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丝线、螺钉

2024-10-15

粗丝线、螺钉(精选4篇)

粗丝线、螺钉 篇1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下肢骨折, 尤其是老年人常见的髋部骨折, 发病率仅次于股骨颈骨折, 患者平均年龄比股骨颈骨折者高5岁~6岁, 骨折后长期卧床, 并发症多、病死率高, 故其疗效并不满意。随着内固定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围术期治疗水平的提高, 目前多主张手术治疗。我院2006年—2009年采用动力髋螺钉 (DHS) 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30例, 配合术后早期康复训练,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 男18例, 女12例, 年龄60岁~85岁, 平均年龄74岁。骨折按AO分类, A120例, A28例, A32例。并发高血压、冠心病8例, 糖尿病11例, 脑血管病4例, 矽肺3例, 其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并发症4例。

1.2 术前准备

入院后常规行胫骨结节牵引复位, 患肢置布郎架上抬高, 化验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四项、免疫四项, 查心电图等, 并请内科医生会诊, 协助治疗内科并发症, 并作出评估。常规皮肤准备, 术前讨论, 充分阅片以了解骨折情况, 选择合适的动力髋螺钉。

1.3 手术方法

硬膜外麻醉, 仰卧于下肢牵引手术床上, 双下肢牵引, 患肢外展内旋位, C形臂X线机透视下调整牵引至骨折理想复位。取粗隆下股外侧纵形切口长约12 cm, 暴露股骨近端外侧, 透视下用角度导向器固定打入导引针于股骨颈中央, 股骨距稍上位置, 组合铰刀打入髋螺钉及钉板套筒孔道至头下0.5 cm~1.0 cm, 攻丝后安装髋螺钉及钉板螺丝, 取出导引针, 骨折间加压螺丝加压, 冲洗切口后逐层缝合。手术时间90 min左右, 出血量300~400 m L, 平均出血量350 m L.

1.4 术后处理

术后患肢外展位抬高30°置布郎架上, 必要时穿丁字鞋, 24 h后取半卧位, 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训练, 3 d后行被动关节功能训练, 术后继续对内科并发症进行治疗, 并复查化验和摄片检查。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应用活血化瘀药物以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4周后扶拐下地不负重活动, 6周~8周后根据X线骨折愈合情况逐渐负重行走。

2 结果

本组30例患者术后28例获得3个月~18个月的随访, 平均11个月。无1例发生感染、肺炎、压疮等并发症, 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 经治疗痊愈, 无1例死亡。均骨性愈合, 无内固定物松动、折断, 无下肢短缩, 无髋内翻畸形, 根据髋关节评定方法, 优良率为100%.

3 讨论

3.1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骨科常见的髋部骨折, 多见于老

年人, 与骨质疏松、骨的脆性大有关, 轻微的扭转暴力或大转子直接受到撞击, 均可造成骨折。由于粗隆部血供丰富, 骨折后极少不愈合, 但易发生髋内翻畸形, 使关节活动受限。传统的牵引治疗, 由于卧床时间长, 产生的并发症也多, 如肺炎、压疮、血栓等, 且髋内翻畸形发生率高;又由于固定不坚强, 造成骨折端移位疼痛, 钉尾暴露、感染等, 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和病死率。据统计保守治疗的病死率为3.6%, 而手术治疗者为0.8%.从这个意义上考虑, 粗隆间骨折在内科医生的配合下, 积极、有针对性地治疗内科病, 调整各器官功能至最佳状态, 而后积极采取手术治疗, 尽早使患者离床活动, 恢复肢体功能, 提高生活质量是必要的。而DHS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可以获得满意的复位、坚强的内固定、最佳的颈干角, 是一种良好的内固定方法, 正好符合上述要求。

3.2 本手术在C形臂X线机监视下进行, 配合手术前牵

引复位, 术中只暴露大粗隆及股骨外侧, 不必暴露粗隆近折端及股骨前后, 透视下用配套器械安装内固定, 定位精确可靠, 操作简单, 手术时间短, 应为首选的手术方法之一。

3.3 DHS设计合理, 套筒钢板与较大直径螺钉牢固联接,

对股骨头、颈、股骨距把持力大, 使内固定强度大, 稳定性好, 可获得牢固可靠的颈干角, 防止髋内翻。并允许螺钉在套筒内滑动, 使骨折间获得持续加压, 提高愈合率, 是治疗粗隆间骨折的良好内固定材料。

3.4 DHS的缺点是需手术切开安装, 需专用工具和C形

臂X线机, 手术要求条件较高, 创伤也较之牵引、经皮穿钉类固定要大, 同时费用也相对较高。

粗丝线、螺钉 篇2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动力髋螺钉

股骨粗隆骨折临床多见,尤多发于老年患者,因老年人骨质多疏松,且往往有严重的内科疾病,若处理不当,轻者遗留髋内翻、旋转、下肢短缩等畸形,重者导致死亡。我们在2000年6月至2005年1月采用微创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内固定治疗80岁以上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66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66例,男43例,女23例,年龄80-93岁,平均86岁。左侧36例,右侧30例。受伤原因:行走跌摔伤44例,车祸伤16,坠落伤6例。AO分型:A1型45例,A2型13型,A3型8例。受伤后至手术时间1~14d,平均7.5d。住院时间2-4周,平均18.5d。

1.2治疗方法入院后即行胫骨结节骨牵引,积极治疗各种内科合并症。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生化、心电图、胸片、心脏彩超等检查,了解患者主要脏器的功能状况,评估患者手术耐受能力,制定手术方案。

采用硬膜外麻醉或气管内插管全麻,患者仰卧于牵引床,健肢屈髋、屈膝外展位便于C型臂X线透视,持续牵引患肢,C型臂透视下复位,复位满意后保持该位置,消毒铺巾,将动力髋钢板放在患髋前方皮外,透视下目测,确认钢板及套筒位置正确后,透视下经皮向股骨颈内打入1根导针,该导针透视下位于套筒中央,且确定导针与股骨干长轴夹角为135度且达股骨头下0.5cm,沿导针周围切口长约3 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扩孔、攻丝、拧入髋螺钉,用骨膜起子在此切口向下建立隧道,安装合适的套筒钢板并使钢板于股骨干外侧,透视下证实钢板与骨皮质贴合后,根据钢板长度在切口下方间隔约2cm行1~3cm切口(依据患者体形),拧入皮质骨螺钉。骨质疏松明显患者,于固定髋螺钉的上方沿股骨颈轴向固定1枚拉力螺钉,以增强固定的稳定性。平均手术时间46 (30-70) min。

术后常规心电监护、抗炎对症支持,注意术前合并症的处理和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术后第2天起在床上行下肢功能锻炼,第7天鼓励患者坐起。身体条件较好的患者,术后2周可扶拐不负重活动,不稳定骨折伴严重骨质疏松者,术后4~6周摄X线片,见有骨痂形成后方可渐去拐负重活动。

1.3骨折愈合标准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功能恢复程度及患者是否满意分为优、良、差三级。优:骨折愈合良好,无髋内翻(X线片颈干角130度左右)或外翻畸形,行走无痛,下蹲达到或接近正常范围,功能恢复达到骨折前状态;良:骨折愈合良好,髋关节轻度内翻(X线片颈干角<110度左右),行走无痛,功能恢复接近正常;差:骨折愈合差,有重度髋内翻(X线片颈干角<100度左右=或外旋畸形,髋关节功能明显受限,需持拐行走。

2结果

本组病例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3.5个月。其中优52例(80%),良5例(8%),差2例(2%)。随访1-4年(平均2.5年),术后1.5-3年死亡7例(心脑血管意外4例,癌症3例,病死率为10%)。

3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多发生于高龄患者,以往多采用卧床牵引保守治疗,患者卧床时间长,不能早期活动,护理工作繁重,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不便,增加了社会负担,同时长期卧床带来的肺部、泌尿系感染及褥疮等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有报道认为股骨粗隆间骨折非手术治疗组的病死率要比手术治疗组高4.5倍[1]。近年来趋向于早期手术内固定治疗,目的在于减少卧床时间,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DHS是AO组织专门为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投计的,具有固定与滑动加压双重功能,可使骨折在固定的同时沿滑动的股骨颈螺钉移动而嵌压,使骨折稳定并且使断端有应力刺激而促进愈合。操作方便,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符合微创和生物学固定的原则。它由髋螺纹钉、套简钢板,尾加压螺丝和钢板螺钉构成。其主要优点是结构牢固,抗弯曲强度可达280kg[2],且具有静力性和动力性加压作用[3],在骨折端吸收压缩时,仍能起到加压作用和牢固的内固定作用,从而有利于骨折愈合;因能承受体重,可早期离床活动,有利于老年患者生理机能恢复,减少因长期卧床而引起的并发症,从而降低病死率。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高龄老年人最常见的髋部损伤,术前常有多种合并症存在,创伤后的应激反应,可使病情变得复杂化。因此及时正确地处理围手术期并发症,关系到患者能否完全康复[4]。入院后要进行全面的查体,包括心肺功能、肝肾功能、血液流变学、血压化等,以便了解患者目前的身体状况。积极治疗原有及合并的内科疾病:①常规给予改善心肌血供、增强心肌营养的药物,重点控制高血压、冠脉供血不足、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室性心律失常,确保术前心功能达Ⅲ级以上,血压控制在160.90mm Hg以下;②术前X线摄胸片,了解肺功能,指导鼓励深呼吸及咳痰,必要时组织雾化吸入及预防性应用抗生素;③对空腹血糖>8mmol.L的患者,给予胰岛素控制血糖,并检测五段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的用量,将术前空腹轿糖控制在8mmol.L以上,餐后血糖10mmol.L以下;④纠正营养不良及低蛋白血症,保护肝功能;⑤同时应注意血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检测,防止酸碱失衡、水电解质紊乱,及时调整和补充;⑥术前、术中常规各静脉给1次抗生素,术后继续静脉滴注5-7d。⑦术后继续治疗术前原有的合并疾病。

由于股骨粗隆间骨折多发生于高龄患者,手术耐受力较差。若按AO技术介结的标准操作方法,应在患侧大粗隆上2cm至粗隆下10cm侧方直切口,切开阔筋膜,钝性分离股外侧肌,暴露大粗隆及其下10cm长股骨的外侧骨面。而微创手术方法,首先在透视下体外定位,经皮打入导针,提高了内置物放置的精确性,切口长度明显小于传统的AO切口。而且微创方法不剥离骨膜,最大限度地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出血量,将手术对患者的创伤降至最低,保留骨膜,为骨折愈合提供了有利条件。采用微创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高龄老年人粗隆间骨折是一种良好的治疗方法,正确掌握手术适应证,适当的围手术期处理,手术规范操作,术后要重视患者功能锻炼,则取得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鲁英,罗先正.20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分析[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1,6:7-9。

[2]范卫民,陶松年,王道新,等,四种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物的力学对比及疗效评价[J],中华骨科杂志,1996,16:229。

[3]Gurtler RA,Jacobs RR,Lacobs CR.Biomechanicalevaluation of the Ender pins,the Harris nail and the dynamichip screw for theunstableintertrochan-tericfracture.ClipOrthop,1986,206:109。

粗丝线、螺钉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67 例, 男性59 例, 女性8 例;年龄45~84 岁, 平均62 岁。致伤原因:跌伤47 例, 车祸伤11 例, 坠落伤9 例。根据Boyd-Griffin分类法, Ⅰ型8 例, Ⅱ型34 例, Ⅲ型17 例, Ⅳ型8 例, 均为新鲜骨折。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行胫骨结节牵引, 积极治疗原有内科疾病和合并伤。手术时间为伤后3~8 d, 平均5 d。选择硬膜外麻醉, 患侧髋部稍垫高。做股骨上端外侧切口, 显露股骨近端外侧及大粗隆。牵引患肢, 直视下使骨折满意复位, 于大粗隆下1.5~2 cm处在135°颈干角定位器引导下钻入直径2 mm克氏针。C型臂透视定位在股骨颈中心后, 钻至股骨头下5~10 mm。测定相应长度并调节组合绞刀对应长度, 予以扩孔、攻丝, 拧入选定的加压钉。于外侧放置滑动钢板, 分别钻孔、攻丝, 拧入皮质骨螺钉固定[1]。如大、小粗隆不稳定, 予以钢丝捆扎, 必要时加用松质骨螺钉固定。术毕常规放置引流管。手术时间2~3 h, 平均2.5 h。术中出血400~600 mL, 输血200~400 mL。

1.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患肢穿“丁”字鞋外展15°~20°以抗旋转。术后第2~3天引流液小于50 mL后拔除引流管。疼痛缓解后开始肢体肌肉收缩锻炼, 术后2周拆线。每月复查X线片了解骨痂生长情况, 有明显骨痂后逐渐扶拐锻炼。

2 结果

本组病例伤口一期愈合, 引流口较切口愈合晚2~4 d。术后无感染和死亡病例。随访0.5~3年, 平均2年。根据股骨粗隆间骨折创伤性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2], 优39 例, 良17 例, 差9 例, 失败2 例, 优良率84%。主要临床表现为髋关节疼痛5 例, 需服用止痛剂者2 例;跛行7 例, 需扶拐3 例;髋关节屈曲障碍3 例;肢体短缩大于2.5 cm者2 例;日常生活不能自理2 例。根据随访X线片, 骨折均愈合, 骨折延迟愈合7 例, 髋内翻大于10°者5 例。本组病例无断钉断板、穿透股骨头等现象发生。

3 讨论

3.1 股骨粗隆间骨折积极手术治疗的意义

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治疗的目的:一为降低死亡率, 二为减少髋内翻的发生率[3]。粗隆间骨折多发于老年人, 老年人常存在不同程度骨质疏松、退行性骨关节病、且常伴有心血管疾病等, 保守治疗需要长期卧床, 可发生褥疮、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等, 死亡率高;且易造成髋内翻、肢体短缩畸形及髋关节僵硬等病变, 影响生活质量。积极手术治疗可使患者尽早进行锻炼和离床活动, 减少并发症, 降低死亡率, 提高生活质量[4]。

3.2 手术时间选择

通常我们在伤后3~7 d实施手术。一是老年人合并症常需内科医师协助治疗, 评价心肺功能, 提高患者的耐受力, 降低手术风险;二是骨折作为创伤, 致使全身重要器官功能改变, 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恢复新一轮的平衡以适应手术。同时, 用一定的时间进行医患沟通, 让患者及家属了解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和积极意义, 有利于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有些学者主张急诊手术, 但在普通的医疗单位没有可操作性。

3.3 内固定材料的选择

用于治疗粗隆间骨折的内固定类型有多种, DHS可广泛用于各类型的粗隆部骨折[1], 仍是首选固定材料。主要优点:a) 鹅头钉在股骨头内固定作用强, 即使在骨质疏松的情况下亦能有效固定;b) 套筒内滑行机制可避免钉端穿透股骨头或髋臼, 负重的压力直接传导至骨, 而非内固定物;c) 保持骨折复位嵌紧, 减少不愈合[3]。DHS在应用时应严格遵守AO操作规程, 减少发生内固定失败。

3.4 几点手术体会

a) 手术入路的选择。有主张股外侧肌间隔分离显露[5], 我们应用该入路常需离断股外侧肌间隔与股外侧肌之间的穿动脉, 且该组血管不易止血, 加重出血和损伤。同时, 显露大粗隆不充分, 常需C型臂透视下选择导针进针点, 增加了X线辐射。改用直接切开股外侧肌及肌腱, 充分显露股骨上端和大粗隆, 骨折区暴露充分, 复位可靠, 定位器安放及操作方便, 且出血比较少。b) 小粗隆的复位与植骨。粗隆间骨折绝大多数有小粗隆骨折及分离, 经整体复位后, 小粗隆基本能复位, 若有松动, 加用钢丝捆扎固定稳妥即可, 很难经过钢板的螺钉孔用螺钉固定。这样有可能造成内侧骨折区的缺损, 是否需要植骨治疗?有学者主张有明显骨缺损需要自体髂骨植骨。我们很少进行植骨治疗, 因为粗隆间骨折在松质骨区域, 周围肌肉多, 血供丰富, 骨折愈合快[6]。本组病例没有骨折不愈合者, 出现骨折愈合延迟, 但均能愈合。

3.5 粗隆间骨折的并发症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主要并发症的内固定失败发生髋内翻。老年患者的髋内翻畸形一般无须治疗[7]。鉴于多种原因, 本组病例疗效差以下者, 均未接受进一步治疗, 对这部分患者没能继续随访。

总之,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 各种骨折的治疗方法在不断改进, 粗隆间骨折亦如此。根据刘俊雄等[8]报道, DHS、PFN、DCS三种内固定材料的骨折愈合时间和肢体功能恢复无显著差异, DHS治疗粗隆间骨折仍是首选方法, 只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一定会获得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荣国威, 翟桂华, 刘沂, 等.骨科内固定[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191-196;367.

[2]刘志雄.骨科常用诊断分类方法和功能结果评定标准[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292-293.

[3]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866-869.

[4]朱新章, 王秀民, 罗世凯, 等.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 2007, 13 (5) :297.

[5]姜保国.创伤骨科手术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4:54.

[6]陈孝平.外科学 (七年制规划教材)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975.

[7]胥少汀.骨科手术并发症预防与处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69.

粗丝线、螺钉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月~2009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6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8例,女26例,年龄55~76岁,平均(69.8±12.4)岁。致伤原因:跌倒摔伤56例,车祸伤8例;骨折类型按AO分类:A1型12例,A2型38例,A3型14例。其中46例合并内科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脑血栓后遗偏瘫,老年性痴呆症等。骨折至手术时间24 h内12例,72 h内36例,1周内8例,2周内8例。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PFNA组33例与DHS组3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AO分类,并发症,手术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硬膜外及蛛网膜下腔联合麻醉或全麻,术中心电监护,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变化。麻醉成功后,患者仰卧于手术牵引床上,行牵引并辅以手法使骨折复位,C臂透视正侧位,骨折远近端基本对位对线。PFNA组在粗隆以上5~10 cm左右的范围内做一个3~5 cm的外侧切口,触到大粗隆尖内侧0.5 cm处作为进针点,插入导针。沿导针充分扩髓,轻轻旋入PFNA主钉或用锤子轻轻敲击。根据经过主钉打入股骨头内的螺旋刀片位置调整主钉的插入深度,螺旋刀片应位于股骨颈的中下半部分,但不要紧压股骨矩,否则不易打入。主钉位置满意后,连接侧方瞄准器,经过瞄准器插入保护套筒,然后经套筒插入股骨颈内导针,直至关节面下5 mm,测深,扩外侧皮质,将选好长度的螺旋刀片置于解锁状态后直接打入标记好的深度,锁定螺旋刀片。然后打入远端锁定螺钉,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静态或动态锁定。拆除瞄准器和插入手柄后拧入尾帽,再次透视证实位置满意,固定牢固后,冲洗切口并逐层关闭伤口,结束手术。DHS组于大粗隆上2 cm至粗隆下10 cm处作外侧切口,暴露大粗隆及其下方的股骨外侧骨面。以大粗隆顶点下方2~3 cm外侧皮质前后中点为进针点,在135°股骨颈干角定位器引导下,钻入直径2.5 mm内固定导针,正位导针沿股骨颈长轴平行于股骨距,侧位于股骨颈长轴的正中,导针的进针深度以针尖刚入髋臼缘为佳,经扩孔和攻丝后拧入螺钉。放置钢板于股骨的正外侧并与股骨的长轴平行,依据钢板的螺孔钻孔,分别拧入皮质骨螺钉。

1.3 调査方法

两组患者均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所有患者经过电话或门诊随访至骨折愈合,并记录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髋关节功能评定采用Harris法,优≥90,良80~89,可70~79,差<70。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经过校队后均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 11.5建立数据库,计量资料数据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并发症比较

PFNA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下地时间,住院天数均明显短于DHS组,手术中出血量也明显少于DH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FNA组患者股骨干骨折和髋内翻发生率低于DHS组,差异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比较

PFNA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定为优的比例明显高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评定为可的比例明显低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差的患者,详见表2。

3 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对于其质量应该在无手术禁忌证的情况下应当尽早手术治疗。本研究对比了临床较为常见的两种内固定方法PFNA和DHS的临床疗效后发现,在术后操作,并发症情况及术后的临床疗效中PFNA均较DHS有明显的优势。

DHS上世纪70年代开始应用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是目前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最常用标准固定方法,其具有特点为固定牢靠,具有滑动加压功能,并且费用低廉等优点,但由于其固定于股骨外侧骨皮质,力臂较长,弯距也较大,患者内侧骨皮质如有骨缺损,则易出现应力集中,引起内侧皮质压缩,钉切割股骨头,螺钉松动甚至钢板断裂等并发症,且抗旋转能力差,并导致髋内翻[3],本研究显示髋内翻率为9.1%,股骨干骨折率为6.1%,与以往国内的研究结果相似[4],并且本研究显示其手术操作过程中创伤较大,需要广泛剥离软组织,切口较长,手术中出血多,并且手术操作时间也随着延长。

PFNA是主要针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研制而成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新型髓内固定系统,是由AO倡导的一种新型治疗粗隆间骨折的固定材料和手术技术。2003年开始进行临床研究,2005年进入我国,PFNA不仅集中了PFN所有的特点,而且克服了PFN诸多技术上的不足,是在PNF的基础上做了改进,将近端锁钉改为一个螺旋刀片。PFNA通过一个部件完成抗旋转和稳定支撑,抗切出稳定性比传统的螺钉系统高,抗旋转稳定性和抗内翻畸形能力和PFN两枚螺钉相似。PFNA较好地克服了PFN、DHS的缺点,设计更合理。其设计是以螺旋刀片代替近端拉力螺钉,增大了把持力,减少切割可能。并且PFNA配有精确的定位装置,通过外侧切口,不移除骨质,只打开外侧皮质,自动完成抗旋转锁定,使操作更简便,创伤小,出血少,缩短了手术时间[5,6],本研究结果更加证实了这一点。

综上所述通过术前严格的选择和X线评估,DHS和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但PFNA手术创伤更小,失血少,并发症较低,适用于伴有骨质疏松的患者,但对于PFNA的远期疗效还有待更多的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Woratanarat P,Kijkunastian C,Wajanavisit W,et al.A comparative study of risk factors of femoral neck and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in Thai men.J Med Assoc Thai,2009,92(6):165 -171.

[2]Atici T,Sahin N,Ozt(u|¨)rk A,Yaray O,et al.Treatment of intertrochanteric femur fractures in high - risk geriatric patients(≥65 years) with external fixation.Ulus Travma Acil Cerrahi Derg,2010, 16(5):413-420.

[3]Akinci 0,Akalin Y,Reiso glu A,et al.Comparison of long - term results of dynamic hip screw and AO 130 degrees blade plate in adult trochanteric region fractures.Acta Orthop Traumatol Turc,2010,44 (6):443-451.

[4]黄俊,纪方,曹磊,等.DHS、Gamma钉和PFNA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8,29(10): 1261-1263.

[5]Mereddy P,Kamath S,Ramakrishnan M,et.al.The AO/ASIF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a new design for the treatment of unstable proximal femoral fractures.Injury,2009,40(4 ): 428 -432.

上一篇:泰语阅读论文下一篇:门诊就医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