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的心理基础

2024-07-04

歌唱的心理基础(精选12篇)

歌唱的心理基础 篇1

歌唱艺术的表现手段是声音、情感和舞台感觉。在歌唱过程中,掌握歌唱技术的熟练程度、演唱感情的投入、演唱时的二度创作、协调歌唱器官的能力等都是衡量演唱成功的重要标尺。但是,歌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达到上述要求,歌唱心理基础尤为重要。它包括歌者在心理上的控制能力、调节能力和化解能力。歌唱心理是歌唱者大脑对演唱环境、演唱心境、演唱情绪的积极地反映形态,由于缺少良好的心理状态而难以发挥演唱情、技水平的演唱者数不胜数,他们不是与舞台无缘,就是昙花一现。因而,歌唱的心理基础是歌唱的生命,是每个歌唱者必须认真训练的重要素质,它既是歌唱的基础,也是歌唱的灵魂,更是歌唱成功的保证。本文拟从歌唱过程与反应心理、歌唱情感的体验过程。演唱的心理感觉和知觉三个方面探索歌唱的心理基础,以求同行们共同关注这个问题,共同促进歌唱表演和声乐教学的快速发展。

一、歌唱过程与反应心理

在歌唱的过程中,教师常常会告诫他的学生,不能只用你的嗓子唱歌,而要用你的全部身体去唱歌。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你全部的身体只是歌唱活动过程中的一部分。如果我们用物质和精神来打比方,那么身体是物质的,你的思想,你演唱的感觉就是精神的。这种"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结合才是歌唱的灵魂和支柱,演唱的心理反映是整个演唱活动中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健康的歌唱心理准备.就不能很好的完成歌唱任务。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教授你技术,但给予不了你感觉。作为专业的歌唱,我们要认真的研究歌唱行为,这种行为有技术行为、感觉行为和反射行为等等。人的反射行为是因生理事实而引起的心理反应。我们在歌唱的过程当中对作品的声音布置、语言、情感、肢体动作等等行为的启动都是通过大脑神经系统对各个器官下达的指令,互相协作进行的结果。这种结果在演出前是有一个预期性的想象(演出前的身体状况、声音状况、情感状况以及环境因素等)。这种期望值是很重要的,能够直接影响到歌唱的效果,因此歌者在歌唱前往往想得到来自各方面的鼓励和支持,这样能有效的巩固歌者的心理防线,产生良好的心理反映。在歌唱之前很多歌者的心理是很脆弱的,这些歌者往往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思想问题,他们很在意别人的认可度,所以就把这种紧张性转移到了精神上从而增加了心理上的负担。个人得失看得太重、演唱时杂念太多,过于计较个人成败,所有这些都是一种失败的歌唱心理。所以在歌唱教学中教师常常会让他的学生放松.有经验的教师会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放松他过于紧张的情绪。这是做到正确歌唱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为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做准备。

声音的产生是身体某一部分为主其他部分协调运作而产生的结果。本能反应是先天所具备的一种反应能力,正如我们打喷嚏、咳嗽一样,在歌唱中本能反应是经常会出现的,如在舞台上出现的一些意外情况,在应对这些意外情况时我们都会做出相应的处理办法和措施。本能反映的及时出现以及歌者正确的运用这种反映,是歌者的基本素质。这种素质可以通过较多的艺术实践来加强它。对舞台、表演等达到了一定的熟练程度后就可以增加这种应变的能力,减少歌唱中的失误。

后天反应是人的心理意识和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个别属性及特征反应。人的意识具有极大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他不仅能够反映客观现实,而且还能够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来改造客观现实。一个正确的意识和一个坚定的意志是能够正确反映歌唱与发声的发展变化规律的,这种反映往往和歌唱的技术水平成正比。也就是说歌者的声乐技巧越成熟他的后天反映的能力也就越强。因此,在歌唱活动中我们要按照自己的意识,自己的实际需要不断的改变现状,运用科学的方法调整歌唱状态和歌唱心态,将对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起到关键的作用。一切声乐技巧与技能都是靠自己的意识来统治发声器官、按照意识预定要求进行动作的结果。后天反映心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可塑性,我们要充分发挥和利用这一广阔空间。现代社会的艺术实践空间变的非常广泛,对人的心理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在要求技术的同时,要把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能力型人才作为教育的重点,要把音乐心理教育、个性自我调节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

二、歌唱情感的体验过程

歌唱的(内心)情感(心理)歌唱的感觉在整个歌唱过程中是至关重要,这种感觉会对歌唱产生正负两方面反差较大的结果,因此它要求歌者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完美的技术,更要求演唱者忘我的情感投入,火一样的激情。这种感觉应该是建立在健康的歌唱情感心理之上的感觉。歌唱的情感心理后天的反应是其心理特征之一,是可以塑造和改善的。这种感觉是很多种感觉的结合体,如:对声音的感觉、对节奏的感觉、对力度的感觉、对情感的感觉等等。在解决了声音的技术问题之后还有很多歌唱的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如:歌唱的咬字吐字,作品的风格把握等等。但对于情感的感觉是我们最先考虑的问题也是最为重要的。艺术创作时产生的情感不是停留在感性阶段,而是在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中,是对艺术形象的感受。因此,艺术情感是对人的一般情感的浓缩、改造和升华,是带有感性内容又放射理性光芒的情感。"情感"本身就是心理主要品质。它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内部感受和心情的反应。声乐表演是歌唱者将情感呈现并供给观众感受欣赏的艺术;是由情感转化的听得到看得见的艺术形式:是歌唱者运用声音把情感转变成人们知觉的东西,而不是抽象的东西。换句话说,声乐艺术就是"情感生活"在空间、时间和声音色彩中的反映,因此,声乐表演就是情感的表现形式,或者说是把内在情感呈现出来以供观众感受和认识的形式(观众的共鸣效应)。观众的认可程度与歌者的技术水平、心理反映、以及情感的真挚性有很大的关系。艺术情感产生的心理过程与生活情感产生的心理过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之间的联系,在于人的情感产生与艺术情感的表现存在着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在演唱表现时更为明显。歌唱情感的真实性是歌唱成功的先决条件,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感动的情感是真挚的、忘我的,这时的情感心理是最为健康的。

作为歌唱者他拿到一首(部)声乐作品首先他要考虑适合不适合自己的声音特点,对作品的声区、风格、唱法,结合本身所应有的条件等等作一个综合的评价,如果是适合的那么他下一步要做的事是进一步的分析作品,他要用自己的情感去把它从生活化到艺术化。他要把自己的情感表现在不同的人物、不同事件,以及表现大自然如:太阳、月亮、蓝天白云、高山大海、人物和某一事件上等。我们在演唱这些作品时,必须做到物我同化。这种同化作用,就是达到"歌与我为一体"、"物我交融"的境界。歌唱情感的投入是演唱成功的基础,从心理活动来说,我就是曲中人,存在于曲中的环境之内、事物之中。如在演唱《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时,就应当把自己置身于剧情之中,此时此刻你就是剧中人物小芹,你全身心的投入进去,感觉你在特定的场景中时,就不会太过紧张。符合和服从于作品的需要,场景的需要。忘我的投入艺术作品演唱之中、情感之中,你的艺术情感(心理)会单纯许多。

艺术情感的体验具有选择性。一定的性格体验一定的情感,(当然,除此之外还有音域、音色、唱法等等因素)具体地说,演唱者对角色、歌曲风格、艺术形象是有选择的。这种选择局限性很大,如性别、年龄、兴趣、气质等都是选择的条件,演唱者根据选择确定的角色、曲目就会有独特的情感体验,艺术情感的选择性,能使歌曲的艺术形象带有演唱者个人的情感色彩,从而使歌曲形象的艺术性表现出他个人的性格色彩,魅力无穷。如胡松华演唱的《赞歌》、才旦卓玛演唱的《翻身农奴把歌唱》,把自己的个性色彩和歌曲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的表现出了歌曲的丰富内涵,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两首作品的演唱充分反映出二位歌唱家的音色、唱法以及他们的个人情感色彩。为观众展示出了个人的艺术魅力。

三、演唱的心理感觉和知觉

演唱的知觉是演唱者在演唱前或者演出之中的总体感觉在头脑中的综合反映。在声乐演唱中,演唱者要对自己的声音有正确的估计,这里所说的声音是指对声音技术的掌握程度;对字、腔、情感和情绪运用的恰到好处,对作品的风格准确把握等等。

演唱知觉同发声感觉一样,都是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演唱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演唱是呼吸、咬字、发声、情感等综合起来的整体,并不是各个环节与部分的独立存在。我们在歌唱与发声具体过程的同时,就把呼吸感觉、"唱"字感觉、发声感觉、情绪情感感觉等相互联系起来,这种联系也起到了互相补充和提示的作用,因而使我们对演唱的反映清晰起来。演唱的知觉并不是各种感觉的简单集合,而是对整个演唱活动过程的一个完整的印象。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觉必须落实在知觉上,知觉检验感觉的正确性,知觉反映演唱的整体;感觉反映演唱的片面,知觉则反映演唱与现实的关系。感觉和知觉不是对立的而是密切联系的,在歌唱的艺术活动中感觉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歌唱者在歌唱前的自我认知、自我调节的心理活动过程,是心理活动的表象反映,一个好的感觉能够帮助歌唱者克服因场地、身体、技术等带来的种种困难,较好的完成歌唱任务。在认识歌唱发声的过程中,联系客观和主观的桥梁就是感觉。没有歌唱发声的感觉,就不可能有歌唱发声的知觉,感觉的进一步发展就是知觉。我们在演唱作品时知觉告诉我是我自己在唱而不是别人在唱,但感觉会告诉自己应该怎样去唱,用什么样的声音、怎样的力度、表情是怎样的等等。感觉和知觉是不能分割的,纯感觉是不能孤立存在的,一般来说,在感觉的同时,往往伴随着知觉的出现。

歌唱发声中的知觉是对歌唱发声认识的更高阶段,它是歌者的一种高水平的感性认识,是对歌唱活动的分析和综合的结果。歌唱者对歌唱发声的知觉,是在演唱实践中不断吸取经验、改进方法、提高技能,从而达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的地步。对于声乐理论及技能的知觉,光靠课堂上的一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面向观众,尽可能多的参加艺术实践活动,通过参加艺术实践活动来检验歌唱发声知觉的正确性,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和建立正确的心理感觉,应该说这是最好的方法之一。

歌唱的心理在整个的演唱活动中是多方位的,他是演唱者的精神支柱,在演唱活动中它要准备预防突如其来的变故,修补出现的漏洞,使失误率降至最低。

歌唱是一个整体性的活动,这里有生理的心理的还有技术的等等因素,它们是密切相关的,是和谐统一的整体,没有主次之分只是分工的不同,当歌者把它们调节到最佳状态时他的歌声才是美妙的。歌唱的良好心理状态必须是充满自信的,而自信的基础是技术、敬业。因此,要想得到认知良好的评价,必须练就过硬的基本功,正所谓:“技高人胆大”。在训练技术的同时要注意对健康心理的培养、情感与感觉的培养。

摘要:歌唱的心理是其生理特征、艺术环境、声乐技术的熟练性适应性的综合反映。后天所接受的教育(艺术教育、文化教育等)从某种程度上也能反映出歌唱者的心理状态。本文将从能充分体现和发挥声乐技术水平的歌唱心理反映、歌唱内心情感以及歌唱的心理感觉和心理知觉来探讨它对歌唱的影响。

关键词:歌唱,知觉,心理,情感

参考文献

[1]、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

[2]、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

[3]、冯葆富.齐忠政.刘运墀[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

[4]、周蓓.当代心理学对音乐教育的启示[J].中国音乐教育,2003,(5):7—9

[5]、乔爱玲.谈声乐演唱中的审美情感[J].人民音乐,2003,(9):56—57

[6]、邵华·高中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J].中国音乐教育,2003,(7):11—12

[7]、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

[8]、赵梅伯.歌唱的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

歌唱的心理基础 篇2

课程代码:X400822 课程名称:歌唱基础 英文名称:Vocal musice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总 学 时:32 讲课学时: 0 实验学时:32 学

分:2

一、课程说明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影视表演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课程地位:本课程是影视表演专业《台词课》的有力支撑和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作用:本课程是训练学生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进行歌唱的一门科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声乐基础要求学生掌握声乐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歌唱的基本技能技巧,能分析处理一般的声乐作品,有一定的范唱能力.胜任中小学音乐课的歌唱教学和课外声乐活动的辅导工作.课程任务:本课程的主要任务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和技能技巧,掌握一定的声乐理论、舞台演唱和理论实践经验,通过艺术形象的感染,陶冶高尚情操。培养一定的作品分析能力和表现力。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根据相应的教学目标,这门课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让学生了解到歌唱基础对学好本专业,提高台词功力的重要作用。通过基础声乐课的听课活动使学生掌握声乐的基本教学法;以利于他们在日后的学习与工作中正确地运用这些知识,从而应对各种不尽相同的职业要求。

二、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一)教学目标:

1.揭示歌曲的思想性、艺术性、启发学生有感情的歌唱、受到歌曲艺术形象的感染教育 2.学习正确的歌唱姿势和呼吸方法,自然圆润地发声,清晰地咬字、吐字,重视中声区的发声训练。

3.具备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东、西方音乐的历史,聆听各种精典名曲,有较深厚的音乐修养。

4.培养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树立终身学习声乐艺术的愿望。(二)教学要求:

声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声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声乐是实践性与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表现领域更体现出一种技能性特点。例如:声乐课光是了解发声器官的构造、气息、歌唱的呼吸与共鸣、声音的位置、咬字吐字等声乐理论知识,而不去练习歌唱,是毫无意义的。

(三)教学要点:

本课程的重点:培养学生掌握分辨声音的能力,从而调整自己的声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本课程的难点:音域的扩展,结合各种共鸣腔加上气息支持,逐步使音域向外扩展,能演唱较难歌曲。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歌唱发声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发音器官及机能状态 第三章:歌唱声音的类型和声部 第四章:声区理论与实践 第五章:练唱前的准备

第六章:发声技术练习方法和要求 第七章:发声练习和练声曲 第八章:歌唱的咬字、吐字技艺 第九章:教材歌曲与伴奏 第十章:唱法简述

三、其他说明

本课程教学大纲尚需说明的事项,如习题或作业,实践环节内容和要求等。本门课程为选修课,考核方式为考试。分为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期末考试

论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 篇3

摘要:良好的歌唱心理有助于歌唱状态的正常发挥。声情并茂的演唱与歌唱者的心理素质是直接相关的。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正确的心理调控是歌唱者提高演唱水平的重要基石,更是歌唱者在声乐表演时完整表现艺术作品的有利保障。

关键词:歌唱心理;歌唱状态;心理素质

歌唱的实践性很强,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歌唱中,学生健康的歌唱心理对歌曲的技能、技法、兴趣爱好,增强演唱的自信心,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使他们能够勇敢的歌唱,能够深入地理解声乐作品的题材风格,并能依据自己的声音特点自信地,有感情地歌唱影响甚大。

一、影响歌唱的因素

每个人心理因素中的性格、自信心等都会影响到歌唱,因此,衡量学生歌唱中的心理素质的主要依据是看其演唱时的具体表现,看他是否有表现欲望、能否用自然动听的声音、饱满的情绪和准确生动的乐曲风格来打动。

(一)性格对歌唱的影响

在舞台上或课堂上,有的人演唱很放松、状态很好,甚至超出平时训练的水平,有的人却恰恰相反,他们缺乏表现欲望,演唱时精神过度紧张、拘谨,以至平时所掌握的演唱技能和方法不能够正常发挥,这一切无不和个人的性格有关。一般来说,外向型的人性格活泼,爱交际,重视外在世界,具有此个性的表演者,怯场的心理不容易产生,就是有也比较容易消除。

内向型的人性格沉郁文静,比较孤僻和害羞,缺乏自信,不善交际,注重主观世界,由于性格上的紧张,怯场心理矫治起来比外向型的困难。

两种类型兼有的混合性则是我们大多数人都属于的。上舞台、有重大演出或考试、比赛时却免不了产生“怯场”心理。根据自己的性格要善于选择能发挥自己演唱优势的作品。唯有清楚熟知自己的能力,才知道哪些作品是适合自己的嗓音条件、舞台表现和演唱个性。如果你比较擅长民族唱法,在音色上明亮,高亢,在语言上能巧妙地把握地方风格,那么富有民族风的歌曲是你的最佳选择,例如《桃花红 杏花白》、《火把节的火把》等等这一类注重表现风格性与地方性的民族歌曲。美声唱法训练出来的歌唱者,你可以选择能够发挥自己音域优势的歌曲,风格上选用宽广、浑厚,有一定技术性的艺术歌曲。例如《七月的草原》、《一杯美酒》这一类歌曲。

(二)自信心理对歌唱的影响

自信心是每个人做好任何事情都应必备的条件,而当我们在演唱之前无法预知自己在演唱时的状态怎样、演唱过程中会出现怎样的状况等等,这种种的未知也就说明了我们对于此次演唱没有足够的信心。自信心不足会导致演唱水平不能正常发挥。一首歌曲要演唱好,除了技术和修养外,最重要的就是心理素质。如果自信心不足,歌者往往在考试、比赛或者人多的地方演唱时容易出现紧张的状态。就如当我们知道在同一个时段哪个同学跟自己唱的是同一首歌曲时,难免会留意这位同学演唱的情况,然后跟自己做个比较。别人唱的好了,那自己就会觉得自己唱的不如别人,自信心也就大打折扣。所以说自信心越足、心理压力也就越小、精神也就很放松、自然演唱出来的效果就很好;缺乏自信心、就容易产生心理压力、精神也就很紧绷、自然演唱出来的效果就很差。但归根到底自己还是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那样遇到问题也就不会没有自信更不会慌乱无措。

(三)舞台经验对歌唱的影响

声乐艺术第一位的任务就是表演。从这个角度概括“声乐”应该是指用“声音”和身体共同完成的、以刻画音乐形象为目的的表演活动。如果缺乏一定的舞台经验就会给我们造成紧张的心理,其他的外界条件就会给我们带来一定不良的影响。一位来自偏远山区学声乐同学的独白;“我从小就很喜欢音乐,但是对于我一个生长在农村里的孩子来说,上台演唱的机会很少。让我印象最深的要数读高二的时候参加学校里举行的校园唱歌比赛,我是第5个参赛者演唱曲目是《好运来》,轮到第4个演唱的时候我在后台就特别紧张,到我上台了,越加紧张起来,看看台下那么多学生和老师,由于缺乏自信心和想着学过音乐唱的不能比其他人差,思想包袱过重,唱了几句就开始发抖,唱歌完全不在状态下。因为这首歌曲的最后一段是重复演唱几遍的,如果没有用心去唱,唱多唱少了根本就不知道,当我唱完了歌曲伴奏音乐还没有完,我在舞台上不知所措的站了一会才下台。”所以说分心、顾虑、太在意而出现忘词的现象,只有学着投入并且经常上台表演,我们才能适应一定的舞台、灯光、音响以及表演场地,学会在舞台上表现自身的肢体语言与歌唱魅力,并轻松自如的应对一切舞台上的突发状况。

人的性格、自信心等因素是制约我们歌唱的客观因素,造成了歌唱中的许多负面影响。有的是先天性的,我们无法通过后天弥补。但良好的歌唱心理是可以培养的。我们可以通过平时的学习及丰富的舞台实践加上自身领悟来提高演唱技能和艺术表现力,这才是最根本影响歌唱的主观因素。

二、培养良好歌唱心理的方法

(一)克服怯场的心理

无论是歌唱家或是初出茅庐的表演者,坐满观众的气氛下,都会出现怯场这种紧张心理。心理学认为:“因各种原因造成的情绪紧张致使原来已形成的熟悉动作、 熟记的材料不能重新记忆、再现或再做”就算是怯场。[1]

怯场心理属于一种情绪焦虑。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心理调控方法,解除这种被抑制状态。

1.用深呼吸方法调节胆怯心理,每当上台前,我都会感觉到紧张这时我就会调节自己的紧张情绪,深深的呼吸几次,然而深呼吸的频率是要均匀的。只有均匀的深呼吸才能削减心理的紧张、达到放松状态;注意节奏放慢,节奏要均匀,让身体尽量松弛,直到感觉到轻松了为止。平时多加训练自己放松,这样,在考场上出现怯场心理时,就更容易调控。

2.用语言自我暗示法调节胆怯心理,消除一些不良的心理想法。具体做法是,通过一些有激励和促进作用的语言,使积极向上的意识潜入自我意识,直接对自己的思想、情绪产生积极的作用。例如,在一场比赛前,听到有人说自己的对手很厉害,就觉得自己没有准备好,这时,我们可以通过简单、具体、带有肯定性的言语调节自己,比如“我准备充分,有什么害怕的呢,加油,说不好他也在紧张呢!为什么不放松呢。“提醒自己要有战胜对手的信心。在自我暗示的同时,也可以听听身边人的建议,以放松自己从而准备比赛。

3.转移注意方法调节胆怯心理,在上台之前可以和朋友聊聊天,聊些开心的事情,让心情愉快,一件事情成功与否,同当事人的心情是有很大的关系的。转移注意力,这种方法可以缓解压力。

在上台前我们进行发声练习以及默唱自己将要演唱的歌曲时,要放松,自然的去训练,还可以放声唱出所要演唱歌曲的高潮部分。这样有利于接下来的演唱,让嗓子得以打开,就会消除自身的紧张心理。当我们上台演唱时不要过多的去注意台下的听众,以免给自己心理负担。把他们当作是你的倾诉对象,或是不相干的人即可。一个优秀的表演者都是不断在舞台表演中逐渐锻炼出来的,在表演过程中进行自我改善、自我调节。平时要努力学习专业,加强歌唱技术的训练,多参加舞台实践,提高舞台经验,胆怯心理慢慢的就会消失。

(二)做好充分准备,充满自信的歌唱

我们时刻都要充满自信心,做任何事情要认真去对待,要镇定和勇敢,不怕畏惧。不要虚荣心作祟,不要对自己的得失想的过多,更不要刻意去要求自己做一些不符合实际的事情,而给自己的心理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

1.对于演唱者除了要掌握相应技巧之外还要“吃透“作品的前提。对于歌词的理解,除了要仔细研读,还要读词曲作者的创作背景尽可能作一番相应的了解。首先要对作品的作者做一定的了解。有些歌唱者过分看重自己的感情,冒失的认为自己的决断与见解是对的,从而把作品误解了。处处把作者排在自己的后面,这是极大的错误。对歌词的内容,主题、背景、等有一个概括的了解,有感情的朗读歌词,然后用准确的情感背诵歌词,使其成为歌唱旋律的有机组成部分师生、表、去完美结合。

2.用更多的时间去练习即将演唱的歌曲。熟记乐谱,注意音准、节奏、速度,每一个环节都要一丝不苟。熟背歌词,歌词达到不假思索就能脱口而出的程度,就不用担心错词、忘词。

3.每天要坚持练声,多听音乐,多演唱陌生的歌曲,多合伴奏。就像亲临舞台一样。进行公开练习,平时请老师、同学听自己练习演唱,演唱好的积累经验,演唱不好的及时改正,这种公开练习可以减轻演出、比赛时的紧张程度。“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只有经常练习,不断复习,才能增强记忆,巩固知识。正所谓打铁还要靠本身硬。只有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掌握了熟练的歌唱技巧,心里也就有了底气,演唱时也就更有自信。把自己的技术练得有相当的水准有十二分的把握,自信心也就自然而然的增强。

(三)在歌唱的情感表达中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

用情感启动的技术永远都是歌唱的前提和基础。许多歌唱家正是掌握了精糂的歌唱技术,又具有非凡的对情感的领悟与表达才能,使他们的歌声具有永恒的魅力。在生活中,有些歌手在演唱时,会让人觉得缺点什么。他们虽然训练有方,甚至有很好的音色,但打动不了听众,可他们有时候还浑然不觉。尤其是唱高音时,虽然体态做出激动状,可脸部呈现“找位置”的表情,脱离了歌唱的最终目的,因为没有融入情感,淡然不能打动观众。例如《白发亲娘》这首歌,这首歌是一首抒情的歌曲,假如我们带着欢快的情绪去演唱,那就违背了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就不能打动观众。演唱一首歌曲之前我们都要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了解创作背景才能够对症下药。对歌词分析,了解歌词所要表现的内容,对我们演唱歌曲有很大的帮助。如果我们要演唱一首歌,盲目的就跟着MP3学唱,即使你有一副好嗓音,也会缺少情感表达。之所以,声与情的辩证是歌唱的永恒话题。 一首歌曲,之所以能打动人心,除了歌唱者那美妙的嗓音外,更有蕴含在歌声中那绵绵不绝的情感。

无论是歌唱还是练声,都要做到心里先有了情绪,然后再开口唱歌。总而言之,歌唱作为一种表现艺术,声音与情感是相辩证的。在平时我们练习唱歌的时候就要有感情的去演唱,把每一次的训练当作在舞台上表演一样去看待,这样能够提高我们的表演能力,有什么活动要积极参加,学习别人在舞台上的表演,作为观众也要把感情融入歌唱中,那样才会有更好的效果。多在网上收索歌唱家在舞台上的表演。多看,多听,多学习,多练,对于一个歌唱者是十分重要的。

总之声乐艺术是通过歌唱技巧与歌唱情感表达融为一体的舞台表演艺术。演唱者运用娴熟的专业技能技巧、真切的情感以及动人的肢体表演,加上演唱者具备良好的歌唱心理而使歌唱达到最佳的歌唱状态。

【注释】

[1]引自 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第167页

【参考文献】

[1]张淑芳主编.歌唱艺术与训练[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2]赵梅伯.唱歌的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3]龙军华.科学歌唱方法[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声乐演唱者的歌唱生理与歌唱心理 篇4

声乐演唱是表达人类情感的一种方式, 在歌唱中通过运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缓急、兴奋与抑制来表现人的喜悦、愤怒、哀伤与欢乐, 从而恰如其分地来表现人的情感。好的歌唱效果与歌唱的生理和歌唱的心理有着直接的联系。

一、歌唱生理与歌唱心理的辨证关系

人的身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 生体内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功能各不相同, 在神经一体液的调控下, 他们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协调, 来共同完成人的生理功能。人在歌唱的时候同样要受到神经一体液的调控与支配, 因为在歌唱的整个过程中是歌唱的心理支配歌唱生理的一种功能性活动。只要是在歌唱就离不开心理因素。要运用意识、感觉、意志、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 对发声的生理机能进行调控, 来提高歌唱水平。

荷伯特·凯萨利是世界上著名的声乐演唱大师和声乐教育家, 他在《心的歌声》一书中说到歌唱心理对歌唱生理的重要指导作用。在他的声乐教学中运用了许多形象的教学语言, 他曾经这样写到过:声音垂直线的感觉、声束、心理路线、心理上的音级等等, 要求他的学生以歌唱心理为指引, 去带动歌唱生理的积极配合, 以此来让学生获得良好正确的歌唱状态。意大利男高音贝尼亚米诺·吉利在他所写的《学唱入门》一书中谈到过歌唱心理与歌唱生理之间的关系, 认为人们在发声时候, 首先在心理上要预先想到将要发出的声音的每个元音的音响及声音形象。歌者的思想意识是正确的, 那么他的歌唱生理也会做出相应的调节, 达到正常发挥的效果。我们国家老一辈声乐教育家沈湘老师在歌唱要素主动与被动论中提出:“在歌唱的生理要素与生理要素中两者中, 心理要素是主导, 它始终调配着呼吸、吐字、共鸣和发声等生理要素。”心理要素虽然很重要, 但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一定要建立在健康的歌唱生理基础上。一旦没有正确的心理因素引导, 声乐生理器官的功能就不能最佳发挥, 也就不会有美妙的歌声。良好的歌唱心理引导着歌唱时正确的姿势、呼吸, 以及相应的歌唱器官功能的正确发挥。因此, 歌唱生理与歌唱心理两者相结合并形成协调统一状态, 就会使歌唱者在歌唱时拥有一个正确、协调的歌唱状态。

二、影响歌唱生理和歌唱心理的协调统一因素

歌唱心理与歌唱生理相互协调统一往往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但是归根结底原因还是人的素质。素质是人类在先天解剖生理学的基础上, 通过教育把社会文化、教育的规范、以及身体的健康程度, 在人身上的综合体现。拥有高素质的人才可以使自己的技能、技巧、知识得到更好更有效的发挥。因此, 可以说素质是歌唱生理和歌唱心理协调统一、是掌握与歌唱有关的知识、技能和良好发挥歌唱能力的最佳保证。

同时, 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机能是声乐演唱者必备的条件, 也是歌唱生理与歌唱心理协调的重要条件, 两者的协调对演唱者而言是两者因素的共同促进, 反之, 则是两者因素的相互制约。

1. 健康的体魄

歌唱是一种全身心协调的运动, 演唱者身体状况的好与坏, 会直接影响到歌唱技巧的发挥和歌唱心理的变化。人的声带很娇嫩, 呼吸系统状况不佳、精神焦虑、身体劳累、心情沮丧等等都可能会引起嗓音的不良反应。而对与声乐演唱者来说对自己的嗓子状况是否良好一定十分关注, 稍有不适, 都会影响到演唱者在演唱歌曲时的心理状态, 从而导致在演唱时不能够正常的发挥演唱水平。因此对于一个从事声乐演唱事业或是正在学习声乐演唱的学生们而言, 健康的身体是歌唱的基础, 只有具备了好的身体素质, 在歌唱时才有可能更好的调动歌唱的器官, 才能唱出美好的歌声。所以声乐演唱者应该在平时生活中多注意适当的进行一些体育锻炼来增强自己的体质, 多作有氧运动, 比如跑步、爬山、游泳、练习太极拳、体操、羽毛球等, 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尽量避免高强度锻炼, 尤其是在演出前或是练习演唱之前例如, 举重、拔河等, 因为高强度的锻炼会造成声带过度紧张和充血, 而影响声带生理功能的正常运作, 此外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平时饮食卫生, 以及养成良好和规律的个人生活习惯。

2. 良好的心理素质

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保证歌唱生理与歌唱心理相互协调统一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多数的声乐演唱者在上台演唱前或是在演唱的过程中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与恐惧的心理, 这一点笔者自身也有同样的感受。关于这一点笔者个人认为还是取决于声乐演唱者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生理学家认为, 一般情况下不管是演唱者还是器乐演奏者在准备上台的时候, 已经进入了一种工作状态, 都会出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这种表现。但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演唱者, 这种反应不会很强, 如果演唱者心理素质很差, 就会出现非常反常的生理反应, 如情绪过于激动、心跳过快、紧张、呼吸频率过快、恐惧、憋气、血压升高, 甚至会发冷汗, 嗓子发紧、嘴唇发抖、喉咙和口腔当中的分泌物过多, 不能正确自如的运用歌唱气息等, 出现这样的状况我们一般称作为歌唱生理失衡的状态。

在舞台上面对众多观众为观众现场演唱, 对于一位歌唱者尤其是没有舞台演出经验的歌者而言, 这的确一种考验, 是对心理素质的一种考验。著名的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帕瓦洛蒂他在回忆时候也曾说过, 在为全世界观众电视直播现场演唱时, 心理也紧张, 这是很正常的, 对任何人来说这都是难免的。在声乐历史上被列为十大男高音歌唱家之一的卡鲁索曾说过:“所有的大歌唱家都会有舞台紧张感觉。”当我们在电视上或者现场音乐会欣赏到歌唱家们用精湛的歌唱技巧、声情并茂的表演与成功的演唱一次次征服观众们时, 也是他们的歌唱心理与歌唱生理达到协调统一及最佳发挥的一种歌唱境界。只要通过一些手段对理心素质进行训练和培养, 紧张与恐惧的这种怯场心理或者说不良的歌唱状态是可以克服的。一定要在平时学习歌唱的过程中, 大处着眼小初着手, 尽量多参加一些与歌唱有关的活动, 例如:歌唱比赛、音乐会、晚会演出等, 也可以在朋友聚会或家庭聚会时为朋友和家人演唱等。另外演唱前要尽可能做好一切与演唱有关的准备, 适当的做一些放松锻炼和控制紧张的训练, 保持注意力集中与歌唱器官的积极配合, 这样在演唱时就有可能超常发挥。总言而之, 良好的心态与的心理素质, 可以使声乐演唱者的各个演唱器官处于协调平衡的状态。

声乐教育家荷伯特·凯萨利曾说过:“良好的歌唱状态主要是通过精神来操纵的一种心理创造, 歌唱者自身必须在心理上要主动起来, 在歌唱生理兴奋与积极的状态下把声音振奋起来。”所以, 好的歌唱一定是来自于歌唱者心理的创造与生理功能协调统一的良好发挥。

参考文献

[1]杰罗斯汉涅斯著, 黄伯春译.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演唱技巧[M].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6.

[2]荷伯特·凯萨利著, 李维勃译.心的歌声[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78.

[3]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

歌唱的心理基础 篇5

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由心理素质引起的问题最为广泛,而且是多种多样,不管哪种都不容被忽视。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关键,在声乐演唱中有一个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声乐事业取得成功的第一步。心理状态是由众多的心理因素和自身的素质组成的,其中包括人的感觉,情绪,生理,心理等等,这些心理素质正是我们所说得“内因”。因此我们要深入地去研究在声乐演唱中的心理素质,从理论上探讨歌唱者在声乐演唱实践中心理素质发挥的作用和意义,加强对其进行心理训练,为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打下理论以及实践基础。其次,也有助于深刻认识声乐演唱的内在心理规律,从而做到庖丁解牛、对症下药,解决在声乐演唱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促使声乐学习水平和歌唱者演唱水平不断提局。

(一)性格因素

在声乐学习与演唱的过程中,性格与歌唱者的心理活动也是密切关联的。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是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结合,具有先天稳定性和后天可塑性。在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中,它具有重要的意义。人是独特的人,所以人的性格也是千差万别,人的性格不是天生遗传的,而是由不同的环境、学校和家庭教育以及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所以由于性格差异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人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特征活动也是千变万化的,我们需要在各种不同的性格中发现并找出什么样的性格更利于声乐的学习,什么样的性格不利于声乐的学习,这样会更好地促进声乐的教与学。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认为,具有优良成熟性格的人,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精神力量并与环境建立起和谐关系的人。事物是可以从两个不同方面进行思考的,不论何种性格都有相对的利弊,就看声乐教育者如何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方法去引导学习者。帮助学习者改善不良的性格特征,保留好的性格特征,坚定学习者学习声乐的意志。有的学习者是顺从型,老师怎么说她就怎么做,这样的学习者就会缺乏创造性思维,我们就要引导其多思考。当然,有的学习者非常有自己的主见,我们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分析。总之教育者应尊重学生的性格差异,因材施教,因性格施教。不仅要规范学习者的声乐技巧,还要重视学习者的性格特征。对学习者来说,应把这一任务重点交由学习者本身,让与生俱来的性格得到理性的控制和调节。一个优秀的歌唱者,可以保证歌唱者在声乐学习与演唱过程中具有稳定的学习动机和持久的兴趣,所以性格是歌唱者声乐学习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紧张、不自信因素

在声乐学习和演唱过程中,由于歌唱者会口干舌燥,心理的紧张和不自信,跑调等现象,屡见不鲜,因为这类现象也让很多人不但没有发挥真正的实力而且还失常发挥。当然紧张和不自信也是声乐演唱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主要由于歌唱者的心理素质较差、歌唱与发声的基本功不扎实引起的,但是有一部分学习者台下准备很充分,声乐基本功也很好,一到上台就紧张,这就证明学习者的心理素质较差,因此在日常的声乐课中,我们就要注意培养学习者的心理状态,愉悦地歌唱。同时我们也必须要认识到选择了声乐这项事业,就要做到上台给观众表演以及教书育人的心理准备,对于上台紧张的人来说应多给予表演锻炼的机会,进行反复的舞台实践,了解舞台、适应舞台,充满自信,充满表现欲望。我们尤其要注意自己的首次登台,要准备得十分有把握,哪怕演唱的曲目再小,我们也要表演得完整,把学到的东西发挥出来。歌唱与发声的基本功不扎实在舞台演出也会引起紧张。有的学习者自认为自身嗓音条件良好,只要唱出来,高音上得去就行。结果在舞台上就容易失误,失误次数多了,人一上台就会容易紧张和不自信。这些是声乐演唱的大敌,作为歌唱者,必须逐步克服这些心理因素。

二、如何培养健康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

(一)苦练声乐基本功

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但要全身心投入也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随时随地地练习,也只有这样全身心地投入才能获得歌唱的灵感和进步。只有平常投入和忘我地练习,在舞台上才充满自信而有感情地演唱。我们要知道舞台上的辉煌一刻是建立在台下的刻苦努力的基础之上的,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我们需要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刻苦地训练才能获得扎实的声乐基本功。扎实的基本功和技能,对每个歌唱者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能让歌唱者获得持久的艺术生命,同时也是准确完整表达音乐作品的前提。歌唱者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和技能,这是声乐事业的基础也是歌唱者的必修课。苦练声乐基本功和技能,能促使歌唱者建立健康的歌唱心理,克服紧张心理,建立适当的`自信,也是歌唱者声乐事业坚实的根基。

(二)加强艺术实践

歌唱的自信是建立在我们平常的多练习多聆听观看与多思考的基础上的,没有一个正确声音概念,就算多加练习效果也是不明显的。多听多看能提高对声音辨别能力,多想也有利于自己声音跟别人的区别,所以找到原因和差距以后多练,这样进步就非常快了。拓宽自己的声乐视野,对声乐的发展是不可低估的。所以四者缺一不可。无论是声乐比赛中还是在平常的声乐学习中,都存在着竞争。因此我们要学会辨别分析自己和别人的优缺点,从而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缺点。在比赛中才会心里有底,才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有很多盲目自信的学习者,对自己的水平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声乐没有一定的认知,自信是好事但不能盲目自信,自信是要让人舒服的自信。在声乐学习中学习者应给自己正确定位,找出问题,分析并解决它。在具备了声乐演唱水平后,就需要较多的舞台实践和较多的实践经验,才能慢慢驾驭舞台,才能建立自信。优秀的歌唱家都是在不断的舞台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在舞台实践中歌唱者也应该遵守循序渐进。一开始可先选择一些非常熟悉的人作为自己的观众,例如先面对家人或是亲朋好友,他们是熟悉的人,在心理上相对会比较放松、不紧张,在感情上他们会鼓励你,容易让人建立自信心。歌唱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心。总而言之在实践过程中应坚持四多,多听多看多想多练,知己知彼,不过于盲目地自信或者自卑,应该平常心对待,也应多加强艺术实践增强自信。

(三)艺术修养和审美

歌唱者艺术修养的提高是伴随着歌唱者演唱水平和审美能力的提高而提高的,演唱水平和审美能力是一个长期形成、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要提高歌唱者的艺术修养水平,我们首先要培养自己的审美观,扩大鉴赏视野,歌唱者对声乐审美能力的高低是以大量声乐知识为基础的。此外还应该注意吸取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艺术修养水平的高低会反映在歌唱者演唱的作品中,歌唱者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以及对美的感受。审美对歌唱与发声都有着调控作用,歌唱者的演唱实际上是把自己对于作品的的审美感受以及情感表达用自己的理解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审美能力的高低决定了演唱水平的高低。一部分歌唱者没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导致对声音没有正确的声音概念,制约了歌唱的发展。所以我们也应该重视,努力挺高自己的艺术审美和修养。

参考文献:

沈湘.名歌唱家论歌唱艺术.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1月

沈湘.声乐学习艺术.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8月

俞子正.声乐学习论.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2月

学生歌唱心理失控的分析及对策 篇6

【摘 要】 一个学习声乐表演的学生,除了具备良好的嗓音条件、良好的音乐感觉、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秀的道德品质之外,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即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本文从几个方面探讨在声乐教学中,学生心理失控的分析及其调控对策,权作引玉之砖。

【关键词】 歌唱 心理 失控 对策

心理学家指出:人类的日常行为活动,始终是在人的思维心理机制调控作用制约下予以实现的。这一点对于歌唱艺术行为同样至关重要。所谓歌唱,就其本质来看,它终究是一种源自于人内心的复杂心理活动基础上的艺术创造行为。虽然从表面上看,歌唱活动只是人的呼吸、发声、共鸣、咬字、吐字等多种肌体器官和组织协同运动的客观结果,但无论是歌唱生理物质运动,还是歌唱艺术审美的精神创造,就其实质而言,仍然都是人的大脑皮质思维意识心理活动的客观产物。而所有诸如演唱的欲望、信心、思想、感情、情感、情绪、想象、联想,以及即时演唱的紧张、兴奋、松弛、舒展、恐惧、镇定、胆怯、平静等临场歌唱情绪体验,也都是演唱者歌唱心理活动的外在显性表现形式。因此,在歌唱艺术审美创造过程中,歌唱者的演唱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和歌唱心理状态的好坏对其歌唱水平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歌唱中导致心理协调能力失控的因素

歌唱过程中歌唱者的心理变化是很复杂的,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把导致歌唱者出现心理紧张失控的因素大致归纳如下:

(一)自身性格使然

性格是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是通过其心理和行为所表现的经常性的、稳定的一种本质特征。比如说外向型性格、内向型性格,这是两种不同的性格特征。好动或喜静,健谈或寡言这是性格的一个外在表现。一般而言,外向型性格的人活泼开朗,喜欢活动,爱社交,对外在世界的适应能力较强。而内向型性格的人一般重视主观世界,比较拘谨、孤僻、害羞,比较重视和在意外界对自己的评价。他们对受到贬低和遭受失败的反应比别人更为敏感,因此在演唱时紧张度较高,很容易发挥失常。

(二)学习方法不当

学习方法不当也会引起心理紧张,最常见的是只偏重于发声练习,而忽略技巧与歌唱的结合,这种现象在初学阶段大有人在。他们对歌唱技巧的练习往往只满足于练声,或者仅仅注重在高音上及某些乐句的练习上,而对整个歌曲缺乏完整性的训练,造成演唱时心中无数,越怕心理的负担就越重,越怕紧张程度就越强。有些同学酷爱声乐,非常认真寻求歌唱的方法,对理论也能说出几点,但只要一唱,他便精神紧张地想到所有“方法”,结果是什么也没用上。原因是他的歌唱心理已经极度紧张,故而气不通畅,浑身僵硬,声音难听,歌唱状态越来越失调。

(三)实践经验匮乏

声乐教学一般都是“一对一”的方式,这样学生在平时训练演唱时,面对的是熟悉自己的老师,此时大多数同学能处于自然、稳定的歌唱状态,不会有紧张感。等到考试来临或登台演出时,空大的舞台,无数的观众,众多的老师,不适的灯光和音响等异常因素,都会让人有紧张、不安的感觉,思想负担随着音乐的延续而增加,不适感越来越强,导致心理疲劳,紧张万状。

(四)消极暗示发酵

消极暗示:消极暗示也是导致歌唱心理障碍的重要制约因素。有的歌唱者神经比较脆弱,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一旦遇有外界因素的干扰,立即就会引起思想波动,形成消极情绪。消极心理暗示的特点是,遇事总是不往积极的方面想,比如,当一位歌唱者前面的一个演员唱得非常成功并赢得了听众的热烈掌声时,他就会迅速地被前一位歌唱者的成功吓住,变得恐慌起来,内心充斥着对自己演唱的担心,生怕自己唱得不如别人。而当这种担心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对自己的情绪形成消极心理暗示,认为“我一定唱不了他这么好!”从而切实地影响和制约自己演唱水平的正常发挥。再如,当这位歌唱者前面的那个演员唱得非常糟糕,观众反应冷淡或毫无反应时,他也同样会莫名其妙地失去控制,内心充满紧张,认为“哎呀,他唱砸了,我不会也唱砸了吧?”从而同样以消极暗示来动摇自己的歌唱信心。还有一些歌唱者明明身体状态没有明显异常,但临上台时却会不由自主地想:“我嗓子好像不太好,不要唱破哦?”结果偏偏真的把声音唱破。诸如此类的情况十分常见,问题的关键是,这些歌唱者由于心理不成熟和长期形成的不正确思维定势的影响,凡事消极,导致心理不健全,把原本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如果他能够把问题反过来想一想,类似的不良心理暗示或许就根本不会出现。

二、声乐教学中歌唱者心理调控的方法

针对声乐教学中出现的这些失控的心理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调整心理活动的方法来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克服紧张心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率。

(一)做好充分准备,缩小紧张空间

做好演唱前的一切准备,是排除紧张失控心理的一个途径。首先,要根据自己的歌唱能力和嗓音特点,选择恰当的演唱曲目,特别是初次登台演唱,最好选一些短小易唱的歌曲,要接近甚至低于平时练习的难度。特别是在技巧的表现上,切不可贪大求强。第二,要熟悉歌曲伴奏,与伴奏者密切配合,获得他们的支持与合作。第三,要慎重对待首次登台演唱,第一次演唱成功与否,对于以后的演唱影响很大。因此,时机不成熟,不要急于登台演唱,倘若准备演唱就不要犹豫不决,要充满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第四,要认真对待演出前的走台和预演,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模拟心理训练。在走台和预演时,可以有目的地为演唱者设置一个有针对性的演出环境,如观众的成分以及演出的气氛等等,使演唱者产生一定的紧张心理,让他们在这种环境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加强音乐修养,提高歌唱技巧

技巧掌握的优劣程度和音乐修养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演唱者的发挥。一个歌唱者的声乐学习,基本要经过三个阶段:歌唱的自然发声阶段——学习过程中的不自然阶段——科学的自然阶段。处在歌唱自然阶段的学生,因为没有经过正规歌唱训练,他的演唱往往是凭借嗓音条件来歌唱的,没有技巧的束缚,所以,也就不存在这方面的压力。歌唱者充满自信敢于表现,由此而产生的激情和兴奋,这种歌唱虽然感情充沛,但表现力差。当接受了一段时间的声乐训练后,在技巧还不成熟以前,自然阶段的感觉也找不到时,学生就会怀疑自己的选择,产生焦躁不安的心理,甚至失去信心,放弃学习声乐。这一阶段是建立学生良好歌唱心理的关键,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多鼓励学生,给他们讲清楚这一阶段的必然性。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后,就到了科学的自然发声阶段,在这个时期,学生会重新找到自信。但是,仅靠技巧是不能够完成歌唱表演的,还应加强与声乐相关的边缘知识和文学修养,知识丰富了,舞台上的表演就更加完美。

(三)合理定位目标,养成平和心态

任何人的知识和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在歌唱事业中没有人可以掌握绝对完美无瑕的技术和艺术,因此,我们在声乐教学和实践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来设定艺术目标。首先不要让学生演唱那些超出他们发声能力范围以外的、高难度歌曲作品;其次在歌曲演唱时,要教会学生留有余地的歌唱;最后要教育学生对于艺术目标的追求应向高标准看齐,而对于自己的进步则应与自己的过去相比,这样不但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又可以找到自己的不足,力争使学生以客观的自我认识与平和的心态去参加考试、演出和比赛,“临场”紧张失控的心理便会消除。

(四)加强舞台实践,排除心理障碍

1.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歌唱大环境,让学生走出课堂多唱、多演、多实践,让他们在反复不断的舞台实践中,锻炼自身的适应能力,体会舞台感和驾驭自己的能力,改善自身的心理状态,消除心理障碍,尤其是在一些带有娱乐性的场合进行表演,较为轻松的气氛和快乐松弛的环境会缓解表演者的紧张情绪。2.对于考试、演出中出现的不足以及意想不到的失误,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分析和帮助,教导学生不图虚荣、不存侥幸,以平常心对待一些场合,对已出现的失误必须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并能把它有效地转化为今后努力的动力。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在“实践—总结—再实践”中建立良好的歌唱心理。

(五)激发表演欲望,促进忘我演唱

一个人在歌唱前需在心理上、身体上、歌唱技能上做好准备,做好这一准备的关键是激发其歌唱欲望和歌唱情绪。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根据一个“情”字,以情绪牵动和激发学生的情。正所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教师的神态、语言、动作、指挥、范唱都会送出情感的信息。教师要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无论课外发生什么事情,教师都要面带笑容,亲切自然,满怀信心地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会使学生心情开朗,满怀喜悦准备学习和练习。

教师要发挥榜样作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从而强化声乐教学的情绪作用,使教与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师还应该时刻引导学生要做到忘我演唱:音乐响起时便进入角色,没有自己,没有观众,只有作品中的情与景,只有歌曲的旋律在萦绕,只有主人公在曲中高歌吟唱、悲喜交融、高低起伏、声情并茂,这样才能唱好一首歌曲,才能真正感动观众。

总之,在声乐教学中,歌唱者的心理协调能力起着很大的作用,贯穿教学表演的整个过程。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有利于调整学生的学习情绪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应该注重训练学生的歌唱心理素质,适时地应用各种调整手段,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对声乐艺术的兴趣,使学生自觉地保持高涨的情绪来学习声乐知识,尽可能完美地去表现声乐艺术,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徐小懿.声乐演唱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

[3]王如湘.跟我学唱歌[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湖,2006

[4]刘希里.浅论歌唱的心理调控[J].中国音乐,2002(3)

论心理活动对歌唱的影响 篇7

一、对高音的控制主要依赖于个人音准的心理感受

个别学生害怕唱高音, 但当他没有意识到所唱的音高是平时自己所恐惧的高音时, 就会较自然地唱出。可一旦是教师告诉他这个音的实际高度后, 再让他唱一遍, 往往就唱不好甚至不敢唱了, 以至于发出的声音听起来很白, 或者是直接卡在嗓子眼里, 发不出来。教师如果启发学生唱歌不要害怕, 要敢唱、喜欢唱, 就像玩一样唱, 学生就会意识到“玩”是用不着紧张害怕的, 思想上也就没有什么负担了。于是他们会把“怕”字当头变成“敢”字当头, 有了胆量和勇气, 就会比较容易找到感觉歌唱。沈湘教授说过这样的话:“感觉高音不高”, “唱高音不是力气活, 而是心理劲”, “到了高音区要兴奋打开腔体有一种振奋感”, 指的正是心理活动的巨大作用。意志的力量要大, 生理的力量要小, 换句话说, 就是精神的力量要积极、紧张, 肌肉的力量要协调、松弛。其次沈湘教授在解决恐惧高音的心理障碍时, 常常提醒这样一句话:“唱高音之前要相信唱法, 相信位置, 而不是相信自己去蛮干, 能不能唱好高音, 关键是前面的那个音能不能唱好。在高音之前的那个音就要在思想上做好准备, 心理非常安静, 嗓子周围很放松, 就在唱高音的一刹那, 施展你的高音技巧, 毫不犹豫地把它唱出来, 这样的话, 唱高音不仅不害怕, 而且有把握了。”沈先生在这里特别强调的是科学方法, 教导学生用理智与科学去挑战盲目与恐惧。

二、换声点也是歌唱心理问题的一个表现

当你从低音往上唱时, 唱到一定的地方, 就会感到困难, 容易卡壳, 这就是到了换声区了,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换声点, 它是真声与假声转换的一个音区。有的老师总是反复地强调, 譬如:“这个音区就是你的换声点, 唱好它是很难的”;“只有换声点唱好了, 你的高音才会唱好”等等。这样的话语都会给学生的心理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 使学生过分地重视换声区, 总是心存顾虑, 使得其害怕这个音区, 造成的歌唱呼吸紧张, 肌肉群紧张, 声音不通畅等诸多不足。在这个地方, 希望老师不要过分地提醒学生, 过分地注重这个地方, 必须注意培养正确、稳定、平和的心理状态, 这样才能克服由于异常心理造成的歌唱呼吸紧张、声音不通畅等诸多不足, 逐渐走上健康的歌唱道路。

三、怯场

一些初登歌坛者, 在台下唱得不错, 一上台就大打折扣, 紧张得不能自制, 这也就是通常所指的“怯场”。比如心跳加速、身体僵硬、两腿打颤、气息上浮等症状都是怯场的一些表现。如果出现这种现象, 演唱者可以试着用几次均匀的深呼吸来减轻紧张的状态, 以此来增加轻松感, 或者可以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没问题, 我一定能行”, 摒弃消极的态度。大凡优秀的歌唱者都是在反复不断的舞台实践中锻炼成长起来的, 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改善自己的心理状态, 消除心理障碍, 实现自我调节。随着舞台经验的不断积累和表演技巧与艺术修养的不断提高, 歌唱者越来越对自己充满信心, 越是充满信心, 演唱也就越成功。艺术界流传这样一句老话:“艺高胆大, 胆大艺高。”这是治疗“怯场”心病的良方。心理对于歌唱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歌唱者要告诉自己要自信, 不能胆怯, 不能软弱无力, 要相信自己是真正的歌唱家。因而, 心理素质的锻炼与歌唱技巧的训练同等重要, 二者缺一不可。这样才能尽可能正确、规范、完美地去表现声乐艺术。歌唱者就是在大量的巩固训练与反复的歌唱实践中, 通过记忆、联想, 以及触类旁通的积累, 丰富提高自身的技艺水平。

歌唱者在学习过程中要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 不断利用情感的激励机制建立百折不挠的意志, 建立健康良好的心理机制, 通过正确的心理调控, 逐步掌握歌唱发声的科学方法, 从而迈向成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徐行效, 《声乐心理学》

[2].王唯, 《声乐初学者的生理与心理关系》

[3].罗小平、黄虹, 《音乐心理学》

心理对艺术歌唱嗓音的作用 篇8

我们已知, 良好的心理因素会给歌唱者带来莫大的喜悦和幸福;反之, 则会给歌唱者带痛苦和失望。前者, 俗话叫“台上疯”, 大多数是心理因素较好, 歌唱的表现欲特别强烈, 比较有激情, 性格比较外向, 意识控制比较恰当;后者又叫“怯场”, 大多数缺乏表现欲望, 演唱时精神过分紧张, 有时没有激情或激情超过理智, 性格比较内向, 有意识控制过多, 破坏了“下意识”控制, 不符合科学的歌唱心理特点[科学心理:让有意识 (显意识, 只能完成一个动作) 应付主要动作, 而其他动作则要依赖于“下意识”的控制]。顾虑重重, 顾此失彼;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声乐表演者为了能以一种最佳的精神状态展现最理想的艺术才能, 尽量克服怯场现象, 必须在不断刻苦学习表演技艺和声乐技术的同时, 还要花力气培养和训练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做好这一点, 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会获得较好的效果。

1. 心理压力

有些学生或演员一上台, 面对众目睽睽的观众, 或者观众里面有关键性人物时, 就有杂念, 特别是参加比赛, 面对的是专家、评委和观众, 想得太多:“我演唱技术不完善, 专家是否笑话”, 是否能拿个好名次, 如拿不到, 别人会笑话, 这些杂念象大山压得她气喘不过来, 努力想唱好, 但往往事与愿违, 这主要原因就是心理因素的压力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 要消除这种压力, 什么也不想, 有一个平常心。有沉着和有自制力, 克服情绪的干扰, 把自己的成败置之度外, 思想集中在歌曲的感情、艺术处理和美好的发声上。为了消除歌手的紧张心理, 可以把评委当作一片草地, 视而不见, 千万别紧张。还可以依赖潜意识来减轻显意识的压力, 要在演唱前去掉紧张, 可用几次均匀的深呼吸来减轻紧张, 增加轻松感, 还可进行积极的心理自我暗示, 摒弃消极态度。全身心投入到歌曲中。

2. 自信心

刻苦训练, 提高演唱技艺, 正确认识自我, 树立自信心。紧张恐惧的关键性问题就是信心问题, 而信心则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自己的实力, 即演唱水平的高低。俗话说:“艺高胆大”。成功地表演源于平时扎实的训练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要求演唱者具有正确的心理状态。所谓正确的心理状态, 是指与歌唱有关的各器官处在协调、平衡、自然、灵活的状态下, 可以随歌唱者意志去调控, 指挥活动。歌唱者在演唱时, 全身放松而不松懈, 注意力高度集中而不紧张, 积极热情主动演唱而不慌乱。正确认识自我, 充分认请自己的优点, 不要总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 要想到别人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树立自信心是通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 在某种意义上讲, 要永远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在舞台上要自我感觉唱得最好, 以增强自信心。具备正确的心理状态是心理素质培养和训练前的基础。

平时训练时, 首先做到心情愉快、坦然。内心充满自信, 不被技术、方法所吓倒, 相信一定能学好, 这样可排除紧张心理。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它不是直线上升的, 中途难免有困难和挫折, 而且前进一段之后, 总要有一段时间巩固和整理, 有了这些认识, 学习便能踏实而稳步地前进, 良好的歌唱心理便自然建立起来;相反, 如果急于求成, 违背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 就会是“欲速则不达”, 也必然导致歌唱心理受损伤。再就是要有内涵地练声, 要注意“以情带声”的原则, 平时训练成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 到台上就下意识的、习惯性地有好的歌唱心理状态, 自信心也就加强了。

3. 身体状况

注意保健, 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多加强体育锻炼, 如跑步等, 可以增加肺活量, 对呼吸气都有好处。人的身体状况对自信心也有着很大的影响。一个人身体状态良好, 其精神状态也饱满, 自信心也就强;其精神状态必然受到影响, 精神不佳, 自信心也较弱。因此, 歌唱都要保持自信, 必须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此外, 也应随时注意自己的生理周期情况, 一些科学实验证明, 人的情绪, 智力和体力等生理周期处于低潮时, 做事成功的可能性较之高潮时要小得多, 尤其是处于临界状态时, 则更易出现差错。因此, 歌唱者在自己的生理周期处于低潮, 尤其是处于临界状态时, 参加演出应特别注意。

注重歌唱时的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 还要谈到的就是歌唱时的适度紧张、积极而放松、兴奋而自然的歌唱状态。在歌唱时保持适度的紧张心理, 更有利于表演者的超常发挥。有人一提到“紧张”, 就本能地认为它会妨碍演出, 其实, 这是一种片面的看法。对于歌唱者来讲, 歌唱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激情的活动, 如果在演唱时没有一点紧张和兴奋, 而在一种十分平淡的心理状态下去歌唱, 那歌唱就很难达到感染人的艺术效果。即使在艺术上已有极大成就的名家, 如鲁宾斯坦和卡鲁索, 在表演前也感到紧张与不安, 心里总悬着一个问题, 就是能否得到预期的效果。心理学研究证明, 人只有在适度紧张的情况下, 才以充分调动自己的潜力, 去应付所面临的局面。正如人在遇到危险时, 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力量一样, 从而使自己的水平得以全面的发挥, 甚至超水平发挥。但是, 如果紧张地不适度, 而是过分的话, 积极而不放松, 激动兴奋而失去自我, 形成不自然, 就会失去声音的正常状态, 影响歌唱的发挥, 顾此失彼, 起到画蛇添足的作用。

摘要:艺术歌唱及声乐作品的表现充满着复杂的生理和心理活动, 深入总结、研究歌唱过程的生理机制、心理活动规律, 是解决声乐领域一些关键性问题的途径。本文针心理、生理因素对嗓音的制约作用, 阐释生理调节、心理调节对歌唱的重要性, 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调节方法。

关键词:心理因素,自信,身体建康,嗓音

参考文献

[1]威廉文纳著.李维渤译.歌唱——机理与技巧.2000年.

[2]维克多·亚力山大菲而兹著.李维渤译.训练歌声.2003年.

[3]弗·兰皮尔蒂等著.李维渤译.嗓音遗训.2005年.

[4]歌唱与声音训练.音乐论丛.1982年.

[5]沈湘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1998年.

影响良好歌唱心理的因素分析 篇9

一、良好歌唱心理的解读

歌唱艺术是以歌曲为载体将歌者的认知、需求以及情感进行表达输出。歌者从这种情感表达输出之中取得一定程度上的精神满足感,以达到缓解心理压力、恢复心理平衡的目的。经大量实践证明:歌唱表演的成功不仅需要歌者有较高的业务技能,还需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歌唱心理

在呼吸、咬字、吐字、发声共同的参与下完成了歌唱这一艺术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脑对歌唱机能的控制显得尤为突出,它不仅承担了有意识控制还承担了潜意识的控制工作。在歌唱过程中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歌曲内涵的理解诠释以及歌曲风格的定位、表现等都与人的思想情感紧密相连。由此可见,心理活动是歌唱行为发生的前提并且贯穿了声乐演唱过程的始终,歌者的演唱欲望导致了音乐活动心理动机的产生,歌唱心理对声乐演唱起到了推动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透析歌唱心理,使得歌唱心理成为了一个客观存在的个体,如能发挥其能动性即能有效的避免演唱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消极影响。

(二)良好歌唱心理

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青年教师刘畅在一档采访栏目中评价其高徒——海政文工团独唱演员常思思在国家级的声乐大赛中成功摘冠除了精湛的技能还有不怯场的良好心理素质,并表示常思思在比赛中能发挥出与其在声乐课堂上一致的实力。也就是凭借这种高超的业务技能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得年仅21岁的常思思在第十三届中央电视台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名列前三甲,在第八届中国声乐金钟奖上荣获金奖。通过以上典型案例得知:良好的歌唱心理是歌唱有关的良好行为和精神活动的结合,适度的控制登台前的情绪、把握准歌唱的动机,是获得良好心理、最佳歌唱状态的一个有效方法。良好的歌唱心理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歌者多多参与舞台实践,在一次又一次的舞台实践中收获经验,提高适应舞台的能力。

二、气质差异导致“怯场”程度的不同

心理学上将人的气质划分为四种类型: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和黏液质。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得知四种气质类型的人性情各不相同:多血质的人思维灵活、反映敏捷、活泼热情,胆汁质的人行动迅速、生气勃勃、刚强勇猛,抑郁质的人多愁善感、善于观察,黏液质的人情绪稳定、细致从容、心境平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人都是属于其中几种类型的混合体,只是哪种类型在个体上体现的更为明显而已。多血质和胆汁质的人性格较为外向,怯场心理较弱,适合从事表演性较强的工作。抑郁质和黏液质的人属于内向型,此种类型的人注重主观世界,在与外界接触时容易产生害羞、自信心不足等心理。由于性格上的紧张趋势以至于他们在面临困难或失败时比外向型的人更为敏感,因此内向型的人更容易产生怯场心理,而且还难以消除。

三、情绪管理能力较弱

情绪是建立在生理基础之上的一种主观心理活动。歌者的喜、怒、哀、乐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歌曲的演唱,声乐艺术是歌唱者运用自己的身体制造出一个发声的乐器,大脑对参与发声的各器官的控制需要极其精准。换而言之,也就是要求歌唱者在演唱时注意力非常集中,不受外界的影响,精准的调控各器官的运作。倘若歌者在演唱时情绪有所波动不能自我控制,注意力一旦涣散,那么大脑对歌唱器官的调控就会出现误差。由此可见,演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情绪”的影响或支配,而且前者在一定的条件下也能反作用于后者,例如在演唱自己喜欢的歌曲时就会投入得更多,对不喜欢的作品就会充满排斥感,越唱越不喜欢,越唱越厌烦,在此,情绪的两极性就体现了出来。积极的情绪能增强人的活动能力,消极的情绪则会降低人的活动能力。现代声乐生理实验研究表明:发声器官是通过高级神经系统的控制来协调,大脑皮层通过听觉、视觉以及内在感受等方面控制我们的歌唱行为。因此,由高级神经控制的“情绪”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人体的各器官、感官的协调发挥。

四、业务技能水平较低导致不自信心理

声乐学习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模仿阶段、不自然阶段、自然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不自然阶段是最容易产生不自信心理的,该阶段的歌者还处于对歌唱技能一知半解的程度、也难以做到对气息、牙关、喉头、舌根、软腭等参与歌唱时的各器官的有效控制,所以在演唱时很容易钻入怎样才能正确发声的这个“牛角尖”,同时声乐学习又无捷径可走,不可能一两节课解决所有的问题,在一次次挫败中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因此学生很难在演唱中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五、懒惰行为导致紧张心理

通过“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些俗语可知声乐需要每天进行练习,通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练习才能将歌唱状态保持下来,做到信手拈来。如歌者不勤加练习、背记歌谱,那么在演唱时就很难做到游刃有余、胸有成竹,反而导致了紧张心理的产生。

六、生理差异对歌唱心理的影响

声乐不同于其它,声乐是运用人的身体器官制造乐器发出声音,曾有“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说话,可见人声是最美妙的。那么对于能发出最美妙声音的乐器的状态也有着较高的要求。一般而言,声音条件较好、肢体协调能力较强的人在演唱时会自我感觉良好,沉醉在自己的优势之中。而声音条件较差、肢体协调能力较弱的人在演唱时会想尽力的弥补自己先天条件的不足,从而导致不自信、紧张的心理。

笔者在声乐学习启蒙时就听说过要想唱好歌还需要有个好身体,“三天睡出个金嗓子”这类似的说法。笔者在大二时因睡眠不足导致声带充血,最后用声过度引发声带血管瘤破裂,经过激光治疗笔者的病情虽然康复,但是接下来一年的时间里笔者不敢放声歌唱,生怕再次出现声带出血现象,因此也影响了演唱的质量。

七、平淡的演出氛围产生消极的心理

前面提到外向型的人在演唱时怯场心理较弱,这类人更喜欢得到更多的人的关注以及肯定,当演出现出现场人数较多、观众较为热情时,外向型的人其肾上腺素就会升高产生兴奋感,反之,外向型的人就会越唱越消极,草草结尾。而内向型的人就会产生压迫感、恐惧感,以至于无法保持歌唱的状态,无法完成作品的演唱。由此可见,歌者身处平淡的演出氛围中,不管是内向型还是外向型都会产生消极的心理。

声乐是一门追求美、展示美的艺术学科,通过歌者对声乐作品的演绎来打动听众的心。只有将歌唱中影响良好心理的因素分析清楚才能“对症下药”矫正不良心理,完美的将歌曲里的“真、善、美”传递给大家。

参考文献

浅谈良好歌唱心理的培养 篇10

伊·卡·那查连科曾经说过:歌唱是一种高级心理活动, 歌唱艺术是人类的精神产物, 歌唱者在创造歌唱艺术过程中, 无论在演唱技巧的表现, 还是歌唱艺术的表现上, 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复杂的心理活动, 所以心理素质与歌唱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人们常说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是极为重要的环节。意大利声乐学派最杰出的声乐教授兰培尔蒂是最早研究声乐心理问题的人, 他也提出:良好的歌唱心理, 是歌唱成功的前提条件。我国著名的声乐教育家沈湘在提到歌唱的心理状态时指出:“歌唱时要有心理准备, 要有非常好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歌唱欲望, 这样才能达到好的要求”。所以, 一个成功的歌唱者, 首先在具备扎实的歌唱技术的同时, 还要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 才会成为一个被大家认同并接受的优秀的歌唱者或歌唱家, 但其培养过程却是艰辛和漫长的, 并且需要具有坚强的意志力。如何培养良好的歌唱心里, 声乐教学工作中要把握以下几点:

1、掌握歌唱技能与技巧是前提保证

良好的歌唱心理很重要, 这是大家的基本共识, 但是前提是要有扎实的歌唱技能、技巧, 这是获得自信的前提与保证。正所谓“艺高人胆大”。所以, 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是以歌唱技术技巧的扎实训练为基础的, 因为歌唱水平发挥的好与坏与歌唱技巧是分不开的。一般来说歌唱基本技巧的学习包括:气息的控制, 腔体的打开、共鸣等等, 这些都是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的。只有学会了控制气息, 歌唱过程中才能做到气息运用自如;只有做到腔体打开了, 才会有歌唱的共鸣。只有掌握这些基本技能技巧, 才能把歌曲唱得更优美。只有这样熟练运用歌唱技巧, 对于歌唱者的自信心才会增强, 演唱时才不会有唱不好的担心。因此声乐学习必须要经过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 不断提高技巧乃至艺术修养, 才能建立充分的自信心, 并逐渐形成良好的歌唱心理。

2、如何培养积极稳定的歌唱心理

怎样才能保证歌唱心理的积极稳定, 首先需要形成良好的情感约束能力。既在心理上对声音的控制能力, 在演唱时自然形成发声器官有规律、有调节的稳定性, 做到操控自如。在学习实践中, 首先要端正思想, 要把声乐学习过程的技术技巧练习当成生活中最愉快的事情。只有坚持这样的学习欲望, 才能在平日的练习过程中不会因枯燥而失去对学习的渴求思想, 也就是说应该以一种发自内心的喜好, 在学习和歌唱中抒发自己的感情, 用情带声, 才能让声音发挥到最好。这是一种相对漫长的过程, 不能急于求成或要求太高, 或思想不集中, 心有杂念就不能专心学习, 这就是自我控制和情感的约束能力。换句话说, 声乐学习过程中, 第一要务是调整好自己的状态, 排除杂念和干扰, 能做到专心致志循序渐进地学习。在歌唱表演中更是如此, 因为有不同的观众和不同的环境都是造成紧张因素, 或者是因为偶尔一次的失败, 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碍, 再登台演出就会心里紧张, 这时自我调控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人的行为, 不论是简单的动作, 还是复杂的行为活动, 都是大脑的反射活动, 即都是人体对外界和身体内部刺激的反应, 这种心理反应一般分为:常态反应、偏离常态反应和变态反应三种。常态反应, 呈现的心理状态称为良好的心理状态, 偏离常态反应、变态反应称之为不良心理状态, 不良心理状态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紧张心理状态。歌者实现理想, 只有能够做到调整好心态, 在不同场合环境下及时消除内心的紧张和恐惧, 通过这样循环往复地训练, 才能养成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

3、努力培养声乐学习的自信心

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自信心”。充分认识自己, 给自己一个客观的评价, 这对培养歌唱者的自信心与坚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有的人歌唱得不错, 嗓子条件也很好, 但心里一直有负担, 总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 思想负担很沉重, 唱到后来干脆连原来能唱的都丢了。上课的时候, 老师的要求都能做好, 嘴也打开了, 嗓子也能放松了, 可是一到考试、表演的时候这些能力全都消失了, 甚至在台上眼神恍惚, 声音位置也丢了。上台连最熟悉的歌词都忘掉了, 下台又都想起来了。也有的人上台之前紧张的呼吸困难, 手心冒汗, 两腿发软, 这都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特别需要强调的是, 在声乐学习中, 不能总是表扬歌者的优点, 关键时刻必须要有批评, 表扬是为增强自信心, 批评也是一种否定错误鼓励进步的方式, 歌者不能因为一点批评就全盘否定自己, 也不能因为一点表扬就认为自己是世界第一, 要让歌唱者学会听取来自各方面的批评与表扬, 学会客观、公正的评价自己, 这也是一种锻炼过程。总之要让那些较为自卑的歌唱者, 树立信心, 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 逐渐增强学习信心。就如美国著名钢琴家阿图尔·鲁宾斯坦说的:“当我走上舞台, 我便是国王”。由此可以这样说:自信心是一个人成功的精神力量、精神支柱, 是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之一, 学习过程就是让歌者不断了解自我、分析自我, 不断进步与成熟。

4、明确学习目的, 时刻做好表演的心理准备

声乐歌唱演出的目的各不相同, 那些注重个人得失的, 往往发挥很差, 拥有正确的歌唱目的目标, 是确保高水平发挥的关键因素。学习过程中首先要调整好心态, 保持一颗平常心, 把每一次歌唱都当做是一次锻炼的机会, 舞台上努力把平时学到的知识发挥出来, 使歌唱技术得到巩固和提高, 要善于听取观众乃至同行的宝贵意见, 及时发现不足, 始终保持以愉快的心情倾情演出。经验证明, 上台前的几分钟最为重要, 各种各样的心理都会出现, 大都因为即将登台演出而兴奋, 又担心发挥失常而紧张恐惧等等, 这时就要求思想集中、心情冷静, 避开杂乱气氛, 调整好心态, 形成最佳的歌唱状态, 时刻激励自己用心灵唱歌, 将欢乐、悲伤、激情和希望这些心理资源适当地应用到歌唱情感中, 这时的歌唱声音一定是无与伦比的。

5、保持歌唱欲望, 坚持艺术实践

实践证明, 唱歌需要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 唱歌时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要有非常好的心理状态, 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肯定的情绪可以促进主动、自觉地学习, 而低沉、消极、否定的情绪则会阻碍进行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因此, 只有保持积极的心态, 歌唱时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 在唱歌前, 需要注意精神上、身体上, 以及发声器官等方面是否准备好, 努力在歌唱前要自我激发歌唱欲望, 这是培养歌唱情绪的最佳时刻。

所谓应对歌唱环境影响的心理培养, 重点是在实践中多锻炼, 使自己习在反复不断的舞台实践中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实践证明, 经常登台表演的歌唱者, 不仅心理素质获得提高, 而且演唱技巧也会有很大的进步。所以, 声乐教学活动中实践教学环节十分重要, 要不断让歌唱者参加各种表演, 潜移默化的形成良好的舞台形象。可以这样说:舞台是一个歌者展示自我的机会, 更是锻炼声乐学习者勇气和信心的最好的场景。所以声乐学习需要加强艺术实践能力, 参加实践演出的次数越多, 就能更好地克服紧张心理, 享受各种环境下愉悦的歌唱情感。总之, 随着舞台经验的不断积累, 就会更好地掌握过硬的技巧并培养较高的艺术修养, 从而能够保持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 发挥最佳演唱水平, 由此促成良好歌唱心里的养成。

结论

浅谈养成良好的正确的歌唱心理 篇11

【关键词】能力;心理素质;实践

一、要注意培养音乐的鉴赏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对唱歌技能的训练已经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往往又忽视了另一侧面,即对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还注意不够。学生喊唱是个普遍现象,要从根本上改变喊唱的坏习惯,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审美水平,要用心听赏优秀的演唱(奏),这是提高音乐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还要经常地进行艺术实践(如参加合唱等),再从理论上对作品和演唱特点作深入地分析,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准确、生动、深入地揭示歌曲的音乐形象。在唱歌教学中,学生在情感上也会受到感染,想象力得到发展,做到有理解、有感情地歌唱,也能进一步激励他们提高自己的演唱技巧。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1.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课堂气氛

教学从来都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声乐教学更是特殊的“师徒”关系,离不开师生间密切的配合与良好的互动关系。声乐教学大多采取一对一特殊的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态度直接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巨大影响。教师在教学中不要总以“权威”自居,不能总是居高临下,抱着一幅师道尊严面向学生展开教学活动,这样必然导致大部分学生的戒备、恐惧、退缩。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须心理相容,这样学生会把教师的关心,迁移到教师所教授的课程上来,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应。

2.培养学生对声乐的兴趣和爱好

从古到今,有许多艺术家对自己的事业都有强烈的爱好和情感,这种情感最初是由兴趣开始的,而兴趣对一个声乐学习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声乐老师应该注重学生对声乐兴趣的培养,因为声乐艺术是通过感情的抒发来揭示事物含义,并在情感交流中获得精神上的快乐。

3.启发学生的歌唱欲望,诱导学生进入角色

声乐艺术是在高级神经控制下进行的,它不单单是发声器官的运动,而且也包括全身很多器官共同协调一致的活动。歌唱者除掌握声(发声)、字(咬字)、曲(唱腔、旋律)、情(表现)等技巧基本功外,还应该锻炼具备健康而稳定的情绪。这种正常的积极的歌唱心理状态的自我培养、自我控制,通过平时的长期锻炼与稳定,到头来即可达到随时而来、时需则至。如传统强调的“以情带声”,其意义就有使演员每唱先入情,即可排除不正常的心理因素,久之则可形成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的条件反射。

4.培养和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对于学生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进步、才能的施展,与他们的自我意识强度是成正比的。自信的人在声乐演唱中,往往会采取相对积极主动的态度,使全身器官处于协调、兴奋状态中,就算发生错误也能很快的调整过来。而信心不足的人,一旦发生错误就会方寸大乱,导致其他方面也发生错误。可见我们在学习声乐过程中,应该建立和加强自我意识的培养,树立对自己的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在声乐学习中取得进步。

三、在演出实践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建立

1.演出、考试、比赛前选择自己能够胜任的曲目

一个初学声乐者,或者是大师级的人,都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演唱的曲目。根据自己的声音情况去选择曲目。不能想唱什么就唱什么。有的作品也许现在唱不适合,以后可能会合适。因此,演出、考试、比赛前,选择曲目要从自身的实际水平出发,量力而行,选择一些自己熟悉和能够胜任的歌曲来演唱。尤其是在声乐大赛或重大演出中,盲目选择技巧性高、难度相对大的作品演唱,会让自己心里没底,无形中就形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导致演唱时出现心跳加剧、气息上浮、口干舌燥,肌肉僵硬等不良的生理反应。

2.提供演出机会,加强舞台实践及适应能力

歌唱艺术是必须同听众见面的艺术,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应多加强舞台的实践活动,体会舞台感和驾驭歌曲的能力。让学生多参加不同层次的演出,校内和校外的,在不同的场合学习别人的优点,不断的积累更多的舞台表演经验,摸索出一套应对不同表演形式的思路和方法,从而使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另外在演唱时,要把注意力和情绪投放到表演的过程中去,把听众当朋友,感到是在用歌声倾诉一种情感,从自我中摆脱出来,思想全部倾到歌曲的感情上,排除杂念始终“进入角色”这样心情就会放松自如,演唱时就能始终处于可控状态。

论歌者的歌唱心理与审美意识 篇12

在表现一首歌曲时, 乐谱只是视觉上的客观事物, 不可能完全地表达出词曲作者的内心思想, 只有通过演唱者的歌唱才能表达出来。所以说, 歌唱是对歌曲作品的再创作, 具有第二次艺术创作的隐形艺术价值。那么怎样才能正确的、完满的表达出歌曲的意思呢?

首先, 需要演唱者有良好的歌唱状态与歌唱技术, 对发声方法有较深的了解, 并能运用自如;其次, 有较高的艺术文化与审美修养, 对作品能够作到较深刻的理解, 与词曲作者的内心思想相共鸣, 能全身心的投入到作品当中, 演唱吸引观众, 从而达到作品创作的目的。

然而, 在现实生活中, 有许多演唱者虽然具有了基本的声乐演唱水平与文化修养, 但上台时总不能发挥出预想的表现效果, 嗓音干涩、表现僵硬, 使得身体各方面机能不能协调而导致演唱效果打折扣。这些现象都充分表明了演唱者在培养良好歌唱状态时的不全面, 忽视了良好歌唱状态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即歌唱的心理调节。歌唱心理, 似乎给人以特别抽象的印象, 从而使人无法入手, 不知该如何解决。声乐学习的过程在很多时候的需要学习者个人去抽象的理解, 从而直观性比较差, 只有在歌唱的过程中凭直觉去调节身体的一些肌理运动。提到了人体的肌理运动, 那就和心理的个人调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了, 也证明了心理状态或心理素质的优劣在声乐学习与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

由于人的心理现象是各种各样的, 人们在这种心理现象的支配和影响下歌唱, 情绪思想是会很复杂的。这种歌唱心理主要受个人心理结构中的情绪、信心、兴趣、性格等等因素的影响。

二、非正常歌唱心理对歌唱艺术的影响

非良好、非正常的歌唱心理会对歌唱艺术有哪些影响与表现?

1、情绪对歌唱的影响

有些声乐从事者很爱面子, 对个人得失看得比较重。思前顾后, 完全顾不上正确的表现歌曲作品, 容易忘记歌词、跑调, 从而一演唱就乱套。还有的声乐从事者, 当听说自己将有考试或演出任务时, 马上就开始紧张。原本个人的声音音质、歌唱技术都不错, 却紧张得夜不能寐、萎靡不振, 声音也失去了光彩, 使自己的歌唱心理受到破坏。

“歌唱是用声音表现人类感情的艺术手段, 这种感情表现的是内在和外在刺激的反映。”所以, 情绪对歌唱是有极大影响力的。

2、信心、兴趣对歌唱的影响

有些声乐从事者信心过分, 对声乐急于求成, 错误认为声音音量大、音域宽就是唱得好, 唱超出自身能力水平的歌曲。其实, 这是对自己缺乏一种正确的认知, 必然是会导致失败的, 更会逐渐的失去歌唱欲望与信心与兴趣, 开始恐惧歌唱, 从而产生极为不良的歌唱心理。

而兴趣是对某种事物的喜爱程度。当对演唱过程充满兴趣, 或对自己所表达的歌曲思想等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时, 就会很积极地、圆满地去完成它, 演出效果也就必然会很好。

3、性格对歌唱的影响

有些声乐从事者性格呈外向型, 片面地认为歌唱的技术方法就能代表歌唱的一切, 认为只要学习好歌唱技术就可以了。当然, 歌唱的技术方法是很重要的一个歌唱因素, 但是并不代表全部的歌唱环节, 这是对声乐演唱的理解发生了错误。

人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受气质的制约。一般表现为外向型和内向型两大类。外向型的人一般比较开朗活波、喜爱活动, 情绪容易激动, 对很多事情都比较自信, 故而演唱也就比较积极。而内向型的人性情较为孤僻、害羞、缺乏自信心, 所以在表演时比较“怯场”。而我们大多数人这两种性格都兼而有之, 因而必须去努力的克服。

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 必须在我们平时的学习过程当中, 自觉的加以注意, 尤其是在实践锻炼中逐步解决, 不能操之过急。

三、良好、正常歌唱心理的培养途径

什么样的歌唱心理才是良好的、正常的?良好、正常的歌唱心理需要从哪些方面去培养?

1、要正视歌唱中的紧张

紧张其实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是心理和生理的正常反映, 只是紧张程度在个人身体上体现的程度与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演唱者不能只在乎自己表演的成功与否, 而应该把每次表演是否能够使自己满意作为重心, 决不能过高的强求自己, 无端的为自己平添一份紧张感。

2、加强“以情托声”的培养, 作到“声情并茂”

歌唱实践表明, 作好“以情托声”, 不仅能更好地表明歌曲的内涵, 同时也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降低歌唱的负担, 还可以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的歌唱心理。

声乐作品与其它音乐作品一样, 都具有两次艺术创作价值。在第二次艺术创作:歌唱时, 就必须更加谨慎的去赋予声乐作品“新的生命”。这样, 既理解了作品, 又投入到作品, 还表现了作品, 同时把自己的演唱成败与否置之度外, 良好的歌唱心理自然就建立起来了。

3、培养正确的歌唱心态及思想观念, 加强自信心的培养

歌唱是一个整体的、多环节共同协作的组合运动形式。科学、有效的歌唱技术是歌唱成功的主要因素, 但切记不是歌唱成功的绝对因素。歌唱的目的是为了表现歌曲, 以此来实现艺术作品的第二次艺术创作, 应该将歌曲的艺术表现放在首要的位置上, 这才是对待歌曲作品的正确方法。同时, 还要正视得失与成败。逐步地提高自信心, 必然会在歌唱中取得成功的。声乐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 千万不能操之过急, 树立正确的歌唱心态, 能够经得起困难与挫折。

4、歌唱审美能力或修养的培养

在歌唱艺术的表演中, 音乐感觉的美感是歌唱审美的重要方面。它不仅能使歌唱者充分地表达声乐作品, 而且更能打动听众的心灵, 并同时唤起听众与歌唱者同样的审美感受。歌唱者的音乐美感除了良好的天资以外, 主要应在长期的音乐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养成, 不断提高。对于歌唱者而言, 不但要注重音乐审美感觉的培养, 而且要重视音乐的音准、节拍、节奏、速度、力度等基础训练, 还要注意体验生活, 观察日常生活中人们说话时的情绪、语调和心理状态, 观察动人的景色和美丽的风光, 体验大自然的美感, 观看著名歌唱家、演奏家的艺术表演, 倾听美的音乐, 从中领略声音与语言的美感、韵味与风格的美感、情感与形象的美感等等。

四、小结

总之, 歌唱艺术的审美特征是多方面的, 它包括歌唱的审美认识, 审美观念, 审美感受, 以及对歌唱音乐感觉的审美、声音的审美、情感的审美、艺术形象的审美。这些都是歌唱艺术审美的重要因素, 都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和奇妙的审美感受, 只要我们每一个歌唱者积极探寻, 潜心研究, 才能使我们的歌唱感觉更好, 声音更漂亮, 表现的情感更丰富, 塑造的形象更典型、更完美、更动人。

摘要:要了解歌者的歌唱心理与美感意识, 首先要分析歌者存在的心理问题与现象, 再者要知道歌唱的美感所包含的内容, 之后再进行综合分析, 使歌者取得较为全面的能力增长。

关键词:歌唱心理,音乐美学,审美意识

参考文献

[1]薛良.歌唱的艺术[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7.

[2]张前, 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4.

[3]王旭晓.美学原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4]徐小懿.声乐演唱与教书[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上一篇:传统购物行为下一篇:嵌入式网络安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