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监管执法存在问题(精选8篇)
安全监管执法存在问题 篇1
安全监管行政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安全监管行政执法是法律赋予安监部门的重要职责,执法水平和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法律的尊严、政府的权威和安监部门的形象。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建设,依法治“安”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基层的行政执法工作还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乡镇执法都是上级部门委托执法,已经颁布的行政法律、法规、规章,许多实施主体均为县级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主管部门,乡镇政府事实上不具有执法主体资格。
2.执法人员大多不是法律专业出身,缺乏对行政法律法规的系统学习,在行政执法工作中凭经验机械片面地理解适用法律法规的条款,对有些违法行为的定性把握不准,在行政执法过程中难免出现误差。
3.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工作还不够规范,立案、备案、听证、复议、结案等程序不到位,甚至有一定的随意性。
4.对有关法律法规宣传、普及力度不够。
5.个别群众只要权利不要义务,只顾个人利益,没有全局观念,给我们基层工作造成了很多被动,镇上除了大量做工作外,没有具体处理的法律依据。
二、工作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人员要积极主动更新法律知识结构,对法律法规的掌握要全面系统,除学习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外,更应学习和掌握《行政处罚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监察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立法法》等基本知识。
2.建议上级相关部门加强业务培训和指导,不断提升乡镇安全监管委托执法水平和能力。同时,派出执法人员和乡镇执法人员一起开展联合执法,在执法过程中对乡镇执法人员进行业务指导,迅速提升乡镇安办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执法能力,不断充实基层安监力量,夯实乡镇安全监管基础。
3.安监部门要加强行政执法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廉政制度,使行政执法立案、备案、行政复议、应诉、结案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和程序规定。
4.按要求认真制定行政执法责任制,依法定责、分解量化、职责到位,并强化实施。加强对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的考核,列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对执法部门出现的违法违纪现象和重大行政执法问题,严肃查处,决不姑息迁就。
5.按照六五普法的总体要求,继续强化《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在工作中把普法与提高干部、群众整体素质相互结合,注重实效,真正达到教育群众和提高干部、群众法制意识的目的。
6.强化监管严格执法,不断提升乡镇安全监管形象。督促各乡镇、各部门将安全生产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执法力度,对违法非法生产经营行为进行严厉查处,该关闭的坚决关闭、该取缔的坚决取缔、该处罚的坚决处罚,确保“隐患排查不彻底不生产、隐患整治不到位不生产”,彻底消除隐患苗头。树立乡镇安监执法队伍的权威,不断提升乡镇安全监管形象,从源头上控制住安全隐患。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四日
安全监管执法存在问题 篇2
1 屠宰监管职责划转情况
国务院实施食品监管体制改革以来, 按照《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 (鄂政办发[2013]36号) 等文件要求, 十堰市出台了《市编委关于市直有关部门职责调整和人员编制划转的通知》 (十编发[2014]4号) 、《市编办关于市畜牧兽医局增设内设机构的批复》 (十编办发[2014]33号) 等文件, 全市对屠宰监管职能、人员、编制、经费、档案等进行了划转。贯彻落实情况如下。
1.1 监管职责更加清晰
根据国家、省有关要求, 市政府将畜禽屠宰管理机构和职能由市商务局全部划转市畜牧兽医局, 主要承担宣传贯彻畜禽屠宰管理法规, 对定点屠宰厂进行资质审核和日常监管, 依法开展私屠滥宰查处工作, 指导县市开展畜禽屠宰管理工作。
1.2 机构设置基本到位
按照十堰市政府有关文件要求, 市直和各县市的畜禽屠宰管理职能、机构设置基本到位, 有以下几种模式。
1) 参公管理。十堰市畜牧兽医局在局机关内部成立了畜禽定点屠宰管理科, 人员编制7人, 实际划转6人, 均属于参公管理范畴, 档案资料及相关监管设备做了移交手续。丹江口市、郧县、竹山等县市也将屠管机构纳入了参公管理。
2) 全额事业管理。部分县在执行屠管职能划转时参照的是全额事业单位, 有的将屠宰管理职责整体划转到动物卫生监督所, 没有另设屠宰管理机构, 单位属于事业性质。
3) 自收自支事业管理。个别县因为以前遗留问题较多等原因, 如郧西县划转前, 按照西编[2003]17号文, 屠管机构是自收自支编制, 经费属于每年包干性质。划转后, 每年财政包干经费20万元, 人员仍属于自收自支编制。
2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在畜禽屠宰监管执法中的主要职责
屠宰管理职责划转后, 市畜牧兽医局根据机构现状和队伍情况, 明确局畜禽定点屠宰管理科负责行政管理, 通过行政执法委托, 将屠宰厂日常管理和私屠滥宰整治工作委托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具体负责。因而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增加了以下的主要监管职能。
1) 开展屠宰管理法规宣传。开展《屠宰管理条例》宣传活动, 并对定点屠宰厂企业负责人、质量管理人员等进行屠宰管理法规知识培训, 营造良好社会执法氛围。
2) 开展动物产品品质管理。驻场动物检疫员除了按照规定程序开展日常的屠宰检疫外, 还要监督厂方做好猪肉品质的管理工作, 如对一些公母猪肉的管理、肉品受伤、病变部位的修割、三腺的摘除等, 确保肉品优质、放心、卫生。
3) 开展注水肉的管理。在做好宰前检疫的同时, 要督促厂方进一步加强对注水动物的管理, 尤其是牛羊等动物, 发现后要立即采取措施, 并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处理。从源头上把关, 确保不让注水动物进入屠宰环节屠宰。
4) 督促屠宰企业开展瘦肉精自检工作。驻场检疫人员要发挥执法主体作用, 指导促进屠宰企业按要求开展瘦肉精检测工作, 有效发挥监管作用。
5) 开展对屠宰企业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作为一项新移交的工作职能,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要认真开展对定点屠宰企业的资质、日常经营情况、设施设备配备情况的检查监督审核工作, 保障屠宰经营企业依法经营。
6) 开展私屠滥宰专项整治工作。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在开展日常监督检查时, 要做好私屠滥宰整治和案件查办工作, 保护定点屠宰企业的合法权益, 促进屠宰市场公平竞争。
3 存在的问题
1) 屠宰管理体制不统一。各地在开展屠宰管理职责移交时, 单位性质、人员配置、机构隶属关系等没有统一的标准, 导致机构性质、经费来源等不一致。
2) 屠宰管理业务不熟悉。畜牧部门执法人员普遍对新划转的屠宰管理职能、任务和相关法律法规了解不够, 对如何与原有的监督执法融合也认识不足, 易造成工作被动、滞后等不利局面。
3) 屠宰厂加工工艺落后不利于监管。一些小型屠宰企业, 生产设施标准达不到社会发展的要求, 如没有生猪淋浴间、宰后肉品冷藏库、标准化病害肉处理间及设备, 甚至有些屠宰企业连生产线也是摆设, 只能用人工推送吊宰的生猪。
4) 动物防疫条件不够完善。因为历史遗留原因, 有的屠宰企业地处人口居住密集的市区繁华地段, 除了在噪音、污水等方面造成环境污染外, 在防控动物疫病上也存在隐患。
5) 质量安全责任主体意识不强。少数屠宰企业为提高市场占有率, 对一些公母猪、注水动物管理不够严格, 在瘦肉精自检方面也是能省就省, 责任不到位。
6) 私屠滥宰行为屡禁不绝。少数经营户为了逃避检查或规避税费, 就将一些不合规定标准的生猪 (如公母猪、病死猪) 擅自屠宰出售, 给动物产品质量安全造成了严重隐患。
4 对策与建议
1) 加强屠宰管理机构建设。一是建立健全屠管机构。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 进一步做好相关政策贯彻落实工作, 确保屠宰管理有独立的机构, 并做好档案及有关设备移交工作。二是划拨足额的工作经费。各级财政要将屠宰管理工作经费纳入到财政预算中, 足额拨付, 保证日常屠宰监管工作正常开展。三是配齐执法人员。按照规定要求, 将执法人员配备到位, 人员不够的要及时进行招聘或者调入增加。
2) 明确划分屠宰监管责任。一是划分职责。在职能移交后, 要切实做好相关职责的划分工作, 明确屠宰监督管理机构和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相关管理职责, 并分别制定相应的目标任务, 整合资源、强化监管力量, 深入开展屠宰厂日常监管工作。二是完善委托手续。在开展日常屠宰监管工作中, 如需要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负责承担具体执法监管职能, 要按照统一规定的格式做好执法委托工作, 确保相应的监管工作能够有执法依据保障。
3) 加强《屠宰管理条例》等法规学习培训。首先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组织监督执法人员, 加强对《屠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学习, 熟练掌握法律法规理论知识, 为促进执法监管工作有效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二, 加强执法监管知识的学习。让从事过屠宰管理工作的执法人员为其他执法人员讲授相关执法监管知识, 通过案例分析, 做好传承工作。其三, 加强对屠宰管理企业相关人员的学习培训。定期组织定点屠宰厂负责人、管理人员、质检人员进行《食品安全法》、《动物防疫法》、《屠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学习培训, 促进屠宰企业自律经营行为。
4) 建立屠宰行业准入退出机制。一方面对现有屠宰厂进行资源整合, 进一步提高本地屠宰企业竞争能力, 通过市场充分竞争和分级管理等, 建立健全执行屠宰企业准入退出机制, 增强屠宰经营企业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另一方面向国内大中型屠宰生产企业学习先进管理技术, 进一步建立健全冷储间、待宰间、隔离观察间、病害肉处理间等设施设备, 做好流水线技术改造和卫生管理工作, 进一步做好与动物检疫工作的衔接配合工作, 着力提高肉品品质, 增强市场竞争力。
5) 加强对屠宰企业的日常监管工作。一是加大对屠宰企业动物防疫条件审核力度。对存在的防疫隐患进行排查整改, 限期整改到位。二是督促屠宰企业做好消毒工作。建立日常消毒台账, 做好每天的消毒工作。三是加大对屠宰企业瘦肉精自检工作的抽查力度。由驻场人员或监督检查人员督促指导企业开展自检工作, 进行随机抽查, 确保瘦肉精监测工作落实到位。四是对企业进出库动物管理台账进行检查, 与动物检疫台账进行核对, 确保每一头进场屠宰动物都去向明确, 结果清楚。五是监督屠宰企业做好病害肉无害化处理工作。在病害肉处理间设置摄像头, 执法人员现场监督处理, 杜绝病害肉流入市场。六是督促屠宰企业做好环保工作。积极配合环保部门做好污水污物排放治理工作。
6) 加大屠宰监管专项整治力度。一是扎实开展私屠滥宰专项整治工作。畜牧兽医部门要根据上级有关精神, 适时开展执法监督工作, 全面深入对私屠滥宰违法行为进行打击, 巩固和维护定点屠宰的市场秩序, 确保定点屠宰经营企业的正当合法权益不受损害。二是对现有定点屠宰企业严格标准化管理。对一些产量低、规模小、效益差、防疫弱的企业进行统一整改, 能整改的就地整改, 不能整改的, 如与居民居住区防疫距离达不到规定要求的, 要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 重新划定场地进行集中管理, 实现便于管理、提能增效的目标。三是建立协调机制。建立与食安、公安等部门工作协调机制, 有效配合、形成合力, 加大对私屠滥宰等违法经营企业和个人的整治力度, 有力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7) 进一步规范驻场检疫工作流程和职责。一是及时增加驻场检疫人员的工作职责和范围, 将《屠宰管理条例》的有关要求, 加入到驻场检疫人员的工作要求中, 并纳入年度考核范围, 确保职责履行到位。二是对现有驻场检疫工作流程进行重新编制修改。在原有检疫操作流程上, 有针对性地加入对肉品品质和屠宰程序的管理, 将执行《屠宰管理条例》的执法行为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 有效提升屠宰监管工作能力和水平。
安全监管执法存在问题 篇3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18-0049-0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关系着人们的切身利益和人身安全,近几年发生的各类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比如“毒胶囊”、“瘦肉精”等事件让社会关注的目光再一次瞄向了食品行业。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正确解决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和食品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迫在眉睫。
1 食品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食品相关法律法规、食品标准体系落后
现阶段制定的食品相关法律法规、各项食品标准是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得以保障的的重要依据。发达国家的国家标准约有92%都是采用国际标准,而我国国家标准仅有40%左右等同采用或等效采用了国际标准。我国自主制定的大部分食品安全标准均存在很大问题,比如跟实际联系不紧密、内容欠缺、技术水平落后以及在食品添加剂方面缺乏相关研究等问题[1]。并且,我国在制定标准时往往强调现实中的可行性分析,忽视了对食品安全危险性的评价。如果在制定食品卫生标准时不采用危险性分析原则,那么,即使制定出相关食品安全标准,也经不起长时期考验。另外,我国没有在整个食品产业链基础上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体制,食品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不足;在制定相关的食品具体标准方面也显得不够系统,不够协调[2]。
1.2 我国设置食品监管体制效率低
设置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效率低,也就意味着食品安全监管效率低下。与欧美、日本等国家相比而言,我国食品安全的监管机构部门和体质等都存在较大差距。在整个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运行中,涉及的监管部门较多,比如初级农产品是由国家农业部负责的,食品生产加工过程由国家质检机构负责,食品流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由工商部门负责,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综合监管及组织协调工作。这样一来,不仅存在着各部门机构职能交叉严重问题,而且还缺乏一个负责我国所有食品安全问题的权威机构部门。这样就出现了我国食品安全“都管,却管不好”的局面,这种不能有效地分配监管行政资源的状况,既增加了食品安全监管执法过程中产生的成本,分散了各机构监管力量,又容易在执法过程中导致各种漏洞,极大降低了我国食品监管的效率。
2 对策及建议
2.1 加强生产者的道德素养
在市场经济这个时代背景下,利益最大化是商家所追求的。高额的经济利益诱使生产加工食品厂商铤而走险。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后,商家首先寻找推脱责任的途径,根本没有真正关注消费者所受到的人身伤害及财产损失。因此,建立诚信社会,加强生产者的道德素养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所在。
2.2 加强第三方监管
我国目前的食品监管是以政府为主,公众和食品行业协会为辅的模式。近年来,虽然食品协会发展较快,但其直接参与食品监管的程度还是不够。我国今后应该加强第三方监管机制,建立政府、人民、市场、媒体“四位一体”的监管结构。重点加大食品行业各个协会的力量;建立人民群众直接参与食品安全问题监管的动力机制,新闻媒体部门应进一步提高舆论监督的力度,确保每篇报道的真实性,建立失实报道惩处措施,食品相关监督管理部门应保持媒体舆论监督的独立性,使舆论监督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2.3 加快食品相关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建设
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是我国能够顺利开展食品安全监管执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通过从发达国家借鉴有利经验和积极开展食品对外交流等方式,从而建立适用于我国的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多元化法律体系;建立系统适用我国国情的食品标准体系,并应及时更新,以便跟上社会发展需要。此外还应完善检验检测体系;建立应用符合我国国情的HACCP体系;建立食品招回制度[3]。
2.4 建立集中统一、协调有力的政府主管机构
发达国家在对待食品安全问题全面、严格的监管经验很值得我国学习。比如美国食物与药物管理局(简称FDA)就是专门负责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确保食品不会出现安全问题。对于进口食品而言,美国食药局也是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全面的检验,保证了当地农产品、食品等的质量。我国应该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食品监管经验,成立专门的职能监管执法部门,统一负责整个食品安全监督和管理工作。通过这种措施可以极大改变目前我国各个行政监管部门“各自为政,效率低下”的现象,提高政府部门主导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能力与效率。
食品安全质量问题应以整个食品产业链为基础,贯穿于从生产原料到消费者食用前的整个过程,只要一个环节没控制好,都会造成食品隐患,最终导致食品安全事故。截止到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已初见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不足。因此,我们应正视和重视食品安全问题,积极采用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在公众和政府各部门的关注下,一定大大改善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参考文献
[1]王澜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定位[J].中国行政管理,2008,20(1):11-14.
[2]唐云华.发达国家对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和职能的整合[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9,12(5):15-19.
安全监管执法存在问题 篇4
农机安全监理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张庆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07期
安徽凤台县农机、公安加强了联合执法力度,在农机监理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下面,根据本人的工作实际,简单介绍下现在农机监理部门上路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进行浅析。
一、当前农机安全监理行政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现在农业部出台的部令、规范和标准,主要是针对上道路拖拖拉机及驾驶员和联合收割机的牌证管理,但是这样就使得要同原来实施委托管理时分为上路机和纯农机的两套管理模式接轨,就得将这个框架建设的更加完善。虽然这中间有很多不足和问题,例如,省与省之间管理的职责权限存在差别,现在还缺少全国统一的《农机监理条例》,这些对于整个农机安全监理行政执法来说都是一个挑战。
2.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将农机监理定位于公安车管所的角色并且省“农机条例”虽然授权农机监理机构有“对作业的农业机械进行安全检查,纠正违章”、“处理农机事故”的权利,但有很大的局限性,且各省之间也不相统一。这就使得依法行政缺乏过硬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农机安全管理同机动车安全管理在处理工作时,没有明确相同的管理手段使得工作很难达到标准。例如对农机驾驶员的违章作业、黑机非驾、事故隐患不断增加等状况,由于国家至今没有法律法规明确农机监理部门的安全检查权、违章处罚权,农机安全管理工作显得苍白无力。这就造成了 “责大、权小、手段弱”的局面。这也从侧面说明,安全隐患依然严重存在。因此制定全国《农机安全监督管理条例》是当前的重中之重。江苏省在此方面就先行一步,开始了《江苏省农业机械安全监督条例》的立法程序,想要通过立法,明确农机安全监督管理的目的、原则、农机监理机构的执法主体地位和职责、事业经费来源,解决农机监理机构的检查权、违章处罚权等问题,为各级农机监理机构开展农机监理工作提供可靠的法规依据。
3.农机监理机在构依
法行政时应具备一定的装备手段。检测装备;查取证专用装备,如数码相机、微型录音机等;执法检查、事故救援、事故调处标志;执法标志服装;夜间检查设施、装备。这些都是依法行政的必备装备手段。但在当时情况下,依法行政的必备装备手段还严重不足。这就需要政府救助补贴并且争取安全稳定的发展好农机安全生产管理投入的资金。
二、规范农机监理执法行为的对策和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cn
1.当前,要想规范农机监理执法行为,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农机管理部门要将“创建平安农机、促进新农村建设”和节庆假日、乡镇赶集日、学生放假日、全国法制宣传日等宣传时机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导向和社会舆论作用,大力开展交通安全法制宣传教育,争取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从而营造一种良好的执法氛围。2.2加大有惯交通安全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活动,让广大群众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并且要有针对性的实行,例如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以及相对比较集中的街头、社区、公园等场所开展交通法制宣传,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交通法制意识。在当今这个报纸、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维信息产波载体的时代要积极合理的运用他们的导向和社会舆论监督作用,对阻碍、抗拒农机监理部门上路执法活动的不法行为要予以曝光,引导全社会都来支持、理解、配合农机监理部门的上路执法工作,共同维护良好的道路交通安全秩序。使得农机监理执法行为得到规范化的管理。
2.法律法规是政府机构执法的准则,因此为了加快农机安全监理法制建设进程,改善监督机制,提高执法行为力度,农业部应尽快制订一部由全国人大或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农机监理工作的法律法规。法律法规都有其严密性,因此在法规起草过程中就应注意各部门之间的交叉关系,分清部门职责。当然除了国家出台农机法规外,关于农机监理机构依法行政还需制定农机安全监理行政处罚规定、农机安全检查规定、农用动力机械及配套农机具安全监督管理规定、农机安全监理标志使用规定、农机安全监理专用车配备及管理规定、农业机械上牌目录、农机驾驶员(操作手)考试题库等一系列的配套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等条例法规也要一一建设,来作为今后农机安全监理的执法依据,从而加快农机监理执法规范化,标准化进程。同时,监督体制的不完善也是阻碍农机安全监理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为 要进一步加强监督,各部门要共同建立一个具有多种监督手段和方式,全方位,多层次的集合制度,以此来强化执法监督力度。而此监督制度要注重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的相互协调,使其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监督体系更加高效、科学。为充分发挥执法监督的整体效能,使得监督部门沟通交流更加方便和集中我们可以建立各类“监督联系会制度”、“联合办公制度”、“案件移送制度”等整合机构。来使得监督机制更加全面,更加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和程序化,从而提高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发展。
4.在当今时代,任何执法活动都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因此强化法律意识,提高服务观念成为了农机监理机构的发展重点。以此来提高农机监理威望,消除义务本位、管理本位的思想,确立执政为民的法律观念。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农机监理队伍的法律知识培训,只有首先提高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才能使他们严格执法,不违法乱纪,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为使让广大农机手从执法服务中得到好处,执法管理机构实行了执法管理与服务有机结合的理念,主张推行政务公开、承诺服务、首问负责制和“一站式”办公,这些方法大大加大了执法人员的工作效率,使得广大群众跟家遵纪守法。
参考文献
安全监管执法存在问题 篇5
作者:安全管理网 来源:安全管理网 点击: 1017评论:0 更新日期:2012年01月08日为适应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1993年国家重新确立了安全生产管理体制,由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监察,行政负责,群众监督”变成现行的“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劳动者遵章守纪”。应当说,新的体制是符合市场经济体制下安全管理工作要求的,也充分体现了“企业在自主经营的同时,自主管好安全”的原则。但从全国的安全形势看,安全管理的效果并不理想,尽管党中央和国务院都十分重视安全工作,也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成立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广泛开展了安全生产专项治理活动,但全国的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甚至有知名人士称我国已进入了第五次事故高峰期。且不说这种说法是否确切,但严峻的安全形势是客观存在的。究其原因,并不在于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存在很大问题,当然体制本身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但关键在于具体管理工作的落实。企业是否自主负责了,行业的管理是否到位了,国家监察的力度是否有力了,群众的监督意识是否增强了,劳动者的安全素质是否提高了,这都是决定安全形势的关键因素。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和工作感受,仅就当前安全管理和安全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谈点粗浅看法,以求抛砖引玉。
一、存在的问题
1、安全管理的主体不够明确,安全管理存在弱化现象。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安全管理的主体是现有的安全部门,其实不然。有这种认识的人,一方面没有充分认识到安全管理的特点,另一方面就是没有真正领会“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内涵。安全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只要有生产、经营和活动存在,就永远存在安全问题,而且影响安全的因素又是多方面的、复杂的、随机的和难预见的。各类安全因素涉及到方方面面,涉及到每个人和每个部门。因此,安全工作不是哪一个领导和哪一个部门的事,需要齐抓共管,每个人和每个部门都有安全管理的职责。
从管理的主、客体上分,各级职能部门都是安全管理的主体,对安全工作负直接的管理责任,而安全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和经营单位的人员和财产,员工和财产的安全是安全管理的资源,而安全监督只能是外部因素。从我国现有的管理体制看,安全管理的主体较多,大致可分两个层次,一是政府、行业管理层,二是企业管理层。政府的经济主管部门、行业管理部门、执法部门以及企业的技术、物资、财务、人事等部门都是安全管理的主体,都有各自的安全职责。从这一意义上讲,现有的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不应该承担具体的安全管理职责,即便是有,也只能是宏观综合性的管理职责,这在国家原劳动保护行政管理中已有界定,否则,职能部门的安全责任意识会逐渐淡化,会产生依赖心里,总认为安全的事就是安监部门的事,最终弱化了整体安全管理力度。也正因为存在这种片面意识,所以领导把安全工作的重担放在了安监部门,有点甚至无论发生什么性质的事故,安监人员都要受到处理。但安全监督毕竟只能发挥外因作用,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因,是安全管理,单纯强化监督,而不规范和加强管理,是解决不了安全生产实质性问题的。
2、安全管理成效不佳,行业管理跟不上。突出表现在立法滞后,法规不健全,安全生产的标准、规范落后,甚至不健全。这说明政府和行业管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即上层的安全管理主体没有管理到位,导致中层的企业管理者无章可循,管理没有依据,管理没有思路和模式,最终导致被管理的客体不具备安全条件或安全素质不高。另外,政府和行业管理层在管理上要抓住重点,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制定法律、法规、标准和推广先进管理技术、先进管理模式上,不应局限于管一些具体事务,如开展活动、组织安全教育、搞一些突击性检查等,更不能带有某些商业行为。具体说,政府和行业的职责就是提供安全生产标准和规范,让生产经营单位去贯彻执行。至于生产经营单位采用什么方式去执行,去贯彻,则是生产经营单位自己的事,政府不要介入的太多。这同时要求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要加强这方面的监督和约束,对生产经营单位不落实国家和行业标准和规范,就要严格法律、法规程序,该处罚的处罚,该处理的处理,做到管理层和执行层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3、安全监督力度不够,管理与监督没有实现有效的分离。尽管国家和企业对安全监督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安全监督体系也比较健全。但由于管理职责不理顺,大部分安监部门既有管理职责,又有监督职责,这样,不仅管理跟不上,也极大地消弱了安全监督的力度。另外由于上层管理者管理不到位,缺少必要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致使监督部门缺少监督依据,不能依法监督。最重要的是安全管理与安全监督没有实现有效的分离。因为安全管理和安全监督是安全工作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工作性质不同,管理要接受监督,监督促进管理,即安全监督部门不仅监督安全客体,同样监督管理主体。因此,管理和监督不能融为一体的。而实际工作中并非如此,分管生产的部门设安监部门,分管生产的领导分管安监部门,这种管理体制在政府存在,在企业也存在。就国家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而言,大部分挂靠在经贸委,很少有独立的,这自然存在“管生产的管监督”问题。
笔者近日看过有关第三方监督的一篇报道。指出,原国家劳动部一直是国家职业安全监察的执法主体。1998年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之后,新成立的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不再履行这一管理职能。原劳动部承担的煤矿安全监察职能,交由国家经贸委下新成立的国家安全生产管理监督局负责。一位从事煤矿安全工作的资深人士评论说,“管生产的管安全”,把已经与国际接轨的由劳动部门作为第三方进行监督的安全生产体制,改得反而缺乏第三方监督了。而世界各国的职业安全监督工作通常由劳工部负责。美国、法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也是
由劳工部负责。而且,几乎所有的中欧国家、拉美国家、中美国家和所有讲法语、英语的非洲国家也都是由劳工部负责。这种政府职能结构更有利于实现“第三方监督”。有关专家指出,中国政府的职业安全监督结构应该与国际接轨,这不仅是政府职能专业分工的需要,也有利于国际交流与合作。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国际劳动组织的会议,往往由政府主管部门、雇主、雇员三方代表参加。中国是国家经贸委组团参加,国家经贸委既代表政府,又代表雇主。有关专家指出,“国家安全监督部门实际上自己监督自己”。特别是一些地方机构为保护当地政府税收来源,即便有安全监督机构,但由于隶属当地政府管理,很难真正起到第三方监督的作用。可见,直接关系安全生产的第三方监管还面临相当大的挑战。
二、措施与建议
为了尽快扭转安全形势的被动局面,切实搞好安全工作,保障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在不断完善安全监督管理体制的同时,加快安全配套法规和安全标准的建设工作,规范行业管理,加大安全监督力度,实施全员安全素质教育工程,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1、以贯彻《安全生产法》为契机,尽快完善配套法规体系。当前要重点完善与生产经营活动关系密切的行业安全标准和安全技术规范,使生产经营单位从根本上达到安全要求,提高本质安全性。第二要及时出台安全管理责任行政处罚法规,明确责任主体。管理者管理不到位要追究管理者的责任,操作者不按规定执行要追究操作者的责任,监督者不履行监督职责,要追究监督者责任,努力改变现有的责任分不清,出事后都有连带责任的不合理局面。
2、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要单独开展工作,不能挂靠在经济管理部门,可实行垂直领导,并进一步明确监督职能,加大安全监督力度,切实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依法监督上来。同时,要改变现有的安全监督领导体制,改原有的管生产的领导负责为一把手负责,或单独配置安全总监职位,领导安全监督部门工作。政府和企业都可以改成这样的监督领导体制。安全监督部门在履行监督职责的同时,可以兼有少量的综合管理职能,如组织一些全国性的安全活动等,但不要太频繁。安全检查同样如此,不要出事后就搞突击性检查,意义不大,特别是专业性强的安全检查,不能单纯看成一项督促性工作,要作为安全管理的一项主要内容分解落实到具体职能部门,以提高检查质量,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3、实施全员安全教育工程,加强全社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培训。要在加强基础性安全教育的基础上,加强社会全员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教育;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商业媒体的宣传作用,借助对产品的广告和宣传,宣传安全知识和法律、法规,提高全员安全
意识;要规范企业内部的安全技术培训和安全意识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切实保证作业人员应知应会,提高防范事故的能力。
4、在当前企业综合管理水平普遍不高而且没有达到依法加强安全管理的情况下,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企业安全管理的指导。要通过一些中介组织,积极推行先进管理经验和管理办法,指导企业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决不能就安全管安全;要把安全工作纳入到企业整体管理工作中,通过规范管理,提高人员素质,改善工作环境,优化生产组织,提高科技含量等手段,奠定扎实的安全基础。
5、要高度重视无行业主管部门的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体组织的安全工作,政府要委托兼管部门,防止出现管理上的空挡。
6、严格生产、经营安全资质审查制度,对不具备安全生产经营条件的单位和个体组织,坚决落实安全“一票否决权”,取消经营资格。同时对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也要严格安全教育培训制度,资格认证制度,提高一把手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
安全监管执法存在问题 篇6
存在的问题及措施建议
一、循环经济示范区基本情况
四平循环经济示范区始建于2005年,为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园区建设坚持“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安全经济,2010年实现产值15.3亿元,全口径利税6000万元。园区共有企业35家,其中机械加工企业23家,建材企业2家,食品加工企业2家,饲料加工企业2家,其他行业企业6家。出于园区内企业以机械加工企业为主,建材、轻工企业为辅,没有危化企业的分布特点,园区易发、多发安全事故种类主要为火灾事故、机械伤害事故和触电事故。
二、安全监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意识不够强。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实际投资人在思想上一味追求经济利益,“重生产,轻安全”,缺乏安全主体意识,对存在的隐患重视不够,执行《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和标准不严肃,不重视、不理解执法人员的监管,认为安全执法是在给他们添麻烦,找别扭,是发展环境不够宽松,对执法人员提出的安全隐患整改不到位,敷衍了事,导致企业安全生产环境险象横生、带病运行,没有从根本上把职工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存在侥幸和麻痹心理。
(二)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专业知识不强、作用不明显。虽然 1
园区内多数企业按要求配备了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建立了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但由于企业大部分安管员都是“半路出家”,在企业台帐资料、隐患查找、应急预案、事故处置等方面的业务知识匮乏,管理威信不高,工作效率较低,存在“不会管、不敢管、管不了”的现象。此外,对员工的安全培训只停留在简单操作规程和厂规厂纪方面的培训教育,员工缺乏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技能,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三)园区管委会监管力量不足。目前,园区企业实际投产已达35家,生产单位较多,设备和工艺比较复杂,危险因素多,发生事故的概率较大。但是安全生产监管人员只有2名,监管队伍人少,工作压力较大,效率不高,安监人员凭经验监管,监管科学性、专业性、有效性不强。缺少基本的安全技术装备,如相机、便携式可燃气体浓度检测仪、有毒气体浓度检测仪、粉尘浓度检测仪、噪声检测仪等。
三、措施建议
(一)加大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力度。严肃安全生产隐患整改责任追究机制,对不及时整改事故隐患或整改不到位的单位及其负责人给与相应的行政处罚,狠下心来,拉下脸来,提高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威信力,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通过执法检查和处罚震慑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促进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加大安全技改投入,逐步淘汰落后工艺,引进安全设计更完善、更人性化的设施和装备,提高安全保障水平。
(二)强化全员安全培训工作。一是鼓励企业选择作风好、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的人员参加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培训或直接聘用具有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的安全生产专业人才,充实到安全管理一线,提升安全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二是强化三级安全教育,广泛开展新员工入厂的厂级、车间、岗位的“三级安全教育”和在职员工、换岗员工的岗位安全再培训、再教育,把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的理念进行强制性灌输,使员工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防范技能,减少习惯性违章现象。三是加强对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坚持特种作业人员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建立特种作业人员管理数据库,企业新进特种作业人员必须在安监部门登记,以便跟踪监督管理。
安全监管执法存在问题 篇7
一、我国建筑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现状
我国建筑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如图1所示, 在政府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下, 监督管理体系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来保证。而当前我国有关法律法规还存在一些缺陷, 主要还是依靠行政手段来进行监督管理。自从《建筑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等颁布实施以来, 目前我国75%的县级以上地区逐步建立了安全监督管理机构, 它对减少和遏制建筑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促进建筑施工安全水平提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标志着我国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但是, 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今天, 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监督管理体制远远未能解决建筑业的安全生产问题, 因此当前的建筑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建筑业市场的发展。 (图1)
二、我国建筑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 建筑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
当前, 我国与建筑安全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 相关条款比较抽象, 操作性不强, 且一些建筑安全生产行政规章发布的时间过久, 不适合现行建筑安全生产形势的发展要求;另外, 现行的建筑安全生产技术标准规范不够健全, 如《建筑法》中规定了建设、施工、勘察设计、监理单位的安全责任, 但具体工程建设中, 还涉及设备租赁、劳务承包、咨询等建设参与者, 而对这些主体的安全生产责任法律法规缺乏明确规定。另外, 法律法规对安全监督的执法主体设置不规范, 安全监督机构国家设有安全生产监督局, 行业设有质量安全管理部门或独立的安全监督站, 但各职能部门职责重叠、交叉, 存在监管不到位、监管力度不够的弊病。
(二) 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机构体制不健全。
在建筑安全监督管理过程中, 仍有一些地区和城市没有设立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和配备专职建筑安全监督执法人员, 致使一些建筑企业不了解建筑安全技术的法规和标准, 更无法贯彻执行;很多地方政府安全监督管理机构权利过小、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人员不足、素质良莠不齐、安全监督经费紧缺等致使安全监督管理工作难以开展;目前我国没有足够先进的安全监测设备和科学有效的监管手段应用于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而多部门实施的集中执法更使得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机构丧失了对安全生产违规、违法责任主体的处罚权, 因此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是建筑安全生产管理中的普遍现象, 从而也致使安全监督机构在日常的安全监管工作中严重缺乏权威性。
(三) 建筑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之间缺乏相互监督机制。
我国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缺乏内部监督管理机制, 由于施工企业安全管理包括施工单位内部安全行为的监管和对分包单位等安全行为的监管。同时,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监督管理和协调配合不够, 建设单位对工程项目建设进行的安全监督管理, 并不是直接对施工现场进行监督检查, 而是通过委托监理企业进行, 而监理企业监督的范围和内容又受限于业主的利益和权责范围。因此, 监理企业的监督行为并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 而由于我国的监理市场混乱, 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更不能保证监督管理的质量。与此同时, 建设单位与设计单位、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与设计单位等之间的监督管理脱节, 造成建筑企业之间缺乏相互的监督机制, 因此难以保证建筑企业之间的安全监督管理的有效性, 因而也就不能发挥企业之间相互监督管理的作用。
(四) 中介机构的安全监督管理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由于我国大多数中介机构是政府主管部门划分来设立和管理的, 因此主管部门在与中介机构的利益关系被切断后, 失去了监管的积极性。而有些社会中介机构脱钩后主管部门仍是政府机构, 这些机构难以完全与政府脱钩从而独立成为一个真正的自律机构, 实现“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目标, 政府部门与中介组织之间的社会定位仍不够明确, 长期存在政企不分等体制性障碍, 政府职能尚未得到根本转变, 制约了中介机构的组织发展和行为规范, 监督力度明显不够。
三、建立健全我国建筑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对策分析
(一) 完善我国建筑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
在我国建筑安全监督管理过程中融入标准化、体系化的法律法规框架, 明确划分建筑各方主体的安全责任;制定完善建筑企业安全生产考核配套规章;认真做好施工企业安全管理规范和建筑施工安全技术管理规范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 制定、完善和及时更新地方建筑安全生产法规, 尽快形成国家和地方相互呼应、互为补充、比较完善的建筑安全生产法规体系, 同时还要保证法律法规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因此, 健全和完善的建筑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 有利于保障建筑从业人员的生命安全, 有利于落实建筑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二) 完善建筑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运行体制。
完善我国建筑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运行机制, 首先应明确监督机构的执法定位, 确定其单位性质为行政部门, 鼓励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大胆执法, 将监督机构的性质由执法类的事业单位直接转型为主体上由财政全额拨款的行政执法单位, 使其行使行政执法更加合理合法。其次应避免多部门集中执法, 对于监督机构应实行垂直管理以排除行政干扰, 使监督管理能充分运用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和现行规范标准。最后为了保证政府安全监督管理的有效性、全面性和权威性, 监督机构应提高监督队伍的素质和监督工作水平, 加强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教育, 完善安全监督管理检测手段, 不断探索和实践适应不同时期要求的施工安全监督管理模式, 建立起规范的工程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制度, 提高施工安全监督工作水平。
(三) 强化建筑企业安全监督管理机制。
建筑企业是搞好安全工作的主体, 只有他们加强安全管理, 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建筑安全管理工作的良性开展, 因此在认真执行现有建筑安全生产制度的基础上, 合理划分建设各方主体应承担的安全监督责任。建设单位在工程建设中应自觉担负起建筑安全监督管理责任, 并增设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同时, 还指导和督促施工单位建立安全生产保障体系, 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管理制度。监理单位和其他建设相关责任主体也要落实安全责任。在强调施工单位按事故鉴定结果承担相应责任的同时, 业主也应对安全事故承担相应的间接责任, 监理单位承担安全事故的监督失察责任, 设计、勘察和咨询等企业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使得建筑安全生产人人关心, 从而建立一套良性的安全管理监督运行机制。
(四) 加强建筑安全监督管理中介机构的发展。
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壮大和发展, 建筑安全监督管理不断由政府监管向市场监管的转变, 随着监督性质、监督内容和监督方式的不断调整, 建设安全监督管理成为以第三方签证审查为主要责任的中介机构, 这些机构应得到持续、健康、有序的建立和发展。同时, 政府监督对其他性质的服务机构 (如保险服务机构) 起到了促进作用, 保险公司委托中介服务机构对投保单位进行安全咨询服务, 并做好预防控制工作。这样能够发挥社会各界力量, 增加现场日常的安全管理力度, 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频率。因此, 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建筑安全监督管理就是把社会力量引入安全生产的保障之中, 完善建筑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培育引导这些中介组织的建设和发展, 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提高建筑安全生产整体管理水平, 开创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新局面。
摘要:本文从建筑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角度, 分析现阶段我国建筑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提出建立健全建筑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应以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为依据, 并通过完善建筑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运行机制, 强化建筑企业的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和加强建筑安全监督管理中介机构的发展等方式, 开创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新局面。
关键词:建筑安全,监督管理,安全监督管理
参考文献
[1]张仕廉, 马亭, 王锋.构建我国住宅质量保证保险体系.土木工程学报, 2007.1.
[2]何世民, 陈震.建筑安全生产监督工作现状及发展探讨.建筑安全, 2007.4.
安全监管执法存在问题 篇8
中国拥有巨大的金融资产存量,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15年7月发布的《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显示,2014年中国的国家总资产已达691.3万亿元,能够从容应对1.5次金融危机。但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和业务的不断深化,今后势必会产生诸多风险及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2015年9月以后,P2P等互联网金融的跑路现象日益突出,“泛亚”事件、“大大”事件、“E租宝”事件等都时刻提醒着人们互联网金融除了便捷的服务以外,风险也无处不在,加大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力度已势在必行。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一)第三方支付
以第三方支付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是在央行及各级监管部门的关注和支持中蓬勃发展起来的。支付宝、微信等各种新型的互联网支付方式在全国已广泛展开。通过第三方支付可以节约很多项目的成本,例如:POS机刷卡手续费、线上和银联相关手续费、在其他平台的资金占用成本、接入费用。2014年我国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已达8076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0.3%。其中,支付宝、财富通在第三方支付中的占有率最高,达到了70%。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环境的不断优化,支付场景的不断丰富,以及金融创新的活跃,未来中国第三方支付也会向生活化、移动化、金融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二)P2P借贷
我国P2P借贷始于2007年,经过几年的积累之后,于2012年至2015年间出现了井喷式的现象,其作为银行业务的补充,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了资金的支持,也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各大商业银行也纷纷涉足P2P借贷,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中信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等都借助业界最领先的P2P平台技术,将信贷服务覆盖到更多的小微企业,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P2P行业在2012-2014年期间发展迅猛,成交量从2012年的212亿元增长至2014年的2528亿元,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69%,贷款余额从2012年年底的56亿元增长至2014年年底的1036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达333%。截止到2014年底,全国共1575家P2P平台,主要分布在广东(349家)、浙江(224家)、北京(180家)、山东(149家)、上海(117家)和江苏(104家)。
(三)众筹
众筹融资是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之一,可以明显降低融资门槛,为小微企业服务。自从互联网金融进入社会以来,众筹融资就被认为是供给方和需求方的有效载体,不管是股权式还是非股权式在中国都得到了快速地发展。我国众筹产业形成了以奖励和股权众筹为主,混合众筹和公益众筹为辅的局面。到2015年11月底,我国众筹平台总数量已经达到211家,其中53家属于2015年上半年新诞生的平台,成功募集46.66亿人民币。众筹平台主要集中于北京,广东和上海三个地区,其中北京平台数量处于绝对优势,占总平台数的27.5%。从形式上看,奖励类众筹项目数量最多,约占总项目数的55.59%,股权类众筹项目占比27.6%,混合类众筹占比16.81%。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存在的安全问题
(一)跑路现象频发,资金安全无法保障
我国互联网金融作为一项新兴事物,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被一些不法分子为达到个人利益,利用快速便捷的方式获取收益。由于目前国内互联网金融的诚信不足导致投资者连本金都无法收回的现象屡见不鲜。以P2P为例,2015年全国共有2000多家,虽然综合收益率达到了17.96%,由于最终诚信不足,跑路现象频发。“鑫丰易贷”、“大大集团”、“盛融在线”、“三农资本”等公司都出现了跑路现象,而“E租宝”事件的爆发则是P2P跑路的高潮。上线仅505天,吸金就达745亿元人民币,共涉及90万投资者,其涉案金额之大、范围之广在中国互联网金融历史上绝对是前无古人的。而全国因诚信不足引发跑路的排名依次是:山东、广东、浙江、上海、北京、江苏、安徽、四川、湖南、河北。
(二)技术不成熟导致频繁遭受黑客攻击
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的历史也就不过两三年的时间,技术不成熟导致频繁遭受黑客攻击的事件时有发生。2013年12月,位于广东的“E速贷”、“快速贷”、“融易贷”、“融信网”等P2P公司集中受到黑客攻击,虽然没有出现资金被黑客转走的事情,但P2P平台却发生了交易者无法交易的异常现象。2014年春节的时候,“拍拍贷”、“好贷网”、“火币网”等多家互联网公司的网页平台遭到了黑客的攻击导致投资者无法正常提现,平台负责人也收到了黑客的诈骗短信。2014年9月在深圳更是出现了利用伪造的二维码,通过信息泄露,非法在第三方支付过程中套取现金达300多万元人民币的事件。
(三)诚信不足
诚信不足也是影响中国互联网金融安全的重要原因,互联网金融的核心环节是风险控制。由于互联网金融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点,因此,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成本极为低下,诚信在很多方面就属于道德范畴了,缺乏相应的征信监管,第三方支付、P2P均遇到过诚信不足的案例。2014年12月,“宝驾租车”、“小猪短租”、“你我贷”等近30家从事租车、租房、网贷等行业的P2P平台联合发起成立了“P2P诚信联盟”。这是国内目前唯一一家横跨多个行业的P2P平台的自律联盟,联盟成员共享彼此的诚信黑名单查询权限,以全面提升风控体系,抱团应对不断增多的骗贷骗租行为。就连一向感觉安全的众筹也曾遭到过诚信问题,2013年夏天的“智能手表”就曾发起地众筹项目,最后融得150万美元的资金,却在2014年11月跳票,最后更爆出众筹资金用于购买法拉利的丑闻。
(四)专业人才广泛缺乏
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保驾护航,但发展过程中需要的专业人才却广泛缺乏。光大银行、浦发银行、农业银行、东吴证券股份公司、国联证券公司、诺亚(中国)控股有限公司、上海点融网、北京融360、双乾网络支付公司、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大信会计师事务所、建纬律师事务所、CBD招商中心、赛富科技有限公司、中润保理、诺亚财富、宜信投资这些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公司普遍感觉到缺乏既懂金融业务知识又懂管理的人才太缺乏了。在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从业人员有些都没有进行专业的金融知识学习,从人才市场招聘过来经过简单的培训后直接上岗,与从事其他推销行业的人员并无太大的区别,人人都是客户经理,只要完成公司月度交给的任务,就可以获得提成,功利性很强。
(五)法律法规尚不完善
互联网金融在我国才刚起步,从目前的金融监管体系来看,大都是针对传统金融而言,尚无国家层面的立法,虽然2015年7月18日央行会同有关部委牵头,起草、制定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许多鼓励创新的政策措施,但也只是从宏观层面规定了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总体的意见,一些细节方面如虚拟货币是否合法等尚无提及,在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互联网金融业务更新速度快,很多互联网金融业务极易引发经济纠纷,特别是P2P网贷极易成为不法分子从事非法集资和诈骗等犯罪活动的温床。2015年接连出现的“泛亚”事件、“MMM”事件、“E租宝”事件、“大大”事件等到目前为止依旧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三、完善我国互联网金融安全的监管之策
(一)完善互联网金融产品
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至今,已经出现了第三方支付、P2P借贷和众筹融资等形式,从发展的情况来看,各种互联网金融形式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再加上国家的政策支持,未来的发展潜力势不可挡。以第三方支付为例,目前使用的方式主要有“银联商务”、“支付宝”、“财富通”、“银联在线”、“快钱”、“汇付天下”、“易宝支付”、“通联支付”等,这些方式大都可以完成正常的交易。未来可以考虑引进P2B模式,这是一种新型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它能够帮助企业快速融资,且成本低于传统银行融资服务的标准,尤其适合于中小企业融资,通过不断完善产品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
(二)加强对用户的保护力度
首先,由政府委托行业协会,制定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细则,成立专门的互联网金融保护机构,对于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严加保密,处理在互联网金融业务活动中出现的各类纠纷,受理并协调各类互联网金融案例的法律援助。其次,健全互联网金融信息的披露制度,目前参与互联网金融的消费者大都是通过亲戚、朋友等关系介绍了解信息,为了获得高额回报参与P2P、众筹等形式的互联网金融业务,一旦出现风险,极有可能连本金都无法收回。最后,建立后期诉讼制度,一旦参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消费者在遇到资金无法收回的情况,可以及时向消费者服务平台进行申诉,通过申诉,在互联网金融协会的牵头下,做好后期的资金追讨工作,在追讨无果的情况下,还可以及时向司法机关进行举报。
(三)完善征信体系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征信体系的完善,具体做法:其一,必须推行实名制,在大数据时代下,通过电商数据、信用卡数据、社交网站数据、小额贷款数据、第三方支付数据、生活服务类网站数据等进行统计核查,进入个人身份证系统,对于客户信用的级别可以根据之前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真实数据进行定级,一旦出现欺诈行为,可以将这些“老赖”通过电子信息的方式进行公布。其二,对于平台信用建设可以采用积分制度,这有点类似于机动车驾驶员的考核记录,通过对中国互联网金融开展情况的实际调研,整合调研数据,对互联网金融公司的运行平台进行打分。其三,规范从业人员的信用行为,可以通过由行业协会出面引导从业人员增强学习意识,可以出台一些法律法规,规范从业人员的信用服务行为,使从业人员不敢借着互联网金融从事资金池、非法集资、庞氏骗局等的违法行为。
(四)加大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
培养未来互联网金融人才,需要具有国际化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一方面要注重与世界互联网金融发达国家,特别是与美国建立长期的交流与合作,引进高水平的研发机构和互联网金融人才,以解决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遇到的技术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选派一批当地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领军人才出国深造,学习西方国家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宝贵的经验以提高身身的创新能力。我国大量互联网金融人才还是要靠我们自己培养,由于未来互联网金融人才应该是复合型的人才,应该既懂得金融学方面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学会国际营销、市场分析以及计算机熟练操作的技巧。为此,我国高校还可以通过协同创新为目标,围绕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组成联合研发团队,以培养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人才,特别是对于P2P、众筹融资等出现的风险问题能及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五)完善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
【安全监管执法存在问题】推荐阅读:
安全执法存在的问题07-14
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分析05-20
乡镇安全生产监管问题工作总结10-13
(安监总政法〔2010〕183号))安全生产监管年度执法工作计划编制办法10-04
论无照经营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7-04
浅谈黑网吧监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07-24
我国银行监管法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12-20
网上银行反洗钱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08-13
监管安全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