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2024-05-31

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通用11篇)

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篇1

古今中外人士一直强调想象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形容想象甚至到了“人类没有想象, 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的程度。的确, 重视学生想象思维的培养对于学生深刻理解文本是十分重要的, 因为在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里, 作者都有让读者展开联想进行再创造的空间。这些空间正是培养学生想象思维的着力之处。让学生填充这些空间, 常常能获得高效益的想象思维训练。语文朗读教学也一样, 教师只要充分信任学生, 适时、适度地为学生展开想象思维铺路搭桥, 不断为学生开辟自由发展的广阔空间, 学生就会展开思维的翅膀, 在想象的世界里自由翱翔。

一.朗读教学存在的误区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 在朗读方面存在两个失误:一是学生课堂朗读少, 二是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多。课文录音我们已无可挑剔, 甚至某些有较高朗读水平的教师与课文录音相比, 简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准确的朗读, 圆润的发音, 感情的把握都让人交口称赞, 但我们是否也为学生想想?在教师范读之前, 学生有没有读过课文, 找出生字词, 查查字典?对课文内容理解了吗?对文章感情吃透了吗?若没有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就读了, 那么学生不用解决字词, 也就省去了查字典的麻烦;不用去分析内容把握感情, 就省去了一个大麻烦。他们完全可以模仿老师去朗读, 甚至也可以读得声情并茂, 但他们真正了解了多少?充其量只是学到了一点“形”而已, 真正的“神”却领悟不出, 形神皆备, 也就无从谈起。这样的话, 这堂课就算能听到学生琅琅的读书声, 又怎称得上是一堂好的语文课?因此, 这样的朗读教学在很多地方无情地扼杀了学生的想象思维, 致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呆板, 无新鲜活力。很多同行们在呼吁语文课堂教学不要“以讲代读, 摈弃传统的朗读教学”的同时, 却往往忽视了在朗读教学时, 应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二.走出误区, 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针对上述失误, 我决定挑战传统的语文教学, 尤其是朗读。我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我的朗读教学。上课时, 我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 结合新课程提倡的“四步读书法”, 即读准、读熟、读情、读境,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由浅入深地把握课文, 重视学生的个体参与, 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 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为此, 我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朗读实践活动。在进行朗读教学时, 我又是诱导, 又是激发, 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朗读时拥有一片畅想的天空, 真正达到“内明于心, 外达于人”的境界。

1、个性化朗读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中有一点就是解放

学生的头脑, 即学生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 开动脑筋, 积极思维, 学会思维, 这就需要创设个性化朗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 阅读是一种过程, 是“你中有我”, “我中发现你”, 也是“我思”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因此, 我在朗读指导中没有拿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学生, 也没有使学生受到书本的限制, 而是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朗读。

教学中, 我充分信任学生, 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 相信学生能读懂课文, 鼓励学生不断探索, 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读的乐趣, 培养学习语文的乐趣。对于同一个内容, 让学生站在自己不同的角度去感受。

如在《沁园春·雪》的教学中, 我把读的权利, 完全放给学生, 没有录音, 没有范读, 但学生读得声情并茂, 有的还自己制作配乐朗诵带, “四读法”发挥得淋漓尽致, 又读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同时也培养了想象力。

又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与徐公比美”这一教学片段中, 我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 尊重学生独特感受,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 读出不同的感情色彩。因此, 我一反传统的那种“请同学们带着怎样的语气或者说同学们要读出怎样的语气”的方法, 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我要怎样读”, “我为什么要这样读”, 最后,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具体, 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 我让学生模仿妻子、妾和客人当时的语气、神态来读一读这三人的话, 并让他们自己选择合作伙伴, 讨论、练读, 然后请几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并说说这样读的理由。这样一来, 学生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 说出感受、读出感受, 读的人绘声绘色, 惟妙惟肖, 各自的理解也非常独到:有的说, 其妻曰:“君美甚, 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 口气也不容怀疑;有的说, 其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 口气有点拘谨;还有的说,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逢迎, 口气较平淡, 有点客气。

教学中, 我不仅让学生“解读”, 更引导学生“创读”, 甚至允许“误读”。而从另一个角度, 学生们从读中体会了他的妻、妾、客因为身份不同, 想法不同, 语气也各不相同, 从中体现的情感自然也不同:妻子是由衷的偏爱之情, 妾是畏怯、顺从的心理, 客人则是阿谀奉承之情, 从而达到了情感的陶冶, 也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同时, 我也经常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也体现了审美价值的个性化, 从而使学生在想象的空间里自由飞扬。

2、情感性朗读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初中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根据这一要求, 我在这个教学环节中, 着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情操。朗读不仅可以让学生自然贴近作者感情, 还可以锻炼想象、联想能力。著名朗诵家瞿弦和说过:“每当我看到一篇令人激动的作品时, 随着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实词的描绘, 我常常在脑海中出现许多具体、生动、形象的画面, 我仿佛看到静静的小河、热闹的街市、战斗的英雄、胆小的懦夫。”可见, 认真地朗读文章, 不仅能够有效进入作品意境, 而且能提高想象、联想能力, 而“情感是形成想象与联想的不可或缺的契机。”因此, 感情朗读是感悟语言的一种有效方法。

然而很多时候, 由于教师的统一要求, 学生朗读时只能在重音停顿、语调等所谓的朗读技巧上下功夫, 朗读装腔作势, 浮于表面, 充其量只能算是表演性的朗读, 抵制了学生的想象力。真正意义上的朗读应该是情感体验的表现、心灵碰撞的薄发。有感情的朗读应是受到文章的感染, 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后感情的自然流露。这样, 不仅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 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在学生面前, 唤起学生的想象, 激发学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 让学生与作者、与文章产生共鸣, 情感得到美的感召与升华, 也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样, 想象又能激发情感。德国戏剧家席勒指出:“想象越生动活泼, 也就更多引起心灵的活动, 激起的情感也就更强烈。”可见, 朗读时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何等重要。

3、情境朗读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于漪老师说过:“诗歌是灵动的, 充满了诗人的智慧和灵秀。因此, 教学生阅读, 千万不可支解, 不可嚼烂, 千万不能将秀气和灵气教去了。如果把灵动的活泼的诗词教僵了, 就失去熏陶的力量, 感染的力量。”

我在教学生朗读《乡愁》时, 配上舒缓、深沉的音乐, 将学生带入情境, 在有限的课堂里拓展学生无限的想象, 在无限的想象中读出自己的体验。通过自读、挑战读, 让学生体味诗意, 徜徉于文本的诗情画意间, 在读中培养想象力, 提升思维。

4、表演性朗读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表演性朗读也需要学生深入文本自主探究, 充分发挥想象力。只有给学生适当的自由, 亲自体味才能深刻领会文中人物的感情。我在教《公输》时, 让学生们三人一组, 自选角色分别扮演墨子、公输般、楚王, 并想象当时的情境, 揣摩人物的性格, 互读之后上讲台表演。结果学生们兴趣盎然, 表演得也栩栩如生:将作品注入了生命力, 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逼真地演绎出来, 尤其是人物的语言, 再现了墨子的足智多谋, 公输的阴险狡诈等。通过分角色朗读, 他们很快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 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接受到艺术的熏陶, 锻炼了自身的朗读能力和想象能力, 读起课文不再是枯燥无味, 而是妙趣横生了。

加强朗读训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 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 激发他们去想象, 能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有效的朗读指导能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 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 加强朗读训练, 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是非常有必要的。

为此, 我呼吁我的同行们:在朗读教学时, 切勿忘记给我们的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让他们在这片畅想的天空中自由地翱翔。

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篇2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新形象的过程。它是一切创造性生活的源泉,任何科学创造总是以假设、想象为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目睹现在学生中面对习作的窘迫,就如何在作文教学中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写作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发表一点自己的浅薄见解。

一、切题构思,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作文课要求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连贯性构思,让学生围绕主题构思,可以使学生加强想象的有意识性、有目的性,使想象日益得到发展。

要使学生能围绕着主题去想象,我们先得审题,题目是否揣摩透彻,关系到写出来的文章能否“切题”,只有审准了题,才能紧扣题旨作文,这样学生才能在正确的前提之下,展开合理的想象。我在指导学生写《春天的发现》一文中,先让他们读题,然后让他们说说这篇习作应把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明确写作要求的同时,引导学生说出这篇习作的写作重点,景物特点,并让学生进行扩散性思维,在反复思考中进行合情合理的想象。通过审题,学生不仅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脉,而且无形培养了他们乐于动脑,勤于联想的好习惯。

为了让学生写出具体生动且有中心的作文,就必须认真考虑作文命题,必须结合学生生活、学习实际且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这样学生在作文时才不会无从下手,在有事可写的前提之下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在指导时就时应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启示,比如《假如我是……》这一题目,学生刚拿到手时,简直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纷纷向我发出求助的信号,适时我给了他们简单提示:你们可以写假如我是神笔马良,我要画出坚固的大堤,让洪水不再泛滥;假如我是服装设计师,我要设计出自动调温衣,让人们不再为四季增减衣服而操心;假如我是一片云,我要飘向干旱地区,为人们下了场透雨……经过这一点拨,他们似乎大彻大悟,刷刷地写起来了。通过这次习作不仅开阔了他们的思路,而且拓展了他们的思维。

二、串改文章,逐渐培养学生想象力

在教学中,我常常会碰到许多类似于改编的课外拓展题,如《倔强的小红军》一文,主要讲的是一位掉队的小红军在极度饥饿、疲惫的情况下,巧妙地说服陈赓同志放弃对自己的帮助,最后牺牲在长征途中,陈赓同志发现后悔恨交加,痛苦不已。当学生们都沉浸在悲痛的氛围当中时,我灵机一动,提出一问:假设当时陈赓找到小红军时小红军还没有牺牲,你们想象一下,当时小红军会说些什么?沉思片刻之后,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开了:生A说:“对不起,我欺骗了您。”生B说:“首长,我已经不行了,请转告战友们,让他们继续奋战,坚决消灭敌人”。教师只是顺水推舟轻轻点拨,便引燃了他们想象的火花,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真是两全其美啊!

有时把学过的诗歌让学生改写成散文或记叙文,这也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又一途径。诗歌的语言精辟,句与句之间跳跃幅度大,改写时学生必须把自己置身于诗歌的意境之中,通过丰富合理的想象,才能再现作者抒发的情景。我在讲解完《赠汪伦》一诗大意后,要求学生将其改编成一篇四、五百字的记叙文。此诗用比喻的方法,表现出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用夸张的方法,再现友人间的情谊。诗中画面只描写二者离别的情景,至于汪伦为李白唱送行歌时动作如何?路上聊了些什么?之后是否有来往等细节问题,诗中则无描绘。在学生动笔前,我便引导他们对这些细致的情节进行合情合理的想象,并让他们紧抓住记叙文六要素,使文章生动具体。批阅时我发现这次作文大部分同学收效甚佳。实践证明,改写确实是一条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

三、踊跃活动,增强学生想象力

“表象是想象的基本材料,表象愈多,想象的内容也会愈丰富,而想象不仅依赖已有表象的数量,而且也依赖已有表象的质量,正确直接反映客观现实的直观材料越多,想象的内容也会越多,也会越生动越活跃。”结合这一理论,我认为教师应根据作文主题、内容及所需材料,结合当地实际,竭尽所能地提供每一次零距离接触的机会,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游览,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和生产劳动,不断扩展学生的眼界,增长学生知识,开拓学生的思维。

第八册《积累・运用二》中的“习作”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最快乐的星期天把它写出来,并且在叙事过程中写出自己的感受,适机进行合理想象,要把内容g具体,语句写通顺。为了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写作素材,我安排在星期天早晨带学生们去集贸市场购物,然后攀登高山,领略秀丽山川,最后选择一块较为宽敞的草地,让他们动手将自己选购的东西做成美味佳肴。列宁说过:灵感是对艰苦劳动的奖赏。心情游玩了一天并让他们自己参加劳动,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全身心的放松与快乐,更是实实在在的题材,也激发了他们创作的灵感。因我这一举动,使得这次习作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遣词造句亲切流畅,文风纯朴真挚。为了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教师应经常向学生提供能引起观察和知识探求的变化情境,善于提出难易适中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从而扣启他们想象之门。

四、点评作文,激发内心深处的想象力

作文不仅需要学生写前有准备,写时有素材,写后有自改,教师的及时点评也是必不可少的。我曾翻阅过《作文一点通》之类的书,我体会到专家的“一点”真的能打“通”我的思路,联想有如开了闸门的洪水一涌而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呢?立刻东施效颦,将此法变通到学生身上,所以我非常注意作文讲评课,它是帮助学生鉴别作文优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打通他们“任督六脉”,丰富想象的一种有效措施。

讲评《二十年后我是一名……》半命题作文时,我提出四点:①内容是否具体;②语句是否通顺;③材料是否自己熟悉的;④文章是否想象丰富,立意新颖。请同学们根据这四点同座位两两相互评论,然后再改正,再次交上来时我发现他们似乎受益匪浅,文章大有进步啊!之所以让其相互批阅是为了摆脱以前那种老师滔滔不绝而学生木呆呆地听,毫无思考余地的模式,学生相互点评作文,给了他们广阔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分析、思考,让他们自己去评议好与坏,使他们那蠢蠢欲动的写作兴趣被激发出来,促进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写作水平,同时也给他们创造了相互学习的机会。

作文是中、高段学生学习任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难点,我们也应仅仅要求他们将内容具体化,也应引导他们把思想写活,通过习作找到他们想象的源头。恩格斯说过:科学是研究求知的东西,科学的教学任务是教学生去探新、创新。我们应朝这个目标去努力奋斗,但这一过程中千万不能扼杀孩子们源源不断的想象力。

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篇3

在进行诗歌阅读教学时经常会用到改写。比如学习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可以把它改写成一篇游记散文。通过改写,让学生明白写游记散文应注意:1、游记散文一般按照游踪进行移步换景,并且先写景后抒情,写景是重点,抒情是中心。2、根据表现的中心,景物描写要详略有致。3、情景交融,文章最后要落脚到抒发情感上面。改写这首诗的写作思路可以为:先交代时间、地点和事件(“山寺鸣钟昼已昏”),然后描写诗人夜归途中的见闻(“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山寺传来黄昏报钟,渡口喧闹争渡,两相对照,静喧不同。),作者对眼前场景的描写一笔带过之后(略写),根据写作中心直奔“鹿门”,直奔庞德公栖隐处(“余亦乘舟归鹿门”、“忽到庞公栖隐处”:世人返家,自去鹿门,殊途异志,表明诗人的怡然自得。),作者对这里明月高照,青烟缭绕、树木掩映,特别是庞德公隐居处岩壁当门,对长径松林,曲径幽深,寂静美妙的隐居住所的感受进行工笔细描,接着在写景的基础上开始抒情(“唯有幽人独来去”)。实际上“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在写景的同时,已经蕴含情感,诗人已感受到隐逸之妙处。最后抒发诗人心慕先辈,隐居鹿门山的情怀。这样忠实于原文进行改写练习,不仅练了笔,还加深了学生对诗歌内容、作者情感的理解。

小说或记叙文阅读教学中也常用改写或续写。学了《项链》后,笔者让学生续写结尾。一个学生写道:“佛来思节夫人同情路瓦栽夫人的遭遇,把那串项链归还了她。于是,玛蒂尔德那压抑已久的虚荣心又膨胀起来了,她天天出入于交际场,结识了很多上流社会的达官贵人,自己也飘飘然,俨然成了贵妇人。有一次,一个很富有的珠宝商结识了她,看了她的项链对她说:‘夫人,您那项链,看做工,实在精致,可惜也是假的。”文章到此嘎然而止,出人意料。笔者问他为什么这样写,他说:“这样写就能进一步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丑恶,又是对马蒂尔德虚荣心的致命一击,我想,从此以后她就再也虚荣不起来了。”可见,学生通过写更加深了对小说主题和人物性格的理解和把握。又如学了《药》,笔者指导学生以“夏瑜的故事”为题,进行改写;将《阿Q正传》中的第46节改写成题为《假洋鬼子们“革命”的故事》,要求正面描写;学习《包身工》后,指导学生以记者身份采访“芦柴棒”,以“芦柴棒”的遭遇为题,写一篇访问记;笔者还出了《包身工的一天》《谈包身工制度》《和包身工比生活》的作文题目,让学生写作,要求忠实于原意又合乎文体特点。写作结果表明,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了对罪恶的包身工制度的认识,尤其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还可以用课文插图作为训练题材,进行创造性作文训练。教材中不少记叙文配有精湛的插图,这些插图形神兼备,帮助读者熟悉情节,理解人物。我们结合实际情况,利用有关插图进行作文训练:或为插图配“解说词”,或看图展开联想作文等。如《守财奴》一文,有一个插图,画的是葛朗台病危时坐在密室前,手里抓着钱袋,形象地揭示其守财奴的本性。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一形象的认识,笔者要求学生以“葛朗台在想什么”为题,写一篇联想作文。一个学生在重读了全文后写道:“……他在想自己死后如何把这一生聚敛的金子都带走。为此,是不是先拿出几十法郎,贿赂上帝,请他帮忙安排一个小金库,以便自己把这些金子带去收藏。”这一心理活动描写,幽默风趣,传神地表现了葛朗台至死不变的守财奴的性格。

诚然,改写续写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但其基本原则是不能违背的,这也是需要向学生讲明的。第一,许多节选的小说或有些短篇小说的改写或续写决不能有悖于原作意图。如《变色龙》的改写或续写就不能改变警官奥楚蔑洛夫“善变”的主旨,如果有悖“善变”这个核心,其消极效果是不言而喻的。第二,有些寓言、成语故事等,虽可改变原意,甚至于“反其道而行之”,但“改(续)”出来的内容应该是新颖而又有启迪或教育意义,为读者所能接受的。如《南郭处士》的续写,就可以续出这样的情节:南郭先生灰溜溜地逃走后,失却了“金饭碗”,生计无着,他从此便苦心学习吹竽,并求教于他人,终于成为吹竽好手,最后湣王得知此事,聘他为“御用乐师”,专为湣王服务。这样的续写一则增强了喜剧色彩,二则能使读者从中得到启迪(当然,古代帝王的奢侈应向学生讲明,以释为古代帝王歌功颂德之嫌)。

总之,只要引导得法,放开手脚,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学生们的智慧火花就一定会像火山喷发一样迸发出来。

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去续写 篇4

在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的结尾意犹未尽, 十分含蓄, 给人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受影视文学作品的启示, 我在讲授这些课文的时候, 尽力诱导学生开展续写练习, 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 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这样, 既巩固了课文所学的知识, 又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是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的方法。

首先让学生明确续写的基本要求。即必须深刻地理解原文, 把握原文的文章体裁、全篇结构、基本内容、中心思想、语言特点、人物性格等要素。续写的内容必须忠实于原文, 是原文的自然延伸, 与原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脱离原文, 任意发挥, 更不能抛开原文, 另起炉灶。

在明确续写要求的基础上, 结合具体课文, 对学生进行续写训练。在讲完《最后一课》的一文后, 我让学生当堂完成了一个续写片段练习。有个同学这样写道:“最后一课结束后, 每个人的眼中都带有无奈。韩麦尔先生更舍不得这个生活已久的家。走出教室, 天上的太阳灿烂得刺得人眼痛, 不过它永远像‘阿尔萨斯’一样美丽。回来的路上, 那诱惑着我的画眉和草地在我看来都是那么无味, 因为这一切都不再是我的‘阿尔萨斯’的世界。我想你一定听得到‘阿尔萨斯’正在哭泣, 正在流泪……”这段续写融情入景, 抓住小弗朗士的心里感受渲染了悲哀沉痛的心情。续写的景物描写与课文开头的景物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借助景物描写把主人公的心理感受刻画的淋漓尽致, 填补了原文结尾人物心理描写的空白, 这种续写片断练习, 激活了学生的写作思维, 激发了他们的写作兴趣, 充分展示了同学们的写作才华, 拓展了学生的想象了。

当然续写这种训练方式不仅能开发学生的思维, 拓展其想象力, 还能引领学生关注社会, 关爱人生, 关心国家大事。一个学生在学完《孔乙己》这篇文章后, 曾以《孔乙己的新生活》为题去这样构思文章:孔被打断腿后杳无音信, 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回到鲁镇, 这时, 镇政府安排他担任镇中心小学的代课教师, 让他担任学校的古典文学顾问, 并且为他入注了伤残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每月能领到一定数量的伤残补助和最低生活保障金, 加上代课教师的工资, 孔乙己完全摆脱了贫苦, 并正步入了小康家庭的行列。还有一位同学, 在学习冰心的课文《小橘灯》时, 被文中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深深打动, 而小姑娘的父亲“王春林”在文中一直没有出现, 为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班的这位同学以“果树大王王春林”为题进行描写:王春林在改革开放后承包了家乡的一片荒山秃岭, 他带领妻子和儿孙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 “叩石垦壤”, 种植了大量的板栗, 苹果等果树, 在他的精心管理下, 这里成了远近闻名的果业生产基地, 王春林也成了闻名遐迩的果树大王……

让小学生作文插上想象的翅膀 篇5

【关键词】想象作文 小学生作文 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163-02

充满好奇,富于幻想是儿童的天性。恰当地指导儿童进行想象作文的训练,不但可以丰富想象作文的素材,还能拓展儿童的思维,提高他们的想象能力。

一、观察现实生活,激发相关想象。

想像离不开现实,离开现实的想象是空洞的,无论哪一类想象作文都脱离不了现实生活。例如童话式想象作文,它是根据小学生喜爱动物的特点,用动物代替人类的形象来表达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在想像力作用下的动物附上了人的动作、语言、神态和思维。这类作文实际上是对现实的再现。

如想像作文“未来的×××”,这一类写未来生活的想象作文对学生而言有难度。未来是什么样的,学生除了接触到一些科幻片、科幻小说以外,其他的十分抽象,不知如何写。教师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现实生活,展开想像的翅膀。例如现在的房屋,一旦完工,它便固定下来。如果让学生大但想象,让未来的建筑由一个个组装件构成,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不同的组合,这样既适合不同人的需求,又便于搬迁、移动,还可以维修,那该多好。又如当看到学校操场只有一处,空间过于狭小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地下或空中操场,用电梯或升降机来回启用……这些现实中人们追求的更加便捷、完美的东西,都可以大胆想象它的样子、形状、功能。如果激发了学生想象的火花,那么展现在学生面前的空间不知有多大!

二、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

课文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材料,也是学生写作的典型范例。教师可充分利用课文资源,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练习改写、续写、扩写等想象性作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再造想象途径,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

例如《凡卡》一文,当凡卡满怀希望地把信寄出去后,爷爷能收到吗?爷爷在乡下会怎样想念凡卡呢?小凡卡后来的命运又会如何呢?让学生大胆去想象,续写出符合事情发展的故事,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激活了学生想象的火花。

三、利用插图, 启发想象, 进行练笔

教材中有许多作文都 配有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情趣俱佳的精美插图, 是进行想象作文的极好媒体。如教完《赠汪伦》这首古诗后, 让学生仔细观察文中的插图, 并引导学生认真思考, 启发想象: 插图上的环境是怎样的? 是什么场面? 俩人的外貌、衣着怎样? 各在干什么? 从他们双手抱拳拱手作揖的动作想象他们会想些什么? 他们还会说些什么? 让学生围绕提示认真思考, 展开丰富的想象, 并进行口头叙述。然后以《送别》为题, 让学生写一篇好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情景短文。

当然想象作文的训练方式有很多, 教师在指导时要注意: 命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表象积累; 尽量丰富表象, 充实学生的科学知识; 注重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要为学生的想象提供尽可能自由的空间。

四、词语连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这是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的一个有效方法。所谓词语连接,既是教师比较随意地给学生列出一组词语,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这组词语,展开想象,组成一段有情节的故事,写下来。例如:“风声、雷声、雨声、汽车刹车声、人的叫喊声”,这组词语列出之后,引导学生想象:这些声音会发生在哪里,随着声音的变化,会发生一些什么事情等,组织学生进行合理想象。

五、预测未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预测未来,这是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的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法。预测前,教师先向学生提供事情的前因,让其推测后果;或讲一个故事、介绍一个人物,让其推测后来的发展变化。例如:学了《海底世界》后,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写《二十年后,我来到了海底》,引导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地想象未来,预测未来的发展变化。

六、改写古诗,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小学课本上入选的古诗,是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的荟萃。引导学生在想象后,描绘出古诗的优美意境,这是融学习、理解、想象、表达、创造于一体的最佳方法。如在教学《暮江吟》后,让学生合理想象夕阳映照下江面的秀美景色,然后,把这一美景描绘下来。这样,不仅加深了对原诗的理解,而求增加了对美的感受力和鉴赏力,从中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七、幻想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幻想,是想象力的升华。儿童喜欢幻想,童话故事、科幻故事等常会令他们浮想联翩。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经常组织学生听童话、读童话、讲童话,进而启发学生写童话、写科学幻想故事等。

想象是思维的翅膀,是艺术的殿堂。小学生作文虽与艺术创作相距较远,但作为奠基工程,仍离不开想象。想象不是凭空捏造的,它离不开现实的土壤。就如同美丽的花朵,必须植根于大地一样。只要我们注意培养,反复训练,就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八、填补一些空白,设置整体形象。

在教学中选取一些相关的事物或词语,让学生进行整合,填补其中的空白,也是提高学生想象能力的重要手段。例如:画下几种不同的小动物,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想象出这些小动物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然后进行口述表演,这样激起学生的童趣,他们的想象力就会更活跃。或者随便写下几个词语,让学生编上一段故事,用上这几个词语。这类填空白的训练,可以让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逐步提高。坚持长期训练,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让小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篇6

一、巧妙激趣, 诱发想象

小学生年龄小, 知识经验缺乏, 思想比较单一, 导致写作文过程简单, 无话可说, 无事可写。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善于创设轻松、愉快的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诱发学生的想象, 发展学生的思维, 让他们有话可写, 有情可抒, 有感可发, 他们就不会感到写作文是一件痛苦的事。

以教学《卡通人物故事新编》为例, 上课伊始, 我先用学生非常喜爱的动画片《猫和老鼠》的片断导入, 那有趣的画面及活泼的音乐强烈地冲击着孩子们的感官, 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拨动孩子们的心弦,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在一种极其兴奋的情绪中开始这节课的学习。当学生沉浸在精彩的动画片中, 我便趁机让学生说说:看了刚才这一个片断, 你觉得Tom和Jeery是怎样的形象呢?学生趣味盎然, 思维活跃, 纷纷举手发言。我指名说, 随机板书:“机灵聪明”“笨拙贪婪”, 在学生兴趣高涨时, 我顺势而导:“今天, 不仅是Tom和Jeery来到我们身边, 动画王国里的卡通精灵都来了, 看看, 都有谁来啦?让我们用亲切的声音跟它们打打招呼。”这样的开篇设计诱发了孩子们潜在的、原发的想象思维, 为打开学生习作的思路作了铺垫。学生纷纷畅所欲言:孙悟空来到城市, 发现好多不认识的新事物, 感叹自己本领不够还要学习;黑猫警长再次破获“一只耳”干的罪案;多拉A梦得到一件新宝贝, 帮助小主人打败大雄;……

这样的作文课, 给学生提供想象的机遇, 创设想象的氛围, 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 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习作活动中来, 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让他们乐于习作。

二、利用课件, 引导想象

在语文教学的作文课堂教学中, 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课件, 能为学生营造一个五彩缤纷、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学习情境, 使学生的多种感官接受刺激, 从而引导学生想象,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以教学《听音响编故事》为例, 我在指导学生编故事时, 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写作空间。我播放了水滴声、闹钟声、炒菜声、哄笑声的音响, 要求学生想象脑海里想象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这里有什么故事?人物会做什么动作?有什么表情和心里活动?当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时, 我趁机给他们创造说的机会。让学生单独创编;或者小组合作讨论, 分角色给动画配音。让他们把想象中的内容具体讲出来, 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相互启发, 相互沟通, 相互学习, 使想象更充实、更完善, 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了充分表现的机会、创作的机会。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 再次激起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让学生学会用自己手中的笔去描绘五彩的童话。

当学生的心完全沉浸在美妙无比的音响世界中时, 他们就会觉得“作文是快乐的”。没有了约束, 没有了禁锢, 学生的主体精神就会得以焕发, 自主表达的空间就会得以舒展, 一篇篇异彩纷呈的佳作就会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三、创设情境, 自由想象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的,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 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 它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 能变无效为有效, 化低效为高效。只有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和爱好, 才能挑动孩子心中想学的心, 使其自然而愉快接受知识。因此, 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常给他们创造自由想象的空间, 提高作文的兴趣。

在教学描写人物对话时, 我特地创设了一幕情境剧:“在一个美丽的黄昏, 放学的小娟走在田间小路上。突然, 她发现了一对飞舞的蝴蝶, 就飞快地追去。原来, 她的生物老师叫他们做一个蝴蝶标本。小娟追着追着, 跑得越来越快, 身边的景物飞一般地变化。现在, 小娟她正在不顾一切地追着蝴蝶。不一会儿, 她眼前的蝴蝶突然不见了。这是发生了什么故事呢?”我让学生展开自由想象。顿时, 教室里炸开了锅, 沸沸腾腾。大家都在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小娟遇到一群小精灵, 小精灵邀请小娟参加舞会;有的说小娟大灰狼, 后来她用聪明才智战胜大灰狼;还有的说小娟遇到好心的小兔, 小兔借了指南针给小娟, 小娟才回到家。……五分钟过去了, 教室里安静了下来, 大家都在快速地书写着自己心中的想法。十五分钟过去了, 我说:“有哪位同学愿意与大家分享你的成功果实, 请上来。”“呼”, 好家伙, 十几个一拥而上。没办法, 我只好拿出小黑板让他们写。

在作文教学中, 我常常给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 激发学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让他们有话可说, 有话可写。让每个学生在欢乐中、在玩耍中、在情趣中展开想象, 进行习作。

四、珍视个性, 注重想象

小学生特别看重自己的才能, 喜欢憧憬未来, 想象未来, 教师应根据这一特点, 时常去刺激学生的想象力, 唤起学生的写作灵感, 促使学生合理想象虚拟成文, 以激发他们一定的成就感。

在习作教学中, 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无拘无束地放飞想象, 让学生爱怎么想就怎么想, 爱怎么写就怎么写, 以满足他们想象和创造的愿望, 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体现, 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变“我会写”为“我爱写”, 他们就会把作文当作一种享受, 一种自我满足。

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篇7

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尤为重要。数学知识比较枯燥, 学生们往往不感兴趣。但是, 教师如果经常鼓励他们展开想象, 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把教材中提及的画面、场景想象成我们的生活实际, 他们就能身临其境, 开放自己的思维, 也可能促使他们去解决自己的实际生活问题。而只有不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才能促使学生逐步养成想象的习惯, 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课堂教学中训练想象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 当然要以学生为主体, 给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留下足够的空间, 也要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 创造想象的环境, 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挥想象。例如, 学习乘方时, 让学生猜想很多次地折叠一张纸, 有没有可能折叠到珠穆朗玛峰那么高, 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兴趣;讲一讲国王和宰相下棋宰相赢麦粒的故事, 这样的故事情节创编练习, 不仅能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锻炼, 而且能拓宽发散学生的思路, 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从而使得学生的思维从单一走向多维。

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是根据自己的想象力, 通过讨论达成共识, 学生讨论时教师不能置身事外, 应及时地给予学生以提示, 对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予以肯定, 对所有以小引大、以少引多的想象逻辑予以表扬。

要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 增强学生活动的兴趣, 充分调动他们的想象力。在活动中, 教师要给学生发挥想象力留下足够的空间, 为学生提供独自活动的机会, 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挥无拘无束的想象。例如, 在解决正方体的堆放问题时, 学生大多只想到了正面看到的情况, 教师就要恰当地参与,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大胆想象有没有其他情况, 有的同学还以自己的想象观察出了可以倒着看的情况。教师适时地予以了肯定表扬, 学生觉得自己有了成就感, 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他们的想象力。

二、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 培养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和推广, 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及形象生动的语言和动作, 引导学生自由地展开想象, 这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还可以使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些“探究性”的问题

课堂上教师要启发学生想象, 就精心设计想象活动, 多提一些“探究性”的问题, 让学生多角度去思考问题, 鼓励学生用多种答案回答问题。比如, 在图形的旋转与平移课中, 老师可以这样创设问题:给一个基本图形, 让学生通过旋转或平移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 并根据自己的喜好涂上颜色。这类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 学生基本上都能踊跃地投入活动, 并能积极而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也就在这样的一点一滴的活动中, 学生的想象力慢慢得到了提高。

四、在解决问题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时我就鼓励学生:1.“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且明确告诉学生你可以根据想象, 任意提问题, 可能在我们的知识范围内没法解答, 但没关系, 你只要能想象得到就可以问。2.“这个问题还有什么解答方法?”这样一来, 就能使学生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 也发展了想象力。

五、教会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而数学是抽象枯燥的, 若不把两者联系起来, 学生必然感到枯燥、乏味。对于学生来讲, 建立空间观念是较难的, 必须借助于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的大量感性材料进行。所以,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常运用图形的特征想象。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培养和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例如, 在“三视图”一课时, 尽量创造条件, 让学生把从家中寻找到的几何体的模型带到课堂上, 从不同角度观察比较, 通过这些联系生活、实际应用的活动, 使空间知识贴近了学生, 同时也延伸了学习。从而使学生能从看到的物体的一个面, 展开联想到整个物体的形状, 培养了观察立体实物的能力, 建立初步起了空间观念。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创造力”。总之, 我们应当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的想象力的培养, 要充分挖掘一切可以调动学生思维活跃的因素, 通过多种途径,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我认为数学课堂上必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只有这样, 想象的思维才能有条理, 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提高, 也才能实现数学基础学科的作用。

让阅读教学插上想象的翅膀 篇8

一、激活文字, 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 不懂得进行再创造, 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 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 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 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 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 也不是听到的, 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 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 透过文字看到图画, 透过语言看到生活, 置身于作品之中, 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 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早晨起来, 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 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 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 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 但通过想象, 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 作者起来打开房门, 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 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 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 去踏上几脚, 却发现“声音也没有”, 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 吱嘎”的声响, 然后掬起一把, 闻一闻, “气味也没有”, 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 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 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象, 学生走近了作者, 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 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又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 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 想象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 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 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 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 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 翩翩起舞, 轻盈的旋转。随着想象的驰骋, 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 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 作品在想象中得到了复活。

二、架设桥梁, 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 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 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 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 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 让学生走近作者, 与文本对话, 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 后五年, 吾妻来归, 时至轩中, 从余问古事, 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 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 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 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象, 架设桥梁, 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 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 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 从余问古事, 或凭几学书”, 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 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 她的视野为之开阔, 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 所以回到娘家, 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 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 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 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 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 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 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 对于妻子之死, 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 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 说他奶奶死后, 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 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 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 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 抱起稻草, 嘻嘻哈哈, 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 如果不细想, 不想象, 就会感到杜甫真会幽默, 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 而且是‘群童’, 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 再一点拨, 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 才会“当面为盗贼”, 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 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 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 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三、放飞思绪, 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 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 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 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 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 教学过程中, 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 各抒己见, 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 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 经过想象推测, 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 内中空穴很大, 所以在崖壁上敲打, 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 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 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 并非“所在皆是也”, 李渤的说法未必错, 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 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 经过想象推理, 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边树”, 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 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 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 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 第一位学生通过想象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 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 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 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 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 学生所爆发出的想象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让想象力为写作插上腾飞的翅膀 篇9

一、学生写作现状

目前,很多学生在面临写作的时候,都要绞尽脑汁,冥思苦想,觉得素材很难找,没有写作的灵感,有的时候即便是完成了写作内容,也都是记流水账,没有创意。所以,导致了一部分学生的写作能力比较差,很多学生,认为写作就是凑字数,只要达到了字数就行。至于作文中的内容,却没有多加考虑。很多学生,都没有写日记、周记的习惯。对于课外阅读,基本上很少有学生能坚持,所以,导致了学生词汇量少,积累不足。很多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对于自己所要表述的事情,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由此可见,学生对语言的使用还不够灵活,也就是说,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是比较薄弱的。还有的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单纯地看了一遍题目,就着手进行写作。有时候甚至都没有审清题意,就盲目地开始动笔,导致写出来的文章偏离了题目的本意。还有的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对于文章的布局和逻辑结构没有明确地构思,导致写出来的文章过于平淡,没有新意。

二、学生写作存在的问题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由于学生在课外阅读上的缺乏,所以导致很多学生在语言上的表达还有所欠缺,教师很难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不知道学生对什么内容感兴趣,学生到底要写什么,要说什么。教师很难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很多学生在写作上都带有一定的恐惧感,主要原因是,写作所具备的综合能力太强,难度比较大,然而,教师在写作指导上又比较抽象,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没有经验。出现了学生不喜欢写作、找不到灵感和题材的现象。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对于写作情境的描述太过于单调,没有引领学生真正感受周围事物,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创新能力有一定的约束作用。由于学生经历得较少,所以,写出来的东西比较平淡,因此,教师要适当地指导学生去观察和体验周围的事物,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开始,慢慢地积累写作的素材。由于学生对各种文章的写作训练是有限的,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养成写周记或者日记的习惯,并且,对其进行指导,让学生从中慢慢地积累写作经验,这样才不会出现对文章类型把握失准,从而导致写作的文章没有逻辑性,主体不鲜明的现象。通常,教师对作文的批改,都是在作文结尾简单地写几句评语,然后在课堂上朗读几篇好文章,学生与学生之间没有相互交流,也没有互评的机会,所以导致学生没有评价的能力,因此,对教师的评语很难理解。

三、培养学生写作的策略

(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要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想象力是写作当中,最重要的因素,能够从真正的自然界中创造出另一个抽象的自然界。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要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作为教师,怎样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这是教师教学的重点。教师在培养学生想象力时,最常用的辅导方法就是讲授法、讨论法以及训练法。

例如,教师对新课的导入。教师:“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梦,或者是一些奇特的想法,大家回忆一下,你们曾经都有哪些梦和奇特的想法呢?我们先来听一下这个孩子是怎么说的,然后我们每一个同学说出一个自己认为很奇特的想法。”

教师播放录音。“有一年秋天,妈妈领我去果园里摘果子,我坐在梨树下,边吃梨边问妈妈:‘这树是怎么长的?’妈妈边摘果子边说:‘是种子种在地里长的。’我说:‘种子在哪儿都长吗?’妈妈说:‘种上就长,种子可有劲了。’我偷偷地吃了几粒梨种子,想让它在肚子里长棵果树,让它开花结果,走到哪里带到哪里。还有一次,我问奶奶:‘天是不是一个很大的气球,把我们都包在里面了?’奶奶边缠线团边不耐烦地说:‘是个气球。’于是,我开始生天的气了!为什么天把我们包在里面呢?我找了几根细杆,用布条子扎起来,站在小凳子上,想把天捅漏。晚上,天下雨了。我悄悄地告诉妈妈:‘天,是我捅漏的。’”听完录音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第一,录音中的“我”天真吗?那些想法是不是很可笑?为什么?第二,大家都听说过爱迪生孵小鸡的故事吧,文中的“我”与爱迪生有没有什么共同点?第三,每个人说出一个自己认为很奇特的想法。课堂练习。请同学们画出40年后的交通工具,想象一下30年后的自己什么样子。如果你有和叮当猫一样的口袋,你想实现什么愿望?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2)广泛阅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阅读能够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素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写作就是将自己的心声,通过语言技巧和写作方法,将其生动地表现出来。大量的阅读能够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还能够开阔视野,让学生在书籍中吸取更多的营养,获取更多的词汇量,同时还有利于学生掌握各类文章的写作方法。在学生进行阅读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适当要求,要求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做笔记,将好的语言摘抄下来,阅读后写读后感,以此来增加学生的写作训练,提高写作水平。

(3)巧妙运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不少学生在写作的时候,主题不够清晰,内容东拼西凑,拿到题目来不知道怎么下手,所以,教师要在写作方法上,对学生进行专门指导,并且,采用比较新颖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灵活地掌握和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一般而言,写作方法不外乎两种,一种就是不同题材的文章要对应相应的写作规则,比如说,记叙文的写作就必须要满足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是写记叙文最基本的要求。还有一种就是在满足文章的基本规则后,要对文章进行修饰,在使用一些写作技巧后,使文章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简单到复杂,将写作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慢慢掌握,逐渐达到熟练地使用写作技巧和方法。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文章质量,一定会有所提高。在阅读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用感官进行阅读,用心去欣赏,这样能够有利于学生对素材的积累,丰富学生的语句储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以后的写作中,不会出现没有灵感,没有素材的现象。

(4)联系生活实际,用生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写作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际,所以想要写出好的作文,就必须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作为写作的基础,光凭自己乱想,是不能够写出好文章的。中学生的年龄都还比较小,生活阅历和经验都不足,自身的思维能力还不强,所以,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就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以及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去参加社会上公开的比赛或者是学校公开的比赛,让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心去体会,学会品尝生活中的五味杂陈,学会辨别社会当中的真善美,学会怎样去爱自己、爱家人、爱自己身边的人,慢慢地形成其正确的人生观,从生活中慢慢地积累经验,这样,才能够为他们的想象力提供足够大的空间,同时,这样的生活经历,在将来也会成为其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体验,以及其人生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

总之,学生的想象力是具有无限潜力的,只要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进行适当地引导,对学生进行培养,帮助学生训练,那么学生的想象力潜能,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被挖掘出来,在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时,学生就不会在恐惧写作,也不会觉得写作没有素材了,相反,学生能够从容地面对任何文章的写作,并且,具备才思敏捷的才能。学生的想象力要从阅读量、教学手段、作文评价等方面对其进行培养,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快乐。

摘要: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很多学生在面临作文写作的时候,都要绞尽脑汁,冥思苦想,觉得素材难找,没有写作的灵感。有的时候即便是完成了写作内容,也都是记流水账,毫无新意。因此,要让想象力为写作插上腾飞的翅膀。

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篇10

关键词:现状;想象;培养;发展

人类没有想象,就像鸟儿没有了翅膀,而音乐更是离不开想象。每个人的想象力又是有差异的,因为每个人都是特殊的个体,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想象。

一、音乐教学现状

1.教学手段单一

老师通常用多媒体播放一下今天课堂要学的歌,带领学生把这首歌学会,再欣赏一些曲目,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这样的课,完全忽略了学生音乐素质以及相关能力的培养。

2.环境与音乐融合不足

平时,你随处可以看到学 摘 要:音乐课需要音乐教师去引导学生,去继承音乐文化,并将它发扬光大。讨论音乐所描绘的情境,并探究乐曲是如何运用音色、节奏、力度等音乐要素表现音乐的。

关键词:现状;想象;培养;发展 生常常塞着耳机,随处可以听到流行音乐飘扬,可学生对音乐书上的歌曲兴趣不大。长此以往,我们深厚的文化基础就将毁于一旦,一些民族瑰宝也只能活在历史书上了。

所以我们需要音乐课,需要音乐教师去引导学生,去继承我们的音乐文化,并将它发扬光大。然而,学习这些文化又是一个枯燥而又漫长的过程,让学生在这条道路上坚持下来,需要想象力的陪伴。

因此,笔者根据自己平时的教学经历,思考、总结了一些做法,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二、音乐想象力的培养

1.创造开放宽松的课堂环境

音乐想象力的产生与发展是和人们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培养学生音乐想象力的首要方法就是为他们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在音乐教室墙壁上悬挂几张音乐家的画像,张贴一些有教育意义的音乐格言,画与音乐有关的简笔背景图。每次上课前播放一段经典名曲或者通俗歌曲,有时我亲自弹奏钢琴曲迎接学生的到来。这样,学生在踏入音乐教室的一瞬间,就身处于音乐的丰富想象中。

2.教师自身是激发和培养学生音乐想象力的重要因素

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曾经说过:“固然一个蹩脚的指挥会令人失望,但一个糟糕的音乐教师会整整30年将30批的学生对音乐的热爱统统扼杀掉。”这充分说明教师在音乐课中的重要主导作用。学生喜欢的音乐老师除外表大方、言行文明之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过硬的专业水平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就是说通过引人入胜的个人魅力、近乎完美的综合教学能力才能激发、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3.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1)打破传统座位格局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人类社会就是在矛盾中前进和发展的,教育改革也是这样。对于小组的座位方式,我个人的看法是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传统的座位格局。在《小老鼠和小花猫》教学中,在课堂的最后环节学生要表演小老鼠和小花猫斗智斗勇的可爱场面,我打破了传统的座位编排方式,组织学生把教室的凳子迅速搬到角落,老师和学生席地而坐围成两道“老鼠洞”,再请一名学生扮演小花猫,随着音乐即兴表演了一段“猫捉老鼠”小小音乐剧。

(2)因地制宜采用多媒体

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利用多媒体巧妙设计,精心布置,模拟各种真实场景,便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比如,在教授《都睡着了》时,我就对孩子们说:这么多的小动物都睡着了,下面就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来做个游戏,这个是魔法棒,老师就是美丽的梦精灵,我点到谁,谁就摆出最舒服的动作睡觉。并通过多媒体创设了天空、池塘、草地等一系列有关歌曲情境。“孩子学音乐是从听和玩开始的”,只有让他们都能参与进来,只有让他们玩得开心,他们才能学得快乐,快乐地去学。

(3)设计“动感”,悦听悦动

设计充满动感的课堂,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听、唱、议等学生参与活动外,还应该有学生聆听音乐时的情感体验,有学生对音乐进行的理性思维,还有学生随音乐而进行各种形体运动。

4.融合环境与音乐的不足

现今的时代是信息迅猛发展的时代,现在的青少年是在电视、手机、平板电脑等高科技文化氛围中成长的一代,他们的知识、思想、价值观超前发展,生理、心理都早熟,具有独立的判断能力和显著的自我个性。由于流行歌曲的亲民化、时尚的画面、动感的节奏和丰富的音色等特征,自然成了青少年的首选。而有的流行音乐中也有深厚的文化,或者说,很贴近时代,所以我们要给予一定的重视,不应该一味地否定;古典音乐,我们要去发掘它在新时代的意义,让学生能够从心里去接受它。

5.融入社会,走进时代

音乐教学不能局限在音乐课堂中,而是以课堂为核心向学生生活的多个领域扩展,尽可能多地增加学生参与有关音乐的活动,如,欣赏音乐会、去观看文艺晚会或参与校园文化艺术节等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等。

总之,想象对于成功,就犹如水对鱼一样,伴随着它,鱼在脱离了水之后还能活一段时间,但是绝对活不长久;成功也是,一旦失去了想象,成功也就烟消云散了。对于音乐的教育,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段素娥.多法并举,让音乐课堂充满愉悦性[N].音乐生活报,2010.

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篇11

一、激活文字, 创设形象

阅读教学中, 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 透过文字看到图画, 透过语言看到生活, 使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 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 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早晨起来, 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 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 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 没有气味”, 却说“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 加了个“也”字, 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 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 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 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 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 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 但通过想象, 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 作者起来打开房门, 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 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 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 去踏上几脚, 却发现“声音也没有”, 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 吱嘎”的声响, 然后掬起一把, 闻一闻, “气味也没有”, 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 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 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象, 学生走近了作者, 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 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二、架设桥梁, 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 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 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 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 让学生走近作者, 与文本对话, 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 后五年, 吾妻来归, 时至轩中, 从余问古事, 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 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 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 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象, 架设桥梁, 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 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 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 从余问古事, 或凭几学书”, 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 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 她的视野为之开阔, 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 所以回到娘家, 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 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 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 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 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 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 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 对于妻子之死, 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 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 说他奶奶死后, 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 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 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 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三、放飞思绪, 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 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 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 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 一代新人换旧人”。所以, 教学过程中, 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 各抒己见, 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 学生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 经过想象推理, 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怎么能知道“鸟宿池边树”, 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的门, 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 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 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 第一位学生通过想象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 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 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 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 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 学生所爆发出的想象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上一篇:流浪者的流浪儿之家下一篇:高职非会计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