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情绪的动机作用

2024-06-21

情感、情绪的动机作用(精选4篇)

情感、情绪的动机作用 篇1

一、情绪与情感的主流定义

当代心理学家将情绪 (emotion) 界定为一种躯体和精神上的复杂的变化模式, 包括生理唤醒、感觉、认知过程以及行为反应, 是对个人知觉到的独特处境的反应。[1]

关于情绪, 我们国家的学者也有其独到的论述, 如彭聃龄的《普通心理学》中对于情绪的界定的有关表述:情绪是以个体的愿望和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客观情境与主体需要相符或者不符的时候, 就会产生积极和消极两种不同的情绪表达, 情绪是个体与环境间某种关系的维持或者改变 (Campos 1970)

同时, 情绪和情感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的 (Izzard 1977) :

主观体验 (subjective experience) 是个体对不同情绪和情感状态的的自我感受, 每种情绪都有不同的主观体验, 他代表了人们不同的感受, 构成了情绪和情感的心理内容, 人的主观体验和外部反映存在着固定的关系, 即某种主观体验是和相应的表情模式联系在一起的。

情绪和情感的外部表现, 通常称之为表情 (emotional expressions) 。它是在情绪和情感状态发生时身体各部分的动作量化形式, 包括面部表情, 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 面部表情是所有面部肌肉变化所组成的模式, 如高兴时额眉平展、面颊上提, 嘴角上翘。面部表情模式能够惊喜的表达不同性质的情绪和情感, 因此是鉴别情绪的主要标志。姿态表情是指面部表情以外的身体其他部分的表情动作, 包括手势、身体姿势等, 语调表情是通过言语的声调、节奏和速度等方面的变化来表达的。

生理唤醒 (physical arousal) 是指情绪与情感产生的生理反应。也是一种生理的激活水平。不同情绪额、情感的生理反应模式是不一样的、如满意、愉快时心跳节律正常;恐惧或暴怒时、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呼吸频率增加甚至出现间歇或停顿;痛苦时血管容积缩小等。[2]

关于情绪情感的动机作用, 一般意义上认为, 情绪、情感是动机的源泉之一, 是动机的一个基本成分。它能够激励人的活动, 提高人的活动效率。适度的情绪兴奋, 可以使身心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 进而推动人们有效的完成工作任务。

二、动机的形成机制

动机是在目标或对象的引导下, 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 不能直接观察, 但是可以通过人物选择、努力程度、活动的坚持性和言语表示等行为进行推断。动机必须有目标, 目标引导个体行为的方向, 并且提供源动力。动机要求活动, 活动促使个体达到他们的目标。

动机的产生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之上。需要时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 是有集体活动的源泉。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由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哎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构成。需要是连接情绪和动机的一个纽带,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由于各种需要产生动机进行活动, 以需要是否满足作为情绪的合理表达, 当需要被满足时, 往往产生愉悦快乐的情绪, 而需要得不到满足时, 则会产生各种负面情绪。

根据动机产生的基础和性质的不同, 一般把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生理性动机的主要形式有饥饿、渴、性、和睡眠等。社会性动机在人类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主要形式有兴趣、成就动机、权利动机和交往动机等。

三、害羞情绪及其成因

在所有情绪体验中, 笔者最为感兴趣的就是害羞情绪, 诚然在情绪和文化的关系中, 不同文化对于情绪的定义会存在很大的不同, 而且对于统一情绪的不同文化的表达也存在巨大的差异, 害羞这一情绪不仅普遍存在于欧美, 更多的普遍存在于东亚文化。

在传统文化中, 我们把害羞情绪定义为“美”, 东方的认知审美观更倾向于优雅, 含蓄的女子, 而含蓄这一词语往往和害羞有着密切的关联, 羞羞怯怯, 惹人怜爱, 这是东亚男子的审美癖好, 也是东方女性的完美认知目标, 在这种文化下的情绪表达人们对于害羞是持赞扬态度的。而在西方社会中, 对于害羞的评价却截然相反, 害羞的人会压抑自己的想法、感觉和行为以维持面子。在公众面前, 害羞者看上去十分镇定, 而他们的内心世界却像一条复杂的思想高速公路:这条公路上混乱不堪, 到处都堆满了感情的碰撞和被压抑的欲望。

而且对于害羞的危害, 西方的学者也作出了更为详细的解答:对于害羞的人, 同样也会有性的需要, 而且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 由于害羞所导致的酗酒、暴力问题也是十分严重的, 害羞的人处于长期压抑自己的情绪情感中, 那么如何满足行的需求, 就像有首歌里唱的:“你不可能得到所有你想要的, 但是付出一点金钱, 你依然可以得到一些你需要的。”

哈罗德纳威 (Harold Nawy) 对旧金山色情书刊消费者的调查分析指出, 男性色情书刊的消费人群同长期害羞人群有着十分有趣的相似之处。研究中的大部分男性单独观看过情色电影:大部分男性很少或没有见过父母裸体;甚至很多人在21岁之前没有过性经验。有超过40%的人不满意自己的性伴侣;已婚男士的妻子不面带电影中所演的“午后的冒险”是什么意思。在过去的一年中, 超过半数的人在色情书刊上的花费超过100美元以上。3/4的人表示他们所购买的的色情书刊来自成人书店。通过这个研究, 我们获得了为自己性欲买单的害羞男性的最直观印象。他们秀玉付诸行动;他们笨拙得不知如何是好;他们是被动顺从的;他们担心自己的表现, 不会表达对性的感觉和渴望。因此, 他们用金钱来购买自己所需要的性。这个观点同样适用于酗酒和暴力, 因为害羞这一种压抑情绪的表达最终会需要另外一种极端端口的释放。[3]

所以害羞这一种情绪实际上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美好。那么如何克服害羞这样一种去负面情绪, 个人最粗浅的看法是:首先要坦然面对自己的害羞, 重新认识自己, 并且发展社会交往技能, 用于参加社交活动场合, 并且我们的害羞的社会也需要治疗, 鼓励情感的表达, 尤其是东方社会中的人与人相处模式需要极大的改进, 学会由衷的赞美别人, 克服害羞并不是个人的事情, 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M].第16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352.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4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5月:354.

情感、情绪的动机作用 篇2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情绪情感 教育者 受教育者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情绪情感的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情绪情感及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既是发展受教育者的智力的认知过程,又是情绪情感参与的情绪情感的体验的过程。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的情感体验具有重要的作用,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需要与愿望、观点等来首先感受教育的内容,教育的内容只有被受教育者感受和体验到了,才能对它进行理解和记忆,融入自己的思想道德认知结构中,最终形成自己脑中的思想道德图示结构。而情绪情感体验在形成图示结构的过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内容又有一定的选择、建设或破坏的作用。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情绪情感对认知对象的范围进行选择,从而影响认知的结果和程度;记忆的选择,使教育者情感产生强烈的波动的内容,容易进入教育者的记忆系统里;思维的选择,凡是受教育者感兴趣的内容、符合教育者需要、愿望和观点的内容,受教育者会在良好的精神状态下进行观察、分析、综合、概括,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情感关系及作用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情感关系主要表现为客体对主体是否有信任、喜欢、尊重、敬佩等心理情感关系。受教育者在与教育者交往中首先感受到的是教育者的情緒情感,而不是他们的学识,受教育者是否接受他们的政治理论与思想道德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其情绪感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受教育者在思想情感上接受教育者,增强主客体之间的沟通,润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部分矛盾,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行,进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情绪情感状态以及作用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情绪情感会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会渗透到二者之间的交流、交往以及生活当中,这种渗透往往是潜移默化的,但却产生重要的作用。教育者在教学中,在与受教育者交流中以及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乐观积极向上的情绪情感状态素养,即较好的情绪认知、情绪沟通能力、情绪影响力和情绪教育能力,会使受教育者首先认可教育者,无意识中以教育者的情绪情感状态为坐标来调节自己的生活、学习中的情绪情感;教育者认可的基础上,接受教育者所传授的政治理论知识和思想道德相关的知识。相反若是教育者的精神状态不佳,即在教学或是生活中带有消极的情绪情感,受教育者首先在思想感情上不会接受教育者,在知识传递上也就会更难接受。与前两者不同,如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情绪情感状态都是消极的,那么教育者的教学活动不但不会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还会使得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水平出现严重的下滑。

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中情绪情感的应用策略

(一)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情绪情感的运用方法

首先是以境生情法。教育者要善于将激发的正向的情绪情感引导到深化理论认知上,从而促进受教育者对理论认知的深入学习和内化。其次在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上,以情生情法。再次,寓教于乐法。教育者紧扣受教育者学习的各种需要,激发受教育者的好奇、兴趣,使得受教育者在快乐的体验中学习。最后在爱的基础上以需以理动情法。教育者要有爱心,要有耐心,去了解受教育者的需要,了解他们关注的理论和实践的热点,在此基础上,教育者贴近教育对象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洞察深刻的理论分析,激发受教育者好奇和兴趣,使受教育者在愉快的体验中解决问题,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问题,同时提升自己的道德的认知水平。

(二)建立和谐平等的教育主客体的人际关系

首先教育者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受教育者,只有平等的对待,才会是受教育者在学习中有愉快的心情,对学习的内容相应也就有愉快的体验。其次真诚的关注和帮助受教育者,始终维护他们的长远利益。再次教育者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取信与受教育者。最后,教育者要加强自己的道德和文化的修养,以睿智、可亲、可敬的人格形象提高亲和力和吸引力。即教育者要以自己深厚的理论功底感染受教育者,以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以及的人格魅力熏陶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以自己为榜样,不断学习理论知识、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

(三)教育主客体情绪疏导、调节和情感智力的培养和提升

(1)对教育对象的情绪疏导

疏导的方法主要有:民主座谈,交流汇通法。即班级组织人数不等的座谈会,通过互相的沟通来抵御不良情绪,传递正向情绪;引导转移法。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注意力从某事上移开或引导行为转移。即就是注意力转移法;转化控制法。即对情境或环境进行调节或重设,使受教育进入另一个环境或是情境中;理智控制法。即用正常的思想道德来抵御以及消除不良的情绪情感的增长。

(2)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和控制的发法

自我的调节和控制适用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分为两个方面,即取消健康发法和自我调节的发法。根据美国心理健康协会,情绪健康发法主要有:不对自己过分苛求,控制和疏导自己的愤怒和情绪,遇到挫折时的暂时的回避,找人倾诉烦恼等;自我调节的方法主要有:自我放松训练,静观与内省,认知疗法,自信训练法等。

(3)强化情绪智力的培育

情绪智力即个体对情绪的认知、评价、调控和变现等多方面的能力。情绪智力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的适应、调节过程。情绪智力培育主要有:随时知觉自己情绪的能力,即即时的察觉自己的不了情绪,进行即时的调控;妥善的管理和控制情绪,在适时适当的情况下,进行表达;会自我激励,即会自我安慰,有自信心;能认知他人的情绪,这是基本的人际关系能力也叫做移情;善于管理人际关系,善于运用自己的良好的情绪情感来处理人际关系中遇到的不满和对抗,已形成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刘玲.论人的情绪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赤峰学院学报,2014(6).

[3]林开云.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培养[J].南京政治学院报,2008(1).

[4]韦静月.情绪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方法策略[J].前沿探究,2010(1).

[5]丁玉峰.论情绪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运用策略[J].青年与社会,2014(12).

情感、情绪的动机作用 篇3

关键词:情绪情感,动机作用,学习

一情绪、情感和动机的区别与联系

情绪和情感与人的需要和主观愿望相联系, 而社会的复杂性使得人的情绪、情感丰富多彩。情绪、情感是动机的源泉和基本组成部分。情绪、情感和动机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1. 情绪、情感及动机之间存在着区别

情绪主要指感情过程, 即个体的需要与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情绪具有较大的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 往往会随情境的改变和特定需要的满足而逐渐减弱或增强。情感常常用来描述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 如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憎恨以及对美的欣赏等。情感有着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又是通过情绪来表达的。情绪也离不开情感, 情绪的变化反映着情感的深度, 在情绪中蕴含着情感。

2. 情绪、情感及动机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心理学家一般认为: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通过任务选择我们可以判断主体行为动机的方向、对象或目标;通过努力程度和坚持性可以判断主体动机的强度。动机必须要有目标, 目标将引导个体行为的方向, 并且持续提供原动力。当个体对目标的认识由外部的诱因变成内部的需要时, 这种认识就会成为行为的动力, 进而推动行为。

情绪和情感是动机的源泉, 具有推动作用, 它们会对动机的大小和强弱产生影响。情绪能以一种与生理性动机或社会性动机相同的方式激发和引导行为。有时我们会努力去做某件事, 只因为这件事能给我们带来愉快与喜悦。久而久之这种情绪就会变成一种情感, 从而形成一种认知态度, 促使我们保持这种行为。但情绪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快乐、热爱、自信、自豪等积极的情绪会提高人们的活动能力, 而恐惧、痛苦、自卑、虚伪、狡猾等消极情绪则会降低人们活动的积极性。有些情绪同时兼具积极与消极两种性质, 如悲痛可以使人消沉, 也可以使人充满力量。

情绪也被视为动机的指标, 情绪的表达能直接反映个体内在动机的强度与方向, 对动机的认识可以通过对情绪的辨别与分析来实现。如当面对应激场面时, 个体的情绪会发生生理的、体验的以及行为的三方面的变化, 这些变化会告诉我们个体在应激场合动机潜力的方向和强度。当面临危险时, 有的人头脑清晰, 沉着冷静地离开;而有些人则惊慌失措、浑身发抖, 不能有效地逃离现场。这些情绪指标可以反映出人们动机潜能的个体差异。

二学生情绪、情感在学习中的动机作用

以学生学习为例, 当学习能给学生带来快乐、满足和自信等情绪时, 这种积极的情绪状态就会激励学生认真努力学习,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但这样的情绪状态是暂时的、不稳定的, 但它有利于促进情感的发展。如果学生都能保持对学习的积极情绪体验, 这样的情绪势必激发其对学习的热爱。因而, 如果学生对学习活动具有稳定的情感, 那么他便会集中注意力, 使自身的情绪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中。在学习中, 学生如果带着积极的情绪与情感体验, 那么这样的体验驱使他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从另一方面来说, 我们可从学生对学习任务的坚持性、学习程度的强弱、学习的效果、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态度、学习情绪与情感等方面来推测学生的学习动机, 如果学生对学习的情绪、情感非常消极, 那么他的学习驱动力也就相应会下降, 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因而学生的情绪、情感是学生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指标。因而在教与学中我们要积极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 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情绪和情感。

情感不同于情绪, 它是一种稳定的与社会联系起来的情感体验。首先, 情感因素具有调节作用, 表现为“稳定学习情绪, 协调各种动机。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是一种情感体验的反应”, 如果学生能把学习与祖国的建设联系起来, 那么就会积极投入到学习之中, 为了伟大的理想甘愿乐此不疲地学习。这种情感带来的学习动机具有持续的驱动作用, 并且学生能自觉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以完成自己的目标。其次, 情感因素具有动力作用。“情感的各种因素可以转化为动机而成为学生的动力, 当学生的学习需要与学习热情紧密相联, 它会推动学生深入钻研, 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学生一旦有了道德感、审美感和理智感等高级的情感, 这些情感因素就能转化为强大的学习动力, 从而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同时, 当学生取得较好的成绩时, 会直接影响求知欲, 促进道德感、审美感和理智感的发展。

三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和情感, 促进学习动机的提高

心理学认为, 积极良好的情绪和情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备条件。正因如此, 在展开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应重视情绪和情感的作用。情绪、情感是人的需要和主观愿望与社会实践相互作用的一种体验和反应。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和情感,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 从学生学习需要和学习愿望出发创设教学情境

从了解学生对哪些知识感兴趣, 喜欢哪种教学方式授课, 对老师的课程安排有什么要求和期望等方面入手, 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 引发学生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创设情境, 以生动而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适应学生多样化的需要, 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刺激学生的内心感受, 或借助真实生动的音像制品或展示实物和精湛逼真的模具等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这样就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 有助于加深、加快学生对学习的积极体验, 从而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效率。

2. 教师的感染力就是教师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时所表现出的情绪力量

教师的情绪、情感对学生学习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激励学生不断顽强学习。教师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是精神饱满的, 而情绪必须是乐观的, 这样才能感染学生的情绪,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加强学生学习的动机作用。教师自身的情绪, 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氛围, 只有教师自身积极、乐观的情感, 才能切实地感染到学生, 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教学的顺利实施和完成。

3. 教师激励的作用

“激励的本质是刺激, 而刺激是人的基本需要, 因为它能使人的大脑皮层增厚。得到他人的称赞和认可会使任何人产生好的动机, 而好的动机又能引起人的积极情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积极对学生给予肯定,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教师对学生要以表扬为主, 批评为辅。即使学生的优点少缺点多, 也应尽量找出他们的闪光点加以表扬。表扬不分巨细, 对学生既可表扬学习成绩优秀, 又可表扬作文中一个词语用得好。

四结论

总之, 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情绪与情感的动机作用, 不仅要以自己良好的情绪、情感去感染学生, 而且要积极培养学生对学习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情绪、情感的最大合力, 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326~365

[2]何立立.论情绪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J].辽宁高职学报, 2001 (6) :84

[3]吕国栋.教师应重视情绪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学习:上, 2011 (7) :167

[4]周娟芬.论学习积极情绪、情感的培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 (1) :66

[5]许岩.情绪、情感、动机与小学习作教学[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

情感、情绪的动机作用 篇4

关键词:声乐课堂,教学,学生

情绪, 与人的自然性相关联, 具有情景性、暂时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 比如我们常说的喜、怒、哀、乐。而情感, 则与人的社会性相联系, 具有稳定性、持久性, 不一定有明显的外部表现, 比如悲哀、沮丧、愉悦、难过。情感的产生, 伴随着情绪的反应, 而情绪的变化也受着情感的控制。那么, 情绪情感又在声乐课堂的教学中有着什么样的体现和作用呢?下面, 我们试着通过一堂声乐课的教学过程, 来看看情绪情感教学在声乐课堂中的体现和作用。

铃声响过, 无论是课堂上的教师还是学生, 都需要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情绪, 尤其是作为一名教师, 更要提前酝酿和调整好自己, 放下在这教室之外所产生的个人情感, 管理好个人的情绪, 第一时间进入到课堂教学的氛围中来。并且, 上课伊始, 教师要通过积极有效的方式方法, 例如轻柔的语气、和颜悦色的态度, 与学生适当地沟通、交流……以此来诱导和激发学生良好的个人情绪, 积极营造一个和谐、愉快的上课背景氛围。

声乐课堂的教学过程中第一部分是发声练习阶段。众所周知, 发声练习, 并不是简单的“开开声”这样的一件小事。做歌唱前的发声练习, 是为了巩固和调整科学的发声状态, 然后把良好的歌唱状态保持到歌唱中去。做发声练习, 是为了改变歌唱者平时生活中自然的发声习惯, 通过发声练习来逐步提高歌唱发声的生理机能, 调节各个歌唱器官的协作运动, 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和状态, 使歌唱发声的技术成为歌唱表现的有力手段, 为达到声情并茂的演唱服务。科学的发声练习, 除了讲究发声的技能和技巧之外, 还十分强调演唱者在发声练习时候的情绪状态。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在练声时要摒除一切杂念, 稳定情绪, 要有非常好的心理状态。在发声练习的过程中, 老师要善于观察和调整学生的状态。因为在上课伊始, 学生的声音状态往往还不是歌唱的最佳状态, 如果轻易地就否认和批评学生, 那就会适得其反, 给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压力和负面情绪, 这样一来, 反而不利于学生尽快地找到正确的声音位置。要善于引导和启发, 多肯定, 多鼓励, 勤于范唱, 带领和帮助课堂上的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歌唱欲望, 使他们充满信心、放松自如地进入到歌唱状态。只有保持一个良好的情绪状态, 才能调动学生歌唱的欲望和积极性, 从而使学生能把最简单的发声练习乐句唱得悦耳、动听。一般来说, 声乐课堂的发声练习的这一教学过程是相对比较枯燥的, 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和调动学生歌唱的欲望和积极性呢?这里, 教师可以运用情绪情感教学中常见的想象法、对比法和赞美法。想象法。声乐发声技能技巧不比理论课的学习, 一就是一, 二就是二, 声乐发声的技能技巧的学习过程更多的是靠着示范和模仿来进行的。作为声乐教师, 无法告诉你喉头打开到怎样算是正确了, 声音位置提高到哪里是对的……只有靠着老师的范唱, 靠着老师对于学生声音的纠正才能有所成效。那么在学生无法体会喉头打开、小舌头抬起的这些情况时, 老师就要善于启发学生去想象, 想象自己打哈欠的那样一个状态, 感觉一下鼻子酸酸、眼泪汪汪的那种感觉。

声乐课堂的教学过程的第二部分是歌曲演唱的教学过程。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 单就声乐作品本身而言是不可能有雷同的, 也就是说每一首歌曲都有它的与众不同之处。那么, 要想演唱好一首歌, 除了演唱者自身的歌唱技巧技能以外, 还要做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而这个声情并茂, 在声乐课堂教学上是最难也是最有挑战性, 但同时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原因有以下几个:一, 授课教师自身能力有限, 对作品分析不到位;学生倦怠, 课后预习、复习不到位;二, 授课教师过度注意发声的技巧技能, 忽视了以情带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三, 学生能力有限, 力所不及。那么,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在这一部分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充分利用情绪情感教学的手段, 以此来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一首声乐作品的教学,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都必须对曲目本身做好功课, 充分地了解这首歌曲需要表达的是什么, 歌曲旋律特点特色是什么, 歌曲主题是什么。只有好好地了解了这些, 才有可能用正确的情绪情感来表达和演唱歌曲, 这就是声乐课堂教学中所必须重视的曲目分析。一般来说, 一首声乐作品常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进行曲目的分析和了解, 如歌曲的时代特征、歌曲的区域 (民族) 特点、歌曲主人公的人物个性、歌曲的故事情节及背景。例如歌曲《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祖国, 我永远热爱你》, 体现的是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美满的喜悦心情。这类创作歌曲旋律优美、流畅, 辞藻华丽、动人。而一些地域性特征明显的歌曲, 如内蒙的爬山调《阳婆里抱柴瞭哥哥》、青海的花儿《尕妹是才开的牡丹》、江苏的海门山歌《隔江看见野花红》……中国地大物博, 幅员辽阔, 五十六个民族百花齐放、色彩艳丽, 因此中国的民歌形式各样, 曲风迥异。每一个民族, 每一个地区, 都有它独特的包含浓郁民族特色和丰富的地域特点的歌曲,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了解地方民歌的特点特征, 对于演唱歌曲的先期准备显得尤其重要。还有些歌曲, 它描写的人物不同, 自然所表达出来的个性特征也是不同的, 所以这时候, 对歌曲中人物个性的分析就显得十分必要。例如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的男仆凯鲁比诺, 这是一位十六七岁, 对爱情懵懵懂懂的少年, 所以在演唱他的咏叹调《不知道我自己干了什么》的时候, 就需要演唱者能表现出青春期的少年对爱情的好奇、向往, 以及懵懂无知, 需要格外注意和掌握好歌曲的速度和强弱的对比。还有一些“故事性”强的歌曲, 是最容易出彩, 但也是最不容易唱好的。比如歌曲《孟姜女》, 这是一首由王志信根据江苏民歌《孟姜女》改编的具有一定难度的歌曲。歌曲本身讲述的是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倒长城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跟原来的江南小调不同的是, 在原来的江南民歌的基础上, 作者进行了大幅度的扩充, 使这首歌曲丰沛起来, 跌宕起伏, 不再单调, 而是“冲突性”很强。类似于这样的歌曲还有很多, 例如歌曲《春蚕到死丝方尽》、《海风阵阵愁煞人》、《万里春色满家园》……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充分备课, 要对本节课所教授的曲目有一个详尽的背景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只有老师自己了解吃透了, 才能仔细、到位地帮助学生分析和了解歌曲深层次的内涵。这点问题解决之后, 方能结合引导法、启发法和联想法来帮助学生调整情感情绪, 使学生能尽快置身于歌曲之中。只有当学生的情感情绪宛若曲中人之后, 方能再来谈演唱时的再现。倘若无法真正了解一首歌, 剖析一首歌, 老师如何来引导学生找到代入感?如何引导学生酝酿歌曲的感情?如何启发学生, 帮助学生找到歌曲的共鸣从而正确地演绎歌曲?可见, 要想演唱好一首歌, 第一步就是要深度地去了解一首歌曲的背景。

了解了歌曲的背景和内涵, 这就为歌曲的演唱找准了情感的基调, 接下来就是对歌曲的演绎和再现了。这一阶段, 往往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学生在歌曲演唱时表情死板, 动作生硬, 完全无法达到歌曲所需表达的感情, 既做不到感己, 更做不到感人。这是因为很多时候,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注重声音的技能技巧, 忽视了歌曲演唱时所需要的情感情绪, 倘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能适当地从情绪情感方面去引导学生歌唱, 反而会比一味地追求发声的技能技巧更能演唱好一首歌曲。老师在教的时候就应该让学生首先学会去体会和感知歌曲, 之后再来谈发声的技巧技能。这样教出来的学生不教条, 不死板, 有想法, 会表演,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会唱”的学生, 这和一般意义上“能唱”的学生有很大的不同, 这样“会唱”的学生, 有很强的表演欲望和表演能力, 歌曲演唱时绘声绘色, 声情并茂, 有很强的感染力, 这就比那些在技能技巧上只“能”的学生要强很多。这一阶段的情绪情感教学, 既要在歌曲本身的理解和再现上下功夫, 也要在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上有策略。对一首歌曲本身的理解和再现, 依靠的是老师自身教学能力。教师要能正确示范和引导, 能为学生讲解和分析歌曲的情感内涵, 为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情感情绪基调。其次, 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方法, 例如想象法、比拟法等等, 来充分调动和帮助学生调整好歌唱的情绪状态, 找准歌曲的感情基调。比如歌曲《求爱神给我安慰》, 这是一首选自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伯爵夫人罗西娜的一首谣唱曲。歌曲表述的是伯爵夫人罗西娜在得知伯爵大人背叛了自己之后, 忧郁苦闷, 心生伤感, 在万般无奈之下虔诚祈求爱神能让丈夫重回身边的这样一段感唱。在分析了这样一个歌曲主题之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联想这样一种悲伤、忧郁的感情基调, 甚至可以激发学生去想象, 这样一首歌, 倘若放到歌剧表演的场景中, 那么作为演唱者的学生可以怎样来体现和演绎, 是半卧在一张美人榻上悄然吟唱, 抑或是俯跪在卧室梳妆镜前的软凳上双手紧握虔诚祈祷, 还是扶手窗前凝望远方, 追忆从前, 浅吟低唱?……会想象就会有思想, 有思想就肯动脑。当学生对一首歌曲的如何演唱肯动脑了, 那就说明这孩子开始用心了, 这就是歌曲成功演唱的良好开始。很多时候, 一个声情并茂但声音略有小小遗憾的演唱常常会比一个声音干净但歌唱死板的演唱更受观众的喜爱, 原因就是前者富有感染力。并且, 在声乐课堂的教学中, 以情带声不是一种理想, 确确实实是有这样的可行性的。强烈的表演欲望, 丰沛的歌唱情感, 一方面能带动学生本身更为积极地投入到歌唱的情绪中去, 另一方面也能感染听者, 随着演唱者一起浸淫在歌曲本身的意境中。

当然, 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也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用足了心思, 但是学生能力有限, 心有余而力不足, 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面对这样的情况, 作为老师切不可激进, 更不能把着急失望的情绪流露出来, 那样会十分打击学生的歌唱情绪, 使其完全丧失歌唱的欲望和信心。相反, 作为老师, 此时更应该淡化学生暂时的不行, 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赞美。可以刻意地去放大学生在演唱过程中点滴的好的表现, 狠狠地夸奖孩子, 多多地去表扬和肯定学生, 帮助学生消除沮丧的心理, 强化学生继续探索和求进的积极性。

上一篇:历险记下一篇:耦合谐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