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歌唱

2024-08-23

幼儿歌唱(精选12篇)

幼儿歌唱 篇1

一、歌唱的形式

不同的歌唱形式可以表达出歌曲不同的演唱效果。幼儿歌唱活动中可以根据歌唱者的人数及合作、表演方式的不同, 将歌唱的形式分为以下几种:

(一) 独唱:一个人单独歌唱或独自歌唱。

(二) 齐唱:是指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整齐地同唱一首歌曲。它是幼儿园集体歌唱活动的一种最主要形式。

(三) 接唱:是指将一首歌曲分为几个乐句, 由幼儿分组轮流一句句接唱。

(四) 对唱:是指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之间以问答方式, 各自唱歌曲中的问句和答句。

(五) 领唱、齐唱:是指由一个人或几个人唱歌曲中较主要的部分, 集体唱歌曲中的配合部分。

(六) 轮唱:是指两个声部按一定间隙先后开始唱同一首歌曲。

(七) 合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声部相配合的集体演唱形式。

二、歌唱教学的基本方法

(一) 学唱新歌

1. 从歌词入手

有些歌曲相对来说, 歌词比较长, 内容较为丰富, 带有一定的叙事性或抒情性, 用词比较考究, 文学性较强。这类歌曲通常可以先从歌词入手, 让幼儿反复熟悉和体会歌词的内容及意境, 帮助幼儿理解歌曲内容, 这样歌曲的难点就迎刃而解了。如《小青蛙你唱吧》《毕业歌》《小篱笆》等。

教师可以根据歌曲的内容及其内在逻辑, 向幼儿介绍歌词, 如《小青蛙你唱吧》:“这是一首关于小青蛙的歌曲。小朋友们知道小青蛙喜欢住在什么地方吗?它喜欢穿什么样的衣服?它是怎么叫的?它还有什么本领?我们要怎样对待它?……”通过这样的方式把歌词内容自然地串起来, 并且在学习中有意识地强调和引起幼儿注意, 如“炎热的”“绿色的”“可爱的”等需要掌握的词汇。

2. 节奏导入

有些歌曲节奏鲜明, 内容紧凑, 词曲结合朗朗上口, 可采用节奏导入的方法, 先让幼儿熟悉掌握歌曲节奏, 再按节奏学习歌词, 而后学会演唱完整歌曲。例如:《小红马》《学做解放军》等, 可先通过拍手的方法让幼儿学习歌曲节奏。在熟练掌握节奏的基础上, 学会有节奏地、富有韵律感地朗读歌词, 然后再学习旋律和演唱全曲。

3. 旋律先行

有些歌曲的旋律简单、流畅, 词曲结构自然, 易于上口, 则可先采用旋律先行的方法, 先教旋律, 由易到难, 掌握全曲。例如:《迎春花》《山谷回音真好听》等。

4. 分句教唱法

分句教唱法是典型的传统教唱歌曲的方法。它的好处在于一句一句地分解教唱, 能够帮助幼儿领会歌曲的乐句结构, 便于幼儿掌握呼吸、换气, 便于幼儿模仿。但它的缺点是使得整首歌曲被分解开来, 影响了整体思想感情的完整表达。一句一句跟唱, 难以激发幼儿的积极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

5. 整体教唱法

整体教唱法是指幼儿跟随教师完整地从头至尾地重复练习歌曲。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与结构短小、内容紧凑、形象鲜明、相对单一的歌曲。用这种方法教唱新歌, 可保全整首歌曲的意义、情绪、形象的完整性。在学唱过程中又可引起幼儿相对的情感体验。因为是整首跟唱, 幼儿必须自己动脑筋去记忆、去想、去再现, 一句唱完了, 接着就要唱下一句, 这样会使幼儿的记忆、思维、想像等心理活动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之中, 从而使幼儿能够主动的态度去学唱新歌。

(二) 复习歌曲

复习能使幼儿的演唱更加生动、富有表情, 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是幼儿学习、掌握、巩固、提高演唱水平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复习应在愉快、有兴趣的情境下复习, 避免单调的重复练习。复习时要增加新要求, 以提高歌唱的质量。复习歌曲的组织形式有;

(1) 全体唱—在大家一起唱的过程中, 对于还不太熟练的歌曲, 幼儿之间可以互相提醒, 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大家就会唱了;而对于大家已经能够熟练演唱的歌曲, 齐唱能够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 提高唱歌的兴趣。

(2) 部分幼儿唱——可利用小组或按性别来分组进行, 指定几名幼儿来唱。部分唱便于教师能及时发现幼儿唱歌中出现的问题, 帮助他们纠正错误。

(3) 单独唱——独自一人大胆地在别人面前唱歌, 这种能力是需要培养的。教师应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条件, 使每个幼儿都有单独演唱的机会。

复习的方法有:边唱边舞、佩戴标志唱、游戏方式唱、增加打击乐器唱等。

(三) 创造性的幼儿合唱活动

幼儿园歌唱活动的组织, 目的并不仅仅在于教幼儿会唱一定数量的歌曲, 更重要的是强调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心智的满足, 在发掘音乐潜能中让幼儿释放能量、发展能力。树立重过程不重结果的观念, 营造自由创造的氛围, 注重自我表达和表现, 接纳每个幼儿不同的、多元的、可变的、有相当自由度的创造。让幼儿通过自己情真意切、优美动听的演唱, 发自内心地喜爱歌唱, 体会歌唱的美好, 并能使幼儿的情绪感机身心在歌唱中得到激法和培养。创造性的歌唱活动要避免单调重复的复习, 要运用有趣的、灵活多样的方式, 加深幼儿对歌曲形象、内容的理解, 从而使幼儿能够有创意地表现自己对歌曲的体验、理解和看法。

摘要:歌唱是人类表达、交流思想感情的最自然的方式之一, 也是幼儿表达自己思想的一种方法。对幼儿来说, 歌唱既是童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又是幼儿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一种艺术形式。歌唱不仅给幼儿带来欢乐, 还潜移默化地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完善品格。因此, 歌唱是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的一个基本活动。

关键词:歌唱形式,材料选择,基本功能

幼儿歌唱 篇2

1、师: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上次我们去郊外郊游吗?我们排着长长的队伍,和好朋友手拉着手一齐去郊游,还记得你看到了什么吗?请你说一说。

幼:金黄的稻子,绿绿的青菜,长长的小河。。。

师:小朋友们观察的很仔细哦!

2、最近也有两个小朋友去郊游了,他们还把去郊游时发生的事编成了一首好听的歌曲呢,让我们一齐来听听吧!

二、教师清唱《郊游》,带领幼儿熟悉歌词。

1、师:小朋友,歌曲里小朋友郊游时开心吗?他们是怎样去郊游的?(走着、拉着手去郊游的)(图2)歌曲里是怎样说的呢?(师清唱第一段)他们是怎样去郊游的呢?一齐看图谱说一说。(走走走走走,我们小手拉小手,走走走走走,一同去郊游)2、他们去郊游时,都看见了什么呢?(白云、阳光、青山绿水)歌曲里是怎样说的呢?教师边唱暗示(白云悠悠,阳光柔柔,青山绿水,一片锦绣)歌曲里唱到白云怎样?(悠悠);阳光(柔柔);青山绿水(一片锦绣)让我们连起来说说他们都看到了哪些景色吧!一齐看图谱说一说。

3、看到了这么美丽的景色,他们又之后向前郊游了,他们是怎样去郊游的呢?让我们一齐来把第三段说说吧!(幼儿一齐说第三段)“走走走走走,我们小手拉小手。走走走走走,一同去郊游。”三、教师再次范唱歌曲,启发幼儿发现ABA的结构。

1、教师边指图谱边范唱一遍,让幼儿能更好的理解歌词,熟记歌词。

哇!多美的风景啊!让我们再来听一听吧!请你听听看歌曲里有没有相同的地方!请认真听一听哦!(师完整唱)提问:你们发现歌曲里有相同的地方吗?哪两段是相同的?(第一段和第三段相同)(图5)2、是一样的吗?是怎样唱的?大家试着试着唱唱第一段。

四、教师带领幼儿学唱歌曲中间部分,进一步理解熟悉歌词。

1、师:那第二段是怎样唱的呢?这首歌里唱到白云怎样?(白云悠悠)阳光怎样?(阳光柔柔)青山、绿水又是怎样样的?(青山绿水一片锦绣)2、好美的风景啊!让我们一齐来把这段唱唱吧!

3、小朋友们唱的真好,让我们看着图谱完整的来唱唱这首歌曲吧!

五、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发现并运用不一样方式演唱歌曲。

1.提问:小朋友们有没有发现,歌曲的前后部分和中间部分唱的时候有什么不一样感觉呀?(明白前后部分唱的有力,中间部分唱的抒情。)请仔细听一听噢!

师:唱第一段、第三段时,是什么感觉呀?要有力、跳跃的唱。

教师用一个尖角符号来表示这有力、跳跃的唱。

师:唱第二段时,是什么感觉呀?要抒情、柔柔的唱。

教师用波浪线来表示这抒情、柔柔的唱。

2.让我们带着感情再来完整唱一遍。

3.分小组接唱。男孩唱第一段,女孩唱第二段,一齐唱第三段。

如何让幼儿愉快地歌唱 篇3

关键词: 幼儿教学    愉快歌唱    音乐教育

我认为首先必须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点与理解水平的歌曲教材,同时需要教师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在理论学习和实践之后,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教学设计合理

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及幼儿实际发展水平,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同时,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如在《两只小小鸟》的歌唱活动中,把学小鸟飞当成重要目标看待,使歌唱活动变成律动教学,幼儿会更愉快地进入活动。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我们对小班、中班、大班每个年龄段每次活动时间都要有适当考虑,特别对活动中各个环节所需时间应安排恰当,不然容易出现重点偏移或虎头蛇尾的现象。如在小班歌唱活动《老母鸡》教学中,可对各环节做这样的安排:

1.听音乐律动进活动室(1分钟);

2.理解歌词,节奏练习(4分钟);

3.学习歌表演:老母鸡下蛋(5分钟);

4.游戏:老母鸡下蛋(5分钟)。

教学环节安排合理,教学节奏感强,教学密度得当。教学环节并不是越多越好,需处理好主次关系,不能因为时间限制而出现“走过场”的现象。

二、课前准备要充分

有相关经验准备,教具准备充分,使用合理,直观性、趣味性强。课前准备主要分为经验准备和物质准备两个部分,经验准备可以为歌唱活动做出铺垫,可以是认识方面的准备,也可以是某种技能方面的准备。例如:

1.巧用图谱

在教学活动中,可适当利用图谱帮助幼儿学习歌曲,减少幼儿学习过程中的枯燥感,提高幼儿学习兴趣。

(1)歌唱活动中图谱的巧妙运用可以助幼儿提高演唱兴趣,如歌曲《大鞋和小鞋》的后半部分是模仿鞋子走路发出的声音:“踢拖/踢拖/踢踢踢踢/拖-/踢踢拖/踢踢拖/踢踢拖/踢踢拖/踢拖/踢踢踢踢/拖-”。可以利用图谱,把“踢”和“拖”分别替换成两只不一样的鞋子图片,伴随音乐的出现,再加上语言的引导,幼儿再现歌曲的效果会很好,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2)利用图谱有助于幼儿理解、记忆歌词,如歌曲《理发店》,为使孩子理解推子的含义,为幼儿提供推子和剪刀的图谱,并用若干不同大小的叉叉表示“喀嚓喀嚓”的声音,孩子们在生动形象图谱的帮助下,很快理解并掌握歌词内容,很轻松地学唱起来。

(3)利用图谱有助于幼儿熟悉旋律、节奏及性质,如歌曲《大母鸡》,用弹簧线表示“咯咯咯咯嗒/咯咯咯咯嗒/咯嗒/咯嗒/咯咯嗒”,很形象地表现出快节奏的母鸡的叫声及慢节奏的母鸡的叫声,区别出两者的快慢,孩子们对此非常感兴趣,设计好的图谱能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节奏。通过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在歌唱活动中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达到理想的效果。

2.经验准备

如学习歌曲《买菜》活动前可以做以下经验准备:“参观过菜市场,认识几种菜市场中常见菜的特征。”这样一来,幼儿参与歌唱活动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对歌词中的内容“鸡蛋圆溜溜呀,青菜绿油油呀,母鸡咯咯叫呀,鱼儿水里游呀……”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3.教具准备

歌唱活动中教具的准备要非常充分,但不求多,弄得太花反而分散幼儿的注意力,所以教具的准备应该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是具体形象的、便于操作的、趣味性强的,对实际教学有帮助。如小班歌唱活动《老母鸡》中,教师使用的教具只有一样——人手一个乒乓球,乒乓球圆圆的、黄黄的,很像老母鸡下的蛋,就在这个“蛋”的“诱惑下”,每位幼儿都认真地投入歌唱,努力表现好老母鸡的形象,还摆出各种母鸡下蛋的造型,希望自己能“生”出一个可爱的“蛋”。在这个活动中,教具用的很简单,但很到位,活动效果自然好。

三、精炼游戏情境

1.设计有趣的游戏情景,提升幼儿记忆歌词的兴趣。

一首歌曲包括乐曲和歌词两个部分,两者是歌唱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在熟悉歌曲之后,记忆歌词便成了重要任务。短时间内让幼儿完全记住歌词是唱歌教学的难点,使老师容易走入教学误区,一遍又一遍反复“训练”幼儿,容易使幼儿对唱歌活动逐渐失去兴趣。

2.设计有趣的游戏情节,让幼儿乐于学习。

让幼儿反复学唱歌曲,就是最好听的歌幼儿也会不感兴趣。所以,教师如果能发挥创新才能,巧妙设计有趣的游戏情节,使歌唱活动“锦上添花”,让幼儿边游戏边歌唱,那他们怎么会嫌多唱几遍呢?要注意的是游戏化情境的创设和渲染要能突出游戏性和情感性,不能流于表面的花哨和热闹,反而使幼儿的注意过于分散,削弱教与学的效果。

幼儿园歌唱教学研究 篇4

一、采用多种手段, 激发幼儿参与唱歌活动的兴趣

唱歌是发声器官和听觉器官共同参与的一种艺术活动, 在音乐艺术活动的各类表演形式中, 只有唱歌是通过自身的发声器官, 发出带有语言的音乐而直接表达感情的。因为幼儿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等特点, 如果采取简单、呆板、枯燥的教学模式, 容易让幼儿产生厌烦心理。因此, 在唱歌教学中, 教师应当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首先, 教师应当帮助幼儿感受和理解歌曲内容, 使他们产生歌唱兴趣。由于幼儿的生活经验有限, 理解事物和理解语言的能力不强, 因此启发幼儿理解歌曲内容是十分重要的。其次, 采用多种歌唱形式, 提高幼儿的歌唱兴趣。教师应该根据不同风格的曲目, 采用不同的歌唱形式。第三, 教师要以饱满的情绪, 激发幼儿的歌唱兴趣。教师在教学中的情绪对幼儿学习兴趣的产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教师良好的情绪不仅能使幼儿融入教学情境当中, 还能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如歌曲《大母鸡》, 教师要用夸张的表情和肢体动作范唱“咯咯咯咯哒, 咯咯咯咯哒”, 充分地让幼儿感受母鸡生完蛋后愉快的情绪, 从而产生学唱歌曲的兴趣。

二、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选择合适的歌曲

在选择歌曲时, 首先, 教师要注意歌曲的艺术性, 歌词词句通俗、形象, 歌曲较短、易懂, 曲调形象鲜明, 选择音域范围内的歌曲。其次, 教师应当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 选取既有教育意义又有趣味性的歌曲。歌曲的趣味性既表现在歌词中, 又表现在旋律中。教师在为小班幼儿选择歌曲时, 应符合小班幼儿唱歌的特点, 节奏要简单、明快, 篇幅要短小。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活动能力的增强, 在中大班选择歌曲时可适当增加难度, 如《猜谜歌》, 幼儿边唱边猜想, 增添了情趣。教师还可以选一些有情节、有角色的歌曲, 如《山羊踩痛小公鸡》, 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 感受歌曲的内涵。

三、利用图谱, 帮助幼儿学习歌词

《指南》提出:“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干篇一律的训练, 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在唱歌教学中, 比较常见的是教师读一句, 幼儿跟着读一句。因此, 用图谱来呈现歌词内容成了歌唱教学中使用频率颇高的教学手段。图谱能够帮助幼儿轻松理解、记忆歌词, 直观的图片不仅可以使幼儿较快地理解歌词, 也让他们对歌词保持了更深刻、持久的印象。例如, 在歌曲《小蚂蚁避雨》教学中, 用形象的图谱代替一句句歌词, 避免了枯燥的机械记忆过程, 幼儿根据出示的图谱, 很快记住了歌词。歌唱活动中经常会出现幼儿较难掌握的节奏, 以往的教学中, 教师会通过机械枯燥的反复练习来进行训练, 但是这样会使教学显得枯燥, 而运用图谱, 则能把抽象的节奏变成形象的图示, 便于幼儿理解、掌握。

四、依据幼儿发声的生理特点, 组织幼儿练声

研究表明, 幼儿肺活量小、声带短小, 喉肌发育还不成熟。幼儿发声器官的这些生理特点告诉我们:幼儿歌曲的句逗和换气的间隔不宜太长;音量力度不宜太强;音域要适度, 一次连续唱歌的时间不要太长, 不要使幼儿娇嫩的发生器官过分紧张疲劳, 否则会损伤幼儿的嗓音。因此, 教师要在歌唱教学中引导幼儿做好发声练习, 在选择发声练习曲时, 应选用带词的练习曲;在练声时, 先练自上而下的旋律, 后练自下而上的旋律;幼儿发声练习曲要短小, 曲调变化不应过大, 以便音准练习和移调练习。

总之, 我们应当认识到, 幼儿园歌唱教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让幼儿学会演唱歌曲, 而是要让幼儿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 充分感受和理解歌曲传达的美好意境, 让他们去发现、体验和表达美。

参考文献

[1]刘海英.幼儿园音乐活动中图谱教学的有效运用[J].山东教育, 2011 (10) .

幼儿歌唱比赛活动方案 篇5

一、活动目标:

为了培养幼儿的艺术素养,提高幼儿的歌唱水平,支持和鼓励幼儿大胆地表现自己,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我园将于4月15日(星期二)举办首届幼儿歌唱比赛,活动方案具体如下:

二、参加对象:

大班每班2名幼儿,中小班每班1名幼儿。(各班以幼儿自愿报名原则,先在班上举行比赛,获胜者再选送参加幼儿园的比赛)

三、活动时间:XX年4月15上午

四、活动地点:幼儿园音乐室

五、参赛要求:

1、演唱时间在三分钟以内。

2、自选曲目,歌曲内容要求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幼儿歌曲。

3、演唱形式尝试多样:独唱(可以配伴舞)。

4、比赛时一律使用cD或VcD伴奏带。

5、参赛选手的仪表大方、自然、得体。

6、为方便演唱次序的安排,请各班提早一周将参赛幼儿的名字与演唱曲目上报到负责人处。

六、评奖方式:

1、评委:各班班主任、园长

2、奖项设置:

班级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大班

中班

小班

3、评分标准:

歌曲内容(10分):内容健康、积极向上

舞台形象(10分):衣着整齐、精神饱满

演唱技巧(50分):音准好、节奏准确、演唱完整、吐字清晰、音色优美

舞台表现(30分):表情丰富、动作表现有感染力。

幼儿歌唱活动中图谱的运用 篇6

一、谨慎运用图谱,增强幼儿对歌词的记忆能力

幼儿园歌曲的种类十分繁多,从歌词内容上分有叙事式如《迷路的小花鸭》《小蚂蚁避雨》等;有答问式的如《你看我像什么?》《数数歌》等;有绕口令式的如《数一数》;有猜谜式的如《不倒翁》《动物猜谜歌》;有游戏式的如《小老鼠打电话》《青蛙捉迷藏》《剪拳布》等。但并不是所有的歌曲都适合使用图谱。如小班的《不倒翁》“说你呆,你不呆,胡子一把,样子像小孩。说你呆,你不呆,推你倒下,你又站起来。”这首歌曲旋律十分的活泼,歌词具体形象,词汇朗朗上口,但是如果以图谱的形式组织反而显得更为抽象,因此此类歌曲使用实物或猜谜的形式组织教学较为合理。另外如歌曲《泡泡不见了》《猫捉老鼠》《小老鼠上灯台》等游戏性较强的歌曲,直接用边游戏边唱的形式组织效果较好。而歌曲《修鞋匠》是一首西洋曲风的歌曲,旋律欢快活泼,歌词的叙事性较强,比较完整,具有较强的画面感。“泰迪看到一个修鞋匠,手里拿着锤子‘叮叮梆。你来,听一听……‘叮叮叮梆梆‘叮叮叮梆梆,咦!鞋子修好了,它修的鞋子真叫棒!”这样的歌词配合使用形象的图谱进行辅助性的教学,不仅让孩子完整地根据事件发展顺序有效地记忆了歌词,还较大地激发了幼儿表演的欲望。此类歌曲还有如《三只猴子》《粉刷匠》《脚丫》《买菜》《小猪睡觉》等。

二、科学设计图谱,提高幼儿对歌曲的理解能力

歌唱活动中教师如过于注重形式上的图画,则忽视了歌曲的内容、旋律、节奏等进行因素。因此在设计图谱时,不仅要考虑到图画的视觉美,还要注意结合歌曲本身的内容与特点、曲风等科学设计图谱,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

例如在第一次设计《修鞋匠》图谱时,我根据每个小节设计一张单一的图谱进行展示,最后出现了“满眼尽是画”的视觉负重感,听者看得眼花缭乱。经过二、三次课研进行调整,图片从原来零散的24幅精减到10幅,画面也进行了整合,不再以单一的个体形象出现,设计成了主题式的连环画形式。由于每张图片简单地概括了歌词内容,不仅帮助幼儿记忆歌词,还激发了幼儿对后续事件进行积极的联想,如“咦!鞋子修好了。他修的鞋子真正叫棒!”此外,在这首歌曲有两小节留白部分是说词(1.“你来,仔细听一听……”2.“咦,鞋子修好了!”)。为了引起幼儿注意,让其区分到说与唱的不同,在图谱设计时特意以两张白纸代替,教师第一次范唱后提问: “这两个小节有什么不一样?刚才是怎么唱的?”“请把这部分的歌词画出来?”从而引导幼儿回忆这两小节的说词并进行自创作画面。这样不仅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也让幼儿掌握歌与画结合的技能,在活动中许多孩子对这个环节特别感兴趣。虽然有的孩子只是画了一个耳朵、一双鞋子或是一个大挴指,但每个形象都是幼儿内心对歌曲最真实的理解与表现。而这种让幼儿自画的形式在许多歌曲中也可加以运用,如一问一答式的歌曲《小雨点跳舞》《大野狼》等。在这首歌曲中,另一个特点是将十六分音符的知识点也设计在图谱之中,在歌曲的第一句中有两个小节出现了十六分音符的唱法,因此在设计时就将其标志性符号“=”画在图谱之中,以“火车轨道”形象地引导幼儿感受较快的演唱速度。设计图谱时还要注意的是画面要重点突出,形象具体简单,不要过于烦琐杂乱,否则无法让幼儿将注意力集中于主体画面上,干扰了歌词记忆。

三、适时出示图谱,保证幼儿完整地感受歌曲

图谱在组织歌唱活动中出示的时机较为灵活,有时先出示图谱引导幼儿观察讲述故事内容从而提炼歌词;有时教师边唱边出示图谱引导幼儿记忆歌词;有时范唱一次后提问,根据幼儿的回答逐一出示图谱;还有的创编类歌曲只将幼儿创编部分的歌词图谱进行展示即可。何时使用图谱主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而定,这样不仅能有效记忆歌词,同时也让教师准确把握歌曲的重难点,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进行突破。在《修鞋匠》歌唱活动中,由于教学对象的个性及能力的不同,在图谱出示的时机与方式上我也作了灵活的调整。第一次施教的对象是演唱水平及阅读感知能力较好的幼儿,因此以图谱“修鞋匠”入手提问引导幼儿阐述其工作性质(作用、工具、工作情境等),并根据幼儿的回答将歌词一一引出。这样不仅锻炼了幼儿语言表达概括能力,同时还拓展了幼儿的逻辑思维。二次教研时,幼儿演唱水平较弱,我就边讲故事边出示图谱,或以有节奏的儿歌诵读形式逐一展示,使孩子对歌词记忆十分深刻,而且对于十六分音符的演唱技能也掌握较好。这样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也体现教学手段因材施教的灵活性。

四、巧妙摆放图谱,加强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歌唱活动中图谱按歌词的先后进行有序摆放,在摆放时一定要巧妙摆放图谱从而辅助教学,提高幼儿活动的积极性,有效地突破歌曲重难点。如排比式的歌词尽可能排成对称两行的摆放,如《五只猴子》《在农场》等;提问式歌曲以一问多答形式摆放,如《公鸡的鼻子哪儿去了》等(即问题是一张图谱,而应答的歌词则是一行多层次的摆放);意境丰富,抽象的歌曲以主题画或背景画的形式展示摆放就更为合理,如《小鱼的梦》,其歌词“鱼儿鱼儿玩了一天,池塘妈妈怀里睡。天上星星,星星落下来,为它盖条珍珠被。唔……唔……风儿唱着摇篮曲。鱼儿梦中,梦中看见了,妈妈在亲它的嘴。”歌曲意境优美,但是表达的情境较为抽象。因此以一张海底世界为背景图谱,再将其个体形象(鱼、池塘妈妈、星星、珍珠被、风等)一一展示于背景图之中,这样就很好地使词与情相融,有助于幼儿对歌曲旋律美及意境美的完整感受。而叙事性的歌曲则按其歌词先后摆放即可。对于歌曲中一些特殊的句子,用灵活的摆放形式会取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歌曲《修鞋匠》就按歌词的先后顺序摆放图谱,歌词中有一个特点就是反复出现了声效词“叮叮叮梆梆”,特别是在第三句中出现了四小节,它们分别从“ⅰⅰⅰ—7 7”到“5 5 5—2 2”,自高而低以每小节降1个音高完成了近一个八度的跨度。因此在摆放时,就灵活地将四张图谱分别按从高到低渐低的规律进行梯形摆放,无形中就暗示幼儿演唱时其音高是从高到低有规律性,再配合上组织时教师肢体动作的引导提示,就能很好地辅助幼儿唱准相应的音。

总之,在歌唱活动中图谱运用较为多样化,作为引导者要注意其合理化地运用,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促进幼儿对歌曲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大胆地表现个性情感。

幼儿歌唱 篇7

一、感受歌曲内容, 产生歌唱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具有动力作用。音乐教育也应该以兴趣作为激发点, 去指导幼儿在歌唱领域有一个全新的发展。幼儿在歌唱的时候往往会随着音乐进行律动, 而对于歌词的把握不是很准确, 他们的兴趣只在于音乐本身的旋律, 而内容上却没有那么多的关注, 教师要利用教学策略, 激发起幼儿对于歌曲内容的学唱兴趣, 从而使他们在一种强烈的欲望下去歌唱, 去用自己的歌声表达自己的对于音乐的情感。

例如在学唱《理发员》这首歌曲的时候, 我就采取了内容讲解的方式来让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理发员这个角色的特点, 我自己扮演了一个理发的老爷爷, 然后配上自己理发时的声音, 我在角色扮演的时候, 贴上了小胡子, 孩子们看到我的样子, 首先就哈哈大笑起来, 接下来我拿着电推子, 让孩子们猜测我要做什么事情, 孩子们说“理发”。“对,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首关于理发的歌曲, 你们想学不想学呢?理发的时候剪刀会发出什么声音呢?”孩子们开始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了起来。这样孩子们就对歌曲的内容有了一个深刻的理解, 在这样的理解歌曲内容的基础上开展歌唱活动, 就会使孩子们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下积极地学唱歌曲, 这恰恰弥补了孩子们生活经验不足的特点, 不管什么歌曲教师要先让幼儿了解歌曲的内容, 让他们在轻松的心理环境下学习就会增强孩子们的自信, 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理解是学习的钥匙, 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 也需要让幼儿理解学习内容, 才能产生学习兴趣。

内容的理解有助于孩子们减轻畏难的情绪, 幼儿教师要为幼儿在理解内容的同时, 增强他们学习的趣味性, 在理解内容的时候, 让他们在一种快乐的环境中去感受音乐中蕴藏的情感, 从而爱上音乐。

二、创设音乐情境, 焕发歌唱兴趣

音乐教育本身是一种美学教育, 如果要使孩子们感受到音乐的审美特质就需要教师为其创设良好的音乐学习情境, 因为幼儿的认知能力还停留在初级发展的阶段, 情境贴近孩子们的生活, 能够使其迅速地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认同感受, 获得对于音乐歌唱中的一种积极性。情境创设过程中, 教师要特别注意把握好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 立足于幼儿的实际去创设, 这样幼儿才会随着教师的思路而建立起主动学习的情感。

例如在《小蜜蜂》这首歌曲的演唱中, 我就采取了情境创设法来激发幼儿的唱歌的积极性, 我为孩子们创设一个花园的情境, 我让孩子们自主选择花园中的角色, 有的幼儿愿意充当小蜜蜂的角色, 还有的幼儿愿意当花园中的向日葵花, 还有的幼儿愿意充当花园中的园丁, 小蜜蜂个园丁们在辛勤的劳作, 而花朵在阳光的照耀下, 更加光彩夺目, 这样的情境孩子们都沉浸其中, 我就告诉孩子们有一首关于小蜜蜂的歌曲大家愿不愿意去学习, 孩子们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每个孩子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快乐地在花园中奔跑和歌唱, 歌曲的学习兴趣在无形中生成了。

幼儿活动开展的成效, 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艺术和幼儿的主体参与, 在歌唱学习中, 幼儿也需要教师为其创造情境, 情境可以帮助幼儿迅速地进入音乐氛围中, 也可以使其在模仿教师演唱的同时, 体会歌曲中美好的感情。

三、多样的歌唱形式, 提高歌唱兴趣

歌唱形式是歌唱活动中参加者的人数、全体参加者的合作方式以及伴随的表演方式等的总和。我们通常将表现形式分为独唱、齐唱、对唱、轮唱和歌表演等。多样化的歌唱形式同样可以激发幼儿的歌唱兴趣, 也可以使其在快乐地环境中去歌唱, 去热爱歌唱。

例如在歌曲《小树叶》的演唱过程中, 我就采取了多样化的演唱形式来激发幼儿内心的快乐的因子, 也可以使其在这样的形势下, 积极地参与到演唱活动中, 我鼓励幼儿根据歌曲的形象和情感, 自己主动地提出演唱形式, 说出自己想要通过哪种形式进行歌唱, 然后全体幼儿按方案尝试。小朋友们集思广益, 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方案:可以第一段独唱, 好象一个小朋友在问小树叶, 第二段齐唱, 好象许多小树叶一齐勇敢地回答;也可以男孩子唱第一段关心小树叶, 女孩子唱第二段勇敢地回答……营造了快乐地活动氛围。

多样化的歌唱形式, 既可以达到避免反复练唱的枯燥乏味的目的, 让幼儿快乐地歌唱, 还可以使其歌唱兴趣得到有效的提升。

幼儿歌唱 篇8

●利用GIF图片,激发学习兴趣

幼儿园小班的幼儿思维尚处于直观形象阶段,因此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更好地帮助幼儿理解歌曲内容,激发他们对唱歌活动的兴趣。

例如,在《不做小尾巴》的歌唱活动中,由于内容很简单,如果教师只是单纯教唱歌曲,幼儿会很容易失去对歌曲的兴趣,所以我选择利用GIF图片制作了不同动态的小鸭和小蝌蚪来激发幼儿对歌曲的兴趣。第一段歌曲的内容中“它想游泳不敢下”做成了摇摆的小鸭子,与歌词相对应,使幼儿容易理解。

●利用PPS,创设游戏或故事情境

小班幼儿的日常学习都贯穿在游戏中进行,另外,他们也很喜欢听故事。因此,我采取游戏或故事的形式教授歌曲,来激发幼儿的想象与创造。

例如,我在讲授《三只小鸭》时,歌曲的三段内容不同,所以创编了一个简单的故事情境,即小鸭子要游泳。我引导幼儿观看事先制作的PPS,通过观察发现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观看后为了让小班的幼儿更清晰地了解歌曲,我一边解说,一边又以游戏的形式分配角色,让大家表演。幼儿非常感兴趣,很快便进入了自由表达歌曲的状态。

●利用动画,突破教学重难点

活动中的重点难点是很难解决的,但是白板课件可以有效地突破活动重难点。

例如,活动《小羊过生日》中设计的目标是:学唱歌曲,并模仿小动物的叫声;体验同伴间的友爱之情;对歌唱活动感兴趣,能大胆表现自己的感受。在活动时,我利用事先做好的动画来阐释歌曲,即每一句乐句都会有不同的动画效果来提示幼儿,使他们能时刻感受到乐句的变化。针对小动物“喵喵喵,喵喵喵”叫这个乐句,我用小猫头的闪动效果或者渐变等动画效果来帮助幼儿感受其中的节奏,幼儿可以通过画面,直观地发现动物头的变化,从而掌握这句的节奏特点。

●恰当才更有效

音乐活动作为一门教育艺术,对幼儿智力的开发、情感的陶冶、个性的张扬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能帮助幼儿更有效地感受体验歌曲,让他们充分自主地参与活动,更能让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与创造来表达音乐。孩子们大多喜欢唱歌,他们喜欢用自己的身体伴随音乐摇摆,做不同的肢体动作,用脸部表情等来表达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作为教师,我们要为幼儿创造自主自由参与的可以充分表达自己情绪、情感的空间,让他们更好地体验感受音乐。

幼儿歌唱 篇9

(一) 渲染法

教师设计、布置一个情境把幼儿带入歌曲的意境中, 幼儿从一进教室开始就已进入了歌曲之中。如《小麻雀》, 幼儿进入教室前, 教师用课件创设郊外的美丽景色, 幼儿立刻被吸引了。接着教师扮演麻雀妈妈, 全体幼儿参与扮演活动, 师幼共同“到郊外去玩儿”。最后是幼儿在“郊外”自由结伴又唱又跳, 幼儿玩得高兴、学得轻松。

(二) 游戏法

教师可以把歌曲的内容设计成一个游戏, 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熟悉歌曲的歌词、旋律、风格、音乐形象等。如《去郊游》, 教师设计随歌曲的伴奏音乐跳一跳——“和新伙伴在草地上玩一玩、跳一跳”。这既是在学习歌词, 又是在进行节奏的训练, 同时也熟悉记忆了歌曲的旋律。

(三) 扮演法

对于音乐形象鲜明的歌曲, 教师可以采用扮演法。

1. 两种形象对比扮演

教师和幼儿、幼儿和幼儿之间分别扮演两个鲜明的音乐形象。如《青蛙唱歌》, 教师扮演青蛙妈妈, 幼儿扮演小青蛙, 双方进行对唱;之后, 由幼儿分别再扮演两种形象进行对唱。

2. 多种形象扮演

教师可以让幼儿自由选择角色扮演, 通过扮演歌曲中的角色来熟悉歌词、旋律, 进而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参与欲望和合作能力。

(四) 故事法

教师尝试把歌曲编成一个故事, 把重点、难点都放入故事中, 让幼儿在听故事时就把难点解决了。如:《谁在唱歌》, 教师调动幼儿模仿三种鸟的叫声, 不同音高, 抓住歌曲调式的主和旋, 进而达到训练音准及发声的目的。

(五) 舞蹈法

教师根据歌曲的特点, 可以自行设计舞蹈组合, 用舞蹈形象地表现歌曲。《小乌鸦爱妈妈》是一首优美的、教育性很强的歌曲。教师用舞蹈形象地表现小乌鸦不吵闹、不玩耍、急急忙忙赶回家照顾妈妈的情景。表演中教师边唱边跳, 让幼儿通过观看、欣赏, 产生了要表演小乌鸦, 要学唱歌曲的强烈愿望。

二、渗透双基

音乐“双基”是幼儿学唱歌曲非常重要的动力因素, 它以幼儿获得扎实的音乐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的表演能力为宗旨, 是幼儿实现音乐审美体验价值和音乐文化传承价值的基础, 更是幼儿终身学习和喜爱歌唱的重要保证。

(一) 呼吸训练

幼儿学习歌唱的正确呼吸时, 主要做到不耸肩、不抬头, 自然歌唱。刚开始, 教师告诉幼儿要注意呼吸, 好像在给幼儿讲故事似的。因为幼儿理解能力有限, 过分强调不但收不到效果, 反而适得其反, 幼儿还会因此紧张起来, 本来不明显的抬头和耸肩的幼儿变得更加明显了。那么这时教师的正确呼吸方法的示范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先让幼儿看教师如何用嘴轻轻地吸气, 然后慢慢地呼气,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幼儿基本上能做到自然地进行呼吸。

(二) 吐字咬字

歌唱是语言与音乐的结合,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动作、游戏, 通过儿歌的学习加强对幼儿咬字吐字能力的培养。如:《数高楼》《唱唱跳跳》等, 在教幼儿唱歌时, 把歌词中较难发的字抽出来, 训练幼儿清晰地吐字咬字, 让幼儿的语言能力和歌唱能力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三) 发声训练

要求幼儿找到正确的发声位置, 应引导幼儿轻声唱歌, 多唱高音及音阶下行练习。刚开始训练时, 幼儿唱歌总是断断续续的, 当教师再提醒轻轻唱歌时, 经常就没有了声音, 轻不下来。这时, 教师应让幼儿多唱发声曲, 如《老师你好》《我爱我的小动物》《小鸡在哪里?》等。在练习过程中, 先唱出高音, 再往下唱音阶,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 大部分幼儿基本都能掌握。

(四) 节奏训练

体验、感知稳定的节拍律动是培养幼儿节奏感的基础。如《金孔雀》, 我让幼儿边听歌曲的伴奏音乐边读儿歌, 伴随拍手、拍腿、跺脚、舒展手臂等动作进行节奏训练, 让幼儿轻松愉快地掌握、巩固节奏, 进而达到记忆歌曲旋律的目的。

(五) 舞蹈训练

身体动作的参与是幼儿学习歌唱最自然的方式, 因为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动作表演的最大特点就是在歌曲活动中配以简单形象的动作、姿态、表情, 用此来表达歌词的内容和音乐形象。如《鸟儿的聚会》, 在课前的音乐律动中, 我设计让孩子通过模仿学习小鸟展翅高飞、河边戏水、梳理羽毛等三个动作, 既达到了让幼儿很快进入歌曲情境的目的, 又丰富了幼儿的舞蹈语汇, 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幼儿表现得轻松随意, 表演的兴致极高, 乐此不疲。

(六) 技巧训练

幼儿缺乏音乐知识和演唱技巧, 因此必须指导幼儿处理好歌曲的快慢、强弱、连贯与跳跃的变化。如《小麻雀》, 教师设计让幼儿按自己的角色仿编歌词进行演唱;创设情境引出小花猫、小花狗, 进一步仿编歌词, 让幼儿体会歌曲由四三拍过渡到四二拍所产生的情绪、节奏的变化。

三、整合活动

(一) 歌画合璧, 开拓视野

黑格尔说:“音乐和绘画有较密切的亲族关系;绘画可以超过边境进入音乐的领域。”这充分说明音乐绘画可以相辅相成地联系在一起进行教学, 把幼儿对歌曲的感受与联想借助生花妙笔留下美妙的痕迹, 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和想象力。如《我是大海, 你是小溪》, 这首歌曲富有歌唱性, 很有诗意。但对幼儿来说, 理解大海的“汹涌澎湃”和小溪的“柔和舒展”两种歌曲形象有一定的难度。这时, 教师引导幼儿运用听范唱画旋律图的方法来理解——把“汹涌澎湃”画成一群大鱼, 把“柔和舒展”画成飘动的水草, 每一个音符、每一条旋律、每一句歌词都变成看得见、有内容的画面。教师的简笔画帮助幼儿更充分地理解了歌曲内涵, 提高了幼儿的音乐感受力, 而且能让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飞翔, 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

(二) 歌语合璧, 把声音变成音乐

在感受歌曲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放手给幼儿一个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 使每个幼儿按自己的理解、喜好、特长, 在自己原有的程度进行自由想象、自由表现和自由创作。如:在学习歌曲《说胡话》后, 教师引导幼儿按照歌曲的旋律, 仿编歌词。有的幼儿编出:“你把手套穿在辫子上吗?”有的幼儿编得更滑稽, 充满童趣:“你把眼镜戴在屁股上吗?”在仿编过程中, 幼儿学唱的兴致更高, 他们一个个陶醉在充满乐趣的想象创作活动中, 在创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从而培养了幼儿的自信心和仿编能力。

(三) 歌体合璧, 动作充满节奏

歌曲的融入关键是自然、贴切和体育相辅相成。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运动量的大小, 让幼儿随音乐的节奏进行活动、锻炼。如:《小红帽》, 教师引导幼儿一边唱歌一边坐在羊角球上围成一圈, 身体在球上有节奏地上下颤动。一个幼儿在圈外扮狼, 游戏最后这个幼儿去抓圈上的幼儿, 幼儿飞快地跳跃起来, 运动量和情绪再次达到一个高峰。

(四) 歌曲与主题活动合璧, 关注兴趣需要

歌曲与主题活动的整合不是预设的, 带有偶发性, 是根据当前歌曲教学活动中突然涌现出来的信息形成的主题活动。如《下雪了》的动作表演, 教师的预设活动是启发幼儿想象并表现雪花飞舞的动作, 歌曲结束时做雪花落地的舞姿造型, 结果孩子们想出了各种木偶式的动作, 以表现雪花断断续续融化成水的过程。与此同时, 在雪融成水的意境里, 一个新的主题活动雏形“小水滴的旅行”也孕育而成。

摘要:幼儿园歌唱教学要面向全体, 并引导幼儿用心、用情、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歌唱活动中, 自然而然就会唱出动听的歌声, 也给每个幼儿带来欢乐和愉快。教师应最大限度地从幼儿学的角度去考虑, 注重怎样让他们更好地学, 学得轻松愉快, 并学有所得。

幼儿歌唱 篇10

一、拉近距离,引起情感共鸣

一个音乐活动的成功与否,主要是看教师与幼儿之间配合的默契程度之高低。若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活动有效性,就必须在老师与幼儿之间架起相互沟通的桥梁。让幼儿能积极地、主动地接受教师的一切授课内容,关键是我们教师要“童化”自己,和孩子拉近距离,“以童心唤童趣、用慧心启童心”。达尔克洛有句名言:“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情感过程。”大班的孩子由于年龄特点,对那些抽象、单调的讲述是没有共鸣的,所以,我在教学中就用生动、形象的体态语言来开展歌唱活动。通过发现的眼神、有趣的语气与夸张的动作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以此来缩短老师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慢慢的,孩子们很自然地喜欢和我交流,愿意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对我产生了一种亲切感和信赖感,同时,有了强烈的学习欲望。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而信其道”。

二、创设意境,提高歌曲表达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达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唱歌是幼儿园艺术中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在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唱歌更是表达情感的好工具。但对于很多大班幼儿来说,有时却只是一种机械性的讲述和背唱,因此,听起来没有任何感情色彩,总觉得干巴巴的。如何培养幼儿对歌曲的表达力呢?

1. 故事讲述,引发兴趣

歌词,是音乐的一种文学形式,是幼儿与歌曲接触的第一印象,歌词中所描绘的人物、情节、语言、动作对幼儿的兴趣与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但幼儿园的大班孩子还不具备独立朗读、理解词义的能力,若采用传统的讲解式的灌输,对他们来讲则会由于平淡、抽象而失去吸引力。因此,在教学中我通常把歌词转换为孩子们爱听的小故事,作为学唱新歌的导语,或者以故事情节贯穿整个活动,用生动的语言向他们讲解。

2. 模仿演唱,提高能力

唱,是一种重要的音乐实践活动和表达情感的最佳方式,通过唱可以使幼儿在唱词、音准、节奏、吐字等方面得到练习和提高。大班孩子由于年龄限制,尚未具备一定视唱的能力,不能独立处理关于节奏的快慢、音准的高低、情感处理等方面的问题,所以他们只能采用模仿并演唱的方法来学唱这首歌曲。在教学中,我多用老师示范演唱和录音带,在幼儿初步了解歌曲的基础上,通过三个步骤来帮助幼儿进行模唱:第一步,要求幼儿用耳听清老师的歌声,心里默唱,辅助些图片、PPT等教具;第二步,要求幼儿随老师进行轻声哼唱,要求是声音轻,能边听边唱;第三步,要求幼儿模仿演唱,反复进行齐唱练习,直至幼儿能够基本跟上老师或者录音的速度为止。

3. 辅助律动,融入情感

律动,是一种随着旋律的发展进行表演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孩子们表现歌曲和自己情感的主要途径。孩子们好动,听到音乐会自然而然地随乐摆动,律动正好符合他们这一年龄特点,因此在歌曲学唱中孩子们很喜欢。例如,在学习《加油干》时,通过让幼儿想象打气、干活等律动,使幼儿在边唱边做的过程中,理解性地记忆歌词。“好奇”是幼儿的心理特征,“形象”是幼儿的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使我的教育方法力争生动形象,充满情趣。

三、以新带新,促进幼儿创造力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培养幼儿在自我探索中获取知识,在自我探索中增强创造力。老师是孩子潜在能力的发掘者、引导者。因此,在音乐活动中,我注意启迪幼儿的形象思维来创造性地表达歌曲的音乐形象。如歌曲《我喜欢爸爸》,当孩子们会唱后,我就问孩子们:“怎样才能把这首歌唱好呢?”有的孩子主张要唱得优美些,这样才能表达爸爸对我们的爱;有的孩子说,要唱得有力些才能感觉到爸爸的力量。在稚气、动听的童声中,我感受到了孩子们对于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愉快的情绪中我适当给以技能技巧上的指导,如发声、节奏、力度等方面,但这些指导的目的是让幼儿更好地按自己的意愿表达音乐和表现自己。

另外,我让幼儿给熟悉的歌曲增编新的歌词或改变部分歌词,这既能提高幼儿唱歌的兴趣,也有利于对幼儿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如针对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创编时需要的有关生活经验等事先在其他活动中进行准备,以便幼儿能将注意力集中于音乐的要求和创造的乐趣上。在创编歌曲中幼儿的“求异思维”得到了发展,孩子们常常会叫“老师,我又想出来了”“老师,我又想到了”……他们在创编中,获得的经验在不断提升,思维在不断碰撞,这种想象力和创造性就需要老师去发现、去鼓励培养和发展。

幼儿歌唱 篇11

关键词 歌唱表现力 情感共鸣 语言情境 审美享受

幼儿歌唱的表现力主要表现在幼儿抑扬顿挫的声音表情、自然轻松的面部表情及随歌曲而产生的自发的身体表情中。其中最为核心的是声音表情。在歌唱活动中,应引导幼儿理解歌曲的内容和情感,使幼儿对所唱歌曲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并能发自内心地把他们表现出来。

幼儿年龄小,知识经验少,对有表情歌唱技术的传授不能采取直率的、理性化的讲解,更不能采取枯燥乏味的机械式训练。创设一定的语言情境,激活幼儿的生活经验,能够使幼儿在充分理解歌曲思想情感的基础上,自然、自发地有表情歌唱。

一、创设语言情境,引导幼儿表现歌曲的休止、停顿

准确地表现歌曲中的休止与停顿要适度的吐字、发音。幼儿对于声音的控制能力不够完善,在演唱休止、停顿时,往往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是不干脆,有拖音现象;二是将休止、停顿唱得戛然而止,显得僵化、不自然。

歌曲《为什么》激发幼儿对探究科学、自然现象有浓厚的兴趣。会唱以后,结合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启发幼儿为歌曲创编歌词,会用提问的语气唱出来!歌曲《为什么》的歌词是这样的:“小鱼儿为什么游得欢?小鸟儿为什么飞得高?天上星为什么亮眼睛?河里水为什么会结冰?科学知识真不少,好好学习一定会知道。”在指导幼儿唱下面这句时:

6. 7| i 6| 5 0 3 0|5-|5. i| 5 3| 5 5 6 6 | i-||

科 学 知识 真 不 少, 好 好 学 习一定会知 道

教师用较轻的声音缓缓地说:“小朋友们知道了科学知识真不少。知识是哪儿来的呢?原来是好好学习来的。”在唱到“少”的时候,教师做了一个停住的手势,好像小朋友们在回忆学到了那些本领却一动不动。幼儿专注的神情表明,他们仿佛看见了那令人陶醉的画面。接下来的“真不少”这一句的演唱,幼儿在休止、停顿环节显得是那样自然、适度。

二、创设语言情境,引导幼儿表现歌曲的延长

歌曲中常常会遇到时值在两拍以上的延长音,幼儿由于肺活量小,呼吸比较短浅,控制气息的能力较弱,因此,在唱较长时值音时,特别是唱那些上行的、较高的时值较长音的时候,因控制气息的能力较差,不会用气息支持声音,故而走调,或者把较长时值的音唱得不够拍。积极运用情境性的语言,创设生动形象的语言情境,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例如歌曲《小蘑菇》,歌词是这样的:“小蘑菇,撑着伞,山林里,到处站。黄的伞,白的伞,一队队,一排排,迎接小朋友,快快来登山。”歌曲最后一句是:

2— 1 | 2—5 | 3—— | 3——| 2—3 | 2—16|1——|1——||

迎 接 小 朋 友, 快 快 来 登 山

接连两个6拍的延长音,幼儿演唱的难度大。唱歌时,教师就启发幼儿说:“小蘑菇非常希望有很多的小朋友来登山,他们热情地向小朋友发出了邀请,它们的声音传得很远,让每一位小朋友都能听见。”听了这样的话,幼儿仿佛感到自己就是小蘑菇,有了让歌声传得很远的内在的驱动力,他们尽力用气息支持住声音,这种“尽力”是幼儿乐意而主动的。每当唱起这首歌,特别是唱到最后一句,幼儿就把自己当成了小蘑菇,全身心地去表现。

三、创设语言情境,引导幼儿表现歌曲的渐强、渐弱

俗话说编写歌曲是一次创作,演唱歌曲是二次创作。对歌曲的表现,就是要将歌曲唱得抑扬顿挫、委婉动听,时而渐强。运用语言情境渲染出与歌曲作品相适宜的气氛,就能将幼儿卷入情境中由衷地歌唱。这样歌曲的渐强、渐弱就不再是什么高深的演唱技巧,而是幼儿表达真情实感的需要。

歌曲《小鼓手》,歌词是这样的:“我是一个小鼓手,鼓起大鼓咚咚咚,花儿听了微微笑,草儿听了跳起舞,鸟儿听了唱起歌,小朋友听了多高兴。哎!我是一个小鼓手,敲起大鼓咚咚 咚乂咚咚咚咚 咚。咚咚咚咚 咚咚咚咚乂咚咚咚咚 咚咚咚咚乂咚咚咚咚乂咚咚咚咚 咚乂”副歌部分要唱出轻→较轻→较强→强→很强的变化。教师在指导幼儿唱歌前,组织幼儿去小学参加了一次升旗活动,特意让鼓手站在离幼儿较远的地方,幼儿亲眼看到小学鼓手边敲鼓、边从远处慢慢地走过来,幼儿亲耳听到鼓声由远至近越来越响。当演唱副歌时,教师启发幼儿说:“你们听到了吗?小鼓手敲着鼓从远处慢慢地向我们走来,小鼓手离我們越来越近,鼓声越来越响。”情境性的语言引导幼儿展开脑海中的画面,他们就是小鼓手,他们唱起“敲起大鼓”,歌声越来越响。

四、创设语言情境,鼓励幼儿创作进而体验到歌唱的表现力

在歌曲教学活动中,引导幼儿为歌曲改编歌词是很好的艺术创作形式。我通常会选择一些语言情境中歌词结构简单、多重复的儿童歌曲,让幼儿自由地进行创作、改编。学唱《小动物在哪里》这首歌后,我觉得这首歌的结构比较简单,且符合幼儿们的年龄特征,便请他们自己来创编歌词。一开始,幼儿们在语言情境中就想到用其他一些小动物,如小狗、小羊、小猫等来替换原来的歌词。后来,有个幼儿想到了用小朋友的名字来唱歌,试着唱了几遍后,幼儿们个个笑得东倒西歪,可是他们还是继续唱,唱了一遍又一遍,把全班小朋友的名字唱了个遍。看来还真是唱出了他们的乐趣。幼儿们在自由创作时,寻找到了真正的乐趣,通过自己的创作体验到满足感和成就感,同样体现了幼儿歌唱的表现力。

幼儿歌唱 篇12

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这是美育的一个广义的概念, 说到美育, 人们一定会想到音乐、美术以及其相关的学科。因为人们都知道对于这两门艺术学科学习是用来欣赏美、创造美的, 它们的教学过程是与美育时时刻刻分不开的。声乐教学是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声乐是运用艺术化的语言与科学化的歌喉相结合, 塑造出鲜明生动, 悦耳动听的听觉形象—歌声, 来表现予以高度凝练的歌词以及典型化情感化的旋律音调, 借以抒发思想感情.声乐是运用艺术化的语言与科学化的歌喉相结合, 塑造出鲜明生动, 悦耳动听的听觉形象—歌声, 来表现语义高度凝练的歌词以及典型化, 情感化的旋律音调, 借以书法思想感情并进行二度创作的一门音乐表演艺术。

简言之, 声乐是用人声唱出的带有语言的音乐。我们常见的声乐教学包括美声唱法教学、民族唱法教学和通俗唱法唱法教学, 这三种唱法在声乐教学中都相对专业一些, 在这里我们所谈的是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教师的声乐演唱。

学前教育中的声乐教学的目的绝不是要培养出优秀的独唱演员, 而是要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们科学的演唱方法, 学会理解歌曲的歌词和旋律所带来的含义和美感, 以此来感染学龄前儿童去喜欢和热爱演唱, 所以对于学前专业学生来说, 只有自己有能力去发现美, 鉴赏美和创造美才能很好的把美传授和感染她们所要教授的学生.

那么, 怎样才能把这个教学目的付诸于现实呢?下面, 就要从几个方面开始谈起:

一、掌握正确的歌唱技能。

演唱儿童歌曲是一名幼儿教师的所应具备的职业技能之一, 这就需要在成为幼儿教师之前就应该熟练的掌握这项技能, 对于这种技能的考量有几个方面:

1、正确的演唱方法。

即正确的歌唱呼吸方法、正确的发声方法、正确的咬字方法等。只有自己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才能传授学龄前儿童歌唱的技能。才能很好的去演唱一首歌曲, 在优美的歌声中, 孩子们自然会产生对歌曲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的向往。

2、正确的掌握歌曲旋律的音准和节奏。

对于音准和节奏的鉴别表现在既可以准确的给学龄前儿童讲授歌曲演唱课又可以从学龄前儿童的演唱中分辨对错。歌唱中如果缺少了音准和节奏的任何一样都无法叫做歌唱, 也就无法完成歌唱, 更无从谈及美。没有美的歌声是不会让人产生对美的憧憬, 孩子也是一样, 他们也会分辨什么是美丽的歌喉。

二、了解儿童心理, 会选择学龄前儿童喜爱的歌曲。

幼儿教师应多掌握儿歌, 在于学龄前儿童的接触和生活中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 根据他们的喜好来选择所要学习的歌曲, 只有真正的爱才会去追求。把学龄前儿童的注意力调动起来才能很好的吸引他们的注意, 并在主义的过程中去体会和感受歌曲的美。

三、会理解并能够讲解歌曲内容和含义。

很多幼教老师在歌曲的演唱技能上都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在演绎儿歌的时候, 让人听起来总觉得平淡而无味, 不吸引人。这说明演唱者只是为了唱而唱, 没有细细的去体味歌曲的旋律和歌词的含义。在儿歌中, 大多数都描绘了一些充满童真和乐趣的画面, 在歌曲的表演上节奏明快, 强弱对比明显, 如果把这些歌曲细节在演唱时表现得很好就等于是给歌曲注入了灵魂, 成为了有血有肉的歌曲生灵。幼儿教师在演唱的过程中应把歌曲表现得丰满有活力, 才能吸引孩子, 并且孩子在聆听歌曲的同时会有每个人不一样的想象, 这既是享受美和创造美的过程。

四、学会用音乐节奏旋律和歌词启发孩子的想象力。

歌曲的旋律有上行的、下行的也有波浪形的, 不同的旋律代表着不同的情绪表达, 幼儿教师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帮助孩子们去分析不同的旋律类型是代表着那些种情绪, 了解音乐语言。教师和孩子们一起朗读歌词, 共同去想象歌曲中的故事和场景。把这些知识潜移默化的刻画在孩子们的脑海中, 对于他们将来在音乐上的发展和造诣有着很大的铺垫作用。让孩子了解到歌声中的美是如何产生的。

五、学会启发孩子在学习歌曲的演唱的同时凭自己的感觉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在儿歌中的节奏有着不同的种类, 有欢快的也有舒缓的。欢快的节奏多事展现童趣的内容, 舒缓的多是歌颂某种真挚情感的内容。幼儿教师应根据不同风格的歌曲来启发和带领孩子们主动想象和发挥, 在欣赏歌曲的同时可以做出相应的动作来配合老师演唱, 在欣赏美的同时也学会去创造美。

歌声本就是美的体现, 而对美的认知要从孩童时期就开始, 人们常说“音乐是全世界人民共通的语言”, 歌唱这种音乐表现形式是音乐最具体而通俗的体现。在歌声中, 美无时无刻不存在, 它既是美的载体也是美的创造者。幼儿教师在其歌唱教学中掌握美育的含义和重要性是很重要的, 这就需要我们在培养优秀的幼儿教师的时候就深深的加以灌输和指导, 把对美的追求和向往真正的带入到孩子们的心里。

摘要:本文从学前教育中的声乐教学延伸到未来的幼儿教师该如何在自己的歌唱课堂中对学龄前儿童渗透美育教育。提出了在学前声乐课堂上渗透美育需要注意的几个建议。

上一篇:重要技术下一篇:语言与文化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