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插上彩色的翅膀

2024-08-08

给学生插上彩色的翅膀(共10篇)

给学生插上彩色的翅膀 篇1

为孩子们插上彩色的翅膀

对人的一生来说,在学校读书的时光应该是美好和充满瑰丽色彩的。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犹如彩蝶破茧成蝶一般。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校环境,帮助他们完成化蝶的过程,为每一个孩子都插上彩色的翅膀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为一所义务教育九年制学校,我们始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个性品质,培养学生的特色才能,养成学生的读书习惯,为孩子一生的成长奠基。学校以科研的态度推行“六商”教育;与省艺术学院共同举办面向全体学生的免费萨克斯、长笛等培训班;为班班配备读书柜、配制图书,组织图书漂流活动。为鼓励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学校组织青年志愿者活动、手拉手活动,通过服务社会、结交农村小伙伴,让他们感受奉献的乐趣、感知付出的高尚。与此同时,我校还认真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落实“学案导学、师生互动、当堂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推行多媒体教学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提高课堂效率。

化蝶的瞬间是瑰丽的,但羽化的过程却是漫长和枯燥的,我们用“爱的教育和个性化培养”,让孩子们去体验“羽化”过程的欢乐和其中的甘甜。我们相信,在老师们的精心培养和呵护下,每一个孩子都会羽化成碟,都会长出一对彩色的翅膀。

给学生插上彩色的翅膀 篇2

一、鼓励质疑,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1. 激发学生质疑兴趣,培养质疑的习惯。

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打消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有失教师威信和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打扰教学计划的顾虑。实际上,教师只要有的放矢地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以上问题是可以解决的。“疑者,觉悟之机也,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只有让学生经常处于发现问题、产生疑难的心理状态,才能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促成创新思考,学生正是在不断产生矛盾、不断解决疑难的思维过程中使知识得到掌握,智力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发展。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不断地提出问题又不断地解决问题。

2. 教给学生质疑方法,提高质疑的水平。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教学中要指导学生从解题方法、解题思路等方面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避免脱离教材内容和学科特点不着边际的滥问。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质疑水平才会逐步提高,有些学生甚至能提出具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如教学“整除意义”时,教学例题24÷3=8,教师阐述:被除数、除数、商都是整数,并且没有余数,那么24能被3整除,3能整除24。这时有位学生提出疑问:“老师,为什么不说除尽,而要说是整除呢?”这是一个多么好的问题,无不体现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主动求知精神。

3. 积极引导学生质疑,培养质疑的能力。

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接着要解决处理好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学生带有规律性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予以充分肯定,对于提得不好的问题,不必求全责备。教师应尽量在课堂上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一些简单的问题,采取学生互相帮助,师生共同合作的方法解决;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采取讨论式、引导式的方法去解决;对无法解决的问题,要向学生说明,待探讨后解决。总之,教师要热情接纳学生任何奇特的提问,对问题要持肯定的态度,以保持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热情。

二、激发想象,培养思维的连动性

1. 观察感知,丰富想象。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的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理论的知识形象化,把形象的知识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开展。在想象的天空邀游,学生可以打开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一物,想到多人多事多物;从一个思维跳到另一个思维;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使狭小单薄的想象扩大充盈,使互不相连的事物聚合粘结……让想象渗透在小学生生活的一切方面,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特别是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上更具有重要作用。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也是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指导他们观察自然界、观察生活,并注意教给观察方法,让学生善于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学到知识,这样才有利于创造性想象的发展。

2. 启发诱导,拓宽想象。

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观察及各种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真正有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如要求学生叙述“10与5的倍数关系”时,一位学生说:“10是5的2倍。”另一位学生说:“也可以说成5是10的半倍。”“如果把5看作1份,那么10有这样的2份,所以10是5的2倍;如果把10看作1份,那么5有这样的半份,所以5是10的半倍。”这时全班争论起来,老师也加入其中,直到有位学生说:“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10的最小倍数是10, 5不是10的倍数,就不能说5是10的半倍。”全班一致同意这个观点,争论才停息下来。老师当着全班表扬了这个同学敢于创造想象,也鼓励了善于寻找根据证明自己观点、大胆争论的学生。

三、打破定势,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1. 鼓励学生多种选择,培养发散思维。

有位老师讲解“比较分数的大小”时,他用了15分钟的时间,把利用通分比较的方法讲清楚后,余下的时间让学生自编各种分母不同的分数进行比较。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互助学习,学生发现了比较“特殊分数大小”的新方法。如比较4039和3029的大小,有位学生发现分母和分子相差都是1,于是以“1”为标准进行思考,4039与1相差140, 3029与1相差130,而140<130,所以得出4039>3029,并利用通分比较法进行证实,对类似的分数用新方法进行比较,通过解答和验证,证明了他所用的方法是正确的,这个学生还用自己的话归纳出分子分母相差1的分数比较方法。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留点时间给学生,鼓励和帮助学生冲破狭隘的框框和模式,在求异思维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样性。

2. 激励学生一题多解,培养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就是充分发挥人的想像力,突破原有束缚的一种思维方法,是求同思维的深化,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而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好方法。通过编制各种开放性的数学题目让学生解答,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如“买5支铅笔共付1.5元,买6支同样的铅笔要多付多少元?”用常规思路来解题就是:用买6支铅笔要付的钱减去买5支铅笔所付的钱,列式为1.5÷5×6-1.5=0.3(元)。善于求异思维的学生就能用简捷的方法求出答案1.5÷5=0.3(元)。因为买6支铅笔正好比5支铅笔多了一支,因此求出一支铅笔的钱,也就是多付的钱。再如,教学“到商店买一支铅笔和一支钢笔,一支铅笔1.2元,一支钢笔的价钱比一支铅笔多,一只钢笔多少钱?”这类分数应用题时,就可引导学生分别应用分数知识、比例知识和倍数关系来解。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对“一支钢笔与一支铅笔的关系”的理解,理解为“一支钢笔的价钱比一支铅笔多。”列式为1.2×(1+)(分数知识解答);理解为“一支钢笔的价钱是一支铅笔的1倍”,列式为1.2×1(倍数关系);理解为“一支钢笔的价钱与一支铅笔的比是(1+4)∶4,列式为x∶1.2=(1+4)÷4(比例知识)。小学数学中有很多题目都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不同方法解答,教师要抓住机会,加强一题多解的训练。

3.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培养创新思维。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新设想,发表不同观点和独立见解,并且对自己的设想和主张阐述理由,作出验证。如讨论题“在一个长方体物品的每个面上都捆扎十字包装绳,需用包装绳的长度至少是这个长方体物品棱长总和的长度。”学生经过一番讨论,绝大多数认为包装绳的长度一定超过长方体物品的棱长总和,因为每个面都捆扎成“十字”,即物品的棱长总和。但是也有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出包装绳可能比棱长总和要短一些。究其原因:认为假如这个物品是一块海绵,因为海绵是膨松的,因此就不需要那么长的包装绳。这种不苟同于一般的解答,教师予以了肯定和赞扬。

四、注重实践,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给学生插上彩色的翅膀 篇3

例如,每学完一篇文章,在让学生积累了优美的词句后,我让学生先通过在读中想象法,告诉学生,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面,就是一个故事,你要跟随着一个一个词语的变换去领略每一张优美的图画,欣赏每一个精彩的故事,然后让他们用语言描绘出来,你不能不相信孩子的潜能多大,他们的想象能力,联想能力是多么丰富,多么贴切,在他们享受到说的快乐时,我就让他们拿起手中的笔,让他们把这精彩的片断记录下来,永远保留下来,因为这是他们智慧的结晶,是他们的经典之作。在激情面前,成功怎能不垂青他们呢?每次学习词语,每一次都会有惊喜,如果这样日复一日地练习下来,谁能说学生的写作能力不会突飞猛进呢?

正是由于我理解了“写作本位”这一语文教学的新理念,我的语文教学也在时时出现意想不到的精彩。

刚刚学习了《彩色的翅膀》这一课,因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学习时我只是让学生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写宝石岛观察通讯站的信号兵小高回家探亲,在从黑龙江探亲返回的路上,提了一纸箱子昆虫带回小岛的故事,解决了“小高为什么要把昆虫带往宝石岛”这一问题,并通过这一问题体会到小高——海岛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后,我就让学生在读最后一段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昆虫来到宝石岛后,宝石岛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就这样,在孩子们梦幻般读起最后一段后,妙笔开始沙沙地唱起歌来,不多会儿,一幅幅宝石岛美丽的风光图,瓜果蔬菜丰收采摘的喜悦图画应运而生。

下面摘录同学们的佳作两篇如下:

篇一(张修胜):美丽的宝石岛——《彩色的翅膀》

续三个月以后,昆虫们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环境。它们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每天都过着勤勉的生活,在这个美丽的宝岛上安居乐业。

自从有了它们的到来,宝石岛就像换了一幅模样。不再那么单调,不再那么荒凉,也不再那么死气沉沉。现在宝石岛到处一片生机勃勃,一花一草都充满了活力。

战士们撒下的蔬菜种子在昆虫们的授粉之后都开了花结了一个个丰满硕大的果实,令人垂涎三尺.小草探出了它那嫩绿的小脑袋,让大地脱下了灰褐色的衣服,换上了绿装。幼小的树苗长成了一棵棵又大又粗的参天大树。茂密的枝叶被微风一吹,发出“沙——沙——”的声音。

一朵朵美丽的花儿争奇斗艳,姹紫嫣红,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更加鲜艳娇美。诱人的花香飘满了整个海岛,引来了小鸟欢悦的歌声,引起了蝴蝶优美的舞姿,还引发了战士们的思乡情。

一只只五彩缤纷的蝴蝶在花丛中舞蹈。动人的舞姿让小草们不停地点头叫好。一只只蜜蜂呼朋招友,扇动着透明的翅膀,它来不及欣赏蝴蝶那优美的舞蹈,正在匆匆忙忙地采蜜呢。

天空中,洁白的白云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树枝上,一只只杜鹃在尽情地歌唱,仿佛在赞美:宝石岛的景色真是太美了。草丛中,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动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让战士们这一天的劳累全部消失,在田野上欢歌劲舞。

战士们,昆虫们,花草树木一起由衷地赞叹:好一个美丽的宝石岛啊!

篇二(孟倩楠):美丽的宝石岛

假如你原来到过宝石岛,现在你再回到宝石岛,你决不会相信,这就是原来那荒凉、单调的地方吗?

现在的宝石岛,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处处都有惊奇的发现,处处都是五彩斑斓的世界。

漫步岛上,处处鸟语花香,处处都有蝴蝶萦绕身边。蔬菜地里,一个个圆乎乎、红彤彤的西红柿,水凌凌的大黄瓜咬一口,又甜又脆……;果园里,一串串“月亮”挂在树上,苹果托着她那红润的脸蛋,柿子打着那黄色的灯笼……看见它们就令人食欲大开。

流连花间,景色更是怡人,虽然现在已是秋天,只有菊花开放的景色,但是却不亚于夏天那花色斑斓的景色。菊花的色彩也很多,远远望去,山坡上的菊花如彩虹一般绚丽多彩。闻着淡淡的香气,看着彩虹般的色彩,使我想起元稹的诗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是呀,语文教育的贤者们理解得多好,语文教学就应时刻以学生的写为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只要我们心中时刻不要忘记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惊喜不断。

给美术插上心灵的翅膀 篇4

中山市东区雍景园小学 杨洁 摘要: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的热门话题,对小学美术教育来讲,素质教育也是新课标精神的具体体现,美术课不是政治思想课、品德课,不是靠理论说教和标语口号式的教育,而它主要是通过完美的艺术形象的感染来树立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品德意志,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最终使学生更加热爱艺术,热爱生活。学校中的美术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在美术教育中,它的重要任务就是靠视觉艺术形象或通过艺术审美活动感染、熏陶,使学生等到启迪,逐步培养学生审美素质,培养具有审美感觉和美的心灵的现代人,使他们能够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去创造更美好的世界。怎样在小学美术活动中加强德育素质教育呢?如何给美术插上心灵的翅膀,让孩子们在这美好的世界自由飞翔呢?下面就我的教学活动中具体实践谈几点见解:

关键词:美术教学 德育教育 体现 素质教育 正文:

一、在美术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融入德育素质教育。

在新课程下的小学美术岭南版教材中,每幅作品都蕴含着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如美术教材中《神州大地之旅》、《难忘师生情》、《编本小书送母校》、《绘画中劳动者》、《漂亮的小彩灯》等等,都是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爱历史文化教育的好题材;教材还通过《浩气长存》、《我们爱和平》、《做个胸卡送老人》、《我为奥运作贡献》等命题创作,培养学生爱国旗,爱和平、爱集体、爱劳动、爱学校、热爱社会主义美好生活的精神教育。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得当,就能有效地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如在欣赏革命题材的《浩气长存》时,我先给学生介绍建筑的背景,然后给学生讲革命志士生平小故事,让学生受到了气氛熏陶,随后放幻灯欣赏时,我又适时地放上音乐,很多学生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欣赏完后,我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有的同学说:“一定继承先烈遗志,为建设社会主义好好学习。”还有的同学说:“一定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抓紧时间学习。”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激起学生的情感,较好地完成德育的渗透。

利用文物史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岭南版的第12册美术教材中,《神州大地之旅》,《亚洲大地之旅》等几课包含了很多文物史迹。主要包括:万里长城、敦煌壁画、兵马俑、十三陵、故宫博物馆及园林艺术等。介绍文物史迹应该以史迹中的艺术成就和在世界上的声誉与地位为中心,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辅以幻灯片、录像、图书资料等手段,概要地介绍产生的年代与世界名家对我国传统艺术的高度评价等。

运用中国美术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国美术有着悠久、辉煌的历史,它的每一发展历程都闪耀着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光辉。中国美术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工艺美术,都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和青睐,受到各国人民的高度赞扬与评价。

二、抓住美术教育的情感调节功能,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美化生活的意识。

美术教学中的许多教学内容都可以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小学美术以直观、形象、生动、易学的特点,以点、线、面、黑白、色彩等诸多造型因素,用不同的工具材料,构成了平面或立体的美术作品,通过视觉感官,最直接地传到人的大脑,作用于心灵。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对真、善、美事物的向往和对假、丑、恶现象的憎恨为目的。六年级美术课《精美的小礼卡》有一幅送贺卡给老师,表达对老师的敬意。一年级美术课《请你认识我》,通过对自己的介绍,树立自信心,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和与人合作的精神。

艺术起源于生活,艺术植根于生活,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细心观察的好习惯,拓展审美能力。在教学《再见了,母校》一课时,课前,我先让学生观察一下自己的校园景象有什么特色,美在哪里,上课时我先提问:“你们知道以前的校园是什么样子的吗”并向学生介绍老校园的景象,学校房屋简陋、道路窄小。现在的学校怎样呢?这时,让学生仔细地观察了解学校的各个角落,发现美。然后让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信息在小组中交流,同学们畅所欲言,热情都很高。接着我说:今天我们的校园环境优美、道路宽敞、高楼林立是建设者和环卫工人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我们应该学习他们这种敬业精神,好好学习,用自己的画笔加上自己的想象来描绘一下自己心中的美丽校园。临近毕业之际,请同学们畅想思维,展开对母校的怀念以及对母校未来的祝福,任凭学生思维感情的抒发,画一画美丽的母校。

三、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情感,利用博大精深的民族艺术熏陶。我所指的民族艺术课,主要指国画课、篆刻课和剪纸课。在讲授这些内容时,我首先提问:这些艺术的起源,再问为什么要学习它。目的在加深这些民族艺术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诱导学生对学习民族艺术的兴趣和热爱,然后告诉学生,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应该懂得自己民族艺术的特点,我们学习它,是为了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优秀艺术遗产。教育他们要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不要以为什么都是外国的好,从而诱发他们心灵深处的爱国热情。结合美术课教学介绍我国美术发展史,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从而产生学好美术的强烈动机,树立为人类文明做贡献的理想。结合美术史介绍外国侵略者火烧圆明园,掠夺祖国艺术瑰宝,至今仍有许多稀世珍品为他国所占有的历史史实,可以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进而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在美术技能训练中,自觉地渗透德育。在美术实践活动中,愉快和谐地渗透德育。

美术技能训练是培养、提高学生的智育水平、技能素质、文化修养和个性特长的重要形式。在纯技法训练课上,我严格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进行美术创作,以培养锻炼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意志品质;有时搞一次集体创作,还可以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使他们学会了顾全大局、团结合作,树立了集体主义观念。美术实践是美术课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在实践中渗透德育,使美术课教学具有育人功能。如为了渗透德育,发扬热爱老人尊敬老人的活动,我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将自己亲手绘制的一幅画或一件小制作一个小胸卡送给可敬可爱的老人,既深化了主题活动,又使学生形成了强烈的热爱老人家的思想感情,从而激起学生尊敬老人,热爱老人,使他们从小就树立尊老爱幼的信念。

五、把美术延伸到课外生活中,感受美术的魅力。

给梦想插上翅膀 篇5

我从小就喜欢画画,梦想长大当一名画家。

欣赏一幅好画,它不仅美化环境、陶冶情操,而且从画中汲取很多知识。许多的名胜古迹,如埃及的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等,似乎足不出户就畅游世界。浏览中国古代名画,了解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

看到那一幅幅赏心悦目的作品,我总是羡慕不已,便决定自己也要学画。我付出了努力,爸爸也同样付出。每个星期天,他都抽出时间送我去学习,不论刮风下雨,从不间断。

老师布置的作业,我在课堂上画,他在下面认真做笔记,随时提醒我注意的要领。不仅是他,为了我学好画画,全家人都付出了努力。

作文:给生活插上科技的“翅膀” 篇6

逃生锤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李某在一条小路上行驶着。弯弯曲曲的小路坑坑洼洼,坐在车上的李某觉得非常颠簸。面前的小镇人烟稀少,来往的车少之又少,树丛中偶尔窜出几只蝙蝠,让这个小镇更显诡异。快到镇上的时候,这时,雨越下越大,倾盆大雨从天而降,转眼间,雨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李某的汽车冲来。雨水迅速变成了洪水,像脱缰的野马,气势磅礴。李某心里一惊,立即搜索车里有没有逃生锤!车身很快被淹没了大半,情况紧急,刹那间,李某找到了逃生锤,砸窗逃出,捡回一条小命!

如果没有逃生锤怎么办呢?那就找些尖锐并且坚硬的物品吧,例如铁凿子,钢钎,鹤嘴锤,战术笔等等。当然,一般人平时也不会准备这些,但开车的人一定要有备无患。砸车玻璃时,我们只能敲边缘,敲它的四个角,很容易砸碎。这个实验的原理是:由于逃生锤的接触面积小,因此压强会疯狂增大,所以逃生锤才能砸碎玻璃,救你一命!

冰虾起火

实验室里总是陈列着五花八门的烧杯、试管、试剂、标本、坩埚之类的东西。今天,我们要做的实验并不会用到这些,而是需要一个火炉、一锅油、一篓子冰虾,还需要一个温度计。我们先用温度计测量油锅的温度,当油被加热到200多度的时候,我们准备从上往下把装冰虾的篓子放进油锅里。这时,请大家猜想一下,会发生什么结果?是虾飞出大油锅,还是燃起熊熊大火,或者更惊人,油锅被炸裂,四处迸开?结果就是——恭喜你,答对了!就是着火了!火焰像巨龙一样,腾空而起,非常壮观!这个实验很危险,一般人切勿模仿!这也是消防队的常见演习。

家中油锅起火,大家知道要如何灭火吗?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切不可用水灭火,而是要及时用锅盖把锅盖住。原理很简单:不过是水比油重,水和油的混合液滴会下坠,坠落到火焰中,会引起更大的火,膨胀炸开!而锅盖能迅速隔绝空气,防止火焰继续燃烧。所以,千万不能往油锅里浇水,或者加冰块!

制服大力士

接下来告诉大家一条”武功秘籍“。你在校园被人欺负过吗?校园中常常有一些大高个或者大力士以大欺小,小个子也不敢向他们挑战,比如掰手腕的话,跟他们比总是会输。那么,怎么才能战胜他们呢?例如,有一个学生解某遇到了三个力大无穷的男生,从来都胜不了他们,但是,当解某学会这一招的时候,他就能扬眉吐气!

解某让他们轮流坐在椅子上,背部不准离开椅子的靠背,解某只需用手指轻轻摁住他们的额头,他们就根本站不起来!别说是校园小霸王,就算是世界冠军也不可能站起来!三个男生都很佩服解某,于是赶紧向他请教,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个原理也很简单,甚至可以说是常识:人的重心在臀部向上的线上,当你被手顶住额头时,你就不能前倾了,重心如果不能前移,人就不可能站起来。所以,很多运动项目都要控制好身体的重心,例如跳水,体操等,一旦掌握不好,你就会摔跟头。火箭、卫星也要控制好重心,术语叫姿态控制,如果控制不好,就可能坠毁或者消失在太空中。

给学生插上会飞的翅膀 篇7

传媒人必须拥有职业理念和专业能力两只翅膀

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冲击着一切领域, 传媒教育也不能幸免。随着世界性经济危机的迅速扩散和蔓延, 新闻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骤然趋紧, 源于西方传统的经院式新闻人才培养方式的弊端显露无遗。

毋庸讳言, 我国传媒教育并未脱离这种经院式教育的窠臼。按照经院式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传媒人才, 往往会出现如下三种情况。一是食古不化, 崇尚空谈, 眼高手低, 缺乏基本的职业能力。早在2005年, 华中科技大学赵振宇教授就对现行的传媒教育模式提出质疑, 指出“新闻学博士连最常见最简短的消息、通讯、言论都不会写, 我认为是不合格的毕业生, 至少我会在论文答辩时提出质疑”。 (1) 事实上, 传媒专业的博士不会写新闻稿件不是个别现象, 这不能不说是传媒教育的缺憾。二是受“第四种权力”、“无冕之王”、“中立超脱”等观念的影响, 追求所谓绝对的“客观公正”、“独立”、“自由”, 严重脱离中国的社会实际。一些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开口“普利策”, 闭口“施拉姆”, 基本上是重复和克隆西方的“普世”理论, 缺少对中国社会实际问题的研究和成熟思考。三是急功近利, 个人主义色彩严重, 有的甚至私欲膨胀, 利令智昏, 不惜以手中的笔作为寻租的工具, 有偿新闻、关系新闻、人情新闻乃至有偿不闻的事件时有发生, 与中央的要求格格不入, 更谈不上“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 “使新闻宣传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2) 了。

如何改变这种教育理念, 在形势突变的状况下迅即调整传媒教育理念和新闻人才培养方式, 成为摆在我国传媒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紧迫任务。在当前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认真解决新闻专业的毕业生不能适应新闻单位要求的问题, 成为我国传媒教育发展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我们认为, 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要下大力气培育职业精神, 训练职业思维, 形成职业理念, 使学生在系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 强化现代传媒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训练, 给他们插上专业理念和职业能力的翅膀。

良好的传媒教育可以有效开发传媒功能

传媒教育功能与新闻传播功能密切相关。传媒事业之所以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快速发展, 就在于它能及时、准确和全面地提供关于世界变动的信息, 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一股重要力量。因此,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 新闻工作承担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重要的历史责任, 它要反映社会各个方面的变动情况, 要研究社会变动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要阐明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和道德价值, 要探索社会进步的各种可能和最佳途径。新闻记者首先需要的是对现实的真切了解、思想和睿智。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 闭门造车式地进行传媒教育, 是不可想象的。

新闻功能之多, 无法一言以蔽之, 比如, 它有告知的功能, 能为公众提供世界变动的信息;有议事的功能, 能组织公众参与讨论, 并向他们提供各种成熟的意见;有沟通功能, 能为不同社会群体提供交流的平台, 通过讨论来解决人们面临的问题;有启发民智的功能, 能培养公民思考的习惯和自治的能力;有集中民智的功能, 能集思广益, 提升管理者的思想水平和管理效率;有预警功能, 能在社会发生动荡之前发出预报, 避免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手忙脚乱;有宣泄功能, 社会运行过程中积累的破坏性能量可以通过新闻得到合理宣泄, 保证社会平稳运行;有抑制腐败的功能, 能通过及时的、全程的、阳光的跟踪监督, 使社会腐败得到有效遏制;还有心理抚摸功能、地位授予功能、陪伴消闲功能等。

传媒教育就是开发这些功能的重要途径。它对新闻功能的有力开发是通过卓有成效的学术研究和对新闻人才的有效培养实现的。传媒教育培养合格人才, 关系到社会信息的健康流动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因此要把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放在首位, 帮助他们树立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 形成良好的职业能力, 做有思想、会思考的记者。记者的职业责任从本质上讲, 是扶正祛邪、惩恶扬善, 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培养和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记者实际上是社会的教师, 是社会进步的领路人。他们必须具有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明辨是非的政治素质、闻风而动的行为素质、吃苦耐劳的身体素质、博学多识的文化素质、左右逢源的社交素质、惜贫怜弱的人文素质、立马可待的写作素质。一些人忽视记者工作的本质特征, 提出要培养所谓技术型记者, 这实际上是本末倒置了。作为以理性思辨为特征的传媒教育, 应站在时代的高度, 以历史的眼光和科学的态度, 来思考人类的未来, 指导现实的媒介运作, 传媒教育必须以现实社会为背景, 充分吸纳现实生活的各种崭新信息, 并努力以超前意识和宏观思维对社会运行趋势作出必要的预测和解释, 使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民主政治、公平正义等观念深入人心, 引领社会进步。

引领社会不断更新观念, 是传媒教育最为核心的价值优势, 是传媒教育区别于其他门类教育的根本标志, 是传媒教育工作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必须牢牢记住, 身体力行。我们今天正在进入公民社会的新阶段, 培育公民意识, 促进公民社会建设, 是传媒教育理应承担的历史责任, 传媒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

在社会转型期, 腐败瘟疫般吞噬着社会健康的躯体, 从经济腐败到用人腐败, 从作风腐败到立法腐败, 花样翻新, 目不暇接, 究其原因, 无不与政情不公开不透明有着直接关系, 无不是公民权利缺失、不法分子利用制度真空背着人民群众干出的罪恶勾当。因此, 要阻断腐败的继续肆虐, 打通人民参与政治的通道极端重要, 而人民参与政治的热情和能力必须经过大众传媒的培养, 这项工作应该从传媒教育这一环节就开始抓起。

遵循传媒教育规律是传媒人才成长的关键

2008年6月20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发表讲话指出, “要坚持用时代要求审视新闻宣传工作, 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 (3) 这是他继2002年1月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讲话、2003年12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讲话、2006年1月在解放军报讲话以来, 又一次集中对党的新闻宣传工作进行的理论阐发。他的这一讲话, 在新的环境条件下, 再现了马克思166年前表达的思想, 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4) 1843年马克思就曾写道:“要使报刊完成自己的使命, 必须承认它具有连植物也具有的那种为人们通常承认的东西, 即承认它具有自己的内在规律, 这些规律是它不应该而且也不可能任意摆脱的。” (5) 马克思后来关于党的报刊工作的论述, 都是建立在尊重报刊规律的基础上的。而胡锦涛的讲话则“深刻阐述了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全面分析了新闻宣传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着重强调了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是我们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纲领”。 (6) 一句话, 他揭示了新时期新闻传播的历史规律。

毫无疑问, 传媒教育与新闻传播的社会责任是完全一致的, 没有质的差别。二者也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包括社会需要规律、存在第一规律、真实性规律、时空规律等, 都要探讨新闻传受过程中, 传受双方内在的、稳定的、本质的关系。要说二者有所不同, 那就是传媒教育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新闻传播事业发展, 要积极主动地为实现新闻传播的社会动能提供学术、智力和人才支持, 同时也要不断从新闻传播业界吸取营养。

只有遵循传媒教育和新闻传播规律, 传媒教育和新闻实践活动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新闻传播过程本质上是传播者与收受者之间以新闻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一种信息和精神交往活动, 新闻信息的分享是结成新闻传播关系及推动新闻传播过程不断循环往复的基本动力, 它不仅是讨论整个新闻传播过程的基本出发点, 也是归纳新闻传播过程规律的立足点。如何使这种关系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传媒教育必须提供理论答案。

花气力探寻传媒教育的现实路径

要遵循传媒教育的客观规律, 完成传媒教育的历史使命, 最根本的一条是要实现传媒教育与现实生活的无缝连接。在阶级斗争年代, 新闻工作是政治的附属物, 传媒教育被政治化, 新闻报道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 难以形成职业精神。在新时代, 新闻人要有随时学习的习惯, 有终身学习的准备, 善于吸纳各种最新知识成果。一些学校在新闻专业学生中开展课外阅读竞赛活动, 对于改变本专业学生的浮躁性情, 提升他们的学术修养和思辨能力, 大有好处。

传媒教育的特殊性表现在它既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教育, 也是一种职业能力的教育。从思维方式来讲, 它必须培养学生敢于质疑, 不轻信传言, 鼓励学生千方百计寻求真相和答案, 探索原因和出路;从职业能力来看, 它必须使受教育者在职业敏感的支配下, 利用各种职业技能, 迅速获得事实信息, 快速向社会传播事实真相。这些品质的形成, 只有经过社会实践的锻炼才能够形成。

与社会保持无缝连接, 参与媒体运作是一条很好的途径。一般来说, 我们可以通过三个层面来为本专业学生提供实践实习平台, 让他们在动手中养成专业技能。第一个层面是自有媒体, 各新闻院系都办有自己的报纸、杂志, 有的院系还承办了学校的广播电视节目, 这些资源为他们提供了接触社会的通道, 是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职业技能的宝贵财富, 应该精心谋划, 具体指导, 充分利用。第二个层面是校园媒体, 包括校报、各学院院报、各社团报刊以及校电台电视台。广泛介入和充分利用这些媒体, 可以使我们的学生有更开阔的视野, 有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第三个层面是积极利用社会媒体。从根本上来讲, 只有在社会媒体的实践中, 学生才能真正形成符合职业要求的专业能力, 应该通过组建董事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各种联谊会来凝聚传媒教育的社会资源, 服务新时期新闻人才培养的需要。要改变过去突击实习的做法, 保持与当地媒体的常年合作, 使学生在媒体的活动长流水, 不断线。

在打通学校教育和社会现实之间的通道方面, 徐州师范大学通过今日焦点进课堂、每周大事回顾、每月好新闻评选等系列活动, 通过教师点评、学生讨论、专家讲座, 活动生动活泼, 再配合以教师备课学术化、课堂讲授专题化、教学过程互动化、学生作业论文化、能力训练程序化等措施, 学生非常欢迎,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本文为徐州

摘要:以培养信息生产和传播人才为职责的传媒教育, 必须以推动社会进步为己任, 以用人市场为导向, 以帮助学生形成现代传播理念和专业能力为抓手, 努力实现传媒教育与社会的无缝连接, 帮助学生插上会飞的翅膀。

关键词:传媒教育,实践性,理念,能力

参考文献

[1]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review/1056235.htm

[2][3]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 《人民日报》, 2008年6月21日第一版。

[4]陈立丹:《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 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5788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97页, 人民出版社, 1995年第2版。

给学生插上阅读的翅膀 篇8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古往今来,有许许多多的名篇佳作流传不衰,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刘禹锡的《陋室铭》入景入情,绘声绘色,如诗如画,洋溢着高雅脱俗的生活情趣;周敦颐的《爱莲说》以花喻人,耐人寻味,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季羡林的《夹竹桃》语言美,意境美,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朱自清的《匆匆》借有限的物象,展示无限的思绪,叩人心扉,耐人吟味;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脍炙人口,为我们绘制了一幅令人神往的水墨画。这些名篇佳作读起来都使人感到琅琅上口,顿挫有致。

高尔基有句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因为它是作者生活实践的结晶,是语言锤炼的精华,只要多读书,读好书,哪怕是一句警言醒语,一首好诗,一篇美文……熟读成诵,铭刻于心,日积月累,把书本上的知识不断吸收、内化,使自己的语言变得富有。教师只有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的:

一、激发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呢?那就是扎扎实实地搞好每一堂课的教学,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在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激发兴趣,形成习惯。记得我教《冬天是个魔术师》一课时,讲到“青蛙、刺猬、蛇、熊……都不见了。”我问:“都干什么去了?”有个学生回答说:“冬眠。”我接着问:“太棒了!那么什么是冬眠呢?”生说是冬天睡觉。我若有所思地说:“那我们冬天睡觉就是冬眠了。”学生一阵哄笑,有的急忙纠正说:“冬眠是动物冬天不吃不喝躲起来过冬,就像睡觉一样。”我风趣地说:“解放战争中,我们的骑兵部队的战马到了冬天都不吃不喝睡觉去了,敌人来了怎么办?”又是一阵开怀大笑。学生在笑声中发现了自己思维和知识的缺陷。于是就产生了究竟什么是冬眠的探究心理。我因势利导、意味深长地说:“关于冬眠,有很多有趣的知识,在《百科全书》等课外书籍中都有详细说明,只有去细细阅读,我们才能明白。你们能把它搜集到吗?”学生表现得兴趣盎然、跃跃欲试。这一短暂的教学谈话,不但涉及了有关科学知识,进行了语言和思维训练,而且寓知识和能力培养于生动活泼的教学之中,将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效地结合起来。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习变为自觉的行动,这种自觉的行动就是初步形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教育力量的基础,是教育活动的杠杆”,因此,教师必须先致力于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如要求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的习惯;查找工具书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读想结合的习惯;圈点批注,有意质疑的习惯;阅读中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等等。这些都是搞好阅读教学的前提条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因此,千方百计使学生“自奋其力”达到“自致其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学习兴趣是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重要因素,一般说来,语文学习较好的学生对语文都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课前自觉地预习课文,课堂专心听讲记笔记,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复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并喜欢阅读课外书籍,有一股一定好学的钻劲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学校这样就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正确的阅读方法,就会提高阅读效率,获取丰富的知识,而且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

二、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形成,有赖于科学阅读方法的指导,因此,必须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阅读能力。阅读方法很多,包括精读、略读、速读、跳读等。对于典范的文章,精彩的文段,优美的词句,要运用精读的方法,要动笔圈点勾画,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所以,阅读教学中我教给学生用规定易学的阅读符号,标住段落、生字、重点词语、中心句等。如对文章的自然段可标注“1、2、3……”,对不理解的词用“△”,对不理解的语句用横线“—”,对需要质疑的地方用问号“?”,对优美的词语、句段用曲线“﹏”标注等。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纸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这个过程既是读书的过程,又是读、思、记的有机结合,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加深记忆。其次,我还教给学生阅读的目标、层次,引导学生按照每篇课文的自学提示和课后思考练习的要求,制定出每次阅读所要解决的问题,自觉地养成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的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总之,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三、让学生更主动,积极地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提高阅读能力,不是靠老师不辞劳苦的包办、代替,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地去读。著名作家林清玄对于“窗子”和“镜子”有过精彩的比喻:“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通过窗子才能看见世界的明亮,使用镜子才能看见自己的污点。其实,窗子或镜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你的心广大,书房就大了,你的心明亮,世界就明亮了。”真正美好的阅读来自心灵的洗礼。我的一位学生说,“老师,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更加美好和有意义。”

给学困生插上飞翔的翅膀 篇9

-----浅谈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天河航天小学胡利文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由于小学生年龄阶段和他们接受能力不同,不可避免的出现了相当一部分“学困生”。随着小学数学新课改的不断变化,部分学生学习困难是当前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小学数学学习“学困生”的数量随着年级的升高会不断增加,因此有效辅导数学“学困生”已成为全面提高数学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学困生”不但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还制约着小学生终身学习发展。

学困生是指学习有困难,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而这些学生往往基础不扎实,对学习不浓,学习方法也比较单一。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时间,教学效果却相差悬殊。而这些学生同样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不应嫌弃他们,反而应该关心他们,积极地了解具体情况,把他们从泥潭中拉回来。下面谈谈我在数学教学中面对学困生的一点做法,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热情关心,耐心启发,唤起学困生的自信心

造成学困生的原因有很多种,大致有来自家庭的、社会的、学校的、自身的。其中重要的是自身的原因。有大部分学困生都是因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不当,放在学习上的时间或精力不够而造成学习成绩不理想,失去学习信心,成绩再差,形成恶性循环。可见,提高学困生的自信心很重要。

1.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想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我们必须转变那种高高在上的唯我独尊的思想。放下架子,做学生的朋友,使他们对老师产生一种亲近感和信任感。每接触一个新班,我差不多都用一个月的时间和学生们零距离的接触。通过和他们一起打球或做游戏,融入到他们中间去,让他们了解我的同时我也真实地去了解我的每一个学生,旨在创建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2.用耐心和爱心去浇灌他们。学困生的缺点比优点还要多,这就意味着犯错误的次数会多一些,对于学生不遵守纪律的现象,教师也要耐住性子,不能用打骂的方法来“镇”学生,因为征服学生的不是教师的大嗓门而是丰富的知识水平、文化修养和高尚的人格的魅力。面对他们因缺乏经验或无意造成的过错,我们应采用宽容、谅解的态度,事后再帮他们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让他们感受到慈母般的温暖,从而产生奋发向上的动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创建积极适宜的环境。要让其他人容纳他们,帮助他们。给他们交流平台,让他们发挥聪明才智,为班集体建设出力,体现他们在班集体中的价值。

学困生的起点低,教师在课堂上应多给学困生提供一些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果实,让他们也品尝到果实的甜蜜,从而信心倍增。

二:对学困生实施“优惠”政策。

1、作业上的“优惠”。

学困生由于负担过重,基本上只能完成最基本的作业。为了更好地实施转化,在作业难度上宜浅不宜深,作业量上宜少不宜多,对学困生的作业批改上力争采用优先批改,当面批改的形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课堂上的“优惠”。

学困生课堂参与程度不高,作为教师应创造条件以给他们展示的机会和平台,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首先,回答问题优先。课堂上,只要他们举手则优先请他们回答,答对了及时肯定和表扬,答错了也决不责骂他们,维护他们的发言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其感到成功的体验。其次,操作活动优先。在学习用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时,我选择学困生优先操作的策略,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亲自参与,他们也能准确地用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让他们经历了成功的体验。再次,优先板演。课堂上遇到学困生会做的题时,让学困生优先板演,且要求他们板书完整,书写规范,完成后还得把道理讲给全班同学听。这样,锻炼他们积极参与的胆量,既巩固了知识又增强了自信,强化学困生的成功体验。

3、评价上的“优惠”

无论是课堂上还是作业上都以积极的评价为主,鼓励学困生战胜自我,只要与以前的我相比有进步,就给“优”并给予相应的物质鼓励,让他们看到了希望,学习上就更有动力。

三:锻炼学困生的意志,使其保持持久的学习愿望。

学困生大都意志薄弱,学习愿望上难以持之以恒。因此,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困生意志以达到转化的目的显得尤为重要。

1、借助数学家、科学家的故坎坷经历提高学困生对于挫折的正确认识。如数学家欧拉凭着坚韧的毅力和意志,克服了失明、住房和手稿被烧的挫折和困难,写出了几十本专著,400多篇论文的故事;达尔文,爱迪生,爱因斯坦等小时候都被认为是智力不好的儿童,但他们有远远超过别的儿童的意志力,做事持之以恒的故事。

2、设置困境,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为学困生设置学习困境,在习题设计上,使他们“跳一跳,能摘桃。”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为克服困难增强信心,使他们认识到:“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在困难面前要知难而进,才能获得成功。

四、鼓励大胆提问,在辅导上多下功夫。

1、鼓励大胆提问

学困生虽然知识缺失多,存在的问题多,他们“帐多不愁”最不喜欢提问,或许不敢提问或不会提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倡句号少一点,问号多一点。教学中,我提倡不懂就问,问者最光荣。不管问题有多么简单,只要自己不懂就可问,没人有资格嘲笑。消除了学困生的胆怯心理,为他们提问扫清了路障。多年的教学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有一个女生,五年级期末数学考了34分,被许多教师宣判“死刑”说她肯定考不及格。在我的鼓励下,她不懂就问,如:怎样用量角器,怎样通分,怎样找最小公倍数等,凡是她在练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她都会问且执意要我出题给她练习。经过一年的努力,她终于以67分的成绩打破了“预言”,创造了属于她自己的奇迹。从这位学生身上,我更加坚定了使用“鼓励学生不懂就问的教学策略。”每新接一个班,都会提倡多问,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在全班掀起“问潮”。

2、落实辅导工作

(1)重视学法指导,不让新知变疑点

对学困生的辅导是转化学困生的重要途径之一。我提倡“笨鸟先飞”。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达到同样的目的。利用课余时间,针对学困生作业当中存在的错误及时给予辅导,重点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上的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专门为他们设计一个纠错本,将错误的作业再做一遍,学会对知识方法的归纳整理,不让新知识再累积疑点,提倡当天问题当天清,决不留下后遗症。

(2)手拉手,向前走----“疑问消除法”。

实现一个优生带动一个学困生的帮扶活动,为其命名为“手拉手,向前走。

五、从学困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使其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而应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困生从原有知识经验出发,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学困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知识断层各不相同,已有知识经验也不一样。如我在教学五年级平行四边形面积时要以长方形的面积这个已有知识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通过课前了解,班上的学困生几乎都不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算,有的甚至面积、周长混为一谈。于是我便利用课前为他们补上这一课,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他们显然也能跟上。又如五年级学生在练习x-5/8=1/4时,学困生在解答这个方程时显得相当吃力,通过了解他们解方程的知识经验不是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而是根据加减乘除各部分的关系。于是,我给他们补上了基本关系式,他们记得也

好,但在第二次练习时同样出错,我最终发现原来他们在认识加减乘除各部分的名称时出现了知识的断层,这是我未曾预设到的,于是我又赶快为他们补上,并通过简单的算式与生活中的联系让他们理解到各部分的名称和关系式,在以后的练习中,我又特别强调他们说算理。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他们解答方程的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给文言文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 篇10

—要重视文言文教学中的朗读

正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原来国文和英文一样,是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语文课堂上应该书声琅琅,而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多是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教法僵化,程式固定。所以,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但在实际教学中,师生对朗读教学普遍重视不够。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实际开展朗读训练,教会学生具体的朗读方法。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要求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这些不仅是对现代文讲的,也是针对文言文讲的。学习文言文不仅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需要,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工具。中华文化的精华,中华文化的积淀,中华民族的历史,绝大多数保存在以文言文作为记录手段的的文化典籍中。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凝聚力,作为初中生应该学习一定的文言文。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目的,首先是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及人文精神的熏陶,这些目标的需要阅读一定数量的文言文,记住其中内容的精华,然后才能揣摩领悟其精髓。诵读是最好的方法了。

一、学习文言文为什么要重视诵读

1.朗读可以发现和纠正不正确的读音和释义

文言文中的一些重点实词、虚词音不但容易读错,义也常被曲解。比如《桃花源记》中“不足为外人道也”的“为”是“向、对”的意思,是虚词,应读第四声,如果读第二声就成动词了。

2.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文言语法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读时停顿不当,语法错误的可能性就更大。如《小石潭记》中“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若读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的停顿显然不符合文意,原来句中字词有语法上的活用情况,“西南”、“斗”、“蛇”是名词作状语,都是修饰其后的动词的,与之关系密切。如果我们正确地朗读为“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就符合文言语法要求了。

3.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篇文言文应多让学生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如《岳阳楼记》一文中通过范读之后再个读、齐读,再范读,分角色朗读,最后再让学生齐读。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读出作者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感情。

4.朗读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语言感知能力

文言文大多讲究平仄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韵味悠长,具有强烈的音乐美。如《陋室铭》、《记承天寺夜游》骈散相间、音调和谐,读起来流畅婉转。如此美文反复朗读,无疑会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的语感能力。

二、怎样进行诵读呢?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学习特别是古文学习更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文言材料,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掌握。加强文言的诵读就是最有效的实践活动。

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得明白不过了:“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读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设计朗读训练,努力提高朗读训练的效果。

首先,教师要重视领读和范读。教师在教学每篇文言文时都要坚持范读,目的在于影响学生读准字音、句读,并以此为手段,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情感意蕴,增强教学效果。朗读过程中,教师丰富生动的表情、全身心的情感投入往往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示范感染作用,并且教师如痴如醉的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和乐于高声而有情感地朗读的风气和习惯,让学生感觉到原来文言文朗读这么有趣。文言文的语调感相比现代文难把握,教师应有针对地进行领读。高中学生一般不需要全篇领读,但在文言文关键处,有必要重点范读并领读。其次,要传授给学生一些朗读的具体方法。

第一步,正音断句,顺畅朗读。起初读慢一些,字音要读准确,停顿要划分恰当,句子的层次要分清楚。这样有助于学生恰当地领悟文章表达的意思。

第二步,揣摩语气,感情朗读。要让学生体会出经典文本语言的精炼优美。体会作者或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情感、感受到人物的音容笑貌。这一阶段的诵读要注意文章每句每段的语气,准确把握语气,要揣摩作者和文章中的形象,在感受形象的过程中,把握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意图,获得理性的审美感受以及对文化的体认,开阔了视野,陶冶了心灵。

第三步,凝思冥想,品读评价。这是诵读的最高境界,有人称之为“审美诵读”。这时要反复诵读,反复咀嚼,把文章中的一些抽象概念,转化为富有乐感的形象画面,再现作者的意象,通过声音创造性地传达给听众。用心体会文章抒发的思想感情。当然,这并非所有人都能达到的,但应该成为每一个学习文言文的初中生所努力的方向。还要感悟文本的谋篇布局,思路脉络,结构关系,遣词造句及其的奥妙所在,不断引导学生吸收内化。诵读的形式可采用默读、漫读、散读,留出诵读空间,“与作者对话”,使之渐入境界。

例如教学《唐雎不辱使命》一文,要求学生利用注释,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速度课文,理清故事的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再要求学生诵读全文,揣摩人物对话的语气、心理及思想感情,感悟人物个性化的语言。通过诵读,学生印象深刻,远超传统的教师由讲解文章思想内容、篇章结构、字词句法的效果。

上一篇:《认识身边的树》教学反思下一篇:高校教师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