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活动

2024-08-22

歌唱活动(共12篇)

歌唱活动 篇1

摘要: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肌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 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 也是其它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而通过歌唱活动和科学活动的有效整合, 可以有效地提升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形成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

关键词:歌唱活动,科学活动,整合

在近代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领域整合”的理念越来越被重视和运用。《3-6 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把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内容相对划分为五大领域, 同时也指出“:这五大领域标明了幼儿在园所中的学习范围, 而不是硬性分割幼儿的学习内容, 所以, 在幼儿的艺术教育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注重各学科、各领域的有机结合, 形成一个有益的教育整体”。那么音乐与科学领域的整合会对孩子产生怎样的教育价值呢?由此我们产生了浓厚的探索兴趣, 在园所的支持与指导下, 实践研究“歌唱活动与科学活动的亲密整合”, 在问题的产生中思考、反思和积累经验, 提升两者整合的教育价值, 结合实践谈谈我们的思考与体会。

一、思考幼儿的兴趣点来选择和设计活动

在《指南》中提出:“兴趣是幼儿生动积极投入活动的源泉, 幼儿只有对某项事物产生了兴趣, 才会在活动中表现主动性和积极性”, 这是作为老师应该知道的基本常识。可是孩子的科学探索的兴趣点在哪呢?日常生活中、大自然中, 孩子的兴趣点似乎有很多, 可是又该如何选择和抓住契机呢?于是我们进行了一日活动的观察。生活中、主题活动中、散步时、游戏时, 每一环节中细心观察幼儿, 也有意识的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小班的孩子好奇心十足, 但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还比较弱, 因此兴趣点比较多的是糖果玩具、认识自己、认识生活中的物品, 中大班幼儿随着能力的提升, 会对大自然的动植物有着更强烈的探索兴趣和表达愿望。因此在选择和设计活动时, 三个年龄段的孩子设计的活动有着不一样的侧重点。

二、思考如何自然的将科学探索渗入到歌唱活动中

考虑到预设的活动有一定的局限性, 孩子们的想象力、观察力、创造力、音乐的表现力有着一定的预设目标。因此除了教师结合孩子的兴趣开展的有科学元素的预设活动, 也尝试运用一些不一样的活动形式, 比如结合一日生活中不同的场景引导孩子欣赏不同的歌曲;一日生活中, 洗手时有《洗手歌》、漱口时有《漱口歌》、擦脸时有《五官歌》、吃水果时有《水果歌》, 有着歌曲的陪伴, 孩子们的兴趣更浓厚了, 对生活中的人、事、物也更为关注了, 洗手时认识了五指的名称, 会将五官依次洗干净等等;抓住孩子的兴趣契机随机引导孩子配词配乐, 比如散步时, 孩子看到美丽的蝴蝶停在花朵上, 于是在散步后, 给孩子一段《蝴蝶花》的音乐, 让孩子自己创编歌词, 配上音乐唱出自己所观察到的美丽蝴蝶。孩子们也许创编的歌词没有什么优美性, 但孩子们用歌声表达出了他们的视觉认知。非常的形象、有趣和生动, 这样的快乐心境是也是最自然、最重要的。

三、思考歌唱活动与科学探索的孰轻孰重

在实施中, 有老师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歌唱活动”与“科学探索”两者的孰轻孰重。当时提出这个问题, 把我们难住了。孰轻孰重呢?总要有个重点吧, 是以音乐为侧重点还是以科学探索为侧重点呢。于是, 我们选择歌曲《小小蛋儿把门开》, 做了两种尝试: (1) 以歌唱为主, 在歌唱活动的过程中融入科学探索, 侧重达成歌唱活动的目标。 (2) 以科学探索为主, 在科学探索的基础上进行歌唱活动, 达成科学活动的目标。首先是 (1) 以歌唱为主, 在歌唱活动的过程中融入科学探索。

引导孩子先熟悉旋律, 学唱歌曲, 在初步掌握歌曲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观察探索教师已准备好的不同的蛋, 有鸡蛋、鸭蛋、鹅蛋、鹌鹑蛋等以及一些其他动物的蛋类图片, 让孩子探索、猜测, 再将探索到的结果创编到歌曲中去。其次是 (2) 以科学探索为主, 在科学探索的基础上进行歌唱活动。教师先组织孩子观察探索教师已准备好的不同的蛋以及一些图片, 让孩子观察探索,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可以小组讨论, 或者在回家后与爸爸妈妈一起上网查找相关资料, 并让孩子将查找到的资料并于第二天再相互交流。在孩子已探索的基础上, 教师再次引导幼儿倾听音乐, 学唱歌曲, 然后将不同的蛋与动物创编到歌曲中。

实践后我们思考:两次实践的效果是有一定差异的, 感觉第二次先进行科学探索, 再将科学探索的内容渗透到歌唱活动中, 效果会更胜一筹。但可以肯定的是, 两次活动, 孩子们的兴趣都很高, 有所差异的是孩子所达成的目标侧重点不一样!融合的形式不一样, 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但两者的融合对孩子的发展都是有促进作用的。我们需要更多思考的是不同的活动所采取的融合何种方式会发挥最大作用。

爱因斯坦很早就认为科学与音乐二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音乐并不影响研究工作, 它们两者都是从同一渴望之泉摄取营养, 而他们给人类带来的慰藉也是互为补充的。”科学家钱学森也曾留下耐人寻味的一句话:“科学要与音乐完美结合”。在“歌唱活动与科学活动的亲密整合”这一课题实施过程中, 我们也看到了孩子们的日益进步, 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合作能力、音乐表现力等多种能力的提升;而我们教师在此过程中也获得了很多的实践经验与教学经验。让我们在欣喜之余更坚定了自己实践的脚步, 继续深入研究, 让孩子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是敏芝.经历探究过程.体验发现乐趣[J].幼儿教育, 2005 (17)

[2]江鹭.主题背景下幼儿园音乐活动的思考与实践[J].考试周刊, 2013 (99)

[3]崔霞, 许晓豫.关于构建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框架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研究 (教师教育) , 2008 (09)

[4]徐颖.试论幼儿园阶段开展科学教育的意义[J].时代教育, 2015 (20)

歌唱活动 篇2

1、在愉快的表演活动中引导幼儿熟悉理解歌词,喜欢演唱歌曲。

2、愿意在活动中大胆表现自己,进行创编活动。

准备

钓鱼竿一根,帽子一顶。

过程

1、观看表演,进入歌曲所描述的情境。

教师头戴帽子,手持钓鱼竿,装做钓鱼的样子,等待幼儿因好奇而交头接耳或发出笑声时,教师故做神秘地对幼儿发出“嘘嘘”声。等幼儿安静下来后,再重复上述动作,等待幼儿再次作出反应。教师再次钓鱼,收鱼线,作沮丧或兴奋状。

2、讨论,理解歌词。

师:刚才你们看到我在干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我钓到了什么?

根据幼儿回答,教师夸张地做出沮丧和兴奋的神态。

3、师生表演,熟悉歌词及旋律。

(1)配乐曲,教师完整表演一遍。

(2)幼儿跟教师表演,边听教师念白。

4、学唱歌曲,创编最后两小节的歌词及动作。

(1)教师演唱歌曲一遍。

(2)幼儿边表演边演唱歌曲。

师:你们钓到了什么?

(3)请个别幼儿上来钓鱼,其他

幼儿跟着一起唱歌。

让幼儿在开始前先想好自己想钓到什么东西,然后在表演过程中用动作表示出来,然后让大家猜猜:我钓到了什么?猜出来后大家一起把新歌词填到歌曲中去演唱一遍。

5、师生一起讨论钓鱼心得以及鱼的各种烹饪方法,然后请幼儿将钓到的鱼送到厨房给炊事员叔叔阿姨。

大班歌唱活动:春雨滴滴嗒 篇3

歌唱活动《春雨滴滴嗒》来源于我们班开展的《我们在春天里》的主题活动,当时孩子们对春雨总是恋恋不忘,围绕春雨一直和我聊着。看着孩子们那么喜爱春雨,我就一直思索着,要继续组织关于“春雨”的活动。春天的雨,雨点有大有小,声音有强有弱,节奏有快有慢,何不让孩子尝试用二声部和唱来表现他们喜爱的春雨呢?于是,我分别设计了大雨小雨的歌,引导幼儿用二个声部进行合唱,体验歌唱活动的乐趣。

大雨的歌:55533 | 333 11 | 55533 | 333 11 | 31 0‖

嘀嘀嘀答答 | 嘀嘀嘀答答 | 嘀嘀嘀答答 | 嘀嘀嘀答答 | 嘀答 |

小雨的歌:53 | 31 | 53| 31 | 310‖

滴答 | 滴答 | 滴答 | 滴答 | 嘀答 |

二、活动目标

1.感受春天里的美好事物,萌发热爱春天的情感。

2.初步感知和声的演唱方式,尝试用两声部进行合唱。

3.积极参与歌唱活动,体验合作带来的快乐。

三、活动重、难点

幼儿能分工合作,用两个声部进行合唱。

四、活动设计理念

“生活中学习、合作中体验、实践中提升”是本次活动的设计理念,强调了“在生活中寻找音乐,在音乐中体验快乐”的价值取向。

五、活动准备

Flash课件:春天的雨;

乐器:圆舞板、串铃人手一份。

六、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活动

(电脑播放下雨的声音)“‘滴答、滴答’这是什么声音?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下的雨就是——春雨”。

“你们喜欢春雨吗?为什么?”

课堂实录:由于前段时间开展了《我们在春天里》主题活动,孩子们对春雨有丰富的感受:春雨可以让花儿开得更艳;春雨可以把白云洗得更白更干净;春雨可以让小草穿上绿衣裳……

评:现在正值春天,在导入活动中,幼儿调动了已有的知识经验,描述了许多春天里美好的事物,这充分激发了幼儿热爱春天的情感,大大提高了幼儿对下面活动的兴趣。

(二)练声

“春雨给我们带来这么多好处,现在下春雨了,你们高兴吗?那你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谁呢?(如:小鸟)好,我们来告诉小鸟吧。”

教师示范:1=C

530 530 | 53 | 1-‖

小鸟,小鸟, 下雨了!

“你们会吗?来,我们一起告诉小鸟吧。”师生一起,用C、D、E、F调进行升降调练声。

“你还想把这个消息告诉谁?”(根据幼儿回答,随机改变称呼,继续练声。)

课堂实录:活动气氛很热烈,幼儿争先恐后的举手,有的要把下雨的好消息告诉爸爸妈妈,有的要告诉好朋友,有的要告诉小动物……

评:这一环节设计巧妙,能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会与别人分享快乐,同时又达到了练声的目的,可谓是一箭双雕。

(三)学唱大雨小雨的歌

1.出示多媒体画面,欣赏大雨的歌:

“小朋友,我们也来看一看,春雨下得怎么样?你是怎么知道的?

课堂实录:借助生动形象的多媒体画面,幼儿对雨的感受很丰富,她们从“雨声响”、“雨点大”、“雨点密”等特点判断此时下的是大雨。

“大雨会怎么唱歌呢?”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雨的歌声吧!”(欣赏大雨的歌)

55533 | 33311 | 55533 | 33311 | 310‖

嘀嘀嘀答答 | 嘀嘀嘀答答 | 嘀嘀嘀答答 | 嘀嘀嘀答答 | 嘀答 |

2.学唱大雨的歌,指导休止符处的唱法。

3.巩固练唱。

“你觉得大雨的歌用什么样的声音唱好听?”(活泼、跳跃)“你们能用这样的声音来唱吗?试一试。”

“大雨滴滴嗒嗒的下个不停,会落到你身上的什么地方呢?”根据幼儿的回答,边唱边拍打身体,进行节奏巩固练习。

(四)学唱小雨的歌

1.欣赏小雨的歌。

(演示画面)“看,现在春雨发生了什么变化?和刚才的大雨有什么不同?(雨滴小、声音小、雨滴少。)

“那小雨又会怎么唱歌呢?我们一起来听听。”

(出示画面)欣赏小雨的歌。

53 | 31 | 53 | 31 | 310‖

滴答 | 滴答 | 滴答 | 滴答 | 嘀答 |

交流:“小雨的歌和大雨的歌,有什么地方不同?”(慢,轻)“你能用缓慢、轻柔的声音来演唱小雨的歌吗?”

2.学唱小雨的歌。

评:不难看出,在整个歌唱的过程中,老师始终了采用情境式、游戏式的教学方法,因此,幼儿的表现很积极、主动。而且,教师很注意尊重幼儿,善于让幼儿自己去尝试、发现,了解到原来大雨小雨的歌,它们的节奏、强弱、高低都是不相同的。然后再通过“雨点落到我身上”的表演游戏,达到了巩固练唱的目的。

(五)练习二声部合奏

“今天大雨小雨还带了两位好朋友。”出示小乐器:“哪种乐器适合演奏小雨?哪种乐器适合演奏大雨?”

幼儿分别用串铃和圆舞板演奏小雨和大雨。

“现在大雨小雨要一起演奏啦。”

教师引导幼儿园尝试用两种乐器合奏,一起演奏大雨和小雨。

交流:“这次合奏得怎么样?大雨小雨要合作好,需要注意什么问题?”(要记住自己的节奏)

交换乐器合奏,教师和幼儿评价。

课堂实录:一出示乐器,幼儿很兴奋。他们通过尝试,很快统一了意见:用串铃演奏小雨,用圆舞板演奏大雨。合作演奏时,一开始串铃声音很弱,圆舞板的节奏也不稳,两种节奏会互相干扰。在集体交流中幼儿各抒己见,发现了这些问题,大家一起纠正。第二次合作就进步了许多,为接下来的二声部合唱打下经验基础。

nlc202309031812

(六)练习二声部合唱

“大雨小雨合奏得真开心,现在他们要开始合唱啦。”出示多媒体画面,欣赏大雨和小雨的合唱。

“要合唱得这么好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你们知道要注意什么吗?”引导幼儿讨论出合唱的要点,要坚持唱自己的歌,不受对方干扰。

幼儿自选大雨小雨角色,进行分组合唱。

“这次合作感觉怎么样?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吗?”

引导幼儿自主评价,改进。

评:鼓励幼儿选择乐器为大雨小雨伴奏,既提高了活动的趣味性,又是对两种节奏的巩固练习。从乐器合奏过渡到声音合唱,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幼儿顺利掌握二声部合唱方法。

(七)游戏:大雨小雨把门开

“大雨小雨唱得真好,下面我们到音乐小屋去玩玩,好吗?不过,要进音乐小屋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通过三扇大门。(出示多媒体课件)第一扇门,要用大雨的歌,才能开过来;第二扇门,要用小雨的歌才能开过来;第三扇门,则要把大雨和小雨的歌合起来唱,才能开过来。我还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每打开一扇城门,你们都能得到一件奖品,想去玩吗?为了能一次性进城门,我们先来练一练。”

1.幼儿分段练习,教师随机指导,指导结尾处要唱得干脆,因为这时雨停了。

2.游戏:大雨小雨把门开。

我们终于进音乐城啦,来,一起庆祝一下,师幼随音乐自由舞蹈结束游戏。

评:游戏“开城门”把整个活动推进了高潮,为了能一次性进城门,孩子个个激动、兴奋,同时又全神贯注,唯恐出现一点差错,教师很好抓住了幼儿的这一特点,在游戏中进一步进行巩固练唱,效果不错,特别是在大雨小雨合唱时,孩子们努力互相配合,表现都很好,顺利达到了活动目标。

这是一次成功的音乐活动,应该说让幼儿体验二声部合唱是比较难的。但老师巧妙结合当前的季节——春天,利用幼儿喜爱的春雨来开展活动,充分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活动中老师设计了大雨小雨歌,简单而有趣。幼儿在学唱歌曲时,老师设计的练习方式非常巧妙,如“小雨落到你身上的什么地方?拍一拍。”幼儿可根据自己的想法开心地边拍边唱,各种有趣的形式让幼儿掌握了大雨小雨的节奏及唱法,为后面的合唱做好充分的准备。在练习二声部合唱时,为了避免反复的练习给孩子带来枯燥感觉,老师先巧妙引入了乐器,鼓励幼儿用乐器来演奏大雨和小雨,乐器演奏一直是深受幼儿喜爱的形式。因此,乐器演奏既活跃了气氛,又达到巩固练习的目的,还让幼儿尝到合作带来的快乐。在此基础上,让幼儿练习二声部合唱,水到自然渠成,幼儿很快就获得了成功。整个活动没有教的痕迹,幼儿学得轻松,在自主的游戏中达到活动目标。

小议倾听与歌唱活动 篇4

关键词:幼儿,歌唱活动,倾听

孩子们升到大班了, 歌唱活动对他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事。开学没几天我就发现, 常常是我弹我的琴孩子们唱自己的歌, 有时声音响得盖过琴声, 有时低得听不清在唱什么。当我问:“你们觉得大家唱得怎么样?”时, 有的说好, 有的说不好, 再问为什么, 没人答得上来。马克思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 最美的音乐也是毫无意义的。”那么幼儿教师怎样使幼儿有一双“音乐耳朵”呢?实践证明, “倾听”是培养幼儿“音乐耳朵”的必要前提。这里所说的“倾听”与一般的“听”是不同的, “倾听”是特别“留意的听”, 是一种有意识的听觉心理活动过程, 它不但要有注意的参加, 而且要有感情的参与。幼儿通过全身心的感受、体会, 能够积极调动起内心情感, 增强对音乐的鉴赏能力、辨别能力, 提高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一般“听”, 人人都会, 而“倾听”则是一种能力, 真正学会“倾听”声音还是要靠成人有意识的引导, 需要通过多种实践活动逐步形成。

一、学会安静倾听

每当我让孩子第一次听歌曲时, 许多孩子就跟着磁带或者老师哼唱起来, 结果是教室里嗡嗡声不断, 问都听到什么除了说清歌曲名称外, 其它的都说不清。于是我要求幼儿在老师范唱或听磁带中的范唱时, 小嘴巴都不能发出声音。但效果并不明显, 有不少孩子已养成边听边唱的习惯, 怎么办?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 无论唱歌、器乐、音乐欣赏、音乐游戏、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 都离不开幼儿听觉感受能力。“听”是幼儿进行音乐活动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前提。幼儿期是听觉最敏锐的时期, 幼儿教师可根据幼儿的特点及生长发育规律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幼儿对身边的各种声音进行辨别, 丰富他们对各种声音的感性经验。我借用一个从网上看到的游戏“听听是什么声音”, 请幼儿合上眼睛, 听听是什么声音。然后我先是抖动纸, 接着又快速地把纸团起, 最后把纸撕成一条条。孩子们睁开眼睛, 迅速地说出听到了抖纸、团纸、撕纸的声音。要利用偶发的事件训练幼儿倾听能力。一天大家吃过饭, 正自由活动, 教室里很热闹, 这时突然一位幼儿大声说“下大雨了”, 马上有幼儿反对说“不对是小雨。”接下来的情况就糟了, 幼儿分为两派争吵“是”还是“不是”。我大声说:“停, 大家静下来听一听不就清楚了?”结果很快达成一致是下大雨了。看来要培养他们安静倾听的习惯还要花更多的心思。

要引导幼儿在自然条件下倾听, 包括自然界的声音和日常生活中的声音。自然界的声音:风声、雨声、雷声, 引导幼儿倾听风吹树叶摇动的声音、树枝上鸟叫的声音、小蜜蜂采蜜时的嗡嗡声等。日常生活中的声音:走路时鞋磨擦地板发出的声音、白板笔在白板上写字发出的摩擦声、跳绳的声音、铅笔写字的声音、小朋友吃饭的声音、碗和勺相碰发出的声音, 等等。在倾听时我都要求幼儿闭上眼睛定下心来仔细听, 渐渐地孩子们知道如何安静倾听了。如果我们注意培养幼儿对周围生活中各种声音的敏锐感觉和细致的辨别能力, 将会对他们感受、表现音乐大有好处。在幼儿有了倾听的经验后, 再运用艺术手法来表现比较抽象的音乐作品时, 就会有所帮助。听音乐后, 孩子会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欣赏音乐后的体验、感受, 而不是生硬背诵老师教授的音乐术语。

二、培养边听音乐边歌唱的习惯

孩子们天生就爱模仿, 歌声一响起他们就会唱起来跳起来, 有时一兴起就只顾自己唱, 音乐在哪就不管了, 因此, 常常会发生孩子们唱完了, 音乐还没完或者音乐放完了孩子们还没唱完。我每次都提醒他们注意跟着音乐唱, 可孩子们唱着唱着就会跑调或抢拍, 有时还会喊叫。我问幼儿:“你们唱完了, 发觉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吗?”孩子们一脸茫然地望着我, 我告诉孩子们唱跑调了, 可他们似乎不太明白。于是我找了个机会把幼儿清唱的歌曲录下来, 放给他们一听, 他们大笑, 这才明白自己唱的真跑调了。我提出要求在自己歌唱时, 除了听到自己的歌声外, 还要能听到音乐声, 跟着音乐的曲调和节奏走, 在有休止、重音、跳音等关键处学会看指挥或看图谱。在孩子们掌握方法后, 再次录音, 孩子们都高兴的说不跑调了。通过失败与成功孩子们对歌唱活动的自我评价水平也有了提高, 知道一首歌曲唱得好与不好, 不仅要会唱歌词, 而且要唱准调, 更要合节奏节拍。

三、在对比中提升幼儿倾听能力

在运用视觉观察时, 若有对比更容易看出异同, 倾听声音可以说是听觉上的观察, 与视觉一样, 若能进行比较, 那么音乐作品特点性质也就更能明显感受到。如在一次音乐欣赏活动中, 我选了一首《好汉歌》给幼儿听, 听时孩子们个个很振奋, 当问他们听了有什么感受时, 只有一位幼儿说:“我想练武功”, 我回应孩子说“对, 这就是有力”。其实别的孩子在倾听音乐时就有不少身体动作和丰富的面部表情, 但他们不知道用什么语言表达, 对于大班的幼儿当他们感受到音乐的某一特点时, 需要教师适时归纳总结, 以引导他们提高表达能力。在幼儿感受到歌曲铿锵激昂的风格, 体验和表现好汉的英雄气概之后, 我又找出一首摇篮曲让他们听, 让他们比较这两首歌曲的不同之处。孩子们一下子说出很多, 有的说:“听了想安静下来。”有的说:“这首歌听起来轻轻的, 慢慢的。”还有的说:“睡觉时唱这首歌好。”通过鲜明的对比, 孩子明确要听什么, 慢慢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不同音乐的感受。此外还可以录下生活中的各种噪声与音乐进行对比, 让幼儿在安静的环境中仔细聆听, 体会什么是鸦雀无声, 再让幼儿身处人声噪杂的环境中感觉一下。

四、还可以借助多种辅助手段引导幼儿倾听

心理学家指出:“人在认识过程中开放的感觉越多越丰富, 理解也就更全面、更深刻。”因此, 在听的前提下, 充分调动视觉、动作等感觉通道, 会使幼儿更强烈地感受到倾听的快乐。如欣赏音乐作品《快乐理发师》, 先给幼儿观赏表现音乐作品内容的视频, 然后请幼儿扮演理发师, 一边倾听音乐一边表演, 这样就将听与身体动作结合在一起了, 同时增强幼儿对音乐作品优美欢快主题的理解、感受, 让幼儿在听听、说说、做做中提高音乐的表现力和感受能力。

教师要注重自身音乐素质的提高。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主体是人:教师和幼儿, 但若教师用不正确的、不完美的音乐去教孩子, 对孩子的发展是十分有害的。教师对音乐的驾驭能力应是多方位的, 它是促进音乐教学的关键。为了促进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的发展, 教师应努力提高音乐技能与对音乐教育活动的驾驭能力, 这对促进音乐教学有显著的作用。只有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切实提高自身的音乐素质, 才能促进幼儿歌唱水平的发展。

总之, 音乐不像图画那样形象易懂, 需要人去感受、体会, 从音高、音色、节奏旋律等方面去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情绪、内容, 因而无论在唱歌、音乐游戏、打击乐等各种活动中, 具备倾听能力都是参与的重要前提。教师要充分把握机会, 提高幼儿的倾听能力, 使幼儿都有一双“音乐的耳朵”, 增强幼儿对音乐美的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大班歌唱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经过认字、图片、动作方式熟悉歌词,并初步学会歌曲。

2.培养幼儿大胆歌唱,并对音乐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

3.借助歌曲,让幼儿了解社会信息。

4.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欢乐。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活动准备:

歌曲的歌词、与歌词相匹的图片、多媒体课件、通行证。

活动过程:

一、经过多媒体让幼儿有兴趣参加歌曲活动。

前段时间电视一向播放女生歌曲比赛,你们明白是什么节目吗?(超级女生)今日我们把她们请到我们这了,我们一齐来看看。打开多媒体。(李宇春、周笔畅、张亮颖)她们分别获得了冠亚季军,成为了大明显。你们想不想也成为明星呢?(想)那从此刻起我们就要锻炼自我了。她们在参加比赛之前都要学会超级女生主题歌《想唱就唱》。今日我们一齐也来学习。

二、学习歌曲《想唱就唱》

1、教师先出示歌词,教师指着歌词把歌曲唱一遍。

2、幼儿跟着教师轻轻着唱。

3、一齐看歌词,把歌曲中认识的歌词找出来,然后我们一齐把歌词念一遍。

4、再随音乐伴奏一齐唱歌曲。

5、在唱的过程中有些幼儿对歌词还是不太认识记得,我们除了去看一些认识的歌词外,还能够用什么方法更好唱出歌曲?(图片、动作)

6、出示图片与歌词一一对应,幼儿经过看图片来理解歌词。经过图片来随音乐一齐歌唱。

7、让幼儿为每一句歌词编上动作。经过动作来理解歌词。经过动作来随音乐一齐歌唱。

8、幼儿能够用认字、图片、动作任选一种,适合自我方法来演唱。

三、幼儿大胆唱教师听、争取也能够勇敢地唱,拿到通行证。

今日我们唱的这首歌曲原唱者是张含韵姐姐唱的(打开多媒体,)我们想不想与张含韵姐姐一齐唱,我们比一比谁唱的好。打开多媒体音乐张含韵想唱就唱。

幼儿歌唱活动中图谱的运用 篇6

一、谨慎运用图谱,增强幼儿对歌词的记忆能力

幼儿园歌曲的种类十分繁多,从歌词内容上分有叙事式如《迷路的小花鸭》《小蚂蚁避雨》等;有答问式的如《你看我像什么?》《数数歌》等;有绕口令式的如《数一数》;有猜谜式的如《不倒翁》《动物猜谜歌》;有游戏式的如《小老鼠打电话》《青蛙捉迷藏》《剪拳布》等。但并不是所有的歌曲都适合使用图谱。如小班的《不倒翁》“说你呆,你不呆,胡子一把,样子像小孩。说你呆,你不呆,推你倒下,你又站起来。”这首歌曲旋律十分的活泼,歌词具体形象,词汇朗朗上口,但是如果以图谱的形式组织反而显得更为抽象,因此此类歌曲使用实物或猜谜的形式组织教学较为合理。另外如歌曲《泡泡不见了》《猫捉老鼠》《小老鼠上灯台》等游戏性较强的歌曲,直接用边游戏边唱的形式组织效果较好。而歌曲《修鞋匠》是一首西洋曲风的歌曲,旋律欢快活泼,歌词的叙事性较强,比较完整,具有较强的画面感。“泰迪看到一个修鞋匠,手里拿着锤子‘叮叮梆。你来,听一听……‘叮叮叮梆梆‘叮叮叮梆梆,咦!鞋子修好了,它修的鞋子真叫棒!”这样的歌词配合使用形象的图谱进行辅助性的教学,不仅让孩子完整地根据事件发展顺序有效地记忆了歌词,还较大地激发了幼儿表演的欲望。此类歌曲还有如《三只猴子》《粉刷匠》《脚丫》《买菜》《小猪睡觉》等。

二、科学设计图谱,提高幼儿对歌曲的理解能力

歌唱活动中教师如过于注重形式上的图画,则忽视了歌曲的内容、旋律、节奏等进行因素。因此在设计图谱时,不仅要考虑到图画的视觉美,还要注意结合歌曲本身的内容与特点、曲风等科学设计图谱,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

例如在第一次设计《修鞋匠》图谱时,我根据每个小节设计一张单一的图谱进行展示,最后出现了“满眼尽是画”的视觉负重感,听者看得眼花缭乱。经过二、三次课研进行调整,图片从原来零散的24幅精减到10幅,画面也进行了整合,不再以单一的个体形象出现,设计成了主题式的连环画形式。由于每张图片简单地概括了歌词内容,不仅帮助幼儿记忆歌词,还激发了幼儿对后续事件进行积极的联想,如“咦!鞋子修好了。他修的鞋子真正叫棒!”此外,在这首歌曲有两小节留白部分是说词(1.“你来,仔细听一听……”2.“咦,鞋子修好了!”)。为了引起幼儿注意,让其区分到说与唱的不同,在图谱设计时特意以两张白纸代替,教师第一次范唱后提问: “这两个小节有什么不一样?刚才是怎么唱的?”“请把这部分的歌词画出来?”从而引导幼儿回忆这两小节的说词并进行自创作画面。这样不仅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也让幼儿掌握歌与画结合的技能,在活动中许多孩子对这个环节特别感兴趣。虽然有的孩子只是画了一个耳朵、一双鞋子或是一个大挴指,但每个形象都是幼儿内心对歌曲最真实的理解与表现。而这种让幼儿自画的形式在许多歌曲中也可加以运用,如一问一答式的歌曲《小雨点跳舞》《大野狼》等。在这首歌曲中,另一个特点是将十六分音符的知识点也设计在图谱之中,在歌曲的第一句中有两个小节出现了十六分音符的唱法,因此在设计时就将其标志性符号“=”画在图谱之中,以“火车轨道”形象地引导幼儿感受较快的演唱速度。设计图谱时还要注意的是画面要重点突出,形象具体简单,不要过于烦琐杂乱,否则无法让幼儿将注意力集中于主体画面上,干扰了歌词记忆。

三、适时出示图谱,保证幼儿完整地感受歌曲

图谱在组织歌唱活动中出示的时机较为灵活,有时先出示图谱引导幼儿观察讲述故事内容从而提炼歌词;有时教师边唱边出示图谱引导幼儿记忆歌词;有时范唱一次后提问,根据幼儿的回答逐一出示图谱;还有的创编类歌曲只将幼儿创编部分的歌词图谱进行展示即可。何时使用图谱主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而定,这样不仅能有效记忆歌词,同时也让教师准确把握歌曲的重难点,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进行突破。在《修鞋匠》歌唱活动中,由于教学对象的个性及能力的不同,在图谱出示的时机与方式上我也作了灵活的调整。第一次施教的对象是演唱水平及阅读感知能力较好的幼儿,因此以图谱“修鞋匠”入手提问引导幼儿阐述其工作性质(作用、工具、工作情境等),并根据幼儿的回答将歌词一一引出。这样不仅锻炼了幼儿语言表达概括能力,同时还拓展了幼儿的逻辑思维。二次教研时,幼儿演唱水平较弱,我就边讲故事边出示图谱,或以有节奏的儿歌诵读形式逐一展示,使孩子对歌词记忆十分深刻,而且对于十六分音符的演唱技能也掌握较好。这样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也体现教学手段因材施教的灵活性。

四、巧妙摆放图谱,加强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歌唱活动中图谱按歌词的先后进行有序摆放,在摆放时一定要巧妙摆放图谱从而辅助教学,提高幼儿活动的积极性,有效地突破歌曲重难点。如排比式的歌词尽可能排成对称两行的摆放,如《五只猴子》《在农场》等;提问式歌曲以一问多答形式摆放,如《公鸡的鼻子哪儿去了》等(即问题是一张图谱,而应答的歌词则是一行多层次的摆放);意境丰富,抽象的歌曲以主题画或背景画的形式展示摆放就更为合理,如《小鱼的梦》,其歌词“鱼儿鱼儿玩了一天,池塘妈妈怀里睡。天上星星,星星落下来,为它盖条珍珠被。唔……唔……风儿唱着摇篮曲。鱼儿梦中,梦中看见了,妈妈在亲它的嘴。”歌曲意境优美,但是表达的情境较为抽象。因此以一张海底世界为背景图谱,再将其个体形象(鱼、池塘妈妈、星星、珍珠被、风等)一一展示于背景图之中,这样就很好地使词与情相融,有助于幼儿对歌曲旋律美及意境美的完整感受。而叙事性的歌曲则按其歌词先后摆放即可。对于歌曲中一些特殊的句子,用灵活的摆放形式会取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歌曲《修鞋匠》就按歌词的先后顺序摆放图谱,歌词中有一个特点就是反复出现了声效词“叮叮叮梆梆”,特别是在第三句中出现了四小节,它们分别从“ⅰⅰⅰ—7 7”到“5 5 5—2 2”,自高而低以每小节降1个音高完成了近一个八度的跨度。因此在摆放时,就灵活地将四张图谱分别按从高到低渐低的规律进行梯形摆放,无形中就暗示幼儿演唱时其音高是从高到低有规律性,再配合上组织时教师肢体动作的引导提示,就能很好地辅助幼儿唱准相应的音。

总之,在歌唱活动中图谱运用较为多样化,作为引导者要注意其合理化地运用,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促进幼儿对歌曲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大胆地表现个性情感。

谈幼儿歌唱活动的指导 篇7

不同的歌唱形式可以表达出歌曲不同的演唱效果。幼儿歌唱活动中可以根据歌唱者的人数及合作、表演方式的不同, 将歌唱的形式分为以下几种:

(一) 独唱:一个人单独歌唱或独自歌唱。

(二) 齐唱:是指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整齐地同唱一首歌曲。它是幼儿园集体歌唱活动的一种最主要形式。

(三) 接唱:是指将一首歌曲分为几个乐句, 由幼儿分组轮流一句句接唱。

(四) 对唱:是指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之间以问答方式, 各自唱歌曲中的问句和答句。

(五) 领唱、齐唱:是指由一个人或几个人唱歌曲中较主要的部分, 集体唱歌曲中的配合部分。

(六) 轮唱:是指两个声部按一定间隙先后开始唱同一首歌曲。

(七) 合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声部相配合的集体演唱形式。

二、歌唱教学的基本方法

(一) 学唱新歌

1. 从歌词入手

有些歌曲相对来说, 歌词比较长, 内容较为丰富, 带有一定的叙事性或抒情性, 用词比较考究, 文学性较强。这类歌曲通常可以先从歌词入手, 让幼儿反复熟悉和体会歌词的内容及意境, 帮助幼儿理解歌曲内容, 这样歌曲的难点就迎刃而解了。如《小青蛙你唱吧》《毕业歌》《小篱笆》等。

教师可以根据歌曲的内容及其内在逻辑, 向幼儿介绍歌词, 如《小青蛙你唱吧》:“这是一首关于小青蛙的歌曲。小朋友们知道小青蛙喜欢住在什么地方吗?它喜欢穿什么样的衣服?它是怎么叫的?它还有什么本领?我们要怎样对待它?……”通过这样的方式把歌词内容自然地串起来, 并且在学习中有意识地强调和引起幼儿注意, 如“炎热的”“绿色的”“可爱的”等需要掌握的词汇。

2. 节奏导入

有些歌曲节奏鲜明, 内容紧凑, 词曲结合朗朗上口, 可采用节奏导入的方法, 先让幼儿熟悉掌握歌曲节奏, 再按节奏学习歌词, 而后学会演唱完整歌曲。例如:《小红马》《学做解放军》等, 可先通过拍手的方法让幼儿学习歌曲节奏。在熟练掌握节奏的基础上, 学会有节奏地、富有韵律感地朗读歌词, 然后再学习旋律和演唱全曲。

3. 旋律先行

有些歌曲的旋律简单、流畅, 词曲结构自然, 易于上口, 则可先采用旋律先行的方法, 先教旋律, 由易到难, 掌握全曲。例如:《迎春花》《山谷回音真好听》等。

4. 分句教唱法

分句教唱法是典型的传统教唱歌曲的方法。它的好处在于一句一句地分解教唱, 能够帮助幼儿领会歌曲的乐句结构, 便于幼儿掌握呼吸、换气, 便于幼儿模仿。但它的缺点是使得整首歌曲被分解开来, 影响了整体思想感情的完整表达。一句一句跟唱, 难以激发幼儿的积极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

5. 整体教唱法

整体教唱法是指幼儿跟随教师完整地从头至尾地重复练习歌曲。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与结构短小、内容紧凑、形象鲜明、相对单一的歌曲。用这种方法教唱新歌, 可保全整首歌曲的意义、情绪、形象的完整性。在学唱过程中又可引起幼儿相对的情感体验。因为是整首跟唱, 幼儿必须自己动脑筋去记忆、去想、去再现, 一句唱完了, 接着就要唱下一句, 这样会使幼儿的记忆、思维、想像等心理活动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之中, 从而使幼儿能够主动的态度去学唱新歌。

(二) 复习歌曲

复习能使幼儿的演唱更加生动、富有表情, 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是幼儿学习、掌握、巩固、提高演唱水平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复习应在愉快、有兴趣的情境下复习, 避免单调的重复练习。复习时要增加新要求, 以提高歌唱的质量。复习歌曲的组织形式有;

(1) 全体唱—在大家一起唱的过程中, 对于还不太熟练的歌曲, 幼儿之间可以互相提醒, 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大家就会唱了;而对于大家已经能够熟练演唱的歌曲, 齐唱能够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 提高唱歌的兴趣。

(2) 部分幼儿唱——可利用小组或按性别来分组进行, 指定几名幼儿来唱。部分唱便于教师能及时发现幼儿唱歌中出现的问题, 帮助他们纠正错误。

(3) 单独唱——独自一人大胆地在别人面前唱歌, 这种能力是需要培养的。教师应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条件, 使每个幼儿都有单独演唱的机会。

复习的方法有:边唱边舞、佩戴标志唱、游戏方式唱、增加打击乐器唱等。

(三) 创造性的幼儿合唱活动

幼儿园歌唱活动的组织, 目的并不仅仅在于教幼儿会唱一定数量的歌曲, 更重要的是强调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心智的满足, 在发掘音乐潜能中让幼儿释放能量、发展能力。树立重过程不重结果的观念, 营造自由创造的氛围, 注重自我表达和表现, 接纳每个幼儿不同的、多元的、可变的、有相当自由度的创造。让幼儿通过自己情真意切、优美动听的演唱, 发自内心地喜爱歌唱, 体会歌唱的美好, 并能使幼儿的情绪感机身心在歌唱中得到激法和培养。创造性的歌唱活动要避免单调重复的复习, 要运用有趣的、灵活多样的方式, 加深幼儿对歌曲形象、内容的理解, 从而使幼儿能够有创意地表现自己对歌曲的体验、理解和看法。

摘要:歌唱是人类表达、交流思想感情的最自然的方式之一, 也是幼儿表达自己思想的一种方法。对幼儿来说, 歌唱既是童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又是幼儿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一种艺术形式。歌唱不仅给幼儿带来欢乐, 还潜移默化地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完善品格。因此, 歌唱是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的一个基本活动。

论心理活动对歌唱的影响 篇8

一、对高音的控制主要依赖于个人音准的心理感受

个别学生害怕唱高音, 但当他没有意识到所唱的音高是平时自己所恐惧的高音时, 就会较自然地唱出。可一旦是教师告诉他这个音的实际高度后, 再让他唱一遍, 往往就唱不好甚至不敢唱了, 以至于发出的声音听起来很白, 或者是直接卡在嗓子眼里, 发不出来。教师如果启发学生唱歌不要害怕, 要敢唱、喜欢唱, 就像玩一样唱, 学生就会意识到“玩”是用不着紧张害怕的, 思想上也就没有什么负担了。于是他们会把“怕”字当头变成“敢”字当头, 有了胆量和勇气, 就会比较容易找到感觉歌唱。沈湘教授说过这样的话:“感觉高音不高”, “唱高音不是力气活, 而是心理劲”, “到了高音区要兴奋打开腔体有一种振奋感”, 指的正是心理活动的巨大作用。意志的力量要大, 生理的力量要小, 换句话说, 就是精神的力量要积极、紧张, 肌肉的力量要协调、松弛。其次沈湘教授在解决恐惧高音的心理障碍时, 常常提醒这样一句话:“唱高音之前要相信唱法, 相信位置, 而不是相信自己去蛮干, 能不能唱好高音, 关键是前面的那个音能不能唱好。在高音之前的那个音就要在思想上做好准备, 心理非常安静, 嗓子周围很放松, 就在唱高音的一刹那, 施展你的高音技巧, 毫不犹豫地把它唱出来, 这样的话, 唱高音不仅不害怕, 而且有把握了。”沈先生在这里特别强调的是科学方法, 教导学生用理智与科学去挑战盲目与恐惧。

二、换声点也是歌唱心理问题的一个表现

当你从低音往上唱时, 唱到一定的地方, 就会感到困难, 容易卡壳, 这就是到了换声区了,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换声点, 它是真声与假声转换的一个音区。有的老师总是反复地强调, 譬如:“这个音区就是你的换声点, 唱好它是很难的”;“只有换声点唱好了, 你的高音才会唱好”等等。这样的话语都会给学生的心理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 使学生过分地重视换声区, 总是心存顾虑, 使得其害怕这个音区, 造成的歌唱呼吸紧张, 肌肉群紧张, 声音不通畅等诸多不足。在这个地方, 希望老师不要过分地提醒学生, 过分地注重这个地方, 必须注意培养正确、稳定、平和的心理状态, 这样才能克服由于异常心理造成的歌唱呼吸紧张、声音不通畅等诸多不足, 逐渐走上健康的歌唱道路。

三、怯场

一些初登歌坛者, 在台下唱得不错, 一上台就大打折扣, 紧张得不能自制, 这也就是通常所指的“怯场”。比如心跳加速、身体僵硬、两腿打颤、气息上浮等症状都是怯场的一些表现。如果出现这种现象, 演唱者可以试着用几次均匀的深呼吸来减轻紧张的状态, 以此来增加轻松感, 或者可以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没问题, 我一定能行”, 摒弃消极的态度。大凡优秀的歌唱者都是在反复不断的舞台实践中锻炼成长起来的, 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改善自己的心理状态, 消除心理障碍, 实现自我调节。随着舞台经验的不断积累和表演技巧与艺术修养的不断提高, 歌唱者越来越对自己充满信心, 越是充满信心, 演唱也就越成功。艺术界流传这样一句老话:“艺高胆大, 胆大艺高。”这是治疗“怯场”心病的良方。心理对于歌唱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歌唱者要告诉自己要自信, 不能胆怯, 不能软弱无力, 要相信自己是真正的歌唱家。因而, 心理素质的锻炼与歌唱技巧的训练同等重要, 二者缺一不可。这样才能尽可能正确、规范、完美地去表现声乐艺术。歌唱者就是在大量的巩固训练与反复的歌唱实践中, 通过记忆、联想, 以及触类旁通的积累, 丰富提高自身的技艺水平。

歌唱者在学习过程中要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 不断利用情感的激励机制建立百折不挠的意志, 建立健康良好的心理机制, 通过正确的心理调控, 逐步掌握歌唱发声的科学方法, 从而迈向成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徐行效, 《声乐心理学》

[2].王唯, 《声乐初学者的生理与心理关系》

[3].罗小平、黄虹, 《音乐心理学》

歌唱活动中的师生互动与共赏 篇9

一、感受音乐,师生共赏

感受音乐是歌唱活动的基础, 只有让孩子们充分感受歌曲的旋律、节奏、曲调风格后,一首歌曲才会给孩子留下最初完整的印象,为第二步学唱歌词做准备,在此阶段,师生互动体现为:

1.宽 松 、愉悦的氛围中 ,师生共同接触音乐 。

教师要注重“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学生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所以在孩子们第一次聆听新歌、音乐时,教师的角色应定位于“推荐者”和“参与者”,更多地关注孩子们对音乐的第一印象。“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你听到音乐像什么? ”老师的开放式提问创造了轻松的师生互动氛围, 激发了学生参与互动的动机此时,学生无定势的回答无疑推动了互动进行。同时,同伴之间分享经验,使听赏活动不再单调、枯燥。在不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音乐的整体印象、初步风格印刻在孩子们的记忆中。

2.多种通道参与下 ,师生共同感受音乐 。

老师应扮演欣赏者,为学生提供大胆展示、大胆表达的机会。“你会给音乐伴奏吗? ”在听觉的参与下,拍手或拍打乐器的触觉加入进来。“你能跟着音乐舞蹈吗? ”动觉参与,身体的各部位都兴奋起来。孩子们各具个性的表演虽然稚拙,却那么可爱,特别是沉醉于自己表现的那种自信更是难得。在师生互动中,孩子们在老师的赞许、支持下,更大胆自如,对音乐的感受越来越深刻,而老师常常被孩子的本真表现感染。

二、理解歌词,经验共享

在学唱歌曲的活动中,理解、记忆歌词是重要的环节,理解是否到位,影响记忆是否正确。每个人都有过记忆错误带来的可笑体验,因此,怎样引导孩子、激发孩子学习记忆歌词的兴趣是师生互动的主要内容。

1.在情境中理解歌词意义 。

老师擅长于创设与歌词内容相匹配的情境,或以生活展示,或以实物演示,或以图画再现,或以表演体会,或以语言描绘,把歌词内容恰当地、鲜明地展现给孩子。此时师生互动表现为教师进行深入有效的引导,把学习探讨的球抛给孩子。孩子在老师搭起的学习支架上接受理解,把自身经验融入其中在孩子的最近发展区中达到理解歌词的目的。如在一年级上册的教材《动物说话》这一课中,我创设一个动物园的情境,让孩子们在动物园扮演各种小动物,模仿它们的动作和叫声。我也参与其中,扮演的是动物之王“老虎”的形象,小动物们在我的带领下边听音乐边游戏边学习。这样很快孩子们不仅学唱了歌曲,而且创编了歌词,充实丰富了歌曲。

2.用形象有趣的方法记忆歌词 。

在配词歌唱中,激发孩子自主探究、主动记忆歌词,是提高学习效率、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歌词? 请介绍给大家”。此时,教师要以平等学习者的身份用平行互动模式让孩子畅所欲言,并及时关注、发现有价值的好办法,用采纳展现的形式在小组中尝试使用,如简笔画帮助记忆、动作表演帮助记忆等。孩子们在活动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形象生动、多样有趣的记忆方法。

三、表现歌曲,乐趣共享

歌唱活动的最终目标除了正确再现歌曲外, 更应让孩子们创造性歌唱,提高表现能力。因此在表现歌曲环节,应有丰富的内容,让学生实现宣泄情感、张扬个性、与同伴默契配合体验歌唱快乐等目标。

1.启发运用多种手段表现歌曲 。

同样一首歌,经不同人表现,展现多彩的个性特征,会取得不同的效果。孩子们在基本会演唱歌曲后,“你能把歌儿唱得更好听、更好玩吗? ”老师作为支持者,提供一个平台,让孩子们随心所欲地表演。于是节奏的快慢、声音的高低、音符的跳跃等,都会让歌儿跟随孩子一起变得多姿多彩,在表现中获得肯定、增强自信。如一年级上册的《娃哈哈》这首歌旋律轻快,孩子们对它耳熟能详,很快就会唱。怎样把这首歌曲唱得更好听呢? 我和孩子们共同商讨,孩子们纷纷发表意见:可以用手鼓进行伴奏,于是第一遍我打手鼓孩子们演唱,第二遍女学生打手鼓,男学生演唱,后面再交换等,还可以边跳边唱,于是我带领孩子们看新疆舞的视频, 让孩子们自己为歌曲创编动作。我再和孩子们一起美化动作,课堂上还借来新疆特有的民族服饰,让孩子们穿上美丽的服饰进行歌曲表演。孩子们非常感兴趣,很快完美表现这首作品。

2.在合作表演中体验快乐 。

除了富有个性的演唱外, 歌唱活动还是同伴之间合作配合的有效手段。不同演唱形式让孩子担当不同角色,在领唱中锻炼胆量,在齐唱时感受和谐,在表演中学习默契。此时的教师是表演的一分子,或出主意、提建议或听从安排担当角色,师生双方共同成为互动的发起者,情感的交流借助歌唱的表演更自然、更充分,体验表演和互动的快乐。如在《你早》 这首作品中 , 在丰富歌唱形式这个环节中 , 我首先将小朋友分成三组:第一组小朋友扮演公鸡,第二组小朋友扮演小闹钟,第三组小朋友则扮演歌曲中的小朋友,我则扮演歌曲中的老师角色。大家随着歌曲的旋律一一出场。第一句是喔喔啼的大公鸡,第二句是丁零零的闹钟,第三句是容光焕发的小朋友,最后一句是笑呵呵的老师。在美妙的音乐声中 ,我们随着 歌词的情 境合作表 演 ,真正体会 在学中玩 ,在玩中学。

浅析软腭在歌唱中的活动和作用 篇10

著名的口腔医生胡森.马肯博士在谈到软腭的时候说;软腭与舌头都是说话的主要器官, 只是软腭更为重要。他是发出所有语音最基本的旗杆, 一个人的软腭如果有了缺陷, 母音或者还可以发得出来, 但是共鸣作用必定会受到损失, 这在平常说话中是不容易被发现的, 但是在歌唱中由于音高不能作任何程度的准确移动, 除了在共鸣作用的损失之外, 由于上腭的裂痕阻扰了声音的反射, 结果就会破坏他的自然音调。胡森.马肯博士还说, 软腭在发声是的机能是帮助对声带活动的控制和调节某些重要共鸣器官的形状与大小的。

在歌唱时, 由于各种共鸣腔内的共鸣效果各有特色, 可以唱出各种不同音色的歌声来, 所以说, 音色是表现歌曲思想感情的主要技巧。掌握各种音色变化的能力显得尤其重要。所以在歌唱发声中, 要想巧妙的运用好各种共鸣的比例, 并按照各声区的要求进行调整, 从而唱出动听的音色是很微妙的事情, 可以说差毫厘也就差千里。由于共鸣腔的范围很小, 只要轻微一动, 发出的音色立即就产生变化, 因而在调节共鸣侧重时, 必须注意掌握分寸感。这就要说到软腭在发音时的重要作用:从生理结构上看, 鼻咽腔的上部是颅骨, 下部是软腭, 由鼻腔和鼻咽腔组成共鸣空间, 体积大, 共鸣振动在鼻腔内而产生, 是由无气息的固定空间形成共振的。由于共鸣的使用能够扩大音响效果, 同时还可以美化声音。我们应充分利用人体构造的共鸣腔, 努力控制歌唱发声, 逐步训练形成空间立体感的音响。要想获得良好的鼻腔共鸣, 除了其他的技术 (如打开并控制颌关节) 之外, 在软腭的运用上还需要注意:软腭是鼻咽腔的底, 形成了穹形, 有利于用咽壁对声音推送。通过软腭在发声中合理位置的运用, 促使鼻咽腔形状的变化及音色的变化。

在嗓音训练技术理论中对于软腭在发声中的位置有两种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应该把软腭尽量提高;另一种则反对提起软腭。前一种观点认为人在发音时, 会厌应该充分向上翻卷。会厌向上翻卷程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共鸣音色, 会厌翻卷的程度小, 声音从喉口中通向咽腔传送是就会遇到障碍, 共鸣反射的效果就会差, 容易把声音闷在喉咙里面, 只要会厌能充分翻卷, “门户”完全开放才能为声音的共鸣开通道路, 这才是打开喉咙的真正意义。其争论的焦点在于能否获得集中的音色和高位置的共鸣这两个问题上。过去许多著名的声乐教师都要求他们的学生抬起软腭。在唱歌时, 当声音升高, 一种拱起或太高的软腭动作, 可以帮助声带拉紧去发高音, 以适应和经受特殊的气息压力, 这种绳带的适度拉紧若不配合以拱起或抬高的软腭是不可能的。

也曾有一些声乐工作者和教育者认为提倡极力提起软腭是不太科学的。他们从e等部分母音发声练习入手, 并就此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因为e母音的口腔是半开合状态, 又是音色集中的母音, 通过e母音的练习, 比较容易过渡地找到其他母音的正确舌位与软腭高度.获得集中而不乏高序的声音色彩。研究结果是认为提倡极力提起软腭是不太科学的, 认为歌唱要顺应其自然发声原理, 寻找符合发“音”与发“声”原则的舌位和软腭高度, 找到相对科学的发声方法。

声乐界的泰斗沈湘教授对软口盖的共鸣调节作用的总结是:唱高音时, 软口盖是一种轻微上抬的状态, 只要想着吸的感觉, 软口盖就能自动抬起, 这是一种含蓄的力量, 千万不能抬过了头, 否则声音就会僵。在喉镜下观察到:用吸着唱的感觉发音, 可以看到全部声带的闭合运动状态和会厌翻卷的最佳程度;只用能够向外呼着唱的感觉发音, 由于会厌不能充分翻卷, 所以, 观察全部声带的运动状态就比较困难。

沈湘的对以上理论的具体训练要素 (或感觉) 是:“歌唱者在歌唱发声时, 先用后半扇儿唱的感觉想着后脖颈, 在后颈的位置找咽壁, 好像在这里有个歌唱家的嘴, 从后头想着贴着咽壁吸着唱。这时小舌头轻微、松弛地上抬, 同时喉结下沉, 于是拉开了咽腔上下的空间距离, 喉咙便在“吸气”的感觉中打开了。”

怎样去发展软腭拱起的位置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可以使用哼唱练习, 软腭是鼻咽腔的底, 形成了穹形, 有利于用咽壁对声音推送。通过软腭的运用, 促使鼻咽腔形状的变化及音色的变化。用哼唱练习, 便于使软腭中部产生振动, 扩大鼻咽腔, 同时还能使鼻咽腔下部也打开, 便于使感受到使软腭中部产生振动, 扩大鼻咽腔, 同时还能使鼻咽腔下部也打开的感觉。

哼鸣训练是声乐学习中的一种好方法, 在发展软腭的正确位置的训练中必不可少:他可以使学习声乐的人较快的掌握正确的歌唱状态和位置, 找到正确的气息支点, 获得高位置的声音, 能较好地使喉部肌肉放松, 进而有助于打开喉咙, 克服初学声乐的常见病, “打开喉咙, 稳定喉头”是歌唱基本功训练的前提, 是歌唱者声乐技巧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之一, 同时, 它也直接影响到声音的好坏。“打开喉咙“也就是将喉头稳定在正确的位置上, 口盖积极向上收缩成拱形, 舌根放松, 平放在下牙齿后, 喉头自然向下, 保持叹气的状态, 喉外肌肉不能紧张, 下颌不能僵硬, 下巴要自然放松。另外, 哼鸣练习有助于声音集中, 进而获得良好共鸣。所谓声音集中是指在发声时, 把大部分振动或共鸣集中引向一个特定的部位, 练习时, 找到这个点, 先将双唇微闭, 上下牙稍打开, 闭嘴微笑状, 将咽壁站立, 从胸腔发出结实集中, 穿透力强的闭口音, 在哼唱过程中, 想象着从软口盖小舌处到头顶后上方有一个细小的洞, 让声音穿针引线, 从这个小洞穿过去, 感觉声音集中在鼻腔顶端, 不管音的高低如何变化, 声音的位置始终保持着这样的高度, 歌唱时的位置和哼唱时的位置相同, 它始终保持深呼吸, 气息在腰腹肌有力的控制的支点上稳稳地沉下来, 然后气流向头腔、鼻腔上送, 喉部肌肉放松, 喉头处于下放而不压喉, 挡气发声的状态, 这样得到的声音高亢明亮, 集中统一。

2、可以通过打哈欠的感觉:在打哈欠的时候, 喉结会自然下降, 同时软腭也会自动抬起咽管 (鼻咽腔、口腔、喉腔) 随着打哈欠的动作拉开了上下的距离, 扩张了腔体的空间容积, 使声音和气息的流通大开方便之门。这时, 使喉腔通向咽腔的重要门户----会厌, 以最佳的状态开放。还可以促使发声易于找到头腔共鸣, 有利于发挥高声区的技巧。在歌唱发声时感到前额和脸两颧部分有振动的感觉。发出的声音有假声的特色。同时要注意在高声区演唱时, 鼻咽腔和软腭等处和肌肉的运动不可收缩过分, 使音波没有流动的余地, 影响了泛音音响效果。

如果软口盖调节不当, 在声乐训练和演唱中将造成以下几方面的后果:

1、不能获得好的鼻腔共鸣:因为鼻腔共鸣不是鼻音, 是声波进入鼻腔后经过控制产生的共鸣效果。从生理结构上看, 鼻咽腔的上部是颅骨, 下部是软腭, 由鼻腔和鼻咽腔组成共鸣空间, 体积大, 共鸣振动在鼻腔内而产生, 是由无气息的固定空间形成共振的。比如我们感冒时说话发音都带有鼻音, 那是因为口腔、鼻腔发生了炎症, 应该是扁桃体肿大软腭部位运动受限造成的;在歌唱活动中如果软口盖过于软弱无力, 嗓音就会带有鼻音, 这是不正确的, 因为它影响了头腔共鸣的发挥, 此时发出来的声音的气流在从嘴部传出之前就在鼻后孔获得共鸣。 (要检验只需把鼻孔捏紧, 就可以弄清楚气流从喉头出来后, 究竟是到了鼻后孔还是直接去口腔。) 要纠正这一缺点, 只要把软口盖提高即可------我们做积极兴奋的状态, 适当提起软腭部位, 加强咽部肌肉的紧张度, 使从声带发出的基音通过喉腔、口腔、到达鼻腔, 此时咽部积极参与形成了有效地声音反射, 最后引起额窦、蝶窦的高泛音共鸣;此时的声音是带有立体感的, 就好像立体声音箱所发出的。我们演唱的过程就像高级调音师, 合理而有效的调整好低音共鸣、中音共鸣和高音共鸣, 使自己发出来的声音形成丰满动听的立体声。当然如果是歌曲感情需要, 合理的运用鼻音成为演绎歌曲的一种手段的情况除外。

2、软腭在工作时如果与舌根配合不协调可能会造成喉音的出现:舌根紧挨着会厌, 两者在工作时软腭需处于正确位置以配合舌根的运动, 因为在用贴着咽壁吸着唱的感觉发声时, 为了使会厌充分向上翻卷, 舌根必须保持放松的状态, 否则, 舌根如果用力必然会给予喉头一个向下的压力, 他将会妨碍会厌向上向前的翻卷运动, 这就是歌唱出现喉音的主要原因。

3、在解决换声问题时容易出现问题。要想在歌唱中顺利地渡过换声区, 除了掌握打开喉咙保持横膈膜式呼吸;采用科学的混声方法这些关键性的基础技能之外, 还需要“掩盖”关闭。在掩盖技巧的训练中, 软颚向上提起并绷紧, 把声音引向头腔、鼻咽腔处, 完全进入头腔。可以说获得混声是通向歌唱艺术的基础, 呼吸、掩盖和关闭是解决换声的关键。掩盖是把声音引向头腔, 而关闭则是在头腔把声音集中, 它的主要作用是使母音变窄, 在鼻咽腔中形成声音的着力点。所以声音在从中声区移动至高音区时, 应适度的提起软腭, 因为软腭的提起是唯一能产生高音的通道。从嗓音结构上讲, 不可能会从牙齿后面产生高音, 只有在软腭提起时, 带动后咽壁的拉力、口腔后部形成拱门状态, 才会具备鼻头腔共鸣。这个在鼻咽腔中形成声音的着力点即是声音的共鸣点, 他在共鸣腔体内产生共振。这一着力点的安放彻底解决了中高音破裂和换声问题。从而使声音达到承上启下通畅统一的完美效果。

就声乐而言, 他是在利用人体自身的乐器来演绎音乐, 所以我们的身体就是一件能用不同语言表现音乐的奇妙乐器。我们要做到能正确、科学的发声并利用好嗓音这件乐器来表现音乐, 了解各发声器官的生理结构和发声原理, 掌握各个器官的运动规律、继而获得各器官的协调运动是前提。音质、音色和演唱能力, 都是由呼吸、共鸣腔体等器官协调调节出的不同结果。要做到自如、自然的歌唱, 与演唱者的情绪、心理和其他肌肉、器官积极配合、协调有极大的关系, 如:喉器的位置在哪, 气息怎样运动, 路线如何, 软腭在不同音高时的状态, 舌根、舌头的运动, 下巴如何运动, 怎样张嘴, 我们的身体如何配合等都会影响到声音的好坏。今天这篇小文从分析研究歌唱和声乐训练时软腭的运动入手, 旨在以点带面, 为声乐的研究做出一点小小的总结, 因为虽然每个人的声音特点是不同的, 除有男声、女声、童声, 高音、中音、低音之分外, 还有音色、发音习惯、语言习惯的不同, 但是在发声原理和生理结构上具有共性。因此, 每个人在学习声乐的时候, 建立正确科学的发声体系离不开每一个发声器官的协调运动。

参考文献

邹本初著《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

薛良著《歌唱的艺术》中国文联出版公司4

(苏) 那查连科编著汪启璋译《歌唱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

王潇《论歌唱中喉器的作用》《艺术百家》2007年第3期文章

歌唱活动 篇11

关键词:情感;音域;节奏;游戏

一、问题的提出

唱歌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他们在心情愉悦时常会哼哼唱唱。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对歌唱的作用和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如果首先学习歌唱,将使儿童具有多种音乐能力的准备。小班幼儿在开始阶段参与的活动中表现出很重要的特点是“吸收和感觉”。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往往只是教师自己在歌唱,幼儿更多的是注意地听,积累他们的感觉和经验。歌唱是一门艺术,包括呼吸、发声、咬字等各方面的技巧,教师在组织幼儿唱歌活动时往往会不经意地要求小朋友唱清楚歌词,音调、节奏要唱准等等,让歌唱活动变得机械、单调。幼儿也会对歌唱活动产生焦虑,失去信心和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中提到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小班幼儿由于受发音能力的限制,还不善于表现,幼儿的注意力容易被其他新鲜事物所吸引。我们既要提高幼儿的歌唱能力,又要在具体的歌唱活动中让幼儿有愉快的情感体验,老师作为幼儿学习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在歌唱活动中该如何发挥作用?怎么样提高小班幼儿唱歌技能,让幼儿在歌唱活动中有情感的体验?我带着这些问题开始我的探究历程。

二、歌唱活动对小班幼儿的意义

给小班幼儿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歌唱氛围,引导他们在歌唱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去学习,能在歌唱活动中真正地感受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一)激发小班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小班幼儿能够在哼哼唱唱中发现音乐的存在,在简单的歌曲中调动多种感官去感受音乐,尝试在歌唱活动中运用游戏、动作、表演,去感受节奏、韵律,从而增添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二)提高小班幼儿歌唱的能力

歌唱包括韵律、节奏、音准等音乐元素。小班幼儿喜欢唱歌,但是歌唱水平有限,当幼儿歌唱能力提高的时候,能掌握节奏、唱准音调时他们就能更加从容欢喜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歌曲来唱了。提高幼儿歌唱的自信心,他们才能真正地喜欢上歌唱活动。

(三)满足小班幼儿的情感体验

小班幼儿喜欢听成人唱歌,也会不由自主地跟着动画片里的歌曲旋律去哼唱,虽然有的时候口齿不清楚,但是他们在情绪情感上的发展得到了满足。我们常常会看到小班幼儿在唱自己喜欢的歌曲时,情感很投入。

(四)促进小班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小班幼儿的歌唱活动基本上以游戏、模仿为主,幼儿在学唱过程中,能帮助他们与老师,以及与其他小朋友熟悉和亲热起来。帮助幼儿建立初步的社会交往能力。

三、小班幼儿歌唱活动实施策略

在带小班歌唱活动的这两年时间里,我在实践和学习中累积了一些原始的经验,在一些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真的感觉到歌唱带给幼儿情感上的满足和愉悦。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社会性的发展都有很明显的表现。根据小班幼儿歌唱的特点,我把具体的实施过程分为歌曲的选择、过程的引导和成果的呈现三方面进行实践和探究。

(一)歌曲选择

1.情感方面——生活经验再现的歌曲

小班幼儿一直是以直观形象为主的,学习的投入性和主动性受到情绪的支配。他们对自己看到过的、生活中体验到的内容会很有兴趣。选择贴近幼儿身边生活的歌曲作为歌唱内容,幼儿能轻易体验到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并学会歌曲。小班幼儿的歌曲基本上都是他们生活经验的再现,也是他们情感发展的需要。

小班幼儿歌曲《小娃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再麻烦好妈妈》《亲亲热热在一起》等等都是小班幼儿认知发展和生活经验再现的曲目。如,小班歌曲《亲亲热热在一起》:

情感分析:幼儿每天都接触的亲爱的爸爸和妈妈,当家里只有爸爸和自己的时候,心里总会盼望妈妈快点回来,而当只有妈妈和自己的时候也会记挂爸爸快点回来,家庭成员缺一不可,对幼儿来讲非常贴近他们的生活和情感。“叮咚、叮咚”的敲门声将幼儿的情感记忆一下子呼唤出来了。在有韵律感的念白里,启发幼儿用激动、快乐的情绪来表达期盼的急切心情。这首歌曲让幼儿体验到一家人亲亲热热在一起的幸福感。

活动反思:当老师和幼儿一起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时,幼儿完全沉浸在家的浓浓爱意里,表现自然。在念白时我启发幼儿对妈妈(爸爸)回来时激动的情感,幼儿再一次体验盼望妈妈(爸爸)快回来的急切心理,16分音符的节奏就在幼儿的急切声中体现出来了。活动最后幼儿用家庭中其他成员来替换相应的歌词,满足个别幼儿家庭中有其他成员的情感发展需要,因为这来源于他们的生活。

2.音域方面——音域在b~b1之间的歌曲

适合的音域能帮助小班幼儿唱准音,了解幼儿歌唱音域特点,在选择歌曲和为歌曲定调时应参考幼儿的歌唱音域。将歌曲的调定在幼儿歌唱音区范围内,是对幼儿歌唱学习的一种促进。研究表明,2~3岁孩子的音域是d1~a1,4~5岁孩子的音域是d1~b1。歌唱活动《小小蛋儿把门开》在“幼儿园建构课程”中是这样的:

活动组织:我在组织小朋友唱这首歌曲的时候,他们都很愿意、很喜欢唱。但是在唱到“把门开”的“门”的时候,有个别小朋友的音就有点不太沉得下来,声音就没有那么好听,音准方面在这个地方有些把持不住,整个歌唱环节就显得不是那么流畅通顺了。

活动反思:我之前教唱这首歌曲的曲调也有E调,那时候幼儿唱起歌来比现在轻松。当时我就觉得有可能是调相对低了,因为它的音域在a~a1,也就是最低音在降6,最高音在6,这不太适合小班幼儿音域范围。所以我就将这首歌曲的曲调改成1=bE,升高了一个调以后,我再次尝试让小朋友来唱一唱,结果他们的声音就比之前流畅、好听了。

3.歌词形式方面——易于幼儿记忆和动作表现

小班幼儿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行动。幼儿活动总体上是相辅相成的,无论是说话还是歌唱,常常有动作的相伴。小班幼儿还处在语言学习的早期阶段,以动作来辅助语言的理解和表达是幼儿学习语言的心理需要。如果选择歌词比较适用动作表现,则歌曲更容易被幼儿接受和喜欢。比如,一些节奏明快的歌谣、诗歌,小班幼儿都可以拿来唱一唱。如,歌唱活动《小老鼠上灯台》:

作品分析:《小老鼠上灯台》是一首传统歌谣,幼儿非常喜爱。念起来朗朗上口,我在朗诵时让幼儿配合动作表演更能增加歌谣的趣味性。歌谣本身就包含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等节奏时值。虽然小班幼儿不需要学习这些概念,但是通过语言和动作可以使幼儿体验、感受节拍和不同时值的节奏。在幼儿学会了歌谣以后,我再让幼儿学唱表演歌曲《小老鼠上灯台》。

活动反思:我在组织幼儿歌唱时,激发幼儿用动作来参与音乐活动的愿望,幼儿在歌唱表演的时候,牢牢地把歌词熟记了,通过自己的动作与歌词相结合起来。活动充满了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幼儿边歌唱边用动作表现自己对歌词的理解,可以说幼儿用具体形象的动作完成对歌词的理解,轻松地歌唱,达到了好的歌唱效果。

(二)过程引导

1.从倾听歌曲入手——幼儿熟悉歌曲旋律

从倾听歌曲入手,小班幼儿对歌曲的理解很大程度上要靠倾听。因为小班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和接受能力都很浅显,所以他们喜欢模仿。老师范唱歌曲时的情感、动作、音准都直接影响幼儿的歌唱。小班歌唱活动“听”很重要,他们需要有机会经常听歌曲,但每次时间都不能太长。凡要学唱的歌曲都可以让幼儿多听几遍,让他们有多次重复聆听的机会。如,小班歌曲《小乌龟爬山坡》:

倾听活动设计:分不同时间,让幼儿反复聆听歌曲。

(1)在歌唱活动中听老师歌唱。

(2)作为背景音乐在幼儿休息活动时播放。

(3)观看多媒体《小乌龟上山坡》,欣赏歌曲。

活动反思:在集体教唱活动时,因为歌唱时间短,有个别幼儿没有专注参与歌唱活动,没有学会歌唱。大多数幼儿不能完全记住歌词内容。但是在反复的聆听过程中,他们有了足够的时间去理解歌词、模仿歌曲旋律和节奏。在多次欣赏倾听以后,幼儿自然而然就会歌唱了。

2.从理解歌唱内容入手——幼儿理解歌词

老师在组织歌唱活动时,除了范唱加深幼儿对歌词的理解与记忆,还可以使用思维教育中的图形认知方法。小班幼儿的认知活动是具体形象的,我用绘画或者观看多媒体课件表达音乐形象,可以使幼儿在轻松记住这些图案的同时,理解并学唱一首歌曲。

3.从游戏情境入手——幼儿参与歌唱活动

从游戏情境设计入手,音乐教育的目标之一是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自主探索音乐的奥秘,学习并大胆尝试用个人喜爱的方式来抒发和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小班幼儿学唱的歌曲都可以结合游戏,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参加歌唱活动。

《蚂蚁搬豆》《老母鸡》《小小蛋儿把门开》《蓬蓬头》等适合小班幼儿适合歌唱表演的歌曲,都能通过创设游戏情境边唱边游戏,加深幼儿对歌曲的理解。

(三)成果呈现

1.情感呈现——我爱歌唱

元旦活动:“想唱就唱”——歌唱联欢

在元旦迎新活动中,我们班的孩子在班级里开展了一次“想唱就唱”的歌唱联欢活动。每个幼儿都参与了歌唱活动。把在幼儿园学过的歌曲,家里自己学唱的歌曲都拿来晒一晒、唱一唱。周×小朋友唱了一首《我是解放军》,声情并茂。臧××小朋友唱了《小星星》,悦×唱了一首《小雪花》,还边唱边表演,就连平时不太喜欢自我表现的林××小朋友也唱了一首《小娃娃》……大家最后一起唱了一首中英文版的《新年好》。型秀活动很成功,小朋友们也都非常快乐。

活动反思:这次集体歌唱活动,幼儿储备了很多歌曲,在平时歌唱经验的积累中,幼儿歌唱的自信心也得到了提高。老师平时教唱一些有难度的歌曲,一个学期下来他们无论会唱的、不会唱的,现在都能唱了。幼儿之间相互影响,把歌唱的快乐情绪一直传递下去。平时内向的或者不愿在集体面前歌唱的小朋友,都被这种轻松、愉快的歌唱气氛感染,快乐地加入了歌唱活动。

2.素质呈现——我会歌唱

家长反馈:“唱得不错”——小班欣赏《螃蟹歌》

学期中,好多家长都会询问我,昨天幼儿园是不是教了××歌了?我家孩子回来就哼哼唱唱,是不是这样唱的呀?在得到老师肯定的答复后他们自豪地夸自家孩子“唱得不错”。

活动过程:在欣赏活动《螃蟹歌》中,我把歌曲的多媒体动画播放给幼儿看,配上歌唱,幼儿认真欣赏。我还向他们介绍了这首歌的特殊发音(四川歌谣),里面“哥”念“郭”,“脚”念“绝”,这是很有代表性的地方歌谣,歌词幽默、滑稽,幼儿都被里面的歌词和动画深深吸引。但歌词很多,不容易记忆。我在欣赏活动后,根据幼儿的学习兴趣尝试让幼儿去玩一玩、唱一唱。

活动反思:我们班的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素质,这本身是一次欣赏活动,幼儿在掌握了歌曲旋律、理解了歌词内容后,在兴趣的指引下,居然也能把歌曲唱出来。这充分证明了小班幼儿在歌唱方面,通过多种方法的指引和培养,可以逐渐建立好的音乐素质,哪怕一些难的歌曲作品,也可以让幼儿想唱就唱。

四、研究成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学习是综合的、整体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关注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要注重学习与发展各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全面协调发展,而不要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幼儿在歌唱活动中的发展也与其他教育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一)歌唱活动培养了幼儿良好的品德和爱的情感

歌唱能表达情绪和思想感情,通过歌词旋律与歌词相结合,能促进幼儿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我们教小朋友歌唱《小娃娃》《亲亲热热一家人》《好娃娃》等歌曲,幼儿真实的情感让他们体验到爱的需要,也让幼儿更关心和体贴家人。

(二)歌唱活动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歌唱活动也是节奏感的培养,是通过语言节奏和动作节奏来完成的。有韵律感的童谣、诗歌都是好的歌曲的原型。幼儿在优美的歌唱活动中获得了文学知识,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

(三)歌唱活动提高了幼儿的自控能力、记忆力

在歌唱活动中,老师采用多种形式带领幼儿学唱,他们的注意力得到了锻炼。幼儿总是保持兴趣、有新鲜感、不厌其烦、精力集中,在活动中锻炼了幼儿的自控能力,培养了记忆力。

(四)歌唱活动发展了幼儿的形象思维能力

幼儿的思维能力有一个形成和发展过程,歌唱过程中,老师利用辅助教学资源,让幼儿在看一看、想一想中激发情感、活跃思想,由此促进幼儿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幼儿创造想象的能力。

让幼儿在快乐中歌唱,想唱就唱,在愉快的歌唱活动中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探索音乐,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在轻松的气氛中激发幼儿主动努力,建立歌唱的自信心吧!

参考文献:

[1]许卓娅.学前音乐发展与教育研究[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3).

[2]杨立梅.幼儿音乐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M].北京教育出版社,2012(3).

浅谈在歌唱活动中的重要体现 篇12

情感, 指人们对于客观事物不仅进行认识, 并且对它产生一定的态度和体验, 这种对于事物的态度和体验就是情感。人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与否的反应。一般来说, 能够满足需要的事物就会对它持肯定的态度, 产生爱、满意、愉快等体验, 对于不满足需要的事物就会对它持否定的态度, 产生恨、不满意, 不愉快等体验。在歌曲中表达情感, 就象他们在生活中表达情感一样——欢乐、眼泪、或悲伤, 对于真正致力诠释歌曲的艺术家来说, 歌唱任何时候都是重要的。而不仅仅是沉迷其中或被遗忘的娱乐。

一、声与情的关系

歌唱与情感的关系是声乐艺术美学以及一般音乐美学中的重要问题, 人们的普遍观点是主观用声表现情感, 而我们主张以情创声。歌唱家的情感与具体的审美信息和歌唱技巧形成一个整体, 情感是使观念歌声转化为现实歌声的最重要的动力。

审美之情是唱不出来的, 唱出来的是审美之声。换言之, 表现情感并非是歌唱的目的, 而运用情感手段才是歌唱家的目的。歌唱就是载体与信息的统一。所以说歌唱家的审美情感是创造现实歌声否定歌唱是用声表情的, 并未否定情的作用, 而恰恰是肯定情的作用。我们肯定以情创声, 就给予了情以崇高的地位。

所以我们可以论证“情”是歌唱家“声”的手段, “声”是歌唱家“情”的目的。

二、歌唱是情感的艺术

情感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 人们在认识客观事是物时对其产生的态度和体验。作为用声音表现人类感情的艺术——歌唱, 其感情的表现是内在和外在刺激的反映。歌唱者首先要把自己的真实情感投入到音乐表演中去, 才能真实、生动地表现音乐中的情感内涵, 并使听众受到感动。正如罗马诗人贺拉斯回答一些年轻诗人“怎样打动人民的心灵”问题时所说的“只有一条唯一的路可以打动人民的心, 就是向他们显示你自己首先已被打动。”

这样复杂的情感变化过程, 我们可以从声乐作品的构成去分析。首先, 歌曲的音乐属性是旋律的起伏, 节奏的变化, 和声与伴奏的配置, 包括歌曲伴奏所创造的气氛和形象;另外的构成部分是歌词, 它与音乐共同构置了歌曲特定的情境和感情。歌唱者要想充分表现歌曲规定的意境, 就必须要设想自己所处的特定环境, 置身其中通过自己的形体、手势、眼神、表情和包含饱满情绪的歌声来感染观众, 以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这样, 歌唱便意味着要深入分析歌曲开始, 到用感情去表达, 最后达到情感的真诚表现与欣赏者情绪的共鸣。

三、情感的艺术要靠技术展现

歌唱者通过自己熟练的表演技巧和作品的有机结合才能做到歌唱与情感完美统一。歌唱技能是指掌握和运用歌唱技术的能力。具备歌唱技能后, 从发声器官活动的反应速度, 敏捷性, 以及灵活性来看, 歌唱过程仿佛是自动化的, 但这种技能并不是无意识的, 而始终是在意识的控制下进行。技术的展示一定要基于积极的情感之上, 情感的艺术靠艺术展现, 这才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得体现。精湛的声音技巧可以促使艺术感染力的产生。没有“技”, 也就无所谓绝妙的“艺”, 没有纯熟的声音技巧, 就不可能有完美的艺术表现, 对于声乐工作者来说“声”与“情”、“情”与“技”、“技”与“艺”是完美的艺术结合, 也是达到完美艺术表现的目的。

即使充分的掌握了技巧但也不能因此就能成为伟大的歌者。一个完美的嗓子、一个完美的声音却没有内涵, 就好象一座漂亮的房子却没有任何人居住。当歌者沉浸在歌词及内容当中时, 此刻他就是自由的。自由, 对于歌唱者而言, 就是力量;对认识而言, 这种力量是无止境的;是诗歌“特性”的反射—他的情绪和感情;这种力量会支配歌唱者歌唱时所面对的那些人的心灵, 使他们认识到他们活着, 扩充他们情感的空间, 他们想象的窗户被一下撞击开, 关于生命的感觉体验忽然变的强烈。所以说, 一位歌唱者如果只有技巧而缺乏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对作品做适当的艺术处理的能力, 这种歌声是没有感染力的。声乐技巧是表达作品的思想的工具, 技术和艺术缺一不可, 所以在技巧训练的开始, 就要注意技与艺平衡发展、互相促进。

表演艺术是一种精神运动的技艺, 它既含有生理运动过程也含有心理活动过程, 它是声与情, 科学与艺术两方面协调的成果。凡是优秀的表演无不声中有情, 情中有声, 声是传情的工具, 情是依靠声的调控得以完成的, 只有情感达到了一定的浓度和强度时的艺术才能产生歌唱时的情感。所以说, 歌唱是具有奇妙的感情色彩的, 它是最能直接表达人类思想情感的艺术。这也足以说明情感在歌唱活动中所占的特殊地位。情感就好像一个人的灵魂, 只有灵魂的歌唱才能将人类倦庸时的轻声吟唱将之升华为心心相通的一种灵气、心心相印的一种感动。

参考文献

[1]《声乐教程》汪明洁、梅学明、张庆朗等著, 人民音乐出版。

[2]《声乐讲座》沈思岩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

[3]《天人乐舞》李曙明、贾纪文著敦煌文艺出版社。

上一篇:项目的成本控制与管理下一篇:计划生育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