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娩过程中的心理护理

2024-10-07

分娩过程中的心理护理(精选8篇)

分娩过程中的心理护理 篇1

分娩是妇女正常的生理现象, 从护理心理学来说, 情绪通过激素及神经通路的变化, 使孕妇在分娩时使子宫收缩不协调而产生的疼痛致宫缩无力, 使产妇出现恐惧、紧张的心理, 造成滞产而产生的胎儿宫内窒迫, 影响分娩的过程, 造成不可设想的后果。为了促成分娩顺利进行, 根据笔者在产妇工作的实践中, 对产妇分娩时增强其心理护理, 改善不良的心理反应, 达到顺产的目的, 临床上收到良好的效果, 现将其护理的方法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产妇563例, 随机分成两组, 观察组260例, 年龄24.5~25.5岁, 文化程度中专, 主要加强产妇的心理护理, 想产妇讲解分娩规律, 耐心、亲切安慰宫缩时尽量分散产妇对疼痛的注意力, 使产妇掌握产程的知识, 给予我们的配合。对照组303例, 年林24.5~25.5岁, 文化程度中专, 分娩中按常规处理。两组是初产妇, 年龄、文化程度相同, 身体素质无显著性的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滞产对比。在分娩过程中通过对产妇的心理护理, 观察组206例发生滞产8例, 对照组303例产生滞产52例, 经统计学处理, x*x=39.49, P<0.01, 对照组发生滞产的例数明显高于观察组, 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产后出血的对比。观察组260例产后出血者有10例, 对照组产后出血者25例, 经统计学处理, x*x=50.05, P<0.01, 两组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母乳喂养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2.3 两组产妇问卷满意率对比。通过问卷调查, 观察组满意度为98.08%, 对照组满意度为10.89%。

3 讨论

3.1 分娩时一种自然性的生理现象, 分娩时的宫缩疼痛以及羊水、阴道流血是不可避免的, 这些状况的出现, 难免使产妇引起恐惧、焦虑、紧张的心理, 因此, 必须加强产妇心理护理, 向她们解释、讲解分娩规律, 要耐心给予她们亲切的安慰, 树立顺产的信心, 分散其对疼痛的注意力。

3.2 分娩时产妇的恐惧和抑郁状态可降低大脑皮质下中枢的痛阈, 使子宫区传入的刺激被感知为强烈的疼痛, 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肺内气体交换不足, 宫缩乏力, 产程延长, 容易产生滞产以及产后大出血。所以对照组比观察组出现的滞产例数多, 是心理的恐惧造成的, 产后出血又明显高于观察组。

3.3 观察组通过心理护理, 掌握了分娩中产程的规律, 有良好的心理准备, 达到顺产的目的, 30min母乳喂养明显优于对照组, 从产妇问卷满意度看, 观察组比对照组高。因此, 主要在分娩中重视产妇心理护理, 给产妇一个最佳的心理准备, 才能促进分娩顺利进行。其方法简单、方便, 产妇易于接受, 易推广和应用。

分娩过程中的心理护理 篇2

笔者在长期的妇产科护理实践中发现,在对待孕产妇这个特殊的患者群体时,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专业护理知识和技能,还要和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准确掌握其心理,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对于孕产妇的生产和康复是十分必要的。在心理护理过程中,护士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与病人交往,从而影响和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与行为,促使病人康复,以便发挥医疗护理的最佳作用。心理护理顺应了现代医学护理模式的发展,使得护理工作更加人性化,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针对孕妇的产程,结合个人多年的护理经验,分别从产前、产时和产后三个阶段来谈谈心理护理的具体实施与体会。

1 产前创造有利产妇心理安定的环境条件

1.1 稳定孕产妇情绪,消除心理顾虑,大部分孕产妇入院后,由于陌生的环境以及对分娩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因而产生焦虑感甚至恐惧感,这种心理对其顺利分娩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因而,作为护理人员,应该及时给予患者心理方面的关注和满足,耐心细致地为她们讲解分娩常识,帮助她们解除顾虑,取得她们的信任,从而使她们以良好的心态来接受治疗。在此阶段最忌讳的是护理人员缺乏同情心和耐心。有的待产妇由于疼痛而情绪不稳定,如果此时护理人员再缺乏耐心而对产妇加以训斥,结果会适得其反,可能会直接影响分娩的过程,增加患者的痛苦。此时医护人员要学会换位思考,把自己放在患者的位置上看待问题,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温馨的话语,一杯淡淡的白开水,都能使待产妇感到温暖,增添信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2 避免环境条件的突然变化产妇到分娩室之前,首先先送入待产室,待产室的条件与病室条件大致相同,产妇在待产室内有了一个过渡和缓冲的过程,再进入分娩室时,便会有一定的思想准备,这对产妇适应环境能力的形成很有必要。

1.3 避免产妇哭喊声间的相互影响,产妇的哭喊对本人来说是消耗体力,也会影响产程进展,对其他产妇也会产生不良刺激,并影响她们休息,严重的会产生精神上的厌烦和紧张。对每个哭喊不止的产妇,我们都做具体检查及分析,仔细观察有否头盆不称、产程进展是否正常,有否潜在其他异常等。如排除产科情况,我们对哭喊的产妇采取综合性的护理方法。例如采取暗示、分散,调整病人情绪,改变病人的错误认识等心理学方法。

1.4 避免目睹抢救场面,在每张产床之间设有屏障相互隔离,使产妇之间不能直视。在接产和进行处置时,尽量不让产妇本人看到过多的手术器械,不让其看到流出的血液和血块等。医护人员在抢救病人时,首先自己要保持镇静,才能做到有条不紊,忙而不乱,使产妇对医护人员产生充分的信任感。

1.5 避免医务人员言语上的刺激,分娩室工作人员要做到对产妇和蔼可亲,耐心解释病情,不得在室内大声讲话、闲谈,在研究医疗问题时,尽量不让产妇听到,如果产妇出现异常情况,如胎儿死亡、胎心不良、产后失血血压下降等情况,不应直接向产妇交待,避免这些情况会给产妇带来不良的影响。应立即向家属交待,并研究和决定紧急处理的方法。

2 产中科学地交待病情、解除产妇思想负担

2.1 医护人员要正确观察产程进展情况及产妇和胎儿的安危情况,讲话必须科学、准确、严密,要实事求是地谈问题。在试产、手术等问题上,也要进行恰如其分的解释。

2.2 对全身及产科情况正常而人为精神紧张者,要向产妇说明情况,使之打消顾虑。对发现有异常情况者,在需要产妇配合医务人员的处置而必须向产妇本人交待病情时,一定要注意语言艺术,决不能加重患者的思想负担。如对决定试产的产妇,要说明自然分娩的可能性很大,即使生不下来,医生也能采取其他方法保护产妇及胎儿的安全,以鼓励产妇配合医务人员度过分娩难关。

2.3 交待病情或解释问题时,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和产妇交谈,说话时态度要和蔼可亲。分娩室的助产士,护理人员都是女同志,我们充分运用女同志的生理特点,亲近产妇,扩大交谈范围,建立信任、依赖良好的医患关系,增加产妇对医护人员所交待病情和解释问题的信任程度。

2.4 营造温馨舒适环境,排除产妇心理杂念。分娩虽然是一种自然的生理现象,但是对初产孕妇又是一种持久而强烈的应激源,分娩应激既可以产生生理应激,也可以产生精神、心理上的应激。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情绪有时会对一个人的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样,孕妇的精神心理因素能够影响机体内部的平衡,适应力的健康,还会直接影响到分娩的进程和胎儿能否顺利平安的分娩。因而护理工作中此阶段尤其要注意到心理疏导工作。这里不仅包括和孕妇本人的沟通,还包括对其家人的心理疏导。此阶段,要细致耐心地为孕妇听胎心和检查宫缩的情况,教给产妇正确地进行腹式呼吸训练,对产妇提出的疑问耐心详细解答。冷漠地坐视等待,甚至同事问随意地说笑,对产妇大声地斥责,都会使产妇产生心理应激,人为造成产程延长、胎儿窘迫、宫缩乏力等难产情况的发生。护理人员对产妇家属的心理疏通也是十分必要的。有些产妇由于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作祟,担心生女孩而遭受家人的冷落责备从而产生心理负担,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造成情绪低落、食欲不振,导致难产。因而要对产妇做好心理工作,也要和家属做好沟通疏导,通过家属的态度来稳定产妇的情绪,使产妇心情畅快,消除思想上的杂念和负担,有利于产妇的顺利分娩以及产后的更好恢复。

3 产后指导饮食和休息,保持旺盛精力和体力

3.1 注意饮食与睡眠在分娩过程中产妇体力消耗过大,如饮食不好,易出现能量供应不足,造成宫缩乏力、滞产等一系列病变。为此在心理护理上应做到以下几点:①指导产妇吃营养丰富,多样化的平衡膳食。②为了增加产妇的食欲和照顾其饮食习惯,允许产妇吃自家带来的饭菜,以增加食欲感。③在产妇进食时,避免此时去注射、备皮、导尿、等各种操作。④注意休息,保持足量的睡眠时间,对产后恢复尤为重要。

3.2 精心做好产后服务有效预防产后抑郁。孕妇的生产过程不能仅仅停留在孩子生完后就万事大吉了这种观念上,它还包括产后的恢复过程,尤其是精神上的恢复。我们以前见到过这样的悲剧,有个别的产妇一时无法适应自身角色的转换,情绪不稳定、失眠、休息不好,内心焦虑,严重者甚至会离家出走、自杀等。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产后抑郁症。这是个一直以来困扰着产妇的产后恢复而又一直被忽视的问题。如何预防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关键还是要解决产妇的心理问题。护理人员根据自己的经验,首先应提前告知家属密切关注产妇的言行举止,发现有异常及时反映,共同治疗。对产妇本人,采用健康教育指导的方法来预防。向其介绍有关母乳喂养及育婴的常识,指导产妇尽快适应母亲的角色。动员家属关爱产妇,给予产妇心理安慰,指导产妇进行产后体形恢复训练,使其保持自信,达到更好更快地恢复。

心理护理在分娩过程中的应用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7年5月至2009年12月, 我院产科收治的初产妇100例进行分析。产妇年龄22~37岁, 平均 (28±6.4) 岁。孕期39~41周, 均已临产, 经阴道自然分娩。

1.2 方法

将100例初产妇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生理护理方法;研究组中, 护理人员对初产妇进行心理干预。在产妇分娩全过程中, 不仅给予产妇生理上的全面护理, 还对产妇进行鼓励、安慰、开导以及详细的讲解, 以减轻产妇的紧张感、恐惧感和孤独感。

1.3 效果判定

根据两组产妇在分娩过程中选择放弃自然分娩的比例, 来判定在产程中加入心理护理是否有效。

2结果

经过统计, 两组产妇在三个产程中放弃自然分娩的比例如表1。

通过以上表格可得出, 在仅实施了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中, 有30% (30/100) 的初产妇放弃自然分娩, 仅70% (70/100) 可以坚持;而在研究组中, 由于护士对产妇进行了心理护理, 产妇能够克服疼痛、恐惧、紧张等心理障碍, 仅22% (22/100) 的产妇放弃自然分娩, 78% (78/100) 的产妇能够坚持自然分娩。

3讨论

在分娩过程中, 由于产妇的性格、心理承受能力、文化程度、家庭状况、健康状况、孕产期次数不同等因素, 所表现出来的应激反应大不相同。护理人员根据产妇不同的心理状态和分娩时期给予适当的心理护理, 这对减轻产妇疼痛, 顺利分娩有着重要的作用。

从子宫规律性收缩开始, 到胎儿从胎盘分娩为止的全过程为一个总产程。总产程在临床上分为三个产程, 根据不同时期, 应当进行不同的心理护理:

第一产程, 又称宫口开全期, 从开始出现规律性宫缩开始, 到子宫颈口开全为止。这一阶段历时较长, 体力消耗较大。初产妇的子宫颈较紧, 扩张较慢, 约需10~12 h, 经产妇的子宫颈较松, 约需4~10 h。若产妇对分娩缺乏了解, 便会造成恐惧心理, 影响休息, 从而有可能导致宫缩乏力、产程延长, 此时应当为产妇讲解必要的知识, 另其了解自己经历的产程阶段以及正常反应;在这一阶段, 待产妇也容易出现兴奋和焦虑交织的心理, 为即将到来的小生命感到喜悦, 也为未知的分娩过程是否安全、顺利感到担忧, 容易造成焦虑烦躁的心理状态, 此时护理人员的心理护理相当重要, 在护理过程中, 通过和产妇的亲切交谈, 了解产妇的心理需要、身心健康状况、对分娩过程的了解程度以及家属的心理反应, 以便在分娩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 指导产妇做深呼吸, 帮助按摩下腹部和腰骶部, 减轻不适症状;在宫缩活跃期, 产妇将要忍受宫缩疼痛, 此时精力疲惫, 精神易失控, 依赖性强, 需要有人陪伴。护理人员此时应当进行适当的抚慰、开导, 并给予按摩, 协助产妇深呼吸, 缓解不适症状, 另外应当建议多使用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多饮水, 提供足够营养, 保证分娩时有充足的精神和体力。

第二产程, 又称胎儿娩出期, 从子宫颈口开全到胎儿娩出。初产妇约需1~2 h, 经产妇在1 h以内, 有的仅数分钟。在这段时期内, 孕妇将承受强烈的宫缩, 宫缩时间长, 间隔时间短, 孕妇在承受生理上的痛苦时, 心理也将产生变化, 出现恐惧、失控等情绪, 这时护理人员应当不断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安慰, 为孕妇增添信心, 指导孕妇做深呼吸, [1]嘱咐产妇正确应用腹压, 避免因急产而造成会阴严重损伤。

第三产程, 又称胎盘娩出期, 从胎儿娩出到胎盘娩出。约需5~15 min, 一般不超过30 min。现在, 有人主张把产后2 h称为“第四产程”。因产后出血大多发生在这2 h内, 在这段时间里产妇仍需留在产房观察。如一切正常, 2 h后产妇被送到休息室, 分娩过程真正结束。 多数孕妇分娩出胎儿后已筋疲力尽, 此时嘱产妇多休息, 注意产妇的出血量、血压、脉搏等体征;产妇分娩后, 易产生兴奋或失望的情绪, 这种情绪会通过大脑皮层, 影响子宫收缩功能, 可能造成宫缩乏力导致的大出血, 因此护理人员应当对产妇进行正面的安慰和疏导。[2]如宫缩乏力、产道损伤或胎盘滞留而发生出血, 应立即宫壁注射缩宫素, 及时安慰产妇, 减少其顾虑, 避免造成大出血、休克、切除子宫等严重并发症。

本研究提示, 在产妇分娩过程中给予心理护理, 可降低其心理负面反应, 降低疼痛敏感度, 有利于顺利分娩及生产后恢复, 提高围生期保健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岑海燕.心理护理在正常分娩产妇中的作用调查及分析.医学信息, 2010, 23 (3) :246-247.

分娩过程的心理护理 篇4

分娩又是一个情感、情绪复杂的多变期。分娩时产妇的心理是十分复杂的, 一方面她们要忍受从未经历过的宫缩疼痛, 另一方面又担心腹中的胎儿是否良好, 害怕胎儿畸形、性别以及自己能否顺利分娩。由于产妇对分娩过程认识不足, 再加上异常孕产史, 原有的精神与心理障碍, 使产妇特别是初产妇在这一时期产生不同于非孕期的恐惧、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使产妇一直处于高应激状态, 对母婴及分娩产生不利影响。

医务工作者应该从人的整体观念出发, 及时掌握产妇的精神状态, 选择安全、迅速、有效、适宜的方法, 对产妇实行个体化处理, 采用心理疗法, 以安慰产妇, 消除疑虑, 解除紧张与孤独, 增强产妇顺产信心, 有助于产程的顺利进行, 间接降低了剖宫产率。现将具体做法归纳如下。

1心理护理

由于产妇对分娩过程不了解, 临产后的阵痛易造成产妇的恐惧、紧张等情绪。因此, 医务人员应运用所掌握的医学知识, 通过谈话、听音乐, 向产妇讲解产程进展的每个环节以及新生儿护理知识等, 及时解决她们提出的问题和需要, 消除产妇的不安情绪, 使产妇感到亲切信赖, 情绪稳定, 以造成良好的心理因素。同时指导做深呼吸, 或帮助按摩下腹部及腰骶部, 以减轻疼痛, 避免过多地消耗体力。鼓励产妇离床下地活动, 以分散注意力, 促进产程进展。鼓励产妇利用宫缩的间歇时间, 少量多次进食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供给足够的饮水, 以保证分娩时有充沛的精力和体力。对吵闹不安者, 要更加热情, 细心、耐心地照护和安慰, 并激发其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2接产护理

第一产程发动时即将产妇送至待产室, 由助产士陪伴。立即监测血压, 监护胎心, 检查宫口扩张情况, 并向家属交代所需备品及告之预测的分娩时间, 以减少家属的担心。在待产过程中, 注意异常情况, 如胎心改变、胎位异常、羊水污染等情况, 及时给予对症处置。当宫口开全后, 摇高产床后半部靠背30°~45°, 帮助产妇双足蹬于产床两侧腿架上, 双下肢屈曲, 大腿贴近腹部充分外展。指导产妇在宫缩时屏气, 以增加腹压, 促进胎儿下降至娩出。宫缩间歇时, 全身肌肉放松, 安静休息, 等待下次宫缩时再做屏气。每次宫缩时都要鼓励产妇, 给产妇信心, 使产妇对医护人员更加信赖。以取得密切配合, 保证胎儿顺利娩出。当胎儿娩出后, 多因胎儿性别亦引起情绪激动, 表现为沮丧或兴奋, 这两种情况可直接通过大脑皮层, 影响其对子宫收缩的调节, 导致宫缩乏力而大出血。此期, 一方面给予子宫收缩剂, 同时配合按摩子宫, 加强宫缩, 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另一方面对产妇进行安慰, 让母婴早接触、早吸吮, 以刺激乳汁分泌, 加快子宫恢复。这样不仅能让产妇感受到初为人母的艰辛和幸福, 又能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1]。

总之, 在提倡心理护理、整体护理的今天, 应该把心理护理渗透到产程中的每个环节, 因人施治, 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医务工作者应运用掌握的医学心理知识, 对不同的产妇应实行个体化处理, 及时消除各种不良情绪, 增加顺产分娩的信心, 间接降低剖宫产率, 提高产科质量。使产妇以积极健康的情绪面对分娩, 使产程顺利进展。真正体现了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爱母分娩”行动的实质, 回归自然[2]。

参考文献

[1]罗晓, 李林.剖宫产率上升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护理研究, 2006, 8 (20) :2074.

产妇分娩过程的心理护理 篇5

1 心理分析

产妇的性格、文化程度、家庭状况及孕产次均有不同, 所以在分娩过程中, 产妇的心理状态及其需求也不尽相同。

1.1 恐惧紧张心理

无论是初产妇还是经产妇均存在恐惧紧张心理, 初产妇来自亲朋好友的经验以及目睹病房中其他产妇的表现, 经产妇则来自对上次分娩的回忆。其中以高龄初产妇且文化程度较高者为多, 她们往往敏感多虑, 对自己能不能顺利娩出宝宝持有怀疑态度。另一种是初产妇文化程度偏低, 对妊娠及分娩的一般常识缺乏了解, 对宫缩所致疼痛呈进行性加重始料未及, 心理反应强烈, 以至于大吵大闹。

1.2 忧虑烦躁心理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产妇在忍受分娩阵痛的同时一方面期望尽快分娩, 另一方面担心自己能否生一个理想男孩 (或女孩) 而感烦躁不安。还有一些产妇, 既往有过人流史或生育史, 本次以初产妇入院自居, 担心医生或护士知道自己的隐私及其对本次分娩的影响。

2 心理护理

根据各个产妇不同的心理状态及分娩过程的不同时期给予适时恰当的护理。医务人员要仪表端庄, 态度和蔼热情, 同时保持环境舒适整洁。

2.1 第一产程心理护理

助产人员与产妇亲密接触, 亲切交谈了解她们的思想状况, 及对妊娠分娩生理常识的掌握情况, 以便在分娩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通俗易懂地告诉她们妊娠、分娩、育儿知识, 及时解决她们提出的问题和需要, 这样可加深双方的感情, 使产妇感到温暖亲切, 消除紧张恐惧情绪。对哭闹者, 要更加热情、耐心地安慰和照顾, 鼓励产妇离床下地活动, 以分散其注意力, 指导她们做深呼吸, 并帮助按摩腰骶部以减轻症状。在宫缩间歇时, 鼓励产妇多喝水, 少量多次进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以保证分娩时有充沛精力和体力。

2.2 第二产程的心理护理

在第二产程中, 助产人员要更加和颜悦色、忙而不乱、熟练果断, 同时用关切、体贴的语言给予精神上的安慰与解释, 给产妇安全的感觉。再加上行之有效的助产操作, 鼓励并指导产妇在宫缩时屏气, 以增加腹压, 促进胎儿下降及娩出。宫缩间歇时, 全身肌肉放松, 安静休息, 等待下次宫缩时再屏气。每次宫缩时鼓励产妇, 给产妇信心, 以取得密切的配合, 保证胎儿顺利娩出。

2.3 第三产程的心理护理

胎儿娩出后产妇不管自己所生孩子是否理想, 均可引起情绪激动, 表现为沮丧或兴奋, 这两种情况都可通过大脑皮质影响其对子宫收缩的调节, 导致宫缩乏力而大出血。此时一方面给予宫缩剂加强宫缩, 预防出血的发生, 另一方面安慰产妇, 嘱其不要过分激动, 避免情绪波动而导致产后出血。

3 小结

心理护理用于分娩过程的临床体会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护理对象

自1998年9月至2004年7月, 对要求实施非药物分娩镇痛的247例待产妇开展了心理护理并配合腹式深呼吸进行分娩镇痛。

1.2心理护理

主要采取精神预防性分娩镇痛, 对孕产妇及其家属开展有关分娩知识、解剖、生理、妊娠和自然分娩的教育, 使孕产妇消除和减少恐惧、紧张情绪, 加上孕妇的丈夫或其他家属在旁陪伴。在第一产程中让产妇自由行动, 并使之经常变换体位, 避免平卧;第二产程中, 耐心向产妇解释, 多方鼓励, 给以体力上的支持, 使产妇在热情关怀、充满信心与希望中度过分娩。

1.3在开展心理护理的同时, 指导产妇进行腹式深呼吸。

腹式深呼吸采用两种方式: (1) 仰卧式腹式呼吸; (2) 侧卧式腹式呼吸。

2结果

经上述心理护理, 247例产妇分娩疼痛消失或明显减轻者, 达213例, 占86.3%;分娩疼痛减轻者27例, 占10.9%;效果不明显者仅7例, 占2.8%。与以往使用药物进行分娩镇痛的效果相当。

3讨论

3.1产前孕妇的心理状态

孕妇在产前由于多种因素, 常产生一定程度的精神紧张, 或焦虑抑郁的情绪, 而这些心理状态又常与孕妇的家庭经济状况、自身的身体素质、是否合并某些疾病 (如妊高征、贫血、心脏病等) 或其他病理妊娠均有着密切的关系。

3.2心理因素对分娩的影响

3.2.1多数初产妇对分娩过程无体验, 或缺乏有关的知识, 对假阵缩、见红、胎膜早破或规律宫缩可引起紧张, 而出现焦躁不安的情绪。

3.2.2恐惧心理害怕阵痛, 害怕出血, 怕宫口扩张不顺利, 怕胎儿处于不利状态;有的孕产妇怕会阴侧切创口疼痛, 怕胎头吸引或产钳术给新生儿带来颅脑损伤, 怕经阴道试产失败改做剖宫产而受两次罪。

3.2.3有的孕产妇受亲属或周围环境的影响, 或医护人员、家属的语言伤害或不良刺激等, 怕出生的新生儿性别与理想中性别不同, 造成情绪不安、惊恐或抑郁。

3.2.4有异常孕产史者, 如习惯性流产、死胎、死产、先天畸形儿史、前置胎盘出血、妊高征、子痫、前次剖宫产而婴儿死亡等, 孕产妇常因此而伴有担心、紧张、忧虑、害怕甚至惊恐。

3.2.5少数孕产妇原本就有心理和精神障碍, 如个人与家庭成员有精神病史、青春期精神障碍、既往产后情绪抑郁症, 或有不孕史、习惯性流产史、假孕史、经前期征候群史、与家人分离, 或最近有家庭成员或亲友死亡者, 都属高危人群, 极需要产科医护人员的高度关注与相应的治疗。

3.3紧张、疼痛对分娩的影响

3.3.1思想恐惧、情绪紧张是产生分娩疼痛的重要因素。恐惧可对宫缩的质量和宫颈扩张产生不利影响。恐惧又可增加紧张的心情, 紧张增加疼痛, 疼痛反过来又增加恐惧和紧张, 形成不良的循环状态。

3.3.2机体对紧张的反应, 可释放某些激素, 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 、皮质醇、儿茶酚胺和内啡肽等。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可发生在忧虑、滞产或产程延长的孕产妇, 使得子宫血流减少和引起胎儿窘迫。

3.3.3母体精神紧张可对胎儿心血管系统和酸碱平衡状态有不利影响;忧虑则可增加孕产妇的心率。

3.4产生分娩疼痛的主要因素, 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3.4.1子宫收缩和宫颈扩张子宫收缩时, 肌肉痉挛、缺血, 子宫腔内压力增高使肌肉撕裂、扭曲, 压迫其内在的感受器, 同时宫颈扩张、牵拉宫旁组织致压迫宫旁周围的神经。

3.4.2阴道、会阴受压、撕裂。

3.4.3不同产程, 其疼痛的来源及传入的途径不同, 第一产程, 疼痛主要来自子宫肌肉收缩和宫颈扩张;第二产程, 疼痛是由于骨盆底组织受胎儿压迫, 引起反射性提肛肌收缩, 产生强烈的“排便感”。

3.5对分娩镇痛的基本要求

理想的分娩镇痛目前认为应具备下列特点:

(1) 安全;

(2) 对母体呼吸、循环及其他生理功能无影响;

(3) 对胎儿及新生儿无影响;

(4) 对产妇心理无不良影响;

(5) 给药方便, 起效快, 作用可靠, 能满足整个产程镇痛的需求;

(6) 避免运用阻滞, 不影响分娩过程;

(7) 保持产妇神志清醒, 可参与分娩过程;

(8) 心要时可满足手术的需要。

3.6心理护理对分娩镇痛的作用机制

心理护理是减少宫缩疼痛和消除产妇紧张情绪的一种非药物性护理治疗。通过减少大脑皮质对疼痛冲动 (或信号) 的感应, 很大程度地消除分娩疼痛, 比药物镇痛更具优越性。心理护理是对产妇 (及其家属) 进行有关解剖、生理、妊娠与分娩等知识的解释指导, 训练产妇采取特殊呼吸技术, 加上医护人员耐心、细致、亲切和蔼的态度引导产妇, 转移其对分娩疼痛的注意力, 松弛肌肉, 减少恐惧和紧张, 使产妇在医护人员的鼓励 (或暗示) 和热诚帮助下, 得以顺利地完成分娩过程。

3.7做好分娩期心理护理的需求

3.7.1心理护理主要着眼于产妇的心理与生理相互转化的因果关系, 有助于消除不良的心理刺激, 使病人适应分娩环境, 增加对医护的信任。有助于调动产妇的主观能动性, 使其积极主动配合助产人员的助产护理。

3.7.2助产人员应仔细观察产妇的心理反应和需求。

3.7.3关心爱护和尊重产妇, 使其保持轻松愉快情绪, 坚定顺利完成产程的信心。

3.7.4重视语言作用, 尽可能用安慰性和鼓励性语言, 加强与产妇沟通, 巧妙运用暗示方法, 解除产妇的紧张、焦虑情绪。

3.7.5熟练产科护理技术与技巧。

3.7.6腹式深呼吸对分娩镇痛的作用实质上, 产妇在分娩期施行腹式深呼吸, 也属于心理护理的范畴。由于产妇 (尤其是初产妇) 对分娩存在恐惧心理, 对自身能否顺利分娩持怀疑态度, 信心不足。在剧烈的宫缩痛下, 产妇往往变得烦躁不安, 紧张焦虑, 甚至失去理智, 表现出幼稚的情绪及不合作的态度。在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强烈的生理疼痛下, 仅靠简单的语言安慰是不够的。而腹式深呼吸则具有稳定情绪、协调镇静的效果。在产程中应用腹式深呼吸, 可以使产妇的注意力从宫缩痛转移到呼吸调节上, 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从而减少或改善心理因素而导致的宫缩异常及其继发的产程延长或停滞。

腹式深呼吸本身还可防止宫缩对血氧供给功能的低落, 从而降低胎儿宫内窘迫的发生率。由于腹式深呼吸使得产妇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降低其对疼痛的敏感性, 就会积极配合助产人员, 使一些胎位不正、轻度头盆不称亦可得以纠正。

4结语

综上所述, 在分娩期, 对产妇开展心理护理对分娩镇痛将产生明显的效果。其优越性在于: (1) 避免了药物镇痛给产妇和胎儿带来的不良影响; (2) 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的安全性; (3) 腹式深呼吸可松弛产道周围肌肉, 促进宫口扩张, 促进产程的进展; (4) 减少了胎儿宫内窘迫的发生, 因而可降低围产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因此, 我们认为, 在分娩期开展心理护理对分娩镇痛具有积极的意义, 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海棠.心理疗法与分娩镇痛[J].中华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0, 16 (2) :77.

[2]夏明静, 佟瑞霞.腹式深呼吸对分娩影响的临床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 2001, 36 (5) :327.

[3]李大兹.现代产科治疗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1997:369.

[4]临床产科学编委会.临床产科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615.

[5]周利亚, 余传隆.家庭护理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137.

产妇分娩过程中心理护理的运用 篇7

1 心理护理

1.1 积极做好入院指导, 并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孕妇住院时, 护理人员要热心的安排其入院事项, 安顿好以后向其介绍床位医生、病房制度以及注意事项等, 并带领孕妇到分娩室, 预先了解分娩的环境、医疗设备等, 以尽快让产妇适应新的环境, 缓解陌生感与紧张感。在交谈过程中, 护理人员的态度要友好, 诚恳自然, 言语要尊重产妇, 护理人员通过积极的言行举止及友好交流, 与产妇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良好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实施心理护理的有效前题[2]。

1.2 产前心理准备

由专职护士向产妇讲述分娩知识、分娩过程、分娩注意事项以及婴儿哺育知识等;讲解临产前的症状, 教会其调节、放松的方法。全面的了解分娩知识与婴儿养育知识, 不但让产妇有充足的知识准备, 还消除了分娩前的焦躁与不安, 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接受分娩时刻。同时根据产妇的情况实施不同的护理:对患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孕妇, 要尽量将其安排在安静的病房, 密切观察孕妇情况, 保证其呼吸顺畅, 加强脉搏、血压、胎儿监测的次数, 让孕妇安心等待分娩;对于胎膜早破的产妇, 重点指导其预防感染, 绝对卧床休息, 并把床尾升高, 保证其外阴清洁;对已经出现阵痛、见红的孕妇, 告诉其这是临产的前征, 安慰其不要紧张、害怕, 要保持镇定, 调节好呼吸以减轻疼痛。

1.3 分娩中的心理护理

首先, 产妇分娩时安排一位亲人 (最好是丈夫) 陪护, 以消除产妇的孤独感、无助感[3]。分娩过程中, 助产师可通过适当的行为、言语鼓励、安慰产妇, 给予情感支持, 增强其信心。对于过度紧张、疼痛的产妇, 要予以舒适护理, 放轻柔的乐曲, 适时抚摸产妇的腹部、骶部或应用药物予以缓解, 鼓励产妇在宫缩间隙充分休息并吃些巧克力, 以缓解害怕、紧张的不良情绪。第二, 密切观察产程的进展, 并将进展情况及时告诉产妇, 使其能安心分娩。到第二产程时, 护士要不断地鼓励产妇坚持, 并指导其正确用力, 护理人员准备接生时, 操作要轻、快、准, 尽量减少产妇的疼痛。最后, 当胎儿分娩出以后, 要第一时间告诉母亲孩子已经安全的生出, 并告诉是男孩还是女孩, 适当地夸赞一下孩子, 让产妇感受到为人母的骄傲。

1.4 产后心理护理

宝宝做初步处理后, 抱到母亲面前让其感受人命的奇迹、为人母的幸福与快乐。需注意的是, 有些产妇生产以后会因各种原因出现过度兴奋、失望、伤心等情绪, 及大的影响了产后的子宫收缩以及乳液的分泌, 情况严重时会引起产后大出血[4]。因此, 对这部分产妇要注意观察其情绪变化, 及时做好心理干预, 适时给予安慰、开导, 并取得家人的情感支持, 减少产妇的压力, 防止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1.5 产后护理及恢复指导

指导产妇科学膳食、合理运动及充足睡眠, 讲解一些产后护理及产后恢复知识, 教会其正确哺乳方法, 训练产妇掌握育儿的一些技巧, 比如怎样给宝宝洗澡、穿衣、换尿片等。通过这些指导, 让产妇感觉到自己有能力、有责任照顾好这个小生命。同时指导家属在做好照顾工作的同时, 要积极和产妇进行交谈, 消除其脆弱、敏感的心理。特别强调的是, 要让产妇每天有充分的时间休息、调整, 让其慢慢的适应做母亲的角色。

2 讨论

分娩是女性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不仅需要承受强烈的分娩痛苦, 还需要面对生理状态、心理状况以及家庭角色等各种情况的转变。因此, 在分娩前、中、后, 孕妇都承受着较大心理压力, 会出现焦虑、不安、紧张等心理[5]。有关研究表明, 孕妇产前焦虑会影响分娩过程及方式, 产后半数妈妈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郁闷, 13%左右的妈妈会患上产后抑郁症[6]。我们通过对住院孕妇实施持续心理护理, 分娩前给予孕妇充分的思想准备及情感支持, 分娩中不断的鼓励坚持, 分娩后及时给予护理指导、育儿指导, 不仅有效帮助产妇顺利完成分娩, 而且促进产妇心理健康发展, 降低了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 同时提高了产科的护理质量以及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

摘要:心理护理作为现代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经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护理。我院从2009年1月开始对住院产妇实施心理护理, 包括产前心理准备、产中心理护理、产后护理及恢复指导等, 通过持续的、有效的心理护理, 不仅有效帮助产妇顺利完成分娩, 而且促进产妇心理健康发展, 降低了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 同时提高了产科的护理质量以及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

关键词:心理护理,分娩,指导

参考文献

[1]桑末心.妇产科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60.

[2]陈浪, 叶磊, 肖红, 等.心理护理干预对初产妇分娩方式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 2005, 4 (8) :4-5.

[3]关爱民.责任制助产丈夫陪伴分娩对产科质量的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4, 10 (16) :206.

[4]苟文丽, 吴连云.分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52.

[5]李加加.人性化护理在自然分娩中的体现[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9, 12 (5) :821.

心理干预在分娩过程中的应用 篇8

关键词:分娩,心理干预,应用

分娩虽是生理现象, 但对于产妇也是一种持久而强烈的应激源, 不但会产生生理上的应激而且会产生心理上的应激, 产生一系列的情绪变化如焦虑、恐惧、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肺内气体交换不足等, 致使子宫缺氧、收缩乏力、宫颈扩张缓慢, 产程延长, 产妇体力消耗过多使异常分娩的发生率增加[1]。心理干预可使孕妇情绪稳定, 消除紧张、焦虑, 使产妇能顺利度过分娩过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2008年临产孕妇200例, 均为初产妇, 年龄23~36岁, 妊娠37~42周, 胎位及骨盆外测量均正常, 无明显并发症和合并症。根据随机抽样原则分成常规护理组和心理干预组各100例, 2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临产妇入院后通过询问病史、护理查体与临产妇及家属进行交谈等方式, 了解临产妇的心理状态。

1.2.1 常规护理组:

定期进行胎心监护、观察宫缩情况、羊水性状、颜色和量及简单的心理安抚。

1.2.2 心理干预组的措施:

(1) 医务人员热情接待孕妇, 带其熟悉待产室、产房及其周围环境, 以消除医院特殊的环境给其带来的心理压力。 (2) 加强健康宣教:通过图片、录像和小册子等形式让孕妇及家属充分了解分娩知识和分娩过程, 解释宫缩疼痛的生理基础以及疼痛时产程的变化情况, 指导分娩的躯体放松技术, 使孕妇能够正确的理解宫缩时的疼痛。随着宫缩的加强, 助产士除用亲切的语言鼓励、指导外, 可以帮助孕妇按摩、聊天、选择舒适的体位, 缓解孕妇的焦虑情绪和肉体上的痛苦。进入产房以后应鼓励孕妇多进食, 给予鼓励性的语言, 对孕妇的努力应及时给予表扬。在产程中遇孕妇情绪过激时, 分析原因并及时给予心理疏导, 让其充满激情的完成分娩。分娩后如有婴儿性别不理想, 应及时给予心理疏导, 预防产后出血。 (3) 整个分娩过程中丈夫的精神安慰不可缺少, 让丈夫参与第一产程, 指导其给予孕妇生活护理, 满足孕妇的心理需要。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总产程、产后出血量、顺产率、滞产率和剖宫产率。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心理干预组顺产率高于常规护理组, 滞产率、剖宫产率、总产程、产生出血量均低于常规护理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常规护理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通过入院评估发现50%的孕妇不了解分娩知识, 都从亲友处听到有关分娩时的负面诉说, 30%的孕妇曾经听过产前健康宣教, 但仍害怕和恐惧分娩, 害怕疼痛、出血, 发生难产。还有20%的孕妇害怕胎儿性别不理想、胎儿畸形、有生命危险, 致使临产后情绪紧张, 常常处于焦虑、不安和恐惧的心理状态。所以, 对孕妇的健康宣教、讲解分娩知识十分必要。

分娩是复杂多变的过程, 决定因素除了产力、产道、胎儿外, 孕妇的精神心理因素至关重要, 并且贯穿于整个产程。医院的特殊环境及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直接影响孕妇的情绪, 及时给予心理干预可消除孕妇的紧张、焦虑, 有利于产程的进展。

宫缩痛是困扰孕妇及医务人员的共同难题, 产痛的刺激可直接影响产妇的情绪[2]。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反应可使痛阈下降, 加重疼痛。而疼痛又加重焦虑、恐惧等情绪, 形成恶性循环。产痛可导致体内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等儿茶酚胺类物质明显增多[3], 可发生滞产或产程延长, 子宫收缩乏力致产后出血。

总之, 及时的心理干预能使孕妇降低负性情绪带来的焦虑、恐惧和烦躁不安, 饮食和精神干预使孕妇感到温馨, 精湛的医术让孕妇感到放心, 使其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来完成分娩, 对提高产科质量、降低剖腹产率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75.

[2]白满, 杨东晓.陪伴分娩对产妇焦虑程度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 2004, 19 (10) :29.

上一篇:药敏结果下一篇:非物质文化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