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人

2024-08-08

流浪人(精选7篇)

流浪人 篇1

显然文本与教师的教学感受、学生的阅读感受存在较大差异, 甚至是矛盾。而造成这种差异 (矛盾) 的主要责任人, 笔者认为归根结底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教师说课文太长不好上, 是因为教师没有真正抓住本文的结构特点;学生说写的太乱看不懂, 是因为教师没有妥帖地设计教学环节来引领学生进行阅读实践。换句话说, 教师对《流浪人, 你若到斯巴……》的误读是造成上文所叙之差异 (矛盾) 的症结。

误读一:《流浪人, 你若到斯巴……》是传统小说

本篇小说有别于学生以往接触的传统小说, 它借鉴了意识流小说的创作手法。意识流小说属于现代小说的范畴, 它的理论基础是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意识流”的概念由詹姆斯提出, 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像一条河流一样, 是不间断的主观思想意识的流动。小说中的意识流, 是指小说叙事过程对于人物持续流动的意识过程的模仿。具体说来, 也就是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 围绕人物表面看来似乎是随机产生, 且逻辑松散的意识中心, 将人物的观察、回忆、联想的全部场景与人物的感觉、思想、情绪、愿望等, 交织叠合在一起加以展示, 以“原样”准确地描摹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

《流浪人, 你若到斯巴……》这篇小说的意识流如下:我受伤了, 被送往战地医院, 医院以前是一所中学, 经过楼道, 躺在担架上的我, 看见了熟悉的画像、雕塑。可我拒绝承认“现在是在自己的母校”。被抬进美术教室的时候, 我“闭上了眼睛”。但是, 内心并未就此平静, 借着喊人点烟的当口, 我知道我回到了家乡———本多夫。此时我听着外面重炮高雅的轰鸣, 想起阵亡将士纪念碑, 突然产生一种强烈的愿望, 无论如何要弄清楚“是否当真回到了母校”, 另外还要弄清“到底受了什么伤”。当被抬进“手术室”的一刻, 我回忆起了三个月前在中学的学生生活。躺在手术台上, 我看到了黑板上自己的笔迹“流浪人, 你若到斯巴……” (战争的精神伤害) , 看到了只剩一条左腿的自己 (战争的肉体伤害) , 也认出了点烟人就是母校的门房比尔格勒 (学生生活的见证者) 。

由上可见, 小说以“我”为叙事视角, 以“我”的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来展示人物持续流动的感觉和思想并且完成叙事内容的转换。因此面对这一类文本时, 解读者尽可能准确地把握将人物多层次的感觉印象、心理图像, 从中寻绎人物意识流动的线索, 是做出细致、准确文本解读的关键。可是, 绝大多数教师并不尊重文本, 也不愿意动脑筋, 只是机械地把关于传统小说固有的一套认识生搬硬套在本文的解读上, 便有了如下这样的问题设计:请同学概括一下本文的情节。当听到学生说“小说讲了一个德国士兵……”时, 进行课堂观察的笔者就知道文本已经变味了。笔者思考, 如果同样的问题换一种问法, 或许不仅符合文本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 而且能够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小说, 理清下列三个问题:1.“我”是谁?2.“我”到底受的是什么伤?3.“我”是不是在母校?

[明确]

“我”是一名德国士兵, 受了伤, 但“我”始终想知道“我到底受的什么伤?”到最终伤口的包扎被解开, 我才终于意识到:我失去了双臂和右腿。

“我”又是一名中学生, “我”对“我”所在的位置进行了反反复复的内心斗争和确认, 最终由“我”所写的铭文得以确认:这里是“我”三个月前学美术绘画的母校。

误读二:《流浪人, 你若到斯巴……》是一元结构

笔者认为《流浪人, 你若到斯巴……》是一篇二元结构的小说, 而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一元结构。而且这种二元结构是由多重对比所构成。暂举两重对比, 具体有两重对比。

第一重对比

回忆: (1) 当这所学校还叫托马斯中学的时候。 (2) 三个月前我还坐在这里, 画花瓶, 描字, 休息时带上我的果酱黄油面包下楼去……甚至可以冒险地抽支烟, 尽管这是被禁止的。 (3) 因为这是我八年来学习画花瓶和练习写各种字体的地方。

现实: (1) 第三所, 也许用不着我讲, 就是阿道夫·希特勒中学。 (2) 我是属于“其他人”里面的。他们抬着我上了楼梯。……在楼下时, 不是有人在喊“其他人抬到美术教室去”吗?我属于“其他人”, 我还活着;显然, “其他人”就是指这些活着的人。那么, 这里就是美术教室。 (3) 我觉得周围的一切都显得如此冷漠、如此无情, 仿佛他们抬着我穿过一座死城博物馆, ……但这只是我的眼睛。

第二重对比

表层意识: (1) “这一切都不是证据。”我心想。……这不可能是真的, 我这样想。 (2) 我在想:多出色的炮队啊!……它无论如何也是高雅的。……我突然想到:倘若我果真是在母校, ……“由学校上战场, 为……而阵亡。” (3) 我又闭上眼睛想, “你一定要弄清楚, 到底受了什么伤;另外, 你现在是不是就在自己的母校里。”

潜意识: (1) 当我被抬过这扇门, 来到灯光耀眼的木板后面时, 就在这短短的一秒钟内, 我突然回忆起了这一切。 (2) 它第一次触动了我的心灵, 震撼了我内心某个隐秘的角落, 使我惊骇万状, 我的心开始剧烈地跳动。 (3) “牛奶, ”我喃喃地说……

第一重对比包含着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也就是说过去 (其实就是三个月前) 这里是美术教室, “我”学习生活的地方, 熟悉而又温暖;现在这里是伤员处置室, “我”受伤无助的地方, 冷漠而无情。第二重对比则表现出“我”意识中的矛盾。借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我们看到“我”的表层意识受到德国法西斯军国主义思想的毒害, 把盲目走上战场的愚蠢行为自认为是为国捐躯的英雄壮举, 甚至堪比当年扼守温泉关的斯巴达勇士;而潜意识则表现了“我”的另一层内心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 “我”拥有一个青少年所应有的单纯、天真和调皮等天性, 渴求着一杯“热牛奶”———象征宁静美好的和平生活。

值得我们读者注意的是, 这种貌似清晰的二元结构在海因里希·伯尔意识流的创作手法下完全被打破, 心理情节完全混杂在一起。尽管这种处理方式造成了一般读者的阅读陌生化, 然而恰是在这种叙事风格下, 小说呈现为一种动人心魄的“拼接”。这种“拼接”, 表现在人物身上就是时空错乱和心灵扭曲。因此, 《流浪人, 你若到斯巴……》是海因里希·伯尔匠心独运谱写的一支双重变奏的心灵之曲。

综合笔者对《流浪人, 你若到斯巴……》教学课例的观察, 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意识亟待增强, 文本解读能力亟待提高, 要知道文本解读是成功开展高品位、高质量的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语文教师应当在尊重文本自身特性基础上, 结合自身的知识经验, 就文本用什么样的语言文字反映了什么样的事实, 用什么样的结构体现了什么样的思路, 用什么样的材料证明了什么样的观点、表达出了怎样的情感, 以及文本为了说明观点或表达情感用了怎样的结构, 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结构等问题进行思考, 从而在思考中实现对文本材料的深入剖析。

黄厚江老师在《语文教师的智慧阅读———谈谈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一文中, 就文本阅读指出必须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陌生阅读———在全新的阅读中感受文本, 形成新鲜的阅读体验, 获得对文本的直接认识, 积累阅读教学的“本我”资源。陌生化阅读, 要求我们尽可能以一种空白的心态面对文本, 具体地说, 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指不带任何现成的结论进行阅读。二是不带任何现成框子进行文本评价。三是以读者的视角进行阅读而不是以教师的视角进行阅读。

第二阶段:立体阅读———从不同维度、不同层面观照文本, 获得对文本的全息解读, 处理好文本阅读中多重意义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三阶段:智慧阅读———借助个性化解读方式, 获得对文本新颖、独特的理解, 为高品位、高质量的阅读教学提供可能。

1.寻求解读文本的新视角, 获得对文本内涵的新理解。

2.寻求解读文本的新途径, 采用新的切入方式解读文本。

3.发现文本解读的新问题, 并通过问题解决形成教学的新思路。

流浪狗与流浪人等 篇2

在这个可以眺望大海的山头上,几间军营似的房子,里面住了9只流浪狗,以及30个街友。这是台北县街友中途之家,黄梅英照顾、陪伴到这里暂居的街友,已经7个年头了。

SARS爆发时,台湾当局为了感染管控,临时找到这个废弃军营收容街友。黄梅英当志工、接触街友多年,因此被找来任专职。“SARS时,我们每天晚上10点出门普查,至少忙到凌晨3点。”为何这么晚?街友如果早早睡倒街头,会被居民通报驱赶,所以他们得深夜去找,慢慢跟他建立感情,才能掌握栖息地。目前,台北县列管街友约700多人。

这里收容的是老病残、状况最差的街友。每个人都有故事,有人以前是黑道大哥,被砍到断手断脚,被小弟遗弃;有个原住民天生肢障,妈妈酗酒,把他遗弃在公园里;还有企业老板因为玩六合彩,把公司输掉,谋职困难,变成街友……近年又多了个特殊族群,“很多台商在大陆失败后,妻离子散,通过红十字转介回来。有些台商太久没回来,家早没了……”

“这里有农场让他们种菜、养鸡、养羊,通过劳动,体能可以慢慢恢复,也是很好的生命教育。”流浪狗也肩负动物医生的功能,有些街友沉默寡言,只有狗会亲近他,人也渐渐开朗起来。

除了陪伴就医,她也帮街友们找些清洁工、保安等工作,协助重返社会。她念念难忘有个找到工作的老伯,送来20斤油饭要回馈其他街友;也有人靠着撕小广告,每张赚5毛(新台币,下同),存到4万元,全数给10多年不见的儿子当结婚礼金。

与其他社福工作相比,街友服务很难找到资源。“一般人会觉得:他们好吃懒做,干吗帮他?”募款、募物资都很困难,偏偏街友们食量大,每人每餐要吃两大碗的饭,她常为缺粮而苦。

很多街友酗酒,一身病,这些年来,她已送走太多人。有时好不容易找到街友的家人,家人仍不愿见最后一面。她曾接到一个长期协助的街友的死讯,他把精神病药物全吞下,死在公园里。她说:“我听到他死了,心里只有祝福他,他这辈子太辛苦了,死亡反而是一种解脱。”(编辑/王克峰)

中年男跳舞

年纪较长的男人如果在舞池出洋相,现在有绝佳的借口了。

英国心理学家兼舞者彼得·洛瓦特(Peter Lovatt),针对近1,4万名民众的舞姿与信心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舞姿会随着年龄与性别而不同。男性跳舞的信心从十几二十岁稳定增加,30出头达到高峰期,之后下降,然而60岁又会出现奇特的高峰期。与年轻男性相比,中年男人的舞步通常较大、较不协调。

原因为何?洛瓦特博士认为,他们已过了自然生育年龄,舞步笨拙让年轻女孩却步(更别提帮年轻男生铺路了)。“从演化的角度来看,年轻女性不会被中年男所吸引。”

洛瓦特博士进行后续调查,研究为何有些人在舞池比较有信心,有些人却连摇摇屁股都不肯。

5.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设置悬念的写作手法在小说尤其是记叙文中所起的作用;

2.认识战争与人的关系、战争给人心灵和肉体上以及人类甚至人类文化带来的巨大伤害,思考战争悲剧的社会原因;

3.引发对战争的思考,激发珍爱和平、热爱祖国、励志图强的情感。

4. 有理有据地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分析标题的深刻用意,把握本文运用心理独白,悬念丛生,反复描写等特色。

二、教学重点:

1.对战争与人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了解战争的本质根源。

2.激发珍爱和平、励志图强的情感,认识“和谐发展”这一当今社会乃至国际关系主题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

认识战争与人的关系、战争给人心灵和肉体上以及人类甚至人类文化带来的巨大伤害。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教学方法:引导式与探究式研习。

1. 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对战争与人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能说出战争对人的精神摧残和人类文化的毁灭作用。

2。通过学习探究,了解不同的叙述风格,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3。开放讨论造成人物和社会悲剧的深层原因,还可以收集更好的资料,针对“遭遇战争”的专题作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提出更理性、更深刻的见解。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讲到,二战给人们带来了巨大伤害,这不仅仅是指幸福家庭被摧毁,大量财富流失、生命消逝,更多的是给仍然生存在这个满目创痍的世界上的人们心灵造成了的巨大的创伤。对于像希特勒、墨索里尼、东条英机等这一些战争的发动者、独裁者,毫无疑问,历史将给他们应得的惩罚。然而,如果战争的结果仅仅是审判的话,那么这还远远不足以与我们所付出的惨痛代价对等。今天,在我们逐渐遗忘一段历史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思考这样一些问题:那些战败国的人民,那些独裁者命令的执行者,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他们呢?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战争给交战双方所带来的影响呢?又是什么引起了战争呢? 有人说,是希特勒称霸欧洲的野心和他的极权主义、极端的种族主义造成了人类的这场灾难,可是,一个希特勒不足以撼动世界,这场最早发生在德国的战争之所以发展成为世界大战,还在于许多人、许多国家的共同参与。当战争结束,我们把更多的目光、更多的同情投给受害者的时候,我们是否遗忘了这样一群人——他们也参与了战争,他们也受到了战争的伤害,但是,他们是战败者,他们执行了希特勒的命令。

这里,我们不能不说到希特勒的个人能力,这个极赋演讲才能的人,鼓动了成千上万的德国青年狂热地参与了这场对犹太人、以及对欧洲各国的侵犯战争,当然,历史就像一个可以修饰打扮的小姑娘,在希特勒的嘴里,这是一次优等人对劣等人的清理、是德意志民族神圣而不可侵犯的权利,就好象当初日本“解放”中国。那些德国青年是带着至高无上的理想来参加战争的,(文革,红卫兵,狂热的理想)可是最终他们又得到了什么呢?

(二)作者简介: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作者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当初就是这些狂热的德国青年中的一个,他出生于德国科隆市,诞生在一战期间,二战爆发,伯尔被征入法西斯军队服役,先后在法国、前苏联、罗马尼亚作战,1945年被俘,同年12月获释,返回科隆。1947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开始成为专业作家,他希望通过小说使人们从恐怖的战争中认识过去,清算历史,在痛苦的回忆中重新开始新的生活。他的成名作是出版于1949的中篇小说《火车正点》,伯尔认为“战争是无聊的”,不管什么样的战争,它只能给人们带来死亡,因此他把战争归结为一种可怕的自然现象,人类失去理智的产物。他的作品另有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1950年),长篇小说《亚当,你到哪里去了?》等。它们揭露和批判法西斯侵略战争,以被迫充当炮灰的普遍德国士兵的遭遇,反映了德国人民的苦难。这些作品的基调灰暗、抑郁,把战争渲染成一场抽象的人与命运的搏斗,结果是人的毁灭。20世纪70年代,伯尔的创作出现了新的高峰,1972年因“他对时代的广阔视野、结合典型的灵敏技巧和对复兴德国文学作出了贡献”,获诺贝尔文学奖。中篇小说《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罗姆》(1974年)为其赢得了世界声誉。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典故来源,见书本注释1,那么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引用这个典故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呢?

(三)整体认知

和《一个人的遭遇》类似的是,《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也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但两者又有一些不一样,那就是《一个人》是在向别人讲述自己的故事,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却是完全以“我”的意识流展开故事,因此,情节上具有跳跃性,不连贯,这会给我们的阅读造成一定的难度。但是,我们读小说都可以先抓住小说的三要素(学生回 2 忆)——人物、情节、环境,所以,在同学的阅读过程中,先要理清这样几个问题(四人小组讨论完成):

1. “我”是谁?“我”遇到了什么事情?精神状况如何?(请带感情完整表述)2.“我”现在在哪里?文章是怎样写“我”对这个位置的确认的?

3.“我”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当中?这环境是如何展现的?

4.记录你们的第一阅读感受。文章中哪个部分引起了你的注意?又有哪些疑问? 小组讨论,自由发言。学生合作串讲故事,再解决疑问。

我有一个疑问请同学们帮忙回答,在“我”被抬到“美术教室”里的全过程中,始终有一个人在“陪伴”着“我”,这个人是谁?文章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写到这个人?

(四)深入探究

1。如何确认我的身份,学生?战士?我参战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从哪能看出来?

明确:是二者的结合体,但学生的本性多一些(大量对学校的描写)。主动参战,因为:

(1)对战争中的战友的鼓励认同。P47对炮火的赞美,他认为战争是美好的

(2)想成为烈士,在纪念碑上留名,对“烈士”充满向往

(3)对城市中火光,浓烟充满敬慕。P43-46 “我”是哪一种人的代表?

他是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的一个代表,他对侵略战争缺乏认识,他糊里糊涂上了战场,又糊里糊涂受了重伤回来,他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价值,只是那句话让他去的,他狠狠地被欺骗了,充当了战争的炮灰。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悲剧人物,刚才在梳理情节的过程中,其实同学们已经说到了很多。我们作个整理工作,同时再挖掘一下,这个人身上,到底有多少矛盾、困惑、痛苦,他的悲剧性体现在哪里?

引导:尽管我们是受害方,但我们都具备着人类特有的人性美,即我们优秀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给我们打下的深深烙印,那就是包容心、同情心。带着包容心、同情心,你将如何描绘这位伤兵——一个中学生——未来的生活?

明确:(1)3个月前,我离开,那是我是一个健康的8年级学生,学校还能算是个学校,3个月后,我回到原地,学校成了临时医院,周围有很多死人,城市在火海中,我失去了双臂和右腿。

(2)我想名垂青史,事实却是,我没阵亡,却成了残废,而且即使阵亡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而阵亡?名字留在纪念碑上是件崇高的事情,可是纪念碑又哪都能领到,按一个格式成批生产,崇高的意思被这种机械复制消解了。

(3)我在学校的时候,过着“绝望”的日子,虽然活着,却必须写下斯巴达战士墓碑上的铭文。斯巴达战士为保家卫国为牺牲,我不知道为什么。

(4)我受伤了,很严重,周围的人对我却那么冷漠。

(5)我觉得炮声高雅,自己却极有可能是被炮弹炸成了残废。

(6)我在德国的土地上受了伤,我不是保卫国土,也不是侵略他人,我是为什么呢?

(越战:战争长达12年,美军死亡5.6万,30多万人受伤。在战争中失去双腿的伦道夫•巴克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愤怒地控诉道:“(政府)要我们为了自由和理想去(越南)战斗,而战争却使我永远失去了自由。而且至今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了一种什么样的理想和自由去战斗。每年我除了与那些悲惨的战友们泪流满面地团聚外,似乎痛苦与孤独就是我生活的全部。”)

设想一下,如果这里的“我”,就是我们自己,你觉得自己在这样的处境中,会比他更聪明、更理智、更有美好结果吗?。学生自由表达。

2.小说中的“我”经历了这场战争,并且失足、失手,几乎亡命,可谓“英勇无比”,他这一“壮举”有没有得到同胞、国家的认可?“我”当时是以什么样的目的或心态去参战的?而今“我”后悔了吗?醒悟了吗? [阅读新教材中相关段落,讨论回答]

明确:(1)我原以为受重伤后,可以得到及时的治疗,哪怕是得到别人的安慰;没想到我多次因疼痛难当而叫喊,却无人理会,面对的而是别人的“冷漠、无情”,“仿佛他们抬着我穿过一座死城博物馆”“我失声呼叫,医生和消防队员愕然地望着我,可是医生只耸了耸肩膀”……

(2)我原以为为了那句话,我的名字可以刻到“竖着更大的金色铁十字,装饰着更大的月桂花环石雕”的纪念碑上,如此青史留名,没想到“纪念碑并无特色,也毫不引人注目,到处都一样,都是按一种格式成批生产的,需要时,随便从哪个中心点都可以领到……”

(3)我原以为听到的炮声是多么的宽慰、惬意、粗犷、高雅,“是图画书里打仗的模样”,没想到那是“熊熊大火”“红光和黑烟交织”,它吞噬了我的双臂和右腿,让我欲生不能,欲死不能。花季的年龄,却过早地凋零了……

3、“我”对母校的确认,其实已经有了很多的证据,但都被“我”一一“否定”,最终是缘“我”在三个月前用六种字体书写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句话才得到真正确认。研讨:

(1)请你走进“我”的内心世界,分析:在众多的证据下,“我”为什么对自己的母校不敢确认?为什么直到铭文出现时才敢确认?确认是母校后,我有哪些表现?为什么会有这种表现?

(2)请你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分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情节?(其一:作者为什 4 么要安排这样一个“确认”?其二:作者为什么要把“我”安排在自己的母校?)

明确:(1)他的伤势太重,有可能是产生的幻觉;但从整个确认过程来看,恐怕不能单纯理解为“幻觉”所致,却是应该理解为:他不敢面对过去,不敢面对或正视他曾经拥有的健全,别说再用他那双手去绘画去写字,就说再跑到楼下去喝一杯牛奶、去违禁抽一支烟,这些已经成为了永远的不可能,如果他能活下去的话,这些就是他一辈子的奢望了。

由此看来战争给他带来的不单是肉体上的创痛,而更大的却是心灵上的巨大震痛;而这些伤痛全都是三个月前在老师的叫骂下自己所写的那句话——“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惹得祸;也正是这铭文给他开了个生与死的玩笑,而这个玩笑谁又开得起?(这印象难道不深么?)——铭文是伤害他的根源!{投影}

我们可以想到他带着残肢忍受着剧痛再次见到铭文时的复杂心情,因为他曾迷信,付出,又深受其害。这也是为什么直到铭文出现时才敢确认的原因。因而在他确认母校后的“惊骇万状”“震撼了我内心某个隐秘的角落”“我失声呼叫”等等表现,不正是这种心灵震痛的反映么?

(2)其一:作者这种安排是有其用意的,确认母校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的目的是把主人公所有的不幸全都聚焦在这一句话上。这句话究竟有什么含义呢?

(阅读教材下面的注解,进行讨论回答)

提示:暗示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盲从,为法西斯效力卖命的可悲现实。——反战主题

教师命令学生学写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个典故原指希腊斯巴达人为保卫祖国而英勇战死的事迹;以此暗示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盲从,为法西斯效力卖命的可悲现实。“我”能死死地记住这句话,并凭借这一句话肯定自己现在就是在母校,实在是莫大的讽刺!到这里,你还会说“我”是主动参战的吗?

拓展:当年日本帝国主义进行军国主义教育图片展,体验:军国主义教育给人们带来的伤痛

其二: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却上了战场,文科学校成了伤兵医院,到处充满着血腥味,学校和伤兵医院本是两不相干的地方,可是“我”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己的母校,反复出现的对学校走廊的艺术布置的描写,使人感觉到战争与文明发生了强烈的冲撞,对文明的摧残。

4.“我”为什么要反复提及那些画像?为什么要反复描写学校的环境布置?

提示:介绍美狄亚——希腊戏剧中的复仇女神形象,为了爱情杀死了自己的弟弟,后来又为报复丈夫的不忠亲手杀死自己的儿女;老弗里茨——使普鲁士变为专制主义军事大国的 5 人。尼采——他的超人哲学,权利意志论,通常被认为是法西斯思想的温床。你的学校里挂着什么样的画?小说中的“我”的学校挂的这些画,对“我”以及所有在学校里的学生潜移默化着什么?

明确:反复出现对学校环境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战争对文明的摧残。学校和伤兵颐和园本来是两个不相干的地方,可我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己的母校,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却上了前线,文科学校却成了伤兵医院,学绘画的永远失去了双手,这些突出表现了法西斯穷兵黩武的本质。

5.再读结尾,体味悬念的作用:有被捉弄的味道,让人回味、发人深思。

悬念,就是文章中令人好奇而又不能马上知道底细的情景。

悬念的主要作用是抓住读者的心,引起读者对事情的发展、变化、结果,对人物或事物的处境、结局产生关切心理,使文章情节发展更具有吸引读者关切、引人入胜的魅力,更能引发人的深入思考,产生心灵的震撼,更好地揭示主题。这种写法在小说中最为常见。

他像是后悔了,醒悟了: “牛奶。”我喃喃地说……

[讨论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无限伤感与痛恨、向往平静的生活。“牛奶”=和平,战争给人精神上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五)主题提升:

说到这里,你觉得这个小说重点是写战争、战争状况,还是写其中人的存在的窘境和他受到历史、时代等等限制的命运?学生自由表达。

我比较同意后一种观点,也就是觉得这个小说是在写人存在的窘境,写人受到历史、时代等等限制的命运。而战争小说只是人类荒谬的存在境遇的一个特殊案例和某种放大吧。

(六)深化拓展:

1、引进一对历史学研究概念: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比《一个人的遭遇》难读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不是我们多见的“长时段”小说,“长时段”小说因为叙写的故事历时间很长,所有小说通常有跌宕的情节,读者很容易把握故事的来龙去脉。而像《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小说只选取了一个历史时刻的“横截面”,然后一下子把读者投入到一个特定的场景中,没有交代,就像看电影那样,因为历时相对很短,几十分钟到几个小时,它也没有复杂的叙事,更多地是在进行那一刻的心理变化的描写。应该说,后者,《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样的,更具现代小说的特点。

2。引进一个概念:受限制的视点。

阅读完这个小说之后,我们知道很多,比如这个是学校,是战争,是德国快战败了,知道他是不幸的。现在我们看这个小说的时候,是多么的具有道德优越感,觉得自己谴责战争,站在正义的一方,俨然觉得自己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但这种道德优越感在历史性的,它在实际的存在中是多么的捉襟见肘。生活在那时那地的“我”的视野就被限制的。所有当代中国青年具有的想法,包括反对战争、需要和平等等都是小说中的“我”不知道的。其实现代人一直处在这样的“受限制”的无奈和悲剧中,无论战争与否。

3。第二专题,名为“和平的祈祷”,第一个板块“遭遇战争”又安排了2篇表现在二战中分属两个阵营的人的命运遭遇的小说,编写者的意图已经十分明确。我想补充的是:如果我们看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部小说,知道存在本身的复杂性,不是简单的谴责战争,那就是对作者的最大尊敬。“多元”和“复杂”是一种重要的文明心态。小说是有血有肉的,是尊重复杂的历史现实的。简单的将“和平”与“战争”二元对立,有违文明的心态,也容易使我们落入一种过时的思维范式里面。

(七)情感培养

第二次世界大战已过去了六十年,在这六十年间,曾对世界人民犯下战争罪行的法西斯国家对它们的历史是怎样看的呢?

材料一:《德军剩下来的东西》哈•霍利(法)

战争结束了。他回到了从德军手里夺回来的故乡,他匆匆忙忙地在路灯昏黄的街上走着。一个女人捉住他的手,用吃醉了酒似的口气和他讲:“到哪儿去?是不是上我那里?” 他笑笑,说:“不。不上你那里——我找我的情妇。”他回看了女人一下。他们两个人走到路灯下。

女人突然嚷了起来:“啊!”

他也不由抓住了女人的肩头,迎着灯光。他的手指嵌进了女人的肉里。他们的眼睛闪着光。他喊道:“约安!”把女人抱起来了。消息一:《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

1970年12月7日,大雪过后,东欧最寒冷的一天。对捷克、波兰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下。他向纪念碑献上花圈后,肃穆垂首,突然双腿下跪,并发出祈祷:“上帝饶恕我们吧,愿苦难的灵魂得到安宁。”勃兰特以此举向二战中无辜被纳粹党杀害的犹太人表示沉痛哀悼,并虔诚地为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

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统赫利同时向全世界发表了著名的赎罪书,消息传来,世界各国爱好 7 和平的人们无不拍手称赞。1971年12月20日,勃兰特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消息二:

每年8月15日前后,日本内阁成员都要掀起一股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的风潮。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今年1月1日第四次参拜靖国神社。自当选以来,小泉曾四次参拜靖国神社。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8月10日表示,他不会屈服于国际社会的压力,明年还要参拜靖国神社。

(1)结合本文联系现实思考,为什么德国在二战后能反思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痛苦,承认本国在历史上所犯的罪行并敢于承担责任,而日本却不能?

(2)假如你是胡锦涛主席智囊团的成员,或是中国的领导人物,面对中日关系的过去和现实,将如何制定对日本的外交政策?请用一段简明的语言表达出来。

(3)我愿在此重申,中国政府发展中日友好合作关系的方针没有改变。我们将严格遵守《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和《中日联合宣言》三个政治文件,坚持通过对话、平等协商,妥善处理中日之间的分歧,加强两国在广泛领域的交流合作,加强民间友好往来,增进相互了解,扩大共同利益,以实际行动致力于发展21世纪的中日友好合作关系,使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使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胡锦涛

(八)课堂小结:

“你见过孩子那惊慌失措的眼神吗?你见过孩子那绝望无助的眼神吗?你见过孩子那野兽般复仇的眼神吗?而此时此刻,伊拉克的孩子们,正遭受着战争的摧残;而此时此刻,他们看到了什么?那交织的火舌,震耳欲聋的爆炸,还有那漫天的硝烟,身边渐渐冰冷的亲人……”

当我们结束这一课的时候,世界上的枪炮声并没有停止,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吞噬新的生命,让我们静下心来思考战争的罪恶,思考战争给人带来的伤痛。

(九)作业:

比较《一个人的遭遇》与《流浪人》的异同。

流浪流浪现代诗歌 篇4

奔腾,咆哮

在荆棘中隐忍

于大道处狂欢

风中有爱

雨中纯情

你,我,他总是那么平凡

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表情……

心灵与行动

总是那么轻描淡写

此刻的我

痴狂于前方的风景

不是你,不是他

左右得了的野马

微风带着燥热

流过屋檐窗纱

一个个光着膀子

汗雨中高呼

追求梦想的脚步

无止无息

虔诚的信仰

怎可?

心有不甘!

酣畅淋漓热血沸腾

只因一颗冠军的心!

忍不住

流露亲昵

霞光下的红晕

总是归鸟把情歌唱

一首首爱的诗意

洒遍甜美的笑颜

执子之手

漫步亭宇

不停夕的`渴望

用承诺筑起信仰的天坛

不曾回望

错过的点点滴滴

在夕阳中散淡

沉浸的梦想

读流浪狗和流浪猫有感 篇5

这本书主要讲了有一个与世隔绝的村子叫稻香村,但因为大歌星甜甜小姐的到来而出了名,也因为甜甜小姐在这个人间仙境修建花园别墅使稻香村变成了一个度假村。而原来村子里的一只猫和一只狗却不愿到城里去,在这个度假村里变成了流浪狗和流浪猫,也就是这样他们和度假村里的人和动物们发生了许多故事。

这个故事让我们想到很多:什么是真正的友情?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小猫小狗的友情都是这样的好,在利益面前现实中的人呢?友情比金钱都重要的时代真的一去不复返了吗?希望流浪狗和流浪猫的故事能唤醒我们对亲情友情的记忆,做任何事都不要见利忘义。篇二:《流浪狗和流浪猫》的读后感

《流浪狗和流浪猫》的读后感

《流浪狗和流浪猫》的读后感

《流浪狗和流浪猫》是一本让我百看不厌的书,今天我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受吧!

在这本书中有一对夫妻认钱都不认儿子,他们说他们的儿子不值钱,都不管他但西施非常喜欢他,经常照顾她,唉!动物都通人性有感情啊!比那些冷漠、无情、自私的人强多了。我觉得那些冷漠、自私,无情的人都应该向动物好好学习了。好好的反省一下,撇弃坏习气,来做一个善良,无私,有爱心的人吧!篇三:流浪狗和流浪猫读后感

流浪狗和流浪猫读后感

篇一:流浪狗和流浪猫>读后感

今天,我看完了《流浪狗和流浪猫》这本书主要讲了:玫瑰度假村是一个富人云集的地方,也是一个宠物成堆的地方,但一只流浪狗和一只流浪猫常在这里游荡。高贵的波斯猫喜欢上了具有骑士风度的流浪猫,漂亮的西施狗喜欢上了侠肝义胆的流浪狗。西施狗的主人非常势利,他们把西施狗当做赚钱的工具,千方百计地阻挠西施狗和流浪狗在一起。为了救下被主人拿去做权钱交易的西施狗,流浪猫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终于让流浪狗和西施狗>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

这本书讲的不仅仅是猫猫狗狗的>故事,这本书还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友情。

篇二:流浪狗和流浪猫读后感

在这个寒假里,我有幸读了一本杨红樱的书:《流浪狗和流浪猫》,这本书非常有趣,这本书的大体内容是这样的:

稻香村是个美丽而古老的村庄。

因为有群山怀抱,稻香村几乎与世隔绝,外面很少有人知到世间还有这么一个稻香村,所以,他被称为“人间仙境”.但是,有一天,三个大“怪物”从天而降,这是天王巨星“甜甜小姐”的直升机。随后,甜甜小姐把稻香村变成了玫瑰度假村。

玫瑰度假村是个富人云集的的地方,也是宠物成堆的地方。这里有甜甜小姐的lover(lvoer是甜甜小姐的宠物狗),还有别人家的宠物狗,但这里还有一只流浪狗黄大侠,和一只流浪猫黑骑士常年在这里游荡。

高贵的波斯猫爱上了具有骑士风度的流浪猫黑骑士;漂亮的西施狗爱上了具有侠肝义胆的流浪狗黄大侠;西施狗的主人非常喜欢钱,非常势力,他们甚至还不懂法律,千方百计的阻挠西施狗和流浪狗黄大侠在一起。为了救下被主人拿去做交易的西施狗,流浪猫黑骑士知道了,不惜自己的性命,终于让流浪过后和西施狗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流浪狗和西施狗把流浪猫埋在了高高的青山上,还立了一座墓碑,上面写着:流浪猫之墓。

墓前,鲜花常年不谢。每当夕阳西下,就会看见一只>孤独的狗,守在坟前凄凉地唱着《流浪之歌》。它在怀念它最亲密、最忠实的朋友—流浪猫。

在我上学的这将近六年里,我有一些同学,但我有一个最最知心的朋友,他的人品,脾气,学习非常好,和他在的这几年里,我感受到了真正的友情,我们从没吵过架,也没有打过架,他让我知道,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是友谊。她还让我感受到,有朋友是多么快乐。此时,我真想大声喊一句。:有朋友,真好!

这本书告诉我们:这不仅是猫猫狗狗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友情?什么是真正的爱情?猫、狗等这些动物都有如此的感情,何况我们人类呢?我想,人与人之间,首先最重要的是要用感情去交流,人们只有坦诚相待,以诚待人,我们才能更好地相处﹗

我们要在生活中尊老爱幼,热爱同学,团结友爱,互相学习。在家里,我们要做一个懂事的好孩子,积极帮父母干家务,关心别人,不顾自己。在平常的小事中,不是也包含着这种深刻的道理吗?所以,我们以后一定要做个助人为乐的有心人。猫、狗等这些动物都有如此的感情,何况我们人类呢?我想,人与人之间,首先最重要的是要用感情去交流,人们只有坦诚相待,以诚待人,我们才能更好地相处﹗

寿光市实验小学六年级:小帅

篇三:友情诚可贵——读《流浪狗和流浪猫》有感

也许,人们仅仅认为,只有人与人之间才会有友情。但是,错了,在杨红樱阿姨笔下的《流浪狗和流浪猫》中,让我读出了,在猫猫狗狗的世界里,什么是真正的友情?

原本美丽而古老的稻香村,有着最勇敢的狗黄大侠和最仗义的黑骑士。但却因为歌星甜甜小姐,一切都改变了?? 稻香村不见了,成为了玫瑰度假村。因此,这里也成为了富人云集的地方,当然也是宠物成堆的地方。但黄大侠与黑骑士因为没有和他们的主人离开这里,所以只能在这里到处游荡,成为这里的流浪狗和流浪猫。在一段时间后,高贵的波斯猫爱上了具有骑士精神的流浪猫;漂亮的西施狗爱上了侠肝义胆的流浪狗。可是,西施狗的主人非常势力,他们把西施狗当作是赚钱的工具,千方百计阻挠西施狗与流浪狗在一起。为了救下被主人拿去做权钱交易的西施狗,流浪猫最终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此,流浪狗和西施狗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一个人的成长,永远不可能没有一个知心朋友。友情是很珍贵、很难得到的东西,朋友也是。当你拥有时,朋友间的种种情谊就会不时地体现出来。当你受伤时,成功时,困难时,朋友总会用自己的爱心给予你>温暖和鼓励。

友情,需要你时时去保护。它正如一朵刚栽下的小花,需要你不断呵护。只有这样,你才能让这友谊之花茁壮成长;倘若你不懂得珍惜、培养,那么只能让这脆弱的小花逐渐走向枯萎,甚至死亡。

当然,友情也是一种需要慢慢积累、储蓄的财富。如果你得到了这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你一定不要放弃,因为它会让你感到受益无穷!

友情诚可贵,让我们都好好去珍惜这充满情谊的时光,让友谊之花永远绽放,并且开得愈来愈灿烂!

篇四:流浪狗和流浪猫读后感

今天,我看了本书名叫《流浪狗和流浪猫》主要讲了玫瑰度假村是个富人云集的地方,也是宠物成堆的地方,但有一只流浪狗和一只流浪猫常在这里游荡。高贵的波斯猫爱上了具有其实风度的流浪猫,漂亮的西施狗爱上了侠肝义胆的流浪狗。西施狗的主人非常势利,它们把西施够当作赚钱交易的西施狗,流浪猫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终于让流浪狗和西施狗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从流浪狗和流浪猫的身上发现它们机智勇敢,就像文中的流浪猫一样死也不说流浪狗和西施狗在哪,这种不出卖朋友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从流浪猫的身上感受到他的不怕牺牲和机智勇敢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猫和狗之间都有这样让人们羡慕的感情,我们呢?也需要这样的以诚相待,才能更好地相处。

篇五:流浪狗和流浪猫读后感 读了流浪狗和流浪猫我知道了杨红樱阿姨是一位专门给孩子写书的作家。她写的故事有时让你泪如雨下;有时让你心中暖流连绵;有时让你哈哈大笑??像一条条连通现实和幻想的秘密通道。《流浪狗和流浪猫》就是一本让你泪如雨下的故事书。

玫瑰度假村是个富人云集的地方,也是宠物成堆的地方,但有一只流浪狗和一只流浪猫常在这里游荡。高贵的波斯猫爱上了骑士风度的流浪猫,漂亮的西施狗爱上了侠肝义胆的流浪狗。西施狗的主人非常势利,他们把西施狗当做赚钱的工具,千方百计阻挠西施狗和流浪狗在一起。为了救下被主人拿去做权钱交易的西施狗,流浪猫牺牲了自己的生命,终于让西施狗和流浪狗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我读完这本书后,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不仅仅是猫猫狗狗的故事,它告诉了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友谊。当时西施狗被卖到了市长家里,市长主要的目的是把它送给一位女王,让自己增权增势。但流浪狗和流浪猫混进市长家里,为的是救出西施狗,而不幸的是最终计划就要成功时,市长家里的一条狗发现了它们的计划,还不留“人”情的大吼,招来了家中的保镖,在千钧一发之际,流浪猫让流浪狗和西施狗逃走了,自己来应付那一群保镖,最终被保镖抓住,直到打死!流浪狗把它埋在了高高的青山上,自己家旁,天天在流浪猫的“身”边。孤独地唱着两人创作的流浪歌。

当我读到最后流浪猫坚决不肯说出流浪狗和西施狗的去向,就连被保镖们活活打死的前一刻都不曾后悔时,我哭了,我觉得我终于体会到了什么才是真的朋友,什么才是生死之交。就连我在写这篇读后感时,我的泪也是倾然而下,我想我以后一定会像流浪猫一样对待自己最真诚的朋友,或许我做不到去牺牲生命,但我认为我会努力的。

悲伤的故事虽会给人留下遗憾,但我相信这一定是最令人回味、深思的。篇六:流浪狗和流浪猫读后感

暑假里,妈妈给买了本杨红缨的著名小说《流浪狗和流浪猫》。我看了第一眼,就

喜欢上了它。因为它那精致简洁的封面:绿底、红字,几只可爱的猫,几条潇洒的狗。

书里讲的是稻香村里一只流浪狗和一只流浪猫的故事。作者用有趣生动的语言,描绘出动物们的友情和爱情。玫瑰度假村富人多,宠物多,但有一只流浪狗和一只流浪猫在这里游荡,它们各有一个“显赫”的名字:“黄大侠”和“黑骑士”.高贵优雅的波斯猫爱上了有骑士风度的黑骑士,美丽善良的西施狗爱上了勇敢的黄大侠。西施狗的主人爱财如命,把西施当作赚钱的工具,拿出去做交易。为了救下她,黑骑士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让黄大侠和西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其中,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黑骑士救西施。它让黄大侠带西施回到绿色山庄,自己顶住门。后来,他被市长打晕了,仍死活不肯说出西施们的下落,最终被他们活活打死。临死前,他吻了一下波斯猫和他的四个孩子。黄大侠、西施和波斯猫一起,把黑骑士埋在了高高的青山上。

一只流浪狗 篇6

人来人往的路边, 有一只脏兮兮的大狗, 胆怯而无所适从地走着。它的身上有很长的毛, 可这也无法掩盖住它那过瘦的躯体。那些长毛原来应该是白色的, 可现在上面不知沾了多少污水脏泥, 已经变得棕不棕, 黑不黑的了, 真像一个流浪汉脸上的胡子。这时, 路上走来了一对情侣, 而大狗也正巧窜到路边的垃圾箱旁找吃的, 一不留神和那个女孩撞在了一起。女孩低头一看吓了一跳, 跑到人行道外面去了。而大狗也被吓得不轻, 畏畏缩缩地跳了老远。

想必这只狗, 也受了人类的不少欺负吧。它被主人抛弃, 流浪街头, 说不定遭到了无数顿的拳打脚踢, 才会这么害怕人来吧。可看到了它, 我却产生了一种奇怪的感觉。它的身体很长, 几乎和成人的大半个身高一样高;它的四肢也很长, 那长长的四肢在路上走动, 那身体的比例, 怎么让我觉得它不像一条狗, 而像是一个人呢?倘若是一般的狗, 也就罢了。可是这条狗的四肢实在太长了 (也许其它的狗四肢也长, 只不过我没注意到吧) , 它与我印象中的狗不一样。它躲避时的那种恐惧, 仿佛就像一个充满了感情的人。不知道在它那双被长毛遮盖住的眼睛里, 是怎样地看着这个世界。

于是我忽然地感到奇怪了。人为什么要养宠物呢?好奇怪的行为啊, 真是无法理解。在一个人类的家庭里, 还有着一个不是人类的成员。它被套上华丽的项圈, 吃与其它成员不同的食物, 家庭的主人每天要和它出去散步, 它得到别人的爱抚、亲吻、照顾———从一群外族那里。人建立了自己钢筋水泥的森林, 建立了自己独一无二的群落, 就是为了与其它种族隔绝开, 现在却又堂而皇之地把它们带入家中。这是怎样一个畸形怪异的族群啊, 恐怕别的动物都会对此费解吧。

而我们却忘了, 它们也是“人”, 也像人一样有自主的能力。如果不是那条狗像人一样的外形引起了我的注意, 我也不会这样想的。它们也是“人”, 是不同的“人”。我们是两条腿直立行走的人, 它们是四肢行走的人, 除此之外, 再无差别……当然, 这样说有点过了。我们把它们当做家庭的一员, 却忽视了它们的灵魂, 但这也给了它们可乘之机, 可以观察我们, 无所顾忌地观察, 因为我们警惕的神经不会警惕它们。它们看到了什么呢?相信那些敏锐的嗅觉和听觉吧, 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已经在那些眼睛的监视之下了。

那只狗, 如果它站起来, 用两条腿行走, 会怎么样呢?我难以想象, 但那肯定是一个人了吧。它就是一个流浪汉, 留着大胡子, 穿着破旧军装的流浪汉, 喝酒时酒顺着脸往下淌的流浪汉, 浑身脏兮兮全是泥的流浪汉。其它狗呢?它们都站起来了, 吉娃娃是眼睛泛着光的小矮人, 腊肠是大腹便便的老板, 藏獒是满脸横肉的打手, 拉布拉多犬是娇生惯养的公子哥……它们要和人类平起平坐。是人养狗, 还是狗养人呢?人和狗恐怕有不同的回答吧。到时候人类肯定吓坏了:我辛辛苦苦营造的钢筋水泥森林, 怎么会被外族侵入呢?它们大摇大摆地走在我的大街上, 它们无所顾忌地大喊大叫, 它们在我家里白吃白喝还要我照顾……等人类意识到这一切的时候, 肯定会抓狂了吧。哦, 没办法, 这就是所谓的“自作自受”吧。

我想着想着, 已经超脱了现实。啊, 回到现实!如果人没有把狗当宠物养, 狗会怎么样呢?城市里有野猫的群落, 可我还没发现有野狗的群落。当然, 猫和狗,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人, 只不过没有直立行走, 没长一张人脸罢了。还有老年人笼中的金丝雀, 水缸里游的金鱼, 都是人。人哪还有隐私呢?我们的世界暴露在它们的目光下, 已经是赤裸裸的了。

导师:袁向萍

流浪汉的流浪歌 篇7

但德尔莱的知足性格绝丝毫没有抹煞其杀手的本性,在客场迎战奥地利维也纳队时,他在第70分钟的一粒进球就让主队的一只脚踏出了联盟杯;而在双方第二轮的较量中,德尔莱在最后时刻的进球让奥地利人的联盟杯之梦彻底破灭。在第四轮淘汰赛中,波尔图又一次单场比赛狂灌对手六球,而前几场比赛的终结者德尔莱,却再次在打入一球之后默默退居二线,把更多的发光机会留给了队友。

如果说这一赛季联盟杯的前半程主要体现了德尔莱的大公无私,那么,进入1/4决赛之后,我们看到更多的则是他的坚韧不拔。波尔图队背负主场0∶1的失利远赴希腊雅典,在尼古拉迪斯球场,德尔莱开场不到20分钟就给了欢腾雀跃的希腊人一记闷棍。90分钟的比赛之后,双方以总比分1∶1进入加时赛,第103分钟,德尔莱又像幽灵一样出现对方半场,他轻巧地晃过防守队员后把皮球送入了对方大门。德尔莱在希腊人家门口踹出的两脚,让帕纳辛奈科斯队的前进步伐就此打住。

上一篇:为了共产党人的使命下一篇:励志电影动画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