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散黑穗病

2024-07-03

小麦散黑穗病(共5篇)

小麦散黑穗病 篇1

1 防治原则

全面贯彻执行“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为主, 化学防治为辅的绿色防治原则。

2 症状

小麦散黑穗主要为害穗部, 病株抽穗较健穗早, 最初病小穗外面包一层灰色薄膜, 成熟后破裂, 散出黑粉 (病菌的厚垣孢子) , 黑粉吹散后, 只残留裸露的穗轴。病穗上的小穗全部被毁或部分被毁, 仅上部残留阔数健穗。一般主茎、分蘖都出现病穗, 但在抗病品种上有的分蘖不发病。

3 病原

小麦散黑穗又称散黑粉菌, 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异名厚垣孢子球形, 褐色, 一边色稍浅, 表面布满细刺, 厚垣孢子萌发温限5—35℃, 以20—25℃最适。萌发时生先菌丝, 不产生担孢子。侵害小麦, 引致散黑穗病, 该菌有寄主专化现象, 小麦上的病菌不能侵染大麦, 但大麦上的病菌能侵染小麦。厚垣孢子萌发, 只产生四个细胞的担子, 不产生担孢子。

4 传播途径

散黑穗病是花器侵染病害, 一年只侵染一次。带菌种子是病害传播的唯一途径。病菌以菌丝潜伏在种子胚内, 外表不显症。当带菌种子萌发时, 潜付的菌丝也开始萌发, 随小麦生长发育经生长点向上发展, 侵入穗原基。孕穗时, 菌丝体迅速发展, 使麦穗变为黑粉。厚垣孢子随风落在扬花期的健穗上, 落在湿润的柱头上萌发产生先菌丝, 先菌丝产生4个细胞分别生出丝状结合管, 异性结合后形成双核侵染丝侵入子房, 在珠被未硬化前进入胚珠, 潜伏其中, 种子成熟时, 菌丝胞膜略加厚, 在其中休眠, 当年不表现症状, 次年发病, 并侵入第二年的种子潜伏, 完成侵染循环;肥料带菌是散黑穗病另一个传播途径, 用麦场土垫圈, 用病麦秸秆饲喂牲畜, 特别以带菌肥料做种肥发病率很高;土壤带菌也是散黑穗病传播的一个途径, 收割时病粒落入田间或病菌被风吹到附近田块, 造成土壤污染。

5 发病条件

刚产生厚垣孢子24小时后即能萌发, 温度范围5~35℃, 最适20~25℃。厚垣孢子在田间仅能存活几周, 没有越冬 (或越夏) 的可能性。小麦扬花期空气湿度大, 常阴雨天利于孢子萌发侵入, 形居病种子多, 翌年发病重。

6 小麦散黑穗病防治

6.1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和无病种子田;平衡施肥合理灌溉培育壮苗;调整耕作栽培措施:春麦播种不要过早、过深, 合理轮作等。

6.2 浸种

6.2.1 变温浸种

先将麦种用冷水预浸4~6小时, 涝出后用52~55℃温水浸1~2分钟, 使种子温度升到50℃, 再捞出放入56℃温水中, 使水温降至55℃浸5分钟, 随即迅速捞出经冷水冷却后晾干播种。

6.2.2 恒温浸种

把麦种置于50~55℃热水中, 立刻搅拌, 使水温迅速稳定至45℃, 浸3小时后捞出, 移入冷水中冷却, 晾干后播种。

6.2.2 石灰水浸种

用优质生石灰0.5kg, 溶在50 kg水中, 滤去渣滓后静浸选好的麦种30 kg, 要求水面高出种子10~15cm, 种子厚度不超过66 cm, 浸泡时间气温20℃浸3~5 d, 气温25℃浸2~3 d, 30℃浸1 d即可, 浸种以后不再用清水中洗, 摊开晾干后即可播种。

6.3 拌种

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用种子量的0.2%拌种, 或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用种子量的0.3%拌种, 或用75%萎锈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63%拌种, 或用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0.1kg, 拌麦种50kg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0.1kg, 对水5kg, 拌麦种50kg, 拌后堆闷6小时。

6.4 土壤消毒

播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2 kg/667m2~1.5 kg/667 m2, 加细土30 kg/667 m2~50 kg/667 m2, 翻入土中进行土壤处理;或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2 kg/667 m2~1.5 kg/667 m2, 加细30 kg/667 m2~50 kg/667m2, 翻入土中进行土壤处理。

摘要:本人通过多年在基层的研究与探索, 总结出无公害农产品小麦散黑穗病的防治原则防治的技术要点。

关键词:小麦,散黑穗病,防治技术

小麦散黑穗病 篇2

1 材料和方法

Orius6FS由以色列马克西姆化学公司生产, 2%立克秀湿拌种剂由德国拜耳公司生产。供试小麦品种为北-178。

试验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地进行, 设5个处理。处理1为Orius6FS15g拌种100kg, 处理2为Orius6FS30g拌种100kg, 处理3为Orius6FS45g拌种100kg, 处理4为对照药剂2%立克秀湿拌种剂100g拌种100kg, 处理5为空白对照。小区长6m, 宽2.8m (4垄) , 面积16.8m2。4次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

施药方式为种子处理, 于播种前1d, 分别按各处理药量, 将定量种子与定量药剂放入拌种瓶中混拌均匀晾干, 4月17日播种, 播量210kg/hm2, 垄上双行。适时调查出苗期, 5月11日调查出苗率;小麦乳熟期调查每小区的总株数和散黑穗病株数, 计算病株率和防效;成熟后按小区实收测产。

2 结果与分析

Orius6FS防治小麦散黑穗病试验结果见表1。

a.各处理出苗期未表现出差异, 均为4月28日。

b.各药剂处理均无药害发生, 生长正常。处理1、2、3出苗率分别为84.8%、86.3%和84.5%, 处理4出苗率为83.8%, 空白对照出苗率为83.8%。

c.小麦散黑穗发病率, 在空白对照散黑穗发病率平均为4.57%的情况下, 使用Orius6FS的处理1、2、3发病率分别为0.04%、0和0, 防治效果分别为99.1%、100%和100%, 处理4 (对照药剂2%立克秀湿拌种剂) 发病率也为0, 防效100%。经方差分析, Orius6FS的3个处理间及与对照药剂处理发病率无差异, 但与空白对照的发病率差异极显著。

d.使用Orius6FSR的3个处理分别比空白对照增产9.2%、15.0%和13.8%, 对照药剂2%立克秀湿拌种剂处理的增产率为10.7%。

3 小结

各处理小麦生长正常, 无药害发生, Orius6FS防治小麦散黑穗病的防效为99.1%~100%, 增产率为9.2%~15.0%。建议生产中用Orius6FS15~30g拌种100kg防治小麦散黑穗病。

参考文献

[1]曹春梅, 白全江, 孔庆全, 等.6%福立种衣剂防治麦类黑穗病田间药效试验[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2 (1) :16-17.

[2]李正春, 李秀明, 乔海明, 等.新型内吸杀菌剂———速保利防治小麦散黑穗病试验初报[J].内蒙古农业科技, 1998 (2) :22-23.

[3]张润蓉, 张玉花.小麦散黑穗病防治技术[J].植保科技, 2008 (1) :45.

[4]郑君民, 李秀芹.立克秀拌种防治小麦散黑穗病试验[J].中国农技推广, 2002 (6) :37.

浅谈小麦腥黑穗病 篇3

1 分类及危害

小麦腥黑穗病是由腥黑穗菌引发的一类真菌病害,又称霉霉麦,乌麦,黑疸等,因其带有臭鱼腥味,故被称作腥黑穗病。引发小麦腥黑穗病的病原真菌主要包括网腥黑穗病菌、光(丸)腥黑穗病菌、矮腥黑穗病菌,前2者引起的病害一般称为普通腥黑穗病,后者可单独引起矮腥黑穗病。

小麦腥黑穗病病原菌既能通过种子进行传播,又能在土壤中不断累积,可潜伏3~5a才引发病害,适宜条件下甚至可以保留感染能力近10a。一旦发病,将会严重危害小麦生产,轻者影响面粉质量,重者减产可达25%~90%,甚至绝收,危害后果难以估测。

2 发病症状

小麦腥黑穗病的症状主要体现在穗部,其次在茎、叶等部位。病株一般分蘖较多,比健株矮;病穗比较短、直立。当健穗变黄时,病穗颜色较健穗深,初为灰绿色,后为灰白色;颖片略张开,部分病粒(称菌瘤)外露,病粒粗短,初为暗绿色,后为灰白色,外有1层灰褐色薄膜包裹,内有黑褐色粉末,即病菌的厚垣抱子,厚垣孢子内含有剧毒性的三甲胺,呈鱼腥味。

3 发病规律

小麦腥黑穗病属于系统侵染型病害,苗期受侵染,后期才体现病症,1a侵染1次,无再侵染。因此,幼苗出土之前的土壤环境条件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3.1 土壤温度对病害的影响

小麦腥黑穗病病菌侵染幼苗的最佳温度为9~12℃,最低温度为5℃,最高温度为20℃。土壤温度较低时,病菌更易侵染,同时,麦苗出土慢也为病菌提供了更多的侵染机会。因此,春小麦宜迟播,冬小麦宜早播,减少病菌侵染,减轻病害的发生。

3.2 土壤湿度对病害的影响

水分和氧气对小麦腥黑穗病病菌抱子的萌发缺一不可。土壤湿度较低时,因为水分不足,会抑制抱子发芽;相反,当土壤湿度较高时,氧气不足又会限制抱子萌发。通常,土壤湿度小于40%时,抱子萌发侵染较为严重,会加重病害的发生。

3.3 地下害虫对病害的影响

当麦田内地下害虫为害较严重时,腥黑穗病往往发病较严重。在芽鞘未出土前,病菌可以侵染健全的幼苗;在第1真叶展开之后,病菌只有通过伤口才能侵染麦苗,而且侵入的菌丝,只能侵染新生的生长点和蘖芽。

3.4 播种深浅对病害的影响

播种深浅宜适度。播种较深时,麦苗不易出土;光照时间长,均有利于病菌侵染,发病率提高。

4 防治措施

4.1 加强检疫,选用无病良种

在种子调运过程中,严格执行种子检疫条例,认真做好检验工作。选用无病害的田块留种;播种的种子要在精选后严格进行消毒;杜绝自行留种、串换麦种,选用从正规渠道采购的包衣。

4.2 适时播种,合理施肥

尽量做到适时播种,春小麦避免早播,冬小麦避免迟播。播种时可以选用硫酸铰等速效肥作为种肥,促使幼苗出土,减少病菌侵染。冬小麦播种时,可以施1次长效碳酸氢氨作为基肥,满足小麦生长需求,降低发病率。

4.3 合理轮作倒茬

小麦腥黑穗病发病区应尽可能的实行轮作倒茬,可结合当地习惯,改种马铃薯、红薯、蔬菜等作物5a以上。

4.4 药剂拌种

发病地区可有针对性地选用15%三哩酮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2%拌种;或6%立克秀悬浮种衣剂按种子量的0.8%拌种;或15%羟锈宁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2%拌种,拌后堆闷6h,随播随拌。

4.5 土壤药剂处理

可选用40%五氯硝基苯1.5kg/hm2;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1.5)kg/hm2;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3)kg/hm2;加50 kg细干土,搅拌均匀后制成毒土,在犁地后随肥均匀撒在地表,进行土壤消毒,随后播种。

4.6 收割前后防治

个别麦苗发病的田块,要及时拔除病株,集中烧毁处理;发病较轻的田块,要剪除病穗,加以烧毁,单收单打,烧毁一切病残体;病株率达到20%以上的田块,应集中焚烧或深埋病株;发病较重的田块,集中堆放病株后烧毁,做到全田彻底销毁。

参考文献

[1]王海旺.小麦腥黑穗病的发生及防治对策[J].天津农林科技,2012(4):39-41.

[2]李丽霞,夏明聪,张玉乐.小麦腥黑穗病的发生及防治[J].种业导刊,2015(10):25-26.

[3]郝青梅.小麦黑穗病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2010(12):49.

[4]魏俊侠,杨和平,张渭薇,等.小麦腥黑穗病种子处理药剂筛选试验[J].陕西农业科学,2013,59(2):94-9.

小麦腥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篇4

一、危害症状

小麦腥黑穗病是小麦重大病虫害之一。病株主要表现:比健株矮, 病穗较短, 颜色较健穗深, 颖壳略向外张开, 部分病粒露出。小麦受害后, 一般全穗均变成病粒, 病粒较健粒短肥, 初为暗绿色, 后变为灰白色, 表面包有一层灰褐色薄膜, 内充满黑粉, 病粒破裂后, 灰黑色, 散发鱼腥臭味。

二、发病规律

病菌以厚垣孢子附在种子外表或混入粪肥、土壤中越冬或越夏。当种子发芽时, 厚垣孢子也随即萌发, 厚垣孢子先产生先菌丝, 其顶端生6~8个线状担孢子, 不同性别担孢子在先菌丝上呈“H”状结合, 然后萌发为较细的双核侵染线。从芽鞘侵入麦苗并到达生长点, 后以菌丝体形态随小麦而发育, 到孕穗期, 侵入子房, 破坏花器, 抽穗时在麦粒内形成菌瘿即病原菌的厚垣孢子。小麦腥黑穗病菌的厚垣孢子能在水中萌发, 有机肥浸出液对其萌发有刺激作用。萌发适温16~20℃。病菌侵入麦苗温度5~20℃, 最适9~12℃。湿润土壤 (土壤持水量40%以下) 有利于孢子萌发和侵染。一般播种较深, 不利于麦苗出土, 增加病菌侵染机会, 病害加重发生。

三、发病原因

发生此病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由于去年小麦播期持续降雨, 土壤含水量大, 播期推迟, 利于此病害发生和流行;二是农民多年自留种子, 利于此病害传播;三是农户播期没有药剂拌种, 白籽下种或只拌杀虫剂, 没有拌杀菌剂, 利于孢子侵染。

四、防治措施

1. 农业防治。

小麦宜适期播种, 播深3~5厘米。基施腐熟的农家肥 (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农家肥) 2~3方, 45%复合肥40~50千克、锌肥1~2千克, 可满足整个生长季节需要, 减少发病。

2. 种子处理。

亩用2.5%适乐时10~20克或用2%立克秀10~15克进行药剂拌种, 用时加少量水调成糊状与10千克麦种混匀, 晾干后播种。也可用种子重量的0.15%~0.2%的20%三唑酮 (粉锈宁) 或0.2%的50%多菌灵或0.2%的70%甲基硫菌灵 (甲基托布津) 或等药剂拌种和闷种。

3. 选择良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病害发生最有效的措施之一。种植时可选择抽穗一致、花药残留时间短、灌浆速度快的抗病性强的品种播种。如:良星99、晋麦22、晋麦84、舜麦1718等。

4. 加强田间管理。

加强麦田管理, 适期播种;及时清理田间杂草、前茬作物残体, 整好地;培育壮苗, 配方施肥, 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推广小麦氮肥后移技术;合理灌溉, 确保小麦抽穗开花整齐一致, 搞好后期“三喷”。

5. 做好病害预测预报。

根据天气预报, 若未来有持续3天以上的小到中雨, 必须在雨前3天内进行喷药保护;当雨量超过30毫米时, 也要提前喷药保护, 并且在天晴露水干后再进行喷药防治。

6. 药剂防治。

在小麦返青期、小麦扬花灌浆期可选用50%多菌灵1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预防喷雾, 药后若遇高温、高湿天气, 隔5~7天再喷一次。注意对准小麦穗部和上部叶片均匀喷雾, 遇雨补喷, 可结合后期“三喷”防治小麦蚜虫、红蜘蛛和吸浆虫等虫害。

五、小结

小麦白穗病的防治(下) 篇5

3. 根腐病。

根腐病的主要症状是茎基部、根及分蘖节褐变, 病部组织逐渐坏死且着生黑色霉状物, 最后根系腐朽。叶片染病时出现褐色病斑, 后枯黄而死;穗部发病时出现褐斑和白穗。防治该病时, 每667平方米可用20%粉锈宁乳油50毫升或4.5%玉麦菌水剂35克, 兑水50千克喷雾, 7~10天后再喷1次。喷药时需喷匀喷透, 使药液充分浸透根茎部, 以提高防治效果。

4. 赤霉病。

前期发病表现为苗腐、茎腐, 后期发病表现为穗腐。穗腐初发生时, 小穗颖壳上出现水浸状淡褐色病斑, 逐渐扩展后, 在颖壳合缝处或小穗基部产生粉红色霉层。病菌侵害穗轴或穗茎后, 使上部小穗枯死形成白穗, 导致子粒干秕。防治该病时, 可于小麦始花期每667平方米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或40%禾枯灵可湿性粉剂75克, 兑水60千克喷雾, 7天后再喷1次。

5. 干热风危害。

小麦生长后期水分蒸发量大, 若受到干热风危害, 其体内水分就会失衡, 从而导致子粒灌浆受到抑制, 造成小麦提早枯熟出现白穗。可采取的预防措施有:浇好灌浆水、麦黄水, 保证水分供应充足;孕穗至灌浆期结合防治病虫害, 喷施2~3次叶面肥, 如磷酸二氢钾、光合微肥、FA旱地龙等。

6. 灌溉污水。

上一篇:养成科学思维下一篇:汽车进口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