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在歌唱作文(通用4篇)
秋在歌唱作文 篇1
秋在歌唱作文
大路两旁,一棵棵银杏树,在晚秋时节,挂着一把把黄色的.小扇子。一阵秋风吹过,小扇子不停地摇摆,不时地往下飘落,好似向过往的行人赠送秋的纪念。小柏树凭着顽强的生命力,不惧风吹雨打,不怕酷暑严寒,郁郁葱葱,做好了与严冬抗争的准备。
今天,老师组织我们去秋游。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一个公园。
进入园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绿叶。绿叶已由青翠变成了亮黄的金色。拣起一片叶子,看着清晰的叶脉,我仿佛看到了长江、黄河、小溪、山脉……我如同回到了亿万多年前,看到了奔流不息的流水,滔滔不绝的大河,巍然屹立的山岳。树叶带我回到了神奇奥妙的地方。山坡上杂草蓬蓬勃勃地长着,清风吹来,它们像孩子一样嬉闹着,甚至发出阵阵细微的动人心弦的习俗声。那小草五颜六色,一片一片地连起来,犹如精心编织的花地毯,自然而又和谐。
松柏,密密麻麻地站在高高低低的山坡上,就像一片绿的海洋。松柏的树干穿着一件褐色的外衣,最下面有碗口那么粗,越往上越细。树枝长长地向外延伸,好像迎接秋天。每根枝条上都长满了绿色的叶子,尖尖的,细细的,像一根根绿色的缝衣针。不管是日晒雨淋,不管是霜欺雪压,它总是郁郁葱葱,青翠不减,铁骨铮铮,傲然苍穹。好一位树中的伟人!
天上的风筝随风摇曳,一些老年人在草地上放着各式各样的风筝。风筝乘着秋风飞上天空,向白云姑姑问好,向大雁弟弟告别。
秋天虽不像百花盛开的春天,也没有夏天的生机,更没有冬天皑皑白雪的影像,却以诱人的秋色吸引人们。秋天如此美妙,有哪个画家能把秋天画得如此生动呢?
秋在歌唱作文 篇2
1. 选择合适的主题, 奠定旋律基调
“主题”在词典中的解释有二, 一是“文艺作品中所蕴含的中心思想, 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二是“谈话、文件等的主要内容”。我们选取的主题应该是贴近学生生活, 顺应学生心理, 并且使学生得到智慧启迪、情感陶冶、价值提升。
主题来源于生活实践。我们选择的主题都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一方面教师细心观察学生生活, 从中发现主题。例如三年级学生过十岁生日的较多, 那我们就选择“生日”主题;六年级学生临近毕业, 思想波动特别大, 我们就设计了“毕业”主题。另一方面, 我们把选题的权利交给学生, 按学年段组织学生讨论选择最喜欢的主题。低年段主题为“我爱动画”“畅想未来”, 中年段主题为“我的生日”“倾听四季的声音”, 高年段主题为“大声说出你的爱”“茶文化研究”。
像这样的主题生活, 学生亲眼可见, 亲耳可闻, 亲手可摸, 投入其中, 不亦乐乎。作文蕴藏了生活现实的大量主题, 学生不仅要看, 要听, 还要思考, 倾注一片爱心, 用心灵去快乐写作。
主题来源于阅读积累。生活实践是主题作文的直接经验, 而阅读积累则是主题作文的间接经验, 也是主题作文的半壁江山。我们同样根据年段开展不同主题的阅读作文。如低年段的“绘本阅读与创作”, 高年段的“读后感”等。
新年将近, 阅读经典绘本《我妈妈》, 学生的理解与想象力让笔者自叹莫如。学生对随处可见的爱心这样描述:“这是爱的太阳!是爱的网, 是孩子对妈妈的爱, 是妈妈对孩子的爱。”对妈妈睡衣上美丽的花朵这样理解:“妈妈像花朵一样美丽温柔!”随后又阅读了《我爸爸》, 在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后, 我和学生约定:图画书就画《我爸爸》或《我妈妈》, 作为送给爸爸妈妈的新年礼物。
这一个个主题实际上是一个个通向人文思想的窗口, 一个个开拓学生精神视野的机会, 使得主题成为滋养儿童精神生长的养料。
2. 开展精彩的活动, 让言语的音符自然流淌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流, 泉源丰盈, 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可是如今的孩子生活单调乏味, 没有亲身体验, 哪来有感而发。因此“主题作文”以活动统率写作内容, 即有目标、有计划地围绕主题开展一系列活动, 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产生了不吐不快的表达需要和愿望, 使得言语自然生成, 如美妙的音符自然流淌。
结合学校活动进行写作训练。大多数学生在中年段迎来自己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生日———十岁生日, 与同学相处三四年了, 你觉得同学了解你吗?你了解你的同学吗?你有哪些方面不被同学了解?你希望收到怎样的十岁生日祝福?你打算怎样度过自己的十岁生日?师生之间这一系列轻松愉快的聊天, 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学校大队部适时开展过十岁集体生日集体庆祝活动, 这些真实快乐的情境促使学生语言的自然生成。第一篇作文很快就完成了, 学生写完后, 立刻进行交流, 学生作文的内容、彼此之间的赞扬、提问、说明、争论又激发他们新的表达欲望, 第二篇作文就这样产生了。
围绕主题活动完成系列作文。比如, 家乡的绿杨春茶闻名遐迩, 我们开展了以“茶”为主题的活动:1走进茶园———采茶;2参观茶场———焙茶;3合作交流———品茶;4包装宣传———推销茶叶。这样的主题生活, 既可以融为一体, 通篇布局, 也可以分成若干环节, 进行片段训练。
3. 进行互动式评改, 让表达奏响生命的乐章
在“主题作文”教学中, 教师无需专门进行写作技能的传授, 无需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精批细改, 只是在习作交流时, 生生、师生之间就没有听 (读) 明白的地方进行互相提问。“听 (读) 不明白就问”是习作交流时对听者 (读者) 的要求, “让别人听 (读) 明白”是对每篇习作的要求。要让别人听 (读) 明白就必须写明白, 学生在不断写明白的实践中自然而然感悟到习作的技能技巧, 这是学生自悟自得的, 效果自然好。
互动式评改培养了学生的读者意识。语用学观点认为, 文章是否恰当, 并不完全取决于作者自身, 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的接受。
在上文“大声说出你的爱”主题实践活动中, 班级有位有灵气但很毛躁的学生, 兴冲冲地写了一篇《我的“铁面妈妈”》, 向他妈妈表达感恩之情, 第二天却垂头丧气。原来, 他把作文给妈妈看, 谁知文章前言不搭后语, 妈妈边读边猜。妈妈气急之下, 把他训斥一通。于是, 笔者把杜甫修改文章、重读者意识的小故事讲给他听, 并教他用手机录下自己读稿子的声音, 然后放给自己听, 帮助修改。几天后, 他妈妈特地拿着他的作文来和笔者分享, 表示感谢。
互动式评改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求。全语言理论认为, 作文是一个交际过程, 在这一交际过程中, 学生获得表达动力, 引发创作灵感。
五年级时, 班级有位三国迷, 写了一篇《说三国》, 班级好评不断, 有人夸他熟读三国, 故事人物信手拈来, 有人表示佩服, 把三国人物的特点写得很充分。正当我们为之陶醉时, 有学生爆料:这篇作文大量借鉴了《中小学生优秀作文选》上的同名作文, 一对照, 果不其然, 班级一片鄙视。笔者就这件事组织讨论, 并用鲁迅的话来鼓励他:借鉴是作文的必经之路,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六年级时, 学了刘邦的大风歌后, 他写了一篇《〈大风歌〉里说刘邦》, 在作文比赛中获奖。正是师生的互动式评改, 激发了他成为一名“专业”的三国迷。
秋在心上词在云端散文 篇3
岁月的风,吹过陌上,让更迭的季节更深了一重。枝头的叶,依然青翠欲滴,秋却踏着细碎的脚步 ,轻轻把盎然覆盖,染尽点点成熟的金色。是我不够细心,还是时光不给我机会。正在铺开的素笺,未曾收拢所有的盎然,却忽然,就有了一丝萧瑟。
看,云儿被风吹远,天空被描摹的那么蓝,点点滴滴的往事,也被染了淡淡的忧伤。你总是离我,那么近,又那么远 。隔着云海,隔着青黛,我用尽所有力气,轻轻握住的,只有一片被秋风染黄的秋叶。
随心写下的字句,在秋日的暖阳下沾了温暖。谁用承诺,为转身划下一个完美的句号。相遇太美,等待很长,我用一首诗的时光,轻轻描摹你最初的模样,浅墨淡画间,花香袭了满衣。
侧耳,古道边,谁哒哒的马蹄,敲打着零落的记忆。折一枝荻花,种在初遇的渡口,静静等候下一个秋天的相遇。与你一起听风,共同沐雪,是我今生等待渡口折柳的画意 。惟愿,你停留,我低眉 ,就那样用了一生,相看不厌。
而我,也始终相信,每一程路过的风景,都有一份深深的牵念,值得守候。我们无须循着过往的痕迹,也能感知到那份相知的灵犀。静默的琉璃时光里,我还是我,你还是你。我们守着红尘如泥,看一段宿命,怎样将一份尘缘做了最稳妥的安排。看着如织的人流,擦肩而过,想问,缘分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求的人那么多?我安坐佛前,在袅袅檀香里轻捻菩提,是否就会求得一场圆满的宿缘!
或许,今生所有的缘,都是前世修行所得。所以,无论擦肩,亦或是重逢;无论是伤害与喜欢,都要学会用一颗慈悲心,善待每一个来过生命里的人。一句懂得,会让所有的时光,都落满阳光的暖。我在玫瑰花的香里,写下百鸟朝凤的诗画。一句原谅,会让所有爱的初衷,不再有流泪的忧伤。我知道,总会有一个人为我跋山涉水而来,轻轻许下这一世最长情的举案齐眉。
未曾说过永远,却深信,能于茫茫人海中相遇的`必是有缘。那些写在草木深深的文字沾衣带香,清风绕肩。念如肩上蝶,翩翩飞在我的水湄你的蒹葭。若可,请允我,轻捻菩提,安静落座,在幽幽檀香里等你一生一世。
九月安好,秋在心上,词在云端。喜欢,就这样两情相依,且珍且惜。我们在流年的陌上,泼墨赌茶,写诗作画 。我们轻轻执手,听风,听雨漫过黄昏,亦不惊不扰,心自安闲。忽然就想这样,陪你再醉一个秋,任凭韶华老去,不问今夕何夕,我们只是彼此眼里的朝与暮。微笑着,将你藏进我清浅的诗行。然后,采一缕荷香滋养魂魄,以初衷,以深情,以温柔,浅墨淡画,轻拢慢捻, 未曾刻意,却已深深落入心底。
窗外,何时秋风又起,遥望的目光泛起泪花。阳光,依旧很暖,一些对白,去了很远的远方。玲珑的心绪,写了又写。迟迟不肯停止的漂泊,让等待,瘦成了一弯半玄月,透着清凉的光。远方与等待,成了我诗中含苞的花。想起时,念在咫尺;放下时,念在天涯。我牵着秋风的衣角,将秋写在心上,将词放逐云端,只留一份如莲的娉婷,安寂红尘。
繁华落处,再美的风景,终究会归于流年的无言;再刻骨的深情,终究会绕成指尖的一缕墨香。这一程隔着云里雾里的重逢,无需约定,无需刻意,早已将彼此嵌入生命深处,长成一枚绯红的朱砂,每每触及,总会随着彼此的喜怒哀乐而感同身受。你在,那么真;我在,那么暖,尘缘可信。
大街上,如织的人群,依旧熙熙攘攘,有多少重逢,就有多少擦肩。陌上的秋色越来越深,天空越来越高,白云越来越白,忽然就有了风轻云淡的心情。有幸,在这个遍地诗意的季节与你水墨相逢。 面对次第落满蒹葭的落英,有一种无从收拾的荒芜,更有一种淡然一世的安宁。蘸一笔秋水,落一滴墨,将离散的缘,写成生死挈阔。甘愿我们就那样,隔着天涯,隔着海角,两两相望,朝夕互暖。
爱,源于懂得;情,止于珍惜。当岁月的风铃,被轻轻拂过的秋风,摇晃。那一片白色的云朵,成了落在心上的秋词。低眉,收藏一缕幽幽荷香,洒满阳光的暖,即便光阴萧瑟,亦无畏寒凉。随心写下的诗里有念,词章缱绻。一段一段走过的画卷,牵住眷恋的目光,我在尘埃,词在云端,你也在云端。
是烽烟阻隔了前行的脚步,还是秋色的斑斓迷离了双眼。切切的呼唤,随了最后的一声蝉鸣,渐远。如果有一天,我们在茫茫人海中不经意走散,找不到彼此,请记得隔着人山人海相望相安,在一抹素净的情怀里妥善安排自己。不再执意追求一份没有结果的缘,也不必挽留那一声落花的叹息,更不必为了某个不相干的人改变自己的初衷。来与不来,念与不念,我都在这里,寂静如莲,温润如玉。
从花开到花谢,从月缺到月圆,我们没有最遥远的距离,心依着阳光,温暖而幸福。早已习惯,每一天拥一怀阳光,与大地一起在睡梦中醒来,聆听每个角落花开的声音,悄悄细数每一片落叶的美丽。穿梭在有你,有我的时光里,常常忘记了身在红尘。握着那一天你留下的诺言,深深藏于心底。无论经年以后,你在,或不在,我都会在这里守一池荷香,安静守候,哪怕再一次擦肩而过。
菩提本无树,何处惹尘埃?如果有一天,爱遗忘了曾经,过往可以重来,世人不负相思。请让我逆着时光,摇一叶缘分的兰舟,悠悠寻你。到那时,我飘飘的衣袂,能否再为你舞一曲千古绝唱,不说梁祝的忧伤,不谈相守的不易,只采一朵白色的云,轻轻放在心上?
我淡淡的水墨,可否再为你写一阕一爱千古,清欢与你共,悲喜与你同!这一世,我是佛前的一株莲,清心,淡雅,在袅袅的檀香中端坐蒲团,等你携一份灵犀的懂,渡我。站在浅秋的眉眼,泼墨一份无尘的清欢,遥远而亲切的思念,是你飘逸的潋滟。书一笔素雅,醉一场琉璃的青花,我在水岸蒹葭,等你。面对秋水长天,予你一生缱绻,许你一世晴安。
文字/琉璃疏影
秋在歌唱作文 篇4
一、歌唱思维
在整个歌唱的教与学的过程中, 思维活动贯穿于始终。这种思维由于歌唱艺术本身的特殊性, 即歌唱状态与声音的抽象性决定了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 是建立在一般性的思维基础之上确又区别于一般性思维的思维, 即歌唱思维。
二、建立正确歌唱思维的重要性
1、声乐学习者易步入的误区
歌唱学习者往往是在对一些事物已经具有一定逻辑性思维基础上开始学习的, 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由于逻辑思维与歌唱思维的差异, 再加上学习者缺乏与教授者及时沟通, 致使声乐学习者步入歌唱学习的误区。例如: (1) 歌唱时的口腔状态:大多声乐书籍和声乐大师都会提到打哈欠的口腔状态。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也经常用这样的比喻来传达给学生。“打哈欠”这个看似容易听来简单的动作, 在歌唱中要做到, 做好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人们日常习惯下的思维, 认为打哈欠时的口腔状态就是喉咙底部肌肉拉紧, 嘴巴张大。因而造成舌根紧, 声音窝, 拉下巴, 下巴紧而困, 不易找头腔等问题 (2) 气息:歌唱的气息分“吸”和“呼”两个动作。“吸”对于大部分歌唱初学者来说, 最容易范的错误就是把气吸上来, 吸到胸腔而使整个气息上浮, 导致运用起来软弱无力。“呼”则更难, 从学习者已经固有的逻辑思维和习惯性思维, 会认为“呼”就是把气吐出来, 甚至有的声乐书籍直接把“呼气”称做“吐气”, 学习者便会习惯性地把气息的运用当作就是简单地把气向上、向外吐出, 结果造成声带不闭合 (漏气) 、声音暗淡而无芯。 (3) 歌唱中的旋律:“歌唱”用一句简单而通俗的语言来概括其实就是在旋律中用音高来叙述、说话。那么要想把一首歌唱好先得把旋律唱好。大多初学歌唱者看到旋律是由一个一个高低不同的音符构成的, 便很直接、很简单地去唱旋律中的每个音。其实他 (她) 范了一个错误, 习惯性思维的错误。他 (她) 唱的是一个一个的音而不是旋律, 也就是“穿起线的珠子”只有珠子没有了线。这样的误区导致歌唱者声音和气息结合不上, 位置、状态不统一, 喉干而声音紧, 旋律缺乏连贯性, 尤其唱上行音阶及跳进音困难较大。 (4) 咬字、吐字: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认为说话是在用“嘴”说, 那么咬字、吐字当然也是在嘴上完成。这便是人们的逻辑思维、习惯性思维。于是乎, 大多初学歌唱者把咬字、吐字都放在嘴巴上来完成, 这样的结果便是会出现声音紧、位置不统一、状态无法保持, 而且越张大咬越是咬不清。
上述歌唱中尤其是初学者易步入的误区, 虽然都属技术上的问题但一切行为都是受其思维制约的, 一个人怎么想他就会怎么做。所以, 歌唱中纠正技术问题的根本在于先得纠正其思维上存在的问题。那么就是先要建立正确的歌唱思维。
2、如何建立正确的歌唱思维 (1) 改变固有的习惯性思维
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 歌唱学习者是在已经具有了一些固定的逻辑与习惯性思维的基础上开始学习声乐的, 而正是这些固有的逻辑与习惯性思维作怪使学生步入歌唱误区。那么我们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就是要改变已有的逻辑与习惯性思维, 重新构建歌唱性思维。例如:打哈欠, 我们虽然人人都会做, 但却是在无意识的被动状态下完成的。没有人会去思考打哈欠要做些什么?但现在我们歌唱状态却需要有意识的、主动地去完成这个动作。而习惯性思维则会支使人们把打哈欠做成张大嘴巴, 撑紧喉部肌肉。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引导学生重构歌唱思维。“打哈欠”的状态其实是抬上颚的动作, 下巴随之自然放松;而咽壁也会随之形成纵向的向上拉紧趋势。而不是把喉部肌肉向里横向地拉紧或是向下压舌根的拉紧。如果这样就会造成声音“窝”的现象和喉外肌及舌部的僵硬, 而“喉外肌及舌部的僵硬乃是一切错误之本”。再如“呼气”, 歌唱学习者固有的逻辑与习惯性思维会认为“呼气”就是要让气向上, 向外吐出去。这样就形成了“用气去唱”而不是“唱在气上”, 即使想要保持腰周扩张的感觉也无法保持, 即便下意识地去保持了也是僵硬的憋气。这种情况下也是需要引导学生摈弃固有的思维, 重构歌唱性思维, 把叹气时叹到体内的、向下的那股气息当作“呼气”的方向, 而让声音顺着这个方向去唱, 这才能达到“唱在气上”的效果。
(2) 建立良好的师生沟通关系
歌唱艺术是一门以人声为乐器, 融思想性、艺术性、科学性为一体的音乐艺术。在歌唱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思维上应该形成一个统一。也就是说, 师生之间的真诚沟通是双向互动的。对于声乐学习者来说无论课上还是课后把自己的歌唱认识, 歌唱感受及时地反馈给老师是非常有必要的, 而且将使你的歌唱学习事半功倍。一个人的语言表达与另一个人的思维理解往往是有误差的, 声乐学习中老师讲的是这样, 学生理解的却是那样。尤其是初学者, 老师说“控制气息”, 他 (她) 或许就理解成憋住气息, 使气息僵硬而无法流动起来。建立良好的师生沟通关系, 既可帮助学习者建立正确的歌唱思维又可提高学习者知识与技术的准确度。
三、建立正确的歌唱思维是有效性学习歌唱的前提
由于歌唱的特殊性, 即歌唱的“乐器”为人体歌唱器官, 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需要依靠正确的理论和认识使各个人体歌唱器官协调运做, 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发出优美的歌声。然而, 歌唱中正确的理论和认识完全依靠正确的歌唱思维来支配人体各歌唱器官的协调运做。思维是用于调节和控制人们行为和心理过程的, 那么歌唱中错误的思维导致出现错误的行为及问题的产生, 导致各歌唱器官的不协调, 也会使歌唱的学习过程事倍而功半。只有建立正确的歌唱思维才会正确调节和
摘要:文章从声乐学习者易步入的误区剖析了建立正确的歌唱思维对歌唱的重要性, 即建立正确歌唱思维是有效性学习歌唱的前提。
关键词:逻辑思维,习惯性思维,歌唱思维,有效性学习
参考文献
[1]《西欧洲声乐发展史》尚家骧华月岳出版社2003年5月
[2]《唱歌的艺术》赵梅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11月
[3]《声乐演唱与教学》徐小懿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年11月
[4]《声乐理论与教学》赵震民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3月
[5]《声乐艺术美学》余笃刚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第1版
【秋在歌唱作文】推荐阅读:
写歌唱比赛作文06-10
歌唱的荆棘鸟高一作文08-27
难忘的歌唱比赛作文150字06-05
站在云端歌唱作文700字06-28
在风雨中歌唱中考话题作文07-21
听四月在歌唱初一600字作文06-13
我的拿手好戏歌唱作文600字10-21
歌唱,让生活更美好优秀作文800字10-13
秋在龙羊谷-秋天作文700字10-14
快乐歌唱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