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2024-07-26

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精选10篇)

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篇1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是习作的泉源, 习作与生活密不可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使孩子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也为他们的习作提供了大量丰富的素材。作为小学语文教师, 应该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在生活中认识, 在认识中习作, 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一、在生活中学会观察

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 首先必须引导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在引导学生养成观察习惯的同时, 还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1. 观察要有顺序。

只有学会了按顺序观察, 才能写出有条理、内容具体的文章来。例如观察植物, 可按花、叶、茎、颜色、姿态顺序去看;观察玩具, 一般可从整体到局部或局部到整体, 其中局部又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等。

2. 观察要抓住特点。

在五彩缤纷的世界中, 任何事物都有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独特的地方, 抓住了事物的特点, 也就是抓住了事物最主要和最本质的地方。对于物象, 可以抓住它的外形、颜色、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来观察;对于景象, 可以抓住它的形态、颜色、声音、季节等方面的特点来观察;对于事件, 可以抓住它的过程特点来观察;对于人物, 可以抓住他的外貌、性格、品质等特点来观察。

3. 观察要展开想象。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学识更重要。”只有引导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展开合理想象, 写出来的作文才会形象生动, 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观察中一般采用再造想象, 它是一种依照语言的描述或根据图样、模型、符号等的描绘在人脑中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方法, 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写植物时, 把学生带到校园的大榕树下, 要求学生观察“榕树的枝干与别的树干有什么不同”, 学生很快回答, “枝干上长着长长的气根”“树主干粗壮扭曲, 布满皱纹”。我又引导学生进一步展开想象:“你觉得它的气根跟什么相似?”“像胡须。”“扭曲的树干又像什么呢?”……通过这样的观察训练, 这次习作可谓众彩纷呈。例如一个学生这样写道:“你看, 它多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 捋着胡子, 慈祥地望着我们;那满头闪着银光的小圆叶, 层层叠叠, 在微风中哗哗地响着, 似乎在给我们讲述古老的故事……”

二、在阅读和生活中积累语言

“丰富语言积累”是语文新课程突出强调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要把观察的结果诉诸文字, 语言材料的积累至关重要。只有语言积累丰厚了, 才有可能文思如泉, 笔下生花。著名作家秦牧说:“一个人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装生活材料的仓库;一个间接仓库, 即书籍和资料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的仓库。”有了这三个仓库, 学生一定会呼之即出, 信手拈来。为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和生活中积累语言, 建立起自己的“语言仓库”。

1. 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大量阅读的条件,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阅读, 喜欢阅读, 自主阅读, 在阅读中积累语言。比如办好图书室、图书角;选订一份好的报刊;多阅读一些课外阅读书籍。同时要求学生将阅读中发现的优美语句、精彩片段、新颖的开头、别开生面的结尾, 按写人、写景、写物等分门别类摘录下来。待作文时, 学生就不会再感到“心中有话写不出”了。

2. 在生活中积累语言。

“大语文观”启示我们学习语文不应局限于有限的40分钟, 而要把视野拓展到更为广阔的天地———社会生活中。我们每天上因特网、听广播、看电视、读报纸、参加活动、与人交谈……都在不断地接触新的语言材料, 一切言语交际的场合都可以成为学习语言的环境。此外,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多留意周围的标语、广告词、名言警句、成语格言等。有道是:处处留心皆学问。日积月累, 就会使学生不断从生活中发现美的语言, 用语言表达观察到的美好生活。

总之, 如果把生活比作习作的动力, 那么观察和语言就是习作的双翼。让我们悉心引导学生在多彩的生活中, 寻找习作的源头活水, 张开观察和语言这一双习作的翅膀, 凌空翱翔!

让学生张开思考的翅膀 篇2

关键词:语文;思考;设计;评价反馈

在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环节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问题难易程度把握失当

有的提问空泛、难度大,不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如一开篇就问“本文写的是什么内容”“本文有什么写作特点”?其实这只能让学生启而不发。有的提问则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如有些教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行不行”等,这些提问只有形式而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根本没有多大价值。

二、问题琐碎,线索凌乱,淹没教学重点

有的教师一节课提几十个问题,上课内容东抓一下西摸一把,看起来什么都有了,其结果却是教师什么也没教、什么也教不会。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必然淹没教学重点,会挤占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也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教师只是用一些过于琐碎的且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三、问题没有新意

篇篇都是雷同的提问,“文章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文章中心是什么?”,长此以往,学生必然会厌烦。

四、提问后急于求成

有些教师提问之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就要求回答,这样只会压制学生的思维,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五、提问后对学生的回答反馈不及时和没有实质性评价

提出问题,学生有所表现之后,有些教师没有及时进行反馈,有些教师意识到鼓励的重要性,但除了空洞的“好极了”“不错”之外,再没有实质性的评价。

那么,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呢?

1.精心设计问题

立足学生和文本,难易适度。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在于以学生为根本,尊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因此教师设计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从开发学生的思维出发,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45分钟的限制出发,通过深题浅问、浅题深问、直题曲问、一题多问等不同方式,调动学生的多角度思维,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以及健康情感的培养。

提问要精准结合,拓展思维。“精”“准”是指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问题精要恰当,准确无误。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要围绕重点、针对难点,体现强烈的目标意识和明确的思维方向,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联系、有层次性,能组成一个有机的、严密的整体。

巧妙设疑,能激发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要力求新颖巧妙,能激发情趣,发人深省,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进行问题设计要尽可能新颖、灵活,使学生感兴趣。

2.准确把握发问时机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如果能把握好时机在关键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而且能促进学生思考力的发展,教学效果也会随之提高不少。有学者从课堂教学程序的角度把语文课堂的提问时机分为七个方面:学生自读前的提问;学生自读后的提问;学生思维停滞时提问;在学生没有疑问处提问;学生私下议论时提问;课堂气氛陷入沉闷时提问;结课时提问。优秀的语文教师往往还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来选择恰当的提问时机,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课堂教学的程序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问。

3.预留充分的思考时间

语文教师需要还给学生真正的语文课堂,这就应该做到给学生和文本进行交流的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的基本思想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问题的时间,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等待的过程中,去思考问题,组织答案,让答案更具有灵动性。

4.及时、真诚的评价反馈

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教师进行评析总结的时候,不应直截了当告诉其答案就完事,应该用委婉的口吻告诉他们回答有理的地方在哪,不足之处何在,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加以委婉指出其不足。这样做不仅是为了保证反馈的针对性,更是为了让学生增加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总之,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让学生张开思考的翅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篇3

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只有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热情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积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才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开启学生创新的大门。

一、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创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动力和源泉, 是学生不断努力, 积极创新的基础。我在语文教学活动中, 经常恰当地选择一些有趣的歌曲, 来营造活跃生动的课堂氛围, 又能使学生产生轻松自如的心理, 为学生愉悦地去探索、去创造奠定基础。例如:我在教《愚公移山》这一课时, 选取了与新课内容相关的歌曲《愚公移山》:

……

听起来是奇闻, 讲起来是笑谈,

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 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 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 谈起来不是笑谈。

望望头上天外天, 走走脚下一马平川,

面对着满堂儿儿孙, 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 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

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歌曲中说“愚公移山”的故事既是“奇闻”、“笑谈”, 又不是“奇闻”、“笑谈”, 是否矛盾?要求学生结合古文内容简述理由。问题激发了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兴趣, 学生通过学习, 又结合歌词很快领悟到结果:这样说并不矛盾。说它是“奇谈”“笑闻”, 指的是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来说的。一是光凭愚公一家人的力量是根本不可能把太行山、王屋山移走的;另外, 文章最后说天帝派山神移走了两座山, 这是古代神话, 现实中也不存在。说它不是“奇谈”“笑闻”, 因为愚公那种为了理想下定决心, 克服困难, 并为之坚持不懈的奋斗的精神的确值得我们学习。这样, 既为新课的学习铺路搭桥, 又使学生在怡然自得中大胆创新, 获得新知。

二、鼓励大胆质疑, 促使学生敢于“标新立异”

创新是学生进行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前提。对于学生而言, 每堂课都存在着本人认知领域的新发现, 因此, 在这个发现过程中, 就潜伏着创新的可能, 而教师课堂上鼓励学生质疑, 就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良好手段。

我在教都德的《最后一课》时, 我引导、鼓励学生主动理解教材中的精妙之处, 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首先, 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 我分别出示了人教版与苏教版为《最后一课》配置的插图, 说:“这是不同版本教材为《最后一课》配置的插图, 对文学作品插图的最主要要求是忠实于原文。请评议这两幅插图是否忠实于原文。”很快就有学生发现这两幅插图中的韩麦尔先生都没戴帽子, 认为这与课文的内容不相符, 他们说, 在最后一课, 在刻骨铭心的时刻, “戴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是作者给韩麦尔先生安排的细节, 从中表现出了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但插图的作者一粗心没有看出作者的艺术匠心, 插图中没画这顶帽子, 这样, 就没把课文所描写的韩麦尔先生上最后一课时的情态准确地表现出来, 这是插图的一个失误。

接着, 我让学生把两幅插图进行比较, 看这两幅插图所反映的情景在课文中是怎么描述的, 哪一幅更忠实于原文。很快有学生指出, 第一幅图反映的情景是:“‘我的朋友们啊, ’他说, ‘我——我——’但是他哽住了, 他说不下去了。”第二幅图反映的情景是:“他转身朝着黑板, 拿起一支粉笔, 使出全身的力量, 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 头靠着墙壁, 话也不说, 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 ——你们走吧。’”同学们认为, 相比之下, 第二幅图比第一幅图更忠实于原文。因为当韩麦尔先生说“我的朋友们啊!我——我——”时, 黑板上并没有“法兰西万岁”的字样, 而第一幅插图中却有这些字。第二幅插图中韩麦尔先生的动作突出了“最后一课”的含义, 虽然它没有正面描绘韩麦尔先生的脸部表情, 但它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这堂课, 我引导学生认真钻研教材, 将课文内容与插图进行比照, 发现插图的失误之处, 并让学生在揣摩文本的基础上设计课文的插图, 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符合新课程对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要求。

三、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构成新形象的过程, 其特点是具有生动的再造性或独特的创造性。在语文教学中, 再造想象是普遍存在的。

我在教《木兰诗》时, 就曾让学生对“木兰从军归来”一节进行扩写, 要求学生依据原文, 展开想象, 想象当时的场景及人物的肖像心理。这种用扩展法写片断的方式, 可以让学生在广阔的领域对某一事物展开想象。还有一次我根据材料“望着天上飘浮的白云……”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续写。学生联想到了天上自由飞翔的小鸟, 想到了小小少年肩上沉重的书包, 繁多的作业, 渴望一种自由活泼的生活。如果教师能经常要求学生进行扩写、续写, 就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从而帮助学生写出佳作。在头脑中展现出一幅幅崭新的现实画卷, 从而使学生步入创新的境界, 得到创新训练, 以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语文教学要立足发展学生智力, 培养学生能力, 想方设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 心中多装着学生, 做个有心人, 利用课内外结合等途径对学生进行创新实践训练, 激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 进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中, 强调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 如何利用新教材, 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 激活学生思维的创造力, 是中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热情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积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才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开启学生创新的大门。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 心中多装着学生, 做个有心人, 利用课内外结合等途径对学生进行创新实践训练, 激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 进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张开想象的翅膀 篇4

同样一个作文材料,由于思维、想象的差异,写出的作文也就不尽相同。请看下面的材料:老师带同学们外出春游,小明同学在山洞里意外发现了一枚蛋,小明高兴地把它带回了家。如果你是小明,该怎样处理这枚蛋?

材料给出后,同学们颇感兴趣,纷纷议论,跃跃欲试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时老师要求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

有的同学写道:“他将蛋带回家,放进装鸡蛋的篮子里,谁知妈妈没在意,竟让妈妈给炒着吃了,为此,他很生妈妈的气。”这种想象思维简单,过于平淡。

有的同学从环保角度来写:说自己很珍惜这枚蛋,将它送到百鸟园,请专家鉴定,专家说是天鹅蛋。他恳求百鸟园的人将天鹅孵出来。一个月后,他再去百鸟园,园里就多了一只毛茸茸、活泼可爱的小天鹅。这位同学的想象有一定的新意。

有的同学更是大胆的想象:他说将这枚蛋带回家,用棉絮包裹好,将它放在自制的加热箱里,一年后,一个怪物破壳而出,竟然是只翼龙,翼龙长大后,像鸟儿一样在空中飞行。一天,翼龙飞走了,好久好久没有回来,他找啊找啊,终于在那个山洞里找到了翼龙,翼龙正在那里孵化小翼龙呢。

很多同学可能看过《天龙八部》《笑傲江湖》《神雕侠侣》《雪山飞狐》等电视剧吧!这些精彩的武侠书的作者是香港著名的大作家金庸,人称“金大侠”。剧中那些身手不凡的神秘侠客,让同学们羡慕不已,你们可能会认为金庸肯定是个武艺高强的人,其实金庸根本没有习过武,可他笔下的人物却活灵活现,把那些反面人物的丑陋行径嘲弄得淋漓尽致,让人们对那些人的荒谬行为深恶痛绝,对那些主持正义的大英雄佩服得五体投地,其秘诀缘于何?那就是海阔天空、不拘一格的自由自在的想象。

由此可见,想象是形成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作文练习同样需要想象。同学们切不可怕别人说你幼稚,说你张狂,而去束缚自己的思维,大胆想象吧,理想的翅膀渴望自由飞翔!

让作文张开创新的翅膀 篇5

一、立意创新:发散思维

作文的第一步便是审题立意, 以议论文为例。立意的优劣是一篇议论文成败的关键。要提炼出准确而又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作者就要在思考时打破框框, 具有创新思维。

议论文中的供料作文, 要求作者通过分析材料, 提炼符合材料本意的观点。“穷人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普遍肯定穷人的做法, 从中提取出“穷人有骨气”的观点, 这是符合材料本意的。吴晗在《谈骨气》中用此材料, 目的是号召我们向穷人学习, 从中汲取力量, 发愤图强, 战胜我国经济上的暂时困难, 有其特定的时代意义。我们固然不能丢掉这种精神, 但今天的我们若碰到了类似情况, 则是不是一定要以他为榜样呢?经过思索后, 新的观点应运而生。比如:成大事者应当能忍一时之辱。春秋时期, 越王勾践战败被俘, 卑躬屈膝, 以图东山再起;汉代司马迁忍辱著《史记》, 太史公的名声随这部皇皇巨著流芳百世。二战后, 日本国内满目疮痍, 人们心头笼罩着战败的阴影, 但日本国民以难以置信的忍耐精神投入重建家园和恢复经济的建设中。几十年后, 日本工业迅速崛起, 日本国民不买一部美国车, 却让日产汽车行驶在美国的每一条道路上, 日本人就是用这样的方式还美国人以颜色。

还是“穷人不受嗟来之食”这则故事, 施舍者可能也是出于一片好意, 可是他态度不好, 我们应当从中吸取哪些教训呢?学生也可以很快提炼出“帮助别人要注意方法, 不可伤人自尊, 弄巧成拙”之类的观点。这些观点独具慧眼, 另辟蹊径, 这样的作文必然别出心裁, 令人耳目一新。

二、选材创新:展现自我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更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只要你的作文展现的是自己的生活, 自己的思考, 自己的才情, 自己的喜怒哀乐, 哪怕不那么高尚, 甚至还有些幼稚, 都可以说是创新的材料。

1.“唯我有”的生活

作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用心对待生活, 仔细观察生活, 真切感受生活, 用“我”的笔写“我”的生活。考文《我的家庭》写一天早晨, “我”买8根油条, 店主给了10根。“我”认为卖者没发觉, 旁人没发现, 真走运。身为团支部书记的姐姐批评“我”贪小便宜, 主张退回去, 赔礼道歉。母亲是医生, 先进工作者, 认为多要不对, 但不是自己有意的, 送回去多难为情, 下不为例。厂长兼党委书记, 市优秀企业家的爸爸认为不是自己有意拿的也不对, 要从思想上认识此事性质是自私自利、个人主义, 责己要严, 拿起2根油条送了回去。父归, “我”不哭了, 妈不着急了, 姐不生气了, 大家都笑了。这样的材料来自生活, 可以说没有第二个人有同样的材料, 因此它是富有创新意味的。

2.“唯我有”的风采

文章要表现“我”的个性, “我”的追求。满分作文《我心飞翔》开头:蜗牛说:“雄鹰展翅可以登上金字塔顶, 而我心飞翔, 亦可攀上金字塔顶徜徉。”小溪说:“雨珠奋力可以挤破白云降落, 而我心飞翔, 亦有飞上云颠俯视山川的婀娜。”绿叶说:“红花耀眼出众, 独当一面, 人人赞不绝口, 而我心飞翔, 亦会甘为人梯默默耕耘, 赢得赞誉声声。”或许, 雄鹰的矫健、雨珠的轻逸、红花的美艳都在你想到的情理之中, 是毋庸置疑的。然而蜗牛、小溪与绿叶虽微小, 却也可成就一番伟大……三个比喻材料令人读来为之一震, 叹服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

3.“唯我有”的眼光

素材避免雷同, 角度追求创新。满分作文《稳中求胜》作者选取宋江和刘备的“沉稳从志而来, 沉稳从难而来, 沉稳从无欲而来”论述中心论点“为人沉稳, 稳中求胜”。选材慧眼独到, 准确典型, 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三、文体创新:扮靓自我

近年来中考高考作文都有“文体不限”的要求, 认识到了“文体不限”并不等于不要文体, 记叙文要像记叙文, 议论文要像议论文, 文体要规范, 而文体规范并不是不要个性特色, 不要文体创新。如果在规范的前提下进行文体的创新, 花开别样红, 想必更“讨喜”。

2009年南京中考作文题为《今天真好》, 有一篇满分作文以环境保护为立意。应该说这样的立意算不上多新颖, 但这位同学运用书信体, 变换叙述角度, 以“地球妈妈写给人类的一封信”的形式诠释这一主题, 不仅显得情深意切, 而且形式上大胆创新, 这样的写法更容易打动读者。

文体创新的手段很多。如果你长于编故事, 就可选小说、童话、故事新编、科学幻想等;如果你长于抒情, 就可选诗歌或散文诗;如果你长于设置情节冲突, 就可考虑戏剧或影视剧本。不管你运用哪种体裁, 都必须熟知要借用的体裁格式, 严格遵守所借文体的规范。

文体创新最忌讳哗众取宠, 那种没有深刻立意、缺乏真情实感、只追求华丽外表的文章不但不会受到青睐, 反而会弄巧成拙。因此, 文体创新需慎之又慎。

立意创新、选材创新、文体创新归根结底还是思维的创新。如果每个人都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思维角度, 都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写作态度, 写作还会是件难事吗?不, 不会, 我们会爱上写作。

摘要:写作是富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 作文贵在创新。要想写出独特的作文, 关键在思维的创新。立意创新要求我们运用发散思维看待问题;选材创新要求我们表现自己的生活, 展现自我风采;文体创新要求我们张扬个性, 扮靓自我。

关键词:作文,创新,立意,选材,文体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学史.

[2]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篇6

爱的课堂

2009年9月, 我站在了熟悉的讲台上, 这是我满怀憧憬、扑洒热情的地方, 如今眼前是崭新的面孔, 这个久违了讲台, 继续承载起我的梦想!

初一的学生顽皮、活泼的居多, 每次课前我走到教室准备教具, 他们都一拥而上:

“老师, 今天我们学什么歌?”

“老师, 这节课还玩打击乐吗?”

“老师, 今天该去哪个国家欣赏音乐了?”

“老师, 我们组的表演什么时候开始啊?”……

虽然耳边乱哄哄的一片, 但我心里还是高兴的, 因为我知道了孩子们很期待我的音乐课!

上课铃声响了, 我告诉大家, 这节课举行一个配乐诗朗诵会。在悠扬的音乐背景中, 我带着学生一起动情的朗诵起来,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 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小时候我以为你很有力, 你总喜欢把我们高高举起……”我鼓励班里的每个学生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诗句来接力整首诗的朗诵, 大家一个个跃跃欲试, 连班里腼腆少语的陈丹也站起来了, 她虽然还有些羞涩、胆怯, 但却非常投入。我告诉她:“你把诗歌的内涵和音乐的情绪表达得最好, 请全班同学送给陈丹热烈的掌声!”

几天后, 一个同事告诉我, 陈丹的妈妈专门去找他了, 说音乐老师表扬她的孩子了, 特别激动。之后我才知道, 陈丹是单亲家庭的孩子, 缺少关注、缺少爱。

我谨记:要欣赏每个孩子, 关注每个孩子, 把爱给每个孩子!

精彩的舞台

一学年来, 每个月末在音乐课上都组织一次班级音乐会, 音乐会上学生们表演自己准备的节目。该袁欣表演了, 他低着头站在讲台上, 眼睛盯着地板, 声音像蚊子叫一样传出来, 听不清唱的什么, 台下的同学们一阵哄笑。我制止了学生的起哄, 告诉袁欣:“你的乐感非常好, 歌曲也很好听, 如果能大声的唱出来, 让每个同学都听到, 大家该有多喜欢啊!”

我又给台下的同学说:“大家想不想听好听的歌?咱们为袁欣加加油怎么样?”

同学们开始为袁欣鼓劲:“袁欣, 加油!袁欣, 最棒!”

此时, 袁欣也受到了感染, 终于勇敢地抬起头, 放开声唱出了歌曲《和你一样》。

听完之后, 全班同学为他送上的是喝彩的掌声, 我也从袁欣眼里看到了自信。

教师要教给学生给别人欣赏和鼓励, 教给学生自己要勇敢, 自信!

小小指挥家

在音乐课上, 每次学完一首歌曲, 我们都会学习这首歌曲的指挥手势, 让每个学生, 都体验当指挥的感觉!

印度尼西亚歌曲《划船曲》, 是一首节奏欢快、旋律优美的曲子。“快快划呀, 小船快飘荡, 苏拉巴亚就在那前方……”学生们在琴声伴奏中, 学会了演唱。接下来该学指挥了, 这首歌曲是2/4拍、弱起、中速稍快, 我给大家讲了手型、手势、姿态, 做了示范, 同学们的热情很高, 全体起立开始学习, 我们一起边唱边练习指挥。几次之后, 我请愿意当小指挥家的同学到台前来, 指挥全班同学唱歌, 文艺文员勇敢地举起了手, 第一个站到了台前, 指挥大家演唱了《划船曲》, 非常棒。接着同学们都跃跃欲试, 举起了手, 大家更加有激情了, 争先恐后, 演唱、指挥得越来越好。

每节课前, 我们都有一个小小指挥来大家指挥演唱, 一学期以来, 班里的每个孩子都当过了指挥家, 学会了2/4拍、3/4拍、4/4拍的指挥手势, 都体验了站在众人面前指挥歌唱的神圣感觉。

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越发高涨, 每节课, 我都在学生们期待的眼神中走进教室, 幸福的站在讲台。

团结的集体

音乐课中的学习丰富又多样, 我带着孩学生做多声部节奏训练, 大家忙得不亦乐乎, 每个孩子都体验到了自己的重要, 更感受到同学们在一起合作的愉悦和团结的力量。

2/4××︱0×0×︱0×0×︱×—‖“这条节奏请大家用老师发给你的打击乐打出!”我教了一遍, 学生们竟然都学会了。

2/4 0×0×︱×0×︱×0×︱×—‖“同学们能试试这条节奏练习吗?用手中的打击乐勇敢的尝试一下!”大家跃跃欲试, 争先恐后, 学生准确地打出了这条节奏。

“同学们表现这么好, 我们来一次挑战自己如何?大家分成2组, 每组各打一条, 但要求同时进行, 现在我们就是一个大家庭, 每个成员都要为家出力, 有一个出错的, 我们的挑战就算失败啊, 大家有信心吗?”

“有!”学生们齐声应答到。

我们的挑战开始了:每个学生都很认真, 努力完成好自己的任务, 生怕给集体拖后腿。第一次, 十几个孩子出错, 我重新示范, 告诉他们诀窍:“要专注于自己的任务, 集中精力, 不要受别人干扰!”第二次, 9个孩子出错, 同桌帮助纠正引导;第3次、第4次……两组的同学们终于可以准确无误地打出2声部节奏。

我为同学们竖起了大拇指:“你们真棒!大家的团结是最有力量的!”

通过这个活动, 不仅让学生们掌握了2/4的节奏练习, 更让大家懂得了:用心做好自己的事, 遇到困难要互相帮助, 大家要团结合作, 才能取得胜利!

一年来, 还有很多很多感动着我的点点滴滴, 让我在深夜想起, 有时笑出声、有时会叹气, 有时浮现出一个新的想法赶快用笔记下, 有时遗憾今天的课上没有来得及的互动……

让学生在阅读中展开想象的翅膀 篇7

一、品读美读, 读中感悟

巴甫洛夫说得好:“无论鸟翼多么完美, 但如果不凭借空气, 它是永远不会飞翔高空的, 事实就是科学家的空气, 你们如果不凭借事实就永远不能飞腾起来。”这说明想象无论多么丰富多彩、形象奇妙, 都必须以一定的事实表象为依据。表象越贫乏, 其想象越狭窄、肤浅, 有时甚至完全失真;表象越丰富, 其想象就越开阔、深刻。小学语文教材文本中, 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古诗绝句、山水景文;有人物传志, 叙事说理的叙说文;有想象瑰丽、光怪陆离的神话传说、童话故事;有借事寓理的寓言故事等等, 每一篇课文都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表象积累原型和事实材料。教学中, 教师就要精心设计, 有目的、有计划地引领学生步入语文天地、领略语文知识、感受文学艺术, 引导学生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感受作品中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进而达到悦耳悦目, 悦心悦意, 悦志悦神。如教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鸟的天堂》一课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研读, 品味描写榕树或鸟的语言文字, 感悟榕树与鸟的魅力, 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榕树的勃勃生机和“鸟儿翻飞”、“鸟声悠扬”的动人场面;通过朗读来体验美的画面、美的韵律、美的语言、美的生命、美的情感, 读出课文的节律、情趣和神韵。并通过思考, 感悟言语之神妙, 洞察言语之精髓, 把握言语之理趣;让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的同时, 发挥自己个性化的见解。

二、品文析句, 涌动情思

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主阵地, 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把阅读的思路和作者的创作思路结合起来, 巧妙地把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融为一体, 感知文本再现的一幕幕情境, 激活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形成“感知—感受—感动”思维发展过程, 实现“再创造的心理过程”。同时还要渗透德育、美育, 引领学生在阅读品文中感受人性美、欣赏自然美、品味形象美。例如,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文主要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美。教学时, 教师应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欣赏“桂林山”和“漓江水”那一幅幅秀丽多姿, 奇峻挺拔的画面;品析桂林山的“奇”、“秀”、“险”与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画面, 欣赏“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 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的自然风光;领略桂林山水的形态美、质感美、色彩美, 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发展学生的个性, 达到语言美和情境美的和谐统一。

三、创设情境, 激发想象

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了许多语言生动优美、感情强烈、具有丰富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课文。教学时,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表演、朗读、诵读等唤起学生内心的意象, 把课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 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如教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激发学生的想象, 教师使用了感情朗读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月光曲》的内容和意境:1.以《月光曲》为背景音乐, 多媒体展示一幅幅海上月夜图, 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 让学生与皮鞋匠一道共赏贝多芬的《月光曲》。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 结合情景画面习文悟情。结合第一幅画面出示“微波粼粼”一词, 理解大海是平静的, 夜是静谧的;结合第二幅图出示“洒遍银光”一词, 从月亮升起, 海面上“洒遍银光”, 感知大海是明朗的意境。3.图文对照, 反复朗读, 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 与皮鞋匠一道驰骋于《月光曲》景象之中。4.学生反复朗读, 读出音乐的优雅、轻盈、热情与不可遏制的沸腾, 让学生的朗读与音乐交融在一起, 与创造性的想象汇合一道, 展现贝多芬的《月光曲》的意境, 仿佛看到贝多芬把穷苦人带到光明美好的世界, 激发学生对崇高理想的追求, 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四、利用“空白”, 启发想象

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的“空白”, 启发学生的想象, 通过丰富的想象去体会文本的丰富意境, 寻求丰富多彩的答案。

1. 悬念式。

“空白”会孕育悬念, 能诱发学生产生联想, 激活求知欲, 调动学生的思维灵感去补充“空白”, 深化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与理解。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 课文并没有描述邱少云被火烧身时的情景, 这就给学生留下“空白”。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我”的心理活动的有关内容中的词语如:“担心 (跳、叫) ”“不敢、不忍 (活活烧死) ”“心像刀绞”等展开想象, 再现邱少云大火烧身的情景, 激发学生对邱少云的崇敬之情。

2. 虚实式。

有的课文虚实相生, 含蓄朦胧, 有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感觉, 让人驰情其中, 体味无穷。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一文, 讲的是周瑜心胸狭窄, 逼人之“急”和诸葛亮神机妙算、善于计谋。课文中周瑜的“实”是造箭, “虚”是想借此除掉诸葛亮;诸葛亮的“实”是三天完成造“十万支箭”的任务, “虚”是去骗取。教学中为了体现虚实并进, 以实化虚, 以虚解实的教学策略, 教师可采用“计算法”来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如果十天要造十万支箭, 每天按8小时计算, 每小时就要赶造1250支, 而周瑜还会吩咐工匠们消极怠工, 让诸葛亮不能按时完成造“十万支箭”的任务, 从而达到除掉诸葛亮的目的。诸葛亮对周瑜的用意心知肚明, 不但不揭穿周瑜的阴谋, 而且还应承三天完成。学生们通过计算、分析与感悟, 诸葛亮和周瑜这两个人的全貌与品格也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在诵读、计算、分析交流之中传情达意, 升华情感, 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朗读 篇8

一.朗读教学存在的误区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 在朗读方面存在两个失误:一是学生课堂朗读少, 二是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多。课文录音我们已无可挑剔, 甚至某些有较高朗读水平的教师与课文录音相比, 简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准确的朗读, 圆润的发音, 感情的把握都让人交口称赞, 但我们是否也为学生想想?在教师范读之前, 学生有没有读过课文, 找出生字词, 查查字典?对课文内容理解了吗?对文章感情吃透了吗?若没有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就读了, 那么学生不用解决字词, 也就省去了查字典的麻烦;不用去分析内容把握感情, 就省去了一个大麻烦。他们完全可以模仿老师去朗读, 甚至也可以读得声情并茂, 但他们真正了解了多少?充其量只是学到了一点“形”而已, 真正的“神”却领悟不出, 形神皆备, 也就无从谈起。这样的话, 这堂课就算能听到学生琅琅的读书声, 又怎称得上是一堂好的语文课?因此, 这样的朗读教学在很多地方无情地扼杀了学生的想象思维, 致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呆板, 无新鲜活力。很多同行们在呼吁语文课堂教学不要“以讲代读, 摈弃传统的朗读教学”的同时, 却往往忽视了在朗读教学时, 应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二.走出误区, 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针对上述失误, 我决定挑战传统的语文教学, 尤其是朗读。我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我的朗读教学。上课时, 我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 结合新课程提倡的“四步读书法”, 即读准、读熟、读情、读境,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由浅入深地把握课文, 重视学生的个体参与, 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 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为此, 我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朗读实践活动。在进行朗读教学时, 我又是诱导, 又是激发, 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朗读时拥有一片畅想的天空, 真正达到“内明于心, 外达于人”的境界。

1、个性化朗读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中有一点就是解放

学生的头脑, 即学生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 开动脑筋, 积极思维, 学会思维, 这就需要创设个性化朗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 阅读是一种过程, 是“你中有我”, “我中发现你”, 也是“我思”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因此, 我在朗读指导中没有拿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学生, 也没有使学生受到书本的限制, 而是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朗读。

教学中, 我充分信任学生, 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 相信学生能读懂课文, 鼓励学生不断探索, 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读的乐趣, 培养学习语文的乐趣。对于同一个内容, 让学生站在自己不同的角度去感受。

如在《沁园春·雪》的教学中, 我把读的权利, 完全放给学生, 没有录音, 没有范读, 但学生读得声情并茂, 有的还自己制作配乐朗诵带, “四读法”发挥得淋漓尽致, 又读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同时也培养了想象力。

又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与徐公比美”这一教学片段中, 我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 尊重学生独特感受,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 读出不同的感情色彩。因此, 我一反传统的那种“请同学们带着怎样的语气或者说同学们要读出怎样的语气”的方法, 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我要怎样读”, “我为什么要这样读”, 最后,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具体, 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 我让学生模仿妻子、妾和客人当时的语气、神态来读一读这三人的话, 并让他们自己选择合作伙伴, 讨论、练读, 然后请几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并说说这样读的理由。这样一来, 学生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 说出感受、读出感受, 读的人绘声绘色, 惟妙惟肖, 各自的理解也非常独到:有的说, 其妻曰:“君美甚, 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 口气也不容怀疑;有的说, 其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 口气有点拘谨;还有的说,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逢迎, 口气较平淡, 有点客气。

教学中, 我不仅让学生“解读”, 更引导学生“创读”, 甚至允许“误读”。而从另一个角度, 学生们从读中体会了他的妻、妾、客因为身份不同, 想法不同, 语气也各不相同, 从中体现的情感自然也不同:妻子是由衷的偏爱之情, 妾是畏怯、顺从的心理, 客人则是阿谀奉承之情, 从而达到了情感的陶冶, 也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同时, 我也经常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也体现了审美价值的个性化, 从而使学生在想象的空间里自由飞扬。

2、情感性朗读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初中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根据这一要求, 我在这个教学环节中, 着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情操。朗读不仅可以让学生自然贴近作者感情, 还可以锻炼想象、联想能力。著名朗诵家瞿弦和说过:“每当我看到一篇令人激动的作品时, 随着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实词的描绘, 我常常在脑海中出现许多具体、生动、形象的画面, 我仿佛看到静静的小河、热闹的街市、战斗的英雄、胆小的懦夫。”可见, 认真地朗读文章, 不仅能够有效进入作品意境, 而且能提高想象、联想能力, 而“情感是形成想象与联想的不可或缺的契机。”因此, 感情朗读是感悟语言的一种有效方法。

然而很多时候, 由于教师的统一要求, 学生朗读时只能在重音停顿、语调等所谓的朗读技巧上下功夫, 朗读装腔作势, 浮于表面, 充其量只能算是表演性的朗读, 抵制了学生的想象力。真正意义上的朗读应该是情感体验的表现、心灵碰撞的薄发。有感情的朗读应是受到文章的感染, 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后感情的自然流露。这样, 不仅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 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在学生面前, 唤起学生的想象, 激发学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 让学生与作者、与文章产生共鸣, 情感得到美的感召与升华, 也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样, 想象又能激发情感。德国戏剧家席勒指出:“想象越生动活泼, 也就更多引起心灵的活动, 激起的情感也就更强烈。”可见, 朗读时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何等重要。

3、情境朗读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于漪老师说过:“诗歌是灵动的, 充满了诗人的智慧和灵秀。因此, 教学生阅读, 千万不可支解, 不可嚼烂, 千万不能将秀气和灵气教去了。如果把灵动的活泼的诗词教僵了, 就失去熏陶的力量, 感染的力量。”

我在教学生朗读《乡愁》时, 配上舒缓、深沉的音乐, 将学生带入情境, 在有限的课堂里拓展学生无限的想象, 在无限的想象中读出自己的体验。通过自读、挑战读, 让学生体味诗意, 徜徉于文本的诗情画意间, 在读中培养想象力, 提升思维。

4、表演性朗读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表演性朗读也需要学生深入文本自主探究, 充分发挥想象力。只有给学生适当的自由, 亲自体味才能深刻领会文中人物的感情。我在教《公输》时, 让学生们三人一组, 自选角色分别扮演墨子、公输般、楚王, 并想象当时的情境, 揣摩人物的性格, 互读之后上讲台表演。结果学生们兴趣盎然, 表演得也栩栩如生:将作品注入了生命力, 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逼真地演绎出来, 尤其是人物的语言, 再现了墨子的足智多谋, 公输的阴险狡诈等。通过分角色朗读, 他们很快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 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接受到艺术的熏陶, 锻炼了自身的朗读能力和想象能力, 读起课文不再是枯燥无味, 而是妙趣横生了。

加强朗读训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 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 激发他们去想象, 能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有效的朗读指导能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 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 加强朗读训练, 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是非常有必要的。

联系社会现实,张开想象的翅膀 篇9

首先必须掌握漫画针对性、讽刺性、幽默性的特点,其次是联系现实社会中的现象,张开想象的翅膀,感悟作者的意图,认真品味漫画蕴涵的寓意,才能概括出正确答案。

现试举几道中考漫画题一一解说,供2005年的考生参考。

一、采用象征手法,寓情子物。

漫画常使用象征手法,借助某一事物的形象,以表左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从而使抽象的情理具体化,以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领会漫画含蓄而深刻的意思,同作者产生共鸣。

[例1]下面是一幅寓意深刻的漫画,想想看它蕴涵着当今世界一个怎样的重大社会问题。

(2004年甘肃省中考题)

[解说]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境界。考生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只被瓜分得伤痕累累、碎片黄飞的苹果,原来像一个布满经纬线的地球仪。再从标题“一个苹果”,考生自然会联想到这只苹果的象征意艾。这只苹果的处境和当今的地球是何等的相似。于是,“只有一个地球”的概念油然而生。原来,作者是想借“一只苹果”这幅漫画,警示人们“要保护地球,爱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因此,作者用苹果的伤痕累累,象征当今地球的满目疮痍,呼吁人们行动起来,保护地球,共同谴责那些不加节制地开采、掠夺,浪费矿产,强占耕地,毁坏自然资源,造成地球资源困乏、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威胁人类生存的罪恶行为。画面形象生动,所蕴涵的意思是深刻的,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鲜明的。只要关心我们的生活环境,具有一点良知的考生,都能理解这幅画的深刻含义,与作者产生共鸣,并作出正确的答案。

二、采用拟人手法,以物喻人。

漫画中采用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行为和思想感情,富有形象性、生动性,使读者便于理解,产生联想,这样就能寓情于物,托物言志,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深思。同时,拟人手法能表达强烈的爱憎感情,增强其感染力和战斗力。

[例2]看下边这幅漫画,完成下面两题:

1、用简洁语言概括画面内容。

2、看了这幅漫画,你一定有许多感想,请写出你最想说的一句话。

(2002年黄冈市中考题)

[解说]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品质。作者在《伯乐收了好处费》这组漫画中采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揭露了当今社会中的腐败现象,诙谐而幽默,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画面通过肥猪向伯乐行贿,得到“千里马”的称誉后,得意忘形,不可一世的神态,针砭了当今社会中行贿受贿的丑恶现象。读者从画面中可以看到肥猪嚣张的气焰,其言行令人啼笑皆非,怒不可遏,增强了读者对行贿受贿者的憎恨和厌恶之情。而伯乐受贿这一现象,更让读者联想到当今社会至上而下。各行各业、各个领域根深蒂固的腐败现象,从而警示人们,腐败是社会主义肌体的毒瘤,反腐倡廉,势在必行任重而道远,决不可掉以轻心。要全民共诛之,全党共讨之,才能把反腐倡廉的工作进行到底。如果考生爱憎分明,又对漫画有如上诸多想法的话,答题中遇到的困难就迎刃而解了。

三、采用夸张手法,寓理于境。

漫画中运用夸张手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某个特征或揭示事物的本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用讽刺或歌颂来感染读者,引起联想、深思和共鸣。

[例3]请你仔细观察下方题为“僵持”(鸟和蚯蚓)的这幅漫画,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可以对画面进行描述、说明,也可以根据画面想象,编写一个小故事,还可以展开联想,发表议论……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003年北京市海淀区中考题)

[解说]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思维境界、思维品质和分析说理能力。漫画中一只貌似强大的肥鸟正在凶猛地吞食蚯蚓,它的尾巴却被蚯蚓死死地缠着,陷入“僵持”不下、忧心忡忡的尴尬境地。弱小的蚯蚓怎么会缠住肥鸟的尾巴呢?原来,漫画家用的是夸张手法,意在通过蚯蚓缠住肥鸟尾巴这种情境,警告人们:“人在鲸吞动物的时候,也会遭到动物的报复。”另外,画家的画中有画,画外有音,它还告诫人们,弱小者未必弱小,强大者未必强大的道理。漫画揭露了强食者外强中干的本质,带有强烈的讽刺效果,幽默、诙谐,令人忍俊不禁。同时,也使施暴者颤栗,寝食难安。考生如果能联系生物圈中弱肉强食、以强凌弱等现象,对漫画进行描述、说明或编成小故事的话,阅卷老师一定会拍手称赞。思维敏捷的考生也许会联想到2002年一度报道的“非典”病毒是由果子狸引起的新闻和人们谈“非”色变的情景,可以此为话题发表联想,展开议论。或许考生会以当前美英联军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为话题,谈及貌似强大的美英联军至今陷在战争泥潭,致使恐怖愈演愈烈的尴尬局面。像这样富有时代气息的好文章,定会赢得评卷老师的首肯。或许考生会另辟蹊径,写赞扬弱小者不畏强暴,与施暴者进行英勇斗争的话题,其效果一定不同凡响。

让学生作文插上想象的翅膀 篇10

一、根据现实生活进行想象

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现实生活是一切艺术的根本,任何形式的艺术创作归根究底都离不开现实生活的基础,好的艺术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再现,作文也不例外。

在日常的语文作文教学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进行扩展式的想象。例如,在进行关于“未来世界”的作文训练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实际生活为基础进行想象:现在的房屋普遍楼层过高,上下楼梯很不方便,电梯又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不适合老人乘坐,所以,学生就可以设想一下未来世界有什么可以改变现在房屋的这些缺点,是不是可以有一个瞬间就可以将人送到顶层的设备?现在的学校场地有限,在课间活动的时候,可操场上的空间十分有限,不能容得下所有的学生都做自己想做的游戏。这个时候,学生就可以想象,未来的学校是不是可以有两层的操场,地下一个,空中一个,地下操场上的同学和空中操场上的同学都做到了自己想做的游戏。

这些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小问题,是发挥小学生想象力的最好也是最广泛的素材,只要善于思考,敢于想象,那么学生的想象空间一定会越来越大。

二、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想象

小学生正处在一个容易被外界引导的时期,课本上的课文对于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教师能够很好的运用好这一特点,让学生在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再次的改写和续写,那么,学生的想象力能够得到很大的提升。

比如,在进行《小马过河》一文的学习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续写。小马在送完了东西之后有了哪些成长?在小马回来之后看到了来时给过她建议的朋友们的时候,又发生了那些有趣的事情呢? 这些都是可以进行课文续写的素材,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于课文本身的理解和学习,更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一个质的提高。

除了引导学生根据课文进行自主的想象和续写,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再创造,也就是“改写”。对于小学生来说,讲一个课文完全进行改写显然是不现实的,并且,学生所改写的作文也容易偏离主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关于课文人称的改写。比如《我的战友邱少 云》一文中,通篇都是第二人称表达对邱少云的赞美和怀念,在叙事上一目了然,也让学生更加客观地认识了邱少云。但是,第二人称的作文并不能给学生一个很好的带入感,这个时候,学生就可以以邱少云的视角来通读全文,并且运用第一人称将整个故事以“我”的心理活动为主线进行改写,让故事情节更加丰富并且有理可依,同时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能力。

三、制造空白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除了根据现实生活中已有的事物和课本中的经典作文进行想象和再创作,教师也可以选取一些有着内在联系的事物进行组合,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想象和整合,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比如,教师可以将三个看起来不一样实际上有着联系的词语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根据三个词语自主的编出一个生动的故事,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够因为教师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空白,很大的想象空间,从而让学生在写作上更加主动的进行想象,得到提高。

四、结合插画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上,经常会出现很多色彩鲜艳的插画,由于孩子的天性使然,他们会对课本上的这些形态各异的插画更加感兴趣。教师可以很好地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将插画运用到小学生作文的训练中,通过插画的欣赏,引导学生主动的进行想象力的扩展训练。

教师可以在一篇课文的学习之 前,先不让学生阅读课文内容,而实现带领学生观察插画,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插画中都有哪些事物,这些食物可能代表了什么?插画中的主人公为什么会出现在图中的地方,又为什么主人公的脸上出现图上的表情?他经历了什么样的故事?有了这些想象, 学生就不难勾勒出一个充满了想象里的故事,在开发了自身想象力,是自己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更大的提高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于课文本身实际上描写了什么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的语文成绩整体得到了一个提高,可谓是一举两得。

上一篇:上市模式下一篇:起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