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者的流浪儿之家

2024-05-31

流浪者的流浪儿之家(精选12篇)

流浪者的流浪儿之家 篇1

我看到他的时候, 他摆了一个小椅子坐在街边, 穿着棕色的外套, 手里拉着一把二胡。他闭着眼, 身体随着旋律悠悠地晃动。椅子旁的小铁盒里, 零星地躺着几枚硬币。

他拉高山流水, 拉鸟啼虫鸣。身旁是喧闹的街市, 路人偶尔丢下几枚硬币, 发出几声极不和谐的响声。人影一道道从他身上碾过, 他全然陶醉在自己的二胡中。那是一张被岁月雕刻过的脸, 蜡黄, 有些灰暗, 这些年熬白的头发压在帽子里, 所见不多。

他的下巴轻轻抵着二胡, 拉到高潮的地方, 他的眼角, 有笑意充满那些深深浅浅的“沟壑”;拉到低沉的地方, 他脸上的五官渐渐趋于平坦。他拉森林小河, 拉泉水叮咚。哀婉幽深的乐声飘在空气里, 一把二胡带出催人泪下的音符。他在街角坐了很久, 直到半个身体深深陷进阴影里。他收起二胡, 带上行李, 融入了人流里……

后来他走到江边, 掏出午饭, 坐在岸上大口大口地嚼着。

寒冬, 江风凛冽, 刚还下过一场连绵的小雨。

人很少。他佝偻着背, 头靠在二胡上, 闭着眼, 像是在感受弦的颤动。

他坐了一会儿, 然后拉着行李走进依旧喧闹的市场。他换了地点, 但身边的风景却不变, 川流不息的人群, 往来匆匆的脚步, 很少有人能在意那一丝缠绵的乐声。他还是闭着眼, 忘我地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他棕色的外套在阳光下有些发亮, 身旁的铁盒里已小有收获。

也许是觉得差不多了, 他收起铁盒, 拉上行李, 走向了城市的边缘, 那里有一个大花坛, 他坐上去重新拉起了二胡。这里过往的行人是少之又少, 有的也往往是驱车而过。

他应该仅仅是拉给自己听吧。

没有了街市上的那种热闹, 二胡的声音显得更加清亮, 旋律就在头顶打转。是首欢快的曲子。调子跌宕起伏, 他随之做出相应的表情。一曲毕, 他站起来拍拍身上的尘土, 看了看这片搭满钢筋水泥的土地最后一眼, 就头也不回地走了。

他要在天黑前赶到下一座城镇。

二胡的流浪还在继续。读

流浪者的流浪儿之家 篇2

本片的主人公是一对孤儿姐弟,16岁的安迪(姐姐)和布鲁斯(弟弟),收养姐弟俩的夫妇家中有一项明文规定就是不准养宠物.这对姐弟有一只名为‘星期五’爱犬。于是姐弟俩不得不为‘星期五’重新找一个新家,在寻找的途中,孩子们偶然发现了一座地处偏僻已经废弃的旅馆.在此期间有2狗狗先行入住。 姐弟俩在匆忙之余将‘星期五’寄存这个旅馆中渡一晚.第二天当姐弟俩去探望心爱的‘星期五’时发现它和同伴们已玩得不亦乐乎.姐弟环视旅馆,最后决定将‘星期五’留下,姐姐在为‘星期五’买狗粮之际,结交了店老板同时也收留了其三只流浪狗.于此同时姐弟们和新结交的朋友们做了一项决定.:将这座城市的流浪狗全部收留在这间旅馆,慢慢的旅馆里的狗狗多了.小布鲁斯和朋友们决定将旅馆重新收拾,给狗狗们布置起了新家,聪明的布鲁斯发明创造了一系列的自动化装置.给狗狗们装置了淋浴间,自动配餐系统,甚至还有娱乐健身中心,每只狗狗有各自的跑步机,可以健身,有列车站可以乘坐列车观赏....小伙伴们和狗狗在这里共同有了一个温馨的家.

但由于狗狗之家人数之多终于被城里的警察所发现并将所有狗狗移至动物拘留所,并把姐弟俩拆开了送到不同的地方.警察做了决定:将收容来的狗狗全部处于死刑.得知这一消息,姐弟俩和好朋友冲出重围相聚,并计划将全部的狗狗解救出来,带着众狗狗逃离这个城市.所有的狗狗由‘星期五’带队跟随着姐弟俩和好朋友们的车在街上狂奔着.窜过了一条条大街小巷。在逃离中‘星期五’突想想起留在旅馆每天陪伴自己的垫子没拿又返回旅馆,所有的狗狗跟随返回.旅馆门口,警察将所有狗狗和孩子们一网打尽,一并收押.这时伯尼出现了(拿着在旅馆里发现的日记本喧读给大众.日记里详细记载了每一个狗狗来自哪?他们为每只狗狗所取的姓名,每只狗狗的习性,爱好等等,读着详细的一条条记录,看着一只只原本无家可归,却被孩子们照顾得干干净净的狗狗,所有的人们都感动了......

5美元的流浪汉之家 篇3

当Rakowitz从学校毕业回到家乡波士顿时,他发现人们睡在联幢建筑的排气口附近来保暖。他想象用这些排气口制造一个温暖、宽松的住处,也就是paraSITE。paraSITE是一个专门为流浪汉准备的轻便、可充气的庇护所。它的外观是一个膨胀的双层塑料帐篷,以半透明的垃圾袋和透明防雨胶带制成,每个paraSITE需要依附于建筑外部的排气口,并且按照每个“住客”的需求量身设计尺寸。Rakowitz在设计这个住所的过程中,还向流浪汉们寻求了修改意见,比如,为了确保隐私,Rakowitz最初想采用黑色塑料袋,但最终被流浪汉们否决了,因为这妨碍他们观察潜在的危险。整个paraSITE的建造成本非常低廉,一般不超过5美元。

Commonweal at a Glance

英国2年内将实现零厨余废物填埋/英国食品饮料联合会近日发布调查报告称,英国的食品和饮料生产商有望在2015年实现零废物填埋的目标。调查显示,2012年,英国食品饮料制造商通过将食物,特别是动物饲料用做他途,减少了25万吨浪费粮食,将总比例减少为3%。制造商通过减少食品、饮料和包装废弃物的数量等措施,能够进一步巩固这一成果,并获得相应的环境和经济效益。

开放建筑网络希望帮助50亿人/开放建筑网络是一个以人道建筑为主的建筑师设计平台。这个网络不仅仅被用来应对特定的突发事件,还为解决长期系统性问题提供了平台,其使命是“改善50亿人的生活水平”。通常,一个设计方案在该网络上发布后,设计师们会共同创作并改进一个项目。目前,已有26个国家的4000多名建筑专业人士加入该组织,参与的设计项目包括住房、医院、学校等。

流浪者的流浪儿之家 篇4

萨拉萨蒂为西班牙著名小提琴家、作曲家。他的演奏既具备法国学派庄重典雅的风格, 又有热情奔放的西班牙民族特色。在演奏许多作品时, 他把高把位的音色处理得异常柔美、飘逸, 几乎听不到杂音, 而且经常使用大幅度的手臂揉弦及换指八度, 以便使听众更好的接受他所赋予曲中的情感。他被后人称之为“花腔表演艺术之王”。

小提琴曲《流浪者之歌》是他的早期代表作, 又名《吉普赛之歌》。萨拉萨蒂采用吉普赛音乐为创作素材。整首曲子情绪粗犷豪放, 技巧绚烂无比。《流浪者之歌》将小提琴的跳弓技术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时至今日, 仍然是各国小提琴演奏家必备的炫技作品之一。

相信出生于60、70年代的人都看过墨西哥电影《叶塞尼亚》。女主角叶塞尼亚美丽善良, 充满野性叛逆又不失温柔。她和男主人公的爱情曾感动过无数人, 在这部电影中有很多关于吉普赛民族的描写。然而, 现实中的吉普赛民族与电影中所描绘的相距甚远。时至今日, 他们仍然喜欢流浪。这种生活方式显然不会适应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而且现代社会的体制及各种规范对他们来讲也应该备感束缚。难能可贵的是, 动荡的生活并未影响他们活泼、能歌善舞的天性。萨拉萨蒂这首小提琴曲《流浪者之歌》充分展现了吉普赛民族洒脱叛逆、无拘束的性格。它在日后被改成了交响乐版, 其中的伴奏部分, 也由作者亲自编配。

二、作品演奏特点及技巧

《流浪者之歌》共分为四个部分:全曲演奏技巧丰富多彩、需要演奏者充满激情的表现才可以诠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萨拉萨蒂从各个不同的角度, 对乐曲内容进行了深刻细致的刻画, 各种跳弓与拨弦、和弦的变化也依次呈现出来。

第一部分:管弦乐队先是整齐有力的齐奏, 紧接着小提琴在第四弦奏出悲伤呐喊的旋律。重音的改变以及迅速的换把将人们带入了吉普塞民族的情感世界。这一部分是全曲的引子。演奏时除了需要注意左手音准和快速换把的流畅, 还要注意在旋律中出现了小二度和增二度。演奏者要对高音的准确与否有着极佳的判断。否则会影响其中包含的音乐情绪。

在演奏引子部分时, 我们要注意情感的表达, 萨拉萨蒂在创作这一部分时也主要想把听众带进一个充满忧伤又时刻准备爆发的情感世界。

第二部分:由小提琴重新奏出与之前不同的旋律, 忧郁的音乐感觉依然不变, 只是略显深沉, 这时乐句中出现了主题的反复。接着依次插入了小提琴技巧中的跳弓、滑音、双泛音和左右手拨弦。除此之外, 还有半音阶的演奏。小提琴的右手运弓要保持轻盈, 左手的音准也至关重要。诸多的演奏技巧使得旋律高低变幻, 情绪层层推进。整个段落充满了浓郁的吉普赛风格。

第三部分:整个乐段在这时显得异常悲伤。小提琴需要用弱音器演奏, 与之前华丽的音乐语言形成鲜明的对比。滑音在这里运用较多, 特别要注意半音的同指滑音要尽量小一点。此外, 还要注意空弦音的共鸣, 音量的平均会使得悲伤的情绪更加饱满。这一段主要描写吉普赛人生活困苦, 四处流浪, 不断卖艺解决温饱的悲惨场景。

第四部分:迅速转变为极快的快板, 主要反映出吉普赛民族能歌善舞的特质。管弦乐与小提琴先后演奏出十分欢快的旋律, 右手的快速拨奏与左手高音区的泛音相互结合, 同时运用了快速换把、换指八度等高难度炫技技巧, 使得旋律充满有力的气势, 其音色和力度的变化与也其它乐段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一旋律告一段落后, 又用左右手拨奏开始新的旋律, 充满舞蹈气氛;体现出吉普赛人正直、粗犷的性格和极其热情乐观的精神面貌。然后大段的双音把气氛推向高潮, 最后又用拨弦闪电般结束整个乐曲。

三、总结

萨拉萨蒂的这首小提琴曲《流浪者之歌》是他的经典代表作品, 各国演奏家都对有过经典的演奏诠释。国外有海飞茨、帕尔曼、拉宾、穆特, 中国演奏家如薛苏里、黄蒙拉、吕思清、李传韵等等。各国演奏家在处理乐句上虽略有不同, 但都充分展现了这首独奏曲的绚烂技巧。这首作品的演奏有相当大的难度, 它不但在快速换把、左右手技巧、双泛音等方面丰富了小提琴的演奏技巧, 同时对揉弦及音色上的变化也有相当多的改变。通过诸多丰富多彩的演奏技巧在乐曲中合理恰当地运用, 将能歌善舞的吉普赛民族独特的生活状态全部展现出来, 从而拓宽了小提琴的技术范围, 并将它的综合技巧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总之, 萨拉萨蒂的这首《流浪者之歌》堪称小提琴综合技巧完美展现的典范, 任何一位演奏者都要用心去体悟、去感受, 以便日后更好的用来演出与指导日常的教学。

摘要:本文选取西班牙著名小提琴家、作曲家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作为研究对象, 先是从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方面进行了简单阐述, 之后分析了这首小提琴曲每一部分的演奏特点及技巧, 尤其在快速换把、左右手技巧、双泛音等方面进行了重点分析, 最后结合之前的分析, 从演奏的角度对演奏特点和技巧进行了总结, 指出这首《流浪者之歌》堪称小提琴综合技巧完美展现的典范, 任何一位演奏者都要用心去体悟、去感受, 以更好的用来演出以及指导日常的教学。

关键词:流浪者之歌,演奏技巧,揉弦

参考文献

[1]刘民衡.实用小提琴.人民音乐出版社.

《流浪狗之家》读后感 篇5

这天早上,我懒懒地和另一只被主人抛弃的小狗从垃圾桶里爬出来,自从出来以后,关爱就离我越来越远了,我总是会受到其他流浪狗的欺凌,除了我唯一的朋友:迪迪。

一次,我们发现了马路上有一颗苹果。顿时,我们的眼睛发出了惊喜的光芒,,正当我要上去拿走苹果要与迪迪平分时,两只健壮的狗也跑了过来,要与我争抢那颗苹果,我一看,他们太强壮了。就我们这两只瘦骨嶙峋的小狗硬拼根本拼不过他们,于是我友好地摇了摇尾巴示意我们已经很久没有吃过饭了,能不能把苹果留个我们。可是那两只大狗根本听不进去,直接把苹果抢走了,我与迪迪正想上去抢,可却被他们打了一顿。我们虽然很饿,但意志依然很坚强。日后,我们不是被人类戏弄;就是受到别人的欺凌;或者…。每当我们遇到了困难或挫折,我们并没有灰心,也没有向在生命面前低头。我们靠着顽强的生命力活到了今天,并且还组建了一组生命小组。

终于有一天,一位面目慈祥的老爷爷把我们抱回了他的家。这是一间虽然不豪华但是很温馨、充满着爱的小屋。老爷爷为我们精心制作了两张“床”还喂我们每人吃了五块饼干,喝了喷香的牛奶。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以为自己已到了美丽的天堂,那白胡子老爷爷也在我们的眼里变成了一个面目慈祥的仙人。

流浪,流浪被诅咒的三狮门将 篇6

在这样的情况下,租借到其他球队寻求上场机会成为了柯克兰的唯一选择,虽然莱斯特只是英冠球队,但主教练是埃里克松——正是瑞典人在2003年将效力于利物浦的柯克兰召入了英格兰队,虽然直到2006年麦克拉伦接过教鞭时,柯克兰才得到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上场机会。

新世纪以来,英格兰门将的悲惨命运在今夏南非世界杯上有一个缩影——格林在对阵美国队时的惊天黄油手,而柯克兰也不过是众多悲惨门将中的一个。自西曼之后,英格兰门将很少有能长久效力于一支球队而不被交易,老门将詹姆斯如此,新门将乔·哈特、本·福斯特也如此,保罗罗宾逊和格林或许是境遇最好的两个,但也只是稍好而已。

英格兰队历史上有着班克斯、希尔顿这样的传奇门神,但那似乎只是属于远古的回忆。如同1966年夺取唯一一座是世界杯奖杯那样渺不可寻。进入2000年以后,三狮军团的门将,似乎就成为了一个被诅咒的位置,不仅在场上的表现备受争议,而且俱乐部生涯也屡受打击,他们成为了被放逐的流浪者,而这一切始于传奇门将希曼。

在阿森纳度过了最辉煌职业生涯的西曼,因为2002年世界杯上被小罗戏耍而将自已的老迈显露无遗,世界杯后的2002~2003赛季也成为他在阿森纳的收官赛季,此后莱曼来到海布里接替他的位置。虽然希曼告别“枪手”后还转去曼城呆了一个赛季,但那也只是落幕余晖而已。这个赛季的后半程,戴维·詹姆斯加盟曼城,继接替希曼的国家队位置后,还成为了其在俱乐部的接班人。

希曼在他漫长的职业生涯中辗转过五支球队,而他的接班人詹姆斯更进一步,迄今已经效力过七家俱乐部,即便是1997年上演英格兰队处子秀后,他仍然没有固定的东西家,总是与转会联系在一起。因此他迄今的53场三狮军团出场记录,是在效力五支球队时完成的(利物浦1场,阿斯顿维拉3场,西汉姆联17场、曼城14场、朴次茅斯18场)。效力于利物浦的早期,詹姆斯需璎与津巴

韦门神格罗贝拉尔争夺位置,而晚期则要与弗里德尔竞争上岗,也正是因为美国人的到来,詹姆斯选择改投阿斯顿维拉,但是仅仅两年后,他又去了西汉姆联,其在维拉的位置由恩克尔曼顶替。在“铁锤帮”的生涯中,他随队经历了降级的辛酸,不甘屈身英冠的詹姆斯选择在2003~2004赛季下半程去曼城接替西曼。但曼城也只是他流浪生涯中的一站而已,三个赛季后,詹姆斯出走朴次茅斯,将位置留给了瑞典人伊萨克松。在朴次茅斯的第四个赛季,由于无法帮助球队改变降级命运,詹姆斯的第一门将位置也被波黑门将贝戈维奇抢夺。今夏的南非世界杯是詹姆斯在顶级舞台的最后演出,新赛季开始前他转投英冠球队布里斯托尔城颐养天年。

除去利物浦时代是在与弗里德尔争夺1号时感觉到危机而出走外,詹姆斯职业生涯中的转会多是主动为了寻求新的挑战,但是由于他选择的那些球队并无豪门底蕴,因而他也无法保证奉献最出彩的表现,更何况穷其职业生涯,戴维·詹姆斯这个名字始终无法与“黄油手”的称号彻底断绝关系。

2005年前的三狮军团一号门将位置上,除去西曼和詹姆斯的轮转外,尼格尔·马丁、沃克和理查德·赖特也有过上场机会,马丁的职业生涯中共效力过四支球队,而他在利兹联的岁月无疑是最值得书写的一笔,在“白玫瑰”效力期间他为英格兰队上阵20次,一时风头无两。三狮军团彼时的另两名门将过客沃克和理查德·赖特则更是没有逃过流浪的宿命,分别在职业生涯中效力过五支和六支球队。

2005年后,英格兰队一号门将的争夺陷入彻底的乱战。虽然保罗·罗宾逊凭借在利兹联和托特纳姆时期的表现锁定了一号,甚至作为主力出战了2006年世界杯,但是2007~2008赛季,罗宾逊在白鹿巷的位置被捷克人切尼抢夺,他最终只能选择转会,去布莱克本接替弗里德尔,而这次转会也关上了他在英格兰队的大门,今夏世界杯后,卡佩罗曾想重新召回罗宾逊,但被他婉拒。

今夏在南非世界杯上大出洋相的格林于2005年首度代表英格兰出场,那时他还效力于诺里奇,此后他转投西汉姆联,稳定了一线队的位置,同时也确保了自己在三狮军团的一席之地。职业生涯迄今只效力过两支球队的记录,也让格林成为十年来俱乐部经历最稳定的英格兰队门将,而像柯克兰(为英格兰出场1次)、卡森(3次)和本·福斯特(5次)虽然都不满三十岁,却已经效力过五六家俱乐部,即便是卡佩罗选择的新一号乔·哈特,也曾经被曼城多次租借到别队锻炼。

三重困境下的三狮门荒

西曼和詹姆斯之后,三狮门将的素质成为了人们怀疑的对象,近年来的格林、柯克兰、本·福斯特和卡森尤其如此。这些门将承受压力的能力普遍低下,低级失误一人比一人多,很可能第一场奉献天神般的扑救,第二场便用“黄油手”宴客,不稳定的表现也导致他们无法在豪门球队立足。

柯克兰效力过利物浦,但从未坐稳过主力位置,效力于保级球队威根时,也无法确保首发资格,甚至在阿曼门将阿尔哈布希的竞争下,只能改投英冠。出身小球会的本-福斯特2005年加盟曼联,却立刻被租借到沃特福德锻炼两年,虽然期间的表现不错,但回到曼联后却只能把板凳坐穿,连年推后退休日期的范德萨对1号的把持,让福斯特最终只能在今夏转投中游球队伯明翰。同样有过效力利物浦的卡森,无法在与杜德克和雷纳的竞争中立足,并在多次租借到小球队后磨光了锐气,现在他只能在西布罗米奇厮混,三年间随队降级再升级。

英超联赛的开放性与外援席卷英伦的态势,也进一步加剧了英格兰门将的危机。今夏西班牙队夺取世界杯冠军后,西甲联盟主席阿斯蒂亚萨兰曾透露过西班牙的成功之道,那就是西班牙足球联赛注重本土球员的培养。西甲联赛中有77.1%的西班牙本土球员,16.7%的欧盟球员和6.2%的非欧盟球员,而英超联赛中本土球员的比例却要低于40%,这也是西班牙和英格兰队成绩差异明显的关键原因。

英超联赛被外援占据的局面在今夏世界杯后没有得到改观,门将位置更是如此,本赛季英超20队内,只有曼城(乔·哈特)、西布罗米奇(卡森)、布莱克本(保罗·罗宾逊)、伯明翰(本-福斯特)和西汉姆联(格林)五队是由英格兰人担任主力门将,其中除去曼城是豪门新贵外,其他都以保级为优先任务。“BIG4”成员全部是外籍主力门将,曼联的荷兰老门将范德萨年满四十仍占据主力位置,即便他在本赛季结束后退役,弗格森心目中下赛季的“男1号”也不是英伦球员,新签下的丹麦国门林德加德不过是备选,老爵爷的目标是马德里竞技门将德赫亚以及德国国门诺伊尔。切尔西的捷克国门切赫和利物浦的西班牙国门雷纳是不可动摇的主力,而阿森纳本赛季的新任主力门将也是波兰人法比安斯基。

英格兰人要想占据“BIG4”主力门将位置,目前尚是空想,而未来也不乐观,20岁的曼联门将本·阿莫斯出战过英格兰各级别青年队,现在却只能被租借到弱旅锻炼,他很可能在时光蹉跎中成为又一个被诅咒的英格兰1号。至于今年曾两度紧急入选三狮军团的英格兰U-21队主力门将斯科特-洛奇,则还在沃特福德等待鲤鱼跳龙门的机会,英格兰媒体报道称托特纳姆对其有意,可能引进他替代意大利人库迪奇尼,但他在新东家也仅仅是替补的身份。

杰拉德、兰帕德引领的“黄金一代”在英伦媒体的吹捧中从未达到想象中的高度,最终在南非落寞谢幕;沃尔科特未及弱冠便被鼓吹为新一代希望,结果蹉跎四年后甚至未能人选今夏世界杯名单;格林的黄油手被连篇累牍地批判,并被盯上了历史的耻辱柱……是的,这就是英伦媒体反复的“造星毁星”运动,英格兰队不能重现1966年的辉煌,英伦媒体应该有一定的“功劳”。

浅论《流浪母亲》的历史价值 篇7

关键词:兰格,《流浪母亲》,移民母亲,汤普森

《流浪母亲》是美国著名女记者多萝西娅·兰格的传世之作, 自从1936年3月发表后就备受社会关注, 现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

《流浪母亲》既是一幅惟妙惟肖的艺术作品, 也是一个时代特征的集中反映与体现, 是美国经济大危机期间最有代表性的写实照片, 因此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在美国, 学术界对《流浪母亲》内涵、意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 例如艾米·莱恩的《流浪母亲研究综述》[1]就比较具体介绍了美国学者的研究状况。在中国, 《流浪母亲》也是人们研究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状况的重要史料之一。从总体来看, 国内学界对《流浪母亲》的认识并不十分准确与全面, 还仅仅停留在对照片本身人物形象的解读上, 缺乏对照片实际内涵的分析与探讨。

在笔者看来, 《流浪母亲》所反映的时代内容十分丰富, 它既是是美国下层人民生活的缩影, 也是美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一、《流浪母亲》的产生

多萝西娅·兰格是美国当代杰出的摄影师, 她虽身患残疾, 但却有着坚定的意志、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 她主张用相机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20世纪30年代, 她受雇于美国联邦农业安全管理局, 负责采访报道美国西南地区普通民众的真实生活。

1936年3月的一天在经过一个月实地调查, 完成预定工作后, 兰格拖着疲惫身体驾车回旧金山。途经加利福尼亚州尼波莫时, 路见“摘豆营地”字牌。起初兰格疾驰而过, 但本能和好奇心又驱使她掉头, 查看这个营地的实际状况。因为她知道这一年该地区豌豆因冻雨而严重歉收, 这些农业工人的的生活肯定受到了极大影响, 但具体如何还不清楚。

兰格迅速进入营地, 来到一个临时住所前, 这是弗劳伦斯·欧文斯·汤普森一家的栖身地。这个家庭糟糕的生活状况令兰格无比震惊。随后, 她拍摄了一组汤普森以及其子女为主角的照片, 其中《流浪母亲》最为为世人熟知。完成拍摄后, 兰格一刻没有停留, 连夜赶回旧金山。在与《旧金山新闻》编辑商讨后, 第二天就以《流浪母亲》这幅照片为背景, 发表了一篇报道, 详细描述了摘豆工人的艰辛生活。

二、国内学术界对《流浪母亲》的认识

《流浪母亲》一直是人们研究美国大危机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资料。总体来说, 国内研究者对该照片给予了一定的关注, 目前有四篇文章粗略地介绍了《流浪母亲》的概况, 但均未对其历史价值展开深入地探讨。

另一方面, 《流浪母亲》也是多年以来中国历史、政治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但长期以来国内对《流浪母亲》的认识存在严重误区与不足, 缺乏深层次的探讨。

第一, 将这幅照片误译成《移民母亲》。例如蔡昉所著的《摄影师眼中的移民母亲》[2]和夏雨所著的《充满关爱的视线———多萝西娅·兰格的创作与作品》[3]均将汤普森称为移民母亲。

他们的这些错误主要是因为不了解照片主角汤普森个人的具体状况, 不熟悉汤普森的背景, 完全从字面翻译所致。实际上, 弗劳伦斯·欧文斯·汤普森是纯正血统的美国土著印第安人, 来自切诺基家族。

汤普森早年生活十分不幸。在她出生前, 父亲杰克逊·克里斯蒂就抛弃了她的母亲玛丽·简·科布。1905年初其母嫁给了查尔斯·阿克曼, 汤普森随之有了新的生活。但新家庭依旧贫寒, 在俄克拉荷马印第安人保留地的小农场上勉强度日。1921年汤普森结婚, 为了改善生活, 与丈夫一起来到加州寻找工作机会。但是由于没有一技之长, 三年换了3次工作, 其中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体力繁重的农业劳动。1931年在怀第6个孩子的时候, 丈夫因患肺结核去世, 生活的重担由此就完全压在汤普森肩上, 不停息地劳作, 尽一切可能去养育子女成为汤普森最重要的任务。在回俄克拉荷马待了一段时间后, 汤普森带着父母和子女再次来到加州。此时经济危机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加州的经济环境并不比美国其他地区好得多, 汤普森成为流动工人队伍的一员。由于工作不稳定, 汤普森一家生活穷困潦倒, 经常食不果腹。她们没有固定的住所, 流浪成为生活常态, 桥洞一度成为栖身之地。1936年汤普森举家沿着101号公路前行, 来到了摘豆营地, 落魄的她们巧遇兰格, 遂成为兰格照片的主角。

上述表明汤普森不是国内学界长期所认为的移民, 而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 是美国贫困农民的一个缩影, 是美国南方农业工人的代表。如果真要说是移民也只能是美国内部人口流动的移民。所以将《Migrant Mother》翻译成流浪母亲是不合适的。

第二, 国内学术界对《流浪母亲》所反映内容的认识比较片面。兰格所拍摄的《流浪母亲》从人物肖像、举止、衣着、居住条件等多角度描绘了加州流动农业工人家庭在经济大危机中的生活状况与精神面貌。由此人们对照片背后蕴含的意义有多种不同的解释。

多年以来, 在中国的历史教学中, 《流浪母亲》这幅照片一直被引用, 特别是高中历史新课标前的教材。但国内学术界对《流浪母亲》所反映的时代内容的解读只停留在经济大危机破坏性层面, 只止于经济危机对社会生活的严重冲击, 缺乏更深层次的、整体的、全面的认识与评价。

三、《流浪母亲》的历史价值

与中国历史学界不同, 在美国, 《流浪母亲》已获得近于神话般的地位, 很多学者认为它是美国历史中一个时代的象征。罗伊·斯特瑞克提出《流浪母亲》是大萧条时代最重要的照片, 著名摄影师爱德华·斯泰肯将《流浪母亲》称为人类有史以来以图片呈现的最重要的文献[4]。

中外学者的差异性认识告诉我们, 《流浪母亲》承载了复杂的历史信息, 蕴含了深刻的历史价值。

1.《流浪母亲》是经济大危机强大破坏力的深刻写照。

1933年罗斯福总统一上台即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 缓解经济大危机所造成的破坏, 挽救遭受重创的社会生活。到1935年, 美国整体情况有了明显的好转, 但随之国家又进入了所谓的“特种萧条”阶段, 人民的生活依然非常困难。其中, 处于社会下层的普通民众更是备受煎熬。

30年代, 美国许多没有土地没有农场的家庭为了生计, 到西部寻找工作机会。他们很多人随农作物收割情况, 变身为流动的农业劳动力, 成为季节性工人。30年代中期15个月里, 就有8万6千工人进入加州。然而1936年的加州不仅面临经济危机的打击, 而且由于过度破坏环境, 洪水、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发, 其中冻雨最为严重, 冻雨打坏了豌豆, 致使农业歉收甚至绝收。这些灾祸大大减少了那些流动农业工人的工作机会, 结果2~3个家庭才有一份工作。

兰格清晰地记录下她所看到的摘豆营地状况。当她将车开进了阴冷潮湿的“摘豆营地”后, 发现那里一片凄凉景象:泥泞的道路, 破烂的帐篷, 废旧的卡车。营地里大概有2 500名工人, 他们是受报纸广告吸引而来的, 但结果令其大失所望, 许多人已经收拾行李, 准备再次启程, 寻找新希望。通过与汤普森交谈, 兰格得知, 许多天来这个家庭一直以冻坏的蔬菜和孩子打落的小鸟勉强生活。为了糊口, 汤普森刚刚卖掉了汽车轮胎, “没有办法我们只好出售轮胎, 因为我们并没有任何东西出售了”[4]。但失去汽车就意味着她们已经失去了继续前行的工具了。

《流浪母亲》照片中, 汤普森及其子女衣衫褴褛, 表情落寞, 很明显她已经为家庭贡献她所能做的一切。只有32岁的女主人公, 眉头爬满皱纹, 显得十分苍老与憔悴。她右手托着下巴, 显示她内心的不安与焦虑。

汤普森在后来接受记者采访时, 也回忆说:“我从天不亮就开始工作, 直到黑的看不见。经常将棉花包塞的自己提不动为止, 而我自己还不到100磅重。”[5]

2.《流浪母亲》是美国人民坚强意志的体现。

《流浪母亲》深刻地刻画了经济大危机的强大破坏力, 是大危机时期美国民众真实生活的写实照片。另一方面, 《流浪母亲》也揭示了美国社会为了改变该状况所进行的努力与尝试, 展现了美国一代人与困难抗争的强大意志与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流浪母亲》中汤普森形象落魄, 但与此同时, 其迷茫的眼神也流露出坚毅的目光, 显示了美国民众在极度困境中依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 依然对未来十分憧憬。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劳伦斯说:“在大危机的年代里, 美国人民遭受的物质与精神打击现在我们仍不能完全体会, 但他们没有丧失生活的希望。”[4]记者曾问汤普森:“你曾经失去希望吗?”“不, 如果我失去了希望, 这个国家也将无望了。”[5]汤普森的孩子雷德莱夫斯基回忆说:“母亲是一个享受生活的女人, 爱她的孩子。她喜欢音乐, 喜欢跳舞。”[5]

《流浪母亲》发表后带给美国人民极大的生活希望。詹姆斯·C·柯蒂斯评论道:“1936年, 《流浪母亲》一经发表, 就成为勇敢对抗不幸的一个永恒的、普遍的象征。”[6]

1983年8月底汤普森因病向社会求助, 到9月就收到了2.5万美元的捐助和大量书信。其中来自圣克拉拉一位女子在写给汤普森女儿的信中谈到她捐款的原因:“这么多年来, 《流浪母亲》给了我很大的力量、自信和尊严。”[4]汤普森的儿子特洛伊?欧文斯感叹说:“对妈妈和我们而言, 照片曾经带给我们些许伤痛, 但在收到这些信后, 我想它已经变成了我们的自豪。”[4]

3.《流浪母亲》是女性伟大母爱的体现。

虽然照片上汤普森显得很憔悴、焦虑, 但我们也看得出她努力改善生活的愿望与信心。这时, 汤普森的第一任丈夫早已经去逝, 后来交往的对象收入也十分微薄。在这样的家庭中, 汤普森承担着抚育后代的重任。汤普森的孩子回忆说:“我爱我爸爸 (汤普森第三任丈夫) , 可惜他没有上进心, 从来没能保住一份工作。家庭的重担自然落到妈妈身上。”[4]弗洛伦斯回忆说她在医院、酒吧、厨房、田地干过, 为养育孩子做任何能做的工作。在接受CNN的采访时, 汤普森的女儿凯瑟琳·麦金托什认为她母亲是一个“非常坚强的女性”, “是我们家的支柱, 我们从未富足, 但她总是确保我们有一点东西。有时她忍饥挨饿, 但让她的孩子有东西吃。”[7]

汤普森不仅为儿女提供物质支撑, 也是他们的精神力量源泉。雷德莱夫斯基说, “尽管大危机给家庭带来巨大困难。但妈妈和爸爸会经常带我们去看电影。只要到小镇, 就会去嘉年华。我们听收音机。如果他们有一点钱, 就给我们买冰淇淋。在沙夫特, 我们有朋友、亲戚来往互动。我们也有我们的乐趣。”[4]

女儿露比说:“如果她能, 就会给我们所有的物质的东西。她教会我们自尊, 使我们懂得没人亏欠我们。”[8]

儿子特洛伊?欧文斯回忆说:“虽然那时我们艰难, 经常陷于困境, 但那也是我们拥有的最好的时光。”[4]

实际上, 汤普森只是美国万千女性的一个缩影, 从深层意义上讲, 《流浪母亲》揭示的不是经济危机的恶果, 而是善良的人性, 是美国女性伟大力量与意志的体现。1983年汤普森去世后, 她的墓碑上刻着:“流浪母亲———美国母爱力量的传奇。”琳达·戈登也赞扬道:“《流浪母亲》中憔悴、饥肠辘辘的农业工人显示出特别的女性美。”[9]

4.《流浪母亲》是改进社会不公的有力武器。

《流浪母亲》之所以能够出现在公众面前, 本身也是美国罗斯福政府推动的结果。1935年罗斯福总统建立了安置委员会 (后更名为美国联邦农业安全管理局) , 它主要负责向贫困农民提供低息贷款, 使他们离开边缘地带, 耕种富饶的土地;建立服务于流动农民的营地等。委员会雇佣了一批技术精湛的摄影师用他们的相机记录下这些流动农业工人的真实生活。委员会要求他们“将美国介绍给美国人“, 以向议会证明社会下层是多么迫切需要政府的帮助, 来推动议会立法。

作为这批摄影师的杰出代表, 兰格始终谨记:记录这些人的尊严、力量、精神远比描述他们的贫困状态重要得多。由于一直恪守这样的理念, 所以兰格在与编辑商讨后发表的《流浪母亲》就配有这样的标题:“新政对这位母亲和孩子意味着什么?”兰格警告人们:在加州尼波莫, 有2 500~3 500名流浪工人正忍饥挨饿。受兰格《流浪母亲》的影响, 约翰·斯坦贝克撰写了他最有影响力的小说《愤怒的葡萄》。

当《流浪母亲》的照片出现在报纸上, 美国全社会无比震惊: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大危机中, 与城市居民相比, 那些农业工人的生活是如此的无助。他们没有土地, 没有工作, 甚至没有未来, 一切显得都很茫然。人们意识到那些为美国人民提供食物的人却食不果腹是非常不合理的。《流浪母亲》所描述的凄惨景象, 促使社会行动起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联邦政府快速向加州流浪工人运去20 000磅食物 (当然, 此时汤普森一家已经迁徙, 没有得到政府的帮助) 。更为重要的是美国政府借此推动国会通过决议, 救助社会下层人民。“经济危机时期, 《流浪母亲》成为美国联邦农业安全管理局游说政府和国会的利器, 从而获取了大量援助, 帮助无家可归者、失业者, 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10]结果, “最初是用来纠正20世纪30年代社会不公的《流浪母亲》, 因包含了人性和美学的因子, 成为艺术杰作, 延续至今。”[10]

综上所述, 《流浪母亲》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照片之一, 展现了经济大危机对美国下层人民生活的影响, 体现了美国民众顽强不屈的斗争意志。因此, 国内对《流浪母亲》的认识显得十分不全面, 在以后的历史教学研究中, 须予以深化。

参考文献

[1]Amy Lane.Points of View Migrant Mother by Dorothea Lange.Art 1B Section 3, November 22, 2011.

[2]蔡昉.摄影师眼中的流浪母亲[J].读书, 2002, (9) :78.

[3]夏雨.充满关爱的视线——多萝西娅·兰格的创作与作品[J].人像摄影, 2005, (6) :112.

[4]GeoffreyDunn.OnPhotography.NewTimes.Archivedfromtheoriginalon, 2002-06-02.

[5]Bob Dotson.American Story:A Lifetime Search for Ordinary People Doing Extraordinary Things.Publisher:Viking Adult, March 26, 2013.

[6]James C.Curtis.Dorothea Lange, Migrant Mother, and the culture of the Great Depression.Chicago:Published for the Winterthur Museum b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6.1.

[7]"Girl from iconic Great Depression photo:'We were ashamed'".CNN.December 3, 2008.

[8]Bob Dotson.Interview with Florence Owens Thompson.the Mona Lisa of the Dust Bowl never lost hope.NBC Today Show.NBCUniversal Media.30 Oct.1979.

[9]Lindon, Gordon.Dorothea Lange:A Life Beyond Limits.London, England:W.W.Norton&Co, 2009.235.

流浪者的流浪儿之家 篇8

一.凯鲁亚克的基本佛教观念

1954年, 凯鲁亚克在阅读梭罗 (Thoreau) 的名著《瓦尔登湖》 (Walden) 时开始接触佛教。佛教思想很快在他心中引起共鸣。他发现自己对垮掉者的慈悲契合佛教的教义, 而且在《首楞严三昧经》中找到了“自发式写作” (spontaneouswriting) 方式的依据。 ([1]p24) 在接下来10年左右的时间里, 凯鲁亚克对佛教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他不仅通过阅读所能找到的佛教典籍来增加自己的佛教知识, 而且进行禅定修行。佛教对凯鲁亚克的文学创作、个人经历以及价值观念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凯鲁亚克从50年代中期起的作品都程度不同地涉及佛教。1957年完成的《达摩流浪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凯鲁亚克的佛教观。在书中, 凯鲁亚克通过主人公雷·史密斯之口回忆了自己接触佛教之初的虔诚态度。他说:“当时我对布施、慈悲、谦让、热诚、内心的平静、智慧和法喜等的真实性深信不疑。我相信自己是一个身穿现代服装的古代比丘, 游历世界 (经常是纽约、墨西哥城和旧金山组成的一个巨大的三角形地区) , 以转动法轮, 为自己未来成佛积累功德……”① ([2]p6)

在这个阶段, 凯鲁亚克自认为是一个小乘佛教徒, 认同小乘佛教的思想和修行方法。《达摩流浪者》中, 史密斯询问杰菲·赖德② (Japhy Ryder) 自己是什么的转世时, 杰菲开他的玩笑, 而且说:“如果有人被问到‘狗子还有佛性也无?’时‘汪’地学狗叫, 你能说些什么呢?”听了杰菲的话, 史密斯说道:“听着, 杰菲, 我不是禅宗信徒, 而是个严肃的佛教徒, 是个传统的充满梦想的小乘佛教信徒, 对后来的大乘佛教望而生畏……” ([2]p13)

实际上, 凯鲁亚克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佛教徒。他没有皈依, 从未受戒, 连居士也谈不上。他自称为小乘佛教徒, 是基于他认同“四谛”的部分内容。史密斯在介绍杰菲渊博的佛教知识时说:“他对藏传佛教、中国佛教、大乘佛教、小乘佛教、日本佛教甚至缅甸佛教都一清二楚。但我立即告诫他, 我对佛教神话学、佛教名相及不同亚洲国家佛教的不同旨趣都毫无兴致, 自己唯一感兴趣的是释迦牟尼所说的‘四圣谛’的第一谛———一切生命皆苦。我多少有点兴趣的是第三谛———苦是可以灭除的……” ([2]p12) 仅仅因为对“四谛”的部分内容感兴趣就宣称自己是小乘佛教徒当然站不住脚。小乘佛教为了适应在家、出家、男信徒、女信徒等区别, 制定了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多种戒律。小乘佛教徒也以持戒严谨而著称。凯鲁亚克没有受过戒, 自然更谈不上守戒。恰恰相反, 他的一些垮掉行为与佛教的戒律要求背道而驰。

随着与加里·斯耐德的接触越来越多, 凯鲁亚克的大乘佛教知识日渐丰富。大乘佛教两大派别———中观学派和唯识学派的基本思想, 禅宗以及藏传佛教的部分内容都进入了他的头脑。大乘佛教的一些内容于是就成为凯鲁亚克为自己的垮掉行为辩护的论据。

二.凯鲁亚克对酗酒行为的辩护

凯鲁亚克嗜酒如命。《在路上》中, “我”③在与迪恩·莫里亚蒂④ (DeanMoriarty) 初次见面时, 两个人喝啤酒、聊天, 直到天明。 ([3]p5) 书中, 每到一地, “我”总要下车买酒, 痛饮一顿。实际上, 无论是白酒、葡萄酒还是啤酒, 只要是带酒精的, 凯鲁亚克就喜欢。凯鲁亚克在佛教中为自己找到酗酒的理由, 要“归功于”他所崇拜的斯耐德。

《达摩流浪者》中, 杰菲向史密斯介绍了著名的禅宗牧牛图。根据杰菲的描述, 在第一幅图中, 一个青年带着行囊、拄着一根小拐杖走在荒野中。接下来, 他发现了一头牛, 努力想驯服它。最后, 他成功了。接下来, 他扔下牛, 在月色下禅定, 然后从觉悟之山下来。接下来的一幅图是一片空白。下一幅图是一株开满鲜花的树。最后一幅图中, 青年已经变成又高又胖的老者, 满脸怪笑, 肩背大袋, 正在入城去准本与已经悟道的屠夫一醉方休。同时, 另一个青年带着行囊和拐杖正前往山里。杰菲说:“这种情形重复出现。弟子和师父要经历同样的事情。首先, 他们要发现和驯服心灵中的牛, 然后放弃它。最终他们一无所得, 就像那格空白的图所象征的。他们一无所得即得到了一切, 这就是树上的春花。最后, 他们下山到城里, 去与李白那样的屠夫一醉方休。” ([2]pp137-138)

禅宗牧牛图是中国禅宗修行的图示, 有许多不同的版本。在中国流传的主要是宋代普明禅师的牧牛图, 一共有10幅。而同样出现于宋代, 比普明牧牛图稍晚由廓庵师远禅师创作的十牛图却在日本相当有名。“廓庵属临济法系, 所以在临济禅大受鼓扬的日本得到不断的提倡, 因此日本人一说‘牧牛图’就以为是廓庵的‘十牛图’。” ([4]第392页)

廓庵禅师的十牛图内容相当完备, 有图10幅、颂10首, 而且颂前又各有一篇短序。根据杰菲的描绘, 他向史密斯介绍的就是廓庵禅师的十牛图。这也说明, 斯耐德是通过日本禅系而了解禅宗的。

禅宗视牛为心性的象征, 牧牛即牧心, 以找回已经迷失的自性。十牛图中, 牧人代表修行者, 牛代表修行者的心。驯牛的过程即是修行者调服心意、悟禅入门的过程。十牛图包括10幅图, 分别是:“寻牛”、“见迹”、“见牛”、“得牛”、“牧牛”、“骑牛归家”、“忘牛存人”、“人牛俱忘”、“返本还源”和“入廛垂手”。

在第一幅“寻牛”中, 牧人右手拿着牛索, 左手上举看天。背景有树和水。 ([5]第208页) 与该幅图相对应的诗句是:

忙忙拨草去追寻, 水阔山遥路更深。

力尽神疲无处觅, 但闻枫树晚蝉吟。 ([6]第773页)

这幅图描绘了牧人急着找牛的情景, 虽然他已经筋疲力尽, 但依然没有发现牛的踪迹。在接下来的多幅图中, 牧人通过跟随牛的踪迹见到牛, 经过辛苦的努力驯服了牛, 然后骑着牛回到家中。第八幅“人牛俱忘”是一个圆圈 ([5]第221页) , 里面空无一物。它表现的是修行者体悟到的“凡情脱落, 圣意皆空” ([6]第774页) 的境界。与之相对应的诗句是:

鞭索人牛尽属空, 碧天寥廓信难通。

红炉焰上争容雪, 到此方能合祖宗。 ([6]第774页)

史密斯见到的这幅图是一片空白。这比空白圆圈更加精确。“如果仍然有圆圈在, 就意味着仍然有东西在, 像是‘浑然一体’或‘绝对真理’之类的。” ([5]第223页) 这种绝对、永恒的最高悟境是不可思议的。换言之, 它无法通过语言与逻辑思维能力来把握, 是超越主体、客体相对立的二元思维模式的。第九幅“返本还源”画的是一幅花树。 ([5]第224页) 相对应的诗句是:

返本还源已费功, 争如直下若盲聋。

庵中不见庵前物, 水自茫茫花自红。 ([6]第774页)

修行者通过千辛万苦的努力觉悟了自性。其实还不如以最快捷的方式了悟自心。在这种状态中, 主体、客体的差别已经消泯, 修行者对一切都不会升起分别之心。一切事物本自具足, 一派天然。

第十幅“入廛垂手”画的是一个胖和尚袒胸露腹, 提着行囊往山外走, 而另一个年轻的童子却正在入山的路上。 ([5]第226页) 相对应的诗句是:

露胸跣足入廛来, 抹土涂灰笑满腮。

不用神仙真秘诀, 直教枯木放花开。 ([6]第775页)

前九幅图描绘的都是修行者自利自度的过程, 而最后一幅图表现的是僧人觉悟后正在回到尘世的路上。修行者在成就了自我生命的圆满后还必须遵循大乘菩萨道, 实践菩萨行, 利他度他。总之, 作为菩萨的他要“提瓢入市, 策杖还家;酒肆鱼行, 化令成佛。” ([6]第775页) 正由于菩萨已经觉悟, 所以他会以任何可能的形象, 通过任何可能的方式来化导众生。为“度脱”众生所采取的各种灵活方法在佛教中被称为“方便”、“善权”等。

杰菲对十牛图的叙述基本正确, 但是得道僧人下山是为了一醉方休的观点纯属杰菲的杜撰。从图上我们根本看不出僧人下山的目的就是为了去喝酒。退一步来讲, 即使僧人下山是要去喝酒, 我们对此也要正确解读。前文已述, 觉悟者下山的目的是为了践行菩萨道, 度脱众生。为了达到这个终极目标, 菩萨会采取任何可能的手段与方法。可以说, 如果菩萨认为一醉方休是化导某人的一种有效方法的话, 他也会这样做。如果我们只注意喝酒本身而不去考虑这种行为背后的目的就必然会“差之毫厘, 谬以千里”。

斯耐德对十牛图的错误解读使凯鲁亚克误入歧途。斯耐德也许没有想到, 他向凯鲁亚克介绍的十牛图竟然成了后者酗酒的有力证据。十牛图给凯鲁亚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它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经历:在树林里试图驯服自己的心灵, 然后, 觉悟到一切都是空与觉, 而且我什么都不用做。现在, 我正与屠夫杰菲一醉方休。” ([2]p138)

后来, 在与斯耐德交往的过程中, 凯鲁亚克再次从日本佛教中为自己的酗酒恶习找到了第二个论据。《达摩流浪者》中, 在史密斯等人举行晚会欢送杰菲去日本前, 史密斯与杰菲发生了一场争执。史密斯酒兴大发, 买了一瓶波特酒。杰菲劝他不要喝太多, 因为他们还要去柏克利的佛教中心参加讲座和讨论会。史密斯不想去, 只想留在那里喝酒。他喝完一瓶后又买了一瓶。杰菲对此伤心而失望。他说:“你常常醉成这个样子, 怎么能指望成为一个好的比丘, 甚至是菩萨大士呢?”史密斯反驳道:“你忘了牧牛图的最后一幅了?那个和尚不是与屠夫们都醉了吗?”杰菲说:“那又怎样?凭你那装满泥巴的大脑、沾满酒渍的牙齿和病恹恹的肚子, 你能觉悟到自性吗?”史密斯说:“我没病, 我很好……” ([2]p149) 他根本听不进杰菲的劝告, 依然喝酒, 而且没有参加讲座。

令人吃惊的是, 黄昏时, 杰菲回来了。他向史密斯喊道:“你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史密斯?我到了佛学中心, 他们都在用茶杯喝清酒, 每个人都醉了。全是疯狂的日本和尚!你是对的!喝不喝酒没有任何分别!我们都醉着讨论般若。棒呆了!” ([2]p151) 从此, 斯耐德和凯鲁亚克就没有在喝酒的问题上发生过争执。自然, 凯鲁亚克依然嗜酒如命。1969年, 凯鲁亚克死于因酗酒引起的肝硬化, 年仅47岁。

不饮酒是佛教在家男女都必须遵守的五条戒律之一, 对出家的僧、尼而言更是不可违犯的。佛教从中国传播到日本后受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逐渐实现本土化。日本佛教于是呈现与其他国家、地区的佛教不一致的内容, 轻视甚至违背戒律就是其重要特点之一。

三.凯鲁亚克对纵欲行为的辩护

《达摩流浪者》中, 史密斯通过杰菲接触到藏传佛教密宗中的雅雍。雅雍是藏语音译词, 原意为“父母”, 指印度、尼泊尔和中国西藏地区佛教艺术中男神与女性配偶合体的形象。

一天晚上, 在阿尔瓦·古尔德布克⑤ (Alvah Goldbook) 的住处, 杰菲教会了史密斯什么是雅雍。杰菲、阿尔瓦先后与一个名叫普林西丝 (Princess) 的女子发生了性行为。在一旁观看的史密斯写道:

虽然面前的情景令人血脉贲张, 我对普林西丝也垂涎欲滴, 但一整年的禁欲生活所建立的自制依然让我裹足不前。我过禁欲生活是基于自己的感受:色欲是“生”的直接原因, 而“生”又是“苦”和“死”的直接原因。说真的, 我当时认为, 色欲是一种讨厌的甚至残忍的欲望。

每当我不情愿地转过头, 不让自己去盯着那些倾城倾国的印第安墨西哥姑娘时, 头脑中就会闪现自己的座右铭———‘漂亮女孩是掘墓人’。摒弃色欲的我尽情享受了一段崭新而平静的生活, 但眼前的景象让人实在难以抗拒…… ([2]pp25-26)

显然, 眼前的景象令史密斯难以自持, 他的内心在纠结, 两种力量在争斗。结果是, 史密斯经受不住诱惑, 参与了淫乱活动。他略带懊恼地说:“佛教禁欲生活带给我的一切平静都被冲到下水道里去了。” ([2]p26)

事后, 史密斯在和普林西丝说话时意识到, “她想要像杰菲一样, 成为一个伟大的佛教徒。因为她是个女孩子, 所以就只能以这种方式来表达。这种方式在藏传佛教的雅雍仪式中有其传统根源, 所以一切都好。” ([2]p26) 所谓“这种方式”当然就是指出卖肉体。凯鲁亚克的这种观点违背佛教的基本教义, 而且丝毫不了解女性在佛教的发展中起过的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雅雍是藏传佛教密宗中男女合体的修行方法。在藏密四续部中只有最高级别的无上瑜伽续才有雅雍。其目的是以爱欲为除障修道之法, 从而达到“自性净”。该法以方便为父, 以般若为母, 以明王、明妃合体象征“悲智和合”。藏传佛教宗派中最古老的宁玛派允许僧人娶妻生子。僧人的妻子就是他修行时的明妃。明代, 宗喀巴大师针对当时藏传佛教的弊端, 倡导戒律, 进行改革。他通过撰写著作, 阐明显密两宗的修行次第, 提倡不分显密都必须恪守戒律, 从而创立了格鲁派。格鲁派信徒不再以身去修习雅雍, 而是采用了观想雅雍的方法来修密法。修习雅雍等密法, 必须严格按照修行宗旨和特殊的仪轨进行, 绝非普通信徒所能轻易接触。格鲁派更加强调先显后密的修行次第, 能够修习无上瑜伽续密法的僧人寥寥无几。

从本质上来说, 斯耐德、凯鲁亚克等人的所谓“雅雍”不过是借藏传佛教密宗之名而行淫乱之实罢了。

寻欢作乐后, 史密斯在树下打坐, 阿尔瓦过来对他说:“你不认为, 像杰菲那样泡泡妞、搞搞研究、痛快地玩、真正做点事, 要比你这样愚蠢地坐在树下有趣得多吗?”史密斯说:“你错了。杰菲所做的一切, 不过是在‘空’中娱乐他自己一下而已。” ([2]p28) 阿尔瓦不同意史密斯的观点, 认为佛教毫无用处。史密斯告知阿尔瓦:“你有六识, 所以你才愚昧地相信自己不仅有六识, 而且凭借它们自己接触到一个真实的外部世界。如果没有眼, 你就看不到我。如果没有耳, 你就听不到那架飞机。如果没有鼻子, 你就闻不到午夜薄荷的芬芳。如果没有舌头, 你就尝不出不同的味道。如果没有身体, 你就感受不到普林西丝。没有我, 没有飞机, 没有心, 没有普林西丝, 一切都不存在……” ([2]pp28-29)

凯鲁亚克的推论显然不合逻辑。他通过曲解“唯识无境”的思想来否定淫乱活动的客观实在性, 从而为自己的秽行找到开脱的理由。阿尔瓦走后, 史密斯自己感到“的确有一股喜悦笼罩着我, 因为我知道, 所有这一切慌乱, 不过是一场已经结束的梦。我不必担忧, 因为我不是‘我’。” ([2]p29) 凯鲁亚克通过歪曲“人无我”的思想, 再次为自己的纵欲之举找到了理由。凯鲁亚克的喜悦当然是有原因的。一方面, 他通过淫乱行为, 满足了自己的欲望。这自然令他喜悦。另一方面, 他利用佛教的观点为自己的淫行进行辩护, 使自己免受良心的谴责, 成功摆脱了道德上的负罪感。这恐怕更令他喜悦。凯鲁亚克的推论实在太荒谬了。按照他的逻辑, 既然一切都不存在, 我不是“我”, 那任何人胡作非为都可以不用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了。

凯鲁亚克借助佛教不同派别的思想来为自己的垮掉行为辩护, 对自己进行心理安慰, 成功消解了这两者之间的矛盾, 从而使垮掉行为合理化甚至一定程度的神圣化。

这种辩护带来了两方面的后果:第一, 凯鲁亚克在垮掉时更加无所顾忌和心安理得。垮掉程度的加深戕害了凯鲁亚克的健康, 成为他英年早逝的主要原因。第二, 佛教在凯鲁亚克心目中的神圣性打了折扣。这为凯鲁亚克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放弃佛教而重归天主教信仰埋下了伏笔。

摘要:作为“垮掉的一代”作家的代表, 杰克·凯鲁亚克身上有诸多垮掉行为。从本质上而言, 它们与凯鲁亚克的佛教信仰之间存在矛盾。在具有自传性质的小说《达摩流浪者》中, 凯鲁亚克依据佛教的部分内容对自己的两种垮掉行为 (酗酒和纵欲) 进行了辩护。这种辩护产生了两方面的不良后果:加深了凯鲁亚克的垮掉程度;削弱了凯鲁亚克心目中佛教的神圣性, 从而为他的信仰转变埋下了伏笔。

关键词:《达摩流浪者》,杰克·凯鲁亚克,垮掉行为,辩护

参考文献

[1]Tonkinson, Carole.ed.Big Sky Mind:Buddhism and the Beat Generation[M].New York:Berkley, 1995.p24.

[2]Kerouac, Jack.The Dharma Bums[M].New York:The Viking Press, 1958.pp6-151.

[3]Kerouac, Jack.On the Road[M].New York:The Viking Press, 1957.p5

[4]李岳勋《.禅的牧牛图》[A].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12册[C].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1977年.第392页.

[5]圣严法师 (, 美) 丹·史蒂文森《.牛的印迹:禅修与开悟之路》[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1年.第208-226页.

故乡,在切分的时空里流浪 篇9

从祖籍上讲, 我对四川有亲切感, 那是父母生长的地方, 虽然直到大学毕业也没去过一次。家里的饭食是川味, 家里的摆设, 除了单位统一分配的床、桌、椅外, 沙发、茶几等一些非标配“奢侈”家具, 都是亲戚由四川远道寄来, 用竹子精工做成。儿时夏夜乘凉, 竹制躺椅在北方夜空下, 与周围众多的木板凳相比, 显得异常突兀。爸妈之间说四川话, 但是, 妈妈同我们孩子只讲普通话, 而父亲, 则必须简化他的方言才能与我们交流, 因为, 我们从小生长在一座军事学院的部队大院里, 除了普通话, 任何一种方言都讲得磕磕绊绊。

大学毕业后, 曾在上海一家设计院工作。有次上班中间溜出来看《阳光灿烂的日子》, 看完出门, 一阵恍惚。

老式软帽军装 (翠绿色、带四个兜、红五星的那种) , 黑褐色旧木地板, 盖着透明玻璃板的木质办公桌, 弥漫着隔夜烟草味的办公室, 盛在圆形白瓷杯中的绿茶, 黑色长铁夹上的一叠叠报纸, 挂着白纱帘的黑色苏式小轿车, 绿帆布蒙起来的美式吉普车, 夏天里军人服务部特制的冷饮, 成行的白杨, 成片的松柏, 望不到边的围墙, 内部电影院、食堂、游泳池、运动场, 穿同样军装操不同口音的叔叔阿姨, 持枪的山东卫兵……这一切, 是影片中的影像细节, 更是大院生活留给我的肉身记忆。影片描述的大院与我的大院虽不在同一城市, 时间也差了近十年, 但细节, 却几乎一模一样。

黄忠贤2009年来到南宁, 2010年创立公司。最近他在忙着拍一部关于青春的微电影, 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拍一部关于家乡的电影, 他家里收藏有很多关于家乡的书籍与照片。 (陈翔/摄)

多米来中国三年半了, 皮特则来了一年多, 最近两人正忙着装修一家德国餐厅。遇见多米的时候他和皮特正坐在餐厅外悠闲地喝着德国啤酒, 多米跟我们说:“南宁经济发展的很快, 所以我把皮特也招过来了, 我的中文说得还不赖吧?呵呵……” (王昺乾/摄)

1949年以后, 中国很多地方都建有这种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的大院系统。这是一种延续自战争年代的单位建制, 其形式多种多样, 有部队大院、政府机关大院、高校科研大院、工厂大院……规模大小不一, 小的, 几千号人, 大的, 甚至可容纳十几万人工作、生产、生活。有的大院因为战备原因建在山沟深处, 有的则直接拆除旧城, 插建在城市中心最好的位置。在这些大院里, 生活 (甚至生产) 设施往往一应俱全:独立的发电、饮用水系统, 幼儿园、小学、中学, 甚至大学……这些大院之间, 其 (特权) 级别、作用也不完全一样, 一般来说, 部队大院、机关大院相对地位较高, 这是由当时社会运作的游戏规则 (军事、政治至上) 所决定, 而大院内部, 也有着由于级别、工种等多种因素产生出的小区域划分。

所有这些大院, 与所在地的地域文化、日常习俗、民间社会基本隔绝 (隔绝程度, 依部队大院、机关大院、高校科研大院工厂大院……逐渐放开) , 与它密切联系、日常生活形态相似的, 是基于行政管理体制, 工作性质相似的其他大院。

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 大多有种超然地域的感受, 他们很难对某个特定地域产生出发自内心的“故乡感”。虽然每个大院内部, 存在着以祖籍为基础的交际圈, 如支援三线工厂里的上海帮, 军队内部的不同老乡群体, 但这些, 更多地是父母们的故乡情怀, 与孩子们关系不大 (这一点, 在王小帅电影《青红》描绘三线工厂里的上海群体生活时, 有所触及) 。因此, 也就比较能容易理解, “文革”中, 那些在封闭的、准军事化大院中长大的操标准普通话的孩子们 (在特定社会背景下, 他们大多占据了同时代、同地区年轻人的中上位置, 引领着当时、当地的青年潮流) , 为何对历史能够采取如此轻易、彻底的虚无态度, 破起四旧、打砸起来, 可以那么不管不顾, 也可以理解80年代中后期文化转折期, 部队大院长大的王朔们, 能够那么决绝地藐视传统、挑衅前辈。

同期生活在大院外的孩子们, 接受的虽然也是“白纸上才好画最美图画”的文化与政治灌输, 但多少接着些世俗生活的地气, 因此, 会保有一些中国传统价值, 不太会走极端。我直到成年以后很久, 直到看过电视里播放的众多亲戚血缘之间的家长里短后, 才算真正搞懂, 这恐怕才是大部分中国孩子的成长背景。大院中长大的孩子, 除了父母, 以及自己的直系兄弟姐妹外, 血缘关系相当单纯, 亲情观念, 也多会迥异于大多数“接地气”的中国人。

今天, 军事观念早已刹车, 旧的大院系统迅速坍塌, 贾樟柯电影《二十四城记》描述的成都一座大型工厂“华丽”变身为“高尚”住宅区的故事, 就是一个典型反映。资本、权力等因素作为幕后推手, 催生出新一代“类大院”系统 (Gated Community) , 它们更多地体现为巨大社会变更下新一代社会阶层的洗牌成果:居住小区依“高尚”程度, 保安服饰与监控设施档次不同;政府机关依行政级别, 保卫训问监视的强度差异明显;消费场所依价格梯度, 决定着“奢侈”的等级。

就这样, 我们的城市被这些大大小小、新旧不一、封闭程度各异的“大院或类大院系统”, 被一条条或隐或现的社会边界 (Boundaries of the City) , 在物理、心理、社会等不同层面, 一刀刀地切分着。那些能够服务于所有民众、向所有民众自由平等开放的 (物理的、心理的、社会的) 公共空间, 只能做第二位考虑, 甚至被无视。举个物理层面切分的典型恶果, 就是北京的堵车, 它与大尺度大院太多, 因而导致城市路网不密集、交通毛细血管不通畅, 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2010年暑假, 为去上海外国语学院培训英语, 我不断往返于上海西南角的徐汇区与东北角的虹口、杨浦区之间。1949年以前, 这里恰好是上海“上只角”与“下只角”的典型所在地。

坐车一路东行, 会明显感觉街道两旁的树木越来越稀, 越来越矮;房子越来越高, 越来越新;马路越来越宽, 越来越直;人越来越多, 店铺越来越挤;商标越来越大, 越来越艳。这是除“大院、类大院系统”外, 更大尺度上的产生自历史的 (物理的、心理的、社会的) 城市空间切分, 由此带来的区域意象、人文状态差异, 虽然在1949年以后, 被当时的平权、平等观念打破了很多, 但在90年代中后期城市新一轮的开发中, 在“风花雪月上海滩”的集体意淫中, 又有“回潮”趋势, 因此, 依然能看出一些明显迹象。

因此, 每当外地的亲朋好友问我, 你觉得上海人如何时?我总是不知该如何作答。尤其当我在这座城市生活越久、了解的土生土长上海人越多时, 就越不知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你是问我那个早年间沪江大学校董的孩子, 曾经潇洒倜傥的小开, 而今借住在“上只角”乌鲁木齐路、淮海路亲戚豪华老别墅朝北的小亭子间代人看房的老建筑师呢?还是住在虹口区鲁迅故居不远, 老式、幽暗里弄房间有个废弃不用的壁炉, 靠教德语维生的谨小慎微的老先生?他似乎仍然惧怕着已消失了近40年的那场“革命风暴”。

你是问我那个出生在南市区老城厢城隍庙附近, 为了革命理想到外地参军, 回沪后做了某大学纪委书记, 依然朴实本色不变, 自己大老远横跨上海骑自行车看望老战友孩子而不使用公车的老军人呢?还是问我上海第一个工人新村普陀区曹杨新村里, 在干净街道旁、漂亮广场上、高大梧桐树下跳舞的老工人们呢?他们离开这些供外国人、外地人参观的漂亮街景之后, 转身回去的家, 很可能是几代同堂、拥挤狭窄、长年缺乏修理。

你是问我杨浦区同济大学附近的鞍山路上, 在一个上世纪80年代建造的普通市民居住小区里的联华超市内, 大着嗓门告诉我这个外地学生小阿弟, 家常菜应该怎样烧, 日常用品应该怎样买会比较合算的收银阿姨呢?还是那个抱怨外地司机抢了本地人生意, 卖过羊毛衫, 作过中层领导, 现在只想优哉游哉开出租白相相的衣饰讲究的中年司机?……

这些不同城市区域, 不同大院 (或类大院) 系统, 不同小区里弄中培育出的上海人, 他们心目中的上海, 相差的, 岂止是一星半点?

所以我想, 即使身处同一城市, 由于不同社会关系产生的不同生存空间, 进而酝酿出的不同生活细节, 最终影响到的个人身心记忆的差异, 实际上很难让生活在同一城市的人群, 觉得彼此拥有同一个故乡。

我国流浪儿童的社会政策探析 篇10

关键词:流浪儿童,政策发展,救助策略

一、我国流浪儿童的现状

一般将我国城市流浪儿童定义为18岁以下、离开家人或监护人而在外游荡超过24小时且无可靠生存保障并最终陷入困境的人。据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抽样调查推算, 我国每年流浪儿童约有100万—150万人, 而据民政部门统计, 每年仅有15万人次流浪儿童得到救助, 救助形势十分严竣[1]。从性别上看:流浪儿童中男性约占70%, 约有10.5万人;女性约占30%, 约有4.5万人。从来源上看:来自农村的约占83%, 来自城镇的占17%。从教育程度上看:文盲占20%, 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5%, 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5%。从年龄分布上看:7岁以下的占10%, 8—12岁的占23%, 13—15岁的占63%, 16—18岁的占4%。流浪儿童的主要流出地是湖南、四川、河南、山东、安徽、贵州、广西、云南、新疆等省份[2]。

二、我国流浪儿童产生的原因

1.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儿童被不法分子诱拐, 常年从事偷窃、乞讨和贩毒等违法犯罪活动。

我国贫富差距已经超出国际警戒线, 而且有持续增长的趋势。东部起步早, 经济发展水平高;中西部起步较晚,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市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农村。我国流浪儿童大多来自农村中的贫困家庭, 他们因为生活困难而不得不外出打工赚钱。由于他们自身的能力不足和缺乏足够的保障, 容易沦为流浪儿童。另外, 我国每年有大量的儿童被社会上的犯罪分子诱拐, 其中一些人被职业乞丐或违法组织所控制, 成为犯罪分子谋取私利的工具。

2. 家庭功能失调, 学习适应不良。

不良的家庭结构、家庭环境恶劣、家庭成员关系紧张、家长对儿童施加过大的压力、家庭照顾不周、父爱母爱的缺失、家长对儿童的忽视甚至虐待, 使得儿童无法在家庭中正常学习、生活, 致使儿童离家出走, 成为流浪儿童。中国的应试教育过分追求考试分数, 忽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素质培养。学生的学习压力普遍过大, 负担过重。一些学生害怕学习、害怕上课、害怕考试, 导致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考试焦虑, 进而出现逃学、偷窃、打架斗殴等行为。当学生不堪重负, 又缺乏合适的渠道缓解压力时, 会滋生逃离所处环境以求解脱的想法。

3. 我国流浪儿童救助政策主要在政府管理体制下运作, 忽视了儿童的特殊性和个别化。

目前, 政策规定中对流浪儿童的救助主要由各级人民政府和民政部主管, 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执行。政府的财力物力人力毕竟有限, 而对流浪儿童的救助是一项大工程, 需要社会各界的力量。中国于1990年签署《儿童权利公约》, 并明确提出了要坚持“儿童优先”的原则。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同样有其自身的意愿, 保障儿童的权利是必要的。儿童的需求因人而异, 政策应充分考虑到其特殊性,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4. 缺乏预防流浪儿童产生和后续问题的相关政策, 缺乏流浪儿童救助的社会宣传和监督方面的规定。

我国的政策主要是针对问题和需求制定的。政策的重心放在如何救助流浪儿童上, 而甚少关注预防流浪儿童的产生。预防流浪儿童产生能有效地减少流浪儿童的数量, 从源头上解决流浪儿童问题。对于那些因家庭暴力而导致流浪的儿童, 强制返家不利于他们问题的真正解决, 也极可能造成儿童重复流浪, 这样只是将这些儿童从一个困境中解救出来又马上陷入另一个困境。长期的脱离正常的生活轨道, 流浪儿童面临适应新环境问题, 如果此问题得不到解决, 有可能造成流浪儿童再次流浪。缺乏宣传, 政策就无法深入民心;缺少监督, 政策的实行效果就无从保证。我国关于流浪儿童救助方面的宣传确实欠缺, 政府所设的救助中心并不为公民熟知, 国家在这方面的政策制定与创新更是鲜为人知。没有确切的监督机构, 对流浪儿童的救助行动以民政部门为主, 公安、城管、交通、卫生等部门负责协助, 无法确保政策的实施过程与效果。

三、我国政府对流浪儿童的救助措施

1. 政府在救助流浪儿童上的力度明显加大, 政策制定上

取得了显著的进步。1995年,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转发〈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厅字[1995]42号) 中明确提出“可在流浪儿童较多的城市试办流浪儿童保护教育中心”。2003年, 国务院颁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 , 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政策从收容遣送转变到社会救助。迄今为止, 中国共建成了130个专门为流浪儿童提供的救助保护中心[3]。2011年8月, 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 (以下简称39号文) , 在措施中谈到要帮助流浪未成年人及时回归家庭, 并具体强调了流出地救助保护机构要对流浪未成年人的家庭监护情况进行调查评估:对确无监护能力的, 由救助保护机构协助监护人及时委托其他人员代为监护;对拒不履行监护责任、经反复教育不改的, 由救助保护机构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撤销其监护人资格, 依法另行指定监护人[4]。

2011年12月26日, 民政部、中央综治办、公安部等八部委联合下发通知, 部署从现在起至2012年年底在全国联合开展“接送流浪孩子回家”专项行动, 提出到2012年年底我国城市街面力争实现无流浪的未成年人[5]。为了响应中央的号召, 2012年北京市将开展“接送流浪孩子回家”专项行动, 哈尔滨市将全面启动以“保护儿童, 告别流浪”为主题的“接送流浪儿童回家”专项行动, 云南省民政厅将开展接送流浪儿童回家专项行动。

2. 民政部门主管, 多方合作形成合力。

例如, 2006年《新未成年人保护法》第43条规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民政部门应当根据需要设立救助场所, 对流浪乞讨等生活无着落的未成年人实施救助, 承担临时监护责任;公安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护送流浪乞讨或者离家出走的未成年人到救助场所, 由救助场所予以救助和妥善照顾, 并及时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领回。北京“接送流浪孩子回家”专项行动涉及民政、公安、城管、卫生、教育等八个部门。

3. 从只对站内主动求助的儿童进行救助到主动寻找需要救助的儿童。

例如, 郑州市备有车体上印着“流动救助”字样的白色面包车, 车上放有食物、饮用水、衣服等物品, 供流浪儿童使用;并通过“爱心联系卡”劝导他们到中心接受更多救助。另外, 郑州市还设有1个全天候救助点和4个固定救助亭, 救助点有辅导员24小时值守, 让孩子远离流浪。政策制定以来取得明显的效果。自2011年4月开始, 新疆联合中国公安部和民政部开展行动, 要“接回所有在其他省份流浪的新疆籍儿童”。至2011年6月17日, 已有144名流浪儿童返回新疆[6];至2012年1月, 已有1 332名新疆籍流浪内地儿童得到解救。

4. 某些地区依照中央精神创造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制度, 有

效促进了流浪儿童问题的解决。例如, 哈尔滨市颁布的《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中规定, 对打拐解救出来的流浪未成年人、婴幼儿和经2年以上仍查找不到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流浪未成年人, 要按户籍管理有关法规政策规定为其办理户口登记手续。北京将建立流浪未成年人社区发现和报告机制, 充分发挥与利用社区资源。

四、完善我国流浪儿童救助的策略

1. 由政府管理体制向政府与民间的合作管理体制转变。

政府应该集中于政策研究、制定、改革、创新等宏观层面, 将更多的实施和管理工作分配到民间组织、社会服务机构等。由单一的政府模式转变为多方合作模式, 有助于流浪儿童的救助工作更好开展。可在民间设立“儿童之家”、“寄养家庭”等民间福利机构, 为流浪儿童提供住宿、咨询、教育等各类服务。给予其他优惠政策鼓励国内外民间组织、企业、社会团体及个人的资金投入, 缓解财政压力, 节省政府支出, 通过多元化的渠道筹资。

2. 抓好宣传和监督事宜。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可以建立社区网络进行宣传, 普及相关的政策措施。利用报纸、杂志、电视、宣传单、广播等媒介, 让人们了解国家最新的政策规定, 吸引群众对流浪儿童的关注, 鼓励人们参与到帮助流浪儿童的活动中。明确各部门的责任, 落实各部门的行动, 分工合作, 增设监督机构, 使社会实践达到社会政策制定的目标, 真正将政策落到实处。

3. 坚持“儿童权利和儿童优先”的原则。

发掘儿童根本需求, 尊重其主观意愿, 而不是以成人的视角凭经验主观臆断、将成人的意志强加给儿童。维护儿童的基本权利, 儿童应该受到关怀。机构普遍比较重视物质上的救助, 忽视精神层面的救助。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求只是人最基本、最低层次的需要。流浪儿童深层次的需要如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等常常处于被忽视的状态。与流浪儿童平等对话, 坦诚相待, 了解其实际需求, 满足其所需。在注重满足他们身体所需的同时, 更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

4. 做好预防和后续工作。

虽然中央政策制定在这方面有所欠缺, 但陕西西安在这项工作中有所创新, 值得其他地区学习借鉴。西安民政部门通过研究, 对原发性流浪儿童和重复流浪儿童针对性地制定了相关的制度。西安民政部门建立救助长效机制, 通过实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城市“三无”供养、农村五保供养和孤儿基本生活费保障等措施, 以预防原发性流浪乞讨儿童的产生。《西安市孤儿基本生活费发放实施办法》中明确规定, 福利机构孤儿最低养育标准每人每月1 000元, 社会散居孤儿最低养育标准每人每月800元。从经济角度着手, 保障了孤儿的基本生活水平, 以防他们因为生活无着落而流浪。

参考文献

[1]李颖.流浪未成年人救助管理现状、困境与对策——以绍兴市为例[J].社会工作 (上半月) , 2010, (6) .

[2]滕晓丽.中国流浪儿童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 2007, (3) .

[3]薛在兴.流浪儿童机构救助的困难、困惑与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 2006, (5) .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DB/OL].人民网, 2011-08-18.

[5]李泓冰.给流浪儿最温暖的红包.人民日报人民时评[N].人民日报, 2011-12-28.

流浪者的不归路 篇11

民警马上赶到现场。经现场勘查显示,死者为女性,系被人用匕首刺伤,流血过多导致死亡。受害人叫王德翠(化名),案发时47岁,宜昌市兴山县人,独自在小溪塔做生意。

民警对受害人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查,发现她长期独居,与丈夫感情不和,还与一名中年男子保持暧昧关系。但经过走访调查,这两名男子的作案嫌疑都被排除。

嫌疑人寻仇报复和因为感情纠纷而作案的可能性,都被警方一一排除了。对于办案民警来说,现在侦查方向又回到了原点,一切仍然要从案发现场、也就是受害人王德翠居住的那间出租屋开始。

民警通知受害人家属对受害人的物品进行清点,发现她随身携带的一个小包不见了,包内有她的各种证件、贵重物品以及现金。另外,民警在现场发现了一把有血迹的弹簧刀。经过线索的一步步确认,警方推断这起案件可能是一起流窜人员因抢劫财物引发的杀人案件。

但奇怪的是,办案民警在物证实验室对作案工具进行了检验,却没有发现有价值的指纹。另一方面,民警在案发对面的小区进行走访的时候,意外发现在案发地对面小区的3楼,一位住户为了防止停放在楼下的私家车丢失,在阳台上装了一个视频监控,探头刚好对准案发现场出租屋的大门。

从视频里,警方发现在1月29日13时10分,有一名身着绿色上衣的年轻人进入案发的出租屋,两分钟后离开。20分钟后,也就是13时23分,这名绿衣男子第二次进入这间出租屋,约7分钟后离开,离开时提着一个红色的塑料袋。

绿衣男子从出租屋里匆匆出来之后,就急忙向马路边走去。公路上的视频监控,清晰地拍到这名手拿红色塑料袋的绿衣男子,从受害人的房屋仓惶走出来后,招手拦下一辆黄色出租车。

按照出租车的行驶方向,民警沿线进行追踪,其中一个路口的高清摄像头,清晰地拍摄到了这辆出租车的牌照,民警很快就找到了这辆出租车的司机。

根据出租车司机的描述,该名男子最终到了宜昌市夷陵区小溪塔长途汽车站。警方立刻调取了长途车站的视频监控,发现这名绿衣男子于案发当天15时到达长途客运站,从安检入口进入了候车大厅买票,于15时50分上了一辆长途客车,去往荆州沙市区。民警顺线追踪的结果是:这名穿绿衣服的男子,最终消失在了湖南省沅陵县。

湖南省沅陵县成为该男子最终消失的地点,案件的侦查暂时告一段落。与此同时,宜昌的另一路民警,也对这名绿衣男子案发之前在宜昌的整个活动轨迹进行了梳理:该名男子在1月28日早上,坐长途车来到了宜昌市,当天23时在一个网吧里上过网,之后在第二天的凌晨2时,来到了宜昌市夷陵区的一家快餐店,并逗留整晚。

经过综合调查,可以看出这名嫌疑人在宜昌市没有亲戚和朋友,并且经济十分窘迫,无处可去,只能在街头游荡。街头的视频监控也记录下了他晚上在街头游荡的画面。

现在,虽然嫌疑人的身份还没有确定,但是,他在宜昌市的活动轨迹,以及案发后的去向,都被民警清晰地刻画了出来:1月28日早上,他来到宜昌,白天在市区闲逛,随后在一家快餐店待了整整一夜;1月29日13时23分,他进入被害人的出租屋,7分钟后,于13时30分匆匆离开,乘出租车到了宜昌市长途汽车站,坐长途客车首先到了湖北荆门,接着从荆门的长途汽车站又转车到了湖南常德;1月30日,他在湖南常德乘坐短途客车,到了湖南省的沅陵县,并从此失踪。

通过对这条行动轨迹的追踪,警方得出了一个重要判断:嫌疑人的家一定就在湖南沅陵。

办案民警兵分三路查找这名“绿衣人”的下落,把重点工作放在了他最终消失的湖南省沅陵县。然而,沅陵县是湖南省面积最大的县,有67万人口。从中查找一个不明身份的男子,犹如大海捞针。正在这时,一个偶然的发现,让侦破工作迎来了转机。

在湖北宜昌,当初曾搭载嫌疑人前往车站的出租车司机,在洗车的时候,从车后座的夹缝里找到了一团带血的面巾纸。民警立刻把带血的纸团送到实验室进行DNA检测,将检测结果在全国海量的DNA库里面进行比对,确定了在出租车上提取的那个纸团上面的血迹,与一名叫宋波(化名)的男子的DNA是一致的。

宋波,1986年出生,是湖北省天门市人。2010年在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因为抢劫被判刑两年,2012年刑满释放。民警把宋波的前科资料调出来,发现他的照片和监控录像上看到的嫌疑人照片基本吻合。民警又找到了宋波出生地的公安机关以及工作时间比较长的居委会的干部,最终确定视频上的这名男子就是宋波。

至此,警方可以确认,宋波就是这起案件的嫌疑人。在研究其个人资料时,民警得知,宋波幼年丧母,父亲随后续娶了一名湖南省沅陵县的女子,并且把宋波也带到了沅陵。在追踪那名身穿绿衣的嫌疑人时,民警发现,此人最终消失的地点正是湖南沅陵,这和宋波的情况非常吻合。而据调查,宋波7岁的时候,父亲把他送给了沅陵县一户姓张的人家收养,宋波就是在那个家庭中长大成人。

宋波的养父母告诉警方,宋波从13岁开始就在社会上流荡,很少回家,这次春节回来也只住了两个晚上,然后去了怀化市找朋友。办案民警迅速与怀化警方取得联系,并通过缜密侦查发现宋波的确在怀化一个网吧出现,最终顺利将其抓获。

宋波到案后,对自己的行为供认不讳。他说,自己来到宜昌,本来是想找个工作打工挣钱,可是正好赶上春节放假,根本找不到工作。很快,身上的钱就差不多用光了。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有一天宋波在伍家岗五一广场附近发现路边小摊上有卖弹簧刀的,就产生了抢劫的邪念。

当宋波路过一间出租屋时,房门没关,室内只有一名女性,拿着一个袋子在数钱,全部是100元的钞票。当时,宋波已经在宜昌街头游荡了两天,身上仅剩两元钱。走投无路的困顿,把积压了很久的邪恶欲望通通释放出来。丧失理智的宋波猛地向受害人王德翠扑了过去,用弹簧刀威胁抢钱。王德翠在激烈反抗中受伤流血,宋波把王德翠的财物通通拿走。

由于害怕警方找到自己,宋波用自己的衣服擦掉了匕首上的指纹,离开了出租屋。匆匆逃离现场的宋波并没有意识到,受害人王德翠因失血过多,最终不幸身亡。直到归案后,他才知道自己闯下了弥天大祸。在看守所内,宋波对自己的行为非常悔恨,愧对受害人的家属,默默等待法律严厉的制裁。因为抢劫和故意杀人,宋波被宜昌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

贪念和残忍,让宋波沦为一个杀人恶魔。因为缺少母爱,父亲又对自己漠不关心,缺少家庭温暖的宋波很早就开始在社会上四处游荡。而在流浪漂泊的日子里,他也在放纵着自己的仇恨。由于缺乏警醒和自制,最终成了一个杀害无辜的邪恶凶徒。宋波的经历警示人们:人生的轨迹应该由自己掌控,不管处于怎样的环境,都不能失去一颗向善守法之心。

流浪者的流浪儿之家 篇12

关键词:《流浪者酒家》,合作原则,会话含义

一、合作原则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认为, 在所有的语言交际中, 交际双方都有相互合作, 求得交际成功的愿望。为此, 人们需要遵循一些诸如真实、充分、关联、清晰等原则和准则, 这就是会话的“合作原则” (Cooperative Principle) 。但是, 在交际中人们并不都严格遵守这些原则, 例如说话一方可能说谎, 而听话的另一方可能无察觉, 竟然当真对待, 这样谈话虽然可以进行下去, 但结果导致无察觉的一方上当受骗。当然, 谈话一方不遵守合作原则, 并不都是为了说谎。有时他可能出于礼貌或其它的需要, 说了一些违反合作原则的话。

按照合作原则, 谈话的参与者可以根据说话人在交谈的某一时刻所说出的某一语句, 推导出那个说话人说出的语句在当时的情景下所表达的意思。也就是说, 说话人和听话人都假定对方遵循合作原则, 因此双方可以利用这个原则推导出“谈话隐涵”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 即“言外之意”。格莱斯还提出了合作原则未被遵守时的负面情况。即人们为了交际的某些需要, 会在不同程度上违反这些准则, 由此, 便会产生“谈话隐涵”。也就是当说话人有意不遵守某一原则时, 听话人就有理由认为有其含蓄的意义, 并努力越出话语的表面意义, 去领会对方的言外之意。在这种情况下, 谈话者双方的合作关系仍然存在, 不过是由表面上的合作关系变成了隐性关系, 交际双方在表达和解释言语行为的过程中, 都以“合作”为基础, 以共同了解的信息和对方的假设为前提, 从而达到对话语的解释, 实现交际目的。

二、《流浪者酒家》一书中违反合作会话含义分析

1. 违反量准则, 产生会话含义

当说话人提供的信息多于或少于谈话需求, 就会产生隐含意思, 即会话含义。因此, 需要考虑的有两种情况:过多信息和过少信息。例如:

“大娘, 这小伙子是你儿子吗?”

“不!他也是从很远很远的地方到这儿来的。但他比我的亲骨肉还亲, 心肠可热哩。看到我年岁大, 身体衰弱, 便经常照顾我, 给我做了不少好事。”

在这段对话中, 海丽倩姆只问小伙子是不是大娘的儿子, 可大娘却说了关于小伙子的很多好事,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小伙子虽然不是大娘的儿子, 但是因为他的善良, 他的助人为乐, 在大娘的心里早已把它当成亲儿子一样了, 而且很喜欢这个小伙子, 这就是他的会话含义。

2. 违反质准则, 产生会话含义

当说话人话语虚假、缺乏证据、与事实不符时, 则会产生会话含义。说话人多用修辞手法, 例如比喻、夸张、反语等、不真实或无意义话语、自相矛盾等方式来违反质准则。例如:

“海丽倩姆, 昨天, 妈妈发现你在树下面哭鼻子哩, 你怎么了?”

“没什么, 我生活的很愉快。”我没有向他吐露真情。

还是海丽倩姆和奴尔的对话, 海丽倩姆把对奴尔的感情一直放在心里, 她很想让奴尔知道自己的心, 但是奴尔似乎对结婚不感兴趣, 随意她的心里充满了忧郁苦闷。但当奴尔问她怎么回事时, 她却说自己生活得很愉快, 她不想让奴尔知道她难过的原因。

“啊!听说是些好地方啊, 坐飞机还是坐火车?”

“没办法的情况下才坐火车呢!当今的时代火车已经落后的像老牛车一样啦, 当然是飞去的喽!”

这是《流浪者酒家》中一个非常形象的人物夏米力, 从他的回答中可知道他是一个喜欢吹牛, 说大话的人, 其实他哪也没去过, 但是却告诉别人去过很多大城市, 还用比喻说火车慢的像老黄牛, 故意让别人觉得懂得多。以此来掩饰自己的无知。

3. 违反关系准则, 产生会话含义

该准则要求说话人话语必须切题。“答非所问”的出现, 必定出于某种动机, 也必然会产生某种会话含义。例如:

“不用担心, 好姑娘有的是。决心服侍你一辈子, 同你白头偕老的姑娘肯定会出现, ”讲这句话时, 我觉得脸上火辣辣的, 这时, 我才体会到爱情的力量能够战胜一切。

“海丽倩姆, 你看, 我正考虑改装电视机的问题, 如果成功了, 这是很大的胜利!”

这是海丽倩姆和奴尔的对话, 在海丽倩姆遇到不幸的时候, 奴尔就像一个哥哥一样帮助她, 照顾她, 因此海丽倩姆对奴尔产生了感情, 当她对奴尔说有好姑娘出现的时候, 其实她想到的是自己, 但是她却不知道奴尔其实也是一个女子, 所以奴尔听到她的话只能装作没听见, 把话题转移开。

4. 违反方式准则, 产生会话含义

如果说话人故意采用晦涩、不清楚、模棱两可、啰唆等方式来说话, 则违反了方式准则, 即产生了会话含义。例如:

“你们都有老大不小的孩子了, 要是没有感情的话”

我当即打断了他的话:“动物都没有感情, 可他们也在繁殖后代啊。”

这个是一名医生族赫莱和院长的对话, 院长收到了一封族赫莱和别的男子写的信, 而族赫莱是有家庭的, 所以院长找她谈话, 在谈话的过程中族赫莱告诉院长自己和现在的丈夫之间没有感情, 所以院长就问了上面的问题, 虽然还没问完就被族赫莱打断了, 但是我们知道他想问的是, 要是没有感情的话为什么要结婚呢, 因为族赫莱当时和丈夫结婚是无奈之选, 他没有直接回答院长的话, 而是用动物作为比喻告诉院长当时结婚只是形式, 没有别的。

从以上例句中可以看出, 所谓“合作”是指说话人和听话人为实现同一个目标而共同努力, 因此, 他们的话语一般总是互相有联系的, 一个人说话总是有目的的, 总是要表达某种意思的, 如果从表面上看某句话意义不大时, 他们会设法找出其原因, 找出背后隐含的意义。

三、结语

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 人们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守格莱斯所提出的会话“合作原则”。同时, 人们也经常有意无意地违反合作准则, 曲折地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 交际双方都应根据不同的语境而灵活运用合作原则, 决定遵守或是违反这个原则。了解违反合作原则产生特殊会话含意的原因, 有助于准确理解说话人的真正意图, 有助于交际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姜望琪.当代语用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买买提明.吾守尔.流浪者酒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9.

[3]吴铮, 王超辉.论谈话中的合作原则[J].中国翻译, 2007 (4) .

上一篇:老年高血压治疗新方法下一篇: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