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

2024-06-13

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共7篇)

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 篇1

腰椎滑脱是由于先天性发育不良、劳损等原因造成相邻椎体骨性连接异常而发生的上位椎体与下位椎体部分或全部滑移, 表现为腰骶部疼痛、坐骨神经受累、间歇性跛行等症状的疾病, 人群发生率3%~4%[1]。本院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椎间植骨融合的手术方式对52例腰椎滑脱症患者进行治疗, 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接受治疗的共52例患者, 其中男39例, 女13例。年龄28~66岁, 平均 (47±16.8) 岁。其中腰椎滑脱症患者52例, 退行性滑脱者46例, 峡部裂性滑脱者6例;滑脱节段为L3~4者8例, L4~5者26例, L5~S1者18例;按Meyerding滑脱分级标准, Ⅰ度滑脱者32例, Ⅱ度滑脱者11例, Ⅲ度滑脱者9例。所有患者在术前, 均出现较为臀部不适或下腰部疼痛症状, 其中有35例患者伴有一侧或双侧下肢放射性疼痛感, 18例患者伴有跛行或间歇性跛行。MRI检查报告有20例患者合并椎管狭窄, 15例患者合并椎间盘突出。

1.2 方法

患者均采用全麻联合气管插管进行麻醉。先选取患者的后正中切口, 使得病变椎体棘突、椎板、双侧小关节突和横突得到完全显露。然后, 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进行定位, 将“人字嵴”顶点作为手术的进钉点。在滑脱椎体及下位椎体的椎弓根插入定位针进行定位, 并拧入恰当长度和直径的GSS椎弓根钉。具体操作为:对其中峡部裂型滑脱的6例患者行单侧开窗减压术进行治疗;对退行性滑脱的46例患者行全椎板减压治疗, 与此同时将滑脱节段的椎间盘髓核切除, 刮除椎间盘和终板间的软骨组织, 从而将椎间盘内残余组织完全清除。在患者身上发生滑脱的节段采用双侧神经根管扩大成形术进行治疗, 先安装预弯的连接棒, 通过撑开恢复椎间隙高度, 提拉作用使滑脱椎体逐渐复位, C型臂X线机透视后, 直至滑脱复位满意后, 进行加压并拧紧各椎弓根钉螺帽, 最后在滑脱节段的椎间隙中植入咬除的椎板骨质, 并放置橡皮引流管后, 关闭切口。术后采用地塞米松、甘露醇类药物进行治疗, 从而减轻神经根水肿现象, 采用常规抗生素进行静脉滴注治疗, 并在术后13~16 d进行切口拆线, 卧床3~9周后嘱咐患者下地, 治疗后患者需继续戴外固定支具5~9周。对52例患者均进行为期7~41个月临床随访。

1.3 观察指标

治疗后, 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参照JOA临床腰椎手术评分系统对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评定。具体计算方法为:改善率=[ (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 / (29-治疗前评分) ]×100%。评定标准为, 显效病例:改善率≥75%;有效病例:25%~74%, 无效病例:0%~24%。采用X线片Boxall标准对患者滑脱复位情况进行评价, 即相邻椎体后缘保持整齐, 脊柱生理弧度有所恢复, 椎体间的高度恢复正常。将随访时记录的X线片与术前检查所得的X线片进行对比后, 评价患者滑脱的复位情况。恢复情况分为:完全纠正、改善 (部分复位) 和无改善 (术后无改善或有所加重) 。椎体间骨性融合效果评定采用Cook等制订的标准进行评价, 融合节段间会出现连续性骨小梁形成的骨桥, 椎弓根融合器及螺钉周围均无硬化、透亮带出现, 同时融合节段在动力位X线片上显示无相对移位出现, 三者缺一即视为未成功融合, 融合效果分为融合、固定和失败三个级别[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进行数据统计,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末次随访时显效49例, 有效2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8.1%;腰椎滑脱完全纠正的46例, 术后出现改善的4例, 术后无明显改善的2例, 手术后患者整体复位率为96.2%;术后出现椎体间骨性融合的45例, 实现固定效果的5例, 手术失败2例, 术后融合率为86.5%。与治疗前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腰椎滑脱症多系腰椎不同程度退行性变及长期体力劳动等多种因素所致, 多伴有继发性腰椎管狭窄, 有可能导致硬膜囊受压, 出现多种神经根症状。对于腰椎滑脱症的治疗, 有学者研究发现, 充分减压、复位、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和植骨融合是其的主要原则[3]。目前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方式多种多样, 其中在腰椎滑脱患者中, 滑脱钉棒系统内固定植骨术对腰椎滑脱的患者可起到使滑脱椎体复位或部分复位, 相邻椎体间稳定的作用, 并可使摘除椎间盘后的相关间隙高度得到维持, 减少残余或变性的组织向椎管内脱出[4]。

本院对52例腰椎滑脱症患者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椎间植骨融合进行治疗, 效果显著, 治疗前后效果显著,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联合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疗效确切, 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联合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4月-2012年4月于本院就诊的52例经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联合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采用JOA临床腰椎手术评分系统、X线片滑脱复位的Boxall标准及Cook等制订的椎体间骨性融合标准对疗效进行综合评定。结果: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 末次随访时显效49例, 有效2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8.1%;腰椎滑脱完全纠正的46例, 术后出现改善的4例, 术后无明显改善的2例, 手术后患者整体复位率为96.2%;术后出现椎体间骨性融合的45例, 实现固定效果的5例, 手术失败2例, 术后融合率为86.5%。与治疗前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联合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疗效确切, 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关键词:腰椎滑脱,椎弓根钉,椎间植骨融合

参考文献

[1]江宏健.腰椎滑脱症的治疗进展[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 13 (1) :1542-1543.

[2]张智材, 孙仕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植骨[J].卫生职业教育, 2010, 8 (14) :150-151.

[3]罗雨桥, 罗柏锋, 邓思然, 等.后路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J].中国临床研究, 2012, 25 (1) :15-17.

[4]潘杰, 王勇.滑脱钉棒系统在腰椎滑脱、不稳伴继发性椎管狭窄[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16) :117-118.

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 篇2

关键词:椎弓根钉棒系统,后路固定,胸腰椎骨折

胸腰椎骨折多是由于较为严重的创伤而导致, 常伴有脊柱不稳、脊髓及马尾神经出现损伤等症状[1], 对伤者的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本研究选取我院2010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5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探讨分析椎弓根钉棒系统后路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5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38例, 女20例;年龄24~70岁, 平均 (40.8±5.5) 岁;所有患者均经CT检查确诊, 其中摔伤38例, 车祸伤13例, 高空坠伤7例;骨折节段T11的2例, T12的20例, L1的26例, L2的10例, 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损伤症状, 受伤至进行手术的时间为8h~15d。

1.2 方法

术前给予患者常规X线、CT及MRI等检查。给予所有患者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 患者取俯卧位, 切口要以伤椎为中心做后正中切口, 将受伤的胸椎及相邻正常椎体的两侧椎板、关节突以及横突逐层暴露出来, 应用C形臂X线透视机作为辅助, 在透视下将标记针植入, 上关节突的外缘垂直线与横突中轴线之间的交点处作为腰椎进针点, 横突根部以上的1/3连线与关节突外缘交点处作为胸椎进针点。根据术前CT检查的测量值确定钉的直径、长度及进针方向, 并在术中C形臂X线透视机的透视下对其进行调整, 与伤椎相邻上下椎体椎弓根螺钉进行妥善安置。对减压范围进行确定时, 应结合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 观察是否出现椎管变形及侵入椎管骨块的情况, 探查椎管时要从后外侧开始探查, 打入突入椎管骨块使其复位, 以恢复椎管前壁的平整状态, 将脊髓及神经根的压迫充分解除后再将连接棒进行安置, 将其适当撑开, 在C形臂X线透视机辅助下确定伤椎复位良好后对其进行固定, 并将横连加以连接, 切开椎板常规减压, 给予充分止血, 将伤口充分冲洗并安置必要的引流管, 伤口缝合。给予患者预防感染治疗, 切口愈合后给予拆线, 要保证患者卧床制动6~8周。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进行CT、X线检查, 比较患者受伤椎体前、后缘的高度变化、Cobb´s角的矫正情况、椎管面积的改善情况等。随访中要观察患者植骨的融合情况、内固定是否出现松动、变形或断裂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8例患者均一期愈合, 患者椎体前缘、后缘高度以及椎关节面积明显较术前增加, Cobb´s角明显较术前降低, 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1。进行随访, 所有患者均愈合良好, 未出现内固定松动、变形或断裂的情况以及手术并发症。

3 讨论

胸腰段在脊柱创伤中属于较为常见的损伤部位, 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痛苦, 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胸腰椎骨折多是由于受垂直、屈曲压缩暴力导致[2], 合并有牵伸、扭转或侧曲暴力等, 以椎体后壁的骨折为主要特征, 往往会造成脊髓、马尾神经的损伤, 对脊柱的稳定性具有一定的破坏性。临床上对于胸腰段骨折采取非手术治疗手段, 而对于合并有脊髓损伤的患者给予实施后路减压术, 但这两种治疗手段临床效果均不理想, 不能有效缓解脊髓的受压情况, 影响功能的恢复。

近年来, 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逐渐被临床应用, 其具有解剖复位、三维固定、短节段固定等优点, 已逐渐成为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主要治疗手段[3]。而椎弓根钉棒系统后路固定的治疗方法操作较为简单, 疗效确切可靠, 在脊柱外科手术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本研究中, 58例患者均给予椎弓根钉棒系统后路固定治疗, 均在一期愈合, 复查测量发现, 其椎体前缘、后缘高度以及椎关节面积明显较术前增加, Cobb´s角明显较术前降低,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椎弓根钉棒系统后路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 利于患者的恢复, 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韩书勇, 路磊, 杨顺.椎弓根钉棒系统后路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56例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 2013, 2 (20) :46-48.

[2]彭亦良, 张泽华, 吴雪辉, 等.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观察[J].西部医学, 2010, 8 (20) :121-123.

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26例。男性16例,女性10例;年龄19~55岁,平均34.6岁。受伤原因:重物砸伤6例,坠落伤12例,交通伤8例。骨折分布:26例共计26个节段,损伤部位:T11,2例;T12,5例;L1,10例;L2,6例;L3,2例;L4,1例合并其他部位骨折者14例。所有患者均系新鲜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18h~14d,平均9.7d。按Franke1分级:A级2例;B级8例;C级10例;D级4例;E级2例。所有患者接受常规X线片、MRI检查和CT扫描,均显示椎体爆裂骨折,骨折块突入椎管。所有患者均行后路经椎弓根伤椎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植骨支撑,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

1.2 手术方法

全麻满意后,患者俯卧位,常规后侧入路将两侧骶脊肌剥离并牵向外侧,显露骨折椎及邻近上、下一个节段的椎板、关节突关节和横突。采用上关节突外缘垂线与横突中线交叉点为后路椎弓根螺钉进钉点,于骨折椎的邻近上下一个节段内拧入椎弓根螺钉,安装连接杆,锁定一侧螺钉后,利用椎弓根螺钉及连接杆系统进行撑开复位,C臂透视见骨折椎部位高度基本恢复正常后,锁紧固定螺钉。根据术前骨折椎横断面CT图像,从椎管压迫明显的一侧将骨折椎横突从基底部截断,并行同侧骨折椎椎板切除。将受压部位适当的松解后,剪除椎弓根,将截断的横突连同其前方的腰大肌向外侧牵开,显露骨折椎椎体的侧面。将神经根牵开后,从椎体侧方将骨折碎块及相邻的上下椎间盘全部切除,对受压的椎管进行充分减压。测量骨折椎部位椎体连同其上下椎间盘高度,剪取相应长度的钛网,用自体松质骨进行打压填塞,将钛网安放人前侧。前后位及侧位C臂透视证实骨折椎部位脊柱高度恢复、钛网位置居中后,旋松后侧椎弓根螺钉系统的连接杆锁定螺钉,适当行椎体间加压,使钛网被牢固钳夹于上下椎体之间,再锁定连接杆螺钉,椎板间植骨融合。观察手术前后椎体高度、椎管内径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前3个月每月拍摄X线片,其后每3个月拍摄X线片。记录术前、术后及随访1月时椎体高度变化及脊柱椎管内占位变化及神经功能恢复(Franke1分级)情况。

2 结果

本组2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出血600~1800m L,平均870m L,术毕清醒后神经功能损伤均无进一步加重。术后X线检查示脊柱生理曲度基本恢复正常,手术后Cobb角矫正13°~26°,平均17°。本组患者均随访10~12个月,平均10.8个月。2例神经损伤Frankel A级患者神经功能未恢复;8例B级患者中2例未恢复,6例恢复至C级;10例C级患者中9例恢复至E级,1例恢复至D级;4例D级患者均恢复至E级。随访期内均未发现钛网移位下沉及矫正丢失,椎弓根螺钉连接杆无断裂现象。其中15例恢复至E级患者已能正常行走,参加一般体力劳动。以L4椎体爆裂骨折为例,见图1~3。

3 讨论

3.1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手术入路选择

经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手术入路的选择仍有争论。按Denis三柱理论[2],胸腰椎爆裂骨折累及前、中柱或前、中、后三柱,对于手术入路的选择,我们一般遵循以下原则:(1)爆裂性骨折,T12及以上,椎管容积≤35%,L1≤45%,L2≤55%,以及下腰椎爆裂性骨折宜采用后路手术。(2)爆裂性骨折,T12及以上,椎管容积≥35%,L1≥45%,L2≥55%,宜采用前路手术或前后路联合手术。两种手术入路相比较,前路手术由于具有直接减压、能实现前柱融合、重建前柱高度及保持后柱结构完整性等优点,目前经前路行手术正日益受到推崇,但存在技术和条件要求高、手术显露及创伤大、易造成副损伤、对患者干扰大及费用高等缺点[3],同时单纯前路对于术前即存在严重后凸畸形的患者矫形力度交差,与之相比,后路经椎弓根短节段内固定具有如下优点[4]:(1)三柱固定,稳定可靠。脊柱后柱结构对其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5],椎弓根处具有最佳承受支撑的能力,后路椎弓根钉技术能够提供三维空间的固定,符合生物力学特性,是伤椎切除减压后最可靠的固定方式。(2)可以通过撑开加压,有强大的后凸畸形矫正力,可以实现间接复位、减压的作用。(3)可经椎弓根或后外侧直接减压。本术式从后路经椎弓根切除伤椎直接减压脊髓前方的同时,通过对椎板或半椎板的切除,可解除脊髓后方的压迫因素,去除椎管内血块、游离骨片或破裂椎间盘等达到环脊髓减压的目的。(4)可行后外侧植骨融合及椎间钛网植骨支撑。椎体间钛网植入能够提供高强度的支撑作用,本术式经后路置入钛网有效重建脊柱前中柱,同时配合后路椎弓根钉系统达到坚强的固定,获得良好的重建效果[6]。尤其是对于部分合并其他脏器损伤的患者,后路手术创伤小,其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围手术期并发症均明显少于前路手术,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复。

3.2 后路椎体次全切除并钛网植骨支撑的可行性

从解剖学角度观察,该入路安全性较高,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皆位于椎体前方,与骨折椎体有腰大肌相分隔;截断横突后,紧贴椎体表面进行剥离,将腰大肌向外侧牵开,可避免损伤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同时,结合半椎板切除窗口,可从侧面对前侧移位的骨折碎块直视下清理,椎管减压充分。在切除半椎板和椎弓根前,利用椎弓根螺钉系统撑开骨折部位间隙,有利于减压操作和钛网安放。另外,胸椎爆裂骨折,脊髓受压因素来自椎管前方,本术式设计经椎弓根向前掏空伤椎,去除前方致压物达到经后路直接减压脊髓前方的目的。术中仔细操作,脊髓损伤、胸膜破裂、大出血等手术相关并发症不易发生[7,8,9]。本组26例患者,术中失血量平均870m L,经术中或术后补液扩容、7例患者输注浓缩红细胞后,所有患者围手术期生命体征均较为平稳。

3.3 后路椎体次全切除并钛网植骨支撑的注意事项

(1)本术式只适用于单一椎体骨折,否则因距离过长,无法放入钛网。(2)切除伤椎时需经椎弓根内进入伤椎,从松质骨入手,掏空伤椎减压,可避免损伤邻近血管、神经、脊髓、胸膜等重要组织器官;(3)切除伤椎时尽量保留后纵韧带,一方面在切除后突骨块时不易损伤硬膜,另一方面后纵韧带的张力有助于维持植入钛网的位置;(4)选择钛网时一定要大小、长短适度,伤椎切除后向前方安置钛网时,应先将对侧钛棒安装好并撑开,再置入钛网,然后松开对侧螺帽并略加压,最后拧紧螺帽并安装同侧钛棒。本组所选择病例均为单节段爆裂性骨折患者,术中仔细操作,均未出现医源性神经损伤。

本组26例患者随访10~12个月,术后Cobb角无显著丢失,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稳定,术后内固定稳妥,远期结果有待于进一步随访跟踪。

参考文献

[1]Willen J,Lindah LS,Nordwall A.Unstable thoracolumbar factures:acomparative clinical study of conservation treatment and Harr-ington instrumentation[J].Spine,1985,10(2):111-113.

[2]Denis E.The three column spine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the classi-fication of acute thoracolumbar spinal injury[J].Spine,1983,8(8):817-831.

[3]邹德威,牛军,高音.胸腰椎损伤治疗的现状及其进展[J].中华创伤杂志,2002,18(1):9.

[4]袁文.胸腰椎骨折外科治疗相关问题探讨[J].中华创伤杂志,2006,22(1):8.

[5]韦峰,刘忠军,党耕町,等.胸腰椎肿瘤全脊椎切除术后的重建方式[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6,16(11):807-811.

[6]王向阳,戴力扬,徐华梓,等.胸腰椎不同程度前中柱骨折内固定后的生物力学特征及前路重建的意义[J].中华创伤杂志,2006,22(3):214-217.

[7]郑燕平,汤继文,李建民,等.经后路一期全脊椎切除治疗胸椎单脊椎肿瘤的临床疗效[J].中华骨科杂志,2003,23(1):23-27.

[8]张永刚,王岩,张雪松.单纯后路经椎弓根截骨或脊椎切除的临床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2007,45(8):525-528.

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2例, 男8例, 女4例;年龄48~78岁, 平均64.5岁。T124例, L15例, L23例。

1.2 手术适应证

a) 对于局限于单一节段内的胸腰段骨折损伤, 结合胸腰椎Denis三柱理论和AO脊柱骨折分型;对于存在于一个相邻脊椎节段之间 (一个椎间盘和上下椎节构成一个运动单元) 的损伤, 结合术前CT平扫加三维成像技术可详细了解骨折的范围和类型, MRI检查可明确韧带及软组织损伤的范围。为准确表述损伤性质, 根据骨折损伤部位分为四种基本类型:Ⅰ型为脊椎椎体上部骨折;Ⅱ型为椎体下部骨折;Ⅲ型为椎间盘双侧椎体骨折;Ⅳ型为两个脊椎之间的后柱损伤 (即棘上和棘间韧带及关节韧带损伤, 合并椎间盘损伤, 类似相邻节段间的Chance骨折) (见图1) ;Ⅴ型为混合型, 即为Ⅳ型加上其他任何一型;b) 椎体高度压缩大于25%;c) 脊椎骨折未累及椎弓根和中柱。

本组研究资料中Ⅰ型6例, Ⅱ型4例, Ⅲ型2例, Ⅳ型0例, 为便于对比, 且样本例数有限, 采取基本分型, 而不采用Ⅴ型表述。

注:压缩角α, 压缩高度c, 压缩比c/b

1.3 手术禁忌证

a) 严重骨质疏松症;b) 多节段骨折或双侧椎间盘软骨板破裂者;c) 脊椎爆裂性骨折累及椎弓根和中柱的骨折。

2 研究方法

2.1 手术技术

采用全身麻醉, 俯卧位, 胸部、骨盆垫高, 腹部悬空。透视定位后, 以伤椎棘突为中心行后路正中切口进入, 剥离双侧竖脊肌, 显露双侧椎板, 确定椎弓根进钉点和要融合的椎间隙, 分别置入4枚椎弓根钉, 安放预弯好的连接棒, 进行撑开复位、锁定后透视检查复位和固定情况, 安放横向连接后依次加强锁定。将椎板外层骨皮质做成植骨床后取人工骨或与自体碎骨块混合后进行椎板融合, 放置引流后关闭切口并包扎。手术后对症治疗, 48 h拔除引流。卧床休息3 d后下地活动, 腰痛带保护, 应用促进骨折愈合药物, 每月拍片复查, 3个月后恢复日常工作 (见图2~5) 。

2.2 门诊随访

每月复诊, 3个月后每3个月复查, 了解骨折复位情况、椎体高度是否丢失、有无疼痛、内固定物有无断裂等并发症发生。将骨折手术前后丢失高度c, 成角畸形α, 以及丢失高度比值c/b进行对比分析 (见图1) 。

2.3 统计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对手术前后高度纠正及丢失进行对比分析,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为12~26个月, 平均16.4个月。手术后3个月椎体骨密度都明显增加, 骨折线消失。1年后随访结果未发生高度丢失、内固定物断裂及松动、慢性疼痛等并发症。对比发现手术前后α角、c值和c/b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对比, α角、c值和c/b值都没有显著性差异。α值对比t1=5.142, P1<0.05, 而手术后和1年后对比为t'1=0.014, P'1>0.05。c值手术前后t2=3.428, P2<0.05, 而手术后与手术1年后对比t'2=0.024, P'2>0.05。c/b值手术前后对比t3=3.856, P3<0.05, 手术后与术后1年对比t'3=0.143, P'3>0.05 (见表1) 。

3讨论

胸腰椎骨折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已成为一种经典手术方法, 作为治疗胸腰椎骨折的金标准[3]。然而, 因固定两个节段产生固定力较弱及限制腰椎活动节段多等缺点也引起人们的反思。近年来, 文献报告在伤椎置钉以加强固定效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伤椎置钉不但可以增加固定效果, 而且并未增加损伤脊髓风险, 可见在伤椎置钉是可行的[4,5]。

由于一单元内的不稳定胸腰椎骨折和损伤, 其椎间盘一侧软骨板破裂, 保守治疗难以解决骨折复位、残留脊柱后凸畸形等问题, 最终导致损伤节段脊椎及运动功能异常, 平衡难以维持, 易于发生椎间盘源性腰痛和后凸畸形[6]。而应用经皮椎体成形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 技术虽然达到微创和即刻稳定, 但难以避免骨水泥进入椎间盘导致椎间盘炎等慢性疼痛, 椎体前后缘骨折也可能导致骨水泥进入椎体前缘或渗入椎管内引起危险。随着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的普及应用, 对于PVP技术应用指证越来越慎重, 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融合技术越来越重新获得重视。骨质疏松症导致老年患者的胸腰椎骨折难以应用两单元固定, 屈曲压缩性骨折在老年人中又发病率最高, 这就带来了两难的选择[7], 两个单元以上的固定容易发生固定力弱及螺钉松动、拔出, 骨水泥强化型椎弓根钉技术尚未普及应用。而应用一单元椎弓根钉固定技术既可以因阻力臂缩短而提高固定力量, 又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脊柱活动度, 减少创伤。

脊椎屈曲压缩性骨折最常见于中老年人, 手术前进行螺旋CT扫描加三维重建检查可以确定骨折类型和精确诊断损伤范围, MRI检查可以明确脊髓损伤、韧带损伤的范围。由于AO分型过于复杂, 为便于确定损伤类型, 以确定手术方案, 本组根据适于本型手术方案的脊椎骨折分为四种基本类型。最常见的为椎体上部骨折合并软骨板损伤的Ⅰ型和椎体下部骨折合并软骨板损伤的Ⅱ型, 而同椎间盘双侧软骨板骨折损伤的Ⅲ型较少见, 极少见的Ⅳ型为存在于两个脊椎骨之间的后柱损伤, 主要为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及关节突、关节囊损伤以及合并椎间盘的损伤。Ⅴ型为合并了Ⅳ及其他任何三型中的一型的混合型, 本研究样本中由于样本数量少, 难以进行统计分析, 故分型归属是本着谁为主归于谁的原则进行分组, 未出现典型的Ⅳ型和Ⅴ型, 但是理论上讲这两型是存在的, 且准确的判断有利于手术修复和固定技术的选择。单节段椎弓根钉棒固定技术可使骨折获得即刻复位和稳定, 三维固定牢固, 重建了前、中、后柱稳定, 恢复脊柱正常序列, 为创伤愈合提供即刻的稳定和支撑, 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固定节段, 保留了脊柱运动功能。

一单元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12例, 未发生断钉、断棒、螺钉松动等并发症, 也未发生慢性腰痛, 患者手术后2 d即可下地活动, 6周恢复弯腰活动, 3个月恢复日常劳动, 1年后可取出内固定物 (也可不取) 。随访发现手术可基本达到解剖复位, 手术前后对比复位效果明显, 成角畸形α和高度丢失c的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随访1年椎体高度恢复c和角度α并未发生改变。结果显示该技术固定可靠, 复位效果满意, 减少了卧床时间, 可以早期活动。这主要得益于:a) 本型损伤为局限于一个单元内的损伤, 前后柱之间的稳定性并未损伤, 特别是椎弓根和中柱的完整为手术提供了解剖基础;b) 钉棒技术达到三柱固定, 可提供即刻的稳定性, 较固定双节段明显减少阻力臂的长度, 使固定力更大, 减少了固定节段, 固定范围减少了一倍且更加稳定, 并结合椎板植骨融合技术提供长期稳定;一单元固定局部腰椎的运动度丢失5°~7°, 不到腰椎活动度的10%, 总体上并不明显限制腰椎活动, 患者主观感觉良好;c) 固定可靠, 提供植骨融合条件, 植骨量小, 局部椎板外层皮质骨加人工骨混合植骨即可满足需要, 而无需取髂骨。本研究认为相对于目前流行的微创经皮置钉固定技术有优势, 由于其难以有效椎板植骨融合, 长期效果有待探讨。

一单元椎弓根钉固定技术的应用有其明显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扩大应用也会带来不必要的风险。如爆裂性骨折由于合并椎弓根骨折, 难以通过本技术达到坚强固定, 甚至导致骨块加重移位进入椎管, 故对于合并椎弓根骨折及中柱骨折的胸腰椎骨折则是绝对禁忌证。其主要适应证为胸腰椎屈曲压缩性骨折合并软骨板损伤破裂而无椎弓根骨折的类型, 骨质疏松症不是其绝对禁忌证, 对于轻度和重度骨质疏松症患者, 其固定效果优于两单元固定技术。术前螺旋CT三维重建和MRI检查, 仔细检查确定骨折类型和损伤范围是手术固定成功的关键。

总之, 一单元椎弓根钉棒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单节段内骨折是一种固定可靠、技术简单的有效方法, 但需要严格术前准备, 明确选择手术适应证。由于手术例数较少, 值得在临床工作中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王洪伟, 李长青, 周跃, 等.附加伤椎固定的微创经皮椎弓根钉治疗胸腰椎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0, 12 (2) :126-130.

[2]Ugras AA, Akyildiz MF, Yilmaz M, et al.Is it possible to save one lumbar segment in the treatment of thoracolumbar fractures[J]?Acta Orthop Belg, 2012, 78 (1) :87-93.

[3]朱荣芳, 黄小和, 郭新宇.经伤椎置钉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 2011, 17 (7) :626-627.

[4]彭放兵.经伤椎置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2) :139-140.

[5]董双海, 田纪伟, 王雷, 等.后路短节段固定联合伤椎置钉在胸腰段脊柱骨折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杂志, 2009, 89 (11) :740-743.

[6]黎明华, 谢文伟, 姚汉刚, 等.经伤椎置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2, 14 (5) :456-458.

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治疗组36例,男26例,女10例。年龄19~67岁。病因:高处坠落伤6例,交通伤29例,其它伤1例。脊髓伤以Frankel分级法:A级5例,B级5例,C级7例,D级6例,其余13例未见脊髓损伤表现。

1.2 手术方法

对伴有脊髓损伤者均给予急诊手术。不伴有脊髓损伤的单纯爆裂骨折患者,在伤后7d内行宪期手术[2]。36例患者均采用全麻俯卧位,胸部、骨盆垫枕,腰部悬空。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确定伤椎。在伤椎上、下各一椎体确定进钉点分别打椎弓根螺钉。矢状角0°,横面角5°~15°定位,拧入椎弓根螺钉。对于无神经损伤患者,不做椎板减压,将固定棒制成预计长度,设计5°弧形,凸面对椎体,连接钉棒固定系统,轴向缓慢撑开,无需植骨。对于术前CT检查合并有椎板骨折压迫硬膜囊、脊神经者,小心剔除碎骨块,并行椎板减压,而后连接钉棒固定系统,轴向撑开固定,取患者嵴髂骨制成碎块行椎体小关节、椎板以及横突间植骨[3]。

1.3 术后处理

抗感染,营养神经等药物为基础治疗,防止泌尿系感染、下肢挛缩畸形等常见并发症,术后24~48h适时拔除引流管。术后第2天指导患者进行肢体屈伸锻炼;术后1周开始行腰背肌过伸锻炼,目的是增强脊柱稳定性;8周后在支具保护下着地运动。定期复查1~6个月,拍X线片或CT复查。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对伤椎前、后缘高度百分比、后凸畸形评估的Cobbs'角采用配对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随访时间8~26个月,平均21个月。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及Cobbs'角与手术前比较明显恢复,差异显著(P<0.01),术后伤椎后缘高度与术前对比无差异(P>0.05)。3例完全神经损伤者(Frankel A级)功能恢复不明显;19例不完全神经损伤者(Frankel A~D级),其中17例神经功能恢复到1级以上。断钉1例,松动2例。无切口感染、不愈合现象。

3 讨论

胸腰爆裂骨折一般发生在T12~L1或T12~L2脊椎段,其中50%以上是位于该水平[4]。脊柱骨折绝大多数发于生理弧度交界以及活动度较大的区域。胸腰段脊柱的结构上特点是构成了损伤高发的根本因素[5]:(1)胸腰段在生理上称为相对活动的腰椎与相对固定的胸椎之间转换点,躯干活动的旋转、剪切应力集中于该处。(2)胸椎生理性、解剖性后突、腰椎生理、解剖性前突,使胸腰段为两者的结合点,上体的负重应力几乎全部集中于此。(3)椎体小关节面在该段由冠状逐渐面移行为矢状面,易遭受旋转应力的损失。该处骨折多伴发脊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严格把握其病理分型、制定恰当、有效的治疗方案对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6]。最近,美国脊柱创伤研究会(Spine Trauma Study Group,STSG)制订了胸腰椎损伤的分型方法[7],标准是:(1)依据骨折的形态:压缩性骨折1分,爆裂性骨折2分,旋转型骨折3分,牵张性骨折4分。若有重复骨折,取最高分。(2)椎体后方的诸韧带结构的完整性评价:完整者0分,完全断裂者3分,不完全断裂者2分。(3)神经功能状态评价:无神经损害者0分,完全性脊髓损伤者3分,不完全损伤者或马尾综合征者2分。

关于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治疗方面,学者仍在商榷。朱通伯等[8]主张早期手术、彻底减压、争取恢复脊髓功能。Hsieh等[9]报道了1例无截瘫症状的T12~L1完全性骨折脱位的患者,在伤后3h行急症减压内固定术,效果良好。显示出不稳定型胸腰段骨折早期手术对保护脊髓神经的功能的价值。有学者建议[10],依据TLICS评分系统,≥5分者应考虑手术治疗,≤3分者考虑保守治疗,4分者应综合分析。我们对于合并有脊髓神经损伤者,均在伤后14h内手术治疗,效果确切。对于骨折块突入椎管、而无翻转或明显旋转移位的病例,无论骨折块突入椎管的程度,从后路经体位及椎弓根钉棒系统进行牵伸都能使骨折块复位。后路手术的优点是创伤小,可以在探查脊髓神经根的同时做后方固定及置股融合,不足之处在于不能根本性解除脊髓前方的压迫,再就是内固定失败及后凸畸形矫正丢失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11]。手术原则应该是先进行伤椎椎管减压,去除突入椎管的骨折块,力争保留两侧的椎间小关节,保持脊柱稳定性。我们体会,利用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过程中虽能使伤椎充分撑开,但不能全面恢复骨折椎体结构上的完整性,骨性愈合前也不具有负重功能。研究表明,经椎弓根向椎体内植骨虽然提供了重建椎体高度的基本条件,也减少了内固定得承载应力,但仍有矫正度丢失的发生率[12]。本组患者术后6个月复诊时出现1例根椎弓根螺钉折断,追述原因为患者术后3个月有摔伤史。另有2例椎弓根螺钉出现松动,原因为早期腰背肌锻炼强度过大。上述3例患者经过胸腰椎支具固定、减少脊柱负荷等治疗,最终使伤椎骨性愈合。

总之,对于T12~L4爆裂骨折的治疗,首先需要对骨折进行正确的诊断及分类,合理采用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方法疗效确切。相信,随着多学科的合作,诸如生物力学和材料学的相互渗透,以及对胸腰段骨折脱位深入研究,胸腰椎骨折脱位的治疗将会更加合理和科学化。

摘要:目的 探讨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破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后路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36例。手术前后测量骨折椎体前、后缘高度百分比、Cobbs'角,定期随访并评定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s'角明显恢复(P<0.01),伤椎后缘高度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随访8~26个月,患者均能下地行走,术后6个月复查腰椎正、侧位X线摄片显示36例均骨性融合。3例完全神经损伤患者功能恢复不明显,19例不完全损伤者17例功能恢复到1级以上。结论 后路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生理弯曲及神经功能。

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6月-2009年10月, 笔者所在科共收治腰椎滑脱症18例, 男11例, 女7例;年龄29~68岁, 平均45.6岁。病程5个月~11年, 平均28个月。临床表现:下腰痛18例, 均伴有一侧或双下肢放射痛, 有间歇性跛行8例。体格检查:12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9例有小腿外侧及足背皮肤感觉减退。根据Meyerding滑移分度法分类:Ⅰ度5例, Ⅱ度9例, Ⅲ度4例;滑脱部位:2例L3~4, 10例L4~5, 6例L5~S1。所有患者均摄腰椎正侧位片、双斜位片、前屈后伸位片及行CT检查。

1.2 手术方法

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全麻。患者取俯卧位, 以滑脱椎体为中心, 取后正中纵行切口, 显露病变椎棘突、椎板、小关节突及两侧横突根部, 牵开椎旁肌, 在C形臂X光机指导下, 准确地在上下两侧椎弓根内对称置入合适椎弓根钉。然后切除滑脱椎体的椎板或全部椎板、部分关节突, 切除增生黄韧带, 摘除病变椎间盘, 行神经根减压。清除峡部裂隙中的增生纤维瘢痕组织, 彻底松解神经根及马尾。将预弯的连接棒与上下椎体固定钉固定, 适度撑开椎间隙后拧紧螺母复位。再次探查神经根无受压后, 切开后纵韧带, 用锐利刮匙刮除纤维环、残留的髓核组织及椎体软骨板, 椎间隙植入碎骨粒, 然后经试模后将1枚大小合适已置入骨颗粒的cage融合器置入椎间隙, 凝胶海绵覆盖硬脊膜表面, 在滑脱椎体、下位椎体的小关节上植入骨块。锁紧椎弓根钉棒装置, 适当加压。C臂X光确认椎弓根钉-棒位置和椎体序列良好, 放负压引流, 逐层缝合。术后24~48 h拔除引流。第2天起开始直腿高抬运动, 术后3周在腰围保护下下床活动, 每个月复查X线片一次, 半年内避免重体力活动。

2 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甲级愈合, 18例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12~31个月, 平均19个月, 全组患者临床症状完全缓解16例, 2例大部分缓解, X线片显示14例术后完全复位, 4例大部分复位, 所有患者于术后3~6个月获得椎体间骨性融合。2年内取去内固定, 椎间隙高度保持满意, 无断钉。

3 讨论

腰椎滑脱症是由于腰椎体上位椎体相对下位椎体往前滑移, 发生脱位。临床上以峡部崩裂性多见, 或常继发于脊柱退变。对于无明显症状、滑脱程度轻微且无进展的患者保守治疗为首选治疗方法。对于出现明显的症状者, 如间歇性跛行, 下腰痛伴下肢放射痛等, 保守治疗往往难以长期奏效, 应给予手术治疗。治疗目的是解除症状、改善功能, 解除神经压迫, 重建腰椎稳定性, 首选的手术治疗方案是必要的神经减压, 复位、内固定和椎间植骨融合。

融合及内固定是手术的关键点, 以恢复腰骶部的解剖结构和腰骶角, 减少滑脱椎体的滑移剪力, 增加椎体间的稳定性, 恢复其正常的生物力学的功能, 改善患者的姿势和外观[1]。主要病理解剖基础是脊柱滑移脱位, 复位能重建椎管的形态和容积, 纠正神经根管的狭窄, 能给神经根及脊髓有效的活动空间, 最大程度上使神经减压。尤其是重度滑脱患者, 如果不进行滑脱部位复位, 则无法纠正因失状径减小而致的椎管狭窄, 而脊柱的序列重建和基本功能的恢复也就不能做到, 因此术中应力求复位。复位是否成功在于进行提拉复位前松解所有软组织是否充分, 包括后方纵韧带及纤维环, 以器械适度撑开椎间隙后复位固定, 以恢复椎管, 神经根管的解剖形态及腰骶部的解剖机构, 防止术后神经根受压。

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是否成功在于融合前是否有个稳定的局部环境, 椎弓根螺钉系统能为它提供三维坚强内固定, 促进植骨融合, 从而提高植骨融合率, 是其他任何后路非椎弓根内固定技术所能比拟的;而前路手术损伤相对较大, 且不能对神经根及椎管进行充分减压, 疗效不够确切。

脊柱的远期稳定主要依靠脊柱融合程度, Lee等根据对椎间植骨融合、后外侧融合及后侧融合3种不同融合方式疗效的比较研究, 所得结论:前者最强, 后外侧融合次之, 后者效果较差[2]。阮狄克等[3]认为椎体间植骨可有效地起到椎体间支撑作用, 椎体向前滑移显著减少, 同时椎体间植骨融合可分担80%以上的轴向载荷, 能有效地减少椎弓根内固定断裂的发生率。然而椎间植骨易被吸收、塌陷、形成假关节[4]。各式各样的椎间植骨融合器 (cage) 在20世纪90年代问世, 实质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以cage行椎间融合有效提高脊柱对剪力、旋转应力的对抗, 起到界面固定作用, 对椎体滑脱复位后, 重建脊柱稳定性完全适用, 患者可早下床活动, 也很好地避免了由自体取骨而致的可能发生并发症。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加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具有固定可靠、植骨融合率高、近期、远期疗效确切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加椎间植骨融合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例腰椎滑脱患者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加椎间植骨融合治疗。结果:随访平均19个月, 全部患者中临床症状完全缓解16例, 好转2例;14例患者完全复位, 4例患者大部分复位, 术后3~6个月复查X线显示, 18例患者均获得椎体间骨性融合。结论: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加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具有固定可靠、植骨融合率高、近期、远期疗效确切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椎弓根钉,植骨,腰椎滑脱

参考文献

[1]董思根, 张瑞麟.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内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研究[J].工企医刊, 2010, 23 (3) :16-17.

[2]Lee C K, Vessa P, Lee J K.Chronic disabling low back pain syndrome caused by internal disk derangements.The results of disk excision and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J].Spine, 1995, 20 (3) :356-361.

[3]阮狄克, 何勃, 丁宇, 等.PLIF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比较[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4, 14 (3) :156-160.

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 篇7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治疗的43位腰椎骨折患者。其中男性患者有30例, 女性患者有13例;年龄25~48岁, 平均年龄为 (32.5±1.4) 岁;受伤类型有高空坠落18例, 重物压伤10例, 交通事故15例;骨折Denis分类:骨折脱位的有10例, 压缩性骨折的患者有8例, 安全带型骨折的有5例, 爆裂型骨折的患者有20例;其中T11骨折T12脱位的有5例, T12骨折L1脱位的有3例, L2骨折L3脱位的有2例;单椎体骨折21例, T9有5例, T11有8例;T12有8例;双椎体骨折12例, T11T12骨折的有3例, T12L1骨折的有4例, T12L2骨折的有1例, L1L2骨折的有4例;脊髓功能损伤Frankel分级:A级有3例, B级有3例, C级的有16例, D级的有20例, E级的有1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常规胸腰椎X线片及CT三维重建检查, Cobb角、椎管矢状径占位率及伤椎椎体高度等进行测量并记录。所有患者的一般情况、受伤类型、骨折类型及脊髓功能损伤分级等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伴脊髓功能损伤的患者处理措施[3]

患者入院或急救运送过程中立即给予30mg/kg, 15min内静脉滴注, 45min后按5.4mg/kg·h, 给药时间为23h的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

1.2.2 手术方法[4]

完善术前准备, 经气管插管下全麻。取俯卧位, 患者前额、胸前、左右髂嵴、耻骨联合等处垫软垫, 避免该部位受压及使腹部悬空。于受伤椎体处行正中切口, 逐层切开皮肤, 暴露伤椎上下椎板及关节突、横突, 清除瘀血及组织块, 对存在有关节突绞索的, 需要将绞索关节突咬除。在伤椎的上下位椎体确定钻孔点, 胸椎进针点为横突根上1/3与关节突外缘交点;腰椎进针方向为上关节突外缘垂直线与横突中轴线的交点;同时纵向牵引并提拉以解除绞索。运用球柄椎弓根探测器保持探测器纵轴与棘突呈5°~20°角进入椎弓根内[5], 探测器在椎体内要与两椎体间的软骨板平行, 即矢状角为0°, 过大将损伤椎间盘, 过小则会损伤神经根;探测完后运用尖端钝圆的探针探查椎骨底部及四壁, 最后拔出探测器, 丝锥原位攻丝, 置入椎弓根钉。根据不同骨折类型及椎体骨折部位, 选择合适椎弓根钉固定。腰椎骨折处运用腰椎椎弓钉, 胸椎则运用外侧螺钉植入术[6]安装胸椎螺钉。置钉后根据术前侵入椎管骨块的位置, 确定减压的位置及范围, 采用后路减压, 从椎管填塞严重处开始, 直接减压, 切除一侧的关节突、椎弓根及椎板, 从椎体后外向后内切除椎体后方骨质并修整为骨槽, 沿着该骨槽逐步进入椎管, 将椎管内骨质取出并切除破裂的椎间盘。减压完成后修整骨槽为骨床。继续安装减压侧的椎弓根钉连接棒, 调整双侧连接棒, 适度撑开, 以便植骨。植骨材料选择自体带血管蒂的肋骨, 植骨完成后, 固定连接棒, 并在C臂机监视下, 调整连接棒及椎体的位置和数量。

1.3 观察指标

43例患者术后随访2年, 并经CT, X线片观察术前、术后、末次随访的Cobb角、椎管矢状径占位率, 脊神经功能改变 (Frankel分级) 及伤椎椎体高度恢复情况等。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 资料数据采用进行统计描述;采用单因素方差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P<0.05为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43例腰椎骨折患者Cobb角、椎管矢状径占位率在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变化情况,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 有F=140.59, F=269.31, P<0.05。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43例患者术后脊髓功能变化情况, 根据Frankel分级A级有0例, B级有1例, C级的有5例, D级的有15例, E级的有22例。所有患者的脊髓功能均得到改善, 基本获得1~2级恢复。同时随访观察各位患者伤椎椎体高度恢复情况, 椎体高度基本恢复。

3 讨论

后路经椎间植骨融合联合椎弓根钉棒系统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 临床疗效较好, 能较好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脊髓功能。本组采用后路手术, 经直接减压具有经过的解剖结构简单, 损伤少, 出血少等特点, 从而大大降低了经前路手术减压导致的胸腹腔脏器、神经及血管损伤的风险。同时对于多节段或跳跃性骨折经后路手术也能运用椎弓根钉棒较好的固定[7]。椎弓根钉棒系统具有较好的力学优势, 它能通过方向接头与金属棒稳定固定, 并且能进行三维调节, 对脊柱骨折, 特别是胸腰椎骨折具有较好的疗效[8]。

脊柱骨折手术的主要治疗目的为减轻椎管压力、恢复骨折部位的解剖复位, 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防止骨折对脊髓的继发性损害。本组研究经后路切开减压并联合植骨, 运用带血管蒂的肋骨性椎间植骨融合具有取材方便、供血足、融合快及避免常规取髂骨而给患者增加痛苦等优点。术后随访对患者植骨融合部位观察发现, 均较好的愈合。

运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对发生骨折的椎体进行固定, 关键是要将螺钉准确的置于椎弓根内, 进针点应该准确, 方向要把握好, 置钉深度要适中。术中在C臂机下进行, 最好一次成功。此外在安装连接棒时需要根据脊柱的生理弯曲将连接棒进行预弯。

综上所述, 经椎间植骨融合联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骨折能较好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脊髓的功能, 但是手术时置针的准确性, 需要引起骨科医生的注意。

摘要:目的 探讨经椎间植骨融合联合椎弓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治疗的43位腰椎骨折患者, 经椎间植骨融合联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1年, 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43例腰椎骨折患者Cobb角、椎管矢状径占位率在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变化情况,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 有F=140.59, F=269.31, P<0.05。43例患者术后脊髓功能变化情况, 根据Frankel分级A级有0例, B级有1例, C级的有5例, D级的有15例, E级的有22例。所有患者的脊髓功能均得到改善, 基本获得12级恢复。同时随访观察各位患者伤椎椎体高度基本恢复。结论 经椎间植骨融合联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骨折的效果较好, 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脊髓功能。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椎间植骨,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疗效

参考文献

[1]胡晓东.34例胸腰椎骨折的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方法的效果探讨[J].吉林医学, 2011, 32 (6) :1166.

[2]王瑞, 靳安民, 张光军, 等.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与椎体成形术联合治疗胸腰椎骨折[J].新乡医学院学报, 2005, 22 (2) :112.

[3]何少奇, 林立兴, 戴鸣海, 等.后路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J].中国骨伤, 2011, 24 (1) :40.

[4]许明熙.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185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 (1) :163.

[5]郭光宇, 刘志远, 朱武平, 等.AF内固定系统在胸腰段及腰椎骨折中的应用[J], 医学临床研究, 2006, 23 (11) :1854.

[6]党耕町.脊柱外科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02, 282.

[7]吴利民, 张燕青, 余永强, 等.经椎弓根后外侧椎管减压椎间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07, 7 (4) :283.

上一篇:设计与研究下一篇:数字电视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