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歌唱

2024-09-13

科学歌唱(精选8篇)

科学歌唱 篇1

摘要:歌唱作为一门艺术, 它必须经过每天坚持不懈的练声才能形成一种自觉掌握歌唱规律的能力, 才能满足专业歌唱从表达思想感情出发自如的运用所需要的种种声音技巧。本文笔者就如何正确科学的练声谈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声乐,练声,手段

练声是提高歌唱基本功的重要手段。在声乐的教学当中, 发声训练是为了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 是为了掌握正确的科学方法, 提高歌唱的能力, 声音表现力的手段。在音乐界的一些专家曾经提到:“一日不练自己知道, 两日不练老师知道, 三日不练观众知道。”由此可见, 练声对学习声乐的重要。

对于民族声乐的学生, 还要注意一点就是语言的表达和传送为目的。要明确嗓音训练只是为了歌唱的语言服务。

1. 在练声的时候, 应该用汉语拼音的单韵母aoeiuǜ来训练。

2. 也可以借鉴意大利语的a ei i ou u两方面结合。在练声的时候, 每一个音都要到位, 每一个字都要到位, 千万不要着急。

3. 练声的时候, 首先以中声区为主, 多唱一些中声区, 多打基础, 不要追求音量。往往学生们练声的时候放大了嗓门, 去追求音量, 如果追求音量的话, 你就不会用脑子去多想全身的调整, 你就不能考虑歌唱的方法, 你唱的对不对?只是注意声音的大小。所以, 练声有七八分力就够了, 重要的是一个感觉的问题。还要注意一点, 每个人的条件不同。有的声带宽一些, 嗓门大一些。有的个子小一些, 声带也短一些, 小一些。大嗓子不要去捏小, 小嗓子也不要去撑大。顺其自然, 他是什么样的条件就按什么样的条件去唱。

通过练声要调整人体这个乐器, 就要明白声音、位置和气息的关系。首先, 鼻口吸气, 打开喉头, 相对稳定喉头, 然后保持气息。吸好气以后, 再出声, 也就是说, 声音是唱到气上的。然后收声音以后, 再放松换气。在练声的过程当中, 还要注意的就是, 要让学生明白声音位置, 只有一个方向, 那就是向上。气息只有一个方向, 就是向下。声音要往气上唱。使声音垂直, 如果位置很低, 气息很高, 那就是喉音。所以在吸气的时候, 就要做到, 你脑子走在前面, 想好位置的方向和气息的方向, 你的声音的方向, 就是有一种上下反向走, 上下分开的感觉。还有一点是声音要在前面, 人在后面。声音永远往前唱, 穿透力在前面。不要自己去听声音, 听声音就会窝的, 也就会含糊不清。声音﹑人合在一起, 声音也是含糊不清的。那么, 人的重心是要在后面, 后面是指腰椎有力, 有个点就可以了, 不要整个的后背发僵。整个后背发僵、人体发僵是不能正常的发挥歌唱的感觉。所以, 后背的劲就用在腰椎上, 那么你整根的脊椎就用上力了, 你的重心也就在后面了。越到高音你的声音要越靠前, 交点越小, 所以这也是个反向。这两个反向, 在练声当中要注意。因为有的学生唱高音的时候喜欢往前栽, 重心在前面站不稳, 这样唱的效果是不好的, 会把喉头的力量加进去, 身体的肩膀会发僵, 不利于你的胸部的扩展。只有人在后面, 肩膀向下向后的时候, 你的胸腔才会扩展, 才能发挥你的声音, 发挥胸腔的共鸣。

很多同学平时不注重练声等到临近考试演出比赛等重要任务之前才急于练习, 根本达不到练声的效果, 到了正式演唱就感到力不从心, 追悔莫及, 怎么办?很显然, 平常要坚持每天的练声, 使歌唱本能和发声机能都得到锻炼, 一旦有任务, 不但机能能够适应, 不宜产生疲劳, 而且还能提高驾驭歌曲的能力, 可见基础打得是否牢固对歌唱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在每天的练声中, 首先要明确这次练声的目的, 是解决问题呢, 还是练习新内容?要练到什么样发声效果都应做到心中有数。安排好每天的练习内容和应解决的问题是实践的前提, 发声练习是从简单到复杂, 循序渐进的过程。有些初学者求成心切, 忽视了基础练习, 盲目的选择一些程度深的练习来为难自己, 试图在短时间内取得成效, 结果进行了较深的练习, 唱出了几个高音, 但由于基础不牢固却养成了不少不良的发声习惯。所以, 我们在平时每天的练习时, 一定要遵循科学原则, 合理安排, 一步一步解决问题, 在这样的过程中求得稳步发展。练习时要根据这些, 综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树立自己的目标, 逐步建立正确的发声理念。

每天练声的时间安排因人而异, 要遵循“少吃多餐”的原则。有专家认为, 一次十分钟是初学者练唱的时限, 每日可重复两次或三次, 而对于以学者来说每次练声时间可长一些, 可保证在30分钟左右, 每日可重复两次。人的嗓音作为歌唱的“乐器”, 它不同于其它质地的器件, 它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当然, 练声时间安排并不都是规定死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规律, 而练声的时间应该是歌唱者生活时间规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随心所欲的学习态度是不可取的。

练声不是一蹴而就的, 是一个长期磨练和摸索的过程。因此, 无论在心理, 还是生理保持良好的状态, 全身心投入到每天的练声。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投入每天的练声是很有必要的。练声要学会“用脑”“用心”来练。有的人嗓音条件很好, 但练习时不动脑子, 不用心盲目瞎唱, 学了几年却无多少长进。有的人嗓音条件不好, 但肯动脑筋, 肯用心体会和钻研, 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弥补先天的不足而有所成就。在每天练声时, 首先要做好心理上思想上的准备工作, 让正确的思想指挥肌肉的运动, 用心理上的想象来帮助生理上各发声器官的活动。

心理状态有了, 生理状态也要一并准备好, 在这里所讲的生理状态主要是练声时的姿态以及身体状态。练声姿态的正确与否, 直接关系着歌唱方法的好坏。另外, 每天保持良好的歌唱姿态对培养自身的舞台形象也起着关键作用。

歌唱作为一门艺术, 它必须经过每天坚持不懈的练声, 才能形成一种自觉掌握歌唱规律的能力, 才能满足专业歌唱从表达思想感情出发, 自如地运用所需要的种种声音技巧。而这种能力不经过由浅入深、日积月累持续不断、系统反复的磨练是不可能得到的。所以, 我们一定要重视每天的练声。只有长时间实践, 才会发现它的有效性。

科学歌唱 篇2

我想歌唱;我想歌唱

我想歌唱,我是一只脱壳而出的蝉,趴在那高高的树上,润一润嗓子,我忘情地唱着:“知了――知了――”你或许不以为然,可是朋友,请你用心地听,我唱得多么响亮,多么清脆!你要知道,那是我“四年的地下苦功,换来的一个月阳光下的歌唱”。

我想歌唱,虽然我只是一只小小的蚂蚁,但这并不能阻挡我歌唱的热情。我和我的同伴碰了碰纤细的触角,你以为我们是在玩游戏吗?不,小草昂起了它那碧绿碧绿的小脑袋,它听见了,它听见了我们在传递信息,我们在愉快地唱歌!要问我们唱的是什么歌,唱的是劳动之歌!我们是劳动者,当然爱唱劳动歌,前进,前进,前进进!

我想歌唱,我是一只勤劳的小蜜蜂。我“嗡嗡嗡”地唱着歌儿,提着小花篮飞来了,我们飞在万花丛中。你瞧,我和我的朋友身着金色的小花裙,正一边采着甜甜的花蜜,一边唱着甜甜的山歌哩!我时而转起一个圈儿,让自己的歌声飞得更加遥远。生活是这样甜蜜,我有什么理由不放声歌唱呢?我唱呀,舞呀,我开始陶醉了,陶醉在这个花海环绕的世界里。

我想歌唱,我是一只快乐的小鸟。当第一缕阳光照进林子,草丛中出现了斑斑驳驳的日影,那清晨的阳光多么温柔,清明。我们欢快地跳跃在青青的枝头,有如琴键起落。喝一口清凉的露水,便开始唱响森林的第一支赞歌。我们的歌,也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在郁郁葱葱的森林里自由地飞翔。

我想歌唱,我是小溪,我是森林中流动的琴弦,你听,“叮叮咚――叮叮咚――叮咚叮咚叮咚咚――”多么动听!水中的小鱼儿听得笑了,用尾巴轻轻地拨动柔柔的水草,拢出了一串义一串好看的水泡泡。我歌唱的是我的愿望,我的梦想,我将和其他的涓涓小溪融为一体,一起变成一条滔滔大河。

我想歌唱,我是从天而降的雨,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我在房檐下歌唱;啪嗒啪嗒,啪嗒啪嗒……我在大树的`叶子上歌唱,在花儿的花瓣上歌唱;沙沙沙,沙沙沙……我在雏鸭戏水的小河里歌唱;啪啪,啪啪……我在人们举起的那一把把花花绿绿的伞上尽情地歌唱,歌唱自己最后一次美丽的跳跃。(范文网 )我且歌且舞,欢喜地投人大地的怀抱。

歌唱中科学呼吸技巧的运用 篇3

关键词:歌唱;吸气;呼气;发声

中图分类号:J6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173-1

一、吸气

(一)胸式吸气法

胸式吸气法又称锁骨吸气法。吸气浅,吸气时锁骨抬高,胸廓上提,气息的越多,肩耸得越高,造成双肩,上胸,锁骨,喉肌一连串的紧张。气仅吸在肺上部狭小的地方,其容量小,肺下部有着大容量的部位不但未利用,反而随着胸廓上提而缩小。此法致使喉肌过分用力,发声器官极易疲劳。由于气往上吸使得上胸饱胀,阻碍胸腔共鸣的产生,不能很好的形成“声柱”而影响声音的畅通,从而形成“吊着嗓子唱”的效果。它还能造成声音挤卡和尖锐,实不可取。

(二)腹式吸气法

腹式吸气法又称“横膈膜吸气法”。此法吸得深直至肺叶底部,迫使横膈膜向腹腔扩张,腰的周围膨胀起来。要求锁骨,双肩,喉咙完全放松,发声器官可以轻松自如的工作,吸气的容量大增。

二、呼气

对于歌唱发声来说,呼气比吸气更难理解,更为复杂,比较难以运用。在歌唱发声中则完全不同,需要较慢的呼气以适应歌唱的需要,那么如何才能保持住气息使之慢慢呼出呢?下面介绍两种方法。

(一)锁紧喉头挡气

当吸气肌肉群吸足气后就停止工作,为了挡气,作为“海关”的喉头将“大门”关起来,只开了一个“小门”让气慢慢放出来,以达到控制气息的目的。以这种方法来控制气息的结果会使喉肌高度紧张,歌唱时会青筋突起,唱得脸红脖子粗,声音呆滞,音色闷暗,高音唱不上去,字、音都不清晰。长此下去定将产生咽喉疾病甚至损坏声带。

(二)用吸气肌群来控制气息

在呼气时,吸气肌群继续工作并与之对抗达到控制气息的目的。当吸完气后,吸气肌群仍然保持扩张状态与正积极工作的呼气肌群相对抗,达到共同完成用气息支持歌唱的目的,他们是相反相成的,既对抗又统一。

三、歌唱的呼吸训练

有许多声乐老师不主张进行呼吸训练,其意思是呼吸只有从声音体现出来才有实际意义,因而主张在练声的同时去讲气息。这对于学习了较长时间的学生或是“天生丽质”的极个别学生(嗓音好,乐感强,反应灵,天生没什么毛病的)是可以的。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先进行分解训练为好。人的气息也是一样,我们不能用生活当中的原始呼吸方法去歌唱,需要经过训练的、合乎歌唱要求的气息用于歌唱。如果这单纯的呼吸练习做好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声带练习,就能牢牢的掌握科学呼吸的要领。实践证明采用纯呼吸训练其进度要快得多,效果也好的多。

四、呼吸的运用

现代科技可以说是非常发达了,可是还有很多现象尚无法解释,在声乐中的某些部分就是其中之一。

(一)声乐重在找感觉

1.胸腔、腹腔的共鸣问题

胸腔中的气管、支气管以及肺泡内吸气时储满了气,吸气时气息源源不断往外流,哪还有腔体去产生共鸣呢?腹腔内全是肠子、肝、肾等器官,仅仅只有吸气后横膈膜下压进入腹腔,好像没有什么可以产生共鸣的腔体。

2.腔共鸣中的脑后音问题

中国传统戏曲的“黑头”在演唱中确有脑后音。如果分析头腔共鸣体,好像在后脑找不到可以共鸣的“窦”,而“黑头”的头部共鸣犹如一座敲响的宏钟,仿佛有明显的脑后共鸣。

3.吸气的感觉唱

在日常生活中和演唱中气从哪儿吸入还从哪儿呼出,这是客观存在。但在歌唱时要感觉到气息不是从里往外呼出来,而是边唱边往里面吸气。为什么要这种感觉呢?因为这能使各共鸣腔充分打开,能使呼气肌群用力与呼气肌群相对抗,从而使气息得到控制。

(二)歌唱时要始终充满激情

歌唱用气时,腹、腰等部位及心理状态的感觉要像哈哈大笑那样充满激情,这样唱嗓子不费力。平日人们围在一起听笑话时,只听说肚子笑疼了而从没人说嗓子笑疼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我国著名的嗓音专家林俊卿博士提到过的“贝诺利氏作用”。贝诺利发现人在大笑时声带靠拢发声是毫不费力的,因为根据气动力的原理,当笑的强烈气息通过喉腔,自然会对喉壁组织产生一种吸引作用,这样就把两条声带吸往中间靠拢来发生,在这种情形下喉肌是一点也不用力的。

(三)歌唱的气息控制

歌唱的呼吸也是一样,那一个音有多少拍,需要唱多强,就正好吸那么多的气和使用那么多的气。气太多会使呼、吸肌群僵硬而影响声音的流畅,而且使声音难以控制;如果气太少,则歌未唱完就没气了。

(四)不同声区用气量不同

音域的宽广与否,也是衡量歌唱家艺术水平的标志之一。音域越宽,对声带的伸缩与闭合能力要求越高,对气息的要求也越高。唱中音时气息用量最少,因为声带变化不大,这一段正好是靠近人们说话的音域,所以唱得也很轻松;唱低音时声带要相对伸长,闭合不紧,所需气量相对增加;唱高音时声带相对缩短,边缘变薄,由原来的整体振动变成边缘振动,所需气量大大增加。

(五)唱时用鼻还是用口吸气好

用鼻吸气的好处是卫生,因鼻孔中有粘液和鼻毛阻挡空气中的灰尘和细菌;还能使空气变得湿润免使喉咙干燥;寒冷的天气还可使空气变得温暖了才进入喉咙。可是鼻道较狭窄,阻力较大,最大空气流量每秒仅2升。而在歌唱时的换气时间极短,光用鼻吸气明显达不到要求。

参考文献:

[1]白宁.论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形成[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4,(01).

[2]彭丹雄.简论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演变[J].宁波大学学报(教

育科学版),2005,(02).

作者简介:

科学的歌唱:如何唱好高音 篇4

说到气息, 很多人会感到很茫然, 因为这是最不好用言语来表达的东西。那么, 先让我们来听一则小故事吧。据说, 秦国时有一对师生秦青和薛潭。秦青想必是当时著名歌唱家, 薛潭拜他为师, 还没有完全学到本事就自认为学得不错了。于是向老师告辞, 秦青也不挽留他, 只是将他送到郊外, 引吭高歌。歌声响彻云霄, 洪亮悦耳, 一时间好像连树林都为之震动, 天上的云彩也不再浮动。这时, 薛潭佩服得五体投地, “终身不敢言归”。歌声能“响遏行云”虽然有些夸张, 但足以见得其声腔之优美, 从侧面反映了其功底扎实, 气息很稳。

一般没有学习过声乐的人的发声是平的, 出来的声音很直白, 没有色彩, 气息短浅。我的声音比较偏“民”, 所以民族歌曲唱的较多, 但在这之前, 必须先以美声来打基础。因为美声的唱法要求气流量很足, 这对打下扎实的气息基础是很有帮助的。唱高音要以小腹、丹田为根基, 想象声音透过后脊梁到脑后, 到口腔后根, 这样声音会是竖立和靠后的。还可以经常靠着墙练习, 让墙接触后脊梁, 这样也许更容易找到感觉。要想练好高音, 必须要学会控制气息的流量。我建议练声的时候, 嘴前放几盏蜡烛, 保持蜡烛不摇晃。这样气息在体内流动, 保持的时间就会很长, 唱高音拖长音就不会吃力了。

歌剧《玉鸟兵站》中的选段《我心永爱》, 要求演唱者对气息的控制和把握非常到位。歌曲开头很缓慢、很深沉, 似在回忆、思索着, 所以气息要很沉稳。就像是在用肚子说话一样, 用一种特别宁静的情境来表现。到了中间段, 速度加快, 情绪趋于饱满热情, 这就要运用气息来控制情绪的变化。到了最后一段, 激情释放, 音高达到并持续hi C。这么高的音怎样才能唱好呢?有句话说得好, 歌不是用嘴唱的, 而是用心唱的。如果可以把发声练到气息贯通、炉火纯青的地步, 那么高音就会唱得很漂亮, 整首歌曲的感染力会更强。

一次大型声乐比赛中, 我满怀激情地演绎了这首长达六七分钟的艺术作品。台下掌声雷动, 原以为可以稳拿第一, 可结果却不是。后来, 我的老师遗憾地告诉我, 整首作品都演绎得很不错, 问题就出在最后那个音。由于气息没有控制好, 根没有牢牢抓住, 导致最后高音持续不稳, 显得力不从心了。一首作品如果没有了完整性, 留给观众和自己的只能是深深的遗憾。

我们唱高音时, 应该尽量去体会气息是往下走的。方法得当, 高音就会唱得很舒服, 不觉得夹和紧, 这样的声音听起来会很饱满, 很圆润。特别在唱高音的延长音时, 气息要在体内流通, 这样会有动感。气息会使声音产生变化, 这就说到力和气的关系。力在高音时要转为一种动感的力和气, 歌唱中的动贯穿于整个身体, 这种动指的是情感上的, 要有合适的肢体语言才行。

科学歌唱 篇5

——歌唱祖国歌唱党

在这火红的七月,祖国大地处处飘扬着一面面火红的党旗、传唱着一首首嘹亮的红歌,20年代的《国际歌》,30年代的《大刀进行曲》,40年代的《解放区的天》,50年代的《志愿军战歌》,60年代的《谁不说俺家乡好》,70年代的《党啊,亲爱的妈妈》,80年代的《今天是你的生日》,90年代的《大地飞歌》,跨世纪的《走进新时代》……每一首歌都是历史的一面旗帜,每一个音符都是内心跳动的脉搏!我们以歌明志以声传情,歌唱着伟大的祖国、歌颂着伟大的党!让我们伴着歌声,共同追寻中国共产党90年的光辉历程与丰功伟绩!90年前的中国,夜长长、雾茫茫,多少人《南湖望月》,渴望着黑暗中燃亮星火。终于,7月的南湖亮起了一座灯塔,这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照亮了航行的方向。无数仁人志士从祖国四面八方凝聚到灯塔下,举起右手,攥紧拳头,庄严宣誓:永远《跟着共产党走》!《永远跟党走》!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战,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推翻了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

要代表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着华夏儿女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浪潮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大江南北,勤劳勇敢的人民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了万象更新的春天,《祖国的春天》明天更美丽!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第三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形成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带领着炎黄子孙将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承、发展并成功推向21世纪,社会更加繁荣稳定,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迈入新世纪后,党中央集全党智慧,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带领着中华儿女为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而不懈奋斗!一代代共产党人前仆后继,带领着全国各族人民抛头颅洒热血,搞改革创发展,使人民群众步入了日新月异的新生活,踏上了富足安康的小康之路!我们紧密团结在党旗下,《我们走在大路上》,这条路会越走越宽阔,越走越长远!《今天是你的生日》,火红的七月红旗飘扬歌声嘹亮,《党啊,亲爱的妈妈》,我要为你唱首《赞歌》,《歌唱我的祖国》,歌唱赶走贫困、造福大众的共产党人,歌唱知难而进、勇挑重担的共产党人,歌唱克己奉公、无私奉献的共产党人!

歌唱活动与科学活动的亲密整合 篇6

关键词:歌唱活动,科学活动,整合

在近代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领域整合”的理念越来越被重视和运用。《3-6 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把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内容相对划分为五大领域, 同时也指出“:这五大领域标明了幼儿在园所中的学习范围, 而不是硬性分割幼儿的学习内容, 所以, 在幼儿的艺术教育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注重各学科、各领域的有机结合, 形成一个有益的教育整体”。那么音乐与科学领域的整合会对孩子产生怎样的教育价值呢?由此我们产生了浓厚的探索兴趣, 在园所的支持与指导下, 实践研究“歌唱活动与科学活动的亲密整合”, 在问题的产生中思考、反思和积累经验, 提升两者整合的教育价值, 结合实践谈谈我们的思考与体会。

一、思考幼儿的兴趣点来选择和设计活动

在《指南》中提出:“兴趣是幼儿生动积极投入活动的源泉, 幼儿只有对某项事物产生了兴趣, 才会在活动中表现主动性和积极性”, 这是作为老师应该知道的基本常识。可是孩子的科学探索的兴趣点在哪呢?日常生活中、大自然中, 孩子的兴趣点似乎有很多, 可是又该如何选择和抓住契机呢?于是我们进行了一日活动的观察。生活中、主题活动中、散步时、游戏时, 每一环节中细心观察幼儿, 也有意识的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小班的孩子好奇心十足, 但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还比较弱, 因此兴趣点比较多的是糖果玩具、认识自己、认识生活中的物品, 中大班幼儿随着能力的提升, 会对大自然的动植物有着更强烈的探索兴趣和表达愿望。因此在选择和设计活动时, 三个年龄段的孩子设计的活动有着不一样的侧重点。

二、思考如何自然的将科学探索渗入到歌唱活动中

考虑到预设的活动有一定的局限性, 孩子们的想象力、观察力、创造力、音乐的表现力有着一定的预设目标。因此除了教师结合孩子的兴趣开展的有科学元素的预设活动, 也尝试运用一些不一样的活动形式, 比如结合一日生活中不同的场景引导孩子欣赏不同的歌曲;一日生活中, 洗手时有《洗手歌》、漱口时有《漱口歌》、擦脸时有《五官歌》、吃水果时有《水果歌》, 有着歌曲的陪伴, 孩子们的兴趣更浓厚了, 对生活中的人、事、物也更为关注了, 洗手时认识了五指的名称, 会将五官依次洗干净等等;抓住孩子的兴趣契机随机引导孩子配词配乐, 比如散步时, 孩子看到美丽的蝴蝶停在花朵上, 于是在散步后, 给孩子一段《蝴蝶花》的音乐, 让孩子自己创编歌词, 配上音乐唱出自己所观察到的美丽蝴蝶。孩子们也许创编的歌词没有什么优美性, 但孩子们用歌声表达出了他们的视觉认知。非常的形象、有趣和生动, 这样的快乐心境是也是最自然、最重要的。

三、思考歌唱活动与科学探索的孰轻孰重

在实施中, 有老师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歌唱活动”与“科学探索”两者的孰轻孰重。当时提出这个问题, 把我们难住了。孰轻孰重呢?总要有个重点吧, 是以音乐为侧重点还是以科学探索为侧重点呢。于是, 我们选择歌曲《小小蛋儿把门开》, 做了两种尝试: (1) 以歌唱为主, 在歌唱活动的过程中融入科学探索, 侧重达成歌唱活动的目标。 (2) 以科学探索为主, 在科学探索的基础上进行歌唱活动, 达成科学活动的目标。首先是 (1) 以歌唱为主, 在歌唱活动的过程中融入科学探索。

引导孩子先熟悉旋律, 学唱歌曲, 在初步掌握歌曲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观察探索教师已准备好的不同的蛋, 有鸡蛋、鸭蛋、鹅蛋、鹌鹑蛋等以及一些其他动物的蛋类图片, 让孩子探索、猜测, 再将探索到的结果创编到歌曲中去。其次是 (2) 以科学探索为主, 在科学探索的基础上进行歌唱活动。教师先组织孩子观察探索教师已准备好的不同的蛋以及一些图片, 让孩子观察探索,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可以小组讨论, 或者在回家后与爸爸妈妈一起上网查找相关资料, 并让孩子将查找到的资料并于第二天再相互交流。在孩子已探索的基础上, 教师再次引导幼儿倾听音乐, 学唱歌曲, 然后将不同的蛋与动物创编到歌曲中。

实践后我们思考:两次实践的效果是有一定差异的, 感觉第二次先进行科学探索, 再将科学探索的内容渗透到歌唱活动中, 效果会更胜一筹。但可以肯定的是, 两次活动, 孩子们的兴趣都很高, 有所差异的是孩子所达成的目标侧重点不一样!融合的形式不一样, 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但两者的融合对孩子的发展都是有促进作用的。我们需要更多思考的是不同的活动所采取的融合何种方式会发挥最大作用。

爱因斯坦很早就认为科学与音乐二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音乐并不影响研究工作, 它们两者都是从同一渴望之泉摄取营养, 而他们给人类带来的慰藉也是互为补充的。”科学家钱学森也曾留下耐人寻味的一句话:“科学要与音乐完美结合”。在“歌唱活动与科学活动的亲密整合”这一课题实施过程中, 我们也看到了孩子们的日益进步, 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合作能力、音乐表现力等多种能力的提升;而我们教师在此过程中也获得了很多的实践经验与教学经验。让我们在欣喜之余更坚定了自己实践的脚步, 继续深入研究, 让孩子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是敏芝.经历探究过程.体验发现乐趣[J].幼儿教育, 2005 (17)

[2]江鹭.主题背景下幼儿园音乐活动的思考与实践[J].考试周刊, 2013 (99)

[3]崔霞, 许晓豫.关于构建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框架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研究 (教师教育) , 2008 (09)

歌唱时的科学呼吸方法研究 篇7

1、唱低音呼气始终太强的情形

上面说过, 发音方法正确的人, 发低音时一般排气量是比较增加的, 原因是发低音时声带较松, 而不是呼气肌肉努力在排气所致。若不知道这个原理, 唱低音时用气过于猛烈, 结果反造成喉口束紧, 声音闷塞透不出。

2、唱低音呼气始终太弱的情形

发低音时, 如果怕浪费气, 而用不自然的方法控制呼气, 以减少排气量, 那么咽部就会辖小, 以适应这种呼气的情形来发音。结果发出的声音音量就很小, 而声音也同样的闷塞。由此可知, 发低音时呼气过猛或者不足都能促使咽喉束紧, 造成声音“闷塞”的现象。诊断时, 需观察发音时咽部颈部肌肉的动态, 并用测验呼吸动作的仪器检查, 才能分辨声音“闷塞”的原因。

3、唱中音呼气始终太强的情形

唱不高、不低的音时, 应当说话那样的气息, 声带才能正常地工作。如果不知道这个原理, 而用唱低音 (像叹气) 那样的气息来发音, 就不但声音“空洞”无力, 咬字不清楚, 而且唱来也费力, 老会感到气短;因为应这种气息发音, 声带不能紧密靠拢, 发音时声门就会有漏气的现象。经常这样唱歌, 声带就会不断收到过分的冲击而容易疲劳。如果唱的人没有自知之明, 还常常自不量力地大声唱, 情形就更加严重, 声带就会充血发炎, 以致失去正常的弹性与正常的发音机能。这样的声音不但“空洞”无力, 还时常代“沙”;声带越疲劳, 声音带“沙”的成分就越多。无疑地, 这种“沙”声三发音时声门漏气, 空气在喉咙部摩擦所产生的。我们只要用分析音贝的仪器来测验, 就不但可检查出“沙”的缘故, 而且可以诊断出声音掺杂到什么程度。如果应用排气量检测器检查, 则不但可以诊断出这种呼气方法的错误。还可以知道错误严重到什么程度。

4、唱高音不按声带发音的需要“提气”的情形

按正确地发音法, 唱高音须用“远处喊人”那样的气息。因为要这样“提气”才能引起咽腔起适应的共鸣, 而把高音唱响亮。可是每个人的共鸣腔构造各有差异, 歌唱时唱到那一个高音就必须“提气” (即由“说话”气息改变为“喊人”的气息) 才唱得响亮, 这不但对于不同声部的人的情形各有不同, 即同一声部的人, 往往也不尽相同。事实上发音方法正确而发音技巧纯熟的歌唱家, 唱到靠近“提气音”的几个音, 就逐渐增强呼气来发音了。有人不知道这个原理, 当由低音逐渐唱到高音时, 不是因始终不改变气息而高音唱不响, 便是到唱不响了才临时改变气息, 以致产生“换音”现象, 甚至声音“破裂”。

不论高音如何, 唱不强不弱的音最省气。唱“弱音”与“强音”则都有排气量增加的现象。唱“弱音”的所以会比较浪费气, 是因为在这种特殊的发音情形下, 声门必须放宽一点才发得出声音。这种由于漏气以致发音效率低的现象, 是不可避免的。唱“强音”所以排气量也有增加, 那是因为这种发音需要有比较强的呼气的原动力, 故必须加强呼气才能发出声音, 而不是因为有漏气的缘故。所以, 同样是排气量增加, 原因则大不相同。这一切是科学家在观察发音方法正确的歌唱家的发音情形所看到的, 是正确发音法的排气现象。而且唱“弱音”时漏气也是正常发音机能的一种现象。并不是在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许多初学唱的人不知道这个原理, 却不用自然的方法控制呼气, 想在唱“弱音”的时候提高发音的效率, 结果就犯上了技巧上的错误。发音的效率虽然可能因此提高一些, 可是发出的声音完全则完全不对了。为什么会这样呢?理由很简单:要提高发音的效率, 就必须加强声门挡气的作用, 或者增加共鸣腔对呼气的阻力, 才能够减少排气;可是把声带靠拢的力量加强, 就完全改变了声带的发音情形, 也就发布出弱音了。如果不改变声带靠拢的情形, 单独把咽腔缩小以增加对呼气的阻力, 排气量固然也减少了, 但是发出的声音就变为粗糙难听。

二、唱歌时科学的呼吸方法研究

1、局部肌肉训练方法

我们知道, 唱歌呼吸技能与技巧的发展, 是一定要从发音的训练中才能得到的。如发现呼吸器官的内部机能失去平衡的现象, 则应当先应用各种肌肉训练的方法, 把衰弱的肌肉训练强壮, 而把过于发达的肌肉训练到放松自如, 以求呼吸肌肉发展平衡。等到呼吸器官内部一切正常, 再开始用唱歌发音的练习来发展唱歌的呼吸机能与技巧, 收获可较大。因为按科学工作方法, 任何工作必须从了解基本因素解决基本问题入手。当发现呼吸器官局部有缺点, 致使失去内部平衡时, 如果把呼吸器官局部的缺点纠正之后, 再进行发音的种种训练, 唱歌的呼吸技能与技巧才能得到发展。

(1) 训练腹肌的方法

遇到腹壁瘦薄, 腹肌无力的人, 或者因生产致腹壁失去了正常的弹性的女子, 我们可按情形的需要给她们短期或长期的腹肌训练。训练腹肌的方法是;全身平卧, 在腹部放几册较厚的书, 在竭力使腹部的肌肉紧张, 以鼓起腹部上的书, 使书随着呼吸而一升一降。此法每日练习片刻, 经过相当时期, 腹肌即能逐渐有力。

(2) 训练胸肌的方法

训练肌肉则比较困难。目前流行的方法有许多是不科学的, 不宜采用。

根据以上两个原则, 我们拟定了七个训练胸肌的练习:

第一个练习:身体站稳, 慢慢的吸气, 至胸腔饱满为度;然后慢慢地呼出。吸与呼都要平稳, 均匀, 缓慢, 大约一呼一吸各须十五秒以上方为合格。这个练习是最接近自然的动作, 仅仅比自然动作略微加工而已;正如人人皆能走路, 而已长途竞走来训练脚力一样。这种练习不费劲, 故为初学者最适宜的初步训练。从开始练习时就应当注意每次吸气的动作要做到正确。

第二个练习:身体站稳, 慢慢呼气, 吸到胸腔饱满时, 除尽力维持胸廓饱满外, 还要运用胸肌不断地作短而轻微的“呼出”、“吸入”、“呼出”、“吸入”的动作, 至到无力继续时, 才能将气放掉。这个比较不自然的练习, 是为了训练胸部吸气肌肉群的, 只有使吸气肌肉群用力, 才能维持胸腔的饱满状态。

第三个练习:把第二个练习的呼出与吸入动作再推进一步, 做到均匀、有力。这样, 不但能训练胸廓的吸气肌肉群, 同时也能初步训练控制呼气。

第四个练习:把胸廓固定在半饱和的状态, 然后使腹部跳动, 做一种急呼与急吸的动作。呼气要短, 又不可过分用力, 呼后即吸, 吸气要迅速有力, 并且比呼气时间长。

第五个练习:把胸廓固定在极度饱满的状态, 然后作第四练习中的那种“短呼急吸”的动作。

第六个练习:进一步把第三个练习呼与吸的动作做快, 呼吸的力量与速度要始终平稳。

第七个练习:身体站稳, 作深呼吸, 以轻微的声音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重复数二十秒。

2、纠正“激起”时呼气方法错误的措施

(1) 先纠正吸气的方法, 然后才可进行“激起”时呼气方法的错误。

(2) 让学生在练唱时, 每个发音之前, 先做好思想准备, 把所发音的“音高”、“音量”以及发这个音时母音在音色上应有的变化都想准了, 再想好需要多强的呼气来发这个音, 一切准备完善, 才可发这个音。一开始发音就不能犹豫, 要毫不犹豫地按照所想的把音发出来。

(3) 练习发“气泡音”时需要注意:要把咽喉各部放松;从高音“哼”到低音, 要不断扩大音量, 才能在发低音的时候产生平稳而泡泡可数的“气泡音”。

(4) 在训练开始时, 要用其音域中最低的那几个音作为练习, 要尽量用大声唱, 练习中要求学生尽量放宽喉声去发音。

总之, 歌唱时发音方法不正确不但有发音方法不科学的原因, 还有身体不健康或是发音器官的某些部分不健全所引起的。如果把呼吸器官局部的缺点纠正之后, 再进行发音的种种训练, 唱歌的呼吸技能与技巧才能得到发展。

摘要:歌唱时必须先掌握科学的呼吸方法, 只有懂得科学的呼吸和发音的人, 才会懂得歌唱。本文从歌唱时不正确的呼吸情形及原因入手, 有的放矢地提出了科学的歌唱呼吸方法。

科学歌唱 篇8

歌唱助音操是笔者在长期的声乐教学和演出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的辅助歌唱发声的肢体运动, 它是一种使身体、意识、呼吸、发声达到和谐统一的运动方式, 歌唱助音操通过易于掌握的腰部运动、背部运动、手臂运动、胸部运动、腿脚运动等多种肢体运动, 帮助歌唱者获得真实的体验, 掌握正确歌唱发声中所需的肌肉运动;直观地反映歌唱发声的错误意识与方法, 从而形成了独立、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

二、歌唱助音操的科学性

(一) 客观依据

1. 源自瑜伽呼吸控制法的启示

瑜伽呼吸控制主要依附于两种途径:第一, 从心理学范畴来看, 瑜伽由大脑本能的、直觉的力量有意识地启动肌肉群 (主要是膈肌) , 并控制呼吸, 用思想意识将身体和意念连接起来, 将心灵的意识和无意识联系起来;同理, 传统的歌唱教学也是靠训练歌者的感觉—运动意识来提高歌唱水平的。第二, 从运动解剖学范畴来看, 瑜伽修炼者在体式中通过呼吸和动作节奏的协调配合, 提炼其中的精华, 通常扩展与吸气结合, 深入与呼气结合。[1]辅助肌源于肌肉的运动, 而不是源于能引起腔体形状变化的膈的运动。这里我们可以用汽车和发动机的类比来阐述这个机理。开车并不只靠发动机来驾驶, 为了控制发动机的能量并保证方向性, 开车时还需要变速器、刹车、方向盘、悬挂等机械装置。同理, 呼吸也不只是靠膈来“驾驶”的。为了控制呼吸时的能量, 并保证其进入特定的状态, 还需辅助肌的协助。呼吸训练实际上是“辅助肌的训练”[2], 瑜伽修炼者在每个体式动作中, 肌肉的动力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呼吸相关的辅助肌肉群, 靠有意识地放松、收缩相关肌肉, 掌握瑜伽呼吸的内在奥秘。

声乐艺术是人的艺术, 是通过人的思想、情感利用声学上的各种技能而获取成功的。[3]歌唱训练离不开思想意识。因此, 传统声乐教学中常依赖于老师对发声技巧要领的讲解和学生发声的模仿, 强调用意识来控制歌唱呼吸所需肌肉群, 从而掌握歌唱发声技巧。而歌唱发声技巧的学习是一种高效技能学习, 许多发声技巧很难用语言来描绘, 即使语言能描绘清楚, 初学的声乐学生也很难理解, 例如“声音的位置”、“声音的共鸣”、“气息的控制”等等, 这些生理上肌肉的运动很难说清, 也很难理解, 更难以控制, 许多学习者往往因难以准确理解和精确掌握基本方法而导致训练效果不佳, 这是声乐教学中很多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困惑。

将瑜伽呼吸和声乐呼吸进行对比, 它们具有一定的共性:呼吸中都需要同种呼吸肌肉群的配合 (肋间肌最外层肌肉群提升肋骨, 负责吸气, 内层和最内层肌负责呼气;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最重要, 最有力的呼气肌;肋间内肌、最内层肌、肋下肌也参与所有的呼吸动作) [4]试想如果歌唱者了解与歌唱呼吸相关联的关键肌肉的解剖结构和辅助呼吸的运动方式, 就可以立刻优化歌唱者的声音。这一构想成为歌唱助音操的现实理论依据。

图 1:理论借鉴、实践(体式)借鉴

2. 源自中华传统武术文化思想与功法的启发

“内练一口气, 外练筋骨皮”是中华传统武术文化中广为流传的拳谚, 这句话阐述了“气”与“形”之间的辩证关系, 即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它们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 不可分割。在武术界, 内练气, 外练形, 以形运气, 以气养形, 气形合一, 方臻上乘功夫。[5]由此可知, 形体的锻炼与气息的运用存在直接的、必然的关联。在歌唱发声训练中, 气息的运用与控制尤为重要。俗话说:“谁掌握了气息, 谁就掌握了歌唱的秘诀。”而形体的锻炼有助于歌者掌握气息的运用, 这成为歌唱助音操的重要启示依据。

习武之人在武术练习中常配合呼吸, 瞬间发力, 同时辅以“嘿”“哈”等呐喊声, 声如洪钟, 气势磅礴, 共鸣响亮, 自然松弛。这一现象反映出武术的内在奥秘和神奇之处, “气”“力”“声”之间形成一种强大的合力, 它们相互制约、相互转换、循环变化。传统声乐基础理论主要是强调气息与发声之间的关系, 良好的气息有助于形成圆润、松弛、通畅的声音, 气息的控制有助于声音音量的调整。笔者从武术精华中得到启发, 借助多种肢体运动, 将抽象、复杂的“气”“声”关系简单化、通俗化, 特别是武术中个别功法如四平马步桩、弓步桩运用到歌唱训练当中, 力图达到力到、气到、声到的效果。这两种功法与歌唱姿势的要求有共通之处, 即头正、颈直、收腹、意守丹田、腹式呼吸、桩功的锻炼能带来身体稳固、气息通顺的奇效, 这恰恰是歌唱要达到的目的。

图 2:理论借鉴、实践(功法)借鉴

3. 源自对运动解剖学理论知识和肌肉运动原理实质客观认识的启示

从运动解剖学的范畴来看, 躯干运动动作有伸展、屈体和转体 (回旋) 等。躯干适度伸展“满弓代发”姿态, 为腹侧屈肌 (腹肌、髂腰肌等) 等爆发式收缩创造有利条件, 例如跳远动作, 在极度屈体时, 腹肌、腰大肌必须紧张收缩, 参与完成转体动作的肌肉有同侧腹内斜肌和对侧腹外斜肌的收缩, 使 (脊柱) 回旋。[6]基于对运动解剖学理论知识和肌肉运动原因的实质客观认识, 笔者从中得到启发, 设计了一套肢体动作, 即伸展动作有蛙跳式, 上举式;屈体动作有弯腰式;转体动作有打羽毛球式。

(二) 科学的发声原理

歌唱助音操的科学发声原理是运用有节奏的运动唤醒正确歌唱呼吸过程中所需的吸气肌和呼气肌, 从而激起歌唱中正确的、有效的呼吸, 将运动节奏和呼吸协同配合, 连接思想的意识和无意识, 腹横肌直接对抗膈肌对胸廓的扩张作用, 两种运动相互对抗, 形成强大气压, 推动气流运转。在呼吸支持下, 气流有控制地、匀速地冲击声门, 产生振动, 发出声音, 经由共鸣腔体扩大美化, 从而发出圆润的声音。

(三) 科学的发声全过程

由于歌唱艺术表演的特殊性, 歌唱助音操的训练大多为站式, 个别采用坐式和仰卧式, 现将歌唱助音操的发声全过程简单概述如下:

1. 站式

站式歌唱助音操中单人训练包括下蹲式、马步式、蛙跳式、弓步式、侧腰式、击拳式、弯腰式、划船式、高抬腿式、大鹏展翅式、抬琴式、扩胸式、踩脚跟式、双手分离式、投篮式、打羽毛球式、枕头式;双人训练包括拉手式、推人式、背人式。其发声运动整体协作的全过程如下:足底形成三个支点 (跟骨结节、第一跖骨府、第五跖骨府) , 支撑全身的重量;眼睛平视看前方, 下巴回收, 挺胸收腹, 肩部放松、下沉, 确保歌唱体态的直立和松弛, 有利于歌唱气柱形成, 此时伸展动作协调肋间外肌将气息吸入体内, 歌唱共鸣腔体随之扩大, 回收动作拉动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腹横肌收缩, 推动气息对声门产生压力, 声带振动并发出自然、圆润的声音。

2. 坐式

坐式歌唱助声操采用抱腿式, 其发声运动整体协作的全过程如下:骨盆底部支撑整个身体重量, 头部紧靠后颈部,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共鸣, 双腿并拢高抬, 双手相扣抱住两膝往胸部紧贴, 在此过程中, 胸部保持放松, 上身如同儿童摇床前后摆动, 运动动作协调带动腹部肌肉快速收缩, 推动气息的流通 (俗称“送气”) , 促使声带振动, 发出声音。

3. 仰卧式

仰卧式歌唱助音操采用仰卧起坐式和仰卧踢腿式, 其发声运动整体协作的全过程如下:身体背侧支撑身体, 上身平躺于地面上, 通过肢体动作起到施压于小腹的作用, 腹部肌肉协同收缩, 强大的肌肉力量激发强有力气势, 产生声音。

摘要:歌唱助音操是笔者自创的辅助歌唱发声的肢体运动, 它是一种可以使身体、意识、呼吸、发声达到和谐统一的运动方式。本文将结合生理学、心理学、运动解剖学、歌唱动力学等学科知识, 全面阐述歌唱助音操的概念及其系统理论体系, 并将它们作为歌唱助音操的科学论证依据。歌唱助音操将传统声乐教学中仅仅通过歌唱意识来训练转变为肢体动作辅助调控歌唱肌肉群, 直观地反映歌唱发声的错误意识和技巧, 从而有助于加快声乐学习进程, 为声乐教育艺术另辟蹊径。

关键词:歌唱助音操,肢体运动,歌唱发声训练

参考文献

[1]瑞隆.哈他瑜伽关键肌肉全解[M].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2008:212.

[2]莱斯利·卡米诺夫.瑜伽解刨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13:10.

[3]邹长海.歌唱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教出版社, 1993:1.

[4]梅丽贝丝·邦奇.歌唱动力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0:37—44.

[5]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923952397449904267.html, 2013-12-31/2014-12-17.

上一篇:黄芪注射液/治疗应用下一篇:现代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