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美术教育(精选12篇)
课外美术教育 篇1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 艺术素质测评将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及教育现代化和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艺术教育纳入学校办学水平综合评价体系。近30年来, 校外美术教育市场越来越大, 家长们从最初满足孩子的爱好上升到科学地培养孩子美学素养的愿景。
一正确认识少儿美术教育的意义
美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观, 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美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 能促进少儿感知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更能促进他们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训练, 还是一种文化的熏陶, 只有在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感悟美术、接受美术, 才能真正感受到美术的魅力和精髓。美术学习对于少儿审美力、鉴赏力、创造力、想象力、感受力的提高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创造美术作品的过程会使少儿掌握表达情绪、诠释事物的另外一种方法, 美术教育能影响少儿一生。
二理性分析课外少儿美术教育中的问题
在少儿学习美术的过程中, 教育机构和家长在认识上的误区、美术教学选择内容的偏差, 都会导致少儿的美术学习道路越来越窄, 对美术的兴趣越来越淡。
第一, 教育机构存在的危机。当前很多课外少儿美术教育机构因为不是公立学校计划招生, 在保证教学环境、师资、课程内容的基础上, 要面临招生的巨大压力, 存在危机感和效益的直接压力令很多教育机构不能坚持办学, 办学大环境的混乱给少儿美术教育带来不好的影响。
第二, 教育机构自身师资、课程内容等软实力欠缺。课外儿童美术教育机构在近几年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 却没有稳定的师资队伍、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日益完善的教学环境做支撑, 往往没多久就因经营惨淡直至倒闭, 给家长在教育机构的选择上带来困惑, 令社会对课外少儿美术教育失去信心。
第三, 家长盲目跟风的不坚定性。一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将年轻的父母们推向儿童教育的误区, 很多家长为了孩子未来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拥有一技之长, 并不重视孩子的自身特点与愿望, 在选择课外教育机构的过程中盲目草率, 这样的学习往往虎头蛇尾, 没有计划性和持续性。
第四, 双方急于求成的功利性。在少儿学习美术的过程中, 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 往往追求速成, 而评价少儿是否获益往往是孤立地、单纯地看他们画得像不像, 而不是美不美, 更不是儿童是否快乐, 这就把妙趣横生、激发孩子灵感的美术课上得死板、枯燥, 令人生烦。
三深入探究课外少儿美术教学对策
第一, 学习初期的兴趣培养。“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知倾向”, 对美的追求与创造是人的天性, 我们人人都是美的追求者, 人人都可以成为美的创造者。新《美术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的“基本理念”中就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进行了说明, “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 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相适应, 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 充分利用美术学科的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第二, 启蒙阶段的自由引导。孩子开始学画最好的年龄为4~6岁, 这个年龄的孩子对点、线非常敏感, 他们的画面里也主要以这两种方式来表达。这个时候学习美术的需求是更多地接触画面、形象、颜色, 简单地表现自己的想法, 开发少儿的想象力、专注力;要从少儿心理的角度出发, 通过他们对颜色、画面的选择与构建来发掘他们的潜力。
第三, 进阶期间的“像与不像”。我们发现, 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 家长和孩子都认为该“见到成效了”, 该“画得像了”, 他们在一张画面中更专注的是对“形”的要求。从少儿生理与心理发育方面来看, 这个要求是正常的, 7~10岁的少儿, 不仅有了完整的思维方式, 而且手脑的配合已经完全协调了, 他们已经可以理解并把形状画得相对准确了。
但是, 单纯将这一阶段的问题围绕像与不像展开, 则是得不偿失的。很多孩子拿着范画一笔一笔地照着画, 挣扎于像与不像之间, 非常焦灼痛苦。教师应鼓励孩子在画画的时候加入自己的主观想象, 只要能抓住所画对象的主要特征就完全可以了。这一阶段最好的课程内容应以他们喜爱的卡通画、线描画为主, 通过对点、线、面、体的全面认识与运用, 完成对美术进阶阶段的培训目标。
第四, 学会欣赏。家长是孩子作品的第一欣赏者, 学会欣赏孩子的作品是每个家长的必修课。正如前文所述, 如果单纯以相似度来评价少儿的画, 我们就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将孩子的手脑局限起来, 将孩子的思维禁锢起来, 他们无法完全掌握教师要求的“技巧”, 不明白教师为何而生气, 在不断地否定与自我否定之后, 慢慢开始排斥、厌烦美术。
所以说, 家长和教师对孩子画面的尝试性理解和发自内心的赞赏要比告诉他们像与不像更令他们兴奋, 更能激发和推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主动性。
“孩子是最伟大的艺术家”, 如何将孩子与生俱来的对美的感受和创造美的天赋通过美术教育得到更好的延伸与发展, 是美术教育工作者应思考的重要问题。
课外美术教育 篇2
一、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书画训练。
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课外文化活动,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挥出来。本学期一开始,就积极组建兴趣小组并开始活动。
每两周组织兴趣小组的学生在美术室活动一次,每次都有每次的训练内容,对学生进行中国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法传授。由于学生具有一定的美术兴趣,学生虽一点基础都没有,对一些基本的技法刚接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绘画水平有了进一定的提高。
二、采取各种方式表优促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提高学生们的训练积极性,也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认识并投入到兴趣小组中来,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我们充分利用各种方式进行书画作品展示,让学生同其他书画爱好者切磋技法、取长补短。表现突出的同学我们给予表扬,达到表优促劣的目的。正因为如此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日俱增。由于学生们的认真学习,知识技能有了进一步地提高。
三、作品效果。
部分学生能很好地运用教师教的线条,自己构图,组织画面进行小幅创作,并且师生共同创作一幅生活中的图形。在这一学期的工作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如知识面不宽,我刚到本校对报名学生不了解,个别学生美术基础差,天赋较差,用笔用墨掌握不好等。在下学期的工作中,将扬长避短,继续努力,进一步搞好这项活动。
四、作品展
积极组织全校学生美术作品班级循环展览,取得良好效果。有效的促进了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
美术课外活动总结
金城街道办事处初级中学
20xx.9.22
美术课外活动总结
一个月过去了了,回顾上个月以来美术小组的活动情况,总结了点经验,特将这一年来的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这个月参加美术兴趣小组的人数与上个月相比有了明显的增多,很多学生是本学期刚刚报名参加,在以前并没有经过相应的培养训练,只是凭着好奇心、兴趣来学,其基本功并没有得到锻炼。这一部分学生与其他美术班学生相比有着一定的差距。为了能做到让他们学到知识,又要满足其他学生,本学期我采用了蜡笔教学
七年级学生很爱画,体验到了绘画的乐趣。八年级学生对线条已经很熟悉,感知色彩成了他们的乐趣,在运用上明白了色彩的调和,对比色的运用等等,,但创作上趋于儿童化。。。。。。
作品上还是八年级的作品好些,,比较具有欣赏性。。。。。
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书画训练,这是提高学生绘画能力的最有效的一种办法。加油!!!!!
美术课外活动总结
课外美术资源的利用与整合 篇3
关键词:美术课外资源;美术教育;利用与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147-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现在的美术教育也要求:学校美术教育应与日常生活、人文活动、社会发展、环境变化紧密结合,并充分吸取本国文化传统以及其他民族文化的营养,从而形成一种既能在美术学科与各学科以及社会之间架起桥梁,又不排除美术学科特性的开放的、符合社会发展以及有利于学习者终身发展的课程。
即:由单纯的学校美术教学,转向充分利用社会文化资源,延伸美术课程。二十一世纪是个信息时代、开放的时代。美术课程体系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是最具生命力,最具挑战和创新的新理念。
一、利用学校资源
学校课程资源主要包括:美术教师、有一定美术特长的学生,以及普遍存在有美术兴趣的广大学生。除此之外,图书馆、音像资料、文化活动场馆、校园环境、文体活动、班级团体活动、校内建筑、绿化、风景等也是学校美术课程资源。
如图书馆资料资源:无论是学生自学或合作学习,还是教师备课、开发新教材,都需要丰富的美术理论书籍、美术教育理论书籍、美术作品集、美术杂志、美术教育杂志、幻灯片、录像带、光盘等。还有展示美术作品的场所。
美术作品既可美化校园,营造艺术氛围,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与鉴赏美术作品的能力。充分利用学校建筑的橱窗、走廊、教室等场所,还有美术专用教室,多媒体教室等。
例:速写《树的画法》的教学资源整合过程:学校周围环境的绿化是美术风景写生的好素材,校内有几棵属于保护对象的梧桐树。梧桐树上密密麻麻的枝叶互相缠绕的造型很有特色。
上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梧桐树的资料,同学们去观察校内梧桐树的生长规律、有的同学到校图书馆翻阅梧桐树的速写作品或有关梧桐树的资料,有的同学利用网络查找有关梧桐树的资料。有的同学用相机把他想画的树拍下来。我也把比较有特色的树的形状拍下,作为课件里的范图。
上课时,在多媒体教室通过电脑在屏幕上播放给大家看,分析树的特征、画法等。同学们也带了不少树的资料来交流,大家看了一目了然。
讲完后,让同学们到校内梧桐树前写生。然后,我利用投影仪进行评讲作业。通过对所需教具的利用、整和,使同学们对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能得到很好的掌握。
二、利用物质资源、人文景观、公共文化设施等
学校美术教育跨越课堂教学的界限,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走出校门,充分利用当地的博物馆、美术馆资源以及更为广阔的自然、人文资源。
如公共文化设施。各地的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设施以及各种私人博物馆。这些文化设施中可以提供大量的美术名作、文物、美术文献资料以及美术讲座等各种美术活动,为中小学美术学科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各地的青少年宫、文化宫也可以为学校美术教育提供多样活动的场所。中小学校应与美术馆、博物馆、青少年宫等携手,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学活动。
当地文物资源以及自然环境资源。例如宗教建筑、园林、名宅等;现代城市的环境艺术,例如公共雕塑、建筑等;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也都是美术课程的资源。美术教师可以根据美术课程的需要,与社区携手,充分利用当地的文物资源以及自然环境,尤其是当地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开发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开展教学活动。
三、利用丰富的民间美术
美术家工作室和美术作坊。参观美术家的工作室,可以了解美术家的思想、生活以及美术作品诞生的过程。访问传统美术作坊,可以了解传统美术制作过程以及蕴涵在其中的深沉的历史、文化。这些都是值得开发与利用的美术课外资源。
师生利用课余期间学习当地民间工艺家刻纸艺术。在培训班学习中,我们领略了刻纸艺术的魅力:刻纸技艺汲取剪纸、堆塑、贴瓷、木刻、雕版、建筑、彩绘等艺术营养,还在拓展题材,讲究构图、意象、线条和装饰性,创造性综合运用描、剪、刻、剔等手法,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
转变教育观念指导课外阅读 篇4
一、课外阅读不是可为可不为的“个人行为”,而是非为不可的“课程要求”
新课程标准是中小学各科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宪法”。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不仅对原来关于语文课外读物的具体篇目做了变动,而且对不同阶段学生的阅读总量做了增加,因此,抓好课外阅读是新课程的要求。然而新课改推进几年来,很多人对课外阅读“无动于衷”,即使有动,也是星星点点、零敲碎打者居多,既无区域推进的“深谋”,也无系统安排的“远虑”。原因之一就是课外阅读被视为可为可不为的教师个人行为,而没有上升到非为不可的课程要求的高度。因此,观念上若没有“个人行为”向“课程要求”的转变,课外阅读的现状就很难有较大改观。
二、课外阅读不是可有可无的“额外负担”,而是与课内学习平起平坐的“分内任务”
“课内学习是硬任务,课外阅读是软指标”“课内学习必须抓紧抓牢,课外阅读可以号召号召”,人们习惯地认为,学生“抠课本”、做作业,那是分内事,是“务正业”,学生一旦看起课外书,则是分外事,是“看闲书”。事实上,课外阅读和课内学习是辩证相关、有机统一的,是互相补充、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二者都是学生基本学习生活的构成部分。根据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对180所中小学,7000多名小学五年级和初中二年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从家庭藏书量看,当家庭藏书量达到50本左右时,两个年级学生的数学、语文、生物等学科的成绩都随着家庭藏书量的增加而上升。每天阅读一定量课外书籍,坚持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学生,各科学业成绩都高于其他学生。我们不妨说,只注重课内学习,不进行课外阅读的学生,实际上是学习生活有严重缺失的学生,因而只能称其为“不完全的学生”。只抓课内学习,不抓课外阅读的学校,实际上是功能失调的学校,因而只能称其为“不完整的学校”。要真正使课外阅读成为“完全学生”的题中应有之义,成为健全学校功能的“义”中应有之事,就必须破除可有可无的“额外负担”观,确定其与课内学习至少是同等重要的“分内任务”观。
三、课外阅读不应是“快餐”式的阅读,而是让经典书籍先入为主的阅读
有学者认为,当今时代差不多成了“读图时代”,阅读文字的人越来越少,孩子们对充满视觉刺激的绘本越来越感兴趣。人类的未来要靠想象力来推动,而最能激发想象力的恰恰是对抽象文字的阅读。暂且不说专家们这种观点是否过激,当下从成人到孩子,要么不读书,要读书则远离经典,往往只满足于入眼不入脑的浅表性阅读,满足于过眼云烟式的娱乐性阅读,满足于缺乏精神营养的快餐式阅读。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著作是中外学者一致公认的实现教育目标的最重要方式。经典著作能够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人类面临哪些重大问题,并为处理这些重大而永恒的问题提供理论模式。经典著作是人类共有的体验和思想浓缩的精华,为我们提供了完善人性的典范、高尚生活的原型、净化灵魂的境界和赏心悦目的美感。“在人们重温柏拉图和莎士比亚的著作时,他们将比其他任何时候生活得更加充实、更加美满,因为阅读经典作品将使之置身于无限深蕴的本质存在,使人忘掉短暂纷杂的现实生活。永恒完善的人性不仅过去存在,而且永远存在,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能够伸展自己探索的指尖触摸到它,这样做将不断完善我们那不完善的人性。”因此,教师应该站在为学生终身负责的高度,引导学生防止和克服快餐阅读“时尚”的影响,学会正确和自主选择文化品位更高的书籍阅读,从而养成以经典阅读为主的习惯。
四、课外阅读不是可今天读或明天读,可此生读或彼生读,而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养成的终身阅读习惯
这里强调的是两个“每”字,一个是每位学生都要读,一个是每天都要读,这是课外阅读指导方略的要旨和灵魂,是要达到的终极目标和理想境界。身为人师,只要还有一名学生不读课外书,就应当放心不下,甚至食不甘味;身为学生,只要哪一天未坚持课外阅读,就应当像失去了什么,甚至坐立不安,这就是我们对读书理想境界的形象描述。就一个学校或一个年级、一个班级而言,如果经过指导后,始终只有一部分学生坚持课外阅读,在这一部分学生中,又只有一部分学生有每天阅读的习惯,那么,这样的指导也无成功可言。有人或许会说,无成功可言是否言重了,可否说是部分成功呢?坦率地说,在课外阅读上,即使教师不做任何工作,不加任何指导,都会有部分学生自发地坚持阅读。因此,只有能够引导学生全员每天阅读才是课外阅读指导的真正成功。只有在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上都能面向全体、对每一位学生都负责的教师,才是对学生终身负责的教师,只有让每位学生坚持每天课外阅读的学校,才是对学生真正关怀的学校。
五、课外阅读不但是扩大学生知识面的阅读,而且是童年时代储蓄、积累的阅读
课外阅读可以增加学生的智力背景(知识面),书读得越多,知识面越广,就越能促进课内学习,使学习生活越来越轻松。所有这些无疑是我们劝读的理由,也是令教师、家长和学生本人能够“动心”的理由。然而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意义不仅仅在知识层面,人的一生不仅需要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更需要精神尤其是童年精神的储备。由于人的生命底色是在童年时代铺就的,所以童年并不只是作为一个阶段而存在,并不只是一种过去时,而是覆盖和影响着人的一生。爱因斯坦说,他的成功不过是把童年时的问题和兴趣一直保存下来。“童心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年龄的界限,在一生中发挥着神奇的力量。”“如果拥有快乐、饱满的童年,就为今后的人生奠定了一个安全的精神基础。如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亏欠’了孩子的童年,如果社会不能善待孩子的童年,他们长大成人后有可能不会善待社会。”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让孩子们储蓄自己的童年积累。储蓄童年积累的途径有接触大自然、听长辈讲故事、与同伴玩游戏等,除此之外,最好的、最长效的途径就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鉴于此,有人说,教育的全部问题可以归结为读书问题,得阅读者得天下,一个学校的成败是培养学生阅读的成败。
六、课外阅读指导不单是语文教师的事,也是所有学科教师的共同使命
美术(课外活动总结) 篇5
美术兴趣小组一直是我校体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同学通过课余的学习,实现了他们心中的美术梦想。
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即将结束,回顾这段时间来美术小组的活动情况,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为了下学期能更好的开展兴趣小组,特将这学期的活动情况总结如下,以便以后能做到取长补短,有所提高。
一、培养了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丰富了校园的课余生活
参加美术兴趣小组的同学都有这么一个感受:以前画画只是应付老师的作业,有时甚至是为了向爸爸妈妈“交差”。但通过学习他们意识到他们不再是被动的而是变成主动的学习,他们的学习能够自觉完成了而且还能头头是道地向同学介绍他所学习到的知识。在他们的影响下更多的学生想参加兴趣小组特别是初一年级尤为突出。
从素质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他们的生活不在仅限于课堂上,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乐趣,更有兴趣学习了。
二、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书画训练,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为提高学生们的训练积极性,也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认识并投入到兴趣小组中来,我们利用每星期三晚上的时间指导初一至初三的学生参加美术兴趣小组活动,主要开设了美术基础课程:石膏几何素描,风景速写等,同时加以一些图案设计,花鸟写意国画等等,学生在兴趣小组中不但学习美术的基本知识,而且更多的是让学生掌握了许多绘画的基本技法,使他们的知识面得到很大的拓展。
当然,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不足,我们期待着我们的工作能够得到更快的完善,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将本着为学生工作的思想更加努力地工作,使我们的学生的素质更好地得到提高。时光流逝,转眼又一个学期过去了。在这个学期的兴趣小组活动中,每一个学生都很积极努力,在绘画水平和审美能力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同时,我从四方面总结了这学期我兴趣小组的教学体会:
一、切实的学习计划
素描兴趣小组成立初,我就决定在成员中选拔几位有一定绘画才能的学生,让他们从小接受绘画的系统训练;而大部分的学生则注重培养他们在绘画上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注意以兴趣引导他们渐渐对绘画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在兴趣小组的活动中,我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他们的个人创意,发挥绘画特有的魅力,使中年级的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了长足进步和发展。
二、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本学期的活动中,我引入了想象绘画和装饰图案设计这两个比较有针对性的内容:一方面,学生对美术书中有关这类的内容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另一方面,让他们从中体验到绘画所带来的乐趣。
同时,我在教学中采用欣赏、模仿、添加、想象、创造等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长足的奋斗目标
有人说,美术组活动就应该以绘画为主,培养学生绘画能力和技巧.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美术组的活动应该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基础上,经过教师的适当指导与培养,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点,使其形成自身的特点。让他们觉得在每次活动中都很开心,都有收获。这才能让学生乐于参与你兴趣小组的活动,才能真正溶入绘画的兴趣中去,使之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在艺术这方热地上,能绽开更多小小的美术之花。
幼儿教育中如何善用课外资源 篇6
1.当前幼儿美术教育在课外美术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幼儿美术教育在课外美术资源利用方面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對课外美术资源的理解有问题。很多幼儿教师都将课外美术资源单纯理解为教材和教师技能技法之外的资源,但这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美术课外资源种类丰富,内容繁多,有文本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等。其次就是幼儿教师对于课外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够。美术的课外资源十分丰富,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还有美术馆、博物馆等。如果教师能够合理安排这些内容,使它们进入课堂,启发学生,会对幼儿的美术启蒙产生巨大的作用,然而目前的教师在这方面做的有限。最后就是教师对课外资源的挖掘力度不够。现在有很多家长都不想让自己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也导致教师被迫开展有助于学生以后升学或得奖的课程,导致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除此之外,很多幼儿教师忽视了消极评价对孩子的影响。幼儿正处于成长重要时期,心灵未成熟,较脆弱。而且在幼儿心中教师的地位比较重要,教师的评价也十分重要,所以教师的消极评价可能会伤害孩子的心灵,甚至使他们对美术产生厌恶。
2.幼儿美术教育使用课外资源的主要方法
2.1利用课外美术资源开展丰富多样的美术活动
幼儿是影响人生方向的重要阶段之一,幼儿园的美术课堂就是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最适合的地方。开展丰富多样的美术活动可以使幼儿时期的孩子经常接触到新鲜事物,获得不同感受,从而能够从中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实现个性化成长。
2.2利用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资源进行美术教育
传统文化经过历史长河的沉淀,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资源。虽然对于幼儿来说无法完全领会传统文化的精髓,但也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美的魅力。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利用传统文化开展课堂活动不但可以让幼儿接触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还能宣传传统文化,促进传统文化的延续。在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开展课外活动时,针对难以在课堂中实现的文化,比如皮影、京剧、越剧等,可以通过给幼儿播放多媒体文件,使孩子在声音和画面两个维度上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除此之外,为了增加孩子的参与感,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开展一些具有动手性的课堂活动,比如剪纸、编中国结等。这些活动既训练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又使他们充分接触传统文化,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丰富他们对美的体会。
2.3利用自然风光进行美术教育
新课程提倡教师充分引导学生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以丰富孩子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而就美术学科的特殊性而言,其本身就是通过艺术的手段再现现实生活,其范围极广,从自然界的花草树木到社会中人的各种特征,其中,自然风光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教师应积极带领孩子们,走进自然,去山坡,去林间,去海边,去田园,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捕捉生活中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用自己的想象丰富现实的画面,使孩子能够在趣味中学习。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大多数教师依然将美术作为复制现实世界的方法,过于追求技能技巧,而完全忽略了美术的真正内涵。在艺术的世界里,创意和内涵才是成功的关键。所以教师在幼儿园不应该阻止孩子们充满童趣的想法,而是应该积极引导他们展现自己的个性。所以教师在安排课堂任务时可以摒弃以往的模式,而是采用开放式的任务安排,让孩子自己确定自己的内容、颜色、布局等,使他们能够大胆想象,在自由自主的美术活动中体验美的魅力。比如教师可以给孩子提供各种非传统的美术材料,比如形状各异的石头、麦秸秆、海螺、树枝、贝壳等,让孩子利用这些材料自由创作出自己的作品。但是对于幼儿来说重要的并不是最终的作品结果,而是美术活动的过程,所以教师在评价幼儿美术作品时调整强调技能化及标准化的倾向,而需要注意孩子的情感表现和个性,避免使用消极评价。
3.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美术教育应将课堂延伸到教室外,令孩子能够接触丰富多彩的世界,为他们提供一个广阔、新颖的探索和创造空间。对于幼儿来说,教师在教育中需要摒弃传统陈旧乏味的模式,而是给孩子更大的自由,使他们具有足够的想象空间,并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开展课外活动,创新教育模式 篇7
作为教学的主导, 如何创新教育方式, 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是值得每位英语教师认真思考的课题。初中英语课外活动要如何开展呢?在此, 我将结合多年的实践来谈一下我的做法与观点。
一、课外活动的开展原则
1. 目的明确, 计划合理。
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 围绕目标, 综合考虑, 合理安排时间、地点和形式等等。活动内容要和课堂紧密相连, 同时要贴近学生生活, 不能天马行空。建议发动学生参与制定, 统筹谋划。同时还应该做好活动备案, 预设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2. 趣味性高, 操作性强。
“以趣激情, 寓教于乐”是开展课外活动的重要原则。设计活动时, 要认真考虑学生的兴趣点和个体差异, 制定有吸引力的可操作性的活动。以学生为主体, 以活动为主线, 让学生面对活动能感受到趣味性和可行性, 乐于围绕活动进行探究与实践。
3. 及时总结, 多向鼓励。在每次活动结束后教师都要及时的总结, 肯定取得的成绩, 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分析纠正, 以利提高。教师可以在活动开展之前就提出奖励策略, 之后及时兑现, 言必行, 行必果。
我在班级墙报栏设置“英语明星榜”, 定期评出各项活动的明星。由于身为班主任, 家校沟通更为方便, 所以, 我利用和家长沟通交流的每个契机, 把每次活动的视频和图片的公布在班级主页上。家长通过网站了解孩子, 学生通过网站展示自己, 在有形中提升了学生的自豪感, 增强了教育的合力和班级的凝聚力。
二、课外活动的开展形式
1. 个体活动。
个体活动的形式多样, 可以涵盖听说读写各个方面, 比如收听英文广播, 阅读英语课外书籍, 观看英文电影, 写英文日记, 进行每日英语新闻播报。为更好地达到活动目标, 教师要努力创设各种平台, 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成果和收获。在学习爱好和特长等话题时, 举办才艺展, 收藏展。在学习与家庭相关话题时, 举办家庭图片展, 家居图片展。学习祝福话题时, 鼓励学生自己制作明信片, 生日贺卡, 圣诞贺卡等等。
课外活动力求和课堂活动融为一体, 比如, 我通常利用每节课的值日报告时间, 安排“Show Time”、“Daily Report”、“Fun Time”等栏目, 让学生课前五分钟介绍自己阅读的英语故事、新闻、笑话等;为增加课外知识的广度与深度, 定期放映适合初中生的的影片, 让学生了解英美文化知识, 减少因文化差异引起的阅读误差。原声模仿秀是大家“喜闻乐践”的活动, 每周选定一段较简单的英文电影录音, 学生模仿表演。长此以往, 形式多样, 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的课外活动会逐渐转化为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
2. 群组活动。
群组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及创新能力。群组可大可小, 可以是两三人, 也可以是七八人, 甚至是全班活动。形式也是不拘一格, 可以是游戏, 也可以是竞赛或演出。场地可以是操场, 宿舍, 餐厅甚至是公园, 山地或者海边, 所谓因地制宜, 因材施教。形散而神不散, 活动要时刻围绕目标, 在学生自主发挥的同时, 教师也要进行细节方面的指导, 活动内容必须和课堂教学有紧密的联系, 要真实、自然, 增加学生的语言实践, 切实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故事接龙, 猜猜看, 歌曲对唱是我们经常举办的游戏类活动。最简单有趣的就是猜单词了, 一个人用英语解说, 另一个人猜出这个单词。班级英语周报巡展是以小组为单位, 每周一组, 采编完成后, 由班级评委会评定打分。主题演讲赛, 辩论赛提升了学生规范性运用语言的能力。圣诞之夜和英语灯谜是每年一次的重头戏, 群策群力, 在欢笑中丰富知识, 喜获奖品。在那个氛围当中, 学生不是机械的为了说而说, 而是为了交流而说, 这才是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操作性活动也颇受学生欢迎, 在学习“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一单元时, 教室变成了厨房, 有人用英语发出指令, 其他同学按指令一步一步的认真制作, 而后美滋滋的享受自己的劳动果实。设身处地, 将语言学习放到最自然的一种状态去学, 要比在纸上谈兵的课堂讲解效果肯定好的多。大家最喜欢的还是英语剧社的演出, 话题贴近生活, 语言丰富有趣, 学生扮相可爱。由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局限性, 这项活动需要教师的鼎力协助,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请外教教师协助完成。
斯宾塞说过:“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学生自己进行探讨, 自己去推论。应该给他们讲的少些, 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尽量多些。”在课堂之外, 创设多样的语言学习环境是英语学习不可或缺的辅助条件, 内外交融, 相辅相成。实践能使枯燥乏味的英语变得乐趣无穷, 让学生体验“活”的知识, 将学生在课堂的机械学习变为有机的探究学习, 从而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学习潜能, 让学生在展示个性和能力的舞台上巩固课堂和课本上的知识, 拓宽学生的视野, 享受学习的乐趣。
摘要:《新课标》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突出语言的实践性, 强调在用中学, 学中用。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 多样的语言学习环境是英语学习不可或缺的辅助条件。把握课外活动的开展原则, 开展高效的课外活动, 是每位英语教师都必须认真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当前课外补习教育的现状分析 篇8
在2004年, 北大课题组以2792名作为对象进行调查[2], 调查结果显示:既请家教又有
课外辅导班的占14.3%;既没有请家教也没有参加任何课外活动班的占26.1%, 我国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属于“课外教育选择者”, 择教者比例在大城市表现更明显。在北京, 既没有参加课外班也没有请家教者的比例只有9.7%, 即有90%以上学生或者请家教或者有一个以上课外班。以上足以证明:中国的课外辅导班,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 势不可挡, 成为影响当前教育的主流。
但课外补习教育的质量却没有其数量那样让人感到欣慰。接下来, 笔者将从几方面对当前课外补习教育的现状进行描述。
一、课外补习机构林立
我国现行的考试制度及人才选拔制度, 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 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大多数的学生选择课外补习来填补学习上的空缺, 提高学业成绩, 这就为课外辅导机构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课外辅导机构的数量在增加, 规模不断的变大, 这些辅导机构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规模、设施以及师资都已相当完备;另一类则以仅仅几名教师组建的“小补习班”。这些补习班看起来一片欣欣向荣, 但其中绝大多数的补习机构是为了利益, 而忽视了教育服务的价值及教育性。这就产生了一种现象, 学生只有在辅导机构补习的时候, 学业成绩就会有所提升, 而只要不在其机构补习, 学生的成绩会依然如旧。笔者认为教育 (学校教育) , 就是要教学生掌握文化知识, 具备学习能力, 成为知识与能力并重的人才。这些教育机构只为了提高其学员的学业成绩, 进而提高其机构的知名度, 增加其效益, 而不注重其成员的学习能力的发展, 这就大大降低了教育自身的价值。
二、补习机构的师资程度参差不齐
正如上述所提的两类课外补习机构, 其“主力军”, 即教师也有明显的差异。规模、设施以及师资完备的教育机构, 其教师多为本科学历, 有一定的教学经验, 且大多数的教师都具备教师资格证书, 即这些教师受过师范类教育;而另一类的教师在学历上参差不齐 (本科、大专、自考) , 且多数为刚毕业的学生, 任教的教师没有受过专业的师范教育或培训。这些教师对于教学的态度, 是为了保证生源, 以及扩大班额而教学, 最终获得其最大的经济利益。因此, 针对上述的内、外部因素的影响, 课外补习机构的教育质量令人担忧。
三、课外辅导教材缺乏合理性
教材, 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作为课外辅导机构, 他们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员的学业成绩, 作为主流学校教育之外的机构, 他们要解决的是学员在主流学校中的学业成绩不良的问题。所以, 这些补习机构所采用的教材与主流学校的教材略有不同。其教材大多是针对考点、考纲自行编制的, 如此编写教材, 完全没有考虑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 只是把知识点一味地灌输给学生。
四、课外补习机构收费情况
对于家长来说, 把课外补习机构的收费标注作为选择补习机构的一项重要因素。他们通常认为收费越高, 老师的水平越高, 也就能越快的提高孩子的学业成绩。有学者研究表明:“目前我国课外教育花费不斐, 其中年花费在2000元以上的占13%, 年花费在1000—-2000元的为44%, 年花费为500一1000元的占32%, 年花费在500元以下的占12%。有的家长看着庞大的经济费用望而却步, 但又不甘心让自己的孩子落与人后,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家长攀比心理的产生。其实不但我国课外辅导花费大, 这也是全球性的现象。日本的报告显示, 1997年课外辅导全国收入约140亿美元。2003年韩国私人辅导机构年收益达到124亿美元, 约相当于韩国国家教育预算的56%。这些案例表明, 无论是在贫、富国家, 私人课外辅导都是一笔大生意, 课外教育辅导对于一个家庭而言, 都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负担。”[5]但学生家长多为迅速提高孩子成绩, 常常不会顾忌对课外补习所用的费用, 这就使课外补习机构收费的“竞争”愈演愈烈。
以上是笔者针对课外补习教育的现状进行几点分析, 希望能为研究者日后的研究提供些许帮助。另外, 对于课外补习教育, 也有许多积极的意义, 但笔者希望能为一些学生家长选择课外补习机构的时候提供一些视角, 在为孩子选择补习机构的时候更理性些。
参考文献
[1]Stevenson&Becker.“Shadow Education and Allocation in Formal Schooling:Transition to University in Japan”.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1.97, No.6, 1992.163 7-1657.
[2]崔元萍.透过韩国的私教育热现象看中国私教育的发展.《现代企业教育》.2007, 6.P199、200.
[3]何俊宝.潮汕地区中小学课外辅导机构师资现状及改善措施.广州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5月.
[4]张喜秋.中小学生校外课程辅导的问题及建议.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5月.
关注课外阅读教学中生命意识教育 篇9
一.由内而外, 抓住教材范本
语文教材是经过专家的审核编订而成, 在选择文本上可谓是精中取精, 忽略教材而另取其他是不明智的选择。所以, 在教学中要以课文为主, 根据每篇文章的不同特点, 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在讲授人教版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时, 针对所有学生都认为自己已读过这部作品、觉得文章幼稚、没什么可学的心理, 我在讲课之前设置了三个问题:怎样理解“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 就算生在养鸭场也没有什么关系?”既然是童话, 为什么安徒生不让一只鸭蛋孵出的鸭子变成白天鹅?阅读《丑小鸭》全文, 你有什么新的感悟?
虽然所有同学都读过了这部童话, 但面对这三个问题, 他们还是不能明确地回答。已有的阅读体验根本无法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于是学生们重新拿起书本, 开始认真地阅读。
经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和对文本的深层次的探究, 学生们发现, 这部童话告诉自己的道理远不是原来所领悟的那样。原本的认识是:逆境的磨练, 才使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逆境往往构成一种心理压力, 激发出冲出逆境的精神力量, 从而使人的一切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跨进至善的境界。探究后的认识是:丑小鸭之所以会成为一只美丽的白天鹅是因为它本身就是一只白天鹅。它一直没有放弃的是对自己美好素质的坚守。作者在文章结尾处还说丑小鸭一点儿也不骄傲, 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不会骄傲的”。读到这里, 我们知道, 丑小鸭的美, 不仅仅在于它的不放弃, 更在于它的自信与谦卑。
在那堂课的结束时, 我送给学生这样的一段话:“你们每一个人都是一只美丽的白天鹅, 珍惜并坚守自己优秀的潜质, 努力拼搏, 实现理想与价值, 别让自己变成一只丑小鸭!”我说完的时候, 我清楚地看到一些学生的眼里充盈了激动的光芒, 我知道, 这一堂课的教学达到了目的!
二.由浅入深, 提升阅读层次
通过课内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感知生命意识的方法, 汉代刘勰曾言“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感受、欣赏、领悟、探求生命。
目前为止, 我所教的初二年级的学生已经阅读了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曹文轩的《草房子》、孔子的《论语》、萧红的《呼兰河传》、吴敬梓《儒林外史》、吴承恩的《西游记》 (原著) 、施耐庵的《水浒传》、罗贯中《三国演义》、曹雪芹的《红楼梦》、老舍的《骆驼样子》《四世同堂》、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亚美契斯的《爱的教育》、泰戈尔的《新月集》、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等20余部中外名著。
为了使阅读取得最佳效果, 根据名著的内容特点有效地指导和检查学生的阅读, 如写读后感、人物评论、改编戏剧、问题训练、看影视作品、教师专题讲座等等。经过实验, 我发现这些名著的推荐不仅得到了学生的喜爱, 而且很多家长也跟着孩子一起进行了阅读。记得在读完曹文轩的《草房子》之后, 有一位家长留下了这样的感悟:
当我读完《草房子》的时候, 心里充满了对童年时光的回忆, 更充满了感动之情。
我已近不惑之年, 基本上与小说里的桑桑生活在同一个时代, 所接触的事物也有所相似。那是一个纯真的、无忧无虑的、整天躲着大人玩的时期。在田野里拾稻穗;在冰面上拉爬犁;在草垛旁捉迷藏。这些乐趣都是现在守着电玩、上着各种课后班的孩子们无法体会的。这本书又一次将我的思想带人了自然、质朴的境界。
三.由读到写, 开拓学生视野
在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学习之余,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 每周利用一课时时间进行课外的阅读鉴赏, 由教师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选取最优秀的文章推荐给学生, 师生一起进行阅读和鉴赏。
在第一堂鉴赏课上, 我推荐的是香港作家陶然的《别离的故事》。文中作者写了自己的三次离别, 抒发了别离的无奈、感伤和留恋。身处少年时期的学生虽然因为人生阅历的原因还没有经历大的离别, 不能透彻地懂得离别的含义, 可是在他们阅读过的作品中, 关于离别内容的文章并不少。但是阅读之后, 学生惊喜地发现, 这一篇文章独具特色, 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也因此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无论是少年时离别父母远走异乡的兴高采烈, 青年时期离别恋人的惆怅无奈, 还是与老友离别的无语沉默, 在作者的独特笔法的渲染下, 无不让人仿佛置身其中。虽然是作者的别离, 却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人生视野, 浓缩了每一个人必经的人生别离!鉴赏课之后, 我留了一篇练笔作业, 题目也是“别离的故事”。因为感动于陶然的别离, 所以学生的那篇习作, 写得格外精彩。
加强学生名著阅读教学, 将潜移默化地滋润着学生个体存在的现实生活, 源源不息地充实着他们的人生历程, 课外阅读成了他们间接而又不可或缺的人生体验, 这一过程也是他们直接思考、丰富情感、探究生命意义的过程。让生命穿越愚昧、无知、自私和狭隘, 走进春风、雨露、阳光和关爱, 生命是宝贵之物, 有生命, 便有爱和希望, 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 只美丽一次, 珍爱生命、呵护生命是人世间永恒的主旋律。
摘要:生命教育随着时代的进步已经慢慢地全面的进入了中学教育, 而在语文课标中提出了语文的人文性, 而生命教育也是语文人文性的题中之义。语文阅读教学中贯穿生命教育, 更要在课外阅读教学中做到由内而外、由浅入深、由读到写从不同纬度提高生命的质量。
关键词:课外阅读,生命意识,教育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国家教育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袁振国.教育原理 (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4]王先霈.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 (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
课外美术教育 篇10
一、大学生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发展现状与趋势
国务委员刘延东在2010年上半年召开的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必须做到“八个结合”, 其中之一就是“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按教育场所可分为课内教育和课外教育, 二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互为补充。我们虽然经常说二者应该紧密结合, 但它们在现实中并没有被很好地结合起来, 这带来了不少问题。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我们要积极探索二者结合的有效途径。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我们对于大学生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教育按教育场所可分为课内教育和课外教育。课内教育主要教授学生专业理论知识, 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课外教育除了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外还教授学生实践知识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把理论运用于社会实践, 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二者互相完善互相补充。课内教育是理论基础和支撑, 而离开有效的课外教育, 课内教育就不能取得预期的最佳效果。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只有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大的教育合力, 但二者在实践中并没有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这是现代大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 研究二者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 在师资、教学方法、网络、党团组织和学校管理上进行改革, 使二者建立起优势互补的联动机制, 有利于完善大学生教育教学的理论体系, 对提高大学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国外大学生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的研究与应用
国外非常重视课内与课外教育, 首先, 多领域、多视角开展大学生课内与课外教育。有制度学派视野下的课内与课外教育理论:该研究派别的代表人物是鲁曼和左克;有组织行为学学派视野下的课内与课外教育理论:该学术研究派别的代表人物有阿罗、刘易斯和威格特;有心理学派视野下的课内与课外教育理论:美国人在研究课内与课外教育教育时, 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成为独特的一支, 具有重要的影响, 其代表人物有迈克阿里斯特、罗特等。
美国是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各大学都非常注重对学生的课内与课外教育。鼓励学生在完成既定的课内教育后, 积极参与与社会和实践相关的课外教育内容。这些内容常常通过课外活动 (EC) 来体现。这些活动主要包括: (1) 体育运动。各大学都很注重招收运动员, 这些学生入学后将加入大学的代表队, 许多运动员学生还可得到体育奖学金。 (2) 学生会工作。主要指参加学生会并担任各类学生活动的策划、组织和领导工作。这些工作能够锻炼学生的领导能力和管理才能, 它不仅能反映学生的各项能力, 同时也反映了学生在同伴中的重要地位。 (3) 俱乐部活动。各式各样的课外活动俱乐部, 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发展兴趣的空间、也提供了形成特长, 养成独立思考能力、锻炼工作能力和培养应变能力的机会。 (4) 社会公益活动。它是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心社会的良好品德的最佳途径, 例如红十字会的义务工作、社会公益筹款或救助活动, 贫困地区的支贫活动等等。 (5) 艺术表演活动。即音乐、戏剧、舞蹈等艺术活动。每个大学都有他们的文艺团体, 有特殊艺术才能的考生会受大学欢迎。 (6) 校刊编辑。以编写和采访为主的这项活动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写作、绘画、设计、采访、调查等技能进行演练的平台, 同时也给学生锻炼组织、协调、合作、责任心等基本能力的机会。 (7) 工作经历。利用假日, 假期参加的各种工作, 它是锻炼学生走入社会的最直接的方法。
欧美著名大学的学生社团众多, 开展的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成效显著, 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起到了很好的消化、补充和拓展作用。这与学校为他们建立起的一整套后勤保障体系, 包括人员咨询指导、活动设施提供以及经费支持等有密切关系, 这些为中国大学课内课外教育结合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2、国内大学生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的研究与应用
国内大学生课内与课外教育教育, 第一, 与外国一样, 多领域多视角开展大学生课内与课外教育研究。研究者从法学、社会学、经济学、伦理学等多学科角度开展, 并且结合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开展大学生课内与课外教育研究。第二, 分析大学生课内与课外教育的不平衡及其原因。部分大学生课内与课外教育的不平衡表现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各方面, 而导致不平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学校课外教育的弱化, 家庭中课内与课外教育的失位, 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大学生自身原因的缺失。第三, 对大学生课内与课外教育的方法等做出理性设计。
据调查, 大学生每天自主安排的学习时间平均为3.24小时, 与中小学生做不完的功课相比, 大学生的课业负担显得轻松得多。调查中有75%的学生支持这一观点。但有65%的学生参加了课外培训, 培训的项目最大的两类为计算机和英语。三分之一以上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60%的大学生正读着与自己过去不符的专业。学生认为最感兴趣、最有价值和学习最用心的课程主要是方法技能类课程和与专业有关的应用性课程, 逃课最严重的是政治类课程 (82.4%) , 其次是专业课 (10.3%) , 难怪有人不无揶揄的说现在的大学是“外语进修学院”和“高等职业培训所”。对于这一最令教育部门头痛的课堂现象, 如今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乏味的教学和陈旧的内容上。大学生对考试形式又多有批评, 认为现在的考试不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80%) 。
从以上调查中, 我们可以看出, 大学生课内与课外教育问题应该引起教育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为此, 作为从事大学生教学的实践者及从事大学生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研究者, 应密切关注课内与课外教育的实践及对实践的理论研究, 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课内与课外教育规律, 创新实现课内与课外教育的途径, 以创新的理论指导实践的创新, 推动大学生课内与课外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出应有贡献。
二、关于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高校师生对大学生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的认识及评价如何, 对大学生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影响。通过研究高校师生对大学生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的认识及评价, 可以发现我们在大学生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以利于我们采取有效对策, 不断对大学生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加以完善。
高校大学生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当前高校在开展大学生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 (1) 思想认识不到位。即很多人思想中没有大学生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的概念, 看不到大学生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的功能作用, 对学生的教育方式的认识仍停留在传统的认识阶段。 (2) 工作措施不得力。即虽有些人注意到了大学生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问题, 但对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大学生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感到茫然, 缺乏具体的对策, 有些人把大学生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仅理解为寓教于乐。通过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有利于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高校大学生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的对策, 为领导机关的决策和教育实践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完善大学生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结合的对策:
探讨高校有效开展大学生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的对策, 需要从思想理论认识和教育实践操作层面对诸多问题展开研究。
首先, 研究采取何种措施才能有效提高人们对大学生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的认识水平以及运用有效方式的能力。这方面的研究包括:如何对高校中不同人员进行教育理论上的培训;如何对不同人员的大学生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能力和效果进行有效的考核和指导等等。
其次, 研究如何才能有效开展大学生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的具体措施。这方面的研究包括:如何开发、利用大学生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资源, 调动校内外各种力量开展大学生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如何以活动、载体、环境建设为切入点, 把大学生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有机结合;如何对大学生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进行评估、考评和激励;如何制定政策, 完善机制, 为大学生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的开展提供保障等。
三、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的实际运用
1、改革和完善学校管理机制, 追求管理策略的最优化。
研究如何突破现有的教育环境、课程设置、师资水平、教学内容、教学空间和评价方式的束缚, 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潜能, 促进学生课内课外共同发展。在实践上探索课内课外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重点研究课内课外教育体系的建构、课程设置与教学管理等方面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原则、制度和方法。创设优雅和谐的育人环境、建构综合性和多样性的课程体系、探索开放化的课内课外教学模式, 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2、增强教师的主体作用。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 是学校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本课题采取案例研究的方式, 给学校全体教师搭建了一个学校、教师、学生乃至家庭、社会多方互动的一个平台, 教师在学校引导下, 通过行动研究、案例研究, 有意识地参与到学校的育人管理中, 探索促进学生课内课外教育的手段、方法、策略、模式, 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实现教师的自我发展。
3、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
本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和归宿是培养既熟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和谐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学生。而高中阶段的教育长期囿于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框架之中, 学生封闭于课堂, 埋头于书本, 学习与考试的知识也远离于社会实际, 这种教育既不关注社会发展变化与需求, 也不注意科学技术革命带来的知识更新与繁荣。而且应试教育的背景下, 严重偏差的社会价值取向和教育评价机制也严重制约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因此我们倡导学生的课外教育与课内教育的共同发展。
总之, 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应该建立起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使得大学生在这种互动机制中树立正确的信念、不断砥砺自我意志、锻炼自我能力, 做到知、情、信、意、行的统一, 从而有力地推动大学教育的科学化和系统化。
摘要:与中小学不同, 大学教育有其特有的教育教学方式和内涵。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只有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大的教育合力。因此, 处理解决好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之间的矛盾, 研究二者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 发挥各相关单位和部门的教育引导作用, 使二者建立起优势互补的联动机制, 是大学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也是大学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做好的功课, 对提高大学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课内教育,课外教育,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刘春风.试论高校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的有机结合[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 (31) :191-192.
[2]佘双好.论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紧密结合[J].高校理论战线, 2010 (8) :24-27.
课外美术教育 篇11
关键词:素质生物课外活动学生能力培养
中国的教育已经由过去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这是人们的共识,素质教育已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如何在高中生物课教学过程中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呢?笔者认为应在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比如开展大型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受益,提高自身素质,不失为一种好的做法。于是我利用假期时间组织学生们对本地境内野菜资源开发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活动,以下就谈谈这方面素质教育的体会。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能力是获得第一手资料的前提,在这次调查活动中,观察能力主要表现在对野菜的识别,以及对野菜形态特征,生存环境的描述,但由于学生平时对植物形态解剖、植物分类的实践操作较少。因此,在开始时,学生对这次调查的自信心不大。为了解决学生这样的心理障碍,一方面,解释学生已学过植物的有关知识、具体理论基础,由于学生大多数来自于农村,在平时的生活中,对野菜多少有所了解,具有实践经验,因而经过讲解很快就能领会,使他们建立了信心。另一方面,结合观察能力的心理结构基础,由注意——感知——解释的模式,加强了植物(特别是野菜)形态特征,如根型、花型、叶型、茎型、果型、种型、花序等方面知识的复习。我带学生在校园周围实地辨认有关野菜,指导学生科学地描述植物,从回收的调查记录表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植物形态描述完成得比较好,同时还能观察到相同科目植物的比较,也对大自然中的生物、生态、环境、资源等综合性内容进行观察和思考。
二、自学能力的培养
自学能力是指学生自己根据认识规律,对原有的旧知识结构加以比较、归纳,从中获得新认识、新概念、新法则的一种能力。在开展这项调查活动中,老师没有给出任何参考资料,为了完成调查任务,掌握较多的野菜知识,学生就得在图书馆、书店、阅览室、网络等地方寻找。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自学过植物检索表的使用方法,野菜的鉴别方法,开发利用,野菜菜式的制作,以及有关的生态、环境、地理、经济、中医学等方面的大量资料。他们从中学到许多在学科课堂上难以学得到的知识,自学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这也是学生的一个不小的收获。
三、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能力的培养
高中生物的教学不单单是知识理论方面的教学,还要教给学生们日后走向工作岗位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能力。因此,平时在教学中要适时组织学生开展各类科学研究活动,首先,帮助学生在生活中选好符合实际的题目是关键。这次选野菜调查做题目,因为野菜没有像蔬菜那样受到农药等的污染,成为“绿色食品”,加上现时人们有追求返朴归真的时尚,野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钟爱,因而具有一定的开发前景;本地属平原地带,农田面积广,野菜资源较丰富;高中学生已学过植物分类知识,有调查的理论基础;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有一定的鉴别实践操作经验。第二,加强调查活动方案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科学性的指导是调查活动成功的保证,从资料的查阅,器材的准备,详尽计划的制定,原始数据,资料的科学处理,调查总结报告的完成等环节,都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指导,学生要有科学的态度,绝不能马虎。通过这些环节的指导,学生的生物课外活动的组织能力有很大进步。
四、生物学科综合理解能力的培养
平时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的内容是偏重于理论,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不够透彻,所学内容的脱节,知识应用能力较差等问题尤为突出。在这次活动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带着相关问题,面对大自然,身临其境,联想自己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通过比较,更加深地领会生物的多样性,生物个体、种群、群落之间的关系,生态与环境,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使得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综合理解能力有了提高,更加热爱自然,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
五、科学的世界观的培养
学生通过参加课外调查活动,深刻地领会到自然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自然界中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不能随意破坏自然环境,否则将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如在调查活动中,学生发现有许多五金电镀、家具厂污水的排放,没有处理好,使得周围的生物生长状况不好,种类变少,致使农田荒弃,周围环境较差,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经济的损失。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合理,否则,将会影响生态环境,也就直接影响到人类,后果是触目惊心的,同时在对野菜的鉴别,原始数据的积累,完成调查报告撰写,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科学性等方面,都表现出良好的科学情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六、与学科有关的劳动技术能力的培养
有相当多的同学在调查活动过程中,通过有关资料的学习,并请教有经验的村民,学会了部分野菜的栽培、采集方法,并把自己采集到的野菜自制成菜式,或加工为简单成品,由于是自己的劳动成果,学生心里特别高兴,有种成就感。
七、社会服务能力的培养
经过这次的调查,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生物学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对本地野菜的生长、分布、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综合分析,结合本地的实际,提出一些经济性的建议,供有关部门参与。例如,有许多学生认为:本地野菜资源丰富,人们有采食野菜的习惯,现时人们对野菜的需求越来越大,具有好的经济前景,政府可以组织群众采集,集中外销,或建造加工厂,开发多种野菜商品品种。对一些经济效益比较大的野菜,可以人工栽种,使采集、加工、外销一条龙,这样,既可创造经济,又可创造就业机会,虽然这些建议可能有些肤浅,但可以看出学生对社会有责任感,社会服务能力得到锻炼。
总之,笔者在生物课教学中,通过运用类似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将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培养了能力,拓宽了视野,无形中提高了他们的素质,使生物课教学不在拘泥于书本上,而是真正与大千世界相融合,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论学校教育与课外辅导的联系 篇12
关键词:学校教育,课外辅导,联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 中国教育水平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迅猛发展。经济发展的同时, 教育行业也孕育出了一个新的分支——课外辅导机构。最近的几年, 不管是大中城市还是小城市, 课外辅导机构像雨后春笋般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迅速崛起, 它们的成长速度是教育史上的奇迹, 也是经济史上的奇迹。然而, 它为什么迅速兴起?它兴起的背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思考是什么?它能代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吗?这一系列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
一、课外辅导对学生个人发展的作用
笔者作为有一年课外辅导班代课经验的老师, 为了研究方便, 在一年的时间内有意无意的对辅导班的特点进行了观察和研究。观察发现辅导机构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 辅导班主要开设在各个中小学附近的民房或家属楼。一般安全和卫生条件较差。 (2) 辅导班的内部设施比较单一和简单, 教具和教学设施比较落后。 (3) 辅导班的招生对象主要是家庭监护人工作忙, 来不及接送的学生和附近城中村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 他们都具备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缺少家庭教育。
综合以上特点, 辅导班的兴起也是一定社会需求作用的结果, 解决了一定的社会问题。综合了家庭与教育之间的矛盾。它具备以下几个作用。
(一) 适应不同受教育背景学生的能力
由于不同学生从小到大的生长环境不同, 接受的家庭教育背景不同, 造成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习惯, 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不同。因此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为了发挥不同学生的特长, 辅导班的补习可以弥补这种由于生长环境和受教育背景差异造成的学生的差异, 均衡学生的能力水平, 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2.课外辅导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盈利为目的的, 因此, 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 课外辅导机构能尽量满足不同学生和家长的要求, 在设施, 娱乐和环境方面要求满足不同家长的需求, 比如, 课外辅导设置了相应的托管, 膳食服务。
(二) 课外辅导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我国的基础教育近年来越发完善, 但是在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社会历史背景等的影响, 我国不同地区, 不同学校的教学设施和能力存在着显著差异, 因此, 教学水平的不同一定程度上影响同一学校, 同一年级, 不同学生的学习成绩, 因此课外辅导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教育的这种短期内难以克服的不足。
(三) 课外辅导可以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完善
从课外辅导从萌芽, 发展到不断完善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 课外辅导在一步一步发展的同时, 也凝聚了不少的师资, 科研成果, 并发展了大量的足以和学校教育媲美的现代化教学基地, 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因此, 在面对生源竞争压力和师资竞争压力作用下, 学校教育不断完善自己的设施建设, 人才储备, 从而改善自己的教学管理, 发展自己的教学能力, 提高自身的教育竞争力!
二、诸多其他因素对课外辅导的影响
教育辅导机构兴起的原因及影响也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 它的兴起原因及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社会因素对课外辅导的影响
1. 应试教育。
对中国这样的一个人口大国和受教育大国来说, 就业压力要求我国的劳动者必须具备更高的知识素养, 文化修养和劳动技能。正是这种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导致我国至今都把应试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因此,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 家长把学生的课余时间都安排在提高学生成绩的活动中, 但是由于家长自身能力有限, 课外辅导找准商机, 孕育而生。
2. 社会多元化人才的需求。
在我国传统的学校教育中, 文化知识的传输一直处于核心位置, 但是, 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以来, 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 掌握多种语言, 具备多种才艺已成为当今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因此课外辅导在迎合这种人才要求的条件下顺势而起, 也就形成了当今各种特长培训学校。
(二) 家庭环境及家长的态度对课外辅导的影响
家庭经济收入的提高使一般家庭能负担得起补习教育的费用, 家长们对孩子教育方面的投入也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现在许多家长们每天忙于工作, 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孩子, 或是家长自身的教育水平低而不能辅导自己的孩子, 他们最佳的选择就是把孩子交给家庭教师或课外补习班。
三、学校教育与课外辅导的关系
课外辅导机构虽然一定程度弥补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足, 但是不能完全取代学校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 培养学生的成长, 需要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的相互配合, 缺一不可。
学校教育作为在中国教育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教育制度, 它对教育的发展起着明显的主体和主导作用, 不容取代和不容置疑。它对教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所谓主导作用, 即主要的并能引导事物向某方面发展的作用。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 即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主要的, 导向性的作用。在现代社会, 个人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学校教育, 越来越决定于学校教育。
说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是相对而言的, 即主要相对于人的发展的后天因素中的自发的社会环境而言。学校教育本身也是社会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为什么能够对人的发展, 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呢?
1.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这是从学校教育诞生起就具备的特性。因此, 几千年来不管教育怎样演变, 它培养人的目的的宗旨始终不变。而且它培养人的目的就是为一定社会政治, 经济服务的。它的针对性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 在受教育对象上, 学校教育的受教育对象固定。再者, 在教育目的上, 学校教育的教育目的就是针对不同的人才需求培养不同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学校教育具有科学性。学校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的目的决定了学校教育的重要地位, 当然也决定了学校教育不管在目标制定上, 人才培养规格上, 课程设置上还是在教学管理上都体现着严谨和科学性。首先在人才培养目标上, 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 体现着国家科学的对人才规划的观念和态度。再者在人才培养的规格上, 考虑到社会整体的人才需求观和未来社会发展预期, 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总是科学的适应一定的社会基础。其次在课程设置上, 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 学校教育在课程设置上科学规划, 综合各科分配, 实现着课程设置的最优化。最后, 在教学的管理上, 学校教育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 各部门科学, 系统配合, 实现着管理的最优化!
3.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在所有的社会机构中, 学校教育在培养人上最具有专门性, 尽管培养人并不是学校的“专利”, 培养人也不是学校的唯一职能。学校教育的专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 培养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职能和中心任务。学校产生的第一根据就是社会需要设立一个场所专门培养人, 学校存在的第一理由也是培养人, 学校职能的第一任务还是培养人, 无论大, 中, 小学, 概莫能外。其次, 学校教育设有比较系统和完整的专门课程。课程是专门为学习者的学习而组织的教育内容, 有一系列的要求和规范, 不是什么样的教育内容都能被称为课程, 课程是学校教育专门性的一个体现。
人在学校里学习与在家里, 社会上或工作中学习的一个最大的区别, 就是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可以说, 教师是学校教育专门性最突出的体现。
4.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从终身教育的发展角度看, 各级各类学校教育都是在不同层面上为人一生的发展打基础。学校教育的基础性尤其表现在基础教育, 普通教育和通识教育中, 对人一生的发展具有“定调”乃至“定性”的教育, 对人一生的发展前景和发展后劲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即使是专门学校的专业知识方面的教育内容, 大多也是某一专门领域里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的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 各级各类教育都是在为人学会做人, 学会做事, 学会生存, 学会学习打基础。正因为如此, 学校教育才应该尽可能地面对全体学生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正因为如此, 现代教育才越来越注重通识教育, 越来越注重宽厚的基础, 越来越注重扩大专业口径。正因为学校教育有较强的基础性, 它对人的发展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 而且具有延时的, 久远的和增值的价值, 从而对人的发展产生主导性作用。
因此, 在教育的过程中, 在以塑造人和培养人的目标中, 社会需要的教育模式并不是单一的, 学校教育, 辅导机构教育, 家庭教育是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的。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但是不管它的过程多么曲折和艰辛, 我们都不能忘本, 商业化的教育机构远没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对学生和家庭带来的影响和塑造作用大。综上所述, 虽然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可取代, 但是不能否定辅导机构教育对学校教育的辅助作用。因此, 正确的处理学校与辅导机构教育的关系, 是中国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2]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3]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课外美术教育】推荐阅读:
课外英语教育11-05
《爱的教育》课外拓展阅读教学反思05-20
浅谈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课外艺术教育活动的组织和管理10-27
课外拓展10-20
课外探索10-20
课外书籍05-12
课外改革05-16
课外写作06-03
课外练习07-02
课外思考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