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技术

2024-07-08

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技术(精选10篇)

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技术 篇1

摘要:防治玉米丝黑穗病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积极选育及应用抗病品种, 努力减少初侵染来源, 加强苗期栽培管理以及种子药剂处理等。

关键词:玉米丝黑穗病,发病症状,发生规律,综合防治

玉米丝黑穗病又称乌米和哑玉米。该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玉米生产国, 属于世界性病害。目前我国各玉米产区, 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也是我国春玉米种植区的重要病害之一。一般年份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率在3%~8%左右, 个别严重地块超60%。病穗整个为黑粉, 所造成的损失非常大。该病主要危害玉米的果穗和天花, 一旦发病严重, 会导致颗粒无收。有不少地区还将该病同玉米黑粉病混同, 统称“乌米”或“灰包”。但实际上这是由两种不同病菌所引发的不同病害, 应认真加以区别。

1 危害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主要危害其果穗与雄穗。大部分病株果穗短小, 顶端尖状, 基部变粗, 近乎球形, 不吐花丝, 除了苞叶, 整个果穗就是一个黑粉包。后期一部分苞叶破裂, 黑粉外散。黑粉一般粘结成块状, 内有丝状物, 因而称作丝黑穗病。但也有少部分受害的果穗整个变形。大部分病株雄穗穗形没有变化, 仅有个别小穗受害后变为黑粉包或整个雄穗受害后变成一整个大粉包。

本病是苗期从玉米芽鞘入侵的系统性病害。在幼苗期受到严重危害时, 其症状表现为植株矮化型、矮化丛生型和多分蘖型。第一种为:整株矮小, 节间短, 上粗下细, 朝一侧弯曲, 叶片簇生, 呈暗绿色, 叶片中带有黄白色条纹, 抽出的雌、雄穗变为黑穗;第二种为:病株矮化十分明显, 节间缩短, 叶片丛生, 整个病株繁茂粗短, 果穗明显增多, 几乎每个腋芽都长出黑穗;第三种为:病株分蘖多, 每个分蘖茎上均形成黑穗, 而且大部分顶生。不过, 并不是所有病株都存在以上典型症状, 诸如玉米抗病性和土壤病菌数量及土壤环境等因素而有所变化。像苗期的发病症状很容易与病毒病、生理病害等的症状相混淆。

2 病原

病原菌为丝胞堆黑粉菌, 黑穗里所形成的黑粉是病菌的冬胞子。冬胞子呈黄褐色或赤褐色, 近乎球形, 直径在10~14μm, 表面有细刺。冬胞子没有成熟前集成一个孢子球, 成熟后分散开来。冬胞子萌发后产生3个分隔的先菌丝, 侧生担孢子。担孢子又可芽生次生担孢子。担孢子无色, 单胞, 椭圆形, 直径8~15μm。该病菌有十分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 玉米上的病菌不能侵染高粱, 而高粱上的丝黑穗病菌虽然能侵染玉米, 但侵染力非常低, 两者属于不同的变种。

3 发病规律

病菌以冬胞子的形式散落于泥土中, 混入粪肥中或沾附在种子表面越冬。冬胞子能在土壤中存活2~3年。使用病株残体或带菌土沤制的未经腐熟的的肥料, 用病秸秆或用“乌米“喂牲畜均会造成粪肥带菌, 而施用这些带菌的粪肥就会引起玉米田间发病。种子表面带菌数量虽然不是很多, 但仍然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玉米从播种到发芽, 冬胞子也同时萌发并产生冬胞子, 经过性结合产生侵染丝进而侵入玉米。从侵入时间和部位看, 从玉米种子萌发开始到5叶期, 甚至更长生长阶段都有可能受到侵染, 但最容易受到侵染的阶段还是从种子萌发到1叶期, 尤其是在幼芽期。从侵染部位看, 不仅仅是胚芽鞘, 也能从根茎下部至根部侵入。病菌入侵后, 会蔓延至生长锥的基部分生组织中, 花芽从开始分化时, 菌丝就向上蔓延进入到花蕾原始体内。有时生长锥生长比较快, 病菌蔓延速度较慢, 未能及时进入雄花序, 而只能在果穗上发病。

玉米丝黑穗病以土壤传病为主, 只是苗期的初侵染, 并无再侵染, 因而, 品种抗病性弱, 发病率就会高。土壤中菌源数量多, 发病重。播种出苗期的环境因素对病害发生的轻与重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4 防治技术

4.1 选用抗病品种

选育抗本地主要病害的自交系, 尽量以高抗的自交系为亲本, 配制抗病丰产的杂交种。积极推广应用抗病丰产优良品种, 如龙单14、吉单180、吉单342、、长单374、农大108、农大313等。

4.2 合理轮作

合理轮作是减少田间菌源的有效措施。对重病天维实行3年轮作, 至少也要进行2年轮作, 基本能消灭土壤中病菌的危害。深翻土壤, 将病菌孢子翻压到播种层以下, 也可减少菌源, 降低发病率。

4.3 拔除病株

在苗期进行铲除, 根据病苗的典型症状, 铲除病株是减少菌源的主要措施, 可在定苗前结合田间管理, 及时铲除病苗和可疑苗。在中期喇叭口期, 病苗症状明显时, 立即砍除。在后期玉米抽穗后, 病菌孢子尚未成熟散落前, 及时割除病穗带出田外深埋或者焚烧, 以防病菌落入田土中, 同时将病株就地砍倒放置田间。

4.4 加强苗期管理

促其块出苗, 出大苗, 出壮苗, 以增加抗病力。选择优质抗病种子, 细心存放, 充分晾晒, 以提高种子发芽势。此外, 幼苗扒土晒根也是一项重要的防病措施。

4.5 肥料施用

杜绝使用病株、病穗用于积肥或饲料, 如非用不可, 也要经过充分发酵腐熟, 以防粪肥带菌。

4.6 种子处理

用杀菌剂、种衣剂处理种子可兼治玉米丝黑穗病和地下害虫, 效果明显。在药物选用上应首选含有戊唑酮的种衣剂。玉米播前用10%烯唑醇乳油20 g湿拌种子100 g, 堆闷20~30 h。也可选用种子重量0.3%的三唑酮乳油拌种, 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7拌种。此法需要先用清水将种子湿润, 然后再与药剂拌匀, 晾干后即可播种。

玉米丝黑穗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篇2

经调查,近几年来全市玉米丝黑穗病发生非常严重,2002年面积在50万亩左右,严重的2万亩左右,感病品种发病率在10%~62%,抗病品种发病率在3%以下,其中兰家、甜水、西大窑、铧子、罗台、王家、鸡冠山等乡镇,改良沈试29最高发病率为62%;铁单12最高发病率为46%;东单60最高发病率为36%;新铁10、铁单13的发病率为29%~31.9%;丹413、富友1号等品种的发病率低于10%。2003年全市玉米丝黑穗病发生25万亩,市植保站在金刚种业玉米试验田做药剂防治玉米丝黑穗病试验,供试品种为发病比较重的沈单16和K试2号,防治药剂为上海农乐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立克秀2%湿拌种剂(德国拜尔),用量为每亩15克,成本为2元/亩。经调查对照区发病率为24%,用立克秀处理区发病率为9%,防效为62.5%。

二、发生原因及分析

2002年市植保站对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不同品种的发病情况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分析玉米丝黑穗病在我地区严重发生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气候条件有利于病菌侵染

一是2001年暖冬,非常有利于病原菌越冬。二是为抢墒情2002年的玉米播种期普遍较早,一般都在4月中下旬播完种,出苗时间普遍在5月中旬以后,此期间土壤温度适宜,但降雨很少,土壤湿度不够,再一个是播种深复土厚,种子在土壤中滞留时间较长,一般出苗时间为7d左右,2002年玉米出苗时间为在10d以上,造成病原菌侵染机会多,加之5月上旬降水稀少仅为0.7mm,较上年同期少12mm,气温较上年同期高3.5℃,为17.8℃,非常有利于病原菌发育侵入,使得该病发生较重。

2.品种抗病性存在较大差异

通过调查发现,不同的玉米品种在同一地区表现出的抗病性也不相同。抗病性强则发病轻,抗病性弱则发病重。沈试29、铁单13、铁单12等品种的发病率较高,在不同地区的发病率为20%~35%之间,最高达60%多;新铁10、中单2996、东单60等品种发病率在10%~20%之间;丹413、富友1号抗性较好,发病率在6.5%以下。

3.连年种植玉米,不能轮作倒茬

土壤菌源量大,发病重。玉米是我市的主栽作物,尤其在西大窑、罗台、铧子、鸡冠山等东部以旱田生产为主的乡镇,倒茬困难,多年的连作生产,使土壤中的病原菌连年积累,遇到合适的条件就会导致发病。在西大窑、罗台镇调查发现,无论玉米抗性强弱都表现出较重的发病趋势,如富友1号在张台子、五星等地的发病率为0,在中心示范园的发病率为1.2%,在王家的发病率为6%,最高不超过10%,而在西大窑的平均发病率达到10.3%,最高发病率为37%;抗病性较弱的沈试29系的品种发病率更高,平均为38.8%,最高发病率为57%。在沈旦镇调查发现,雅拔台、大台子等村的近7000亩水改旱地块,包括沈试29在内的玉米品种平均发病率低于3%,最高不超过9%;张台子镇丁香村2001年的水改旱地块玉米丝黑穗病平均发病率为9%,最高不超过12%,说明同一品种在土壤含菌量不同地块所表现的发病率也不相同。

4.忽视药剂拌种

近些年,玉米丝黑穗病虽有时发生,但为害较轻,人们对该病的危害程度认识不足。西大窑、鸡冠山等乡镇的农民不做种子处理,白籽下地,给病菌侵入提供了有利条件。另外市场上出售的种衣剂90%以上是以防治地下害虫为主,而杀菌剂的含量偏低,农民认为只要包上衣就万无一失了,结果玉米丝黑穗病发病较重,农民叫苦不迭。

如果科学应用防治药剂就会取得较好的防效。鸡冠山农科站站长孙全一在看家土地上做的对比试验就验证了这一点,应用粉绣宁和普通种衣剂进行拌种,在同一地块应用粉绣宁拌种的沈试29的平均发病率为18.3%,最高发病率为22%;而只用普通种衣剂进行拌种的沈试29发病率为43.6%,最高发病率为49%,提高防效达57%。

三、解决对策

2002年玉米丝黑穗病发生较重,绝大多数农民在8月中旬发现田间有病株后就地割倒,收获后的玉米穗及病穗也未能及时带出田外,致使大量丝黑穗病菌散落于田间,来年发病会更加严重,所以今后玉米生产上要及时注意各生产环节,防治病害。提出如下对策。

1.加强管理,消灭菌源

玉米丝黑穗病以土壤侵染为主,应该大力宣传并组织人力对发病较重的地块的病穗统一采集,带出田外及时销毁。并且不用病株做饲料,防止粪便带菌。不能轮作倒茬的地块在秋翻地时深翻土地,减少病菌来源。

2.选用优良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的杂交种是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主要措施。如丹413、富友1号、东单60等。

3.进行种子播前的处理

采用药剂拌种是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重要手段。玉米丝黑穗病的传染途径是种子,土壤和粪肥带菌,玉米在五叶期以前,土壤中的病菌都能从幼芽和幼根入侵。所以,药剂防治必须选择内吸性强,残效期长的农药,效果才比较好。防治方法有:上海农乐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立克秀2%湿拌种剂(德国拜尔),用量为每10kg玉米种拌50g 2%立克秀湿拌种剂,成本为2元/亩;齐齐哈尔合成助剂厂生产的6%福·戊唑可湿性粉剂(福立、黑穗停)10g包装,每包成本2元,每5kg玉米种拌一袋,效果可以达到70%以上;齐齐哈尔合成助剂厂生产的8.1%克·酮·戊唑玉米种子包衣剂,也叫黑穗克星,含有7%的克百威,0.9%的三唑酮,0.2%的戊唑醇,用法是1斤种衣剂包20kg种子,成本为11元。

在包衣过程中应注意:①不能应用于催芽玉米种子包衣;②用前充分摇匀,不可与其他农药混拌,不可对水。另外还可以用12.5%速保利wp、25%粉绣宁wp或50%甲基托布津wp按用种量的0.3%~0.5%药量拌种,或用20%萎绣宁Ec,按种子重量的1%用药闷种12h,或用腈菌唑等农药拌种。

4.轮作倒茬

对发病严重的地块必须进行三年以上的轮作倒茬,实行大豆、高粱、薯类、果菜等作物的轮作,减少发病机率。施用不带菌肥料,减少土壤病菌数量。

5.苗期拔除病株

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技术 篇3

关键词:玉米丝黑穗病,抗病品种,种衣剂,综合防治

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上的主要病害。20世纪70年代, 该病在我国大范围流行为害, 造成很大损失。20世纪80年代后, 通过大面积种植抗病品种, 使该病一度得到控制。20世纪90年代后期, 随着感病新品种的大量种植, 丝黑穗病又在我国回升蔓延, 危害逐年加重, 在山西春玉米区也日趋发生严重, 局部地区暴发成灾。一般发病率4%~10%, 重者达60%~70%, 仅长治市3年累计减产玉米1.9亿kg, 已成为玉米生产的难点和热点问题[1,2,3,4]。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此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然而目前生产上种植的品种多数不抗病。采用药剂拌种防效可达80%以上, 但因高效的药剂少, 加之使用不当, 防效不够理想。因此, 我们于2005年—2009年开展了玉米品种抗病性的筛选鉴定和高效拌种剂的试验示范。

1 材料与方法

1.1 玉米抗病新品种的筛选鉴定

1.1.1 供试材料

供试品种为参加山西省玉米区域试验的品种, 包括特早熟玉米、早熟玉米、复播玉米、中晚熟玉米, 青贮、甜、糯等特用玉米品种920份。供试品种由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公室提供。玉米丝黑穗病菌种从上一年染病植株上采集, 风干后保存备用。播种前将病穗压碎过筛, 取100 g混匀菌粉加100 kg过筛细土充分拌匀, 配制成菌土。

1.1.2 田间设计与接种方法

鉴定地点设在山西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试验农场, 鉴定材料每份种植2行, 行长10 m, 行距0.67 m, 株距0.4 m。采用穴播方式, 每穴用100 g菌土覆盖种子。每穴留2株, 每份材料留苗50株左右, 设齐319 (R) 和海9-21 (S) 为抗、感对照品种。

1.1.3 病情调查与抗性评价标准

玉米雌、雄穗抽出, 症状表现明显后调查病株率。根据病株率评价品种的抗病性, 抗性评价标准参照国家玉米区域试验制定的统一标准, 即病株率在0~1%为高抗 (HR) , 1.1%~5%为抗病 (R) , 5.1%~10%为中抗 (MR) , 10.1%~40%为感病 (S) , 40%~100%为高感 (HS) 。

1.2 药剂处理种子防治试验

1.2.1 供试材料

供试的4种种衣剂由国内相关农药生产企业提供。供试玉米品种有沈单16、忻黄单156、运单19, 由山西瑞普种业有限公司提供。供试菌种玉米丝黑穗病菌由本课题组采集。

1.2.2 试验处理

每种种衣剂设1~3个处理, 并设立克莠、福美双为对照药剂, 另设清水处理对照。

1.2.3 处理方法

按种子质量的2%加水与定量药剂配成药液, 然后将药液慢慢沿烧杯壁加入大烧杯内, 并将称取的相应质量的种子加入烧杯, 随后用手握住烧杯顺时针方向甩转, 直至药液与种子充分混匀, 使药液均匀附着在种子表面。拌好的种子晾干后播种。

1.2.4 田间设计和种植方法

试验田设在山西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实验农场。试验小区面积20 m2, 随机区组排列, 4次重复;每小区种植10行, 每行10穴, 每穴播种3粒种子, 4月下旬人工开穴播种。

1.2.5 接种方法

将田土过筛后, 加入丝黑穗病菌粉, 配成质量浓度为0.1%的菌土。菌土充分混匀, 开穴后先放种子, 然后每穴盖菌土100 g。

1.2.6 调查内容及方法

玉米出苗1周后调查各小区出苗株数, 统计出苗率;发病率:玉米开花授粉后调查发病株, 统计病株率, 计算防治效果;产量测定:玉米成熟后, 按小区收获全部果穗, 晒干后脱粒测产。

1.2.7 数据分析方法

试验数据采用Excel、DPS进行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1.3 抗病品种和药剂防治示范

1.3.1 抗病新品种试验示范

2006年—2007年, 每年选用10个抗丝黑穗病新品种, 在忻州市忻府区卢野村重病田进行试验示范。示范品种采用大区间比排列, 大区面积0.067 hm2, 不设重复, 每个品种种植14行。玉米开花授粉后调查发病率, 成熟后每区收获20 m2计算产量。

1.3.2 药剂防治示范

黑虫双全、福克戊干粉种衣剂生产示范设在忻府区、原平、盂县、阳高、高平5个县 (市、区) 。供试品种为当地主推品种沈单16号 (感病品种) 。选择发病较重的地块, 每点示范面积0.20~0.33 hm2。

拌种剂量黑虫双全、福克戊干粉种衣剂按药液∶种子=1∶50包衣, 另设未拌种对照。玉米出苗后调查出苗情况, 玉米开花授粉后随机取样, 每点调查100株, 记载发病株数, 统计病株率, 计算防治效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玉米品种抗丝黑穗病鉴定结果与分析

2.1.1 玉米不同品种的抗病性鉴定结果

在鉴定的920份材料中, 对丝黑穗病表现高抗的有TY10338、种苗03-3、协玉3号、丹3138、海97-4等12份, 占鉴定总数的1.3%;抗病的有利马55、极早单4号、旱玉2号、太单4716、太单4716等93份, 占10.1%;中抗的有忻708、长玉18、临单15号、太选2262、屯玉16等117份, 占12.6%;感病有春早单1号、屯玉8号、大丰高油303、同单36、强盛12号等506份, 占62%;高感的有京单898、晋单46、中金601、甜糯3号、同单34等192份, 占20.9% (见表1) 。

鉴定结果显示, 供试品种对玉米丝黑穗病的抗性在不同年份间表现基本一致。如, 重复鉴定的91份中晚熟品种中, 有51份抗性表现一致, 39份抗性表现相近, 抗性变化幅度在HR~R, R~MR, MR~S, S~HS之间。少数品种在不同年份间抗性表现出一定差异, 抗性变化幅度在R~S之间, 但与各年鉴定中抗、感对照品种的抗性相一致。

2.1.2 玉米不同区试类型品种的抗性表现

通过对山西省玉米区域试验类型品种的抗病性分析, 可以看出不同区试类型品种对丝黑穗病的抗性表现有较大差别。中抗至高抗品种中, 中晚熟类型最多, 有129个, 占该类试验品种的37.1%;青饲类型次之, 有14个, 占23.3%;早熟、夏播、特早熟类型居中, 分别为22个、35个和14个, 占18.5%, 17.3%, 16.7%;糯、甜类型较少, 只有6个和2个, 占8.6%和5.4%。

2.1.3 山西省玉米审定品种的抗病性

2001年—2007年山西省共审 (认) 定玉米品种189个, 除29个引种品种未进行抗病性鉴定外, 其余160个品种都经2~3年抗丝黑穗病鉴定。表现高抗的有晋单47、中北412、鲁单618、吉单261等4个, 占审定品种的2.3%;抗病的有泽玉2号、利马28、屯玉42号、屯玉49号、屯玉65、泽玉31、泽玉41、丰达一号、晋农科1号、晋单48号、晋单50号等11个, 占6.9%;中抗的有忻早1号、太单23、中北410、泽玉4号、大丰3号、潞玉6号、潞鑫一号、泽玉34、粮山1号、利玛31、屯玉59、临单15号、屯玉62号、福盛园55号、丹科2162、普玉2号、三北6号、郑单958、吉单35等19个, 占11.9%;感病的有晋单41号、农大84、辽单33号、东单2008、中科8号、中单28、金海702、东单70号、济单8号、永玉2号、奥玉3007等95个, 占59.4%;高感的有京单898、晋单46、中金601、大丰2号、甜糯3号、同单34号、晋玉904、潞玉1号、大丰5号、登海3337、丹玉68、中北恒1、旱玉5号、晋黑玉2号、中北307、京单951、大丰16号、强盛49号、丰黎98、瑞德1号、强盛16号、晋单51号、晋单52号、长单43、丰黎2008、君实8号、大丰20号、中农大698等31个, 占19.4%。

2.2 种衣剂对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效果

由表2可看出, 黑虫双全、福·戊和黑败种衣剂1∶40处理剂量降低了玉米出苗率4.0%~5.7%;1∶45和1∶50的处理剂量比清水对照提高出苗率3.6%~8.2%, 在该处理剂量范围对玉米出苗安全。4种种衣剂的防治效果和增产效果, 以克福戊干粉种衣剂的防病增产效果最好, 防效95.1%, 增产88.3%, 且与其他处理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其次, 黑虫双全的防病增产效果良好, 平均防效为81.9%, 增产69.3%;1∶40, 1∶45剂量处理与1∶50剂量处理相比防治效果好, 产量增加幅度大, 且处理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再次, 福·戊种衣剂的防病增产效果较好, 平均防效为67.4%, 增产51.9%, 且随着剂量的增加防治效果增加, 产量增加幅度增加;黑败种衣剂的防病增产效果较低, 防效为57.8%, 可增产45.8%。

从出苗率、防治效果、增产率综合分析可看出, 可采用1∶50克福戊干粉种衣剂、1∶45克福戊种衣剂和福·戊种衣剂, 其中以1∶50克福戊干粉种衣剂效果最好。

2.3 抗病新品种及种衣剂防治示范效果

2.3.1 抗病新品种示范效果

两年示范结果表明, 抗病新品种的防病增产效果显著。强盛1号、屯玉42号、屯玉65、晋单48号、晋玉168、潞玉6号、潞鑫1号、三北6号、东单60、沈玉17、富友1号、利玛31等杂交种防病效果为88.9%~100%, 平均防效为99.2%;增产4.7%~25.6%, 平均增产86.3 kg/0.067 hm2 (见表3) 。

2.3.2 种衣剂防治示范

2005年—2006年生产示范结果表明, 黑虫双全、克福戊种衣剂对玉米出苗没有影响, 黑虫双全、克福戊种衣剂出苗率分别为89.5%和90.6%, 比未处理对照增加出苗率1.1%和2.4%。黑虫双全的防治效果为82.1%~92.7%, 平均为85.8%;克福戊的防治效果为82.4%~95.5%, 平均为86.3% (见表4) 。

2.4 综合控制技术大面积示范效果

2006年以来, 在忻州、晋中、太原、大同、朔州、长治、晋城、阳泉、吕梁等重病区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药剂处理种子相辅的综合控制技术, 各地玉米丝黑穗病发病逐年减轻, 综防效果在90%以上, 病害得到有效控制。据初步统计每年全省应用推广面积约50万hm2, 可挽回产量损失33 750 t, 挽回经济损失4.8亿元, 取得了显著的防病增产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富荣, 石秀清, 石银鹿.山西省玉米病害的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J].玉米科学, 2000, 8 (3) :78-80.

[2]石秀清, 王富荣, 石银鹿, 等.山西省玉米丝黑穗病发生原因及控制对策农业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5, 238-241.

[3]王鸣晓, 戴法超, 廖琴, 等.玉米病害虫田间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2, 22-23.

[4]王振华, 姜艳喜, 李新海, 等.玉米丝黑穗病研究进展[J].玉米科学, 2002, 10 (4) :61-64.

[5]任金平, 庞志超, 吴新兰, 等.多功能种衣剂防治玉米、高粱病害研究初报[J].吉林农业科学, 1994, 237-41.

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技术 篇4

明确目前市售的主要玉米种衣剂品种对玉米丝黑穗病(乌米)的防治效果,和对玉米的安全性及产量的影响。

2.试验材料与方法

2.1供试作物

玉米,品种吉单209(高感玉米丝黑穗病)。

2.2试验处理

2.2.1 2%立克秀500g+20%克·福2/100。

2.2.2 2%戊唑醇500g+20%克·福2/100。

2.2.3 16%乌米净2/100。

2.2.4 20.75%黑败2/100。

2.2.5 17%吉农肆号2/100。

2.2.6 7.5%黑虫双全2/100。

2.2.7空白对照。

2.3试验方法

本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法,三次重复,每处理小区4行,行长10m,垄距0.67m,小区面积26.8,试验区面积562.8。

2.3.1种子处理

将玉米种子催小芽,胚根长3-5,胚芽尚未破胸时,按药干种比,使用1/10000分析天平称取立克秀2WS及戊唑醇2WS,加2倍左右的水调成糊状包衣,阴干后用20%克·福FS包衣;乌米净等悬浮种衣剂用10ml移液管按药干种比量取(比重以1.2g/ml计),待种芽阴干后包衣处理。

2.3.2土壤接菌

播前人工采集玉米丝黑穗病病原菌(乌米黑粉)与耕层田土按菌土比5‰搅拌均匀配成菌土,播种时,每埯用100g左右(一平饭勺)菌土均匀的覆盖在种子上,覆土。

3.试验地基本情况

本试验设在肇东市太平乡勤俭村蔡永生屯农户蔡振国承包田,地块为北大壕,土壤类型为碳酸盐黑钙土,有机质含量2.1%,土壤PH值为8.4。

前茬为连作多年玉米茬,地势平坦,4月18日引沟施底肥,亩施17%长效碳酸氢铵35,45%复合肥(N、P、K各15%)15,然后机械灭茬,拖拉机起垄,连续镇压,垄距0.67m。4月18日至20日室温(12-16℃)下冷水(12-13℃)浸种30小时,捞出后将种子下铺上盖湿麻袋于室内屋地上催芽55h后(4月20-22日),种子95%以上发芽,胚根长3-5,胚芽尚未破胸时药剂处理。4月23日机械开沟滤水,人工点播,亩坐水量3t,待水分充分下渗后,每埯播三粒种芽,埯距33.3,人工覆盖菌土后,小拉覆土4-5,隔日镇压。5月24-25日因长期干旱人工隔垄漫灌,5月30日人工定苗,生育期间二铲三趟,没追肥。

空白对照的出苗期为5月16日,其它所有药剂处理的出苗期都为5月17日,较空白对照出苗期晚1d。

3.1药剂处理对玉米田间出苗率的影响

立克秀、戊唑醇、乌米净、黑败、吉农肆号、黑虫双全处理及空白对照的田间出苗率分别为74.6%、69.3%、69.0%、72.1%、71.9%、71.5%和63.6%,药剂处理皆高于空白对照;从出苗率方差分析看出:处理间F测验值,F=3.77??F0.05=3.00,说明处理间出苗率差异水平显著;从出苗率新复极差测验看出:所有药剂处理间出苗率差异不显著,戊唑醇、乌米净处理与空白对照出苗率差异不显著,立克秀、黑败、吉农肆号、黑虫双全处理出苗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立克秀处理出苗率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

3.2药剂处理对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效

立克秀、戊唑醇、乌米净、黑败、吉农肆号、黑虫双全处理和空白对照的玉米丝黑穗病发病率分别为6.34%、9.42%、11.66%、8.35%、7.74%、9.24和67.5%。

立克秀、戊唑醇、乌米净、黑败、吉农肆号、黑虫双全处理对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效分别为89.4%、85.0%、82.4%、87.4%、88.1%、86.4%;从防效方差分析看出:药剂处理间F测验,F=1.32??F0.05=3.33,说明药剂处理间防效虽有差异,但达不到差异显著水平,其中以立克秀处理防效最高。

3.3药剂处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立克秀、戊唑醇、乌米净、黑败、吉农肆号、黑虫双全处理和空白对照的小区平均产量为15.34、13.68、13.29、14.58、14.93、14.29和5.12,折合亩产分别为:383.35、341.78、332.12、364.35、375.18、357.11和127.95;从产量方差分析看出:处理间F测验值F=19.90??F0.05=3.77,说明各处理间产量差异显著;从产量结果新复极差测验看出:药剂处理间亩产差异不显著,但以立克秀处理亩产最高,所有药剂处理亩产皆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

4.试验结论

4.1所有试验药剂在试验剂量下对玉米安全,对玉米丝黑穗病防效明显,增产显著。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篇5

1 病害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是由土壤带菌传病侵染植株幼苗引发的病害, 侵害雌穗 (果穗) 和雄穗, 通常于玉米抽穗后呈现症状。

雌穗被害后, 果穗短粗, 外观近球形, 无花丝, 苞叶正常, 基部膨大而顶端尖, 除苞叶外, 整个果穗变成黑粉 (病菌的厚垣孢子) , 黑粉内有一些散乱的黑色丝状物 (即寄主植物的维管束组织残余物) , 故名丝黑穗病。生育后期果穗苞叶破裂, 散出黑粉。有的果穗受害后过度生长, 无花丝, 不结实, 顶部为刺状。雄穗受害后小花变为黑粉包 (病瘿) , 抽雄后散出黑粉。受害植株不产生花粉 (不能形成雄蕊) , 植株一般矮化, 有的雄穗受病原菌刺激畸形生长, 雄穗成刺猬状。绝大多数病株是雌花和雄花都受害, 都表现为黑穗症状, 少数病株只雌花成黑穗而雄花正常, 雄花成黑穗而雌花正常的很少见。

由于病原菌的侵染, 有些玉米品种 (或自交系) 在幼苗长出六七片叶时就表现出症状:有的病苗矮化, 节间缩短, 呈君子兰状 (矮缩丛生) ;有的重病苗分蘖增多, 株形呈灌丛状 (簇状) ;有的病苗心叶扭曲 (株形弯曲) , 茎秆下粗上细, 呈鞭状;有的幼苗叶片上出现黄白条纹 (黄条形) 等症状。

2 发生条件

玉米丝黑穗病是由土壤带菌传病为主的苗期侵染的病害, 特别是幼芽期胚芽侵染率最高。初侵染源主要来自于散落在土壤里和混入粪肥中及沾附在种子表面越冬的病源菌冬孢子。病害的发生发展决定于土壤内越冬菌源数量、播种出苗期 (病菌侵入期) 的土壤条件 (温、湿度) 、气候条件、品种抗病性以及栽培技术措施等因素的影响。

2.1 菌源数量

多年连作重茬导致土壤中菌源数量大量累积, 环境条件适宜即可发病。加之, 不及时拔除病苗和不及时摘除病穗黑粉灰包, 带菌秸秆归田, 病株病穗作饲料喂养牲畜, 带菌农家肥施入田块, 收获后未及时处理的病株病穗残体的留存, 秋天不深耕灭菌等, 这些不良人为因素造成病源菌数量相应增加, 病害相应加重。

2.2 环境条件差

玉米丝黑穗病是幼苗期侵染的病害, 从种子萌发到七叶期对玉米幼根、幼芽都可能侵染, 其中尤以胚芽侵染为主, 分生区为有效侵染点。侵染高峰从临近出苗到三叶期, 随着植株生长, 最后于成熟期侵染穗部成为黑粉, 即病原菌冬孢子。病菌冬孢子侵染幼苗的适宜温度为21~28℃, 土壤含水量较低或中等含水量。玉米播种至出苗的土壤温、湿条件与发病关系密切, 土壤温、湿度对玉米种子发芽生长和病原菌冬孢子的萌发有直接影响, 幼苗生长的适温与病原菌冬孢子萌发的适温大致相一致。当种子发芽时病菌萌发, 开始侵染幼苗。春季干旱利于侵染发病;春天气温偏低, 光照不足, 幼苗生长缓慢, 侵染时间延长, 亦可加重侵染;下湿地、阴凉地光照差、温度低, 病害重于光照充足、温度较高的地块。

2.3 品种抗性弱

当前种植的玉米品种, 高抗丝黑穗病的极少, 对丝黑穗病免疫的品种尚未问世, 但不同品种之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在土壤带菌量相同、其他环境条件一致的前提下, 抗病性好的品种发病率相对低, 抗病性差的品种发病率相对高。因此,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 品种抗病性的强弱是一个重要因素。

2.4 栽培管理方法不当

栽培管理方法不当。如耕作粗放, 播种质量差, 播种过早、过深、覆土过厚导致出苗慢, 侵染时间长, 增加发病几率;留苗密度不适当, 施肥浇水不合理、不及时, 偏施氮肥, 土壤水肥不平衡等不良栽培方法, 使苗情长势弱, 自身抗性差, 这也是造成病害加重的因素之一。

3 防治方法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流行主要由种植品种、土壤菌源量、环境条件 (土壤条件、气候条件) 、栽培管理等因素引发。因此, 在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上, 应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 农业技术措施及化学防治 (药剂处理) 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减少初侵染源, 促进玉米健壮生长。

3.1 种植抗病品种

种植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也是最根本的防治措施, 这样既可防治玉米丝黑穗病, 同时又有利于保持生态环境。轻病地块种植抗病性好的品种, 重病地块种植高抗型品种, 同时结合当地当时生产实际采取相应的农业技术措施。尽快淘汰既感病又无独特优良性状的品种, 对于高感丝黑穗病品种要严格把关, 不予审定, 不得引种与推广。

3.2 提高栽培管理技术

(1) 避免连作。玉米丝黑穗病原菌厚垣冬孢子在土壤中生活力为3~5年, 至第三年仍可侵染致病, 因而连作地块的发病程度重于轮作地块, 连作年限越长发病程序越重。尤其是感病品种的连作种植, 土壤中的菌源量累积越多。实行轮作倒茬, 避免连作, 是减少和控制土壤中菌源数量, 减少初侵染源, 减轻病害发生的在效措施;同时也可调节土壤养分水分, 起到用地养地的效果, 改变生态条件, 改变土壤理化性质, 提高土壤肥力。一般轮作三年以上才能达到防病的效果, 但轮作一二年也可起到明显减轻病害的作用。

(2) 拔病株、摘病包。玉米丝黑穗病的典型症状一般要到抽穗期才可表现, 但由于受病菌的侵染, 有部分感病植株幼苗期即可表现出症状。在出苗后结合中耕锄草, 根据病害症状特点及时拔除病株、弱苗、畸形苗, 留壮苗;植株抽出雄穗后症状明显, 在雄穗齐穗期病穗黑粉包尚未破裂时及时摘除病雄穗灰包, 并带出田外深埋, 减少病菌在土壤中的遗落存留和在田间的扩散, 以减少越冬菌源。

(3) 焚残灭菌, 及时秋深耕。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株、病穗、病叶、病根残体, 携出地外焚烧, 清洁田园。玉米秸秆也要焚烧或妥善处理, 不要留在田间。及时深秋耕灭菌晒垡, 减少土壤菌源量, 减轻下一年侵染源, 减轻发病率。

(4) 加强水肥管理。播前浇好底墒水, 保持土壤墒情良好。施用不带病残体组织的粪肥作基肥, 减少土壤侵染源。根据品种生长发育需要, 适时追肥浇水, 注意氮、磷、钾肥料合理搭配, 增施有机肥, 保持土壤水肥平衡, 改善土壤结构, 改善土壤酸碱度, 提高土壤肥力。不偏施氮肥, 防止玉米狂长。注意不要用病株病穗作饲料饲草喂养牲畜, 以防止牲畜消化后的带菌粪肥传入土壤, 减少土壤的侵染来源, 以利于玉米植株健状生长, 增加自身抗病能力。

(5) 改进提高播种质量。精耕细作, 提高和改进播种质量。避开低温适期播种, 播种不宜过早, 促进种子发芽早, 出苗快。播种不宜过深, 根据土壤墒情灵活掌握播种深度。遇干旱年份又无灌溉条件的地块, 抢墒播种要适期早播, 探墒播种要浅覆土。地膜覆盖有增温保墒作用, 可根据当地病害、种植品种等生产实际采用地膜覆盖种植的方法。出苗后勤中耕, 多中耕。这些措施都可缩短病菌侵染时间, 减少病菌侵染机会, 促使玉米植株健壮生长, 增加抗性减轻病害侵染。

3.3 化学防治

合理使用种衣剂对玉米丝黑穗病有明显的防治效果, 但目前市场上种衣剂品种很多, 一定要根据不同的防治对象正确选择品种, 严防使用不当产生药害。

3.4 选育抗病新品种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篇6

一、玉米丝黑穗病发病的原因

玉米丝黑穗病病原菌为丝轴黑粉菌, 是幼苗侵染的系统性病害, 病菌以散落在土壤中的冬孢子越冬, 并可存活两年以上。丝黑穗病是以土壤和粪肥传病为主。病害的流行决定于土壤内越冬菌源的数量、播种日期、环境因数以及品种抗病性。近年来发病率趋于上升的原因与以下因素有关。

1. 多年连茬、秸秆还田、土壤中病原菌积累量增加

一般情况下, 连作地病重, 轮作地病轻。有的地块连续几年乃至十几年种植玉米, 导致土壤中菌源大量积累。另一方面, 施肥上有病残体的秸秆还田, 施用未腐熟的和带菌的农家肥, 使病菌随之传入田内, 造成菌源量相应增加, 这是玉米丝黑穗病上升的重要人为因素。

2. 春季土壤干旱, 播种过早, 出苗期延长宜诱发该病侵染和发生

病菌侵染的最适时期是种子萌发到出苗期。病菌随种子发芽受幼芽分泌物的刺激而萌发, 并从玉米的幼芽或根侵入, 侵入的部位以胚芽为主, 其次是根。玉米播种后以3叶期前特别是幼芽期侵染率最高。这一时期土壤的温湿度条件与发病关系极为密切。侵染的适温与幼苗的适温一致, 约在25℃左右;适于侵染的土壤湿度以土壤含水量在20%时最适, 所以春旱年份为病害的流行年。如果播种过深有利于发病, 这与中胚轴在深层中形成徒长并侵染时间延长有关;种子质量不好, 生活力低, 播种时间过长, 延长出苗时间, 也可加大侵染机率。

3. 缺乏抗病品种

在黑龙江省双城市新兴乡全国玉米区试东北早熟组春玉米二组试验中, 参试的15个品种中发病率在10%以上的有11个, 占73.3%;在吉林省农科院植保所, 全国玉米区试东北早熟春玉米组抗病 (虫) 鉴定圃中, 人工接种条件下发病率在10%以上的品种占参试品种总数的57.7%。说明目前选育的品种多数为感病品种。同时在品种审定中缺乏统一标准。以东北三省为例, 黑龙江省人工接种丝黑穗接种鉴定抗感分界线为30%, 田间自然鉴定为10%;辽宁人工接种鉴定抗感分界线为25%, 没有田间鉴定为参考。标准不统一, 从而导致感病品种在市场上销售。造成丝黑穗病发生面积逐年扩大, 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损失。

二、防治方法

以抗病品种为基础, 化学防治为主, 农业保健栽培措施为辅的综合防治技术。

1. 种植抗病品种

目前对丝黑穗病抗性较好的品种有:郑单958、先玉335、吉单27、吉单525、丰禾10、龙单13、吉单517、261、海禾12、盛世216、丹玉39、益丰29、德丰29、银河101、平全13等。

2. 加强农业保健栽培措施, 减少菌源

适时播种, 避开低温, 减少病菌的侵染几率。在病害形成黑粉瘤未破裂时, 及时摘除瘤体并携至田外深埋, 减少病菌在田间的扩散和在土壤中的存留。

3. 化学防治

使用种衣剂是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最直接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目前防治效果明显的种衣剂有:烯唑醇、戊唑醇和三唑醇成分种衣剂, 但使用烯唑醇成分种衣剂时, 要适时播种, 避开低温, 同时播种深度不能超过3厘米, 而戊唑醇药剂就不存在安全性问题。含有这几种成分的种衣剂, 对防治玉米苗期病害、地下害虫、丝黑穗病和玉米丛生苗等都具有综合防效好、安全性高的特点。

三、结语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篇7

1 发病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属苗期侵入、系统侵染性病害, 一般在穗期表现典型症状, 主要危害雌穗和雄穗[1]。受害严重的植株, 苗期分蘖增多呈丛生型, 植株明显矮化, 节间缩短, 叶色暗绿挺直, 有的品种叶片上会出现与叶脉平行的黄白色条斑, 有的幼苗心叶紧紧卷在一起弯曲呈鞭状。

成株期病穗分为2种类型: (1) 黑穗型。受害果穗较短, 基部粗顶端尖, 不吐花丝;除苞叶外整个果穗变成黑粉包, 其内混有丝状寄主维管束组织[2]。 (2) 畸形变态型。雄穗花器变形, 不形成雄蕊, 颖片呈多叶状;果穗受害, 除苞叶外, 全部被病菌破坏, 变成一大团黑色干粉。雌穗颖片也可过度生长成管状长刺, 整个果穗畸形。

2 病原及发生规律

玉米丝黑穗病菌以冬孢子散落在土壤中、混入粪肥里或粘附在种子表面越冬。冬孢子在土壤中能存活2~3年。种子带菌也是重要的侵染来源, 尤其对于新区, 土壤带菌是最重要的初侵染来源, 其次是粪肥, 冬孢子通过牲畜消化道后不能完全死亡。再次是种子, 成为翌年田间的初次侵染来源。

玉米丝黑穗病菌冬孢子萌发后在土壤中直接侵入玉米幼芽的分生组织, 病菌侵染最适时期是从种子破口露出白尖到幼芽生长至1.0~1.5 cm时, 幼芽出土前是病菌侵染的关键阶段。因此, 幼芽出土期间的土壤温湿度、播种深度、出苗快慢、土壤中病菌含量等, 与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程度关系密切。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适温为20~25℃, 适宜含水量为18%~20%, 土壤冷凉、干燥有利于病菌侵染。促进幼芽快速出苗、减少病菌侵染机率, 可降低发病率。播种时覆土过厚、保墒不好的地块, 发病率显著高于覆土浅和保墒好的地块。玉米不同品种以及杂交种和自交系间的抗病性差异明显。

3 防治措施

(1) 搞好秋翻整地, 使病菌被翻入深土层, 减轻危害。实施轮作, 尽量避免连作。

(2) 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丝黑穗病的最根本措施。要选择颗粒饱满的新种子, 使玉米出苗快, 生长健壮, 不易感病。

(3) 适时播种, 加强苗期管理。在提高播种质量的基础上, 适时播种, 并加强管理, 促进玉米早生快出苗, 出壮苗, 增强抗病力, 减少被侵染机会[3]。播种后穴内要保持湿润, 保证出苗健全。出苗后应保持表土下层湿润, 特别在抽雄或需水临界期。若缺水或少水, 抽雄吐丝困难, 花粉少, 活力差。因此, 这段时间应及时供应充足的水分, 以保证玉米正常生长所需水分。

查苗补苗:玉米的单株生产力高, 若缺苗, 产量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玉米种下破土后应及时查苗, 如发现生长不齐、缺窝、断行, 应及时做好补苗措施, 并在补后立即淋水保湿, 保证成活率[4]。

间苗定苗:为使玉米的植株生长分布均匀, 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增强光合作用, 减少病虫害, 在玉米苗长到6~7片叶时, 进行间苗、定苗, 留苗量为1株/穴[5]。

中耕除草:苗期对外界条件敏感, 为培育壮苗, 应及早进行中耕, 做到苗旁浅、行间 (窝) 深、疏松土壤填平种穴, 中耕深度5~6 cm, 待苗长到8~9片叶时进行大培土, 促进根系发达和抗倒伏, 培土高应在6~7 cm。在间定苗及中耕时, 根据病株的典型病状, 及时拔除或割除病株, 后期玉米抽穗后黑粉尚未成熟散落前, 及时割除病穗, 并带出田外深埋[6,7]。若用病株喂养牲畜, 牲畜的粪便必须进行沤制腐熟方可进入玉米田或高粱田。

合理施肥:施肥原则上应做到:底肥足、养分全、追肥迅速及时。在4~5片叶时应及时施苗肥 (用进口复合肥、尿素各75 kg/hm2对水淋施) 促壮苗;在8~9片叶时 (即拔节始期) 施好壮秆肥 (用尿素75 kg/hm2或粪水1 t/hm2淋施) , 以促秆、壮穗、大粒多;在11~12片叶时施穗肥, 促穗大粒多;在现蕾期时, 用尿素150 kg/hm2对水淋施。

摘要:介绍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症状、病原, 分析其发生规律, 并提出防治措施, 以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丝黑穗病,发生,防治

参考文献

[1]黄剑秋.沈阳市玉米丝黑穗病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5 (3) :40-47.

[2]赵洪义, 谢全亮, 张格良, 等.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J].河南农业科学, 2001 (6) :33.

[3]李淑兰, 高丽辉, 王东.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4 (6) :53-54.

[4]耿维, 张相波, 季秀荣, 等.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 2005 (10) :18-19.

[5]姜洪彬, 梁世燕.玉米主要病害的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 2010 (8) :39.

[6]韩景红.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原因分析及综合防治对策[J].河南农业, 2010 (8) :22.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篇8

关键词:玉米,丝黑穗病,发生,防治

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 丝黑穗病是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 自1919年首次报道以来, 在我国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对玉米生产危害极大。北方玉米区的流行病害之一就是玉米丝黑穗病, 该病发病重, 发病率高, 产量损失较大, 发病区域广, 须加大防治力度。

1 病原及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一种真菌性病害, 病菌以孢子在土壤、粪肥或种子表面越冬, 当春天温度适宜时萌发产生担孢子, 直接从玉米幼芽的芽鞘、胚轴或幼根侵入, 并到达生长点, 其菌丝随玉米植株生育扩展, 至玉米花芽分化时, 进入花芽和原始穗, 破坏穗部, 形成大量黑粉, 成为丝黑穗。从种子萌动到五叶期都能发病, 以幼芽期侵染率最高, 受侵染的玉米植株叶片上则出现与叶脉平行的黄自色条斑, 节间缩短, 分孽增多, 叶色暗绿挺直, 植株矮化。有的品种雄穗发病有2种类型, 一种是畸形变态型:此时花器畸形, 不形成雄蕊, 颖片呈多叶状, 雄花基部膨大, 内藏黑粉;另一种为整个雄穗变成一个大菌瘿, 外面包被白色薄膜。受害果穗较短, 基部粗顶端尖, 不吐花丝;除苞叶外整个果穗变成黑粉包, 其内混有丝状寄主维管束组织。早期发病的植株多数雌、雄穗同时受害, 晚期发病的仅雌穗受害。雄穗发病的植株, 多半没有雌穗[1,2,3]。

2 发病原因

玉米丝黑穗病是由土壤带菌传病为主的苗期侵染的病害, 特别是幼芽期胚芽侵染率最高, 发病原因主要为土壤、种子带菌, 与气温和品种的抗病性也有一定的关系。

2.1 大型机械收获种子带菌

在制种基地利用大型机械收割、剥穗、脱粒时, 田间少量的病穗致使大量种子带菌。

2.2 病株、病穗未经处理

病株、病穗被随意弃置田间、地头或沟渠内, 随着风雨、灌溉和耕作等, 病菌再次被带入田间, 并扩散到周边的田块;或者农民将病株作饲料喂养牲畜, 使带菌的粪肥再次入田, 引起田间发病。

2.3 耕作制度不合理

秸秆还田、土壤旋耕、玉米连作造成病菌或散落在田间, 或随病残体混入粪肥, 致使田间病菌逐年积累。

2.4 连年种植感病品种

不同的玉米品种, 其抗病性存在很大差异。在同一种植条件下, 高度感病品种病株率可达80%以上, 而中抗品种只有5%~10%, 高抗品种低于5%[4]。盲目追求产量, 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是造成丝黑穗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3 防治方法

3.1 选用抗病品种

玉米对丝黑穗病的抗性因品种而异。利用抗病自交系配制抗病的杂交种用于种植, 引种时要做好抗病性试验, 优先选择推广抗病性强的品种, 淘汰抗病性差的品种[5]。除种植抗病品种外, 发生玉米丝黑穗病的地块, 要实行轮作倒茬, 以减少病原菌。

3.2 田间管理

根据墒情、地势、抗病性、土质和品种生育期, 结合茬口和地块发病轻重, 因地制宜, 灵活掌握播种时间[6]。促进幼芽快速出苗、减少病菌侵染机率。苗期不能干旱少雨, 否则会有利于病菌的侵入。结合定苗和除草及时铲除病苗或可疑病株。

3.3 化学防治

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最有效的方法是药剂拌种或包衣。可以选用烯唑醇、戊唑醇或三唑酮、灭菌唑等三唑类杀菌剂进行拌种或包衣[7,8,9,10];或用药剂进行土壤处理, 例如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4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5~30 kg/hm2, 拌细土300~450 kg/hm2, 在犁地和耙地前, 分2次均匀撒施于田间[11]。

参考文献

[1]王朝阳, 赵荣艳, 孙岩, 等.玉米丝黑穗病突发成灾原因分析及综合治理对策[J].中国植保导刊, 2010 (8) :23-25.

[2]晋齐鸣, 沙洪林, 李红, 等.东北春玉米区玉米丝黑穗病大发生原因及对策[J].玉米科学, 2003, 11 (4) :86-87.

[3]邢跃先, 李凤海, 吴凤新, 等.出苗后干旱对玉米丝黑穗病发病的影响[J].玉米科学, 2007, 15 (2) :127-129.

[4]邢玉伟, 王双喜.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J].种子科技, 2010 (2) :40-42.

[5]李宝英, 郑铁军, 郭玉莲.土壤温湿度及播种期对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影响[J].植物保护, 2006, 32 (2) :61-63.

[6]金大林, 李维东, 李维艳.玉米丝黑穗病无公害防治技术[J].植物保护, 2009 (11) :56-57.

[7]赵晓娟, 肖占国, 霍慧峰, 等.万全县2009年玉米丝黑穗病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村科技, 2011 (1) :27.

[8]苏立霞, 吴景武.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方法[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10 (12) :29.

[9]马钊.玉米黑穗病和丝黑穗病的防治对策[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10 (12) :33.

[10]王桂芳, 宋传华, 王津.玉米丝黑穗病的症状分析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村科技, 2010 (21) :24.

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技术 篇9

关键词:玉米种;衣剂;丝黑穗病;防效

中图分类号: S435.131.4+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0-0120-02

收稿日期:2014-01-03

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编号:20090211)。

作者简介:杨丽娜(1981—),女,吉林长春人,硕士,实验师,研究方向为植物病害的综合治理。E-mail:yanglina2004@sina.com.cn。

通信作者:高洁,教授,研究方向为植物病害综合治理。E-mail:jiegao115@126.com。玉米丝黑穗病(Sporisorium reilianum)是玉米产区的重要病害之一[1],在我国各地的玉米栽培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该病属于绝产型病害,感病果穗全部变为黑粉包,导致颗粒无收,因此病株率即等于损失率。近些年来,随着玉米感病杂交种的推广,连作玉米增多,病害不断蔓延和加重[2]。玉米良种包衣技术始于1985年,推广面积在粮食作物中最大,目前采用种衣剂的包衣技术已经成为防治玉米病虫害的重要措施[3]。

近年来,国内外出现了多种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专用剂型,但是由于所含有效成分种类、含量、加工工艺的不同,防治效果也不相同。因此,本试验比较了来自国内外即将推广的9种玉米种衣剂对玉米丝黑穗病的田间药效,明确了几种玉米种衣剂的田间药效及对玉米的安全性和最佳使用剂量,以期为其更好地利用和推广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药剂

300 g/L灭菌唑悬浮种衣剂[BASF(中国)有限公司];60 g/L 戊唑醇悬浮种衣剂、2%戊唑醇湿拌种剂[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6%甲霜灵·戊唑醇悬浮种衣剂、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400 g/L福·萎悬浮种衣剂(吉林省八达农药有限公司);11%戊唑·福美双悬浮种衣剂(安徽省六安市种子公司安丰种衣剂厂);20.6%丁硫·福·戊悬浮种衣剂(邳州市金地农化有限公司);17%克·福·唑醇悬浮种衣剂(吉农高薪股份有限公司农药分公司)

1.2试验材料与试验地概况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4次重复,小区面积为25 m2(行长10 m,4条垄)。

1.4试验方法

按药种比将各定量药剂(有的需要稀释)沿杯壁加入大烧杯内,称取相应量的种子加入。然后用1只手握住烧杯口,沿顺时针方向甩转直至药剂与种子充分混合均匀,杯壁内侧干净无药为止,阴干后播种。播种深度3 cm,每穴播种数一致,每穴3粒,然后在其上撒播100 g 0.1%黑穗病菌土,脚踩后覆土即可。

1.5田间试验调查方法

1.5.1包衣效果及室内发芽试验将拌好并阴干的种子按每个处理4次重复、每次重复50粒种子的标准置于有多层滤纸的培养皿内,放在30 ℃温箱中进行发芽试验。3 d后测定发芽势,7 d后测定发芽率。

1.5.2药害调查从玉米发芽、出苗到生育期结束,随时注意观察玉米的生长情况及是否有药害发生。

1.5.3出苗期和出苗率调查玉米出苗期,当玉米到3叶1心时,调查各小区所有玉米的出苗情况,记录出苗株数,计算出苗率。

1.5.4丝黑穗病发病情况调查在8月中旬调查每小区全部植株的丝黑穗病发病情况,记录病株数,计算发病率及防治效果。

1.5.5产量测定成熟时在全小区内收获玉米,晾干脱粒后单独称重,计算产量及增产率。

2结果与分析

2.1包衣效果、室内发芽结果、出苗期和出苗率调查结果

经观察发现,各种药剂均包被均匀,且不易脱落。由表1可以看出,300 g/L灭菌唑悬浮种衣剂、11%戊唑·福美双悬浮种衣剂、2%戊唑醇湿拌种剂处理的效果均较好,且发芽势、发芽率、出苗率均在90%以上;与对照相比,各处理对玉米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均无不良影响,各个处理的种子发芽势均略高于空白对照或相当;60 g/L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处理的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略高于其他药剂处理;各处理的出苗率为8993%~95.07%,均高于空白对照。

2.2药害情况

3结论与讨论

3.1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9种玉米种衣剂对玉米生长无不良影响,

表3各处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且无药害发生,对玉米产量都有较好的增产效果。9种玉米

种衣剂中,除吉林省八达农药有限公司生产的400 g/L福·萎悬浮种衣剂在试验处理剂量200 g拌100 kg种子的情况下对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效不理想,仅为49.61%外,其余8种玉米种衣剂对玉米丝黑穗的防效均显著:BASF(中国)有限公司生产的300 g/L灭菌唑悬浮种衣剂防效最好,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生产的2%戊唑醇湿拌种剂次之,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生产的60g/L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再次之,其后依次为吉林省八达农药有限公司生产的6%甲霜灵·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吉林省八达农药有限公司生产的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安徽省六安市种子公司安丰种衣剂厂生产的11%戊唑·福美双悬浮种衣剂、吉农高薪股份有限公司农药分公司生产的17%克·福·唑醇悬浮种衣剂、邳州市金地农化有限公司生产的20.6%丁硫·福·戊悬种衣剂。

3.2讨论

综上所述,除吉林省八达农药有限公司生产的400 g/L福·萎悬浮种衣剂因防效较低,最好不要用于防治丝黑穗病以外,其他8种种衣剂均有很好的增产效果,且对作物安全。其中BASF(中国)有限公司生产的300g/L灭菌唑悬浮种衣剂在试验处理剂量200 mL拌100 kg种子的情况下,对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效最为好,应当成为当前种子生产部门的首选。

本试验所比较的药剂均为三唑类杀菌剂,而研究表明,三唑类杀菌剂对作物出苗及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如遇低温、多雨年份,应根据情况调整播期,适当晚播,并且严格按规定的剂量使用。因本试验所比较的药剂有的含有其他成分,对地下害虫、茎基腐病也有效果,使用时应根据本地病虫情况适当选用。

参考文献:

[1]董金皋.农业植物病理学 北方本[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李金玉.种衣剂良种包衣技术要点[J]. 农药,1999,38(6):38-40.

[3]刘志恒.玉米丝黑穗病[J]. 新农业,2003(8):40-41.

试论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篇10

1 症状

病株果穗有的不吐花丝,形状短胖,基部较粗,顶端较尖,苞叶完整,但果穗内部充满黑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冬孢子。后期苞叶破裂,露出黑粉,黑粉多黏结成块,不易飞散。黑粉间夹着有丝状的玉米维管束残余。还有的病果穗失去原形,严重畸形,成“刺猬头”状。

雄穗发病有两种症状类型:其一,雄穗上单个小穗变为菌瘿。此时花器畸形,不形成雄蕊,颖片因受刺激而变为叶状,雄花基部膨大,内藏黑粉。其二,整个雄穗变成一个大菌瘿,外面包被白色薄膜。薄膜破裂后,黑粉外露。黑粉常黏结成块,不易分散。

早期发病的植株多数果穗和雄穗都表现症状,晚期发病的仅果穗表现症状,雄穗正常。雄穗发病的植株,多半没有果穗。另外,玉米苗期还会出现多种全株性症状。有的病株矮小,弯曲,叶片簇生,叶色暗绿,叶片中肋两侧出现黄白色条斑;有的节间短缩,植株矮化,叶片丛生,果穗增多,每个叶腋都长出黑穗;有的分蘖异常增多,以后每个分蘖顶部长出黑穗。苗期症状多变而不稳定,可因品种、病菌、环境条件不同而发生变化。

2 发病原因

2.1 土壤带菌

玉米连作,使在土壤中可存活2~3年的玉米丝黑穗病菌日积月累,造成土壤大量带菌。

2.2 肥料带菌

用带菌的秸秆饲喂牲畜,而丝黑穗病的厚垣孢子经牲畜的肠胃后仍可存活,致使粪肥带菌;用带菌的秸秆沤粪,未经充分腐熟,孢子也仍有活力;秸秆直接还田,使病菌随着植株全部还入了田间。

2.3 病株处理方法不当

病株处理不彻底,随意堆放在田间地头,有的农户只注意拔除发病雄穗,而忽视发病的雌穗;有的农户将病株随意放入牛栏。这些做法增加了田间菌源量。

2.4 品种抗病性低

连年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是造成丝黑穗病大发生的主要原因。玉米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很大,在同一接种条件下,高度感病品种病株率可达80%以上,而中抗品种不过50%~10%,高抗品种不过5%。盲目追求产量,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是造成丝黑穗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2.5 春季低温干旱

春播多数情况是低温干旱,玉米出苗时间长,幼苗生长缓慢,会给病原菌创造更多的侵染机会。此外,整地质量差,失墒快,也会导致土壤偏干,给病原菌侵入创造有利条件。

3 防治措施

3.1 选用优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丝黑穗病的最根本措施。不同玉米品种对玉米丝黑穗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各地应结合实际选用抗病品种,如吉单618、龙单10号等。同时要选择颗粒饱满的新种子,这样玉米出苗快、生长健壮、不易感病。

3.2 减少田间菌源

3.2.1 合理轮作

做好种植业结构调整,实行玉米与豆类、薯类或瓜菜类作物3a以上的轮作倒茬,避免因连作或倒茬不及时而导致病情加重。

3.2.2 肥料处理

不用带菌的玉米秸秆作饲料;粪肥要经过高温发酵,充分腐熟,并用药剂进行喷洒;发病区禁止秸秆还田。

3.2.3 拔除病株

苗期表现典型症状的,结合除草在定苗前铲除病苗和可疑苗。苗期不显症状或症状不易识别时,在喇叭口期显症明显时,及时砍除病株。玉米抽穗后,在菌瘿中的冬孢子成熟散落前,及时砍除病株。玉米收获后的病残组织要及时处理,压低菌源。

3.3 改进栽培管理措施

3.3.1 调整播期和提高播种质量

适当推迟播期;播前选种、晒种提高种子发芽势;精细整地,适当浅播,足墒下种。这些措施均可促进快出苗、出壮苗,减少病原菌的侵染机会,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3.3.2 适当采用地膜覆盖技术

地膜覆盖可提高地温,保持土壤水分,使玉米出苗和生育加快,从而减少发病机会。

3.3.4 药剂防治

上一篇:蒸汽利用下一篇:发展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