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病遗传方式的判断(精选7篇)
遗传病遗传方式的判断 篇1
遗传学方面的知识一直是历年来常考不衰、常考常新、考上就难的热点题型。近年来, 选择题中主要考察细胞核遗传细胞质遗传, 综合题考查基因型的推导及遗传概率的计算, 而这些题目的解答, 首先首当其冲的是遗传方式的判断,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一点教学经验, 简单谈谈判断技巧。
一、判定是否为母系遗传
若系谱中, 女性患者的子女全部患病, 女性正常的子女全部正常, 即子女的性状总是与母方一致, 跟父本无关, 则为母系遗传;否则不是母系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该定律适用要有三个前提:真核生物、核基因、有性生殖。
二、一般的判断步骤和技巧
(一) 先判断显隐性
细心观察家族系谱图中是否处在“无中生有”, 若有则是隐性遗传病, 是否存在“有中生无”情况, 若有则为显性遗传病。但是很多题目特别是这些年的高考题, 系谱图中没有这些明显的特征, 只能作最大可能性的推测。 (1) 若该病在各代之间呈连续遗传, 该病很可能是显性遗传病。 (2) 若该病呈现隔代遗传, 往往是隐性遗传病。
(二) 常染色体遗传还是性染色体遗传的判断
1.常染色体遗传还是性染色体遗传的判断。统计子代群体中, 同种表现型群体的性别比例, 推断遗传类型。一般情况下, 若同种表现型群体的性别比例均为1:1, 则说明子代性状与性别无关, 属于常染色体遗传;如果性别比例不是或者不全是1:1, 则为伴性遗传。
2.已知伴性遗传, 伴Y染色体遗传的判断。统计该性状在群体的出现情况, 若仅在雄性个体中表现, 雌性个体中不表现, 且呈现亲子代雄性个体连续相传的现象, 则推断为伴Y染色体遗传;若雌性个体中也有该性状表现, 则推断该性状不是伴Y染色体遗传, 而是伴X染色体遗传。
3.已知隐性遗传,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还是伴X隐性染色体遗传的判断。方法一:统计群体中, 表现该性状个体的雌雄比例, 若雄性个体明显多于雌性, 则该性状可能为伴X隐性染色体遗传。方法二:从表现该性状的雌性个体切入, 统计该个体的父本以及子代中的雄性个体的表现型, 如果全部表现为该性状, 则该性状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该病在人群中发病的特点: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呈现隔代交叉遗传现象;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患病。如果统计的个体中, 有一个没有表现出该性状, 则该性状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4.已知显性遗传,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还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判断。方法一:统计群体中, 表现该性状个体的雌雄比例, 若雌性个体明显多于雄性, 则该性状可能为伴X显性染色体遗传。方法二:从表现该性状的雄性个体切入, 统计该个体的母本以及子代中的雌性个体的表现型, 如果全部表现为该性状, 则该性状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该病在人群中发病的特点: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呈现世代遗传现象;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患病。如果统计的个体中, 有一个没有表现出该性状, 则该性状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三) 牢记常见遗传病的类型省时高效
正规考试中出现的遗传疾病遵循客观事实, 所以我们要牢记常见疾病所属类型尤为重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有———白化炳、苯丙酮尿症、先天聋哑、镰刀型红细胞贫血症;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有———并指、多指、软骨发育不全;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有———抗维生素D佝偻病、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症;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有———色盲、血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伴Y遗传———外耳道多毛症。
(四) 举例
下面我就具体用例题谈谈。下图所示的遗传系谱中有甲 (基因为A、a) 、乙 (基因为B、b) 两种遗传病, 其中一种为红绿色盲, 且Ⅱ-9只携带一种致病基因。请分析回答:
(1) 可判断为红绿色盲的是___病。而另一种病属于___染色体上的___性遗传病。 (2) 如果只通过胚胎细胞染色体进行性别检测, 能否确定后代是否会患遗传病?请说明理由:___。 (3) Ⅲ-14个体的乙病基因来源于Ⅰ代中的___。
解析: (1) 分析题中遗传系谱图, Ⅱ-5和Ⅱ-6都正常, Ⅲ-11患甲病, 可判断甲病属于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红绿色盲属于伴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 为乙病。 (2) Ⅱ-8和Ⅱ-9的后代男女都可能患乙病 (都不患甲病) , 因此只通过胚胎细胞染色体进行性别检测不能确定后代是否会患乙病。 (3) Ⅲ-14个体的乙病基因来源于Ⅱ代中Ⅱ-8和Ⅱ-9, Ⅱ-8中的来源于Ⅰ代中的Ⅰ-2, Ⅱ-9中的来源于Ⅰ代中的Ⅰ-3, 因此Ⅲ-14个体的乙病基因来源于Ⅰ代中的Ⅰ-2和Ⅰ-3。答案: (1) 乙常隐 (2) 不能, 因为后代男女都可能患乙病 (4) Ⅰ-2和Ⅰ-3
所以, 掌握有效的方法对准确盘算遗传方式, 特别是条件隐含的情况, 显得尤为重要。在理科知识的学习中, 教师教给学生解题技巧, 而不是靠死记硬背掌握知识, 只有掌握了学习技巧, 学生才能举一反三, 才能融会贯通地掌握所学知识, 进而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总之, 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和学科特点, 将本学科知识最大限度地教给学生,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摘要:遗传学知识一直是各类考试的热点难点, 作为生物教师, 要帮助学生系统深入地了解这一方面知识, 以便学生综合掌握相关知识点, 并应用到实际中。这类题目最重要的就是遗传方式的判断, 结合教学经验, 重点介绍相关判断技巧。
关键词:遗传病,遗传方式,判断技巧
参考文献
[1]王爱民.遗传病图谱的遗传方式判断技巧[J].生物学教学, 2003, (12) :49-50.
[2]张静晓.浅谈有关遗传图谱题型解法[J].科学咨询 (教育科研) , 2008, (S1) :115.
家族系谱图遗传属性的判断技巧 篇2
一、判断步骤
第一步,判断属于细胞质遗传,还是细胞核遗传.
具体判断之前,要认真仔细地审题读图,弄清题意和图示含义,然后,结合细胞质遗传的特点—母系遗传(母亲患病子女都患病,如图1所示),首先判断是细胞质遗传还是细胞核遗传.
第二步,判断是否为Y染色体遗传.
经过第一步的判断以后,如果是细胞核遗传,接下来进一步判断是否为Y染色体遗传(高中阶段基本上不考虑,但试题中也时有出现),一般依据Y染色体遗传中世代传男即父亲患病,儿子必定患病(如图2所示)的特点来判断.若无此特点,进行第三步.
第三步,确定显隐性关系.
在明确了题意,排除了细胞质遗传和Y染色体遗传之后,依据上下代之间的关系和相关性状的遗传规律,确定彼此之间的显隐性关系,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若双亲正常,其子女中有患病者即“无中生有”,此遗传病为隐性遗传病.(如图3所示)
(2)若双亲患病,其子代中有正常后代即“有中生无”,此遗传病为显性遗传病.(如图4所示)
(3)若图中无以上规律, 若遗传系谱中每代都有患者,且发病率较高,则最可能为显性遗传病;反之,最可能为隐性遗传病.(如图5所示遗传病最可能为显性遗传病)
第四步,确定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
确定了显隐性关系之后,就可以全面分析图谱信息,找准特殊个体或几个特殊个体间的关系,来确定致病基因的位置. 一般是采用反证法即假设法,通常先假设致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再根据上下代之间的性状和相关的遗传规律予以判断和确定.具体如下:
(1)隐性遗传情况的判定要点:
第一,父亲正常,女儿患病(父正女病)或母亲患病,儿子正常(母病儿正),则一定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图6所示)
第二,女性患病,其父与儿子均为患病(女病父儿均病),则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图7所示)
第三,无以上遗传规律,若系谱中患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则该遗传病最可能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否则最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显性遗传情况的判定要点:
第一,父亲患病,女儿正常(父病女正)或母亲正常, 儿子有病(母正儿病),则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图8所示)
第二,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均为患者,但儿子均正常,则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图9所示)
第三,无以上遗传规律,若系谱中患者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则该遗传病最可能是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否则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二、典型例题
图10分别是甲、乙两种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请结合图示信息和所学的遗传学知识,分析判断致病基因的存在位置及它们属于显性遗传病,还是隐性遗传病.
解析:甲病 第一步,根据I1女性个体患有甲病,婚后生出不患甲病的后代II5、II6个体,即没有母系遗传的特点,判断甲病是细胞核遗传;第二步,系谱图中有女性个体患病的特点,判断甲病肯定不是Y染色体遗传病;第三步;根据III9和III10都不患甲病,婚后却生出患有甲病的IV15个体,判断甲病是隐性遗传病;第四步,根据III9不患甲病,而其女儿IV15患有甲病即父正女病,判断甲病致病基因不在X染色体上,在常染色体上.所以,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乙病根据I1、II5、III10均患有乙病,她们婚后所生子女全部患有乙病,具有母系遗传的特点,判断乙病最可能为细胞质显性遗传病,其致病基因在线粒体内的DNA分子上.
高中生物教学中遗传方式的判断 篇3
关键词:遗传方式,判断,知识网络
“遗传方式的判断”是高中生物学教学的重点, 也是难点, 它是解决遗传学有关“概率计算”“遗传咨询”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遗传学有关知识学完以后, 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 遗传方式有“细胞核遗传”“细胞质遗传”两大类, “细胞核遗传”又有“常染色体遗传”和“伴性遗传”, 其中“伴性遗传”又包括“伴X遗传”和“伴Y遗传”。这么多的遗传方式, 如何把握判断呢?这就有必要在“细胞质遗传”学完后, 对“遗传方式判断”作一小专题, 以使学生对该部分知识在意识上有个整体的建构, 提高学生解决遗传学相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一、建构知识网络, 使学生对各种遗传方式有机整体地认识
遗传方式的内容在教材中分布得比较零散, 如果只是对有关遗传方式的内容简单地复习, 只会造成知识无序而简单地堆积, 学生对知识的复习是无序的, 效果很差。如果将零乱的知识点构建成知识网络, 反映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本质, 知识将由无序变为有序, 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 便于学生对知识整体的把握和认识, 提高学生综合认识事物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综合应用所学遗传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 “遗传方式”知识结构建立的方式:学生复习——教师启发——师生共同建构。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认知结构发展的过程。要建构“遗传方式”的知识结构, 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引导学生自己复习相关章节的“遗传方式”相关知识, 在课堂上, 教师启发学生, 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自己构建出反映“遗传方式”内在联系的有机知识结构体系。这种方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宏观上把握事物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 “遗传方式”知识结构建立的关键:教师启发式的问题链。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 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学生心中有问题, 才会有“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 在教学中, 才会注意力高度集中, 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所以教师应设计一系列的“问题”, 引导学生建构“遗传方式”的知识网络, 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通过教学实践, 我设计了如下问题链: (1) 总体上说, 我们学过的遗传方式有哪两种?各有什么特点?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2) 细胞核遗传又有几种遗传方式?各有什么特点?判断依据是什么? (3) 伴性遗传只有“伴X遗传”吗?它们的特点是什么?判断依据又是什么?以上问题的设立, 首先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住“遗传方式由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 细胞核遗传又包括“常染色体遗传和伴性遗传”, 伴性遗传又包括“伴X遗传和伴Y遗传”这样的一个知识脉络;从微观上, 敦促学生通过辨析各种遗传方式的特点, 把握各种遗传方式判断的依据, 最终形成如下表格式的知识网络:
在问题的指导下, 学生对遗传方式已有完整清晰的认识, 但这种认识还只是表浅的认识, 没有转变为学生的内在素养和遗传方式的判断能力, 教师还必须设计一些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 真正把握遗传方式判定的实质, 实现“认识到能力”的飞跃。
二、精心设立问题情境, 促进学生将遗传方式判断由认识转变为能力
(1) 设计或选择综合性试题,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实现认识到能力的飞跃。
例1:下面为果蝇三个不同的突变品系与野生型正交和反交的结果, 请根据其判断突变型、野生型这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方式。 (1) 组:正交:♀野生型×♂突变型a→野生型;反交:♀突变型a×♂野生型→野生型。 (2) 组:正交:♀野生型×♂突变型b→野生型;反交:♀突变型b×♂野生型→♀野生型、♂突变型b。 (3) 组:正交:♀野生型×♂突变型c→野生型;反交:♀突变型c×♂野生型→突变型c。解析:第一组, 野生型、突变型这一对相对性状的正反交结果都为野生型, 所以其遗传方式应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第二组, 野生型、突变型这一对相对性状的正反交结果不同, 特别是反交结果不是母系遗传, 且反交的雌性亲本为突变型, 所以该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方式应为Х连锁遗传;第三组, 野生型、突变型这一对相对性状的正反交结果不同, 且正反交皆表现为母系遗传, 所以该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方式为细胞质基因控制的细胞质遗传。
例2:两个红眼长翅的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后, 后代表现型及比例如下:红眼长翅:雌蝇3、雄蝇3;红眼残翅:雌蝇1、雄蝇1、白眼长翅:雌蝇0、雄蝇3、白眼残翅:雌蝇0、雄蝇3。请判断两对相对性状红眼和白眼、长翅和残翅的遗传方式。解析: (1) 从所给数据看, 母本父本的表现型均为红眼长翅。后代雄蝇有白眼残翅, 故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既不为细胞质遗传, 也不是伴Y遗传, 所以它们的遗传只可能是伴X遗传或常染色体遗传。 (2) 红眼与白眼在后代所发生的性状分离比, 在后代雌性果蝇中是红眼:白眼=1:0, 后代雄性果蝇中红眼:白眼=1:1, 即红眼白眼这对相对性状的分离比在后代雌雄果蝇中不同, 所以, 红眼白眼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方式应为伴X遗传。 (3) 由后代雄性果蝇中, 红眼长翅:红眼残翅:白眼长翅:白眼残翅=3:1:3:1, 可看出红眼白眼和长翅残翅这两对相对性状发生了自由组合, 故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应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且长翅残翅的比值在后代雌雄果蝇中都为3:1, 所以, 长翅残翅这对相对性状应为常染色体遗传。
例3:由家系谱图判断遗传方式。由于这种题依然由各种遗传方式的规律及特点判断, 且为大家熟知, 于此就不再赘述。
(2) 设计研究性课题。如“调查遗传病——苯丙酮尿症的遗传方式”, 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锻炼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遗传方式判断的能力。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 应该把探究作为此次生物课程改革的突破点, 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教师把遗传方式的调查设计成研究性课题, 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家系调查, 探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不仅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又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而且学生对由此获得的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扎实, 更容易在新情景中运用知识思考和解决问题, 提高遗传方式判断的能力。
遗传病遗传方式的判断 篇4
一、相对性状中显隐性的判断
1. 依据显隐性性状的概念和性状分离的概念来判断
显隐性性状的概念为:纯种高茎和矮茎豌豆杂交, 无论正交还是反交, F1总是表现高茎, 把F1表现的形状叫显性形状。由概念可得判断显隐性的方法:
(1) 若已知亲本纯和, 则用相对性状纯和的亲本杂交, F1表现的性状即显性性状。
(2) 若用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 F1只表现出一个亲本的性状, 则表现出的性状即显性。
2. 由性状分离可判断显隐性的方法
(1) 若已知亲本是野生型 (显性中既有纯合体也有杂合体) , 可利用显性杂合体自交会出现性状分离的原理, 选取具有相同性状的亲本自由交配, 看后代有无性状分离, 若有则亲本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2) 若已知亲本是野生型 (显性中既有纯合体也有杂合体) , 可选取多对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 看后代中哪种性状的比例大, 比例大的那种是显性性状。
在这两种方法中, 学生一定要注意“杂交”与“自交”这两个词的用法, 当亲本是野生型时, 表现型相同的个体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因此要用“选取具有相同性状的个体自由交配”来描述, 而不能用相同性状的亲本自交。
二、控制某相对性状的基因位置的判断方法
对于基因位置的判断方法, 教师在平时的复习中讲了很多种, 但学生在遇到这类题时却往往无从下手, 实际上还是对这类题的做题方法和规律没有掌握好。对这类题我认为主要包括杂交的方法和调查统计的方法, 具体内容如下:
1. 杂交法 (包括正交与反交)
(1) 基因位置是质基因还是核基因。
依据细胞质遗传具有母系遗传的特点, 探究控制某相对性状的基因是否为质基因, 采用正交与反交的方法。若设“黑色♀×♂黄色”为正交, 则“黄色♀×♂黑色”为反交。可根据F1的表现型来判断:若正交反交F1的表现型与母本相同, 则为质基因;若F1的表现型都与母本无关 (只表现出其中的一种, 或都有黄色和黑色且不遵循遗传分离比) , 则为核基因。
这类题易出错的是核基因的描述上, 有一部分学生会用“若F1的表现型都一样与母本无关, 则为核基因”, 没有考虑核基因又有常染色体遗传和伴性遗传, 若伴性遗传相对性状杂交正反交, 结果是不一样的。
(2) 控制某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色还是X染色体上的判断。
(1) 该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未知。同样也用正交与反交的方法:若正交反交F1表现型都与性别无关, 则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正交反交F1有一组与性别有关 (雌的一个表现型, 雄的一个表现型) , 则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实际做题中这类题又分为两种具体的情况, 不仅能判断基因的位置, 还能确定显隐性关系:
A.亲本皆为纯合子, 则可这样描述:
若正交和反交的后代表现型相同, 都表现同一亲本的性状, 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若一组合后代全表现一亲本性状, 而另一组合后代中雌性全表现为一亲本 (甲) 性状, 而雄性全表现为另一亲本 (乙) 性状, 则雌性表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这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B.亲本皆为野生型 (既有杂合子又有纯合子) , 则可描述为:
若后代的性状表现与性别无关, 则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表现型多的为显性性状, 少的为隐性性状。
若某组合中雌性全为一亲本 (甲) 性状, 雄性全为另一亲本 (乙) 性状, 其反交组合中只有一种 (甲) 性状, 或甲性状多于乙性状, 则甲性状为显性, 且为伴X遗传。
(2) 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已知。如果要求用一次杂交试验即判断基因的位置, 可用隐性的雌性与显性的雄性杂交, 观察后代的表现:
A.若后代雌性全为显性, 雄性全为隐性, 则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B.若后代的表现型与性别无关, 则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如果进一步判断基因的位置, 未限制杂交组合数目, 可让多对隐性的雌性个体与显性的雄性个体杂交。分别记录每一对杂交组合产生的子代的性状表现:
A.若后代显性多于隐性且与性别无关, 则为常染色体遗传。
B.若后代雌性全为显性, 雄性全为隐性, 则为伴X遗传。
C.若出现某对或几对杂交组合的子代, 雄性全为显性, 则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3) 探究某基因是位于X、Y染色体上的同源区段还是仅位于X染色体上。
首先应判断显隐关系。
方法1:选择隐性雌性个体与显性纯合雄性个体进行交配。
A.若后代中的所有雄性个体表现出显性性状, 说明该基因位于X、Y染色体上的同源区段。
B.若后代中的所有雄性个体表现出隐性性状, 说明该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
方法2:若雄性的个体为野生型, 则需用多对隐性个体与显性的雄性个体杂交。
分别记录每一对杂交组合产生的子代的性状表现:
A.若后代雌性全为显性, 雄性全为隐性, 则为伴X遗传。
B.若出现某对或几对杂交组合的子代, 雄性全为显性, 则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2. 调查法
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与性别无关, 而X染色体色基因控制的性状与性别有关, 且雌性中显性表现型多。因此, 判断基因的位置如果不让用杂交法, 可用调查统计自然种群中表现型与性别的关系, 根据调查统计的结果即可判断出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色还是位于X染色体色上, 如果位于X染色体上, 还可判断显隐性关系。
方法1:调查自然种群中表现型与性别的关系:
若相对性状的表现与性别无关 (雌雄中显性或隐性性状比例相同) , 则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若相对性状的表现型有关 (雌雄中显性或隐性性状的比例不同) , 则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且雌性中表现多与雄性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方法2:若对于人类遗传方式的判断, 常用的方法是调查具有某种性状个体的家族, 根据家族的表现情况画出遗传系谱图, 并根据遗传规律判断遗传方式。
遗传方式推断题解法举例 篇5
一、数据分析法
【例1】 (2005年, 全国卷Ⅱ) 已知果蝇中, 灰身与黑身为一对相对性状 (显性基因用B表示, 隐性基因用b表示) ;直毛与分叉毛为一对相对性状 (显性基因用F表示, 隐性基因用f表示) .两只亲代果蝇杂交得到以下子代类型和比例:
请回答:
(1) 控制灰身与黑身的基因位于______;控制直毛与分叉毛的基因位于______.
(2) 亲代果蝇的表现型为______、______.
(3) 亲代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
(4) 子代表现型为灰身直毛的雌蝇中, 纯合体与杂合体的比例为______.
(5) 子代雄蝇中, 灰身分叉毛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黑身直毛的基因型为______.
解析:此题涉及果蝇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解题时通过独立分析雌雄子代每一对相对性状的分离比, 即可推断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方式和亲代的基因型组合.具体分析如下:
从上表可知:子代雌蝇、雄蝇灰身与黑身之比均为3∶1, 说明灰身与黑身的遗传与性别无关, 控制灰身与黑身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且灰身为显性, 黑身为隐性, 亲代果蝇的基因型组合为Bb×Bb;雌蝇中直毛∶分叉毛=1∶0, 雄蝇中直毛∶分叉毛=1∶1;说明直毛与分叉毛的遗传与性别有关, 控制直毛与分叉毛的基因位于X性染色体上, 且直毛为显性, 分叉毛为隐性, 亲代果蝇的基因型组合为XFXf×XFY.综合分析两对性状的遗传, 亲代的基因型组合为BbXFXf×BbXFY, 表现型为雌蝇灰身直毛、雄蝇灰身直毛;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其遗传图解可得出子代果蝇的相关信息.
参考答案: (1) 常染色体 X染色体; (2) 雌蝇灰身直毛、雄蝇灰身直毛; (3) BbXFXf BbXFY; (4) 1∶5; (5) BBXfY BbXfY bbXFY
解法小结:解答这类试题, 首先通过认真审题获取有效数据, 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相关数据即可使题目迎刃而解.在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 若父本与母本性状表现一致, 后代出现性状分离, 可推知亲本都是杂合子 (表现为显性性状) .若涉及两对或两对以上性状的遗传, 应化繁为简, 一对一对性状单独分析其遗传方式.
二、逆推法
【例2】 (2006年, 全国卷Ⅰ) 从一个自然果蝇种群中选出一部分未交配过的灰色和黄色两种体色的果蝇, 这两种体色的果蝇数量相等, 每种体色的果蝇雌雄各半.已知灰色和黄色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所有果蝇均能正常生活, 性状的分离符合遗传的基本定律.
请回答下列问题:
种群中的个体通过繁殖将各自的______传递给后代.
(2) 某性状由细胞核基因决定, 还是由细胞质基因决定, 可采用的杂交方法是______.
(3) 如果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则该自然果蝇种群中控制体色的基因型有______种;如果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则该自然果蝇种群中控制体色的基因型有______种.
(4) 现用两个杂交组合:灰色雌蝇×黄色雄蝇、黄色雌蝇×灰色雄蝇, 只做一代杂交试验, 每个杂交组合选用多对果蝇.推测两个杂交组合的子一代可能出现的性状, 并以此为依据, 对哪一种体色为显性性状, 以及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这两个问题, 做出相应的推断. (要求:只写出子一代的性状表现和相应推断的结论)
解析:这道题的第 (4) 小题是近几年来中难度较大的遗传方式推断类高考题, 学生得分率很低.难度大的原因在于要同时分析性状的显隐性及基因的位置, 杂交后代情况多, 思维量大, 考生普遍反映不好归纳, 无从下手.如果从四种可能的结论反推子一代的性状表现, 分析起来就容易得多.具体推断过程如下:为了方便分析, 可用A、a表示控制体色的基因, 下面分别从四种可能的结论进行反推.
①假设灰色为显性, 黄色为隐性, 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灰色雌蝇 (A______) ×黄色雄蝇 (aa) →子代雌蝇、雄蝇均为灰色个体多于黄色个体
黄色雌蝇 (aa) ×灰色雄蝇 (A______) →子代雌蝇、雄蝇均为灰色个体多于黄色个体
②假设黄色为显性, 灰色为隐性, 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灰色雌蝇 (aa) ×黄色雄蝇 (A______) →子代雌蝇、雄蝇均为黄色个体多于灰色个体
黄色雌蝇 (A______) ×灰色雄蝇 (aa) →子代雌蝇、雄蝇均为黄色个体多于灰色个体
③假设灰色为显性, 黄色为隐性, 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灰色雌蝇 (XAX-) ×黄色雄蝇 (XaY) →子代雌蝇、雄蝇均为灰色个体多于黄色个体
黄色雌蝇 (XaXa) ×灰色雄蝇 (XAY) →子代雌蝇全为灰色, 雄蝇全为黄色
④假设黄色为显性, 灰色为隐性, 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灰色雌蝇 (XaXa) ×黄色雄蝇 (XAY) →子代雌蝇全为黄色, 雄蝇全为灰色
黄色雌蝇 (XAX-) ×灰色雄蝇 (XaY) →子代雌蝇、雄蝇均为黄色个体多于灰色个体
参考答案: (1) 基因; (2) 正交与反交; (3) 3 5; (4) 如果两个杂交组合的子一代中都是黄色个体多于灰色个体, 并且体色的遗传与性别无关, 则黄色为显性, 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如果两个杂交组合的子一代中都是灰色个体多于黄色个体, 并且体色的遗传与性别无关, 则灰色为显性, 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如果在杂交组合灰色雌蝇×黄色雄蝇中, 子一代中的雄性全部表现灰色, 雌性全部表现黄色:在杂交组合黄色雌蝇X灰色雄蝇中, 子一代中的黄色个体多于灰色个体, 则黄色为显性, 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如果在杂交组合黄色雌蝇×灰色雄蝇中, 子一代中的雄性全部表现黄色, 雌性全部表现灰色:在杂交组合灰色雌蝇×黄色雄蝇中, 子一代中的灰色个体多于黄色个体, 则黄色为显性, 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解法小结:解答这类试题, 一般都是从结论进行反推结果, 组织答案时再顺着写即可.
三、系谱图分析法
【例3】 (2004年, 上海卷) 下图是具有两种遗传病的家庭系谱图, 设甲病显性基因为A, 隐性基因为a;乙病显性基因为B, 隐性基因为b.若II-7为纯合体, 请据图回答:
(1) 甲病是致病基因位于______染色体上的______性遗传病;
乙病是致病基因位于______染色体上的______性遗传病.
(2) II—5的基因型可能是______, III-8的基因型是______.
(3) III—10的纯合体的概率是______.
(4) 假设III—10与III—9结婚, 生下正常男孩的概率是______.
(5) 该系谱图中, 属于II-4的旁系血亲有______.
解析:单独分析系谱图中甲病和乙病的患病情况, 可确定两病的遗传方式.甲病:Ⅰ-1和Ⅰ-2患病, Ⅱ-5、Ⅱ-6正常 (即父母患病, 子女正常) , 说明致病基因为显性, 位于常染色体上.乙病:Ⅰ-1和Ⅰ-2正常, Ⅱ-4患病 (即父母正常, 女儿患病) , 说明致病基因为隐性, 位于常染色体上.
参考答案: (1) 常、显 常、隐; (2) aaBB或aaBb AaBb; (3) 2/3; (4) 5/12; (5) II—5, II—6, III—10
遗传病遗传方式的判断 篇6
一、课前认真备课, 给学生制定预习计划
在高中生物学习的过程中, 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课前预习, 学生能够更好地提前认识和了解相关的知识与概念, 教师在授课时, 学生也会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但是, 绝大多数学生在进行预习时, 通常会出现预习抓不住重点, 这样对提前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生物知识概念并无太大作用。教师在授课前, 可以尝试去制定相关的预习计划, 去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地进行预习, 以及此次预习过程中, 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最后帮助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工作, 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生物知识与概念。例如在学习《遗传与进化》中的《伴性遗传》前, 教师可以布置以下的预习作业, 让学生提前了解知识概念。预习内容:1.什么是伴性遗传?2.伴性遗传的特点是什么?3.能否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去解释伴性遗传?并且布置相关的例题让学生解答以熟悉概念的运用:1.生物性别决定的方式主要有XY型和ZW型。XY型方式中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是 () , 雌性是 () ;ZW型方式中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是 () , 雌性是 () 。2.小李 (男) 和小芳是一对新婚夫妇, 小芳在两岁时就诊断为是血友病患者。如果你是一名医生, 他们就血友病的遗传情况和如何优生向你进行遗传咨询, 你建议他们最好生男孩还是生女孩?通过以上这些课堂预习和相关练习, 学生在课前对相关的知识和概念就已经有所熟悉, 再通过教师课堂的授课以及对例题的讲解, 最终促进学生在生物学习上的全面发展。
二、制定课堂教学计划, 完善课堂教学内容
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 课堂是学习和掌握知识最有效、最适合的地方。所以, 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充分利用好指定的上课时间, 尽可能多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概念, 最终完成能力的突破。通过在课前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 能够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摆脱繁而无趣的教学方式, 用更加有特点、形象、生动的方法引导学生去了解和学习相关知识概念。尤其是针对《遗传与进化》这种本身就比较难的知识概念, 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把《遗传和进化》中的重难点知识化繁为简, 难点分散, 让学生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遗传与进化》中较难的知识和概念, 帮助学生完成自我学习能力的突破。例如, 在学习《遗传与进化》中的《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这一章节时, 教师可让学生分为两个学习小组, 就他们对染色体和基因的理解进行讨论, 由每组指派出一位学生作为代表去总结与发言。然后, 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播放受精过程、减数分裂过程的相关动画, 学生通过观察精子和卵细胞的集合, 以及减数分裂过程中的一些变化, 来了解相关的知识概念, 最后由教师对相关知识概念进行总结, 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通过这样的讨论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观看相关动画发现自己想法中的错误, 并且及时纠正, 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些《遗传与进化》中的重难点内容。因此课堂上也必须按照一定的计划来执行课堂教学任务, 提高教学效率。
三、重视课后练习, 传授相关答题技巧
《遗传与进化》中的许多概念和知识都需要通过反复的课后练习去了解和掌握, 特别是有关遗传的基本规律的习题解法以及对各种生物育种方法的理解和运用。所以教师在授完课后也需要重视相关的课后练习, 尽可能通过教授相关的解题技巧让学生能够更容易地掌握和解答相关题目。在解答“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相关习题时, 教师可让学生牢记一下口诀。因为口诀有着极其重要的音韵押韵, 根据这一特征, 学生在记忆时就能够更加顺利和轻松地背下这些内容, 同时能够把口诀中的知识要点牢记下来了。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也要多加创新, 为学生提供更便捷的途径去学习生物知识, 从而把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上来。结合课后练习, 学生如果掌握了口诀, 就能够快速地搜索出其中的信息, 从而运用到课后练习中去。因此, 通过这样的课后练习与相关解题技巧的传授, 让学生能够更加灵活和熟练地掌握《遗传与进化》中的重难点知识, 摆脱学习生物中的困扰。甚至会因为口诀这类形式的教学更加产生对生物的兴趣,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为学生的学习热情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遗传病遗传方式的判断 篇7
一、专题讨论的组织和实施
(一) 专题选题的筛选与确定
在生命科学概论的遗传学教学中, 以前期的基本知识为基础, 了解学生在中学阶段文理科的基本情况以及对生命科学的感兴趣话题, 收集社会和网络上与遗传学相关的热点问题, 确定专题讨论的题目。专题题目需要符合以下几个要求:首先, 紧扣教材, 不能脱离遗传学的范畴。其次, 结合实际, 与时俱进, 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另外, 专题难度要适中, 不超出学生的学习范围, 以免影响学习兴趣。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向教师提出专题选题。
例如, 学生可以在这一课程教学中筛选出多个能进行讨论的专题题目:衰老与遗传、医学与遗传、转基因与食品安全、不孕不育与优生优育、性别决定与同性恋、罕见遗传病探讨、转基因食品的理性思考、人类常见遗传病知识、遗传与优生、遗传与环境———谁决定性格、遗传病的认识与防治、红绿色盲的遗传、人类左右撇子性状及其遗传机制分析、人类性别决定和性别鉴定研究进展、先天性唇裂的原因与预防等。从这些题目可以看出, 学生比较关注自身、社会和网络热点问题。因此,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 可根据学生选题的实际情况, 挑选感兴趣的内容, 拟定5~6个题目, 进行准备和讨论。
(二) 讨论形式与过程
讨论可分小组和班级讨论两种方式。一般8~10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 每组学生可自行选择专题, 推举一名小组长, 对组员进行分工合作, 如在收集资料、分类与整理资料、PPT制作等方面进行详细分工, 并在组内通过邮件、QQ等方式进行内部讨论交流, 推举一名同学进行全班讨论与交流, 时间控制在10分钟之内。为了体现探究式学习模式, 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 专题应按照文献综述“前言—正文—总结—参考文献”的格式撰写, 强调参考文献特别是英文文献的阅读和使用。
全班专题讨论时间一般安排在课程结束前的2~3周, 成绩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 计入期末总成绩中, 用3个课时实施专题讨论。讨论开始前, 拟定1名学生作为主持人, 告知大家本次讨论的题目、顺序、汇报人。在学生进行交流汇报时, 应首先介绍本组成员, 以及每位成员在本次交流的贡献。汇报结束后, 展开讨论答辩, 依据讨论的热烈程度, 可适当延长时间。讨论后, 教师要对汇报人的汇报内容、讨论内容等做点评。
总之, 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 汇报演讲人要控制好时间, 而讨论时间则可适当延长。教师应尽可能地不打断学生的热烈讨论, 当时间较长时提醒课后再接着讨论。
(三) 专题讨论总结
每位学生汇报与讨论结束后, 教师应对汇报人的题目新颖性、PPT制作、文献查阅、语言表达能力等多方面及学生讨论问题进行点评。由于每组学生在讨论题目、PPT制作、语言表达等方面存在差异, 导致汇报讨论后的反应大不一样, 教师要指出其优缺点, 增强较弱小组学生的自信心, 不吝惜鼓励, 也要委婉地指出问题。例如, 在“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知识”的汇报中, 演讲人对常见遗传病的分类、名称进行介绍, 但没有对一些常见遗传病的定义进行详细解释, PPT的制作更像课件而非专题汇报形式。汇报结束后, 教师应委婉地指出存在的问题, 如应就实际问题以及更能引起大家兴趣的方面做更多的努力, 这既指出缺点, 也会照顾学生的情绪。在每位学生的专题汇报讨论结束后, 班上其他同学要依据合适的评分标准进行打分, 最后由专人进行统分、公示, 将其作为平时成绩。讨论结束后, 按照讨论的意见和建议, 对专题电子文稿和PPT文稿进行修改, 提供给每位学生, 让所有的学生能主动地参与教学, 获得更多的知识, 比单纯教师讲授的效果要好。
专题讨论式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 也不可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专题讨论式教学虽然把课堂交给学生, 但教师不能对学生放任, 而是全程对学生负责, 不可掉以轻心, 否则很难达到初衷。不过, 这对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能力、组织能力、工作责任心等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专题讨论的优势和特点
作为非生物类专业的大学生, 学习生命科学的目的是拓展知识面, 加强学科交叉, 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 培养正确的生命观, 珍惜生命和热爱生命[1,2]。有学者认为, 自主讨论式的学习模式,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3,5]。张羽在遗传学的教学中, 认为差异自主式、探究式、合作式的方法可取得较好的效果[6]。专题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体现自主式、探究式和合作式的特点。学生在准备专题内容时, 能够分工合作又相互合作, 不仅大大拓展教材内容, 增加知识面, 还可培养独立思考、探究和创新能力。
有调查研究表明, 现在大学生毕业后, 所从事的职业与大学所学专业的关系有逐年下降的趋势, 而生命科学与人类和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因此, 非生物类大学生在学习生命科学知识的他同时, 应学会独立思考, 掌握不断学习的能力, 紧跟科技发展步伐。而专题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对培养大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判断能力、外文应用能力等, 有很大的帮助。
在生命科学概论的遗传学教学中, 采用专题讨论式教学方法, 会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 让其语言表达能力、临场发挥能力、应变能力等得到锻炼。而且, 很多学生也很喜欢这种教学方式, 期望能够多开展一些这样的教学活动。
三、专题讨论的不足和解决思路
(一) 存在的不足
生命科学概论作为非生物类专业学生的课程, 根据学生对象, 在该教学方式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特别是不同专业和年级的教学班, 在专题讨论组织方面比较困难。例如, 有学生说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专题, 而小组式分工协作容易使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偷懒, 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 最后专题形成与讨论仅仅依靠小组内几位学习认真、有兴趣的学生来完成。一些学生在引用文献时过多引用英文二次或三次文献, 没有较好地阅读原文献, 容易造成引用偏差。还有, 其评价方式有待细化和科学化等。
(二) 解决思路
了解学生的兴趣与态度, 拟定的专题讨论应贴近需要、实用, 增加讨论热情等。在兴趣的指引下, 学生才不会觉得这是一种学习压力, 而会主动积极去获取相关专题知识。
针对学生英文文献阅读能力较弱现象, 教师在平时上课过程中可根据授课内容, 用较短的时间增加英文文献的阅读与讲解, 并让学生试着翻译文献, 布置英文文献阅读任务, 以读书笔记的形式间接提高学生英文文献的阅读时间和能力。
针对评价方式与标准, 征求其他学科教师和学生的意见, 以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和师范技能, 设置更为合理的标准。
摘要:生命科学领域涵盖广泛, 生命科学概论的教学内容繁多, 而遗传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生命科学概论的遗传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采用专题讨论的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拓展知识面, 成为传统讲授式教学的有益补充。本文就专题讨论教学在生命科学概论的遗传学教学中的应用、优点和存在问题等进行阐述。
关键词:生命科学概论,遗传学,专题讨论,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曹阳, 张霞, 高捷, 等.通识教育中生命科学素养教育初探[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 (电子版) , 2011, 1 (1) :30-31.
[2]魏俊杰.生命科学类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 2011, (12) :89-90.
[3]明凤, 常芳, 李捷.互动式的“教与学”——“现代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授课方法初探[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 (电子版) , 2013, 3 (4) :10-13.
[4]邢万金, 莫日根, 苏慧敏.遗传学教学内容中与其他课程重叠部分的处理[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 (电子版) , 2011, 1 (2) :10-13.
[5]唐建军, 吴敏, 陈欣, 等.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通识课程开设讨论课的探索[J].2014, 4 (1) :12-16.
【遗传病遗传方式的判断】推荐阅读:
遗传方式10-26
植物三种不同遗传方式基因的地理家系谱理论与应用初探08-02
遗传病07-12
表观遗传的优势05-25
遗传病说课稿10-08
遗传与环境的关系06-26
函数优化的遗传算法08-31
《生物的遗传现象》教案09-09
53人类遗传病习题课08-19
遗传课学习兴趣的激发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