。A组发现2例断钉病例。两组的骨不连发生率分别为26%和3.5%。两组术后均未发现继发性椎管狭窄症病例。见表1-4。
3 讨论
3.1 引起腰椎不稳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腰椎间盘的早期退变,使椎间隙的高度下降,双侧关节突关节失去了正常的咬合关系,加之异常的脊柱活动,导致关节突关节的脱位或半脱位,小关节退变、增生使其在失状位抵抗剪力的能力减弱,长期的病理改变使周围软组织失代偿,引起腰椎不稳症的出现。手术是治疗腰椎不稳症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手术治疗,融合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减少某一运动节段的不稳,减轻或消除患者的疼痛,并防止脊柱畸形的进一步发展[5]。
3.2 两种植骨融合技术
后路横突间植骨和后路椎间植骨是手术治疗腰椎不稳常用的两种植骨融合方式。后外侧横突间植骨其优越性表现在植骨床大、血供丰富;植骨位置邻近脊柱中柱,受屈-伸应力的干扰较小,融合率较高;对椎管内的重要结构诸如神经组织及血管的干扰较小,亦无植骨块滑入椎管之虞;横突间及其背侧形成骨桥后可显著增强脊柱后柱强度,符合张力带原则,可产生张力带效应,具有良好的抗剪切力及抗张应力力学优势。然而,因缺乏前结构的支持,稳定性相对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差。相反,椎体间融合术的融合部位邻近脊柱的旋转瞬间中心和负重力线,且融合面积较大,因而许多文献报告显示,其融合后的稳定效果优于单纯的后外侧融合[6,7],后路椎体间融合术,即PLIF手术具有如下优点:(1)在行椎体间植骨融合的同时可进行滑脱椎体复位固定、髓核摘除、椎管探查减压,术中去除了引起疼痛的因素,恢复椎间隙的高度,拉紧后纵韧带,增加椎间孔的孔径,也起到间接神经减压的作用。(2)椎体间融合术中融合部位处于重力传导线上,植骨区受运动影响最小,且融合面积大,故椎体间植骨的融合效果最好。其骨性融合能够保持节段间的稳定性,增强脊柱的力学性,重建前柱分载负荷的性能,减少后方器械的疲劳断裂。(3)可以避免经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时的各种并发症,同时解决了经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不能同时进行滑脱椎体复位、椎管及神经根探查减压的缺点。(4)植骨操作均在直视下进行,减少了神经根及硬膜囊的损伤。(5)植骨可取自减压切除的棘突、椎板和关节突,较少情况下需另取髂骨,缩短了手术时间及减少了创伤。(6)植骨技术操作并不复杂。
由于椎间植骨的诸多优点,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临床上常用椎间植骨来实现下腰融合以达到稳定脊柱[8]。大多数学者认为,椎间植骨融合率高于横突间植骨[9,4]。有学者报道术后优良率达到91.2%,在6~9月时,X线上的骨融合率达到96.4%[10]。也有学者报道,横突间植骨融合率与椎间植骨无差别,后路减压横突间植骨内固定治疗退变性滑脱症的融合率为93%[11,12]。本组病例横突间植骨融合率为84%,后路椎间植骨融合率为96.5%,后者融合率大于前者。目前,后路横突间植骨与椎间植骨融合率之所以较以往有明显提高,后路内固定的运用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ZDEBLICK[13]指出,未用器械内固定时,融合率为45%,使用内固定后,融合率高达100%。后路椎弓根螺钉-棒内固定系统具有独特的三维矫形和固定功能,既可复位,有利于恢复椎管、椎间孔的正常形态产生间接减压作用,又可提供可靠的即刻稳定,消除失稳节段的异常活动,并有助于植骨融合,使不稳节段最终获得永久性生物学固定[14]。
有人认为,椎间植骨手术技术要求相对较高,手术时间长,出血多,术中对组织的破坏较多。本组中,后路椎间植骨病例与横突间植骨病例相比,手术时间有所延长、术中出血量有所增加。两者治疗腰椎不稳的疗效相近,但椎间植骨融合率较高,内固定失败率较低,术后椎间高度丢失相对较小。两者并发症相近,术后一过性下肢麻痛的发生率椎间植骨相对较高,原因为术中神经牵拉以及滑椎复位、椎间高度增加后神经受到牵张所致,但大都在短时间内经相应治疗后消失。MADAN[9]等报道,在腰椎滑脱症治疗中,后外侧植骨与椎间植骨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无差别。本组两种植骨方式的疗效相近,绝大部分腰腿痛均得到缓解。对于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主要取决于手术技术的熟练程度,术中减压是否彻底,减压或后方椎间植骨时对神经的保护是否充分,而非取决于植骨方式。
3.3 植骨床的处理
妥善处理植骨床是获得骨性融合、重建永久性生物学稳定的关键之一。术中应仔细去除横突背侧、关节突外侧附着的软组织并进行去皮质处理;同时,将获取的自体髂骨剪成火柴棒状,植于横突背侧和关节突外侧,应有充裕的植骨量。对于椎间植骨,应首先使用内固定器械将椎间隙撑开,彻底切除纤维环及髓核组织至前纵韧带;刮除上下软骨板,显露出软骨下骨,将颗粒状松质骨填充并紧密嵌入,后放松内固定,并使之加压,使植骨与上下椎体大面积紧密结合,经过随访融合率大大提高。目前,椎间融合器使用逐渐增多。有报道认为,椎间Cage和椎弓根钉棒固定系统逐渐取代了单纯植骨融合技术和单纯钉板固定系统,使椎间融合率大幅提高[15]。另外,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微创技术,可促进患者早期康复,已为越来越多的骨科医师所接受[16]。
总之,脊柱融合术在脊柱不稳症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后路椎间植骨及后外侧横突间植骨,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后路椎间植骨相对而言手术创伤较大,手术时间有所延长、术中出血量有所增加,但骨融合率相对较高,内固定失败率相对较低。若严格手术适应症,术中规范操作,对植骨床处理得当,植骨量充分,对没有神经根症状或神经根受压行“开窗”或半椎板切除的患者,横突间植骨不失为一种简便有效的植骨融合方式。对严重不稳定型椎管狭窄、椎体滑脱行全椎板切除患者建议行椎间植骨融合。
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后外侧横突间植骨融合与经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不稳的疗效。方法 54例腰椎不稳患者分为横突间植骨融合组(A组)25例,椎体间植骨融合组(B组)29例。两组年龄、病程、术前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相近似。A组大部分进行了后路椎板减压,B组全部进行了后路椎板减压,两组均进行了椎弓根钉系统复位与固定。结果 A组手术时间平均187 min,出血量平均640 mL,B组组手术时间平均250min,出血量平均980 mL,两组慢性下腰痛均明显改善,临床疗效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骨融合率A组84%,B组96.5%(P=0.014);优良率A组88%,B组93.1%,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横突间植骨与椎体间植骨是目前两种治疗腰椎退行性不稳症疗效确切的方法 。两者治疗腰椎不稳的疗效相近,椎体间植骨融合率高,内固定失败率低,但手术创伤较大,失血较多。对没有神经根症状或神经根受压行“开窗”或半椎板切除的患者,横突间植骨不失为一种简便有效的植骨融合方式。对严重不稳定型椎管狭窄、椎体滑脱行全椎板切除患者,建议行椎间植骨融合。
腰椎不稳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腰椎管狭窄并腰椎不稳患者共45例, 其中男性20例, 女性25例;年龄为45~79岁, 平均64.5岁。病程为6个月~15年, 平均4年。椎管狭窄节段:在L3~4的有4例, L4~515例, L5~S110例;L3~54例, L4~S19例;L2~52例, L3~S11例。腰椎不稳节段:L2~32例, L3~44例, L4~515例, L5~S110例;L2~42例, L3~56例, L4~S15例, L3~S11例。
45例患者均患有腰痛反复发作伴下肢麻木疼痛进行性加重。其中, 15例患者单侧下肢疼痛, 20例患者疼痛伴麻木, 10例患者为双下肢疼痛麻木伴间歇性疼痛跛行。35例患有不同程度下肢肌力下降、感觉减退, 10例为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对患者进行评价时, 以[1]下腰痛的JOA评分为准, 按29分进行计算, 45例患者的术前分值为6~14分, 平均为7.2分。对腰椎的正侧位、动力位拍片, 均见到骨质增、退行性腰椎不稳。经多次保守治疗均无效。
1.2 手术方法
取俯卧位, 全身麻醉下进行, 切口位置取腰椎后正中, 显露需要减压及融合椎的棘突、椎板后, 分离至小关节突与横突交界处, 植入椎弓根螺钉。将椎板开窗骨块用骨凿完整截下, 切除黄韧带, 用骨刀凿下相应椎的部分上关节突及增生骨质, 依次将钉棒加压撑开并预紧, 用棉片保护神经根, 局部彻底止血, 经椎间隙彻底切除已退变的椎间盘及纤维环等软组织, 松解神经根和硬膜囊和解除压迫后, 用不同型号的铰刀和骨刮匙彻底清除椎间盘和终板上下软骨至上下终板骨质, 试模测试后椎间植入适量自体骨粒并夯实, 再选择相应大小Cage装入进行椎间融合, 加压钳沿钛棒纵向适当加压后拧紧螺帽, 根据情况安装横联杆。
2 结果
手术时间为90~180 min, 平均135 min, 失血量为150~600 m L, 平均250 m L。术后进行常规负压引流48~72 h, 引流管拔除后, 进行双下肢直腿抬高功能锻炼, 术后1周在腰围保护下活动, 完全负重活动在3个月后进行。所有患者手术顺利, 无神经血管损伤, 3例患者术中出现硬膜损伤后, 进行处理, 5例患者术后24 h下肢麻木疼痛, 给予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静滴20%甘露醇+地塞米松, 5 d后缓解。随访9个月~5年, 腰腿痛明显缓解, 部分麻木残留患者为4例。JOA评分为17~26分, 平均23分, 较术前显著提高。融合率94%, 优良率96%, 植骨融合良好, 假关节未形成、融合器移位、无感染松动及断钉发生, 5年随访患者未见有相邻节段明显退变表现。
3 讨论
3.1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并腰椎不稳的诊断
退变引起椎管及神经管狭窄, 导致马尾神经及脊神经根受压, 出现的腰腿痛、间歇性跛行、下肢运动感觉功能障碍, 称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负荷正常, 但腰椎间关节生理对合关系无法保持, 出现超过正常的活动范围及临床症状, 称为腰椎节段性不稳。主要治疗方法是过伸过屈侧位X线检查, 本此研究中, 以此标准对32例患者做出诊断。
3.2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并腰椎不稳的手术适应证及方法
多年来, 该种疾病的手术指征及处理方法存在多种争议[2]。国外[3]的研究表明:相比非手术治疗, 对手术适应证进行严格把握后, 能更大程度改善症状。李永津等[4]等报道, 对于老年性椎管狭窄伴有腰椎不稳症患者, 应在无手术禁忌证的情况下选择手术治疗。对于减压固定植骨融合, 有明确退变性节段不稳征象的患者, 需在减压同时行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术, 应充分减压。有针对的多窗潜行减压是可靠的手术方式[5]。自椎间融合器 (cage) 的应用以来, 椎间融合率明显提高, 是治疗的金标准, 本组行半椎板切除和扩大开窗减压相结合, 充分松解神经, 改善症状, 椎间融合器的植入, 提高了融合面, 保证脊柱稳定。
3.3 融合器及植骨材料的选择
椎间融合器的植入有单枚及双侧两枚, 本组病例均应用单侧单枚融合器植入, 结合小开窗减压, 保留大部分脊柱稳定性, 提供了稳定的生物力学, 减少了手术创伤, 缩短了手术时间, 患者卧床时间短, 并取得了两枚融合器同样的融合效果, 同时降低了手术费用。随着椎间融合技术的广泛开展, 椎间融合器种类较多。但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 腰椎椎间融合器移位、沉降、应力遮挡、邻近部位骨吸收、迟发性炎性反应等并发症的报道增多[6], 本组病例均采用强生公司椎间融合器由碳纤维材料制成, 刚性较低, 减少沉降及应力遮挡, 并且有利于通过CT及MRI检查观察融合效果, 减少手术创伤。椎间植入自体骨粒, 明显提高了融合率。
腰椎融合后, 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加速, 主张对动态X线片下明确不稳者融合, 轻微不稳且临床症状轻者不融合[7]。长节段固定融合对脊柱活动影响较大, 并出现长期的腰部酸胀疼痛, 术中避免破坏邻近的关节突关节及关节囊, 可减少邻近节段退变, 本组术后5年患者随访未发现明显退变。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并腰椎不稳较为常见, 本此研究根据不同患者选用不同减压及融合方法, 给予内固定, 提高融合率, 使并发症减少, 远期疗效较为满意。
摘要:目的 探讨后路单枚椎间融合器结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的手术疗效。方法 对45例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经过严格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采用有限开窗减压椎间盘切除单枚椎间融合器植入后路椎间融合 (PLIF) 并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进行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9个月5年, 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融合率达94%, 优良率达96%, 未见假关节形成、融合器移位、无感染松动及断钉发生。结论 对于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患者采用有限开窗减压椎间盘切除后路椎间融合 (PLIF) 并椎弓根螺钉系统能尽可能多地保留脊柱后部结构, 增加稳定性, 对椎间高度起到恢复和维持作用。
关键词:椎管狭窄症,腰椎不稳,后路椎间融合 (PLIF) ,椎弓根内固定
参考文献
[1]刘志雄.骨科常用诊断分类方法和功能结果评定标准[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339-340.
[2]邱斌松.腰椎管狭窄症的外科治疗进展[J].国外医学?分册骨科学, 2002, 23 (2) :76-79.
[3]Pearson A, Lurie J, Tosteson T, et a1.Who should have surgery for an intervertebral disc hermiation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evidence from the spine patient outcomes research trial?[J].Spine, 2012, 37 (2) :140-149.
[4]李永津, 许鸿智, 陈博来, 等.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疗效比较[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1, 31 (1) :190-193.
[5]王平均, 方健.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J].颈腰痛杂志, 2003, 24 (1) :31-32.
[6]欧阳甲, 王宏伟, 宋兴华.多间隙椎间盘突出的MRI诊断与治疗[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0, 10 (1) :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