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娩后忧郁症心理护理

2024-09-18

分娩后忧郁症心理护理(通用3篇)

分娩后忧郁症心理护理 篇1

所谓分娩大出血, 也就是通常所讲的产后大出血, 是指产妇分娩后24 h内, 阴道出血量在500 ml以上。产后大出血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妇产科并发症, 由于发病比较急, 极易导致产妇死亡[1]。分娩后大出血症状还很容易引起产妇焦虑以及抑郁等情绪, 对治疗效果产生不利影响。笔者所在医院妇产科2006年1月-2010年1月选取20例分娩产妇实施心理干预护理, 效果显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1月-2010年1月40例分娩后大出血产妇, 年龄23~34岁, 平均 (27.3±1.2) 岁, 本组产妇全部为初产妇, 均无精神病史, 无妊娠综合征。其中, 剖宫产11例, 子宫收缩乏力13例, 双胎妊娠3例, 胎盘剥离不完全1例, 臀围引产6例, 吸引产4例, 产后出现凝血障碍以及产道撕裂各1例。将40例产妇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 每组20例, 两组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心理干预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 干预组采取如下全方位心理干预护理措施。

1.2.1 营造良好的护患关系

这也是关系到心理干预效果的关键步骤。护理工作人员要在护理过程中注意自己的语言、说话方式以及态度等, 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工作热情, 细心周到地为产妇服务, 并积极主动与产妇进行交流和沟通, 赢取产妇的信任, 耐心倾听产妇的痛苦和顾虑, 竭尽全力帮助其解决所出现的问题, 从而建立起和谐的护患关系。

1.2.2 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不少产妇会误以为分娩后出血将会对以后的生理以及生育造成不良影响, 对此, 护理人员要耐心向产妇讲解导致分娩后大出血的原因、可能导致的后果、出现分娩后大出血症状应注意的事项等, 使产妇及其家属正确认识分娩后大出血, 掌握一定的自我保健常识, 同时指导家属照顾新生儿的方法, 缓解产妇内心的忧虑, 使产妇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 树立应对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积极配合治疗。

1.2.3 做好家属工作

注意引导产妇与家属之间加强交流和沟通, 为产妇及家属之间的感情交流创造条件, 指导丈夫在心理、生活以及生理上对产妇进行合理有效的照顾。

1.2.4 不良心理状态的特殊护理

分娩后, 大出血一般都是突发病情, 并且病情比较危急, 产妇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难免会出现抑郁、恐惧以及焦虑等不良的心理状态, 并且对外界的刺激都比较敏感, 有些产妇会变得十分暴躁、易怒, 对护理工作不满意。对此, 护理人员要仔细分析导致产妇不良心理状况的主要诱因, 并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开导, 在适当的时机采取适当的方式和产妇进行敞开心扉的交流, 使产妇树立尽快恢复健康的信心和勇气。

1.3 评价标准

采取汉密顿焦虑量表以及抑郁量表进行评价。焦虑量表评分低于7分属于无焦虑, 7~20分属于轻度焦虑, 21~28属于中度焦虑, 高于29分属于严重焦虑;抑郁量表评分低于8分属于无抑郁, 8~19属于轻度抑郁, 20~34属于中度抑郁, 高于35属于严重抑郁[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汉密顿焦虑量表得分情况详见表1。

2.2 两组产妇抑郁量表得分情况详见表2。

上述两组表格数据表明, 实施心理干预护理措施的分娩后大出血产妇, 焦虑以及抑郁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分娩后大出血一般发病比较急, 且情况严重, 极易导致产妇出现生命危险, 已经成为我国导致产妇死亡的最大因素[3]。出现分娩后大出血症状的产妇, 因为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再加上对相关疾病常识的不了解, 很容易产生一系列不良心理状况, 如抑郁、焦虑以及恐惧等, 对相关的治疗十分不利。采取适当的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缓解产妇焦虑抑郁情绪[4]。笔者所在医院妇产科通过对分娩后大出血产妇实施心理干预护理措施所取得的效果不难看出, 此种护理措施可以有效缓解产妇不良心理状况, 对于产妇身心健康的恢复有重要的意义。采取适当的心理干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缓解分娩后大出血产妇的焦虑以及抑郁情绪, 有利于产妇心理健康。

摘要:目的:探讨产妇分娩后大出血进行心理干预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1月-2010年1月40例分娩后大出血产妇, 随机分为两组, 干预组与对照组, 对干预组产妇实施心理干预护理措施, 对照组产妇实施常规护理措施, 对比两组产妇的焦虑以及抑郁程度, 并根据汉密顿焦虑量表以及抑郁量表进行评价。结果:干预组产妇焦虑以及抑郁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采取适当的心理干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缓解分娩后大出血产妇的焦虑以及抑郁情绪, 有利于产妇心理健康。

关键词:分娩大出血,心理干预,护理

参考文献

[1]赵彩英.产后护理专家方案[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9:9.

[2]尤昭玲, 袁家麟.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5:3.

[3]薛梅玺.产后抑郁症的预防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9, 30 (8) :1018.

[4]贾红亚.16例产后心理障碍的护理[J].当代医学, 2010, 9 (28) :22.

分娩后忧郁症心理护理 篇2

1 临床资料

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住我院神经内科的脑卒中患者, 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及CCMD-3有关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并经脑CT或MRI诊断, 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8分以上, 汉密顿抑郁评分在8分以上, 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脑卒中抑郁患者共127例, 其中男72例, 女55例。年龄36~80岁, 平均61.6岁。脑梗死85例, 脑出血42例。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64例, 男39例, 女25例, 年龄39~79岁, 平均 (61±15) 岁;对照组63例, 男39例, 女24例, 年龄36~80岁, 平均 (62±14) 岁。入选者检查均合作, 无意识障碍, 排除严重肝、肾疾病, 无精神异常及痴呆病史。2组患者间年龄、性别、疾病类型及病情严重程度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 对照组:抗抑郁药物百忧解治疗, 心理组:抗抑郁药物百忧解治疗+支持性心理护理。在治疗前、治疗后4周分别评估患者神经功能康复情况。

2.2 支持性心理护理方法

(1) 建立护士是支持者的角色:从入院开始用热情和蔼的态度、真诚的眼神和体态语言、富于专业性的语言与患者沟通, 尽快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让患者接受护士是自己的支持者。 (2) 心理支持:予以安慰、支持、劝解、疏导, 以个别交谈的方式进行, 每周2次, 每次15~30 min, 向患者耐心解释中风的病因、解释疾病的起因、治疗方法、预后及社会心理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影响;指导患者肢体功能训练的方法, 指导正确运用心理防御机制, 提高心理免疫力。 (3) 建立患者之间的良好关系:创造轻松愉快的病房气氛, 带动和鼓励患者之间互相支持, 相互鼓励, 建立共同战胜疾病的信心。 (4) 与家属建立良好有效的沟通, 给予患者生活、精神、经济支持。

2.3 诊断方法

符合中国精神疾病与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版修订本 (CCM-2-R) [2]中抑郁诊断标准, 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 (SDS) [3]筛查, 对SDS=30分者再采用Hamition抑郁量表 (HAMD) 17项版本评定抑郁程度, HAMD<8分为正常, 8~17分为轻度抑郁, 18~24分为中度抑郁, 24分为重度抑郁。

2.4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方法

均按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进行评定[4], 其中0~15分为轻度, 16~30分为中度, 31~45分为重度。

2.5 疗效判定

所有病人出院后均随访至治疗后第4周末, 分别用汉密顿抑郁量表 (HAMD) 和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 (CSS) , 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进行调查。

2.6 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输入计算机, 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3 结果

3.1 2组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比较 (表1)

3.2 2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比较 (表2)

注:P<0.05

3.3 2组抑郁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表3)

注:P<0.001

4 讨论

PSD属于脑器质性疾病引起的情感性精神障碍, 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并发症,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进程。其发病机制复杂, 目前尚不明确。有研究提出其产生机制主要是由于脑卒中的损害破坏了52HT能和NE能神经元及其通路, 使这两种神经递质低下所致, 并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5]。临床特点为抑郁三联征[6]:情绪低落、思想行动迟滞和语言动作减少, 同时常伴有悲观厌世、躯体化及胃肠道症状等。临床观察发现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多数具有焦虑、自卑、依赖等心理, 病人主要担心疾病能否恢复, 担心给他人造成负担, 对未来失去信心, 有失落感, 自悲, 自责, 兴趣减低。

脑卒中后抑郁产生后大多数患者不能主动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及早正规的康复治疗, 延误最佳的康复锻炼时机, 这对卒中患者的康复极其不利。Katon等综合了抑郁症对躯体疾病的影响, 并将其归纳为下述3个方面:导致躯体疾病症状的扩大;导致病人对慢性疾病心理调节机能减弱;对躯体产生直接的病理生理、生化作用[7]。因此, 脑卒中后抑郁不仅给病人带来精神躯体上的痛苦, 还会延缓缺损神经功能恢复的时间, 并且使病人劳动能力丧失, 增加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尽早对伴有抑郁的脑卒中患者给予积极的心理护理治疗, 将有利于缓解抑郁和促进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并最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8]。

支持性心理治疗的主要特点是提供支持, 善用患者的潜在资源与能力, 协助患者渡过危机, 以较有效的方式去处理所面对的困难或挫折。通过支持性心理治疗可以给患者提供安全感, 对自己困境的解脱感到有希望, 增强患者对疾病的康复信心[9]。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的HAMD评分和在治疗前无差别, 治疗后4周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 统计学分析发现差异有显著性。提示给予积极的支持性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可以明显缓解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同样, CSS评分结果显示, 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的CSS评分和在治疗前无差别, 治疗后4周治疗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统计学分析发现差异有显著性。提示给予积极的支持性心理护理有利于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 支持以上观点, 进一步提示伴随着抑郁症状的缓解, 神经功能缺损有更快更完全的恢复。

针对卒中病人进行支持性心理护理,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宽松安静的治疗环境, 热情、真诚、尊重、同情、关心、理解, 耐心听取患者疑问, 给予及时答复咨询等同样也是神经康复的重要手段之一。本研究显示积极的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有助于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 应引起临床护士足够的重视。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 通过调动患者家属及朋友一起参与治疗过程, 积极给患者以心理支持, 理解患者, 促进了患者康复的进程, 并融洽了他们之间的关系, 加剧了双方的理解。所以说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对患者的躯体和精神系统具有保护和缓冲作用, 能减轻病人发病后的无助感, 促使其保持乐观情绪, 从而减少抑郁状态的发生[10]研究同时发现支持性心理护理组患者在对待疾病和人生态度、回归社会适应性及医疗依从性等方面明显优于单纯抗抑郁药物治疗组。对伴有抑郁的脑卒中患者应尽早给予积极的支持性心理护理, 将有利于缓解抑郁和促进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并最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支持性心理护理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 并建立卒中后抑郁患者心理护理方案。方法将127例在我院神经内科治疗的脑卒中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予常规及抗抑郁药物治疗, 治疗组除常规及抗抑郁药物治疗外另加支持性心理护理, 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按汉密顿抑郁量表 (HAMD) 和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CSS) 进行评定。结果患者治疗前HAMD评分无明显差别 (P>0.05) , 而治疗后2组HAMD评分则有明显的变化,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0.001) 。同样, CSS评分结果显示, 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的CSS评分无明显差别 (P>0.05) , 治疗后2组CSS评分则有明显的变化,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支持性心理护理有利于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心理康复和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

关键词:脑卒中,抑郁症,支持性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Joubeft J, Reid C, Joubeyt L, et al.Risk factor management and de-pression post2stroke:The value of an Integrated model of care[J].J Clin Neurosci, 2006, 13 (1) :84~90.

[2]姚传.情感性精神障碍[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210~213.

[3]张明圆.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K].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35~39.

[4]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995) [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81~383.

[5]龙洁, 刘永珍, 蔡焯基.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1, 34 (3) :145~148.

[6]Barret AM.Treatment of post-stroke dep ression[J].JA2MA, 2000, 31 (8) :1829~1832.

[7]包锡卿, 王庚鑫, 刘贤臣, 等.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心理干预前瞻性对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1, 15:260~261.

[8]范继美, 赵福云, 孔媛.四川精神卫生, 2008, 21 (1) .

[9]纪红玉, 张玉春, 翟乃霞.支持性心理治疗对首发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7, 15 (10) :927~928.

产后忧郁症88例心理护理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88例产妇均系2003年1月-2007年1月住院分娩的产妇,年龄21~38岁,孕周36~42周,新生儿体质量2 400~4 300g。陪伴分娩产妇38例作为观察组,同期无陪伴分娩产妇50例作为对照组。2组产妇既往均无精神病史,年龄、孕周和新生儿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陪伴分娩的做法

1.2.1 设置陪伴待产室:设单人病房,布置整洁优雅,配百叶窗帘、床柜、沙发、茶几、电视机、音响等。产妇出现规律宫缩后即送入陪伴待产室,助产士按常规观察产程,关心护理产妇,产妇的亲人亦陪伴在产妇身边。

1.2.2 开设陪伴分娩培训课程:自编教材,内容包括分娩的生理过程、陪伴分娩的方法和技巧等,孕妇产检期间,陪伴者按预约日期分批集中听课,同时提供相关知识的咨询服务。

1.2.3 陪伴分娩技巧:陪伴者全过程持续给予产妇心理和情感上的支持,适时给产妇精神鼓励,表扬产妇所取得的进展;鼓励产妇进食、进水,保持足够的营养和能量;给产妇以舒适抚摸,按顺时针方向连续地轻揉产妇的下腹部;或抓捏产妇以转移痛点,分散注意力,按摩阿氏穴减轻产妇腰骶的疼痛;产后在产房观察2h,陪伴者与产妇一同转入爱婴区。

1.3 调查方法 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简称SDS)[2],产后1周内(未出院前)将SDS问卷发给产妇,说明填写方法及每条问题的涵义后,让产妇进行自我评定,表格收集后由专人评定分值。

1.4 筛查标准 根据中国常模SDS标准分为(41.88±10)分,分界值标准为53分,将SDS>53分者定为阳性(即抑郁症状存在)。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产妇SDS分值

观察产妇SDS分值为(41.30±8.59)分,对照组产妇SDS分值为(46.52±9.99)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产妇SDS阳性率

观察组产妇SDS阳性率10.5%(4/38)显著低于对照组26.0%(1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 论

3.1 陪伴分娩有助于降低产后抑郁症发生率和抑郁水平

从本研究可看出,陪伴分娩组产妇产后抑郁症发生率为10.5%,与有关文献报道的国外3.5%~33%、国内5.36%~16.7%相近[3],而无陪伴分娩组产妇的产后抑郁发生率高达26.0%,远高于国内已有的报道,且陪伴分娩组产妇的SDS分值显著低于无陪伴分娩组产妇。原因可能是分娩对产妇来说是一种伴随不安的期待体验,尤其我国初产妇较多,对分娩疼痛的恐惧心理和身心疲惫导致的焦虑紧张情绪成为产后抑郁症的诱因。陪伴分娩改善了产妇的周围环境,分娩过程中有亲人陪伴在左右,得到了亲人给予的精神上的鼓励、心理上的安慰、体力上的支持(如喂水、喂饭、擦汗等),产妇不会感到环境陌生、孤独和无助,有一种安全感和满足感。陪伴分娩的产妇心态相对稳定,分娩时紧张恐惧心理较无陪伴分娩产妇明显弱化,产时疼痛程度明显改善,产后出血量显著减少,产时情绪愉快,从而对产妇产后情绪的调适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3.2 临床护理措施

3.2.1 加强围产期保健:

护士不仅要重视围产期母婴的生理、生长发育的变化,还应十分关注孕产妇的个性特征、分娩前后心理状态的变化。根据不同的情况,运用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知识,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以期解除致病的心理因素,减轻心理负担和躯体症状。

3.2.2 大力开展陪伴分娩:

陪伴分娩是一种回归自然的分娩方式,临床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使现代以医护人员为中心的产时服务模式转变为以产妇身心健康为中心的产时服务模式,支持和促进自然分娩,遏制现代产科干预性治疗日渐上升的趋势,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因此,要提高医护人员整体素质,积极创造条件开展陪伴分娩,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妇的产后抑郁症发生率,保护了母婴的身心健康。

3.2.3 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素质和整体护理水平:

产妇在怀孕分娩期间的部分压力,来源于医护人员的态度。因此,医护人员在与产妇的接触中,应格外地注意自己的言行,用友善、亲切、温柔的语言,表达出更多的关爱,使孕产妇具有良好的身心适应状态,安全度过分娩、产褥期,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4]。

3.3 了解患者需求提高护理人员素质

3.3.1 被理解、被尊重、被接纳需求:

由于医学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患者对疾病知识了解较少,自然会有许多不一定合乎情理的思考、疑问,患者有要求医务人员理解、尊重、接纳自己的需求心理。医务人员对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职业、不同经济状况的患者,均要同等对待,充分理解患者、尊重患者。我院已实行的整体护理、三级医师查房、医疗工作小组均能部分解决患者的这方面的心理需求。我院完善医疗小组,各级医护人员分工协调,做好患者在诊治过程的医疗、护理、心理、生活等方面的工作。医疗工作小组负责人着重负责对疾病的诊断、治疗、转归方面的解释工作,及时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住院医师主要负责治疗方案的执行和落实情况,及时发现患者诊治过程中疾病变换和心理变化。专业护士着重向患者介绍病区,相关环境及分管床位的医师、护士。禁止以床号直呼患者,根据不同年龄、职业给予尊称,缩短医患之间的距离,消除陌生感。专业护士在患者住院期间按马斯洛的层次需要论实施人性化的整体护理,并满足患者被理解、被尊重、初接纳的需求,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3.3.2 获得信息需求:

知情权是患者应有的权利,凡是与疾病诊治有关的内容均包括在内。如医院的环境(门诊、住院患者相关科室的科室配置等)、医院的规章制度、医护人员的相应情况介绍,关于疾病的诊断及其依据,需要进行各项检查的目的及必要性。

3.3.3 获得安全感:

在诊治过程中,患者都会产生程度不同的焦虑不安,对手术产生恐惧,因此,具有强烈的获得安全感的心理需求。这些要求包括对各项检查是否安全,是否产生痛苦或危害,治疗、服药的不良反应及不良后果是否出现,希望早日康复痊愈,不再复发等。为了满足患者这一心理需求,就需要医务人员充分理解、同情、体贴、关心患者,耐心仔细的做解释工作,每做1项检查或化验,每做1项侵袭性操作,每使用1种药物均应向患者讲明,给患者最大的安慰,以减轻患者的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让患者积极主动配合医护人员,以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3.3.4 适当安排的需要:

对于思念家人、情绪波动大的患者,应适当增加一点活动,满足患者娱乐活动的需要,减轻患者烦躁不安的情绪[5]。

3.3.5 其他:

护士人员的心理健康是护士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护理质量[6]。

参考文献

[1]陈燕杰,钟友彬.产后抑郁症[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0,16(1):13.

[2]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出版社,1993:25-41.

[3]陈燕杰.产后抑郁症相关因素探讨[J].现代康复,1993,3(10):1184.

[4]莫绍伶,向阳,潘文芬.满足患者心理需求提高服务技巧[J].中国医疗纠纷与对策,2003,12(4):337-338.

[5]王晓兰.心理护理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J].健康必读.新医学导刊,2008,7(9):8-9.

上一篇:外贸依存度研究下一篇:转变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