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的内涵和作用

2024-11-24

情感的内涵和作用(精选12篇)

情感的内涵和作用 篇1

摘要:本文通过对园林景观设计中水景内涵和作用的研究, 通过探索城市景观水景设计, 研究水景的生态、文化、景观等功能, 以提高园林景观水景设计的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

关键词:园林景观,水景,内涵,作用

一、内涵

1. 保护生态环境。

仿造当地自然生态群落来营造水景, 植物种植以乡土植物为主, 另考虑生物多样性, 为植物、鱼和其他生物提供生存之地。水生植物作为初级生产者, 提供鱼类食物并担负处理排泄物、制造氧气的功能;鱼类抑制了藻类的过渡生长, 防止水的富营养化;各种菌类分解动植物遗体。各类生物依附于水景而形成良性的食物链, 既使水景达到了自我循环自我净化的目的, 保持了景致的美观, 又提供生物栖息场所, 保护了生态环境。

2. 反映地域特色。

成功的园林水景, 不是照抄照搬, 而是能结合区域特色, 依据地方的文化内涵来加以发挥。位于浙北杭嘉湖平原上的乌镇, 地处水陆交通要冲, 四方水道纵横。极盛之时“商贾四集、财赋所出甲于一郡, 丛塔宫观周布森列, 桥梁阖匾, 宛然府城气象”。京杭大运河途经此处, 镇内水网四通八达, 港湾遍布。千百年来, 民居、集市、船坞、码头都临水而建, 舟船往来, 随处可见的水岸廊桥透出水乡独有的韵味。游人乘舟畅游其间, 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古色古香的水乡风情扑面而来, 慢慢感受着水乡恬静淡雅的内涵, 使人深陷其中不忍离去。

3. 烘托园林景观。

水景与树林、石桥、建筑、山石等彼此辉映, 相得益彰。园林水景, 常与筑山相联系, 如苏州的虎跑泉, 与山体巧妙结合, 成蜿蜒流淌的小溪, 自陡崖中流出。《画鉴》中有“意中有水, 方许作山”的说法, 我国古代学者郭熙留下了“水以石为面”, “水得山而媚”。当代园林学者陈从周也说过“溪水因山成典折, 山蹊随地作低平”, “水随山转, 山因水活”等名言, 强调了山和水密不可分的关系。园林上的筑山理水最终就是为了达到“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境界。

4. 蕴含文化意境。

中国古代许多园林都曾是文人墨客经常流连之处, 为水景所感, 使文人墨与水亲近, 才有了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寄情山水”样的借景抒情之事得以流传。如柳宗元所居愚溪园, 以“愚”命名其景以水景为例, 有愚池、愚岛、愚泉……诸如此类, 表达的是自身的愚还是众生皆愚我独醒的感悟?相传东海上有蓬莱、壕洲、方丈三座仙山, 山上遍生长生不老药。因此秦皇在遍寻仙山不获的情况下, 在兰池宫中挖池建山, 模仿仙境来聊表心中的企盼, 汉武帝则进一步继承了这一传统, 在皇家园林上林苑中建章宫的人液池中建有蓬莱、壕洲、方丈三仙山。

5. 体现趣味性。

广场等集会场所常采用的音乐喷泉, 利用现场演奏或播放多媒体音乐来控制水流和灯光的喷泉。根据专门的音控系统使喷出水流的造型和灯光的明暗随着音乐的节拍、旋律的变换而变化, 美轮美奂, 既可以人为实时操控, 还可以按照多媒体程序运行。它是以音乐、水、灯光的变化组合带给人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 具有较强的参与性。在平时静止的喷泉水池又可以作为广场的一景。

二、作用

1. 环境空间的活化。

一片空地, 无容纳任何参照物, 就不能称其为空间。但是, 一旦容纳了某些实物, 并因着这些实物的结合便形成了空间, 可见空间的基本属性是容纳。空间正因为容纳了实物, 而有了这些实物及其组合所产生的某些特征。景观空间正因为添加了水这一元素, 而使景观空间具有了水的活性, 景观空间因此而活化。园林水景带给人们最直接的就是视觉上的感受。在有限的空间中, 水景通过各类组合使我们能够尽情发挥, 通过将各类自然水体以不同形式融合, 再加以人工的处理, 就达成了活化景观空间的目的。 (1) 拓展空间, 大面积的水体, 对景观空间有一定的控制作用。首先, 水充分发挥了其无形的特点, 其若虚似无的形态模糊了景观空间的界限, 放眼望去, 水天一色, 山水一体, 大大延展了园林景观的视觉范围。其次, 水上的景配上水中的倒影, 特别是应用各类灯光效果布置成的夜景, 既给水面营造出光辉与律动, 还丰富和扩展了景观空间, 产生深远、开阔的感觉。面状的水在景观环境中常采用规则或不规则式, 或者由多个大小不一的水池组成立体水池, 造成视觉上由一变二, 由二变多的效果, 大大拓展了空间。 (2) 引导空间, 点式水景具灵活且小巧特性。在环境布置中常与花坛、亲平台、小品等结合, 构成喷泉、小瀑布、跌水等。在园林景观空间中起到点睛作用, 作为空间的焦点吸引人们的目光, 而起着引导作用。线式水景一般采用动的活水, 结合喷泉和河湖等形成景观。依据其延展的不同可分为平直型和折型平直型如园林中的河、湖, 具有方向 (流向) 性, 自然而然引导人的视线, 能成明确的轴线, 清晰地划分出园林空间的界限, 用来作为自然的分界线, 给人限分明的感觉又不显得突兀。折型形态狭长而在某一流向上的展开和延伸, 如隐时现于林中的溪流, 蜿蜒曲折, 深幽而含蓄, 又不会破坏景观的整体性、造景观空间有明显的分割。给人造成连绵不断的空间印象。 (3) 划分空间的层次, 水景表现上充分利用水本身的特点和其他要素的搭配, 可营造出丰富的视觉层次。在园林水景中, 首先可充分利用水的可塑性和样的形态, 将点、线、面上不同层面的水景串成一体;其次, 利用水灵活多变特点, 配合空间上纵横向断面的叠合及时间差, 构成立体三维空间, 形成立体景, 再次, 借助园林中其他要素制造景深从而获得丰富的空间层次。

2. 突出园林景观主题特色。

(1) 充分发挥水的特性。静水常以湖、潭、池等形式出现。波平如镜, 微风拂过, 波光粼粼, 更烘托出静。皓月当空时, 天上水中两轮明月交相辉映, 同样令人陶醉。静水营造的是一种极静的安详气氛, 配合水榭、临水平台等休憩处所, 为身处喧嚣闹市的人们创造出静谧的思考环境。动态水指流水、瀑布、喷泉等景。动态水景充分反映出水青春洋溢的一面, 在灯光、背景音乐的烘托下, 使人也感染到了朝气蓬勃、欢快向前的魅力。它调的是一种欢乐动感的气氛, 是适于人群聚集的地方供人们嬉玩、互动的场所。 (2) 与其他环境要素的结合。水有时借助小品、雕塑、栈道平台、桥、水榭、动植物等来突出所要表达的主题。水与构筑物的结合在中式园林中, 水体常与临水栈道平台、桥、水榭结合在一起, 既为人们提供了就近观赏水和休憩的场所, 也赋予水景特殊的涵义, 形成了景观的主题。水与小品、雕塑、山石的结合在欧式园林中, 水体往往是和雕塑、规整的树林、大面积平整的草坪等结合起来, 共同塑造出完整的规则的视觉形象。有时水从雕塑中流出来, 因应雕塑的形态造到不同的喷泉。雕塑和喷泉的结合常布置在水体的中央, 形成园林景观的主景。雕塑的题材表现出鲜明的时代风格, 融合了水的特性, 表达出有某种寓意。

参考文献

[1]刘洋, 黎海利, 伍敏斯.湛江市园林水景的水生植物配置现状及分析[J].北方园艺, 2011, (14) .

[2]安琪.深圳洪湖公园水生植物的配置[J].河北林果研究, 2011, (02) .

[3]侯少恩.浅谈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J].农业研究与应用, 2011, (01) .

[4]吴妍, 孟祥庄, 赵培培, 等.寒地植物景观的营造——红旗岭南湖公园植物种植设计解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21) .

[5]范硕秋.浅析庭园植物设计要素[J].文学界 (理论版) , 2011, (09) .

情感的内涵和作用 篇2

招教幼儿园游戏第一节:幼儿游戏的内涵、特点和教育作用

【知识点】

一、幼儿游戏的内涵

(一)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是他们生活的主要内容。(二)游戏是幼儿对成长的适应,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幼儿喜爱游戏并且不断进行游戏,是由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三)游戏是幼儿的自发学习

对幼儿来说,游戏不仅仅是一种消遣,还是他们的主要学习方式。1.学习的目标是隐含的

对幼儿来说,他并没有明确意识到在某个游戏之后,自己要了解什么、掌握什么、会做什么。

2.学习的方式是潜移默化的

由于幼儿在游戏中总是伴随着愉悦的情绪体验,加上积极性、主动性高,因而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是潜移默化的,甚至幼儿自己也不知道他是在进行学习。

3.学习的动力来自幼儿内部

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好动、好奇、操作摆弄物体、与人交往等需要,而不是成人要求他这样做,强迫他学习规定的东西。

二、幼儿游戏的特点(一)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活动

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活动,主要表现在游戏的内容、形式、进程等由幼儿自己选择,而不由成人直接控制。但这并不是说成人对幼儿的游戏没有影响、不起作用,而是说成人不去直接影响、控制幼儿的游戏。

(二)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体验

由于在游戏中没有刻意要达到的目标,并不追求某一结果,减轻了为达到目标而产生的紧张和心理压力,幼儿在游戏中容易取得成功,即使不成功,也会因为是游戏、是“假”的、是“装”的,而并不去关注失败,或者说更容易接受失败。因而幼儿在游戏中总是成功的体验强于失败的体验,总是处于愉悦的情绪体验之中。

(三)游戏活动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发展的

与真实的生活活动相比,游戏总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开展的,用幼儿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假”的,是“装”的,不是真的。

三、幼儿游戏的种类

一般将幼儿游戏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角色游戏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通常都有一定的主题,如娃娃家、商店、医院等,所以又称为主题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一种游戏。

2.结构游戏

凡利用各种结构材料或玩具进行建构的活动都称之为结构游戏。3.表演游戏

表演游戏是幼儿按照故事、童话的内容,分配角色,安排情节,通过动作、表情、语言、姿势等来进行的游戏。

4.体育游戏

体育游戏是以发展幼儿基本动作,增强幼儿体质,促进幼儿身体健康为主的游戏。5.智力游戏

智力游戏是通过生动有趣的形式,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丰富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力的游戏。

6.音乐游戏

音乐游戏是幼儿在音乐和歌曲伴唱下进行的游戏。例如教师让幼儿边唱歌曲“找呀找朋友”,边让小朋友去找朋友,歌曲唱完后,小朋友也找到了朋友。

四、幼儿游戏的作用

(一)游戏对幼儿认知发展的作用 游戏可以丰富并巩固幼儿的知识。(二)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作用

幼儿在游戏中既有现实伙伴之间的交往,也有角色间的交往。(三)游戏对幼儿情感发展的作用 游戏有利于儿童情感的发展。(四)游戏对幼儿身体发展的作用

幼儿游戏可以保障幼儿身体的生长发育,促进身体的发展。

五、如何使游戏成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一)重视幼儿的自发性游戏

自发性游戏是指幼儿自己想出来的、自己发起的游戏,这种游戏完全符合游戏的特点,最贴近游戏的本质,也是幼儿最愿意玩的游戏。自发性游戏特别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只有幼儿有了一定的自主性,幼儿才可能成为自己活动的真正主体,才可能使以自主性为显著特征的游戏成为幼儿的基本活动。

(二)充分利用游戏组织幼儿园各类教育活动

为了达到幼儿园的保教目标,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教师除让幼儿进行各种游戏活动以外,还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组织幼儿进行各种教育活动,如劳动、参观、上课等。为了既保证教育的计划性,又保证游戏成为幼儿的基本活动,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游戏组织各类教育教学活动。

(三)满足幼儿对多种游戏的需要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幼儿对游戏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即使是同一种游戏,幼儿关注的重点、感兴趣的侧面也有差异。各种游戏之间并无好坏、高低之分,任何一种游戏都具有其自身独特的作用。所以,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各种各样的游戏,注意到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幼儿的需要。

浅论自信的内涵、作用和培养 篇3

关键词:自信 心理 努力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9(b)-0179-01

1 自信的内涵

自信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肯定与相信,是对自己所做各种准备的一种积极情感。自信是一种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是一种积极、有效地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意识特征和心理状态。自信是心理健康的需要,自信的人更容易被人认可。自信是人际交往的需要,在日趋频繁的人际交往中,自信是非常重要的。自信的人总是能够以一种轻松自然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中复杂的情景或挑战,表现出一种大智大勇的气度。自信的人勇于承担责任,不会因为事关重大而优柔寡断,保持一贯的果断作风。自信使人谦虚,自信的人更能正确对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从而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谦虚待人,不断进步。自信是一个人对自己能够达到某种目标的乐观充分的估计。自信对一个人非常重要,自信意味着已成功了一半。缺乏自信的人仍随处可见。其原因很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与先天无关,可以说是人们自己把自己搞得没了自信,从而影响了自己的成功与前途。缺乏自信是因为他们没有发现自己的优点,没有发现自己的优点和展现过自己的长处。自信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后天通过做事慢慢磨砺形成的。

2 自信的作用

首先,自信是成功的保证。成就事业就要有自信,有了自信才能产生勇气、力量和毅力。自信心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目标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一种强大动力,也是人们完成活动的有力保证。有自信心的人能够正确地实事求是地估价自己的知识、能力,能虚心接受他人的正确意见,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充满信心。

其次,自信是承受挫折,冲出困境的动力。克服人生中的困难需要自信,自信使人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深窥自己的心,而后发觉一切的奇迹在于自己是否拥有战胜困难的信念,而信念是战胜困难的勇气,面对一次次挫折,一次次挫折后的重生,需要的是勇气,是信心,是对人生执着的信念!只有拥有坚定信念的人才能战胜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或大或小或强或弱的各种困难,最终笑傲逆境之巅!正如高尔基所说:“只有满怀信心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把自己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理想。”

第三,有了自信,才能获得他信。一个自己不相信自己的人怎么可能要求别人相信他呢!失去了他人的信任,再能干也就是孤家寡人一个,孤将军能在战斗中获胜吗?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面对调皮一点的学生,老师不能相信自己的教育最终会使他成长为懂事明理能约束自己的行为的好孩子,而是不断埋怨他如何的不是,久而久之,学生会想:可能我真的如老师所说是一个坏学生,从而产生自暴自弃的思想,走上了歪门邪路。老师的教育失败了,孩子的终身毁了。相反,有的家庭总是自信的,爸爸妈妈总是相信自己的孩子会好好学知识好好做事情,当孩子稍稍遇到困难和不良诱惑时就会想到:爸爸妈妈都对我充满信心,我自己不能没有自信。从而克服自己不良情绪,最终顺利度过一个一的人生岔路口。

为了自己,为了他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自信。

3 自信的培养

自信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培養的。

首先是拥有立体自信观。在评价自己的时候,可以采用场景变换的方法,寻找‘立体的我’,这样我们可能会意外地发现,自己原来有很多优点与长处。有句俗话说:“雁子飞,乌龟也跺脚”,试想乌龟把脚跺断了也无法飞啊,相反的连爬的资本都失去了,不是遗憾终身吗?所以我们应该寻找自己的特长,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在成功中建立自信。例如,有些学校注重文化课,成绩好的优点就显露,而体育好的未必被人看重;换成体校,情况可能就恰好相反。在不同的环境里,优点显露的机会并不均等。发现自己的长处,是自信的基础。

其次,自信是需要行动的。行动是滋生自信的肥沃土壤,只有在行动中我们才能奠定自信的基石。行动前应该正确评价自己,对自己的知识、能力、情感、特长做一次全面评价,然后尽量做自己做得到的事情,这样比较容易获得成功,每取得一次小小的成功时,个性就会彰显出来,自信会生长起来,在不断地努力,刻苦,勤奋,成功的良性循环中,自信从心里,眼睛里,言语中自然的,强烈的流露出来!面对社会环境,我们每一个自信的表情、自信的手势、自信的言语都能真正在心理中培养起我们的自信。总之,记下马上可以做的事,然后加以实践一次,再取得成功一次,不由自主地获得自信一次,这样周而复始,自信就附着与你,陪伴你的人生,支撑你克服困境,帮助你取得成功。

第三,经常总结自己的优点和成就,不断对自己进行正面心理强化,多与自信的人接触和来往。总想自己的缺点和失败,会越来越没信心。多想自己的优点,“自信的蔓延效应”就会出现,这一效应对提升自己的自信效果很好。多与自信的人接触和来往有助于提高信心,常和悲观失望的人在一起,你也将会萎靡不振。常与胸怀宽广、自信心强的人接触,你一定也会成为这样的人。多和有志向、有信心的人交往。不断自我心理暗示,不断对自己进行正面心理强化,碰到困难时一定不要放弃。

第四、树立自信的外部形象。保持整洁、得体的仪表,举止洒脱,行为端方。生活中一些细节也有利于获得自信。比如走路时抬头挺胸,与人交流时眼睛正视对方,说话时吐词清楚,条理清晰,脸上洋溢着来自内心的微笑,尽量做自己能做的事等等,只要你做到这些你就会感到自信心在心中滋长蔓延。

第五、保持一定的自豪感,懂得扬长避短。谦虚是必要的,但不可过度。过分贬低自己,对自信心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在学习、生活、工作中,要经常抓住机会展现自己的优势、特长,同时注意弥补自己的不足,不断求得进步。

情感艺术中的情感表现和作用 篇4

文学艺术和音乐艺术之所以成为姊妹艺术是她们共同的艺术价值所决定的。同为情感艺术, 她们对人的培养和教育是从人这一群体最根本、也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情”出发, 用她们所独有的艺术感染力陶情励志、净化心灵、继而创造完美人生。 用一个个艺术作品来诠释世间万物的是非善恶、喜怒哀乐, 通过心灵的感受和表现, 接受美、创造美。那么在文学艺术和音乐艺术中如何发现美、接受美、表现美、创造美以及其在人生价值中的作用让我们一起荡舟艺术世界, 渴饮心灵琼浆, 采摘人生硕果, 探索情感奥妙。

一、从朗读开始传情

我爱好文学艺术是从遇到一位音乐老师的朗读开始的。我之所以提到他是因为他把歌唱中的气息、咬字、吐词运用到朗读艺术中, 让我深深体会到文学艺术的的感染力, 每一篇文学艺术作品的字字句句都触及我的心灵深处, 感悟颇深。其中感受除了文学作品本身的文句美之外, 最主要的是他别致朗读艺术创造性的传递了美, 真真让我不得不接受美、理解美, 为其中之情所感染。源于此我说“好的语文老师是读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

歌唱和朗读中的气息在生理本质上是一样的, 歌唱中没有气息声音就散了, 又没有力度也不易情感表达的控制, 歌唱中因为歌曲旋律以及音高和复杂节奏的要求和影响气息运用难度会高一点, 而朗读中没有复杂的气口, 也就是换气点及其换气方式, 但朗读时气息的运用会直接影响情感的表达、优美的音色和声音的色彩。所以古人言“善歌者必先调其气, 气动声发”, 在朗读中就是“善读者必先调其气, 气动声发”。

从文学艺术的本质出发也要求读的功用。文学艺术的本质首先是情感艺术, 作为情感艺术就必有情感传递的途径和方式。文学艺术的传播仅仅靠我们的阅读是不够的, 对阅读者的积极性、 主动性是一个考验, 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接受程度、情感反行作为一种追寻美的行为, 在过程中, 帮助人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具有很大的作用, 而音乐具有旋律美, 同样是一种美的体验, 因而到大自然中去旅游审美, 将良好的审美趣味付诸于音乐当中, 是很多人的选择。

(三) 旅行有利于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目前很多的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都处在既受关注又杂乱无章, 散乱无序的阶段, 旅游业逐渐成为恢复和传承民间音乐文化的重要载体。相对于政府行为和大型的文化传承活动, 旅游传承应都将大打折扣。而朗读是把文学艺术和作用对象通过听觉感知直接连接起来, 这种传递方式将文学作品的情感思想最直接的作用于人, 而艺术化的朗读又最准确甚至创造性的把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传递给我们, 在这个意义上说朗读是文学艺术的创造者和作品情感的升华者, 也是文学艺术和我们之间的引领者。

所谓艺术的朗读或者说朗读艺术其本质就是情感的表达和传递。而我们好多学生的朗读平平而来, 毫无情感可言, 所朗读的文学作品就大为失色, 达不到作品本身的艺术感染力。这种表达和传递不是我们做不到、做不上。试想当我们在气愤不已之际, 或伤心难耐至极或悲痛欲绝之时的情绪状态下所表达的自然流露中无不带有很丰富到位的语势, 甚至还有肢体语言的表达。而我们在平时的朗读中为何做不到呢?到底是做不到还是没有做呢? 究其原因是我们丢掉了文学艺术的教育功能和其艺术灵魂, 也是好些语文老师教学中引领的方向错误了, 或者说做的不到位。 一篇好的文学作品就是一件艺术品, 其其精神思想也就是我们让学生总结的中心思想。其思想精髓不是靠生拉硬套式的总结, 而是情感的真实流露、表达、传递、共鸣交融甚至是深入灵魂的浇灌, 达到融物细无声, 励志需有情的艺术功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但需日日“寒”, 更不能无“寒”。

二、情感是我们生活、学习的唯一动力源泉

无论是文学艺术还是声乐作品, 励志总离不开感恩或感恩情怀的表达。因为只有学会了感恩, 懂得感恩, 内心的能量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 进而有思想、有方向, 有理想、有目标, 从而达到励志的目标, 这种情感往往是激励人一生的动力源泉。继而所形成的意志品质也会更加坚韧不拔。“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 何来“涌泉”, 有恩才要报叫“报恩”报恩拿啥报是动力, 是要流汗和付出, 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状态集中、深切的体现, 是一种良好意志品质的体现, 这一切的动力来自最初的“恩”和 “情”。在“报”和“恩”的活动中也无处不有情。情感的能动性在这里体现的真切彻底, 想到此, 我深觉过去语文老师就是班主任的惯例无不蕴藏着很深的道理, 而过去的我们也更多的觉得语文老师才是我们记忆深刻的老师。

在音乐艺术中情感的力量更是无穷。以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所作的《义勇军进行曲》为代表的抗日救亡歌曲《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八路军进行曲》《新四军军歌》《黄河大合唱》 《救亡进行曲》《抗日儿童团歌》《大刀进行曲》等等, 还有俄罗斯著名作曲家莫克罗乌索夫于1941年莫斯科保卫战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刻所作的《莫斯科保卫者之歌》这首歌很快广为传唱, 无数战士唱着这首歌奔赴战场, 堪称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爱国主义歌曲的典范。作曲家本人也成为苏联作曲家最杰出的代表之一。音乐爱好者的我也才深深理解这些音乐作品在民族存亡, 国家危难之际所产生的巨大力量和时代意义。

情感的内涵和作用 篇5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这种态度体验影响着人对社会、自然、他人和自身的认知和态度,是大学生人格形成和发育的基本内容.本文着重研究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内涵及情感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

作 者: 许阿娟   作者单位: 陕西理工学院,723003 刊 名: 青年文学家 英文刊名: THE YOUTH WRITERS 年,卷(期): 20xx “”(15) 分类号: G424.1 关键词: 情感   情感教育   人格   内涵

 

情感的内涵和作用 篇6

关键词:英语教学;情感;自信

一、注入情感,优化课堂教学

教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为人师,为人父母,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像父母与儿女的关系一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入了心血,注入了情感;学生就像婴儿一样,在父母的关爱下慢慢成长。

随着教育改革与新课程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实施,新时期的师生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有些教师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身心健康、爱好特长和课余生活可以说是很少过问,而过分强调“师道尊严”,最终导致学生远离教师,师生感情产生隔膜,直接影响教学。因此,教师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要注入情感教学,把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学科中,让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学生活泼开朗的个性,有较强的求知欲,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情感态度与英语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的情感态度直接影响语言学习者的学习。教师必须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帮助学生及时克服情感态度方面的困难,让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促进学习的进步。

优化课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求知欲。挖掘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教师在教学过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一堂课的导演,又是课堂实施过程中的演员,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合理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课前认真备课,做到因材施教,创设具有真实性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主动积极乐观地接受知识。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在英语教学中,环境的创设既要符合课本的教学特点,又要体现青少年的时代特点。

我们面对的学生是英语基础薄弱、对英语学习不是很感兴趣的中职学生,面对这些学生我们更应该认真备好课,充分了解学生的喜好,根据教学安排好授课内容,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如新概念英语Lesson 37 The Olympic Games ,教师可以先问同学们喜欢什么样的体育运动,喜欢哪一位体育明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够教授许多单词,例如:badminton,weightlifting,fencing,hurdle race等。如今大多数孩子对体育明星都很感兴趣,在课堂上可以与他们谈谈林丹、李宁;谈谈外国的体育明星,如贝克汉姆等;同时也给他们介绍一下课文的内容,让他们充分了解到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值得骄傲的事情,培养学生情感投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如播放录音带、观看碟片、看图片等教学手段来创建教学环境创设符合学生知识水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实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英语学习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教师可利用当地资源,通过多渠道、多途径的方式结合学生特点实施优化教学。例如,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与外国朋友交谈的乐趣,可以在網络上寻求来自于英美国家的笔友,可以观看英文电影等充实教学,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语言。因此教师教学的实施、教学优化的设计起着至关的重要作用。

二、树立自信心,学好英语

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工具。语言学习需要一种积极、开放、乐观的情感态度,学习动机和兴趣关系到学习成败,具有较强的动机和兴趣可以大大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反之,一个人没有了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就不可能主动学习。因此,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树立自信心对于学生来说显得十分重要,教师要帮助他们树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多给予鼓励、表扬。利用多种教学方法促使他们与人沟通。说服他们以宽广的胸怀接纳其他文化的态度,能设身处地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乐于助人,避免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紧张、害怕、忧虑、缺乏自信等情绪。要敢于冒险尝试,主动与人交流,才有足够的实践机会学习和掌握语言。学习态度的形成与学习者对英语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以及自信心的建立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应激发她们积极乐观、自信的心理状态,保持他们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求知欲,不断给予鼓励、表扬。

《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一书中目录部分深刻地写道:“所有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潜能,每一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愿望。成功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自信;赞赏学生、鼓励成功是师生感情的催化剂,并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让每一个孩子都抬头走路;蹲下来,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你就会发现,其实每一个孩子都很努力。”

树立自信心是学生成功地学好英语的最重要条件,学好英语是学生的强烈愿望,教师的使命就是强化这种愿望,呵护这种愿望!

参考文献:

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M].沈阳出版社,2004-01.

情感在阅读和写作中的重要作用 篇7

一、情感是写作的根因

文章不是无根之水, 文章总是有感而作的。《毛诗序》中说:“诗者, 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意思就是说, “诗”是情感的语言表达, 情感是“诗”语言表达的原因。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昔西伯拘羲里, 演《周易》;孔子乞陈、蔡, 作《春秋》;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孙子膑脚, 而论兵法;不韦迁蜀, 世传《吕览》;韩非囚秦, 《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大低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作者认为, 文章或著作都是“发愤”之作, 也就是说是情感造成的结果。没有苦难就没有“发愤”之情, 没有“发愤”之情, 就没有那些千古流传的文章、著作。古代著名文学评论家刘勰对创作有深刻研究, 历来备受称赏。他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谈及写作、阅读与情感问题时也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作者认为阅读与写作是相逆的过程。写作是从情感开始的, 因而阅读要从语言来理解情感。现代著名作家巴金在《家》中说:“我的生活有过唉和恨, 悲哀和希望;我在写作的时候也有我的爱和恨, 悲哀和希望的。倘使没有这些, 我就不会写小说。”作者将自己写小说的原因归之于“爱和恨”、“悲哀和希望”。而“爱和恨”、“悲哀和希望”也正是属于情感的内容。鲁迅也这样说过:“创作须情感, 至少总得发点热。”“热”的意思也就是动点情感。“至少”一词就特别强调了情感对于创作的必要性。

二、感情是灵感的温床

写作离不开“灵感”, “灵感”的获得是写作的一个重要阶段, 对写作具有重大意义。作家萧殷说:“艺术创造是需要灵感的;如果没有灵感, 作者的艺术构思就很难展开想象和艺术概括就很难顺利进行》。” (《写作格言轶事集锦》重庆出版社1982年9月第一版) 陆机在《文赋》中生动地表述了“灵感”来去对创作的影响。他说, 灵感来时“思风发于胸臆, 言泉流于唇齿”。这时写作则“率意而寡尤”。而“灵感”去时“理翳翳而欲伏, 思轧轧其若轴”。这时写作则“竭情而多悔”。因为“灵感”对写作有如此的影响, 所以历来备受写作者的重视, 并成为追爱的对象。那么“灵感”是什么?心理学上说“灵感”也叫“顿悟”, “是指在注意力完全集中、轶事极度敏锐的情况下、长期思考着的问题受到某些事物的启发、忽然得到解决的过程。” (《心理学名词解释》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6月第一版) 这种解释虽然符合科学定义的要求, 但笔者认为, 在解释的内容方面, 忽略了感情方面的内容。笔者认为, 在对“灵感”的理解上, 作家、诗人们的认识应当是更为深刻和准确些, 因为“灵感”总在他们的创作实践中, 他们的感受会是更具体、真切和深刻的。著名诗人艾青对“灵感”有这样的解释:“所谓‘灵感;, 无非是诗人对事物发生新的激动、突然感到的兴奋、瞬即消逝的心灵的闪耀。所谓‘灵感’是诗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最愉快的邂逅。” (《艾青谈诗》花城出版社1985年5月第一版) 这样的解释笔者认为, 是比较周全和透彻的。从艾老的解释中也不难看出, “灵感”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思想, 二是感情。思想是“灵感”的种子, 而感情则是“灵感”的温床。“没有对事物发生新的激动、突然感到的兴奋”, 就没有“瞬息即逝的心灵的闪耀”。没有“主观世界” (包括思想和感情) 的积累准备, 就没有“与客观世界最愉快的邂逅”。对于感情对于“灵感”的形成的作用, 作家、诗人、文章家都很重视。萧殷在《论写作》一文中也说:“灵感的产生, 主要决定于作者对生活理解的广度和深度。”他接着说:“越熟悉生活, 对生活的激情越饱满, 表现这种激情的欲望越强烈, 创作的灵感才会越旺盛。”又讲出了感情对“灵感”的催发作用。

三、情感是思维的动力

写作是思维的过程, 也是情感流动的过程。情感对思维的作用并不是被动的服从的作用, 而是强有力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激发写作的冲动。这是写作的最初原因。这在第一方面已经论述。二是在写作过程中推动写作。曹禺在《<雷雨>序言》中说他写《雷雨》时, “隐隐仿佛又哦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 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诗人郑玲在一次访谈中谈及她的写作状态时这样说:“我写诗的时候, 语言仿佛自动来到。”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思维的作用, 还是情感的作用?实际上是思维与情感谐和作用的结果。她又接着说:“灵感如花香般飘忽, 你把它捉住, 囚在语言的瓶子里, 就失去了原有的神秘。”当思维捉住“灵感”, 情感受到抑制, 诗人的创作就因此出现了滞涩和失色:“我经常是不顺利的, 有时遇到暗礁, 一个词就把一首好诗葬送了;有时把一些词呆板地组合在一起, 造成了一枝绢纸的玫瑰, 虽染色而不馨香, 更没有流动的美感。” (《诗刊》2004年2月号上半月《郑玲访谈录》) 看起来情感于创作过程中不仅时时在起着作用, 并且还影响着语言的表达效果。三是情感还决定思维的方向, 思想因着情感而发生变迁。

四、情感是语言理解和表达的准因之一

写作是语言的具体运用。语言表达至少要准确、贴切。为什么?因为语言是作品的第一要素, 是读者阅读理解作品的第一媒介, 是作品产生社会影响的第一路径。语言由字词组成。字、词都有音、形、义三个方面。在义方面, 除了意义之外, 还有感情色彩的内容。因此, 情感是语言理解和表达的准因之一。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等等脍炙人口的诗句, 取胜都不仅是在义上, 更在于情上。如果不注意语言的感情色彩, 理解或用词造句就会出现偏差。如晚唐诗人杜牧的诗《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 山村水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短短四句诗, 不仅把江南绚丽的春色写了出来, 而且还讥讽了统治阶级妄信佛教的风气。本是好诗, 但明朝状元杨慎却责难说:“千里莺啼绿映红”的“千”字有严重问题。“千里莺啼”, 谁能听见?“千里”“绿映红”, 谁能看见?所以他觉得应该改为“十里”才恰当。这种理解的偏差就在于缺乏感情的体会上, 留下了千年笑谈。又如有一年的高考题中对“相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诗句中“闲”的理解, 标准答案是“闲适”。此答案一公布, 就受到广泛的批评, 尤其是文学界人士的批评。问题也是出在缺乏情感的体会上。因为从情意上看, “闲”解释为“无聊”才是恰当的。“闲”解释为“闲适”是字典上的脱离语境的解释。

情感的内涵和作用 篇8

1. 理论综述

1.1 服务质量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众多学者纷纷开始对服务质量进行研究, 从不同角度提出测度和感受服务质量的方法。格罗鲁斯提出服务质量由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构成。他认为, 在提供服务和顾客消费服务的过程中, 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感知不仅包括服务结果, 而且包括被提供服务的方式、方法和态度等过程。Lehtinen把服务质量分为物质质量、交互质量和公司质量。Gummersson提出的服务质量包括设计质量、生产质量、过程质量和产出质量。Olsen认为服务质量包括设计质量、生产质量和过程质量。但是, 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概念由格鲁克斯提出, 它取决于顾客对服务期望与实际感知的服务绩效之间的差距。随后, Zeithaml, L.L.Berry和A.Parasuraman三位学者基于服务质量差距分析模型提出了测度服务质量的SERVQUAL量表。通过衡量顾客服务预期与服务感知的差值来测度服务质量, 如果后者大于前者, 顾客才会认为服务质量是令人满意的。

1.2 消费情感

Westbrook和Oliver早期就在营销环境中对情感展开研究, 他们将消费情感定义为“在产品使用或消费经历中所引发的一系列特定的情感反应”。Menon和Dube对消费情感的来源进行了进一步考察, 认为“消费情感是顾客对产品的属性与最终获得的消费价值的情感性反应”。一个产品或服务可能存在多种属性, 对某个属性表现的肯定会带来顾客的积极情绪, 反之则造成顾客的消极情绪。人的情感心理过程相当复杂, 顾客可能同时体验到兴奋、高兴等积极情感和烦恼、愤怒等消极情感, 但对产品或服务的整体情绪则是由二者共同决定的。

不同情感对顾客满意和服务质量评价的影响不同。总的来说, 积极情感与顾客满意度水平和服务质量评价正相关。但是消极情感与顾客满意的关系, 到目前尚未有统一的结论。Oliver以归因理论为依据将消极情感分为三类:外在归因、自我归因和情境归因的消极情感, 改变了“消极情绪导致不满意”这一相对简单的认识。Weiner认为人类出于认知平衡的心理需要, 总是习惯于对某类行为的因果关系进行推断, 对结果的归因随之会激发人们特定的情绪, 这些情感反应进而影响其下一步的行为预期和实际行为。

2. 理论分析及经营启示

2.1 认知和情感对服务质量的综合作用

顾客服务质量期望水平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 且不同层次的期望水平对实际提供的服务质量评价及感知的服务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在一次服务中顾客首先会根据消费经验, 朋友口碑传播, 竞争对手提供服务的情况, 角色意识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产生理想质量、渴望质量、预期质量, 尚能接受质量甚至不能容忍质量等不同的期望水平。若供方提供的服务介于理想质量与渴望质量期望水平之间, 顾客觉得物超所值, 感到非常满意, 赞不绝口, 赞美增加度会很高;若介于渴望质量与预期质量期望水平之间, 尽管顾客会表示满意, 会赞美提供的服务, 也可能认为一般, 不会大幅提高赞美增加度;若介于预期质量与尚能接受质量期望水平之间, 则顾客仅仅表示基本认可和接受, 尽管还没超出顾客的容忍阈限, 但顾客可能不会产生对供方有利行为的冲动, 可能会认为一般, 但同时也存在抱怨增加度上升的可能;若交付的服务低于尚且能接受质量的期望水平, 顾客就难以接受和容忍, 会表示不满意, 从而导致强烈的抱怨。

认知评价对整体服务质量有显著正向影响作用, 顾客在服务的过程中历经的积极情感对其有正向影响作用, 自我归因的消极情感对其有正向影响作用, 外在归因的消极情感对其有负向影响作用, 而情境归因的消极情感与整体服务质量则显著相关。顾客的情感因素会受到先前认知评价的影响, 认知过程也要受情感的调节, 二者共同作用形成顾客对整体服务质量的感知。

2.2 经营启示

综上所述, 消费者认知加工过程中会有情感的介入, 情感对信息处理过程、注意、记忆和决策等认知活动均存在显著影响, 积极和消极的情感分别会对认知造成正面或负面影响。商家除了要保证服务质量以外, 还要注重顾客的消费情感, 避免顾客对消极情感进行外在归因, 尽可能地提高赞美增加度, 降低抱怨增加度。

摘要:服务质量正日益成为顾客中心时代的竞争焦点, 它除了受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表现出明显的认知层次性外, 还受产品使用或消费经历中所引发的消费情感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服务质量及消费情感的理论综述, 从认知和情感两个层面分析其对服务质量的综合作用, 以便服务从业人员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顾客的赞美增加度。

关键词:感知服务质量,消费情感,整体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范秀成, 杜建刚.服务质量五维度对服务满意及忠诚的影响——基于转型期间中国服务业的一项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 2006, (6) :111-118.

[2]苏秦, 崔艳武, 张驰.消费情感对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感影响的实证研究[J].预测 (合肥) , 2008, (3) :29-35.

情感的内涵和作用 篇9

一、教学要热爱每一位学生

爱是学生的需要, 教育实践一再证明, 爱一个学生等于培养一个学生;讨厌一个学生, 也就意味着将要毁坏一个学生。因此, 作为一个教师必不可少、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 就是要热爱学生。爱是教育的桥梁, 爱是一种积极地情感, 它可以使人精神愉快, 给人以温暖和动力。

例如:美术课《老师您好》, 就很好的渗透了情感教育, 在每一个孩子的心中, 老师不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还是他们最贴心的大朋友, 孩子们总乐意将生活与学习中感受到的快乐与忧愁, 成功与失败的点点滴滴和最亲爱的老师分享, 老师成了孩子们最信赖、最尊敬的人。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永远镌刻下了教师循循善诱、和蔼可亲的画面, 给刚刚起步的人生留下了一段最美好的回忆。本课围绕“教师”这个主题, 将表现性绘画和手工制作融入到师生情感交流之中, 教师的教学艺术将激活学生对教师的美好印象。语言的交流、心灵的对白、细节的把握将再次勾勒师生学习生活的直观画面, 学生通过学校生活构建起属于自己的完整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要让情感注入课堂

教学过程是师生间人际交往的过程。如果教师从备课到上课毫无感情, 那么, 学生怎能受到心灵的震撼?情感是课堂教学的法宝, 没有情感的教学是平淡乏味的教学, 没有感情的教学是游离文本的教学。课堂要饱含情意, 充满人文关怀。教师如果能上课热情洋溢, 激情似火, 就能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焰。作为教师, 无论有多么充足的理由, 也不能把不愉快帯到课堂, 因为学生的愉悦首先来自教师的愉悦。所以每天上课, 无论是衣着、神情还是语言、动作, 都力争给学生一种美的感觉, 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 教师要以自己积极地情感影响带动学生, 一个教师之所以成功, 就在于他有能力让学生对学习保持持久的激情。只有教师对学生充满爱心, 学生才会发自心底地爱老师, 进而对老师教授的这门课充满兴趣。

例如:美术课《三个小伙伴》, 是讲述三原色红黄蓝的一节课, 如果教师一上课就采用开门见山的讲课方式, 直引主题, 学生就会觉得枯燥乏味, 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如果教师用情感导入法就会启迪学生的心灵, 用电视台支持人的形式, 铃声过后, 大家好, 欢迎来到七彩乐园, 让我们一起走进色彩的世界!师:红色的太阳, 生:绿色的果, 师:彩色的世界, 生:你和我。师:涂涂颜色抹一抹, 生:快乐属于你和我!接下来, 教师找来三位学生分别扮演红黄蓝三位嘉宾, 红色:大家好, 我是红红, 是来自色彩大家族的一员, 我温暖热情, 非常喜欢交朋友, 瞧!这就是我的好朋友, 黄黄!黄色嘉宾上台, 嗨, 大家好, 我是黄黄, 看到我, 你一定有一种欢快、响亮的感觉吧!我是色彩大家族中最闪亮的一员。蓝色嘉宾上台, 大家静一静, 还有我呢?我叫蓝蓝, 天空和大海都是我的颜色, 我给人清心凉爽的感觉。三位同学一起说:我们都是好伙伴!引出了教师黑板的大标题, 然后教师开始讲解, 一节课后, 学生由于投入了情感, 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从而增强了自信心。

再例如:美术课《海底世界》, 是表现鱼和海洋生物的形状特征和海底世界的各种色彩变化, 创作画出自己想象中的鱼以及心目中的海底世界的一节课, 如果教师上课采用直接导入法讲, 鱼儿是大家非常喜爱的动物, 海底有着丰富的海洋生物, 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和神秘色彩的水下世界, 希望大家发挥想象, 画出自己心目中的海底世界。这样的授课比较呆板, 没有感情色彩, 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感情和绘画融为一体, 理解不够深刻。那么, 我们如果换一种授课方式, 采用情感互动式的教学法, 将整节课设计为一个故事, 教师用绘图纸做一个大大的海底世界, 用讲故事的导入告诉学生, 有一只大海神龟它吞没了整个海底世界, 我们大家一起去海龟的肚子里把鱼儿救出放回大海吧!老师带着学生在海涛声的伴奏下, 每一位学生都要去道具海龟的肚子里救一条鱼或是海底动物, 它们有的是涂了颜色的, 有的是没有颜色的, 谁救了没有颜色的鱼儿就需要用色彩把它装扮好以后再放回大海里, 整节课同学们激情洋溢, 在一种真挚的情感中, 教学效果收到了神奇的实效!

通过美术课的情感培育, 将会使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 欣赏美, 学会自主创造表现美。教师只有付出真实的情感, 才能收获真挚的感情, 才能在师生之间架起情感的桥梁, 所以作为教师, 上课先要做到抓住学生的心, 让学生接受你, 才能接受你的课。构建和谐课堂更需要我们以情激情, 以情促学。教师把爱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 让学生在强烈的情感共鸣和爱的氛围中得到美的熏陶、情的升华、知识技能的提高, 生命得以成长!

摘要:众所周知, 情感和认识是人的心理发展和教育的两个不可分割和相互作用的方面。课堂教学中的“情”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学生的、教师与学生的、学生与学生的, 教材中蕴涵的等诸多情感因素的统称。课堂教学是师生人际交往的过程,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课堂上, 师生间在进行认知信息传递的同时也传递着情感信息。丰富教师的情感, 调动学生的情感, 加强师生的情感对话, 远胜过一味的认知传递。教师对情感的理解、表达和调控, 是教育理念的灵魂。

情感的内涵和作用 篇10

关键词:精品课程,生理学,教学水平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好已建成的精品课程, 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带动作用, 使精品课程成为教师教学过程中得力的帮手, 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好助手, 对提高课程教学水平和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 也是建设精品课程的真正意义所在。右江民族医学院《生理学》课程于2009年被评为广西区精品课程, 《生理学》课程组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 立足于精心建设课程网站, 大力提倡课程教学改革, 对提高生理学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1精品课程的地位和重要性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是高校教育教学基本建设中最具基础性的核心工作。精品课程是用网络技术将网络课件、教学讲课录像等上网开放, 并在课程网络上制定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掌握内容、学习目的、授课教案、教材讲义、练习题和题库等, 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的优秀课程[1]。精品课程建设整合优质教学资源, 优化课程结构, 改革教学内容, 强化教学条件,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从而推动教学队伍建设、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 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2]。

2运用精品课程网络平台提高生理学教学质量

生理学是以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为研究对象, 是一门重要基础医学科学, 是联系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其重点是探讨正常人体功能的活动规律和产生机理以及内外环境变化对它们的影响, 难点是机体时刻受到内外环境变化的刺激而能做出各种有适应意义的反应以保持功能活动的相对稳定, 这有赖于机体十分精确和完善的调节机制。机体的调节机制抽象而难理解, 传统的生理学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很难阐明清楚, 这些抽象的问题必须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帮助学生动态地了解生理学的重、难点问题。为此, 笔者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生理实验教学, 制作与实验基本操作相关的教学影像资料, 并实现了生理学教学实验技术微机化, 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生动。由于有了丰富的实验基本操作教学影像资料和实验教学辅导资料, 学生自主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基本摆脱了“只有教师在场才能实验”的困境, 大大减少教师及教辅人员的课堂实验指导时间。同时, 构建网络化生理学虚拟仿真实验室, 供学生利用业余时间, 自主模拟练习实验操作, 强化学生教学效果。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 注重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 推动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水平, 最终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

3建设精品课程, 推动生理学教学改革, 促进课程的发展

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 笔者始终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明确教学质量是教学工作的关键,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 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是课程建设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 在生理学的教学任务繁重而学时数又在不断紧缩、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生理学教学需要的情况下, 针对学科特点教师制定了一整套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改革方案。完善生理实验课教学, 压缩验证性实验, 增加综合性、自主设计性实验。把实验教学分四个部分进行:基础操作技能训练、验证性试验、综合性试验和自主设计性试验。基本技能训练主要是强化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为提高学生解决、分析问题能力, 提高创新能力做好准备;开设少数验证性试验, 以验证和巩固生理学的某些基本知识, 并为学生今后的实验设计提供借鉴;通过综合性试验,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运用的能力;开展自主设计性实验, 培养学生科学工作的严肃态度、严格要求、严密思维、团结合作及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科研能力。同时, 加强课堂授课改革: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授课法, 对于难点、重点内容知识,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着重讲解, 而对于内容比较简单, 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内容, 可采用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的学导式教学法。首先由教师提出若干问题, 启发学生带着问题自学, 然后教师做系统性的归纳, 进一步强化了生理学基础理论知识, 并启迪学生向深层次思维进行转变。通过精品课程建设, 推动了生理学教学改革, 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运用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平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 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谁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是那些更聪明、更能干、更富于创造精神的人。作为一名医学大学生, 毕业后不仅必须有能力从事医疗卫生服务工作, 而且必须能够在日新月异的医学进步环境中保持其医学知识和医学技术的持续更新。这就要求大学生的学习除了教师传授知识以外, 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有效利用学习资源, 不断吸收新知识和新的技术, 适应时代需要, 适应社会要求, 更好地服务社会。学习的自主性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从对教师和书本的依赖转向于主动学习, 包括学习时间的自主安排, 学习内容的自主掌握, 学习方法的自主选择等。随着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的建设, 网上有了丰富多彩、系统齐全的教学课件, 以及开设的在线学习和在线测试可以给学生提供自主的学习空间。过去学生上课时既要聚精会神地听教师讲课, 又忙于记笔记, 而且每次课接受的内容很多, 不同的学生接受能力也不一样, 因此, 每次课的内容很难全部理解和掌握。而现在上课时没听懂的同学可以充分利用精品课程网上的课件选择性的重复性地学习, 弥补上课时未能掌握的内容。精品课程网络平台上的论坛留言和在线交流, 为学生与教师学习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沟通桥梁, 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5通过精品课程, 培养教学师资队伍

在精品课程中, 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一流教师队伍, 建设优秀的课程, 必须有优秀的教师做保证, 一门课程之所以能够成为精品, 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它拥有一流教师队伍。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 不断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 是培养和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同时, 为了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和质量, 这就要教师投入大量精力, 编制和设计好的教学课件, 从而全面提高教师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能力水平。为了使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 教师必须要及时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新知识、新观点、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成果, 不断地学习、及时更新和补充新的知识, 从而促进教师各方面知识的提高。另外, 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 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 强化教师的敬业精神, 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 形成了以老教授带头、中青年教师为中流砥柱的一支业务过硬、结构合理、教学与科研结合的稳定的师资队伍。

精品课程建设的最主要的目的是以精品课程这一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 建成有特色的优秀课程, 通过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精品课程对提高本科整体教学水平的促进和辐射作用, 提高教学质量。因此, 充分发挥和利用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 提高生理学教学水平和内涵,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柳礼泉.论精品课程的特征 (J) .高等教育研究, 2009, 30 (3) :82-86.

情感的内涵和作用 篇11

【关键词】语文;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在师生良好互动的基础上,对学生的个性和情感发展尽心关注和培养,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语文教学中关注情感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和个性,为学生创造出自由宽松的教育环境。情感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更加完善。除此之外,情感教育也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优秀道德情操,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增强审美的能力。

何为情感教育呢?情感教育具体指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按照特定的教学目的,通过适当的教学活动,对教育对象的态度、观点、情绪进行关注和影响,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初中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是通过教师、教材、学生三个因素进行的。教材的情感因素主要表现在语言文字表现的显性情感和隐含在课文中的隐性情感。教师的情感体现在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挖掘和表达、教师本身的表达能力和人格吸引力、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学生的情感表现在对教材内容和课堂的理解和反应、对语文课堂的注意力和兴趣、对语文教学的情感体验以及对教师和同学的情感与热情等。三要素中教师是主导因素,需要运用科学的教学艺术,搭建合理的教学结构,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将三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课堂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尊重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展开师生互动,在互动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延伸学生的兴趣。同时,要就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兴趣及时给予正确引导;对那些符合学习目标的兴趣要进一步引导培养。教师的精力不要仅放在课堂之内,课余时间也要利用起来多关心学生,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适当开展实践活动。比如多组织一些兴趣小组,如写作组、书法组等,多鼓励学生创作更多优秀的作品,并拿出一些好的作品去参赛、展览;又如朗诵组、情景剧表演组等,可进行公开演出。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让学生有所收获,而且还能加强他们的情感体验。初中生处于成人与儿童的分离期,此时自我意识强烈、叛逆心理凸显,在情感和理性上都需要正确的引导。强迫性的灌输不能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第一步是巧妙的课堂导入。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导入时充分考虑初中生的认知基础和理解能力,以情感为突破点,以情感人,才能震撼学生的心灵,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得他们自觉地沿着教师的情感预设,步入课堂。

二、借助教学手段创设最佳情境

语文学科是一门蕴含丰富情感因素的学科,在教学时要倾向于用文字表达感情,这些感情都是依据特定的情境产生的。现代先进教学手段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因为语文教学素材十分广泛,文学作品是通过文字生动的描绘人物、书写历史、展现生活,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画面将教学内容立体、形象地呈现出来,创造出与作品相符合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意境,感受到强烈的情感震撼。为此,需要教师在讲解时结合文中的情节进行模拟,重现情境,引导学生融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当中,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教学效果非常不错。例如,在分析《春》这篇文章时,就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春的景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让学生在多媒体课件的渲染下感受春的美,通过渲染,将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此时,再导出《春》这篇课文,并利用文章中的优美文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都能更好地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愉悦感情。例如,在讲授《桃花源记》时,可以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图片,配上优雅的古筝曲,让学生配乐朗诵,学生在婉转清雅的乐曲中,观赏着田园优美宁静的画面,感受着陶渊明超凡脱俗的诗句,自然体会到了恬淡祥和的意境,增强了对自然的热爱和高尚的向往,实现了课堂情感的升华。

三、阅读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展示给学生,这种外在形式所构建的虚拟空间能召唤学生更好地运用已有的心理体验充分发挥想象能力,进而再构建、再创造,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则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之审美境界。例如,当欣赏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文时,我们会为诗人的这种欣喜若狂、激动和轻快的心情所感染;当我们在欣赏《囚绿记》时,也会为诗人那种忠于祖国的情怀而震动;当欣赏冯君莉的《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时,同样也会为青海湖的奇丽色彩而心驰神往,并且留恋忘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既要传授知识,也要引导学生打开心扉,用心去体会作者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丰富情感,让学生做知识的主动探究者,在探究中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为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将语文教材中的情感要素挖掘出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作品都具有较为丰富的情感内涵,比如说歌颂祖国、赞扬人民、事业追求等。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教学时,要主动将教材中这些丰富的情感因素挖掘出来,将文本中深层次的“情感”要素挖掘出来,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真正体会到文章作品中的深层蕴含,借此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益,将语文作品的深层情感要素充分挖掘出来。首先需要教师将自身的情感与文章中的情境有机融合在一起,站在作者的角度上分析看待问题,并与作者同爱同恨,这样也利于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引导学生,使学生也能就教材中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为最终实现感染学生的目的奠定基础。例如,在分析《天净沙·秋思》一文时,教师就可以从文章中挖掘“老树、枯藤以及昏鸦”所蕴含的萧条情境,渲染教学氛围,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也能产生断肠人在天涯之情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心情。

四、结合课外活动实现情感教育的延伸

适当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比方说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等,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积极向上之情感,在潜移默化中让他们受到思想熏陶。语文教师可以借助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各样的课外阅读活动,适当拓宽和延伸课堂教学内容,比如诗歌朗诵讲演比赛,成语、古诗、文学知识竞赛,开展讨论会,做手抄报等实践活动。在古诗朗诵、讲成语故事活动中,学生能掌握更多的古诗知识与成语典故,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感受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课外阅读还能适当补充、深化、巩固课内知识,这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另一种有效途径,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为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做好充分准备。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铸造美好的心灵,陶冶情操。要培养学生的丰富感情,就要深入挖掘教材中与之相应的情感因素,并恰当运用情感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观念。这样既能使学生学到应学的知识,又能丰富他们的头脑,提高感知能力。

参考文献:

[1]戴为明.“交往视域”中初中语文教学的特点及实施办法[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上旬),2014(7).

情感的内涵和作用 篇12

关键词:声乐课堂,教学,学生

情绪, 与人的自然性相关联, 具有情景性、暂时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 比如我们常说的喜、怒、哀、乐。而情感, 则与人的社会性相联系, 具有稳定性、持久性, 不一定有明显的外部表现, 比如悲哀、沮丧、愉悦、难过。情感的产生, 伴随着情绪的反应, 而情绪的变化也受着情感的控制。那么, 情绪情感又在声乐课堂的教学中有着什么样的体现和作用呢?下面, 我们试着通过一堂声乐课的教学过程, 来看看情绪情感教学在声乐课堂中的体现和作用。

铃声响过, 无论是课堂上的教师还是学生, 都需要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情绪, 尤其是作为一名教师, 更要提前酝酿和调整好自己, 放下在这教室之外所产生的个人情感, 管理好个人的情绪, 第一时间进入到课堂教学的氛围中来。并且, 上课伊始, 教师要通过积极有效的方式方法, 例如轻柔的语气、和颜悦色的态度, 与学生适当地沟通、交流……以此来诱导和激发学生良好的个人情绪, 积极营造一个和谐、愉快的上课背景氛围。

声乐课堂的教学过程中第一部分是发声练习阶段。众所周知, 发声练习, 并不是简单的“开开声”这样的一件小事。做歌唱前的发声练习, 是为了巩固和调整科学的发声状态, 然后把良好的歌唱状态保持到歌唱中去。做发声练习, 是为了改变歌唱者平时生活中自然的发声习惯, 通过发声练习来逐步提高歌唱发声的生理机能, 调节各个歌唱器官的协作运动, 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和状态, 使歌唱发声的技术成为歌唱表现的有力手段, 为达到声情并茂的演唱服务。科学的发声练习, 除了讲究发声的技能和技巧之外, 还十分强调演唱者在发声练习时候的情绪状态。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在练声时要摒除一切杂念, 稳定情绪, 要有非常好的心理状态。在发声练习的过程中, 老师要善于观察和调整学生的状态。因为在上课伊始, 学生的声音状态往往还不是歌唱的最佳状态, 如果轻易地就否认和批评学生, 那就会适得其反, 给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压力和负面情绪, 这样一来, 反而不利于学生尽快地找到正确的声音位置。要善于引导和启发, 多肯定, 多鼓励, 勤于范唱, 带领和帮助课堂上的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歌唱欲望, 使他们充满信心、放松自如地进入到歌唱状态。只有保持一个良好的情绪状态, 才能调动学生歌唱的欲望和积极性, 从而使学生能把最简单的发声练习乐句唱得悦耳、动听。一般来说, 声乐课堂的发声练习的这一教学过程是相对比较枯燥的, 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和调动学生歌唱的欲望和积极性呢?这里, 教师可以运用情绪情感教学中常见的想象法、对比法和赞美法。想象法。声乐发声技能技巧不比理论课的学习, 一就是一, 二就是二, 声乐发声的技能技巧的学习过程更多的是靠着示范和模仿来进行的。作为声乐教师, 无法告诉你喉头打开到怎样算是正确了, 声音位置提高到哪里是对的……只有靠着老师的范唱, 靠着老师对于学生声音的纠正才能有所成效。那么在学生无法体会喉头打开、小舌头抬起的这些情况时, 老师就要善于启发学生去想象, 想象自己打哈欠的那样一个状态, 感觉一下鼻子酸酸、眼泪汪汪的那种感觉。

声乐课堂的教学过程的第二部分是歌曲演唱的教学过程。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 单就声乐作品本身而言是不可能有雷同的, 也就是说每一首歌曲都有它的与众不同之处。那么, 要想演唱好一首歌, 除了演唱者自身的歌唱技巧技能以外, 还要做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而这个声情并茂, 在声乐课堂教学上是最难也是最有挑战性, 但同时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原因有以下几个:一, 授课教师自身能力有限, 对作品分析不到位;学生倦怠, 课后预习、复习不到位;二, 授课教师过度注意发声的技巧技能, 忽视了以情带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三, 学生能力有限, 力所不及。那么,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在这一部分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充分利用情绪情感教学的手段, 以此来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一首声乐作品的教学,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都必须对曲目本身做好功课, 充分地了解这首歌曲需要表达的是什么, 歌曲旋律特点特色是什么, 歌曲主题是什么。只有好好地了解了这些, 才有可能用正确的情绪情感来表达和演唱歌曲, 这就是声乐课堂教学中所必须重视的曲目分析。一般来说, 一首声乐作品常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进行曲目的分析和了解, 如歌曲的时代特征、歌曲的区域 (民族) 特点、歌曲主人公的人物个性、歌曲的故事情节及背景。例如歌曲《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祖国, 我永远热爱你》, 体现的是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美满的喜悦心情。这类创作歌曲旋律优美、流畅, 辞藻华丽、动人。而一些地域性特征明显的歌曲, 如内蒙的爬山调《阳婆里抱柴瞭哥哥》、青海的花儿《尕妹是才开的牡丹》、江苏的海门山歌《隔江看见野花红》……中国地大物博, 幅员辽阔, 五十六个民族百花齐放、色彩艳丽, 因此中国的民歌形式各样, 曲风迥异。每一个民族, 每一个地区, 都有它独特的包含浓郁民族特色和丰富的地域特点的歌曲,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了解地方民歌的特点特征, 对于演唱歌曲的先期准备显得尤其重要。还有些歌曲, 它描写的人物不同, 自然所表达出来的个性特征也是不同的, 所以这时候, 对歌曲中人物个性的分析就显得十分必要。例如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的男仆凯鲁比诺, 这是一位十六七岁, 对爱情懵懵懂懂的少年, 所以在演唱他的咏叹调《不知道我自己干了什么》的时候, 就需要演唱者能表现出青春期的少年对爱情的好奇、向往, 以及懵懂无知, 需要格外注意和掌握好歌曲的速度和强弱的对比。还有一些“故事性”强的歌曲, 是最容易出彩, 但也是最不容易唱好的。比如歌曲《孟姜女》, 这是一首由王志信根据江苏民歌《孟姜女》改编的具有一定难度的歌曲。歌曲本身讲述的是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倒长城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跟原来的江南小调不同的是, 在原来的江南民歌的基础上, 作者进行了大幅度的扩充, 使这首歌曲丰沛起来, 跌宕起伏, 不再单调, 而是“冲突性”很强。类似于这样的歌曲还有很多, 例如歌曲《春蚕到死丝方尽》、《海风阵阵愁煞人》、《万里春色满家园》……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充分备课, 要对本节课所教授的曲目有一个详尽的背景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只有老师自己了解吃透了, 才能仔细、到位地帮助学生分析和了解歌曲深层次的内涵。这点问题解决之后, 方能结合引导法、启发法和联想法来帮助学生调整情感情绪, 使学生能尽快置身于歌曲之中。只有当学生的情感情绪宛若曲中人之后, 方能再来谈演唱时的再现。倘若无法真正了解一首歌, 剖析一首歌, 老师如何来引导学生找到代入感?如何引导学生酝酿歌曲的感情?如何启发学生, 帮助学生找到歌曲的共鸣从而正确地演绎歌曲?可见, 要想演唱好一首歌, 第一步就是要深度地去了解一首歌曲的背景。

了解了歌曲的背景和内涵, 这就为歌曲的演唱找准了情感的基调, 接下来就是对歌曲的演绎和再现了。这一阶段, 往往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学生在歌曲演唱时表情死板, 动作生硬, 完全无法达到歌曲所需表达的感情, 既做不到感己, 更做不到感人。这是因为很多时候,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注重声音的技能技巧, 忽视了歌曲演唱时所需要的情感情绪, 倘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能适当地从情绪情感方面去引导学生歌唱, 反而会比一味地追求发声的技能技巧更能演唱好一首歌曲。老师在教的时候就应该让学生首先学会去体会和感知歌曲, 之后再来谈发声的技巧技能。这样教出来的学生不教条, 不死板, 有想法, 会表演,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会唱”的学生, 这和一般意义上“能唱”的学生有很大的不同, 这样“会唱”的学生, 有很强的表演欲望和表演能力, 歌曲演唱时绘声绘色, 声情并茂, 有很强的感染力, 这就比那些在技能技巧上只“能”的学生要强很多。这一阶段的情绪情感教学, 既要在歌曲本身的理解和再现上下功夫, 也要在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上有策略。对一首歌曲本身的理解和再现, 依靠的是老师自身教学能力。教师要能正确示范和引导, 能为学生讲解和分析歌曲的情感内涵, 为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情感情绪基调。其次, 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方法, 例如想象法、比拟法等等, 来充分调动和帮助学生调整好歌唱的情绪状态, 找准歌曲的感情基调。比如歌曲《求爱神给我安慰》, 这是一首选自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伯爵夫人罗西娜的一首谣唱曲。歌曲表述的是伯爵夫人罗西娜在得知伯爵大人背叛了自己之后, 忧郁苦闷, 心生伤感, 在万般无奈之下虔诚祈求爱神能让丈夫重回身边的这样一段感唱。在分析了这样一个歌曲主题之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联想这样一种悲伤、忧郁的感情基调, 甚至可以激发学生去想象, 这样一首歌, 倘若放到歌剧表演的场景中, 那么作为演唱者的学生可以怎样来体现和演绎, 是半卧在一张美人榻上悄然吟唱, 抑或是俯跪在卧室梳妆镜前的软凳上双手紧握虔诚祈祷, 还是扶手窗前凝望远方, 追忆从前, 浅吟低唱?……会想象就会有思想, 有思想就肯动脑。当学生对一首歌曲的如何演唱肯动脑了, 那就说明这孩子开始用心了, 这就是歌曲成功演唱的良好开始。很多时候, 一个声情并茂但声音略有小小遗憾的演唱常常会比一个声音干净但歌唱死板的演唱更受观众的喜爱, 原因就是前者富有感染力。并且, 在声乐课堂的教学中, 以情带声不是一种理想, 确确实实是有这样的可行性的。强烈的表演欲望, 丰沛的歌唱情感, 一方面能带动学生本身更为积极地投入到歌唱的情绪中去, 另一方面也能感染听者, 随着演唱者一起浸淫在歌曲本身的意境中。

当然, 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也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用足了心思, 但是学生能力有限, 心有余而力不足, 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面对这样的情况, 作为老师切不可激进, 更不能把着急失望的情绪流露出来, 那样会十分打击学生的歌唱情绪, 使其完全丧失歌唱的欲望和信心。相反, 作为老师, 此时更应该淡化学生暂时的不行, 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赞美。可以刻意地去放大学生在演唱过程中点滴的好的表现, 狠狠地夸奖孩子, 多多地去表扬和肯定学生, 帮助学生消除沮丧的心理, 强化学生继续探索和求进的积极性。

上一篇:苹果里的教育下一篇:单词记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