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情感

2024-08-21

歌唱情感(共12篇)

歌唱情感 篇1

徐大椿的《乐府传声》曰:“唱曲之法, 不但声之宜讲, 而得曲情为尤重。盖声者众曲之所尽同, 而情者一曲之所独异。不但生旦净丑口气各殊, 凡忠义奸邪、风流鄙俗、悲欢思慕, 事各不同。使词虽工妙, 而唱者不得其情, 则邪正不分, 悲喜无别, 即声音绝妙, 而与词曲相背, 不但不能动人, 反令听者索然无味矣。”

这段描述道出了情感表现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仅仅掌握声音的技巧, 那么唱出来的歌曲都是一样的, 倘若加入个人情感的表现则虽然是同样的曲子也会唱出不同的风格和味道来。而这种不同又是基于对曲中不同人物、不同身份、不同情绪的准确掌握。倘若歌者不能按照这些元素进行情感表现, 将歌词与曲子的意思相悖, 非但不会感动别人, 还会令人感到索然无味。

歌唱的本质在于表现情感, 而情感的表现又是基于对歌词的理解, 对肢体、语言的运用、个人的体验等。歌唱中的情感, 首先要保证发声的准确, 发声的准确又依赖于正确的歌唱呼吸。其次, 歌唱中的情感与生活中的情感相比, 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在语言表演艺术中, 一方面要求表演者语音规范, 也就是标准的歌唱语言, 另一方面要求表演者具有诗文朗诵的表达技巧和对各种文稿的理解力和情感交流的表现力。当然, 规范的读音, 丰富的感情也是我们歌唱所需要的。好的歌唱离不开好的读字, 清晰的读字对于美好的声音乃是一种帮助, 并非是一种阻碍。由此看来, 歌唱中情感的表现要注重对歌唱语言发声和歌唱文本内涵的掌握上。

一、歌唱的语言

歌唱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艺术。歌唱的语言一方面体现在因各地语言体系不同而产生的有所差别的歌曲, 另一方面体现在歌唱中咬字吐字的问题。

首先, 从歌曲方面来说, 歌者要注重歌曲的风格类型。我国是一个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多民族的国家,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生活习惯孕育出了不同的音乐文化。因此, 作为歌者首先要明确所唱歌曲所属的民族、地域特色、表现的主要思想, 准确掌握歌曲的语言、风格、特色、表现形式等。

对于歌唱民族性的歌曲来讲, 追求用民族的语言来表现民族的情感显得尤为贴切。这种歌唱的语言不但要体现出民族的风格, 还要求咬字吐字分寸的拿捏要到位, 这样才能真正表现其中的情感。例如, 由宋祖英演唱的一曲《龙船调》, 倘若是用标准的普通话的发音来歌唱的话, 就完全失去了它的民族特色和风格韵味, 也表现不出土家族小调的活泼感。我们从其歌词中也能管窥出它独特的民族特色。“正月里是新年哪咿哟喂”, 其中尾音“咿哟喂”的出现就是一种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歌唱表达方式。再如, 这首歌的旋律部分滑音的使用。如下图:

在乐句的结尾部分一个下滑音6将歌曲的俏皮感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另外, 在听宋祖英的歌唱中会发现, 她在唱这首歌的时候, 十分注重对当地语言的汲取, 咬字方面会引入当地语言的元素, 从而更加突出了歌曲的风格。

其次, 从咬字吐字角度来说, 歌唱中的发声较说话发声具有更高的要求。我国民族唱法一直把“吐字”放在首要位置, “以字带声”, “字正腔圆”的观点至今仍然被定为金科玉律。西洋美声唱法也认为“正确的发声方法, 吐字必定清晰。”可见规范的读音是有助于我们歌唱的。深受人们喜欢的歌唱家, 他们的吐字一定是自然、清晰、亲切、感人的。在学习美声唱法上, 往往容易犯注重声音、忽视吐字的弊病, 或者, 虽能掌握较好的发声技巧, 却不能因字而异的灵活调解各器官, 出现“音包字”吐字不清的毛病, 但这绝非学习美声唱法的后果, 所谓西洋唱法、美声唱法, 只求声不求字, “口含橄榄”的说法, 就更是不正确的了。当今流行音乐, 通俗唱法拥有很多的听众, 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语言大众化, 具有群众性、即兴性、生活性、创造性、旋律节奏鲜明性、广阔包容性、易学易记、词意通俗易懂。独特的“倾诉性”和“宣泄性”缩短了与听众的距离, 字清意明, 心灵上随音乐情感的交流产生共鸣。但是, 另一方面通俗唱法也有不求字正, 不求词清楚, 唱倒字, 或追求一种味道而把字、词唱得是似而非的自我陶醉的现象, 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并不包括必要的地方语言和音乐风格所需要的有关特点——语言趋势及咬字的分寸问题) 。因此, 我们无论在学唱中还是在演唱实践中, 都应摆正字声关系, 遵循我国唱论中“声中有字”“字中有声”的标准, 声音服从语言, 而不是语言服从声音。

声乐艺术的一个基本特点是音乐与语言的结合。语言表达是人类长期积累的智慧, 同时也是歌唱技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以语言在歌唱训练中是非常重要的, 这是值得声乐工作者认真研究和探讨的, 运用得当会使声乐艺术得到极大的提高, 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诵出声乐文本中的情感

一位声乐教师曾经说过, 要想唱好一首歌, 首先就要去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去了解歌词的内容和含义, 了解了这些, 才能恰如其分地把歌曲处理好。声乐是一种将音乐与语言相结合而形成的艺术形式, 对于大部分声乐作品而言, 都有表现不同内容的歌词。因此, 掌握表现不同内容的歌词的含义对于声乐情感的表现起到重要的作用。

所谓“诵”出声乐文本中的情感, 就是要强调用说话的感觉去唱歌, 要有感情的去朗诵出文本中的情感要旨。我们平常说话和唱歌的基本母音和子音在歌唱中是一样的, 更重要的是语言表演艺术和声乐演唱都是通过词语来表达思想感情的。

当需要用普通话的方式表现一首作品时, 就要克服地区方言对我们的咬字吐字的影响, 反之亦然。在日常的诵词训练中, 我们应该注意, 改正不良的说话习惯, 这样可以使发声器官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和自如, 方便我们更好的演唱。每当我们拿到一首作品, 首先要弄清这首作品所讲的内容, 表现的情感, 每个乐句所表现的情感。在具体诵读过程中, 更要清楚哪个字或者哪句话应当重读, 哪句应当轻吟, 哪里应该毅然断句, 哪里应当意尽言终。最后, 用心去体会在歌词的含意, 先做到朗诵歌词的感人, 再去做演唱歌词感人, 亲切自然大胆地“说”出去。正是因为这样, 有很多优秀的歌词都被选作为朗诵的素材。

摘要:歌唱的本质在于表现情感, 而情感的表现又是基于对歌词的理解, 对肢体、语言的运用、个人的体验等。本文从歌唱的语言等探讨情感表现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歌唱,情感表现,歌唱语言

参考文献

[1]赵震民.声乐理论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

[2]汤雪耕, 著.怎样练习歌唱[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7.

[3]徐小懿.声乐演唱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6.

[4]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5]彭万荣.表演辞典[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歌唱情感 篇2

—叙述幼儿园歌唱教学教研活动的感悟

歌唱教学一直是幼儿园进行艺术教育的一种方式。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幼儿,网络上的流行歌曲很会唱,教材上的歌曲却没有兴趣。我园带着困惑开展了一系列歌唱教学的教研活动,现将我们的做法和体会叙述如下:

一、观摩本园教师研讨课——发现问题

1.活动意图:我们发现很多孩子对现在的流行歌曲特别感兴趣,而且歌词都记得特别的牢。相反对教材中的很多歌曲表现出兴致缺失。那么,是不是能尝试用流行歌曲的旋律来填词,所以在这个活动中,用《对面的女孩看过来》这个流行歌曲的旋律来演绎狼和兔子的故事。

2.课后反思:

(1)幼儿非常喜欢这首歌曲,对歌词的掌握比较快,但在节奏的控制上还比较欠缺,有出现拖音和抢拍的现象。

(2)幼儿在用动作表现的时候,感觉他们放不开,可能是因为老师没有引导好。3.交流互动: 优点 :

(1)选材好。选自流行歌曲的音乐旋律,朗朗上口,小朋友很容易接受。

(2)游戏性浓。以故事为引子,以感情变化为主线,以兔子和狼的情境对话为内容,贯穿整个音乐活动,使整个歌唱过程充满游戏性,趣味性。

(3)自我发挥。在活动的过程中,我还注重幼儿的自我发挥,让他们自己设计用怎样的动作来表现兔子和老狼,注重幼儿自主想象创造。

不足:

(1)教师在这个活动中过分的强调了动作,反而忽略了其真正的教学任务——歌唱教学。这点,从幼儿一做动作就忘记歌词中就可以看出,其实最后孩子们对歌词是不太熟悉的。

(2)老师没有重视幼儿在歌唱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喊叫哪,节奏的不稳定呀等。这些在幼儿的歌唱教学中应是重要的一部分。

二、邀请省优秀教师来园上示范课——专业引领

在此次活动中我们邀请了省教坛新秀、杭幼师附属幼儿园的周玲美老师前来我园展示她的一个教学活动:小班歌唱活动《小汽车》。

1.活动意图:小班的孩子对汽车这类的东西总是很感兴趣的,而且在现实生活中接触的也是比较多的。尤其是模仿汽车的叫声,还有开车的样子。所以就选择了这么一首很有意思的歌曲。

2.课后反思:也许是借班,很多歌唱的基础和习惯都不太一样。所以感觉在很多细节的处理上并不是特别的满意。

3.交流互动: A.教师发言

教师1:要让孩子喜欢唱歌,很重要的条件是他们喜欢歌曲的内容和旋律,如果连我们老师都觉得歌曲歌词生涩,旋律生硬,那又如何能让孩子喜欢唱歌。所以,我认为歌曲的选材是极为重要的。应该选择旋律优美的,歌词朗朗上口的歌曲。而且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来说,对自己比较熟悉的角色和相关的歌词以及旋律都是比较喜欢的。所以老师应该选择适合该年龄段孩子的歌曲。象周老师的《小汽车》旋律也非常优美,歌词很形象。对小班的孩子来说是特别感兴趣的。

教师2:有很多时候,老师的情绪声音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唱歌的积极性。如果老师能情绪饱满的歌唱,那孩子的积极性也肯定会很高,如果老师自己也有气无力,那又怎么让孩子喜欢这个歌曲呐。

教师3:我倒觉得我们可以在形式上多考虑考虑。因为孩子的可塑性非常强,当你面对同样的一首歌曲的时候,你采用多种形式的学习方法和单一的歌唱方法,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比如:分角色或者轮唱。

B.优秀教师谈经验感悟(周玲美): 就多年的教学经验,有以下几点感悟:

a.选材。我们要学会对教材进行分析和理解。你拿到的教材是否适合本年龄段的孩子,它的重点在哪里?难点在哪里?易点又在哪里?这首歌曲的价值是什么?是否有拓展的空间?就象我今天所选的《小汽车》,它的难点就在于小班孩子对“衣裳”这个词的经验不足,而且这句“大红衣裳亮眼睛会呀会唱歌”旋律有点长。它的易点在于歌曲的旋律轻快。我在处理这首歌曲的时候,关键是抓住了孩子愉快、轻松的情绪体验。如节奏的加入,可以使活动更加丰富不枯燥。b.教师的组织形式。选择孩子最喜欢的形式:游戏。在游戏的情境中参与会让孩子更加投入。在今天的这个活动中我有一个被动的游戏:观看小兔去做客,用这个来熟悉歌曲。有一个主动的参与,让孩子扮演小汽车,参与歌唱。始终让他们处于汽车这个情境中。

c.教师的引导。(1)自身要喜欢这个歌曲,要把自己的情绪、情感表现出来,以自身情感去感染幼儿。(2)师幼之间的一些互动,营造一个轻松、自在的氛围。

C、你问我答

问题1:周老师,你觉得在歌唱教学中,是否有创编动作的必要吗?

周玲美:我个人认为,作为一个歌唱活动,是没有必要进行专门的动作创编的,因为动作只是歌唱的一个辅助。而且作为歌唱活动的创编,也不应该只限于动作,还可以有人物、语气词等。如《买菜》活动中,我们可以让孩子创编人物,“我和妈妈”“我和爸爸”,创编菜名,创编菜的表现等。《办家家》我在教学的时候创编了语气词“小菜炒好了呀!哇!”“味道好极了呀!啧啧”。歌唱活动中的动作应该是幼儿随意性的,而不是老师强加的。

问题2: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声音的处理?

周玲美:在活动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大喊大叫的孩子。那么老师可以事先进行两种声音的范唱,让他们有一种好听和难听的对比。有亲身的感受。当然,有很重要的一条是老师自身的声音要轻柔。

三、聘请幼教专家进行当堂点评——名师诊断

由浙师大杭幼师的王春燕博士点评:我们老师刚才就音乐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很多自己的看法。作为一次园本教研,我个人觉得这样的氛围非常好,给了老师很多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我就此次教研活动,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教材的设计和处理

1.主题思想、教育意义的理解。素材是健康的,幼儿喜欢的,能带来愉快情绪的,有反应幼儿生活经验的,有助于幼儿理解的。如《对面的兔子看过来》。它是流行歌曲的翻唱,是幼儿所喜欢的,所以孩子很喜欢。同时它的里面包含了一种情感的培养,弘扬了一种善良互助的的情感。

2.关注歌曲的基本情绪。对幼儿来说应该是欢快的、轻松的。3.关注歌曲的节奏和节拍。曲调是否优美、流畅。节拍是否平稳的。4.教师本身的状态。投入的程度,情绪的感染等。

(二)活动中问题的解决 1.喊叫问题。教师应该引导幼儿用自然的、发自内心的声音唱歌。同时老师的范唱是极为重要的,会在无形中影响到幼儿。

2.唱与不会唱。今天的两个活动都存在这个问题。小朋友不太会唱歌,第一个活动,老师从头到尾都在唱,如果老师不唱会怎么样?事实上,有部分小朋友在老师停唱的那点时间里,就把歌词唱错了;第二个活动也一样。为什么小朋友不太会?我觉得一个旋律有点难,另外的是玩具的出现,打乱了他们学习的思维。所以我倒觉得,教师应该更注重设计一些能突出歌词的辅助活动。

四、总结教研活动的发展轨迹——实践感悟:

歌唱活动是艺术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歌唱的过程中,幼儿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能得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歌唱教学也是幼儿园音乐教学的一种有效的、简便的、被广泛运用的手段。思其怎样让孩子喜欢唱歌,我们教师不妨从以下方面着手考虑。

(一)选材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

1.生理特征:首先要分析所选的歌曲是否适应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是否过于简单,是否超越了这个年纪所能理解的范围。其次考虑歌曲的曲调、节奏,分析歌曲的歌词、音域、节奏。歌词过于拗口,音域跳跃过大,节奏过强过于复杂,都会影响幼儿学习歌曲的兴趣。

2.心理特征:考虑所选的歌曲内容是与幼儿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的,是对生活经验的一种再现,是能引起幼儿情感上的共鸣的歌曲。

(二)教学形式要多样化 1.以故事激发幼儿歌唱兴趣

一首动听的歌曲往往就是一个优美的故事,一幅美妙的图画。教师可以在引入歌曲的的方法上,采取故事的形式来帮助幼儿理解歌曲内容,激发他们更乐意用歌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2.图文结合记忆歌词

幼儿对图画的理解和记忆总是优越于对文字的记忆。我们教师不妨把歌词图画化。把歌词蕴涵在一幅幅的图画中。如歌曲《小鸟落落》教师就画了以下这样的图画。

,请

窝。

这 里 的 风 景 很 美,有

水。

可想而知,在这幅图的帮助下,幼儿学唱的兴致格外高涨,也学的特别快。

3.以游戏贯连整个歌唱过程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最乐意参加的一种形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幼儿会不知不觉地掌握歌词,学会歌曲。如:小班音乐活动《小汽车》,教师就抓住了幼儿这一特点,在模仿小司机开车的游戏中,愉快地学唱歌曲。

(三)教学方法要多元化

单一的集体唱,跟唱,一遍一遍的唱,都容易造成幼儿对歌曲的厌倦。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来歌唱。

1.轮唱。男女小朋友的轮唱,分句的轮唱。

2.分角色唱。这对于有情景性的,有明显角色区分的歌曲尤其适合。如《小花猫和灰老鼠》。

3.填空式唱法。

(1)歌词填空。如《办家家》教师可以唱歌唱部分,由幼儿填上“炒小菜炒小菜„„”对白部分,然后调换,由幼儿唱歌,教师念对白。以增加歌唱的乐趣。

(2)节奏填空。把空出来的歌词以节奏的形式敲打出来。如《小青蛙回家》“一只小青蛙呀,要呀要回家,蹦蹦XX,蹦蹦蹦XXX。”教师可以建议幼儿采用敲打不同的身体部分,变化不同的节奏。如此幼儿会保持相当高的学习兴趣。

(四)歌唱教学还要促进幼儿的情感发展

歌唱时的情绪情感的表现是歌唱活动中的灵魂,因此,我们更应该注重幼儿内在情感的培养,帮助幼儿理解歌曲中所蕴涵的情感,建立一种积极向上的、愉悦的、和谐的态度。所以教师本身对歌曲的理解,对歌曲的表现将直接影响着幼儿对歌曲的理解和表现。对于小年龄的幼儿,教师的表现应以夸张、明显为主。对于大班的孩子,教师则可以理性一些。但总体来说,教师在歌唱活动中的态度应该是亲切自然的,以轻唱的方法会更好。

经过这次全面的系统的歌唱活动的研讨后,我们老师都深有感触:在接下来的常规教研中,听到的不再是满口的抱怨声,更多的是她们在交流:今天我采用了什么样的方式,小朋友感觉都很快乐,而且学的也特快;今天的这首歌曲旋律还是比较优美的,但是歌词比较难懂,我尝试把歌词改动了一些效果也挺不错„„

快乐是相互的,快乐也是需要创造的。就让我们带着孩子,用心去聆听,用情感去体验,用快乐去歌唱。

附教案1:

大班歌唱活动:对面的兔子看过来

执教;五爱幼儿园 董晓芙 目标:

1、在熟悉旋律的基础上,能够熟练地演唱歌曲。

2、感受歌曲幽默、轻松的气氛,并喜欢用歌声和身体动作来表现歌曲。准备:

兔子和狼的图片若干。过程:

1、开始部分,发声练习。

(1)、教师讲故事,引出狼和兔子的对话。(2)、幼儿练习念歌词。

2、学唱歌曲。

(1)、教师范唱一次,提问听了歌曲的感受。(2)、幼儿分别练习狼的歌曲和兔子的歌曲。(3)、完整跟唱歌曲一次,进行难点练习。(4)、完整演唱歌曲。(5)、分角色演唱歌曲。

3、用身体动作表现歌曲。(1)、男女分角色自由律动。(2)、幼儿创编“可爱”这个造型。(3)、幼儿面对面进行表演,结束。

教案2:

小班歌唱活动:小汽车

执教:浙师大杭幼师附属幼儿园玲美

目标:

1、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唱歌。

2、能大胆的表现自己。准备:

自制的玩具小汽车一辆。小狗、小鸭绒毛玩具等各一

周 过程:

一、情景演示

教师先出示小汽车,一起欣赏,说出小汽车的特点:大红衣裳、亮眼睛。(有助于理解歌词)

情景演示:森林幼儿园春游,帮助幼儿理解交通规则:绿灯行,红灯停。

二、师生一起歌唱《小汽车》

教师弹琴,幼儿清唱。教师指出歌唱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论歌唱情感的艺术表现 篇3

关键词:演唱;情感;艺术想象;艺术处理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074-02

声乐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对歌唱主体而言,歌词、节奏、旋律等音乐要素是歌曲情感的输出载体,欣赏者在歌者输出情感时会获得一定程度的内在体会和精神的愉悦,也能让紧张压抑的心里情绪得到一定的缓解,让疲惫的身体得到适当的放松。这是因为,演唱的过程中歌唱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歌曲的情感很好的结合起来,使听众与作品产生情感的双重共鸣。

本文将以演唱过程中的情感表达作为主要的讨论课题,探讨歌唱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从而在演唱过程中能良好的表达歌曲的内容和情感,并将这种情感带给听众,以收到良好的歌唱效果和体验。

一、理解歌曲的内涵

歌曲的内涵是指作品的内在含义,也是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歌唱艺术的灵魂是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不会表达思想感情的歌唱者只能算做“歌唱巨人”。[1]一首好的作品背后一定有好的词曲作者,他们通过自己的阅历和对人生的体验,谱写着诗一样的篇章,那里凝聚着作曲家的强烈感情,因此,如何正确理解作品的内涵,是演唱者进行二度创作的基石。

当演唱者拿到一首歌曲,首先应当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逐字逐句推敲词作者的歌词用意,其次通过歌曲的每一个音符和旋律的走向发掘作曲家的内心的情感表达,将词曲融会贯通。演唱过程中,歌唱者理解的越深刻,体会就越到位,二度创作就越真实完美。

一个好的歌者也要具备良好的音乐素养和文学修养,丰富自己的知识、扩宽自己的视野,加强自己对谱面的理解,若单纯从声乐技巧来表现音乐,只会得到空洞、乏味没有感情的声音。我们必须在拿到作品的时候了解其主题思想。而主题是一种蕴含,较隐蔽,往往是在了解了题材之后,经过回味、琢磨、认识,才能悟出其弦外之音、感情倾向,进而总结出作品的主题。[2]只有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才可能做到用真情去表达。比如演唱《儿行千里》,我们知道这是一首演唱母爱与亲情的歌曲,我们先从歌词看起。

“衣裳在添几件,饭菜多吃几口,出门在外没有妈熬的小米粥”,“替儿再擦擦鞋,为儿再缝缝扣,儿行千里揪着妈妈的心头肉”,这短短几句道出了母亲对儿子的牵挂和思念,给我们呈现出了一幅画面,在母亲的眼里孩子就是她的世界,一切都是为了儿子在外能生活的好,当儿子远行,母亲用那蹒跚的步履和一头银发相送,既心酸又幸福。

演唱者首先要揣摩歌词的含义,因为声乐不同于器乐,它是有语言的音乐,歌词在一首歌曲里尤为重要,所以很好的理解歌词中的语言是提高演唱者的艺术表现力的基础,其次,用演唱技巧支撑情感的表达做到声情并茂,最后,通过整体的艺术表现深化作品主题,感动听众。

二、科学运用音色表达感情

每个人的天生条件决定了这个人所拥有的音色,有人生来嗓音浑厚,有人生来嗓音纤细,许多角色的设定都会根据演员的实际嗓音条件去定。在演唱艺术歌曲的时候演唱者更要控制好自己的声音,科学的运用音色去表达感情。

例如,将表达江南水乡的歌曲《桥》,用厚重的男低音来演唱就丢掉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将陕北名歌《二月里见罢到如今》用温婉纤细的音色去演唱就缺失了陕北民歌的粗狂奔放的特点。当然良好的音色离不开演唱者的技巧,这就要求演唱者有良好的扎实的功底,咬住字头,吐字清晰,合理的运用气息,将声音打到眉心,横膈膜具备良好的支撑,以气带声。良好的音色是建立在良好的歌唱技巧之上的,有了良好的歌唱技巧才能游刃有余的表达歌曲的情感,在表达歌曲感情的同时也能将自己的声乐演唱技巧发挥到极致,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三、通过艺术想象创设情感

当我们在演唱歌曲的时候,脑海中总会浮现出许多歌词中的画面,自己通过歌词的意境在头脑中创造一个个艺术想象空间,让演唱个的情感更加饱满,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加深刻。在理解歌词,把握好旋律走向后,二度创造者则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情绪去演唱、去想象、其创造。让我先看下面的歌词:

“如今要到了离开家的时候,才理解儿行千里母担忧,千里的路啊,我还一步没走,就看见泪水在妈妈眼里妈妈眼里流,妈妈眼里流”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必须身临其境,将自己想象成歌曲中的儿子,如同自己将踏上远去的路,与母亲依依惜别,自己还没走,泪水已在妈妈的眼里流,歌词中强调了三次泪水在妈妈眼里流,这更加表达了母亲对儿子的爱和不舍,演唱者就如同看到了自己那白发苍苍的母亲用最伟大的爱目送自己远去。很多著名的歌唱家都是饱含泪水演唱的这首歌,这足以证明情感至深才能带来音乐至美。

因此在声乐演唱中,要适当的夸大自己的生活中的情感,恰如其分的运用到歌唱的语言表现中去,这样才能增强音乐的魅力,加深听者的感受。

四、歌曲中的藝术处理

民歌讲究韵味,腔调,这是民歌区别于美声的最大特点,演唱者要深入挖掘音乐的内在情感,当自己在演唱过程中用情至深的时候则会不由自主的加入少量的诸如:颤音、滑音、倚音等装饰音,丰富歌曲的内容。

之前已经谈到对一首歌曲中的歌词及旋律节奏的把握,当然在演唱之前也不能忽略整首歌曲的曲式及调性等特点,转调的地方情绪是如何变化的,宏观的把握歌曲的情感变化,调性之间的转移,在哪两句歌词之间需要情感的对比,同样的旋律和歌词同时出现需要做哪些不同的处理。吐字更要注重强与弱,重点强调的字突出来,如果一味的唱强或者唱若则没有了音乐的起伏,显得空洞无味,没有音乐的美。

音乐展现给我们的是生活中一切高于名利的事物,音乐是我们可以改变这个世界的捷径。[3]在演唱时如何运用呼吸相当重要,呼吸的节奏控制着声音的气息,所以在演唱和训练时应当按歌曲的感情需要进行呼吸。在演唱时从调整歌唱呼吸的方法或呼吸动作人手,是获得歌唱情感的主要渠道。知道如何发音和控制气息的人,知道如何歌唱。[4]

歌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应当结合自己的实际的生活体验走入乐谱内,使歌唱的情感融入到音乐中,同时加上歌唱者的正确的发声,情绪所带动的肢体动作,促进歌唱情感和表情的稳定。演唱者从最初的读谱看词,到分析乐谱理解歌词,再到掌握音乐主题,感悟音乐思想,从各个方面诠释着一首歌曲的内涵,演唱者用自己对整首歌的理解给听众传达者音乐的内在感情,与听众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总 结:

每个听众都有理解音乐的能力,也都会从不同的音乐里投射出多面的自己。当我们聆听音乐的时候,与音乐产生共鸣,会迸发出许多奇妙的感悟。演唱着只要融入了内在的感情,寄托了自己的情绪,就会将一些枯燥的音符变化成富有灵动感的小精灵,歌唱者表应将自身的内心情感与作品的内涵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并传导给现场的观众们。歌唱艺术也是一种舞台的艺术,演唱者的情绪表现在肢体和表情上,观众也能直观的感受到演唱者的歌唱状态,好的歌者会将肢体与语言,声音与情感巧妙地融合,表现完美的音乐,将赋有情感的声音完美地呈现给欣赏者,引发其情感共鸣才是歌唱艺术的真谛。

参考文献:

[1]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1

[2]王宏建,《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1

[3]陈立,《音乐家访谈录》,新星出版社,2009,3

关注情感体验 感受歌唱魅力 篇4

一、在唱歌教学的准备阶段, 注重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兴趣

要想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情感体验, 教师自身首先要非常了解音乐, 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学会把注意力集中到音乐的细节上。因此, 教师要深入地剖析教材, 反复聆听歌曲, 将自己的审美体验融入到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之中, 将歌曲中具有典型特征的音乐要素提炼出来, 并以此为载体精心构建多种体验形式, 设计出富有弹性的教学方案, 给学生留足体验空间, 将学生的情感体验活动做足, 做到位。

作为音乐教师决不能忽略课前预习这一环节, 有的教师甚至觉得音乐课根本就不需要预习。我认为在课前对音乐教材的熟悉和准备、对音乐的参与是不可或缺的。课前让学生收集与歌曲有关的音乐、文学、美术等相关信息, 并进行信息的组织、分析、加工和运用, 初步体验歌曲中的情感因素, 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 还能促进学生课上的学习, 利于养成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习惯。

二、在唱歌教学的学习阶段, 注重情感体验与探索

这个阶段是唱歌教学的主体, 它既是一个音乐审美体验过程, 同时也是一个审美探索活动过程。在学习新歌的各个环节中, 均要渗透音乐审美的体验因素, 在体验中感悟, 在感悟中充实, 在充实中成长。在平时的唱歌教学中, 我经常采用下面两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1、创设情境, 营造体验氛围。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 音乐课尤其要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 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丰富多彩的媒体渲染, 寓教学内容于情景交融的情境之中, 营造情感氛围, 让学生进行真实的体验, 并将这种情感贯穿于音乐体验的全过程, 时刻拔动着学生以情感来歌唱的心弦。

2、交流互动, 参与体验活动。

首先教师应努力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 要尊重学生, 悦纳学生, 给学生以自由的、宽松的心理空间。在体验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与见解, 鼓励学生勇于表述自己的审美体验, 使师生、生生互动达到至高点, 使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不断得以实现。

音乐是听觉艺术, 音乐教学中必须把聆听音乐作为一种体验。教师要首先要引导学生完整地、主动地聆听歌曲。教师富有感情的范唱或歌曲的音视频欣赏, 配有伴奏音乐的绘声绘色的歌词朗诵, 建立在歌曲美感体验上的以乐句为单位的轻声学唱等, 都会诱发学生的审美感受。只有教师动情、引情, 学生才能入情、抒情。继而从歌词入手, 结合力度、速度、节拍、旋律、结构等诸多音乐要素的某一个方面, 进行有针对性的情感体验。在生动、丰富、具体的歌唱活动中, 促使他们从内心深处掌握歌曲的节奏、旋律、调性及和声, 追求恰如其分的情感表达, 让学唱歌曲的过程变成情感体验与探索的过程。

歌曲《你是这样的人》中, 后半拍起唱的节奏, 抒发了人们对周总理的无限怀念和痛失总理的哀思之情;第二乐段平行乐句的反复出现把人们对总理的怀念崇敬之情如火山般迸发出来, 表达了对伟人的无限怀念。教学时我先诵读歌词让学生知道虽然歌曲从头到尾都没有指出主人公是谁, 却深深感动了每一个人。进而通过弱起节奏、延长音、大跳音程、力度的练习, 使学生在音乐知识的学习中体验到歌曲激昂悲壮的情绪;再选用刘欢和戴玉强的演唱作对比, 让学生了解相同歌曲的不同演绎所带来的不同感受。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运用自己掌握的音乐知识进行对比评论。“十里长街送总理”的视频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冲击感染着学生, 大多数学生沉默了, 感动的泪水、哽咽的声音告诉我:同学们已经被总理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最后的歌唱让很多学生情不自禁流下了眼泪, 音乐的美已经渗透到了学生的心灵。一系列的音乐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体验到歌曲的真挚情感, 并能用歌声来表达对总理的深切缅怀和无限爱戴, 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高尚的道德观念, 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

在唱歌教学中, 不仅要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 更要注意创设感受、体验、表现音乐的多种形式和通道, 吸引学生参与到音乐的体验活动中。反复聆听音乐、让学生感受情绪的对比、参与小组讨论、合作设计节拍节奏形式、创编伴奏方式、听音乐画图谱及歌舞表演等都是有效的体验形式。比如《唱脸谱》中的听音乐绘画, 《赶圩归来啊

强化课外阅读提高语文素养

◎张燕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七至九年级学生需“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开展课外阅读是大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切入点。那么如何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课外阅读, 让学生正确面对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 博览群书, 开拓视野, 丰富知识储备呢?

1、激发阅读兴趣。学生如果对学习不反感, 乐意学、自觉自愿地学, 语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有计划、有目的地把教材中的名家名篇研读鉴赏, 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教师还可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 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读物, 让学生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时感受到课外读物的吸引力, 主动进行阅读, 这效果肯定比任何说教都好;教师也可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 进行欣赏、评析, 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 通过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2、指导阅读方法。学生如果只有课外阅读的兴趣, 而阅读却毫无目的, 或读了好文章, 也不懂得积累精美语句, 吸取写作技巧, 这样的读书方法是不可取的。因此, 教师在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同时, 还要适当加以指导。阅读的方法有选读法、精读法、速读法、摘录批注法, 等等。除此之外, 教师还需培养学生自主搜集、选择、整理阅读信息的能力, 这样既拓宽了学生阅读的广度, 又

哩哩》、《青春舞曲》中用打击乐器创编节奏为歌曲伴奏, 《爱我中华》、《青藏高原》中歌舞表演的创编, 《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长江之歌》中旋律线的绘制, 等等。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在反复的充满兴趣的体验活动中, 才能获得对音乐自主的感受、理解和表现。

三、在音乐教学的拓展阶段, 注重情感体验的融合与发展

新课标中要求音乐体验活动要将音乐同其他艺术形式融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对比体验过程的不同阶段, 课后的体验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要将音乐课堂教学与课外音乐活动、校内音乐教育与社会、家庭音乐教育进行融合。比如在学唱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青藏高原》时, 我将体验歌曲的民族音乐风格、民间舞蹈融合在一起, 并让学生在课外进一步通过查阅图书资料、上网等形式拓展所学内容。了解彝族、藏族的风拓深了学生阅读的深度, 语文学习的目的才算真正达到了。

3、培养阅读习惯。

在指导学生阅读方法的同时, 还要指导学生养成专注、质疑、持之以恒的阅读习惯。通过反复地、有效地课外阅读的训练, 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这种独立的阅读能力与良好的阅读习惯, 会为他们将来适应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4、加强阅读交流。

当然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 提高阅读质量, 教师要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机制, 及时地鼓励学生, 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首先要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 包括一个学期的阅读数量和篇目, 每天定时定量的阅读数目等。其次, 可通过一系列活动给学生展示阅读成果的机会, 其形式多种多样, 如编写手抄报、编辑电子报、办墙报、阅读笔记展览;还可举行阅读竞赛、读书报告会、诗歌朗诵会、经验交流会, 等等。当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后, 会坚持更大量的广泛的阅读。学生的阅读量大了, 积累丰富了, 就不再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惑, 写作能力也自然而然地“水涨船高”。当然, 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

教育家朱永新说过:一个多读书的人, 其视野必然开阔, 其志向必然高远, 其追求必然执着。因此, 课外阅读可以使学生向社会、向自然、向生活、向实践学习, 从而开阔知识视野, 增加语言积淀, 丰富完善自我, 为他们的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

土人情和风俗习惯, 指导学生用器乐演奏、歌舞的形式表现歌曲, 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教学之余, 我组建了校合唱队, 培养有音乐特长的学生, 带领他们参加校外和社会的音乐活动, 为他们在课外搭设了充分展示自我的又一个舞台。

总而言之, 唱歌教学不能为唱而唱, 教师要将情感体验作为主线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抓住歌曲中典型的审美要素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 用自己的感动和感悟去感染学生。教师要精心设计音乐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理解歌词的意义, 体验歌曲的艺术形象, 用歌声表达出歌曲的情趣和风格, 以声传情, 声情并茂, 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和情感的陶冶, 实现音乐审美体验价值的最大化。

歌唱情感 篇5

一、选材多元化,丰富情感体验 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说:“音乐就是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音乐。”教师在展开歌唱教学前要精心挑选符合低段学生年龄特点且能满足低段学生情感需求的歌曲。歌曲的内容和形式要多样化,在歌唱的基础上,丰富低段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不同歌曲的演唱,让低段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感受音乐的内在情感。

二、理解生活化,感悟歌曲情感 让学生会唱歌很简单,但是如何使歌曲的感情充分地表达出来呢?教唱一首歌之前,教师先要对作品进行深刻的解析,再去引导学生分析它的感情特征、情感处理、表现手法等。把生活融入课堂,让学生带着一份真情去欣赏音乐,才会使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演唱中受到心灵的滋润。1.善用故事“解读”。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心理,用讲故事的教学手段,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如:《大鹿》是一首具有童话色彩的法国儿童歌曲。用“奇幻的森林之旅”的故事贯穿教学,引导学生一边聆听一边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分角色学唱,学生就能很快投入其中,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艺术实践机会的同时也让他们真正理解了歌曲的情感。2.用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寻找与教材的结合点。教师要找准“结合点”,把生活融入歌唱教学,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音乐。如在教唱《小雨沙沙》时,让学生用“风声、雨声、雷声”进行节奏创编,通过层层推进,我们表现出了可爱的、生气的、顽皮的等不同版本的《小雨沙沙》。让学生真正做到了有感情地歌唱。

三、妙语激情化,激发歌唱兴趣 美妙的语言是音乐艺术的基础,也是音乐的魅力所在。曾经看到一篇文章,让我记忆犹新,它把语言分成了两类:1.有声语言。所谓有声语言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的语言、神态。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语态,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转移到学习上来。如:在低段教学中,我经常以故事教学法或一些拟人化的语言贯穿课堂,让学生找出黑板上旋律谱中节奏相似的地方时我会说:“让我们找出双胞胎姐妹。”在让学生体会升记号的时候我会说:“让我们把升记号拿掉”和“把它请回来”等。语言的童趣化,不仅激发了学生歌唱的兴趣,也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2.无声语言。在音乐课堂中,无声语言被称为肢体语言,是用身体的动作或姿势配合音乐表达一定的意义。歌唱时适当地借助身体动作,能更好地使感情外化。体态律动这一教学手段非常适合低年级的歌唱教学,因为低段学生天性活泼好动,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按照音乐的自然韵律来进行律动,用形象感染学生,能使学生真正地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让小学生充满情感地歌唱 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A-0090-01

音乐是富有情感的艺术,情感表达是歌唱表演艺术的灵魂。歌唱的方法是否正确、歌唱者的情绪是否到位等对歌唱的效果有重要的影响。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笔者发现,不少学生有较好的演唱能力,可是他们所演唱的歌曲却不能打动听众。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是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生活阅历浅,不能准确、到位地表现出歌曲中所蕴涵的情感,而教师也没能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有的教师在教学时,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机械地背歌词;让学生跟在教师后面一字一句地模仿唱;仅追求学生歌声的响亮,忽略了歌曲的轻重缓急、快慢强弱,忽视了学生对歌曲情感的处理。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对音乐课渐渐失去了兴趣,导致学生的歌声呆板、空洞、缺乏灵魂,无法打动听众。

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该让学生充满情感地歌唱,引导学生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用歌声表达出来。

一、情境激趣,激发情感

音乐教学应该以“情”感人,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种与音乐情境相谐的气氛,把歌曲演唱变得生动有趣,把抽象的乐理知识变得形象易懂。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歌曲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氛围中,把自己的感受用音乐语言表达出来。

例如,教学儿童歌曲《办家家》。课始,我饶有兴趣地问学生:“你们玩过‘办家家’的游戏吗?”“玩过,玩过。”学生抢着回答。我说:“今天,我们一起来玩‘办家家’,好吗?”这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一样,有的孩子要当爸爸,有的孩子要当妈妈……学生情绪高昂,学习热情高涨,接下来的歌曲教学非常顺利,教学效果也很好。这样设计,激发了学生抒发内心情感的需求,增强了学生的歌唱兴趣,学生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迁移到音乐学习之中,可谓“投真情,真投情”。

二、依托生活,感受音乐

教师要多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对生活、对音乐的不同感受;要求学生将音乐作品和生活实际相联系,用童心去体会音乐的内涵,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视点。在学生学唱歌曲前,教师如果能向学生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故事,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能使学生产生学习歌曲的兴趣和冲动,也能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学生只有对艺术产生了真正的体验,才能产生表现的冲动,其歌声才会流露出自然而动人的情感。

比如在教学《卖报歌》时,我先向学生讲述了音乐家聂耳创作这首曲子的原因,让学生想象:报童每天穿不暖、吃不饱,还要忍受着饥饿和内心的痛苦,在街头的凄风苦雨中奔跑叫卖。“报童的日子太苦了,报童好可怜……”学生对报童的同情油然而生。于是,我抓住时机,先让学生静静听我用琴弹奏一遍歌曲,同时酝酿情绪,接着再让学生轻轻地用“啦”哼唱一遍歌曲。在学生比较熟悉歌曲的旋律以后,我让学生为旋律加上歌词,开始真正的歌唱。学生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与把握,充分地表现出了这首歌曲的精髓。

三、鼓励创造,表现音乐

表演,是儿童体验音乐情感的升华。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天性好动、好表现的特点,把各种形式的表演融入实际教学中,让学生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歌唱中,从而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鼓励他们创造性地表现歌曲。

例如,在学生学会唱歌曲《迎红军》后,我设计了让学生用其他的表演形式把歌曲的内容表现出来的任务。学生很兴奋,每个学生小组都积极参与表演,有的小组把歌曲改编成了故事,有的小组把歌曲编成了话剧、小品,还有的小组把演唱和舞蹈两者完美结合在一起……真是五花八门,各显神通。这样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又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地展示自我,既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他们的音乐素养。

四、激励点评,升华情感

积极的评价会激励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的情感出发,要尽量避免用“对”、“错”之类绝对的评判语言。教师可多用带着鼓励和关怀的点评用语,比如:“你的歌声太动听了!”“真精彩!”“真好听,如果你能再深入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就更好了。”这样的评价,既肯定了学生的优点,又留有余地,能激励学生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情感。

浅谈情感与歌唱的关系 篇7

关键词:情感,歌唱

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 情感与歌唱之间也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歌唱是人们表达内心感受、宣泄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而情感作为歌唱的源泉, 对歌唱有着巨大的影响, 它可以调节发声器官, 使发出的声音更加和谐动听, 而且也只有充满情感的声音才最能打动人心, 引起共鸣。因此, 弄清楚情感与歌唱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

一、情感是歌唱的源泉

歌唱同语言文学一样是人们表达内心感受, 宣泄情感的一个重要方式。《乐记》中曾说:“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 物使之然也, 情动于中, 故形于声, 声成文, 谓之音。”

由于外界的“物”的变化, 造成了“人心”的“动”, “人心动”后就会促使人通过声音去表达内心的这种“动”。而折中声音大概就是歌唱的雏形了。由此看来, 情感其实就是乐音的源泉, 是乐音的动力。人借助歌唱的手段去表现自己在某段特定的经历中所产生的各种情感。而如果只是简单的事件, 没有引起人心里波动的话, 人们是不会渴求表达内心的, 而一旦表达出来的, 就一定是内心有所感悟的。

在远古时期, 人们迫于生存压力, 渴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有足够的粮食来填饱肚子, 又由于对大自然的不了解, 就产生了许多祭祀类的音乐, 来表现对大自然的崇拜。打仗了, 出现了战争, 人们又开始借助歌声来描述战争的残酷, 抒发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和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 或者用歌声来激起人们的斗志。年轻的小伙子姑娘们就借助歌声来互吐情意, 表达爱慕之心, 至今, 仍有许多少数民族保留这种对歌求爱的风俗习惯。不仅是这些短小篇幅的乐曲源于情感表达的需求, 像歌剧、戏曲等有故事情节的长篇的音乐也都是在表现故事情节基础上掺杂了许多剧中人物的内心情感起伏来配合故事情节的发展, 而且也间接的反映了作者的主观情感。

总之, 不同的时代, 不同的背景, 个人不同的感受也就产生了各种类型方式的歌曲, 虽然表达的情感内容不属于一类, 甚至相悖, 但不可否认, 这些形式的歌曲都是因不同的情感需要而产生的。

二、情感对歌唱具有反作用

1. 情感调节发声器官, 使歌唱趋于完美

随着人们对美的追求, 对于歌唱, 人们就不仅仅停留在表达内心的需求上了, 还要求在表达内心, 抒发情感的同时, 给人带来听觉的享受, 要求歌唱更加艺术化, 希望听到的声音是完美、和谐、悦耳动听的, 而且人们也发现越是动听的声音就越能打动人心, 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这也就刺激了人们不断的对歌唱进行探索和研究, 逐渐形成声乐这门学科, 还出现了各种流派唱法, 并形成了系统科学的发声方法, 以使歌唱者可以长久的、科学的利用身体的各种发声器官唱出优美动听的声音。而且, 不论是外国的歌剧还是中过的戏曲, 或者其他类形式的歌唱都特别强调歌唱过程中的情感, 这是因为积极真实的情感可以促进各个发声器官组织协调运转, 是发出的声音趋于和谐圆润。

“心理学家认为, 情绪是激发人心理活动积极行为的动机, 情绪构成一个基本动机系统。他能驱策有机体发生反应, 从事活动在最广泛的领域为人类的各种活动提供动机, 情绪的这一动机功能既体现在生理活动中, 也体现在人的认识活动中, 一般来说, 生理内驱力是激活有机体行为的动力, 但它的作用则在于能够放大内驱力的信号, 从而更有力的激发活动。情绪不仅能引人的活动, 而且作用于活动的全过程, 对活动的效率和效果有巨大的影响。情绪的调节作用来自它的感染性……在正常的情况下, 我们说话的声调, 由于受情绪快乐、愤怒、恐惧、悲哀等变化的影响, 有着高低、大小等自然的变化。研究证明, 在歌唱活动中, 中等唤醒水平的愉快和兴趣情绪能向着理想的状态去进行协调运转。”在这一大段文字当中, 作者无非是在说明情绪是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 起协调机体的作用, 恰当的情绪可以使机体向着理想去协调运转, 并且作用于整个过程。

当然, 这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说明情绪对歌唱的作用的, 而事实上, 在我们还没有能力从科学角度去研究歌唱与情感的关系时, 许多前人的经验也积累总结出:积极的恰当的情感对声音趋于完美有促进作用, 或者说, 情感是歌唱中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而且, 情感对气息也有一定的作用。“气生于情而融于声, ”这是说气息产生于感情, 与声音自然的相融合, 并且通过情感来控制空气的吸入与呼出的深浅强弱与多少, 使声音具有深气息的支持。通过发自内心的感叹, 我们会自然做到气运丹田, 也就是气息下沉到小腹的胸腹式科学的呼吸方法。

歌唱者就是通过情感的细微变化自觉不自觉的对身体的各个发声器官进行协调, 是歌唱趋于完美, 给人带来听觉上的舒适感。

2. 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才对歌唱有效

只有真实的情感才可以使演唱者真正的发自内心的激动起来, 从而达到, 协调发声各个器官、使声音以达到最佳水平的目的。而且也只有蕴涵真挚情感的演唱才具有艺术感染力, 也更能震撼观众的心灵, 而如果只是为了表演而可以造作虚假不真实的情感, 则只会引起听众的反感。

比如在演唱歌曲《松花江上》时, 并不是说歌唱者非得体验了家破人亡, 流离失所的困苦生活才能演唱出真实的情感, 没有这些经历的任你怎样演唱都是虚假的。其实, 只要演唱者根据歌词的内容, 加以再创作, 一样也可以唱出真情实感的。

首先, 根据歌词可以了解到这是一首描写国亡家破, 百姓流离失所, 沦为亡国奴的战争类歌曲, 充满了对侵略者的愤恨与控诉。歌曲的第一段描写了日本鬼子侵华之前, 东北人民过着安定富饶的生活, 演唱者就可以结合歌词和自己的理解去创设一个平和安定的情感场景, 有森林, 有煤矿, 有父老乡亲, 到处是一片安宁祥和。演唱者在歌唱的时候自然会很舒展, 面部表情也是很祥和美好的, 而这时, 如果演唱者可以的太过的去注重表演就会给人以做作的虚假的感, 所以, 一定要发自内心的去想象, 声音也会自然处于放松的状态。

到了第二段, 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情感发生了突然转变, 眼前这美好舒适的一幕没了, 因为日本鬼子全面侵华, 东北沦陷了, 这时候歌唱者结合自己曾经读过的历史资料, 想象日本鬼子当时在华的各种兽行, 就不难联想到:我作为一个亡国奴, 看到到处哀鸿遍野, 百姓背井离乡, 还处处受到侵略者的凌辱, 当脑海的画面定格在这个黑白灰的沉重色调时, 演唱者会很自然的将那种要表现出的痛苦的、怨愤的、带着呐喊的呼吁唱出来。此时, 歌唱者虽然没有经历过这历史的一幕, 但是, 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确实是真实的情感, 既能感染自己, 也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再例如歌剧《白毛女》中《杨白劳》这一段, 如果演唱者的性格并不是像歌剧中人物杨白劳那样是个经常被人欺负, 懦弱性格的人, 那么, 我们难道就能断定演唱者唱不好这个角色吗?显然不可能。虽然演唱者本人性格与塑造的人物性格可能差距很大, 但通过演唱者对场景故事的联想, 设身处地的模仿杨白劳, 真实的进入那个北风吹、雪花飘、躲债七天刚回家的场景, 即使演唱时正处于盛夏, 也一样可以做到“一声唱到融情处, 毛骨萧然六月寒”的效果。再想想自己唯一的女儿被自己刚刚卖于恶霸黄世仁, , 心里那种愧疚、无奈、怨愤的心情, 想想那种无人做主、无处伸冤、叫天天不应, 叫地地不灵的走投无路的心情, 那么虽然演唱者与杨白劳角色性格差异很大, 但通过演唱者的再创作, 一样也可以打动自身, 打动观众的心的。在演唱过程中, 情感投入了, 注意力集中了, 自然会带动发声器官协调运转。并且通过情感对音色、音量等音乐要素进行自然的控制, 就会使杨白劳这个形象真实的展现在观众和听众面前。而且, 纵然歌唱者的唱功存在一定的缺陷, 但真实的情感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陷, 因为大部分的听众会被演唱者引导去感受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从而忽略音质的缺陷。

许多声乐教师在学生唱歌时不时的提醒要注意情感, 集中精力也是这个原因。在歌曲前奏响起的一瞬间, 甚至上台之前就要酝酿好情绪。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 也尤为注意歌曲的情感, 以期形成良性的条件反射, 通过情感的影响, 使歌唱者的状态始终处在最佳水平, 只要一开口唱, 就是饱含情感的打动人心的声音。

三、如何让情感服务于歌唱

1. 把握好情感的度。

情感太少不容易进入情绪, 很难激动起来, 但相反如果情感投入太多, 又容易造成情绪失控, 声音失衡。这就需要我们一定把握好感情的度。“在歌唱表演中, 一方面要体验歌曲的感情细节, 把握每一个乐句、乐段歌词都看成是表情内容的代号, 使演唱听起来情真意切;另一方面, 也必须用理智来控制这种感情, 使它服从于音乐整体表现的需要, 使音乐表演给人以统一和谐的印象。”歌唱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歌唱的情感表达要给观众以美的感受, 也就是演唱者无论是内部情感还是外部情感都要具有艺术美感。”歌唱者如果在舞台上哭的鼻涕老长, 或者笑的嘴巴可以吞下西瓜 (特定角色除外) , 肯定都不会给人以艺术美感, 即使这时演唱者还能唱的出来, 但我想观众也不会乐意看到如此“恐怖”的表情的。而且许多的歌唱表演研究者都普遍认为“流出真实的眼泪并不代表一个优秀歌唱演员的能力。”所以, 在歌唱中应该避免认为“过分动情而流泪就是好的歌唱者”的误区。

2.“歌唱者的思想必须走在歌唱的前面”

“歌唱者的思想必须走在歌唱的前面, 当你换气时, 首先思想上已经开始转换了, 当你尚未演唱出来某一个字、某一个词、某一个乐句或某一个高音时, 思想总是走在前面的, 并且思想明晰, 不能混乱。如果思想没有先行或者大脑处于‘空白’, 就会造成音乐表现、歌曲情感处于一片混乱, 使得听众无法感受歌曲。”这也是前面为什么说要在上台前酝酿好情感的原因, 只有提前准备好情感, 才能更容易投入, 使歌唱更完美。

3. 要对歌曲的内容、旋律、背景等充分了解掌握

在歌唱过程中, 我们既要使我们的歌声具有艺术感染力, 又要给观众以美感, 没有对歌曲的整体把握和了解, 是很难驾驭整首歌曲的。这是一个长期的细微的感性中又搀杂理性的对作品的充分理解的过程。这需要我们在演唱时必须深刻了解歌曲, 甚至包括作者的人生经历, 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作曲的背景环境, 还要对歌词和曲调进行逐字、逐句的细致分析体会, 从而达到综合全面理解作品、深刻把握歌曲思想实质的程度。

4. 抓住一切机会揣摩学习别人的情感表现

我们在上声乐课时或者看歌剧或听其他人演唱时, 其实都在潜意识的学习别人处理歌曲的方法及表现, 这也是我们经常在唱一首不常听的作品时总爱通过各中途径去观摩听学原唱, 其实这都是学习别人处理曲子的意识。而且, 通常多听之后, 一般也能很容易的把握到情感的微妙之处。因此, 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更加去留心注意身边的每个可以学习的机会, 多听、多看、多想, 以期表达的情感更加完美。

5. 多学习姊妹艺术,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要把歌曲的情感表达准确、真实, 也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学习音乐以外的知识, 去不断的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 多体会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感, 这样, 才能使我们要表达的情感更加真实、贴近生活, 更加的成熟, 不至于因阅历不足而造成歌曲情感的虚假做作。

四、情感必须建立在良好声音基础上

不可否认, 丰富真实的情感对于歌唱确实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并不是说情感就是万能的, 就比声音更重要, 毕竟情感还是建立在良好声音基础上的, 离开动听的声音, 情感就相当于空中楼阁。试想, 一位演唱者在演唱高音过程中屡屡破音, 唱到低音时又低的没有声音, 或者高低声区音色真假声“打架”, 再或者出现其他因声乐水平有限而造成的不悦耳的声音时, 即使这位演唱者十分卖命的投入感情去唱, 我想无论如何对于听众来说都将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因为演唱者的唱功有限, 根本无法将歌曲完整的表现出来, 让听众去了解歌曲的内容, 就好比哑巴, 急切的向人诉说一件事, 但却无法让人了解, 他到底想要说什么, 想要让人了解什么, 感情的作用在于锦上添花, 但如果不是华丽的织锦而是在块破布上, 那么再漂亮也是无用的。相反, 没有花的织锦, 即使再华丽也总是不完美的, 也是不能打动人心的、吸引听众的耳朵的。所以不能因为情感对歌唱作用大, 而忽略声音的美感, 那就顾此失彼,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

总的来说, 情乃音之根, 音乃情之干, 无根树不活, 无干树不生。因此, 教师和学生在教习声乐的过程中, 既要主观情感的表达, 也要重视声乐技巧的练习。在进行枯燥乏味的声乐技巧练习时, 将之给以一定的情感意义, 带着情感去演唱歌曲和发声练习, 用情感去辅助巩固技巧的练习, 相信在歌唱的道路上会事半功倍的。

参考文献

[1].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年8月

[2].韩勋国韩晓彤.《歌唱教程》[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年9月

[3].弗兰皮尔蒂等著.李维勃译.《嗓音遗训》[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5年4月

歌唱与情感辨证关系之管见 篇8

一、声音色彩与情感色彩

歌曲中那些最微妙、最朦胧、最难以言表的内涵, 往往需要依靠音色的作用才能得以鲜明的体现。音色以情感为基础, 声音色彩的变化随情感色彩的变化而变化。任何一种情感以至细微的情丝波动, 都会在声音色彩上引起变化, 从而在声音中留下情感的痕迹。

歌曲演唱中, 动人心魄的音色表现, 不仅需要超长的嗓音技巧, 更需要动人心魄的内心体验。就人声的自然本色而言, 只有“明亮”和“晦暗”两种, 那变化无穷、奔流不息的内心情感, 是声音染色的源头活水。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如果将训练有素的声音植根于心中的情感, 有限的声音就能成为无所不能、无以穷尽的表现手段。

二、正确处理声音、技巧与表现力的相互关系

一个优秀的歌唱者, 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能力:正确的发声方法、娴熟的歌唱技巧和丰富的表现力。发声、技巧、表现力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正确的发声是歌唱的基础, 没有了它, 就无所谓歌唱的技巧和表现力。歌唱的技巧则是以发声和表现力为依托, 歌唱通过它们来表达情感, 没有了它, 发声和歌唱表现就会脱节, 而没有表现力的歌唱, 就是发声方法再正确、声音本身再优美, 技巧再高, 也不会感染听众。

“用你的心儿去歌唱”, 声乐老师总是这样提醒他 (她) 的学生。歌唱最重要的是动心, 动心才是唱好歌的灵魂。

在歌唱表演中, “声”决不是无关紧要的, 我们把“情”摆在主导地位, 并不是不重视歌唱技术。相反, 歌唱技术是表达歌曲思想内容决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情”只有通过“声”才得以表达。所以, 我们也不可忽视歌唱技术的学习。

三、歌唱艺术与一度、三度创作的相互关系

人们常说, 声乐艺术是二度创作的艺术, 即词、曲作者为一度创作, 表演为二度创作, 第三度创作是由听众在感觉和想象中完成的。其中, 歌唱者作为二度创作在与一度创作和三度创作的相互关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度创作的完成并非是词、曲作者的终极目标, 歌曲成功的本身是以演唱为媒介, 以大众的认同为宗旨的。演唱者本身的二度创作作为纽带维系着一度创作与三度创作间的联结。在处理与三度创作的关系时, 歌唱者本身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这种再创作的过程, 实际上也是歌唱者本身处理的过程。

四、艺术性与民族性的相互关系

要处理好歌唱与情感的辨证关系, 还一定要处理好艺术性与民族性的相互关系。音乐产生在一定民族之中, 其情感之中都渗透了一定的民族精神、民族的风俗习惯及心理审美积淀, 再加上民族语言的不同特点, 便产生了民族性。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语言丰富, 即使同一个民族由于地域辽阔分布较广, 也呈现出了不同的语言风格和演唱风格, 因此在艺术的表现手法上也有差异, 同时也在情感表现上也必须有所区别。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民风民俗都是声乐工作者所必须掌握的, 情感表现只有适应民族特点, 才能为观众理解, 生吞活剥, 死搬硬套, 千篇一律, 必然不为人民所欢迎。所以, 只有处理好艺术性与民族性的关系, 才能使歌唱具有强烈的情感感染力。

总而言之, 要想演唱好一首声乐作品是对演唱者综合能力的考验, 要有完整的技术技巧, 良好的音乐感觉, 丰富的感情, 敏锐的洞察力以及渊博的知识。只要我们在永无止境的艺术表演中不断地追求, 就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音乐艺术表演者。

2009年山西省音乐、舞蹈、美术、书法艺术论文大赛获奖作品

标题:歌唱与情感辨证关系之管见

编号:022

作者:陈甜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组别:师范类高校助教组

类别:音乐类

项别:声乐

奖项:一等奖

摘要:在声乐艺术中, 歌唱情感是创作的前提, 歌唱情感是表现的归属, 两者互为依存, 互为联系, 互相统一。本文就如何处理好歌唱与情感的关系, 从歌唱的演唱技巧、歌曲的表现力、歌唱的多度创作和歌唱的民族性等方面进行剖析, 从而探究歌唱与情感的辨证关系。

声乐教学中的歌唱情感 篇9

要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我们必须要搞清楚歌唱中“声”与“情”的辩证关系。即“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我国清代王德晖在《顾谈录》中指出“口中有曲、心中无曲者, 纵全字正音和, 终未能登峰造极”。着表明了一种很朴素的辩证观点。即任何只注重“声”或“情”的学习都是不完整的。情与技 (声) 的辩证关系在于二者的观点既是一个完美的整体、又是相对的两种概念, 因为技是可以用单纯的生理技能锻炼来达到的, 然而声的掌握最终目的是通过技巧和艺术来表现人的感情。情是目的, 技 (声) 的手段。在声乐教学中应该正确地建立这种目的与手段的辩证理念。如果理念上有所偏差, 在训练中必然会产生一种片面, 无论产生了哪种片面, 训练的结果都不能称之为完美的歌唱艺术。

如何培养学生获得良好的歌唱情感呢?

一、动情的发声训练

科学的发声是提升歌唱技能的必要手段。往往发声训练是从枯燥乏味的练习曲开始, 日久天长便形成‘无感而发’。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发声训练中巧妙地引导, 调动学生的情绪, 培养学生的情感想象和情感创造, 把歌者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溶入发声练习中, 培养学生有感而发的习惯。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发声练习曲与抒发各种情感的文字材料结合起来, 这样既能有效地训练咬字、吐字的功能, 又能创设意境体验并抒发情感。

二、精心的二度创作

歌曲的二度创作是声乐教学中重要的环节。合理精准的二度创作, 是获得歌唱情感的重要途径。著名指挥家亨利·伍德在《论指挥》一书中说:“音乐是写下来的没有生命的音乐, 需要通过表演来给予它生命。”词曲作者的一度创作是他们的艺术结晶, 也是他们对人生的感悟和经历、灵魂深处情感的再现, 但它只是停留在谱面上的东西, 由我们歌唱者有声、有字、有形、有情的艺术表演出来赋予它生命, 这就是歌唱艺术的“二度创作”。

首先是词意的挖掘。我们学一首新歌, 首先要反复朗诵歌词, 结合创作的时代背景, 理解歌词含义, 体会歌词情感, 把握歌词中准确而又生动的艺术形象。例如歌曲《越来越好》中从感觉、工作、心情、环境、生活等方面描写越来越好的现状, 抒发了一种喜悦、幸福的情感。但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歌词表面, 应深入到歌词的背景中挖掘歌词的内涵。从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 方方面面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中折射出一种与时俱进的时代气息。又如《红梅赞》从歌词表面的意思是描写梅花不畏严寒风雪, 傲然怒放, 香飘云天的坚贞品格。而结合所处的历史背景正值重庆解放前夕, 歌曲以梅花塑造了江姐坚强不屈、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光辉形象。更为深刻的含义是把革命者喻作冰雪中的红梅, 歌颂了无产阶级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由此看来, 只有对词意内涵挖掘与领会, 才能在演唱时的表达越真切, 越完美, 越动情。

其次音乐的分析与艺术的处理。谢洛夫曾写道“声音艺术的主要魅力, 主要的诱人力量就在旋律中。”音乐的分析包括曲式结构, 调式、调性、表情、节奏、速度、力度等。通过分析, 在歌唱者头脑里产生联想与想象, 使歌曲的音乐更艺术化、形象化。从而激发演唱自然流露的真情实感。我们以《唱支山歌给党听》为例, 其曲式结构是带再现的三段体。第一段曲调亲切、明朗、深情;调性是b B宫调式;节拍是采用了2/4、3/4变化拍;力度是在“党的光辉照我心”一句, 用强声转为热情的颂歌。第二段是对比中段, 共五个乐句, 前两句以同宫系统的G羽调开始, 突出痛苦回忆对旧社会的仇恨, 后三句转回原调, 情绪激昂, 推向高潮。这一段力度对比变化大, 由中强 (mf) 到强 (f) 到很强 (ff) 递增变化, 前后形成了明显的对比;表情从“仇恨地”到“昂扬地”;速度从“慢”到“稍快”到“渐慢”再到“原速”。由于情绪变化的需要, 演唱时咬字、行腔、语气、语调、声音的力度和音色, 也该做相应的变化和调整。“鞭子抽我身”一句, “鞭子”二字使用了保持音记号和休止符, 唱时应象从紧咬的牙关中迸发出来一样, 对旧社会的仇恨刻画的淋漓尽致。“夺过鞭子揍敌人”要突出“夺”和“揍”字, 语气坚定。第三段是再现段, 用热情的表情唱出对党的热情与崇敬。结尾“党的光辉照我心”的力度记号从mp、f、p、mp、及〈〉和最后的延长的轻声, 须着力刻画, 才能把革命战士对党的深厚的感情和崇高丰富的精神境界鲜明地表达出来。

三、忘我的演唱

在演唱要唱出人物的感情, 还必须丢掉一切思想上或声音上的包袱, 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把自己的情感完全投入到声乐中去, 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别人, “感人心者, 莫先于情”, 才能达到“一声唱到情触处, 毛骨肃然六月寒”的效果。当然脱离了精湛的声乐技巧, 无论多么动人的感情也无法传递给听众, 弄不好会适的其反, 造成情有余而声不足的矫揉造作。诸如“珠圆玉润”, “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 “声若洪钟”美妙的声音, 是难以实现的。

因此, 我们的教学既要重视扎实纯熟的歌唱技巧, 又要注重情感的抒发, 把握以情带声, 以声传情, 声情并茂, 才能使歌唱艺术表现的完美。

参考文献

[1]王芃邱玉璞《送你一副金嗓子》华艺出版社

[2]邹本初《歌唱学》人民音乐出版社

如何提高歌唱情感表达的能力 篇10

歌唱是以技巧为基础来表现情感的过程。技巧与情感二者之间的关系和影响是紧密相关的, 那么怎样才能使“声”传“情”呢?我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呼吸与发声

呼吸是歌唱的基础和动力, 良好的呼吸对歌唱者情感的表达具有重要的作用, 所以说懂得了呼吸也就了解了歌唱的技巧, 在现实学习当中, 呼吸是我们一个重要的基础内容需要刻苦的训练。打嘟噜练习、狗喘气练习等。然而我们经过检查调研发现, 很多事与想象的不太一样:学习中有个别同学为了做到“气沉丹田”, 每次呼吸一口气都把肚子挺起来;还有一些同学想表现出有深厚的气息支撑, 腹部故作处于僵硬的状态;还有一些学生把声音有柔和贯通的气息支持提气虚着喉咙唱, 弄不清楚什么是通, 什么是虚。究其原因何在, 呼吸问题没解决好都是出在表面的问题上, 但实质原因往往是歌唱的呼吸“功利性”太强, 太想把呼吸做好, 走进了为呼吸而呼吸的怪圈, 致使呼吸器官处于应激状态。那么如何才能解决这种状况呢?首先要有正确的歌唱姿势, 站姿要端正, 双脚略开, 重心落在双脚, 两眼平视, 双手自然下垂, 不可耸肩, 双肩可略向后拉, 自然挺胸, 头、颈要挺直放松, 全身自然挺拔。其次一定要思想上先想到, 心理状态正确、积极, 才会有生理上的正确反映。同时我们不妨做一些抒发情感内容方面的具体表现所需要的动作或状态的训练, 使人处于情感抒发的动作过程之中, 整个身心运动起来。这样, 我们就会发现原本“功利性”的呼吸大大减弱, 呼吸器官也会逐渐放松并随着动作的引导、情感的抒发而有机的运转起来。不仅如此, 丰富的内心情感变化还会引发出不同的音色, 不同的声响, 同时使我们能够更加积极的表达自身情感。

(二) 共鸣

歌唱的共鸣关系到歌唱的音色、音量和表现力, 共鸣能够形成的声音表现力变化比声带自身的发声能量大的多。人的共鸣腔体主要分为头、口、胸腔三个部分, 在歌唱中这三个腔体是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缺少任何一部分的参与都会影响整体的共鸣效果。平时要多做哼鸣练习, 这有助于我们优美共鸣的获得。在学习中老师要求我在哼唱时, 先用打哈欠的感觉把口咽腔鼻咽腔最大限度的打开把气息沉底找准气息的支持点, 腰腹撑后背扩张的感觉。然后去想象从后腰起沿后脊柱至头顶的上方有一根管子, 想像头腔就像一个倒扣的真空瓶, 声音被从腰部抽入头腔, 眉心和鼻梁处要有轻微的震动, 并且每个声音都要从这一个点出来。

“在学习中主要通过音阶12345|54321的练习方法唱‘m’使我们获得共鸣, 或者可以学习牛叫的声音, 类似打电话‘嗯’ (什么) 和“嗯” (明白了) 练习共鸣的获得。另外我的老师要求我在练习时学习婴儿哭泣的声音说话, 假想某人在远处我们大声呼喊:你—快—过—来, 那—里—危—险, 快—!, 要我从低到高一声一声的叫来练习, 使我找到共鸣的感觉。”

(三) 咬字吐字

声乐艺术与其他音乐形式的不同之处是它能通过语言来表达歌曲的思想内容, 它比别的音乐形式更能直接的与观众产生交流和共鸣, 这就要求歌唱者要有较强的情感表达能力, 而且必须具备较强的咬字吐字能力, 演唱时达到字正腔圆, 我国的民族声乐对汉字的读字也特别强调字头、字腹和字尾的区别与连贯。其方法是:“歌一字, 字头、字身、字尾, 以完成一字之音。字头即声母也;字腹即韵母也;字尾韵之结声也。”对字头、字身、字尾的这种区别, 目的是要求歌唱者在歌唱时将一些字长的更加结实圆润。

二、优秀的音乐素养是关键

作为声乐专业的学生, 若能在具备良好的演唱技术之外, 努力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 (音乐鉴赏能力、歌曲处理与表现能力、舞台表演能力) , 培养与自己专业相符合的性格, 则会再许多方面体会到好处, 从而积累较丰富的学术知识, 更深刻的理解作品及忠实的反映作曲家的风格和作品的性质。这些能力的提高实际上是专业修养层次提高的外在表现。如何通过后天的实践活动使自己的音乐素质能力得到提高呢?我们需从以下几方面来锻炼提高。

(一) 音乐鉴赏能力

1、加强声乐理论培养, 把握风格流派

例如去阅读音乐文献、音乐历史, 有计划的学习乐理、和声、曲式等音乐理论知识并潜心研究歌唱表演艺术的学问及其相关的知识, 以便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并采取与之更为符合的演唱手法。要熟悉不同时代和各类作曲家的风格特点, 以便达到能更正确的判断及表现所唱的音乐作品风格性质, 如聂耳的救亡歌曲富有战斗性, 演唱时要情绪饱满、激昂的;施光南的歌曲富有歌唱性, 演唱要抒情的, 这与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是有关系的。另外还要经常聆听各种优秀的音像资料和不同类型的音乐会, 比较不同音乐作品的不同版本, 以便有利于自己鉴赏水品的提高。

2、加强感性经验的积累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声音的艺术, 了解这门艺术的直接途径就是聆听, 只有在聆听中才能发展我们的鉴赏能力。然而调查发现同学们平时不太注重这方面的训练, 听的数量非常少, 这对于提高我们的音乐修养是极为不利的。那么, 如何听呢。首先, 从一些短小的、结构简单的乐曲开始, 由小渐大、由浅入深的反复聆听进行锻炼提高。当我们对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等基本要素不再陌生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掌握听觉印象之后, 我们的鉴赏能力也会随之有一个新的提高。如河北民歌《小白菜》 (如谱例2.1所示) :

谱例2.1

我们欣赏时可以先从了解这首歌曲描写的是一个失去亲娘而受虐待、孤苦无依女孩的悲凉凄苦的内容入手, 分析它的乐句衔接特征, 呈下行趋势表现了悲泣情绪。在听的时候注意感受音乐的纯真、质朴的情感, 如泣如诉的。注意感受音乐的节奏, 宽广舒展, 速度缓慢塑造的是女孩悲惨的形象。其次, 对同一首作品要反复地听, 尤其是一些大型的音乐作品.只有在多次聆听后才能为我们的听觉所把握。因为构成音乐作品的只是那些瞬间即逝的声音, 这些声音以单音或多音组合的方式相继展现给我们的听觉, 当一首乐曲的最后一个音结束之后, 这首乐曲便从我们身旁消逝, 它留给我们的只有听觉上的某种印象。所以一定要多给我们的听觉创造多接触音乐的机会。

摘要:歌唱是以技巧为基础来表现情感的过程。良好的歌唱技巧是基础, 如何做到声传情很重要。

论歌唱中情感的表达与运用方法 篇11

[关键词]歌唱;声音;情感表达

一、情感的表达与运用对歌唱的重要性

“情感”一词在歌曲的演唱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被情感渲染的音乐是枯燥和乏味的。歌唱作为一种抒发情感的艺术,是最能体现和营造各种情感的艺术形式。我国古代音乐美学中的“声为情役,腔为情设”“情之所至,音之所生”就很精辟地说明了情感在歌唱中的重要性。情感是沟通歌者与听众的一座桥梁,就唱歌而言,一位歌者的技巧再熟练,音色再美妙,如果缺少情感,只会让人感到单调乏味。在歌唱艺术上来说,声音只是一种音乐语言工具,只有以“声”唱“情”,以“声”表“情”,才会有更好的艺术效果。盲目地炫耀声音技术,或不管作品的类型情感随意宣泄,会陷入一种僵硬的情感模仿和纯技术的发挥。这种歌唱技术与情感表达的不协调,使歌者难以与听众产生共鸣。正如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张美林教授所说:“歌唱者与歌唱家仅一步之遥,而情感的把握正是歌唱者与歌唱家的区别所在。”我们在欣赏一位优秀歌唱家的演唱时,无论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尽管语言不同,但是从歌声的情感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他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这说明他融入了感情。

二、歌唱中正确运用与表达情感的方法

(一)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声乐作品的创作是特定时代的产物,词曲的创作不仅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创作个性,也反映了他们所处的社会现实、时代精神和音乐风格。如《黄河大合唱》以昂扬、急促的旋律与节奏体现了反日反侵略的时代情绪和特征;《歌唱祖国》体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新音乐的发展动向,表达了人民对祖国的热爱;而《田野的春天》则以明快的旋律和欢腾的节奏反映了改革开放后21世纪人民的新生活以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了解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后,学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歌曲的思想内容,也为我们在演唱时的感情注入了依据,这样才能在演唱时更加准确地表现歌曲的内涵。

(二)把握作品的音乐风格

音乐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一首歌曲风格的形成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民族、环境是分不开的。民族不同,语言不同,风土人情不同,歌曲的艺术风格也不同。而歌曲风格掌握得好与坏,演唱的效果是大不一样的。歌曲的风格主要指音乐材料所形成的曲调风格。一般来说,歌曲中的音乐语言都是比较接近生活的,尤其是民族歌曲。如歌曲《海风阵阵跟愁煞人》就是大量地吸取和运用河南地方豫剧的音乐风格,整首歌曲的音乐与剧情密切相关,开头运用了善于表现大气磅礴的大场面戏的豫剧风格,使歌曲富有激情奔放的阳刚之气,且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高亢、激昂、先声夺人,把女主人公珊妹倔强的性格和焦虑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成功塑造了珊妹这个渔家女的英勇形象。在演唱这首歌曲之前,我们应该大量欣赏河南豫剧以及与这首作品有关的音响材料,了解它的音乐风格。在演唱时,要注意歌曲中大量的装饰音,控制好它的幅度,做到自然流畅,把歌曲的韵味和风格完整地表现出来。

(三)发挥艺术想象力

在歌唱情感的表达中,除了要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音乐风格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那就是艺术想象力的发挥。只有发挥想象力,歌唱者才能在自己的脑海里形成生动的音乐形象,才能通过自己的演唱将作品准确完美地表现给观众。要将自己的情感完全融入到所演唱的作品中,进入一种忘我的思想境界,用最真挚的情感来诠释角色,才能使自己的声乐演唱更接近完美。俄国音乐评论家谢洛夫曾说过:“音乐是灵魂的直接语言。”演唱中贯穿丰富的想象,想象与情感活跃的交互作用,使情感得到升华,声乐作品才会散发出更大的艺术感染力。演唱者应该将歌曲的内容在自己的头脑中化为一幅幅的活动画面,把自己化作作家、诗人,也变成作品的主人公。换句话说,就是要像戏剧演员进入角色一样去身临其境。如果把一首歌曲的基本情绪和意境设想得很具体,那么唱歌者在表达时就会很真实和生动。例如,在演唱《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曲时,我们的眼前就会浮现这样一幅画面:一位美丽动人的维吾尔族姑娘,手拿细细的皮鞭,在宽阔的操场上赶着羊群的情景。这样的想象和意境会帮唱歌者确立起正确的音乐形象或者说歌曲的主人公形象。歌曲的主人公形象完整统一了,歌曲的主题思想也就明确了,这样就会达到情真意切。当然,这种解释音乐的能力不是一日之功,它是一种生活的积累,这种积累越多越丰富,“灵感”也越活跃、越丰富。所以作为歌者应该随时用眼睛和耳朵去搜集和倾听各种生活的画面和声音,去感受生活,从而增强我们对生活和人物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四)声音的正确运用

我们在演唱一首作品时,运用什么样的声音才能符合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这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作为歌者,有了美妙的声音之外,驾驭各种声音和音色的变化的能力尤为重要。比如在演唱一首进行曲时,要选用雄壮的声音,而面对一首圆舞曲时,应该用比较明亮、华丽、轻巧的声音,面对一首摇篮曲则需要用柔和、甜蜜的声音。这里的声音也需要有一个想象的过程。总之要善于调动人的声音“库”中最恰当的声音,唱出歌曲内容所需要的听觉效果,贴切地表现作品。一般来说,表现高兴而欢乐的情绪,声音必须明亮而有光彩,明快而灵活;唱气势强大的或感情强烈,音量就应放大,音色要洪亮、有力;表现爱情的歌曲,声音则要尽量的柔和、温情,流动感较强,只要用半声的效果就可以表现出爱情缠绵的意境。总之,我们应该学会巧妙地运用声音色彩的变化,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只有全心全意地投入角色当中,刻苦钻研,把音乐形象与生活感受紧密结合,运用恰当的声音进行演唱,才能更好更完整地表现歌曲内涵。

歌唱中的情感表达与运用是多方面的,从对作品时代背景的了解到风格的掌握以及声音的正确运用都是一个递进的过程,歌唱应该成为多种因素融汇于一个整体中的扣人心弦的完美艺术。正如清代著名声乐理论家徐大偆在乐府传声中说:“唱曲不得其情,则正邪不分、悲喜无别,即声音绝妙而与词曲相背,不但不能动人,反令听着索然无味矣。”这段论述说明了歌唱中“声”与“情”的关系,强调了情感表达在声乐演唱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我们在演唱声乐作品之前,要仔细地对歌曲进行分析和了解,知根知情,才能准确地表现出歌曲的感情。只有把“声”和“情”融为一体,做到“声情并茂”,才能使我们的声乐演唱更加接近完美,从而散发出更强的艺术表现力。

参考文献

[1]李晓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51-54.

[2]王占文.声乐中的情感艺术与表达[J].黄河之声,2008,(18):71.

[3]张智斌.声乐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09.

[4]王鸿俊.声乐学概念[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143-145.

[5]王春萌.论民族歌剧的演唱——以歌剧《红珊瑚》选曲《海风阵阵愁煞人》为例[J].音乐创作,2012,(04):186.

[6]彭晓玲.声乐基础理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4.

[7]黄振华.演唱民族声乐作品时的情感运用[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04):97.

[8]张建国.声以情为源,请随意而行——论歌唱中的“意.情.气.声”[J].中国音乐(季刊),2009,(02):234.

[9]赵淑云.歌唱艺术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182-184.

歌唱中情感尺度把握的重要性 篇12

情感的表达也需要一定的尺度。尺度,一般表示衡量物体的尺寸与尺码,有时也用来表示处事或看待事物的标准。而声乐演唱中所表现的情感的尺度,通俗的讲是指在歌唱中把握情感的标准。具体来说是指在演唱中的“中庸之道”。这种尺度“多一分”与“少一分”均会对演唱造成失衡。比如在演唱中我们为了表达一种“高兴”的情感,如果演唱者高兴的情绪过度了,这种情感的尺度就过了份,就会造成气息控制不住,声音也拉不住,影响整体演唱效果。而如果演唱过程中这种情绪少了,“高兴”的尺度少了,就会使演唱的声音的平铺直叙,没有情绪的起伏和对比感。因此如何掌握歌唱中情感表达的尺度对于声乐的演唱是非常有必要进行研究、分析,并应用于歌唱中。本文将从歌曲的思想感情,歌唱中的想象,声音的运用这三个方面来研究歌唱中情感尺度把握的重要性。

一、歌曲的思想感情

在演唱歌曲前,演唱者首先应从创作上对音乐作品内容进行正确地分析。分析这首曲子创作的时代背景,了解曲作家和词作家这样创作是为了表达怎样的一种思想内容。这样做是为了让演唱者在“二度”创作中更好地将作品有更深沉次地表达。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将词曲作者的意图更好地通过演唱表现出来,使演唱所传达的情感演唱的恰倒好处。因此在每次演唱歌曲前,我们需要做大量的前期的准备工作去更深入的了解歌曲,只有这样才能把一首歌曲的情感处理得当。例如著名歌剧选段《海风阵阵愁煞人》。在演唱这样有故事情节的歌剧时,我们首先要分析这首作品所要描述的是怎样一件事情,这个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创作者想要表达怎样一种思想感情。当分析完这些后,我们才能开始演唱。在演唱时,演唱者一定要先投入到这种思想感情中。比如当听到前面的伴奏时,我们已经把自己置身于一个社会黑暗、生活悲苦、无助苦难的旧社会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中。然后让自己很快进入“珊妹”的角色中,流露感情进而表现音乐。一开始演唱“海风阵阵,愁煞人”这句,每个字带上悲愤的气息,咬字铿锵有力,让第一声唱出来就把观众带到一种悲愤的情感空间中。当然,这种悲愤的情绪一定要拿捏有度,太过了让人觉得做作。太少了,又让人觉得感情不到位,所以情感尺度恰到好处的表现可以充分表达珊妹愁苦愤怒的心情。更好地将演唱者的思想感情延续到下一句乃至整首歌曲中。

二、歌唱中的想象

音乐是一种想象艺术。在演唱歌曲时,我们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作品中的主人公,将自己放到这种故事情节和时代背景中去。自己就是故事中的人,自己的内心世界就是主角所要变现的内心世界。当然二度创作不能脱离主人公的思想主线,这种“尺度”尤为重要,不然便变成了胡思乱想。例如歌剧《海风阵阵愁煞人》中间珊妹的唱段:“爹爹染重病,他卧床昏沉沉,渔船搁沙滩,鱼债逼死人。渔霸的天下何日了?渔家苦难几时尽?”,如果我们在演唱时只是按着歌曲的旋律像叙事一样平铺直叙的唱出来,那么肯定不能打动观众。因此在演唱这类歌剧选段时,一定要将自己想象成珊妹,并且在脑袋里要有一个场景,这个场景就是自己看着的父亲卧床重病,没钱医治。而可恶的渔霸还依然猖獗,自己非常痛苦愤怒的心情。只有有了这种想象,自己投身于故事所要表达的情感中。唱出来的声音才能打动观众。

三、声音的运用

一个好的演唱者,也许会有多方面的演唱目的,比如:表现优美的音色,表现高超的演唱技巧等等。但是在演唱的过程中,情感的表达是最终的目的,这是良好声乐演唱的开始和终极目标。声乐演唱是通过声音来表现的。是演唱者运用声带的发声,将声音唱出来以此表达情感的重要途径。作为歌唱者,不仅需要有一副好嗓子,也要能够驾驭各种声音在音色、音量上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作品的灵魂、情感和情绪。比如,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演唱的《好日子》等作品都是比较热情奔放的,这类曲子需要演唱者声音高亢、清亮优美。只有这样的声音才能体现歌曲欢快热情的情感。而另一种舒缓的歌曲《送别》,则要求演唱者声音轻柔、伤感,表现一种离别之痛。如果我们用唱《送别》的音色演唱《好日子》,就曲解了歌曲所要表达的感情,甚至会曲解词曲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因此不同的歌曲表达要运用不同的声音形式来表现。比如要表现少女清纯甜美的性格,就需要用清秀婉转的声音;而表达对敌人仇恨愤怒情绪的时候,声音就要坚实有力。所以声音的运用对情感尺度的把握也起了一定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情感把握的尺度影响着歌曲的风格,演唱者的歌唱水平。只有正确地把握这种尺度才能将歌曲情感正确地表达,才能更好地演唱好一首歌曲。

摘要:声乐演唱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歌曲情感的正确表达。情感的把握需要一定的尺度。这个“尺度”尤为重要,它影响了整首歌曲的思想感情和风格。本文将从演唱者的思想感情,歌唱中的想象以及声音的运用这三个方面来研究歌唱中情感尺度把握的重要性。

上一篇:儿童集体营养状况下一篇:幼儿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