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形成性考核试题及答案5则范文

2024-12-11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形成性考核试题及答案5则范文(共4篇)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形成性考核试题及答案5则范文 篇1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形成性考核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利用工程网络计划编制进度计划,必须(C)。

A.明确整个项目的承包形式B.确定项目经理部的组成人员 C.必须通过网络分析确定关键路线,以控制进度D.了解各个工序的资金使用情况 2.在双代号时标网络计划中,关键路线是指(C)。

A.没有虚工作的线路 B.由关键结点组成的线路 C.没有波形线的线路 D.持续时间最长工作所在的线路 3.网络计划中工作与其紧后工作之间的时间间隔应该等于该工作紧后工作的(A)。

A.最早开始时间与该工作最早完成时间之差 B.最迟开始时间与该工作最早完成时间之差 C.最迟开始时间与该工作最迟完成时间之差 D.最早开始时间与该工作最迟完成时间之差 4.单代号网络图中,一项工作必须有(B)。

A.唯一的一个结点和一条箭线 B.唯一的一个结点和相应的一个代号 C.唯一的一个箭头结点和箭尾结点D.唯一的一个名称和一条箭线 5.工程网络计划费用优化的目的是为了寻求(D)。

A.资源有限条件下的最短工期安排B.资源使用的合理安排 C.满足要求工期的计划安排D.工程总费用最低的工期安排 6.单代号搭接网络计划中描述前后工作之间逻辑关系的符号有(C)个。

A.2 B.3 C.4 D.5 7.下述提法中正确的是(B)。

A.双代号网络计划图中有一条确定的关键路线 B.当一个工序的自由时差等于总时差时该工序为关键工序 C.若某工序的FF=2,说明该工序的最迟开工时间与最早开工时间的间隔为2个时间单位 D.虚工序的工作时间为零,所以虚工序必须包含在关键路线中 8.在双代号时标网络计划中,以波形线表示工作的(D)。

A.逻辑关系 B.关键线路C.总时差 D.自由时差 9.双代号网络图中,虚箭线表示(C)。

A.资源消耗程度B.工作的持续时间C.工作之间逻辑关系 D.非关键工作 10.已知在双代号网络计划中,某工作有四项紧后工作,它们的最迟开始时间分别为18天、20天、21天和23天。如果该工作的持续时间为6天,则其最迟开始时间为(A)。

A.12天 B.14天C.15天 D.17天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根据下表给定的工作间逻辑关系绘成的单目标双代号网络如下图所示,但其中的错误有(DE)。

工作名 A B C D E F 称 紧后工作 C、D E、F — F — — A.节点编号有误 B.有循环回路 C.有多个起点节点 D.有多个终点节点 E.不符合给定的逻辑关系 2.在下列所述线路中,(BC)必为关键线路。

A.双代号网络计划中没有虚箭线的线路B.时标网络计划中没有波形线的线路 C.单代号网络计划中相邻两项工作之间时间间隔均为零的线路 D.双代号网络计划中持续时间最长E.双代号网络计划中由关键节点组成的线路 3.单代号搭接网络计划中时间参数包括(ABC)。

A.STS B.FTF C.STF D.CPM E.MPM 4.工程业主进度控制的计划系统包括(ABC)。

A.工程项目前期工作计划 B.工程项目建设总进度计划 C.工程项目设计总进度计划 D.工程项目施工总进度计划E.工程项目年度计划 5.工程网络计划的计划工期的确定方法是(BC)。

A.当已规定要求工期时,计划工期小于要求工期 B.当未规定要求工期时,计划工期等于要求工期 C.当已规定要求工期时,计划工期不超过要求工期 D.当未规定要求工期时,计划工期小于要求工期 E.当已规定要求工期时,计划工期等于要求工期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1.什么是流水施工? 答:流水施工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有效的科学组织方法,其实质就是连续作业和均衡施工实现节约工作时间和提供生产效率的目的。

2.试述流水施工使用的各项参数的概念。

答:在组织流水施工时,用以表达流水施工在工艺、空间和时间等方面开展状态的参数,称为流水施工参数。主要包括施工过程数量、施工段数、流水节拍和流水步距等。

3.试述组织流水施工的主要过程。

答:划分施工过程,划分施工段,组织作业队,确定流水节拍,作业队连续作业,各作业队的工作适当搭接起来 4.试述流水施工的种类。

答:通常所说的流水施工基本方式是指等节奏流水、异节拍流水和无节奏流水三种。

(1)等节拍流水:是指在组织流水施工时,如果所有的施工过程在各个施工段上的流水节拍彼此相等。

(2)异节奏流水:是指组织流水施工时,同一个施工过程在各施工段上 的流水节拍都相等,不同施工过程在同一施工段上的流水节拍不完全相等的一种流水施工组织方式。

(3)无节奏流水:是指在相同的或不同施工过程的流水节拍不完全相等的一种流水施工方式。

5.简述双代号网络计划中要计算哪些时间参数? 答:工作的最早开始时间,工作的最早完成时间,工作的最迟开始时间、工作的最迟完成时间、自由时差和总时差 6.怎样判别双代号网络计划的关键线路? 答:①总时差为零的工作称为关键工作。②全部由关键工作组成的线路或线路上总的工作持续时间最长的线路应为关键线路。

四、综合分析题(共40分)1.背景:

某基础工程由4个施工过程组成,分为4个施工段,其流水节拍天数见下表。

施工段 施工过程 1 2 3 4 挖土 3 4 4 3 垫层 2 2 2 2 基础 4 4 4 4 回填 2 3 3 2 问题(1)计算流水步距;

(2)计算总工期;

(3)绘制流水施工横道图。

答案要点:

(1)流水步距用取大差法计算。该法的要点是:各队的流水节拍累加,形成数列;

前后队的数列错位相减;

取大差做流水步距。计算如下:

挖土 3 7 11 14 垫层 2 4 6 8 基础 4 8 12 16 回填2 5 8 10 上述数列上下相减后取大差可得:挖土和垫层的流水步距为8d;

垫层和基础的流水 步距为2d;

基础和回填的流水步距为8d。

(2)工期计算如下:

(3)流水施工横道图 施工 过程 施工工期(d)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4 22 26 28 挖土 1 2 3 4 垫层 1 2 3 4 基础 1 2 3 4 回填 1 2 3 4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形成性考核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质量控制点是总施工质量控制的重点。凡属(A)重要部位、控制难度大、影响大的施工内容均应列为质量控制点。

A.关键技术 B.多次使用技术C.多次使用设备 D.多次使用工艺 2.施工过程监督中的质量监督是(D)。

A.事前监督 B.事中监督 C.事后监督 D.全过程监督 3.在质量控制的统计分析中,若直方图呈正态分布,则(D)。

A.可判断产品质量全部合格B.可判断产品质量基本合格 C.可判断产品质量部分合格D.还须与标准化规格比较才能确定产品是否满足质量要求 4.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依据是(B)A.GB/T19000 B.GB/T19001 C.CB/T19004 D.GB/T1901l 5.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对技术活动条件的质量控制是指对(C)。

A.施工准备的质量控制和技术活动过程的条件控制 B.施工准备的质量控制和技术活动效果控制 C.工序活动过程的条件控制和技术活动效果的控制 D.施工工序操作过程的质量控制 6.在项目管理中最薄弱的环节是(D)。

A.投资控制 B.进度控制 C.合同管理 D.信息管理 7.项目信息管理的目的是(D)。

A.信息的组织和控制 B.信息的获得 C.信息增值 D.为项目建设的增值服务 8.下列不属于按信息的内容属性分类的信息是(D)。

A.组织类信息 B.管理类信息 C.法规类信息 D.招投标信息 9.固体废物处理得最终技术是(D)。

A.减量化处理 B.焚烧C.回收利用 D.填埋 10.文明施工的含义是(B)。

A.保持施工现场良好的作业环境、卫生环境和工作秩序 B.规范施工现场的场容,保持作业环境的整洁卫生 C.科学组织施工,使生产有序进行 D.采取措施保证职工的安全和身体健康 11.提法中正确的是(D)。

A.影响施工质量的六大要素:劳动的主体、对象、方法、手段,施工环境,公共关系 B.劳动主体的质量主要与实际参加施工的人员综合素质有关 C.对劳动对象的控制就是检验测试指标与标准要求的相符性的控制 D.施工工艺的先进合理是直接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 12.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是(B)。

A.精心施工,质量第一 B.质量第一,用户至上 C.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 D.坚持质量标准,严格检查 13.为了保证作业过程质量而确定的(D)称为质量控制点。

A.人的行为 B.技术间歇 C.施工顺序 D.重点控制对象 14.在排列图中,横坐标表示的内容是(C)。

A.不合格产品的频数 B.不合格产品的累计频数 C.影响产品质量的各因素或发生的质量问题 D.产品质量特性值 15.在直方图中,横坐标表示(B)。

A.影响产品质量的各因素 B.产品质量特性值 C.不合格产品的频数 D.质量特性值出现的频数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下列提法中正确的是()。

BCD A.事前控制预先进行质量计划主要是施工组织设计 B.事中控制首先是质量活动行为约束,其次是质量活动过程和结果 C.全过程质量控制是根据工程质量形成规律,从源头抓起,全过程推进 D.全员参与控制中的重要手段是目标管理 E.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主要目的是全面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施工质量计划内容包括()。AB A.质量管理组织结构、人员及资源配置计划B.施工技术方案、施工程序 C.施工费用调度计划D.企业机构调整计划 E.施工环境预测、信息构成计划 3.质量管理八项原则包括()等内容。ABE A.全员参与 B.持续改进C.PDCA原则 D.自控主体与监控主体共同 协调原则 E.与供方互利原则 4.根据企业的性质及其产品所要求的保证能力,可以从()中选择一个合适的标准建立质量体系并申请认证。BCD A.GB/T 19000 B.GB/T 19001 C.GB/T 19002 D.GB/T 19003 E.GB/T 19004 5.施工安全控制的动态性是由(BC)引起的。

A.项目的控制面广 B.项目的单件性C.施工项目的分散性 D.控制的严谨性 E.控制的主观性 6.职业健康安全问题的解决途径主要改善(ABD)。

A.人的不安全行为 B.物的不安全状态 C.社会的不合理因素 D.组织管理不力 E.资金不到位 7.下列属于按项目实施的工作过程分类的信息是(ABC)。

A.设计信息 B.招标信息 C.施工信息D.子项目信息 E.经济信息 8.常见的工程质量统计分析方法包括(AC)。

A.分层法 B.层次分析AHP方法C.图示分析法D.PDCA循环分析法 E.CPM分析方法 9.文明施工的意义有(ABCE)。

A.促进企业综合管理水平 B.适应现代化施工的客观要求 C.代表企业的形象 D.有利于员工的经济收入E.有利于提高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10.信息处理和变换的程序化有利于(AB)。

A.提高数据处理的准确性 B.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 C.提高数据传输的抗干扰能力 D.提高数据传输的保密性E.提高数据传输的保真度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什么是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答:质量方针:质量方针是以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为基础制定的,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颁布的、该组织总的质量宗旨和方向。

质量目标:质量目标是指与质量有关的、所追求或作为目的的事物。它建立在组织的质量方针基础上,在组织内的不同层次规定质量目标,覆盖那些为了使产品满足要求而确定的各种需求。制订质量目标要以满足用户需要为宗旨,不是质量越高越好的“质量至善论”。

2.八项质量管理原则的内容是什么? 答:(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2)领导作用(3)全员参与(4)过程方法(5)管理的系统方法(6)持续改进(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8)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3.造成工程质量事故的原因有哪些? 答:①违背建设程序;

②工程地质勘察原因;

③未加固处理好地基;

④设计计算问题;

⑤建筑材料及制品不合格;

⑥施工和管理问题;

⑦自然条件影响;

⑧建筑结构使用问题;

⑨生产设备本身存在缺陷。

4.建筑工程质量不符合要求时怎样处理? 答:①对其中的严重缺陷应返工重做,对一般缺陷则通过翻修或更换器 具、设备进行处理,通过返工处理的检验批,应重新进行验收。

②在发现试块强度等不满足要求,但经具有资质的法定检测单位检测鉴定能够达到设计要求的,应认为检验批合格,应予以验收;

③经检测鉴定达不到设计要求,但经原设计单位核算,认为能够满足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时,则该检验批可予以验收。

④经返修或加固处理的分项、分部工程,虽然改变外形尺寸,但仍能满足安全使用要求,可按技术处理方案和协商文件进行验收。通过返修或加固处理仍不能满足安全使用要求的分部工程、单位(子单位)工程,则严禁验收。

四、综合分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1.某办公楼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过程中,发现房间地坪质量不合格,因此对该质量问题进行了调查,发现有80间房间起砂,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地坪起砂原因 出现房间数 地坪起砂原因 出现房间数 砂含泥量过大 砂粒径过细 后期养护不良 砂浆配合比不当 16 45 5 7 水泥强度等级太低 砂浆终凝前压光不足 其他 2 2 3 问题:(1)施工单位应选择哪种质量统计分析方法来分析存在的质量问题?如何做?(2)造成地坪存在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影响施工阶段质量的主要方面有哪些?(参考书本P182)答:(1)施工单位应选择排列图来分析存在的质量问题,具体做法见图。

(2)从图中可见,造成地坪存在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砂粒径过细、砂含泥量过大和砂浆配合比不当,这些项累计频率为85%。

(3)影响施工阶段质量的主要方面:一是建筑材料不符合要求;

而是对材料的使用和操作不当,如砂浆配合比不当、后期养护不良等。

2.某工程是一座改造的建筑,兴建家具展销厅,该展厅为一层,跨度9m,总长约53m,由16榀钢屋架组成,在进行室内施工时,屋盖结构塌落,造成1人死亡、3人重伤,经济损失30万元。经调查发现该工程钢屋架制作不符合规范要求,纵向未设剪刀撑,采用的部分材料材质不符合要求。建设单位在开工前未办理规划许可证、开工报告及质量监督手续。

问题:(1)分析该工程质量事故发生的原因。

(2)依据事故的严重程度,工程质量事故可分为哪两类?该事故属于哪一类?为什么?(3)该质量事故的处理应遵循的程序是什么?(参考书本P189)答:(1)工程钢屋架制作不符合规范要求,纵向未设剪刀撑,采用的部分材料材质不符合要求。建设单位在开工前未办理规划许可证、开工报告和质量监督手续。

(2)工程质量事故分为重大质量事故和一般质量事故;

该事故属于四级重大事故,由于工程质量低劣造成下列情形之一者为四级重大事故:①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以上,不满30万元;

②死亡2人以下;

③重伤3人以上,19人以下。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形成性考核试题及答案5则范文 篇2

教育学作业1(绪论---第2章)

1.教师职业具有突出的示范性、公众性和教育性,相对多数职业应该有更高、更严格的职业道德要求。

2.教师的权利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享有的由国家法律赋予的权利。

3.西文“教育”一词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

4.学校教育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5.法国学者保罗.朗格朗提出的“终身教育”理念,以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改革主导理念,并被许多国家以立法的形式给予保障。

6.原始形态的教育是通过口耳相传并结合实际动作的示范和模仿完成的。

7.西周时期的“六艺教育”,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8.终生教育的多元化价值标准为学习者指出了一条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崭新之路。

9.终身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10.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教学提出的要求只有落在最近发展区内,才能有效地推动人的发展。

11.青少年期是人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时期,心理学家把这一时期称为第二次断乳期。

12.所谓学生观,是对学生的本质属性及其在教育过程中所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

13.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论和美国教育家杜威代表的学生中心论是教育史上两种最具代表的学生观。

14.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在提高教师地位的整体政策中,专业化是最有前途的中长期策略。15.1990年在泰国举行的世界教育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全民教育的基本概念。

二、选择题

1.教师职业具有A、职业形象的准公共性B、职业环境的相对封闭性C、工作绩效的模糊性D、职业待遇的福利性E、师生关系的隐蔽不平等性特点。

2.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包括A、现代的教育理念B、新型的专业知识结构C、专业能力D、专业智慧。

3、教师的权利主要有: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获得报酬待遇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

4、目前世界上存在着两种师资职前培养模式定向性、开放性。

5、教育在演进中大致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形态的教育、现代形态的教育和当代形态的教育形式。

6、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教育内容主要是生产和生活经验、口耳相传、教育权利平等、教育目的一致。

7、古代形态教育的特点:学校教育成为教育的主要形态、、学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教育的发展相对比较缓慢。

8、现代形态教育的特点:教育的世俗化、教育的国家化、教育的法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学校类型多样化。

9、当代最具影响力并代表本世纪教育发展和进度趋势的两大教育思潮是全民教育、终身教育。

10、教育民主化的中心内容是教育平等。

11、教育的功能除了促进个体发展外,还有经济动能、政治功能、个体社会化功能、文化功能。

12、新型的师生关系的三个属性是民主性、全民性、教育性。

13、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绝对支配作用。

14、杜威提出,教学过程不应由教师是直接进行,而应放手让学生自己经验或体验。

15、游戏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对儿童身心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促进作用。

三、判断题

1、在学校工作的所有人员都教教师。×

2、教师权利是国家对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可以为或不可以为的许可和保障。√

3、学校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4、在追求个性化的今天,学校教育应该主张“学生中心论”。×

5、幼儿期是语言、想象、抽象思维等认知活动萌芽并迅速发展的关键期。√

6、教育在个体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无条件的。×

7、个体的发展是个体生命的多种潜在可能逐渐转化为现实个体的过程。√

8、教育民主化就是指教育机会均等。×

9、古代社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统治者。√

10、教师参与社会,打破了教师职业环境相对封闭性的职业特点,这是庸俗化的表现。×

作业2(3-5)

一、填空

1、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表现出来的能力,叫人力资本。

2、人力投资的收益率大于物力投资的收益率。

3、影响教育目的的根本因素是国家的阶级性与政治文化。

4、在政治与教育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教育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原始教育平等、教育特权、现代教育平等三

个阶段。

5、人口的规模决定着教育事业的可能规模,人口的增长速度决定着教育发展的应有速度。

6、人口的身体素质是人口质量的物质基础,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是人口质量的社会内容。

7、中国普及义务教育的难点在于中西部贫苦地区的农村女童。

8、环境教育是能使受教育着环境意识觉醒,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发展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与态度的一门具有跨学科特点的教育科学。

9、我国的环境教育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

10、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保会议召开,提出了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设想,标志着我国环境教育的开端。

11、通常把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称之为教育目的。

12、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活动具有定向作用

13、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14、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活动具有定向作用。

15、中国的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本位的传统。

16、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全面发展教育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保障和教育内涵。

17、人的片面发展主要特征在于智力与体力相分离。

18、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是学校教育制度。

19、我国的基本学制是“九年一贯,六三分段”。

20、课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及其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21、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论认为,课程内容以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为中心,学科的基本结构是由科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构成的。

22、瓦根舍因的范例方式课程论认为,应教给学生基本知识、概念和基本科学规律。

23、赞科夫教学思想的核心是教学促发展。

24、以解决实际问题的逻辑顺序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内容的课程,叫学科课程。

25、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包括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

选择题

1、经济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经济实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经济条件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教育对经济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促进科学技术创新、对经济运行具有直接调节作用。

3、政治对教育的影响作用表现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受教育权等方面。

4、教育教学的内容、方法和原则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手段。

5、二战后教育平等成为各国在推行民主政治时的重要内容,主要表现在就学权利、教育条件、教育过程、教育结果。

6、环境教育课程模式主要渗透式模式、单一学科课程模式。

7、通常把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模的总要求叫做教育目的。

8、通常把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关于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总指针叫做培养规格。

9、通常把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叫做教育制度。

10、现代学制是现代学校不断发展、组织日趋严密的产物。发生发展的角度看,学制大致分为单轨制学制、双轨制学制、中间型学制类型。

11、我国国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将主要取决于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水平。

12、中国现代学制的三大基本问题是单轨与双轨、长与短、统一性与灵活性。

13、狭义的课程是指课业、进程。

14、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情感、意志、信念、行动和价值观等起着潜移默化作用的课程,叫做隐性课程。

15、赞科夫的“一般发展”,是指智力、意志、品质、性格的发展,即整个个性的发展。

16、20年代初,一些课程论学者学科课程存在分科过细、彼次之间缺乏联系等缺陷,故提出用综合课程加以弥补。

17、教材的编排方式,主要有直线式、螺旋式。

18、我国基础教育的三级课程体系是指地方课程、国家课程、校本课程。

判断题

1、经济是教育发展的基础。×

2、经济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水平、规模、速度和结构。√

3、对人力资本的最重要的投资是教育。√

4、“教育先行”是人力资本理论被理解和接受的表现。√

5、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与教师中心论有关。√

6、教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政治制度的翻版。×

7、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

8、培养目标是学校制定具体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的依据。×

9、教育目的是对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10、教育方针规定了国家教育的总方向,所以一旦确定,就不会改变。×

11、教学工作计划就是课程计划。×

12、教材的螺旋式排列方式,表明知识是不断重复的。×

作业3(6-8)

填空题

1、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是教学。

2、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3、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4、教学活动的效果与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5、我国的课程标准通常按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和思想教育三大方面来规定一单元的教学目标。

6、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提出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历史的改变了教育测量单凭学生的学业成绩来进行的做法。

7、教学目标通常是通过对行为目标的陈述来完成的。明确的行为目标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情境或条件和表现水平或标准四个要素。

8、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通过认识教学内容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自身的过程。

9、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派教学论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不是统一在学科知识的掌握上,而是统一在“做中学”之中,统一在活动教学之中。

10、在教学中,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否获得较好的智能发展,还取决于认知活动的方式性质。

1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12、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和教学实践经验而制定的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13、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14、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15、苏联当代教学论的重要代表赞科夫主张教学既要利用学生的情绪,又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情绪。

16、十七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撰写的《大教学论》中提出班级授课制。

17、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上课。

18、根据教学内容,可以把课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两种课型。

选择题

1、教学活动的目的性集中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

2、教育目标的功能是导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

3、教学目标包括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体力和智力、进行思想品德和世界观教育。

4、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目标是由国家最高教育行政领导机关统一规定的。

5、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要直接把握的目标是单元目标、课时目标。

6、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等人把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7、形式教育论费斯泰洛齐主张教学的任务主要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所谓悟性或理性能力。

8、实质教育论斯宾塞认为教学的组要任务应当是教给学生对生产生活实际有用的知识,至于能力是无关紧要的。

9、所谓的教学的教育性,是指教学活动必然具有思想品德的意义。

10、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11、教学原则以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教学实践经验为依据而制定。

12、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直接关系着教学工作的成败和教学效率的高低。

13、教学方法选择的标准和依据是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的个性化特点。

14、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京师同文馆。

15、教师备课时要做好的工作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拟定教学计划。

16、教学计划包括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

17、教学的基本环节主要包括引发学习动机、激活旧知识、呈现新知识、巩固新知识、知识的转化与迁移。

18、教学组织形式可分为个别化教学、集体教学、综合教学。

判断题

1、教学包括学生的自主学习。×

2、教学活动是通过上课完成的。×

3、学生获取的知识主要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的。×

4、教学原则是对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5、方法服务于内容。√

6、小班化教学是因材施教的重要形式。×

7、教师本人的素养和条件是选择教学方法的决定性因素。×

8、在班级授课制中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性学习。×

作业4(9—结语)

填空题

1、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

2、美国教育家泰勒的“八年研究”,首次提出教育评价的概念。

3、试题一般可分为客观性试题和非客观性试题。

4、试题的编制应遵循高信度、高效度、全面性、适应性、经济性原则。

5、德育的基本功能是人格养成。

6、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过程。

7、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通常指一切影响人的品德的活动。

8、德育过程是通过教育性活动和交往施加德育影响的过程。

9、德育内容强调回归学生生活,以学生生活为中心构建课程内容。

10、《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倡导的评价理念是“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11、开展教学的基本组织单位是班级组织,是学生生活及开展活动的集体单位。

12、教育学是研究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13、教育学是学术化、学科化的教育理论;教育理论是系统化的教育思想;教育思想是对教育问题、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的深入认识。

14、中国传统典籍《礼记》中的《学记》、《大学》是儒家教学论、教育论的纲领性论述。

15、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学派,主张师生关系应以儿童为中心。

选择题

1、教育评价的功能主要有教育功能、管理功能两大类。

2、教育评价可分为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三种类型。

3、教育评价的一般方法包括绝对评价法、相对评价法、个体内差异评价法。

4、德育包括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5、德育的功能包括社会功能、个体功能。

6、德育所要培养的品德包括个体品质、道德品质、政治品质、思想品质。

7、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源泉。

8、德育课程目标的突出特点是全面性、基础性、序列性。

9、德育评价呈现出评价目的的发展性、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方法的多样性特点。

10、中小学德育课程内容的特点是生活化、综合化、生本性、开放性。

11、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护者、班级的领导者、对学生产生全面影响的教育者。

12、班级管理目标和内容是教育学生适应未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13、班级组织的结构包括角色结构、群体结构、信息沟通结构。

14、班级管理包括班级制度管理、班级活动组织、班级生活指导。

15、对中国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影响最大的外国教育学家及其著作有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16、中国最早的体系较为严整的专门教育论著是《学记》。

判断题

1、评价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

2、大学生进校后的入学考试属于形成性考试。×

3、期末考试属于总结性考试。√

4、高考模拟考试属于绝对评价。×

5、自己和自己的过去成绩相对比较,属于个体内差异评价法。√

6、德育原则是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基本要求。×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形成性考核试题及答案5则范文 篇3

题目:什么是行政学?如何理解政治与行政的二分? 联系实际例子:

个人准备的提纲:

一、古德诺阐述的政治与行政二分法

1、政治与行政的功能

从分析国家的主要功能出发,古德诺指出作为政治实体的国家的行为,既存在于对表达其意志所必需的活动中,也存在于对执行其意志所必需的活动中。所有的政府体制中都存在着两种主要的或基本的政府功能,即国家意志的表达功能和国家意志的执行功能,无论政府体制之间的差异如何。在所有的国家中也都存在着分立的机关,每个分立的机关都用它们的大部分时间行使着两种功能中的一种。这两种功能就是:政治与行政。

古德诺认为,政治的功能主要于对国家意志的表达有关,它不仅涉及到决定谁最根本地,谁其次地和谁代理地表达国家意志等国家主权和政府体制问题,还与决定采取何种方式表达国家意志有关;其次又与国家意志的执行有关。因此政治的功能包括制宪、立法、政府官员选举,以及对国家意志执行功能的控制。

执行国家意志的功能古德诺称之为行政。在他看来,行政既是司法的,又是政府的。由于立法机关不可能把所有的国家意志都表达得非常清楚而不会产生争议,而这种必然会产生的争议又必须在执行之前得到解决。因此,为了方便起见,国家意志的解释权通常被委托给某种多少独立于立法的机关,这种机关通常被称作司法机构,而司法机构的这种非立法活动通常就叫做司法行政。古德诺把司法方面以外的行政功能叫做政府行政,并将政府行政功能细分为三种:一种是行政的准司法功能,这种功能存在于司法与政府行政之间的分界线上,其职能与司法行政功能相似;第二种功能是执行功能,其职能就是执行已表达出来的国家意志,即法律;第三种功能是统计和半科学的功能,其职能主要是从事行政技术性工作。古德诺还进一步将行政执行功能区分为

高层行政执行功能和具体的行政执行功能两种。而进行这种区分是为了说明政治与行政分开的可操作性。古德诺认为,政治应该对高层行政功能有较多控制,而对具体行政则应少控制,以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2、政治与行政的协调

古德诺在阐释了这两种功能并在两者之间做出区分的同时,进一步对政治——行政二分法加以论述。他认为政治与行政的分离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分离不是脱离,不可想象脱离政治的行政,也不可想像没有行政过程的政治。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政治体制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蒙德斯鸠三权分立的原则及其推论的基础上的,“这一理论原则要求存在分离的政府机构,每个机构只限于行使一种被分开了的政府机构。然而分权原则的极端形式不能作为任何具体政治组织的基础。因为政治功能的行使可能不只委托给政府中的某一个或某一套机构,而任何一个机构或一套机构也可能不只限于行使这一种功能。因此,实际政治的需要要求国家意志的表达与执行之间协调一致。”在建立与政治相分离的行政系统的时候,必须强调政治与行政之间的协调。为了求得这种协调,“就必须或者牺牲掉国家意志的表达机构的独立性,或者牺牲掉国家意志执行机构的独立性”。而“民治的政府要求执行机构必须服从表达机构,因为后者理所当然地比执行机构更能够代表人民”。因此,表达国家意志的机关必须对执行这种国家意志的机关进行某种控制。也就是说,政治必须对行政有一定控制。“因为没有这种控制,有条理有进取的政府是不可能存在的,但这种控制必须有一定的限度”。“如果控制扩展得超出了这一限制”。“如果控制扩展得超出了这一限制,它就会立刻失去其存在的理由”。这种过度控制不仅会妨碍有效的行政执行功能,而且还会损害建立这一控制的目的,使国家意志形式上的真正内容相违背,阻碍人民自发地表达自己的意志。由此,古德诺得出结论,必须找出这种必不可少的控制的恰当限度以实现二者间的协调。

古德诺认为政治与行政取得协调的基础是政治对行政的适度控制。这种适度控制可以通过“机构”和“官员”两方面来实现。就机构而言,政治与行政的控制应当仅限于狭义的执行性机构,其他诸如司法、准司法、统计和半科学性质的政府机构都应当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不受政治的影响。另一方面,从官员这一层次来讲,执行性官员(只须最高级官员)从属于政治,保证政治对行政的控制,他们随政党共进退,其余的行政官员应是不受政治影响的常任文官,以保证行政的高效。

与此同时,古德诺还指出,行政组织与政党的关系也要保持适度的平衡,因为在政党力量强大而行政体制软弱的情况下,政治对行政过度控制,行政组织会被利用来实现政党的目的而妨碍国家意志的自由准确的表达。反之,又会有利用行政组织对选举的控制权来影响国家意志自由表达的危险。因此,只有保证政治对行政的适度控制,才有可能实现民治政府和高效行政。

二、对古德诺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评价 毫无疑问,对政治行政二分法的系统论述应归功于古德诺。他不仅在威尔逊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阐释,而且对政治与行政的协调以及如何实现这种协调提出了(针对美国的现状)可操作性的措施和简介。“值得注意的是,政治与行政两分法的观念也容易给人一种错觉,似乎政治与行政是政府的两种相互独立、相互平衡的活动。”这种错觉就是我们开始所看到的那种说法。同时“古德诺在《政治与行政》中提出的相当多的一部分思想都是现代西方国家行政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此观之,古德诺的二分法中渗透了西方社会传统和工业时代(当时)的价值诉求——民主与效率。而这一双重价值至今仍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追求。综观行政发展的历史研究及主流行政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及实践方案的设计都是在政治与行政二分的前提下进行的。这种二分法不但是针对当时美国流行的政党分赃而提出的一种对策,而且是针对当时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引起的国家政治体制变动的一种回应。实践证明他确实较好地缓和了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中产生的民主与效率冲突的矛盾。二分法以民主选举、政党政治来保证和体现民主;而以政治中立、具有专业技术、职业生涯的文官保障效率。民主和效率便天然地统一了起来。而后期新公共行政在对二分法批判的基础上,倡导的以社会公平为价值取向,效率次之的观点,在本质上并不与古德诺论述的二分法理论相矛盾。只不过,新公共行政学派根据当时现实的需要,对古德诺提出的民治政府和效率行政(无等级次序之分)的双重价值作了一个位置的编排。在上个世纪八〇年代又兴起的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价值体系中也作了类似的变动。其实古德诺的二分法犹如韦伯的科层制(或称官僚制),它是一种“理想类别”,是一种理论对实践衡量的标杆(价值尺度),而现代社会发展仍然摆脱不了这把尺子。

正确理解和评价政治与行政二分这一观点,既有助于我国行政学理论的健康发展,又有助于我国在政府管理实践中合理地处理政治与行政的关系。

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

从西方行政学的鼻祖威尔逊在其论文《行政学之研究》中提出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后,古德诺对其进一步阐述与发展,接着众多学者对其进行反思与批评,比如,“尽管西蒙猛烈地抨击传统行政学的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和所谓的行政原则,并提出一种以决策为中心的行政理论,但他最终并未摆脱传统行政学框架的束缚。”

一、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提出与发展

行政与政治二分法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威尔逊和古德诺,威尔逊在《行政学之研究》一文对行政与政治的差别加以了阐述,他认为:“行政管理是政府工作中极为显著的一部分,它就是行动中的政府;它就是政府的执行,政府的操作,就是政府工作中最显眼的部分,并且具有与政府本身同样悠久的经历。……行政管理是置身于„政治‟所特有的范围之外的。行政管理的问题并不是政治问题,虽然行政管理的任务是由政治加以确定的,但政治却无须找麻烦地去直接指挥行政管理机构。政治是„在重大而且带普遍性的事项‟方面的国家活动,而另一方面,„行政管理‟则是„国家在个别和细微事项方面‟的活动。因此,政治是政治家的特殊活动范围,而行政管理则是技术性职员的事情。政策如果没有行政管理的帮助就将一事无成‟,但行政管理并不因此就是政治。”古德诺第一次从政府功能区分的角度明确提出政治与行政是政府的两种不同功能。在《政治与行政》一书中,指出“在所有政府体制中都存在着两种主要的或基本的政府功能,即国家意志的表达功能和国家意志的执行功能,这两种功能分别就是:政治与行政。”在政治与行政二分法提出的基础上,韦伯从组织体制的角度提出了官僚制理论,继而出现了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合理性。

二、政治与行政的关系是密不可分,行政过程充满政治因素 古德洛在《政治与行政》一书中这样论述:“所谓政治,是国家意志是表现,也是民意的表现和政策的决定。它是由议会掌握的制订法律和政策以表达表达国家意志的权力。所谓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也是民意的执行和政策的执行。”这就是著名的政治与行政两分法的论点。这样,古德诺就否定了立法、司法和行政的三分法,而代之以政治与行政的二分法。

三、正确看待政治与行政之间的关系的若干思考

(一)政治对行政的适度控制是政治与行政协调的重要基础。

政治与行政取得协调的基础是政治必须对行政取得某种形式的控制。这种控制可以通过法定的制度来达到,比如,英国的内阁对议会负责的体制。在英国,人民通过对议会的控制达到他们对国家意志表达的控制后,他们就立刻着手使议会对被委以国家意志执行的政府机构有一种控制权。或者这种控制可以通过法外途径来实现,比如美国的政党控制行政的机制。美国是政党,正像他们热衷于按照必须以表达国家意志为准则,选举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的团体那样去进行行政和执行官的选举。政党制度由此保证了政治功能与行政功能之间的协调,而这种协调是政府成功地开展工作所必须的。不过,我们在认识到政治必须对行政实施控制的同时,也必须注意到这种控制有一定的限度,应该使这种控制扩展到国家意志的表达与执行之间产生非常需要的协调为止。如果控制扩展超出了一定限度的话,它就会立刻失去其存在的理由。只有如此,真正的民治政府和有效的行政管理才能实现。

(二)行政的适度集权化是政治与行政实现协调的必要途径。

协调不仅取决于政治对行政的适度控制是问题,而且还取决于行政权利是必要集中问题。国家的分权,特别是中央和地方的分权,容易造成行政力量统一性的破坏,从而使国家意志表达是执行出现问题。要控制出现这种问题,只有通过行政权的集中这个唯一的途径。因为只有行政在一定程度上被集权化了,才能达到政治与行政功能之间的必要协调。

西方行政学说形成性考核册2答案

以“行为主义行政学”为主题,理论联系实际撰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小论文。

论传统的行政学研究方法

传统的行政原则并非科学的原则,而是行政谚语:西方行政学界在20世纪2、30年代普遍认为行政学是一门科学,从科学研究中可以引出一些行政原则,而且行政学家们曾提出一些至今仍为许多行政学者所提到的行政原则。西蒙认为,传统行政学家所提出的每一条行政原则都可以找到另一条看来同样合理的原则,虽然这两条原则导致相反的意见,但是在理论上我们却不能指出哪一条原则是正确的,因此,这些原则若同一般的谚语,虽然他们相互矛盾,但是它们彼此却可以并行不悖,所以这些“行政原则”并非真正的科学原则,他们只能被称之为“行政谚语”。

西蒙专门以人们常常谈到的“专业分工”、“统一指挥”、“控制幅度”和“根据目标、程序、服务对象、地点划分组织”等四项原则作了具体阐释。

分工原则:分工只是群体工作的本质,组织不论效率如何均需分工,因为两个人不能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做同一项工作,分工只不过是不同的人在同一时间做不同的工作而已,所以分工并不是有效行政的条件;与此同时,专业分工原则与统一指挥原则也是相冲突的。根据前一条原则,学校的会计部门便应该听从其专业上级的指挥,而按照后一条原则,它则应该听从校长的指挥。在他看来,真正的统一指挥在任何行政组织中事实上都从不存在;

控制幅度原则:该原则显然与另一条人们常提到的组织层次应该力求减少的原则相冲突,缩小控制幅度势必会增加组织层次,同时提出控制幅度数为5、6或任何数字都是缺乏一定理由的;

部分划分:按照目标、程序,服务对象、地点划分组织的原则本身就是相互冲突的而且也没有明确的分辨标准,根据目标划分组织就必须牺牲按照过程、服务对象、地点划分组织的好处。

例如,某市政府的主要机构如民政局、教育局、建设局等是按照工作目标所划分的组织,各局都需要各种相同的总务、会计、统计、普通行政人员等,服务对象都是该市区的全体市民,当然也就失去了根据程序(即按照专业技术)、服务对象或地点划分组织的优点。再从另一个观点来看,该市的这种依据工作目标而划分的组织同时也都可以被视为是按照程序划分的组织,因为建设、教育等也可以说是达到市政府为市民服务这一总目标的各种方法,而从整个国家来看,这些组织也是地域组织,教育局主管该市的地区教育,建设局主管该市的地区建设,因此,一个组织到底属于上述四种组织中的哪一种,这取决于从哪一种观点来看,仅就组织本身则很难说它们绝对属于其中的哪一种组织。

传统的行政学研究方法既然只能得到谚语,而不能得出行政原则,因此在研究方法上就必需寻求新的途径,即只有提出新的研究方法才能建立真正的行政原则,这便是西蒙将传统的行政原则称之为行政谚语的真实含义所在。

西方社会科学界行为主义运动的基本精神就是对传统社会科学各学科的传统研究方法及其所得结果的不满。西蒙从行政学的立场对传统行政学的研究方法及其所得结果的不满,也就是整个行为主义运动不满的一部分。

西方行政学说形成性考核册3答案

简答题:

1、新公共行政学怎样对传统行政学所谓“效率至上”原则进行反思和批判?

2、简述奎德所说的政策分析的过程。

论述题

2、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有哪些基本内容?

答:目标管理又称为成果管理,它是在泰罗的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管理制度。它强调:“凡是工作状况和成果直接地、严重的影响着公司的生存和繁荣发展的地方,目标管理是必要的,而且希望经理所能取得的成就必须来自企业目标的完成,他的成果必须用他对企业的成就有多大贡献来衡量”。目标管理理论主要内容德鲁克认为:企业的目的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目标的实现者同时也是目标的制定者。首先,他们必须一起确定企业的航标,即总目标,然后对总目标进行分解,使目标流程分明。其次,在总目标的指导下,各级职能部门制定自己的目标。再次,为了实现各层目标必须权力下放,培养一线职员主人翁的意识,唤起他们的创造性,积极性、主动性。除此之外,绝对的自由必须有一个绳索——强调成果第一,否则总目标只是一种形式,而没有实质内容。企业管理人员必须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并以此来保证企业总目标,如果没有方向一致的分目标来指导每个人的工作,则企业的规模越大,人员越多时,发生冲突和浪费的可能性就越大。只有每个管理人员和工人都完成了自己的分目标,整个企业的总目标才有完成的希望。企业管理人员对下级进行考核和奖励也是依据这些分目标。他还主张:在目标实施阶段,应充分信任下级人员,实行权力下放和民主协商,使下级人员进行自我控制,独立自主地完成各自的任务。成果评价和奖励也必须严格按照每个管理人员和工人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和实际成果大小来进行,以激励其工作热情,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

目标管理的基本理论

(1)目标管理是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管理学》指出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他包括五大功能,而目标管理包含于控制功能。

(2)强调“自我控制”。任何员工都喜欢被看作被“领导”而不是一台永不停止的机器,目标管理的主旨在于“用自我控制”的管理代替“压制性的管理”。

(3)经理权力下放。经理不是一位体育教练,而是一位实干家。经理权力下放,有利于为职工创造一个舒适的工作舞台,而不是家长式的管理的氛围。现代文明时代任何人都主张推崇民主而拒绝独裁。

(4)效益优先。目标管理的目的就是体现效益。传统的管理方式,往往容易犯主观主义错误。

西方行政学说形成性考核册4答案

运用公共治理理论,以“行政学的发展”为主题,撰写一篇不少于1500字的小论文。

公共治理理论哲学基础及行政学的发展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哲学界、政治学界、行政学界、法学界和社会学界都开始使用治理(Governance),这一概念以取代统治(Government)来描述政治体制的延续与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持。追溯这一概念表达转变的源起与发展势必要涉及行政学的产生与西方公共治理理论哲学基础的演进。

一、任何一种理论的产生都源自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基于人类认识的积淀,社会治理理论的最初发轫是行政学与政治学的分离,学术界一般把威尔逊于1887年在《政治学季刊》上发表的《行政学之研究》一文作为这一分离的象征。

威尔逊认为行政与政治不同,“行政管理的领域是一种事务性的领域,它与政治的领域的那种混乱和冲突相距甚远。„„行政管理是置身于‘政治’所特有的范围之外的。行政管理问题并不是政治问题。”同时他又提出:“执行宪法比制定宪法还要困难”,因此,“应建立一门行政科学力求使政府不走弯路,避免杂乱无章、不成体统的现象,加强并纯洁政府机构。”威尔逊在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政治与行政二分原则并提出建立一门行政科学正是为了克服政府的低效运行与腐败,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古德诺在威尔逊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行政学的哲学基础展开了论述,他在1900年出版的《政治与行政》一书中提出,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而行政是这种意志的执行。“在所有的政府体制中都存在着两种主要的或基本的政府功能,即国家意志的表达功能和国家意志的执行功能。在所有的国家中也都存在着分立的机关,美国分立的机关都用他们的大部分时间行使着两种功能中的一种。这两种功能分别是:政治与行政。”

古德诺还认为行政不应受到政治权宜措施及政党因素的影响。这是其后罗纳德·怀特、马克斯·韦伯、H·西蒙等具体探索行政规律的基础。如果说威尔逊等人的政治与行政二分原则为行政科学确立了哲学基础的话,那么公共行政科学化、技术化的道路则是由马克斯·韦伯开拓出来的。正是其从对科层制(官僚制)问题的研究中抽象出公共行政的工具理性原则,并对公共行政的体系进行了明确的形式合理性设计,现代行政科学范式才得以真正建立。在马克斯·韦伯的理论信念中,对于政治来说,行政作为政治的工具,它的唯一追求就是效率。合理性的现代官僚制正是适应行政发展的效率需要而形成的基于明确的技术化、理性化和非人格化的权威型层级管理体制。

在马克斯·韦伯及其追随者的理论视野中,官僚政治追求最大效率、最优化、合理化,而这恰恰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精神。合理化的发展必将导致行政管理的加强和社会体制的科层化。因而,熊彼特预言,未来将由于领取薪金的职员的增加而出现的“官僚政治”会取代资本主义文明。另一方面,他们又认为,国家是维持合法性暴力的、垄断的强制性机构,即国家的职能在于通过强制性政治统治提供社会秩序。官僚制正是实现国家功能的工具,正是由技术官僚所构成的官僚体系和官僚制,成了运用统治权的组织和形成统治的强制性机构。他们反对把国家政治职能社会化从而使国家变得软弱无力的倾向,主张建立一个强大的“完美国家”。

二、西方社会在20世纪20年代末遭遇了资本主义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1929-1933)。为摆脱经济危机,美国出现了罗斯福“新政”,其实质是政治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调整社会治理中一些原有的制度安排,其表现是在一定程度上关注广大劳动者权益(包括政府规定劳动者最低工资、保护一定限额的银行存款、强化工会的作用、工会代表劳动者与资方谈判劳动合同、政府通过加税和赤字为劳动者提供一定福利与社会保障等)。

20世纪50、60年代,由意识形态支撑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合理性急剧丧失,西方社会政权急需寻找现实合法性。“合法性意味着某种政治秩序被认可的价值„„统治秩序的稳定性也依赖于自身(至少)在事实上的被承认。”也就是说,现实合法性的确立只能依赖建立于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倾听并满足公众期待的统治。

正是在此历史背景下,西方政治学家如亨廷顿、行政学者如Waldo等对威尔逊以来建构起来的基于政治行政二分原则的社会治理模式和理论提出了批评,特别是对政府的价值中立表示怀疑,对政府的效率目标的合法性不予认同。1972年Waldo同其学生等33位行政学者提出的《黑堡宣言》被认为是新公共行政学派形成的重要标志。该学派强调行政科学研究应注重自身的哲学基础,应具有价值观。新公共行政学派还认为,政府在为社会提供秩序的过程中除了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主要通过提供制度安排)和具有效率(通过完善官僚体制)之外,同时还应解决制度正义(主要体现在社会制度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与社会平等(主要体现在关注弱势群体,缩小社会贫富差距)。

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新公共行政学派的理论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应用于实践,著名的如英国工党70年代执政以后实行的国有化改革,欧洲社会民主党的福利国家改革以及美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系列社会改良。客观地说,这些社会改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政治合法性危机,但由于这些政权在现实的执政环境(Policy Context)中不可能真正实现制度正义与社会平等,同时由于历史与现实因素的影响,这些社会改良在现实的政治运行中又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国有化企业效率降低、公共行政中人浮于事、社会创新动力不足,形成了效率缺失。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撒切尔主义和里根革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公共治理模式发生了重新转向注重政府效率和加强经济运行的竞争性的方向,在行政科学研究上的反映就是新公共管理学派的诞生。新公共管理学派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公共选择理论、代理人理论、交易成本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供给学派、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等保守主义经济学或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强调市场导向作用。不断开拓政府运作的效率模式,主张政府机关要效法企业界,追求效率,形成了诸如民营化理论、BOT模式、政府再造、社区主义和第三部门(NPO)等技术操作层面的理论。

然而,无论是新公共行政学派及其实践抑或是新公共管理学派及其实践并未能真正解决效率与公平问题,西方社会公共治理理论的最新发展表现为以吉登斯(布莱尔New Labor Party的导师)为代表的“第三条道路”,吉登斯试图调和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并企图二者兼顾。从布莱尔新工党政府的执政效果来看,新公共治理理论在英国的实践效果并不理想。

三、西方公共治理理论的演进是建立在对其公共治理实践的总结与其对自身社会治理环境的恰当把握基础上的。西方公共治理理论的演进及其哲学基础嬗变的过程,可以给我们的政治发展路径选择提供以下启示: 政治与行政的分离是历史发展的过程。在赶超型的现代化社会转型过程中,保持政权的权威与对社会资源的有效调控能力是社会顺利转型的关键。我国政治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转型过程,当前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应该坚持渐进式改革,即总体格局不变,保持权力权威的相对统一,逐步进行结构功能调整,主要包括党政基本分开、精简执政机构和人员、积极推进政府依法行政、加强对权力的内部监督、重点加强政府的公共治理能力,为政治发展的下一步即政治体制转型做准备。

法治社会的建立必须以公民意识为支撑。从法治规范的对象而言,现代法治理念的提出源起于对国家政治生活的依法治理,进而发展为对市民社会依法治理的技术化和工具化。在我国政治发展过程中,严格意义上强调法治是近代才开始出现的。在这段历史中我们谈及法治,在为国家转型搭构制度性框架时,总要面对国家转型所带来的一系列紧张与冲突,比如中西文化之间的冲突、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构、效率与公平的双重目标权衡、社会阶层利益的分化与冲突等,这一切导致我们在强调法治时,往往更注重规制对社会治理的工具性价值,却忽视了其实质含义与运作要求。在我们日常语境中,法治更多地意味着对社会的管治要依法行事,即对社会的依法治理。以西方法治的发展作为参照系,中国的法治发展强调对社会的依法治理先于对政治的依法治理,是传统社会治理方式的精致化。法治目标的达成不是凭藉社会发展的理想模型进行理论设计的结果,而是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在全社会公民的权力义务意识、法律意识(遵纪守法)普遍增强和制度安排的正义性得到保障的前提下长期发展的结果。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培育法治文化是我国行政改革的重要基础。法治对正处于现代化转型的我国而言,将是一个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而长期发展的过程,是政治发展追求的目标。

社会治理的转型以市民社会的形成为前提。西方社会公共治理模式中的政府———第三部门(非政府组织)———市民社会(基层自治)三位一体的社会治理结构是其历经几百年社会变迁的结果。以农村社会治理转型为例反观我国的现实,我国在农村推行村民自治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正是社会发展现实与社会治理方式不协调的反应。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地域分化(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农民群体内部阶层分化、职业分化日益加剧,城乡分隔治理导致的城乡分裂的状况进一步加大,农民在经济状况、社会地位构成、社会凝聚力、利益一致性、政治热情、政治参与度和政治参与方式(制度性参与与非制度性参与)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与此同时,由于全国中西部地区逾1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游走于城乡之间,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对中西部乡村的辐射作用日益凸现,农村的落后与农业步履维艰的现实同东部发达地区城市的欣欣向荣形成鲜明的反差。这一切相互冲突、相互影响的因素都对农村的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我国农村社会治理必然要适应变化了的现实和不同地区的状况,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其次,我国农村社会治理方式必然是多种多样的。

高层建筑施工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篇4

一、填空题

1、集水坑排水的特点是设置集水坑和排水沟,根据工程的不同特点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明沟与集水井排水)、(分层明沟排水)、(深层明沟排水)、(暗沟排水)和(利用工程设施排水)。

2、作为保证基坑开挖稳定的支护体系包括(挡墙)和(支撑)两部分。

3、钢板桩一般分为(平板形)和(波浪形)两种。

4、当基坑深度较大,悬臂的挡墙在强度和变形方面不能满足要求时,即需增设支撑系统,支撑系统分为(基坑内支撑)和(基坑外拉锚)两类。

5、根据墙体材料的特点,可以把地下连续墙分为以下三类,即(砼墙)、(水泥固化墙)和(水泥土墙)。

6、钢筋混凝土地下连续墙施工方法通常都要经(挖槽)、(固壁)、(浇筑)和(联接)等工序才能建成。

7、钢筋混凝土地下连续墙施工与槽壁稳定有关的因素可以归纳为(泥浆)、(地质条件)和(施工)三个方面。

8、钢筋混凝土地下连续墙施工中清底的方法一般有(沉淀法)和(置换法)两种。

9、地下连续墙段间的接头一般分为(柔性接头)、(刚性接头)和(止水接头)。

10、逆做法施工又分为(全逆作)和(半逆作)两种方法。

二、选择题

1、某基坑土层由多层土组成,且中部夹有砂类土,其集水坑排水方式宜选用(B分层明沟排水)。

2、某基坑要求降低地下水位深度不小于10m,土层渗透系数K=24m/d,其井点排水方式家选用(B多层轻型井点)

11、采用商品混凝土泵送施工工艺,面料杆是完成(输送)、(布料)、(摊铺砼)和(浇注入模)的最佳机械。

12、扣件式脚手架的主要优点是(装拆灵活)、(搬运方便)和(通用性强)。

13、碗扣脚手架具有(承载力大)、(安全可靠)、(高功效)和(不易丢失)的性能特点。

14、门型组合式脚手架由(底座)、(门式框架)、(十字剪刀撑)和(水平架或脚手板)级成基本单元。将基本单元相互连接起来并

(增设梯子)和(栏杆扶手)等构件构成整片脚手架。

二、选择题

1、下列关于混凝土“徐变”廉洁法不正确的是(C混凝土强度越高,徐变越大)

2、下列关于混凝土“徐变”说法不正确的是(D持续加荷时间越长,徐变越小)。

3、按裂缝的深度划分,裂缝可分为(A贯穿裂缝、深层裂缝和表面裂缝)。

4、下列各类裂缝中危害最大的是(A贯穿裂缝)。

5、现浇高层混凝土结构施工中,起重运输机械的组合方式有三种,其中不包括(C以施工电梯为主的吊运体系)

6、塔式起重机按照(B回转达方式)分上回转达和下回转。

7、如果(B水灰比过大),容易产生离析,影响混凝土的可泵性。

8、如果(B砂率过小),影响混凝土的黏聚性、保水性,而造成混凝土可泵性的下降。

9、下列关于钢管扣件脚手架优点说法不正确的是(D承载能力强)。

10、单立杆双排钢管扣件脚手架的搭设高度一般不得超过(C50m)。

三、判断题

3、机械开挖大型土方,基坑深度4m,开挖机械宜选用(B反铲挖土机)

4、下列对土方边坡稳定没有影响的是(C开挖宽度)。

5、钢板桩一般分为(D槽型钢板桩和热轧锁扣钢板桩)两类。

6、由于钻孔灌注桩挡水效果差,帮有时将它与(B深层搅拌水泥土桩)组合使用,前者抗弯,后者挡水。

7、由于(B钻孔灌注桩挡墙)的挡水交果差,帮有时将它与深层搅拌水泥土桩组合使用,前者抗弯,后者挡水。

8、钢板桩的打设家采用(C重锤轻击)。

9、钢板桩施工中,由于钢板桩之间的连接采用铰接锁口,容易产生(A扭转)现象。

10、支撑的监测项目主要有(D弯曲应力、轴力)

11、(C地下连续墙)刚度大,易于设置埋件,适合逆作法施工。

12、现浇钢筋混凝土地下连续墙,通常都有经过(A挖槽—固壁—浇筑—联结)等工序才能完成。

13、地下连续墙施工的关键工序是(C挖深槽)

14、地下连续寺施工中,与槽壁稳定有关的因素(C地质条件、施工技术、泥浆)

15、地下连续墙的接头有(止水接头柔水接头刚性接头)。

二、判断题

1、工程上采用集水坑排水法来防止流砂现象的发生。(×)

2、如果边坡土体中的剪应力小于土的抗剪强度,则边坡土体就会滑动失稳。(×)

3、钢板桩施工中,打入桩时和已打入的邻桩一起下沉的现象称为水平伸长。(×)

4、采用反铲土机开挖基坑时,边坡可以留置得小一点。(×)

5、围檩的作用是保证钢板桩的垂直打入和打入后版桩墙面的平直。(√)

6、地下连续墙刚度大,易于设置埋件,适合逆作法施工。(√)

7、地下连续墙施工振动小、噪声低,非常适合在城市中施工。(√)

8、地下连续墙按照开挖方法分为桩柱式、槽板式和组合工三种。(×)

9、板(墙)式地下连续墙,通常都要经过挖槽、固壁、浇注和联接(接头)等工序。(√)

10、导墙的作用之一是作为测量的基准。(√)第3、4章

一、填空题

1.锚杆由(锚头)、(钢索)、(塑料套管)以及(水泥砂浆)等组成。

2.土层锚杆设计要考虑的问题包括(锚杆布置)、(锚杆承载力)、(锚杆的整体稳定性)和(锚杆尺寸)等。3.锚杆布置包括(埋置深度)、(层数)、(垂直间距)、(水平间距)、(倾斜角)和(长度)等。

4.桩基施工机械设备应视(土的性质)、(工程大小)、(桩种特性)、(施工期限)、(动力和机械供应)和(现场情况)等条件来选择。

5、钻孔沉桩机按破碎岩石土方法的不同,分为(冲击式)、(旋转式)、(冲抓锥式)以及(振动螺旋冲抓综合式)等类。

6、振动沉桩机主要由(桩架)、(振动箱)、(卷扬机)、(加压装置)和(砼下料斗)等组成。7.锤击沉桩沉桩过程包括:(桩架移动和定位)、(吊桩和定桩)、(打桩)和(截桩和接桩)等。

8.灌注桩的施工方法,常用的有(钻孔灌注桩)、(挖孔灌注桩)、(套管成孔)和(爆扩成孔灌注桩等多种。9.湿作业成孔港灌注桩的施工机具有(潜水电钻)、(回转式钻杆)、(冲击锥)、(冲抓锥)和(工程水文回转钻)等。

二、选择题

1.锚杆的基本类型有(D圆柱形、扩大圆柱形、圆锥形扩大)2.第一层锚杆的上层覆盖厚度一般不上于(C4m)。

3.为了受力和便于灌浆操作,锚杆倾角不宜小于(C150~250)。

4、单根锚杆的长度一般为(C15m~25m)。

5、土层锚杆施工中,压力灌浆的作用是(B形成锚固段、防止钢拉杆腐蚀、充填孔隙和裂缝)。

6、锚杆钻孔采用(D压水钻进法),可以把成孔过程中的钻进、出压水钻进法渣和清孔等工序一次完成。

7、在桩基础施工中,(D端承桩)的质量控制原则是以控制贯放度为主,以控制尖标高作参考。

8、锤击沉桩施工中,桩就过密、打桩顺序欠合理,容易引起的质量事故是(B桩位偏移)。

9、湿作业成孔灌注桩施工中,护筒内的泥浆密度太小,可能引起的质量事故是(B孔壁坍落)

10、湿作业成孔灌注桩施工中,由于塑性土膨胀造成(C缩孔)质量事故。

11、湿作业成孔灌注桩施工中,如果混凝土坍落度太小,可能引起的质量事故是(D断桩)

二、判断题

1、土层锚杆仅能用于临时支撑结构。(×)

2、土层锚杆的各个部分的锚杆都必须密接。(×)

3、土层锚杆在允许情况下,尽量采用群锚,避免用单根锚杆。(√)

4、土层锚杆钻时,常使用膨泣润土循环泥浆进行护壁。(×)

5、土层锚杆施工包括钻孔、泥浆护壁、安放拉杆、灌浆和张拉锚固等过程。(×)

6、土层锚杆极限搞拔试验的目的是确定锚杆的荷载—变位曲线。(×)

7、摩擦桩的荷载主要由桩壁摩阻力和桩端阻力共同承担,施工时主要控制入土深度和标高。(√)

8、端承桩的荷载主要由桩端阴力承担,施工时主要控制入土深度和标高。(×)

9、锤击沉桩的施工过程包括:桩架移动与就位—吊桩与定桩—打桩—截桩与接桩等。(√)

10、灌注桩与预制桩相比,具有施工方便、节约材料、成本低,施工不受地层变化限制,无需截桩接桩等。(√)第5、6、7章

一、填空题

1、大体积混凝土的浇注采用(全面分层)、(分段分层)和(斜面分层)三种方法。

2、混凝土出搅拌机后,经过(运输)、(平仓)和(振捣过程)后的温度,称为浇筑温度。

3、一般认为混凝土产生徐变的机理是由于水泥石的(粘弹性)和水泥石与骨料之间(塑性)性质的综合结果。

4、混凝土结构在荷载作用下,如保持约束变形为常量,则结构约束应力将随时间逐渐减少,此现象称为(应力松弛)。

5、大体积混凝土在温度应力作用下将产生(表面)和(贯穿)两种裂缝。

6、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的目的,就是要对混凝土的(初始温度)和(内部的提高温度)进行人为的控制。

7、目前世界上选择垂直与水平起重运输机械的组合形式,主要有(以自升式塔吊为主)、(泵送体系)和(提升体系)三种。

8、塔式起重机的类型很多,按有无行走机构分为(固定式)和(移动式)两种;按其固转达形式分为(上回转达)和(下回转)两种;按

其变幅方式分为(水平臂架小车)和(动臂)两种;按其安装形式分为(自升式)、(整体快速拆装式)和(拼装式)三种。

9、自升式塔式起重机的顶升接高系统由(顶升套架)、(引进轨道及小车)和(液压顶升机组)等三部分组成。

10、垂直升运机械主要包括(井架起重机)、(垂直运输塔架)和(施工电梯)等。

1、混凝土的徐变是指混凝土在一定荷载长期作用下,随着时间而产生增加的塑性变形。(√)

2、一般来说,加荷期间大气湿度越高,气温越低,徐变越大。(×)

3、混凝土结构载荷载作用下,如保持约束变形为常量,则结构约束应力将随时间逐渐减少,此现象称为应力松弛。(√)

4、确定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时,在满足设计要求及施工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加大水泥用量,以降低混凝土的绝热温升。(×)

5、大体积混凝土应尽可能采用高强混凝土,避免选用中低强度混凝土。(×)

6、大体积混凝土混合物中加入膨胀剂时,主要是为了防止或减少收缩裂缝。(√)

7、泵送混凝土不太适合配筋密度大的结构浇筑。(×)

8、起重布料两用机的吊装和布料两项作业可以同时进行。(√)

9、混凝土泵按照机动性分为柱塞式和挤压式两种。(×)

10、碗扣式脚手架的主要优点之一是“零配件损耗高”。(×)

11、搭设钢管扣件脚手架的立杆时,不同规格的钢管可以混合使用。(×)第8、9章

一、填空题

1、高层建筑现浇钢筋混凝土工程中,大直径钢筋竖向连接的工作量较大,目前常用的连接技术主要有(电渣压力焊)、(气压焊)、(机械连接)等。

2、钢筋电渣压力焊主要经过(引弧)、(电弧)、(电渣)、和(挤压)四个过程。

3、钢筋气压焊高备主要包括(氧气和乙炔供气装置)、(加热器)(加压器)和(钢筋卡具)等。

4、目前,我国已经开发的钢筋挤压技术主要有两种,即(套筒挤压连接)和(螺纹套筒连接)。

5、滑升模板由(模板系统)、(操作平台系统)、(液压提升系统)以及(施工精度控制与观测系统)四部分组成。

6、模板的滑升分为(初试滑升)、(正常滑升)和(完成滑升)三个阶段。

7、滑模施工的精度控制主要包括(水平度控制)和(垂直度控制)。

8、大模板的构造由于面板材料的不同亦不完全相同,通常由(面板)、(骨架)、(支撑系统和(附件)等组成。

9、爬升模板由(大模板)、(爬升支架)和(爬升设备)三部分组成。

10、常用的爬升动力设备有(电动葫芦)、(倒链)和(单作用液压千斤顶)等。

11、钢材的品种繁多,性能各异,在钢结构中采用的钢材主要有(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二个种类。

12、低合金钢的脱氧方法为镇静钢或特殊镇静钢,应以(热轧)、(冷轧)、(正火)和(回火)状态交货。

13、焊接材料主要有(电焊条)、(焊丝)和(焊剂)。

14用于高层建筑的钢结构体系有(框架体系)、(框架剪力墙)、(筒体系)、(组合筒体系)和(交错钢桁架体系)等.15、钢网架根据其结构型式和施工条件的不同,可选用(高空拼装法)、(整体安装法)或(高空滑移法)方法进行安装。

二、选择题

1、现浇高层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大直径竖向钢盘的连接一般采用(B电渣压力焊气压焊机械连接技术)。

2、电渣压力焊主要经过引弧、电弧、电渣和挤压四个过程,其中对焊件加热有重要影响的是(D电弧和电渣)过程。

3、下列对钢筋套筒挤压连接技术特点廉洁不正确的是(D适用各种钢筋)。

4、下列关于螺纹套筒连接技术特点说法不正确的是(D适用各种钢筋)。

5、高层钢结构施工中,箱形截面柱的连接多采用(A 高强螺栓连接和焊接)。

6、钢结构中采用的钢材主要有(C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

7、碳素结构钢的质量等级分为A、B、C和D四级,由A到D表示质量由低到高。不同质量等级对(C冲击韧性)的要求有所区别。

8、碳素结构钢的Q235C表示(C屈服强度为235N/mm2,C级镇静钢)。

9、高层建筑的钢结构体系中抗侧力性能最好的是(B、筒体体系)。

三、判断题

1、电渣压力焊是利用电流通过渣池产生的电阻热将钢筋溶化,然后施加压力使钢盘焊接为一体。(×)

2、螺纹套筒连接技术的缺点之一是自锁性较差。(×)

3、不同直径钢筋采用压力焊时,应安装直径小的钢筋选择焊接参数。(√)

4、不同直径钢筋采用压力焊时,应安装直径大的钢筋选择焊接参数。(×)

5、钢筋套筒挤压连接技术,钢筋的轴向力主要是通过变形的套筒与变形钢筋之间的紧固力来传递的。(×)

6、螺纹套筒连接可用于同径或异径钢筋的竖向、水平或任何角度的连接。(√)

7、高强度螺栓连接传递剪力的机理和普通螺栓基本相同。(×)

8、普通螺栓靠连接板间的磨擦阻力来传递剪力。(×)

9、高层钢结构中,梁与梁的连接只能采用高强螺栓连接。(×)

上一篇:儿童六一作文下一篇:鲁迅先生的讽刺名言 鲁迅先生的讽刺名言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