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茎腐病

2024-09-22

玉米茎腐病(精选9篇)

玉米茎腐病 篇1

1 细菌性茎腐病

1.1 发病情况

致病菌属细菌, 以欧式杆菌属菊欧氏杆菌玉米致病变种为主, 腐霉菌次之。致病菌可潜伏于病株、种子, 经叶片、叶鞘的气孔或伤口处传染。遇到暴风雨天气加重伤口感染, 更有利于此病爆发。病菌侵染适宜温度范围为26~36℃, 最佳温度为30~32℃。雨后暴晴、虫害频发、重施氮肥、地势低洼地块等等, 都是此病重灾区。

1.2 典型症状

又被称之为烂腰病, 频发于发育喇叭口期。侵害部位集中在植物中部叶鞘和茎部, 感染后叶鞘出现不规则形病斑, 红褐色至黑褐色, 病健组织交界处水渍状尤为明显, 湿度大时, 病斑向上下迅速扩展, 严重时植株常在发病后3-4天后病部以上倒折, 溢出黄褐色腐臭菌液, 发出臭味。

1.3 防治措施

1.3.1 化学防治。

早期种子包衣处理, 感染初期, 用农用链霉素可湿粉 (药用浓度为72%) 、恶霉灵 (药用浓度为96%) 、菌毒清水剂 (药用浓度为5%) 等, 兑水适量浓度, 喷施, 防治效果较好。

1.3.2农业防治。

优选抗病毒品种;合理轮作, 收获后玉米残体及时清理;玉米生长期, 有感染病例出现, 及时拔除, 集中烧毁, 减少致病菌病源;合理密植, 加强田间管理;遇到雨季, 及时排灌, 积极培土, 减少土壤湿度, 促进株体茁壮成长, 增强抗病毒能力, 减少茎腐病发病率;做好虫害防治工作;合理施肥, 有机肥必须充分腐熟, 有效增施磷肥和钾肥。

2 真菌性茎腐病

2.1 发病情况

致病菌以禾谷镰孢菌为主, 致病菌可残存种子、土壤、株体越冬, 成为主要传染源。次年, 适宜温湿度条件下, 致病菌产生孢子, 借风雨、昆虫、灌溉等进行传染, 可直接经根部伤口、表皮等侵入诱发全株感染。冰雹、虫害、株体创伤等等, 都可加重病害程度。此外, 玉米生长发育后期连续阴雨、连坐年限太长、土壤贫瘠、过度密植等等, 都可加重病害。

2.2 典型症状

又被称之为青枯病, 感染后很容易于健株区别。是由多种病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根系或茎基腐烂的一类病害的总称。玉米苗期开始发病, 灌浆期发生加重, 乳熟至蜡熟期为显症盛期。全株叶片自下而上表现急性青枯或逐渐黄枯而死, 表现为暗灰绿色霜害状;有的果穗下垂, 穗柄变柔韧, 不易剥离, 苞叶也呈青枯状, 病穗籽粒排列松散, 籽粒秕瘦, 易脱粒, 粒色灰暗、无光泽, 严重时甚至引起果穗腐烂减产;茎基松糠, 组织腐烂, 维管束游离呈丝状。潮湿条件下在茎节上可见白色或粉红色的霉层及黑色粒状物;根系发育不良、根毛稀少、根少而短, 变黑腐烂, 抓地力弱而使植株极易拔起, 剖茎检查, 髓部空松, 根、茎基和髓部可见到红色病症, 这是镰刀菌茎腐病的重要识别特征。

2.3 防治措施

2.3.1 优选抗病品种。

真菌性茎腐病发病因多样化, 可能来源于土壤残体病原菌;可能早期潜伏在根部, 成熟后从根部直接感染所致, 此时一般的化学药剂难以有效控制。而总的来说, 防控此病优选抗病品种是基础中的基础环节。

2.3.2 合理施肥。

增施钾肥和有机肥, 对于预控此病效果显著。钾肥可有效改善玉米茎杆的木质化程度, 提升其抗茎腐病的能力。当土壤中钾肥充足时, 玉米纤维素合成能力强, 茎杆硅化程度高, 抗倒伏能力显著。反之, 当钾肥不足时, 乳熟期的玉米, 碳水化合物集中向子粒靠拢, 致使根部营养供给不足, 根系衰老, 更容易导致病菌侵入。为了提升玉米株体的抗病毒能力, 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 拔节期或孕穗期合理增施钾肥, 将有效减轻茎腐病的发病频率。一般, 用硫酸钾, 用肥100kg/hm2追肥, 控病效果更好。

2.3.3 加强田间管理。

生长期有真菌性茎腐病出现, 及时清除病株, 剥离叶鞘。将病株远离种植区, 集中堆积烧毁, 或者是深埋, 减少病源存在, 控制好病情。

2.3.4 有效药物防治。

早期拌种, 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5%;做好虫害防治措施, 尤其是玉米螟的防治。于玉米生长中期在茎秆下部喷施5%井冈霉素1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98%恶霉灵2000~30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均有预防效果;也可用30ml青枯立克, 兑水15kg的水, 灌根, 每7~10天/次, 2~3次效果显著。发病后, 药物喷施, 如:青枯立克50ml配合恶霉灵15g或甲霜灵·锰锌25克或20%叶枯唑20g, 都是不错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吴海燕, 孙淑荣, 范作伟, 刘春光, 杨天宇, 王丽华.玉米茎腐病生物防治技术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 2006, (04) .

[2]李春霞, 苏俊, 龚士琛, 宋锡章, 李国良, 扈光辉, 王明泉.玉米茎腐病接种方法的研究[J].玉米科学, 2001, (02) .

[3]田连生, 石万龙, 杨迎霞, 张根伟.木霉对腐霉菌的拮抗机制及生防效果研究[J].河北省科学院学报, 2001, (02) .

[4]王晓鸣, 吴全安, 张培坤.硫酸锌防治玉米茎基腐病的研究[J].植物保护, 1999 (02) .

[5]陈绍江, 宋同明, 吴全安.玉米青枯病病原菌代谢产物的生物学效应[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1997, (05) .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发生与防治 篇2

关键词:玉米细菌性茎腐病;发病症状;发病条件;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 S435.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8.041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具有发病迅速、传播快、危害严重等特点。从发病到枯死仅需3~4天,严重发病田块会造成绝收。但由于该病是偶发性病害,人们对该病重视不够、认知度不高,发病初期不易识别,容易造成处理不当或错过防治适期,导致严重减产。该病对玉米产量影响较大,一般发病率相当于减产率,因而要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对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防治。

1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田间发病症状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发病时,玉米中部的叶鞘和茎秆上发生水浸状腐烂,同时植株的组织逐渐软化,并伴有腥臭味。生产上一般在喇叭期病害开始发生,植株基部叶鞘上出现不规则的褐色病斑,当达到适宜条件时病斑开始扩大,并逐渐侵入到茎秆、心叶,造成大面积的组织腐烂、坏死,使玉米植株散发出难闻的腥臭味,发生病害的植株自发病部位倒折,玉米抽雄后,地上个茎节、叶鞘、雌雄穗、苞叶等部位均可感病,引起腐烂,但后期感病的植株多数不倒折。玉米在喇叭口前期发病,如温度较高、雨日多、湿度大时,易出现急性型症状,特别是心叶青枯较常见,病部暗绿色水渍状,散发恶臭味;在湿度较低情况下,出现慢性型症状,其病程进展缓慢,叶片从下向上逐渐黄枯,后期茎基部变色、腐朽,感染部腐烂,有恶臭味,植株青枯,病部如水渍状。发病植株一般不能抽穗和结实。玉米抽雄后,地上各茎节、叶鞘、雌雄穗、苞叶、穗轴等部位均可感病,引起腐烂。后期感病的植株,多数不倒折,但病部以上器官枯死。

2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病原和发病条件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是由菊欧文氏菌玉米致病变种引起的病害,主要为害中部茎秆和叶鞘。病害主要分布在江苏、河南、山东、四川、广西等地。病菌可在土壤中病残体上越冬,第二年通过气孔或伤口侵入植株体内。当玉米高度达到60厘米时,由于植株的组织柔嫩很容易发生该病害。病菌存于土壤中和病残体上越冬,属土传病害。在田间可借风雨、灌溉水、机械和昆虫传播。

由于病菌是通过气孔或伤口侵入植株体内的,因此,当侵食植株的害虫如玉米螟、棉铃虫等发生较重的时候往往容易引发玉米细菌性茎腐病;高温高湿容易引发病害,当平均气温在30℃左右,相对湿度高于70%时病害即可发生,均温34℃,相对湿度80%时病害迅速扩展。当玉米种植地势低洼或排水不良,种植密度过大,田间通风性不好,氮肥施用过多,植株伤口多发则会导致该病的大发生。因此,轮作,高畦栽培,排水良好及氮、磷、钾肥比例适当,其地块植株健壮,发病率低。

3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防治方法

3.1 农业防治

种植过程中对玉米进行轮作,尽可能避免连年种植。秋季玉米收获后要及时对种植地进行彻底清理,将病残株带出大田进行彻底处理,减少菌源;加强田间管理。采用高畦栽培,严禁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促进玉米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玉米小喇叭口期至开花授粉期,高温干旱灌溉或突遇风雨之后,积极开展田间巡查。发现发病植株及时拔除病株,携出田外集中烧毁,控制病害扩展与蔓延。

3.2 药剂防治

药剂拌种:播前可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种子用量的0.2%进行药剂拌种,或用5%根保剂按种子用量的4%进行药剂拌种。消灭种子带菌,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发病初期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3000~4000倍液、77%可杀得500~800倍液、47%春雷霉素·氧氯化铜可湿性粉剂700~1000倍液、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1000~1200倍液喷雾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茎秆涂抹药液:必要时用熟石灰1公斤,对水5~10公斤于发病初期剥开植株的叶鞘,将其涂刷在发病部位,也能对该病起到治疗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蒋咏,张明亮,李洪杰.玉米生理病害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0,(08).

[2] 冀萍.玉米病害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1,(19).

[3] 史宏恩.玉米茎腐病的发生与防治[J];河南农业科学,1992,(06).

[4] 李巧芝,高明,王自伟,高清珍,罗秦岳.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发生与防治[J].河南农业科学,2002,(06).

[5] 乔奇,张振臣,靳秀兰,王永江,陈龙华.河南省玉米主要病害及防治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5,(01).

[6] 段晓红,马钟玉.玉米病害防治技术[J].种业导刊,2010,(10).

[7] 马毅,张学舜,洪德峰,魏锋,马俊峰,王永琴.夏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J].种业导刊,2011,(09).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综合防治技术 篇3

1 种子消毒

播种前, 用强氯精600倍液浸种15分钟, 或用1 mg/kg的农用链霉素500倍液浸种20分钟, 防止种子带病。

2 土壤消毒

定植前, 667m2撒施生石灰100kg进行全田消毒, 减少土壤病原菌。

3 合理施肥

实践证明, 氮肥施用过量的田块极易发生玉米细菌性茎腐病, 因此, 防治玉米细菌性茎腐病应首先从施肥方法上下手, 施肥时应适当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 尤其是玉米生长后期, 尽量减少氮肥的施用量, 是提高植株抗性、减少茎腐病发生的最有效途径。同时, 根外追施0.2%磷酸二氢钾溶液也可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减少茎腐病的发生。

4 综合防治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发病部位在茎部, 发病后用农药治疗, 药液很难进入发病部位, 治疗效果差, 必须按照“以防为主, 发病后标本兼治”的原则进行。

4.1 农业防治

玉米发病后, 应及时将发病病株连根拔起, 并带离田间, 防止病菌在田间扩散传播。

4.2 综合预防

根据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发病规律, 可在玉米定植后8~10天、大喇叭口期前5天以及授粉结束后7天内, 用30%杀菌特400倍液、30%王铜800倍液、23%稻丰收600倍液或60%百菌清500倍液等全田喷雾, 预防该病发生。

4.3 药液治疗

当田间出现细菌性茎腐病时, 可采用拔除病株、全田喷雾、灌根、植株茎秆涂抹药液以及土壤消毒等方法进行防治。

4.3.1 喷雾:

在发病初期, 用53%龙克菌800倍液、25%络氨铜500倍液、77%可杀得600倍液、30%杀菌特400倍液、72%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或1%新植霉素3000倍液等全田喷雾进行防治。

4.3.2 灌根:

在发病初期, 用强氯精600倍液、53%龙克菌800倍液或72%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等农药灌根进行防治。

4.3.3 茎秆涂抹药液:

在发病中心, 用1%石灰乳涂抹健康植株茎部, 以防病源侵入植株茎部。

4.3.4 土壤消毒:

玉米茎腐病 篇4

1. 为害症状

①根腐病。俗称“鼠尾巴”,花生各生育期均可发生。花生播种后出苗前发病,侵染刚萌发的种子,造成烂种不出;幼苗受害,主根变褐,植株枯萎;成株期受害主根根茎上出现凹陷长条形褐色病斑,根部腐烂易剥落,可长侧根或侧根很少,形似老鼠尾巴;地上植株矮小,叶片黄,开花结果少,且多为秕果。

②茎腐病。俗称倒秧病、掐脖瘟。花生生长前期和中期发生,子叶先瘦黑腐烂,继而近地面的茎基部及地中茎受侵染,初为水浸状黄褐色病斑,后逐渐绕茎或向根茎扩展形成黑褐色病斑,地上部分叶片颜色变浅发黄,中午打蔫,第二天早晨恢复,严重发病时全株萎蔫、枯死。

2. 发生特点 花生根腐病、茎腐病在连作地块上发病重;土层浅、砂质土、肥力低的地块,植株生长势弱,抗病力差的发病重;春播花生,尤其是播种过早的地块上根腐病发病重;苗期多阴雨低温,湿度大的年份根腐病发生重。地膜花生根、茎、果普遍发病,一般病株率达5%~15%,严重地块达到80%。

3. 发病原因 土壤、种子和粪肥带菌是病害传播蔓延的内因。尤其是花生收获季节,如果连阴雨天气多,则花生壳大多有霉点。种子带菌率高,有利于该病的发生蔓延。土壤、粪肥、病残体、种子中的病原菌连年积累,通过种子、雨水径流、大风等互相传播,为次年发病提供了菌源。由于南阳地区花生较大面积种植在土层浅、肥力低、保水保肥能力差的丘岗区,植株生长势弱,抗病力差,导致病害加重。

4. 无害化防治技术

①实行轮作。轻病田隔年轮作,重病田3~5年轮作。应与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轮作,避免与大豆、甘薯套作、间作。

②收好管好种子。做种用的花生要及时收获、及时晒种,存放在通风干燥处,防潮防霉。

③播前种子处理。播种前精选无病种子晒种,同时进行种子处理。可用种子重量0.3%~0.5%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或用2.5%咯菌腈种衣剂与种子按1∶500的比例进行包衣。

④深翻整地。花生收获后及时深翻土地,精细整地,以消灭部分越冬病菌。

⑤抓好以肥水为中心的栽培管理。平衡施肥,注意施用45%花生专用复合肥,增施腐熟有机肥,追施草木灰;整理排灌系统,提高防涝抗旱能力,雨后及时清沟排渍降湿;在花生生长季节,及时中耕除草,促苗早发、生长健壮,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及时拔除田间病株,带出田外销毁。

⑥化学防治。花生齐苗后,加强检查,发现病株后立即防治,封锁中心病株。每畝用95%噁霉灵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或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又名绿亨6号杀菌王)6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灌根,间隔10天灌1次,连灌2次,上述药剂应交替使用,一般防治效果可达95%以上。

玉米茎腐病 篇5

关键词:玉米茎腐病,危害症状,传播途径,发病条件,防治措施,豫南地区

驻马店市地处河南省南部, 属于典型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气候过渡区偏南地带, 光照充足, 温度适宜, 雨量充沛, 光照充足, 农业生产条件优越, 素有“中原粮仓”之称。玉米是驻马店市第一大秋粮作物, 常年种植面积50万hm2以上, 面积、总产居河南省之首。玉米茎腐病近年来发生面积有上升趋势, 2010—2011年危害较为严重, 部分田块发病率高达20%~30%, 已成为玉米减产的主要病害之一。

1 病原

玉米茎腐病病原菌由腐霉菌 (禾生腐霉菌、肿囊腐霉菌、瓜果腐霉菌) 、镰刀菌 (串珠镰刀菌、禾谷镰孢) 单独或复合侵染造成根系和茎基腐烂[1]。禾谷镰刀菌易产生大型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多数3~5个隔膜, 大小 (18.2~44.2) μm× (3.4~4.7) μm, 不产生小型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 可产生黑色球形的子囊壳, 子囊孢子纺锤形, 双列斜向排列, 1~3个隔膜;串珠镰刀菌分生孢子呈串珠状, 菌落呈橘梗紫色或粉红色。瓜果腐霉菌丝发达, 白色棉絮状, 游动孢子囊丝状, 不规则膨大, 小裂瓣状, 孢子囊可萌发产生泄管, 泄管顶端着生一泡囊, 泡囊破裂释放出游动孢子, 藏卵器平滑, 顶生或间生;肿囊腐霉菌菌丝纤细, 游动孢子囊呈裂瓣状膨大, 形成不规则球形突起, 大小 (34~74) μm× (7~30) μm, 藏卵器球形, 光滑, 顶生或间生, 雄器异生, 每个藏卵器上有2~3个雄器, 卵孢子球形, 光滑, 满器或近满器;禾生腐霉菌菌丝不规则分枝, 游动孢子囊由菌丝状膨大产生, 形状不规则, 顶生或间生, 藏卵器球形, 光滑, 顶生或间生, 大小19~38μm, 雄器棍棒形、卵形、亚球形或桶形, 每个藏卵器上有1~6个雄器, 卵孢子球形, 光滑。

2 危害症状

茎腐病从玉米灌浆期开始发生, 乳熟至蜡熟期为显症盛期[2]。在玉米近地面2~5节处茎基部叶鞘和茎秆上发生水渍状软化, 变褐腐烂, 茎内溢出黄褐色汁液, 并有酸臭味, 腐烂处凹陷, 病部以上组织出现灰绿色青枯状;病株茎基部变软, 内部空松, 手捏有空心感, 遇风易倒折;在叶鞘上的病斑形状不规则, 边缘红褐色, 在病组织与健组织的交界处呈水渍状, 在高温、高湿条件下, 病斑可上、下发展, 叶片由下部向上逐渐扩展, 呈现青枯症状;果穗苞叶青干, 呈松散状, 穗柄柔韧, 穗轴柔软, 果穗下垂, 籽粒干瘪。病株根系明显发育不良, 根少而短, 最初病菌在毛根上产生水渍状淡褐色病变, 逐渐扩大至次生根, 直到整个根系呈褐色腐烂, 根的皮层易剥离, 松脱, 整个根部易拔出, 须根和根毛减少, 变黑腐烂, 扒开髓部或拔出根可见白色絮状物和粉红色霉状物。

3 传播途径

病原腐霉菌以卵孢子随病根留土壤中越冬, 镰刀菌以子囊壳或菌丝在土壤中的病根茬、种子或病残体上越冬, 带有镰刀菌的植株残体可以产生子囊壳, 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借灌溉机械、风雨和昆虫进行传播。夏季遇降雨, 病菌从病斑处溢出, 借昆虫、风雨等传播, 从植株的伤口、气孔、水孔侵入, 引起初侵染和再侵染, 害虫携带病菌起到传播和接种的作用, 虫口密度愈高, 发病愈重, 危害造成的伤口利于病菌侵入。

4 发病条件

温度在30℃左右, 相对湿度高于70%即可发病;高温、高湿利于发病, 温度34~35℃, 相对湿度达到80%病害扩展最快;气温下降至26℃以下时, 病害即停止发展[3], 8月中下旬降雨量大, 引起田间积水, 有利于发病, 特别是连续干旱后突降暴雨或雨后突晴高温, 病菌侵染率高, 中期多雨、后期温度偏高年份发病较重。洼地易积水, 排水不良, 土壤通气性差, 根系发育不良, 抗感染能力差, 发病重;岗地土壤贫瘠, 肥力差, 玉米生长弱, 易感病;平地地力好, 保水保肥能力较强, 玉米生长健壮, 抗性好。施用氮肥过多, 过多追施未腐熟的肥料以及中耕松土造成机械损伤等, 均会加重发病。密度过大, 通风不良, 植株生长柔嫩, 抗性差, 易发病。连作造成病原菌逐年积累、发病加重, 随重茬年限的增加, 土壤中累积的病菌越多, 病情有递增趋势。品种间对茎基腐病抗性差异显著, 早熟品种较中晚熟品种发病较重。

5 防治措施

5.1 农业防治

玉米生长期发现病株及时拔除, 集中销毁;田间作业尽可能减少对玉米的机械损伤;收获后及时清洁园田, 将病残植株妥善处理。实行玉米与其他非寄主作物轮作, 玉米茎基腐病是一种重要的土传真菌性病害, 可与蔬菜、花生、大豆等作物实行2~3年轮作。合理施肥, 施足基肥, 增施有机肥、磷肥和钾肥, 补施微肥, 可采用根外喷施0.2%磷酸二氢钾溶液, 有利于植株纤维素合成, 细胞壁加厚, 抗病能力增强。严禁大水漫灌, 遇大雨使田间积水应及时排水, 防止湿气滞留, 水浸泡根茎时间过长, 防止病菌随雨水传播, 茎部发病可及时将茎基部四周的培土扒开, 待发病盛期过后, 再将土培好。选用抗病性品种, 如种植抗病较强的郑单958、蠡玉16、中科4号等[4,5];适期播种或种植中晚熟品种, 并控制在合理密度。

5.2 生物防治

使用ZSB生物种衣剂拌种或用诱抗剂 (氟乐灵) 浸种, 利用增产菌按种子重量0.2%拌种等, 控制茎基腐病[6]。粉红黏帚霉菌、粉红单端孢菌、外担菌、绿色木霉、哈茨木霉、简单节葡孢菌、鞍形小球壳菌、棘腐霉菌等生防菌对茎基腐病有防治作用。

5.3 药剂防治

土壤处理, 撒施生石灰1 500 kg/hm2进行全田消毒, 减少土壤病原菌。选用无病植株种子, 播前用50%甲基托布津粉剂500~1 000倍液浸种2 h, 清水洗净后播种[7]。播种前也可用25%粉锈宁、12.5%适乐时悬浮剂或2%立克秀湿拌种剂拌种, 可杀菌除虫, 抑制玉米苗期病害的发生, 提高抗病性[8]。在发病初期, 用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 或50%多菌灵500倍液, 或65%代森锌1 000倍液喷雾防治。在玉米喇叭口期, 喷洒60%瑞毒铜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5%叶枯灵可湿性粉剂[9], 有预防效果。发病后立即喷施农用硫酸链霉素4 000倍液, 或5%菌毒清水剂600倍液, 可有效控制病害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淑红.玉米茎腐病的发生与防治[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8 (7) :46.

[2]尚大朋, 司剑林.玉米茎腐病的发病机理与防治[J].北京农业, 2008 (27) :19-20.

[3]李守信, 谢燕飞, 冷大宾.阜南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发生与防治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 2011, 17 (8) :111, 140.

[4]陈建玲.长葛市2010年玉米茎腐病流行成因及防治对策[J].河南农业, 2011 (11) :25.

[5]张成和, 刘爱国.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对六种玉米病害的抗性鉴定[J].华北农学报, 1993, 8 (3) :106-111.

[6]张小龙, 李虎群, 张艳刚, 等.安新县玉米茎腐病发生现状及防治措施[J].中国农技推广, 2011, 27 (10) :45.

[7]陈国平, 钱啸风.夏玉米简化栽培技术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 1991, 6 (3) :13-19.

[8]赵俭, 贺铁建.玉米茎腐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村科技, 2011 (16) :13.

花生茎腐病防治研究初报 篇6

一、材料与方法

1. 供试品种。

提纯复状白沙1016,种子来源锦州市农科院。

2. 试验材料。

《重茬2008》颗粒剂,禾苗七号,50%多菌灵,70%恶霉灵。

3. 试验设计。

试验地在2个村选择有代表性地块,每村设平地、坡地各两个试验点,试验采取小区随机排列,三次重复,小区面积16平方米,行长8米,4行区,行距0.5米,株距4寸双粒,试验区边缘设保护行。实验采用5个处理:(1)对照;(2)《重茬2008》颗粒剂每亩0.33千克随底肥施用;(3)每0.33千克随底肥施用+禾苗七号开花前喷植株每亩一代加水30千克;(4) 50%多菌灵种子量0.3%拌种+花前50%多菌灵800倍喷雾。(5).50%多菌灵种子量0.3%拌种+花前70%恶霉灵3000倍喷雾。

4. 调查项目。

分别在6月中旬、8月上旬和9月中旬三次进行茎腐病病害调查。秋收后按小区收获,调查百果重,百仁重及小区产量。

二、试验结果与分析

1. 防病效果分析。

通过对发病率调查结果分析,投放药可以防治花生茎腐病发生,2011年试验所选处理防病效果均比较明显,其中处理4效果最好,发病率比对照降低70.1%,处理5效果排第二位,发病率比对照降低63.8%,处理3效果排第三位,发病率比对照降低60.2%,处理2发病率比对照降低49.1%,防治效果一般,需要在花前辅助其他农药防治。

2. 经济性状和产量分析。

通过对调查结果分析,各处理单株结果数在7.1~8.0之间,单株生产力在10.6~10.9之间,各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今年茎腐病发生总体发病率较低,病害程度较轻,因此病害对产量影响较小,各处理均表现增产,处理4产量最高,比对照增产4.2%,虽然幅度较小,但说明药剂防治对增加花生产量是有效果的。

三、小节

玉米茎腐病 篇7

关键词:花生茎腐病,药效,锦州地区

花生茎腐病是花生生产中的重要病害, 近年来受频繁调种和重茬地块增多等因素影响, 花生茎腐病呈扩大蔓延趋势, 对锦州地区花生生产影响较大[1,2]。本着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3,4], 在农业综合防治的基础上, 进行药剂筛选, 以寻找花生茎腐病的有效防治方法, 以推进锦州地区花生产业的进一步发展[5,6,7,8,9,10]。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安排在锦州市松山新区巧鸟办事处关家村, 试验田面积550 m2, 发病较重, 砂壤土, 中等肥力。供试品种为白沙1016。播种期5月6日, 始花期6月14日, 结荚期7月10日, 成熟期9月16日。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5个处理, 处理1:重茬2008;处理2:重茬2008+禾苗七号;处理3: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种子量0.3%拌种+花前50%多菌灵喷雾;处理4: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种子量0.3%拌种+花前56%正源喷雾;以不施药作对照 (CK) 。3次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面积30 m2。小区中间设田间作业路1 m, 行距50 cm, 株距13 cm, 双粒点播。

1.3 施药时期及方法

处理1为播前土壤处理, 在10~15 cm深处沟施, 施重茬剂后盖土然后播种;处理2的施药方法同处理1, 另外, 在开花期叶面喷施禾苗七号一代对水450 kg/hm2;处理3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种子量0.3%拌种+花前用50%多菌灵800倍液喷雾;处理4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种子量0.3%拌种阴干后播种+花前56%正源1 000倍液喷雾。各试验小区除施药外, 其他栽培管理措施均一致。

1.4 调查统计

室内考种分小区实打实收, 调查荚果大小、果仁大小、单株果数、单株产量, 小区产量, 折合成单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花生发病率和生育性状的调查

施药后调查病株, 调查日期分别是6月10日、8月5日、9月15日, 调查小区中间2行, 每小区调查3点, 每点取5穴, 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 各处理发病率均较CK有所降低, 其中处理3、4较好, 平均发病率为14.9%、14.2%, 分别比CK降低27.3%、30.7%。处理2、3、4的株高较CK高, 处理1较CK矮;各处理的叶龄均较CK短;各处理的叶色一致, 均为绿色。

2.2 产量分析

由表2可知, 处理2、3、4的荚果大, 籽仁大, 单株产量较高。各药剂处理均较CK增产, 其中处理2、3、4的产量较CK增加明显, 分别增产22.7%、28.5%、27.5%。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 重茬2008+禾苗七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种子量0.3%拌种+花前用50%多菌灵800倍液喷雾、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种子量0.3%拌种阴干后播种+花前56%正源1 000倍液喷雾的平均发病率较CK低, 分别为16.0%、14.9%、14.2%, 且荚果大、籽仁大, 平均产量较CK高, 分别为3 331.3、3 488.3、3 461.3 kg/hm2, 分别较CK增产22.7%、28.5%、27.5%。

参考文献

[1]赵治军, 茹德平, 蒋福稳.花生茎腐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 2010 (6) :190.

[2]王燕.花生主要病虫害及综合防治技术[J].河北农业科技, 2004 (7) :20.

[3]辛建忠, 刘士彦.花生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J].现代化农业, 2002 (10) :15.

[4]魏静茹, 查志敏.花生病虫害防治[J].河南农业, 2007 (5) :24.

[5]宋江春, 王建玉, 程洁, 等.南阳盆地夏花生茎腐病花生规律及防治措施[J].农业科技通讯, 2010 (7) :191-192.

[6]李建仁.花生茎腐病的发生与防治[J].河南农业, 2008 (15) :20.

[7]郭洪参, 李林, 齐军山, 等.山东花生茎腐病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初报[J].山东农业科学, 2009 (8) :83-85.

[8]袁虹霞, 李洪连, 汤丰收, 等.药剂处理种子对花生茎腐病防治效果[J].植物保护, 2006, 32 (2) :73-75.

[9]高新国, 渠占奇.花生茎腐病的发生病规律及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 2005 (4) :87-88.

玉米茎腐病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农药: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山东大成农药股份有限公司)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江苏永联集团公司国营江阴农药厂) 、58%甲酸猛锌可湿性粉剂 (江苏宝灵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722 g/L霜霉威水剂 (黑龙江强尔生化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 (四川国光农化有限公司) 。供试烟苗为一段式漂浮育苗, 供试烟草品种为云87。

1.2 试验设计

1.2.1 移栽后施药试验。

试验点设在祥云县刘厂镇张厂村委会大田, 试验共设6个处理, 分别为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A)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B) 、58%甲酸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C) 、722 g/L霜霉威水剂 (D) 、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 (E) , 以不施药作对照 (CK1) 。6次重复, 共36个小区, 每小区3行, 每行30株, 共计90株。

1.2.2 移栽前施药试验。

试验点祥云县刘厂镇松梅棚群, 试验共设6个处理, 分别为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A)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B) 、58%甲酸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C) 、722 g/L霜霉威水剂 (D) 、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 (E) , 以清水作对照 (CK2) 。每个处理5盘 (160穴) 烟苗, 6次重复。

1.3 施药及调查方法

1.3.1 移栽后施药试验。

烟苗移栽后第2天上午施1次药, 7 d后第2次施药, 第2次施药后7、14 d分别随机抽取30株挖根调查防治效果和药害情况。计算公式如下:

1.3.2 移栽前施药试验。

第1次施药在移栽前30 d, 第2次施药在移栽前23 d, 第3次施药在移栽前16 d, 第3次施药后7、14 d调查防治效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移栽后施药试验结果

由表1可知, 移栽后施药在用药7 d和14 d以后所有处理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其中以处理B的防治效果最好, 7 d后达到73.435%, 14 d后达到69.70%。由表2、3可知, 各处理间差异显著。

2.2 移栽前施药试验结果

由表4可知, 移栽前施药在用药7 d和14 d以后所有处理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其中以处理B的防治效果最好, 7 d后达到84.045%, 14 d后达到80.628%。由表5、6可知, 各处理间差异显著。

综上可知, 在移栽前用药相比移栽后用药防治效果更好, 其中防治效果最好的处理B可以分别提高防治效果10.61、10.93个百分点。

2.3 用药后烟苗死苗情况

由表7~9可知, 无论是移栽前用药还是移栽后用药, 所有处理在移栽后7 d的烟苗死亡率都要比对照少, 处理与对照之间差异显著, 但各个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该试验研究表明, 无论是在移栽前还是在移栽后使用农药防治对漂浮育苗茎腐病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其中以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防治效果最好, 且使用农药防治对漂浮育苗茎腐病在移栽前用药的防治效果要比移栽后用药效果好。2种用药方法的死苗率都比对照低, 虽然漂浮育苗茎腐病不在大田中传播, 但带病烟苗抗逆性差可能是造成死苗率高的重要原因。

该试验中移栽后用药的防治效果, 14 d的要比7 d的低, 这与陈志敏等[3]的研究结果相同, 漂浮育苗茎腐病发病轻, 带有病斑的烟苗移栽到大田后病害症状会逐渐消失, 一般不在大田中传播危害。根据这一结果, 笔者建议进行化学防治漂浮育苗茎腐病时, 应以移栽前用药为主, 进入大田后不宜用药。

漂浮育苗茎腐病的病原虽然已经鉴定出[1], 也有其传播途径和方法的研究报道[4], 但还未有对其进行化学防治的研究报道, 也未制定漂浮育苗茎腐病的分级标准。

摘要:进行不同药剂防治烤烟漂浮育苗茎腐病的效果研究, 结果表明:在移栽前或移栽后施药对烤烟漂浮育苗茎腐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其中以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防治效果较好, 且移栽前用药的防治效果较移栽后防治效果好。

关键词:漂浮育苗,茎腐病,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防效

参考文献

[1]杨程, 宫飞燕, 蒋自立.烟草漂浮育苗茎腐病鉴定[J].烟草农业科学, 2008, 4 (1) :32-35.

[2]宫飞燕, 杨程, 蒋自立, 等.烟草灰霉病在烟草漂浮育苗中的表现及8种杀菌剂对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J].中国烟草学报, 2008, 14 (3) :74-76.

[3]陈志敏, 过赋文, 张晓阳, 等.烟草茎腐病的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J].烟草科技, 2011, 4 (285) :78-80.

玉米茎腐病 篇9

1 花生茎腐病

花生茎腐病[Diplodia gossypina(Cke)MeGuire&Cooper.俗称烂脖子,真菌半知菌亚门类色二孢属,是花生的主要茎部病害。其田间发病率一般在10%左右,严重地块的发病率可达30%以上,造成大量枯萎植株。

1.1 侵染途径和发病条件

茎腐病的发生流行同天气、种子、栽培管理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其主要菌源为带菌土壤和霉捂种子。病菌在病残体或粘附在种子上越冬,来年随着风雨或农事操作而传播,从寄主伤口或表皮直接侵入致病。若在收获期遇雨水较多天气,种荚得不到充分晾晒从而发霉导致种子带菌率增加,播种后易发病。连作地,土壤结构和肥力差的地块,或施用带病残体土杂肥的地块发病较重。一般在苗期雨水多、土壤湿度大的情况下,发病较重[1]。

1.2 症状表现

花生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茎腐病,但以苗期及开花结荚期发病较重。幼苗期感病,子叶呈黑褐色,后环绕茎基部腐烂导致地上部分萎蔫,4~5 d后全株枯死;成株期感病,叶柄下垂,叶色改变,随着病情发展,叶柄全部萎蔫,10~40 d后全株枯死,若遇干旱,叶片变褐,若遇阴雨天,病株腐烂变色。5—6月随着温度的升高且雨水增多,相对湿度加大,有利于病害发生[2,3]。

2 青枯病

花生青枯病是土传细菌性病害,病原为茄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 Smith)。花生感病后全株凋萎死亡,损失严重,发病率一般在10%~20%,严重的达50%以上,甚至绝产。

2.1 侵染途径和发病条件

花生青枯病菌主要在田间土壤、病残体及用病残体制作的粪肥、带病杂草寄主上越冬,次年当温湿度等外界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病菌通过自然孔口或根部伤口侵入,导致根部腐烂,后病原菌散布并在土壤中存活3~5年。发病的条件是土壤有一定湿度,且旬平均气温稳定在20℃以上;病害暴发的条件是高温、高湿,特别是干旱后多雨、时晴时雨、雨后骤晴。

2.2 症状表现

花生的全生育期均可发生青枯病,但以盛花期发病最重。该病是典型的维管束病害,开始时顶梢第1、2片叶表现出萎蔫,1~2 d后植株全株表现症状,叶色暗淡,急剧凋萎,呈绿色,因而被称为“青枯”。植株发病后,其根瘤呈墨绿色,主根尖端呈褐色湿腐状,根茎部的导管从浅褐色逐渐变为黑褐色,用手挤压可见白色浑浊细菌黏液[3]。

3 防治措施

花生茎腐病和青枯病均是毁灭性病害,出现症状时植株已经枯萎枯死。广西各花生产区均有发生,且经常混合发病,防治应遵循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合理轮作为基础,种植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

3.1 合理轮作

在有水源的地区进行水旱轮作,可减少或消灭菌源;在水源条件较差的旱坡病地应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可与玉米、甘薯等作物轮作,轻病田轮作1~3年,重病田轮作5~6年。

3.2 选择抗病品种

不同品种对茎腐病及青枯病的抗性不一致,且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病害的最有效措施。目前,广西推广的对茎腐病及青枯病有较好抗性的品种有桂油28、贺油11号、贺油14、贺油15号、粤油256等。

3.3 选用翻秋花生种子

秋花生种子活力强,抗寒耐涝耐旱性较强,有利于花生健壮生长,提高其抗病性。

3.4 种子处理

一是拌种。选用25%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分别按种子量的0.5%或0.3%拌种,要注意随拌随种。二是浸种。用25%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分别按种子量的1%或0.5%并加入适量水浸种,一般浸种时间为24 h,当种子将药水完全吸干后即可播种。三是采用花生种衣剂包衣。用2.5%咯菌腈种衣剂按1∶500(药∶种)包衣,或用21%咯菌腈·甲柳种衣剂按1∶350包衣[5]。

3.5 加强栽培管理

增施有机肥及磷钾肥,以促使植株健壮,增加植株抗病性。带有病残体的堆肥要经过高温发酵,不能直接施入花生田。发现病株后要及时拔除,并带出田外进行集中烧毁[2,3,4]。

3.6 药剂防治

花生地出现病害后,应将病株连根拔起,确认病害种类,采用不同的药剂进行防治。

3.6.1 花生茎腐病。

用25%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 000倍液,或用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于苗齐后和开花前对根部喷洒各1次。

3.6.2 花生青枯病。

可选用0.01%~0.05%农用链霉素每隔7~10 d喷1次,连续喷3~4次,用绿亨杀菌王1 000~1 500倍液,或绿亨二号600~800倍液喷施,其施用方法是在花生出苗后每隔10~15 d喷药1次,发病严重时可用药液灌根,可取得一定的防治效果[5,6]。

参考文献

[1]高新国,梁占奇.花生茎腐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5(4):87-88.

[2]臧秀旺,张新友,汤丰收,等.河南花生常见根茎部病害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0(14):142-143.

[3]熊辉,陈宾.几种花生病害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J].现代园艺,2010(1):40-41.

[4]游春平,傅莹,韩静君,等.我国花生病害的种类及其防治措施[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1):97-101.

[5]袁虹霞,李洪连,汤丰收,等.药剂处理种子对花生茎腐病防治效果[J].植物保护,2006,32(2):73-75.

上一篇:集团管理下属公司财务下一篇:女性交际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