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过程中的心理调节

2024-07-26

歌唱过程中的心理调节(共3篇)

歌唱过程中的心理调节 篇1

在歌唱时,良好的歌唱心理能够使我们发挥正常的歌唱水平。相反,不好的歌唱心理常会导致歌唱者出现心跳加速、心理紧张、跑调、忘词等现象,以至于演唱过程表现不完整。在演唱声乐作品的过程中,合理调整歌唱的心理状态是完整表达歌曲内涵与主题的重要环节。我试图从歌唱中的心理、心理因素、心理影响及心理调节等方面,简要阐述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歌唱的心理

心理是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过程中的思想、精神及行为的变化和表现。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在不断的心理调节下进行的,歌唱也不例外。歌唱心理是与歌唱有关的行为和精神活动及其相互作用的总和,是我们在歌唱时心理变化的过程。所以,歌唱的心理活动直接关系着我们歌唱的水平。影响演唱效果的优劣演唱一首声乐作品,从歌曲名→节奏节拍→旋律→作品风格→主题→情绪→艺术表现等诸多环节,演唱者都要经过从不认识到认识、从不了解到了解、从陌生到熟悉这一系列的心理过程。“歌唱是靠人声产生的乐音对于歌词的解释。”[1]这是美国学者威廉·詹姆斯·韩德森对歌唱的解释。歌唱时的声音表达,是歌词、主题内涵所赋予声音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的,而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因此,歌唱和心理密不可分,是同步的。如果没有歌唱的心理,单靠人声产生的乐音对歌词的解释来表达一首歌曲,是无法让听众理解和喜爱的。

二、歌唱心理对我们歌唱产生的影响

歌唱心理从多方面影响着我们歌唱的正常发挥,它从歌唱的各个因素、各个角度以不同的方式作用于演唱者,产生各种心理反映,集中贯穿于歌唱的全过程。任何一首歌曲艺术表现力的完美发挥,都需要有良好的心理因素作为基础,这样演唱者才有可能把作品表现得淋漓尽致。

1. 歌唱时容易产生紧张情绪

我们歌唱的目的是要把优美的歌声和丰富的歌唱情感献给听众,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办不到这一点的,歌唱的心理活动直接影响我们的歌唱实践能力。良好的心理因素会给我们带来愉悦的心情,反之,将会给我们带来痛苦和失望。歌唱时的紧张情绪是我们每个人身上都不免发生的,如何调整好心态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演唱者在歌唱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对歌曲的风格把握不准确,歌词不熟悉,旋律生疏,等等,会产生很多顾虑,思想负担过重,既一心极力想唱好,又束缚了自己的情绪,顾了这头而又忘了那头,结果事与愿违,歌曲表现力不完整。我认为,良好的歌唱状态是轻松愉快而又积极的,只有保持这样的心态,才有可能用正确的感觉和方法来调节自己,调节自身的歌唱心理,使全身处在积极的歌唱状态中,从容、自如地表现作品。

2. 缺乏自信心

演唱者在歌唱的时候若没有很好的信心,或信心不足,总想着自己不行,也会影响歌唱的正常发挥。比如,有的人在上台演唱时声音发抖,音色不统一,就是自信心不强的集中体现。帕瓦罗蒂说:“我也时常担心自己的声音不够丰富,不够明亮,然而,这不是我真正的目标,我追求的是清澈而带有金属的音色。”[3]信心是放松的基础。我认为,我们在平时歌唱训练中应该尽可能地放松自己,心理上要保持相对的平静。有足够的自信心作保证,才可能把握准确的歌唱心理。

3. 歌唱心理对身体产生的影响

歌唱心理对我们身体状况也有着很大的影响。良好的歌唱心理会使我们心情愉悦,愉悦的心情可以使我们保持良好的歌唱心理,良好的歌唱心理又可以使我们良好的发挥歌唱水平。由此产生一个“良性循环”。相反,消极的歌唱心理直接影响我们的身体状况。例如演唱者在歌唱时受到消极的歌唱心理的影响,常常会表现出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等状况,这种状况会对身体内部技能的正常运作产生影响。因而我们在歌唱时应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多加强体育锻炼,如跑步等,可以增加肺活量,对呼吸气都有好处。歌唱心理和我们的身体状况有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作用。在歌唱时,如果歌唱的心理不好,我们的注意力则无法集中。此外,歌唱中因紧张引起的心跳加速、面红耳赤的现象都会导致身体的不适。

三、调节歌唱心理的必要性

歌唱的心理调节对我们的歌唱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心理因素始终都在支配和影响着我们的歌唱水平的发挥。邹长海曾说:“有一个良好的歌唱心理是成功歌唱的前提。”[4]由此可知歌唱中的心理活动对我们歌唱的重要性,我们为什么要调节歌唱中的心理?下面作具体的分析。

1. 能够使我们充满自信

自信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歌唱水平,这就需要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歌唱中的心理调节对我们歌唱有着很大的影响,歌唱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与控制,良好的歌唱心理可以促进歌唱水平的发挥,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歌唱中的心理调节是一门艺术,是我们通过思想的情感,然后利用歌唱中的各种技巧所获得的。然而,仅仅靠歌唱中的技巧来唱歌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我们拥有良好的歌唱心理的调控能力。歌唱中的心理调节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得到成果的,它需要我们在歌唱生活中的许多方面时时刻刻地、一点一滴地潜移默化、逐渐形成的。一旦我们掌握了歌唱中怎么调节心理,我们便会对歌唱充满自信。

2. 能够使我们更好地歌唱

歌唱中的心理调节能够使我们更好地歌唱。美妙的声音虽然是从我们的喉咙里唱出来的,但却绝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我们在复杂的心理活动下去调节,在心理活动中心理的感觉、联想、想象、意志等都贯穿在我们歌唱的整个过程当中。我们在歌唱时,只要能够很快地把心理活动调整到最佳的状态,克服各种心理障碍,歌唱水平就能逐步地得到改善和提高。我们才能更好地投入到歌唱中去,使歌声越唱越美。

四、如何去调节歌唱中的心理

认识到歌唱中心理的调节对我们歌唱的重要性以后,要想拥有良好的歌唱心理,我们必须掌握调节歌唱心理的方法。那么,如何调节歌唱中的心理呢?

1. 努力克服歌唱中的心理负担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心理调节下进行的。[5]因此,心理活动直接关系到人的实践能力,对于歌唱中的我们也是如此。歌唱时心理包袱太重,就会直接影响到我们歌唱的正常水平的发挥。

“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必须建立良好的歌唱心理意识,才能产生良好的歌唱心理情绪,从而减轻在歌唱中过重的心理负担。”[6]这是歌唱家徐行效对心理调节和歌唱的概述和认识。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歌唱中,要努力的克服存在于我们身上的心理负担,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去歌唱。

2. 努力提高歌唱中的自信心

如何提高我们在歌唱中的自信心?这是歌唱中心理调节最重要的环节。首先,我们在歌唱时需要注意的是提高歌唱的技术训练,“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歌唱的技术训练要从平时的练习中慢慢锻炼出来”。[7]我们只有刻苦地训练自己的基本功,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训练,才能在人群中脱颖而出,才能提高自信心。其次,是精神的培养方面,精神的培养即文化素质的提高。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告诫我们:“不要把时间单放在发声练习上,要知道提高了综合修养,声音也会提高,如果有了认识,即使走弯路也不会太远。”[8]生动的歌唱表现力只有在广博的文化艺术修养的基础上才可能建立。所以,我认为只要把以上两个方面的要点掌握了,建立必胜的自信心,就能很好地调节在歌唱中面临的心理问题。

五、结语

歌唱心理的调节和歌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歌唱中的心理调节是唱好歌曲的先决条件,合理的歌唱心理和良好的自信心是完整表现歌曲主题思想和艺术表现力的基础。演唱者只有心理调控能力好,才可以在歌唱中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歌唱水平。

参考文献

[1]威廉·詹姆斯·韩德森.歌唱艺术[M].南京:南京出版社:33-39.

[2]伊卡·那查连柯.声乐译丛[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21-192.

[3][意]赖特.当代歌王帕瓦罗蒂[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65-67.

[4]邹长海.歌唱心理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50-56.

[5]徐行效著.声乐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99-102.

[6]徐行效著.声乐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80-82.

[7]约瑟夫·察里诺.声乐艺术指南[C].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90-97.

[8]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81-86.

歌唱过程中的心理调节 篇2

第一阶段, 初始学习阶段。这个阶段是学生在开始接触、学习歌唱技能时, 往往通过声乐教师的指导, 掌握声乐基本要求的阶段。学生最初学习歌唱的呼吸、发声动作时, 其心理活动的主要特点是通过视听知觉观察判断教师发声动作的主要结构, 并进行模仿练习。学生往往会忽略歌唱技能要求的其它方面, 引起不应该参加发声活动的肌肉群也参加了活动, 从而产生了歌唱的多余动作和过分的紧张, 因而常常顾此失彼, 在完成呼吸、发声、读字等动作上都不准确。这要求学生在这一阶段, 要全力领会歌唱技能的基本要求, 掌握局部动作, 对教师的发声提示尽可能的做到准确掌握, 有效地完成发声练习。

这个阶段, 声乐教师的训练要以中声区训练为基础,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发声方法, 调节和锻炼肌肉以适应歌唱的技术需要。发声训练应该是从简单到复杂, 从平稳到多变。刚开始接受训练的学生整体上尚不能协调, 特别是喉咙的控制一般难以驾驭, 因此需要在相对变化小的练习中进行。 (1) 例如三度音阶、五度音阶的练习。教师可进行唇抖训练, 让学生地体会气息的产生、支持与控制。在这个阶段, 教师教学时所用的专业术语要相对简单、准确、易懂, 不能对刚开始学习声乐的学生讲太多抽象的提示或深奥的声乐理论。教师要用简单朴素的语言示范讲解, 突出要点, 尽可能使学生在真正理解和领会教师的意图下准确的进行发声练习。

这个阶段, 歌唱技能训练过程的反复性, 是学习中的客观现象。所以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的思想工作, 解除学生的思想顾虑, 让学生认识歌唱技能形成的初级阶段, 并能正确对待此阶段歌唱训练中出现的反复现象, 树立歌唱学习的信心。

第二阶段, 系统练习协调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在初步掌握了歌唱的基本要求后, 对歌唱技能已有体验, 这时通过不断练习协调, 学生头脑中的局部动作更加熟练。所以学生在歌唱练习中的紧张程度有所降低, 各发声器官之间的矛盾和干挠减少, 协调性增加, 多余的发声动作趋向消除, 这时学生主动发现自己错误动作的能力有所加强。

在这个阶段, 学生开始将局部的分析概括活动联合成为整体发声练习, 但整体发声练习还是不够协调, 练习中常常还会出现反复、脱节等现象。通过发声动作的个别要求与整体练习越来越大的联合, 对整体发声练习的熟练掌握, 学生便能逐渐完善地掌握歌唱技能了。

根据第二阶段所表现的这些心理特点, 教师在重复示范讲解发声动作时, 应要求并引导学生把发声动作的个别要素概括为整体歌唱系统, 经过反复训练, 就会逐渐熟悉全部歌唱器官系统和各动作特点及其相互联系。也由于反复练习和对发声的深入理解, 学生控制声音的能力也会相应提高, 过度紧张和歌唱的多余动作也因之而逐渐消失, 渐渐掌握了歌唱的正确方法。

声乐教师在这个阶段, 一定要加强基础训练, 尤其是中声区向高声区的训练, 更要谨慎从事。学生在这个阶段有了觉察自己发声时错误的能力, 常常会因为一点小错而中途停顿下来, 从头演唱, 有时也会产生急躁情绪, 甚至干脆停止练习, 回避困难等。声乐教师一定要随时动察学生的心理变化, 耐心地与他们进行交流, 鼓励他们精益求精, 坚持训练, 帮助他们克服急躁情绪, 克服回避困难的缺点, 指导他们进行歌唱发声协调练习等等, 引导学生坚持声乐训练的信心。

第三阶段, 巩固提高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 各个动作联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并且稳定而巩固下来。各个动作相互协调, 歌唱动作能够依照顺序以连锁反映的方式实现, 歌唱器官各部位的协调就象自动化了一样, 这时练习中多余动作和紧张状态已经消失, 歌唱表演从技能协调转到情感协调上, 注意力已基本上转移到对作品的处理上来, 歌唱表演的能力随之提高。

在这个阶段, 由于歌唱技能的熟练掌握, 学生便能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发声方面的错误, 为巩固和提高歌唱技能创造了必要的心理条件。所以在这个阶段,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和提高歌唱技能并因此而改造局部不正确的发声方法。注意启发学生的心理活动指向于准确而协调地完成整个发声练习, 改进个别发声动作的方法, 深刻理解各动作要素, 提高歌唱自动化的动作要素, 使歌唱技能达到高度完善和稳定。

在形成歌唱技能的最后这一阶段, 教师可以在比较巩固的基础上加强音量、音高的训练, 当形成有明显声部特点的音域和音色时, 再让学生接触比较大和比较难的声乐作品。在巩固提高阶段, 教师应鼓励学生继续进行熟练练习, 让他们的歌唱技能在理解乐曲、表现乐曲上达到更深的层次训练。这时, 正是学生由歌唱技能过渡到歌唱技巧的关键阶段, 所以有经验的教师一定会耐心地启发学生的音乐灵感, 让学生加强乐感表现, 把握作品的内涵, 展示作品的思想情感和时代性以及风格, 使歌唱技能巩固并得以升华成为歌唱表演技巧的技能。

当然, 在这三个训练阶段中, 音乐的训练要始终贯穿在发声练习和基础歌唱的训练过程中, 也应注意音乐修养的培养。审美的品位是长期形成的, 对于声乐的审美来说, 它直接影响到声音的质量。 (2) 从情感内容相对简单的作品逐渐向有难度的、或难度较大的作品过渡, 这里有知识积累、情感表现知识积累和语言文学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训练过程, 无论是技术还是精神, 歌唱的难度要逐渐增加而不能跳跃, 当然, 进步有快有慢, 不能一概而论, 要循序渐进地学习。 (3) 为了便于理解和分析, 才把形成歌唱技能的完整过程, 根据客观变化分为三个阶段。实际上这三个阶段是统一的、完整的, 彼此之间并无明显的界限。

摘要:歌唱技能的形成过程有三个发展阶段, 这三个阶段既相互联系又各具特点。由于各阶段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 教师在声乐教学中也应有相应的任务和要求。

关键词:歌唱技能,形成过程,阶段性,心理特征

参考文献

①《声乐教学论》, 俞子正等,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82页.

②《声乐教学论》, 俞子正等,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83页.

③同上.

[1].徐小懿等, 《声乐演唱与教学》, 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8年。

[2].邹长海, 《歌唱心理学》, 广东高教出版社, 1993年。

[3].俞子正等, 《声乐教学论》,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歌唱过程中的心理调节 篇3

一、声乐教学课堂气氛必须和谐、轻松, 保持良好

第一, 教师与学生保持十分钟左右的课前谈话。所谓课前师生谈话, 主要是指任课教师采用与学生谈心得方式, 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学生目前的声乐学习和心理动态, 从而达到师生心理之间的一种沟通。实践证明, 通过短暂的交谈, 有很多益处, 教师基本上可以从学生的面部表情及语气中观察和把握到他们此时此刻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以便按不同的类型选择不同的心理调节方法, 使学生能迅速地进入到正常良好的学习状态中。

第二, 课堂气氛必须保持良好。在课堂上, 教师务必对学生要有耐心, 循循善诱, 使学生感觉到每次进入课堂都是件愉快而又有乐趣的事, 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学习可能产生很大的影响。老师通过教学实践不断积累自己的经验, 学生也通过学习实践学到技能并获得知识。在课堂中, 老师是教授者, 是指导者, 对受教育的一方要关心爱护, 要了解他们的思想、情绪、心理、性格和习惯等。因此, 老师在课堂上一定要为人师表, 要重视言传身教的作用, 通过歌曲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比喻讲解, 这样学生就会尊重老师并与老师认真配合。有的学生在课下练的很好, 上课时总想做的更好, 但总做不到, 心情就会颇为急躁, 此时做为老师不要急, 更不能因“恨铁不成钢”而动怒, 使学生的心里紧张和害怕, 这样会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因为声乐的课堂就是要遵循生理的自然规律, 这就要求每次上课的时候学生都要做到头脑清醒、肌肉松弛、心情舒畅、精神焕发的来进行歌唱, 所以, 保持良好、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有了畏惧老师的心理, 就必然会造成思想不集中, 精神紧张, 结果很难达到老师的要求, 这对教学的双方都是不利的。其次, 要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声乐教学也是个周密而又复杂的工作, 教学也需要有周密的计划和步骤。不同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不同的阶段也有不同的侧重点。那么究竟哪种发声练习和歌曲才能使学生身体内部与发声的各部分器官配合起来呢?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整体的概念, 若缺乏整体观念则往往会教条主义, 或根据学生歌唱的表象来进行教学。

在课堂上, 呼吸不通畅抓呼吸, 喉头不稳定抓喉头, 一课化、归隐文化、干谒文化、他与安徽的文化渊源等。教师在教授《关雎》《萧萧》《伤逝》等作品时可以介绍中国的婚嫁文化、女性的社会地位等话题。老师在讲解《小二黑结婚》时, 联系三仙姑的装扮可以进行一番讨论, 并介绍服装礼仪、社交礼仪等知识。教授《受戒》时, 联系荸荠庵的对联, 可以介绍对联相关的知识及故事。甚至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还可以根据具体篇目有针对性地创作对联, 例如, 讲解《梦游天姥吟留别》, 用“千古诗人, 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气, 青莲居士谪仙人”会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教学效果。

引入各种文化, 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有着事半功倍的成效;同时, 它对开阔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发展智力以及提高语文水平有着显而易见的效果。

接一课, 零打碎敲, 无休止地重复去解决问题。长此以往, 学生就会越来越觉得没意思, 没信心, 所以要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加以解决问题, 第一, 要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和个人素质确定练习曲目。对学生个别缺点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不选那些音乐过宽、难度过大学生不胜任的歌曲和练习曲。第二, 在高音区的把握上, 应要学生消除唱高音就害怕的恐惧心理, 心态要平和, 按照练习曲一个音一个音的练, 多练多碰那些高音, 心里放轻松, 高音自然就有了。第三对学生的进步应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老师的肯定是对学生最大的安慰。避免去过分的指责学生和埋怨, 否则学生会无所适从, 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因此, 声乐教学中方法的改进也是稳定学生情绪, 增强学习信心的关键之一。

再次, 要注意克服学生中为难情绪, 积极在教学中有目地的进行心理训练。第一, 要做到教师的态度、精神、感情是保持课堂气氛和谐的重要因素。态度和蔼可亲, 讲课方式生动活泼, 具体形象, 学生的学习情绪就会受到极大的鼓舞。第二, 教师在选择教材时, 既要根据大纲又要有区别。在选择的曲目时要尽量使学生喜爱, 这样既能取得学习效果, 又能使学生心情愉悦。第三, 教师在教育学生时, 要以理服人, 循循善诱。在学生还没有建立正确的生理机能状态以前, 老师难免否定多于肯定, 但对学生进行否定态度时, 态度要诚恳, 不要训斥学生, 这样只能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第四, 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对学生来说十分重要, 因为它能极大地增添学习的勇气和力量。针对学生的意志类型, 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对胆小犹豫不决的学生要培养他们的大胆、勇敢、果断的品质。对缺乏毅力的类型, 应激发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等。作为老师, 不管他如何的尽职尽责, 总会有局限性, 老师固然起主导作用, 但是学生的自我学习, 自我努力, 也是很重要的。因此要让学生知道学习声乐光靠有个好老师也是不行的, 老师只是引导者, 更主要还是学生的主动学习和配合。所以, 学生要有坚强意志力, 有刻苦学习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不断地去探索和追求, 那样才能不断地提高, 不断地实现自我价值。最后, 教学过程就应解决和训练登台演出时心理素质的把握问题。第一, 声乐教学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给学生艺术实践的机会也是很多的。学生登上舞台时, 娴熟的声乐技术和扎实的基本功, 是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的基础。第二, 排出一切纷扰杂念, 演出时为观众服务的, 是展示平时练习的成绩, 发现不足的一个机会, 有了这些认识学生便可减轻情绪, 消除怕丢面子的思想, 以愉快的心情走向舞台。第三, 演唱与自己能力相适应的曲目。曲目太小, 不能发挥自己应有的技能和技巧。曲目太大, 驾驭不了, 就会暴露自己更多的缺点。所以要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选择曲目。第四, 教师要辅助学生在舞台上的艺术实践, 许多人在演唱时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 紧张这类诸多因素, 从而影响演出水平的正常发挥, 在此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自信心, 舞台演出锻炼, 不能适应舞台演出时的刺激, 一上舞台, 心里就特别紧张。因此, 歌唱者要熟悉舞台上的一切, 要多在舞台上进行歌唱实践活动。

总之, 在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过程中, 一定要关注其有效性凸显丰富的《大学语文》课程资源的优势, 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加丰润厚重, 使大学语文课堂更具智慧与活力。

参考文献:

[1]黄光扬.教育测量与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彭钢.蔡守龙.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3]钟启泉, 崔允.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水泥-石灰石粉下一篇:个性化地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