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意义和作用

2024-09-26

内涵意义和作用(精选11篇)

内涵意义和作用 篇1

什么是国有制为主导, 为什么坚持国有制为主导, 怎样发挥国有制的主导作用?把这些问题弄清楚了, 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很有意义。党的十六大报告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为我们弄清楚问题指明了方向。笔者在学习文献中怀着浓厚的兴趣去研讨上述问题, 得到一些肤浅的体会, 现谨以一孔之见向读者请教。

一、正确理解国有制为主导的内涵

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是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而在公有制为主体中, 国有制为主导是其题中应有之义。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来的今天, 国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只占一部分, 而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不断加大, 国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比重将不断缩小, 那么, 国有制为主导的内涵该怎样理解呢?

一些人偏重于看数量, 认为国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要占相当比例 (例如40%左右) 才起主导作用。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国有制为主导不是国有制为主体, 即使公有制为主体也不能偏重于看数量, 不能要求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过半数 (51%以上) 才起主体作用。公有制为主体尤其国有制为主导主要看功能。公有制为主体尤其国有制为主导的实质, 就是要求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居于控制、支配地位, 能发挥调控和引导的功能。

为什么公有制为主体尤其国有制为主导不能偏重看数量呢?诚然, 我们是以“主导”、“主体”来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性质的, 而保持其必要的数量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如果偏重从数量上来界定“主体”和“主导”, 则对当前出现的经济现象无法解释。我国沿海许多省份的部分地方, 生产兴旺, 商贸畅通, 经济相当发达, 但其公有制尤其国有制在数量上已被非公有制所超过, 而且这种趋势在地域和比重上将不断扩大, 那么这些地方是否就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了呢?显然, 不能这样看。关键不在于数量的多少, 而在于功能的高低。如果一大批公有、国有企业长期低效、亏损, 已经成为政府很重的负担和社会很大的包袱, 那它们又怎样发挥主体、主导功能呢?所以, 公有制为主体尤其国有制为主导, 更重要的要看功能。怎样从功能上来理解国有制为主导呢?国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绝对控股企业、国有相对控股企业, 以及国有参股企业等。随着改革的深化, 国有资本、集体资本、私企资本、我国港澳台资本、外国资本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将大大发展起来,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现代企业制度的普及, 股份制不但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而且也成为混合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国有经济在混合经济中大有作为, 前程灿烂。国有成分在混合经济中并不需要占很大比重, 能够控股就行了。少量的绝对控股, 大量的相对控股, 就可以调控该混合经济, 发挥国有制的主导功能。

综合来说, 国有制为主导的功能, 通过以下几种形式体现出来:一种形式是国有制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和重要产业中处于控制地位;另一种形式是国有制经济在社会公益部门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中处于支配地位;再一种形式是国有制经济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处于绝对和相对的控股地位;还有一种形式是国有制经济在自身的优异品质 (高新技术、科学管理等) 和发展壮大中的优势地位。总之, 国有制为主导是从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控制力、支配力体现出来。

二、全面认识坚持国有制为主导的重要意义

1.坚持国有制为主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规定。

任何事物都有其质的规定性,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也不例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规定国有制为主导, 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有制为主导这种规定不是人为的, 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所决定的。尽管现实生产力发展层面很不平衡, 但我国已有一部分较高水平的社会化生产, 并不断向高新技术发展, 加上国有制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所以国有制为主导是历史的必然。国有制是公有制的支柱, 没有国有制为主导, 公有制不可能成为主体;国有制是基本经济制度的脊梁, 没有国有制为主导, 基本经济制度就散了架;国有制是各种所有制经济的龙头, 没有国有制为主导, 各种所有制的发展就失去了方向。所以, 国有制为主导,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规定, 是经过长期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 是任何其他所有制所不能代替的。

2.坚持国有制为主导是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举世瞩目。1978年我国GDP为3624亿元, 到2000年已达89404亿元, 年均增长9.52%, 大大高于同期发达国家年均2.5%和发展中国家年均5%的增速, 也超过同期世界年均3%的3倍, 是建国以来经济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 也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最好的国家。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国GDP继续迅猛发展, 2007年为24.66万亿元, 比2002年增长65.5%, 年均增长10.6%, 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这种强劲势头还将持续下去。我国经济之所以能为此腾飞, 原因很多, 其中坚持国有制为主导, 不能不是一个重要关键。这是因为国有制经济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调节器, 是国家兼顾社会各阶层利益的稳定器, 也是国家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助推器。国有制经济掌握了国民经济命脉, 掌握了国家安全产业, 掌握了社会公益部门, 不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 无可替代;而且还对集体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外资经济以及混合经济, 发挥程度不一的调整、控制、带动、导向作用, 这些作用往后还会发挥得更好。过去, 我国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一、二步战略目标, 离不开坚持国有制为主导;当前,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也离不开坚持国有制为主导;以后, 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更离不开国有制为主导。

3.坚持国有制为主导是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主要依托。

我国国有制经济, 从某种意义来说, 是国家为有效地贯彻其战略意图、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而建立、发展起来的特殊经济。国有制经济一直是我国最主要的财政来源。当前国有制经济所占的比重虽不断缩小 , 但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仍然是国家税收的主要贡献者。截至2002年底,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上缴税金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税收总额的2/3左右。国有制经济带头承担社会改革成本, 替国家和社会背着沉重的历史包袱, 做出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也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打造了平台。国有制经济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做了大量公益工作, 帮助缓解社会分配不公的现象。国有制经济是国家兼顾效率和公平, 统筹各方面利益的物质基础, 是国家引导各阶层人民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主要保证, 也是国家增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的骨干力量。有鉴于此, 我们可以说, 坚持国有制为主导, 是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主要依托。正是坚持国有制为主导, 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有效地集中力量办大事, “两弹一星”升空, 载人航天飞船上天, 10万吨级以上的远洋巨轮下海, 高性能的计算机出世, 世界尖端的科学技术不断涌现了出来。正是坚持国有制为主导, 我国能够更好地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正是坚持国有制为主导, 我国能够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发挥后发优势, 逐一赶超暂居我国前边的西方发达国家, 对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发挥国有制主导作用的几点思考

1.加快调整国有制经济的布局和结构。

当前, 国有经济仍存在战线过长, 分布过宽, 比重过高, 运行质量尚差等问题, 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一是公有制为主体与多种所有制的结合,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关键, 而国有经济过度膨胀, 抑制了其他经济成分的发展, 妨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二是国有经济不合理的布局和结构, 国有企业改革的步履维艰, 使许多国有企业经营效率低、经济效益差, 降低了本身的活力和竞争力;三是现时国有经济的某些缺陷, 制约了对其他经济成分的带动和导向, 影响了国有制主导作用的发挥。所以, 我们必须按照国有经济的发展方针, 对其布局和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国有经济应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例如主要基础设施、主要基础材料、国防工业、大型能源、大型高新技术企业、大型机器制造业、大型公用事业、重要自然资源、主干交通、邮电通信、金融机构等有所作为, 继续进取;而对竞争性行业, 特别竞争性中小企业有所不为, 逐步退出, 让非国有制企业去经营。当前世界各国国有制占经济总量的比重, 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一般占5%左右, 发展中国家大体占10%左右,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国有经济的比重比它们高一些是必要的, 但也不能过高。笔者认为必须加快调整, 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占1/4左右是比较适宜的。国有经济在布局上适当收缩, 在结构上合理优化, 数量上是减少了, 但质量上却提高了, 活力增强了, 上缴税金、实现利润都大幅增加了。1989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10.23万户, 实现利润743亿元;2002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4.19万户, 利润2210.3亿元。这说明战略性调整, 一方面使国家有更多精力去提高企业的质量和竞争力, 另一方面也使国有企业得到发展壮大, 增强了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和支配力。

2.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

目前, 政企分开没有取得大的突破, 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缺乏一个好的体制安排, 这已成为国企改革的一个难点, 也影响国有制主导作用的发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指出:“坚持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对授权监督的国有资本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 维护所有者权益, 维护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依法享有的各种权利, 督促企业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国资委今后要在国有企业的布局结构调整、股份制改造、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自主经营能力发展等方面创造性地履行职能, 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国资委还计划在其所管理的196户中央国有企业的基础上, 组建30~50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有大型企业集团, 做强做大, 向世界500强的目标进军。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 是一次体制革命, 面临的问题不少, 经验尚待积累和总结, 我们期望它能逐步扫除体制性障碍, 取得重大进展, 更好地发挥国有制为主导的作用。

3.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国有企业要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 关键在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而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关键又在于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然而,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往往有意无意地回避产权革命, 至今仍普遍产权不清晰, 权责不明确, 距离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目标尚远;政府职能转变仍任重道远, 距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差距还大;许多国有企业改革, 不愿伤筋动骨, 名义上挂牌成立公司, 但重形式轻内容, 甚至徒具形式, 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之间有效制衡的机制尚未形成, 距离真正的股份制公司还有相当路程。所有这些都不利于发挥国有制为主导的作用。我们应在现有改革的基础上着手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 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推进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优胜劣汰, 使国有经济和国有控股经济走上快车道, 为发挥国有制主导作用开辟新局面。

摘要:文章针对一些人对国有制为主导在认识上的误区, 着重阐述什么是国有制为主导, 为什么要坚持国有制为主导, 以及怎样发挥国有制的主导作用, 从内涵、重要意义、发挥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国有制为主导,内涵,意义,发挥作用

内涵意义和作用 篇2

我们常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在人的一生中,护理工作服务于人的生老病死各个阶段,在医院的医疗服务中,护理工作与患者的接触最直接、最连续、最密切、最广泛,不仅直接影响着患者在看病就医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而且关系到医疗行业和医院服务面貌的改变。因此,护理工作在改善服务,为人民群众送温暖、送方便、送关爱、送扶助,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方面具有优势,大有作为。所以,护理工作者必须以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拉近与患者的距离,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真正做到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护理事业也应当拓宽新思路,争创新业绩,开辟新领域,从而吸收更多的年轻人加入护理行业,不断发展和壮大护理质量。因此,2010年卫生部提出在全国卫生系统开展 “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简称“136示范工程”,目的是通过“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推动公立医院卫生体制改革。

(一)实施优质护理是一个系统护理

落脚点:护士全面履行护理制度,不断丰富内涵,拓展外延,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主动、专业,人性化的优质护理服务。

切入点:改革临床护理服务模式

实施责任护士对患者的全面负责——责任制整体护理。即:临床护士护理患者实行小组责任制,护理小组的成员人人参与,责任护士对所负责的患者提供连续、全程的护理服务,即责任护士对其所负责的患者的所有护理工作(包括专业照顾、病情观察、治疗、康复、健康指导等)全面负责,增强护士的责任感、密切护患关系,密切医护关系。

——对患者而言:在住院期间有责任护士负责。

——对护士而言:每位护士须负责一定数量的患者。一般情况下≤8名患者。

关键点:加强护士队伍的科学管理,调动护士工作的积极性。

一、充分认识护士管理方式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优质护理实施的重要挑战:在有效的预算下,能够有足够的人力,经过训练和培养成为具有专业素养和能力的优秀人才,提供保障患者安全的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二、实施优质护理对公立医院改革的意义

坚持“让人民群众得实惠,让医务人员受鼓舞”是公立医院改革的目的。

——护理模式的改变:以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为切入点,为患者提供全程、全面、专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患者满意)

——护士管理方式改革:以实施岗位管理为切入点,为护士的配臵、考核、分配、培训,晋升以及职业发展建立激励机制。(护士满意)

三、通过科学管理调动护士的积极性、创造性。

——实施岗位管理、科学调配人力,病区实际床护比要求达到1:0.4,ICU 1:2.5。

从身份管理转变为岗位管理,明确岗位设臵、岗位职责、上岗条件;对临床护理岗位,采用以临床护理工作量为基础的护士人力配臵方法,并根据各科室护理岗位职责、工作量和专业技术要求等要素科学调配人力。

四个目标:

目标1—到2015年,建设一支数量规模适宜,素质能力优良,结构分布合理的护士队伍。建立护士的专科护理岗位培训制度和护理管理岗位培训制度,提高护士队伍专业化水平和护理管理科学化水平。

目标2—到2015年,全国所有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全面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的服务模式,落实护理职责,进一步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目标3—到2015年,建立公立医院护理管理制度框架,稳

定和发展临床护士队伍,以实施岗位管理为切入点,对护士的合理配臵,绩效考核,职称晋升,岗位培训实施科学管理,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实现公立医院护理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

目标4—到2015年,通过试点探索和建立针对老年、慢性病,临终关怀患者的长期医疗护理服务模式,大力发展老年护理,临终关怀等服务,扩大护理服务领域,加快护理产业发展,提高医疗护理服务的连续性、协调性、整体性、面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概括来看:护理发展首先是在实践层面适应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护士队伍的发展不仅是数量更需要能力水平的提升。即有为才能有位。

(二)我院优质护理开展概况

为认真贯彻落实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总体部署和2010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精神,我院于2010年8月31日启动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其活动的主题是夯实基础护理,为患者提供满意服务,制定了我院“创建优质服务示范医院”活动方案,全体护士参加启动大会,外一科、骨一科、内三科被定为首批试点病区,骨一科主任作为病区代表在启动会上进行了发言,外一科护士长,内三科护士分别作为试点病区护士长、护士代表在启动会上

进行表态发言。为了使创优工作能够持续稳步开展,我院于2011年7月份又新增了6个优质护理示范病区,至目前为止,全院20个临床科室中除妇产科,神经外科、急诊科外,其余17个科室全部为优质护理示范工程试点病区,使我院优质护理工程试点病区达84%,旨意是通过全体护士的共同努力,将人文关怀融入到对病人的护理服务之中,满足不同患者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提供多层次、多方位的护理服务,通过全体护士不懈的努力,实现护理专业技术和护理艺术的完美结合,提供高品质的护理服务,诠释白衣天使的精神内涵,尊重病人的人格尊严,最大限度地满足病人生理和心理需求,从根本上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三)如何深化优质护理?

创“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活动的开展,不仅仅是一次活动,也不是一场运动,而是一次提升护理服务的契机和改革,(在护理实践、护理管理、人才培养、专业发展等方面逐步探索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护理工作模式)。

一、转变观念:护士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强调“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为了病人,真诚服务于病人,把病人的难点作为服务改进的重点,把病人的需要做为服务落实的内容,把注意力从护士将工作如何完成转到护士是怎样完成工作 的工程,改变以往事后质控的检查方法和手段,工作忙时,不是急于完成自已班内的硬任务,而是考虑病人的需求,不把个人的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与病人发生误会或冲突时,我们提倡把“对”让给病人,从而更体现病人至上。

二、倡导主动服务:随着社会的进步,法律意识的提高,人们有权维护自已的利益,有权选择医院就诊,医院要提供最好的服务质量,否则医院就无法生存。所以我们要改变过去的以“医护为尊”为“病人为尊”,把“病人要我服务”转为“我要为病人服务”也就是被动转为主动的服务,理解关爱病人,服务与病人开口之前,这样才能满足病人明确和隐含的需要,优化服务质量。

三、倡导细节服务:细节的完善决定护理质量的完善,我们平常所做的大量工作,只要我们用心去做,一定能把事情做好,做细,这样才能实现我们的个性化服务,病人的满意度才能提高。从小到病人行动不便时上前扶一把,口渴时端上一杯热水,与病人相遇时主动问候一声……等。这些细节的事情,更能体现我们观念上的更新和改进,更能体现我们的个性化管理。

四、健全管理体系:健全优质护理服务管理体系,探索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科内实行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分层负责制,护士长进行全方位的护理质量控制,对护理工作中的问题及时向管床护士指出,要求责任组长提出改进措施并监督落

实。责任组长每日对所负责的患者进行评估,指导并督促本组护士完成病人的治疗护理工作,确保工作的落实。责任护士对所负责病人的全部治疗护理负责,内容包括病情观察、基础护理、治疗、康复、健康教育等,为患者提供主动优质的护理服务。

五、举行深化内涵活动:“从一言一行做起,深化优质护理内涵”主题活动,以规范护士的仪容仪表、行为规范,锻炼护士的演讲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增强学习气氛,给大家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和舞台,全面提高素质。

六、如何排班?实行连续性排班与弹性排班相结合,减少交班次数,保证病人得到连续、全程、高效的护理,落实责任包干制,每天根据病人数及病情安排护理工作,每位护士负责6—8名病人的治疗、护理、病情观察及健康指导工作,对于病情较重的由能力强的护士负责,从而确保护理效果。

七、完善绩效考评!完善各级护士的绩效考评。在工作质量、制度执行、服务满意度等护理工作质量评分基础上,增加了护士基础护理工作量的考核评分,让护士劳有所得,优劳优得,提高护理人员积极性,使护士的自我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八、改进工作流程:对原有的护理工作流程的细节进行梳理,从细节中发现护理工作中不合理的地方,并进行改进,制定完善的流程。每项流程的设计都细致入微,不仅将专业化、整体化,人性化贯穿到流程和标准中,还根据患者要求进了个性化设计。九、四主动、五到位:再造入院服务流程,强化办公护士的四主动:主动站立迎接,主动办理手续,主动介绍护士,主动通知医生。责任护士做到五到位:自我介绍到位,护送入室,安臵休息,介绍环境制度到位,评估病人到位,安排饮食到位,执行治疗护理到位,护理人员仪表,言行规范到环境要求都注入人文关怀。做到真正把病人视为亲人,使病人感受到住院如住家。

十、严抓护理安全:①建立护理风险因素评估制度,对新入院病人首先进行评估潜在的护理风险,然后根据风险状况制定相应措施,并将其作为重点督察内容及值班时重点关注对象,护士长对危重症和特殊病人及时组织护理查房,进行前馈控制干预,指导监床护理工作,防患于未然。(没有安全谈何质量,哪有优质护理,考“三查八对”护士要有如履薄冰的意识)。

②警示标识:建立不同的标识,在病历及床头卡标注,使用管道标识,降低意外脱管率,应用安全警示标志包括防跌倒,防压疮、防坠床等,保证病人住院期间安全。统一药品储存标识,内服、外用、高危、毒麻、药品严格交接,单独存放,保证使用准确性。特殊用药建立药物不良反应上报制度,规避风险。

③严格交接班:具体表现在病区内交接和病区间交接,病区内交接:完善病区内普通病人,危重病人床旁交接的流程和内容,重点病人,重点时间,重点环节的巡查等。病区间交接,设立了病人交接单,病区与病区之间病情交接后签字确认。科室组织加强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教育,加强应急预案的学习和应急能力的培养,倡导非惩罚性护理缺陷呈报制度。

④深化专科护理:强化专科护理,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创立特色服务品牌,结合专科特点,如针对肿瘤病人实施爱的生命线方案,分别在确定癌症诊断,疾病治疗阶段,晚期临终关怀时给予患者有效地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解除患者的焦虑和不安,并给予家属以心理支持,将护士职业的本质真诚、爱心体现在生命无价我们共同守护的特色护理服务品牌。

⑤比翼齐飞:确保护理内涵创新护理管理模式,夯实基础护理,发展专科护理,让基础护理与专科护理比翼齐飞,充分发掘护士的积极性、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从而达到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管理,使护理工作真正达到三贴近,对危重病人,先从基础护理落实抓起,重视终末质量、三短六洁,床单元符合标准要求,管道伤口护理,卧位,活动,各项治疗,抓好基础护理的现场质控,并引导护士在专科护理知识各方面应与时俱进,熟练常握专科知识,技能包括本科前沿性的知识,善于发现问题,使每一位护士知道自已要做什么,如何去做,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在落实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同时确保护理内涵得以提升。

质量递进理念:(对护士长的要求)从符合性质量理念——适用性质量理念——满意性质量理念——卓越性质量理念,并将质量控制方案贯穿其中,达到提升。变宏观管理为精细化管理——细化工作要求,可操作性强,深入实际,营造我们一起干的工作范围,直接参与,跟踪督查各班工作,及时发现护士在执行制度,职责等规范中的问题,发挥护士长引领、主导作用,变走过场为深入查突出重点,有针对性。每月重点查:出入院、手术、病情有变化、特殊检查或治疗病人护理质量。每周全面所有病人护理质量、质量控制标准深入人心,规范化、常态化的质量控制模式使质量控制成为各科室各级护理人员的自觉行为。

激励护士:激励护士的工作热情是护理质量保证的关键。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与护理管理者的领导行为密切相关,这要求管理者要为临床一线的护士做好服务,在工作条件允许下尽量满足不同层次护士个性化要求,理解关心他们,缓解心理压力,提供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使其保持健康的心态,安心的工作。除此之外,结合实际还可以采取了一些措施:一是组织了各种培训班,二是是开展优质服务活动,三是引进了竞争激励机制,施行竞争上岗,四是选派优秀护士外出交流学习。这些极大地激发了护士的工作和学习热情,保证提高了护理质量,优化了服务质量金标准:把病人的满意度作为衡量护理质量的金标准。更新知识,转

变观念,开展优质服务,积极开展“六有人”活动,即病人住院时有人接;住院期间有人管;检查有人领;服药有人拿;困难有人帮;出院有人送。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拉近与病人的距离,密切医患关系,全体护理人员以诚信赢得病人的信任,提高病人满意度。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时代意义研究 篇3

【关键词】中国梦;内涵;时代意义

一、中国梦的提出

(一)中国梦的历史渊源

悠悠中华文明五千年,曾将的辉煌成就让世界瞩目,但是近代史的灾难却给了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当头一棒。西方列强依靠本国的强大实力,用鸦片、枪炮打开了中国封闭已久的国门。曾经傲视世界的东方文民古国,在闭关自守中等来的不是别国的仰慕,竟是亡国的灭顶之灾,何其悲哉。在这种情况下,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开展了救亡图存运动,戊戌变法、洋务运动、辛亥革命,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失败,最终使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取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新中国,踏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二)中国梦的现代诉求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他说“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这一刻中国梦正式出现在全国人民的视野中。2013年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式上,他又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理论上的详细阐述,他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2013年3月,习近平出访俄罗斯,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再一次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习近平对中国梦的一次次阐释,不仅激起人们对中国美好未来的无限畅想,更是对现代中国面临问题的积极回应,可见中国梦是在时代呼唤下出现的,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

二、中国梦的内涵

(一)中国梦是国家的富强梦

在社会主义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的今天,中国梦首先是实现国家富强的强国梦。

一个国家要想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被其他国家干涉,首先要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实力是一切对话的先决条件。正如习近平指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追求国家富强的强国梦,是被近代史证明了的正确道路,因而,强国梦成为中国梦的最基本的要求是无可厚非的。其次,国家富强不仅是中国梦内涵的基本内容,还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导力量。中国梦的提出的历史渊源看,正是为了在当今社会进一步强调国家富强的重要性,弘扬爱国精神,更好的推进中国梦的实现。最后,要国家富强,就要促改革、谋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就要凝聚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一切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我们应该在遵循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紧跟时代步伐,求改革谋发展,建设一个富强的国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中国梦是民族的复兴梦

复兴梦这是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民族复兴是基于中国历史而起的。曾经,中华民族是何等辉煌,成就是何其之大,但近代史的创伤让中华民族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成就,面对的成了满目疮痍的中国。在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实现国家的独立后,心心念念的是往日的辉煌,相信只要经过艰不懈的奋斗就能恢复并超越往日的成就。正是这种信念激起了我们实现民族复兴梦的决心和信心。民族复兴已经深入民心,她承载者中华儿女的美好期望,贯穿了近代史始终,寄托了全体国人的共同追求。

要实现民族复兴之梦,就是要在为国家富强之梦奋斗的同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保持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还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正如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三)中国梦是人民的幸福梦

人民的幸福指数是衡量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标,提高人民的幸福感是中国梦的目标之一。从微观层面上来看,中国梦反映在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中,与每个人民群众都是息息相关的。正如习近平指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所以实现中国梦,就是实现老百姓自己的梦想,就是实现中国人民更加幸福美好的现实生活。恩格斯曾指出,“每个人都追求幸福”是“颠扑不破的原则,是整个历史发展的结果,是无须加以论证的”。可见,幸福是人类为满足自身情感需要而不断追求的价值目标,也是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因此,我党将人民的幸福感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更是长期奋斗的目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优美的环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要实现人民的幸福梦就要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增加人民的幸福感、满足感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健全社会基础设施,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使人民能够安居乐业,使社会发展秩序井然,早日迈进小康社会,更好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深情阐述“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2-11-30.

[2]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N].新华网,2013-03-17.

[3]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N].新华网,2013-03-24.

[4]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

作者简介

招考分离的意义、内涵和路径 篇4

一、探索招考分离的意义

招考分离是协同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关键举措, 对学生、政府、大中小学校和考试招生制度本身有重要意义。

1. 招考分离是促进学生摆脱“分数”枷锁、积极向学的保障手段。

从某种意义上讲, 现行招生和考试一体的制度设计是导致学生学习动力减弱的重要原因。为增强选拔客观性、区分度的标准化试题, 出现的“冰化了是水”正确、“冰化了是春天”错误之类的“标准答案”, 难以全面测量评价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学生变成死记硬背的学习机器, 对学习和考试感到焦虑, 学习兴趣受压衰减, 学习自信心常遭挫伤。过分强调招生功能的考试分数, “分数成命根”;使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难以从根本上减轻, 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索招生和考试分离, 使考试分数不再成为学校招生录取的唯一尺度或单一参照, 有利于促进学生好学乐学、健康发展。

2. 招考分离是完善政府教育治理体系, 提高教育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当前, 我国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 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需要建设与之相匹配的考试招生制度。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过程广受关注, 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领域, 也是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点任务之一[2]。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过程中, 招考分离扮演着重要角色, 是推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突破口。探索招考分离, 还原各方主体相对独立的身份, 确立总体框架和基本格局, 这是适应教育形势变化, 构建政府、高校、考试机构新型关系的第一步, 也是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着力点。

3. 招考分离是引导学校扭转应试取向, 回归育人本位的有力抓手。

招考一体的制度设计使得考试成为基础教育的“指挥棒”, 考试考什么, 学校就教什么, 学生就学什么, 偏离了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有些中小学校“应试为先”“分数至上”的魅影挥之不去, 盲目攀比分数, 片面追求升学率, 对学生实行标准化、军事化管理, 将得到较高的考试分数作为学校教育的唯一目标。在教学过程中, 有助于考出高分的教学方法“诀窍秘笈”颇受青睐, 有助于打基础、利长远的综合素质养成常遭忽略。同时, 高校也将考试成绩作为学生选拔的主要或唯一指标, “生源崇拜”功利化竞争的顽疾久治不愈, 违背了人才培养规律。因此, 探索实行招考分离, 搭建学生和高校间的自由多次选择的机制, 无疑是扭转大、中小学校应试教育取向, 回归育人本位的有力抓手。

4. 招考分离是破解考试招生制度难题, 完善考试制度改革的关键环节。

长期以来, 我国高校招生采用统一考试、填报志愿分省投档的方式, 即考生填报高考志愿, 参加由省级考试招生部门组织的统一考试, 并根据考生考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排序, 按照考生填报的志愿和一定比例向高校投递档案, 高校接收投档并录取。这种方式下, 政府、高校、考试机构职责分工不明, 政府担负全责, 风险较高;作为公办事业单位的考试机构或招生办的权能过大, 不堪其重;高校也不能真正根据学校特色和专业要求选拔合适的学生, 招生自主权无法落实;中学、学生和社会在外围被动等待或“围观”, 几乎没有话语权, 参与度不高。总体而言, 探索实行招生和考试分离, 促使政府、高校和考试机构等各司其责, 是破解考试招生制度难题的关键环节。

二、探索招考分离的政策内涵

探索实行招考分离, 需要进一步厘清考试和招生的概念, 明确招考分离的政策内涵。只有弄清什么是招考分离, 才能正确把握招考分离的推进方向。

1. 厘清“考试”和“招生”两个概念。

探索招考分离, 首先需要明确“考试”和“招生”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我国是一个考试大国, 我们对于考试也并不陌生, 考试尤其是“高考”, 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也引发了很多荣辱沉浮的故事, 但是, 如何准确把握考试的概念呢?考试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 也是科学甄别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好的考试既要考出学生的优点和长处, 又要合理评价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实现评价和选拔的双重目的。招生是依据一定的标准, 选拔并录取学生继续深造的过程, 考试是招生录取学生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因此, 考试先于招生, 但服务于招生, 为招生提供学生的全方位信息和水平参照;考试是招生的重要标准, 但不应是唯一依据。

2. 招考分离的政策内涵。

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涉及教学、考试、招生和管理等诸多环节, 牵涉中学、考试机构、高校、政府和社会等多方主体, 具体政策内涵即中学自主开展教学、专业机构组织考试、高校依法自主招生、政府宏观管理和社会参与监督[1], 使得多方各司其职、各归其位, 形成多方协同、多环联动的格局。

中学自主开展教学, 即要弱化考试对基础教育的“指挥棒”作用, 摆脱考试对中学教育的钳制, 开展有利于素质教育推广的自主教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

专业机构组织实施考试, 由权威专业考试评价机构组建专业团队 (如命题专家、测量评价专家) , 并接受政府或高校委托提供高水平专业化考试评价服务。考试要面向考生、以人为本, 尊重学生选择,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有机结合;面向高校、遵循教育规律, 为高校招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参照信息;面向社会、维护社会公平, 使更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高校依法自主招生, 即要求政府招生管理部门逐步退出招生工作, 让高校真正成为招生的主体, 能够依法自主招收符合学校自身特点和专业培养要求的人才, 学生也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

政府宏观管理, 即加强政府在考试招生过程中的调控作用, 弱化包办、执行角色, 优化顶层设计, 完善高校招生名额分配方式和招生录取办法, 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

社会参与监督, 确保考试和招生过程公开透明, 保障考生权益, 社会参与监督, 高校完善信息发布制度, 让考试和招生相对分离, 并在阳光下运行。

三、探索招考分离的实现路径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涉及面广、敏感性强、关注度高, 需要明确的改革路线图。因此, 探索实行招考分离, 也需要在主体、职能、责任、手段上明晰分离路径, 同时也需要加强改革联动。

1. 主体分离。

由于长期受计划体制的影响, 考试招生领域的统考统招模式色彩浓厚。政府管理部门和招生考试类事业单位既当管理员, 又当裁判员, 也当选录员和监察员, 多重角色重叠, 这在教育规模化程度较低时发挥了兼顾效率和公平的重要作用, 但与现代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要求已不相适应。因此, 需要通过招考分离, 将政府“四合一”的角色转化为各方相对独立的定位。政府是“管理员”, 下放招生考试相关行政权利, 把考试组织权交给专业考试机构, 把招生自主权交给高校, 把考试选择权交给考生, 同时加强宏观调控, 保障招生和考试分离的逐步实现。中学是“教练员”, 考生是自主选择参加招生考试的“运动员”, 学校要充分发挥好“教练员”的作用, 做好“运动员”的基础性培养工作, 为高校提供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健康“运动员”。专业考试机构是“裁判员”, 负责给参加比赛的“运动员”打出科学合理的成绩, 为高校做出是否录取的最终裁决提供依据。高校是“选录员”, 根据考生的全方面评价结果, 自主招收录取适合的学习者。社会既是“观众”, 也是“监察员”, 为比赛过程注入正能量。

2. 职能分离。

招考分离的实质是理顺政府、高校和考试机构的职责关系, 做到相互之间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目前, 考试招生领域管办评不分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瓶颈, 政府、学校和考试机构间的职能不清又带来招考一体化的问题。从各自应有职能看, 教育行政部门履行宏观管理职能, 改变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思想, 加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 积极稳妥推进招考分离, 委托专业考试机构组织开展考试评价工作, 促使高校自主招生和学生多次选择。中学履行教育教学职能, 切实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执行国家课程标准, 合理安排教学计划。高校独立履行招生职能, 在结合考生多元评价结果的基础上, 依法行使办学自主权, 切实做好学生甄选、录取工作。专业考试机构履行考试评价职能, 完善学生考试评价内容和方法, 实现单一考试向多元评价的跃升, 提高考试评价的信效度, 保障考试评价质量, 为高校招生录取提供更为可靠的参照。社会履行人才选用职能, 树立科学人才观, 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 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用人机制, 发挥对全社会人才选用的导向作用。

3. 责任分离。

招考分离的关键是实现职能和责任的均衡, 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明确了职能, 互不越界;界定了责任, 互不推脱。政府承担统筹责任, 做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统筹规划, 引领正确的考试评价和招生录取方向, 保障各方职能有效落实, 为招考分离提供良好氛围;规范各类考试标准和招生行为, 保证教育的公正性和学生平等的受教育权。中学担负学生培养责任,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高校担当质量责任, 全面保证录取质量和教育教学质量, 依法接受监督, 维护自身形象和教育声誉。专业考试机构尽到专业评价和安全管理责任, 坚守专业性和安全性, 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考试评价制度和实施办法, 加强考试安全管理和专业队伍建设, 深入开展考试评价研究, 增强考试评价的公信力和权威性。社会负起监督责任, 保持中立性, 督促完善考试评价规则和方式, 监督高校公开招生章程和政策, 确保公平公正。

4. 方式手段分离。

当前, 考试招生计划体制的色彩仍然存在, 政府采用行政管理手段频繁、直接;高校招生录取的标准和途径单一, 统一的一次性考试成绩仍然是学生选拔的唯一标准, “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不可避免;学生培养过程过度强调考试分数, “应试教育”明显。因此, 实现招考分离, 有赖于各方在考试招生领域选取的手段方式各有侧重、量身定制。一是政府管理手段宏观化, 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 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 减少对考试招生不必要的行政干预, 利用相关政策合理引导招考分离稳步推进。二是高校招生录取手段多样化, 继续完善基于统一考试的择优录取, 完善针对特长生的自主录取、针对保送生的推荐录取、自愿到需要的行业、地区就业的定向录取和针对具有特殊才能学生的破格录取等招生方式。三是基础教育办学特色化, 鼓励中学创新办学体制, 办出特色, 办出水平, 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四是考试评价手段多元化, 推行基于统一考试、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多元录取机制, 探索实行一年多考的办法, 逐步降低一次性考试成绩影响考生录取的权重, 让考试回归人才评价选拔的本质。五是社会监督方式理性化, 克服社会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 为人才培养选拔创造良好氛围。

5. 改革联动。

鉴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综合性、复杂性和系统性, 避免出现职能死角、责任盲区和资源浪费的现象, 招考分离同时更需要政策目标的汇合、运行机制的融合和法律法规的配合。一是把握改革方向, 找准改革目标。把探索实行招考分离、减少统考科目、不分文理科、一年多考等作为改革方向, 把健全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 作为最终目标, 把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维护社会公平作为基本原则。二是建立健全招考分离运行机制, 充分发挥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的作用, 加快研究出台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 重点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的可行办法。建立以点带面的改革运行机制, 以及政府、高校和考试机构的信息反馈和协同推进机制, 确保招考分离系统稳步推进。三是加强法制法规建设, 加快制定出台招生考试法, 依法明确各方权利和义务, 规范考试和招生方式和程序, 清理不合理招考政策, 让招考分离有法可依, 各方行为有规可循。加强考试招生诚信制度建设, 针对考试招生工作中存在的舞弊以及有组织的舞弊行为, 要坚决打击, 加大查处力度, 为招考分离的推行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和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2013-11-15.

中国梦的由来、意义和内涵 篇5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王树荫

一、中国梦的由来

第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走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辉煌成就,推动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人类社会进步作出过巨大贡献,这是中国人民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中国古代的灿烂文明是中国梦之历史源起,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丰厚资源。

第二,中国人的追梦源自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梦是对列强侵华、落后挨打的抗争。近代以来中国仁人志士不断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历经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与人民富裕,始终是那个时代中国人无法实现的梦想。

第三,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不懈奋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为实现中国梦积累了宝贵经验、提供了理论指导、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中国梦的意义

第一,中国梦是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是振兴中华、民族复兴、中国崛起、四个现代化,以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国家社会层面核心价值的高度概括和精练浓缩,有利于聚焦目标、明确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对面临改革开放关键时期的中国人民来说,需要梦想激励、理想引领。中国梦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容易赢得老百姓的赞同,有利于振奋人心、鼓舞士气,提升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坚定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第三,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立德树人事业而言,中国梦是内容和形式的最佳结合。大学是一段追梦的岁月,大学生处于做梦的年龄,有着圆梦的期待;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把深奥的理论大众化,把艰深的概念通俗化。用中国梦教育大学生,更能为大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三、中国梦的实现

第一,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理想,在实现进程中需要制定长远目标、中期计划、当下任务,把最高纲领和行动方案结合起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就是现阶段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第二,中国梦是国家、民族、社会梦想和人民大众梦想的统一,要把实现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社会进步,同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全面小康结合起来。中国强大、中华民族振兴是中国人民梦想实现的前提和基础,中国人民梦想实现的那天,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日。

浅论自信的内涵、作用和培养 篇6

关键词:自信 心理 努力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9(b)-0179-01

1 自信的内涵

自信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肯定与相信,是对自己所做各种准备的一种积极情感。自信是一种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是一种积极、有效地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意识特征和心理状态。自信是心理健康的需要,自信的人更容易被人认可。自信是人际交往的需要,在日趋频繁的人际交往中,自信是非常重要的。自信的人总是能够以一种轻松自然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中复杂的情景或挑战,表现出一种大智大勇的气度。自信的人勇于承担责任,不会因为事关重大而优柔寡断,保持一贯的果断作风。自信使人谦虚,自信的人更能正确对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从而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谦虚待人,不断进步。自信是一个人对自己能够达到某种目标的乐观充分的估计。自信对一个人非常重要,自信意味着已成功了一半。缺乏自信的人仍随处可见。其原因很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与先天无关,可以说是人们自己把自己搞得没了自信,从而影响了自己的成功与前途。缺乏自信是因为他们没有发现自己的优点,没有发现自己的优点和展现过自己的长处。自信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后天通过做事慢慢磨砺形成的。

2 自信的作用

首先,自信是成功的保证。成就事业就要有自信,有了自信才能产生勇气、力量和毅力。自信心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目标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一种强大动力,也是人们完成活动的有力保证。有自信心的人能够正确地实事求是地估价自己的知识、能力,能虚心接受他人的正确意见,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充满信心。

其次,自信是承受挫折,冲出困境的动力。克服人生中的困难需要自信,自信使人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深窥自己的心,而后发觉一切的奇迹在于自己是否拥有战胜困难的信念,而信念是战胜困难的勇气,面对一次次挫折,一次次挫折后的重生,需要的是勇气,是信心,是对人生执着的信念!只有拥有坚定信念的人才能战胜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或大或小或强或弱的各种困难,最终笑傲逆境之巅!正如高尔基所说:“只有满怀信心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把自己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理想。”

第三,有了自信,才能获得他信。一个自己不相信自己的人怎么可能要求别人相信他呢!失去了他人的信任,再能干也就是孤家寡人一个,孤将军能在战斗中获胜吗?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面对调皮一点的学生,老师不能相信自己的教育最终会使他成长为懂事明理能约束自己的行为的好孩子,而是不断埋怨他如何的不是,久而久之,学生会想:可能我真的如老师所说是一个坏学生,从而产生自暴自弃的思想,走上了歪门邪路。老师的教育失败了,孩子的终身毁了。相反,有的家庭总是自信的,爸爸妈妈总是相信自己的孩子会好好学知识好好做事情,当孩子稍稍遇到困难和不良诱惑时就会想到:爸爸妈妈都对我充满信心,我自己不能没有自信。从而克服自己不良情绪,最终顺利度过一个一的人生岔路口。

为了自己,为了他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自信。

3 自信的培养

自信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培養的。

首先是拥有立体自信观。在评价自己的时候,可以采用场景变换的方法,寻找‘立体的我’,这样我们可能会意外地发现,自己原来有很多优点与长处。有句俗话说:“雁子飞,乌龟也跺脚”,试想乌龟把脚跺断了也无法飞啊,相反的连爬的资本都失去了,不是遗憾终身吗?所以我们应该寻找自己的特长,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在成功中建立自信。例如,有些学校注重文化课,成绩好的优点就显露,而体育好的未必被人看重;换成体校,情况可能就恰好相反。在不同的环境里,优点显露的机会并不均等。发现自己的长处,是自信的基础。

其次,自信是需要行动的。行动是滋生自信的肥沃土壤,只有在行动中我们才能奠定自信的基石。行动前应该正确评价自己,对自己的知识、能力、情感、特长做一次全面评价,然后尽量做自己做得到的事情,这样比较容易获得成功,每取得一次小小的成功时,个性就会彰显出来,自信会生长起来,在不断地努力,刻苦,勤奋,成功的良性循环中,自信从心里,眼睛里,言语中自然的,强烈的流露出来!面对社会环境,我们每一个自信的表情、自信的手势、自信的言语都能真正在心理中培养起我们的自信。总之,记下马上可以做的事,然后加以实践一次,再取得成功一次,不由自主地获得自信一次,这样周而复始,自信就附着与你,陪伴你的人生,支撑你克服困境,帮助你取得成功。

第三,经常总结自己的优点和成就,不断对自己进行正面心理强化,多与自信的人接触和来往。总想自己的缺点和失败,会越来越没信心。多想自己的优点,“自信的蔓延效应”就会出现,这一效应对提升自己的自信效果很好。多与自信的人接触和来往有助于提高信心,常和悲观失望的人在一起,你也将会萎靡不振。常与胸怀宽广、自信心强的人接触,你一定也会成为这样的人。多和有志向、有信心的人交往。不断自我心理暗示,不断对自己进行正面心理强化,碰到困难时一定不要放弃。

第四、树立自信的外部形象。保持整洁、得体的仪表,举止洒脱,行为端方。生活中一些细节也有利于获得自信。比如走路时抬头挺胸,与人交流时眼睛正视对方,说话时吐词清楚,条理清晰,脸上洋溢着来自内心的微笑,尽量做自己能做的事等等,只要你做到这些你就会感到自信心在心中滋长蔓延。

第五、保持一定的自豪感,懂得扬长避短。谦虚是必要的,但不可过度。过分贬低自己,对自信心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在学习、生活、工作中,要经常抓住机会展现自己的优势、特长,同时注意弥补自己的不足,不断求得进步。

内涵意义和作用 篇7

关键词:信息资源,智慧城市,智慧城建档案馆

我们正迈向智慧时代,利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重塑社会各行业,已经成为世人公认的最有想象空间的超级大势。在各地的实践中,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城管等纷纷出现。当前,智慧技术也开始嵌入城建档案馆的建设和发展中,并在档案的管理和利用等方面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先机决定一切。为此,我们有必要对“智慧城建档案馆”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探索,以抛砖引玉。

一、智慧城建档案馆建设的背景因素

1.国家对信息资源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信息资源最早是由美国沃罗尔科(J.O.Rourke)在1970年提出的。我国对信息资源概念及其有关问题的研究始于80年代中期。当前,学界对“信息资源”的定义还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一般认为信息资源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信息资源是指信息内容本身;广义的是指除信息内容本身外,还包括与其紧密相联的信息设备、信息人员、信息系统、信息网络等[1]。信息具有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的特殊需要,可以用来为社会服务。与非信息资源相比,信息资源具有无限的、可再生的、可共享的特征。美国经济学家朱利安·西蒙认为“,资源更多地产生于人们的头脑,而不是大地或空气”。资源观念体现了技术发展的水平,有什么样的资源利用技术就有什么样的资源观念。我国对信息资源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入的发展过程。1984年,邓小平为《经济参考》报题词,强调“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1985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揭开了档案界对“档案信息资源”研究的序幕。2013年8月,《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提升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建立完善国家基础信息资源和政府信息资源,建立政府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整合多部门资源,提高共享能力,促进互联互通。2014年2月,习近平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强调,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信息掌握的多寡成为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要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这也为推进档案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2.通过新的信息技术助推智慧城市的建设成为时代潮流。信息和通信技术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和广泛的应用价值。中共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的国家发展战略,这为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在信息时代“,数字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成为历史的必然。我们知道“,数字城市”是传统城市在当今高新技术背景下的功能深化与质的升华。它是指应用数字技术将各种类型的城市单元和要素加以编码用整个信息设施与手段来管理城市、提供服务的过程。其实质是城市在管理、服务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应用信息技术来开发利用城市信息资源以提高城市运作效率、加速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城市信息化[2]。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的信息化技术在城市建设方面的应用“,智慧城市”取代“数字城市”又成为新的发展趋势。事实上“,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的升级版,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是智慧城市的主要发展特征。它展示了未来城市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方向。201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建设智慧城市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要求各地要高度重视,抓住机遇,通过积极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2013年以来,各地智慧城市的建设呈星火燎原之势,未来城市逐渐向数字化、智慧化的信息社会发展。“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把城市功能的主要方面进行信息化,并通过各类信息技术把这些局部信息及信息系统予以集成和协调,其应用可以有效地降低城市运营成本,提高城市的运营效率,实现城市功能的效益最大化。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城建档案开发与利用也影响智慧城市建设。为此,作为城市信息化系统的子系统,城建档案信息化的发展也成为必然。

3.我国城建档案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已处于新的发展阶段。城建档案是关于一个城市的构筑物的时空变迁及其专业或法律文档的特殊资料。它是城市建设发展现实需要的产物。城建档案信息也是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源性资源。城建档案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城建档案信息资源,促进该领域的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1959年,我国首次将城建档案纳入整个档案工作议程。1961年,国务院转发国家档案局的文件正式提出“关于加强管理城市基本建设档案的意见”。1980年,国务院批转的国家经委、建委、科委、档案局《关于全国科学技术档案工作会议的报告》中第一次正式提出建立城市基本建设档案馆。2000年,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印发的《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五”计划》,把“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快现有档案的数字化进程”列入其中,同年国家档案局宣布,十五期间,我国将加快数字化档案馆的建设。2004年,《全国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规划与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要以数字化城建档案馆建设为方向。当前,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数字档案馆。但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受理念、资源、技术等因素制约,还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知道,解决新问题需要新理念、新思路、新技术。当今,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及相关技术的迅速发展,智慧城建档案馆成为城建档案馆信息化发展的新方向[3]。它是数字城建档案馆的高级发展阶段。

二、智慧城建档案馆概念的界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智慧档案馆是当今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派生出的一个概念,也是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然结果。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南京档案馆在2011年提出的。目前,档案学界对这一概念的内涵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但尚未形成较为统一的认识。例如,杨来青等人指出,智慧档案馆是采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智能管理多元化档案资源、具有感知与处置档案信息能力并提供档案信息泛在服务的档案馆模式[4]。这一概念突出档案馆对新技术的应用,但毕娟认为智慧档案馆既要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重视档案信息资源的智能管理,又要关注用户的信息与互动服务,同时兼顾对历史公共文化传播的社会担当。只有在综合上述要素共同推动档案馆的可持续发展的才可称其为智能型档案馆[5]。

上述“智慧档案馆”的论述,为我们界定“智慧城建档案馆”的内涵提供了借鉴。我们认为“,智慧城建档案馆”是“智慧档案馆”的一个子系统,它是在城建领域具体应用的一个范畴;与占主体地位的数字城建档案馆相比,它是数字城建档案馆的延续与升华。为此,智慧城建档案馆是指各级各类城建档案馆为服务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要求,在数字城建档案馆的基础上,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对城建档案信息实现多元联通、全面感知和智慧利用的一种新型城建档案馆形态。简单地说,智慧城建档案馆 = 数字城建档案馆 +物联网 + 云计算 + 大数据 +……

由此可见,智慧城建档案馆是数字档案馆与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有机集合的产物。那么它是如何通过技术的融合实现智慧运作的呢?首先,数字城建档案馆是智慧城建档案馆的“躯干”。数字城建档案馆为适应信息社会日益增长的对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利用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字档案进行采集、加工、存储、管理,并通过各种网络平台提供公共档案信息服务和共享利用的档案信息集成管理系统[6]。它构成了智慧城建档案馆的基础。数字城建档案馆虽实现了馆藏数字化,传输网络化,管理自动化,资源共享化,但其只是为传统档案资源建立了数字镜像和利用平台,实质上是对传统城建档案馆的网络“复制”,不具备帮助档案管理人员开展业务工作及辅助档案信息用户思维的功能。其次,物联网是智慧城建档案馆的“神经系统”。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7]。通过该技术可打破档案产生部门的“信息孤岛”现象,对多元城建档案运行系统进行监测、管控;建立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互联互通,实现全面“感知”。再次,云计算是智慧城建档案馆的“大脑”。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模式的计算。它是实现物联网的中枢。因为物联网和互联网的融合,需要更高层次的整合,需要依靠高效的、动态的、可以大规模扩展的计算资源处理能力。这正是由于云计算所具有的功能与优势。同时,云计算促进物联网与互联网的智能融合,为用户提供按需自助服务,从而构成智慧城建档案馆。

需要指出的是,智慧城建档案馆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主要建立在“智慧技术”基础上,因此,其内涵和功能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智慧城建档案馆初始目的是着眼于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一体化智能化档案管理形态和服务智慧城市的有机统一,着力提升档案工作现代化水平。其主要功能是:(1)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实现城建档案信息的集成与共享;(2)解决城建档案信息管理与利用的困难,实现智能管理与利用等;(3)服务智慧城市建设,实现城建档案馆的可持续发展等。

三、智慧城建档案馆建设的意义

1.促进智慧城市的建设步伐,降低城建成本。研究表明,智慧城建档案馆提供的信息资源是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它能有力促进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其主要原因是:(1)城建档案事关城市建设发展的全局,它参与并贯穿了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并能为城市新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服务。(2)城建档案信息化工作的目标也要求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运营提供相关依据。(3)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方方面面,智慧城建档案馆自然也应成为该工程的一个子系统。所以智慧城建档案馆的建设必须要与智慧城市的建设统筹规划,相互协调,互为支持。这样,我们不仅可以遵循城市建设与管理的规律,解决城建中的实际困难,也可以降低城建与管理的成本。

当前,在大规模的城市改造或建设过程中,由于技术、制度等原因,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形成的信息资料不能为社会所共享,不仅制约了城市建设的发展,而且也造成了人、财、物等资源的大量浪费。例如,由城镇地下管网信息不能共享,城建在施工过程中引发停水、断电、断气,断网等现象频现,甚至造成爆炸、火灾、有毒气体排放等重大责任事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有资料显示,2008—2010年,全国仅媒体报道的地下管线事故,平均每天就有5.6起。全国每年由于路面开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2000亿元。加之,由于档案资料不健全,在权属纠纷、工程维护保养、责任事故等方面造成的损失也巨大。

2.推动档案馆管理的革命性变革,提高管理效率。档案信息是城建档案馆的生命。智慧城建档案馆主要是解决城建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利用问题,打造档案工作的“升级版”。首先,从信息内涵角度看,智慧城建档案馆可实现从档案管理走向信息管理的革命性变革。这里的信息被称为“多元信息”,主要包括:档案内容信息、档案实体信息、档案管理信息、城市记忆信息、档案应用信息、档案馆楼宇管理信息等。同时,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档案信息与档案实体信息有机结合;(2)“原生”信息和“再造”信息并举;(3)更加重视信息的资源价值,更好地发挥信息知识和智慧的作用。其次,从信息外延角度讲,智慧城建档案馆可望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中枢平台。通过新一代信息与通信技术将城市建设的各行业、各部门进行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整合,业务协作,能够使传统管理、运作模式发生根本的变化,能更有效地为用户提供决策、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支持。

内涵意义和作用 篇8

关键词:党建制度,党建方法,党建创新

一、创新内涵

(一) 基于理念的创新。在人们思想观念不断开放的背景下, 企业应关注员工的思想变化, 并摒弃党建工作的旧观念, 对党建观念进行创新。同时, 企业应意识到党建工作的重要性, 并使党建工作能够起到引导企业发展的作用, 以便为企业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二) 基于制度的创新。制度是企业开展业务的重要保障, 而党建制度更是保障企业政治教育以及作风建设的关键制度。基于这一点, 企业应依照党建工作的具体内容来调整党建制度。同时, 企业在规范党建制度时需依照党领导的要求进行开展, 确保党建制度既能满足企业发展需求, 又能满足党的要求。

(三) 基于方法的创新。党建工作最终还是要参照企业的实际业务进行开展, 对党建工作方法进行创新是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途径。基于这一点, 企业可在党建理念的指导下, 探索更人性化的方法, 使工作方法更具时效性。

二、创新意义

(一) 为企业党组织提供动力。创新是党建工作的开展动力, 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企业只有在坚持党建理论的基础上对党建工作进行创新, 并针对党建工作出现的现实问题调整党建工作的开展理念、开展制度以及开展方法, 便能为党建发展提供动力。因此, 通过对党建工作不断进行创新, 使党建工作能够做到与时俱进, 并在党建发展中不断完善企业自身的实际工作。

(二) 引导企业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 企业不断暴露出较多的发展弊端。现阶段, 多数企业以经济利益作为发展目的, 导致企业在运营中偏离了原本的发展方向, 从而无法兼顾社会责任以及经济效益。企业党组织属于企业重要的发展组织, 也是引导企业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的重要航标。在新时代下, 企业应对党建工作进行创新, 并不断完善党建理念、党建制度以及党建方法, 以此确保党建工作具备时效性。因此, 通过对党建工作不断进行创新, 可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所具备的群众优势、政治优势以及组织优势, 使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以便指导企业达到兼顾社会责任以及企业效益的目的。

(三) 优化政治环境。由于市场调节具有一定的自发性, 企业在制定发展策略时往往更注重经济利益, 这就要求政府需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就党建工作来讲, 这是落实政府调控政策的主要途径。基于这一点, 企业只有对创新党建工作进行有效的创新, 并结合政策内容, 才能优化企业的政治环境。因此, 企业在不触及法律的基础上发展业务, 并参照政策内容来创新党建工作, 可为自身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创新对策

(一) 培养党建队伍。第一, 对企业党建工作的领导进行培训, 使其了解法律法规、政策方针以及业务知识, 从而加深对党务工作的理解。如此一来, 企业党建领导便能在组织党建工作中落实党的政策, 并凝聚党建工作者的精神力量, 以此形成高效的领导团队。第二, 对企业党建工作的基层党员进行培训, 使其了解党建创新的深刻内涵以及实际意义, 以此严格执行党建任务。如此一来, 便能保证党建工作在群众中形成有效的思想传递, 并促进党组织与群众的交流, 以此实现政治催化的目的。

(二) 拓展党活动宣传途径。党建活动之前都是借助电视、板报以及广播等平台进行宣传, 并取得了一定的宣传效果。但这些宣传途径仍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 不能满足新环境下的党建工作的宣传目的。因此, 企业可进一步拓展党活动的宣传途径, 借助创新的形式以及创新的载体, 向群众普及党建意义。

(三) 明确党建工作职责。企业党组织一直属于党的战斗力量, 应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 以此体现企业的政治地位。随着现代企业不断国际化, 党组织应学会审时度势, 摆正自身现有的位置, 在确保完成党建任务的基础上调整组织形式, 并参照创新改革的思想来完善组织结构, 以此发挥党建工作的实际作用。因此, 需结合企业现状出发, 针对党建工作来制定工作重点, 以此实现从整体到局部的改革进程。同时, 各级部门应结合党建工作任务确定一套规范、标准的工作流程, 并借助先进的管理技术制定一套流程严谨、运转灵活以及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 以便为党建工作提供基本保证。

四、结语

本文分析了党建工作的主要意义以及主要内涵, 并提出实现党建工作创新的有效途径。培养党建队伍, 并从党建领导以及基层党员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是加深党建领导对法律法规、政策方针以及业务知识, 以此形成高效的领导团队;另一方面是加深基层党员对党建创新的内涵以及实际意义, 以此形成高效的执行团队。拓展党活动宣传途径, 并借助创新的形式以及创新的载体, 向群众普及党建的意义。明确党建工作职责, 制定运转灵活工作机制, 发挥党建工作力量。

参考文献

内涵意义和作用 篇9

一、“三生”教育的内涵

“三生”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生命、生存、生活”教育的简称。“三生”教育整合教育 (校教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的力量, 通过多种教育途径及方式, 帮助广大小学生建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 珍爱生命, 尊重生命, 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 提升生命质量, 实现生命价值、意义的教育。生存教育也叫“学会生存”, 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能力为主的教育。生存教育的内容是有关生存的知识和经验, 除了帮助大家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提高生存适应能力与创造能力外, 并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劳动技能, 能够合法、有效和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获得生活体验、提高生活能力、树立正确的生活观的教育。

二、小学阶段实施“三生”教育的意义

今年3月份, 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陕西省教育厅发放了关于在全省大中小学积极开展“三生”系列教育活动的通知, 要求在我省各级各类学校进行“三生教育”, 这也标志着我省对学生素质教育的进一步落实和体现, 可见小学阶段实施“三生”教育意义重大。

首先, “三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 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内容。小学阶段的教育属于国民基础教育, 小学阶段通过整合学校课堂、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力量, 利用“三生”教育的契机, 使学生对“三生”教育的意义、目的、内容、方法等晓之以理, 为动之以情、成之以意、固之以行, 从而形成良好的品行, 为今后的学习、生活以及成才打好坚实的基础, 由此可见, “三生”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

其次, “三生”教育为“三观”教育奠定基础, 是学校教育的必然要求。小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小学阶段, 尽管他们拥有多方面的需要和发展的可能性, 但是他们还缺乏生活经验和对生命的体验, 并不全然清楚应该如何选择, 如何学习, 如何努力。从这个角度看, 在这一时期形成怎样的“三观”, 对一个人毕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再次, “三生”教育既承认教育者的主导作用, 又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三生”教育依靠和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 面向全体学生, 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三生”教育承认教育者的主导作用, 如教育者首先认识到“三生”教育的内涵和意义。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者之间互为条件、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 生命教育是前提、是根本, 生存教育是基础、是关键, 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标。教育者用自身的行为给学生作出示范、树立榜样, 以此来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与此同时, “三生”教育又突出小学生的主体地位, 因为“三生”教育着力实现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认知教育与行为实践的有机统一, 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结合社会实践, 让学生体会到“三生”教育的目的所在, 学生主体地位凸显。

全面推行“三生”教育是落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系统教育工程。它既是教育规律的反映, 又是教育本质的回归。因此, 小学阶段实施“三生”教育意义重大!

摘要:“三生”教育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全面推行“三生”教育是落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系统教育工程, 实施“三生教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也标志着我省对学生素质教育的进一步落实和体现。

内涵意义和作用 篇10

随着招生数量的增加和学校规模的扩大, 教育资源供不应求的矛盾日益凸显。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则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时间和空间等条件的限制, 使更多的学生能够享受到优秀的教学资源, 整体提高教学水平, 因此, 越来越多的教师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进行授课。但与之不相适应的是教学资源建设落后的问题依然突出, 成为制约教学效率进一步提高的“瓶颈”, 主要表现在: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不能满足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已有的教学资源利用率不高;网络及现代教学设施低效率利用现象严重, 等等。

在计算机、校园网等硬件环境基本搭建起来之后, 是否有丰富的教育资源、能否充分应用这些教育资源, 成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校园网和多媒体教学环境的整体建设好比是“路”、“车”、“货”、“驾驶员”, 其中“货”是最难解决的问题, 这主要是由资源建设的基础性、教育资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及对学校影响的长期性所决定的。对于教师来说, 高质量的备课, 精美的课件制作, 以及教师再学习等都离不开强大的资源背景;对于学生来说, 培养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培养研究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创造力和自学能力不仅需要强大的资源平台, 而且需要高质量的数据库;对于学校来说, 建设校园网, 价格不菲的投入, 随着时间的推移, 软硬件设备将面临贬值的风险, 缺乏资源保障, 难以发挥其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上应有的作用。所以, 教育部一再强调, 要大力建设国家、地区、学校三级教育资源保障体系, 并且明确指出:网络建设是基础, 资源建设是核心, 教学应用是目的, 管理服务是保证。要高效地组织教学资源的体系结构, 对网络内现有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 实现高效率的资源共享和数据流通, 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的效率, 保证资源建设的质量, 为教师、学生甚至社会有需求人员提供权威的、可靠的教学信息及咨询服务, 使教育资源成为信息时代各类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的心脏, 进而从根本上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完善和提高, 已刻不容缓。

二、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的内容

教学资源建设一般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 主要包括:媒体素材、课件素材、试题试卷类素材、案例素材、文献素材、常见问题素材;二是网络课程和多媒体课程建设;三是对资源建设的评价;四是对教育资源进行管理的系统。前两个方面一般称为资源管理子系统;后两个方面一般称为系统管理子系统。资源管理子系统和系统管理子系统为教师、学生、管理员提供资源检索、资源发布、资源审核、权限管理等多方面的服务。

资源管理子系统分为底层、中层和高层三个层次。底层是课程基础素材库, 包括网络课程教学中用到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学科基本符号、学科基本图形。与学科紧密相关, 且被高频率使用的基本符号和基本图形, 是网络课程的基本元素, 也将它们单独列出, 按照各个子库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引和入库工作。基础素材具有最广泛的共享性, 也最适于大批量流水线的方式制作;中间层是针对一定教学内容、用于不同教学环节的集成单元, 包括微教学单元、案例、试题、常见问题、名词术语、参考资料、相关网址等;最高层是课件库, 包括不同形式的课件, 如电子讲稿、电子图书、视频流课件、单机版课件、网络课件等。

电子讲稿的功能是辅助教师讲课, 最常用制作电子讲稿的软件是Microsoft公司出品的Power Point, 它简单易学, 功能强大, 能够让教师很方便地制作出课堂讲解使用的多媒体展示内容, 替代板书, 增强讲解的丰富性、生动性和趣味性。其缺点就是不适合制作提供给学生交互式自主学习的课件;电子图书就是将书面的教学内容转化为电子文档, 比如比较常用的Microsoft Word或Adobe Acrobat文档。它具有清晰、明了、内容丰富、便于在师生之间共享和交流的特点。教学中一般将电子图书作为电子讲稿的辅助资料分发给学生使用;视频流课件是以录像的方式将教师讲课过程的录像或某些教学内容的录像进行编辑加工后以录像带、VCD光盘、电视节目的形式或将其数字化后放在网络上, 供学习者学习参考。它的优点是展示方式生动形象, 特别是优秀教师的讲课过程录像具有学习、参考和保存价值, 但这种形式的教学材料缺乏交互性, 制作成本高, 在网络环境下使用速度慢;单机版课件或网络课件根据教学需要, 利用特定软件或编程语言, 按照教学内容安排将基础素材或单元集成起来, 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多媒体课件不仅可以完整地体现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 还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以上内容构成了资源管理子系统, 它是教学资源建设的基础和核心。

系统管理子系统包括资源管理模块、系统管理模块和用户管理模块。资源管理模块对资源库中的各类资源进行操作, 主要功能包括:资源上载、资源预览、资源下载、资源审核、资源查询、资源定制、资源删除、资源使用率的统计分析、资源收藏等。系统管理模块主要负责对整个系统的维护工作, 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它的功能有:资源库系统的初始化、访问控制、安全控制, 提供可扩展的接口等。用户管理模块对资源建设和使用的各类用户进行管理, 比如对系统管理员、资源审核员、教师、学生、一般用户等的管理。

三、资源建设的步骤和原则

资源建设应为六个步骤:制订教学资源建设方案;制定教学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设计教学资源管理平台方案;探索教学资源建设的途径、方法;探索教学资源的应用推广模式;探索校内外教学资源的整合及二次开发的模式及方法。

为了保证所建设教学资源的先进性、完善性和可扩充性, 在规划和设计资源系统时, 必须遵循一系列的设计原则, 这些原则主要有:系统的开放性原则———教学资源基于开放的系统平台并采用开放的体系结构, 以便系统能够兼容不同的用户平台, 并支持系统的扩充;系统的保密性原则———系统应该提供严格的权限控制, 对一些敏感数据提供加密功能;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原则———由于教学资源库中有许多素材是大数据量或超大数据量的, 因此必须能够支持大数据量稳定的吞吐访问;系统的前瞻性和兼容性原则———系统必须优化体系结构, 支持用户的并发访问, 具有较强的冲突处理能力;系统的安全性原则———教学资源库中的信息数据有着较高的安全性要求, 要通过多种安全措施保证数据的安全;系统的标准化原则———系统中的资源分类标准符合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办公室颁布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规范》, 保持和国家的标准相一致。

摘要:文章论述学校进行多媒体教学资源系统建设的目的、意义和必要性, 分析资源建设所包含的资源管理子系统和系统管理子系统应该涵盖的内容, 阐述资源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应该遵循的原则, 以及应该采取的步骤。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模式

参考文献

[1]胡小勇.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区域性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理论框架与个案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10, (03) .

[2]李馨, 胡小勇, 缪容.我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调查[J].中国电化教育, 2009, (02) .

[3]张玉娟, 盛琳阳, 孙扬.校园网教学资源库建设初探[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07, (03) .

术语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篇11

关键词:术语管理,术语翻译,术语库,跨国公司,概念派 

中图分类号:N04;H0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78(2012)05—0010—05

引言

近年来,术语管理已经在国际上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并且广受人们的关注,一些国际性的会议专门设立术语管理论坛,国际性的翻译会议设立术语翻译与管理议题,像本土化行业标准协会(Localization Industry Standards Association,简称LISA)上设置的术语特别兴趣组1和微软公司自己的术语管理部门,专门关注企业对标准化术语的使用与翻译情况。

笔者在谷歌中查询 “terminology management”这个英文术语2,约有12 800 000条结果(截止到2011年8月7日),这么高的出现频率,与5年前相比,是令人难以想象的,术语管理的重要性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全球化与本土化战略的组成部分。遗憾的是,中国的公司企业对术语管理还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

本文分析微软公司的术语管理战略,借此帮助读者理解术语管理的实质、公司进行术语管理的目的,以及术语翻译从术语管理中获得的益处。

一术语管理相关的三个问题

1.什么是术语管理

术语管理是系统化的收集、描述、处理、记录、存贮、呈现及查询特定专业领域中专业词汇的活动。狭义的术语管理是为了某个特定目的而启动一种术语管理系统的术语管理工作。广义的术语管理“又包括与一个组织的公司语言和公司身份相关的术语规划战略”3。术语管理的宗旨是确保某个特定组织机构中与产品、服务和商标相关联的专业名词能够在各种文本中使用得准确一致。一个组织机构中系统化的术语管理工作至少会涉及核心术语的识别与术语汇编、术语条目的组织、条目的数据类别划分、术语表与术语库的审定和术语库的维护等工作。

与术语管理活动相关的几个关键词为:术语(term)、术语集(terminology,中文也译为“术语”)和术语表(glossary)。

简单地说,术语是在某个专业领域中具有专门意义的词,如汽车行业的术语: drivetrain(传动系), tire(轮胎), antilock brake system(防抱死制动系统), instrument cluster(仪表组、仪表板)等。术语是具体而确定的所指,把这类能表示概念的多个术语汇编到一起,就是术语集。《美国传统词典》中对“terminology”给出的定义是:“用在某一个特定领域、科目、科学或者艺术的术语的词汇”4,这说明 “terminology”侧重集合,是术语的总称。

术语表和术语集都是术语管理的资源,但是术语表侧重指术语的清单,表中包含的都是公司产品、服务及软件程序中实际应用的术语,术语表通常不罗列错误的和不再使用的术语。术语表虽然有两种语言或者对应语言的对等翻译,但是它还不能构建为完整精致的术语库。而术语集存储的术语信息却是构建术语库的基础,两者的区别不在于如何存储信息,而是方向路径的不同。术语集汇编的信息不单是词表及其翻译,而是包含着更多译者、公司或者文本作者需要知道的信息。术语库中包含的信息更广,如术语的定义、语境、使用状态(采用或者弃用)、用法说明、语法信息、同义术语、缩略形式乃至公司的商标与知识产权保护等信息。现在术语数据库已经逐渐转向术语知识库,术语管理也成为了知识管理。

术语对于公司竞争力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不同的公司在描述公司、产品、服务、身份甚至独特的“卖点”时,都少不了要用术语区分产品与品牌,比如火狐浏览器中的“bookmark”与微软公司网页浏览器中的“favorite”,用表示同义的不同术语可以使得其产品独特,这类术语竞争带来品牌效应的例子在商场上屡见不鲜。反之,一个公司在术语使用上的不统一会影响到产品的使用与翻译的质量,比如,同一个产品中同时使用了“store administrator”和“store manager”,中文是翻译“商品管理器”还是“商店管理员”呢?这会导致译者和客户混淆不清。此外,若是客户看到术语翻译上的错误,会对这个组织机构产生负面的印象。术语的错译及使用不一致还会导致客户的不满,例如,某一制造商生产的名为“时光机器”同一型号的产品有多个英文说法,“the Model J30 Flux Capacitor”“the J30 Fluxcapacitor”“the FluxCapacitor J30”“Flux J30”“the Fluxmaster II”, 其实都是一个产品名称,可以设想到客户看后的反应与感觉。

2.公司为什么需要术语管理

每一个行业,每一种文化,每一个组织机构都有其独特的术语,如果能够对术语有组织地、系统化地加以管理,就能够准确有效地传递知识与信息, 公司需要术语管理是因为能够从术语管理中获益,其得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术语管理可以提高公司的运转效率。因为公司在有效的术语管理的过程中,产品的研发和文本的撰写、编辑、翻译、校对的循环周期能够得到整合并达到一体化。公司术语的标准化也使得研发者、文本写作者、编辑人员、翻译者和校对人员能够使用自动化的术语管理工具来查验术语或增减术语,最后共享标准化的术语资源。因此,通过术语管理,公司的各类工作人员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

(2)术语管理是公司与公司职员之间共享知识资源的一个最佳策略。高效的术语库能够不断地更新并且给所有的交流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交流者既包括组织内部的人员,如科技文本的作者、市场销售、术语工作者、软件工程师等,也包括组织外部的机构或者人员,如广告公司、翻译公司等语言服务提供商或者合作伙伴。术语库作为平台能给所有的员工带来益处,比如那些新转入的员工,他们就需要熟悉未知的专业领域或者职业领域,学习公司的术语知识体系。

nlc202309040651

(3)术语管理能够使得所有组织机构对术语使用统一化,保持术语的一致,确保公司发出同一声音。公司需要使用术语的情景包括技术规格、技术图、软件串、技术文本、市场销售材料、法律条款、培训材料、内部的交流等。术语应用上的差异会给公司良好的品牌形象带来负面影响,产品中的术语不一致会给客户使用产品带来更多的困难,比如软件产品的用户界面与帮助界面的术语不统一会让用户不知所措,用户会对产品的质量产生质疑。在全球化的背景中,术语管理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成为公司内容管理和本土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全球产品的研发战略”5。

3.术语翻译从术语管理系统中获得哪些益处

简言之,术语管理给术语翻译带来了一体化整合的好处,使得公司术语翻译实现术语使用的一致性、准确性、高质量和节省成本费用。另外当产品本土化需要增加新内容时,需要翻译的语言也在相应增多,而术语管理能够确保术语的一致性及内容的准确性,它可以消除术语翻译过程中潜在的术语不一致情况。另外,术语管理还可以在内容管理系统中消除源语文本内容中可能出现的术语不一致情况,降低目标语言文本中术语不一致的危险,因为译者在翻译阶段若是发现术语选择与用法上存在的问题,可以及时反馈给源语的内容编写者,从而提高文本的质量,确保术语使用的一致性。

二微软公司的术语管理

之所以选择微软这样的跨国公司来谈术语翻译,一是微软公司有自己的术语管理部门与术语专家,具有代表性;二是微软的术语管理个案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1.微软公司的术语管理工作

微软公司的术语管理目标是:通过术语管理增进客户对公司产品的了解。公司让母语为英语的术语工作者与研发者一道工作,建立术语工具与数据库,对源语术语和目标术语进行管理。大概的术语工作流程是:作者/编辑人员→术语研究人员→译入语术语管理者→术语工作室的用户。现在术语库中有大约12 000个英语术语,有100多种语言和130多种产品,其中有多达59种不同语言的翻译版本。微软公司术语工作者的角色是:与负责产品的团队一道准备术语表,建立术语的行政管理体系,发挥中间协调者的作用;与辅助项目组一道挑选备用术语的最后清单,把挑选出来的术语向社会汇报6。

此外,微软公司开发了一系列与术语相关的互动功能,比如,网页系统中开设了微软术语社区论坛(microsoft terminology community forum)7,目的就是让用户有机会反馈术语方面的问题,专家针对反馈及时进行调整,保证术语应用的准确性。另外微软公司还成立了微软语言卓越小组(the microsoft language excellence group)8,语言卓越小组的使命是记录微软的术语并且使得微软的术语能够服务于有需要的人,包括本土化的销售商和其他语种的专家。

2.微软的术语翻译工作

微软公司术语数据库的每个条目只表示一个概念,并罗列出源语中这个概念的所有不同的语言表述形式,目标语言可以是一种或者多种语言。比如“电邮”这个条目的定义为“the exchange of text messages and computer files over a communications network, such as a local area network or the Internet”,对应的英语有“electronic mail”“email”“email”“mail”等多种表达形式,但在意大利语中,只有一种表述形式“posta elettronica”与此概念有关。这种以概念为导向的管理系统可以让所有的人,特别是与产品打交道的人,快速查找到术语。

微软通过概念界定的方式来定义核心术语的方式很普遍,最为典型的是对三个英文词语“localization”“globalization”和“localizability”的概念界定过程,这三个术语都具有微软公司自己的专门定义9。首先本土化(localization)这个术语描述的是一个以英语为源语的软件程序,目标是符合本土化的市场与翻译的本土化。全球化(globalization)这个术语描述的是研发一个软件程序核心技术的过程,其特征和代码设计不是完全依据某一个语种或者“locale(本地情况)”,因此这个软件程序可以符合不同市场用户的预期。“locale”这个术语定义指用户环境方面的特征需要依据于特定的语言、特定的国家地区和特定文化的约定俗成来加以确定。本地情况决定着惯例,如分类秩序、键盘设计、日期、时间、数字及货币的格式。例如日期 06/09/08 被意大利人解释为2008年9月6号(6 September 2008),被美国人解释为2008年6月9号(9 June 2008),被匈牙利人解释为2006年9月8号(8 September 2006),(软件)全球化能够确保任何国家的任何用户都能够争取应用其所在市场的惯例,不管这个软件产品是何种语言。本土化力(localizability)这个术语指软件及其资源的设计达到了程序的要求,可以本土化为不同的语言版本而无需对源代码进行任何变更。三个词往往都用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这个术语来概括,缩写为I18N,取国际化的第一个字符和最后一个字母。

在涉及安全保密的内容或者产品方面,微软会尽量使用人们都能够明白的术语,以降低风险。例如,一位内容提供商考虑用“insecure”这个术语作为“secure”的反义术语,但是“insecure”常用的意思就有几个,这自然会导致世界各地的用户错误使用。术语“insecure software”可以指“doubtful(有疑问的)”或者“unsteady(不稳定的)”的软件,与原义“不安全软件”差别很大,因此采用了更清晰的词“not secure”,以减少歧义。 

nlc202309040651

三案例带来的启示

1.术语工作者与翻译工作者以不同的视角对待术语这个翻译单位

术语工作者与翻译工作者都与术语打交道,但是他们的关注点是不同的:术语工作者关注的是在数据库中创建准确而完整的术语条目,条目是数据库中组成术语系统的一个部分,它也可以用于具体的语言中,但主要是服务于语言行为之后的抽象系统,即术语条目要能够多次重复使用于多种不同的产品或者公司内外的多种不同的版本,术语条目会过时或者不正确,术语工作者需要修订条目并且在数据库中添加新的条目,以研究并记录术语条目为己任。翻译工作者关注目标语文本的传递,文本中专业术语的准确匹配,从翻译工作者的角度来看,术语而非概念是翻译的着眼点,译者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工作并且以找到一个解决途径(如一个名词的对等翻译)为目标。因此,翻译工作者必须选择针对那个特定语境或者文本世界最关联的、最合理的术语的意思。语境是文本翻译的组成部分,科技翻译同样离不开语境,译者不能也不应该把翻译当作词典搬家或者从术语库中提取,译者要善于在文本语境中转换,善于翻译文本中的术语。

从术语工作者的角度来看,任何译者自然都是术语工作者,因为在翻译前或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好的译者会编辑术语表,查询对等的术语和术语的语境信息,甚至术语的定义。从理论上说,译者在自然而然地从事术语管理的工作,但是从实践上看,两者的侧重点不同,以不同的角度对待术语这个翻译单位。而术语工作者的术语管理则是系统性的术语管理工作(systematic terminology work)10,他们研究术语单位,关注术语内在的概念意义和概念关系。术语工作者着眼于从概念研究术语、理解认知术语,而且要结合多种因素而非某一个特定的语境来确定术语的独特专业意义,他们一旦确定了术语的概念意义,就要创造一个术语条目。根据朱安·萨格尔关于“应用中的语言(language in use)的观点11,术语工作者应用术语以获得语言符号背后的抽象系统。抽象的语言系统不是特意针对某一种语境,针对某一家公司,它必须反映出专业领域专家的知识与认知并且让专家以外的其他人也能够理解与应用。

2.把术语管理作为中国公司全球化战略的一部分

科学技术分支学科增多与知识专业化的发展带来了术语量的剧增,依照传统的术语翻译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够应对这个全球化的时代。跨国公司理清产品与服务中令人混淆的术语可以确保在不同的国家和所有的传播媒介中术语使用的一致性,创造无歧义的交流环境。要破除跨语言与跨文化交流的障碍,术语管理是必不可缺的。微软公司的术语管理经验告诉我们,在信息交流中,术语能够起到强化公司品牌的作用,术语与品牌一样成为了公司战略的组成部分,成为了公司的一项重要的资产。有效的术语管理可以避免重复劳动,确保术语的一致性和多语言翻译的准确性,从而加快产品上市时间,提高成本效益,加速本土化的进程。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拥有自己的术语管理系统并且把术语管理视为“全球产品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主动借鉴别人成熟的术语管理经验,真正科学系统规范化地管理好我们自己的术语,善用自己的术语资源。

四结语

微软这类跨国公司系统化的术语管理给翻译带来的影响,值得我们的翻译工作者深思。标准化的术语已经成为国际公司一个有价值的资产。术语标准化带来了文本标准化和翻译质量的提高。有效的术语管理会确保公司发出同一种“声音”。翻译工作者不仅要以自己的视角看待术语翻译单位,而且要站在术语工作者的角度看待术语单位并且能够善用当今的术语管理资源,这样才能够确保翻译质量的不断提高。提高翻译质量与保证文本内容质量不能缺少术语的规范,术语协调一致是保证内容质量的基础。

上一篇:C#实验课下一篇:投资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