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的自然美

2024-09-02

歌唱的自然美(共7篇)

歌唱的自然美 篇1

歌唱中要寻求一种自然, 它主要从呼吸、发声、语言与神态这四个方面去培养。正如意大利歌唱流派的特征“必须在声音与感情之间重新建立起它们的自然关系”“把声音的感情色彩与面部表情及歌唱姿态自然协调起来。”

关键词

声乐艺术是用人声唱出的带有语言的音乐, 它是音乐艺术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声乐艺术是人的本能创造, 最能直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 使人的感情得到自由而畅快的抒发。《乐记》中指出:“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 故咏歌之……”歌唱给人带来温馨、愉悦的精神享受, 给人带来无穷的力量和生活信心, 激励人们愉快地工作和生活。

声乐艺术学习所使用的“乐器”, 是人与生俱来的嗓音, 它的“廉价”与方便, 是器乐艺术学习所不能比的。人声的歌唱是最真实自然、最完美、最动听、最富有表现力的音乐, 这也是任何器乐演奏的音乐所无法比拟的。我国自古就有“丝不如竹, 竹不如肉”的说法, 意源于此。

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有其自然规律, 违背了自然规律将一事无成。从事艺术实践活动更是如此。无论在教学中, 还是在学习中, 我们经常听到教师反复地要求和告诫学生要唱得自然一些, 但是作为学生能够把这一点真正理解并在音乐课中切实体现, 却并非像人们所企望的那样简单易行。相反, 学生常常为此感到困惑, 却是常见情况。

优秀的黑人女中音歌唱家玛丽·安德森曾经说过:“歌唱的声音必须像婴儿发声那样本能和自然。”人们所谓的自然, 首先是指人与生俱来的天生歌喉, 这种自然状态的发声机制为艺术歌唱嗓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要重视自然嗓音, 绝不意味着否认后天训练的必要性。艺术之为艺术, 就在于其本身不是自然状态的简单复现, 而是要对之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 这种加工必须是顺其自然的, 不能违背人的生理机能, 训练的方法也必须是科学而严谨的,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而合理地发掘嗓音的潜在能力, 在更高层次上实现自然的歌唱, 真正通向艺术的境界。

在声乐教学中, 我们不难发现初学声乐者, 往往缺少自然的演唱, 而是一味地模仿某种声音或风格, 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 破坏自己的独特歌喉。他们违背自然拿腔作势, 压舌根, 挤喉等唱法阻碍了自己歌唱的进步和发展。“贝尔康托” (Belconto) , 即美好歌唱的意思, 它是当今世界上流传很广的一种意大利流派的歌唱艺术, 它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必须在声音与感情之间重新建立起他们的自然关系”, “把声音的感情色彩与面部表情及歌唱姿态自然协调起来。”也就是说, 使声、情、形三者在歌唱中保持高度和谐, 达到一种自然的美感。

(一) 声音的自然美感

呼吸是歌唱的原动力, 歌唱呼吸的正确运用是歌唱发声时获得良好音质的关键。因此, 学习和掌握歌唱呼吸的基本功能和原理, 逐渐养成良好的呼吸习惯就成为每个学唱歌的学生所必须进行的基本功训练。我们主张的自然呼吸法, 是指从自然的生理机能出发训练呼吸, 避免不自然的、违背生理器官运动规律的呼吸。《卡鲁索的发声方法》一书反复指出:“呼吸是发声不可缺少的因素, 但不是发声的最重要的力量。相反地, 歌唱的功能发展着歌唱。”“是歌唱锻炼了呼吸, 而不是呼吸锻炼了歌唱。”吸时的状态:用口、鼻将气息快速吸入, 两肋向外扩展, 从宽度上增加肺部的气息容量;胸部自然挺起, 形成前后方向扩展, 从厚度上增加肺部的气息容量;横膈膜形成向下方向的扩展, 从深度上增加肺部气息的容量。这样便吸入大量的气体, 供歌唱时发声使用。呼气时的状态:两肋要有弹性地保持扩展, 使气息经过相反的过程, 从口、鼻呼出。气吸进去, 马上开口唱, 横膈膜有弹性地将气息向胸腔推进, 使胸廓稍有扩起的动作。我认为, 重视呼吸练习是正确的, 但不能复杂化、绝对化、神秘化, 更不能把呼吸与歌唱分开对待。十分清楚, 我们没有必要离开歌唱谈呼吸, 也没有必要在歌唱之外寻求一种单纯的练习呼吸方法。倘若这样做, 很可能破坏歌唱者的整体自然协调感, 分散注意力, 也会影响音准及音色的柔和自然美。前人在前期的歌唱实践中, 千锤百炼, 科学地总结出下列常见的三种歌唱呼吸方法:即 (1) 上胸式呼吸法, (2) 腹式呼吸法; (3) 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这三种呼吸方法各有所长, 对个人来说如何取其长处, 只有通过歌唱实践, 在实践的演唱效果中检验和选择。只有经过这样的训练, 我们的声音才会具有自然的美感。

(二) 语言的自然美感

声乐艺术的特点在于, 它是音乐与语言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不但要求演唱者唱出的声音优美动听, 还要求演唱者准确、清楚地咬字吐字, 做到字正腔圆。作为老师就应随时提醒学生改正不好的习惯, 把准确的读字、正音放在重要位置, 多让学生朗读诗歌、联词, 让语音、字音作为歌唱发音的先导会给训练带来良好的效果。要想把字吐真, 口形、舌的部位、喉形等必须首先正确地形成, 否则很难把字吐清楚。因此, 教师要经常强调说话时, 要用标准普通话, 并把它运用到歌唱中去, 使唇、舌、喉、口腔也保持自如, 字正才能腔圆。在演唱中, 咬字吐字还应与歌曲内容协调一致, 如在唱激昂的歌曲时, 咬字要坚定有力;唱抒情的歌曲时, 咬字要优美柔和;歌词密集时, 要注意咬字的敏捷清晰;在唱慢速歌曲时, 既要咬字清晰, 又不能使字与字之间产生割开断裂的感觉。

(三) 神态的自然美感

神态自然是每个歌唱者在取得艺术成果时所必须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歌唱者在台上的演唱活动, 往往要“以情带声, 声情并茂”, 要“发于内而行于外”, 做到内外的和谐与统一。“内”即歌者的内心涵养, “外”即歌者的神态与歌唱技巧。也就是说, 歌者的一举一动都要与歌曲的内容和音乐的节奏配合起来, 使三者协调一致, 任何动作都要恰到好处地辅助表现音乐内容, 而不是机械地为动而动, 只有听众感到歌者表现自然, 获得美感, 这样歌唱才称为完整。

总而言之, 歌唱要自然。歌唱训练应遵循生理器官的自然规律, 注意整体协调配合, 使声、情、形 (姿态) 三者高度自然一致的原则, 体现出自然美感;训练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在本能自然基础上起步;不可在同一时期里对学生提供技能上的过多要求, 避免引起学生心里复杂化;要鼓励、激发学生歌唱欲望;重视对学生音乐的熏陶。

让歌唱者不要把声乐技巧当成负担, 要自然地体会歌曲中的美感, 用心去演绎每一首歌曲, 把美好的歌声洒满人间。

参考文献

[1]俞子正等编著.声乐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

[2]胡郁青等编著.中外声乐曲选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

[3]尹红编著.音乐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

[4]李德隆著.高师音乐教育学.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2月

歌唱的自然美 篇2

小时候,我最喜欢听的就是大自然弹的“钢琴曲”,它好似一种神奇的声音,像小鸟在窃窃私语,不,又像天地的友谊之音,不,它是一种永远说不出的声音,像天籁之音,也好似是作曲家编织出来的一个和谐而优美的音符。

记得我9岁的时候,那是一个下午当我往窗外一看,发现天空中乌云密布,紧接着,又有一道闪电从天而降,快速地从一端划向天空的另一端真像一把刀划破了一块很大的布匹。刹那间,“哗,哗,哗,”雨下了起来,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雨就像断了线的珍珠从天空中洒了下来,我隔着有点模糊的窗户望去,树木呀,车子呀,房子呀,马路呀,全都看不清。渐渐地,我开始迷恋起了这大自然的雨景,大雨打在窗户玻璃上,是谁在唱歌?原来是雨和玻璃霹雳啪啪地奏乐呢!听!还有“呼呼”的声音,哦!原来是风婆婆在唱歌呀,这声音真悦耳......

“自然歌唱状态”与声乐教学 篇3

【关键词】自然歌唱状态 声乐教学

歌唱状态包括歌唱者歌唱时形体站立的姿势及头部、面部、下巴乃至舌头和嘴唇(口形)等部位所处的状态。如果歌唱者在歌唱时能保持这些部位松弛、自然,就为歌者找到歌唱感觉和好的发声方法提供了前提和保证。否则,即便能演唱难度很高的作品,在发声方法上仍存在各种问题。自然的歌唱状态,要求歌者在歌唱时不做作,声音不做作,歌唱状态也同样不做作。总之,不允许身体的任何与歌唱发声无关的部位产生紧张感。当然,膈肌的支持点除外。歌唱状态的教学程序,是对一个歌者歌唱意识的唤醒、深化与拓展的过程。如何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寻求自然的歌唱状态,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探讨。

一、自然歌唱状态的形成途径

1.生活中的镜子。最简单的途径就是照镜子。当年吉诺贝基先生讲学时,曾经多次建议学员练唱时要照镜子。他说:“我虽然老了,也不漂亮,但我仍然喜欢在镜子里研究自己。”在笔者所接触的歌者中,很少有人照镜子。甚至有人对着镜子唱,却不对着镜子看,即便面对镜子,也是仰着或低着头,不愿直视镜中的情景。然而,当歌者一旦在镜子里看见自己的状态时,便会努力矫正不自然的模样。尤其是当其进入状态时,演唱的声音会随之好起来。即使还没达到歌者声音最好的状态,起码可以使原来在技术上存在的诸如歌唱感觉等问题得到改善或部分改善,从而为歌者找到好的歌唱感觉、好的发声方法扫清障碍,铺平道路。所以,练唱或上课时养成看镜子的习惯是非常必要的,镜子是“最实在”的,歌者可以随时在镜子里看到自己的真实状态。

2.录音机。歌者要使主观听觉与客观音响一致,就要尊重客观反映。很多歌者不能以自己的主观听觉为依准,往往把客观音响作为判断声音好坏的依据。在对歌者声音做出正确判断的问题上,声乐指导教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当教师做出判断时,歌者一定要牢牢记住此时所听到的音响效果。接着练习时,也要在听觉上寻找这样的音响,进而加以巩固。在这类问题上,歌者自己也可以做出正确判断。办法就是利用录音机录下演唱的声音,将所录的声音与自己追求的声音进行比较。也许演唱的声音是小的,是略暗的,但从录音机中听到的声音却与自己所追求的声音相吻合,与那些著名歌唱家的声音有相像之处,那么就一定要服从客观反映。反之,如果主观听觉感到声音很大,但是录出来的声音却相距甚远,即便把录音机音量调得很大,把音色调得很亮,也不能令演唱者本人感到满意,总觉得与自己所追求的声音不一样,这种情况就是歌者发声方法所致。录音机就像一面镜子,歌者在技术上存在的其它方面的问题,包括音乐表现上的一些弱点,同样可以真实地反映出来。

3.现场演唱会及演唱光盘(CD、VCD、DVD)。建立正确的歌唱状态,除教师进行教学的正确引导外,最常见的方法就是歌者多听、多看那些优秀歌唱家的演出,特别是观看他们的现场演唱、听他们的录音、看他们的演唱光盘。与此同时,还要多听与自己所唱声部相同的歌唱家的演唱。经过这样的熏陶和耳闻目染,便会从听觉上建立起正确的歌唱状态。美声唱法发源于意大利,学习美声唱法的歌者在听名家的演唱时,一定要选择世界著名歌唱家的演唱,这是因为他们无论在发声方法、还是在音乐风格等方面都更具代表性。另外,还要尽量扩大视听范围,不要只局限于很少的几位歌唱家。总而言之,学习声乐的人多听、多看是非常重要的。在听名家演唱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而且还能在听觉上建立起正确的声音观念。

二、有关问题的争议与商榷

1.大部分歌唱家并不明白自己的优美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难以诠释其歌唱方法。突出的例子有:当人们问帕瓦

罗蒂怎样发声时,他说:“我不知道它是怎样发出来的。”黛司婷虽能解释她的生理上的感觉,但却无法解释声乐方法。卡鲁索曾想研究自己的嗓子,但几经分析却毫无结果。他的歌唱是杰出的自然歌唱,他的发声不是什么下意识支配的结果,而是受天然、本能的启发而产生的,这不是卡鲁索的才能,只是他本能感受中形成的经验。因为,卡鲁索并不具备发声方面的科学知识,所以当有人问其歌唱方法时,他无从回答。

2.依靠呼吸支持是否对初学者有用。声乐教师必须使初学者在思想上对依靠呼吸支持的有害理论、对人为的声区分类及对训练横膈膜和肋骨肌肉方法保持清醒。这些应该是多年歌唱所形成的力度,而不应是不自然的扩展的结果。所有这些惯常的、佩有科学徽号特征的建议,其实是陈腐的想法,是和生理的发声法对立的。它们似乎在精心制成的教学体系中显得很重要,但实质上对教学并没有增加什么用处,有的例子还证明了是有害的。学生无需知道太多的“学说”,他们只应该摆脱掉任何人为的影响,只应该由灵感启发歌唱,除非他在歌唱之余有兴趣从科学角度对声音进行深入研究。教师应是正确方法的引导者,应有能力判断学生的发声方法是否接近自然规律,尊重它的自然发声,指导学生将声音置于丰满自然的形态下,经过逐渐进步的发展道路,美化音质,扩展音域,完善风格,避免任何不真实的改动和复杂技巧的尝试。

3.好的歌唱家是否就能指导他人的声乐学习。声乐界盛行一种风气:学生总想请教最好的歌唱家和大指挥家,这是平常而又危险的错误。一个刚开始学习的孩子,需要的是有经验的儿童教育者,如果交托给大作家或学者进行启蒙,未必一定会收到满意的学习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声乐学习中的这种错误反而很容易被放过。大艺术家对于指导学生进行舞台艺术准备、指导歌唱表现风格无疑是可贵的。但是,他们显然并不适于初级声乐训练。

三、反思

声乐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展,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应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重视学习过程与主体经验,关注兴趣与需要,更注意根据音乐和学生身心特点,满足学生精神和情感的需求。实现这些目标,音乐教材的呈现方式和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是必须的、至关重要的。如果从小学时就采用某种语言规则(说话声基础教育),使有志于学习声乐的孩子学到一种容易、简单、自然又正确的说话方式,就能排除声乐学习的障碍,那是再好不过了。当然,这只是设想。若能得到政府的支持,推行声乐训练的根本改革、建立一所专门从事培育自然歌唱状态的学校,笔者的计划也许就不是奢望。

参考文献:

[1]周小燕.声乐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金铁林.民族声乐的学习与训练[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歌唱的自然美 篇4

一、呼吸

“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呼吸是歌唱的第一步。没有一个良好的吸气状态, 歌唱就不能正常进行, 美好的声音更无从谈起。”呼与吸”是一对不可分割的反动作。吸好的前提是先呼尽。呼尽才能吸深。有人总结成一句话:“呼尽再吸, 吸开, 吸到支持点上 (丹田) ”。当然, 吸气时肩与胸要放松自然。夹肩与提肩都会导致气吸得浅和胸部肌肉紧张, 从而影响气流畅通和腔体开放。很多音乐爱好者都知道“打哈欠”这回事, 但却有不少学生会将气大口地吸进来, 憋在肚子里硬撑着来唱。结果声音闷哑, 歌唱憋劲, 出力不讨好。所谓“哈欠状”, 我理解为像打哈欠一样把咽腔、喉管吸开, 同时将气吸进来, 吸深, 然后保持刚才吸开的状态, 把吸进来的气有控制的呼出去。因为打哈欠时, 我们的咽腔被吸开, 喉器位置下降, 气落得很深, 这一个“哈欠动作”就做到了三点, 即“开放”的腔体;深的呼吸;顺畅的管道, 而这些恰恰正是我们歌唱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所以常常就讲“打哈欠”。这可不是说让我们打着哈啊欠去唱歌 (这是无法完成的) , 也不是把打哈欠的全过程都用进歌唱里, 而是借用打哈欠的动作和状态来获得一个良好的歌唱前提。这里需要特殊交代的是, 我们拿过来用的是打哈欠的前半个过程即强调把腔体吸开。抛弃打哈欠的后半部分即随后把气吐出漏掉。歌唱中讲的“哈欠”是不能混同人的生理哈欠的。否则, 因哈欠而吸开的腔体充盈的状态就会在瞬间中泄掉。所谓的“打开”便失去了实际意义。有人讲到的“吸着唱”的提法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强调保持“哈欠状”, 即是保持用打哈欠所吸开的 (包括咽腔、喉管、胸腔等在内的) 一系列歌唱共鸣管道的松通状态。当然, 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意识去引导。但这种感觉要适度, 过犹不及, 否则腔体过于紧张撑大, 气息不流动, 声音发僵, 同样难以将歌唱持续下去。

这里需要提到“控制”一词, 即所谓的“保持”。它是指控制气息不漏, 控制腔体状态不懈, 控制吸进来的气均匀呼出, 保证歌唱管道积极开放和气息的流动性。我们试想, 没有任何制约的呼吸, 就像刚吹起来的气球又一下子泄掉所有的气。整个饱满的状态垮掉后, 失去了气息支持和共鸣空间, 只能发出苍白无力的声音。那么怎样才能完成由吸到呼的发声过程呢?用“哈欠”把腔体吸开, 吸好之后要保持刚才“吸”的状态, 并在呼气的前一瞬间增加横膈膜的压力, 在所谓的气压下, 让吸进来的气均匀的, 有控制的一点点送出来 (当然, 最好先主动想到下一个乐句的换气气口, 做到心中有数) 。说来好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其实呼与吸已在极短的时间里完成。因为换气要讲究“快、”“深”、“柔”, 吸好就唱。所以, 这边喉咙一开, 腰肌一松, 气换进来, 那边呼气, 声音随之发出。如果这一动作进行得顺利, 就不会出现气越唱越浅, 腔体越来越窄, 声音越来越挤的现象。当然, 说来容易, 做起来难。看似几句话就解决的一个呼吸的问题, 如若做到游刃有余的确还需要一个较长的练习过程。

二、发声

“气, 乃音之帅也”。在唱法上, 呼吸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虽然吸与呼是一对相反的动作, 但正是这种呼与吸的对抗才产生了对横膈膜的压力, 才使我们获得了歌唱的动力。完成这对矛盾的平衡, 做到“吸中有呼, 呼中有吸”, 在气息的衬托之上自然歌唱是我们发声追求的至高境界。

呼气的过程就是发声的过程。歌唱中, 呼吸是基础, 气息是根本, 其中声门是关键。作为音源的声带长在喉咙里, 要使声带产生纯净的基音, 必须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找到声门的适度感, 二是喉器的正确位置。所谓“声门”就是声带闭合的间隙。逼得太紧, 气流不通畅, 嗓子就会发紧;闭合无力, 就会漏气, 声音空洞无力, 想要有好的音色, 声带闭合的声门必须适度。由于歌唱器官长在我们身体内部, 我们无法“眼见为实”。只有调动我们的感官, 看喉头是否低而平稳, 舌头是否平坦放松。不但要体会胸部、脖子、下巴、舌根是否挂劲, 而且还要调动意识和听觉, 去查证声气的混合, 音色是否圆润和明亮。

简而言之, 腔体讲究“哈欠”一样开放, 气息要求“闻花”一样深沉。当呼与吸衔接得自然又紧凑, 只要声门适度, 喉管始终保持松通的状态, 同时人的意识参与进来, 使气息与腔体在控制之中。这时歌唱保持的是一个既放松又积极的状态, 漂亮的声音自然就会出现。

三、共鸣

在人的声音中, 声带产生的声音是很微弱的, 细小而无色彩 (除非天生嗓音条件优越的人) , 但如果咽腔与喉管的空间大, 加上共鸣室和身体腔体, 整个身体就会形成一个嗓音的共鸣箱, 使它的音质、音色都能得到改观。倘若没有共鸣, 产生的只是一个单调的嗓音。有了共鸣, 它就变成了混合复杂的音响, 音色、音量都可加以美化和提高。这和平时麦克风的作用是一样的, 把音量扩大, 使音色丰富。通俗一点说就是获得了“共鸣”, 声音就有了“混响”。

那么如何获取声音的共鸣呢?首先要有共鸣空间-----腔体, 其次要有进入共鸣空间的空气——气息, 还要有存在于共鸣空间的音响——声音。具备了以上三个条件, 整个歌唱过程中, 保持各共鸣腔体的开放与通畅就如同在声音里放了一个扩音器, 从胸腔、咽腔到口腔、鼻腔和头腔连成一个喇叭, 声波经过一系列共鸣通道, 贴着咽壁向上传递。随着音高的上升最终在鼻咽腔出现共鸣焦点, 并向前反射, 最终获得既明亮有力又具有金属色彩的声音。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声音是歌唱的载体。声音本身是抽象的, 无色无味, 看不见, 摸不着。很多时候是在了解发声原理后, 靠意念引导来完成发声活动, 依赖人的感官去判断音响效果。这里我们有必要提到两个词:“混声”与“位置”。关于混声有两种说法:一种提到它是头腔共鸣和胸腔共鸣的混合运用。单有头腔共鸣, 声音明亮但不深厚, 单有胸腔共鸣, 声音低沉却不明亮。另一种则是说真声与假声的混合运用, 单用真声, 声音明亮却僵硬;单有假声, 声音轻盈但虚浮。“混声”是“共鸣”效果的一种反映。无论哪种提法, 只要两者不是单一发声而是结合起来行腔的, 声音听起来就会柔和饱满、明亮流畅。无论哪个声部, 无论男女老幼, 无论声区高低, 只要在真声的基础上, 把喉位与咽腔打开的状态调节得恰到好处, 运用共鸣腔结合气息歌唱, 都会获得美妙的混声。只是由于人的自然条件和机体协调有差异, 所获得的混声比例不同而已。声音也有美丑与优劣之分。“位置”与“共鸣”密不可分。位置低, 声音大部分在口里, 所谓真声多, 嗓子用得多, 气用得少, 空间感不够。声音效果听起来是“扁”、“横、”“涩”“沉”, 没有足够的音量, 色彩也有局限性。因为它的肌肉压力过多, 把“音”给桎梏住了。而“头声”、“半声”就在“高位置”上。位置高的声音听起来“立”、“圆”、“润”、“活”, 流动达远而又富于色彩, 并且容易做力度上的变化。它的动力源于积极的呼吸支持而不是肌肉的紧张。

四、吐字

“歌以传情, 声以宣意”。拥有语言是人类歌唱所独有的特点, 它使歌唱艺术在传情达意上独具特色。我们常说要“像说话一样唱歌”。但歌唱语言并不等于说话, 再接近、再清楚也不能同说话完全一样。艺术本身是生活的加工和提炼, 而非生活的翻版, 不能因为源于生活就把字念“白”咬“死”, 不讲美感, 也不能因为语言的艺术化而过于夸张了咬字, 失去自然, 与听众拉开距离。众所周知, “失真”与“做作”是没有市场的。

纵观歌唱的几个基本要素, 每个环节本身就是一个小的矛盾统一体。但它们又环环相扣, 紧密结合, 在歌唱中形成了一个更大的有机的组织。从点到线再到面, 每个部分都在运动, 每个参与器官都要协调, 并在人为的控制中保持机体的自然与和谐。所以我们说只有歌唱状态科学自然, 才能歌唱真实自然的生活。这里的“自然”已不仅仅是歌唱的一种科学方法, 一种至高的歌唱境界, 更是一种和谐的心态和生活追求.。正所谓“歌唱自然, 自然歌唱”。

摘要:歌唱是人整个内在机体的协调与配合的运动。当所有参与歌唱运动的器官都能达到一种自然的平衡, 歌唱便成为一种简单又轻松的事情。正如古语所言“大道至简至易”.换而言之, 歌唱自然, 自然歌唱.歌唱既不神秘也不复杂, 关键是歌者首先要了解发声原理, 其次通过大量重复性的科学训练, 不断积累演唱经验, 多多感悟, 才能把所谓的歌唱方法深入领会, 融会贯通, 信手拈来。

关键词:协调,平衡,自然,放松

参考文献

[1]《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邹本初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年11月出版。

听大自然在歌唱作文 篇5

早晨,爸爸和我一起去散步。天阴沉沉的,云层很厚。狂风像个不请自来的客人,先是刮起地上的叶子,让叶子在空中跳起了舞;紧接着,它又吹弯了大树的腰,大树一上一下的,好像在向我们鞠躬。天空突然一亮,一道闪电划过,紧跟着便下起了雨,这雨如细沙,洒在地上,发出“沙沙”的声音。

渐渐地,雨越下越密,珍珠般大小的雨点打在我们身上、树叶上、地上,发出“啪啪”的`声音,时轻时重,时快时慢,活像一支乐队在快乐地演奏着。爸爸拉着我飞快地跑回家。

我还想看看雨是如何肆虐的,就趴在窗台上仔细观察。此刻,雷雨交加,天空像个爱哭的小宝宝,一直哭闹不停。雨毫不留情地打在窗户上,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雨更大了,窗外白茫茫一片。

不看雨,听听雨声又是何感觉呢?于是,我躺在床上,耳边还是不间断的“噼啪”声。你听,雨声像军队整齐划一的脚步声,多么清脆、多么洪亮。

你听,狂风席卷着暴雨,像无数条鞭子,狠命地往玻璃窗上抽,我仿佛置身于波涛汹涌的大海中,随着海浪一直颠簸。伴着雨声进行曲,我渐渐进入了梦乡……

一觉醒来,雨停了,阳光普照大地,一切都是这么清新!你瞧,雨滴坐着小草滑滑梯,直溜到草地上;原本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儿,现在露出了甜甜的笑脸;大树喝饱雨水后变得更挺拔了,正抖着枝叶在欢唱;小鸟站在枝头“叽叽喳喳”地欢叫,好像在告诉小动物们:“雨停了,大家快来庆祝吧!”

你听,大自然的声音多美妙啊!

谈如何理解歌唱的自然状态 篇6

一、呼吸

歌唱的呼吸和人类本能的自然呼吸本质上没有区别, 都包括呼与吸两个过程, 但在具体的运动状态上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别。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声乐演唱对吸气的要求:身体放松 (不挺胸, 不耸肩) , 在吸气肌的作用下会感到两肋稍张, 上腹和腰部周围向外舒展, 这表明气息已经吸入。吸气时要有打哈欠的感觉, 即口腔稍打开, 硬软腭提起并与提眉动作相配合, 鼻口同时吸气 (歌唱的吸气是通过鼻和口同时吸气的, 单用鼻吸气是不够的, 即使快吸也来不及) 。在这里要说明的是吸气过程中出现的腰腹扩张的感觉并不是说真的把气息吸到了腰腹部, 这是由于在膈肌的收缩下横膈膜位置下移使胸腔增大, 肺的容量增大, 因此腰围有向外扩张的感觉。其次, 我们再来看一下声乐演唱对呼气的要求:歌唱时的呼吸是有控制的, 必须保持吸气的感觉和运动状态, 才能使声音有气息的支持。此外还要依据歌曲感情的需要, 真挚、动情、流畅地把气息送出, 这时演唱者的腰腹周围仍然要有扩张感,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气息的支持。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 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呼吸与歌唱呼吸的吸气动作基本相同, 但歌唱呼吸比自然呼吸吸的要深, 腰腹部的活动要大, 吸气量要多, 而这两种状态下的呼气动作却有着明显的差异。在自然呼气时呼气动作是自然的, 放松的, 腰腹部自然恢复到原状, 而不像歌唱呼气那样必须保持吸气的感觉和状态。因此作为一名声乐教师必须要把歌唱呼吸和自然呼吸两者的异同之处弄清楚, 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正确地指导学生去进行练习。有些声乐教师在课堂上会经常对初学声乐的学生说“用最自然的呼吸去发声”等诸如此类的语言启发学生。我认为是欠妥的, 因为初学者是不明白歌唱的自然呼吸与本能的自然呼吸的区别。必须把这两种呼吸状态的异同之处明确地告诉学生, 并要求学生按照歌唱的呼吸意识去练习, 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歌唱呼吸的内涵。当然初学者在刚开始练习阶段会出现一些不自然的动作或表情, 这也是属于正常现象。因为我们要改变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呼吸状态, 建立起符合歌唱的自然呼吸状态是要有一个过程的, 只有通过科学的指导, 反复的思考和勤奋的练习才能获得符合声乐演唱所要求的自然呼吸状态。

二、歌唱发声的运动状态

歌唱的声音和日常生活的说话声音是有很大区别的, 对歌唱声音的要求要比一般说话的声音更丰满、明亮、音域更宽、音质更纯净。因此, 这就需要建立一种特殊的发声技术, 它能够帮助我们增强声带的能力、扩大喉咙空间、建立良好的共鸣场所, 使得声音更美、更响亮动听, 同时气息流量的增加, 可以获得更加丰富多彩的声音效果。所以就需要加强各个部位非常规的肌肉运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获得歌唱声音的过程就是改变日常发声习惯的过程。在很多的声乐论文中有这样一个观点“歌唱就是说话的放大”, 我认为这种提法是不科学的, 最起码是不全面的, 如果说从增强声带能力、获得良好共鸣这个角度来说歌唱是说话的放大, 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要从喉头位置来看其实恰恰相反了。自然发声时随音高的上升, 喉头是逐渐向上运动的, 这是人的一种本能的反应, 是一种下意识的自我保护运动。在歌唱发声时不论是低音、中音, 还是高音, 都要求喉头保持在一个较低的、相对稳定的位置, 也就是喉头运动方向是向下的、是比平时说话时的喉头位置要低的, 因此我们可以说歌唱并不是简单的说话的扩大, 并且有些日常说话的习惯, 在我们建立歌唱法声的过程中起着阻碍作用。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 相对于人类自然的语言发声习惯来说、歌唱发声的运动是不自然的, 说话的“自然”是原始意义上的自然, 而歌唱就是要改变这种原始的“自然”, 建立在正确意识的控制下符合歌唱运动所需要的“理性自然状态”。

三、咬字吐字

声乐艺术是音乐和文学的结合形式, 语言是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歌曲的旋律大多在语言的基础上才能产生, 语言直接准确地传递着情感和思想感受, 相对来说器乐的音乐语言比较抽象, 声乐确切的文字语言是其他任何音乐形式所不能与之相比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歌唱的语言方式和我们自然的语言方式在咬字吐字上有何区别与联系。

歌唱与说话同样都是人类用以表达思想和感情的重要手段, 从生理运动来看这两个表达手段的基本方式是相同的, 都是运用声音、语言进行思想情感交流的。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 我们首先遇到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正确地打开喉咙, 特别是在咬字吐字时如何使喉咽腔保持比较稳定的状态, 否则声音就不能在稳定的共鸣腔里形成, 也就谈不上声音的统一和流畅了。因此, 我们可以说声乐演唱和平时说话最大的不同就是强化了喉咽腔的作用 (单就共鸣来说) 。

在声乐演唱中不仅要保证声音的统一、流畅, 同时也要保证语音的准确, 这就是要在口、咽腔打开的状态下做到咬准“字头” (每个字的声母部分) , 如“好”的字头是“H”, “高”的字头是“G”, 以“好”和“高”相比, 两个字的区别在字头。因此唱清楚字音, 必须要把字头分清, 如果声母部分咬得含糊不清, 这两个字就分不清了, 所以歌唱的字头部分要做到准确、有力、敏捷, 即短、轻、准。“字腹”是每个字韵母的主要部分通常也叫引长部分, “字腹”处于字的中间是一个字的主体, 对“字腹”来说也有一个吐的清楚且不变形的问题。“字腹不变形”是指长拖腔中咬准韵母后, 不管曲调如何, 口、咽腔保持不变, 这就需要控制好口形和口咽腔的空间, 使吐字长而松, 否则就会出现字音不正的问题。“字尾”是指每个字的结束部分, 即韵母的收声或归韵部分, 歌唱时字尾要交代清楚, 否则字不清楚。如韵尾过长唱出的字音就不响亮, 因此声乐演唱的咬字、吐字和自然状态的咬字、吐字也是不相同的。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 我们不难看出歌唱所要求的自然状态和人本能的自然状态是有明显区别的, 歌唱所要求的自然状态主要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勤奋的练习建立起来的运用自如的状态, 是在正确的意识控制下的自然, 也是人为的有意识的训练的结果, 即理性自然。

歌唱的自然美 篇7

唱歌并没有秘诀,从来也没有唱歌的人会得到所谓特殊的呼吸诀窍。每一个身体正常的人都有良好的“呼吸”。如果你观察婴儿那种便易的、自然的呼吸,你会觉得那是最好的范例。注意婴儿那种深而满的呼吸,把这种呼吸给予强有力的腹部肌肉加以辅助,用它去控制横膈膜,就得到了正确的呼吸方法,并以它做为动力去运用气息引起共鸣。

为了产生好的共鸣作用,年轻的歌唱者应先对共鸣器官有所了解,然后才便于运用它们来丰富声音。学习一点简单的解剖学是很有帮助的。当一个人了解到最有价值的共鸣腔是位于鼻腔后部与软腭上方,当他在图表上具体看到所指出的气流是怎样通过共鸣腔而引起共鸣作用时,他就一定能获得一个清晰的印象,使他明白怎样使声音产生好的共鸣作用。

在把气息吐出引起共鸣的过程中,呼吸控制是很重要的。也就是保留或节约使用气息,使它得以维持歌唱较长的乐句。如果个人在他歌唱时能够想到应该怎样去唱下一句,他就会逐渐养成能够有意识地去控制呼吸。这种机械式活动的目的是使发音时不浪费气息,保持气息供应的机能,不仅是为了一个个的音去唱歌,而是为了一个完整的乐句。这样,歌唱者在唱完一句时,就不致把气息用完。这种气息控制的方法,只有从长时间的细心的练习中才能得到。至于应该怎样练习,那不是用几条简单条文可说清楚的,那是每一个歌者、每一个教师的工作,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优缺点,然后再为他们设计切合他们所需要的练习方法。

通过了呼吸训练得到了良好的发音、气息控制和共鸣的方法,就要把所有机械性的动作丢掉,形成一种自然的习惯,使一切能在不知不觉中进行而显得非常自如。因此,应该在平时练习中注意到这一点,并研究怎样去掌握它。一旦能够掌握,便要使它渐渐成为本能的活动,不然在歌唱时一直想着呼吸、呼吸、呼吸,那么呼吸就会成为困扰他的最大危害,一些所谓“自然”的因素也将因此而失去作用,所以我们说要力求自然、放松,一切都以达到要求为前提。

年轻的歌唱者应该努力于练习,从一个声区到另一个声区能唱得完整匀调,音阶练习对这方面是很有帮助的。声音从低声区到高声区必须唱得非常均匀,就像在钢琴上发出来的音响一样,极其稳定,没有音质上的变化,发出的声音不是支离破碎的。要听不出声区的变换和音质的变化,顺畅地从低声区到中声区,又从中声区到高声区。学生要训练自己去审听自己所唱的音,运用耳朵的功能,保持所唱各音的均匀。

对于年轻的学习者有一个基本观点是很重要的,那就是在唱歌问题上,没有可以直接传授的秘诀。学习唱歌的人必须有自信心,不要因艰苦的训练在思想上产生混乱和迟疑;其次,他应该懂得,好的歌唱技巧,只有在服从于乐曲的前提下才有意义。在学生中还往往出现追求浮夸的作风,唱难度大的技巧练习,唱很高的音。当然,各种歌唱技巧是应该掌握的,但放到刚刚入门的阶段去练习就不恰当,而且会造成对声音的伤害。聪明的学生很快会理解到声音是一件表现乐曲的乐器,而乐曲永远是重于乐器的。

歌唱者应该把表现乐曲的内容,在思想上列为第一位,每个音符和记号,都要切实注意到,把每个字句与旋律进行的性质应该加以了解,乐曲的解释与处理应该有计划,且用记号标示出来,同时,对段落、风格也要一一加以注明。只有经过这种程序之后,才能很好地开始唱歌。浮夸与一味追求效果的作风,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一定要严格按照作曲者的要求去唱,歌唱者只许有较小的运用自由。

一个人在少年时代,培养出一些好的关于音乐的习惯是有益的,当然这只是条件的一部分。对音乐严肃认真的态度,对乐曲细致深入的探讨,你终究会体会到它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俞子正.声乐教学论[M].成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2000.

[2]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3]梁小声.名歌唱家论歌唱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上一篇:关键成功要素法下一篇:网络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