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流浪的暑假》有感

2024-09-17

读《流浪的暑假》有感(精选14篇)

读《流浪的暑假》有感 篇1

读《流浪的老狗》有感

北京工电大修段 康利丰

提到作家张洁,可能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除了知道她写过《无字》、《沉重的翅膀》等一系列著名小说和先后两次获得茅盾文学奖之外,最能激起我们回忆的或许就是小学时候学过的她写的《挖荠菜》,那个梳着两个牛角辫,面对摆上餐桌的荠菜所流露着的迫不及待的表情的可人画面仍能在我们脑海中出现,同时透露着那个年代人们艰苦生活的辛酸。而捧起《流浪的老狗》,却让我们感受到另一份情感,也让我们的思绪跟随作者飘飞到了另一个境界。

洒满阳光的午后,翻看着一张张充满着西方艺术气息的欧洲建筑和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卷,阅读着一行行透露着轻松安逸生活气息的文字,我们的灵魂仿佛也能一下子随着作者张洁的路线,一路前行,一路感受着迷人的风景和浓厚的人文风貌。

《流浪的老狗》乍看书名,给人一种悲惨凄凉的孤独之感。中国人的文化背景讲究的是落叶归根,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种故土情怀,特别是人到暮年,不能坐守故土,环顾儿孙,颐养千年,却要四处漂泊流浪,承受不同地区、不同人种或是热情友好、或是冷漠无情的态度,总让人感觉孤独落寞和内心的一种恐慌。而读《流浪的老狗》却丝毫没有一点感伤,相反,却因作者能够在不同国家、不同城市穿梭,感受不同地区风土人情的一种羡慕和向往。

细细读来不难发现,这是作者张洁的一本旅游日记,她用一幅幅照片,记录下了自己经历的一个个精彩的瞬间,她用一行行动情的文字,让我们能够透过照片读到作者当时的内心感受。大巴、火车,让我们感觉是那么的真实;静谧的湖泊、迷人的小咖啡馆,好像在向我们讲述着一对情侣的情意绵绵;小教堂、歌剧院、石磨坊,这一个个流露着欧洲文化气息的建筑,仿佛能够听到从远处教堂传来的钟声和人们诵读的《古兰经》。

“米兰的时装秀对我毫无吸引力,倒是不可不去拉・斯卡拉歌剧院看场歌剧,当然还有《最后的晚餐》那幅画。”,一些世俗中追求的事物在作者眼中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而就是一些旁人严重的“冷门死角”,却能勾起作者的强烈兴趣。跟随作者的镜头,我们看到的,感受到的没有太多大城市的繁荣和建筑物的恢弘,作者更感兴趣的是一种寻常细小事物中所蕴含的细腻和人们言语中带着的一种含蓄韵味,是一些对历史文化传承的事物。她深入到世界最有特色和活力的肌理当中,记下她的独特感受和这个世界让我们忽略的,以及我们无法想象的美妙,旅行成为作者理解和介入这个世界的方式。

读过文章,我们不难发现,作家张洁似乎还有另外一个爱好,“喜欢老东西,并不是因为老了,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就连我上学时穿的衣服,同学们都说是‘自来旧’”.通过文章我们看到,老风琴、老电话,这一件件透露着年代信息的“老古董”总能一次次地走进作者的视线并引起她强烈的兴趣,可能不仅仅是因为这些旧东西里面有老主人身上发生的故事,这更是一种文化的符号,是一种对旧事物的传承和吸纳。“喜欢希腊,是因为它老而弥坚的味道――尽管破败,依然从容;尽管没有巴黎的浮华,但那断壁残垣间,却处处散发出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的气息,而奥林匹克新老赛场之间又有多少风云流过?着实让人唏嘘。”似乎就是最好的印证。

通过文章我们能够感觉到,张洁是一个很随性的人,她喜欢一个人乘坐大巴,从来不为追求舒适享乐选择去住五星酒店,但也“无法像年轻人那样,落脚在几个人一间的青年旅社,任凭四周吵闹也能安然入睡”,所以她会选择“背个背包边走边选,见到可意的旅店就进”,正是这种随性和追求情感上的满足,也为她的旅途增添了不少意外的惊喜和收获。比如某个小旅店中貌不惊人的俄罗斯女人,曾祖父竟然和屠格涅夫是一个圈子里的人,而她本人对文学也颇有见地,又比如在秘鲁4300米的高原上,误打误撞住进了一家宛如军事博物馆的小旅店,这也让张洁如同孩子一般兴奋。读来犹如身临其境,让人流连忘返。

但是多年来的四处漂泊,也给作者带来了两个她所谓的“副作用”,一个是她在书中所提到的“午夜梦回,常常有几秒钟时间,不知身在何处。摸摸自己的床,再在黑暗中审视一下家具模糊的影子,想了想,才能知道自己是在哪里,可也没有什么不适的感觉”,另一个副作用就是“跑野了,总想再次上路”.正如书的开头提到的:“有位西方朋友问我:‘你喜欢北京的家,还是喜欢美国的家?’我认真地想了想说:‘我喜欢流浪。’”

流浪,是一种生活的方式,并不代表情感上缺乏归宿。

张洁爱旅行,爱流浪,她甚至把旅行当作信仰,将自己比作流浪的老狗。正如她自己所述,“流浪的最大惬意是谁也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谁,自然也就没有了看我不顺的人,和我不愿意掺和的事,实在是大大的自在。”“流浪的老狗”这个意象,既酷又充满戏谑。能够将自己比作“老狗”,体现的是作者豁达、幽默和轻松愉悦的人生观,背后透露着的是一种经历世事沧桑之后的大彻大悟,既是一种自嘲,也是自我激励和肯定。同时,作者在文中也提到了将“流浪”作为自己最倾情钟爱的生活方式,这大概是她从小在战乱中总寄人篱下,或逃难途中的童年记忆,在成人世界里的映射吧。

读过张洁《流浪的老狗》,也让我们对自己的生活和心态开始有新的思考。生活上,我们常常因为一时的挫折而垂头丧气;工作中,我们也会因为一点点小的成绩而放松自我,过分的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都是我们看待问题、面对生活不成熟,不理智的表现。

我们知道生命会有终点,但是我们不会知道这个终点有多远,人生就像是一个偌大的迷宫,而地图却不在我们手中,我们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在陌生中探索,我们走过的每一步路都可能承受着错误和失败的`代价。但是,我们没法去将每一步都走得那么精准,我们也无法保证自己从来不走弯路,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经历之后,要能够将经历当成一种财富积累下来,将失败挫折当成一种财富积累下来,不论风雨兼程,总能够笑着坚持自己脚下的路,当我们再次面对下一个选择的时候,我们不再因为不知如何抉择而变得迷茫和无助。

乐观、豁达的心态,是我们每一个人追求的一种境界,是我们处事的一种方式方法,抛开世俗的诱惑和烦恼,忘掉生活中本该丢弃的琐碎,留在我们心底的就是一种面对万事万物的处之泰然,是一种泰山崩于前的坦然和淡定,正如普希金在诗中提到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同样,我们只有经历了困难、挫折和失败之后,我们的人生财富汇慢慢积累,内心也在历练中一点点变得坚强起来,用理性面对问题,用智慧沉稳面对。

通过跟随作者的一路前行,也让我们懂得了,生活中除了要关注焦点,还要学会去留心繁华背后的曲径通幽,让我们看到了聚光灯背后隐藏的风景,头戴光环虽可以艳压群雄,但当繁华褪去,事物回归平淡,才能让我们看到一些看似平淡却满含韵味的画面。

同样,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让自己真正静下心来,看看喧闹背后是否还有另一番景致,在经历过后是否还有一些事值得我们去再次思考,是否还有一些人需要我们去细细品味。生活中,我们要能够辨认清楚哪些是我们值得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追求的,哪些是我们应该放弃的,花朵固然美艳,但昙花一现过后攥在手里的,只有时间的痕迹。褪去事物华丽的外衣,我们应该更清楚地看到事物的本质。青年,处在我们一生中最美好的阶段,我们乐观,开朗,充满活力,我们积极,努力,有上进心。在这个最美好、最宝贵的人生阶段,我们要能分辨清楚哪些是我们需要的,确立一个正确的人生目标,一旦选择了前进的目标,不论前方荆棘满途还是荒沙遍野,我们都要坚定地走下去。

作者:北京工电大修段团委书记 康利丰

读《流浪的暑假》有感 篇2

如何去建立一种印象?环境印象是观察者与他的环境之间两向过程的产物。作为物质环境的控制者, 城市规划人员起初感兴趣的是产生环境印象的外部因素。不同的环境或支持或排斥印象的形成。在这时, 团体印象帮助城市规划者解决了这个问题, 有利于他们去创造一种供公共使用的环境。

环境印象可分为三方面:识别、结构和意义。针对这三方面, 可能识别和结构相对比较直观, 而意义就不那么能说的清楚了。对于识别和结构, 那就是既有实际意义又充分现实, 可以使人在环境中自由行走。

当识别和结构在一个人的心中形成心理印象时, 将其称为“可印象性”。但这种可印象性不是一层不变的, 他是可以接受新的感觉输入而不影响他的基本印象。

印象主要由道路、边沿、标志、结点、区域组成。

道路:沿着他移动, 联系其他要素的方式。特殊的道路可能成为大量道路中的特征, 而习惯性的路程则是具有最强的影响。集中沿街的活动和专门用途会对观察者思想产生显著特征。有特点的空间能加强特定道路的印象。建筑立面、边缘作用的道路有惊喜之感, 不应缺乏特征容易混淆。特征要有连续性, 一条道路变成了两条都比较重要的道路会造成混乱方向性。通过梯度变化产生。终点起点明确, 用标志判断与终点的距离, 用来定位。有方向性不一定是笔直的, 这种曲线让人感到不可捉摸。为有特征的机构提供场地或者变化道路和环境不应隔绝, 从一地步行到另一地高速公路和地铁都是与外界世界的分离, 如何将其结合, 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单项限制因为其不可逆而造成心理障碍。

边沿:非道路的线性要素, 面的边界, 如河岸、路堑、围墙、道路。

区域:观察者心理上所能进入的城市较大面积, 并且本身具有某些共同特征, 可以内部认识。一般从内部观察, 外部作为标志。波士顿道路混乱, 但是每一部分都不同, 给人方位感。分区是按族裔阶级分的, 形体差别不明显。主题的连续性决定了区域的形体特征, 包括各种各样的构成因素, 如:纹理、空间、形式、细节、标记、建筑类型和用途、活动、居民、修缮程度、地形。波士顿立面的类似——材料式样装饰色彩轮廓尤其是窗的配合, 使主要区域有同一性的基本因素。一个强烈的印象需要适当的提示。社会内涵对区域的建立有重要的作用。区域的阶级联想。但许多地区都过分注重此区域构成成分, 但特色还没有形成。一些较强的边沿影响了一个区域向另一个区域的过渡, 因而可能加强了这种无组织的形象。有较强的核心, 向外辐射, 有梯度变化的方式比较常见。

结点:进入城市的战略点, 交叉口。某些特征的集中, 中心和缩影——核, 如十字路口、广场、中心区, 因为人们必须在这里做选择, 所以集中注意力, 比平时更清楚的感觉周围的环境。德国的火车站是个很有意思的地方, 是结点、中心交通枢纽、商业中心, 有些功能并不重要, 但是外形容易区分, 也有鲜明形象。最成功的结点应是既能以某种方式显得稀有和突出, 而且也能加强周围环境的特色。结点也像区域一样, 有内向和外向的。内向的只有朝向和背离两个基本方向, 之后又找到了这种简单的方向感。外向的可以解释总的方向, 与周围的联系。可以用意大利有名的结点——威尼斯圣马可广场来总结这些特性。这一广场既丰富多彩又复杂多变。他与整个城市的特征, 与和他直接联结的狭窄蜿蜒的空间都形成鲜明的对比。但他又和城市的主要特色——大运河紧密联系。形状有方位感, 人们一进入其中便可以明了。内部构成了两个不同的空间并有许多古迹 (总督府、图书馆、钟楼、主教堂穹顶) , 人们感到与他的关系很清楚, 也很精确的了解自己的方位, 一切似乎都十分自然。这个空间是这样的突出, 以至于从未到过威尼斯的人也能从照片中获得难忘的印象。

标志:只能从外部参考观察的外部参考点。对其向导性要求增加, 因此连续性的需求小于特殊性需求。空间的突出使一些构成因素成为标志, 标志物在各个方向都能被看见, 或是与相邻成分形成方向上的对比, 如前后相错高度变化。偶尔有些建筑意义重要, 但是故意用不醒目的外形进行突出。波士顿议院的金穹顶视觉形象统一, 给人节奏感。佛罗伦萨圆顶大教堂是最好的城市远距离标志。

一个熟悉的过程, 是从区域, 到道路, 到小标志, 构成要素的互相影响, 各种要素形成一个复合, 许多时候造成心理距离的遥远。

印象深刻的景观应该是可见的, 连贯的, 清晰的。允许市民以各自的意义和联系去体验, 从而他就成为引人瞩目的、明确真实的信息。自然的力量在城市中被冲淡了, 一个特定基地的特点应该是原有地理特点与人类希望和努力的产物。天然的因素随着城市的扩展变得更基本, 这也应该是这个城市最与众不同的东西。现代的高速公路是一个在广阔视野内掌握地形结构的最佳视点。良好的印象性可以使他们很迅速地熟悉环境而不用靠长期体验。当技术和功能的改变引起城市环境本身急剧变化时, 常常扰乱了市民的感情, 瓦解他们的感觉印象。所以, 这里所探讨的设计技巧对维持视觉结构和连续性起很大的作用, 即使是在发生巨大的改变时, 一些标志和结构可以保存下来, 具有区域特点的主要单元可以带入到新的构成中去, 道路也要尽量的加以利用或暂时维持下去。

如何构建一个印象深刻的城市, 首先静态的分级系统, 三地区一层, 再次统治地位的元素的分法, 最后序列的网络。这些是可以被打乱的, 像爵士乐一般, 而不是古典音乐, 要多重高潮。在设计过程中, 巴黎形体环境的稳定, 巴黎人具有的共同回忆是使他们联系起来和互相交往的潜在力量。我们有了更多组织环境的方式, 反而失去了生动二字。讲的是印象, 所以主观感受很重要。

暑假,读名人的故事 篇3

在心灵的河床上,谁可以帮我们凿开不竭的泉源?

请看,这些在人类历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达芬奇、塞万提斯、爱因斯坦、凡尔纳、玛丽·居里、莎士比亚、圣·埃克苏佩里、莫扎特、梵高、毕加索……

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背后,有着怎么的故事呢?他们是怎样成长起来的呢?那就让“彩图世界名人成长记录”系列图书告诉你吧!这是一套来自西班牙的成长励志类人物传记丛书,由明天出版社引进出版。和以往以第三人称写的传记不同,它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出发,以一种轻松有趣的方式讲述了主人公的精彩生活和非凡成就,更加亲切,令你感同身受。书的内容不仅丰富,里面的插图也极富时代特色,图文并茂,让人更加爱不释手。阅读这系列图书,将会带你步入名人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感受别样的阅读乐趣。

在这些精彩纷呈的名人世界中,你不仅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名人们跋涉的艰辛与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同时也能真切地感悟到名人们会有那么多或成功或失败的人生经验可以借鉴。

愿名人的人生像一座灯塔,指引我们从稚嫩的童年出发,驶向美好的未来!

读流浪地球有感 篇4

人类为了生存想要在四百年的时间内逃出太阳系去最近的恒星,但是如何去又成了一个问题。有人说应该抛弃地球建造宇宙飞船过去,但是问题是最近的恒星周围没有行星,有行星的恒星又太远以人类的技术无法建造足够支撑其到达的生态系统。

因此人类选择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在地球上建造发动机,人类搬进地下城市,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加速,地下城市遭受岩浆的不断侵袭,跨越小行星带时无数小行星的撞击,地球终于到达逃逸速度,脱离了太阳系。

但是太阳却没有如期发生爆炸。不少人开始重新观测太阳,发现太阳的数据同四百年前并没有什么区别,愤怒的人民感觉被政府骗了。太阳还是那个太阳,地球却已七零八碎满目疮痍,人民开始质疑政府以至于叛变夺取发动机的控制权,想要重新回归太阳的怀抱。

当人们处死流浪地球计划的政府人员的时候,太阳却爆炸了,随太阳粉碎的还有人类回归的希望。愤怒的人民变得沉默,带着地球开始继续流浪。故事梗概大致如此,但是令我震撼的却不仅仅是刘慈欣的想象力,也不仅仅是作者硬科幻的水平如何之高,而是在科幻背后所展现出来的人文情怀。

文中科幻仅仅是作为背景,人类的感情才是重点。当地球第五次加速接近近日点时,社会上人心惶惶,很多人都觉得地球马上就要被太阳吞噬了,甚至有人自暴自弃,爬上地面,想着现在被蒸发也比忍受着毫无希望毫无未来的黑暗生活要好。

但是男主的父亲却告诉自己的家人:我们必须抱有希望,这并不是说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在以前一个高贵的人需要有金钱、权利等等,但是现在,他只需要抱有希望。

这是整本书给我感触最深的地方,越是在绝境中,越要抱有希望,这才是人类高贵之所在。

当男主参加运动会雪橇项目,一个人开车在冰封的太平洋上奔驰时,放眼望去一片黑暗,连星星的光芒都不复存在,他甚至无法感受到自己正在移动,感觉自己就像一颗粘在黑暗这块幕布上的小颗粒,无依无靠,动弹不得,孤独就像一个大手将他紧紧攥住,他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家园,未来一片灰暗,强撑的希望在这孤独的黑暗中也一点点熄灭,这种绝望令人难以忍受。

最后还想分享一下我自己胡思乱想强行带入的一点想法。

我觉得这本书描述的可以转化成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人成长到某个阶段总会意识到自己无法在父母跟前过一辈子,必须要出去闯荡,去流浪,去打拼,就像太阳系不再适合人类居住了,那人类只能迈向宇宙。

出发前必须想明白的一个问题就是究竟是带着父母给予我们的资源、人生经验、做人道理之类的上路还是把自己当成一张白纸,在社会上自己闯荡,但是即使你选择了后者,父辈对我们的影响却早已深入骨髓,难以磨灭,我们只有接受父母给予的一切才能在社会上生存下去,就像人类逃离太阳系也必须带上祖祖辈辈生活的地球。

当我们终于踏上社会,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可能会在某个深深地夜晚,在遭受社会的打击之后,回想起父母,回想起家,想到父母的怀抱,家的温暖。于是,回家便像一颗种子深深的扎入我们的思想当中,经历的磨难越多,受的委屈越大,这颗种子越是破土发芽茁壮成长,就像逃离太阳系之后的人类遥望仍然安静祥和的太阳一样。

读《雄狮去流浪》有感 篇5

当我把全书读完时,我对书中的人物也有了一定的认识:黑鬃毛为了不让其他四个兄弟饿死,让大头狮咬断自己的喉咙,大头狮为了不让自己的两个兄弟被人类杀害,用最后一点力气,叫其他两个兄弟别到自己身旁,结果自己被人类杀害,刀疤脸被大头狮陷害了,桃花眼被墨菊雌狮顶入沼泽地,最后只剩下老五红飘带。红飘带最后打败了黄巨鬃和辫子雄狮,当上了威武的狮王。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就是大头狮了,因为大头狮善于用脑,为了让其他两个兄弟迟到犀牛肉,居然使用跳跃的办法和刀疤脸换了位置,让刀疤脸成了主攻手,最后导致刀疤脸被犀牛的尖利的牙齿咬死了。但是,大头狮也不能大义灭亲,把自家兄弟陷害了,而是应该想尽办法把犀牛打败。

读《雄狮去流浪》有感 篇6

这本书讲述了五只雄狮被逐出家族,流浪到大自然的故事,它们是老大黑鬣毛、大头狮、刀疤脸、桃花眼与老幺红飘带。在这次漂泊中,它们经历了重重困难,而红飘带是唯一的幸存者,四位哥哥的死让它更加坚定了活下去的信念,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这个故事中的五只雄狮,在未成年的时候,就被家里的老者逐出家族,到外生存。我想:也许,每一位雄狮都会经历被逐出家族,到外生存的这一劫难。也许,每一个家族的老者,一旦意识到家族当中的一些雄狮长大后会对自己造成威胁,就会趁早将它逐出家族,免绝后患,这样做是十分残酷的。而被逐到大自然中的五只雄狮们,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不能有一丝丝轻生的念头,才有可能活下去。因为,其他家族的老者是不会怜悯它们的,五只雄狮都十分的强壮,只要它们能吃饱喝足,有了充足的睡眠,就会变得很强大,再加上它们又年轻力胜,所以如果有哪个家族收留了它们,那可以算得上引狼入室。所以,这五只雄狮想要生存下去,就只有一个办法――变强,只有变得强大了,才不会备受欺凌,吃不饱睡不好。

读《做最好的班主任》有感 篇7

任职于城市中学, 调往市教研室, 取得苏州大学博士学位———如果有这样一份履历让你续填, 你会在后面填上些什么呢?你看, 这份履历的主人竟这样续写自己的人生:申请回到中学, 做起了既管教学又任课的班主任;继而又到了一所更艰苦的城郊初级中学, 依旧做班主任;做了副校长, 他对校长说的第一句话是:请给我一个班, 让我做班主任。现在他是一位名校长, 但他仍然担任3个班的副班主任。

他, 李镇西, 一位著名教育家, 一个坦言“真的非常愿意当班主任”的人。

说实话, 初读到他的著作《做最好的班主任》中所描述的他的教育教学经历时, 我的反应只有4个字:不可思议!我有些读不懂他的选择, 我甚至有个浅薄的猜测:他是不是只是一个理想化、模式化的教育者形象?但读着读着, 在一个个细腻鲜活、绝对杜撰不出来的教育故事中, 我读懂他了, 那是一份真实而又质朴的感情。正如他所说:我所做的一切, 和道德、境界、精神无关, 只和兴趣有关。居里夫人几天几夜废寝忘食地提炼镭, 人们赞美居里夫人富有牺牲精神、顽强毅力, 却不知道如此废寝忘食, 恰恰是居里夫人最幸福的时刻。

读完《做最好的班主任》, 我被李镇西老师朴实率真的品性吸引了, 被他对班主任工作的热情执著震撼了, 被他对学生那份恒久的爱感动了。一位著名教育家, 不粉饰自己, 不往世俗眼中的“高处”走, 多年如一日, 坚定地行走在平凡的班主任之路上, 一味地追求着教育的本真, 这是浮华洗尽后的智慧与纯真, 我仰慕这样的人!从他身上, 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差距, 理清了思路, 也明白了自己曾经对学生的爱是何等的狭隘, 更清晰了自己今后该怎么做。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我重新认识了什么是教师的责任心。一直以来, 我都是这样做班主任的:卫生值日、早读、出操、眼保健操、放学后的路队。坦率地说, 我曾经以为这就是教师的责任心, 并以此为豪。诚然, 在班级刚刚建立或接班初期, 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细致训练、亲自监督虽是必不可少的, 但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自律、自理和自治。当然, 作为一名有着长期工作经验的班主任, 我知道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重要性, 也在很多方面有过尝试, 且获得了一些经验。但是, 更多情况下, 我还在越俎代庖。仔细剖析一下自己, 无非是这样做比较“牢靠”, 在学校的“一日常规检查”中会因此少失分或不失分。从某种意义上说, 我的责任心不是为了学生, 而是为了自己的颜面。这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责任心吗?一个人思想观念的高度, 决定了他追求目标的高度。李镇西心目中的班主任的责任心, 既是班主任在日常的点滴工作中, 认真细致和绝不敷衍地做好每一件事, 更是着眼于未来, 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和良好习惯。“聆听”着李镇西的谆谆教导, 我澄清了对责任心的错误认识, 也明确了自己的教育理想和行动———抓紧今天, 着眼未来, 为培养合格的现代化的公民而奋斗。

理解了李镇西对责任心的定义, “看”到了由一个个教育故事叠加的李镇西的生活再现, 我理解了为什么做了行政工作后, 他还坚持做班主任, 甚至是3个班的班主任;我明白了每天有那么多事情要做的他, 还坚持“如果学生需要, 我会毫不犹豫地和学生进行QQ聊天”;明白了他为什么坚持阅读学生随笔、日记, 坚持找学生谈心;明白了他为什么多年如一日印发“班级史册”;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后进生能在他那里“化腐朽为神奇”……他带着一颗火热真诚的心走进教育的神圣殿堂, 用他的坚持和爱走进了学生的心灵, 也走出了一片属于他和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美好天地。想想自己, 对工作多一份坚定的执著, 对学生充满真诚的爱心, 对后进生多一些长久的关注, 这些我都做到了, 但我“坚持”了吗?没有!我身边就有一个很好的例子。这学期, 我接手了一个新班, 班级里有一个特殊的后进生。原任班主任、任课老师及同学对他的一致评价是“惹事精、不做作业、不听课、交白卷”。刚开始我满怀信心, 通过降低要求、寻找细微进步加以表扬、不断强化要培养的习惯、单独辅导帮助、引导其参与班级活动等方式树立了家长的信心, 也重塑了孩子在其他同学心目中的形象。一段时间后, 这个孩子真的有了很大进步, 也由以往的厌学变得喜爱学习了。但慢慢地, 我失去了耐心, 并给自己找到了堂而皇之的理由———总有一天, 他要被纳入到正常的学习轨道上, 我对他的种种特殊待遇是不是太多了?我对他付出太多精力, 是不是对其他孩子不公?在这些思想支配下, 我对他的“特殊待遇”逐渐减少, 我开始用正常孩子的标准去要求他了。这样一来, 他的表现在我眼里愈发差了。有时, 我也会在夜晚进行反思, 然后第二天补偿性地想方设法夸他两句, 让他的眼神再次闪出快乐的光芒。但是在忙碌中、烦躁时, 我失去了开始时的耐心与细心, 我会经常忘却他的特殊性, 要求因此变得苛刻起来。这就是缺乏“坚持”带来的失败。李镇西用他的行动告诉我:没有坚持, 就没有成功。“永远不要对你的学生扬起你的拳头”;“永远不要用刻薄的语言对你的学生说话”;“宁可让学生欺骗10次, 也不要冤枉学生一次”;“无论你的教育遇到了多么大的困难, 都千万不要对学生说———你是不可救药的”。

李镇西关于形成和谐的团队教育、科学民主的班级管理等的传道解惑, 关于“优生”教育的艰巨性、复杂性和班主任工作的幸福感的独到论述, 关于班级史册的编撰、教师随笔的写作等的娓娓道来, 既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一名孜孜不倦的教育者的情怀, 一种名师的无私境界, 又让我们有了切实可学的榜样, 有了目标明确的航向。

读《众神的宫殿》有感 篇8

你知道埃及最大的金字塔是哪一个吗?你知道木乃伊是如何制作的吗?你知道各个金字塔分别代表着什么吗?你知道……我相信你现在已经被我一连串的问题所迷惑,其实,我一开始也不太清楚,但自从读了《众神的宫殿》这本书后,我明白了很多,很多。

这本书内容丰富有趣,它讲述了古埃及的文字、历史以及金字塔、狮身人面像,还有一些有关金字塔的未解之谜。

读了之后,我的第一感觉是恐怖。

1922年11月26日,考古学家卡特发现了图坦卡蒙的墓室,便召集了大批的考古学家和探险者进入墓室,在确认了墓室的空气中不含有有毒气体之后,他们大胆地向前走,埃及几乎每一座墓都被盗过,这座墓也不例外,但毁坏的程度不大,他们不知道盗墓者为什么没有把里面的文物全部拿走,几经周折,他们成功地把图坦卡蒙的棺材打开了。

他们的这一发现震惊了世界,几天后,当人们把棺材上的铭文翻译出来时,又为之一震:“谁扰乱了法老的安眠,死神之翼将会降临到他的头上。”果真,不久之后,那些考古学家以及那些去参观图坦卡蒙墓室的人都纷纷死去。他们有的被毒蚊叮死,有的生怪病死去,有的出车祸死去,甚至还有人选择了自杀,最后竟然连他们的家人也受到了牵连。可是主持这次工作的卡特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看到这里,估计我们每个人身上的鸡皮疙瘩都会紧急集合。但随后金字塔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神奇。

科学家鲍德尔研究发现,把一枚生锈的金币放入金字塔中,24小时之后,它就会金光闪闪;把蔬菜、肉、酸奶放到里面,24小时后仍是新鲜如初;把自来水放进去,24小时后取出,用它来洗脸能保养皮肤,喝了它对身体也非常有益。

于是鲍德尔发明了金字塔磨刀机,把金字塔磨刀机的四个角对准东西南北,再将已经钝了的刀片一头对着南,一头对着北,不一会儿刀片就会变得很锋利。

更神奇的是,金字塔还能使里面的生物获得超自然的能量。

1963年,俄克拉荷马大学的生物学家研究发现,已经死了好几千年的埃及公主梅纳,她身上的皮肤细胞竟然还有生命力。

最使人难以置信的是,埃及考古学家马苏博士经过四个月的发掘,在帝王谷下27英尺的地方,打开一座古墓石门的时候,一只大灰猫,披着满身尘土,拱着背,低吼着,凶猛地向人扑来,几个小時后,猫在实验室里去世了。后来经过科学鉴定,这只猫至少也有4000岁了!天哪,它忠诚地守护自己的主人,整整4000年呀!

当我看完这本书后,我知道了许多,但仍然被更多的迷雾所笼罩:金字塔为何有防腐功能?为何古埃及人懂得那么多的天文知识?金字塔到底是如何建造的?现在这是一个个谜面,要想知道这些谜底,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江苏省泰兴市济川初中一(17)班

读《三毛流浪记》有感 篇9

《三毛流浪记》这本书我已经读了不下四五遍了,但我并没有厌倦,仍然在读这本书。每读一遍都对我有很大的启发。

三毛没有家,是个孤儿,四处流浪,乞讨为生。因为没有家,白天在外流浪,晚上只能睡在大街上。

三毛干过很多苦力活。卖报纸,卖不出去;去印刷店当学徒,被赶了出来;给别人打扇挣钱,累的满头大汗,不小心把汗水溅到别人身上,被人煽过巴掌;想和黄包车师傅学拉车,可还学不会、、、、、、受尽折磨。三毛虽然过着艰苦的生活,但他却善良、勇敢、乐于助人。有一次,一位老人走路不小心摔了一跤,三毛见了,二话不说,连忙向前搀起老人。可三毛有时候好心没好报,有一次,三毛见一个路人的钱包掉地上了,三毛把钱包捡起想还给他,三毛怎么叫也叫不动他,三毛只好推了他一下,那人认定是三毛偷走了他的钱,于是向前把三毛打了一顿。三毛真的好苦啊。

和三毛相比,我是幸运的。我衣食无忧,可三毛整天吃不饱,穿不暖;我有疼爱我的爸爸妈妈,可三毛连个亲人都没有;我可以每天去上学,可三毛却没钱上学。

读《三毛流浪记》有感 篇10

读了《三毛流浪记》这本书,它唤起了我对贫苦人民的极大同情和对旧社会的无比憎恨。这本书虽然没有一个字,全是图画,但它却有声有色地把我带入了另一个世界:街上一片混乱,酒馆里的喧闹声,警笛的鸣叫声,棍棒的敲打声……使人不敢耳闻目睹。再看那地上,到处是垃圾粪便,穷苦人的鲜血,瘦骨嶙峋的乞讨者……一幅幅令人不堪入目的图画,使人感到气愤、心酸。

在这个旧世界的缩影中,最心酸、最难过的是三毛。他从小就失去了父母,无依无靠,孤苦伶仃,过着衣不遮体,饭不饱肚的生活。到了冬天,连富人家的狗都穿上了棉衣,而三毛只穿着一条由几块破麻袋缝起来的单裤,时常被寒风吹得缩在路边。是三毛没出息吗?不是,他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孩子,是那万恶的旧社会把他弄成这个样子的。

看了这本画册,我十分同情三毛,也喜欢三毛。三毛虽是一个儿童,但他是千万个流浪者的代表。我恨旧社会,更爱新社会,更加体会到今天的生活是多么幸福。

读《私密的裕固》有感 篇11

从对这套诗集的阅读中,我可以深深体会到诗人用他细腻的思绪和温柔的笔触,创造性地写出了他的民族情怀、地域情怀、家园情怀和人生情怀。他诗歌所创造的艺术境界和语言意象,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的自然人文景观,以及草原裕固民族人们的现代生活图景。他用浪漫主义情怀和现实主义精神,以虚实相间的手法,以精妙的语言叙述,开创了河西地区裕固民族浪漫主义诗歌写作的先河。诗集《私密的裕固》,无疑是我国诗歌园地里一朵冉冉绽放的裕固之花。

在《私密的裕固》中,诗人无处不在的诗情和灵感把民族情怀和家园情怀,深深地融入到地域情怀之中,使诗歌作品经由甘肃河西走廊的承载,地域特色尤为显著。无论是让心情融入到白雪崇山之间,还是陶醉在祁连山的森林里,无论是领略民族文化的精彩,还是徜徉在祁连山美玉之中,诗集里多次出现祁连山、黑河水、九排松、素珠莲峰、夏日塔拉、野马大泉、皇城滩、东柳沟、康隆寺、七一冰川、隆畅河、康乐草原等众多地方名称,无不显示着诗人追寻理想和丈量生活留下的脚印。牧人的帐房、刚烈的青稞酒、香醇的酥油茶、飞驰的马群、翱翔的雄鹰,美丽的卓玛姑娘、淙淙的山泉水、草原上的溪流、山坡上的野花、欢跳的羊羔、奔跑的兔子,还有驮水的木桶、羊粪炉子、风雨中的羊群、草原上的狼毒花、悠扬的天鹅琴声、飘荡的经幡和神圣的转经筒,无不寄托着诗人无限遐想和浪漫的情怀。作者的一切外在活动和思想情感,都是由自身经历和感触引发的,而这些情感及地域属性糅合在诗歌中,使诗歌鲜活而富有灵性。因此说,神奇的地域,造就了神奇的诗人;神奇的诗人,创造了神奇的诗歌。

赵光龙,出生在河西裕固草原,父亲是汉族,母亲是裕固族,他的体内有一半的裕固血液在奔流。裕固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里的少数民族,分布在甘肃河西走廊的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作为企业家兼诗人的赵光龙,仍然生活和工作在裕固草原。由于血缘因素和长期的草原生活经历,赵光龙对草原上的一切,有一种深入骨髓的眷恋。雪山城堡是他对裕固祖先的敬拜,西至哈至是他对祖先东迁的追忆。有人说他是草原歌手,有人称他为城市牧人,而他却更喜欢称自己是裕固草原上的一匹狼。在别人眼里,草原狼是阴冷的、凶残的,而在他眼里,草原狼却是温柔的、可爱的,具有英勇顽强的生命力。在这套诗集中,那个用大眼睛写诗的草原狼,作为诗人的化身,以温暖柔和的眼神和宽广细腻的情怀,贯穿出没在《私密的裕固》始终,时而孤独,时而欢欣,时而冷清,时而热烈,表达了诗人认识世界、对待世界的个人情怀,以及对裕固草原山山水水和裕固民族的无限热爱。

在《私密的裕固》中,诗歌的语言优美丰盛、思想意蕴丰富是最大特色。诗人用大量优美清新的语言叙述,从多方面表达了对草原的挚爱和对生活的热爱,如:“时间正如一树花朵,在指尖燃烧殆尽。花朵在静默的山坡上摇晃,露珠在草叶上长满了思念。爱在舞台上就是演戏,爱在家庭里就是生活。我会收集微小的幸福和快乐。我的草原疯狂地生长,我的马群忘记了飞翔。农场上的杨树插上了翅膀,枝头上的文字随风舞蹈。我把梦埋在心里,我把爱埋在土里。我想在狼毒花上灿烂。草原和阳光一起安睡。我想搀扶你的悲凉,让幸福调整失败。梦里等你,金黄色的油菜花温柔无语。我是一个能来与去的人,我从不会让自己在卑微中徘徊。让我在没人的地方疯狂,让我在有人的时候坚强。平凡的草原狼被沙漠戈壁打磨,但他骨子里却含着坚持的硬度”等等。

在整部诗集中,诗人创作出的人生体验诗句随处闪现。即便不读诗歌内容,光看诗歌的名字,我就被陶醉了——《我不想老去》、《灵魂被挂在树梢》、《让我像空气一样流动》、《爱在草原绽放》、《我迷人的家园》、《我的狂想在墨迹未干时》、《我和树木一起苍老》、《被时间穿越的心事》等等,很多。这些诗读过之后,让人深深地体味到赵光龙诗歌语言的魅力,以及他诗歌思想所带给人的冲击力和想象力,使诗歌意象纵横驰骋,扩大了诗歌的内涵。

在《私密的裕固》中,众多诗文在诗人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下,以自然之真,人情之美,描画出一种澄明的自然景象,勾勒出草原上人与物和谐相生、和谐相处的自然生态景观。比如《我把雾扒拉一边》中,“秋神释放了秋雾/妄图阻挡采收的路/让收获秋实的人们找不着方向/我用双手把雾扒拉到一边/满满的视线调低一点/却看到了成群的羊儿/在坡上撒欢/小羊在妈妈的肚子下吃奶//我用双手把雾扒拉到一边/就可以看到帐房里升起的浓烟/包括河边吃草的马儿/还有躲在树下的山鸡/火红的皂角果子在向我暗送秋波/人把头抬高/远处的天上/一群大雁正好从湖边飞起/要去遥远的天边/飞跃马雅雪山”。在诗中,这个“我”就像一个精灵,在山坡抑或半空中,隐匿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把雾扒拉到一边,悄悄地观察着山中草原的一切动静。阅读的时候,读者立即就变身为诗中的那个“我”了。这一点,确实是神来之笔。

如另一首诗《妈妈,请您摸摸信封》:“风吹的白云/蓝天是您的信封/奔驰的骏马/草原是您的信封/游动的天鹅/湖泊是您的信封/盛开的花朵/大地是您的信封/秋天金红的果子/篮子是您的信封/美丽多情的星星/夜晚是您的信封/纷纷扬扬的雪花/冬天是您的信封//亲爱的妈妈/到处都是儿女给您的信/请您看看蓝天/请您听听流水/请您摸摸信封/儿女的墨迹里/还有您熟悉的指纹。”在这短短的一首小诗中,诗人发散的想象力,无比精巧地写出了蓝天白云、草原骏马、湖泊天鹅、大地花朵、星星夜空、雪花流水的自然存在状态,用信封做比拟,把天上地上的各种景色景物容纳到儿女对母亲的思念之中。诗人的这种想象,自然流畅,水到渠成,使整首诗饱含张力,充满生活的韵味。又如《草原的神睁开了眼》:“我站着,影子醒着,草原的神睁开了眼,和我一起失眠……”

在《私密的裕固》中,诗人以细腻的心绪、浪漫的情怀,敏锐地捕捉工作生活中的点滴感悟,以诗言志,他说:“用语言关注生活,用语言关注现实,用语言审视生活,让一切由语言来操作。”所以,他用诗歌诉说心曲,用诗歌描画裕固草原、河西大地和自己的工作生活,坚持用五六年时间,潜心创作出近六百首具有审美价值的诗歌作品。

赵光龙说,诗歌是语言的最高形式,我写诗是为了看见自己。这其中的精神追求与创作定力,在《哲思》中有最好的诠释:“我认为人生的价值/不体现在与别人相同的物质上/而体现在与别人不同的精神上。”在《我会收集微小的幸福和快乐》中:“我会收集微小的幸福和快乐/因为我需要简单的生活/没有色彩/并不代表不出彩/因为我懂得与人分享。”诗歌中,诗人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自然流露,简单而又深刻。

在应对工作生活中的际遇时,赵光龙说,诗歌是一个人的心灵,被时间穿越的心事。在灯红酒绿中,我周围的好多人一多半都在谈钱,可我却想让一块石头有思想,把生活的大坝砌严。在《男子汉誓言》中,他诉说的是心曲,展现的却是男儿的铮铮铁骨。在《活着》的考问中,他坚持不懈地写诗,只是为了记录生活,看见自己。在《讲课》中,他说:“我想用观念当注射器,医治大学里的活死人。”在《难眠之夜》中,他写道:“我用精力打败了市场,可我无法打败世间百态。”在《每个人背后都有一张隐形的嘴》、《我的命运已掌握在他们的手中》、《退下来的是腐败还是猖狂》、《我的心坠入深深的海底》等诗篇中,无不显示出诗人对世俗阴暗面的无奈和憎恶。生活中,正与邪的胶着,光明与黑暗的纠缠,令人疲于应对,有时会身心茫然。尽管如此,在《我的信条》中,人们仍然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诗人用提振人心的激情说:“我选择了做事,我就不会做一个平庸的人,我有权用自己的思维去成为一个不寻常的人……我要梦想,我要创新,我可能失败,也可能成功……我不会用自己的良心去做交易……我知道人生的价值在于不断地承担责任,所以,我准备去承担责任实现自己的梦想。”

诗歌,让真实存在。在《私密的裕固》封面,赵光龙写道:“我的狂想在墨迹未干时,一切都在狂风中化为乌有。我知道诗文不会带来荣耀,也不能让我洗心革面。我认识不了过去,也诠释不了现在。我做的一切只能说明,我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人。在纸上写下过去和现在,这就是我的秘密。”

责任编辑:子非

读《流浪的暑假》有感 篇12

要了解中秋节,深刻领悟中秋的内涵,可以翻看一下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冯骥才主编的《中秋》这本书。

从《中秋》中,我们能了解到传统的中秋节除了有计时功能外,更重要的是人们赋予了这个节日以一种特殊的价值、特殊的情感内涵和情感需求。冯骥才认为,中秋是有其内涵的,是需要赏月的。古时过中秋节,人们在院子里赏月,听嫦娥奔月的故事,有人对月高歌,把酒问天,都是非常美好的。当今过中秋节时,我们也希望在月亮最圆、最美、最亮的那个夜晚,一家人能够围坐在一起,过的是一个团圆,一种亲情,同时也有一份祝愿,这种情感便可以体现出中国传统节日的深刻主题。但遗憾的是,当我们重拾这些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时,我们却突然发现其“味道”已经变了,甚至已经忘记了中秋的内涵,没有认识到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在中秋佳节里,有人会舍得送给父母成百上千元的高档月饼,却不屑于回家与父母吃一顿团圆饭。更有甚者,还有人把这样的传统节日当成行贿受贿的契机,污染了社会风气。如果说把中秋的内涵给摒弃了,这也是传统文化的一种悲哀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苏东坡的美妙佳句,我们可以品味其中的诗情画意,也能够感受中秋的情趣。

其实,每一个节日都是有其深刻的内涵的,尤其是我们的传统节日。

读《三毛流浪记》有感 篇13

同亲爱的爸爸妈妈围坐在桌边,吃着可口的饭菜,感受着双亲的爱抚和体贴,背着崭新的书包去上学,和同学们一起感受着灿烂的阳光,聆听着老师温暖的话语,接受着知识的洗礼……在当今的中国是每个小孩都能享受的快乐。可是,在旧中国,那三毛却是个无爹无娘的流浪儿,他小小年纪却饱尝了常人难于想象的痛苦,饥寒交迫,还常常被人欺负,对他来说能够拥有一个家庭,能够背着书包上学,简直是海市蜃楼,空中楼阁,是镜中花,水中月……而我们呢,和三毛比起来,过的简直是天使般的日子,裹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享受着阳光一般灿烂的童年,有时却还要在双亲面前撒娇,嬉闹;有时还会拿回一份令双亲失望的成绩单。

三毛机智、勇敢、有志气。他恨坏人经常同那些欺压人民的坏蛋作斗争,连梦中都在用头把三个坏人顶到大江里去了。他同情好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现在社会中的许多人,见到坏人,却像没头苍蝇一样,跑开了。有一次,我正在玩,突然,有一个高个子的初中学生向我要钱,我不给,他就抢了起来,周围看到的人却跑得无影无踪了,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帮助我,同他斗争,我个子小斗不过他,真不知道如何是好,只得无奈地把身上的仅有的准备买早点的2元钱给了他。还有一次,我看见了一个人在大街上乞讨,我毫不犹豫地把身上的1元钱给了他,但其他路人却视而不见,我真不明白现在的人都怎么了!难道就连旧社会的一个穷孩子的精神境界都没有吗?

三毛是那样的贫穷,但又拾金不昧,又一次穷困潦倒的三毛捡到了一个钱包并没有占为己有却拼命地追赶失落钱包的主人,直到追上为止。我敢肯定,当时如果捡到钱包的是一个富人,他未必能这样做。

读《园冶》有感 篇14

我国明代不仅造园活动有较大的发展, 造园理论也有许多值得我们今天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特别是计成所著, 并于崇帧七年 (1634年) 刊版印行的《园冶》 (1) 一书, 可以说是我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的专著。

计成, 字无否, 江苏苏州吴江县人, 生于明万历十年 (公元1582年) 。他不仅能以画意造园, 而且能诗善画, 他主持建造了三处当时著名的园林———常州吴玄的东帝园、仪征汪士衡的嘉园和扬州郑元勋的影园。

《园冶》共三卷, 第一卷卷首冠以《兴造论》和《园说》, 是全书的纲领和立论所在, 即造园的思想和原则。《兴造论》突出强调“因、借、体、宜”原则的重要性, 《园说》阐明园林用地、景物设计与审美情趣。后有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十篇。在十篇的论述中, 相地、立基、铺地、掇山、选石、借景篇是专门论述造园艺术的理论, 也是全书的精华所在。特别是相地、掇山、借景更是该书精华的精华, 而屋宇、装折、窗、墙垣则着重建筑艺术的具体论述。

《园冶》一书的精髓, 可归纳为“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巧于因借, 精在体宜”两句话, 这两句话的精神贯穿于全书。

“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说明造园所要达到的意境和艺术效果。如何将“幽”、“雅”、“闲”的意境营造出一种“天然之趣”, 是园林设计者的技巧和修养的体现。以建筑、山水、花木为要素, 取诗的意境作为治园依据, 取山水画作为造园的蓝图, 经过艺术剪裁, 以达到虽经人工创造, 又不露斧凿的痕迹。

例如在园林中叠山, 就“最忌居中, 更宜散漫”。亭子是园林中不可少的建筑, 但“安亭有式, 基立无凭”。建造在什么地方, 如何建造, 要依周围的环境来决定, 使之与周围的景色相协调, 使环境显得更丰富自然。例如在厅堂前置山, “耸起高高三峰, 排列于前”, 那就是败笔。长廊是游览的路线, “宜曲宜长则胜”, 要“随形而弯, 依势而曲或蟠山腰, 或穷水际, 通花渡壑, 蜿蜒无尽”。楼阁必须建在厅堂之后, 可“立半山半水之间”, “下望上是楼, 山半拟为平屋, 更上一层, 可穷千里目也”。

造园不是单纯地摹仿自然, 再现原物, 而是要求创作者真实地反映自然, 又高于自然, 尽可能做到使远近、高低、大小互相制约, 达到有机地统一, 要体现出大地的多姿。园林有的似山林, 有的似水乡, 有的庭院深深, 有的野味横溢, 各具特色。如苏州拙政园, 经过造园家的巧妙布置, 这一带原来的一片洼地便形成了池水迂回环抱、似断似续, 崖壑花木屋宇相互掩映、清澈幽曲的园林景色, 真可谓“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佳作。“巧于因借, 精在体宜”是《园冶》一书中最为精辟的论断, 亦是我国传统的造园原则和手段。“因”是讲园内, 即如何利用园址的条件加以改造加工。《园冶》说:“因者, 随基势高下, 体形之端正, 碍木删桠, 泉流石注, 互相借资;宜亭斯亭, 宜榭斯谢, 小妨偏径, 顿置婉转, 斯谓‘精而合宜’者也。”

而“借”则是指园内外的联系。《园冶》特别强调“借景”“为园林之最者”。“借者, 园虽别内外, 得景则无拘远近”, 它的原则是“极目所至, 俗则屏之, 嘉则收之”, 方法是布置适当的眺望点, 使视线越出园垣, 使园之景尽收眼底。如遇晴山耸翠的秀丽景色, 古寺凌空的胜景, 绿油油的田野之趣, 都可通过借景的手法收入园中, 为我所用。这样, 造园者巧妙地因势布局, 随机因借, 就能做到得体合宜。

计成所阐述的造园理论与具体经验, 不仅对研究古典园林非常重要, 而且对于今天的环境景观规划设计实践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卷一《兴造论》里, 开篇作者就提出:“世之兴造, 专主鸠匠, 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乎?”强调了“主人” (即相当于今天的建筑规划设计师) 的重要性。其后又说:“半间一广, 自然雅称, 斯所谓‘主人之七分’也。第园筑之主, 犹须什九, 而用匠什一, 何也?园林巧於因借, 精在体宜, 愈非匠作可为, 亦非主人所能自主者;需求得人, 当要节用。”更是强调了主持造园规划设计人的重要性。

让我们来剖析一下计成做规划设计的过程。

计成说:“相地, 立基。”首先对项目要进行定位, 对基地各要素进行分析。具体阐述了规划设计的原则、设计的依据及设计的理念。

园基可分为山林地、城市地、村庄地、郊野地、傍宅地、江湖地等。计成说园地只有山林地区为最好, “园地惟山林最胜, 有高有凹, 有曲有深, 有峻而悬, 有平而坦, 自成天然之趣, 不烦人事之工”。但也各有偏好———“古之乐田园者, 居于畎亩之中;今耽丘壑者, 选村庄之胜”, 且不同的园基有不同的情趣———“宅傍与后有隙地可葺园, 不第便于乐闲, 斯谓护宅之佳境也”, “江干湖畔, 深柳疏芦之际, 略成小筑, 足征大观也”。

“相地”是从卜邻、究源、察地等几个方面考虑。卜邻就是选择园地时, 要充分考虑周围的环境, 包括地理位置、地貌条件、林木植被及周围的构筑物等多种因素。主要考虑“因借”的因素。“倘嵌他人之胜, 有一线相通, 非为间绝, 借景偏宜;若对邻氏之花, 才几分消息;可以招呼, 收春无尽”。

究源, 指探究水的源头———“卜筑贵从水面, 立基先究源头, 疏源之去由, 察水之来历”。水也宜合理利用, “临溪越地, 虚阁堪支;夹巷借天, 浮廊可度”, 且“架桥通隔水, 别馆堪图”, 隔水接以桥梁可以另建馆舍, 从而形成很好的对景关系。

察地亦包括植被。“多年树木, 碍筑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 斫数桠不妨封顶。斯谓雕栋飞楹构易, 荫槐挺玉成难”。

作者最后强调“相地”的原则要因地制宜, “相地合宜, 构园得体”。

先相地, 后立基。先要布置厅、堂、阁、室等屋宇的位置, 然后因地制宜, 考虑“宜亭斯亭, 宜榭斯榭”, 再后“开土堆山, 沿池驳岸”, 间杂植物配置。植物配置不但讲究“栽培得致”, 随季候的不同有所变化, “曲曲一湾柳月”“遥遥十里荷风”“编篱种菊”“锄岭栽梅”“寻幽移竹, 对景莳花”“桃李不言”, 而且强调了植被随季节变化的重要功用性, “一派涵秋, 重阴结夏”。

对于局部小地形的构筑, 作者提倡“高阜可培, 低方宜挖”, 才能达到“适兴平芜眺远, 壮观乔岳瞻遥”的境界。

立基的顺序, 要按重要性。接待客人的地方, “厅堂”先定, 必须正中, 光线要好。“古者之堂, 自半已前, 虚之为堂。堂者, 当也。谓当正向阳之屋, 以取堂堂高显之义”。

然后可以布置“室”等起居用所。一般“书房”也比较重要, 应优先选择位置。要满足幽静、优雅、敞亮等要求, 要能激发灵感。“书房之基, 立於园林者, 无拘内外, 择偏僻处, 随便通园, 令游人莫知有此”。

沿这些重要建筑布置游“廊”, 设计观景路线及视点。“廊基未立, 地局先留, 或余屋之前后, 渐通林许。蹑山腰, 落水面, 任高低曲折, 自然断续蜿蜒, 园林中不可少斯一断境界”。

考虑路线时要依据景点位置, 景点位置要考虑视点及观景路线, 并互动调整。“寻幽移竹, 对景莳花”, “高阜可培, 低方宜挖”, “围墙隐约于萝间, 架屋蜿蜒于木末。山楼凭远, 纵目皆然;竹坞寻幽, 醉心既是”。

游廊、亭、榭、花径构成了游园的路线与节点。“花间隐榭, 水际安亭”, 这是造园中构成风致的要素, “斯园林而得致者”。但“亭安有式, 基立无凭”, 选地立基并无准则, “惟榭只隐花间, 亭胡拘水际。通泉竹里, 按景山颠。或翠筠茂密之阿, 苍松蟠郁之麓;或借濠濮之上, 入想观鱼;倘支沧浪之中, 非歌濯足”。说到游廊, 或蟠山腰, 或穷水际, 通花渡壑, 蜿蜒无尽, “斯寤园之‘篆云也’”。

厅、堂、书房等建筑应考虑窗的位置, 确定对景。“桃李不言, 似通津信;池塘倒影, 拟入鲛宫”, “疏水若为无尽, 断处通桥;开林须酌有因, 按时架屋。房廊蜒蜿, 楼阁崔巍, 动‘江流天地外’之情, 合‘山色有无中’之句”。

同时设计园林构图布局, 这两者相辅相成。在构图中, 作者始终强调造园要追求画的意境。“园说”篇中提道:“窗牖无拘, 随宜合用;栏杆信画, 因境而成。”在“村庄地”中作者描绘:“桃李成蹊, 楼台入画。”在“掇山”中作者又重申:“深意画图, 余情丘壑。”从而最终达到“景到随机”, “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景观专项设计是对于规划内容进行深化的阶段, 与施工紧密结合, 如屋宇的做法 (包括门楼、厅、堂、斋、室、书房、亭、台、楼、阁、榭、轩、卷、广、廊等) 、花径做法 (乱石路、鹅子地、冰裂地、诸砖地等, 还包括具体的很多花样) 、装折做法 (栏杆、屏门、仰尘、风窗等装饰物件) 、门窗、墙垣、掇山、叠石等。还有一些诸如匾额、对联、题词等由文人游园时有感而发完成, 如红楼梦大观园题词等。

规划设计的过程, 最有价值的有两方面内容, 一方面是为什么要这么做, 一方面是怎么做。规划设计与施工紧密结合。作者以中国古典诗画为底蕴, 以实践为基础, 取诗的意境作为治园依据, 为后世的园林设计建造提供了理论框架及可供模仿的范本。

摘要:《园冶》集中体现了中国园林的传统造园思想, 影响远及海外。本文旨在对其造园精髓思想加以提炼, 力图变换一种视角, 用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将其加以剖析、引申, 希望有益于我国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的发展。

关键词:《园冶》,精髓,园林,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园冶注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8年5月第2版.

[2][美]诺曼K.布思.风景园林设计要素.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9年7月第1版.

上一篇:认识公顷下一篇:纳税筹划的主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