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精神病患者(精选9篇)
流浪精神病患者 篇1
关键词:精神病,护理,管理
我院于2008年1~12月共收治流浪精神病患者76例, 现将其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76例患者中男40例, 女36例。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 (CCMD-3) [1]诊断为精神分裂症30例, 分裂样精神病20例, 精神发育迟滞9例, 精神发育迟滞伴发行为障碍9例, 癫痫所致精神障碍2例, 酒中毒所致精神障碍6例。几乎所有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躯体疾病, 其中肺部感染6例, 尿道感染14例, 外伤及皮肤感染36例, 双下肢严重烫伤坏死1例, 乙型肝炎13例, 肺结核1例, 淋病2例, 哮喘2例, 孕妇1例 (怀孕24周) 。
2病情特点
2.1 缺乏既往资料
送入者只能提供当时情况, 不能提供详细资料, 如姓名、年龄、住址、性格、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既往疾病及治疗情况等[2]。
2.2 生活不知自理
个人卫生极差、懒散、衣着褴褛、蓬头垢面;不知如厕、随地大小便、衣裤乱脱, 不穿鞋、拉圾桶里找东西吃、穿着衣裤睡觉或不上床睡觉、吃饭不用筷子。
2.3 言语沟通困难
大都无法进行有效的语言交流, 对医师的提问不予任何回答, 表现违拗、木纳、呆滞, 拒绝任何治疗、检查及护理。
2.4 躯体状况差
因长期在外流浪, 饮食、睡眠基本无保障, 绝大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躯体疾病。
3护理干预
3.1 生活护理
流浪精神病患者长期无人照顾露宿街头, 衣不遮体, 个人卫生极差。入院的卫生处置至关重要, 检查生命体征是否平稳, 有无体虱、头虱, 有无皮肤破损或感染, 作好处理防止并发症及其他疾病。作好护理记录, 避免患者家属来院时产生不必要的纠纷。帮助洗澡更衣、理发、修剪指甲。督促洗脸、洗脚、如厕、衣服随脏随换,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按时作息, 督促其遵守作息时间、作息制度。对入院时有冲动、伤人及违反社会治安等行为者, 严防自伤、伤人、毁物, 必要时约束, 遵医嘱给予抗精神病药并特别注意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关心患者的冷暖, 注意天气变化, 及时添加衣服。
3.2 饮食护理
流浪精神患者饮食无规律, 用餐习惯差。进餐前督促饭前洗手, 防止抢食, 暴饮暴食。对于年老的谨防噎食, 给予流质饮食或软食, 养成使用餐具的习惯, 拒食时必要时喂食或鼻饲, 支持疗法。
3.3 躯体疾病护理
大多数流浪精神病患者有躯体疾病, 而其往往又缺乏相应的主诉。因此其病情常无法了解, 某些躯体疾患对其生命安全存在潜在的危险。入院后应及时全面检查患者躯体疾病, 及时完成各项辅助检查显得尤关重要, 遵医嘱给予抗感染治疗, 严格按疾病分类, 卫生要求作好消毒隔离工作。对于这类患者必须严密观察病情, 认真做好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监测工作, 及时向医师汇报病情。卧床患者防压疮发生, 外伤患者及时换药, 防止创口感染。
3.4 心理护理
对流浪精神病患者首先要平等对待, 不歧视, 需要医务人员付之更多的热心、耐心、细心的服务。充分尊重患者的人格, 保护患者的隐私。通过语言、表情、手势、目光等实现对患者的心理调控、心理支持和心理健康教育[3]。禁用过激的言语刺激患者, 以免造成情绪激动引起冲动。不仅要用药物治疗控制其精神症状, 更要使他们精神上得到安慰和鼓励, 以增强药物治疗的效果, 促使他们早日康复, 重返社会和家园。
3.5 病房管理
流浪精神患者病房管理难度较大, 绝大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躯体疾病, 且缺乏主诉, 对疗效评判很难掌握;部分患者属于精神发育迟滞或丧失语言功能而不能讲清家庭住址及家庭情况, 这些患者因此长期滞留医院, 给正常的工作带来了不少的影响。
为此, 呼吁全社会应加强对流浪精神病患者的管理, 使患者能从政府、家庭、朋友和同事等处获得物质和精神支持, 减少对自身和社会的危害,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张明园.精神科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155-159.
[2]李丹.流浪无主精神患者的医学鉴定及救治[J].中国民康医学2005, 17 (12) :773.
[3]许玉芳.心理护理的疗效评价与影响因素[J].中国民康医学2004, 16 (11) :706.
萧军流浪汉精神的个性特征 篇2
关键词:萧军 流浪汉精神 个性特征
现在散文家梁遇春在谈到流浪汉的个性特征时曾这样说:“流浪汉……却具有男性的健全。他敢赤身露体地和生命肉搏,打个你死我活。不管流浪汉的结果如何,他的生活是有力的,充满趣味的,他没有白过一生,他尝尽人生的各种味道。”[1]这段话用在萧军身上是很合适的。萧军一生都处于浮萍式的流浪状态,无论是生存方式上的不断转换空间、历史境遇带来的转换时间还是冷遇造成的精神放逐。“七十载人生风若雨,几瞰花落水流红”[2]的流浪人生让萧军展示给人们的是他那独一无二的流浪汉精神,这种精神主要表现为反抗精神、硬汉精神和侠义精神。
一、反抗精神
萧军幼年时期就形成了极强的反抗精神。刚到人世间便丧母,父亲残酷无情,继母冷遇。家道的衰落让小萧军“在朦胧中渐渐萌芽了一种决心,就是不再向任何人寻找温爱了。要从这无爱的人间站立起来,用一种冷淡的蔑视、残忍的自尊和顽强,搏斗着、忍耐着,在生满棘刺的生活旷野里——孤独地穿行下去吧!让那搏斗的血迹作为后来者的路标吧!”[3]这一“朦胧”的想法却成了其一生流浪生活和坚韧的反抗精神的清晰写照。萧军在形色匆匆的穿行中留下一个经典的标本,即横渡黄河步行到延安后的摄影。那幼年时即已萌发的反抗意识在其后来的生活中表现得非常强烈。萧军为人锋芒毕露,敢于反抗强权,性格爆烈。萧军曾这样说:“我认为不对我就反对!更不能服从、照办!谁要命令我、支使我,我立刻就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反感。”[4]萧军在陆军讲武堂临近毕业时,因为一件小事同一个飞扬跋扈的长官顶撞起来,抡起铁锹照着长官的头顶就劈下来,这件事,固然暴露了萧军的鲁莽、轻率,但使萧军那蔑视强权的抗争精神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反抗精神也表现在萧军的审美理想中,对古代英雄、豪杰甚至胡匪萧军都十分崇拜,萧军曾说:“对于那些不怕势力、敢于反抗、勇于复仇的人物,以及绿林英雄、响马、侠客……就寄以了无限的尊敬和同情。自己憧憬着要成为他们那样的人物……这种思想的残余,它到今天似乎还在我的潜意识里存在着一部分。”[5]也因此,萧军在其长篇小说《第三代》中大量地描写了胡子形象及其生活形态,与这种反抗精神相辅相成的使萧军身上的硬汉精神。
二、硬汉精神
关于萧军的硬汉精神,一首名为《老枣树》的自喻诗可以形象地说明:“铁骨杈丫托地坚,风风雨雨一年年!”[6]萧军以铮铮铁骨闯荡了一生,经历坎坷、虽九死犹未悔。在延安时期因与食堂主任发生矛盾自己下乡务农,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自力更生、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文革中北京文庙后院里的残酷刑罚没让萧军软弱。萧军曾说:“我要一直强壮到我的死!我一直要像一颗饱满的皮球跳跃着活下去;要象一颗不经琢磨的金刚石,永久保持着它的棱角。”[7]这种硬汉精神也表现在萧军的艺术创作过程中,杨义先生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说:“动荡的年代曾使多少作家宏伟的创作计划付诸流水,自晚清以降,文坛上散落着多少残篇断简,但他却于时代的波峰谷之间,以一种万难摧折的意志,死死地拥抱着一颗载沉载浮的艺术大树,自1936年春起,积近二十年光阴,成八部、八十四万言的巨著《第三代》。这部长篇的创作过程本身,便是一首动人心弦的意志之诗。”[8]可以说,萧军身上的硬汉精神让其具有坚毅的生活态度,当他受到《生活报》批判后,有人说萧军只有三条路可走:自杀、得精神病或者再也写不出东西来。然而萧军却表示:“不可能!谁想让我少吃一顿饭,少睡一个钟头觉都不可能!”[9]果然,萧军以惊人的毅力在“蜗握居”里完成了《五月的矿山》、《吴越春秋史话》的创作。即使在晚年也坚持着特殊的坚韧与顽强,正因为如此,当真正的“春天”到来之后,人们发现“出土文物”似的萧军还是那样坦荡、达观,正气依旧,锋芒不减。
三、侠义精神
“文坛独行侠”是对萧军文学史形象描述中得到最多认同的,其自身的气质及行为方式都渗透着浓厚的中国传统侠义精神。深入讨论游侠的渊源不是本文的目的,这里只是就侠义精神的外在表现说明萧军的独行侠特质。根据美籍华裔学者刘若愚先生的观点,游侠是一种习性,不是一种职业,他们的信念主要是助人为乐、公正、自由、忠于知己、勇敢、诚实等,他们的行为是超道德的,希望公正常在,表现出反抗性格,放荡不羁,与众不同,有独立人格。萧军身上正鲜明地体现出这些信念。能与萧红结为伉俪成为文坛佳话是因为当年洪水中把萧红从小旅馆中救出。其性如烈火,嫉恶如仇,喜欢直言不讳,爱打抱不平。萧军小时候,他的好朋友受了别人的欺辱,他便挺身而出。在批判王实味时,同情王实味,认为对他的批判缺乏实事求是的说理态度,为王实味说了几句公道话,后被扣上“同情托派分子王实味”的罪名,给萧军后来的政治和文学生活蒙上一层浓重的阴影。萧军的这种侠义心给他带来各种灾难和挫折,但他仍旧扶助弱小,正像他在《谈创作》中说的:“现在老了,有了涵养一些了,表面上很温和,实际上秉性难移,没碰到不平事,要是碰上了还可能动武,不计后果,不久以前有个流氓欺侮我的老朋友骆宾墓,我还是堵门骂了他三通,那小子才老实了。”[10]对于萧军身上的狂放不羁、不愿受约束他自己也曾有过明确的表白,当年延安时期毛泽东主席找萧军建议他入党、当官时,萧军回绝说:“入党,我不是那材料,当官我不是那坯子,我这个人自由主义、个人英雄主义太严重,就象一头野马,受不了缰绳的约束,到时候我自己也管不住自己,我还是在党外跑跑吧!”[11]萧军的这些特列独行引起了当时延安人的注意,把他与王实味、塞克、冼星海合称为“四大怪人”。应该承认萧军的行为方式固有其鲁莽轻率之处,带来很多麻烦,但这种任侠正义感却也是独特的人格魅力之一,真是“飞蛾投火遭身殒,流水高山一曲琴”。[12]上述萧军身上表现出的反抗精神、硬汉精神和侠义精神在萧军不断的流浪生涯中得到了强化、孕育并铸造了其得到普遍承认的萧军式的流浪汉精神。然而,这种流浪汉精神的形成不是简单的累加和融合,其形成还有比较深的文化因素,有时代的催化。
注释:
[1]梁遇春:《谈“流浪汉”》,《梁遇春代表作》,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48-50页。
[2][6][12]萧军:《萧军近作》,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9页、第21页、第281页。
[3][5]萧军:《我的童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8页、第76页。
[4][11]王德芬:《萧军在延安》,《新文学史料》,1987年版,第4页。
[7]萧军:《丛临汾到延安》,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4页、第114页、第198页。
[8]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54页、第542页。
[9]萧军:《萧军同志谈创作》,吉林大学社会科学丛刊,1983年版,第2页。
[10]张毓茂:《萧军传》,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第272页。
流浪精神病患者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4月~2015年12月期间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100例。全部患者均符合精神病, 中度智障的诊断标准[2], 智商水平35~69, 智龄相当于6~9岁, 排除标准:合并肝肾功能障碍与神经系统疾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观察组:女50例, 年龄15~71 (38.52±5.12) 岁, 精神发育迟滞7例, 躁郁症13例, 精神分裂症30例, 生活完全不能自理29例, 生活部分自理20例, 生活基本自理1例;对照组:女50例, 年龄16~72 (38.49±5.09) 岁, 精神发育迟滞8例, 躁郁症14例, 精神分裂症28例, 生活完全不能自理27例, 生活部分自理21例, 生活基本自理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与生活自理能力等一般资料间的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本次实验患者均知情同意, 并经本院伦理学组织委员会批准。
1.2 训练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自行训练;观察组患者均采用常规训练方法, 其主要包括针对性辅导训练、技能训练、疾病相关知识宣传教育、劳动技能训练、文体娱乐活动、沟通技能训练、会话技能训练、生活技能训练与自我管理技能训练等。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非改进护理对策, 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进护理对策。
1.3.1 心理护理
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需要更多的关心。护理人员需给予足够的照顾、关怀、鼓励与安慰。真诚爱护与关心患者。
1.3.2 康复护理
每日举行音乐、电视节目、扑克牌游戏、下棋等活动, 以丰富精神病患者的精神生活, 鼓励精神病患者叠被铺床、洗衣服, 并在护理人员的辅助下完成简单劳动, 培养精神病患者的动手能力, 纠正懒散的习惯, 改善依赖心理。
1.3.3 药物护理
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医嘱操作。由于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的姓名不详, 因此, 护理人员应彻底熟悉精神病患者的容貌、床号, 专人集中督促下定期服药。发放药物时应严格按照顺序, 专人组织发放药物的管理, 确保精神病患者成功服药后, 并严密监测服药后的药物不良反应现象。
1.3.4疾病护理
对于不能自主讲述临床症状、病史的患者应加强病情的观察, 完善体格检查, 监测血压、脉搏、心率、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 并将精神病患者的病情及时告知医师。对于卧床的精神病患者应定期翻身, 避免压疮, 对于外伤的患者应加强换药护理, 避免伤口炎症出现。
1.3.6 睡眠护理
嘱咐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应定期睡眠与起床。对于不愿上床睡眠的精神病患者应耐心劝说, 并采用保护性约束措施。必要时, 通过采用催眠、镇静类药物辅助精神病患者快速入眠, 待患者入睡后则可解除保护性约束。
1.3.7饮食护理
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由于住院前不规律饮食, 用餐习惯欠佳。部分流浪精神病患者用餐方式以用手抓食物为主, 甚至饭菜不装在碗里吃。因此, 护理人员应严密监督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的用餐方式。嘱咐并监督精神病患者饭前饭后洗手, 禁止暴饮暴食、抢食, 避免噎食。同时, 护理人员应培养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采用餐具的良好习惯。对于年老体弱的精神病患者应给予半流质或流质饮食, 对于拒绝饮食的精神病患者应给予补液或鼻饲喂养。
1.3.8 生活护理
住院期间应完善体虱、头虱的检查, 及时处理体虱、头虱, 协助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理发、洗澡, 并更换干净的住院病服。监督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培养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 使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坚持每天洗脚、洗澡, 对于女性精神病患者应注意会阴部清洁。监督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如厕, 定期更换衣服, 注意保持衣服的整洁与干净。注意关心精神病患者的冷暖情况, 注意气温变化, 随时增加或减少衣服数量。
1.4 观察指标
参照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 (SDSS) [3]、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 [4]进行训练前后评分。
1.4.1 SDSS主要用于评定社会交际能力、行为能力与生活能力, 每项0~2分, 总分值为单项分值之和, 总分≥2分为具有社会功能缺陷, 评分值越高, 社会功能缺陷越严重。
1.4.2 ADL主要包括躯体生活自理量表与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组成, 采用四分级评定标准, ADL评分值<16分提示日常生活能力完全正常, 16~21分提示日常生活能力呈不同程度的降低;ADL评分值<16分提示日常生活能力具有明显障碍。
1.4.3 护理满意度, 参照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 其中85~100分为非常满意, 80~84分为基本满意, <70分为不满意, 由专门护士进行评价。
1.5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两组间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两组间的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训练前后SDSS与ADL评分的比较
护理、训练前, 两组患者SDSS与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护理、训练后, 全部患者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护理、训练前, 护理、训练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同组护理、训练前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流动人口逐渐增加, 流浪精神病患者呈增高的倾向, 严重影响社会治安与城市管理质量。据相关文献显示, 我国精神病发生率为1.3%~1.4%, 总发病人数约为1600万, 其中流浪精神病患者约占0.34%[5]。目前, 我市重度精神病患者已达2.24万, 智能障碍病患者占大部分[6]。因此, 流浪精神病患者数量较多, 护理较为困难。因此, 各医院也在不断探寻各种通俗易懂的方法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能力与行为状态, 以改善护理人员的繁重任务与压力。但目前尚未完善系统化护理手段。通过改良护理与训练方法, 从而改变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行为状态, 提高生活能力, 减轻护理压力与困难。
本研究结果显示, 改进护理和训练有助于显著改善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SDSS与ADL评分, 揭示了改进护理和训练在改善精神病患者心理状况与日常生活质量中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采用心理、康复、药物、疾病与生活等改进性护理举措有助于改善心理状况、生活质量与护理质量。其中由于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存在明显的懒散、退缩、社会适应不良等现象, 同时由于长期缺乏关怀, 心理上需要更多的关怀。因此, 改进心理护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 通过创造劳动价值, 从而改善精神病患者的自身价值观, 改善自信心与自尊心, 缓解不良情绪。抗精神病药物是治疗精神病患者的重要举措。由于精神病患者缺乏认知能力, 部分患者自认为无病, 拒绝接受任何药物治疗。因此, 完善药物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大部分流浪精神病患者均合并躯体疾患, 增加护理工作难度。因此, 对于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应采用综合护理与治疗措施。
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由于住院前长期外面露宿, 个人卫生较差, 完善入院时的卫生保健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 改进生活护理的亦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综上所述, 改良护理和训练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的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选取我本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 全部精神病患者均行常规训练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非改进护理对策, 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进护理对策。结果护理、训练前, 两组患者NOSIE-30、SDSS与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护理、训练后, 全部患者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护理前, 护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改良护理和训练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的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住院,流浪,精神病,护理
参考文献
[1]王玉玲, 程新强, 胡雄, 等.流浪精神病患者院内康复模式探讨[J].中国康复, 2015, 30 (03) :236-237.
[2]肖其芳.城市流浪精神病患者的住院管理与护理特点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1) :115-116.
[3]汤瑞娟, 左平霞.住院精神病人服药依从性分析与护理干预[J].中国民康医学, 2005, 17 (6) :330-331.
[4]王力霞.互助模式管理对长期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康复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12, 27 (3) :50-51.
[5]王秀菊.护理干预对流浪精神病患者不良行为的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 6 (10) :143-144.
[6]茹保健.生活技能训练对长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康复效果分析[J].护理研究, 2008, 22 (6) :1537-1539.
流浪精神病患者 篇4
关键词:资金支持;医疗补助;部门合作;知识普及
新余市地处江西省赣西片区,市区通高铁、动车,交通便利,环境优美。近年来,随着光伏和钢铁产业的发展,经济逐年向好。经济发展的同时,外来流动人口也不断增加,流动人口中流浪精神病人在新余市城乡逐年增多。流浪精神病人由于疾病的特殊性,严重影响了新余市城乡的社会安定和市容市貌,给政府管理带来巨大的压力。
一、新余市流浪精神病人社会救助存在困境
1.流浪精神病人数不断增加,救助无止境
精神障碍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给社会和国家带来沉重的负担。随着经济发展,流动人口增加,新余市本地农村集镇人员和新余市周边地区萍乡、宜春、高安、樟树、吉安等地进入新余市务工的流动人口直线增加,形形色色的流动人口中也包含了流浪人群。国外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在流浪人员中1/3~1/2是重症精神障碍患者。
2.流浪精神病人肇事肇祸,不利于新余市社会安定
经了解,流浪精神病人大部分都是重性精神病人,由于疾病本身的影响,有伤人、毁物、自杀、自伤等四种行为,今年来各地“武疯子”的报道不少见。新余城乡流浪的精神病人,抢劫路边行人和街边小摊小贩,甚至把路人当成其被害妄想的对象进行殴打、辱骂,还发生自伤、杀人等肇事肇祸事件;对城乡的基础设施进行打、砸、烧破坏,特别是到了冬天,流浪精神病人在寒冷的驱使下,拆除路边垃圾桶、指示牌、路灯等设施烧火取暖,埋下火災的安全隐患;在农村恐吓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烧毁村委会、拔除田间农作物等。新余市公安局报警中心每天都可以接到群众报警电话。
3.流浪精神病人救助救治难度大,精神病医院和救助站进退两难
笔者在新余市民政局了解到流浪精神病人由于长期在外流浪,风餐露宿,身上都有一种或多种其他的疾病,如:营养缺乏、皮肤病、消化道溃疡、骨折、皮外伤、烫伤、老年疾病(高血压、糖尿病),不排除肺结核等传染性疾病影响公共卫生,甚至部分女病人被救助的时候发现怀有身孕,给救助工作增加了难度。救助过程中一部分病情较轻,安置在救助站,重病人则收住到精神病医院。对精神病人的监护人、家属缺乏相应的有效约束,有的流浪精神病人的家属找到了,不来接走,有的接出去还是放纵自流,最后又回到医院。
4.救助经费的缺口巨大,救助受阻
资金是困扰救助工作最大的问题,流浪精神病人的吃喝拉撒和治病用药都要钱,普通精神病人一个月入院费用在五千元上下,国家和政府有一定的资金支持,但拨付的资金杯水车薪。
二、解决流浪精神病人社会救助的对策
在救助流浪精神病人的工作上,问题一直源源不断,但是,有问题不可怕,需要社会、政府和家庭一起来积极努力,寻求合理的办法帮助流浪精神病人。
1.发动社会力量,提供资金支持
流浪精神病人没有自知力,是名符其实的弱势群体,由于疾病的影响,被家人抛弃,在流浪过程中身心备受煎熬,需要全社会来共同关注他们。
2.加大医疗补助,充分应用国家政策,增加流浪病人救治的
空间
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救助流浪精神病人最主要的方法是让他们获得及时救治,按时吃药防复发。目前国家刚刚出台对精神病人免费救治的政策,各省市政府、医院要充分领会国家法律和相关会议精神,坚决执行。
3.各部门联动,密切合作
由于对流浪精神病人的救助不是单纯的救治行为,而是一种综合性的救助行为,它涉及民政、公安、卫生、财政等部门的通力协作。
4.做好精神病人的建档工作和精神病知识的普及和预防
面对医院和救助中心滞留了无主流浪病人,相关部门如能在全国范围内为精神病病人建立个人档案,有条件的尽量采集指纹和血样,以便流浪精神病人能准确及时找到家属,得到家庭帮助和照顾。
流浪精神病人长期存在,短期内不可能解决,需要全社会不遗余力,前赴后继努力,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性关怀和经济救助,不放弃任何一个流浪精神病人,避免他们流浪街头,疾病缠身。政府和全社会一起,设置保护精神病人的法律法规,筹集救助基金,培养专业人员,开辟更多救助场所,畅通救助渠道,奖励举报和主动运送流浪精神病人到救助站的群众,真正为流浪精神病人提供法律、经济、制度、医疗支持。
参考文献:
[1]沈渔邨.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王晓霞,谢志红,皮肖冰.性病门诊女性患者HSV-2抗体检测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2005(6):847-848.
[3]刘翠春.宁波市流浪精神病人的收治现状和思考[J].江西医药,2008(3):231-232.
[4]胡晓华,刘修军,桂格莉,等.武汉市流浪精神病人救治情况的调查[J].医学社会,2007(9):42-43.
流浪精神病患者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就本病区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住院的流浪精神患者进行统计整理。入组标准: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上, 无严重的躯体疾病及智能障碍, 此次住院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大部分急性症状消失, 病情相对稳定, 生活技能需督促, 愿意参与此次锻炼。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50例, 均为男性, 因很多患者年龄不确定, 平均年龄无法精确统计。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 (CCMD-3) 诊断为精神分裂症28例, 癫痫所致精神障碍12例, 心境障碍4例,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3例, 精神障碍待查2例, 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1例。均行相应治疗及护理。
1.2 方法
在使用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支持性心理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①自理能力锻炼:针对流浪精神患者个人卫生状况差、生活懒散、行为退缩、个人生活自理能力缺乏等现象确定以个人卫生和行为能力两方面进行具体练习。个人卫生包括刷牙、洗脸、梳头、洗澡、洗脚、剪指甲;行为能力包括吃饭 (使用餐具, 不抢食) 、入厕 (使用手纸, 便后洗手) 整理用物 (整理床铺、个人生活用品) 、穿脱衣物、排队 (室内工娱活动、外出花园活动等) 讲究公共卫生 (吐痰入盂, 不乱扔垃圾) 等。由主管护士按上述具体内容对患者集体组织到工娱室进行集体授课, 为期3天;并将患者分成5个小组, 每组10名患者, 将年龄、生活环境、文化程度、兴趣爱好相近的患者安排在同一小组, 选出一名有责任心、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相对较强、积极参与此次活动的患者作为组长, 协同主管护士一同管理。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个人卫生和行为能力锻炼, 每次1h。②自理能力评价:参考相关文献[3,4,5]自行设计流浪精神患者自理能力评分表, 内容为个人仪表 (刷牙、洗脸、梳头、洗澡、洗脚、剪指甲) 行为能力 (吃饭、入厕、整理用物、穿脱衣物、讲究公共卫生、排队) 共12项, 各项自理程度采用4级评分法, 需协助1分、督促下自理2分、提示下自理3分、自理4分, 总分12~48分, 分数越高说明患者自理能力越强。③自理能力监护:值班护士每天仔细观察每个组员的生活自理能力, 对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表现进行评分, 每周根据日平均分计算平均评分。每周进行评比, 根据评分选出优秀者5~10例, 并在周五召开的工休会上宣布优秀名单及获奖理由, 奖品现场兑现。对评分低者, 由主管护士针对患者的具体表现进行原因分析, 对其采取一对一指导帮助, 使之达到要求。
1.3 效果评价
比较锻炼前后1周、5周、10周、15周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建立数据库,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分析, 进行F检验。
2 结果
50例患者练习前后评分见表1。个人卫生锻炼前后比较F=15.62, P<0.05;行为能力锻炼前后比较F=11.64, P<0.05。
3 讨论
流浪精神患者中严重精神疾病的发病率较高, 对社会的危害较大, 而且合并躯体疾病的情况比普通患者多。其生活自理能力显著低于非流浪精神患者[6]。这些患者入院时个人卫生状况及躯体情况很差, 其基础护理工作尤为重要。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改善患者不健康的行为, 建立积极向上的健康行为。而行为的改变过程要经历“服从—同化—内化”的改变阶段, 遵循健康教育的“知、信、行”的行为改变模式[7]。健康教育的内容很多, 主管护士要根据患者的疾病特点、个性特征、文化程度等多方面的因素采取各种形式对此类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注重个人卫生和行为能力, 讲究公共卫生行为, 改善了捡吸烟头、乱扔烟蒂、随地吐痰及吃饭不排队和抢食的不良行为。告知他们学会自行料理个人卫生, 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提升生活质量, 从而让他们更好的回归社会。表1显示, 患者的个人卫生和行为能力与干预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健康教育可提高缓解期流浪精神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梁影.流浪精神病人的护理[J].当代护士, 2012 (3) :86-87.
[2]杜荣荣, 张景明, 陈思思.生活技能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护理与康复, 2010, 9 (9) :739.
[3]李金丽, 李庆霞, 周福琴, 等.自理能力评定量表在精神科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1997, 32 (8) :453-455.
[4]鲍文卿, 王卫敏, 裴锦飞, 等.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效能与自理行为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与康复, 2006, 5 (2) :10-12.
[5]张俪, 于慧丽, 陈锦清, 等.家庭教育前后精神分裂症病人家庭支持和自理行为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7) :494-496.
[6]王红.流浪精神病人的护理要点[J].吉林医学, 2010, 31, (21) :3555.
流浪精神病患者 篇6
关键词:流浪救助,精神障碍患者,临床特征,干预对策
精神疾病是在各种生理、心理及社会因素影响下, 大脑功能失调所导致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出现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现将我院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250例流浪救助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统计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250例流浪救助精神障碍患者, 男性168例、女性82例;年龄为16~60岁, 平均年龄 (40±2.2) 岁, 住院时间6~40个月, 平均 (23±3.6) 个月。
1.2 临床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采用《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 (CCMD-3) 》;量表采用BPRS (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 和NOSIE (住院患者护士观察评定量表) 。
1.3 方法
患者入院时进行观察评定, 包括现状精神病检查、住院患者护士观察评定量表、副反应量表等, 并检查大生化、血尿常规、腹部B超、眼动测定、胸部正侧位片、心电图、脑电图;工作人员每天对患者进行相应治疗, 根据不同的精神疾病, 服用不同抗精神病药物和心理治疗[1];治疗人员每天引导患者进行正常的生活和活动, 多和患者交流、沟通;加强社会交往技能训练、日常生活技能训练等;组织患者参加工娱疗活动, 如听音乐、做广播操、读报, 学习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 如洗衣服、擦桌子、拖地、帮助运送东西等。每周定期进行治疗效果评定, 并详细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入院时检查结果
患者在入院初期的检查结果为:BPRS (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 22~61分, 平均38.78分;NOSIE (住院患者护士观察评定量表) 132~178分, 平均149.67分;诊断为精神分裂症121例 (48.4%) , 精神发育迟滞39例 (15.6%) , 癫痫性精神障碍32例 (12.8%) ,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25例 (10%) , 心境障碍23例 (9.2%) , 癔症10例 (4%) ;其中合并躯体病有122例, 皮肤病35例, 骨折8例, 冻伤12例, 传染性疾病10例, 营养不良36例, 其他内科病11例, 妇科病10例。
2.2 治疗结果
患者在医院的治疗时间为6~40个月, 平均为10.94个月, 恢复缓慢, 效果一般, 治疗后的NOSIE (住院患者护士观察评定量表) 明显提高 (具体见表1) , 社会能力、个人整洁和情绪等情况均有改善, 但是, 治疗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不良反应[2], 如:肝功能异常、心电图异常等, 需要严格注意用药;部分患者在治愈后精神好转, 有些已经想到自己的名字、年龄、住址等基本情况, 有大约30%患者被家人领回, 有大约30%的患者病情稳定后被救助工作人员送回家中, 仍有大约40%的患者需要长期住院, 病情恢复缓慢。
3 讨论
精神病患者在外流浪不仅给社会秩序和治安带来严重伤害, 还会给自己的身体和精神带来更严重的损伤, 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 及时送到医院救助治疗, 对患者的恢复有重大意义。流浪时间越长, 病情越难以控制[3]。
流浪精神障碍患者长期无人照料, 居无定所, 流落街头, 入院时一般病情比较严重, 常表现出行为紊乱、情绪不稳、冲动、毁物或者伤人、不能进行有效交流等症状, 在治疗的过程中, 有时会非常抗拒治疗。而且, 由于长期居无定所, 饮食不规范等, 他们的体质通常较弱, 或者伴有各种躯体疾病。因此, 在治疗时一定要根据患者的体质进行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 明确诊断, 合理用药, 减少因用药不当诱发的其他躯体疾病;研究中发现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中肝功能受损、心电图及脑电图异常等情况的概率非常高, 因此, 治疗时要严格用药, 并注意观察患者用药后的情况, 一旦发生不良状况应及时处理[4]。
由于流浪精神障碍患者病情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 长时间的脱离正常人群, 不能正常的工作、生活, 致使他们社会功能和生活能力逐渐减退, 甚至产生精神衰退和精神残疾, 因此对患者进行及时的药理治疗、心理治疗护理的同时还必须加强日常生活技能及社会交往技能训练, 尽最大可能逐渐提高或恢复患者的基本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 比如, 开展行为矫正治疗, 合理组织患者参加工娱疗活动, 建立良好的生活规律, 增加患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定期进行健康教育, 教会患者掌握自己病情和药物的使用, 为回归社会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潘利, 姜玉英, 梅经彬.男性流浪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 2009, 5 (5) :461-463.
[2]熊剑, 陈钰.303例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携带情况调查[J].中国民康医学, 2009, 5 (6) :502-503.
[3]林纯玲, 汤妙瑜.流浪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7 (30) :174-175.
流浪精神病患者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5 467例流浪精神病病人 (包括2008年12月底仍住院未发生感染的391例) , 男3 239例, 女2 228例;年龄9岁~75岁 (33.90岁±12.77岁) 。对收治病房医院感染登记本病例进行统计, 对5 467例病人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分析, 对入院时间>7d由各种原因导致的医院感染病人252例。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 按照卫生部2001年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确定医院感染病例[1]。对各病区上报的病例, 查阅住院感染病例的病程记录及有关临床资料, 自行设计“流浪精神病病人医院感染调查表”进行登记, 内容包括病区、性别、年龄、入院时间、感染时间、感染部位、感染诊断。运用SPSS 16.0做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感染率和感染分布情况
调查流浪精神病住院病人5 467例发生医院感染252例, 感染率为4.61%;感染部位构成比居前3位的依次是呼吸道、胃肠道、皮肤软组织, 见表1。
例 (%)
2.2 男女病区感染监测结果及构成情况
2009年—2013年流浪精神病房共发生医院感染252例, 男性发生医院感染为94例次, 感染率为2.90%;女性158例, 占7.09%, 感染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经χ2检验, 男、女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女性医院感染明显高于男性病人 (χ2=51.74, P<0.01) 。见表2。
例 (%)
3讨论
流浪精神科病人住院期间发生医院感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封闭式管理、病人流动量大、自理能力差、身体素质差合并躯体疾病等均为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我院收治流浪精神病病房5年平均医院感染率为4.61%, 高于刘军等[2]报道的精神科医院感染率为3.44%。可能与流浪精神病人由于在入院前长期流浪没有固定食物供应, 靠乞讨为生, 营养供给得不到保障, 身体营养状况差, 易合并贫血、低蛋白血症、恶病质等营养疾病, 从而引起自身抵抗力受损[3], 容易感染各种疾病有关。与梁忠新等[1]报道的流浪精神病病人医院感染平均发生率9.58%明显下降, 与这几年医院不断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的一系列措施有关, 加强医务人员医院感染控制意识培训, 落实病房消毒隔离, 每月开展医院感染监测, 注意病房清洁与通风, 加强医院感染病人的治疗和管理等。
本研究显示, 医院感染部位主要以呼吸道及胃肠道为主, 其中呼吸道感染占33.73%, 与刘军等[2]报道相一致, 其次是胃肠道和皮肤软组织感染分别占25.40%, 25.00%。由于精神病病人生活居住相对集中, 进食、睡眠、活动都集中在封闭式的场所。细菌或病毒可通过病人咳嗽或喷嚏, 以飞沫的形式传播引起病人之间交叉感染[4,5]。由于流浪精神病病人入院前长期流浪在外, 入院后也不注意卫生, 会出现暴饮暴食现象, 同时抗精神病药物具有抗胆碱能作用, 导致肠蠕动减弱, 影响消化功能, 故引起消化道感染;自理能力差, 不注意手和皮肤卫生, 用不洁的手去触摸眼、耳鼻口腔, 病房病人较多, 病人之间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机会增加等。再加上有时医务人员在病人之间进行操作时不及时进行手清洁消毒, 引起皮肤交叉感染。另外, 由于抗精神病药的抗胆碱能作用引起口干、舌燥[6], 影响口腔卫生, 常并发舌炎、口腔炎及龋齿等, 亦使口腔的感染机会增加。泌尿道感染多为女性, 这与女性的生理特征有关, 再加上病人身体素质相对较男性弱, 这是导致女性病人医院感染率高于男性病人的原因[2]。
本研究显示, 除2009年外其余4年我院流浪精神病病房医院感染率女性明显高于男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与刘军等[2]女性病人医院感染率高于男性的报道相同, 分析可能是我院收治女性病人2个病房, 男性病房3个, 女病区新收病人数较多, 封闭式管理的群集生活使医院感染率增加, 加之女性特殊生理因素, 如月经期机体免疫力下降, 医院感染危险性也会增加。
3.2 管理对策
3.2.1 落实首诊负责制
流浪精神病病人由于长期流浪在外, 都是蓬头垢面、衣不遮体, 有报导说流浪精神病人合并各种传染病客观存在, 其发生率比常住人口高, 如直接入病区很大程度污染病区环境造成医院感染发生, 因此符合收治病人在送入病房前, 由接诊护士在卫生处置区域进行彻底、全面的卫生处置后才分流到病房, 如剪发、沐浴、更换身上的衣物。病人沐浴时要有专人负责, 观察皮肤与躯体状况, 既能保证效果又能了解情况, 还能注意安全。同时, 对病人所处的环境及接触到的物品进行全面清洁消毒, 避免在病人有传染病时而引起交叉感染。
3.2.2 加强新入院及有感染症状病人管理
我院为减少流浪精神病人中合并传染病的病人入院后对其他病人的传播, 在收治流浪精神病病人的5个病区分别设新收病人观察房间, 对新接收的病人安排在指定的房间观察一周, 常规检查无异常, 排除传染病后再安排到普通房间。每个病区设有隔离病房, 根据不同种类传染病进行隔离。另外发现病人有医院感染的症状应及时隔离、治疗护理, 并做好病房清洁消毒工作。
3.2.3 加强病人卫生宣教
定期组织病人进行卫生知识宣教, 培养讲卫生习惯, 督促病人做好自身清洁卫生和护工对不能自理病人做好身上卫生清洁护理, 天气好时组织病人到操场康复活动, 提高其身体抵抗力, 减少集中在病室和饭堂时间, 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3.2.4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和报告制度落实
每月继续按要求做好医院感染监测工作;加强医院感染病例报告, 对同一病区同一时间段发生同一病种3例以上, 需及时上报医院感染控制科, 医院感染控制科接到报告后及时到病房了解情况, 及时给予相关应对措施指导, 预防医院感染的散发。
3.2.5 加强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医院感染控制科每年对全院医护人员进行医院感染控制相关法律法规、工作规范等知识培训包括《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消毒隔离制度》《手卫生规范》等等, 以保证各项制度的实施。同时对新入人员进行传染病、医院感染控制等相关知识的岗前培训。
3.2.6加强保洁员、护工人员管理
保洁员、护工的日常卫生保洁护理工作是引起交叉感染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应对保洁员进行岗前培训, 讲解消毒隔离知识、提高其执行清洁消毒规范的自觉性, 做到一桌一布一用一消毒, 严格手卫生, 正确使用手套, 抹布、拖把保持清洁, 悬挂晾干, 并有明确标识, 各室分开使用。并对保洁员的工作进行定时检查。对护工要加强卫生宣教, 注意手卫生, 减少医院感染发生。
摘要:[目的]了解流浪精神病病人医院感染情况, 探讨预防控制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2月住院流浪精神病病病人收治病房的医院感染情况。[结果]5 467例住院流浪精神病病人发生医院感染252例次, 医院感染发生率4.61%;感染部位以呼吸道、胃肠道、皮肤与软组织为主;女性感染率高于男性感染率 (P<0.01) 。[结论]根据精神科医院特点和流浪精神病病人的性质, 必须加强入院流程和病区环境管理, 提高医护人员的防护意识和医院感染的重点监控, 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精神病,流浪人群,医院感染
参考文献
[1]梁忠新, 秦轶灵, 梁淑敏, 等.流浪精神病患者医院感染回顾性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11 (1) :70-71.
[2]刘军, 虞洪.精神科医院感染的临床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 (1) :44-46.
[3]潘锦环, 苏保育, 陈光玲.流浪精神病患者合并躯体疾病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 2010, 8 (22) :2043.
[4]冯笑峰, 郭筱玲, 瞿锐.山西省肿瘤医院3年医院感染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 12 (8) :585.
[5]郭金风, 丁丽贞, 李焉.9151例住院病例医院感染的临床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 12 (4) :271-272.
流浪精神病患者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05年1月1日—2010年9月30日我院收治的所有流浪精神病病人共181例, 其中男 90例, 女 91例;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 (CCMD-3) [1]诊断精神分裂症46例, 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45例, 待分类其他精神障碍63例, 其他类27例。住院时间1 d~2 100 d, 平均365 d;年龄因大多不详而无法统计。
1.2 调查方法
回顾性调查181例流浪精神病病人的病历资料, 按国家卫生部2001年2月发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确定院感诊断, 主要依据为临床症状、体征、各种常规、特殊检查及临床医生的诊断等。
1.3 统计学方法
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入院伴有感染者34例 (其中女性阴道感染18例) , 占18.8%, 伴有躯体疾病者16例, 占8.8%, 有各种外伤者23例, 占12.7%。
2.2 院感率
共调查181例病人, 发生医院感染57例, 共113例次, 感染率31.5%, 感染例次率62.4%。其中男病人发生医院感染28例, 占男病人的31.1%。女病人发生医院感染29例, 占女病人的31.9%, 男女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1, P>0.05) 。
2.3 主要感染部位 (见表1)
2.4 精神疾病种类与发生感染的分布情况
精神分裂症病人发生医院感染11例, 精神发育迟滞病人中发生感染23例, 待分类的其他精神障碍病人中发生感染17例, 其他类病人中发生感染6例,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92, P<0.05) 。
2.5 住院天数与发生感染的分布情况
住院1年以内者114例, 发生感染13例;住院1年~4年者52例, 发生感染29例;住院4年以上者15例, 发生感染15例,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8.16, P<0.01) 。
3 分析
3.1 医院感染率明显高于普通精神病病人
调查结果显示流浪精神病病人医院感染率为31.5% (57/181) , 高于颜红英等 [2]调查普通精神病病人的医院感染率9.1% (84/921) ,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7.85, P<0.01) 。这与流浪精神病病人长期流浪街头, 造成营养不良、体质情况较差, 极易引起医院感染和交叉感染。同时, 流浪精神病病人大多已经发生精神衰退、生活懒散、自理能力差, 这也是易引起医院感染的原因。
3.2 医院感染率与精神疾病类型有关
结果显示流浪精神病病人中, 精神发育迟滞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最高达到51.1%, 高于其他精神障碍病人 (P<0.05) , 提示精神发育迟滞的病人可能更容易发生医院感染, 这可能与智障病人卫生意识极差、经常捡食赃物、行为紊乱和生活不能自理有关。
3.3 医院感染率与住院时间有关
国内多项研究发现, 精神病医院感染发生和住院周期有相关性, 住院时间越长, 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越高[2,3,4]。本研究发现流浪救助精神病病人的医院感染发生也具有同样的特点。这一方面和精神科集中封闭式管理, 病人集中活动, 活动空间小, 相互接触多, 易引起交叉感染有关, 另外住院时间越长, 获得医院感染的危险性也增加[5]。
3.4 医院感染部位
流浪精神病病人医院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最高, 其次为胃肠道。感染部位方面流浪精神病病人和精神科普通住院病人医院感染具有相同的特点。
4 护理对策
根据流浪精神病病人医院感染的上述特点, 要预防此类病人的医院感染, 首先要健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组织。医护人员在进行各项治疗与护理时,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减少医源性感染。改善病房设施, 室内通风良好,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合理使用空调, 营造良好的住院环境。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对有感染者及时采取隔离措施[6]。同时针对流浪精神病病人的特点要有所侧重, 主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4.1 入科安置及护理
流浪精神病病人由于长期流浪街头, 入院时大多是蓬头垢面、衣不遮体, 因此入院时首先要做好病人的个人卫生处理, 详细检查病人有无皮肤破损或感染。同时由于病人入院时病史不详, 对病人的病情无法了解, 病人可能伴有其他严重躯体疾病, 对其生命安全存在潜在危险, 对抗精神病药的使用有较大的影响, 甚至有些病人存在传染病, 如果不加注意容易引起医院感染。因此在流浪精神病病人入院后及时全面检查病人躯体状况, 及时完成各项辅助检查显得尤为重要。
4.2 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流浪精神病病人中有比较多的智障病人, 同时还有许多病人已经发生精神衰退, 导致病人生活自理能力显著低于一般住院病人, 所以护理上要加强对流浪精神病病人训练指导, 督促他们学会自行料理个人卫生, 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4.3 加强病人生活护理
流浪精神病病人长期流落街头, 习惯捡食赃物, 不注意个人卫生。所以要加强病人的生活护理和基础护理, 严防吃有害物品, 保证病人“三短六洁” (头发、胡须、指趾甲短, 口腔、皮肤、手足、会阴和肛门清洁) 减少感染的机会。加强宣教工作, 督促病人饭前便后要洗手,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生活上多加关心, 根据季节、气温高低, 医护人员及时督促和帮助病人增减衣服, 免受寒冷刺激, 减少病毒的侵袭。根据病人健康状况, 合理安排病人到户外参加工娱疗活动, 陶冶情操, 锻炼身体, 增强体质, 促进病人康复。
4.4 注意观察药物副反应
流浪精神病病人在治疗上一般采用价格比较便宜的经典抗精神病药物, 这类药物虽然也具有很好的疗效, 但这些药物易产生流涎、白细胞减少、咳嗽、吞咽反射减弱等不良反应, 会进一步降低病人的抗病能力。因此护理上要特别注意病人服药后的不良反应, 早期发现, 早期处理。
摘要:[目的]了解流浪精神病病人住院期间发生医院感染的状况, 探讨预防对策。[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2010年9月收治的181例流浪精神病病人并发感染的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共发生医院感染57例, 113例次, 医院感染率为31.5%, 感染例次率62.4%, 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感染多见, 其次为胃肠道感染。[结论]加强病房管理和病人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重视躯体状况的检查和消毒隔离, 能有效预防流浪精神病病人医院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医院感染,精神病,护理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31-68.
[2]颜红英, 潘晓华, 项惠芳, 等.精神科病人医院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吉林医学, 2010, 31 (23) :3914-3915.
[3]邵亚琼, 陆伟玲.精神病病人医院感染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1 (11) :5.
[4]张兰英, 蔡兴初, 赵佩瑚, 等.加强管理控制精神科院内感染[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1991, 1 (1) :61.
[5]华彩霞, 倪小娟, 周飞琴, 等.精神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干预[J].护理研究, 2005, 19 (4A) :625-626.
流浪精神病患者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3 年2 月—2015 年10月治疗的流浪精神障碍病人作为临床分析对象, 入选病人共303例, 临床症状均与DSM-IV诊断标准相符, 且反复流浪的次数≥3次, 流浪时间≥ 半年, 处于精神障碍的缓解期, 无承担机构、无身份及无治疗费;排除合并严重躯体疾病、无法配合调查及临床干预的病人, 认知能力较差及存在智力障碍的病人。入选的303例病人中男172 例, 女131 例;年龄为27 岁~6 0岁 (43.5岁±2.7岁) ;精神障碍类型包括癫痫性障碍29例, 脑器质性障碍33例, 发育迟滞42例, 分裂症190例, 其他9例。将上述303例病人作为流浪组, 另随机抽取我院同期治疗且明确为非流浪人群的123例精神疾病病人作为本研究的普通组, 普通组中男70例, 女53例;年龄为29岁~62岁, (43.6岁±2.1岁) ;精神障碍类型包括癫痫性障碍6例, 脑器质性障碍25例, 发育迟滞20例, 分裂症65例, 其他7例。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在流浪病人入院后的第1周~第2周肌肉注射氯丙嗪, 在临床症状得到缓解后让病人口服喹硫平、阿立哌唑、利培酮、氯氮平、奋乃静及舒必利等药物, 临床干预对策如下。
1.2.1.1 基础干预安排专人详细检查病人的健康状况, 包括躯体健康状况与皮肤情况等, 注意区别躯体症状与精神障碍症状, 以便可以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针对性调整干预方法。对于合并有传染性疾病, 如肝炎、疥疮及梅毒等的病人, 需要强化消毒隔离工作, 预防发生医院感染。例如, 对于新入院的病人, 及时叮嘱沐浴更衣, 同时对病人的换洗衣物进行消毒浸泡, 如病人患有疥疮, 则需要采用煮沸及日光暴晒的方法对被褥、衣裤等进行消毒。在病人服药后, 需严密观察是否出现不良反应。优化病室中的环境, 保证光照、通风条件良好, 减少强光、噪声的刺激, 对于存在睡眠障碍的病人, 可遵医嘱使用安眠药或镇静药物[2,3]。在饮食护理方面, 尽量让病人进食面条、面包等易咀嚼及易吞咽的食物, 并统一管理与发放食物, 避免病人擅自进食或私藏食物。让病人在专区就餐, 就餐时需要将电视机等关闭, 让病人安静进食;同时告知病人细嚼慢咽, 避免吞咽功能受到不良影响。
1.2.1.2 心理干预病人在接受治疗时通常处于封闭状态, 难以获得情感支持, 因此容易出现孤独无助及焦虑不安等心理。对此, 在心理干预中需要主动与病人接触, 对病人的痛苦与处境表示同情, 并适当安慰病人。同时要注意强化病人的心理认知干预, 减少或消除不良刺激与情绪对病人心理产生的影响, 并尽可能满足病人提出的合理需求;应充分尊重病人的人格, 如病人出现极端心理反应, 需要做到密切观察, 并预见后果[4]。在病人的精神症状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后, 应通过交流询问家庭住址, 并帮助病人联系家属, 利用亲情的力量加快精神疾病的康复进程。
1.2.1.3 康复训练干预康复训练干预是临床干预的重要内容, 在开展康复训练工作时采用了以下措施。首先, 训练病人的生活技能。生活技能的训练内容包括二便、衣着、饮食与个人卫生等, 在训练时根据病人的情况制定作息表, 同时让病人严格执行作息表中的内容, 包括起床、洗漱、叠被、排队打饭与服药、外出活动、午休、看电视及就寝等。在训练生活技能时需要保持耐心, 并适当表扬病人。其次, 训练病人的交往技能。需要主动关心病人, 让病人可以对医护人员产生亲切感, 并由此让病人产生人际交往动力;鼓励病人在交流中主动表达需求与感受, 同时让病人学习社交礼仪, 以提高社会交往能力[5,6]。此外, 还采用了群体干预的方法进行康复训练。定期组织病人参加有利于疾病康复的比赛, 包括劳动技能竞赛、广播操比赛及球类比赛等, 同时奖励获胜者;如此一来, 不但可以让病人学会合作、竞争, 同时能够调动病人参与集体活动、社会活动的积极性。还可以根据病人的兴趣、精神改善情况组织欣赏植物、外出散步、观看电视节目、读报及听音乐等活动。
1.2.2 观察指标为了对比两组病人的临床特征, 本研究采用护士观察量表 (NOSIE) 评估病人的精神状况, 包括精神症状、迟缓、激惹、个人整洁、社会兴趣、社会能力、抑郁。同时利用自制表格评价病人的临床表现, 评价指标包括躯体疾病与精神障碍等。
1.2.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NOSIE评分比较 (见表1)
2.2 两组病人临床表现比较 (见表2)
2.3 干预效果流浪组的303例中死亡21例 (6.93%) , 救助站收容84例 (27.73%) , 继续住院接受治疗89例 (29.37%) , 回归家庭109例 (35.97%) 。
3 讨论
在经济快速发展、交通网络日益完善的情况下, 涌入城市的流动人口数量迅速增加, 由于受到外界环境与自身原因的影响, 流动人口融入当地社区的难度较大, 容易出现精神障碍。为了能够使流浪精神疾病病人尽快康复、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在病人入院后需要采用药物进行强制性治疗, 同时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临床特征应用干预对策[7,8]。本研究对流浪组、普通组病人的临床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 流浪组病人的精神症状、迟缓、激惹指标评分较高, 个人整洁、社会兴趣及社会能力评分较低;而在对比流浪组、普通组的临床表现后发现, 两组躯体疾病、行为症状、阳性症状、行为障碍及情感障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流浪病人生活无保障、无家可归与长期在外流浪有关, 在生活无保障与无情感寄托的情况下, 病人的精神症状可出现日趋加重的问题, 容易被激惹, 出现肇事、打人及毁物等行为[9]。另一方面, 流浪病人通常不具有自我保护能力, 在外流浪期间容易出现自伤或伤人行为, 无人照顾卫生情况, 因此通常合并有躯体疾病、皮肤病, 难以融入社会, 并出现多种行为障碍与情感障碍[10]。针对流浪病人的临床特征, 本研究采用了基础干预、心理干预、康复训练干预措施, 在实施干预后死亡的病人为6.93%, 回归家庭与社会的病人比例较高。
综上所述, 流浪病人的临床特征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在治疗中需要应用综合性的干预对策。
摘要:[目的]分析流浪精神病人的特征, 提出干预措施。[方法]将2013年2月—2015年10月治疗的303例流浪精神障碍病人作为流浪组, 另随机抽取我院同期治疗且明确为非流浪人群的123精神疾病病人作为普通组。采用护士观察量表 (NOSIE) 评估病人的精神状况, 同时利用自制表格评价病人的临床表现, 评价指标包括躯体疾病与精神障碍等。[结果]流浪组病人的精神症状、迟缓、激惹指标评分高于普通组;两组的躯体疾病、行为症状、阳性症状、行为障碍及情感障碍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流浪病人的临床表现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在开展临床干预工作时需要采用综合性对策。
关键词:精神障碍,流浪,特征,干预
参考文献
[1]王莲娥, 周洁, 金欢.世界卫生组织残疾评定量表第2版中文版在精神残疾评定中的信效度检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3, 27 (2) :121-125.
[2]张长春, 杜万君, 牛光胜.应用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量表分析酒精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患者的人格特征[J].中国医刊, 2014, 49 (4) :97-98.
[3]郭珍, 陈发展, 陆峥, 等.综合医院与精神专科医院双相障碍识别率及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4, 24 (3) :163-166.
[4]邓聪, 王康玮, 赖艳娴, 等.疏肝健脾方结合敷脐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伴精神心理障碍的临床疗效[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4, 36 (7) :604-606.
[5]赵昌东, 张小节, 张辉, 等.心理干预联合黛力新治疗非糜烂性反流病伴精神心理障碍的临床研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4, 23 (10) :1152-1154.
[6]赵晓丹, 徐芳芳, 苏中华, 等.苯丙胺类药物所致精神病性障碍患者脑白质微结构改变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3, 39 (2) :76-81.
[7]朱秀华, 袁玉芹, 李松, 等.有氧康复运动训练联合心理治疗对PCI术后患者精神心理障碍的调节作用[J].广东医学, 2014, 35 (23) :3676-3678.
[8]王久英, 唐利荣, 张娜, 等.重性精神障碍患者对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认知和需求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 (35) :4089-4091.
[9]刘肇瑞, 黄悦勤, 陈曦, 等.北京市社区人群心境障碍、焦虑障碍及物质使用障碍的现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3, 27 (2) :1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