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礼仪的基本内涵和原则(通用14篇)
论礼仪的基本内涵和原则 篇1
论礼仪的基本内涵和原则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名扬四海的“礼仪之邦”。
古人云“礼者敬人也”,礼仪是一种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也是交往的艺术。它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礼仪是人类在社会交往中逐步形成并积累起来的。礼仪是一个国家、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现代礼仪是以传统文化为核心,并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它根植于传统文化这块沃土上,因此有着深刻的传统性。尊老爱幼,敬贤扶弱,礼尚往来,遵时守约,这些传统的礼仪向来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孔子曾经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可见,中国古代对礼仪的要求还是非常之高的,这对于现代礼仪的继承与发展是具有深刻意义的。因此,现代礼仪的传统性是毋庸置疑的。
礼仪可以解释为各种符合交往要求和准则规范的行为总和,那么何为符合交往要求和准则规范的行为呢?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类共同生活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同一社会中,全体成员调节相互关系的行为,随着社会生产、生存环境和生活形态的变化而不断充实完善,逐渐成为社会各阶层共同遵守的行为。由此可见,礼仪自然而然的就成为了一种共同性的行为了。因此,礼仪的共同性也是油然而生的了。
礼仪是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规则,礼仪对人们的各种行为规范都有
着广泛的约束力,但这种约束力不是强制性的。礼仪不像法律那样威严,也不像道德那样肃然,礼仪的实施无须别人的督促和监督,有人冒犯了礼仪规范,也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礼仪的实施,主要是依靠人们自觉地利用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就是礼仪的自律性。礼仪的这一特点,要求人们在实施礼仪的过程中,树立起一种内心的道德信念和行为修养准则,不断提高自我约束、自我克制的能力,在人际交往中自觉地遵守礼仪规范。礼仪的自律性并不是说礼仪是可以随意冒犯的,不注意礼仪的人在社会生活中会处处碰壁,孤独、尴尬、失意总是难以摆脱,而自觉地注重礼仪,与人交往就会一帆风顺,处处受人尊重。因此,礼仪还具有自律性。
那么,在了解礼仪的基本内涵之后,对于怎样做到礼仪合适得体呢?
1.尊重真诚原则。
尊重是礼仪的本质,也是礼仪的感情基础。尊重是对他人人格尊严的维护,表现为彬彬有礼的与对方交往,不刺探其隐私,不干扰其私生活。孟子云:“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他人是一种美德,他意味着超越了偏见、虚荣、敌意,客观公正地正确认识、评估对方。而真诚是一种实事求是,真心实意的态度和品质。“真”指真实,即言行一致;“诚”指诚恳,即与人为善。人际交往中,是否真诚很容易从言行中辨别出来,如果功利态度表露的露骨,容易招人反感。
2.宽容自律原则。
宽容自律的原则是要求人们在交际活动中运用礼仪时,既要严于律
己,更要宽以待人。宽容,是一种宽大的气度和美德。要多容忍他人,多体谅他人,多理解他人,学会为他人着想,善解人意。豁达大度、容
纳意识和自控能力足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只有能理解人,才能做到宽宏大量。千万不要求全责备,斤斤计较,咄咄逼人。自律是对待个人的要求,是礼仪的基础和出发点。最重要的就是要自我要求、自我约 束、自我控制、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检点,这就是所谓自律的原则。
3.平等适度原则。
平等,是现代社会交往中的普遍遵循的原则,也是和传统的等级社会人际交往的最大不同。平等是指对待任何乘客都要一视同仁,给予同等程度的礼遇。平等待人体现了礼仪的核心——尊重他人,以礼相待。当代社会是人际交往频繁的社会,每个人都要面临更多的与人交往的机会,需要我们不因彼此在年龄、性别、种族、文化、职业、身份、地位、财富以及与自己的关系亲疏远近等方面有所不同而厚此薄彼,区别对待。适度的原则,是要求使用礼仪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人、因事、因时、因地恰当处理。有人说:“礼仪使人们接近,礼仪使人们疏远。”为什么呢?陌生人初次见面,礼仪可以表现为有教养,展示气质与人格魅力。可是不分场合、亲疏,乱用礼仪,过于讲究,过于造作,反而显得不真诚,不实在,令人难以相处,甚至会弄巧成拙。
4.入乡随俗原则。
《礼记》中说:“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俗话说“十里不同风、八里不同俗。” 尊重习俗原则与风俗禁忌是指世界每个民族地区都可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禁忌,我们应当理解它、尊重它,不违反这些风俗禁忌。礼源于俗,礼和俗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民族、国
家、地域、文化背景的不同,在交往时的礼俗就有很大差别。古语云:“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这就要求我们入乡随俗,与多数人的礼俗保持一致,这样有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扩大交际范围。
以上只是浅谈社交礼仪的基本内涵和原则,想要更广泛地了解礼仪的精髓,还需要更深入的学习。
论礼仪的基本内涵和原则 篇2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核心制度,现代产权制度原则,现代产权制度内涵
虽然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以及理论界现代产权制度的重要性作了许多论述, 但对其战略地位、原则和基本内涵还有深入探讨的必要, 这将有助于增强改革的自觉性。
一、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
1、所有制的核心是产权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制度基础工作是构建现代产权制度。由于所有制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 因此, 现实生活中所有制各种实现形态及其发展形态, 实际是表现为产权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讲, 产权可视为所有制的核心, 那么, 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基础, 当然就是现代产权制度。因为, 我们要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显然不是古典的市场经济体制, 而是建立在现代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体制, 尤其表现为, 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制度基础的市场经济。所以,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这一基本原理要求, 建立现代产权制度, 理应成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
2、按制度经济学理论, 产权制度是社会经济制度结构中最核心的制度
林毅夫认为, 制度可以区分为制度安排与制度结构。前者是指在特定领域内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组规则;后者则指经济社会中所有制度安排的总和。但制度安排还可以进一步区分为基本的制度安排和一般的制度安排, 因为一个经济社会的制度结构, 不是所有制度安排随机的、简单的加总, 也就是说, 在制度结构中必有一个或几个作为基本制度安排起决定作用, 它 (们) 决定和影响其他一般的制度安排及其性质和功能, 从而决定了该制度结构的构成和性质, 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现实中的制度变迁问题。从经济的制度结构来说, 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可以看作两种不同的经济制度结构。而所有制或产权制度, 则是制度结构的基本制度安排, 它决定并影响着其他一般制度安排。例如, 在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里, 由于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制度安排的形成, 更精确地说, 是产权制度的变迁, 决定并影响了其他一般制度安排的变迁和形成, 从而导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制度结构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结构转变。所以,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 就是要改革传统计划体制的产权制度这一基本制度安排,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产权制度。
二、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基本原则
1、建立与现代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相适应的产权制度
农业社会的权利制度, 是以身份权、土地产权为中心的;工业社会的产权制度, 是以机器、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本的产权为中心的。虽然我国首先需要完成工业化任务, 重视物质资本产权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 我们必须看到历史的发展趋势, 即一个越来越以人力资本产权为中心的世界经济社会的形成。为此, 建立现代产权制度, 就必须充分体现每个人自由的选择权、流动权、就业权、劳动权、创新权, 以及享有劳动 (包括一切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创造的一切有形和无形成果的权利。
2、建立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基础
既然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那么, 在此基本制度规定下的市场经济所需要的产权制度, 就必须体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基础。因此, 要建立的现代产权制度, 在结构上必须是国有产权、集体产权、社团产权、法人产权、私有产权、个人产权、混合产权等多种不同产权, 既相互竞争又相互联系融合的产权结构。所以, 我国既要学习发达国家的产权制度, 也要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允许和鼓励各种形式的产权制度创新, 尤其是各种混合产权制度的创新, 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
3、建立必须符合现代市场经济法治要求的产权制度
所谓的现代市场经济, 是一个以高度发达的分工和专业化, 密切合作和充分竞争为本质特征的复杂经济体系, 也是由高度非人格化的交易活动组成的经济体系。在这种经济体系中, 一切分工和交换关系, 都必须建立在由国家提供第三方的产权界定和保护的基础上即法治的基础上, 而不靠传统的身份权关系, 如血缘关系、同乡关系、朋友关系、上下级关系等来维系的。因此, 我国的现代产权制度, 首先要在宪法的层次对所有的财产即无论是公有财产还是私有财产, 无论是有形的财产还是无形的财产等等, 都必须给予明确的界定和保护, 同时还需要严格划清政府公共权利与公民私人权利的范围边界, 以防止公权侵犯私权。其次, 由于这种现代高度非人格化交易关系, 而使得各种交易纠纷十分复杂, 因此必须保持司法的独立性、公正性和权威性, 否则, 产权的第三方保护将是不可能的。
三、现代产权制度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关于现代产权制度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决定》已概括为四句话:“归属清楚、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 但除了这四条以外, 还需要增补很重要的一条, 即“选择自由”。另外, “归属清楚”不如改为“界定清楚”似乎更准确些。因此, 现代产权制度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界定清楚, 权责明确, 选择自由, 保护严格, 流转顺畅。”
1、界定清楚
将归属改为界定主要有两点理由:一是归属在我们的通常理解中, 是指财产归谁所有的关系, 很容易把它理解为狭义的所有权, 从而不利于各种产权关系的把握。二是把它理解为广义的所有权, 但这种归属, 只涵盖了作为产权的客体与主体的归属关系, 难以表达产权的行为边界含义, 在现代产权制度中十分重要。特别需要强调的是, 界定清楚的产权, 应是具有人格化的产权, 也就是说, 产权要明确界定在有行为能力的主体上。这不仅是现代产权制度的重要意义, 而且对于公有产权来说或许更重要。在现代市场经济里, 交易中的产权更多的是表现为法人产权的行为。法人是法律认可或规范的有独立人格的团体组织, 因而, 它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团体组织。但是, 我国的公有产权, 虽然归属十分清楚, 如国家所有、集体所有, 但是, 由于它们不具有这种人格化主体的性质, 因此在人格主体上即行为主体上却是界定不清楚的, 从而导致交易关系混乱, 并为个人侵吞公有产权提供了便利条件, 这种不具有行为主体的产权特征, 也正是我国国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效率不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而且, 只有界定了人格化主体的产权, 才能够权责明确。
2、权责明确
完整的产权, 显然还包括利益, 因此, 这里的“权”即权利, 涵界了相应的利益, 所以, 完整的表述应为:权责利的明确。其次, 权责明确, 只是一个简略的说法。也就是说, 现代产权制度, 不仅要求在权责利上有明确的、具有人格化的产权主体, 而且, 权责利还应是对称的, 即多大的权力必须与多大的利益, 及多大的责任相对应。否则, 不对称的权责利将导致权力的滥用, 逃避责任, 利益分配不对等, 从而, 产权起不到应有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实际上, 产权制度的效率与权责利的对称性是正相关的。所以, 权责利最大限度的对称性, 是现代产权制度的一个特征。
3、选择自由
为什么要增加这一特征?因为,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分工和专业化的社会, 每个人只能掌握极片面的一小部分知识, 因此, 个人最清楚自己范围所及的事情, 从而作出最有利的选择。在每个人自由选择的基础上, 市场便把这分散的知识汇集起来形成价格信息。而这样形成的价格机制, 才能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所以, 有人格化的产权主体, 在社会习惯和法律许可的范围内, 充分具有选择做什么、不做什么和怎样做的自由权, 这是现代产权制度不同于前现代产权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前现代, 因各种国家权力和各种封建特权的种种限制, 产权主体的选择是不完整、不充分的, 因而他们的创造性也相应受到限制。目前我国就存在类似的限制, 例如银行等行业, 只对国有企业甚至外资开放, 而限制民营企业进入。实际上, 现代社会, 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 如果产权主体充分自由的选择权被抑制了, 那么创新的源泉也将同时枯竭。美国硅谷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就是由于那里的人们限制最少, 他们在合作和竞争中都享有充分自由的选择权, 从而才可能在无数的“试错”中筛选出具有商业前景的创新技术。所以, 我国要建立的产权制度, 也应具备这一现代特征。
4、保护严格
产权仅界定清晰还不行, 它在各种交易关系中还必须得到严格实施才有意义。马克思也说过, 所有权必须实现, 否则毫无意义。怎样得到可靠的产权实施, 这就必须有严格的保护。虽然传统社会的产权实施可以靠亲缘关系, 熟人关系, 伦理道德, 甚至建立个人武装来维系, 但在现代社会, 产权的实施主要靠国家的法律来保证, 而且, 只有在国家法律的保护下, 产权的实施才是严格的、可靠的、具有效率的、公正的。所以, 保护严格是现代产权制度的一个特征。
5、流转顺畅
流转顺畅是指产权的流动性和交易性特征。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的效率往往会高于以往的社会, 一个重要的原因, 是该社会能够“地尽其力, 物尽其用, 人尽其才”, 每一资源都能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用经济学术语讲, 叫资源最优配置。那么, 为什么资源能够得到最优配置?这就得益于产权的流动性和交易性。例如, 同样一元钱, 在自己手中只能购买价值一元的消费品, 但在企业家手里, 它却能为社会创造出10元, 甚至百元的财富来。但是, 如果这一元产权不能充分流动和交易, 那么就到不了企业家手中。产权的流动性和交易性也是现代社会产权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 而在前现代社会是没有的。因为, 不仅产权有种种限制而迈不开步, 而且也没有现代这样发达的统一市场。所以, 建立流转顺畅的产权制度, 意味着要打破我国目前地方、部门分割和封锁的市场状况, 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 (第三卷) [M].人民出版社, 1975.
[2]程启智:内部性与外部性及其政府管制的产权分析[J].管理世界, 2002 (12) .
[3]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 (中文版) [M].上海三联书店, 1991.
[4]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论礼仪的基本内涵和原则 篇3
关键词:国有企业;人本管理;内涵;原则
国有企业是国家理性选择的结果,是我国经济社会的主导力量。当今国有企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企业管理理念也逐步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国有企业如何正确理解和认识人本管理的内涵和原则,是企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国有企业人本管理基本内涵
国有企业人本管理,概括地说就是以促進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内部员工着力点,以制度管理为基础,依靠人、为了人的管理。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终极价值目标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若仅从“人力资源使用”层面上重视人,注重调动员工为企业创造财富和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仅从提高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生产要求的使用率的层面来描述人本管理的本质和最终意义,那么,这种人本管理只是初步意义和肤浅表层的。正确的人本管理,应以促进员工全面发展为终极价值目标,通过一系列管理手段和举措达到完善员工的意志和品格,提高员工的智力和能力,增强员工的体力,使员工获得超越生存需要的更为全面的发展,这才是国有企业人本管理追求的至高境界。
2.实施对象是企业内部职工
国有企业职工具有主人翁地位,它既是由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国有企业的性质所决定,也是由国有企业改革的目的、方向和本质所决定的。因此,国有企业人本管理有其更深刻的含义,它不仅强调管理要以人为本,而且强调要贯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段办企业的方针,保障和加强职工在企业的主人翁地位。一方面,全心全心依靠工人阶段是我们党一贯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政治原则;另一方面,保障和加强工人阶段主人翁地位也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目的、方向和本质。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职工的主人翁地位所形成的主人翁精神,是企业职工行为的一种精神动力。这种精神动力对于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调动员工的劳动积极性,促使职工主动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有着巨大的激励作用。
3.实施基础是科学的制度管理
国有企业人本管理还必须建立在制度管理基础之上,以制度管理为依托。一是人性化管理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它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它对人的约束是柔性的,主要不是依靠权力影响,而是基于员工对组织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的认知、理解与内化,而人性的弱点会把人性化管理所倡导的自我管理变成自由散漫。二是我国国有企业管理现状还停留在经验管理阶段,缺乏最基本的理性素质,企业人本管理需依托制度管理,把制度管理和人性化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三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血缘、亲情和人情的特点,促使国有企业实行人本管理必须不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将重血缘、亲情和人情的传统文化和管理制度很好地结合起来,用制度限制传统文化中不利企业发展的因素,使其成为企业人本管理的文化基础,而不是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绊脚石。
二、国有企业人本管理的基本原则
1.尊重原则
尊重是人道主义的基本原则,它要求人们在交往中以平等、重视、诚恳、友好的态度对待别人,尊重他人的存在、能力及选择,理解并关心他人,富于同情心。国有企业全体员工地位是平等的,每个人的独立人格、权利、智慧和创造能力,都应受到他人的尊重。一是要尊重员工的正当需要;二是尊重员工的价值和尊严;三是尊重员工的合法权利。
2.民主原则
民主原则不仅是一种政治原则,而且是管理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的范畴,是人本管理理念的展开和体现。其精髓是人们对自己的事务当家做主。管理坚持民主原则,不仅要求企业经营者必须具有民主管理意识,真正实行工人参与管理制度。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和健全民主管理制度,严格按制度规定办事,这是将民主意识转化为民主行为的关键。
3.公平原则
在所有社会行为中,参与者都寻求公平。国有企业人本管理所坚持的公平原则,主要包括:一是权利平等。权利平等是一种起点公平,是指企业成员应拥有平等地获取和享用企业财富的权利,拥有参与企业管理的权利。二是规则公正。规则公正是一种过程公平,是管理活动过程中的各种制度、规范应该是公平合理的。三是结果均衡。结果均衡是一种结果公平,是起点公平、规则公平的结果。它要求企业的分配即要按贡献的差异性,同时也要注意结果差异的合理性。四是激励公平。激励公平包括:规范竞争激励和完善各级分配激励。大量事实证明员工经常将自己的付出与所得和他人进行比较,而由此产生的不公平感将影响到此人今后付出的努力。
三、结语
国有企业在改革探索进程中,必须正确理解和认识人本管理内涵,遵循人本管理基本原则,尊重人、团结人,充分认识人的作用,有效实施人本管理,才能促进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增强国有企业的竞争优势,实现人、企业和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彭益民:《管理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2]郝潞霞:《论人本管理的基本原则》,《中外企业文化》2008年第12期.
[3]杨文士 焦叔斌 张雁编著:《管理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仪表礼仪的基本原则 篇4
职场礼仪之仪表礼仪
保持良好的仪表,可以使一天的心情轻松、愉快,也可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大家清晨起床都充分计算吃早餐、上班交通所需要的时间,如果你每天早起5分钟对自己的仪表进行检查的`话,既能使你一天的工作增加自信,也可使其他人感到舒畅。要求如下:
1)男士
1.短发,清洁、整齐,不要太新潮;
2.精神饱满,面带微笑;
3.每天刮胡须,饭后洁牙;
4.白色或单色衬衫,领口、袖口无污迹;
5.领带紧贴领口,系得美观大方;
6.西装平整、清洁;
7.西装口袋不放物品;
8.西裤平整,有裤线;
9.短指甲,保持清洁
10.皮鞋光亮,深色袜子
11、全身3种颜色以内,
2)女士
1. 发型文雅、庄重,梳理整齐,长发要用发夹夹好,不能染鲜艳的颜色;
2. 化淡妆,面带微笑;
3. 着正规套装,大方、得体;
4. 指甲不宜过长,并保持清洁。涂指甲油时须自然色;
5. 裙子长度适宜;
6. 肤色丝袜,无破洞;
7. 鞋子光亮、清洁;
8. 全身3种颜色以内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1. 头发:整洁、无头屑,头发软者可用摩丝定型。在办公室里,留长发的女士不披头散发;
2. 眼睛:清洁、无分泌物,避免眼睛布满血丝;
3. 鼻子:别让鼻毛探头探脑,勿当众抠鼻子;
4. 嘴巴、牙齿:清洁、无食品残留物;
5. 指甲:清洁,定期修剪;
6. 男士的胡子:每日一理,刮干净;
商务礼仪的基本原则 篇5
一、商务礼仪的含义
在西方,礼仪一词,最早见于法语的etiquette,原意为“法庭上的通行证”。但它一进入英文后,就有了礼仪的含义,意即“人际交往的通行证”。简单地说,礼仪就是礼节和仪式。
所谓商务礼仪,是指人们在从事商品流通的各种经济行为中应当遵循的一系列行为规范。
商务礼仪与一般的人际交往礼仪不同,它体现在商务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
对于礼品企业来说,从商品采购到销售,从商品销售到售后服务等,每一个环节都与本企业的形象息息相关。因此,礼品企业的每一个成员,如果能够按照商务礼仪的要求去开展工作,对于塑造礼品企业的良好形象,促进商品销售,将会起到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商务礼仪的特征
(一)注重信用
从事商务活动的双方,都有利益上的需要,而不是单方面存在利益需求,因此,在商务活动中,诚实、守信就显得非常重要。所谓诚实,即诚心诚意参加商务活动,力求达成协议,而不是夸夸其谈,不着边际,毫无诚意;所谓守信,就是言必信,行必果。合同签约之后,一定要履行;如果出了意外,实在不能如期履约,那就应给对方一个满意的结果来弥补,而不应该言而无信,决而不行。
(二)注重时效
商务活动的时机性很强,如果时过境迁,就会失去良机。在商务活动中,如果说话做事恰到好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三)注重文化
商务活动虽然是一种经济活动,但文化含量较高。因此,商务人员要体现文明礼貌、谈吐优雅、举止大方的风貌,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树立文明的礼品企业形象,在商务活动中表现出文明典雅、有礼有节。
三、“尊敬”原则
有人曾把商务礼仪的基本原则概况为“充分地考虑别人的兴趣和感情”。尊敬是礼仪的情感基础。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中,人与人是平等的,尊重长辈,关心客户,这不但不是自我卑下的行为,反而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礼仪,说明一个人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敬人者恒敬之,爱人者恒爱之”,“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礼”的良性循环就是借助这样的机制而得以生生不已的。当然,礼待他人也是一种自重,不应以伪善取悦于人,更不可以富贵骄人。尊敬人还要做到入乡随俗。尊重他人的喜好与禁忌。总之,对人尊敬和友善,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
四、“真诚”原则
商务人员的礼仪主要是为了树立良好的个人和组织形象,所以礼仪对于商务活动的目的来说,不仅仅在于其形式和手段层面上的意义,同时更应注重从事商务、讲求礼仪的长远效益。只有恪守真诚原则,着眼于将来,通过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获得最终的利益。也就是说商务人员与企业要爱惜其形象与声誉,就不应仅追求礼仪外在形式的`完美,更应将其视为商务人员情感的真诚流露与表现。
五、“谦和”原则
“谦”就是谦虚,“和”就是和善、随和。谦和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社交成功的重要条件。《苟子?劝学》中曾说到:“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言道之致”,即是说只有举止、言谈、态度都是谦恭有礼时,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教诲。
谦和,在社交场上表现为平易近人、热情大方、善于与人相处、乐于听取他人的意见,显示出虚怀若谷的胸襟,因而对周围的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有着较强的调整人际关系的能力。
当然,我们此处强调的谦和并不是指过分的谦虚、无原则的妥协和退让,更不是妄自菲薄。应当认识到过分的谦虚其实是社交的障碍,尤其是在和西方人的商务交往中,不自信的表现会让对方怀疑你的能力。
六、“宽容原则”
“宽”即宽待,“容”即相容。宽容就是心胸坦荡、豁达大度,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谅解他人的过失,不计较个人得失,有很强的容纳意识和自控能力。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并提倡宽容的道德原则,并把宽以待人视为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美德。从事商务活动,也要求宽以待人,在人际纷争问题上保持豁达大度的品格或态度。在商务活动中,出于各自的立场和利益,难免出现误解和冲突。遵循宽容原则,凡事想开一点,眼光放远一点,善解人意、体谅别人,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好各种关系与纷争,争取到更长远的利益。
七、“适度”原则
人际交往中要注意各种不同情况下的社交距离,也就是要善于把握住沟通时的感情尺度。古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此话不无道理。在人际交往中,沟通和理解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但如果不善于把握沟通时的感情尺度,即人际交往缺乏适度的距离,结果会适得其反。例如在一般交往中,既要彬彬有礼,又不能低三下四;既要热情大方,又不能轻浮谄谀。所谓适度,就是要注意感情适度、谈吐适度、举止适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对方的尊重,达到沟通的目的。
商务礼仪基本原则 篇6
1、仪容:指一个人形体的基本外观;
2、表情:通常指一个人的面部表情;
3、举止:指人的肢体动作;
4、服饰:对人们穿着的服装和佩戴的首饰的统称;
5、谈吐:一个人的言谈话语;
6、待人接物:指与他人相处时的表现,也指为人处世的态度。
原则
遵守社会公德
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职业和道德。没有道德的国家就没有文明。没有文明,就没有发展。
业务人员应从自身做起,维护全社会正常、持续的生活,自觉遵守规则。例如,爱护花草,帮助穷人,捐钱,尊老爱幼,文明礼貌。
如果一个人没有高尚的道德精神和宽广的胸怀,即使这个人不是最没有礼貌的,也不会说去尊重他人和理解对方。
诚实赢得世界
诚信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做生意的根本,人人都知道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生意就是这样,诚信天下。
具体表现为:真诚接待客户,有信有义——君子一言让马失前蹄,公平交易,不欺骗不假冒。真正做到质量是生命,客户是上帝,服务是保证,诚信是根本的经营理念。
有时间观念
时刻提醒自己要遵守时间,时间就是效率,时间就是生命就是金钱。守时也是值得信赖的标志。
现在的社会讲究效率,珍惜自己的时间就是珍惜别人的时间,是对彼此的尊重和信任,绝不能违约,不耍赖,不作卑贱的手段。
如果你不能参加活动,要提出道歉。以邀请他人作为回报。表达遗憾和真诚。
谦虚和随和
乐于助人一直受到大家的鼓励和支持,并得到了广泛的继承。亲和力表现为平易近人,热情大方,谦虚使人进步。
在这个世界上,谦虚和尊重被认为是一种高尚的美德,可爱和和蔼可亲,这也是商业和社会交往成功的秘诀。不要自夸,不要自大,不要小看别人,这也会让你看起来庸俗不堪。
理解和宽容
理解是打开彼此心扉的钥匙,都说理解万岁,理解也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它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商务礼仪使用的目的:
第一、提升个人的素养,比尔·盖茨讲“企业竞争,是员工素质的竞争”.进而到企业,就是企业形象的竞争,教养体现细节,细节展示素质。
第二、方便我们的个人交往应酬。我们在商业交往中会遇到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人如何进行交往这是要讲究艺术的,比如夸奖人也要讲究艺术,不然的话即使是夸人也会让人感到不舒服。
论礼仪的基本内涵和原则 篇7
1.1 界定生物安全隔离区的原则
生物安全隔离区应针对某一或某些动物疫病而建, 范围界定清楚, 指明其所有生产单元包括养殖场以及相关的功能单位, 如饲料厂、屠宰场、动物性食品加工厂等的位置, 各生产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及各生产单元对生物安全隔离区内的动物和具有不同卫生状况的动物亚群体之间在流行病学隔离上的影响。生物安全隔离区可根据特定动物疫病的流行病学因素、动物生产体系、生物安全措施基础结构因素和监测等方面为中心进行界定。
1.2 生物安全隔离区与潜在感染源的隔离
1.2.1 影响生物安全隔离区生物安全状况的物理或空间因素
生物安全隔离区虽然主要是基于管理和生物安全措施而建的, 但是地理因素对确保生物安全隔离区与其周边的卫生状况不一致的特定动物群保持有效的功能性隔离仍是需要的。地理因素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毗邻区域和与生物安全隔离区在流行病学上存在关联的区域的疫病状况;二是最近的流行病学单元或其他在流行病学有关联的养殖场的地理位置, 疫病状况和生物安全情况。
1.2.2 基础设施因素
生物安全隔离区内养殖场的建筑结构对生物安全的效力具有影响, 主要包括:篱笆或其他有效的物理隔离设施;人员入口设施, 包括进入控制、更衣区和淋浴;车辆进入, 包括清洗和消毒程序;装卸设施;引入动物的隔离设施;物料和设备的进入设施;饲料和兽药药品的贮存设施;病死尸体、废弃物和垃圾的处理;水的供应;空气供应;饲料来源等等。
1.2.3 生物安全计划
生物安全隔离区的完整性依赖于有效的生物安全措施, 生物安全隔离区的管理应有一个全面的生物安全计划, 并保证其有效执行, 且定期监视执行情况。
1.3 文件材料
文件记录必须能够清楚证明生物安全隔离区所实施的生物安全、监视、追溯、管理措施等能有效持续地得以执行。除动物移动信息外, 必要的文件材料应包括:畜禽群生产记录, 饲料来源、实验室检测, 出生和死亡记录, 参观日志, 发病率历史, 诊疗记录, 生物安全计划, 培训文件和其他能评价疫病状况的重要文件。
有关证明生物安全隔离区特定动物疫病历史状况的文件记录应完整, 并符合OIE法典有关章节的规定要求。
申请评估认可的生物安全隔离区应向兽医机构提交基线动物卫生报告以证明其某种动物疫病的卫生状况。动物卫生报告应定期更新, 证明生物安全隔离区当前的动物卫生状况未发生改变。
免疫记录包括疫苗类型和免疫频次, 应能对监测的数据做出解释。
所有文件记录的保存期限可根据生物安全隔离区所控制的动物疫病种类和动物品种有所不同。
1.4 疫病监测
生物安全隔离区动物疫病监测体系应符合OIE法典第
1.4 章有关监测和生物安全隔离区所控制的有关特定动物疫病的监测要求。
如果已建设的生物安全隔离区出现病原暴露风险增大的情况, 应重新评估内部监测和外部监测体系的敏感性, 必要时实施强化监测。同时, 应重新评估生物安全措施, 必要时采取强化的生物安全措施。
1.4.1 内部监测
监测应包括对数据的收集和风险, 便于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能确定生物安全隔离区所有动物的卫生状况。监测体系能确保较早监测到病原进入, 这是非常必要的。只要能到达无疫状况的理想目的, 任何的监测策略都是可行的。
1.4.2 外部监测生物安全隔离区所应用的生物安全措施
应适用于生物安全隔离区的暴露水平。外部监测将有助于及早发现病原传入生物安全隔离区特定路径中暴露水平的重大变化。
主动监测和被动监测的适当结合, 对达到上述目的是必要的。基于风险因素评估的靶向监测是最有效的监测方法。靶向监测应侧重毗邻生物安全隔离区的流行病学单元和那些与生物安全隔离区有潜在流行病学联系的养殖单元。
1.5 诊断能力和程序
符合OIE质量保证体系标准的官方指定的实验室, 可从事样品检测工作。每个从事检验工作的实验室应使用系统的程序, 将监测结果快速报告给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必要时, 监测结果由OIE参考实验室确认。
1.6 应急反应和通报
动物疫病早期发现、诊断和通报, 对于降低疫情损失至关重要。一旦生物安全隔离区出现疑似规定动物疫病, 生物安全隔离区的无疫状态应立即中止;一旦确认, 无疫状态应取消, 并向有关出口国进行报告。
如发生以前未发生过的传染病, 生物安全隔离区管理者应立即通报兽医行政管理部门, 并启动核查程序以确定生物安全计划是否存在漏洞, 如果生物安全计划存在明显的漏洞, 即使没出现疫情, 也应立即停止签发出口卫生证书。在采取相关措施后, 兽医部门应重新认可生物安全隔离区的无疫状况。
如果生物安全隔离区面临的风险发生改变, 比如周边区域的疫病状况发生变化, 兽医部门应立即进行重新评估, 并考虑是否需要采取额外的生物安全措施, 以保证生物安全隔离区的完整性得到维持。
2 生物安全隔离区的主要特征和指标体系
按照OIE疫病区划管理原则, 生物安全隔离区是动物疫病区划管理的重要表现形式, 具备三大主要特征和两大指标体系。
2.1 三大主要特征
一是标准特异性。生物安全隔离区划是指由兽医行政主管部门依据相关的标准规范建立, 由官方公布的同一生物安全管理体系之下的一个或多个动物饲养屠宰加工场所。这些场所所处区域可能没获得区域区划的认证。二是目的特异性。生物安全隔离区划的目标实质上是企业产业链各单位“无疫”。三是区划主体特异性。生物隔离区划主体以企业为主, 政府部门为辅, 是企业按要求采取生物安全管理措施, 并在官方生物安全监管下, 实现企业“无疫”和产品质量安全。
2.2 两大指标体系
即企业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和政府部门的生物安全监管体系。
2.2.1 企业的无疫生物安全管理体系
一是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试点规划和区划图, 包括统一生物安全管理体系下的企业产业链各单位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产单位内畜禽品种、来源、疫病状况和畜禽标识等, 特定动物疫病。二是企业产业链各单位的生物安全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养殖、饲料、孵化、屠宰加工等场所的动物防疫条件, 隔离缓冲设施, 无害化处理设施等。三是企业内部的生物安全管理系统, 包括建立企业生物安全管理组织体系, 确定风险来源, 开展风险分析, 制定生物安全计划、标准操作程序、疫病监测计划和企业内部审核制度等。四是规范的畜禽档案和有效的畜禽追溯系统, 包括畜禽养殖和免疫档案, 畜禽卫生质量标识追溯及管理系统。五是完善的政企联系制度和运行机制, 包括企业与政府有关部门联系制度和协作机制如定期联席会议制度。2.2.2政府部门的生物安全监管体系一是企业产业链各单位周边环境的疫病风险调查与评估及监控技术规范, 包括动物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风险评估、培训计划与制度、特定动物疫病监测、检疫监督技术规范。二是企业养殖档案和有效的畜禽追溯体系监管制度与运行机制, 包括规范各种养殖和防疫档案, 畜禽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监管技术规范和运行机制。
3 小结
我国是一个畜牧业大国, 动物疫病一直是困扰畜产品出口和安全质量的主要因素。中央政府十分重视动物防疫工作, 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 坚持采取免疫和扑杀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措施, 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2007年, 农业部制定颁布第1号部令《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评估管理办法》, 明确规定我国无疫区包括“同一生物安全管理体系下的若干养殖加工场所构成的一定区域”, 即“生物安全隔离区”。生物安全隔离区划尤其适合我国国情。在我国当前畜禽养殖屠宰加工企业动物疫病防控水平总体较低, 企业的动物产品出口受阻等不利条件下, 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国内现有的工作基础和条件, 积极促进我国无特定动物疫病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评估工作的又好又快发展, 为我国大型企业的动物产品走出国门, 走向国际市场铺平道路。可以预见, 实施生物安全隔离区划建立无规定动物疫病生物安全隔离区, 必将成为有效降低动物疫病引入和传播风险, 提高动物卫生水平, 促进动物及动物产品的国内外贸易的一种重要举措。
摘要:作为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的一种重要模式, 生物安全隔离区在提高企业动物疫病防控水平, 促进动物及动物产品贸易方面, 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影响力。本文根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OIE) 提出的有关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的有关规定, 总结分析了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特征, 为我国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物安全隔离区,原则,特征
参考文献
[1]赵维宁等.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国际规则与我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策略研究[J].中国动物检疫, 2008, 25 (12) :1-3.
论商法的基本原则 篇8
关键词:商法;基本原则;基础理论
所谓商法在一般意义上是指关于商人和商行为的法律总和,而在严格意义上,则又是指以商事方法而为主要调整手段,旨在于调整商事主体人格的规范化创制与商行为规范化实施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以是否采之以商法典的形式可将商法分为形式意义上的商法和实质意义上的商法。前者指基于民商分立立法体制之安排,并经立法程序而所产生的商法典。后者指对于一国之商事关系实质上均起调整作用的全部商事立法。我国虽没有制定商法典,但绝不意味着我国没有实质意义的商法。商法已成为我国法律体系中最为重要的部门法之一。商法之所以能够以部门法的形式独立存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区别于其他部门法的基本原则。①
一、我国商法基本原则确定的必要性
商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商法所确认的商事主体在商事活动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根本准则。商法基本原则不是民法基本原则在商法领域中的具体体现,而是商事关系客观要求的集中反映,是商法基本精神的科学抽象,是商法基本制度和一切规范的共同纲领。商法的基本原则有它独立存在的必要性。正是基于上述考虑,笔者认为作为商事法规的立法准则和商事活动的行为准则,同时又作为司法、仲裁对商事纠纷的裁判准则,商事法规基本原则的确立是极其重要的,他有助于指导我们如何在市场经济中更好的实现效益、公平,进一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
二、研究概况及评价
国内学者对商法基本原则的见解各异,有代表性的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①三原则说。该学说认为,商法的基本原则有三个:尊重私有权和服从国家权力原则,人格平等与自己责任原则,生产商品化与契约自由原则。②四原则说。即强化商事组织原则,维护交易安全原则,促进交易迅捷原则,维护交易公平原则。③五原则说。该学说认为商法有以下五个基本原则:市场准入严格法定原则,确认营利保护营利原则,促进交易简便迅捷原则,维护交易公平原则和保障交易安全原则。
笔者认为上述几种观点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主要表现在:
第一,法律性。即将非法律的原则表述为法律原则。作为商法基本原则,其基本要求是应具有法律性。所谓法律性,是指反映权利义务的配置规则。如“生产商品化原则”,它是指社会生产应依商品经济的要求来展开,这能体现商法的取向却因没有法律性而不能作为商法的原则。第二,独有性。商法作为一个部门法,其当然要体现法律的一般原则,因此在确定商法原则时无需将法律一般原则包含其中。如“尊重私有权和服从国家权力原则”,在经济法、行政法、民法等其他部门法领域将其确立为原则也言之有据。
三、商法基本原则的确定
1.商事主体法定原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事主体是最基本的活动单位,其组织健全与否直接關系到市场交易基础是否稳固,关系到市场秩序是否稳定,还涉及到交易相对人的利益、商事活动的繁荣。因此,商法应以大量的强行法规对商事主体的市场准入加以严格的控制。①商事主体类型法定。商法要对商事主体的类型做出明确规定,投资者只能按照法定类型来设立商主体,而不能任意创设法律未规定的商主体。②商事主体内容法定。商事主体的内容有法律规定,即商主体的财产关系和组织关系须依法律规定,禁止当事人擅自变更商主体的财产和组织关系。
2.维护交易公平原则
公平是以利益均衡作为价值判断标准来规范商事主体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的法律要求。它意味着理性经济人为商事主体之间的利益均衡或互惠利益的实现,必须放弃一些理性的营利追求。这不仅是市场经济伦理规范的要求,更是关系人类社会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交易公平是商事主体的普遍愿望,也是商品交换规律和自由竞争规律的客观要求。然而商事活动的利己性却会不可避免的引发一些利欲熏心、践踏公平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于是,竞争又需要法律维持交易秩序、维护公平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
3.确认和保护营利原则
商事主体从事商事交易最主要的目的在于追求利润最大化。比如,在公司法中发起人之所以创设公司,旨在营利;公司之所以从事营业活动,是为了营利;股东之所以转让其所持有的股票,还是为了营利;非股东之所以购买股票,无不以营利为目的。所以,商事主体所有的商事行为都是围绕着“营利”这个核心而展开的。而作为规范商事主体及其商行为的商法当然就要以确认和保护营利为最后依归。同时这还体现了商法与民法的价值取向的差异,正如张国键先生所言,“商法与民法,虽同为规定关于国民经济生活之法律,有其共同之原理,论其性质,两者颇不相同。盖商法所规定者,乃在于维护个人或团体之营利;民法所规定者,则偏重于保护一般社会公众之利益”。因此以确认和保护营利原则为商法的基本原则既反映了商事关系的本质特性,又体现了商法的独有性。
综上所述,商事主体法定原则、公平交易原则、确认和保护营利原则是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缺一不可的。我国商法只有坚持这些基本原则,才能进一步适应商事活动的发展和需要,维护商事交易的正常秩序,真正发挥商法在繁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积极作用。②
商法基本原则负载着我国社会商事领域的根本价值,应当对自始至终的全部商法规范都具有约束力,因此,效力贯彻始终性成为商法基本原则不可或缺的构成性要素。有学者主张,不要将商法基本原则效力的贯彻始终性绝对化,不能排除某些商法基本原则确实不能适用于某些特定的商事法律关系,并且不同的商法规范在价值取向上不可避免地会有不同的偏重。不可否认,任何法律体系中都存在着原则的例外规则,但是,反对将效力贯彻始终性绝对化并不意味着取消该特性。商法作为调整商事主体人格的规范化创制和商事行为的规范化实施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其基本原则至少应当贯穿于商主体法和商行为法两大部分,而不应该以“适用于商主体规范的基本原则与适用于商行为规范的基本原则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为借口,以商主体的具体原则和商行为的具体原则来代替商法的基本原则。
注释:
①于庆生.《论商法的基本原则》[J],2013.96
②吴冰.《商法基本原则的法理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8.11
参考文献:
[1]柯武刚.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文明礼仪基本知识以及原则有哪些 篇9
(一)仪表
1、卫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不在他人面前“打扫个人卫生”。与人谈话时应保持一定距离,声音不宜过大。
2、服饰:自然得体,协调大方,遵守约定俗成的规范原则。
(二)言谈
1、礼貌:态度诚恳、亲切;尊重他人。
2、用语:声音大小适宜,语调平和稳重。
(三)仪态举止
1、谈话姿势:交谈时,互相正视、倾听,不东张西望、看书看报、面带倦容、哈欠连天。
2、站姿:站立式,身体与地面垂直,双臂自然下垂或在体前交叉,眼睛平视,面带笑容。
3、坐姿:上身保持端正。女性应双膝并拢;双手自然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起座端庄稳重。
4、走姿:轻而稳,挺胸抬头,肩部放松,两眼平视,面带微笑,自然摆臂。
(四)见面礼仪
1、握手礼:与他人握手,目光注视对方,微笑致意,保持站姿以示对他人的.尊重。
2、鞠躬礼:鞠躬时必须立正、脱帽、眼睛正视对方,以表示尊重的诚意。
握手礼仪的原则和顺序 篇10
是否握手讲究“位尊者有决定权”,即由位尊者决定双方是否有握手的必要。在不同场合,“位尊者”的含义不同。
在商务场合中,“位尊者”的判断顺序为职位—主宾—年龄—性别—婚否。上下级关系中,上级应先伸手,以表示对下级的亲和与关怀;主宾关系中,主人宜先伸手以表示对客人的欢迎;根据年龄判断时,年长者应主动伸手以表示对年轻同事的欣赏和关爱;根据性别判断时,女性宜主动伸手,以表示大方、干练的职业形象;根据婚姻情况做出判断时,已婚者应向未婚者先伸手以表示友好。
在纯粹的社交场合,判断顺序有所不同,应以性别—主宾—年龄—婚否—职位作为“位尊者”的判断顺序。关系密切的朋友之间,有时以谁先伸手表示更加热情的期待和诚意。
在送别客人时,应由客人先伸手告别,避免由主人先伸手而产生逐客之嫌。
握手的细节
身体姿势
无论在哪种场合,无论双方的职位或年龄相差有多大,都必须起身站直后再握手,坐着握手是不合乎礼仪的。握手时上身应自然前倾,行15度欠身礼。手臂抬起的高度应适中。
手势
握手时必须用右手,即便是习惯使用左手的人也必须用右手来握手,这是国际上普遍适用的原则。握手时伸出的手掌应垂直于地面,手心向下或向上均不合适。握手时应掌心相握,这样才符合真诚、友好的原则。
很多男士在与女士握手时只握四指,以示尊重和矜持,但在男女平等的今天,这种握手方式已不符合礼仪规范。尤其在商务活动中,性别被放在次要的`位置,女性更应主动、大方地与男士进行平等、友好的握手,以便进一步进行平等互利的商务交流。
时间
握手的时间不宜过长或过短,两手交握3~4秒,上下晃动最多2次是较为合适的。一触即把手收回,有失大方;握着他人的手不放则会引起对方的尴尬。
力度
握手的力度能够反映出人的性格。太大的力度会显得人鲁莽有余、稳重不足;力度太小又显得有气无力、缺乏生机。因此,建议握手的力度把握在使对方感觉到自己稍加用力即可。
眼神
在握手的过程中,假如你的眼神游离不定,他人会对你的心理稳定性产生怀疑,甚至认为你不够尊重。
微笑
微笑能够在任何场合为任何礼节增添无穷的魅力!握手的同时给对方一个真诚的微笑,会使气氛更加融洽,使握手礼更加圆满。
握手的禁忌
1.忌交叉握手。多人同时进行握手时,应该按照顺序一一握手,与另一方呈交叉状,甚至自己伸出左手同时与他人握手,都是严重的失礼行为。
2.忌出手太慢。此举会让人觉得你不愿意与他人握手。
忌在对方无意的情况下强行与其握手。
3.忌带手套与他人握手。如果女士戴有装饰性的手套则可以不摘。
4.忌在手不干净时与他人握手。此时可以礼貌地向对方说明情况并表示歉意。
论公安新闻摄影的基本原则 篇11
[关键词]公安新闻摄影真实原则
新闻摄影在众多的艺术形式中独具魅力,它捕捉着真实,反映着真实。它告示人们,真实是一切美学的基础。世上凡是美好的有生命力的事物,无不以真实作为自身永存的条件。新闻摄影的“真实”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新闻摄影必须是对真人、真事、真场景的现场实拍,它应是社会现实生活的直接投影。二是新闻人物必须是社会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采摄对象。三是摄影图片的文字说明必须准确无误。使读者看后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睹其事。这就要求摄影记者在利用摄影器材进行图像摄取时,必须与被摄事实处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当中,即新闻记者的图像采摄与被摄事实的发展是在现场同步进行的。摄影记者是事实的现场目击者,是事实的现场见证人。摄影记者的在场拍摄,意味着每一幅新闻照片或每一组镜头都是记者对所摄事件的亲身经历。新闻摄影只能拍摄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人和事。在新闻报道时,摄影记者必须恪守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原则。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实事求是地观察、了解、分析、认识和选择新闻形象,并且要做到公正、客观地反映现实。这是新闻的生命线。因此,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原则是中国的新闻摄影记者乃至全世界的摄影记者包括公安新闻摄影记者所必须遵守的一条基本原则。公安新闻摄影是以公安题材为主要内容的新闻摄影。在我国经济建设的和平时期,人民警察担负着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的神圣职责,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留下了人民警察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以公安题材为主要内容的新闻摄影成了各种媒体关注的焦点。真实性是所有新闻摄影的生命,公安摄影也不例外。
一、当前我国新闻照片打假事件回顾
近来,假新闻照片事件时常发生。这是由于在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数码影像技术已经为更多的人所掌握,历史上的假新闻照片,多是被业内专业人士或者是当事人所揭露。然而,在今天这个全民影像化的时代,人人都是摄影家,人人都是评论家,由此,更多的假新闻照片则通过互联网被揭露出来。先是被网友质疑造假的周正龙的华南虎事件,从事发到2008年6月底陕西省政府通报“华南虎照片事件”相关人员处理决定,历时九个多月,这个事件不仅仅引发了全国对于“假虎照”的穷追猛打,甚至引发了公众对某些政府部门公信力的质疑:紧接着是刘为强被网友发现在获得CCTV《影响2006》年度新闻图片铜奖的照片——《音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中使用了PS合成手段,而被撤销铜奖资格:然后是首届华赛金奖作品《广场鸽接种禽流感疫苗》被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学术部副主任许林和一些网友对“广场鸽”照片的真实性提出质疑,最后被认定为假照片,华赛组委会取消其照片获奖资格。
我们可以说:摄影,既是历史的见证,又是现实的记录。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主观意识必须从属于客观事件是做到客观报道的首要条件,是一切新闻报导的精髓,是新聞报道的主帅。帅为主,兵从之。无帅之兵为乌合之众。任何违背这一点的记者不仅不能做成优秀的报导,而且将会因失去新闻真实性而被受众遗弃。
二、新闻摄影应当以新闻事实为依据
新闻摄影的对象是新闻事实,新闻摄影必须充分尊重被摄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新闻事实是按照自身的逻辑在那儿发生、发展、变化着,而摄影记者的图像采摄活动,则是围绕着事实的发展与变化而展开。事实的发展与变化,可以影响甚至打断记者的图像采摄活动,而记者的图像采摄活动,却不能去干扰、打断甚至改变事实的发展进程,摄影记者不能出于自己的主观愿望去打断或改变被摄事物的发展进程,而只能作为一个目击者,在客观事物的进行和发展过程中进行客观、公正的目击式记录。在摄影的拍摄手段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拍摄手法。新闻摄影只能采取不干涉对象的拍摄手法,任何的组织加工在新闻摄影中留下的痕迹,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新闻的真实性。一旦为受众发觉,会从根本上动摇受众对报刊等新闻机构的信任感。对于维护新闻摄影真实性原则是有害的。
事实第一性,传播第二性。从新闻传播的这一规律出发,对新闻图像采摄活动与新闻事实发展进行这两者关系做出上述把握,才能使所摄影像达到最大程度的真实。反之,摆布与导演,即拍摄者出于某种需要(主题思想表达、人物情态表现、主体与陪体关系处理、图像画面造型以及光线影调等因素的考虑),采用设计、调度、整理以及改造等手法,对被摄对象进行局部或全部干预的拍摄手段。这种手段的采用,变成了图像采摄者直接地进入了新闻事实内部,直接地参与到了被摄事实的进行过程中去了。由于记者对事件的发展变化施加了影响,故其所拍摄的图像已非事实的本来面目。记者对被摄事实所作的任何干涉与加工行为,都违背了新闻传播的客观性、真实性原则,是被严格杜绝的。新闻摄影所要求的真实,是表里一致的真实。是具有广泛典型意义的真实。一切虚假、摆布、矫揉造作的“真实”和一切无中生有、凭空捏造、歪曲生活本质的典型。都不是新闻摄影的真实,都将无情地扼杀新闻摄影的生命。
三、新闻摄影的文字说明也必须符合真实性原则
新闻摄影是摄影画面与文字说明的有机结合,作为新闻摄影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字说明扮演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解说员的角色,不仅将画面上的新闻事实提供给你,而且还会向你交代隐藏在新闻事实背后的原因或更深刻的含义。新闻摄影的文字说明也关系到照片的信息值和新闻的真实性。因此,新闻照片文字说明的真实,不仅要求文字说明准确无误,而且文字说明必须恰到好处。
四、新闻摄影记者必须要理智、清醒、慎重地对待新技术
技术的进步是科学和社会发展的必然。可是,任何技术都是一把双刃之剑,如果用得失当。就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性后果。如今,数码技术正在迅速走近新闻摄影。不少人惊呼“狼来了”。是出于对数码技术提供了能够轻易改变已拍摄事物真相的惧怕。然而,把假照片的产生归罪于技术手段肯定有些偏颇,造假者不是技术,而是操纵摄影技术的人,利益的驱动才是造假的根本原因。在一切都可虚拟化的网络信息时代,如果我们不坚定地保持新闻摄影这本该纯洁、真实、形象、生动的一方净土,令受众远离新闻摄影
的“狼”恐怕真的会出现在我们面前。
为了捍卫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多少新闻工作者曾经付出了大量的体力、脑力甚至是生命。在报道美伊战争过程中,有十几位记者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其中不少是摄影记者。撇开他们各自的立场不论。他们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一深入一线。获得真实,将真情实景传给受众,让更多的人通过他们镜头背后诚实的眼睛看到真实的战场。所以,众多摄影记者用生命捍卫的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原则是不容践踏的。有人用一部影片的名字《细细的红线》来形容数字时代摄影记者的境遇,对摄影记者的约束与从前相比,这条底线变得非常脆弱。然而这条红线又是任何人不能扯断的,打破了这条底线。新闻摄影将岌岌可危。因为,滥用的数字化图像处理技术将使得许多图像是真是假难以辨别,这样干会毁掉多年来建立起来的人们对于新闻摄影手段的信任,人们很难再像以前那样对新闻摄影那么信赖和抱有信心,而且。一旦失去这种信任,再想找回来,会很难很难,或者就永远也找不回来!也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几乎所有通讯社、新闻摄影图片社和媒体都一致强调:不得对数字化的新闻摄影影像做任何修改,哪怕是调整明暗也不应该,只能在不影响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为了主题更鲜明、构图更完美而做适当的剪裁!而且,如果这种剪裁能在拍摄时完成,就不要留在后期去做!
因此,作为一名摄影记者,必须以完全真实的图像去反映新闻事实,不能主观地对图像进行修改、加工,甚至制造新闻图像,虽然这只是举手之劳。其实,造假的新闻图像由来已久。只是造假的手段不同而已。决定因素是摄影记者本身。置身于数字时代。数码技术所带来的快捷高效,改变了过去以见报快为好照片的评价标准,现在的受众不仅需要快,而且还要看到现场拍摄的信息含量大、人物形象活、思想内涵深、报道内容新、有真情實感的新闻照片。作为新技术受益者的摄影记者,掌握新技术,仅可视为做一个现代摄影记者必备的基本条件之一。“武器”是重要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因此新闻工作者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新闻摄影画面形象不能因为电脑处理手段的便捷而随意改变,新闻摄影可贵的真实性不能因为技术现代化而受到伤害,不能因为新技术的运用而使新闻摄影产生信任危机。
论物权法的基本原则 篇12
摘要物权法的基本原则是指物权法的制定、解释、适用的最基本原则,它贯穿于物权法的始终,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物权法中的平等保护原则、物权法定原则、物权公示原则的分析,从而进一步了解这几项基本原则的含义及立法精神。
关键字物权法基本原则平等保护原则物权法定原则物权公示原则
基本原则是指其效力贯穿于各种法律制度中的根本规则,是法律立法的指导方针和解释法律规范的基本准则。基本原则在司法实务中也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具有评价功能和补充功能。评价功能体现在帮助人们正确的认证法律的精神实质,正确的评价当事人的行为。补充功能表现在法律的基本原则可以补充法律的漏洞。
物权法的基本原则是指物权法的制定、解释、适用的最基本规则。它体现在物权法条文之中,指导着人们从事有关物权的民事行为。本文着重分析物权法的平等保护原则、物权法定原则、物权公示原则。
一、物权法的平等保护原则
《物权法》第四条规定: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该条明确规定了平等保护原则。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作为民法重要组成部分的物权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因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财产关系的法律。因此,物权法平等保护各个民事主体的物权是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性质决定的。平等保护原则是民法平等原则在物权法中的具体化。
论民法基本原则的法律效力论文 篇13
序 言
民法和任何其他法律一样,都具有滞后性。所谓民法滞后性,是指由于民事关系具有复杂性、广泛性和活跃性,社会生活是发展的,新的民事关系会不断涌现,而民法总是会落后于社会关系的发展的,这就决定了法律规定难以囊括各种民事关系。因此,一方面在各国民法中都不可能对各种民事关系都一一作出规定,另一方面民法没有明文规定的民事关系又大量存在,并且这些都是与社会经济或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又不能不调整,这就客观地要求民法对社会经济生活中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民事关系进行调整。在这种情况下,又何以来断别当事人的行为,如何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何以作出判决呢? 笔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特别在实行成文法制度的中国,这就要靠法律(民法)的基本原则,因为在没有法律规范的情况下,只有法律(民法)的基本原则才是评价和判断当事人行为的准则,有关规定法律(民法)的基本原则的法律条文完全可以作为司法和仲裁机构裁判的法律依据。
一 关于原则和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
要研究民法基本原则问题,须首先研究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而要研究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则须考证原则一词的含义。
对于“原则”一词,就一般意义来讲,据《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指“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1】;但“原则”一词在法律中有其特殊的含义,根据英国《科林法律词典》,“原则”是指“基本点或一般规则( basic point or general rule )” 【2】;世界著名的美国《布莱克法律词典》将“原则”解释为“法律的基本性的公理或原理;为其他(指法律)构成基础或根源的全面的规则或原理( a fundamental truth or doctrine, as of law; a comprehensive rule or doctrine which furnish a basis or origin for others )” 【3】。从上述考证可以看出,“原则”在法律中,或说“法律原则”是指构成法律基础和根源的总的或根本性的规则或原理。
关于“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对此研究比较多的主要是中国国内的学者和日本的学者,在许多民法学教科书和著作中,一般专门设立一章进行论述和介绍。但就“民法基本原则”一词的概念和内容,国内外学者的表述并不一致。有的认为,它是民事立法的指导方针、解释法律的依据和补充法律漏洞的基础【4】;有的认为,民法基本原则是民法规范从制定到实施所贯穿始终的根本准则【5】;也有的认为,它是制定、解释、执行和研究民法的出发点和依据;还有的认为,它是民法的.指导方针,对民法的各项规定及其实施,都有指导的效力和作用。
虽然上述各种观点和表述有所差异,但学者们的认识在许多方面是一致的,即民法基本原则对于民法规范起统率或指导作用,民法基本原则无论是在立法上还是在司法上,无论是在规范民事主体的行为上,还是在判断民事主体的合法性上,都自始至终发挥根本原则的作用,任何对民法规范的解释,任何对民事行为的合法性的判断,只要违反民法的基本原则,就是违反民法,就是无效的。
二 民法基本原则的特征
通过考察民法的基本原则和民法基本原则的有关内容,可以得出民法基本原则和其他法律基本原则一样具有如下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它是贯穿于整个民事立法和司法活动,能够体现民法的本质和特征,对各项民事制度的规定和实施都有指导的作用,即民法基本原则具有根本性和普遍性。因为民法基本原则作为整个民法制度的“灵魂”,是民事主体从事各种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渗透到了民法的各个方面和各种法律状态下【6】,在各类民事规范中都有体现;如果只反映在一部分民法规范中,只对某一类民事活动起指导作用,则不能认定为民法的基本原则,其只能为民法的某项制度的基本原则,例如物权法中的
论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篇14
关键词:国际环境法;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
中图分类号:D99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809(2010)-10-0269-03
一、国际环境法基本原则的内涵
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在国际环境保护领域被各国所公认的、适用于国际环境法一切效力范围、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构成国际环境法的基础的法律原则”,对国际环境法一般原则和具体规范起统帅和指导作用。成为国际环境法原则应同时满足以下要件:
第一,受到各国公认。各国公认是国际环境法基本原则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缺乏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任何规则都不可能真正得以实施,更谈不上成为具有指导意义的基本原则。
第二,在国际法领域内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并非所有国际环境法规都可以成为基本原则,必须是普遍适用于国际环境法,并在整个领域内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则才能上升到国际环境法基本原则。
第三,体现国际环境法自身的特点。作为国际法的分支,国际环境法既要接受国际法基本原则的指导,也必须建立反映自身特点的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第四,构成国际环境法的基础。通过对这些基本原则的具体化,将其与国际环境法的各个具体领域相结合,应当能够引伸出各项具体法律规范,从这个意义上将其视为整个国际环境体系的基石。
二、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根据国际环境法基本原则的涵义及其构成要件,我们一般把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分为:尊重国际主权和不损害国外环境原则;国际合作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预防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
1、尊重国际主权和不损害国外环境原则
国家主权原则是国际法最基本的原则。国家主权是国家的根本属性,是指国家有独立自主的处理其内外事务的最高权力。国家主权包括对内的最高权和对外的独立权。所谓对内最高权是指国家在国内有权自主决定和处理其国内管辖的事务。所谓对外独立权是指国家在外交事务中,具有独立平等的权利。
在国际环境领域,国家环境主权原则是国际法原则中的国家主权原则的具体化,是其具体原则。但就国际环境法领域,国家环境主权原则是其基本原则。该原则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各国对其国内的环境资源享有充分的主权,有权自主进行开发;另一方面,各国有平等参与国际环境保护事务的权利,其对外有代表最高的主权权力,反对任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充分强调各国环境主权权力的同时,也要强调其应承担的义务,即国家在行使国家主权的同时还应注意不损害本国管辖范围的环境,并对自己的活动以及其管辖和控制下的任何活动承担责任,这也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原则。
2、国际合作原则
地球生态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任何局部生态环境的改变都迟早会对地球生态环境整体发生影响。“由于国际环境本身具有全方位、全因子、整体问题与局部问题交叉和相互促进、既有当前症状又有滞后效应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国际环境问题的解决无法由个别国家单独解决,必须通过国际合作才能解决。
国际合作原则是指各国不论政治、经济及社会制度有何不同,都有义务在国际关系的各个方面彼此合作,以维护国际和平和促进国际经济的发展。国际合作原则为国际公认和广泛接受,适用于国际法各个领域,是具有普遍法律效力的国际法基本原则。作为国际法国际合作原则在环境领域的体现,国际环境合作原则也构成了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国际环境合作原则,是指在解决国际环境问题方面,国际社会所有成员应当采取合作而非对抗的方式协调一致地行动,以保护和改善环境。
国际环境合作的原则得到了一系列国际法律文件的确认。例如,“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第24条提出:‘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国际问题,应由所有成员国,不论大小,以平等的身份本着合作的精神来处理,通过多边或双边安排或者其他适当办法的合作,是对各种领域内的活动所引起的不良影响加以有效预防、减少或消灭的必要条件,但是要妥善顾及所有国家的主权和利益’。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再次对该原则进行重申”。
3、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提出和完善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1980年3月,联合国大会第一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大会向全世界发出呼吁:“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经过四年的努力,发表了影响深远的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长篇报告。报告首次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作了规范和统一,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提出后,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并作为21世纪的战略选择在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得到肯定和认可。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l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详细地阐述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制定了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方略,进一步丰富了可持续发展理论,标志着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形成,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和普及。代际公平、代内公平、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与发展一体化是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四个基本要素。
可持续发展原则虽然被列为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之一,但由于它是涵盖经济、地理、环境、社会等各个方面的一项普遍原则,运用到国际环境法领域,在实施过程中更注重宏观的调控,而不是调整环境的开发、利用、保护、改善的具体原则。
4、预防原则
预防原则是根据全球环境恶化结果发生的滞后性和不可逆转性的特点提出的。所谓预防原则是“指各国应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对环境的损害。在存在严重或不可挽回的环境损害的危险时,即使存在着科学的不确定性,也应采取防止污染的有效措施”。预防原则包括环境损害预防和环境风险预防两方面。
环境损害预防原则是国家资源开发主权权利和不损害国外环境责任原则的延伸,它强调国家为了在行使其资源开发主权权利时不损害国外环境,有责任尽早地在环境损害发生之前采取措施以制止、限制或控制在其管辖范围内或控制下的可能引起环境损害的活动或行为。
风险预防原则是指为了保护环境,各国应按照本国的能力。广泛使用预防措施;遇有严重的或不可逆转损害的威胁时,不得以缺乏科学充分确实的证据为理由,延迟采取符合成本效益的措施防止环境恶化。该原则与损害预防原则主要的区别在于损害预防适用于科学上确定的情况,而风险预防原则适用于科学上不确定的情况。
5、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指由于地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与导致环境退化的各种不同因素,以及能力上的差异,各国对保护和改善全球环境负有共同的但是又有区别的责任。该原则主要包含以下两个基本要素:
(1)共同的责任。全球生态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着内在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世界各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地球是不容分割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与人类环境问题的共同性要求各国必须摒弃原有狭隘的国家或民族利益观念,承担共同的责任,同心协力,依靠国际社会的整体力量来保护和改善共同的生存基础。
(2)有区别的责任。虽然“只有一个地球”,但地球上的国家却分成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很难真正平等、充分和有效地参与国际环境法的立法和实施过程。这个现实要求发达国家应有区别地承担更大、更多的责任。
之所以主张发达国家承担更大的责任,主要不是因为它们--有较多的资金和较高的技术,更不是“劫富济贫”。主要是以下几个理由决定的:
第一,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实现是建立在掠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资源和能源的基础上,长期过度消耗地球资源和严重污染地球环境为代价的,现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也主要是这个原因所产生的。
第二,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发达国家已经并正在消耗着大部分人类拥有的资源。联合国的统计资料表明,“在当今世界63亿人口中,占15%的少数富国人口消耗全球59%的资源。而40%的穷国人口只消费全球资源的11%。就 经济规模而言,少数发达国家拥有全球生产总值的85%,”是世界经济运行的主体。可见发达国家在生产和消费中使用的环境资源和排放的废弃物仍然占全世界总量的大部分,也就是说,地球环境所承受的来自人类社会的压力的大部分仍然来自于发达国家,因此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大的责任。
第三,当今发展中国家的许多传统工业对环境形成的污染,在很大程度上是发达国家在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向外转移和嫁接的结果。发展中国家为控制环境污染。增加了巨额生产成本,而发达国家一方面享用其不可或缺的廉价进口产品,另一方面却指责发展中国家污染环境。
参考文献:
[1]李英,《论现代国际环境的基本原则》,载《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2月,第27页
[2]王曦,《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书,1998版,第118页
[3]邹慧,《论国际环境法基本原则》,载《国际瞭望》。2009年2月,第81页
[4]徐嵩龄,《环境伦理学进展:评论与阐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1999年版,第159页
[5]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王之佳、柯金良等译,吉林人民出版,1997年版,第52页
[6]刘惠荣,《国际环境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第30页
【论礼仪的基本内涵和原则】推荐阅读:
女性涉外礼仪的基本原则08-12
职场礼仪:社交口才的基本交谈礼仪07-19
称呼礼仪的基本常识10-24
吃肉的基本礼仪05-21
英国酒吧的基本礼仪07-07
茶艺礼仪的基本要求07-20
职场最基本的礼仪08-30
握手的基本礼仪知识10-24
职场菜鸟的基本礼仪12-31
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