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有效性生物教学

2024-08-12

高中有效性生物教学(共12篇)

高中有效性生物教学 篇1

有效教学, 简单地说就是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通过教学, 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并形成一定的思维品质。那么,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才能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笔者谈谈个人的几点做法。

一、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

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成功的导入能很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还能较好地突显知识的重难点。因此, 教师应当认真研究教材, 密切联系教学内容, 精心设计好新课的导入, 以此引发学生积极的探究欲望。如教学必修二第四章《遗传的分子基础》中的“基因突变”时, 某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基因突变的具体事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导入新课。他虽力求新异, 却没有从教材中的相关图片出发, 而是大谈特谈有关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具体症状。这样的导入没有抓住教学的中心, 学生依旧徘徊在新知学习大门之外。听了这节课后, 笔者对自己的教学预设做了反思和改进。笔者在讲述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具体症状后, 组织学生先讨论:为什么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和正常人的红细胞的形态不一样?再利用学生所学的知识步步设问:蛋白质不一样则细胞的形态不一样, 那为什么蛋白质会不同呢?控制蛋白质合成的信使RNA上的密码子不同, 为什么?为什么转录形成RNA的基因会不一样呢?进而导出本节课的重点:基因上碱基对的改变引起生物体性状的改变。从而顺利地与教学中心实现“对接”, 并促进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与自主探究去获取新知。

二、知识点讲解要抓“主干”

不管是哪门学科, 它的课堂教学都是由若干个知识点衔接在一起的, 它们具有较强的关联性, 也许会因为一处脱节而全盘崩溃。但对于高中生来讲, 这就多虑了, 因为他们有一定的自学和弥补能力。所以, 我们在教学时不能面面俱到, “眉毛胡子一把抓”, 否则学生会看不到知识的重点、掌握不住知识的核心。就此, 我们在讲解知识点时, 应抓住其“主干”, 在“主干”上下工夫、做文章、搞拓展, 设法使学生透彻理解, 同时促进学生自己由主及枝, 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

三、问题设计要合理

“提问”是教师检测学生知识理解和掌握程度的有效措施, 也是学生学情的反馈途径之一。因此, 教学中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具有合理性、层次性、指向性, 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从中获取知识,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 某教师上“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复习课时, 上来就直接提问:“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有何区别?”结果课堂上出现了较长时间的冷场。课后, 笔者进行了反思发现:这个问题提得太大, 学生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没有思考的重点方向, 导致他们无法参与教学活动。与此同时, 笔者也对自己的教学预案进行了修正, 把问题改成:“你能够从染色体的数目以及细胞分裂的次数等方面来简述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区别吗?”结果笔者发现, 学生找到了问题的关键, 有了思维的指向, 逐步得出了答案。

四、正确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笔者曾经听过某位教师的《生态系统的稳态》复习课。课上, 他直接布置学生带着以下问题看书: (1) 数一下某陆地生态系统共有几条食物链? (2) 其中初级消费者有哪些?占有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有哪些? (3) 其中的鼠占有几个营养级?数分钟后,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再集体回答。

就上述的问题, 笔者在课后做了仔细的研析:第一问, 要想让学生数清、数明食物链需大量的学习时间, 得不偿失。数对的学生, 也只能说明其态度是认真的;数不对, 也并非其真的不会。第二问, 教材中有明确的答案, 学生的回答也只是复述性的, 没有思维的价值。第三问, 表面上看问题不错, 但也是一个数数问题, 没有多大的思维提升空间和价值。这种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是“貌合神离”的, 学生几乎没有思维、没有探究。教师的设计没能较好地反映出“食物网”中常考、易错的问题。据此, 笔者在给学生复习这课时, 重新设计了用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 (1) 在某陆地生态系统当中, 能够体现的种间关系有哪些? (2) 在该食物网中具有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有哪些? (3) 食物链交错成食物网的原因是什么? (4) 一条食物链的起点和终点应该怎样判别?

这样一来, 一方面有益于促进并活跃学生的思维, 便于他们从整体上把握并建构“食物网”的知识, 同时也能将过去学习的“种间关系”在此得以温故;另一方面能促进学生在导学过程中不断地提出新问题, 思考新问题, 最终解决新问题, 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不可忽视课堂总结

俗说:做事要“有头有尾、善始善终”。课堂教学也一样。因此, 我们必须做好课尾总结、归纳工作, 这样才能“画龙点睛”, 才会使课堂教学再起波澜, 从而让教学活动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总之,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注重各个环节的设计并将其进行有效的组合与链接, 为学生创建和谐的学习环境,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活跃学生的思维, 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高中有效性生物教学 篇2

唐晓冰

(湖南省邵阳市第一中学)

摘 要:新课标的实施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教师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构建更加有效、高效的课堂,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许多学校都在开展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研究,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质量;实验教学

生物这门课程作为学生在高中时代需要重点学习的科目之一,教师构建高效的生物课堂,能够增加学生的生物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追求有效教学的形式,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由此可见,高中生物教师对生物课堂有效性教学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

一、注重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忽略课前备课的准备工作

生物教师往往注重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却忽略了课前的备课工作。许多教师课前备课就是在网上下载现存的《导学案》和课件,没有认真研究《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缺少对学生具体情况的分析。我认为教师在课前充分做好备课工作,首先,在深入研究教材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三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然后,根据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最后,确定教学内容中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顺序,编写达标练习,书写导学案,制作课件。教师在课前充分做好备课工作,对教学内容能游刃有余,在课本知识基础上拓展其他的生物知识,做到胸有成竹。因此,构建有效的生物课堂,教师除了要注重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还要重视课前的备课工作。

二、注重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忽视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为了追求新颖,提高的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节节课是多媒体教学,每一节课从头至尾都是多媒体教学。很多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了教师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出现,虽然使高中生物教学无论是从时间上、内容上,还是从课外资源拓展上都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教学平台。但是多媒体教学技术是辅助教学手段,不是唯一的教学手段,更不是唯一的教学方法。我认为,不应该彻底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将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和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优势结合起来,发挥其最大的教学作用。教师还会出现一种教学情况,那就是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有些高中生物教师利用多媒体制作教学课件,虽然这样会节省大量的课上板书的时间,但是高中生物课程完全是按照教师的课件进行的,这样就使课堂丧失了一定的灵活性,这从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教师的教学灵活性和学生对生物学习的想象空间。

三、注重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和自主展示,忽视教师补充纠正和总结提升

新课标的教学更加侧重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等,很多教师根据《导学案》将知识问题化,对问题分组探究,学生充分讨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例如,学生知识的局限性、生活阅历的限制、生理发育不成熟等因素,导致很多时候教学没有真正地落实,更加侧重于形式上。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要对学生探究的知识补充完善,指导学生透过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分析和归纳,与前面学习的知识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注重课堂教学研究,忽视课后教学反思

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时,容易过度注重课堂教学研究,而忽视课后的教学反思。新课标注重构建有效的高中生物课堂,于是,很多高中生物教师将自身的视角重点放在了课堂的教学研究上,重点研究在授课的时候用怎样的教学方法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却忽视了课后教学反思。其实,教师更应该注重课后教学反思,教师在每堂课结束后,及时地对自己课上的教学进行思考,及时地认识到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这样可以加以改正,能够更加完善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教师课后要及时地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反思,也可以与其他的高中生物教师进行交流讨论,吸取其他教师在教学上的优点,更加完善自身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构建有效的高中生物课堂。

综上所述,高中生物教师在进行有效教学的时候,要避免步入教育的误区,要能切实地提高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陈超。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J]。生物技术世界,(03)。

[2]顾红华。新课标下高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探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06)。

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 篇3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改;有效性教学

随着经济的进步,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人才战略的相应发展。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也为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高中生物课堂这一主阵地,打好每一场高中生物素质教育的攻坚战,成为了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道主课题。本文就高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性教学来做一个研究报告,希望能抛砖引玉,以飨读者。

教育的发展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特别是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发展的根基。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则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重要渠道。高中学习阶段时间紧张、任务量繁重,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摆在每一位高中教师面前的职责。生物作为一门研究生命活动规律及新陈代谢等的学科,具有自身学科的特点,应在教学方法和设计上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即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以学生的综合发展和全面提高为主要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最终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本文就高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性教学来做一个研究报告,希望能抛砖引玉,以飨读者。

一、生物课堂生活化

课改下教育的目的是使我们转变过去应试教育的落后观念,突出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即要做到学以致用。高中生物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很多知识都与我们的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结合生活里面的一些现象或者问题来进行,一方面能够使学生了解到所学知识的实际价值,另一方面从学生的实际状况来看,生活中的知识往往是他们最为感兴趣的内容,这样就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进而激发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样就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在讲解“基因突变”这一问题时,我们就可以首先联系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来导入所学,从社会上现在禁止滥用抗生素的问题着手,向学生解释为什么这样要求,进而结合所学知识,这样学生带着熟知的问题着手,慢慢地投入到需要学习和探究的问题,这样既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还比较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生物课堂真正地成为生活化的课堂。而且还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够收获知识,也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二、注重与学生互动

高中新课改的核心就是要改变过去教师教学过于关注知识的讲授,而往往忽略学生的实际需求的问题,导致课堂教学效果较差的现状。而是要切实的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在教学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共同提升,真正做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而在这样的要求下,开展互动式教学,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全员互动使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我运用模型法组织的“精子的形成过程”,8个人为一个小组,两两合作,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材料,带着问题来探究减数分裂的过程,学生实验结束时,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所做模型的结果是完全相同的,但第二小组仍对第一小组的汇报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原因是:第一小组在汇报时模型显示“减数第一次分裂是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第二个小组却说“减数第一次分裂是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并摆出了证据,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针对上面两个小组的分歧,我没有主观评判对与错,而是让事实说话,最后通过大家观察显微照片,证实减数第一次分裂是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就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这样的课堂,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树立起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生物课堂教学创新化。我们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探究、练习、实验,如果能在表象的基础上,适当引发学生开拓思路,进行假设、推测、联想、想象,不仅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基础,还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识记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这也正是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创新型、开拓型人才必备最初思维基础和今后发明创新的最早的“潜意识”,也是生物教学中刻意必行的。

三、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

信息革命的到来,使得多媒体技术已普遍成为学校的一个重要教学手段。它一方面可以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片或图表将宏观、抽象的理论知识转换成微观、具体的知识点,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另一方面它通过动态图片和声音,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同样可以有效使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它可以通过动画和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观察和理解生物变化的每一个细小环节。这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记忆能力,又能使每一个抽象的知识点变得易懂。

四、注重细节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力是洞察事物以及掌握知识的重要基石,因此,需要注重学生观察力培养并养成注重细节的习惯,有效的提升学生生物学习成绩,减少不必要的失分。例如在学习“细胞分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将“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图以及“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图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找茬游戏”。通过学生的各自观察来发现这两个细胞有丝分裂工程的不同点。并由学生进行描述、讨论,再由老师经行总结,加深学生在学习这一知识点的印象。

五、理清知识脉络、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体系

高中生物学习中,很多知识点既有独立性,又有着相互的关系,一开始学习,学生能能清楚的了解掌握的知识点,当学习一段时间之后,由于知识点非常零碎,需要记忆的东西很多很多,知识点容易混淆,往往导致学生在学习认知中概念模糊不清,则需要教师适时的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网体系。学生在学习一段知识后,应及时归纳总结,以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为线索,构建知识网体系。让学生轻松掌握生物知识。

六、适当组织学生参与生物实验环节

由于学科的特殊性,高中生物往往强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实时合理组织学生参与到试验的各个环节。包括对试验的演示、分組试验和教材经典试验三个环节。生物教师在充分认识学科的特殊性后并发挥好它的优势,利用生物实验教学环节组织好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

浅谈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篇4

那么, 教师可以采用哪些具体措施来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合理有效实用的导学案编写

以填空、问题、表格、概念图和例题等形式使学生通过自学、相互讨论、教师创设情景引导完成, 分步设问, 层层引导、结合讲解完成。中间可适当插入一些例题, 以巩固所学的知识。课堂导学内容不但有利于指导学生课堂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还可以减少学生做笔记的时间。可联系生活, 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可以完成, 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也可以是与本节学习内容联系紧密的旧知识的复习, 为新课的学习作准备。这样, 可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二、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分组合作

探究学习是使学生直接参与质疑问难, 探索释疑,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 学习过程便是研究的过程、创新的过程, 也是收获的过程。打破对知识纯粹客观性的盲目迷信, 将教学作为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动态过程, 在探究过程中谋求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整合, 建立互助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的学习需要,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高中生物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由注重教师“教”向注重学生“学”转变;由注重学习系统化知识向注重学习生活化、整合化的知识转变;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的探究学习能够适应这一要求, 应该成为高中生物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学习方式。

三、教学方式的最优化、多样化

有效的教学方式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力保障。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要有利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要以学法的改革带动教法的改革, 保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灵活性、创造性, 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对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 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学生认知和能力发展水平, 结合教师自身的特长和风格, 灵活运用教学方式, 实现各种方式的优化组合。就一堂课而言,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表现为课堂教学纵向上是多样化的, 即在一堂课上, 教学可能会使用几种不同的教学方式, 例如, 讲授、探究、讨论、操作等。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不同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机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 “科学探究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 在科学教育中有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 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例如:在《酶活性的影响因素》的课堂教学中, 主要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式, 通过对实验条件下酶活性探究分析, 得出科学的结论。在《动物的个体发育》的教学中, 则主要采用教师讲授法, 讲解动物个体发育各阶段的特点、规律等。

四、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

在课堂上, 教师应做到表情丰富、态度真诚, 真心真意对学生的爱和对学生暗含期待的信息, 通过声音、笑貌、动作、眼神等微妙地传递给学生后, 会使学生因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关怀和信任而受到明显的鼓舞, 激发起他们努力学习的动机。要信任、尊重学生, 以“朋友和共同学习者”的身份与全体学生相处, 创设一个融洽、和睦、协调的课堂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得知识, 提高能力, 陶冶情操。对于学生做的好的地方, 教师要及时地表扬学生引起学生内心的愉悦和深深的满足;对于学生做的差的地方教师也要适时地指点和纠正, 一定要让这些同学感觉到老师对全班同学是一视同仁的, 不是有意刁难, 让他们体会到就算有时候老师对他们进行的是批评教育, 也是一种善意的帮助和忠告。教师积极的情感会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的活动, 从而提高他们智力活动的速度和效率。

新课程背景下, 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深化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关键。高中生物教师需尽快转变教学观念, 努力探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从而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 使教学效果得到极大的提升。

摘要:课程标准注重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将学生素质的提高上升到课程标准的核心位置。随着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多了, 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了,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 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应减少无用功, 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策略性。下面我将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 谈谈对这一课题的看法。

关键词:导学案,合作探究,教学方法,课堂气氛

参考文献

[1]林德全.有效教学研究透视[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S2期

高中有效性生物教学 篇5

【摘 要】本人从事英语教学十几年,经历了从传统英语教育教学模式到新课程改革的转变,深深体会到新课程改革为沉闷的英语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近年来,本人参加了一些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有些课堂表面上看起来活跃,实则没有什么效果,学生学得辛苦,基本能力得不到培养,这与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背道而驰。与此同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引起了广大教育者的关注。本文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新课改下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英语 有效性教学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3-0118-01

一 注重兴趣的培养和激发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动力去自觉求知。学生有了兴趣,才能克服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不能只运用一种教学方法,而要根据教情、学情,做出适当的调整,综合运用,才能使课上得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例如在阅读课文标题为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一文时,我充分利用课文题目设疑求答,激发学生思考,使学生的脑海里形成悬念,为深入学习课文设下了伏笔。然后提问学生What does“the earth didn’t sleep”mean?What happened on a night?Why does the writer use“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as the title?让学生带着疑问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又如在教学交通工具的单词时,通过聊天交流,让学生用英语表达,乘坐过哪些交通工具,学生乐意从自身的经验来交流;在学习有关职业类的单词时,让学生说出心中理想的职业。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都可以在课堂上加以利用。

二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的英语课程改革必须从学生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通过组内既分工又合作的方式去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探讨。一般情况下每组4~6人为宜,进行互动学习。如在进行句型训练、情景对话时,让学生自主结合,积极参与交流,从而实现课堂的内容向外延伸。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作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参与活动。这样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全体学生参与,有利于优化学习过程,其特点是师生相互交往贯穿于活动过程中。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促进师生的感情融洽,使活动成为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多边、多向、多维的信息传递,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互动中的主体作用。学生从活动中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协作、信任,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讲究导入技巧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程改革讲究导入技巧。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的起点,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合适的导入,能扣紧学生的心弦,把学生的思维集中起来,能营造课堂的学习气氛,提高课堂效率。导入为整节课起到一个良好的铺垫作用,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导入时要注意趣味性、针对性和新颖性。导入的技巧多种多样,可由复习旧知识逐渐过渡到新知识,如教学Unit 1 living well时,笔者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先提出问题:“What problem do you think the disabled will suffer in a cinema?”这样的提问有利于学生温故而知新;对于一些历史题材的课文,可结合一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时事热点等作为切入口,让学生回归语境中。如在教学Unit 3 a healthy life 时,先让学生用英语讲一下自己对aids的认识,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影片等,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以顺利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四 构建符合学生学习要求的教学模式

在高中的英语教学中要上好三种课型,基础复习课、专题复习课和试卷讲评课。提高英语课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基础知识复习课,初步实现强化基础,注重训练学生的语音、词汇、词组、基本语言交际和阅读能力。对于基础复习课要有别于新授课,不要把知识按点归纳,要抓住“记忆、理解、运用”的关系。对于重点、难点、易混淆的知识点,强化整理与归纳,便于学生记忆和复习。如在归纳过渡性词语时,可以分时间的过渡词:first,second,third,and the,finally,at last,at that time,later,in the past等;空间有关的过渡词:far,in the front of,beside,behind,beyond,on one side,on the other side of,next to,opposite等。

总之,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把握新课改这个机遇,研究教学方法,让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达到“乐学”的状态。

如何提高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篇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0094-02

高中新课程的教育目标决定了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要关注教学的有效性。随着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多了,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了。然而,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一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如何使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下面笔者将结合最近几年从事新课程教学的实践,谈谈对高中生物有效性教学的看法。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有效教学理论强调:课堂教学的改革不是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的更新,应该在教学理念的支持下展开教学设计,使用一定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效率。有效教学应该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课堂预设与生成。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要用有效教学的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设计适合学生发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过程,使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构建的课堂,从而实现教师“教得有效”,学生“学得有效”。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尝试

1.转变课程教学观。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研究课堂教学时很少考虑教师自身的教学特点以及学生的感受和发展。在这种以教材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观下,教学效果是用知识考核的分数来衡量,“重分数而轻能力”的教学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生物的兴趣,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高中新课程认为,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成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探究、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建立新的课堂教学观,实现从“以教材知识为中心”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转变。要认识到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应该成为教学的研究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该从原来只研究教材知识走向研究学生的学习需要、认知规律;研究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培养;研究课堂中师生的心灵碰撞、情感共鸣等。

2.课堂提问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提问,教师富有趣味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最佳心理状态,以愉悦的心情积极思维,直至问题得到圆满解答。问题的有效创设,是突破教学难点的最有效策略。教师所提的问题不能太难,否则,学生难以直接回答,造成冷场的现象。当然,问题也不能够太简单,只要求学生回答“是或不是”的问题就不能够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空间。问题的指向性越具体,学生思考就越明确,教学效果就越好。例如,在讲授必修2《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时,我是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设置了具有一定难度梯度的问题串,把难点分散,逐个突破。当我讲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后,我设置了以下问题串:(1)为什么子一代都是高茎而没有矮茎呢?(引出显隐性性状概念)(2)为什么子二代中矮茎性状又出现了呢?(引出性状分离概念)(3)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是偶然的吗?(引出规律性遗传现象及其实质)这些问题串能够使学生更好理解孟德尔的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发散思维。

3.实验探究引导学生感受发现。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核心任务是要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实验探究能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思路去探索生物科学的奥秘,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生物科学素养。

案例: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人教版)“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的教学。

新课程把本节单独列为一节,从内容上看似乎很少,但是却很有探究价值。细胞是生命系统最基本的层次,那它的边界是什么?细胞膜是否真的存在?由于细胞很小,显微镜只能看到细胞之间有一个界限,无法直接观察这个边界是什么。能否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去感受细胞膜呢?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做了尝试;选择鸡蛋作为探究的材料,让学生先观察蛋清和蛋黄之间有明显的界限,学生通过观察能初步感受到细胞膜的存在;然后引导学生在去掉蛋清的情况下,用筷子轻轻接触蛋黄,学生可以看到蛋黄向内凹陷,有弹性,这时学生的探究欲望被调动起来,积极性很高;最后引导学生用力捅破蛋黄膜,学生发现蛋黄流出来。通过以上实验观察,学生能真正地感受到细胞膜的存在。对于细胞膜的功能,尝试让学生分组并在小组内展开讨论,自主设计实验来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做出假设,如何选择材料、用具,如何设计实验步骤,对结果进行预测。最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去发现细胞膜的功能。学生通过以上一步步的探究,体验了探究的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拓展了思维空间,也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丰富了情感体验。

4.利用模型建构知识。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领悟建立模型的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强调让学生参与到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模型方法是现代生物科学研究中一种重要方法,如DNA双螺旋结构就是通过模型的方法建立起来的。通过模型建构教学,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为学生认识事物提供一种思路和方法,从而有效掌握知识。

案例:必修2《遗传与变异》模块(人教版)“减数分裂”的教学。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研究 篇7

课堂教学效果差, 是高中生物教师普遍反映的生物实验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普通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效果, 将其与日常的生产生活联系起来, 是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要课题。教育部于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 对高中生物的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提出:“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要注重与日常现实生活的联系”。高中生物实验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身体健康和周围环境保护等紧密联系。本文提出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 联系现实生活实际, 提高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二、提高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途径1教学内容设计的科学性

在设计“蛋白质”这一部分的实验内容时, 可以在学生的课堂实验中, 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在实验教学中,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 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通过这种方式, 可以提高学生对生物实验的兴趣,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实验的内容。

2比较观察, 探求新知

高中生物实验最常用的方法是比较观察。通过与日常生活现象的对比观察, 探求新的知识内容。蛋白质是我们身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之一, 来源于每日的食物。在实验之前, 可借助多媒体技术, 为学生展示四种不同的氨基酸。首先, 让学生在大脑中对蛋白质有个比较直观的认识;其次, 让学生自己观察这几种氨基酸的分子结构, 并思考他们的共同点;第三, 借助实验进行验证。这样学生的理解才能够深入, 知识的掌握才能够牢固。同时也能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能力。

3借助多媒体, 开展探究

众所周知, 人体氨基酸的构成大概有20种。氨基酸中的侧链基团R基不同, 是造成氨基酸种类多的原因。单纯的理论讲述, 学生难以理解。若想让学生较好地了解氨基酸是如何构成人体内的蛋白质的,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 开展生物教学, 使教学过程变得直观形象, 提高教学效果。

三、生物实验教学中, 联系生活的几个案例

1. 联系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学习“细胞的分化”这一节时。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细胞是如何分化的, 书中介绍了克隆羊“多莉”于1997年在英国罗斯林研究所诞生的过程。通过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课堂上学生对细胞分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该实验的教学, 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区别, 而且加深了对“细胞遗传和代谢控制中心是细胞核”这一知识点的掌握。

2. 联系日常饮食健康

“细胞的癌变”这一实验课程的学习, 是通过向学生介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件产生的人体细胞癌变进行的。课程教学中让学生深入了解什么是物理致癌因子及其特点, 什么是核辐射及其对身体健康的巨大危害。可以列举日常生活中的致癌食品, 并围绕化学致癌因子进行充分讨论。日常生活中的致癌食品主要有黄曲霉素致癌物, 来源于发霉的花生、大豆等食品;另外一些致癌物质, 来源于熏肉、腊肉、腌渍的黄瓜茄子等咸菜食物中。除此之外, 广泛存在于雪碧、可口可乐等各种碳酸饮料中的苯甲酸钠等防腐剂也是致癌物。

通过学习, 很多学生表达了对此问题的关注, 甚至在课后表示, 今后再也不喝碳酸类饮料, 少吃甚至不吃工业加工中添加了苯甲酸钠等防腐剂的小食品, 以使自己的身体保持健康。

3联系周围的生物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 可以引入周围大量的生物和生命现象,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细胞的增殖”教学中, 可以通过自身表皮皮肤的脱落, 头发的脱落, 指甲的生长, 每120天人体红细胞就要更新换代一次的现象, 说明细胞的繁殖。

在“光合作用”实验教学中, 将正常环境中生长的绿色植株跟高科技培养的白化苗进行对比, 说明叶片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以及叶绿体色素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4. 联系日常生活用品

在“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复原”的实验中, 选用的实验材料为洋葱, 实验溶液为蔗糖溶液。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考虑为什么选用这种材料和这种溶液?选用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溶液的优缺点是什么?指导学生选择其他的日常生活材料和溶液进行实验?

薄弱高中的生物有效性教学策略 篇8

一、端正心态, 尊重学生和实际学情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全力以赴的教师;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是教师的天职所在。”因此, 教师应用心去思索:怎样在学生整体基础水平较低、教学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下提升教学效率?高中生物的学习不仅需要记忆, 还需要具备较好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如果教师没有耐心和方法, 学生很容易迷失学习的方向。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差, 可能从初中时起就对生物的学习缺乏兴趣, 导致生物学习基础差, 但教师不能操之过急。学生的情感是敏感的, 学生只有得到教师的尊重, 才能从心里认可生物这门课程。教师不能因为学生一时背诵不出所学内容或实验步骤记忆不清就予以责备, 这样会让学生更加不知所措, 最后得不偿失。教师应在了解学情的情况下因材施教, 目标制定和各项考试题目要顾及全体学生, 难易适中, 为实现有效教学做好铺垫。

二、教学方式多样化

新课程要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应当改变传统的注入式, 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把精力投入到如何使教学方式多样化、有效化上来, 如尝试教学法、讲授法、谈话法、自学辅导法、实验法、练习法、演示法、发现法、情境教学法、范例教学法等, 教师在教学中可合理运用。例如, 教师在课堂中可引导学生自我提问: (1) 夏季的中午为什么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减弱? (2) 对照此类实验如何进行设计?在学生积极参与的情况下, 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的动手和思维能力。

三、注重学法指导, 强化能力训练

学生整体基础不佳, 根源还是学习方法、习惯不佳。因此,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而且要让他们学会运用好的方法主动求知, 提升学习效率。教师在学法指导方面一定要多下工夫, 如重点如何把握、如何理论联系实际、如何注意实验事项等。

教学成效的提高需要在学生各种能力提升的前提下实现, 所以在学法指导的同时, 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首先是自学能力, 教师要在预习环节和各个能动环节上下工夫。其次是探究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尝试放手, 让学生自我探究, 学会合作交流。如在教学“DNA的粗提取和鉴定”一课中, 教师可先设计几个探究性的问题: (1) 实验材料使用鸡血细胞液的原因和好处是什么? (2) 实验的最终原理是什么? (3) 实验中加了两次蒸馏水, 又经过三次过滤, 其目的是什么? (4) 探究总结鉴定DNA的方法。教师可适时给予学生点拨、启发, 但一定要把握好尺度, 做到收放自如。第三是归纳总结的能力。高中生物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所以教师在各个环节中都要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新知, 从而增加学习的成就感与兴趣。

四、营造愉悦的课堂气氛

薄弱高中的教学情况存在很多弊端, 再加上学校对生物课程不重视, 导致教师本身情绪不佳, 上课激情不够。有的教师在上课之初就板着脸, 动不动就大发脾气, 令学生心惊肉跳、思维停顿。实验表明, 如果教师以饱满的精神、愉悦的情绪上课, 营造愉悦的课堂气氛, 会大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教学“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这一实验课时, 教师可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 或根据各自的实验结果进行讨论, 这样可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且印象深刻。

五、课内外结合, 注重学习实践

1. 课内外学习实践的实施

生物课程理论知识的熟练掌握需要实践的支持, 才能不脱离实际应用。尤其是薄弱高中的生物教学, 可以尝试打破空间界限, 利用各种资源, 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外, 可让学生到自然中去;或带学生去植物园、养殖场等场所进行实践活动;或在校内设立实验点、观察点, 让学生可以对一些自然现象随时进行观测。这样课内外有效结合, 能保持学生对生物实践的兴趣,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 生态变化中的生物课堂

教师应引导学生细心观察身边的生态变化, 让一切跟生物有关的静态、动态事物都成为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 并由此开展一些有效的、相应的活动, 增强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如生态失衡、各种自然灾害逐年增多等, 都可以使学生观察、研究、讨论并分析, 使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进一步结合, 有效地深化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与重视。

由于高中生物并不受到教师、学生和社会的重视, 因而作为薄弱高中的生物教师面临的困难更多。因此, 教师只有努力增强自己的专业素质, 想方设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才能真正摘掉“薄弱”的帽子。

高中有效性生物教学 篇9

一、教师应加强对有效教学的分析研究以及实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应用, 对教师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讨已经成为当前教学工作中的重点。要想切实提高生物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应从三个方面着手:

1. 整合教学内容, 注重生物教学实际性

在教学过程中, 普遍存在着不合理的教学现象, 比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是单调地依照教材以及教学大纲上的基本要求进行备课授课, 导致实际应用型的内容比较匮乏。由此可见, 整合教学内容是生物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因此要求老师在备课时应做好充足的准备, 积极主动地去搜集和整理与生物课堂教学有关的基本知识和常用知识点, 这样教师就可以将书本上知识点同现实生活的实际现象很好地融合起来, 在无形之中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和掌握。

2. 做好课堂教学的设计工作, 并与教学策略相协调

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设计以及教学策略的运用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着直接的影响。在进行生物课堂教学设计时, 应着重注意知识点的逻辑性, 此外教师应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 在授课时提出一些与现实生活相关联的疑问或者现象, 进而引入正题, 激发学生探寻和考究问题的主动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要特别注意解决方法或者解决手段由简单到复杂的过渡过程, 争取使得在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都能相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3. 不断分析、总结, 提升自己的整体水平

高中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善于自我反思、自我总结, 以便及时地发现和改正自身缺点。年轻教师可以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取取经, 也可以多听些公开课, 此外也可以分析和研究专业的教学教法, 同其他生物老师多交流、多沟通, 争取能够进一步掌握和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点、难点。当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多同学生进行有效互动, 定期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并整理和总结学生所传递出来的信息, 找出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并进行及时地改正。

二、科学地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1.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积极主动性

新课改之下,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也是学习的主体, 因此教师应该有效地帮助学生科学、合理地掌握学习的技巧以及方法。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做到从知识、情感以及技能三个方面来增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并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及职业素养。一方面丰富传统课堂教学当中的生动性以及多样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另外一方面, 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教师应在这个环节中起到一个很好的指导和引领作用。首先教师应树立一个正确、合理的学习观,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实践操作, 并通过精心设计一些创新性的课外作业来积极引领和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学习。其次教师应及时地改进和创新教学训练内容, 在不违背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大纲的基础之上, 有目的性地减少重复练习以及非典型性的练习, 此外教师在布置课外作业时, 应进行事先的精心设计, 并注重作业的实际内容以及过程, 同时也要注重解决问题方法的探究性、开放性以及实践性。

参考文献

[1]林静.对21世纪中学生物学教育的思索[J].中学生物教学, 2009 (4) .

高中有效性生物教学 篇10

一、目前高中生物教学的现状

目前, 我国许多高中学生对于生物学习的热情不高, 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现在高中都是分大文大理, 学生只会在高一比较系统地学习生物, 到高二分科时, 选择文科的学生相当于将生物完全放弃了, 而理科学生也只是将其当做副科对待, 完全不加以重视, 慢慢的, 对生物的学习热情也就没有了。 加上高中生物学习不同于初中生物学习, 高中生物需要接触到许多实验课程, 教学过程可能会比较枯燥无味, 且有些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弱, 慢慢地就对生物失去兴趣。 此外, 大部分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 往往只注重课本理论知识、高考所涉及的问题, 却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只是单纯地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对课堂教学的效率、质量完全不重视等, 这些都是目前我国高中生物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影响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1.教师的职业道德与对教学态度。 教师的职业道德也就是师德, 是从事教学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 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及品德要求的总和。 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肩负起该担负的责任, 爱岗敬业, 关心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端正心态, 而不能将其简单地看成是一份谋生的工作, 可有可无, 毕竟学生的未来在一定程度上受教师影响。 所以, 作为高中生物教师, 我们应该端正教学态度, 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教学质量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2.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不大。 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不高, 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学生普遍认为生物教材上的知识点细而繁琐, 比较难以掌握, 普遍对学习生物的积极性都不高。 他们要么就是对生物这门课程不重视,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生物就是一门副科, 可有可无, 随便看看就行了, 而在初中也没有很好地接触生物课程;要不就是生物基础太弱, 因为受到初中生物知识缺乏的影响, 有的学生在这方面的基础几乎等于零, 所以到了高中要比较全面接触生物比较困难;再一个就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偏低, 生物虽然有许多条条框框的理论需要记忆, 但其确实属于理科性质, 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此种种, 使大部分学生觉得学习生物太难了, 一时没有办法适应过来, 久而久之就对生物失去了学习兴趣。

三、提高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1.适当转变课堂教学观。 在以教师、教材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下, 课堂上老师往往才是主角, 学生通常都是在被动听, 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 造成学生完全没有学习的主动性, 且学习的目的性通常是以考试为最终目的, 老师的教学成效也是以学生的成绩来衡量的, 这是有违背学习知识的初衷的。 新课标改革的核心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 实现“传授教材知识为中心”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所以, 高中生物教师应该充分理解新课标改革的内涵, 全面贯彻新课标改革的核心, 在课堂教学中要转变教学观念, 充当学生学习上的引导者,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及能力的培养。 另外,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真正主体。

2.合理使用探究性教学方法, 提高生物教学有效性。 通过合理探究活动, 学生可以更深层次地理解教材理论知识的基本概念, 将课本知识与生活相结合, 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 可以使用探究性教学方法的课堂有很多, 比如在进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的实验之前, 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进行思考:可以用其他试剂替代丙酮吗? 可以用其他绿色植物代替菠菜吗? 实验中要求使用到的碳酸钙是否有必要, 然后在实验中一一验证, 这样不仅为学生解答了疑惑, 而且有助于加深他们的理解与记忆, 有助于他们对该节知识的掌握, 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与有效性。

3.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及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老师要调动学生参与生物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对生物这门课程是否充满兴趣这一关键点。 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想要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需要将教材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学生容易懂和理解的具体形象, 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生物课程其实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将生活中的事件变成教学的示例,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探究活动, 将生物课堂转移到室外、大自然中, 在探究过程中逐渐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从而有效提高生物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万雨政.高中生物教学实施学生主体探究教学的研究[J].学周刊, 2016 (13) .

[2]王丽花.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高中生物教学的管窥之见[J].学周刊, 2016 (14) .

[3]范祝香.谈高中生物课堂的探究教学及案例分析[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3 (22) .

高中生物有效性教学方法探究 篇11

一、合理的课堂导入为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奠定基础

灵活多样的导课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新课程标准下的生物课堂教学的导入可以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生物教学的具体化,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可接受性来确定,采用的方法要恰当、贴切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拓展学生思维灵活性,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效衔接,带领学生步入学习情境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都知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采用恰当、合理的课堂导入为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奠定基础。

二、注重合作与交流,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实效为目的,从而实现培养学生持续学习和能力的增长,为以后终身学习打造牢固的基础。课堂合作有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教师与文本等多种合作形式。围绕教学目的进行的文本设计,必须体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对出现的困惑进行多种形式引导与合作,使学生形成的不同见解通过表达、交流与同学分享,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修正,从而完善知识体系。

三、注意知识之间的衔接,体现知识的整体性

课堂知识的学习,要注意知识的衔接,为了使知识富有趣味性,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首先教师要编写导学案,学案要体现趣味性、针对性、问题性、系统性。另外,在教学时,不能生搬硬套,照本宣科,避免课堂出现死气沉沉的局面。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冲突,体现问题的探究性,增强课堂的开放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愿望,使课堂活跃、高效。例如,对血糖调节过程的学习,学案内容可按以下程序编写: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血糖调节的作用是什么?②参与血糖调节的器官主要有哪些?是如何发挥作用的?③根据以上知识,自主构建血糖调节过程图。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回答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调节血糖时你关注的关键词是什么,其目的是防止学生死记硬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然后引导学生总结血糖调节有关的主要器官如胰岛、肝脏、肾脏等。通过以上知识学习进一步完善血糖调节过程图,然后展示学生绘图,讨论血糖调节图的正确与否。借助多媒体动画展示调节过程,最后为加强对血糖调节的理解,出示练习题巩固知识。

例题:上图表示人体血糖以反馈调节方式保持平衡模式图(虚线表示神经调节)。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下列组织器官名称

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E______

(2)a是糖皮质激素,则b是_____,c是_____。(3)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试据图说明通过反馈调节使血糖浓度降低的主要途径:______。

设计意图:(1)强化降低血糖的激素仅有胰岛素,但升高血糖的激素不仅有胰高血糖素,还有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2)锻炼学生识图与生物学原理的联系。(3)加深对血糖调节方式的理解。血糖保持在正常范围是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是通过等神经-体液调节实现的,血糖调节的中枢在下丘脑,所以A、B依次是下丘脑、脑垂体。

四、加强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提升解决问题的水平

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办法不多,思维往往会出现卡壳现象,在考试时表现得尤为突出。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就显得异常重要。那么,采取什么策略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笔者通过实践与研究发现,仅靠教师讲述,学生获得的知识往往是肤浅的,能力是单一的,目前很多教师仍是采取教师辛苦传授、学生收效甚微的恶性循环的教学模式,而实际学生能力的提高,则主要来自于自我提示和自我反思,其次来自于相互讨论与交流。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我提示和反思的习惯,遇到某种问题时,要思考出现该问题的情境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给自己有所提示;解决问题后,对解决问题的方案要反思,如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解题有没有理论根据,容易出现哪些错误,从中吸取什么教训,等等。同时,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获取解决问题成功的体验,享受快乐学习过程,使学生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为培养学生认知能力,提升解题水平,笔者设计了例3。

例4:糖耐量受损(IGT)的人表现为空腹血糖浓度正常、负荷(如饮食)后血糖浓度升高异常。为了探究运动对IGT的干预情况,受试者于餐后进行中等强度持续运动30min,定时采样测定血糖浓度及胰岛素含量(实验结果如图4所示)。由此可初步推测:

A.餐后60min时,胰岛素分泌下降导致血糖浓度低于对照组。

B.餐后适量运动可降低IGT人群餐后血糖峰值和胰岛素升高幅度。

C.餐后适度运动使IGT人群胰岛素分泌高峰提前,血糖浓度下降。

D.餐后适度运动可以减轻IGT人群胰岛B细胞的分泌负担。

(答案:BCD)

设计意图:(1)培养学生自我提示和解决问题的评价能力。首先让学生思考如何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应有自我提示,即含有自变量的一组为实验组。因本实验是探究运动对IGT的干预情况,所以运动是自变量,则安静情况下的一组为对照组。然后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提问学生并对所给答案正确与否给出相应的依据。(2)借助学生之间讨论和交流,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反思问题解决方法,使学生明确思考问题要有依据,才可提高问题解决的准确率。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各环节巧妙、自然地连接起来,使整个课堂教学如风生水起、行云流水。课堂上教师语言简练、清晰、文雅、形象、生动,可吸引和感染学生,师生陶醉于其中,使师生之间产生共鸣,形成一种心灵沟通、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学生心情舒畅,广开言路,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自然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谈高中数学有效性教学 篇12

1. 课题的引入要做到有效的创设

课题的引入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思考这一问题, 学习它的价值所在。因此引入的问题要有典型性, 要有思想。教师创设问题就好比罗盘和路标, 指引着学生的思维方向。教师是知识的促进者、引导者, 而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导”, 就是通过精心有效的设计,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拨动学生思维之弦, 然后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 点燃其思维的火花,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结论, 充分体现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2. 课堂提问要充满玄机, 创造有效性提问, 促进学生思考,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 精心设置问题情景, 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 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 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课堂提问一定要注意引发思考, 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时间和问题的多解性, 不能为问而问, 只求形式的热热闹闹。创设的提问, 要给学生制造心里上的悬念, 使学生的好奇心与认识欲达到交汇, 由好奇而达到求知的目的, 有效性的提问, 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 促进学生思考,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又能促进师生有效互动, 及时地反馈教学信息, 提高信息交流效益, 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 强化互助合作,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合作精神是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 其实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情、任何一项任务, 都必须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合作才能得以完成, 得以实现。一堂好课, 往往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恰到好处的结果。一个充满生命活动的课堂, 必定是教师在精心设计的基础上, 围绕学生发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自己融入课堂, 与学生一道共同“生成课堂”。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运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探究求知创新的欲望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采用观察、操作、猜想、实验、模拟、反思等各种学习方法和途径, 可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因此,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题海战术, 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 多让学生独立思考, 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敢于发表独特见解, 让学生在探索与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 由于学生之间在学习方式、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性, 因此教师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 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 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策略, 认真吸取意见, 达到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共同进步的目的, 从而增进沟通, 发挥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师还可以采用全班合作交流的形式, 学生可以提出个人的疑难问题, 简单的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解决, 较重要和较难的或意见分歧较明显的, 教师可以让全班同学进行讨论, 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4. 课堂练习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调节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我们布置的练习要遵循指导性原则, 紧扣目标, 当堂训练, 限时限量,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搜集答题信息, 出示参考答案, 小组讨论, 教师讲评, 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而对基本题目, 多采取学生板演, 既减轻学生课外负担, 同时由于学习成果及时反馈, 又起到激发学生再学习的动机。此时教师胸中有数, 也就点拨及时, 效果远远超过课外批改。

5. 教学手段要多元化

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措施。传统的数学教学, 教师单靠粉笔和黑板讲解, 势必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 因此,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必须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如今, 我们处在一个多元化的信息时代, 获取知识的方式多种多样, 教学手段同样也日益复杂。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除常规使用模型, 图标, 教具等传统工具外, 还应使用投影仪, 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 利用计算机的动画功能, 色彩功能, 对我们的教学起到丰富和优化的作用,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一篇:晶体学特征下一篇: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