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评价的功能(精选9篇)
课程评价的功能 篇1
3)自我完善功能
自我评价有利于主体的自我完善。根据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当人们形成自我评价之后,有的时候会感到自我评价的某个方面受到威胁(挑战)。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她就会加倍努力地寻求对这种自我评价的社会承认。例如,高尔威泽(gollwitzer)做了一个实验:选择一些自认为有前途的舞蹈人员,要求其中一半人描写他们最好的舞蹈老师,而另外一半描写他们最差的老师。然后,再问他们何时可以在公众面前进行舞蹈演出。结果发现,那些描写他们最差的老师(因而感到自我评价受到威胁)的舞蹈人员认为自己可以在公众面前进行舞蹈演出的时间比自我评价没有受到威胁的人员平均早2个星期。因为他们感到描写自己最差的老师是对自我评价的某种威胁:要是说自己要晚些时候才能够演出,其他人会以为自己的舞蹈能力不行,因为其他人并不知道自己的老师差。所以,在寻求对自我评价的社会承认的动力下,这些人会倾向于把自己能够演出的时间说早些。在实际生活中还有类似的很多例子:比方说,如果一个人在考试中失利,她/她会寻求某个人说他/她仍然很聪明,从而坚持自己是一个有才华的人的自我评价;他/她也可能跟某人去争辩来显示自己仍然比别人聪明。实际上,这也是要追求社会承认。竭力追求社会承认的人通常都有明确的自我评价。不过,这跟追求自我验证和自我证实还不一样:自我验证和自我证实都会有表现自己能力的行为(正面或反面表现),而追求承认仅仅是追求“名”,而不一定追求“实”。
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还表明,自我评价对自我完善的促进作用还表现在它有利于主体的自我提高(self-enhancement)。人们通过自我评价来进行自我形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为了有效地管理自己的形象,人们会经常自我检查(自我评估),并有意识地对他人关于自己的印象进行管理。也就是说,人们会运用自我提高机制来完善自我,例如通过得体的衣着、言语等。同时,这也是为了使他人最自己感觉良好的,例如获得他人的恭维,因此自我提高实际上是改善他人对自我的印象。这也反映出,人们的自我评价不是孤立的,而是跟他人的评价密切不可分的。善于自我评价的人会利用他人的评价来反思自己、修正自己的评价,并努力争取让他人对自己获得更高的评价。
不过,在心理学中,因自我评价导致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与哲学中的相应概念似乎还有区别。在心理学中,这些概念是更加个体化的概念,因为心理学中,人是以个体为实体性存在的。社会、文化等只是个体的存在的环境。而哲学中的这些概念跟人的社会性是紧密相关的。在哲学中,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都跟社会的需要联系在一起。而心理学中,人是以个体为实体性存在的。
课程评价的功能 篇2
一、系统组成
图1为小组评价系统, 其中的任务模块由中心圆区向边缘依次为:主题任务、我的构思、需要的材料和资料、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任务成功、我的拓展等。
二、应用实例
以笔者的一堂以“我爱音乐生活”为主题的3D打印课为例。
(1) 课程开始, 笔者将写有课程主题的“我的音乐生活”任务书放入小组系统中心圆中并分发到各小组。同时每位学生取一组任务模块。
(2) 打开任务书后, 各小组成员开始进行课程任务。首先进行“我的构思”环节。有的学生想到打两个底部封口的圆筒并用线连接, 一个唱一个听;有的想到打八音盒, 将八音盒模块放入其中;有的想到打印带平板手机支架功能的有源音箱;等等。这是学生们在进行创造性思考。进行简单的可行性认定后, 学生将“我的构思”模块放入小组系统中的对应位置并将构思写进报告。
(3) 在“需要的材料和资料”环节, 需要什么颜色的打印材料、预计需要多少材料、需要查找什么样的专业资料都由学生自己思考, 可以请教组员和教师。以“有源音箱”的构思为例:在可挑选的情况下选择作品颜色, 设计体积多大的音箱, 需要几个喇叭, 需要电池盒还是稳压电源, 如何进行线路的连接, 需要涉及什么电路知识等。这些可以通过自我设计、上网查找资料、与同学和教师讨论完成。完成这些准备工作后, 将“需要的材料和资料”任务模块放入对应位置, 并写入报告。
(4) 开始建模。在建模过程中, 首先是完成设计目标的建模。在打印前思考能否实现打印成品。因为在目前阶段, 由于材料、打印机功能等的限制, 并不一定能完美地打印出设计作品, 比如球体、超过一定临界角度的作品等。这些可以在小组论证后, 在教师的审核下完成。如果设计中出现不能打印作品的问题, 但能通过技术手段或调整打印顺序、改变拼接方式等方法解决, 将以上内容写入报告并将“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模块放入对应位置。
(5) 顺利打印成功并配装有源音箱后, 将“任务成功”模块放入对应位置。
(6) 任务完成。此时, 进行过程反思并可由教师进行启发:一个喇叭声音略显单薄, 能否实现双喇叭?能否将灯光效果引入作品?比如利用声控?造型除了设计成鲸鱼式样还能设计成什么?等等。由学生完成拓展环节, 记入报告, 并将最后的“我的拓展”模块放入对应位置。教学第一步骤完成。
(7) 到达规定时间后, 进行小组讨论。就成功作品由制作者进行介绍, 其余学生进行点评, 从设计、制作、应用到拓展均进行详细论证, 并由制作者详细记录和整理。未完成该学习任务的学生将自己遇到的问题交由大家进行讨论, 集思广益, 设计出合理合适的作品方案, 并记录在案。
(8) 每小组选出一位学生携带自己的作品 (或未完成) 上讲台向全班进行宣讲。宣讲内容包括构思过程、需要的知识储备、设计过程及遇到的问题, 以及自己对于拓展内容的阐述。教学第二步骤完成。
(9) 教师收集小组系统数据 (个人完成任务情况, 包括几人全完成、未完成的在哪个步骤失败) 并进行汇总, 显示在班级评价系统中。这样, 小组详细数据、班级详细数据均通过系统直观呈现。简单点评后, 留存学生报告, 将班级评价系统及任务书放入圆桶中, 与上一次任务完成后的全班评价系统进行连接, 这样小组横向数据对比和班级历史数据对比可以立刻直观显示。完成教学任务评价后, 可在学生们的“我的拓展”模块中寻找共性内容进行整理挖掘, 继而采用课堂或课后兴趣任务的方式留至下一次的任务布置。完整的“多功能教学实时评价系统”应用过程结束。
三、系统作用
1. 直观显示教学相关数据
如何直观地显示教学相关的数据一直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探索方向。数据能准确反映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情况, 以及共性问题、教学任务难易程度和适用性等, 这些在以往都会以一种很复杂的报表方式显示甚至是不能显示。而该系统的使用, 不但能直观反映各小组的数据情况, 甚至可以利用留存的以往课程评价系统对班级某一个阶段 (或全阶段) 学习进行有效数据分析, 并重点关注特定学生或大家的共性问题, 及时对应解决。
2.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竞争意识
该系统通过自己设定任务步骤并进行自我考核的方式进行学习,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及时直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有利于通过直观的比较激发学生你追我赶的竞争意识。
3.强化团队合作意识
该系统的考核是以小组为单位的考核, 小组的完成情况一目了然。通过小组辩论方式可以拓展完成任务学生的思维宽度, 提升未完成任务学生的思维深度, 灵感大家找, 问题大家想。由小组成员共同选举代表向全班进行汇报, 充分体现了民主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4.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
通过教师预先设定的主题任务、我的构思、需要的材料和资料、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任务成功、我的拓展等步骤顺序解决学习任务, 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更可以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设计个性化的任务模块的内容和顺序, 并可根据模块的预定顺序进行逆向思维, 推导出新的主题任务 (拓展部分) , 学生的创新思维、逻辑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性思维等都可以得到培养和强化。
5.培养严谨的技术文档撰写基础
熟练撰写技术文档是需要从小培养的科学素养, 这反映了文档撰写者缜密的思维和严谨的态度。按照该系统的设计, 学生们每一个步骤的详细记录即可成为一篇合格的实践报告和计划方案, 根据任务的需要, 可以在任务模块中添加或删除, 形成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文档资料。
6. 灵活掌握教学强度
根据以往课程评价系统的数据反映和任务的难易程度, 可以让学生全部或部分完成新的教学任务, 调整教学时间和评价要求, 使教学更加有针对性。
7.小组成员安排灵活多变
小组系统中可以根据各个学校不同班级人数和要求, 采用不同数量的设计。可应用在混合教学、兴趣班、俱乐部等不同场所, 使学生的归属感更强, 并可根据小组系统反映出的各组员受教情况灵活安排人员。
8.充分体现多元化评价
根据学生在系统中的直观表现和报告中的内容显示, 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也得到展示。有些孩子强于设计, 有些孩子强于技术应用, 有些孩子在文字方面有特长, 有些孩子则在逆向思维中体现了优势。这些都为多元化评价提供了支撑, 如果将具有不同特点的孩子进行有机组合, 更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四、结束语
在3D打印课程教学中, 笔者采用该系统进行教学以来,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数据的实物化、直观化, 使得课堂引导和讨论更加有效, 教学任务的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 学生的实践报告越来越丰富和严谨, 每一次的任务完成都有显著的进步, 课堂评价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和强化。随着3D打印技术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如何不断发展和变革我们的课堂教学及评价手段以及数据化直观显示过程, 是我们需要持续重视和不断探究的重要课题, 与国际接轨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多元化科技人才是我们的共同责任。
参考文献
[1]严大虎, 姚晓慧.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索[J].教学与管理.2011 (33) :151-152.
[2]王月圆, 杨萍.3D打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印刷杂志, 2013 (4) :10-12.
[3]游清治.第三次工业革命和3D打印技术[J].新疆有色金属, 2013 (1) :105-108.
[4]郭振华, 王清君, 郭应焕.3D打印技术与社会制造[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4) :64-70.
论高校的自我评价功能 篇3
关键词:自我评价 教育诊断 反馈功能 评价指标
1995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从法律上明确了高校的法人资格,从而使高校成为具有自我发展与自我管理权的主体,同时办学自主权的赋予为高校的主体性发展提供了理论实践的可能。21世纪初,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逐渐重视教育评价的作用,伴随着高等教育从“英才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的发展也逐渐实现了由外延性发展向内涵性发展的转变。近年来,教育评价所承载的功能日益凸现,针对高校层面的自我评价已成为有效管理以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和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评价手段。作为与高校他人评价相对应的评价类型,高校自我评价具体指以高校自主为基点,按照高校认可的评价标准,在其范围内开展定期的评价活动,即评价主体依照评价原理,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自觉主动进行评价。当前高等学校自我评价的主要功能表现为:对评价目标定位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衡量的功能;对评价机制的改进完善及发挥评价队伍的激励功能;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自我诊断功能;评价效果上的主客观双重反馈功能。这些功能实现途径的渐次拓展是实现教育目标,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保障。
一、高校自我评价的基本功能
合理的自我评价能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与策略,而不合理的自我评价则会误导以至扭曲高校教育的基本功能,影响高校的自我认同与良性发展。高校自我评价的基本功能为:
(一)对评价目标定位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衡量的功能。学校定位对学校办学行为起着规范和约束的作用,也有利于提高办学过程中的自我监控能力和反思能力,及时纠正办学实践中的失误。高校通过对各项工作的自我评价,能够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偏离发展目标的错误做法,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找问题根源,定解决方案,及时改正工作方法和调整教育目标。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与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新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所以透过教育传承的脉络,应该清晰地认识到高校自我评价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的必要性,唯如此,自我评价才能发挥出对评价目标定位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衡量的功能。
(二)对评价机制的改进完善及发挥评价队伍的激励功能。高校应科学地完善自我评价机制,以组织机构、职责分工为框架,培养出一支规范操作,善于发挥激励功能的自我评价队伍,可以说机制完善是基础,评价队伍建设是关键。心理学家认为,动机是学习者开展学习活动的原因并支配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对维持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成效具有决定性作用。而内在激励则是以认同感为基础的发自内心的一种激励力量,这种激励能满足学生的声誉需要、成就需要、自尊需要和发展需要。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评价的激励功能,有一支经常性采用赞赏性评价、富有自信的评价、富有使命感的评价队伍至关重要。
(三)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自我诊断功能。教育诊断指通过评价对学校教育教学中的症状及原因做出科学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改进对策。实践中不仅要科学地判断出高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症状及原因,而且要及时改进并完善相应的对策,从而对整体的目标定位,各项工作的实现程度做出明确诊断。桑代克在1904年就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观点:凡是存在的都存在于数量之上,凡有数量的都可测量……与此同时,在自然科学的影响下,运用实验设计的方法以及客观资料的方法也占据了主导地位。环顾整个教育诊断流程,教育者应从学生那里收集与学习诸方面有关的资料,凭借自己的专业学识和经验,对所获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最后对症下药。其实,诊断与治疗的本质是客观评价与有效指导,二者犹如车之双轮,必须紧密结合,方能发挥期待的作用。
(四)评价效果上的主客观双重反馈功能。评价效果有赖于来自主客观方面的反馈。所谓反馈功能指对诊断结果的处理应用,即通过对自我评价结果、信息的反馈,利用、指导高校各项工作,及时获得教育过程和教育效果的相关信息,从而使我们客观准确地把握高校工作和教师工作状况,清楚地认识到高校工作和教师工作中的优势与弱项,便于高校和教师经常调节工作目标,及时改进完善工作环节,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实践和理论证明,一个完整的反馈过程应包含预测目标、反馈信息和调节矫正三个要素。仅仅收到了教学信息并非完整的反馈,反馈的核心在于利用信息进行调节以改善教学质量。
二、高校自我评价功能的实现途径
高等学校自我评价功能的实现具体体现在高校自我评价目标的准确定位、评价机制和队伍的完善、定性定量上的自我诊断、评价效果上的主客观双重反馈等诸多方面。
(一)高校自我评价目标的准确定位。每所高校的建设发展都离不开准确而合理的学校定位,一个学校的定位准确与否,关乎学校办学的成败得失。高校自我评价的目标定位首先应做到以国家社会需要为前提。不同类型高校尤其是教学型和教学研究型大学,在构建各自的人才培养模式时必须适应国家社会需求,根据自身实际条件,在履行高校职能中找准自己的办学定位、发展目标、办学性质和服务方向,并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一般来说,研究型高校以培养通识型、综合型、研究型人才为主;教学研究型高校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为主;教学型高校培养的则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其次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应用创新能力,不同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可能不尽相同,但人才素质的基本结构大致相同,这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正确处理好通才教育、专业教育和能力教育三者的关系,即以通识教育为基础,构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宽泛的知识基础,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以专业教育为核心,注重专业知识的深层构建;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学生应用知识和技术解决生产、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实际能力。
(二)评价机制的完善及评价队伍激励功能的发挥。建立健全评价机制是搞好自我教学评价的保障。首先完善评价机制及建立评价队伍,才能切实激发师生自我评价的积极性,才能有效营造一种自我评价的文化氛围。高校应在分管校长的统一领导下,成立教学评价专家委员会,负责指导全校的评价事宜,并在各院系设置协助专家委员会的相应评价机构,对各院系、各教学实验室等的教学质量进行检查评价。其次确立评价指标体系并制定具体的评价程序和方法。评价指标是实施评价的依据,其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评价的有效性,科学的评价指标应该是动态且具有前瞻性。校内教学质量评价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如全校性评价主要是以院系评估为基础,院系自行推荐评价为优、良的教师参加全校评价;而抽查式评价的操作程序是教学评价专家常设委员会在一定范围内随机抽查某门课程任课教师参加全校评价。最后评价结果或结论应向全校公布,对于评价为优秀的单位、部门,宜加以褒扬和奖励。对评价不合格者则予以批评和限期改正。
(三)定性定量分析的准确诊断。教育评价的诊断性功能作为一种动态评价功能,需要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得到优化。对高校的教学质量定性定量地分析诊断应从软硬件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对软件建设的分析诊断从教学条件评价、教学管理水平评价、教师素质的评价、学生质量评价等各方面进行。在此过程中应坚持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性的“三全”原则。全过程,即从市场调研、专业设置到毕业教育、就业指导的全过程,其中每一环节都能影响教学质量。全方位,即教学质量不仅取决于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质量,还取决于学生管理、第二课堂、社会调查、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精神和校园文化的形成等因素。全员性,指全体教职员工都参与教学质量管理。另一方面,对硬件建设的分析诊断应从投入资金、购置教学仪器设备、进行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行。高校在购置硬件设备时要考虑长远利益,购置方案要从满足教学需要的角度出发,论证充分,不能为了使硬件指标的数量达标而盲目购置,造成硬件设备的闲置、浪费。对高校软硬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准确诊断,才能将高校制定的人才培养质量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各环节,并责任到人。
(四)评价效果上的主客观双重反馈。学校自我评价的反馈功能首先体现在将影响教育质量的有利和有害因素客观公正地查摆出来,以供高校进行自我分析总结。如对教学质量监督力度、教学管理规范程度、考试命题制度的内容、科研效果指标的种类等均可通过客观实在的自评反馈过来,但对于德育教育的评价则往往结合主客观两方面得以反馈。其次,学校自我评价反馈功能要得以有效实现,必须建立全面而准确的反馈数据库系统,充分收集评价信息,才能使主客观方面的反馈成为有用的永久资料并以此衡量评价效果的实现程度。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中,要注意发挥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状态数据库的作用,提高高校自身评估数据库系统的建设能力,为高等学校实现有效的自我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资料。
教师评价的反思功能 篇4
一、教师评价的反思功能之应然
“反思也叫反省,它是认识主体对已发生过的认识反回去再认识的过程。”反思是一种再认识,其对象指向“已发生过的认识”,其目的在于对旧认识的超越。教师反思正是以职业知识素养为基础,对已有的职业思想、行为、效果加以审视、质疑、评价、改进的行为过程。教师职业生活中一次成功或失败的经历、一道待解的难题、一桩偶发的事件、一个创新的理论或者一句恰切的评价都有可能引发教师的自我反思。
教师评价与教师反思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有共同的考察对象——教师的职业思想行为的质量和效能;有共同的行为目标——教师未来的发展和成长;有相互依存的关系——离开有效的评价,反思无从着手,而不进入教师的反思领域,评价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教师评价与教师反思结成共同促进教师职业发展的联盟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两者的远离必然会弱化它们在改进教师职业水准上本应具有的效能。教师评价的过程和结果应当成为教师反思的依托,具
备反思的功能。
教师评价的反思功能具体表现为:其一,激发教师的反思意识。教师评价的实施能够引起教师对自身职业行为的关注和审视,这种反观自身的行为正是教师反思意识觉醒的过程。其二,提供教师反思的平台。评价总会形成一定的结论,使教师知道“我已经怎样”,构成了反思行为的起点;同时,评价总要依据一定标准操作,这为教师反思提供了目标和参照系,使教师知道“我应当怎样”。起点与目标相结合,构筑了教师反思的平台。其三,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教师反思能力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把自我作为意识的对象,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自我及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教师评价对教师的自我和教学发展进程的介入使教师产生了推进这一进程的压力和动力,从而有意识地增多教学中的计划、评价、调节、控制等行为,使相应的反思能力得到提高。其四,强化教师的反思行为。反思并非总能对教师成长起正向作用,教师评价对教师反思行为的实施效果加以肯定或否定,加以正向或负向的强化,有利
于教师反思行为的调整和优化。
二、教师评价的反思功能之实然
当我们将目光从理论上的应然转向践行中的实然时,不难发现,教师评价的反思功能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各种形
式的教师评价不仅未能激发甚至还压制了教师的反思热情。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评价理念和操作上的异化和错位。在评价目的上,重在证明教师过去的绩效,忽视对教师未来发展的促进,难以促成教师的反思需要;在评价方式上,重自上而下的权威性评价,轻自下而上的民主性评价,重他评,轻自评,难以调动教师反思的积极性;在评价内容上,重静态的结果性评价,轻动态的形成性评价,难以反映教师职业生活的真面貌,因而也就不足构成教师反思的有效起点„如此种种,使教师评价在教师职业发展过程中更多地扮演外在的评判者,而不是内在的促进者;是过去的终结者,而不是未来的开创者。教师评价成为他人藉以给予教师评价和奖惩的工具,而不是教师藉以自我成长的凭借。教师评价的反思功能因而也大为削弱。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对现行的教师评价体
制加以改造和重构。
1.主体参与,以主动性评价促教师反思
以往的教师评价中,评价者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完全掌握评价的主动权,教师作为被评价者,缺乏与评价者沟通的渠道,没有言说与争辩的权利,处于被动受评的地位,不可能也无须主动地参与评价,因而也就无须主动地去认识、表达、解释自己的教学观念和行为,丧失自身主体性的同时,也错失了反思的良机。
提倡主体参与的主动性教师评价强调教师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没有教师这一主体的参与,教师评价就无法确定符合教师发展需要的评价标准;就难以获得有关教师自身和专业发展现状的全面准确的信息;就难以形成被教师认同的评价结果。教师是评价不可或缺的主体,应当通过自我评价、与其他参评者平等对话等方式参与评价,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得以将模糊的自我职业形象清晰化、感性直觉的教学行为理性化、零散的职业认知系统化、内隐的专业
理论彰显化,这一切也正是教师自我反思的过程。美国得克萨斯州的教师职业发展评价体系(Profession Development and Appraisal System 以下简称PDAS)是经实践经验对教师成长卓有成效的评价体系,PDAS的评价过程充分体现了对教师评价主体性地位的尊重,强调教师的参与。要求教师在初评后提供自我报告书,说明自己所授课程对增强学生学科技能的作用、自己所采取的帮助学生学业进步的教学策略以及自己的专业发展情况。在接到正式的书面评定之后,可以做出反应或质疑,可以提出不同意的地方并要求第二次评定。整个评价过程充分考虑教师的意见,为教
师所认同,促进了教师的反思和成长。
2.旨在发展,以形成性评价促教师反思
“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根据价值主体需要的不同,评价可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现行的教师评价从教育管理者的价值需求出发,更多采用对教师职业行为结果的总结性评价,以便于对教师的鉴定和分等,评价的结果作为评价的终点与教师的奖惩、选拔相联系,这种评价方式不仅伤害了部分教师改进教学的积极性,而且将教师的注意力引向了对短期效果的追求,而对有助于职业长期发展的教学过程的诸多要素不予关注,违背了评价之原旨。因此,教师评价应充分考虑既作为价值主体又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的需要,更多地采用形成性评价,以教师的教学过程为评价对象,评价结果表现为过程性,作为参考信息及时向教师反馈,成为促进教师反
思的起点。
前文提到的,PDAS的评价对象涉及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教师的授课方式、对学生进步的评价、对教学的管理、职业发展和交流等八个领域,大多是指向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年度总结会议上不仅公布最后的评定结果,而且要通过讨论,“指出教师需要改进的领域,决定哪些教师需要帮助,并提出改进计划”,从而确定教师的发展方案,并在方案中注明改进的领域、专业改进活动、完成日期以及用以证明教师行为改变的证据等,到期检查改进情况,然后再进入下一年的评价和改进活动,促进教师的进一步发展。PDAS评价体
系充分展示了形成性评价所具有的反思功能,通过“评价、反馈改进、新的评价”的流程,每一次评价都成为教师反思的起点,成为教师成长的契机。
3.尊重个性,以多元性评价促教师反思
长期以来,教师评价采用的是一元化的评价方式,假定教师作为评价对象具有简单同一性,用单一的标准、同样的方式去评价所有的教师,无视教师的个性、差异性,对不同的教师提同样的要求。具有个性的教师在共性的评价标准面前无所适从。这种缺乏个性和针对性的评价根本无法引发教
师的反思,推动教师的发展。
教师的反思是一种个体行为,不同的教师具有不同的教学特点、居于不同的教学水平、处于不同的教学环境,其教学反思的内容、方式、特点等也不尽相同。例如,有专家指出,新手型、适应型、成熟型、专家型教师分别着重于教学技能、教学策略、教学理念、教学科研的反思。面对不同类型的教师,应当构建多元性评价体系,将绝对标准、相对标准与个体标准相结合;定性、定量与模糊评价相结合,提供个性化、具有针对性的评价结果,有的放矢,促成教师的个
模块四 教育评价具有的功能 篇5
教育评价的功能是指教育评价活动本身所具有的能引起评价对象变化的作用和能力。它通过教育评价活动与结果,作用于评价对象而体现出来。其功能的内容取决于评价活动的结构及运行机制。因此说作为教育管理本身一个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教育评价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开展教育评价活动的时间并不长,但实践已经证明教育评价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化具有重要作用
事物的功能与事物的作用不同,功能是事物本身具有的能做什么的能力,而作用则是事物可以用来做什么以及做后产生的影响。教育评价的功能是教育评价所具有的效能,或者教育评价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教育评价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如导向的功能、诊断的功能、鉴定的功能、改进的功能、激励的功能、监控的功能、研究的功能、教育的功能等。我这里只强调以下四种功能:
(一)导向的功能
导向即引导方向。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没有方向,方向在人的行为中起航标的作用。由于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所以评价的导向就特别重要。在教育评价活动中一般要根据评价目标设计评价指标和标准,然后依据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评价指标、标准与评价结果存在内在联系,不同的评价内容、标准会得出不同的评价结果,因此,评价内容和标准就像一个指挥棒引导人们活动的方向。
(二)鉴定的功能
鉴定,意指对教育活动成效、优劣的甄别,常与总结性评价密切相联。鉴定具有选拔、分等的效能,能实现对同类评价对象之间优劣高低的比较。在教育评价中,鉴定可以归为三种类型。一是水平鉴定,根据一定的标准,确定评价对象达到标准的程度;二是评优鉴定,即通过对评价对象相互之间的比较,评定优胜者;三是资格鉴定,即对评价对象是否具有从事某种活动的资格作出决定。早期的教育评价,以发挥评价的鉴定功能为主要特征,例如泰勒的“行为目标模式”发挥的就是这一功能。
(三)改进的功能
改进的功能是现代教育评价的主要功能。教育评价的改进功能与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密切相联。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才能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评价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教育管理的重要手段,本身就是改进教育活动的具体体现。伴随教育活动过程的评价,通过收集、筛选、分析加工评价对象的有关信息,帮助我们发现教育活动及评价对象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他们分析问题原因及时解决问题提供重要依据。
(四)激励的功能
活动课程的“五大功能” 篇6
活动课程的“五大功能”
朱玉龙
1.互补功能。小学阶段的课程结构包括必修课和活动课程两个方面,它们是相互关联、互为补充的一个整体的两个部分。如以活动课程为出发点,它具有对必修课程的补充功能。由于必修课程的内容因顾及到全体学生而产生一定的限制,而活动课程则完全可以发挥弥补作用以适应个体。因此活动课程的容量可随个体需要而改变。其次,活动课程还能对个体在必修课程学习活动中出现的缺陷加以补充。与此同时,活动课程的开展,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大大帮助了学生们对必修课程的学习。
2.发展功能。活动课程的潜能性特点决定了它的发展功能。每位学生都存在个体缺陷和集体潜能两个方面,而活动课程恰恰发挥了挖掘个体潜能的良好作用。它的发展功能就是要为那些具有某种兴趣爱好,特长天资的学生创造条件。使之比其他大多数人进展得更快。
在活动课程中,由于教学过程和目标不加限制,人群组合往往是“志趣相同”,更容易发展他们的个性,扩展所从事项目的活动目的,其发展趋势往往是令人十分满意的。值得一提的是:当一位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时,当他的特长被认可时,当蕴藏的潜能被挖掘时,他的满足感、成功感会促使他的更大发展。
3.德育功能。活动课程进入中小学的课程结构后,大大改变了过去基本上以学科教学为中心、智育至上的课程体制,有利于当前改革开放环境下对广大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前提下,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民族气节和基本社会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同时,活动课程的德育功能还体现在加强对学生动手和创造、热爱生活和劳动以及体育和美育等教育上。在活动课程中,个体接触社会的机会增大,为其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起极大的作用。
4.交际功能。交际是现代人十分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针对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人际交往机会少且能力差的实际情况,开发活动课程的`交际功能尤为重要。在必修课程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交往大大少于教师对学生群的单向交流,而活动课程的参加者则是动态的学生群体,他们的自愿、自主活动极大增加了人际的交往机会。活动课程的许多活动要求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调动所有感官,在动脑、动手、动口中锻炼和培养交际能力,从中改变孤独、自私、自我封闭等不健康心理状态和习惯,促进礼仪、文明、团结、协作、合群等品质和人格的养成。
对数学课堂评价功能的认识 篇7
一、激励性功能
人的认识活动和心理活动是一个系统的、整体的运动,思维活动始终处于整个活动之中。而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本身具有概括性、间接性和社会性等功能,对思维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可以说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语言、词来实现的。学生正确的表达正是其大脑思维条理化的表现。因此,教师要把教学过程中的每一句话都作为推进学生深入学习的教学情境。教师要用具有引导性、开放性的有结构的教学语言从不同侧面给予学生质疑的方向,给学生以更大的思维空间,激励学生一起参与、共同研究,去读书、去思考、去感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
二、启发性功能
数学思想与数学知识相比,很多知识的有效性是短暂的,思想的有效性却是长期的,能使人受益终身。所以,评价性语言应具有数学思想性。教师在课堂上评价学生时要尽量从数学思想的角度去评价,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自觉地运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我们数学教师的根本任务。因此当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某种数学思想时,我们应及时给予评价,这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思想的重要性。
三、反思性功能
学生在学习时,限于自己的知识水平,在思考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想法是很正常的。因此,当他们在学习中出现错误时,教师要用一颗宽容的心去评价他们,引导他们展开反思性的自我评价,寻找错误的原因,及时进行纠正。学生在进行反思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自己或学习伙伴都不会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也许是难偏问题,也许是教师强调不够的知识点或解题方法。学生在向老师请教的同时,就对老师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老师对教学更加专注全面,更加博学多能。再者,某一位学生存在的问题,也许正是一批学生存在的问题,也可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处理或没有处理好的问题,学生的反思可带动教师的教学反思,促进教与学的健康和谐发展。学生对来自老师、同学或自身的数学评价进行反思,可以获得最为直接、真实的反馈信息,进一步学习,同时,学生在评价中常能得到认可或鼓励。因此,反思对于学生改善对数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都是有益的。教师的课堂语言,尤其是评价语言,对组织课堂教学、激励学生学习起着很大的作用。这些语言虽然更多地是在课堂教学中随机生成的,但是有些重要环节的组织语言和评价语言也是需要事先思考和推敲的,这样教师才可能面对课堂教学的生成机智自如地应对。
四、真实性功能
自从实施新课标以来,有很大一部分教师似乎走进了一个怪圈: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采取一味鼓励的评价手段,“很好”、“很棒”这些单一肯定的评价充斥了课堂。一节课下来,表扬声、鼓励声不绝于耳,赞美之辞此起彼伏,这样的现象在公开课教学中尤为常见。而如此一味说“好”,并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学生变得麻木了,因为这样的表扬太“廉价”了,学生不需要什么努力便能获得,以致学生对此毫不在乎。其实,有时让孩子体验失败也绝非是一件坏事。失败给人们带来的感觉非常复杂,孩子必须学会忍受这些情感,必须学会接受失败、痛苦的感觉,然后不断努力直至成功来临,每一个过程都不能回避,因为失败乃成功之母。同时,针对学生发言中表露出来的不同的思想观点、不同的行为表现,教师要抓住“小结点拨”的契机表现自己具体的意见、鲜明的观点和真实准确的答案。新课程理念下的“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这样的课堂评价,才能给予学生有效的激励点化,从而积极地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融合度。
从新课程的宗旨和精神实质论,真实性评价最贴切新课程的本质。新课程最振奋人心的一句话是:让学生走进新课程,让学生真正体验新教材的美感,成为教材的主人。在课堂上恰当地使用真实性评价语言,对切实开展新课程评价活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例析教育评价的功能 篇8
决策性评价——导向、监督功能
决策性评价,顾名思义,是针对决策的制定和完善而进行的评价,其意义在于通过评价手段得出实证性发现和诊断性意见,能够为区域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有效指导,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政策和改进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参考。在决策性评价中,评价的内容、标准和结果决定着评价对象的工作重点与努力方向,即教育评价评什么、怎么评、结果如何,直接引导着教育政策的改善、教育理念的转变与教育制度的革新。同时,决策性评价还对教育管理水平、管理方式进行有效监督。
由××市教育局组织、中国教育学会和公众教育研究院提供技术服务的“2015年××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是以建立科学多元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为实验目标,以“学科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测试+背景问卷调查+学业负担调查”为综合评价模式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实验,并以“学业质量评价+调查问卷”为结构,采用CIPP模式进行的学业质量监测。学业质量监测采用欧美惯例,以试卷和问卷为测量工具、以数据报告和分析报告为评价工具,体现着决策性评价的导向和监督功能。例如:在学业负担方面,教育评价实施人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市5年级学生的学业负担情况,并在事后对学业负担有关情况进行了科学分析。结果显示,部分区县的学业负担略有超标,但整体而言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还未造成太大的消极影响(表1)。据此,××市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应从整体推进和提升中小学校教育管理水平入手,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学业负担的监管和指导,严守底线,以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对于学业发展水平、综合素质、发展潜能三个方面都有良好表现的区县(××县和××区,见图1-图3),××市教育行政部门应深入挖掘这些区县的成功经验,出台相应的政策,为推广他们的成功经验搭建制度平台,为其他区县的改进和提升提供参考,全面促进××市中小学生学业发展水平、综合素质、发展潜能的提升。
在2015年××市的中小学学业质量监测项目中,决策性评价的导向和监督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资料和分析整理,对资源配置(教师队伍、资金保障、教学技术设备等)进行价值判断,为衡量教育过程以及结果好坏提供标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起到了导向和监督作用。它就像“指南针”一样,为教育决策的制定指明正确的方向;还像“放大镜”一样,暴露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剖析教育实践状况与理想标准之间的差距与不足。
认定性评价——鉴定、管理功能
认定性评价,是以鉴定与验证某种(或某些)素质或能力是否具备以及水平高低为目的的评价。认定性评价对测评结果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要求,它是采用科学的方法收集评价对象在教育活动领域中的表征信息,通过信息或数据的统计与分析,针对某一评价目的作出认定或价值判断的过程;或直接从表征信息中引发与判断评价对象是否具备某些特征的过程。不难看出,鉴定是认定性评价最根本、最主要的功能,鉴定的目的在于检验教育工作和教学成果,从而为提高教育质量、完善教育管理系统、规范教学秩序、加强对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培养等提供依据和参考。简言之,鉴定是管理的前提,管理是以鉴定为基础而展开的实践活动,鉴定和管理是存在于认定性评价中不可分割的两个功能。
上述由××市教育局组织、中国教育学会和公众教育研究院提供技术服务的“2015年××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目的就是探索建立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认定性评价,对学校、学生进行以“学业、综合素质、发展潜能”为教育质量考核项目的综合性鉴定,并给出分析诊断、分项结论和改进建议,并以此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近日,由中国教育学会、北京市公众教育科学研究院携手组织实施的某教师专业发展评估项目,也可被视为认定性评价的范例。此项目意在对高绩效和低绩效教师进行鉴别,建构高绩效教师胜任特征模型,制定基于高绩效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方案,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在项目实施的第一阶段,评价人员通过测评学生在学业(语文、数学、英语等)发展水平、综合素质、发展潜能、学业负担方面的表现,对所测结果进行统计、聚类,将各班级在不同评价项目上的分组情况分别按高低排序、整理,鉴定出高、低绩效教师。在项目实施的第二阶段,评价人员对由第一阶段鉴定出的高绩效教师专业特质进行收集和整理,提出高绩效教师胜任力模型的理论结构。随后,编制高绩效教师胜任特征问卷并实施测试,经过加权处理、聚类及差异性分析,构建出高绩效教师胜任特征模型,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开创新的模式。
该教师专业发展评估项目是认定性评价中一次有益的实验和探索:它采用包含多种项目在内的多元化评价模式,辅之以科学的评价技术,对评价对象的某些素质进行鉴定和验证;规范的鉴定过程和准确的鉴定结果,是后续调整和优化管理工作的必备条件。由此,鉴定功能和管理功能在认定性评价中实现了耦合,以人为本,以评促管,以管促建,有利于创设宽松适度的教育管理氛围,规范教育管理,从而为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保障,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服务性评价——诊断、激励功能
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明确指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由此可见,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自主学习素养和能力的培养。教育评价机构必须顺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准确反映这种人才培育的要求,为衡量学生是否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提供专业的服务性评价。这种服务性评价的功能侧重于诊断和激励:对学生在学业、综合素质、发展潜能等方面的现状、矛盾和问题进行诊断,分析原因,“对症下药”;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激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学习、自我管理,促使学生在各方面得到显著提高。
××县作为教育部“农村基础教育改革试验区”,积极走在评价改革实验前列,借助中国教育学会的专业指导和服务,结合县域实际情况,开展以“学业质量评价+综合素质评价+学习潜能评价”为模式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旨在对学生的学业水平、综合素质和发展潜能的关键性指标进行诊断分析,分项给出评价结论,提出改进建议。
采用ACTS学业评价技术,根据课程标准,构建“知识、技能、能力”三大指标体系,测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用ICTS综合素质评价技术,采用部分成熟量表和自编问卷,选取教育部2013年发布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中规定的部分指标(行为习惯、公民素养、学习动力、学习方法、创新意识、情绪行为调控)进行实验,测查学生个体在综合素质方面的特点;采用PCTS发展潜能评价技术,使用公众教育研究院与公众考试研究院研发的发展潜能评价量表,从“认知能力倾向、认知过程”等维度测查学生的学习潜在能力,探寻学生的发展规律。
诊断结果显示出每个学生在不同方面的短板和劣势,如学生的学科能力发展出现滞后,分化程度高;在词汇辨析和空间想象方面有优势的学生相对偏少;在人格品质,尤其是乐群性与独立性方面表现较差。通过科学的诊断,教师能够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做到心中有数,对学生的学业水平现状、道德情感、性格特点等都有所了解,以便于在下一步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有针对性地、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做出调整,从而收到较为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对于学生而言,借助服务性评价,不仅可以诊断出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全方位的考量与反思,在原有的基础上和可能的范围内获得最大的进步;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优势,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斯塔费尔比姆曾经指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以“育人、育学、育才”为核心的服务性评价应该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也应该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交流、共同成长的过程。通过诊断和激励功能,学生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成长足迹,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薄弱点;教师可以因材施教,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评价的功能 篇9
肝胆外科患者由于合并慢性肝病和梗阻性黄疸等,术前常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围手术期多种因素又可以进一步影响已有的凝血障碍,因此需要对肝胆外科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估,对围手术期可能出现的凝血功能障碍做出预警提示并实施有效干预,从而确保手术患者的安全。本共识旨在为肝胆外科、肝脏移植、麻醉、ICU等专科医生对肝胆外科患者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评估与干预提供参考。肝胆外科患者凝血功能变化的病理生理学特点
一、凝血因子的改变
肝脏在机体的凝血功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维持着凝血与抗凝血、纤溶与抗纤溶的相互平衡。肝脏负责制造大部分的凝血因子[如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Ⅷ、Ⅸ、Ⅹ、Ⅺ、Ⅻ、、激肽释放酶原、高相对分子质量激肽原(HMWK)],肝脏还负责合成一些凝血调节因子(如抗凝血酶Ⅲ、蛋白C、蛋白S、组织因子通路抑制剂)。同时肝脏还是人体血小板生长因子(TPO)的主要制造者,而血小板又可以活化部分凝血因子(如凝血因子Ⅴ、Ⅺ和)。
1.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凝血因子Ⅱ、Ⅶ、Ⅸ和Ⅹ这些依赖维生素K的蛋白质,以前体形式在肝脏合成。在其分泌前,维生素K羧化前体的谷氨酞残基,使其与磷脂联合后发挥凝血功能。在急性和慢性肝实质疾病中,因为肝脏合成功能的障碍,导致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Ⅱ、Ⅶ、Ⅸ和Ⅹ)的下降。在通常情况下,这四种凝血因子往往会同时表现出不足,但是由于凝血因子Ⅶ含量少,且半衰期短(5~6 h),它的缺乏出现最早最严重,被认为是肝病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维生素K缺乏可导致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但大多数PT延长的肝细胞病患者,由于凝血因子Ⅶ等的合成严重不足,补给维生素K后PT仍不易纠正;而在梗阻性黄疸患者,只要不存在明显的肝细胞病变,在注射维生素K后24~48 h 内PT即可缩短。
2.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Ⅴ由肝脏制造,是不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在暴发性肝衰竭时呈低表达,若低于正常值的20%往往提示不良预后,被认为是判断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患者预后的可靠预测指标。而在急性感染患者中,凝血因子Ⅴ可能出现高表达。它对肝脏合成功能的诊断不具备特异性。
3.凝血因子Ⅷ:凝血因子Ⅷ不仅可以由肝细胞产生,而且可以由窦内皮细胞与库普弗细胞产生,其他组织如肾脏也可产生。当肝细胞合成功能减退时,窦内皮细胞及库普弗细胞仍维持凝血因子Ⅷ的合成;肝脏清除功能减退,内毒素及免疫因素刺激使它的合成与释放增加。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主要由肝外合成,肝硬化患者可能由于内毒素血症,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使其释放增加;同时vWF分解蛋白酶产生减少,也使血浆vWF水平升高。在大多数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因子Ⅷ活性、vWF均明显升高。但肝病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者,由于凝血因子大量消耗,使凝血因子Ⅷ活性水平降低,故凝血因子Ⅷ活性小于正常50%作为诊断肝病合并DIC的必备条件之一。4.表面激活系统的凝血因子:参与表面激活的凝血因子有凝血因子Ⅺ、Ⅻ、HMWK以及前激肽释放酶等。肝病患者,由于肝细胞蛋白质合成能力的减少,上述凝血因子水平显著降低,并可导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
5.凝血因子:凝血因子在肝脏中合成,以酶原形式存在于血浆中。血小板也可产生因子。它的主要作用是在凝血过程中联结纤维蛋白γ链,使之成为不可溶性纤维蛋白,对纤维母细胞的生长和胶原纤维的合成也有重要作用。F在各种急慢性肝细胞病中通常呈现出低水平表达,但在胆汁性肝硬化或梗阻性黄疸中的表现没有特异性。
6.纤维蛋白原(FIB):FIB即凝血因子Ⅰ,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是纤维蛋白的前体,也是最终完成血液凝固的主要基础物质。肝功能严重障碍或先天性缺乏,均可使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下降。低纤维蛋白血症的原因包括:FIB的合成下降;DIC过程中的过度消耗;血浆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的异常。FIB在正常生理妊娠后期,以及急慢性肝病、梗阻性黄疸、胆汁性肝硬化、肝脏肿瘤中可呈现正常或高表达。
二、血小板数量减少和功能缺陷
血小板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是最早被激活并启动后续级联反应的关键物质。肝脏疾病时的血小板数量减少主要是由于肝硬化门脉高压脾脏肿大,大量血小板(血小板总数50%)淤积在脾内以及脾巨噬细胞活动增强使脾窦内的血小板破坏增多。另外,肝硬化时骨髓巨核细胞无效性生成,血小板寿命缩短,也是血小板数量减少的原因。值得关注的是,许多药物如奎尼丁、磺胺类制剂、组胺Ⅱ(H2)受体阻断剂、口服降糖药、金盐、利福平和肝素等也能引起血小板数量减少,其他因素还包括反复输血、大量酒精摄入、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此外,慢性肝病还可使血小板形态发生改变、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功能发生异常,这种形态和功能的改变与肝损害的程度呈正相关。
三、出血及其干预等造成的影响 1.凝血物质的丢失、稀释和消耗:肝硬化门脉高压合并术前反复上消化道大出血、肝切除或肝移植手术失血,红细胞、血小板及各种凝血因子大量丢失,术前和术中容量治疗致使血液稀释,使凝血因子浓度进一步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所造成的内膜的伤害、输注红细胞等也能够造成显著的凝血因子消耗。
2.医源性的凝血障碍:除了扩容导致血液稀释外,术前血液透析、血浆置换、术中使用肝素以及大量快速输入红细胞或血浆等均可影响凝血功能。动静脉有创监测时肝素封管/冲洗液的应用,肝移植供体保存液中的肝素剂量都可影响活化凝血时间(ACT),无肝期输入血浆或红细胞,血制品中的枸橼酸盐可能导致游离钙离子水平严重降低,对凝血产生显著的干扰。
3.纤溶亢进:纤溶增强机制有多因素,一是晚期肝硬化产生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二是病肝清除能力下降使tPA的作用显著增加;三是慢性肝病使得纤维蛋白溶解抑制物如α2抗纤溶酶(α2AP)和纤溶酶原激活物(PA)水平降低。纤溶酶原激活物的增加和抑制物的降低导致了纤溶亢进。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产生增多,FDP使纤维蛋白单体的聚合发生障碍而出现凝血酶时间延长,同时可干扰血小板的聚集加重凝血缺陷。肝胆外科患者凝血功能的评估
一、病史、抗凝治疗及其他相关因素的评估
1.有无维生素K缺乏:由肝脏合成的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包括因子Ⅱ、因子Ⅶ、因子Ⅸ和因子Ⅹ,另外蛋白C、S、Z是抗凝的,也属于维生素K依赖因子。临床上,导致维生素K缺乏的因素有:(1)维生素K的摄入和吸收障碍:①食物摄入不足,见于长期禁食或肠道功能障碍;②胆盐缺乏吸收不良,见于阻塞性黄疸、胆道手术后引流及长期口服抗生素使肠道菌群受抑制等;③口服与维生素K有拮抗作用的抗凝剂,如香豆素类。(2)各类疾病所致的肝实质细胞受损,合并有维生素K的代谢和利用障碍,也使肝细胞不能合成正常的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3)已知一些广谱的抗生素可以造成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功能障碍,包括头孢类、喹诺酮类、强力霉素以及甲硝唑等。
2.是否合并慢性肝病及肝功能损害程度:肝脏疾病除造成凝血因子的缺乏外,还通常伴有血小板数量的减少和功能的障碍。血小板数量的减少与肝脏、肾脏所产生的血小板生成因子的减少、门脉高压症所造成的脾大脾亢、循环中存在着抗血小板的抗体以及病毒型肝炎(尤其是丙型肝炎)的感染等因素有关。肝硬化患者所特有的纤溶过度也常会加重凝血功能的障碍。因此,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其凝血与抗凝物质的合成代谢失衡,使得其常常被推向高凝或者出血两个不同的方向。
3.是否合并脾功能亢进:脾亢是多种原因造成脾肿大引起的一组综合征。肝胆疾病所致的充血性脾肿大,即门脉高压继发性脾亢,病因主要有肝内阻塞性(如门脉性肝硬化、坏死后肝硬化、胆汁性肝硬化、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结节病等)及肝外阻塞性(有门静脉或脾静脉外来压迫或血栓形成)等。脾亢对凝血功能的影响主要因肿大的脾脏加速血细胞破坏,并抑制血细胞的成熟,造成血小板数量减少。
4.有无使用抗凝等药物:术前或术后因为各种原因应用抗凝血药物是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肝胆外科患者的抗凝治疗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于预防或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抗凝血因子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例如香豆素类衍生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等,另一是因为肝功能和(或)肾功能不全采取的人工肝治疗和(或)血液透析治疗。华法林通过阻断维生素K依赖因子的形成,延长PT,并且造成APTT水平轻度的升高。肝素及低分子量肝素通过与ATⅢ和凝血酶的结合来阻断Ⅹ因子的激活。阿司匹林和其他非激素类的抗炎药物(NSAIDs)通过阻断血小板前列环素的代谢来起作用,造成环氧化酶永久性的乙酰化,受影响血小板功能永久性的受损;相比于阿司匹林,其他非激素类抗炎药对血小板的影响是暂时性的,通常只持续3~4 d。评估时需注意了解抗凝药物使用情况。
5.低温与内环境紊乱:低温可能是外科患者、尤其是接受肝胆外科复杂手术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最常见的一个因素,但通常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许多肝胆疾病患者需要接受长时间的开腹手术,热量的丢失会造成体温的降低;术中发生大出血的患者接受大量的输血;肝移植的患者当供体器官再灌注时冷的保存液冲入受者体循环中,都会造成体温的降低。机体的凝血系统由一系列蛋白水解酶组成,这些蛋白酶的活性随着体温的降低而降低;低温伴随着纤溶活性的显著增加、血小板功能的障碍以及胶原引起的血小板聚集的障碍;同时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力会显著增加。低温还与肝功能障碍、输血引起的血枸橼酸水平的增高、低钙血症等因素密切相关。
酸中毒是另一个需要重视的危险因素。绝大多数的凝血物质是蛋白质,具有生物酶活性,而这种活性的正常发挥依赖于合适的血液pH值,即7.35~7.45。酸中毒将使得多种凝血(抗凝)底物的生物活性大大降低,即使补充大量的凝血底物也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低温、酸中毒和低钙血症均可导致凝血酶和凝血因子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因此,对危重肝胆外科患者评估时必须认真了解患者体温、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情况。
二、监测指标与检查方法
(一)主要指标及结果的指导意义
1.血小板的检测:血小板的检测参数主要是血小板计数(PLT),肝病患者 PLT改变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1)脾功能亢进,使PLT破坏增多,造成血循环中PLT减少;(2)免疫功能紊乱,当PLT破坏增多时表现为PLT减少而MPV增高;(3)肝炎病毒是吞噬性病毒,其对骨髓巨核细胞有抑制作用,使巨核细胞成熟不良,造成血小板减少;(4)大量出血时的消耗。
为了区别血小板减少的原因究竟是生成减少抑或破坏增加,必要时应考虑行骨髓活检及血小板抗体的检测。
2.凝血系统检测: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FIB四项凝血指标能比较全面地初筛患者的凝血因子功能状况。
PT主要反映外源凝血系统中凝血因子的含量和活性,用来证实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乏或相应抑制物存在。肝功能失代偿状态下PT常常延长。
APTT主要反映内源凝血系统中凝血因子的含量与活性,用来证实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乏或相应抑制物存在,也可用于了解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和HMWK是否缺乏。肝素是最常见的造成APTT延长的原因,通常结合PT和APTT可以大致了解凝血功能的缺陷发生在凝血因子活化通路的具体环节。
TT是共同凝血途径较为敏感和常用的筛选试验,TT延长表示纤溶活动增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和血液中类肝素抗凝物质增多。
FIB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急性反应性蛋白,是血浆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它的含量降低反映肝硬化严重,肝损害患者的蛋白和生物酶合成严重下降。
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由于PT试验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数据差异可以较大,因此WHO推荐使用INR,即PT的实测值除以标准值的百分比值,其临床含义与PT类似。
3.纤溶系统检测:纤溶系统是血液内与凝血系统相拮抗的多酶系统,在维持凝血与纤溶的动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纤溶系统包括纤溶酶原、纤溶酶、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和α2AP等。纤溶系统检测不作为临床常规检测,其常用指标是纤维蛋白原含量、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D-Dimer)的检测。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其水平增高可反映继发性纤溶增高,需要注意的是其特异性并不高。
(二)其他辅助性指标
肝胆外科的患者常需要切除或消融部分肝叶或肝段,导致功能性肝体积的减少,对凝血功能的影响需要结合ChildPugh肝功能分级、ICG肝脏储备功能、MELD评分、标准肝脏体积和剩余功能性肝体积计算等来全面评估手术风险和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的可能性。肝脏体积大小可反映肝脏实质细胞容量的变化,间接反映肝脏血流灌注和代谢能力。
(三)凝血过程动态物理监测
目前临床上主要应用的是血栓弹力图和Sonoclot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
血栓弹力描记图(thrombelastography,TEG)可以动态观察血液凝固过程的变化,包括凝血酶和纤维蛋白的形成速度、纤维蛋白溶解的状态,以及所形成的血凝块的坚固性和弹力度等,还可以用于检测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异常,能较全面地反映患者体内的凝血功能状态。TEG 基本参数包括:反应时间(R)、血块生成时间(K)、血块生成率(α角)、最大宽度(MA)、血块溶解指数(CLI)、全血块溶解时间(F)。低凝状态时,R、K延长,α角缩小,MA减小。血小板减少或功能不良时,MA减小。
Sonoclot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也可以了解凝血全过程,包括抗凝因子、纤维蛋白、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功能以及纤溶系统的变化等,可以预测围手术期出血情况并可鉴别出血的原因。Sonoclot标记曲线上表现为SonACT段、纤维蛋白凝集速率(ClotRate,CR)段、血小板功能(PLT Function,PF)段及纤溶段。SonACT段与常规活化凝血时间(activated clotting time,ACT)监测一致,主要与凝血因子有关,高凝患者SonACT段明显缩短,如果凝血因子缺乏或受抗凝治疗影响,SonACT段则延长;纤维蛋白凝集速率段主要与纤维蛋白原含量有关,它的斜率越大,表示收缩越强;血小板功能段曲线越陡,斜率越大,说明血小板功能越强。SonACT正常值 85~145 s,CR正常值 15~45 mm/min,PF正常值1.5 ~4.5。Sonoclot和TEG原理基本相同,可以定性判断凝血功能异常的环节,能够对凝血和纤溶全过程及血小板功能进行全面检测,并指导成分输血。与传统的凝血功能监测指标有显著相关性,但全程检测耗时较长,其敏感性和准确性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证实。
肝胆外科患者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可能变化及干预措施
正常人凝血功能的代偿能力强大,临床上,只要纤维蛋白原浓度>0.8 g/L,凝血因子活动度大于正常的30%,血小板计数不小于30×109/L,凝血功能仍可维持正常。肝胆外科患者因肝病、阻塞性黄疸等,加之麻醉和手术的影响,凝血功能状况复杂多变,凝血功能取决于活化的凝血因子和抑制因子之间的平衡。
一、术前低凝状态的纠正
肝胆外科患者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障碍,术前改善患者的凝血状态,纠正已经存在的凝血异常,可以有效地减少术中出血和血制品用量。术前低凝状态的纠正要重视病因治疗。
改善凝血的方法包括:(1)积极治疗原有的慢性肝病,改善肝脏功能,促进肝脏凝血因子的合成。(2)阻塞性黄疸、肠功能障碍及服用华法林或长期应用影响维生素K吸收和代谢的抗菌药物等患者给予肌肉或静脉注射维生素K1,一般在及时补充后6~12 h可使凝血机制恢复正常。连续补充3 d即可恢复体内维生素K的储备。应用肝素治疗的患者,通过ACT来监测凝血,必要时用鱼精蛋白中和(1 mg硫酸鱼精蛋白可中和150 U肝素)。(3)急慢性肝病患者也可予以补充维生素K1,对于部分存在肝内胆管阻塞者PT可有一定程度缩短。(4)对于维生素K1治疗无效的肝病患者,则不能继续应用维生素K1,应根据凝血功能检测结果,酌情输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凝血酶原复合物、纤维蛋白原等。一般情况下,各项凝血指标异常超过正常值的1.5倍和(或)INR>2,即应输入新鲜冰冻血浆,但目前尚无大样本数据证实。(5)由于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持续时间长,且阿司匹林在体内的清除呈剂量相关性,停用阿司匹林5 d 后可用血栓弹力图或SONOCLOT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功能正常后择期手术。(6)肝硬化继发脾亢时,不推荐单独采用脾切除术以提高血小板计数,因其对凝血功能改善无明显帮助,且脾切除术后会增加严重并发症风险。(7)如血小板计数低于20×109/L的患者,需及时补充血小板。
二、术中术后凝血功能变化的监测
因麻醉时间长、手术创伤大及术中出血多、大量快速输液等多种因素,易发生术中及术后凝血功能异常,特别是较大量肝切除、肝脏血流阻断带来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等,会导致凝血功能异常更为明显。术中和术后处理应强调完善各种监测,并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并纠正可能出现的凝血障碍。
术中及术后凝血功能的评估和处理包括:(1)精准肝切除技术减少术中出血量,准确统计术中术后出入量;(2)准确的剩余功能性肝体积计算和肝功能判断;(3)术中术后重复凝血功能检查,主要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四项,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等,必要时检查凝血因子含量等,根据检测结果选择应用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冷沉淀、凝血酶原复合物、纤维蛋白原等;(4)术中创面广泛渗血的判断及可能出血的预测;(5)合理输血输液,减少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大量输注库存血时,注意钙的补充;(6)动态监测体温,推荐应用血温监测,可靠、灵敏,瞬间反映温度变化,受干扰和影响的因素少。重视术中的保温措施,注意手术全程的保温,如应用加温毯、对液体进行加温、温热生理盐水冲洗腹腔等,预防低体温的发生;大量快速输血时,可考虑应用输血加温装置;(7)预防应激性溃疡及消化道出血、及时判断并处理术后活动性出血;(8)加强动脉血气监测,预防酸碱平衡紊乱及低钙血症出现。
三、血液制品、凝血因子、止血药物的应用选择及时机
1.血小板输注:当重度和极重度血小板减少(PLT<10×109/L)的患者,应及时补充机采血小板。术中尽可能维持血小板计数在30×109/L以上,SONOCLOT测定的血小板功能(PF值)>1或TEG检测MA值>50 mm。肝胆疾病术前因血小板破坏增加导致的血小板减少,不能预防性输注血小板。因输血小板后的峰值决定其效果,缓慢输入的效果较差,所以输血小板时应快速输注,并一次性足量应用。当血小板计数>50×109/L时,如果仍有明显的出血则可能存在纤溶亢进而抑制了血小板的功能,首先考虑抗纤溶治疗。
2.新鲜冰冻血浆(FFP)输注:FFP的输注指征为血浆中凝血因子不足,包括:(1)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紧急拮抗(剂量通常为5~8 ml/kg);(2)在没有单一的凝血因子成分可提供的情况下用于纠正已知的凝血因子缺乏;(3)纠正伴有APTT和PT延长时(>1.5倍的对照值)创面广泛渗血;(4)急性大出血并输入大量库存全血或红细胞后(出血量或输血量≥患者自身血容量)。输注FFP的要求是必须给予足够的剂量,通常为10~15 ml/kg,以达到凝血因子至少为血浆浓度正常值的30%。FFP不应单纯用于补充血容量或提高白蛋白。3.冷沉淀输注:血浆冷沉淀保存有较多的纤维蛋白原。出血患者输注冷沉淀之前应该检查纤维蛋白原浓度,如纤维蛋白原浓度高于15 g/L不必输注冷沉淀。输注冷沉淀指征:(1)有大量渗血,纤维蛋白原浓度低于0.8~1.0 g/L者;(2)用于纠正大量输血发生广泛渗血的患者,又不能及时检测纤维蛋白原浓度者;(3)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的患者。纤维蛋白原浓度在1.0~1.5 g/L的患者是否应用,应根据预测可能或进行性出血风险大小决定。
4.凝血酶原复合物:凝血酶原复合物含包括Ⅱ、Ⅶ、Ⅸ、Ⅹ在内的多种凝血因子,主要用于PT延长、急慢性肝病、维生素K缺乏等,可于手术前按10~20 U/kg给予,术中和术后可根据情况补充应用。
5.人纤维蛋白原:可迅速提高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血浆纤维蛋白原<0.8 g/L时应用,一般首次给药1~2 g,每2 g纤维蛋白原可使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提高约0.5 g/L。
对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大量应用新鲜冰冻血浆存在高容量负荷的风险,所以需与输注凝血因子同步进行。6.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rFⅦa):rFⅦa是止血的天然始动因子,主要通过与组织因子结合经外源性凝血途径发挥止血作用,它能在活化的血小板表面促进凝血酶产生,用于难控性难治性出血。rFⅦa能在肝胆疾病凝血酶产生不足的情况下发挥止血作用。
rFⅦa有效发挥止血作用的条件是:(1)有足够的纤维蛋白原;(2)有一定数量的血小板且血小板功能正常;(3)体温正常;(4)无酸中毒存在。推荐初始用量为90 μg/kg,2~3 h后可重复给予。应用rFⅦa需要注意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7.止血药物与抗纤溶药物的应用:血凝酶为巴西蝮蛇蛇毒中的类凝血酶物质,可促进血小板的激活和聚集,其中含有磷脂依赖性凝血因子Ⅹ激活物,能促进凝血因子Ⅹ激活将凝血酶原活化为凝血酶。
六氨基己酸为纤溶抑制药,能与纤溶酶和纤溶酶原上纤维蛋白亲和部位的赖氨酸结合部位强烈吸附,阻抑了纤溶酶、纤溶酶原与纤维蛋白结合,从而抑制由纤溶酶所致的纤维蛋白溶解。抑制纤溶药物的使用主张足量、预防性应用,术中根据实验室监测结果酌情追加使用。
四、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凝血功能变化的特殊性
【课程评价的功能】推荐阅读:
对美术课程评价的理解07-04
课程评价的人性化06-06
新课程教学评价的转变09-03
英语课程评价的探索与反思08-28
新课程下的教学评价06-25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问题08-02
探究新课程美术教学的评价方式05-10
课程评价系统05-15
课程考核评价07-23
校本课程评价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