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

2024-07-21

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共12篇)

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 篇1

一、引言

考核作为学校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既是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结果的评价, 又是对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的检查, 还是“教”与“学”信息的反馈。根据布鲁姆的观点, 教学评价大致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三种 , 形成性考 核 (Formative assessment) 是指依据 一定的标准, 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 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学习过程的状况进行考核, 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学生学习成绩的依据。Fomrative的本意即成形的、有建设性的 , 重视结果形成的过程 , 所以形成性考核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考查、课程学习成果的各个阶段的考核, 是对学习者学习目标实现程度的阶段性测试, 是课程考核的一种重要方式, 这种评价方式既是一种评价体系, 又是一种学习方法[1]。

二、目前消防应急救援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 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 特别是我校消防指挥专业课程一直都忽视形成性评价, 注重总结性评价, 老师为了考而教, 学生为了考而学, 导致考查的是人脑储备知识的能力, 而不是人脑运用知识的能力, 过于注重总结性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考试功能的正常发挥和教育目标的实 现。不仅 影响了消 防应急救 援课程教 育质量 , 而且挫伤了 广大学生 的学习积 极性 , 阻碍了高 素质消防 指挥人才 的培养。

(一 ) 考 核 形式 单 一 。

目前我校消防应急救援课程的考核方式沿袭了传统的考试方式, 即多以闭卷笔试为主, 这种方式存在诸多弊端。首先闭卷考试是学生在不借助任何书籍和材料的情况下, 在限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的。由于命题内容的抽样性, 考生考试所处环境、心理状态等因素的影响带给考试成绩的偶然性, 是这种考试方式的弊端之一。其次, 在这种考试中, 记忆力的考核占有主要地位, 而操作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处于边缘角色, 这种考试对于学生的考察是不全面的, 考试无法准确考核学生真实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2], 影响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既不能反映教学效果和质量, 又背离了消防指挥教育的特点。

(二 ) 考 核 内 容片面呆板 , 缺乏 科学性 。

由于或多或少地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因素影响考核内容多以理论知识为主, 只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的检测, 题目多是对知识的再现, 忽视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加之闭卷笔试形式的局限, 一张试卷很难覆盖课程的全部内容。这既会造成知识性、记忆性考核成分过大, 助长学生死记硬背、高分低能的现象增多, 又极易形成考核中导向性知识内容比重加大和学生机械地单纯应对乃至作弊现象滋生。这种缺乏全面考量的僵化考核[3], 加大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遏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很难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能力, 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 ) 消防应急救援课程 考核评价指 标。

(三 ) 重 终 结性 评 价 , 轻 形 成性 评 价 。

长期以来, 传统考核只注重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 教师为了考而教, 学生为了考而学, 导致学生“上课记笔记, 下课看笔记, 考试背笔记, 考后全忘记”。卷面成绩忽视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不能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调整, 评价结果难免有失公正。

在消防应急救援课程的考试改革中, 可以尝试加大形成性评价力度, 建立一套动态、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 兼顾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评价与反馈的多重功能。

形成性考核指标体系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考察和评价, 并将其结果作为评定学生课程学业成绩的科学理论体系。消防应急救援课程考核指标体系包括理论与实践两大类指标, 每一大类下又有若干项具体指标。各项相加总成绩为100分, 将每位学生的各项考核评分进行累加, 即得出该学生本学期终结性考核成绩。

(二 ) 考核的基本形式及 考核内容

三、消防应急救援课程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的指标内容

1.理论考核指标。理论学习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学习态度方面 (30分) , 包括出勤、课堂笔记、按时完成作业等;学习能力方面 (30分) , 包括识记能力 (课堂提问) 、研究及分析能力 (学期论文 ) 等。

2.实践考核指标。实践操作的评价指标包括:分析能力 (案例分析) ;思辨能力 (小论文答辩) ;问题解决能力 (想定作业) ;组织能力 (现场演练) 。以上各项分值计10分, 满分为40分。

为了便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操作的讲解, 得出形成性考核的最终成绩, 可将消防应急救援课程分为三大类知识点:Ⅰ类知识点:指完全以理论授课为主的内容;Ⅱ类知识点:指完全实践环节的内容;Ⅲ类知识点:兼有理论授课和实践环节的内容。不同类别的知识点, 其形成性评价体系的具体指标不全相同, 对于Ⅰ类知识点, 评价体系包含平时课堂考勤、课堂提问和讨论、书面作业、阶段考试、期末考试等组成部分, 设定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最高比例为50%, 其余组成部分的比例由教研室、任课教师根据课程及学生群体的实际决定相应比例。Ⅱ类知识点为实践类课目, 评价体系包含平时考勤、提问和讨论、案例分析、想定作业、小论文、操作考核、现场演练等组成部分, 不采取理论测试的方式, 注重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Ⅲ类知识点理论实践兼而有之, 评价体系包含平时考勤、提问和讨论、书面作业、案例分析、想定作业、小论文、操作考核、现场演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组成部分, 其中理论测试与实践考核的比例与理论课时数与实践课时数的比例相当。

根据以上总体方案, 教研室及任课教师可以结合课程、教师及学生群体的实际需要制定具体课程考核体系指标, 在课程开课初将考核方案告知学生, 明确评分标准, 在考核过程中要及时、如实记录以作评价依据随时备查。任课教师在某一单项考核结束后应及时进行总结分析, 并将分析结果及时向学生反馈, 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更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 改进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 实现形成性考核评价的真正价值。

与上述评价指标相对应, 考核内容可分为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两部分。其中理论考核与传统考核方式无异, 下面着重论述实践考核的形式。

1.案例分析考核。由任课教师选取典型案例分配给学生 ,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每组分配一个案例。案例的选择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每组学生在课前对分配的案例收集资料并进行讨论分析。教师每次课前安排一组学生将其案例分析过程和结果与全班同学分享, 并接受学生的询问。时间不可过长, 以10分钟至15分钟为宜。分析后教师要有点评, 并根据该组学生的表现评定分数。

2.想定作业。由任课教师按照我校统编辅助教材 《消防应急救援想定作业》中选取部分想定作业, 设定应急救援模拟现场, 显示灾害事故类型、特点和发展趋势, 以及现场环境、水源条件和作战力量配置等情况, 让学员依据灭火救援指导思想、灭火救援作战原则和方法, 制订救援方案和部署作战行动, 以此提高学员的应急救援战术运用和作战指挥能力。

3.小论文答辩。消防应急救援课程中涉及的主要灾害事故分为四部分, 即化学灾害事故、交通事故、建 (构) 筑物坍塌事故、群众遇险事故。教师每讲完一部分, 选取该部分的一个前沿问题作为论题, 随机抽取全队50%的学生以此论题撰写论文。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论文内容提出一两个问题, 由学生进行答辩, 并根据每位学生的表现评定分数并点评, 每位同学以两分钟为宜。

4.现场演练。消防应急救援课程的某些章节可以尝试进行模拟教学, 由教师设计特定的场景、事件, 让学生进入相关角色, 以灾害事故救援为参照系, 进行实际现场的演练。例如, 在给学生讲授化学灾害事故应急救援这一章时, 可组织学生模拟进行危化品泄漏事故的应急救援处置。每组每位学生都有具体分工, 拟定包括接警出动、侦察检测、设置警戒、安全防护、抢救人员、排除险情、清场撤离和信息发布八个程序的操作实施。任课教师以程序是否合理, 灾害处置正确与否, 有无团队协作精神为标准评定分数并点评。每学期可组织现场演练两次左右, 每次以不超过四学时为宜。

四、消防应急救援课程形成性考核要注意的问题

(一 ) 人数不宜 过多。

我校消防指挥专业授课的最大困难在于上课人数过多, 每队次上课人数在80人左右。本评价体系的实施要求人数以10人左右为宜 , 可将全队同学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每组8至10分钟为宜。

(二 ) 课程内容要 选择。

消防应急救援课程涵盖了除火灾以外的其他灾害事故应急救援知识, 涉及多种灾害事故的处置措施。形成性考核的实施, 要求实践教学部分占总学时的30%左右, 这就需要压缩理论教学时间。教师在讲授时不可面面俱到, 而应该根据消防部队参与处置的灾害事故的频次而有所侧重。

(三 ) 考核内容 要尽量量化。

形成性考核实施不到位的原因多是各种考核参数设置与成绩都靠责任老师的主观印象, 这样造成教师打分很容易, 人情分现象严重, 学生认为老师不会为难自己, 形成敷衍现象, 形成性考核成为教学的摆设, 失去原本的意义。把各项考核分量化以后, 可以避免主观、人情分, 真正发挥形成性考核的作用[4]。

(四 ) 教师的综 合素质保障。

在有限的学时内兼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这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单纯具备灭火救援理论知识的教师已经不能适应我校消防指挥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消防应急救援教师应具备与所教学生共同的专业背景, 这样在对学生进行想定作业、案例分析及现场演练考核时, 才能给予正确的评判和引导。

(五 ) 加强管理建立 激励机制。

这是针对学校的管理而言的, 教师是形成性考核改革的实施者, 没有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 任何教学改革都难以实现。为了适应课程形成性考核, 广大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和课程特色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与阶段性结果的记录, 无疑增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同时, 繁杂的工作过程使教师产生畏难和消极情绪。学校要向教师积极宣传形成性考核改革的必要性, 同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改革教师工作量计核办法, 将形成性考核记入工作量。通过采取以上措施, 调动广大教师坚持形成性考核改革的积极性[5]。

五、结语

“教学有法 , 教无定法 , 贵在得法”。衡量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 不在于传输给了学生多少知识, 而在于培养了学生多少能力, 考核方式是否合理, 不在于教师是否机械地“给分”, 而在于能否促进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及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形成性考核方式可以随时考核, 随时评价, 随时改进[6]。同时, 将学生的各项考核结果累加作为终结性考核成绩, 防止“一考定成败”的片面性 , 最终实现取消形式化的消防应急救援课程期末考试的目标。

教育必须注重过程学习, 教育的实质是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合理科学地应用形成性考核不仅有客观现实的需求, 而且有较大的实际意义, 对当前和未来的消防教育形成性考核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这是我校消防指挥专业课程改革的一个难点, 有待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岳, 曹岩, 陈松.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形成性考核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3, 03:46-47.

[2]曲滨.高职院校学生学业考核与评价体系研究[J].职教论坛, 2009, 02:41-43.

[3]易东初, 徐达宁.高职教育皮革专业课程考试 (考核模式改革研究) [J].行业万象, 2009, 6:25-27.

[4]卓晟珺, 付伟.社会医学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护理学杂志, 2013, 28 (13) :70-72.

[5]花有清, 苏红富.高职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0 (4) :70-73.

[6]李雪竹, 陈赛.形成性考核在应用型本科教学中的实施分析[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12, 26 (6) :83-85.

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 篇2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的理论成果是(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A)以人为本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C)五位一体

5、思想路线指的是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B)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

6、经过延安整风,党内普遍认识到(C)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甚至把它看作的党的思想路线的代名词。

7、贯彻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是(C)理论联系实际

8、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实事求是,做到与时俱进,关键在于(B)创新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C)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10、党的十三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A)基本路线

11、实现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是(C)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12、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3、实现‚中国梦‛,必须要坚持走(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4、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是(C)21世纪中叶

15、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C)明确提出的。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化体系是指包括(BCD)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2、马克思主义中国历史进程中发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是(AD)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 科学发展观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ABC)三个基本方面构成的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4、从党的十二大开始,《中国共产党章程》一直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ABCD)‛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5、要实现理论创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D)

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B、把思想认识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或教条式的理想中解放出来。C、把思想认识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D、把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ABD)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发展生产力 D坚持改革开放

7、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ABCD)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A富强 B民主 C文明 D和谐

8、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求树立的生态文明理念是(ABC)A尊重自然 B顺应自然 C保护自然 D开发自然 9、1985年邓小平指出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CD)A坚持对内改革 B坚持对外开放 C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D坚持共同富裕

10、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为三步走,即(ABC)

A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B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C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

D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十分富裕

三、简答题

1、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国际背景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理论成果的总称,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实践是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提出了理论创新的要求。第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提供了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第三,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提供了理论成果真理性的有力证明。

2、为什么说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实事求是,做到与时俱进,关键在于创新?答: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会衰亡。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理论创新不是最终目的,必须转化为改造社会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不是为新而新,而完全是为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理论创新的成果要通过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去贯彻落实,并在贯彻落实的实践中进一步使理论创新获得检验、丰富和发展。

3、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答: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对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正方两方面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4、为什么说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答: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是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发展生产力才能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也是为将来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创造物质条件的需要。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不仅要发展生产力,而且要解放生产力。这是邓小平的一个重要观点。革命是解放生产力,这是马克思和列宁的基本观点,毛泽东也说过,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党的十八大把‚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之一。

四、论述题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地位?

答:党的十八大认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和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理论体系,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个理论体系,所包含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经验和基本要求,对于今后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具有指导意义,它将适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过程,适用于工作的各个方面。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试述我国当今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答: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3)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4)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6)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7)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8)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成性考核册选择题作业2

一、单项选择题:

1、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B)改革开放

2、我国改革的性质是(A)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三个有利于‛标准是(B)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能利用(B)两种手段的长处,既注重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又注重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5、国有经济起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C)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

6、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B)按劳分配

7、党的十八大指出,(C)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8、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A)人民当家作主

9、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是(C)政治领导

10、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C)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11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是党的(B)十七大

12、当今时代,(A)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

1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B)的必然要求。

14、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B)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

15、提高全民(C)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

二、多项选择题

1、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ABC)的开放型经济体系。A互利共赢、B多元平衡、C安全高效 D对内改革

2、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包括(ABC)

A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担的程度统一起来。C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D把实现社会稳定作为促进改革,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3、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ABC)

4、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ABC)A个体经济、B私营经济、C外资经济D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

E公有制经济对其他经济成分进行监管

5、十八大报告提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主要包括(ABD)A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B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C大力促进中西南部地区崛起 D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6、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ABC)

A民族平等、B民族团结、C民族共同繁荣 D名族区域自治

7、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ABCD)A有法可依,B有法必依,C执法必严,D违法必究

8、依法治国是(ACD)

A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B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D建设中国。必然要求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ABCD)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D社会主义荣辱观

10、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贯彻(ABCD)的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A为人民服务、B为社会主义服务、C百花齐放、D百家争鸣 三简答题

1、简述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

答: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实践进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并借鉴其他国家谋求发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或旧的观念出发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有以下几点:第一,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第二,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改革。第三,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第四,必须坚持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

2、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一种经济体制,它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既具有与其他市场经济体制的共性,又具有与其他市场经济体制不同的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是指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而形成的制度性特征,主要表现在: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第二,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第三,在宏观调控上,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3、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基本原则有:一是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二是坚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三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四是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更好的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4、如何理解民族精神?

答: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时代精神是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互交融,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共同构成中化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国精神。

四、论述题

如何认识坚持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和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体现? 答: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1)国有经济,主要是指由社会全体成员共有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经济形式;(2)集体经济,主要是指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3)混合所有制经济有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主要以入股的方式将生产要素组织起来,进行统一经营、按股分红并负有限责任的民有制经济形式。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体现:(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3)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区别。

2、为什么说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答: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发展教育和科学,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加强文化建设、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和科学发展事业与现代化进程基本适应,取得了重要成就.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调整优化科技结构,促进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铸造我国科技事业的新辉煌。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全社会的科学素质。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成性考核册选择题作业3

一、单项选择

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贯彻始终的是(A)

2、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必须坚持(B)

3、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是(B)

4、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中反映人类进步与(B)存在和谐程度的状态。

5、(c)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系统阐述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都达到新的水平

6、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生态问题具有全球性,解决生态危机对人类的威胁和挑战,需要(B)的共同努力。

7、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把利用(C)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

8、日本是通过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B),割占我国台湾的。9、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根据国内外情况的变化,党和政府审时度势,为解决台湾和香港、澳门问题,提出(B)方针。

10、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时间是(C)11、2007年10月,党的(B)报告第一次将‚两岸签署和平协议。。。和平发展框架。

12、我国革命的爱国统一战线是(A)

13、现阶段既是中国。。坚强柱石的是(B)

14、在改革开放和。。(A)党的领导。

15、新形势下建设(C)的马。。。执政为民理念。

二、多项选择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ABCD)

A民主法治、B公平正义、诚信友善 C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是指(ABCD)A学有所教、B劳有所得、C病有所医,老有所养、D住有所居

3、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求树立的生态文明理念是(ABC)A尊重自然、B顺应自然、C保护自然 D开发自然

4、着力推进(ABC)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A绿色发展、B循环发展、C低碳发展D经济发展

5、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要坚持把(AD)作为根本动力,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A改革开放、B文化建设 C 社会建设 D科技创新

6、‚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标志性事件是(ABC)A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华人学者谈和平统一设想 B‚邓六条‛

C1984年2月22日,邓小平会见美国某大学代表团的谈话 D一系列法律文件的制定 7、1992年,代表海峡两岸。。的是(AC)

A海协会、B大陆的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C 海基会 D海协会

8、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四个尊重是(ABCD)A尊重劳动、B尊重知识、C尊重人才、D尊重创造

9、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这是因为:(ABCD)A中国共产党。。。。B坚持中国共产党。。。C中国共产党自成立〃〃〃〃〃〃 D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 〃〃〃〃〃 10 党的十八大从战略的。。包括(BCD)

A建设纯洁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B学习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C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D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三.简答题

1、简述社会建设的新目标。

答:建设富强民主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2、如何加强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

答: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 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3、简述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答:1.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3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

4.简述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主要特点。

答: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具有以下两个突出的特点(1)社会主义劳动者与爱国者的广泛联盟我国革命的爱国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大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有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有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人民政治协商制度.我国的各民主主党派享有宪法赋予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它们是参政党.人民政治商会议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的统一战线组织也是我国政治体制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实行监督的重要形式 四.论述题

1、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人们已经深深意识到,没有生态安全,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无从谈起。

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一)发展的必然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党和政府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基本原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无数事实告诉我们,没有文明的生态,生产力的发展就不可能持续,人的发展就不可能全面。

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迫切性:

(一)人与自然的矛盾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物质资源投入实现的,主要依赖投资和增加物质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增长过快,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

(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国人均资源不足,人均耕地、淡水、森林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4%和2.8%,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拥有储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三)提升国际竞争力,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稀缺性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谁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品设计、技术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会在新的国际竞争中占据制高点。

(四)生活的家园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人类的家园。环境危机不能转移。环境危机具有一定的全球性。

2、结合实际,谈一谈新时期如何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答:新时期全面推进党的建设要做好一下六项工作:

第一,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

第二,继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着力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第三,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

第四,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

第五,全面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着力加强基层党的建设。第六,切实改进党的作风,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中国共产党把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称做‚伟大的工程‛。党应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新时期的党建是以党的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从整体上提高党的建设水平。

1.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问题是历史的、具体的。时代和实践的发展,总是不断给党的建设提出新的要求、赋予新的内涵。随着形势的发展,党的领导方式、领导方法、领导艺术,也必然会发生变化,我们既要注意总结党的建设的成功经验,更要着力研究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新的创造。只有根据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党才能更好地完成执政使命。

2.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世界上一些执政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大党、老党先后失去政权,有的甚至走向衰亡。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这些政党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目中丧失了先进性,执政成绩不能令人民满意。这些事实告诉人们,一个政党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中国共产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和评估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永不自满,永不懈怠,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3、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 篇3

摘 要: 本文分析了现行高职综合英语教学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从形成性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及其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意义出发,探究如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应用形成性评价体系,着重探讨了实施形成性评价的原则及具体实施方法。

关键词: 高职英语教学 形成性评价 考核模式

一、研究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1967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斯克里芬在其所著的《评价方法论》中首先提出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概念。形成性评价是指教师为了追求更好的教学活动效果而采用多样化手段持续对学生进行评价,在制订教学计划、方案或活动的过程中,设计评价手段,从而达到教师和学生都能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改善教学、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终结性评价是指以传统的卷面考试成绩评测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好处是容易量化。但是,终结性评价忽视学生的日常表现,一考定性,存在评价不够科学严谨的问题。

本课题以高职“综合英语”课程教学实践为基础,研究内容紧紧围绕如何构建形成性评价体系为主导的“综合英语”课程考核模式,从而得出开展形成性评价考核模式所应遵循的原则、实施的方式,以及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二、形成性评价的设计原则

第一,主体性原则。明确学生是评价过程的主体,各种评价方式的目的在于进一步促进学生更高效地学习,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日常评价活动。

第二,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融合的原则。在应用形成性评价过程中,评价的标准从单一注重知识转向能力、兴趣、动机等各因素综合考量,科学评判。

第三,激励性原则。学生通过参与形成性评价机制能及时认识到自己的进步,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一点一滴进步所带来的成功的喜悦,获得进步的动力,实现不断自我发展的目标。

第四,多元性原则。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可以设计日常观察、学生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建立个性化学习档案、针对性测试、特色活动记录等多种方式。融合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伙伴间的相互评价。评价内容既要针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的评价,又要考虑到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人情感、学习态度及学习策略等评价。

第五,评价结果对教学的反馈原则。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及时根据评价结果对自己的教学效果、方式方法进行反思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实现更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例如: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情况是否令人满意?学生学习进步情况怎样?在哪些方面多数学生有学习困难?哪些学生需要在某些方面予以特别关注?

三、具体实施

教师课堂观察:课堂观察内容可以概括为学生个体的表现、一对一的表现和分小组执行教学任务时的表现等。教师及时记录学生表现情况,综合课堂观察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教学反思,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策略,制定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另外,教师可根据课堂观察所获得的信息及时有效地对学生作出全面评价,从而促进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

学生撰写学习报告:学习报告是学生和教师之间以书面形式进行的对话交流。学生通过撰写学习报告,以日记或周记形式把每天或每周的学习情况记录下来,及时汇报学习内容和进展,同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效果作出个人评价。借助撰写学习报告的方式,学生及时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调整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建立学生学习档案:学生通过建立个人档案可以收集学习相关资料,体现在取得的努力成果。档案材料可以包括任何与学习活动有关的内容,平时的作业,小测试,英语对话录音,视频等。

学生自评与互评: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机制的作用,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示范如何进行评价。通过学生之间的自评和互评,可以增强自信,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互助意识。

教师评价:教师应该采取简明、具体并具有针对性的评语,明确指出要实现的学习目标,优缺点要兼顾。

四、主要研究结果

(一)教学方法改革

课程教学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关注学生合作能力的提升。在深化语言知识学习的同时,注重语言技能的训练,突出文化意识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在实施形成性评价时遵循以下学习方法。

1.合作学习法。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共同完成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学生按照教学单元主题和自己的兴趣组成4—6人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在分工的基础上,进行研讨,确定小组活动的主题及方式,展开材料的收集、交流、加工和整理,教师指导并帮助学生共同完成课堂展示。

2.比较教学法。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互有联系而又有差异的知识放在一起,由此及彼,进行分析和鉴赏。在课程教学实践中,通过对比分析,使复杂的知识更为简单。例如,在讲到英语国家政治制度的时候,可以将国家元首、政府、政党、立法机关等做横向对比,归纳其差异,同时可以找出共同点。

3.任务教学法,是交际语言教学的方法之一,旨在把语言教学真实化。强调“做中学”、“学中做”,通过让学生参与活动,师生共同完成语言教学任务,使学生自然地习得语言,并体验如何用语言做事或解决问题,促进语言学习。

(二)考核方式及课程的成绩评定

课程的考核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组成。课程总成绩100分,其中形成性评价占课程总成绩的70%,主要侧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和管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终结性评价占课程总成绩的30%,侧重考核学生对课程所学的综合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开展形成性评价考核模式所应遵循的原则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努力提高评价的可信度。教师在实施形成性评价时要尽力做好整体规划设计,统一标准,使学生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中。及时和学生沟通,调整不合理的方式。

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教师要尽力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反馈,以鼓励为主,使学生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要正确处理好教学与评价的关系。教师应明确形成性评价最终目的还是为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这一教学目标服务的,在进行形成性评价时要注重评价的实际效果,避免由于过多的评价而影响教学时间,切忌本末倒置,为评价而评价。

参考文献:

[1]陈环环.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有效构建形成性评价的探讨[J].南昌高专报,2011(01).

[2]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高丽华.形成性评价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究,2007(04).

[4]郭茜.试论形成性评价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与测试的启示[J].2003(5):103-109.

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 篇4

长期以来, 国内各级各类院校教育培养模式主要为应试教育, 忽视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 仅注重总结性评价。随着传统考评方式的弊端日益显现, 已不能适应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会展业是一项集全局性、专业性、操作性和政策性于一身的系统工程。” (1) 这决定了会展专业教育与其他教育存在很大不同, 即会展专业学生应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形成性考核评价重视学生平常的表现和动手实践能力, 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1 会展专业形成性考核评价的必要性

“会展专业人才培养评价涉及从入口、过程到出口的全过程, 在各个环节都需要一定的评估措施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2) 因此, 构建并实施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意义显著。

(1) 提供参考体系的需要。形成性考评体系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管理, 有利于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指导其及时走出误区, 促进学习效率和知识接受效果的提升。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的实施, 可以更加直观清楚地了解学生学习过程和检验学习效果, 丰富现有考核评价体系内容, 为教学提供可行的具有参考价值性的新型考核评价体系。

(2) 师生共同进步的需要。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在实施形成性考核评价时, 教师可以进一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需要, 正确把握教学重点、难点, 深入捕捉学科前沿和行业动态, 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学生在此考核评价制度的督促下, 能够更加注重平时学习, 重视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 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3) 完善评估体系的需要。传统的考核评价体系, 仅重视学生期末卷面的成绩, 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成长。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实施, 有助于丰富和完善现有考核评价体系, 对于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同时, 在实施过程中能够不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趋利避害, 不断完善会展专业学生课程的考核评价体制, 提高会展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2 会展专业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构建方法

2.1 会展专业理论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理论课程是专业学习的基础, 对实践课程具有指导作用。通过学习理论课程, 可使学生对会展活动的基础知识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对会展活动涵盖的范围有宏观的把握, 也有利于实践中会展活动的顺利完成。

如图1, 在理论课程方面, 把成绩主要分为平时成绩和期终成绩两大部分, 比重各占50%。平时成绩主要考查学生出勤状况、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课堂表现。对平时成绩的高度重视, 表明形成性评价考核系统更注重对学习过程的监督审查, 注重综合素质的考评。

一是出勤情况。学生在全学期全勤可获总成绩10%, 这部分成绩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改善懒散习惯;二是作业成绩。平时教师会在每章节学习完毕后布置一定的作业, 根据学生作业完成质量, 再予以评价。平时作业将会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水平的训练;三是课堂表现。主要是根据学生课堂纪律性、回答问题积极性、教师互动等来给学生评分。

期终成绩主要包括闭卷考试和现场口试。闭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关键的知识点掌握和运用情况, 不仅注重知识点考核, 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如典型会展评析、综合类问题等的考查。现场口试是教师随机抽题, 学生现场口头作答。主要出一些策划性、与实际联系较强的问题, 以此锻炼学生的思维反应能力、口头表达水平和创造力。

2.2 会展专业实践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会展专业非常重视实践能力考查, 实践课程是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类课程的考核评价也应该得到教师的重视。实践课程不仅包括学生自主模拟会展活动, 更应创设条件, 让学生参与甚至自主举办会展活动, 以检验学生专业学习效果, 增强对会展项目策划与实施全过程的认识。

如图2, 实践课程中的平时成绩主要指实践课堂上围绕会展主题展开的相关实际操作活动。实践成绩中注重学生动手能力考查, 要求学生自主模拟组织一次小型的会展活动, 锻炼学生策划能力和设计创新水平等;在大型会展参观学习活动中, 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介入会展工作, 根据他们全程表现予以评价, 如现场表现、实践考察报告、小组汇报等;期末的会展活动与平时的模拟活动不同, 要求学生分工完成有一定实际意义的会展活动。“会展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参加、组织和管理过真正的会展活动, 这不仅是拉近学校与企业距离的需要, 而且是让学生学以致用, 早日成才的重要手段。” (3) 这个活动从最初的策划、营销推广、现场服务与运营管理, 以及项目效果评估分析、学习报告都在考核范围之内。这一考核方式比较全面地锻炼了学生的实操能力, 促进了理论知识的巩固和专业素质的提升。

2.3 理论与实践结合课程的考核方式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要求学生在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后, 能够在课堂上及时运用到实践操作中, 且通过这个过程逐渐克服“眼高手低”的缺点。在理论指导前提下, 在操作中及时发现知识盲点和缺点不足之处, 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为教学提供一个更直观的参照。这类课程要求教师能够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 恰当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操作。

如图3, 这类课程的成绩主要由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组成。理论成绩根据学生平时上课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纪律性以及期末考试的成绩来评价。实践成绩主要是学生在各种实践操作中的成绩组合。课堂上的即时操作、平时组织的会展活动中的表现以及期末的项目成果, 均应纳入实践成绩考核中。这样就实现了对学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操作的全程监督和考查, 对于培养专业素质高, 动手能力强的会展专业学生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3 考核结果分析及反馈制度的形成

3.1 反馈制度的建立与形成

有效的反馈制度对于形成性考核评估系统的实施与完善是大有裨益的, 不仅要从学生的成绩中寻找反馈信息, 还应从学生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学过程入手, 运用适当的方式建立良好的反馈制度。这一制度主要包括学生的反馈、教师的反馈和活动负责人的反馈等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反馈。该反馈主要是以学生为对象建立的一些反馈制度。例如, 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生关于形成性考核评价系统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利用个案研究方式对学生在该系统的实施下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 以数据总结的形式对学生的最终成绩汇总评估, 作出相关的数据报表等;

二是教师反馈。该反馈是教师在形成性考核评价系统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学校建立相关数据库和网站,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追踪考查以及定期对学生的学习分模块进行评价分析;

三是活动负责人反馈。在学生组织参加相关会展活动时, 会展负责人也要根据一定的数据标准对学生的现场表现、实践能力进行一个反馈。这样的反馈制度贯穿整个的学习过程, 从教到学, 从理论到实践都被纳入其中。

3.2 考核结果分析

在以上的反馈制度中, 抽取部分结果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以重庆文理学院会展专业大一至大三学生为例, 每个年级随机发放50份问卷, 共150份问卷。通过调查发现, 形成性考核评价系统是一种有活力的考评体系, 大部分学生认同并乐意接受。下面是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实施后展开的一次调查报告的数据汇总表格 (表1) :

表1数据显示, 形成性考核评估体系的实施效果是较为明显的, 且受到多数学生的认同并愿意接受。会展专业涵盖范围广, 专业课程涉及知识面宽, 前期会展策划、现场管理、后期会展评估等每一个环节都是一门学问。只有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完成每一次会展活动。基于此, 形成性考核评价系统重视学习过程、注重实践水平培养的特点和优势, 对于会展专业学生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很大帮助。随着反馈制度的不断完善, 这种体系也将不断走向成熟, 考核的效果也会有更大的进步。

4 结语

会展专业课程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的实施, 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诸如专业学生出现“眼高手低”、专业知识不扎实、实践能力低等问题, 在提高会展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实践操作能力、思维创新能力、综合就业素质上意义凸显。

会展专业课程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实施后, 可为学校对会展专业乃至其他专业学生的学习评估提供一个参照体系。当然, 形成性体系仍然需要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完善, 体系日趋成熟以后, 参考价值也会越来越大, 对于学生的学习、就业、综合素质提高的帮助也会越来越明显。

摘要:考核评价是教学环节的关键部分。根据专业特点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采用恰当的评估体系对于促进学生专业学习意义重大。为摒除传统考评方式的弊端, 将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纳入会展专业课程尤为重要。形成性考核评价重视学生平常表现和动手实践能力, 该考评体系主要由理论课程考评、实践课程考评、理论与实践结合考评三类构成。

关键词:会展专业,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构建

注释

1晋洁芳“.新形势”下会展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10 (20) :99.

2王春雷.项目驱动型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上海师范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为例[J].旅游科学, 2010 (6) :87.

网上形成性考核方案 篇5

(在课程论坛上完成,占平时成绩10%)

一、实施网上形考的指导思想

通过本次网上形考活动,让同学们进一步熟悉江苏开放大学(原江苏电大)远程学习在线平台(2.0版),提高网上远程学习的自觉性,养成网上远程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网上形考活动的实施要求

1.网上作业路径:江苏电大“在线平台”(2.0版)——我的课程——江苏地域文化——课程论坛。

2.发贴注意事项:发贴时要写明: ×× 电大,×××(姓名)。

可以用附件形式,也可以用粘贴方式。不得发空帖,不得发与课程无关的帖子,不得一个帖子重复多次地发,否则教学点将要查实并追究其责任。

3.网上形考作业题。完成后,发送到本课程BBS论坛上。

4.网上形考题目:

(1)简述镇江文化的特征。

(2)简述苏州文化的特征。

(3)简述无锡文化的特征。

(4)简述常州文化的特征。

(5)简述淮安文化的特征。

5.网上提交形成性考核作业的时间:

2014年6月1日—10日。请将完成的作业用附件的形式或用粘贴(帖子)的形式发到《江苏地域文化》课程BBS论坛上来。过期将不予承认。

三.网上形考活动的具体要求和操作方式

1、具体要求

本次网上形成性考核活动占形成性考核(平时成绩)成绩的10%。凡未参加本次网上形考活动者,将不予合成形成性考核成绩。没有形成性考核成绩,按规定是不能参加期末考核的。各市、县电大(教学点)务必严格把关,省电大在活动结束后,将组织力量对本次网上形成性考核活动情况进行抽查,并确认每位学生最终的形成性考核成绩。

2、操作方式

各市、县电大课程责任(辅导)教师要熟悉2.0平台的使用,在课程论坛上设置发帖处,并置顶,让学生在本教学点主帖上跟帖。一个教学点一个主题帖,学生的作业帖跟在下面,这样便于统计。

四、网上作业批阅

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 篇6

【摘要】课程考核是病原生物学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有效的课程考核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将形成性评价应用于病原生物学课程考核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师生双方可以根据反馈信息,及时了解教学活动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完善,真正做到教学相长。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另外,高校的形成性评价尚处于摸索实验阶段,通过本课题的实践,可以为相关学科的课程考核模式改革提供借鉴材料,具有一定的推广作用。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 病原生物学 考核评价体系

【基金项目】2013年海南医学院教育科研课题(HYZ201301)。

【中图分类号】G63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219-02

病原生物学是基础医学的主要课程,也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课程考核是病原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既是考核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评估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也是检查教师教学工作、了解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途径。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对病原生物学教学能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传统的病原生物学课程考核主要根据学生考勤、实验报告、期末闭卷考试三方面进行,其优点在于简便易行,适用于学生人数较多的班级。但是这样做也往往造成学生死记硬背考点,考前突击过关,平时只注重写实验报告而轻视实际操作,较难综合反映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实验动手能力,更不能全面客观地衡量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能得到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不能全面得到落实。因此,探究新的课程考核模式是摆在我们一线教师面前的迫切任务之一[1~2]。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是指通过多种评价手段和方法(观察、活动记录、测验、问卷调查、咨询、访谈、学习日志和学习档案)对学生学习过程表现出的兴趣、态度、参与活动程度,对他们的知识、技能做出判断,对他们的学习尝试做出肯定,对他们的学习进展进行持续评价。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的评价学专家斯克里芬(M. Scriven)1967 年提出,后被美国的教育学家布卢姆(B. S. B1oom)引进教学领域[3~5]。在国外,形成性评价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包括医学教育。在国内医学教育中,形成性评价应用还刚刚起步,尤其是在“怎么评”(即形成性评价方式)上的研究方面,至今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值得广泛借鉴的评价模式[6]。

本课题致力于将形成性评价应用于病原生物学教学考核,结合本学科发展特点,构建一套以教学全过程管理为基础,以合理评价指标为核心,以科学评价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的考核评价体系,使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能够及时收集反馈信息,查漏补缺,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改革;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指导意见有针对性地改进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最后实现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这对于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构建合理的病原生物学形成性评价量化指标

课程考核内容包括平时考核(出勤、课堂表现评价、小组课堂展示评价)、实验考核(实验习惯评价、实验报告评价、实验操作技能评价)、理论考核(阶段性测试、期末考试)。量化指标制定后,在课程开始的第一节课就要公布予学生,让学生获得信息做好准备,以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形成性评价的学习中。

2.选定考核的具体内容及方法

2.1平时考核

2.1.1课堂表现评价

在学期的18个教学周开展。目前高校理论课授课班容量大,教学任务紧张,因此课上集体提问尚可,个别提问很难做到。而病原生物学实验课与理论课是基本同步的,实验课班容量小时间相对充裕,因此可以把个别提问转移到实验课上来开展。代课教师可以在实验课上就学生已学的内容进行个别提问,对于挑战学生的题型,答题形式可以从口头转成书面,并组织小组讨论。根据学生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等进行评分。代课教师可以在每周的集体备课时针对提问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便于后续教学计划的补充调整,同时共同研讨下次课的课堂提问设计。

2.1.2学习小组课堂展示评价

在学期的第9周、第10教学周开展。针对各论的部分章节内容(其他细菌和四体),要求以学习小组(每组8-10人)为单位,依据教学大纲就本章的学习内容进行讨论,选1名代表在课堂上以PPT的形式充分展示学习小组对所学内容的理解(8-10min),其他小组提问。根据知识点讲述是否全面,重难点是否突出,PPT制作是否精准、小组成员是否参与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师最后对全部内容给予归纳总结。

2.2实验考核

2.2.1实验习惯评价

病原生物学每次实验材料繁多,较易用混。要求值日生参与实验材料的准备,发放实验用品、培养物、标本片等工作,课后负责将实验有关用品收集,分类处理。学生要做到这些,课前就必须充分预习和准备,同时通过参与可以让学生熟悉实验的整个流程,培养学生做事善始善终、严谨细致的实验态度。评价内容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参与度,发放材料的有序性、同学间的协作精神以及实验后的卫生清洁工作等让学生开展组间互评,代课教师适时监督。

2.2.2实验报告评价

评价内容主要是实验报告格式的规范性、实验现象记录的客观性、实验结果分析的科学性以及是否独立完成实验报告等。其中重点评价学生应用理论知识科学分析实验结果能力和对失误之处的反思总结能力。本课题组要求代课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实验报告上的“师生交流栏”,及时征集学生反馈信息,并针对性地给予指导性意见。对于共性问题,下次课开始要重新解释说明。endprint

2.2.3实验操作技能考核

根据本学科实验教学的特点,本课题组计划在第六次实验课上(本次实验内容包括革兰染色、美蓝染色、奈瑟染色、抗酸染色),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考核,根据无菌操作、制作涂片、染色过程、实验结果、油镜的使用等评价实验操作成绩。这样可以使实验操作考核在本次实验课上集中完成,减少了期末专门进行操作考核人力物力的消耗。由于对每个同学进行观察和考核,工作量较大,仅靠教师可能难以完成,本课题组计划吸收高年级的同学(要求对病原生物学实验娴熟且富有责任心)加入考核小组,同时建立可量化的实验操作规范及要点分值,以保证成绩评定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2.3理论考核

2.3.1阶段性测试

一学期3次,在学期的第5、第10和第14教学周开展。选择前期学习章节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重要知识点作为考查范围,以随堂闭卷笔试的形式进行。试后教师要及时公布成绩,重新发放试卷,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失误在哪里,给学生提供改错的机会。同时对不同题目的得分进行统计分析,明确学生整体对重难点掌握的长处和不足,便于后续教学中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查缺补漏。

2.3.2期末理论闭卷考试

在学期的第19、20教学周开展。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要求主客观题兼顾,题型多样,从不同角度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进行,评分标准严格按照学院制定的学生期末考试卷面评分标准进行。

3.成绩评定与分析

3.1 最终成绩评定

结业成绩=平时成绩(10%)+实验技能考核(20%)+阶段性测试成绩(30%)+期末理论考试成绩(40%)。

3.2 考核结果分析

考核评价是上一周期教与学的反馈,是我们在下一周期改进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指挥棒。代课教师对学生的各项要素的评定均记录在案并输入电脑保存,统计学处理,分析各项实验成绩,建立考试成绩分析柱状图,纵向衡量学生课程始末的综合能力是否提高。

3.3 设计调查问卷

从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参与态度和对考核内容的意见和建议等诸多方面设计调查问卷,分别对学生和带课教师开展调研工作,力求详尽、细致、客观。认真分析总结反馈信息,为进一步修正、完善课程考核体系提供依据。

4.形成性评价实践中的体会

4.1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形成性评价量化指标是关键之处。

由于形成性评价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多名代课教师参与,所以首先要求所有代课教师认真研究这一评价的内涵,新老教师通过集体学习和研讨,针对不同的评价内容制定出严格细致的量化标准,科学分布相应构成要素的比例,尽可能保证不同教师在评定过程中遵循统一的评价标准,从而保证不同班级不同授课教师成绩评定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4.2形成性考核强调的是过程管理,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会大大增加教师的工作难度,占用教师的大量时间,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足够的耐心,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从而保证形成性评价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形成性评价是近年来逐步应用于国内医学教育的评价指标。相对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过程评价,由反馈-鼓励-指导三个环节组成,它重视评价的教育性和发展性,力图通过评价及时向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信息,使他们能够了解教学活动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从而促使教师和学生不断地改进、完善自己的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本课题组遵循形成性评价的原则,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借鉴兄弟院校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的先进经验,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一套适合本院学生的完整、合理、可操作性强、学生理解的考核评价体系,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促进学生的独立思维和深度学习,提高其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临床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程惠娟,汪长中,官妍等.形成性评价在医学微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体会.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2,24(11):1044-1050.

[2]将培余,顾福萍,徐伯赢等.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微生物学通报.2008, 35(10):1638-1640.

[3]M.Scriven.Curriculum evaluation[M].Chicago Rand Mc Nally,1967:121-126.

[4]B.S.Bloom.Evaluation Comment[M].Los Angeles Univer?鄄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Center for the Study of Evaluation of Instrectional Programs.1968:320-341.

[5]B.S.Bloom,Hastings T. Handbook of formative and summative evaluation of student learning[M].New York:MeGraw HillBook Company.1971:312-331.

[6]BELL H,李井泉.医学生教育中形成性评价的运用.中国全科医学.2007, 10(4):285.

作者简介:

牛莉娜(1979-),女,副教授,山西长治人,研究方向:病原生物学。

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 篇7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社会对本科毕业生的专业熟练掌握程度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增强学生的专业意识、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熟练学生的专业技能, 使毕业生能够快速适应社会的要求, 专业课教育成为高校教改研究的焦点之一。[1]

专业技术课由于其本身的特点[1]:技术性和严肃性,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相对的难度和内容的枯燥, 因此在保证结果的教学过程中, 传统的“一考定成败”的考核体系不适合专业技术课程。而且专业技术课程的理论教学一般占有相对较大的比重, 但教学的目的并不仅仅要求牢记理论, 而是强调将理论知识用到实践中去, 能够灵活运用, 这样才能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为了有效的保证专业课教育的教学质量, 实现专业技术课程教学的目的, 我们将形成性考核体系的思路引入到专业课教育当中来。所谓形成性考核, 是指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全面测评, 是对学习者课程学习成果的阶段性考核, 是对学习者学习目标的阶段性测试。这种模式更加真实的反映了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效果, 不仅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与教学进度, 而且有利于学生客观的了解自己目前学习的程度, 从而保证了专业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2,3]

2 专业技术课程中形成性考核体系的构建

2.1 确定专业技术课程中形成性考核体系的评价指标

专业技术课程中形成性考核体系的评价指标应该根据具体的专业技术课程的类别不同而不完全相同。根据专业技术课程的内容性质, 可以将其分为理论型、实践型和理论实践混合型等三类。本文以质量管理工程专业的专业技术课程《工程材料测试技术》课程为例来阐述形成性考核体系在专业技术课程中的应用。该课程属于理论实践混合型课程, 即兼有理论授课和实践环节的课程。

专业技术课程类型不同评价指标也不尽相同。任课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性质以及学生所属专业的不同和学生的自身情况等方面经课程组讨论后决定总评成绩的各组成部分及其比例, 以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理论实践混合型课程其形成性考核体系的评价指标内容应包括平时考勤、提问和讨论、作业、实验考核、阶段考试、期末考试等环节。对于以上考核环节, 要通过课程组讨论才能确定具体指标以及相应指标占总评成绩的比重。经课程组讨论后, 《工程材料测试技术》课程中平时考勤占总评成绩的10%, 提问和讨论占5%, 作业占10%, 实验考核占10%, 阶段考试占15%, 期末考试占50%。

2.2 在专业技术课程中实施形成性考核体系

在确定了专业技术课程中形成性考核体系的评价指标后, 要按照已制定的考核环节来实施考核。

在平时考勤中, 不仅要采用点名的方法, 而且还可以通过随堂小练习等多种考勤方法来避免点名时代答等现象。提问和讨论环节中由于课程人数众多、教学时间少等原因, 最好采用分组的形式来完成。一般3-5个人为一组比较合适, 上课时一组同学坐在一起, 提问和回答是一组同学共同商讨后给出答案, 其成绩为一组同学共同的。这样不仅能够节省时间, 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作业考核中, 为了防止抄袭的现象, 最好布置一些综合性、最后要通过学生自己组织语言来完成的题目。对于答案相同的客观题目, 在考核时要加大计成绩的次数, 例如作业成绩要有10分计入总成绩中, 那么最好要考察5次作业, 每次完成的完全符合要求给2分。

实验考核中最好以综合实验的操作考核来评定成绩。但是若是条件不允许, 例如实验设备不够或是均是演示实验等原因, 那么就要以实验操作作为考核点, 或是以一个3-5人的团队来进行考核。

阶段考试的形式和考核时间的灵活性很强。其形式可以是笔试, 也可以是口试, 可以是开卷的, 也可以是闭卷的。在时间上, 可以安排在每个阶段之后, 也可以安排在重要章节之后。采取的形式和安排的时间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状态、效果和班级人数等因素。

期末考试可以按传统的考核模式来进行, 可以是闭卷也可以是开卷。由于其卷面成绩只占到总评成绩的50%, 没有平时好的表现, 总评成绩一定不会理想, 反之, 平时注重了学习, 不仅前期考核成绩好, 而且期末考试的成绩也会很理想。因此, 有效避免了作弊等违纪现象。

2.3 构建专业技术课程的形成性考核体系需注意的问题

通过在专业技术课程中实施形成性考核体系, 在不考虑教学硬件的条件下, 需要注意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问题:

(1) 教师的问题。由于考核环节的增加, 必将加大教师的工作量;实践考核内容的增多, 必将考验教师的基本功因此, 为了培养教师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实践技能应该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培训机会, 并组建好老中青搭配的课程组, 这样才能更好发挥教师的作用。

(2) 学生的问题。这种新型的考核模式需要学生自主能动学习的配合, 因此课程开始前就要向学生阐明考核的各个环节, 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做准备, 这样才能使考核发挥它正常的作用。

3 结论

在专业课教育中引入形成性考核体系, 不仅能够强化考试功能、实现教学目标, 而且调动了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避免了考试作弊等不良学风, 从而保证了专业课程教育质量, 为高素质质量管理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迟宝全, 黄镇海.专业技术课教学中PDCA模式初探[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11 (2) :91-92.

[2]王健.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形成性考核评价标准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34:62.

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 篇8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本科教学,心理过程

根据教学考核评价的作用与功能, 评价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概念是由Scriven在1967年首次提出, 它强调的是用适当形式系统地将评价中所获得的信息用于发现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并用于指导后续教学。“一考定乾坤”的总结性评价在中国的本科教学中可谓根深蒂固, 尽管最近十余年来形成性考核评价研究势头很猛, 但是主要集中在远程开放教育的实践, 在本科教学中实践的文献较少。

Chappuis, et al.对学校教育功能定位中指出“学校不应再是对学生进行分类和排序的场所, 而应是让所有学生都能到达某一预设标准的殿堂”, 显然形成性评价要比总结性评价更能有效的实现学校教育的功能。杨孝堂将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性归纳为了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对学习过程的指导和管理;有利于及时反馈学习信息, 指导教学;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可见, 在教学中实施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意义重大, 但是“怎么评”是摆在研究者面前最重要的一个问题。Sadler提到了在评价中混合使用多种标准这一原则性要求, 但对具体的操作只字未提。国内的相关研究也很少。开放教育中提倡根据小组讨论、学习档案和学生在面授课堂上的参与意愿等多种方式共同确定评价结果, 但是在实践中这些操作方式经常走样而使得某些步骤仅仅留于形式, 效果不甚理想。

本文结合形成性考核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实践的体会, 阐述了形成性考核的具体操作的方式与方法、学生心理过程变化、形成性考核效果体现等方面内容, 为其他教育者提供了实践形成性考核评价的参考依据。

一、形成性考核的操作方式与内容

一般大学课程可分为三类:理论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和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综合课程。每一类课程形成性考核的内容应该存在差异, 本文是以第三类技能和理论同时具有的“文献检索”课程为例来说明。该课程总共16学时, 每周两学时, 需时8周;面向两个自然班授课, 总共92人;掌握的内容需是基本的文献知识分类、检索方式和方法。

认识到“文献检索”的重要性往往是在分析未知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的时候, 在这个恰当的时候向学生及时传授检索的技能和方法无疑会事半功倍, 收到该课程欲达到的目的, 所以首先应该迫使学生产生求知的问题, 让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基于此, 我们在上课之前就针对学生所学专业准备了数十个题目, 基本能保证每3~5人一个题目, 方便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和学习, 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然后把完成题目的具体要求和评分标准准备好, 以便上课时告诉学生, 让他们及时了解课程的考核情况。具体做法如下:

(1) 该课程总分100分, 其中课堂表现和考勤占20%, 递交三次综合作业占80%:第一次占总分的15%, 在第三周交;第二次占25%, 在第七周后交, 第三次占40%, 在第10周后交。

(2) 每次综合作业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献检索部分, 该部分要详细论述检索过程、思路, 筛选出15~20篇中英文文献, 这部分占每次作业总成绩的60%, 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部分, 这部分要求必须以筛选出的文献为基础进行撰写, 必须在文章中能够表述清楚所选题目的研究现状、现存问题和发展趋势, 占每次作业总成绩的40%。另外, 针对每一部分我们还给出了具体评分标准并严格按照该标准执行。

综合作业交三次看似重复, 但是针对这门课程则意义重大。第一次交是为了摸清学生的本身具有的检索能力, 第二次交是经过基本理论和技能传授之后考查学生的接受程度, 第三次交是考查学生的能力提升程度和最终的学习效果。为了配合这三次作业我们向学校教务处申请调整了授课安排:第一周上6学时, 集中讲授文献的分类和相关知识, 整体介绍各种文献数据库的基本情况, 同时把课程的考核要求和评分标准公布给学生;第四周上4个学时, 主要是给学生剖析他们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讲授论文撰写的基本思路和检索的基本技巧;第五周上2个学时, 主要讲授引文检索的思路并对学生进行实例分析;第8周上2个学时, 剖析学生第二次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介绍优秀数据库的各自特点和使用技巧以及如何利用互联网进行有目的的检索;第11周详细剖析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集中解答尚存在的文献检索疑惑, 责令学生限时修改完成综合作业。

另外, 针对学生三次交作业的时间, 我们拟定了三份问卷调查用于分析不同时期学生的心理情感过程和对形成性考核评价的认可程度。

二、对形成性考核学生心理过程变化

当我们在课堂上告诉学生“文献检索”不通过考试的方式来结课的时候, 学生立刻高兴地鼓掌, 可见学生已经厌倦了“拼记忆”的总结性考试, 对考试避恐不及。但是当我们讲完文献的功能、检索的重要意义和该课程的特点之后, 把形成性考核方式公布给他们的时候, 他们立刻就表现的恐慌、担忧和不解。有学生立刻就提出质疑“老师一门考查课至于这么麻烦吗, 感觉还不如考试省事呢?”学生初次接触这样的考核机制也让他们一时难以接受, 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局面, 应试教育在他们的心中根深蒂固, 所以要想他们接受形成性考核就要做通他们的心理工作。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 向他们说明这样评价的原因和目的并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第三周收回的第一份问卷调查中, 对于“老师实行该考核办法的看法”的问题选择“可以理解”的竟占了65.5%, 另外选择“可以接受”和“完全接受”总共仅占了9.5%, 而不能接受或忍受的占了25%。这说明我们的心理工作做的非常及时, 得到了广泛学生的理解和认可。而对于“什么原因促使你来听课”的问题选择中却有85%的人选择了“不知道作业怎么做, 害怕过不了”, 另外分别有7%和6%的人分别选择了“老师讲的有意思”和“无所谓,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两个问题, 有2%的人选择了“其它”。可见学生内心存在较多担忧, 还不能适应新的形成性考核办法。

在第八周收回的第二份问卷调查中, 对于“有没有信心通过该课程获得学分”问题选择“有”占了40%, 选择“经过努力应该可以”的占了51%, 而选择“没把握”的占了8%, 选择“没有信心”的仅有1%。说明大部分学生已经开始接受并认可了形成性考核评价方式。对于“做作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你会采用哪种方式”问题选择“等待上课或立即去问老师”的仅占了5%, 选择“先自己研究, 然后不行问同学或老师”占了47%, 选择“和同学一起利用网络和图书馆进行研究”占40%, 选择“问问同学或者上网查查, 如果不行就放弃”占了8%, 说明学生由被动学习向积极主动学习开始了转变。

第十一周收回的第三份问卷调查中, 对于“这种形成性考核对你能力的提升你认为有没有帮助”问题选择“有”竟占了94%, 其余学生均选择了“有一定帮助”, 而没人选择“没有”, 说明基本上所有学生都认可了形成性考核方式。对于“针对具体问题你认为你能快速检索出最相关的文献吗”问题选择“没有问题”的竟占了81%, 选择“还行”的占了15%, 选择“不敢肯定”的占了4%, 而没有人选择“不能”的, 这说明经过反复练习已经让学生增强了自信, 大部分学生均能较熟练的进行文献检索来达到特定目的了。

总的来看, 学生接受形成性考核需要一个过程, 从他们内心讲渴望全新的督促机制, 但对新考核机制的不可知性又表现出了害怕和担心,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给予心里情感的安抚和鼓励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也是改变学生心里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习惯的前提。形成性考核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变被动为主动学习。经过统计, 学生和老师讨论问题一次的占了99%, 两次的87%, 三次的77%, 这显然不同于总结性考核造成的影响 (一般能和老师讨论问题一次的不超过50%) 。

三、形成性考核评价效果的体现与验证

从学生第一次递交的作业来看, 仅有36%的学生检索的所有结果与所选题目较符合, 而竟有高达31%的学生检索的结果中仅有一两篇与所选题目较相符, 更有33%的学生处于两者之间。第二次递交的作业结果表明:70%的学生检索的结果与所选题目相符, 而仍有3%的学生检索结果中大部分与所选题目不符, 另有27%的学生检索结果中有个别不符合所选题目。第三次递交的作业结果表明:91%的学生检索结果与所选题目相符, 其余部分学生检索结果中仅有少量与题目不符。可见, 经过三次作业过程, 学生针对具体题目的检索能力大大提高。学生撰写的文献综述内容从第一次的明显的东拼西凑, 到第三次的部分的内容可以深刻分析也充分证明了学生基本掌握了检索的基本技能。最后总的评价结果是36%的学生获得了优秀, 48%的学生获得了良好, 10%的学生获得了中、及格和不及格的学生分别占了2%。

为了验证学生是否真的具备了较高的检索能力, 参与本项目的老师分别带了三种类型的本科生做毕业论文, 其中第一种是接受过形成性考核的学生, 第二种是未接受过形成性考核但接受过总结性考核的学生, 第三种是未接受过文献检索课程培训的学生。结果表明:能够在三周内检索出相符文献并能较好地撰写出开题报告的学生中有75%以上的来自于第一种, 另有17%的学生来自于第二种, 8%的学生来自于第三种。在开题报告过程中, 表示不知道怎么检索或请求老师帮助的学生中有78%以上的来自于第三种, 另有20%的来自于第二种, 仅有2%的学生来自于第一种。可见, 形成性考核评价明显的提升了学生的文献检索技能, 他们具备了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形成系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应该大力推广。

四、结语

形成性考核评价不仅有利于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心理素质, 显然在高校中广泛推广该考核评价为国为民都是十分有利的。但是, 我们也必须要清楚地看到形成性考核评价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尤其是现在高校扩招, 班级容量大, 导致操作过程难度增加, 许多教师有心无力。因此, 推广形成性考核评价必须要制度的保障, 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教师也应该千方百计研究行之有效的操作方式, 为培养高素质、国家和民族需要的人才而奋斗。

参考文献

[1]涂艳国.教育评价[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Scriven, M.The methodology of evaluation[J].In:R.E.Stake (Ed.) , AERAMonograph series on Curriculum Evaluation, Chicago:Rand Mc-Nally, 1967, (1) .

[3]Scriven, M.Types of evaluation and types of evaluators[J].Edvalu-ation Practice, 1996, (17) .

[4]Chappuis, S., Stiggins, R.J., Arter, J., Chappuis, J.Assessment forlearning:an action guide for school leaders[J].Portland, Oregon:As-sessment Training Institute, 2005.75-76.

[5]杨孝堂.开放教育课程形成性考核情况述评[J].中国远程教育, 2001, (12) .

[6]Sadler, R.Formative assessment and the design of instructional systems[J].Instructional Science, 1989, (18) .

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 篇9

一、传统经济法考核评价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 考核形式过于单一

传统的经济法教学以理论讲授为主, 考核方式仅采用闭卷笔试, 形式过于单一。目前, 一些高校在考试改革中探索了论文考核的形式。这种形式虽然可以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核, 但经管类学生法学理论基础薄弱, 撰写专业法学论文难度较大。这种形式会导致不同程度的抄袭, 结果就是既未达到考核知识, 又未达到考核能力的目标。

(二) 重理论考试轻实践操作

从学生的培养目标来看, 经济法的教学应注重应用能力和实务能力的培养。由于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往往采用合班上课的方式, 人数众多。理论考试由于不会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 而在学生成绩评定中占据绝对比例。相反, 实践操作考核或无或少, 不会对学生成绩起到决定性作用。

(三) 重笔试轻口试

笔试对知识考核的覆盖面广, 考核的信度和效度都较高, 因此是传统经济法考核所惯常采用的方式。但笔试侧重考查的是学生的背功, 题目多是对于知识的再现。这种考核方式重知识考核轻能力考核, 学生很难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口试不仅可以有效防止考试作弊现象的发生, 而且有利于锻炼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 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

长期以来, 传统考核只注重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 教师为了考而教, 学生为了考而学, 导致学生“上课记笔记, 下课看笔记, 考试背笔记, 考后全忘记”的局面。卷面成绩忽略了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不能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调整, 评价结果难免有失公正。在经济法课程的考试改革中, 可以尝试加大形成性评价力度, 建立一套动态、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 兼顾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评价与反馈的多重功能。

二、经济法课程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的指标内容

(一) 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 (Diagnostic Assessment) 、形成性评价 (Formative Assessment) 和终结性评价 (Summative Assessment) 。其中, 形成性评价是相对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而言的, 其概念最早由斯克里文提出, 是指“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 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 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我国对这一概念有所扩展, 认为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1]。这种评价方式既是一种评价体系, 也是一种学习方法。

(二) 经济法课程考核评价指标

形成性考核指标体系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考察和评价, 并将其结果作为评定学生课程学业成绩的科学理论体系[2]。经济法课程考核指标体系包括理论与实践两大类指标, 每一大类下又有若干项具体指标。各项

1. 理论考核指标。

理论学习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学习态度方面 (30分) 包括出勤、课堂笔记、按时完成作业等;学习能力方面 (20分) 包括识记能力 (课堂提问) 、研究及分析能力 (学期论文) 等。

2. 实践考核指标。

实践操作的评价指标包括:分析能力 (案例分析) ;交流能力 (讨论或辩论) ;思辨能力 (论文答辩) ;问题解决能力 (模拟情境) ;组织能力 (模拟法庭) 。以上各项分值计10分, 满分为50分。

(三) 考核的基本形式及考核内容

与上述评价指标相对应, 考核内容也可分为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两部分。其中, 理论考核与传统考核方式无异, 本文着重论述实践考核的形式。

1. 案例分析考核。

由任课教师选取典型案例分配给学生,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每组分配一个案例。案例的选择根据专业的不同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每组同学在课前对分配的案例收集资料并进行讨论分析。教师于每次上课前安排一组同学将其案例分析过程和结果与全班同学分享, 并接受同学的询问。时间不可过长, 以5—7分钟为宜。分析后教师要有点评, 并根据该组同学的表现评定分数。

2. 小组辩论 (讨论) 会。

由任课教师选取经济法领域中有争议的热点问题, 安排学生进行课堂辩论。学生在课前必须收集相应的资料, 作充分的准备, 通过小组内的讨论, 形成一致的意见, 再与其他观点不同的小组进行辩论。每场辩论 (讨论) 由两组同学完成, 教师根据每位同学的表现评定分数并点评。时间以10分钟左右为宜。

3. 论文答辩。

经济法课程主要分为六部分, 即总论、市场主体法、市场行为法、市场规制法、宏观调控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师每讲完一部分, 选取该部分的一个前沿问题作为论题, 安排全班1/6的学生以此论题撰写论文。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论文内容提出1—2个问题, 由学生进行答辩, 并根据每位同学的表现评定分数并点评。每位同学以2分钟为宜。

4. 情景模拟。

经济法课程的某些章节可以尝试进行模拟教学, 由教师设计特定的场景、事件, 让学生进入相关的角色, 以经济法律规定为参照系, 进行演练。例如, 在给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讲《公司法》这一章时, 可组织学生模拟组建公司。每组每位同学都有具体分工, 包括公司住所的确定、验资、拟定公司章程、办理营业执照、召开股东会、董事会等[3]。任课教师以流程是否合法, 法律文书撰写正确与否, 有无团队精神为标准评定分数并点评。每学期可组织情景模拟三次左右, 每次以不超过1学时为宜。

5. 模拟法庭。

在讲授“经济仲裁与诉讼”一章时, 适宜采取模拟法庭教学法。运用此法时, 由于学时的限制, 不能过于注重案件的实体审理, 而是侧重于使学生熟悉法庭审判流程。建议将前述每组同学负责的案例作为模拟法庭开庭的案例, 这样可以使实体与程序兼顾。每学期安排模拟法庭若干场, 每场庭审安排10人参加, 时间以不超过25分钟为宜。任课教师根据庭审程序是否正确, 准备是否充分为标准评定分数并点评。

三、本评价体系的实施条件

(一) 人数不宜过多

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授课的最大困难在于上课人数为宜, 并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学习小组, 每组6至7人左右。

(二) 各专业教学内容的适当选择

经济法课程涵盖了所有与市场经济运行及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法律知识, 涉及多个部门法。本评价体系的实施, 要求实践教学部分占总学时的1/3左右, 这就需要压缩理论教学时间。教师在讲授时不可面面俱到, 而应该根据学生专业有所侧重。

(三) 以多种教学法的使用为前提

本评价体系是为配合多种实践教学方法的运用而制订。因此, 必须以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模拟法庭教学法在课堂上的运用为前提。

(四) 学生的全面参与

本评价体系在设计上即兼顾了理论与实践, 同时对于经济法课程中所涉及的各章节均有考核, 覆盖面较广。因此, 在实施时要求每位同学必须参与上述所涉各项, 不能漏项。唯有如此, 才能达到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的目的。

(五) 学时保障

同是经管类专业, 在经济法的课时安排上各学校差异较大:有的学校为68学时, 有的学校为34学时, 甚至还有同一学校不同专业学时不同的情况。由于本评价体系对实践教学学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 安排在50学时以下很难满足教学要求, 应以51至60学时为宜。

(六) 教师的综合素质保障

在有限的学时内兼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这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单纯具备法学专业知识的教师已经不能适应高校经管类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经济法教师应具备与所教学生共同的专业背景。比如, 国际贸易专业的经济法教师应熟悉国际经济法、金融法等;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应熟悉旅游法规等。这样在对学生进行情景考核与案例分析考核时, 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4]。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衡量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 不在于传输给了学生多少知识, 而在于培养了学生多少能力, 考核方式是否合理, 不在于教师是否机械地“给分”, 而在于能否促进学生提高学习能力以及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形成性考核方式可以随时考核, 随时评价, 随时改进。同时, 将学生的各项考核结果累加作为终结性考核成绩, 可以防止“一考定成败”的片面性, 最终实现取消形式化的经济法课程期末考试的目标。

摘要: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传统考核方式单一、僵化, 过于注重终结性考核, 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形成性考核评价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效果进行动态监督与及时反馈, 是一种更为科学合理的考评方式。构建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 可以对理论与实践各环节进行全面考查, 促进学生提升管理能力与法律素质, 最终实现取消形式上经济法课程期末考试的目标。

关键词:经济法,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参考文献

[1]王频, 彭六生, 郭瑶.高职教育模拟法庭教学形成性评价体系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版, 2010, (5) .

[2]葛梅.如何建立职业教育课程形成性考核的指标体系[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 (9) .

[3]陆中宝.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经济法课程教学研究——以南京工程学院会计专业为例[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 .

浅谈中职学校英语形成性评价体系 篇10

一、形成性评价的定义与特征

根据当前的形成性评价的研究, 不同学者对此下了不同的定义。形成性评价是对于教学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优点和缺点的评价, 为了修正教学以发扬它的长处和感染力。 (斯克里文, 1967) 。形成性评价意味着判断并评论学生的工作, 主要的目的是帮助他提升他未来的成就。 (德里克朗特里, 1992) 。形成性评价被定义为一个评估、判定或判断学生作业或表现的过程, 并以此来塑造和提高学生的能力。 (吉普斯, 1994) 。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为学生提供反馈以此提高学习质量, 并帮助老师理解学生的学习。它帮助建立一个学生学习过程的图像, 并提供在教学过程中下一步骤的决定。 (教育部, 1994) 。形成性评价的显著特征在于评价的信息被老师和学生使用, 它被用于修改他们的工作以促进其更加有效。 (布莱克, 1995)

从以上不同的定义中, 我们可以发现, 为了提高教与学的评价就叫做形成性评价。它不仅用来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上的日常表现, 还包括学生的情感、学习态度和策略的发展。因此学生可以学习的更积极, 并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自信心、合作精神同样可以被培养。同时, 当老师获得反馈时, 他们能够根据学生的需要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形成性评价的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斯蒂金斯和波帕姆 (2008) 主张, “由于学习评价是一个尤其强烈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通往教学的途径, 一个让学生变得个人参与到掌握和调整他们试图去学习的途径, 这个成绩提高战略几乎确定的对学生产生影响, 即他们关于自己的学习的个人看法和倾向。”

在形成性评价的过程中, 学生应该成为积极的参与者, 分担过程中的责任。老师应该让学生参与讨论学习目标和他们作业的标准, 给学生提供关于如何提高并提供时间供他们反应和评价他们作业的反馈。当学生知道并使用他们目标作业的标准, 他们能够对其他人的作业作出评论, 并接受其他同学关于他们自己作业的质量和如何提高它的评论。学生还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对自己的作业负责, 形成自我意识, 获得自尊心和自信心。

2.实用性。评价的步骤应该包括明确的过程, 目的是为了确保信息对于其目的来说是有效且可靠的。评价方法应该能促进各个重要的学习目标里的进步。评价任务应该有趣、有意义、真实、有挑战性并且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他们的学习和评价当中。

3.多维度。多维度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多参与者。在形成性评价中, 老师, 学生自己, 同学和学生的父母都是重要的评估人与参与者。除了老师评价, 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和合作评价应该被鼓励和指导。

(2) 多内容。形成性评价的内容覆盖了很多方面, 例如语言知识 (语音、词汇、语法) 和语言技巧 (听、说、读、写) ;学习能力 (自我意识, 自我发展) 和学习态度 (积极态度, 勤奋) ;课堂表现 (参与度、学习活动) 和课外表现 (家庭作业、自主学习比如研究、信息收集等等) 。另外, 学生的一些良好的特征和个性例如乐观、坚持、主动、自信和合作精神等等同样应该被考虑和指导。

(3) 多方法。形成性评价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和不同的学生, 需要不同的评价工具和方法。评价工具例如观察、访谈、日常记录、档案袋评价等, 应该根据不同课程的特征来选择使用。大量的评价方法应该被一起使用。

4.发展。形成性评价是教与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为学生提供反馈以促进学习, 并帮助老师理解学生的学习。老师应该保证每个学生在评价中拥有公平的机会, 尤其是那些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发展的但不是绝对的。他们的进步应该得到适当的表扬和评价, 这能够明显地加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发展。

三、形成性评价的工具和技术

形成性评价有三个主要方面:引出信息, 解释信息和实施行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所以, 第一个步骤是收集信息。老师应该如何收集评价信息?评价技术例如观察, 日记, 问卷, 访谈, 档案袋评价等都是对于在不同的教育环境里学生的基础、能力、进步和成就等有效且实用的测量方法。老师在与学生的日常互动中收集大量关于他们的学习不同的信息。他们通过观察、在课堂上听并向学生提问、小团队和个人讨论以及实践工作, 还通过检查作业来收集信息, 例如日记。

综上所述, 并没有一个理想且正确的评价技术, 每一个都有其优点和不足。老师应该根据研究目标和学生的数量选择合适的形成性评价技术。

参考文献

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 篇11

关键词: 形成性评价    民办本科院校    大学英语课堂

1.形成性评价的概念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基于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的形成性评价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的斯克里芬在其1967年所著的《评价方法论》中提出的。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首先将这一评价方式引入课堂教学,从而推进现代教育评价理论的发展。形成性评价指在教学过程中检测学生的进步,其主要目的是在教学活动中,即学生知识、技能及态度的形成过程中,监控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得[1]。它从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需要出发,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在评价中了解自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目前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的弊端

现阶段对普通高校大学英语课堂的评估仍然以终结性评估为主,形成性评估为辅。所谓形成性评估就是把总成绩中10%~30%的平时成绩交给任课教师掌握,但对于平时成绩的执行标准,学校并没有统一的细则。事实上在教师评定学生成绩时,仅仅依据学生课堂表现、学生几次作业、几次测试和出勤记录是无法做到有信度地评价的。并且,在这种评价方法中,学生是处于被动管理的位置,他们本身无法主动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教师也因为授课班级数量和规模等问题,或者因为不同特征等客观因素无法对每个学生的情况细致掌握从而影响判断。总结发现,我国大学英语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评价的主体和范围不够宽泛

教学评价在大学课堂中,一直被大部分教师简单地理解为教学测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根据平时综合表现给学生一个简单评价。事实上,真正意义上的评价范围要宽泛得多。科学的评价不仅应该包括教师对学生日常学习进行的评价,而且应包括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评价的主要是任课教师。作为评价对象的学生反而很少参与其中,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学生本身应该参与评价过程。

2.2评价的作用不被重视

将评价纳入学习过程,能够大大提高学习效率。现在大学课堂的评价观仍很大程度上局限于考查和测试,目的是检查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作用还未得到足够重视。事实上,形成性评价能在教学的各个步骤中及时做出反馈,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它着眼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尤其是终身学习能力。但是,为了有效促进学习,评价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这就要求评价方式多样化,适应不同个性学生的需要。

3.形成性评价在我院的具体实践

民办本科院校的学生大多是第三批次录取的,高考成绩的差距说明三本院校学生在基础知识掌握、学习方法态度等方面和普通院校学生之间存在差距。所以对于他们的教学填鸭式的灌输是不够的,如何端正他们对学习态度,消除他们的厌学心理,是民办院校教师的首要任务。因此,结合学生实际,我院在2013年开始尝试实行大学英语过程考试。学生的平时成绩从占总成绩的30%上升为50%,更注重过程考核。笔者综合西安翻译学院大学英语教学目的、学生特点及过程考试在实践过程中的可操作性,认为还可以从以下方面完善形成性评价。

3.1制定评价量化细则表

通常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都是从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和测试完成情况及等方面给出的。而笔者认为,这种评价缺乏信度和效度。因此,需要制定一个更系统的量化细则表规范和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比如,出勤率中应区分无故缺席、事假、病假、迟到、早退等不同情况;对作业的评价要区分完成的准确度和完成质量;对测试的评价只分为简单的及格与不及格也是不够的,而应该对在5分之内的差距进行细化。同时,对课堂表现这种主观性比较强的评价也要细化到具体的量,比如学生课堂主动思考的程度、问题回答的准确性及课前预习情况等都应该予以考虑并以量的形式体现。

3.2制定学生档案卡片

学生档案可用以记录学生一个阶段在学习中所取得的成绩。根据复杂程度可把学生档案分成6个阶段:收集、反思、评估、精选、思考及评价[2]。形成性评价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针对每个学生制定档案卡片,学生可以通过档案卡片实时了解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帮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从而使其更清晰地掌握自己的情况,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卡片中可包括学生每个阶段的词汇量档案、阅读档案、写作档案、口语档案、作业及练习档案和测试档案等。对以上信息进行收集和反思的过程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一种规范,可以提高学生自我了解程度,有助于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3.3观察监测与反思

教师应在正式或非正式教学中,留意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语言应用技能。通过观察,教师可以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内容,同时,教师可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进行反思,他们可以判断哪些教学活动和材料是学生喜欢的而哪些是不受欢迎的,以便对下一步的教学进行有效调控。教师对课堂和学生的观察不应从单一方面入手,而要多层面地开展,尽量在日常活动过程中自然地、无意识地进行观察。

3.4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间民主评议

学生自评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其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这样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自我评价可以分为以下方面。一是学生要对自己在一段时期的课堂参与度、学习态度等方面做出评价。二是对自己在一段时期语言技能掌握方面的评价,主要包括词汇量、阅读数量等方面。三是学生要对自己在一段时期内的课后复习与课前预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而学生间的互评主要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因为在一段时期内共同经历相似的学习过程,可以对其他成员的表现作出客观评价,这样可以弥补教师评价的不足,为教师最终评价提供依据。

3.5教师访谈

教师在访谈中可以和学生共同分析一段时期内评价的结果,这样可以尽早了解学生的想法,发现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想出应对策略,这也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自身情况,从而消除他们对评价的畏惧心理及因此而产生的厌学情绪。这种方法从心理上起到安慰的作用,使学生在主观上产生学习动力。同时,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兴趣所在,从而根据这些信息调整日常教学。

4.结语

形成性评价的优越性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它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使教师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已不能完全适应改革的需要,而形成性评价恰恰可以适当促进学习者改进学习策略,提高学习兴趣,最终提高语言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韩玺英,朱嘉.独立学院大学生人格特征调查报告[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

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 篇12

形成性考核是根据既定的标准, 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 在每一个学习单元结束时对护生的学习态度、能力及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测评, 将评价结果作为评定护生课程成绩依据的过程[2,3]。为充分发挥考核的积极功能, 推进实验教学改革, 笔者针对本校护生构建了解剖实验教学形成性考核体系, 将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结合起来评价护生的学习效果, 以期探索出能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护生学习能力的、更合理的考核方案。

1 实验教学形成性考核体系的构建

解剖学实验教学考核分为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部分, 终结性考核是课程结束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实施的标本考试和综合分析理论考试, 考试题型主要是辨图、填空和案例综合分析。形成性考核成绩与期末实验考试成绩各占解剖实验总成绩的50%。根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解剖学实验教学特点, 笔者从实验态度、实践表现、实验报告和护生自评4个方面构建了解剖学实验教学形成性考核体系。形成性考核成绩总分为100分, 每个实验项目开展一次形成性考核, 最终的形成性考核成绩按平均值处理, 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见表1。其中, 实验态度占27%, 实践表现占50%, 实验报告占15%, 护生自评占8%。

实验态度考核的基本形式有出勤情况、行为规范、职业素质和实验预习。人文情感意识 (包含于职业素质中) 主要是从敬畏生命、尊重尸体和爱惜标本等方面进行考虑, 使护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将人文情感渗透于临床护理中。实验预习保证护生在实践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 避免实验的盲目性。实践表现的评价内容包括教学互动、实验技能、团队意识和单元测试4个方面。实验技能训练要求护生必须观察和触摸标本, 必须清楚重点要观察什么, 理解观察到的结构与临床护理工作有什么联系。笔者每一个单元的实验教学都是围绕具体的临床护理操作技术展开的, 因而在考核中增加了模拟护理操作, 重点考核护生讲解操作部位选择、部位结构层次、毗邻关系和解剖路径以及操作中易出现的问题, 对护理操作的规范性不做明确要求。单元测试采用口试方式, 训练护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实验报告要求护生必须独立完成, 否则该项成绩为零。护生自评是护生通过自我评估来培养自我监督能力。

2 考核方案的实践效果

2.1 研究对象

选取本院2012级护理1班37名、护理6班38名和2013级护理5班38名、护理6班38名高职护生作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012级6班和2013级6班的实验教学活动采用形成性考核方案, 2012级1班和2013级5班采用传统考核方案。1班和5班护生的实验考核总成绩由实验报告 (40%) 和期末实验考试成绩 (60%) 组成, 期末实验考试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实施的标本考试。4个班均需参加本年级本专业统一的结课考试 (期末理论考试) , 考试题型主要是客观题、问答题和解答题。课程结束后向开展形成性考核的班级发放不记名调查问卷。4个班护生的成绩、优良率和及格率比较见表2。

2.3 实践结果

护生的考试成绩经K-S法检验, 服从正态分布。实施形成性考核方案班级的护生标本考试和期末理论考试成绩明显高于采用传统考核方案班级的护生 (P<0.05) ;采用形成性考核方案班级的护生标本考试及格率和优良率也都较采用传统考核方案班级的护生高 (P<0.05) 。2012级6班的形成性考核成绩 (82.89±11.18分) , 2013级6班的形成性考核成绩 (83.76±8.58) 分;2012级6班期末实验考试成绩 (76.20±8.84) 分, 2013级6班期末实验考试成绩 (80.04±9.98) 分。2012级6班和2013级6班的形成性考核成绩与实验考试成绩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97和0.632 (P<0.05) 。2012级6班的解剖理论考试成绩 (68.39±14.08) 分, 2013级6班的解剖理论考试成绩 (75.26±10.16) 分, 2012级6班和2013级6班形成性考核成绩与理论成绩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30和0.453 (P<0.05) 。形成性考核成绩与实验成绩、理论成绩之间具有相关性 (P<0.05) , 说明形成性考核方案的运用促进了护生结课考试成绩的提高。参与问卷调查的护生中, 92.11%对实验教学形成性考核持赞成态度。

3 讨论

从实践情况来看, 形成性考核方案的实施有效地改变了护生重结果、轻过程的错误学习观念, 纠正了期末突击复习、死记硬背的学习陋习。护生更加注重实验过程中的“做实验”, 而不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听实验”和“看实验”;更加关注自己的日常行为表现和个性的发挥;更加重视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形成性评价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护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堂气氛明显好转, 师生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 同时也促使教师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规范教学管理。从护生考试成绩的对比可知, 形成性考核促使护生巩固了解剖理论知识, 提高了实验技能和运用解剖知识的能力。调查问卷结果显示, 92.11%的护生认为该考核方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期末考试带来的紧张焦虑, 考试成绩比较客观公正;89.47%的护生认为有助于培养团队意识和提高沟通能力。

形成性考核体系在实验教学的探索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考核体系的设计和实施仍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考核内容、评价手段和评价标准还需结合高职护生的学习情况和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探索;教学管理要规范, 评分要严肃和公正, 否则会挫伤部分护生的学习积极性。

考核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深化实验教学改革, 实现高职教育目标, 就必须构建切合实际的、科学规范的课程考核体系。

参考文献

[1]曹妍, 祁赞梅, 曹雅明.形成性评价在医学教育中应用现状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 (2) :23, 62.

[2]张毅, 孙红梅, 任恩发.高职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实践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 2014, 32 (5) :68-69.

上一篇:农村中学的历史教学论文下一篇:优化管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