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茎腐病及防治方法

2024-06-07

玉米茎腐病及防治方法(通用5篇)

玉米茎腐病及防治方法 篇1

花生是广西主要的油料作物,常年种植面积约17万hm2,其中80%以上的花生种植在轮作周期较短的瘦瘠旱坡地上。近年来,随着种植面积的增大、轮作间隔期的缩短、重茬地块的增多,花生病害的发生呈逐年加重的趋势,特别是茎腐病、青枯病等根茎部病害,花生的品质和产量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做好花生病害的防治工作对于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1 花生茎腐病

花生茎腐病[Diplodia gossypina(Cke)MeGuire&Cooper.俗称烂脖子,真菌半知菌亚门类色二孢属,是花生的主要茎部病害。其田间发病率一般在10%左右,严重地块的发病率可达30%以上,造成大量枯萎植株。

1.1 侵染途径和发病条件

茎腐病的发生流行同天气、种子、栽培管理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其主要菌源为带菌土壤和霉捂种子。病菌在病残体或粘附在种子上越冬,来年随着风雨或农事操作而传播,从寄主伤口或表皮直接侵入致病。若在收获期遇雨水较多天气,种荚得不到充分晾晒从而发霉导致种子带菌率增加,播种后易发病。连作地,土壤结构和肥力差的地块,或施用带病残体土杂肥的地块发病较重。一般在苗期雨水多、土壤湿度大的情况下,发病较重[1]。

1.2 症状表现

花生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茎腐病,但以苗期及开花结荚期发病较重。幼苗期感病,子叶呈黑褐色,后环绕茎基部腐烂导致地上部分萎蔫,4~5 d后全株枯死;成株期感病,叶柄下垂,叶色改变,随着病情发展,叶柄全部萎蔫,10~40 d后全株枯死,若遇干旱,叶片变褐,若遇阴雨天,病株腐烂变色。5—6月随着温度的升高且雨水增多,相对湿度加大,有利于病害发生[2,3]。

2 青枯病

花生青枯病是土传细菌性病害,病原为茄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 Smith)。花生感病后全株凋萎死亡,损失严重,发病率一般在10%~20%,严重的达50%以上,甚至绝产。

2.1 侵染途径和发病条件

花生青枯病菌主要在田间土壤、病残体及用病残体制作的粪肥、带病杂草寄主上越冬,次年当温湿度等外界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病菌通过自然孔口或根部伤口侵入,导致根部腐烂,后病原菌散布并在土壤中存活3~5年。发病的条件是土壤有一定湿度,且旬平均气温稳定在20℃以上;病害暴发的条件是高温、高湿,特别是干旱后多雨、时晴时雨、雨后骤晴。

2.2 症状表现

花生的全生育期均可发生青枯病,但以盛花期发病最重。该病是典型的维管束病害,开始时顶梢第1、2片叶表现出萎蔫,1~2 d后植株全株表现症状,叶色暗淡,急剧凋萎,呈绿色,因而被称为“青枯”。植株发病后,其根瘤呈墨绿色,主根尖端呈褐色湿腐状,根茎部的导管从浅褐色逐渐变为黑褐色,用手挤压可见白色浑浊细菌黏液[3]。

3 防治措施

花生茎腐病和青枯病均是毁灭性病害,出现症状时植株已经枯萎枯死。广西各花生产区均有发生,且经常混合发病,防治应遵循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合理轮作为基础,种植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

3.1 合理轮作

在有水源的地区进行水旱轮作,可减少或消灭菌源;在水源条件较差的旱坡病地应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可与玉米、甘薯等作物轮作,轻病田轮作1~3年,重病田轮作5~6年。

3.2 选择抗病品种

不同品种对茎腐病及青枯病的抗性不一致,且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病害的最有效措施。目前,广西推广的对茎腐病及青枯病有较好抗性的品种有桂油28、贺油11号、贺油14、贺油15号、粤油256等。

3.3 选用翻秋花生种子

秋花生种子活力强,抗寒耐涝耐旱性较强,有利于花生健壮生长,提高其抗病性。

3.4 种子处理

一是拌种。选用25%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分别按种子量的0.5%或0.3%拌种,要注意随拌随种。二是浸种。用25%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分别按种子量的1%或0.5%并加入适量水浸种,一般浸种时间为24 h,当种子将药水完全吸干后即可播种。三是采用花生种衣剂包衣。用2.5%咯菌腈种衣剂按1∶500(药∶种)包衣,或用21%咯菌腈·甲柳种衣剂按1∶350包衣[5]。

3.5 加强栽培管理

增施有机肥及磷钾肥,以促使植株健壮,增加植株抗病性。带有病残体的堆肥要经过高温发酵,不能直接施入花生田。发现病株后要及时拔除,并带出田外进行集中烧毁[2,3,4]。

3.6 药剂防治

花生地出现病害后,应将病株连根拔起,确认病害种类,采用不同的药剂进行防治。

3.6.1 花生茎腐病。

用25%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 000倍液,或用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于苗齐后和开花前对根部喷洒各1次。

3.6.2 花生青枯病。

可选用0.01%~0.05%农用链霉素每隔7~10 d喷1次,连续喷3~4次,用绿亨杀菌王1 000~1 500倍液,或绿亨二号600~800倍液喷施,其施用方法是在花生出苗后每隔10~15 d喷药1次,发病严重时可用药液灌根,可取得一定的防治效果[5,6]。

参考文献

[1]高新国,梁占奇.花生茎腐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5(4):87-88.

[2]臧秀旺,张新友,汤丰收,等.河南花生常见根茎部病害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0(14):142-143.

[3]熊辉,陈宾.几种花生病害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J].现代园艺,2010(1):40-41.

[4]游春平,傅莹,韩静君,等.我国花生病害的种类及其防治措施[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1):97-101.

[5]袁虹霞,李洪连,汤丰收,等.药剂处理种子对花生茎腐病防治效果[J].植物保护,2006,32(2):73-75.

[6]柳唐镜.绿亨系列产品防治花生病害的应用效果及使用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2001(5):43.

玉米茎腐病的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 篇2

[关键词] 玉米茎腐病 发生原因 综合防治

玉米茎腐病是近年来我市的常发病害,2008年我市发生面积1066 hm2,2010年发生面积3300hm2,一般发病田块每亩减产10%~30%,严重发病地块减产50%以上,对产量影响较大,对玉米生产造成极大的为害。根据近年来玉米茎腐病在我市的发生规律及发生特点,笔者对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客观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一、玉米茎腐病的症状及原因分析

玉米茎腐病在苗期表现为茎基腐,在成熟期表现为青枯,因此也叫玉米青枯病。

1.玉米茎基腐病(玉米青枯病)

(1)症状。玉米茎基腐病主要侵染玉米根部及茎基部,病菌自根系侵入,在植株体内蔓延扩展。在苗期剖根或茎基部检查时发现,木质部变褐,严重的初生根、次生根坏死、腐烂,造成根部和茎基部腐烂,引起倒伏或整株枯死。地上部分表现为中下部叶片边缘变黄变褐,严重的整株叶片枯黄。玉米茎基腐病在乳熟后期-蜡熟期为显症高峰期。病株最初表现萎蔫,全株叶片突然褪色,无光泽,叶片自下而上失水变成青灰色并干枯,呈现青枯症状。有的病株出现

急性症状,即在乳熟末期或蜡熟期全株骤然青枯,没有明显的由下而上逐渐发展的过程,这种情况在雨后乍晴时较为多见。从始见病株到全株显症,一般需1周左右,短的仅需1~3d,长的可持续15d以上。病株根部、茎基部空心变软,遇风易折倒,破开后可见茎髓组织变褐分解,须根减少,易拔起;果穗下垂,穗柄柔韧,不易掰离,籽粒无光泽灰暗,排列松散易脱粒。

(2)发生原因分析。玉米茎基腐病是由几种镰刀菌或几种腐霉菌引起的为害玉米根和茎基部的一类重要土传真菌病害,是以土壤带菌、侵染主根部为主的系统性侵染病害。病菌在土壤中的病残组织上越冬,翌年从植株气孔或伤口侵入。苗期发病主要是由于玉米铁茬播种导致土壤板结、通透性差,或者由于肥力较差、天气过旱或过涝、土壤中除草剂残留过多,都容易造成幼苗根系发育不良,生长势弱,抗病性降低;玉米生长中期,生长迅速,组织柔嫩,也容易感病;玉米近成熟期发生青枯病,一方面与品种自身的抗病性有关,另一方面与当时的气候条件有密切关系,适逢高温多雨年份,尤其遇暴雨突然转晴,该病可能大流行。因为在灌浆中期到蜡熟期,连续阴雨,光照不足,重阴暴晴,是青枯病发生的最有利条件;茎基部叶鞘间雨后积水湿度大,也容易发病;施氮肥过多、过度密植、田间郁闭,通风透光不良以及对植株造成各种损伤,都会加重病情;玉米连作地,土壤中病原菌积累数量大,发病重;低洼积水的玉米田也极易导致发病。

2.玉米细菌性茎腐病

(1)症状。玉米细菌性茎腐病是在玉米l0多片叶时大喇叭口期前开始发病,首先植株中下部的叶鞘和茎秆上出现不规则的水浸状病斑,病菌在侵染茎秆、心叶的过程中,造成生长点组织坏死、?腐烂,心叶失绿萎蔫,易拔出,最后造成病株组织软化、腐烂,并散发出腥臭味。病株容易从病部折断,不能抽穗或结实,一般发病率即相当于损失率。

(2)发生原因分析。玉米细菌性茎腐病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高危害的病害,为暴雨暴晴所致。玉米细菌性茎腐病是由细菌侵染而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病害。病原细菌在田间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第二年初次侵染的主要来源。在田间病菌随气流和风雨传播蔓延。病菌主要从伤口和叶鞘间侵入。气温高、湿度大、阴雨连绵、热水灌溉或雨后闷热是该病发生蔓延的有利条件。气温28~30℃,相对湿度80%以上开始发病,温度34~35℃,病害扩展最快,气温下降至26℃以下时,病害即停止发展。7月上中旬,我市天气高温多雨,潮湿闷热,叶鞘积水,最有利于病菌侵染。当玉米60cm高时组织柔嫩易发此病,害虫为害造成的伤口也有利于病菌侵入。此外害虫携带病菌的同时还起到传播和接种的作用,如玉米螟、棉铃虫等虫口数量大则发病重。玉米连作地由于土壤内存在大量细菌而发病重。地势低洼或排水不良,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施用氮肥过多,伤口多而发病重。轮作、排水良好及氮、磷、钾肥比例适当地块植株健壮,发病率低。

二、防治办法

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栽培技术为基础的综合防治措施。

1.种植抗耐病品种

种植抗耐病品种是防止玉米茎基腐病和玉米细菌性茎腐病发生的最有效措施。

2.农业防治

(1)合理轮作。玉米茎基腐病是一种重要的土传真菌性病害,主要是土壤带菌,在玉米连作地,土壤中病原菌积累数量大,发病重;而玉米细菌性茎腐病也由于在玉米连作地土壤内存在大量细菌而发病重,因此有条件的地方,应实行轮作倒茬,可防止土壤中病原菌的积累,有效预防病害的发生。

(2)清洁田园。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株残体,集中烧毁或高温沤肥,减少田间初侵染来源。

(3)合理密植。由于过度密植可造成田间郁闭、通风透光不良而加重病情,因此要合理密植,改善农田小气候,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4)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钾肥可明显降低发病率。要采用高畦栽培,严禁大水漫灌,注意雨后及时排除积水,防止湿气滞留。要及时中耕松土,避免各种损伤。

(5)拔除病株。田间发现病株后,及时拔除,携出田外沤肥或集中烧毁。

3.化学防治

(1)药剂拌种。药剂拌种可以减少种子表面带菌率,并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侵染,减轻病害的发生。可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150g,对水适量,拌种50kg。

(2)化学防治。玉米细菌性茎腐病发生初期及早用77%可杀得WP600倍液或农用链霉素4000~5000倍液喷雾防治;玉米茎基腐病则亩用57.6%冠菌清15~20g对水30kg喷雾防治。

玉米茎腐病防治措施 篇3

1.1 发病情况

致病菌属细菌, 以欧式杆菌属菊欧氏杆菌玉米致病变种为主, 腐霉菌次之。致病菌可潜伏于病株、种子, 经叶片、叶鞘的气孔或伤口处传染。遇到暴风雨天气加重伤口感染, 更有利于此病爆发。病菌侵染适宜温度范围为26~36℃, 最佳温度为30~32℃。雨后暴晴、虫害频发、重施氮肥、地势低洼地块等等, 都是此病重灾区。

1.2 典型症状

又被称之为烂腰病, 频发于发育喇叭口期。侵害部位集中在植物中部叶鞘和茎部, 感染后叶鞘出现不规则形病斑, 红褐色至黑褐色, 病健组织交界处水渍状尤为明显, 湿度大时, 病斑向上下迅速扩展, 严重时植株常在发病后3-4天后病部以上倒折, 溢出黄褐色腐臭菌液, 发出臭味。

1.3 防治措施

1.3.1 化学防治。

早期种子包衣处理, 感染初期, 用农用链霉素可湿粉 (药用浓度为72%) 、恶霉灵 (药用浓度为96%) 、菌毒清水剂 (药用浓度为5%) 等, 兑水适量浓度, 喷施, 防治效果较好。

1.3.2农业防治。

优选抗病毒品种;合理轮作, 收获后玉米残体及时清理;玉米生长期, 有感染病例出现, 及时拔除, 集中烧毁, 减少致病菌病源;合理密植, 加强田间管理;遇到雨季, 及时排灌, 积极培土, 减少土壤湿度, 促进株体茁壮成长, 增强抗病毒能力, 减少茎腐病发病率;做好虫害防治工作;合理施肥, 有机肥必须充分腐熟, 有效增施磷肥和钾肥。

2 真菌性茎腐病

2.1 发病情况

致病菌以禾谷镰孢菌为主, 致病菌可残存种子、土壤、株体越冬, 成为主要传染源。次年, 适宜温湿度条件下, 致病菌产生孢子, 借风雨、昆虫、灌溉等进行传染, 可直接经根部伤口、表皮等侵入诱发全株感染。冰雹、虫害、株体创伤等等, 都可加重病害程度。此外, 玉米生长发育后期连续阴雨、连坐年限太长、土壤贫瘠、过度密植等等, 都可加重病害。

2.2 典型症状

又被称之为青枯病, 感染后很容易于健株区别。是由多种病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根系或茎基腐烂的一类病害的总称。玉米苗期开始发病, 灌浆期发生加重, 乳熟至蜡熟期为显症盛期。全株叶片自下而上表现急性青枯或逐渐黄枯而死, 表现为暗灰绿色霜害状;有的果穗下垂, 穗柄变柔韧, 不易剥离, 苞叶也呈青枯状, 病穗籽粒排列松散, 籽粒秕瘦, 易脱粒, 粒色灰暗、无光泽, 严重时甚至引起果穗腐烂减产;茎基松糠, 组织腐烂, 维管束游离呈丝状。潮湿条件下在茎节上可见白色或粉红色的霉层及黑色粒状物;根系发育不良、根毛稀少、根少而短, 变黑腐烂, 抓地力弱而使植株极易拔起, 剖茎检查, 髓部空松, 根、茎基和髓部可见到红色病症, 这是镰刀菌茎腐病的重要识别特征。

2.3 防治措施

2.3.1 优选抗病品种。

真菌性茎腐病发病因多样化, 可能来源于土壤残体病原菌;可能早期潜伏在根部, 成熟后从根部直接感染所致, 此时一般的化学药剂难以有效控制。而总的来说, 防控此病优选抗病品种是基础中的基础环节。

2.3.2 合理施肥。

增施钾肥和有机肥, 对于预控此病效果显著。钾肥可有效改善玉米茎杆的木质化程度, 提升其抗茎腐病的能力。当土壤中钾肥充足时, 玉米纤维素合成能力强, 茎杆硅化程度高, 抗倒伏能力显著。反之, 当钾肥不足时, 乳熟期的玉米, 碳水化合物集中向子粒靠拢, 致使根部营养供给不足, 根系衰老, 更容易导致病菌侵入。为了提升玉米株体的抗病毒能力, 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 拔节期或孕穗期合理增施钾肥, 将有效减轻茎腐病的发病频率。一般, 用硫酸钾, 用肥100kg/hm2追肥, 控病效果更好。

2.3.3 加强田间管理。

生长期有真菌性茎腐病出现, 及时清除病株, 剥离叶鞘。将病株远离种植区, 集中堆积烧毁, 或者是深埋, 减少病源存在, 控制好病情。

2.3.4 有效药物防治。

早期拌种, 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5%;做好虫害防治措施, 尤其是玉米螟的防治。于玉米生长中期在茎秆下部喷施5%井冈霉素1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98%恶霉灵2000~30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均有预防效果;也可用30ml青枯立克, 兑水15kg的水, 灌根, 每7~10天/次, 2~3次效果显著。发病后, 药物喷施, 如:青枯立克50ml配合恶霉灵15g或甲霜灵·锰锌25克或20%叶枯唑20g, 都是不错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吴海燕, 孙淑荣, 范作伟, 刘春光, 杨天宇, 王丽华.玉米茎腐病生物防治技术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 2006, (04) .

[2]李春霞, 苏俊, 龚士琛, 宋锡章, 李国良, 扈光辉, 王明泉.玉米茎腐病接种方法的研究[J].玉米科学, 2001, (02) .

[3]田连生, 石万龙, 杨迎霞, 张根伟.木霉对腐霉菌的拮抗机制及生防效果研究[J].河北省科学院学报, 2001, (02) .

[4]王晓鸣, 吴全安, 张培坤.硫酸锌防治玉米茎基腐病的研究[J].植物保护, 1999 (02) .

玉米茎腐病及防治方法 篇4

1 玉米茎腐病危害症状及特点

玉米茎基腐病又称玉米茎腐病, 玉米产区均有分布, 夏玉米发生较重。玉米乳熟末期至蜡熟期为茎基腐病显病高峰期, 多数叶片由下而上表现为青枯症状, 少数为黄枯症状, 也有在乳熟期全株急骤青枯, 为急性症状。植株茎基部先发黄变褐, 后变软, 内部空松或病株倒折, 病株果穗下垂, 苞叶呈青枯状, 根系发育不良, 根少而短, 变黑腐烂, 茎基髓部因病原不同可见红色粉状霉 (镰刀菌) 、白色绒毛状霉 (腐霉菌) 或有黄褐色臭液 (软腐细菌) 。发病初期茎下部叶鞘出现不规则形浅褐色水渍状病斑, 逐渐扩大侵入内部组织, 使茎组织腐烂缢缩, 呈深褐色至红褐色, 并有臭味, 植株倒折。有时植株上部也受害, 心叶失绿, 萎蔫状, 叶鞘与茎秆腐烂易拔出, 并有黄褐色臭液。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典型症状是在玉米近地面2~3节处茎基部叶鞘和茎秆上发生水渍状软化, 变褐腐烂, 有酸臭味, 腐烂处凹陷, 茎秆倒折。在叶鞘上的病斑形状不规则, 边缘红褐色, 在病组织与腱组织的交界处呈水渍状, 在高温、高湿条件下, 病斑可上、下发展, 引起植株腐烂而倒折。该病一般从灌浆至乳熟期开始发病, 由下部叶片向上逐渐扩展, 呈现青枯症状, 最后全株显症, 很容易和健株区别。病株茎基部变软, 内部空松, 遇风易倒折。植株根系明显发育不良, 根少而短, 变黑腐烂。该病在玉米连茬发病重, 高温、高湿利于发病, 雨后天气转晴, 常出现发病高峰。矮秆、早熟品种和双穗玉米发病重。

2 田间管理

加强田间管理、增施肥料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 于玉米拔节期或孕穗期增施钾肥或氮磷钾配合施用, 防病效果好。严重缺钾地块, 一般667m2施硫酸钾6.7~10.0kg;一般缺钾地块每667m2可施硫酸钾5~7kg。大田试验表明, 每667m2用硫酸锌1.2~2.0kg做种肥, 防效可达90%以上。

3 生物防治

利用增产菌按种子重量0.2%拌种, 对茎基腐病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增产6%~11%。目前已证明对茎基腐病有防治作用的生防菌有哈次木霉, 鞍形小球壳菌, 粉红黏帚霉菌、粉红单端孢菌, 简单节葡孢菌, 棘腐霉菌, 外担菌和绿色木霉等。玉米生物型种衣剂拌种 (1:40拌种) 或用诱抗剂 (氟乐灵) 浸种对茎基腐病有一定的防效。

4 农业防治

改进农业栽培技术, 如实行轮作换茬, 雨后及时排除积水, 中耕松土。发病初期, 剥去茎基部叶鞘, 降低病部湿度, 抑制病菌发展, 减轻危害。

5 玉米茎腐病发病规律

茎基腐病主要由腐霉菌和镰刀菌侵染引起。玉米细菌性茎腐病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高危害病害, 病菌可能在土壤中病残体上越冬。玉米茎基腐病主要侵染玉米根部及茎基部, 病苗自根系侵入, 在植株体内蔓延扩展。剖根或茎基部检查发现, 木质部变褐, 严重的初生根、次生根坏死、腐烂, 造成根部和茎基部腐烂, 引起倒伏或整株枯死。地上部分表现为中下部叶片边缘变黄变褐, 严重的整株叶片枯黄, 这主要是由于玉米大多铁茬种植, 若土壤墒情差、土壤板结, 极易造成玉米苗期根系发育不良, 地上部得不到水分和养分, 就容易发病, 特别是雨后猛晴, 发病更为明显。该病病菌可以从植株的气孔或伤口侵入, 玉米60cm高时组织柔嫩易发病。害虫为害造成的伤口利于病菌侵入, 害虫携带病菌也能起到传播和接种的作用, 田间玉米螟、棉铃虫等虫口数量大时发病重。高温高湿条件下病害容易发生, 均温28~30℃左右, 相对湿度80%以上开始发病。地势低洼或排水不良, 密度过大, 通风不良, 施用氮肥过多, 伤口多发病重。轮作, 高畦栽培, 排水良好及氮、磷、钾肥比例适当地块植株健壮, 发病率低。细菌性茎腐病发病迅速, 由发病到倒折仅2天。倒折时, 其他部分常不表现症状。同时, 害虫携带病菌, 直接起了传染和接种的作用。如玉米螟、棉铃虫等, 虫口密度愈高, 发病愈重。

6 药剂防治

拔除重病株, 防治再次造成侵染, 发病初期可及时喷一些杀菌剂加以控制。如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每667m250~100倍喷雾, 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667m250~100g喷雾。

玉米茎腐病及防治方法 篇5

关键词:玉米茎腐病,危害症状,传播途径,发病条件,防治措施,豫南地区

驻马店市地处河南省南部, 属于典型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气候过渡区偏南地带, 光照充足, 温度适宜, 雨量充沛, 光照充足, 农业生产条件优越, 素有“中原粮仓”之称。玉米是驻马店市第一大秋粮作物, 常年种植面积50万hm2以上, 面积、总产居河南省之首。玉米茎腐病近年来发生面积有上升趋势, 2010—2011年危害较为严重, 部分田块发病率高达20%~30%, 已成为玉米减产的主要病害之一。

1 病原

玉米茎腐病病原菌由腐霉菌 (禾生腐霉菌、肿囊腐霉菌、瓜果腐霉菌) 、镰刀菌 (串珠镰刀菌、禾谷镰孢) 单独或复合侵染造成根系和茎基腐烂[1]。禾谷镰刀菌易产生大型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多数3~5个隔膜, 大小 (18.2~44.2) μm× (3.4~4.7) μm, 不产生小型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 可产生黑色球形的子囊壳, 子囊孢子纺锤形, 双列斜向排列, 1~3个隔膜;串珠镰刀菌分生孢子呈串珠状, 菌落呈橘梗紫色或粉红色。瓜果腐霉菌丝发达, 白色棉絮状, 游动孢子囊丝状, 不规则膨大, 小裂瓣状, 孢子囊可萌发产生泄管, 泄管顶端着生一泡囊, 泡囊破裂释放出游动孢子, 藏卵器平滑, 顶生或间生;肿囊腐霉菌菌丝纤细, 游动孢子囊呈裂瓣状膨大, 形成不规则球形突起, 大小 (34~74) μm× (7~30) μm, 藏卵器球形, 光滑, 顶生或间生, 雄器异生, 每个藏卵器上有2~3个雄器, 卵孢子球形, 光滑, 满器或近满器;禾生腐霉菌菌丝不规则分枝, 游动孢子囊由菌丝状膨大产生, 形状不规则, 顶生或间生, 藏卵器球形, 光滑, 顶生或间生, 大小19~38μm, 雄器棍棒形、卵形、亚球形或桶形, 每个藏卵器上有1~6个雄器, 卵孢子球形, 光滑。

2 危害症状

茎腐病从玉米灌浆期开始发生, 乳熟至蜡熟期为显症盛期[2]。在玉米近地面2~5节处茎基部叶鞘和茎秆上发生水渍状软化, 变褐腐烂, 茎内溢出黄褐色汁液, 并有酸臭味, 腐烂处凹陷, 病部以上组织出现灰绿色青枯状;病株茎基部变软, 内部空松, 手捏有空心感, 遇风易倒折;在叶鞘上的病斑形状不规则, 边缘红褐色, 在病组织与健组织的交界处呈水渍状, 在高温、高湿条件下, 病斑可上、下发展, 叶片由下部向上逐渐扩展, 呈现青枯症状;果穗苞叶青干, 呈松散状, 穗柄柔韧, 穗轴柔软, 果穗下垂, 籽粒干瘪。病株根系明显发育不良, 根少而短, 最初病菌在毛根上产生水渍状淡褐色病变, 逐渐扩大至次生根, 直到整个根系呈褐色腐烂, 根的皮层易剥离, 松脱, 整个根部易拔出, 须根和根毛减少, 变黑腐烂, 扒开髓部或拔出根可见白色絮状物和粉红色霉状物。

3 传播途径

病原腐霉菌以卵孢子随病根留土壤中越冬, 镰刀菌以子囊壳或菌丝在土壤中的病根茬、种子或病残体上越冬, 带有镰刀菌的植株残体可以产生子囊壳, 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借灌溉机械、风雨和昆虫进行传播。夏季遇降雨, 病菌从病斑处溢出, 借昆虫、风雨等传播, 从植株的伤口、气孔、水孔侵入, 引起初侵染和再侵染, 害虫携带病菌起到传播和接种的作用, 虫口密度愈高, 发病愈重, 危害造成的伤口利于病菌侵入。

4 发病条件

温度在30℃左右, 相对湿度高于70%即可发病;高温、高湿利于发病, 温度34~35℃, 相对湿度达到80%病害扩展最快;气温下降至26℃以下时, 病害即停止发展[3], 8月中下旬降雨量大, 引起田间积水, 有利于发病, 特别是连续干旱后突降暴雨或雨后突晴高温, 病菌侵染率高, 中期多雨、后期温度偏高年份发病较重。洼地易积水, 排水不良, 土壤通气性差, 根系发育不良, 抗感染能力差, 发病重;岗地土壤贫瘠, 肥力差, 玉米生长弱, 易感病;平地地力好, 保水保肥能力较强, 玉米生长健壮, 抗性好。施用氮肥过多, 过多追施未腐熟的肥料以及中耕松土造成机械损伤等, 均会加重发病。密度过大, 通风不良, 植株生长柔嫩, 抗性差, 易发病。连作造成病原菌逐年积累、发病加重, 随重茬年限的增加, 土壤中累积的病菌越多, 病情有递增趋势。品种间对茎基腐病抗性差异显著, 早熟品种较中晚熟品种发病较重。

5 防治措施

5.1 农业防治

玉米生长期发现病株及时拔除, 集中销毁;田间作业尽可能减少对玉米的机械损伤;收获后及时清洁园田, 将病残植株妥善处理。实行玉米与其他非寄主作物轮作, 玉米茎基腐病是一种重要的土传真菌性病害, 可与蔬菜、花生、大豆等作物实行2~3年轮作。合理施肥, 施足基肥, 增施有机肥、磷肥和钾肥, 补施微肥, 可采用根外喷施0.2%磷酸二氢钾溶液, 有利于植株纤维素合成, 细胞壁加厚, 抗病能力增强。严禁大水漫灌, 遇大雨使田间积水应及时排水, 防止湿气滞留, 水浸泡根茎时间过长, 防止病菌随雨水传播, 茎部发病可及时将茎基部四周的培土扒开, 待发病盛期过后, 再将土培好。选用抗病性品种, 如种植抗病较强的郑单958、蠡玉16、中科4号等[4,5];适期播种或种植中晚熟品种, 并控制在合理密度。

5.2 生物防治

使用ZSB生物种衣剂拌种或用诱抗剂 (氟乐灵) 浸种, 利用增产菌按种子重量0.2%拌种等, 控制茎基腐病[6]。粉红黏帚霉菌、粉红单端孢菌、外担菌、绿色木霉、哈茨木霉、简单节葡孢菌、鞍形小球壳菌、棘腐霉菌等生防菌对茎基腐病有防治作用。

5.3 药剂防治

土壤处理, 撒施生石灰1 500 kg/hm2进行全田消毒, 减少土壤病原菌。选用无病植株种子, 播前用50%甲基托布津粉剂500~1 000倍液浸种2 h, 清水洗净后播种[7]。播种前也可用25%粉锈宁、12.5%适乐时悬浮剂或2%立克秀湿拌种剂拌种, 可杀菌除虫, 抑制玉米苗期病害的发生, 提高抗病性[8]。在发病初期, 用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 或50%多菌灵500倍液, 或65%代森锌1 000倍液喷雾防治。在玉米喇叭口期, 喷洒60%瑞毒铜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5%叶枯灵可湿性粉剂[9], 有预防效果。发病后立即喷施农用硫酸链霉素4 000倍液, 或5%菌毒清水剂600倍液, 可有效控制病害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淑红.玉米茎腐病的发生与防治[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8 (7) :46.

[2]尚大朋, 司剑林.玉米茎腐病的发病机理与防治[J].北京农业, 2008 (27) :19-20.

[3]李守信, 谢燕飞, 冷大宾.阜南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发生与防治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 2011, 17 (8) :111, 140.

[4]陈建玲.长葛市2010年玉米茎腐病流行成因及防治对策[J].河南农业, 2011 (11) :25.

[5]张成和, 刘爱国.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对六种玉米病害的抗性鉴定[J].华北农学报, 1993, 8 (3) :106-111.

[6]张小龙, 李虎群, 张艳刚, 等.安新县玉米茎腐病发生现状及防治措施[J].中国农技推广, 2011, 27 (10) :45.

[7]陈国平, 钱啸风.夏玉米简化栽培技术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 1991, 6 (3) :13-19.

[8]赵俭, 贺铁建.玉米茎腐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村科技, 2011 (16) :13.

上一篇:南北宗下一篇: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