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案例分析》课程考核方案

2025-01-05

《会计案例分析》课程考核方案(通用13篇)

《会计案例分析》课程考核方案 篇1

《会计案例研究》课程考核方案

《会计案例研究》是开放教育会计学(本科)专业的一门选修课。本课程通过十一个典型的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方面案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学会用会计学理论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的精神。

课程考核是对学习效果的检查和验收。本课程的考核分为日常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部分。形成性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30%,终结性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70%。

一、形成性考核

形成性考核的内容包括完成平时作业、参加小组讨论、使用网络或参与网上活动、参加面授课的情况。学生必须按要求完成4次以上的作业;参加辅导教师组织的小组活动;并参与一些网上活动,如给辅导老师发E-mail、参与中央电大和安徽电大组织的网上答疑活动。

具体分布如下:四次作业,每次满分100分,计400分;网上交流互动两次,每次满分50分,计100分;小组讨论要求参加两次,每次满分25分,计50分;参加面授辅导课两次以上者得50分。总分600分。具体得分视作业的完成情况及完成质量、相关活动的参与情况及质量酌情给予。每个人最后的形成性考核成绩就是他满分600分中得到的分数除以6再乘上30%。

二、终结性考核

终结性考核形式为提交课程报告。课程报告的相关要求如下:

1.内容。学生自行选取一个会计核算、会计管理、会计控制等方面的案例,然后针对案例进行分析。案例素材不得超出会计学专业范围,也不得与教材上的案例雷同;案例分析应独立完成,不得抄袭。如有雷同或抄袭,报告作零分处理。

2.报告格式。同学们对搜索到的案例要进行加工,不能整个的复制粘贴就算完成任务,可以按照以下格式撰写报告:介绍企业背景、陈述企业具体做法、进行案例分析。后两者应是报告的重点。

3.字数。报告字数应在3000字以上。

4.成绩评定。课程报告由分校教师批阅并评定成绩,与形成性考核成绩合成后上报省校。省校酌情随机抽查。

《会计案例分析》课程考核方案 篇2

关键词:考核模式

1 高职财务会计课程考核模式现状

我通过电话、QQ、微信、电子邮件等方式调查了河北省大部分的高职院校,财务会计课程的考核大致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1.1 形式上单一

几乎所有省内的高职院校都采用闭卷的形式考核学生的财务会计课程的掌握能力,几乎所有的知识点都是采用闭卷的形式考核学生。这种单一的考试形式,教师们也反映呈现出有的同学虽然考了高分,但是业务能力不强,不能很快地适应社会工作。

1.2 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

会计是个操作的工作,但学校教育大部分考试还是偏重理论,列举一些虚拟案例,不能直观的提供会计资料凭证考核学生;甚至学生考得高分,靠到了真实的票据,不能理论联系实际,实际处理能力差。

1.3 方式上重结果,轻过程

在校学习与社会自学考试有本质上的差别,自考我们更注重结果。但是学校教育我们除了盯住结果,还要注重学生的过程中遵守纪律的情况、团队合作的能力、各方面能力提升的情况,这些在成绩中的反应程度很小,但往往在工作中,各方面能力甚至与成绩一样重要。

2 问卷的设置

毕业生调查问卷我们设置了5个部分,第一部分:毕业生就业情况;第二部分:对工作的满意度评价;第三部分:对影响就业及职业发展的因素评价;第四部分:对母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综合评价;第五部分:对母校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的评价。

3 从调查问卷视角分析课程考核模式

考核不仅是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手段,同时也是学校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工具。通过分析调查问卷,我们对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财务会计》的考核模式,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3.1 财务会计课程的考核模式要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

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明确培养“知能兼备,德业双馨”的现代化人才,那么我们的考核模式中就不能只有考试成绩,也应该有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的测评,有的要量化,有的不需要量化,多种指标并存的考核模式。

3.2 考核模式要体现“以考促教”

如果只是考学生,并不反应教师的教学水平,那么教就不会有动力,所以学生考试,既是考学生自己,也是考教师教的效果,给教师以压力,所以试题应该是教师与企业、行业专家共同订立,就像会计证考试一样,甚至全国要有一定的标准题库,学生必须达到统一标准才能修到学分,而不是好的学校要掌握到助理会计师的水平才及格,而相对差一点的学校学生随便考个分数就及格了、毕业了。

3.3 考核模式要加强“以考促学”

学是目的,所以在实际中,不妨引入开卷考试,让学生处理真实的业务。而且考不是最终一次考,而是有区别于自学考试的常态考试,从开学第一天,考到期末考试最后一天,每次上课有考核内容,下课也有考试内容,有学习内容,这一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技术上已经不是问题。

3.4 体系综合能力

《会计案例分析》课程考核方案 篇3

关键词:中外合作;中外合作会计专业;课程考核方案

一、课程考核方案的制订原则

(一)体现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考核方案的制订和实施,是为了完成高职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所以课程考核方案的制订首先要体现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教育是进行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形式,就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来说,其核心目的是培养既掌握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又具有会计专业知识和会计专业相关知识,能够适应会计职业岗位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并具有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和与之相应的方法技巧。因此,会计专业的课程考核要有利于学生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分析解决会计实践问题的能力的提高。

(二)体现课程教学目标

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并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优秀会计人才是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例如,高职会计专业中的核心专业课程财务会计,其教学目标是在基础会计学习的基础上,提高学生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践操作的能力。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财务会计课程的考核方案中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又要注重运用会计核算方法解决会计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核。

(三)体现可操作性

考核方案的制订是针对具体的学生制订的,或者说考核方案的实施是对学生是否能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考核方式,所以考核方案的制订需要根据学生特点而定,这样才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中外合作会计专业的学生大多为专二的学生,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都比较弱。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对于中外合作会计专业的课程的考核方案中,除了具有普通会计专业考核方案中的理论集中考核(期末考核)和实际动手能力考核(生产性实训过程和结果考核)以外,还应该增加测验、提问、章节考评等强制性记忆考核方式。

二、中外方课程考核方案比较分析

下面以基础会计为例,对中方的考核方案和外方的考核方案进行对比分析。

(一)中方考核方案

1.期末考核(50%)

这部分主要是考核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采用闭卷形式,从试卷库中随机抽取一份试卷,由学院统一组织考试,成绩按50%计入期末总成绩。

2.平时考核(50%)

(1)平时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考核(10%)

这部分主要是考核平时的学习情况,可采用多种形式考核,如课堂讨论、课堂回答问题、作业完成的质量和数量、学习态度等,成绩按10%计入期末总成绩。

(2)生产性实训过程与结果考核(40%)

选取各个核算岗位的任务作为考核依据。以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的书写规范程度,以原始凭证的归属正确性高低,以账务资料装订规范化程度为评分标准。各岗位的生产性实训,以该实训的工作任务为评分依据。成绩按40%计入期末总成绩。

(三)中外方考核方案对比分析

1.理论知识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分析

通过中外方考核方案的对比,可以看出中方考核方案中的理论知识考核比例为50%,主要体现在期末考核方式上,外方的理论知识考核比例也是50%,但是体现在Tests(测验)20%和Final Exam(期末考试)30%两种考核方式上。中方课程考核方案中对理论知识在期末考试中进行考核,不利于学生对于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并且外方在考核方案的具体实施中,每一章进行一次测验,这样有助于学生平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就能更好地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中方考核方案中实践能力的考核是40%,主要体现在生产性实训过程和结果考核上;外方实践能力的考核大约在30%~35%,主要体现在homework(课后作业)、class activities(课堂任务)、written assignments(写作)上,但在期末考试考核方式里,具有关键理论的应用,中方关于实践能力的考核比较单一,只有一种考核方式,但外方的考核方式比较多样,更重要的是外方的考核方式中对于实践能力的考核具有写作这一方式,对于会计从业人员来说,写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实践能力,例如报表分析报告、存货盘点报告,都需要写作实践能力。

2.考核方案的可操作性对比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外方课程考核方案更具有可行性。如前所述,课程考核方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制订并实施,才具有可操作性。而中外合作专业的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都比较弱,外方的课程考核方案中考核项目比较多样,并且难易结合。比如,理论考核的课堂发言,课后作业和关键概念和词汇的测试,实践能力考核的课堂任务、课后写作、关键理论的应用都是由易至难,可操作性非常强。

3.考核方案的体现形式的对比分析

考核方式的体现形式即为考核结束后所出具的成绩单。

(2)外方的成绩单

(3)体现形式分析

从中外方的成绩单上可以看出,中方的成绩单过于简单,只有平时和期末考核两项成绩,而成绩的得来方式并未在成绩单上体现;外方的成绩单非常详细,将考核项目详细记载在成绩单上,最终成绩的得来一目了然。另外,从中外方的成绩单分析上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方的考核仍然侧重期末考核,期末考核的成绩低,平时考核成绩较高,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将平时成绩作为期末考核成绩的调整;外方的考核注重平时考核,平时考核成绩较低,而期末考核成绩较高。

三、外方考核方案对中方的借鉴

(一)注重平时考核

考核是对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由于期末一张卷的考核方式过于片面,不能考核全部的知识,所以增加了平时考核的方式,学生平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加入到考核中来,这样的平时考核加期末考核的方式更具有公平性。中方的课程考核方案中也详细地列出了平时考核的项目,但是由于没有体现在成绩单中,就使得平时考核在实际操作中流于形式,没有认真地对学生进行平时考核,将平时考核成绩打得高一些,这样的最终考核就可以通过了。所以,中方的考核方案不在于制订上,而在于实施上,在实施中应注重平时考核,加强平时考核的管理。

(二)增加测验考核

测验不是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唯一方式,但是笔者认为,测验是检查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最好的方式,尤其是对于会计专业的理论知识考核。会计既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技术专业,同时也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术专业。

(三)降低期末考核比例

从中外方考核方案的对比中,可以看出中方考核方案中的期末考核比重比外方考核方案中的期末考核比重多,这是由于中方考核时,不注重平时考核的原因造成的。如果注重平时考核,并增加测验考核方式,那么完全可以降低期末考核的比例。因为期末考核只是对学生平时所学理论和实践的一个总结,如果平时考核比较注重,期末考核降低就具有可行性了。

参考文献:

[1]王丽娟.合作办学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本土化的教学时间:职业教育研究[J],2010(4).

[2]步光华.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黑龙江教育,2011(7).

[3]宋秀超,王宁斌.中外合作会计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初探[J].科技信息,2011(11).

[4]徐田强.中外合作办学视野下高职会计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培养探微[J].职教通讯,2011(8).

[5]林金辉,刘志平.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研究[D].1版.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会计案例分析》课程考核方案 篇4

1、某基本生产车间生产甲、乙、丙三种产品,共计生产工时25000小时,其中:甲产品5000小时,乙产品10000小时,丙产品10000小时。本月发生各种间接费用如下:

(1)以银行存款支付劳动保护费2400元;

(2)车间管理人员工资3000元;

(3)按车间管理人员工资的14%提取福利费;

(4)车间消耗材料2000 元;

(5)车间固定资产折旧费1800元;

(6)预提修理费800元;

(7)本月摊销保险费600元;

(8)辅助生产成本(修理,运输费)转入1400元;

(9)以银行存款支付办公费,水电费,邮电费及其他支出等共计1880元。

(10)采用生产工时比例法在各种产品之间分配制造费用。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编制制造费用发生和分配的会计分录。(“基本生产成本”列明细账)(本题20分)

答:(1)借:制造费用2400单位:(元)

贷:银行存款2400

(2)借:制造费用3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3000

(3)借:制造费用420

贷:应付职工薪酬420

(4)借:制造费用2000

贷:原材料2000(5)借:制造费用1800贷:累计折旧1800(6)借:制造费用800贷:预提费用800(7)借:制造费用600贷:待摊费用600(8)借:制造费用1400

贷:辅助生产成本1400(9)借:制造费用1880贷:银行存款1880

(1)制造费用分配率=(2400+3000+420+2000+1800+800+600+1400+1880)/

(5000+10000+10000)=0.572(元/小时)

各产品分配制造费用:

甲产品:5000*0.572=2860(元)

乙产品:10000*0.572=5720(元)丙产品:10000*0.572=5720(元)会计分录:

借:基本生产成本—甲产品2860(元)—乙产品5720(元)—丙产品5720(元)贷:制造费用14300(元)

2、某生产车间生产甲产品本月投产700件,完工验收入库发现废品80件;合格品生产工时1700小时,废品工时300小时。甲产品成本明细账所记合格品和废品的全部生产费用为:原材料14000元;燃料和动力11000元;工资和福利费13000元;制造费用3000元。原材料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废品残料入库作价100元。要求:(1)编制不可修复废品损失计算表;(2)编制结转废品生产成本、残料入库和结转废品净损失的会计分录。(列示明细科目及成本项目)(本题25分)

答2)借:废品损失—甲产品5650(元)

贷:基本生产成本—甲产品—原材料1600(元)---工资及福利1950(元)---燃料及动力1650(元)--制造费用450(元)借:原材料100(元)

贷:废品损失---甲产品100(元)

借:基本生产成本---甲产品---废品损失5550(元)贷:废品损失---甲产品5550(元)

3、某工业企业甲产品每月末在产品数量很少,不计算在产品成本。其8月份生产费用为:原材料5000元,工资及福利费3000元,制造费用1000元,该月完工产品共300件,月末在产品4件。要求:(1)计算该月完工甲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2)登记甲产品成本明细账(8月份)。

(本题10分)

答:1)完工甲产品总成本=5000+3000+1000=9000(元)甲产品单位成本=9000/300=30(元)

4、某工业企业甲产品的原材料随生产进度陆续投入,其投入程度与加工进度完全一致,因而原材料费用和制造费用均按相同的约当产量比例分配。8月份该种产品完工180件,月末在产品80件,完工程度20%。其有关数据见表:

要求:(1)采用约当产量比例法计算各种费用分配率。

(2)分配计算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的各种费用和成本。(本题25分)答:1)在产品约当产量=80*20%=16件

材料费分配率=2548/(180+16)=13(元/件)人工费分配率=1960/196=10(元/件)制造费用分配率2940/196=15(元/件)

2)完工产品的材料费用=180*13=2340(元)

月末在产品的材料费用=16*13=208(元)完工产品的人工成本=180*10=1800(元)

月末在产品的人工成本=16*10=160(元)完工产品的制造费用=180*15=2700(元)月末在产品的制造费用=16*15=240(元)

完工产品的总成本=2340+1800+2700=6840(元)月末在产品的总成本=208+160+240=608(元)

5、某企业某年8月甲产品明细账部分数据见下表,采用定额比例法分配费用。原材料费用按定额费用比例分配,其他费用按定额工时比例分配。明细账“工资及福利费”栏的“定额”行登记的是定额工时数。(本题20分)

要求:(1)计算原材料费用和其他各项费用的分配率。(2)分配计算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成本。

(3)登记甲产品成本明细账(8月份)。

1)答:原材料分配率=9000/(1700+1300)=3(元/件)人工费分配率=7200/(3500+2500)=1.2(元/件)制造费用分配率=8400/(3500+2500)=1.4(元/件)

2)答:完工产品材料成本:1700*3=5100(元)月末在产品材料成本:1300*3=3900(元)完工产品人工成本3500*1.2=4200(元)月末在产品人工成本2500*1.2=3000(元)完工产品制造费用=3500*1.4=4900(元)

月末在产品制造费用=2500*1.4=3500(元)

《会计案例分析》课程考核方案 篇5

经济贸易系2012——2013学年第 2学期

课程名称: 物流运筹规划 学分: 6班级:物流1201物流1202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主讲教师: 任晔

原考核方式:笔试新考核方式:上机测验+笔试改革目的:本课程属于必修课程,理论教学与上机教学相结合的授课形式,因此采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上机测验,从而提

升学生软件应用技巧,通过笔试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灵活建模能力。具体方式及要求:上机测验和笔试相结合综合成绩构成:平时成绩20 % +上机测验30%+ 笔试考核 50 %

教研室意见:签名:

学院意见:签章:

《会计案例分析》课程考核方案 篇6

课程名称

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主讲教师

适用专业

连锁专业

教学年级

课程概况

一、课程性质

《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属于专业技能课,是高等专科院校连锁企业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核心课。连锁经营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商业组织及先进管理思想和科学技术的结合所产生的新型商业组织形式。连锁经营的标准化,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要求,决定了其人力资源管理有别于一般企业。《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涉及了连锁企业的组织结构,岗位配置,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人员招聘,员工绩效考评和员工培训等相关的知识。本课程每周4个课时,开设一个学期,共64学时。在教学中,采用的主要方式包括理论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实训等。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三个方面的特点:1.把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的最新理论,方法同国内连锁企业的管理实践相结合。2.在引进介绍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同时尽可能同全国连锁企业的现状相结合。3.使本教材尽可能适合采用案例教育的方法。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当使学生掌握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以及主要操作技能与方法。

二、课程教学内容

《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注重与行业的紧密结合,尽可能融入当前连锁行业的需求和最新变化,突出管理方法和操作技能的训练。在内容的选取上,根据职业情境和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取材于职业岗位活动和实际工作流程,选取了连锁企业机构设置及人员配置、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人力资源培训、绩效管理、薪酬与激励、劳动关系管理及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8个模块15个项目53个任务,辅以课外阅读、课堂训练与测评,内容新颖、系统,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本书的特色在于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单项项目尽可能是大型项目的子项目,尽可能用接近学生未来岗位的项目任务来训练,并在每个项目(任务)后,设计了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完成所有的项目和任务。

三、课程总体培养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现代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念,掌握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方法、内容、策略和技能,并为今后学习其它课程和从事连锁企业管理的工作打下基础。

《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管理基础之上的综合性应用课程,实践性较强,具体培养要求如下:1.在于使学生了解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般理念和管理理论;2.理解连锁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岗位配备以及人力资源规划(难点);3.掌握连锁流通企业连锁企业工作分析,懂得如何进行招聘和录用员工,培训和开发人力资源(重点);4.掌握连锁流通企业资源绩效

考评、薪酬管理等基本方法(难点、重点);5.掌握连锁企业劳动关系管理。

1.基础知识要求:

学习本课程应了解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知识、经济学基础知识、金融财务基础知识等。

2.素质要求:

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和创新意识,要学会科学的分析方法,有较强的组织、领导和实际操作运用能力。

3.实践操作要求:

由于本课程主要是讲述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实践操作部分有实训课解决,本课程主要侧重于理论的理解与掌握,将理论运用于实践这一过程的培养。

课程考核方案

根据高职教学建设和发展需要,为了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增强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提高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特制订课程考核改革方案。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使教学工作的重点落实到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力争对学生进行全面检测考核,讲究实际效果。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采取知识考核、能力测评与过程考核三项综合考核,成绩评定方法如下:

一、知识考核

1.成绩配比

知识考核项不占成绩配比,融合入能力考核和过程考核之中体现。

2.考核内容

考核内容主要有八个模块,分别是:

(1)连锁企业机构设置及人员配置;

(2)人力资源规划;

(3)招聘与配置;

(4)人力资源培训;

(5)绩效管理;

(6)薪酬与激励;

(7)劳动关系管理;

(8)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二、能力考核

1.成绩配比

能力考核项成绩占总成绩配比为50%。

2.考核内容

考核项目表现为:设计职业生涯规划。

3.考核方式

在学习了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方法、内容、策略和技能等具体内容之后,结合本学期学习的各种案例和先进经验,每位学生完成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最终形成电子PPT作业上交。本项考核完成的时间预计为第12-15教学周。

评分方式:能力考核总分=教师评分×50%+学生评分×50%

(学生评分:同学相互之间进行打分)

评分细则:

(1)职业规划设计的完整性(30分)

作品内容要求真实、完整,分析透彻,主要包括自我认知、职业认知、职业目标、实施路径、评估调整、职业道德等方面。

(2)职业规划设计的科学性(30分)

要基本体现人职匹配的思路,目标确定和路径设计要符合自身和外部环境实际,不主观臆想,科学合理。

(3)职业规划设计的操作性(25分)

作品要求思维缜密,目标明确,分析有深度,可操作性强,要有一定的分阶段目标,尤其是近期(大学至毕业后五年)目标规划,分析要具有说服力。

(4)职业规划设计的逻辑性(10分)

作品逻辑清晰、组织合理,准确把握职业规划设计的核心和关键。

(5)职业规划设计的创新性(5分)

创意新颖,充分体现个性而不落俗套,文如其人,充分展示当代大学生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三、过程考核

1.成绩配比

过程考核项成绩占总成绩配比为50%。

过程考核总成绩:考勤×30%+作业完成×40%+课堂表现×30%

2.考核内容

(1)考勤情况;

(2)课程作业成绩;

(3)课堂表现。

3.考核方式

该项考核总分50分,基础分25分。以此为基础,在考勤、思想态度与纪律意识、课程作业等各项进行加减分赋分方式。(加减后分值区间为0-50分)

(1)

考勤成绩(记录)

每次课进行点名并记录,迟到每次扣分0.5分,无故旷课一次扣2分。学期旷课超3次,本项成绩为0;学期旷课超五次,过程考核成绩为0。

(2)课程作业成绩(记录)

本学期本课程计划作业次数6次,根据每次作业完成质量,经批改分为A、B、C三个等次,A等每次加1分,B等每次加0.5分,C等不加分。另作业完成创意新、质量佳者设A+等次,学期作业获A+2次以上,本项成绩为满分。

(3)课堂表现(记录)

上课回答问题积极(主动)加0.5分,提问回答完整,陈述有理有据加1分。

1.教研室主任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月**日

5.系部主任审核意见

系部主任(签字):

****年**月**日

6.教务处审核意见

教务处处长(签字):

****年**月**日

《会计案例分析》课程考核方案 篇7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相关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门专业技能课。让学生学习会计电算化课程,主要是让他们掌握财务软件和相关的计算机技术,解决财务会计业务技能和使用会计岗位的整个工作过程。会计电算化课程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综合性强;二是知识更新较快;第三、较强实用性。

2 课程教学内容变革

该课程主要介绍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原理、电算化软件的初始化设置、总账系统、报表系统以及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等业务核算子系统的操作方法;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流程、模块构建,会计电算化对传统手工会计方式的影响;了解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的管理要求与制度规范、购销存业务核算子系统、基于商品化会计软件的数据整理与加工。

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新增实训项目主要包含三个账套,考察学生对于会计电算化相关知识的应用及技能锻炼。

3 课程总体培养目标

3.1 知识教学目标

(1)学习职业生涯发展所必需的电算化知识和技能,了解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注重其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可以利用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来解决会计信息的分类、汇总、处理,并可以用它来进行会计信息的分析、控制和预测。

(2)学习科学的操作方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要求学生通过掌握实施过程中应执行的基本过程和思维方式,运用各种软件进行会计工作,举一反三,做一名合格的会计从业人员。

3.2 能力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能够利用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方法解决实际会计业务问题的能力。

3.3 素质教学目标

具有从事财务会计专业所必需的计算机应用、会计软件操作应用的素质,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从事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具有继续学习、能独立获取新知识能力,具备分析和解决会计电算化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4 考核形式变革

《会计电算化》课程考核的原则是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贯彻落实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我院高职生的实际,重在发展学生能力,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采用打实基础,突出专业需求,结合平日学生表现,通过自查互评,将学生学习过程纳入考核,取消卷面成绩定能力的做法,让考试成为促进学生学习、评价教师教学情况的有效手段,而不是学生的负担,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纳入考核范围,真正反映出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4.1 知识考核

4.1.1 成绩配比

知识考核项成绩占总成绩配比为30%。

4.1.2 考核内容

考核内容可以概括为会计信息化基础知识、账套主管岗位工作任务、总账会计岗位工作任务、出纳会计岗位工作任务、薪资会计岗位工作任务和固定资产会计岗位工作任务。

4.1.3 考核方式

不参加学院统一组织的期末笔试,知识考核于复习周进行。基于本学期学习内容出具相关论述题,目的是让学生根据平时上机操作总结学习心得,通过自己总结,去反思整个学期的学习过程,对于薄弱部分加深印象。最后上交纸质文件。

4.2 能力考核

4.2.1 成绩配比

能力考核项成绩占总成绩配比为40%。

4.2.2 考核内容

主要采用“应用能力”模式对学生能力进行考核。本部分基于课程综合实训,将实训内容、结果纳入期末考核中。主要包含账套一《北京赛瑞商贸公司》、账套二《会计电算化练习账套》、账套三《郑州康普特软件技术公司》。

4.2.3 考核方式

在本课程后期进行,即本学期的15-18周共四周时间,在实训大楼机房随堂进行三个实训账套的演练。

根据给定资料在会计电算化实验室运用用友8.72进行上机实训。主要上机任务如下:(1)按照资料给定参数建立账套和其他初始工作;(2)完成日常账务工作;(3)进行期末结转;(4)进行报表编制。

其中三个账套分值比例不一样,账套一与账套二各占10%,账套三占20%。

4.3 过程考核

4.3.1 成绩配比

过程考核项成绩占总成绩配比为30%。

4.3.2 考核内容

(1)考勤。

考勤应严格认真地进行记录,并具备原始记录的留存文件。

(2)平时学习成效评测。

平时作业、平时上机操作等各种学习过程中的评测成绩及学习效果评价。

4.3.3 考核方式

该项考核按总分30分计。在考勤、作业、平时上机操作等各项进行加减分赋分方式。

(1)考勤(10分)。

每次课进行点名并记录,迟到扣分每次1分,无故旷课一次扣2分。

(2)平时学习成效评测(20分)。

因为本课程的特殊性,实践操作性较强,本课程考核更多的是实践运用能力。所以平时上机操作练习占据分数很重,每次上机操作练习结束,都需提交本次电子档作业。根据平时操作情况,以及提交作业次数和完成情况进行加减赋分。每少交一次上机作业的减2分;如果上课不认真练习,上网、挂QQ、玩手机等,一经发现,扣5分。以此类推,在20分总分基础上进行减分制度,如若此项扣完则本门课程不通过。

5 结论

通过对会计电算化深入的教学改革,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师生的课堂角色。教师不再是一味的说教,学生不再是一味的倾听;教师由课堂的主导者变成了组织者、辅助者,反而学生的主动性大大提高变成了主导者。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挥其课堂主体作用,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认真学习的热情,改善了教学效果。

摘要:课程改革是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的变化,改变课程的重点是传授知识,强调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枯燥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本文对会计电算化这一课程的性质和培养目标进行了深入分析,结合社会以及企业对于会计电算化相关能力的要求,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案提出了新的见解,旨在为更好地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做出贡献。

关键词: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胡桂丽,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探讨[J].财经界,2014,(20).

《会计案例分析》课程考核方案 篇8

【关键词】 高职高专 大学英语课程考核 应用能力考试 行业英语

如何用统一的标准方法去衡量和评价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能力,是高职院校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如何衡量教师实际英语教学水平的核心问题。按照高职高专学生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具体情况,笔者建议《大学英语》课程考核可采取以大学基础英语期末考试为龙头,以山东省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和各专业行业资格证书考试为两翼的考核体系。大学英语考核方案具体如下:

一、与山东省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相结合,体现《基本要求》

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指出:"语言测试在考核英语知识的同时,着重考核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要做到科学、公平和规范。"同时指出:"考虑到目前学生入学英语水平的差异,教学和测试分A、B两级。"山东省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大纲就是根据这一要求而设计的。鉴于山东省高职高专学生大学英语学习的实际情况,目前,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内容以《基本要求》所规定的B级内容为主。在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应积极组织教学,加强学生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的培养,强化自主学习,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使学生具备一定英语应用能力,本着"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达到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的水平。高教司批准,高校具体承办的高职高专A、B级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以下简称大学英语三级)是难得的评价机制。把校内考试与评价手段和国家A、B级考试相结合,是普遍采用的科学合理的评价模式。而国家组织、各高校具体承办的CET-4,虽然每年有大量高职学生报考,但难度相对较大,通过率也普遍较低,并不适合高职学生。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考试要求学生应掌握3400个单词和一定数量的词组的意义及基本用法,应具有基本的实际使用语法的能力,能够阅读和翻译一般题材和涉外业务实际的文字材料,能够听懂一般的对话和短文,并能写简单的关于日常生活的短文和业务应用文。大一第一学期期末时大部分的学生已达到此要求的规定,因此,建议在大一学年的第一学期考核采用基础英语期末笔试成绩与三级考试成绩及自主学习成绩相挂钩的方式进行。即期末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三级成绩占30%,自主学习成绩占20%。此方法优点在于一方面调动了大一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三级的通过率。由于第一学期期末时已有部分学生通过了三级考试,第二学期期末大学英语考核可采用基础英语期末笔试成绩和自主学习成绩相结合的办法,所占总成绩的比例分别为70%和30%,也可将口试考试加入考核范围。但考虑到高职学生入学时基础不同,英语水平相差较大,应分专业分学生区别对待。对部分专业和部分学生可以降低要求,对程度比较好的学生鼓励报名参加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以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和以学生为本的治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二、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结合,突出行业特色

高教司批准,高校具体承办的高职高专A、B级英语应用能力考试虽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大学英语考试的最基本要求,但没有很好的体现职业性,行业特征并不明显。高职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培养的人才需最大限度地符合未来职业的要求。为更好体现高职高专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掌握本专业必备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突出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与行业知识、行业英语能力的结合,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为了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我国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学应该以市场需要为目的进行改革,从而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大学英语能够真正解决学生今后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教学与教学质量的检测是不可分的,在将英语三级考试纳入大学英语考核范围内,再将行业英语考核纳入到高职高专基础英语考核的内容,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大学英语考核方案是十分必要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纳入必将带动行业英语教学,并着力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工作的能力,真正做到了融"教、学、做"为一体,充分体现了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也将为探索高职高专英语教育如何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拓展思路。

随着对外经济、文化等交流的不断扩大和加深,在很多涉外领域,对所涉及的从业人员的水平和资格都有了严格的要求和科学的认定,资格认定考试越来越多的受到高职院校的关注。且其试题内容更是与行业行为环环相扣, 更好的体现科学性、实用性、职业性的特征。同时, 由于这种行业职业资格证书与学生的就业前途有直接关系, 因此倍受学生的重视和青睐。因此,将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纳入高职高专大学英语考核范畴具有实际意义。有涉外业务需求的单位企业期待有一个能科学检测与评估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聘任后进行实际工作所应具备的英语能力的考核标准,而不只是一般的语言能力测试证明。行业英语考查应着重语言技能的实际使用,而不是语言知识的掌握;不同专业区别对待,不能一刀切;口试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结语: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英语自身具有的特定性使考核也区别于一般的高校,但考核目标和其他高校一样,应以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改进并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方法应从终结性改为与过程性相结合,分专业分学生区别对待。最终,任何考核方案都应服务于教学,依附于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而不应该单纯以考核为目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张修海.运用ESP改善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J],辽宁高职学报,2006

[3] 刘法公.论基础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关系[J]. 外语教学和研究,2003

[4] 孙秋丹.专业英语教学探索[J].外语界,2003

(接上页)

多读和多写有助于语感的发生和形成,这种发生常常是潜意识的,而多写有助于语感的表现和成熟,由潜意识进入意识,由内在潜能转化为外在行动,使语感得到全面发展。因此,要学好英语,培养英语语感,就要多写英语。写作的好处 ,就是对读、听、说的最好的反馈。这种反馈是其他学习形式、其他练习形式所替代不了的。英语语感的成熟就是形成英语思维的能力,而写作训练对于英语思维能力的发展极有好处。开始时可采用看图写话,写简单句、问答句,做到语法正确,句子通顺;待时机成熟,练习写日记,写日记开始要求低一点,写两三句都行,然后逐渐增多;还有前面提到的Our English Stories,只要坚持,日积月累,就会养成"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总之,语感在外语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语感的培养,调动了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学生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理念和初中英语课程改革》 

[2] 《现代教学设计》 

《会计案例分析》课程考核方案 篇9

1.作业应独立完成,不能相互抄袭,否则按0分计算。

2.题目全做。

作业内容:

一、问答题:

1、什么是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并举例说明。

答:会计确认:对企业经济活动及其所产生的经济数据进行分析、识别与判断,以确定它们是否对会计要素产生影响以及影响什么会计要素。这一过程通常称为会计确认。例如,企业职工的构成与管理人员素质的变化等,显然不能用货币形式进行可靠的计量,因而不属于会计核算的内容。从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法来看,填制与审核原始凭证属于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在明确了企业经济活动所影响的会计要素之后,要进一步确定其影响的程度,即对有关会计要素的数量增减变化产生多大的影响。这一过程通常称为会计计量。例如,编制记账凭证既是会计确认的过程,也是会计计量的过程。

2、确认产品销售收入实现的条件是什么?

答:

一、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全部转移给购买方;

二、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商品实施控制;

三、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四、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五、相关已发生或将发生成本能够可靠的计量。

3、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如何确定?

答:不同情况下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定有如下几种:

(1)持有产成品、商品等直接用于出售的商品存货,不存在进一步

加工的问题。可变现净值=预计售价-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在不存在销售合同的情形下预计的售价应该采用产品或商品的市场

价格。

(2)持有用于出售的材料等。可变现净值=材料的市场价格-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3)为生产产品而持有的原材料。①为生产

产品而持有的材料是否计提准备,应该与产品的可变现净值结合起

来。首先应该计算产品的可变现净值是否低于成本,当产品的可变

现净值低于成本时然后再计算材料的可变现净值,在不存在销售合同的情形下: 产品的可变现净值=预计售价即市场价格-估计的销售费

用和相关税费材料的可变现净值=该材料所生产的产成品的估计售

价(市场价格)-进一步加工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当产

品的可变现净值高于成本时,即使材料的市场价格低于材料成本,也

不用计提准备。②直接出售的材料可比照产品可变现净值的确认方

法确认

4、财务报表的使用者主要有哪些?对他们有何作用?

答:(1)企业的投资者(包括潜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包括潜在的债权人),为了进行正确的投资决策和信贷决策,需要利用财务报表

了解有关企业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现金流动情况的会计信息。

(2)企业管理者为了考核和分析财务成本计划或预算完成的完成情

况,总结经济工作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评价经济效益,需要利用财

务报表掌握本企业有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动情况的会计信

息。

(3)国家有关部门为了加强宏观经济管理,需要各单位提供财务报

表资料,以便通过汇总分析,了解和掌握各部门、各地区经济计划(预

算)完成情况、各种财经法律制度的执行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运用经济杠杆和其他手段、调整经济活动,优化资源配置。

二、业务题:

资料:

1、某工业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材料按计划成本计价核算。甲

材料计划单位成本为每公斤10元。该企业2010年5月份甲材料有关

资料如下:

(1)“原材料”账户月初余额40000元,“材料成本差异”账户月初

借方余额500元。

(2)6日,企业发出100公斤甲材料委托A公司加工成半成品(注:

发出材料时应计算确定其实际成本)。

(3)15日,从外地购入甲材料6000公斤,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价款为61000元,增值税额10370元,企业已通过银行付讫全部货款,材料尚未到达企业。

(4)22日,上述购入的甲材料到达,验收入库时发现短缺20公斤,经查明为途中定期内自然损耗。按实际数量验收入库。

(5)31日,汇总本月发料凭证,本月共发出甲材料5000公斤(不包

括6日发出的材料),全部用于产品生产。

要求:(1)根据以上资料编制相关业务的会计分录;(2)计算本月材

料成本差异率、本月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及月末库存材料的实

际成本。

答:(1)6日发出时:

借:委托加工物资1 000(100×10)

贷:原材料1 000

借:委托加工物资12.5(1000×500/40000)

贷:材料成本差异12.5

(2)15日从外地购入材料时:

借:材料采购61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0 370

贷:银行存款71 370

(3)22日收到15日购入的材料时:

借:原材料59 800(5980×10)材料成本差异1 200

贷:材料采购61 000

(4)4月30日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和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

差异额,编制相关会计分录

材料成本差异率 =(500-12.5+1200)÷(40000-1000+59800)= 1.71%

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50000×1.71%=855(元)借:生产成本50 000

贷:原材料50 000

借:生产成本855

贷:材料成本差异855

基础会计课程设计方案 2006 篇10

5基础会计课程设计方案

一、课程基本说明 1.课程的对象。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专科会计学专业、金融专业和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

2.开设时间及学分。本课程为一学期开设,计4学分。

3.课程的基本特点。本课程是会计学科的一门入门课程,主要介绍的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因此专业术语较多,操作性较强。

二、课程的内容体系及教学要求

从教学大纲以及教材的体系结构来看,本课程的内容可以大致划分为这样几个部分:第一、二、三、四章介绍的是会计学科的基本理论;第五、六、七、八章介绍的是会计工作的基本方法;第九、十章是对会计核算基本方法的具体应用,举例说明了会计核算工作各步骤的具体内容;第十一章介绍了几种主要的会计核算组织形式;第十二章介绍的是会计工作组织的有关问题(如会计机构、会计人员)。

本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会计观念和会计意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什么是会计以及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核算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会计凭证的填制方法及其审核,会计账簿的格式及其登记方法,会计报表的基本内容及其编制方法,单位会计工作的组织,等等。

本课程对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和理解两个层次,对基本方法和技能的教学要

求分为了解和掌握两个层次,其中要求理解和掌握的内容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点。

三、课程的教学媒体说明

1.文字教材:本课程使用的文字教材是金中泉主编的《基础会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它是本课程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教学媒体。该教材除基本教学内容外,还包括学习辅导性的内容,如各章的学习目标提示、本章小结、复习思考题和练习题。

2.音像教材:共有18讲电视录像辅导课(每讲25分钟),由中央电大财经部牛慧教授主讲,艾大力老师配合讲授。内容主要是按文字教材章节顺序对重点问题进行讲解,其中第一讲绪论,第二讲会计要素,第三讲会计等式,第四讲账户,第五讲复式记账,第六讲借贷记账法举例,第七讲账户的分类,第八讲会计凭证,第九讲账簿,第十讲财产清查,第十一讲会计报表,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讲会计循环,第十六讲会计核算形式,第十七、十八讲期末复习。

3.CAI课件:是由中央电大与广州电大合作开发制作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并已制成光盘。其内容是将基础会计学的知识分解到不同的会计工作岗位(包括见习、制证、复核、出纳、登账、稽核、综合、总管等8个岗位),依据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既有知识性又有一定的趣味性。

4.其他媒体:直播课堂(2次),网上辅导和非实时答疑

四、教学环节

1.自学。就是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文字教材和收看录像教材来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基本内容。强调自学是开放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

2.辅导。就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由教师进行引导和答疑解难,包括集中面授辅导和采用电子

邮件、电话等方式进行的个别辅导。集中面授辅导要注意运用启发式,采用讲解、讨论、答疑和作业讲评等方式,课时一般以不超过30学时为宜。

3.作业。本课程安排了4次作业,其中2次为书面作业,2次为会计模拟实验,具体内容和要求见中央电大另行下发的形成性考核册。学生必须独立完成规定的作业,辅导教师要认真批改,并评定成绩。

4.教学研讨。由中央电大组织试点电大的有关教师开展教研活动,讨论教学问题,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会计案例分析》课程考核方案 篇11

关键词:技工院校 课程考核 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源质量的变化,技工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传统的考试评价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结合实践分析了当前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深入思考,现总结出来,以引起广大同行的重视。

一、现状分析

当前,技工院校的生源主要是初中毕业后没有考上高中的学生以及初中分流出的各种问题学生。他们年龄普遍偏小、综合素质偏低、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对考试更是厌恶至极。如何正确地引导和评价学生,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是当前职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大部分技工院校采用的是以能力测评为核心、以过程化考核为重点的多元化课程考核模式,但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还存在重成绩、轻运用,重共性、轻个性,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考试观念根深蒂固

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指出,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专门人才。

而传统的课程考核主要以考试为主,具有模式僵化、目标狭隘、方式单一和命题陈旧等弊端,导致了学生思维固化,单纯地为了考试而考试,为了鉴定而考试,为了毕业而考试。毕业后,学生普遍综合素质偏低,不能很快地胜任工作岗位。因此,要打破传统的考核方式,结合课程特点,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既要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评价学生对技能的把握状况,还要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情况。

2.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古今中外无数事实证明,个性越发展,创新能力越突出。高尔顿在《遗传的天才》一书中就阐述了个性因素在成才中的作用。发展教育观认为,教育的基本功能不是选拔,而是促进个人获得发展。在课程考核过程中,教师只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精神。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塑造学生的个性,也可以扼杀学生的个性。在评价学生时,应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个性差异,关注不同学生的发展,而现存的考试制度大多采用统一模式,不能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客观评价。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之所以精彩,就因为世界上的万物存在着差异性和多样性。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运用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发展。

3.教师的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考核是检查教学效果、巩固学生知识、改进教学工作、保证教学质量和督促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技工院校和普通高中不同,它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有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全体专业课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要熟练地掌握操作技能,对教师的专业化素养要求较高。技工院校的教师大多课时任务重,课上问题学生多,教师长期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又缺乏有效的专业培训,诸多因素导致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尽如人意,而对于学生的考核,教师拥有绝对主导权,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期末成绩进行评价,关注的最终结果仍然是成绩,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课程考核的对策和思考

课程考核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考核制度改革在教学改革中处于关键和先导地位,科学而符合教育规律的考试制度有助于良好教风、学风的形成,有利于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因此,考核既要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更要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认知和创造。

1.注重知识的运用

要打破传统考试观念的束缚,围绕技工院校的培养目标,着眼于准确的课程定位,制定具体的课程目标,探索科学的课程设计,进行有效的课程考核,这是技工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1)技工院校应该与企业、服务单位、科研单位建立广泛联系,及时把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技术、新成果和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反映到教育教学中来,不能唯成绩论英雄,要使学生真正学有所用。

(2)要求教师深入了解企业和社会需求,明确学生应知应会的内容、应具备的能力、能独立完成的任务,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并进行综合评价,使其毕业后能轻松上岗,为地方经济服务。

(3)制定课程考核的质量标准,为教师设计、实施规范的课程考核提供统一的指导,也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程考核提供清晰的依据。课程考核不能按照教师的传统经验进行操作,以避免考核标准混乱,考核质量低下。

2.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学生群体由于知识能力、道德水平、相貌、性格以及家庭背景等的不同,也存在差异性和丰富性。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充分发挥其个性,培养创新精神,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未来和希望。

(1)考核方式的多样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个性特征。例如,可以采用开卷考试,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口试可以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上机考试在考查知识点的同时又培养了计算机运用能力;答辩更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考查方式之一。

(2)技工院校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将学生分层管理、分类施教,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设计课程、因材施教。笔者认为可以在学生入学后进行综合测评,根据测评结果,结合学生本人的意愿重新分班,以实现教师和学生的最优化配置,促进学生有差异的发展,达到最优教学效果。

(3)建立课程试题资源库,减轻教师重复性的工作负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笔者建议根据课程标准,教师共同合作编出学生应知应会的题型,并不断更新,便于学生复习掌握知识。同时,其他学有余力的学生也可以自学其他学科的专业课程,使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的主导,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质量有直接的关系。在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教师要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1)教师要自觉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注重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知识的更新;经常开展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多与学生交流,根据学生的现状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2)学院应保障教师的定期培训,引入新理念、新方法,鼓励教师多创新、多尝试,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为教师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宽松的创新平台。

(3)各级主管部门要配合教师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使教师能够有更多的精力进行课程设计、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三、小结

技工院校的教育要想以质量、特色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就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多方面的有效措施,纠正传统考试模式的弊端,把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放在首位,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会计案例分析》课程考核方案 篇12

1 建立合适的会计学课程评价标准

课程评价标准是学生在学习会计学课程应达到的会计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课程评价标准决定考核的范围、内容和难易程度。

1.1 根据学生层次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

首先分专科、本科、研究生建立由低到高的评价标准;其次, 分不同专业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比如分会计学、管理学及其他学科专业, 分别按照专业培养的要求建立不同的课程评价标准。

1.2 严格按照考核评价标准考核

高等学校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教师在考核评价过程中不按照考核标准严格考核, 而是根据学生考试情况确定不及格的人数, 最终导致大多数学生都不努力学习, 也能通过会计学课程的考核, 这无形中降低了学生会计学专业的整体专业水平, 最终导致专业技能不合格, 学生质量较差, 也是目前产生高等学校学生普遍不努力学习现状的根本原因。这种做法实际上会引起恶性循环。考核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学生会根据考核评价机制的要求进行学习, 什么样的考核评价机制就会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因为不用努力学习, 大多数学生都能通过考试, 这样造成很多高校学风不正。大多数学生不刻苦学习专业知识, 整天沉浸在网络和休闲的状态中。

会计学课程考核标准在执行过程中随意被降低, 原因复杂,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在教师考核评价中, 高等学校教务部门通常规定学生成绩分布呈正态分布。这样导致教师在学生整体学习水平降低时, 不得不考虑降低考核标准, 避免出现不合格的学生人数过多, 学生成绩分布不呈正态分布。

2) 教师在考核过程中, 过分重视“人情”成分。有些教师认为让学生挂科、不及格, 甚至因而不能取得学位、毕业证书, 而感到不合情理, 所以往往出于“人情”考虑, 降低考核标准, 使学生在不能达到考核标准的情况下, 通过会计学课程的考核。

会计学课程的考核评价目的不仅仅是给学生标注成绩, 更重要是通过学习评价, 促使学生学习专业知识, 提高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 从而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2 采用跟踪评价法

当前, 高等学校所采用的会计学教学评价方式主要是期末考试, 是面向结果的评价方式, 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学习过程所表现出的能力、态度、风格关心较少, 缺少学习过程记录、学习进度分析、学习能力提高等学习过程的有效评价。

会计学课程考核评价应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 记录对学习课程中在各方面的表现, 具体包括出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发言、单元测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与课程有关的考试证书、撰写和发表的与课程相关的学术论文、与课程相关的奖励等。通过建立学生学习档案, 可以清楚地记载大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在各方面的能力和表现。不仅能通过考试成绩促进和评价学生学习专业知识, 还可以考核学生平时的品质和学习能力, 比如勤奋、敬业、上进、钻研、遵守纪律等品质和能力。社会需要有能力的人才, 能力不仅体现在学生学习会计学知识的水平上, 更应体现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品质和能力方面。高等教育的考核评价机制更应注重对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而不是记忆能力进行考核, 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关注分数。

跟踪评价法使课程考核评价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能够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动态指导和监控, 激发学生求知欲, 促使学生持续学习, 扩大了课程评价的深度和广度。跟踪评价法从动态上把握学生的学习, 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 更注重对学生心理的提高, 弥补了传统评价的不足。

3 采用学业增值评价方法

学业增值是指从开始学习会计学课程到课程结束的过程中学生的成长发展。学业增值的大小一方面是教师教育的成就, 另一方面也是学生努力学习的成果。会计学课程的学习要体现在所有学生在本课程学习过程中是否有所提高, 是否获得增值, 即在会计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是否有所进步。

学业增值评价可以使各种层次的学生都努力学习, 以使自己在进步能力、学习态度等方面获得较好的评价。优秀的学生不会认为自己已经学得很好, 不再努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通过努力也可以得到较好的增值评价, 得到激励, 取得进步。

4 考核方式多样化

据调查,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学校的会计学课程考核都采用笔试闭卷的方式。统一命题、统一阅卷的闭卷方式仍是当前高等学校学生学习评价的主要依据。这种评价方式收集到的信息并不完整, 不能真实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 使学生较少关注学习本身, 较少关注知识与能力的获得。

高等学校课程考核应采用多种方式, 比如笔试开卷、笔试闭卷、口试、论文等多种方式。其中口试的方式能避免相互抄袭, 考核结果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另外, 已经通过相关专业考试的学生由于已达到考核标准, 可以不用进行考核, 即可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比如, 通过会计证考试的学生, 可以通过基础会计学课程的考核。这样, 学生不必浪费时间, 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去钻研其他知识, 提高学习效率。

5 考核常态化

当前, 高等学校的课程考核主要集中在期末进行, 这样造成学生在期末为了应付考试在短时间内死记硬背。考试结束后, 所学知识所剩无几, 学习效果很差。为此, 建议课程考核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进行。比如, 可以每学完一部分内容就针对本部分知识进行测试, 测试内容应包括本部分全部重点内容。这样, 可以避免期末短时间学习的弊端, 增大考核内容的覆盖面。

6 建立开放式考核, 永远给学生机会

大多数高校规定, 学生如果挂科达到一定数量, 就不能取得学位或毕业证书。学生可能由于某些主、客观原因在初次考试、学期补考、毕业补考中不能通过。但如果以后学生幡然悔悟, 想努力学习, 高等学校就应该给学生机会, 允许学生重修本门课程。只要学生能够在考核中达到考核的标准, 就应该准予通过该课程的考核。

高等学校要提高学生的质量, 会计学课程评价体系必须本土化。高等学校必须立足学校实际情况, 建立符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通过课程考核促使学生努力学习, 提高专业知识和各种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质量, 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摘要:会计学课程考核评价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 它对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对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的质量具有关键性的作用。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的质量一直备受关注。本文依据高等教育会计学课程评价的现状, 主要从建立合适的会计学课程评价标准、建立开放式考核、采用跟踪评价法、学业增值评价方法、考核方式多样化和常态化等方面, 探讨如何改革课程评价机制。

关键词:会计学,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改革

参考文献

[1]胡海霞, 李钢.谈教学型高校考核评价机制下的考试制度[J].考试周刊 (考试研究版) , 2010 (9) :1-3.

[2]杨爱英, 宋扬.高等教育考核方式改革初探[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2) :19-20.

[3]李秀军.改革考核办法健全评价体系强化实施素质教育的导向机制[J].教育探索, 1997 (5) :9-10.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改革方案 篇13

《中级财务会计》是会计学专业最重要的、处于中心环节的课程,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是重头戏。其方案如下:

首先,优秀教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在这方面,主要抓文字性主教材和辅导教材、练习教材、模拟实验教材和课件辅助媒体的建设。计划在三年内自编适合我们自己需要的,体现镇江高专培养目标的《中级财务会计》主教材,辅导教材和练习教材,并制作理论联系实际的,为教师和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课件,并选用优秀的模拟实验教材。祁美云老师制作了《中级财务会计》多媒体课件,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其次,以科研为龙头,为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近几年,中外会计,尤其是中国会计改革的力度加大,改革的频率日益加快,会计问题不断增加。因此,探讨时代性,前沿性的会计问题,并将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教学中,是《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建设中教材内容和教学改革两个重大项目,理所应当地加大科研力度,鼓励教师积极探讨相关问题。我们在这方面的具体目标是:鼓励教师研究探讨新问题,多写科研和教研方面的有见地的文章,在学报和各级学刊上发表。除此之外,还利用教研室活动时间进行专题讲座,鼓励大家相互切磋和探讨,以提高自己会计教学研究水平。由于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保证,所以本课程规划培育一支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队伍,初步拟定财务会计课程组应有3名专职教师组成。

上一篇:学校管理人员例会简报下一篇:毕业生初入职场五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