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歌唱表演

2024-09-14

声乐歌唱表演(共10篇)

声乐歌唱表演 篇1

由于声乐表演的特点, 要求在声乐表演当中, 歌唱者不仅要给观众呈现一种听觉的艺术, 也要一种视觉的艺术, 这就要求声乐表演者在歌唱中一方面要注意歌唱的技巧, 另一方面还要注意歌唱中的情感表达, 并且把两者有机合理的结合起来。

一、在声乐表演中要注意歌唱中的技巧

在歌唱艺术的表现中, 个体的生理差异导致每个人拥有不同的音质、音色及音域, 是歌曲艺术形象塑造的重要因素, 具有声音的造型性。歌唱发声技巧是歌唱者通过以上重要因素运用各种动作环节, 在经过反复练习达到一种自觉性的条件反射、一种下意识的动作方式后, 借助这种动作方式, 顺利地完成歌唱任务。歌唱技巧主要遵循三个原则:正确的发声、正确的呼吸、有共鸣的声音。

1. 正确的发声。

歌唱发声对于声乐技巧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喉头和声带, 是歌唱的发声器官, 是歌唱的核心部位, 是通向整体歌唱的要塞, 是打开歌唱艺术宝库的金钥匙。一般来说, 歌唱时喉头位置应该比平时说话时偏低一些, 有很多人把喉头处于吸气时的位置称为“水平位”。在歌唱训练中“打开喉咙”是十分重要的中心环节, 它直接影响到声音的好坏。“打开喉咙”也就是将喉头稳定在正确的位置上, 口盖积极向上收缩成拱形, 舌根放松, 平放在下牙齿后, 牙关打开, 下巴放松自然放下而稍后拉, 这时候的喉咙是打开的。初学者可以通过“打哈欠”的状态来“打开喉咙”, “打哈欠”状态可以让口腔打开自然, 放松, 口盖抬起, 口腔内空间增长增大。“哈欠”状态确实是打开喉咙的好办法, 也使歌唱者保证了一个很好的演唱状态。还可以通过“微笑”状态来“打开喉咙”。我们讲的“微笑”不是光笑, 而指的是把“笑肌”抬起来。“笑肌”抬起是要鼻、咽腔打开, 大牙关打开, 面部两边的笑肌呈微笑状, 这样的微笑状态可以使你的喉咙打开, 可以使你获得高位置的声音。中声区是唱歌的基础, 没有良好的中声区, 就谈不到其他的一切。中声区应该靠前, 明亮, 轻松流畅, 不费力, 这样才能往上发展, 为演唱高音打开通路。中声区的声音不要强求音量, 而是要自然自如, 要求音色优美和声音的灵活性。对于换声区来说, 必须运用某种方法才能继续往上唱。到了换声区, 可以采用“倒抽一口气”的动作, 就是歌者在唱到换声的音时, 做一个倒抽一口气的动作, 好像“吓一跳”的生理状态, 让喉头稍向下, 向后退让, 以使口咽腔充分打开, 同时将中声区歌唱时向上齿龈背后发送的气息, 随着音高逐渐向上挪动, 嘴也随着逐渐张开, 此时声音感觉更向上, 向更远的前方发送。这时声音就自然地进入了换声区。高音区常常出现在作品的高潮中, 唱高音时, 两颧骨要更积极开放, 整个歌唱状态要更加积极向上、兴奋。

2. 正确的呼吸。

正确的歌唱离不开正确的呼吸, 呼吸是歌唱的动力和基础。呼吸运用好, 就等于完成好60%的歌唱。歌唱的吸气要用鼻子和嘴一起吸, 则吸的深。有人以闻花来比喻歌唱的气息, 吸气时口腔应当是放松的。歌唱时吸进的气不能一唱就全都跑光, 而是吸气肌肉群与呼气肌肉群合作, 将吸进来的气保持住, 即吸气肌肉继续工作, 使呼与吸相互配合形成对抗, 在腰部周围产生压力。呼吸对歌唱的支持, 就像拉琴的弓子和弦的关系, 二者要对上劲, 弓子好比呼吸, 琴弦好比声带, 二者很好的配合, 就会发出好听的声音。对于正确的呼吸方法来说, 胸腹式联合呼吸是目前被采用的正确呼吸, 它也是符合生理条件的一种自然的深呼吸。这种呼吸可以吸进足量的空气, 容量大, 弹性也大, 有利于控制和产生对声音的支持力量。这些都为气息有规律地、平滑地达到喉咙提供良好的可能条件。“胸腹式联合呼吸”的要诀是:放松—吸气—保持—控制呼出。所有字都一样, 保持吸气状态来歌唱。用一个通俗的比喻来说, 这个歌唱呼吸道理就像手风琴的风箱, 拉开风箱气就进入, 挤压风箱气就推出。这样不断的循环, 以控制气息均匀呼出。吸气的方法简单的来说可以用闻香法。想象自己身处花丛中, 深深的去闻花香, 这就是歌唱的吸气, 这样的气息才吸的深, 在吸气的时候要注意鼻和口同时自然的进行吸气, 吸气时腰周围有扩张、膨胀感觉, 这种感觉是唱歌的关键。呼气的时候可以带着一种惊讶的感觉, 憋住气息, 呼气均匀、舒缓。

3. 有共鸣的声音。

共鸣所形成的声音质量变化, 要比声带自身的发声能量大很多。歌唱的共鸣就是指歌唱发声时, 由于气息冲击声带振动而发出的声音同时引起了人体内其他各共鸣腔体产生共振的现象。在歌唱发声时, 应用混合共鸣的方法, 掌握好共鸣在各声区里的混合比例, 使各共鸣腔保持一定的平衡, 使声音获得良好的效果。在唱高音的时候, 头腔共鸣很重要, 口腔、胸腔也要有;但是在唱中音时, 声音要求圆润、流畅, 这个时候口腔共鸣应多一些, 当唱到低音的时候, 声音低沉、浑厚, 以胸腔共鸣为主体, 掺入口腔共鸣和头腔共鸣。在歌唱发声中, 只有及时地调节各共鸣腔体才能使歌唱声音统一、圆润、饱满, 音色优美, 色彩丰富。头腔共鸣感觉的获得是在口腔共鸣的基础上, 把声波在硬腭上的集中反射点稍向后面移动一些, 把下胛放下来, 同时, 软腭和小舌头也随之上抬, 舌根则有放下一些的感觉, 使口、鼻、咽腔之间的通道和空间更宽广些, 声波沿着上腭传递向鼻咽腔、鼻腔和诸窦, 引起声波的回荡。口腔共鸣是声乐发声方法之一。口腔共鸣的获得是要在发音时, 口腔自然上下打开, 笑肌微提, 下腭自然放下, 上腭有上提的感觉。基音通过声带附近的肌肉、软骨和气息的传送, 使声波沿着硬腭向上齿背方向推送。这时, 声波随着气息的推送离开喉咽部分流畅向前, 在口腔的前上部分引起振动, 声音即在硬腭前部集中反射, 这时兼有鼻腔打开、畅通的感觉。胸腔共鸣是沿袭了科学尚不发达的19世纪的说法, 是一种练声方法, 一种声乐术语。胸腔共鸣感觉的获得是使咽喉部作半打哈欠状, 发声时, 下腭自然下垂, 喉咽部适当开大一些, 把在硬腭上声波振动的反射点移向下齿背上, 使声波在喉头和气管附近引起更多的振动, 再由气管附近传送到胸腔引起共鸣, 这时, 似乎感觉到是把声音唱到胸部去一样。要取得较好的歌唱共鸣, 就要做到发音器官各部分很好的协调与配合。

二、在声乐表演中要注意歌唱中的情感表达

歌唱活动是人类情感的表现, 积极的情感状态不仅是艺术表现的基本要求, 而且也是解决呼吸、发声、语言等声乐技术问题的辅助条件。歌唱活动中情感的表现是内在和外在刺激的结果, 也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变化过程。这一过程, 我们可以从歌曲的构成中找到其发展轨迹。一方面, 歌曲的音乐属性是通过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变化以及和声与伴奏的配置来营造气氛和塑造形象;另一方面, 歌曲又通过歌词, 与旋律共同构成了特定的情境和情感。歌唱者要想充分的表现歌曲特定的意境, 就必须要设想自己所处的特定情境以及情绪饱满的歌声来感染听众, 真正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歌唱活动对歌曲的第一步——理解, 第二步———表现, 即对作品思想感情的领会和想象, 再通过嗓音的创造, 把这种思想与情感向观众描绘和表露出来。这种理解通过演唱者的表现能达到一种艺术境界, 也就是通过嗓音塑造的声音形象来完成艺术创造的全过程。歌唱艺术表现的全过程意味着要从深入分析歌曲的内涵开始, 通过情感想象和情感理解, 最后达到情感的真实表现以及与欣赏者的情感共鸣。准确而创造性地表现歌曲中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是歌唱艺术的灵魂与根本所在。

音乐是表演艺术, 一个歌唱家需要有分析、理解作品内容和体验作品感情的能力, 并且会用歌声去表达作品的内容、思想感情, 这是歌唱者应当具备的表现能力。歌唱的表现能力是多种智慧、能力的综合: (1) 对音乐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及人物的思想感情、神态和事物的内涵有观察、分析、理解能力; (2) 对音乐语言、音乐表现手段所表现的感情有感受、体验和认识能力; (3) 善于运用歌唱的技能技巧, 把所理解的内容、感受的情感用歌声表现出来的表达能力。如果歌唱者没有分析、理解、感受、表达歌曲的能力, 纵然有好嗓子, 却因唱出来的歌很冷静, 很平淡, 虽背得很熟, 就是不感人, 也就达不到歌唱艺术的目的和要求。因此, 歌唱者要善于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 领悟其内涵, 用歌唱技能、技巧把它表现出来, 这是使歌唱富有艺术表现力的非常重要的方面。

在歌唱艺术中的情感体现, 是通过演唱者对作品的二度创作充分表现展现情感的丰富面。演唱者应该深入地观察、体验生活, 丰富生活阅历, 提高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和感情的表现力。面对新作品的时候, 要做全方位、细致的分析, 除了歌词内容以外, 还应该考虑到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作者本身的生活经历以及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体会作者创作的本意, 利用声音的刚与柔, 强与弱, 亮与暗以及收与放来表达所塑角色的不同情绪, 准确的表达出作品的内容和艺术风格, 对作品做出艺术性的二度创作。

形体语言是歌唱情感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歌唱中, 我们要做到“全身歌唱”。在表达情感时, 要拥有一个松而不懈的良好的歌唱姿势, 还要善于观察生活, 使形体语言的表达符合作品中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特征等。在表达情感中, 换气也是一个需要的组成部分。当你在演唱某一首具体作品时, 对换气点的不同处理可以使歌曲达到不同的艺术效果。在歌唱中的换气应当与你所演唱的歌曲情绪相一致。欢快的歌曲, 换气应当欢快、灵活;抒情歌曲, 换气就应当平稳;而进行曲风格的歌曲, 换气要沉着。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歌曲中的情感, 更好的反应给观众。歌唱艺术就是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 而它的情感表现是以音乐语言为基础的。它是通过旋律、速度、节奏、声音、力度、音色等演唱要素直接表现情感。起伏跌宕、抑扬顿挫的旋律, 最生动地传达着演唱情感。旋律运动与人的情感动态是一致的, 在动人的旋律中, 人的生命力与情感得到充分的体现。速度和节奏是演唱生命的韵律, 速度和节奏的快与慢、张与驰的变化, 都是直接表现着情感的变化, 速度和节奏快就会表现出热情、活泼的情感, 速度和节奏慢就会充满忧伤、深沉和悲痛的情感, 中速表现出了雄伟、庄严的情感。不同的速度、不同的节奏表现出的情感各有差异。在表达情感时, 不仅要注意艺术性, 还要注意情感表现得真实性。俄罗斯著名音乐家穆索尔斯基指出:“我的音乐应该是人的语言及其各种微妙之处的艺术再现, 也就是说人类语言的声音, 作为思想的表露, 应该毫不夸张, 毫不勉强地化为真实、准确, 而又是具有艺术价值的, 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 (下转313页) (上接305页) 音乐。归根结底, 声乐演唱艺术, 就是演唱者运用一切艺术手段和技巧, 有效地表达歌曲的思想情感。

三、声乐表演应是歌唱技巧和情感的完美融合

美好的歌唱都是需要优美的声音为基础, 优美的声音则来自于熟练的技巧, 而最后则需要情感来统领技巧。歌唱中, 倘若歌唱者缺乏激情, 不以情感带动发声, 不仅不能使自己的歌唱技巧得到发挥, 而且还可能带来一些不应有的缺陷。歌唱中有时出现的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歌唱者没有进入歌唱的情感当中, 没有全身心的投入所致。声音优美不是歌唱艺术的最终目的, 歌唱艺术的最终目的是精神的体现, 是传递情感的载体, 因此我们在歌唱艺术的表演中必须充分重视情感表现的重要性, 不能光要求声音, 在歌唱过程中, 要理智的、合理的、巧妙的、科学的运用声音技巧, 来准确表达演唱作品的思想和情感, 使美妙的歌声通过情感表现出来。出色的演唱技巧与真挚的情感表达是完美歌唱艺术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歌唱中, 技巧与情感都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缺一不可。有技巧而无情感的演唱只是一种技术卖弄, 毫无艺术感染力;有情感而无技巧的演唱则根本谈不上是歌唱艺术。因此, 歌唱者必须在熟练掌握歌唱技巧的基础上注入丰富的情感, 通过深入理解歌曲作品的要求去塑造自己的声音, 这样才能生动地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 以优美的歌声去感染人们的心灵。

如何克服歌唱表演的怯场现象 篇2

怯场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有专业技能不熟练、心理素质比较差等。有的表演者自信心不足;有的表演者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有的表演者受失败经历的影响,背上极重的心理包袱;有的表演者实践经验不足,在台下唱得很好,上台后就会出现问题,演唱呆板,缺乏生动感。应怎样克服怯场心理、跨过这个障碍呢?

1. 上场前心理活动的准备

(1)树立必胜的信念,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唱好。要积极地暗示自己:“我一定会发挥得很好。”这种积极的暗示心理会使人充满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稳定自己紧张不安的情绪。要把演唱看成是一种征求意见的机会,把注意力投放到表演过程中去,不能把听众当成检查者,好像他们是专门前来挑毛病的,这样只会增加心理负担。

(2)要学会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排除杂念,选择适当的关注点,无意识地观看,目光集中一点,不要四下扫视,会缓解紧张心理。比如,帕瓦罗蒂在每次演唱前,从不先考虑演出,而是台前台后地寻找一枚弯曲的铁钉。当然,如果从表面上看,此行为与演唱毫不相干,但恰恰借此分散了自己的注意力,进而缓解演出前那种“走向死亡”一样的心理压力。

(3)找感觉,心态放平。要体会自己的练声、练唱时的感觉,心里唱一下要演唱的歌曲,尽力使自己保持一定程度的平静,以平常心来对待演唱。在临演唱前,还可以做些深呼吸,使自己的心情趋于平静,从而使得呼吸器官和喉头获得一定的放松。

2. 扎实打好基本功,掌握正确的演唱方法

“艺高人胆大。”只有掌握了精湛的歌唱技艺,才会充满信心,在舞台上才能镇定自若,挥洒自如。“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所以平时一定要多努力,才能在舞台上信心十足,得心应手。但这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好高骛远。

(1)最重要的是呼吸。大多数声乐学家认为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是最科学、最完善的呼吸方式。这是一种在歌唱中用胸腔、横膈膜和腹肌相互配合进行呼吸和控制气息的呼吸方法。有人将这种呼吸方法形象地比喻成打气筒或注射器,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就像是铜管,横膈膜就像是活塞,这样利用活塞的向下运动而获得空气,向上运动来排挤空气。

(2)发声也是不可忽视的。在发声中,起音是非常关键的,指歌唱者的喉咙、声门将未发声的呼吸状态转变为发声状态。起音一定要做到发声自然,气息柔和,打开喉咙,稳定喉咙,声音流动,掌握好气息、声带、共鸣的协调配合速度。

(3)共鸣运用是声乐表演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根据共鸣腔的声音特点和声区的关系,可以分为头腔共鸣、口腔共鸣、胸腔共鸣三种,应该使之有机的结合起来,混合运用,获得混合共鸣。唱高音的时候,头腔共鸣多一些,

胸腔共鸣为辅;唱中音的时候以口腔共鸣为主,胸腔、头腔为辅;唱低音的时候,胸腔共鸣为主,口腔、头腔为辅。

3. 充分熟悉理解作品

我记得我学唱《鞭打我吧》,因为只顾赶时间而忽略了其它的因素,认为唱会旋律就行了,歌唱的情感、吐字等都没做好,结果唱出来的效果就像“杀了我吧”一样。所以在拿到一首歌时,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拿到一首作品时,要关注作品的写作背景、音乐风格以及思想感情。还要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如果歌词发音不准确,势必影响听众对歌曲的理解。然后,唱熟曲调、唱准音高、节拍并注意乐感,熟悉歌谱,正确把握音准节奏,是对作品从音乐上分析研究的基础。有些歌曲从头到尾都是一种拍子,如《太阳出来喜洋洋》等,唱起来就显得比较容易。有的歌曲因为内容表现的需要,节拍比较复杂,3/4、2/4、6/4等各种节拍组合在一起,有的由6/8、7/8、9/8、3/8等节拍组成,如歌曲《秋——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比较复杂,就需要反复唱熟、唱准。

4. 积极参加各种舞台实践活动,增加实战经验

经常参加舞台实践活动,会使自己从心理上适应并喜爱表演的环境,这是减少和避免怯场心理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小提琴家帕尔曼说:“我建议你尽可能多的演出,去为任何人演出,举行音乐会或学生音乐会。演出的越多,得益的越多。在精神状况紧张的情况下,演出的越多,情况越好。”任何一名士兵,不经过战火的洗礼都不可能称为一个勇敢的战士。同样,一名歌唱者,不经过大量演出实践的磨练,也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歌唱家。歌唱者应该经常参加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如小型汇报会或演唱会,体会舞台感和驾驭自己的能力。特别在一些带有娱乐性的场合进行表演,较为轻松的气氛和快乐松弛的环境会缓解表演者的紧张情绪。尽可能做到为不同的观众演唱,多熟悉舞台的环境设施及设备,如灯光、音响设备、伴奏乐队或伴奏者的位置等。这样,在每次的实践中不断地积累,相信有一天你会轻松的站在舞台上,得到属于自己的骄傲。

声乐表演是复杂的心理和精湛技能结合的过程,几乎每一步前进都面临着极大的困难,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技术上的问题能够通过大量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练习来完成,得到解决。但是如果心理上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演出势必得不到满意的结果。记住:自信,永远不要胆怯,要相信自己的实力,不要畏惧,只有这样才能一展歌喉,正确、完美的演绎声乐作品,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

声乐演唱者的歌唱生理与歌唱心理 篇3

声乐演唱是表达人类情感的一种方式, 在歌唱中通过运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缓急、兴奋与抑制来表现人的喜悦、愤怒、哀伤与欢乐, 从而恰如其分地来表现人的情感。好的歌唱效果与歌唱的生理和歌唱的心理有着直接的联系。

一、歌唱生理与歌唱心理的辨证关系

人的身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 生体内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功能各不相同, 在神经一体液的调控下, 他们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协调, 来共同完成人的生理功能。人在歌唱的时候同样要受到神经一体液的调控与支配, 因为在歌唱的整个过程中是歌唱的心理支配歌唱生理的一种功能性活动。只要是在歌唱就离不开心理因素。要运用意识、感觉、意志、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 对发声的生理机能进行调控, 来提高歌唱水平。

荷伯特·凯萨利是世界上著名的声乐演唱大师和声乐教育家, 他在《心的歌声》一书中说到歌唱心理对歌唱生理的重要指导作用。在他的声乐教学中运用了许多形象的教学语言, 他曾经这样写到过:声音垂直线的感觉、声束、心理路线、心理上的音级等等, 要求他的学生以歌唱心理为指引, 去带动歌唱生理的积极配合, 以此来让学生获得良好正确的歌唱状态。意大利男高音贝尼亚米诺·吉利在他所写的《学唱入门》一书中谈到过歌唱心理与歌唱生理之间的关系, 认为人们在发声时候, 首先在心理上要预先想到将要发出的声音的每个元音的音响及声音形象。歌者的思想意识是正确的, 那么他的歌唱生理也会做出相应的调节, 达到正常发挥的效果。我们国家老一辈声乐教育家沈湘老师在歌唱要素主动与被动论中提出:“在歌唱的生理要素与生理要素中两者中, 心理要素是主导, 它始终调配着呼吸、吐字、共鸣和发声等生理要素。”心理要素虽然很重要, 但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一定要建立在健康的歌唱生理基础上。一旦没有正确的心理因素引导, 声乐生理器官的功能就不能最佳发挥, 也就不会有美妙的歌声。良好的歌唱心理引导着歌唱时正确的姿势、呼吸, 以及相应的歌唱器官功能的正确发挥。因此, 歌唱生理与歌唱心理两者相结合并形成协调统一状态, 就会使歌唱者在歌唱时拥有一个正确、协调的歌唱状态。

二、影响歌唱生理和歌唱心理的协调统一因素

歌唱心理与歌唱生理相互协调统一往往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但是归根结底原因还是人的素质。素质是人类在先天解剖生理学的基础上, 通过教育把社会文化、教育的规范、以及身体的健康程度, 在人身上的综合体现。拥有高素质的人才可以使自己的技能、技巧、知识得到更好更有效的发挥。因此, 可以说素质是歌唱生理和歌唱心理协调统一、是掌握与歌唱有关的知识、技能和良好发挥歌唱能力的最佳保证。

同时, 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机能是声乐演唱者必备的条件, 也是歌唱生理与歌唱心理协调的重要条件, 两者的协调对演唱者而言是两者因素的共同促进, 反之, 则是两者因素的相互制约。

1. 健康的体魄

歌唱是一种全身心协调的运动, 演唱者身体状况的好与坏, 会直接影响到歌唱技巧的发挥和歌唱心理的变化。人的声带很娇嫩, 呼吸系统状况不佳、精神焦虑、身体劳累、心情沮丧等等都可能会引起嗓音的不良反应。而对与声乐演唱者来说对自己的嗓子状况是否良好一定十分关注, 稍有不适, 都会影响到演唱者在演唱歌曲时的心理状态, 从而导致在演唱时不能够正常的发挥演唱水平。因此对于一个从事声乐演唱事业或是正在学习声乐演唱的学生们而言, 健康的身体是歌唱的基础, 只有具备了好的身体素质, 在歌唱时才有可能更好的调动歌唱的器官, 才能唱出美好的歌声。所以声乐演唱者应该在平时生活中多注意适当的进行一些体育锻炼来增强自己的体质, 多作有氧运动, 比如跑步、爬山、游泳、练习太极拳、体操、羽毛球等, 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尽量避免高强度锻炼, 尤其是在演出前或是练习演唱之前例如, 举重、拔河等, 因为高强度的锻炼会造成声带过度紧张和充血, 而影响声带生理功能的正常运作, 此外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平时饮食卫生, 以及养成良好和规律的个人生活习惯。

2. 良好的心理素质

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保证歌唱生理与歌唱心理相互协调统一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多数的声乐演唱者在上台演唱前或是在演唱的过程中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与恐惧的心理, 这一点笔者自身也有同样的感受。关于这一点笔者个人认为还是取决于声乐演唱者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生理学家认为, 一般情况下不管是演唱者还是器乐演奏者在准备上台的时候, 已经进入了一种工作状态, 都会出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这种表现。但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演唱者, 这种反应不会很强, 如果演唱者心理素质很差, 就会出现非常反常的生理反应, 如情绪过于激动、心跳过快、紧张、呼吸频率过快、恐惧、憋气、血压升高, 甚至会发冷汗, 嗓子发紧、嘴唇发抖、喉咙和口腔当中的分泌物过多, 不能正确自如的运用歌唱气息等, 出现这样的状况我们一般称作为歌唱生理失衡的状态。

在舞台上面对众多观众为观众现场演唱, 对于一位歌唱者尤其是没有舞台演出经验的歌者而言, 这的确一种考验, 是对心理素质的一种考验。著名的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帕瓦洛蒂他在回忆时候也曾说过, 在为全世界观众电视直播现场演唱时, 心理也紧张, 这是很正常的, 对任何人来说这都是难免的。在声乐历史上被列为十大男高音歌唱家之一的卡鲁索曾说过:“所有的大歌唱家都会有舞台紧张感觉。”当我们在电视上或者现场音乐会欣赏到歌唱家们用精湛的歌唱技巧、声情并茂的表演与成功的演唱一次次征服观众们时, 也是他们的歌唱心理与歌唱生理达到协调统一及最佳发挥的一种歌唱境界。只要通过一些手段对理心素质进行训练和培养, 紧张与恐惧的这种怯场心理或者说不良的歌唱状态是可以克服的。一定要在平时学习歌唱的过程中, 大处着眼小初着手, 尽量多参加一些与歌唱有关的活动, 例如:歌唱比赛、音乐会、晚会演出等, 也可以在朋友聚会或家庭聚会时为朋友和家人演唱等。另外演唱前要尽可能做好一切与演唱有关的准备, 适当的做一些放松锻炼和控制紧张的训练, 保持注意力集中与歌唱器官的积极配合, 这样在演唱时就有可能超常发挥。总言而之, 良好的心态与的心理素质, 可以使声乐演唱者的各个演唱器官处于协调平衡的状态。

声乐教育家荷伯特·凯萨利曾说过:“良好的歌唱状态主要是通过精神来操纵的一种心理创造, 歌唱者自身必须在心理上要主动起来, 在歌唱生理兴奋与积极的状态下把声音振奋起来。”所以, 好的歌唱一定是来自于歌唱者心理的创造与生理功能协调统一的良好发挥。

参考文献

[1]杰罗斯汉涅斯著, 黄伯春译.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演唱技巧[M].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6.

[2]荷伯特·凯萨利著, 李维勃译.心的歌声[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78.

[3]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

分析声乐演唱中歌唱心理的作用 篇4

【关键词】声乐;艺术;表演;意识;心理

一、歌唱心理的作用

歌唱永远是放松、舒展的。因此,歌唱心理的重要性表现在它的心理平衡上。把握心理上的平衡,不外乎就是在歌唱时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但是要达到这样的状态是很难的。演唱时,我们会有很多错误的心理状态,这些错误的心理状态只会转化为无形的压力,这些压力会像绳索一样捆绑着自己,束手束脚,到头来,只会适得其反,不会有成效。笔者根据亲身经历认为演唱时心理状态越放松,越专注于演唱本身,深呼吸、自然积极地调动身体机能,并有意识地保持这种放松的心理状态,演唱效果就会越好。

首先,声乐学习的最初过程一定是倾听和模仿,但是这里的倾听和模仿是有指定对象的。当我们听到比我们演唱水平高的演唱者演唱时,我们也会情不自禁竖起耳朵,在他的身上找寻自己的不足,当他唱到慷慨激昂、情绪高涨的时候,我们的情绪随即会被感染,从而在自己演唱的时候也会保持这种积极的状态,达到一种良好的演唱状态;其次,兴趣对于歌唱者来说是推动其探索声乐艺术的动力。歌唱兴趣对于演唱者来说是对心理活动最好的调节,在声乐演唱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歌唱者可以针对自身的特点,与老师多沟通,选择自己喜欢的歌曲风格,体会这些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美,自然就能激发歌唱者的兴趣,达到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积极地演唱;再次,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它通过内心深处的声音让听众产生共鸣,从而实现表达音乐形象的目的。歌唱者应该保持一种轻松的心态,在演唱时将自己内心的情感通过歌声宣泄出来,这时的心理状态就是声乐演唱中需要的状态。

二、影响声乐演唱的因素

笔者认为影响声乐演唱的因素有演唱者的意识、感知觉、情绪情感、自信心和自身的演唱能力这几点。“心理学认为,意识是一种人类独有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是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记忆等的一种心理活动。”意识就是每个人在接触或学习一种事物时的态度和认识,它是一种观念。因此,我们在学习演唱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歌唱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意识又分为会呼吸意识与演唱意识,呼吸意识的建立是演唱发声的第一步,而演唱意识是在正确的呼吸意识的基础上,形成适合于自己的一套演唱方法的良好的演唱意识。“感觉是个体借助感觉器官直接反映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过程。知觉是个体借助于感官觉知环境中物体的存在、特征及彼此关系的过程,以及个体选择、组织和解释感觉信息的过程。”在演唱发声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找声音的位置,这种感觉在声乐练习中是非常重要的,演唱中的感知觉是歌唱者对演唱的一种认知与理解,良好的感知觉能够帮助歌唱者更好地领悟和演唱声乐作品。

周小燕教授曾说:“演唱者的自信心要比优越的专业条件更重要。”可见,信心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自信心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素质,带有积极的正能量,能够弥补声乐基础的不足。自觉地进行自信心的培养,充分利用好每一次舞台表演的机会,要做一个充满自信的歌唱者,积累歌唱经验。“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人们在完成活动时表现出来的能力有所不同,在声乐学习中我们通常叫做歌唱能力。歌唱能力要注重发声训练的培养和音乐素养的培养。一首声乐作品,单纯地用声音来表现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唱好一首作品,要能从多方面去感悟和体验音乐作品,在这一系列过程中积累丰富的经验、提高艺术修养,准确地将创作者的初衷呈现出来,将歌唱能力的培养提高到一个更深的层面。

三、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

声乐作为一门实践的艺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变化。其中,歌唱技巧作为声乐的基本要素与歌唱心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就声乐技巧本身来说,是一个相当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良好的歌唱心理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歌唱技巧的支撑。例如歌唱技巧中要求位置的打开,但是初学者往往会把大部分注意力都集中在声音上,忽略了全部位置的打开,因此,在歌唱遇到音区较高时,会不自觉地产生心理负担,造成自身的恐惧感。歌唱者只有通过不断地练习,掌握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建立强大的自信心,拥有良好的歌唱心理。

初学者经常会在单独演唱时产生紧张、胆怯的心理,就是因为对歌唱技巧的掌握不扎实,缺乏底气,心理压力变大。因此,加强歌唱技巧的练习是培养良好歌唱心理的首要步骤。

声乐演唱是一种实践性极强的艺术,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声乐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将自己在声乐课堂上的学习、积累在舞台上完整地呈现给观众。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演唱者在舞台上的表现是不同的。心理素质差的演唱者遇到一些意外情况时,情绪低落、歌唱心理消极;相反,心理素质好的演唱者则会转化自己的情绪,形成积极的歌唱心理。因此,注重舞台表演的实践是培养良好歌唱心理的重要步骤。。

那么,什么是性格呢?“性格是个体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在舞台表演中积累歌唱经验是每个歌唱表演者必修的一门功课。我们应该通过平时的参与,注意观察和积累,善于学习和总结,尽快进入良好的演唱状态。舞台表演的实践对演唱者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歌唱心理是在舞台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升的。

声乐的学习是永无止境的,通常可以分为外向型性格和内向型性格两大类,在声乐的学习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外向型性格的学生一般比较活泼、开朗,在舞台上演唱时敢于表现自己。而内向型性格的学生一般比较沉默少言、不善于与人交流,在舞台上演唱时容易紧张、胆怯,发挥不出实际水平。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学生平时在课堂上发声技巧、歌曲情感都把握得不错,可是一到舞台上就无法发挥正常的水平。那是因为平时舞台实践少、经验不足,随着环境的改变,无法及时地适应,从而给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限制了良好的发挥。如不及时调整,很容易给日后的舞台表演蒙上阴影,引发心理的恐惧、焦虑,使日后的表演都重蹈覆辙。因此,我们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要针对自己的性格特点寻找不同的学习方法。外向型性格的人在练习的过程中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骄傲并加强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内向型性格的人在练习的过程中要经常给自己鼓励,大胆地表现自己,更要主动创造舞台实践的机会,尽可能地上台去锻炼、演唱,并在平时的练习中严格地按演出标准来要求自己,克服胆怯、紧张的心理,培养良好的适合演唱的性格。

可见,在声乐学习中,良好的性格特征是非常重要的。声乐教学不仅要注重演唱的技巧、方法,更要培养学生勤奋好学、意志顽强、大胆表现、自信而不自傲的性格品质。只有通过实践锻炼不断地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适应各种不同的人群和环境,使自己的心理状态不断改善,建立强大的自信心,才能使歌唱者的表演日趋成熟,完整地呈现给观众,良好的心理状态对声乐演唱是必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

四、总结

声乐歌唱表演 篇5

一、声乐表演浅析

声乐表演不仅仅是一项艺术形式,其在还包含着作品情感、表演者个人情感及声乐情感等,是一项涉及多个方向的综合艺术。从声乐表演的本质表达方式上来说,声乐表演的情感离不开创作者的投入,而情感的投入则需要表演者对声乐具备足够的认识与了解。声乐的表演是基于原有的歌曲、歌词基础上而进行进一步的增强与扩充发展的,因此许多表演者在表演时认为,声乐表演在表达过程中不需投入过多情感,只需掌握声乐的发音技巧即可,而这也是导致当前大部分声乐表演作品在表达时内容过于空洞的主要因素。声乐表演普遍属于二次创作,当二次创作的感情元素越丰富时,其表演就越打动人心,且基于改观点,声乐的主体不仅仅包含了基本的演唱与音乐,还包含了表演艺术,在演唱的过程中需将情感充分演绎,使情感得到良好诠释。因此,声乐表演不仅需具备良好的嗓音条件及演唱水平,还需具备良好的情感控制力,能够将情感充分表现于演唱当中,这是声乐演唱的主要组成结构[1]。

在声乐表演中,其表演并不是由即兴演绎形成,而是通过表演者自身对情感的控制、感受及分析进行正确演绎,这对表演者的个人艺术修养有着较高要求。一般情况下,表演者在进行声乐表演前,需对声乐作品做到详细分析与了解,对声乐作品的创作背景、旋律的抑扬顿挫、音乐的节奏分布、语气表达及声乐的类型进行整体构思与研究,从中表达出最具代表性的表演方式,根据声乐的不同含义采用不同的表演方式,使声乐表演在情感的表达与控制下更深入人心[2]。

二、声乐表演中的情感控制方式

1、声乐表演中个人情感的控制

完整的情绪表达是声乐表演的在呈现的重点所在。从声乐表演整体来说,声乐表演的是由表演者完成,而声乐作品的情感内涵则是由表演者传递出来,因此,声乐作品的情感内涵取决于表演者对情感的控制能力。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需对自身个人情感做到良好把控,明确各个情绪的表达方式,并结合作品将情感进行准确呈现。在声乐表演中,其作品情感表达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是作品内容的情感表达,第二是作品的呈现方式。因此,表演者在演绎声乐表演的过程中,需对作品存在的内在情感及各个外在情感做到适当表达,对各个情感的起伏与变化做到准确呈现,把握声乐表演的整体节奏,并通过声线的跨度及音调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对个人情感做到良好掌控[3]。

2、声乐表演中情感与技巧的辩证掌控

从声乐表演的综合因素来说,情感与技巧在声乐表演中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且在声乐表演中缺一不可,但在声乐表演的演绎过程中,表演者时常对情感与技巧的融合产生矛盾心理,导致许多表演者在演绎声乐表演时出现注重声乐技巧而忽视情感表达,而注重情感表达时忽视了声乐技巧,使得声乐表演无法达到情感与技巧的完美演绎。从整体来说,情感与声乐技巧是一项辩证统一的结合,情感表达与声乐技巧并未存在矛盾,其技巧是表演者需具备的基础表达能力,是演唱者必定掌握的基本技巧,且基础越稳固其声乐表达能力就越高,但该技巧仅仅代表声乐能力,因为完美的声乐技巧无法代表声乐表演的整体,其仅仅只能代表声乐的表达。

而情感则是建立在声乐技巧能力之上的创作内涵,其能够将苍白的声乐技巧通过情感的演绎将作品的神韵进行表达,从而将声乐作品的思想传递于观众,但情感不可代替整个声乐表演,其属于声乐一种表达方式。情感与技巧的辩证掌控需演唱者对声乐表演方式具备一定的丰富经验,并能够在区分声乐表演中的技巧的同时,能够完美结合声乐表演,通过表演的二度创作将情感充分表达,使声乐表演整体成为有情感、有灵魂的作品。

3、声乐表演中情感的呼吸控制

声乐表演的呼吸控制是许多表演者时常忽视的问题,在声乐表演中,声乐表演的情感表达不仅仅关系着表演者的肢体语言、表情及声乐技巧,还关系着演唱者的呼吸方式,因此,表演者在表演时,需具备一定的呼吸控制能力,并通过呼吸方式将情感过渡至表情与肢体语言之上,一般来说,表演者在练习时需结合声乐表演的作品内容进行情感式呼吸练习,将情感的发声方式、呼吸转折、表情等进行协调调节,并配合不同的情感运用不同的呼吸节奏,掌控呼吸速度,根据声乐情感进行调节,使声乐表演通过呼吸节奏的掌控呈现丰富的情感及表演过程,加强表演者对声乐表演的更深层次理解。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声乐表演包含的不仅仅是声乐技巧,还有情感技巧,而情感技巧是基于声乐技巧所创作的再现艺术。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需根据声乐作品声线的高低进行良好掌控,同时,对表演的情感表达需做到良好控制,通过情感控制赋予声乐表演新的生命,并结合表演者自身见解及认知充分表达情感内涵,这是演绎声乐表演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段海燕.论声乐表演艺术的特性及情感表现方式[J].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01):84-87.

[2]刘洪巨.论声乐表演中情感表现力的培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33(04):154-155.

声乐教学之歌唱着力支点 篇6

一、头腔共鸣的支点

“头腔共鸣”是歌唱训练中经常用到的一个专用术语。“头腔共鸣”指头部在打开时会有一个腔体, 歌唱时可以产生共鸣。“腔”这个词指的是头部里面想象的中空部分, 头腔主要包括鼻腔、蝶窦、额窦等。如何运用这些腔体, 调节这些肌肉, 找到头腔的着力点即声音的支点, 是声乐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声乐教学中, 我们经常说要把头腔打开, 把面罩唱响, 唱到眉心上等等。这些话我们听得不厌其烦, 学生也是听得云里雾里, 不知该怎么做, 像天书一样让人难以理解。这里大家要问怎么打开头腔?怎么把面罩唱响?声音怎么唱到眉心上?这里作者要从两个方面来说, 如何打开头腔和如何找到头腔的用力点即声音的支点。

沈湘教授说过, “唱歌就是唱呼吸, 唱共鸣”。所以, 在唱歌的过程中, 共鸣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歌唱时头腔共鸣太少很难唱得好听。有的人音高音调上去了, 但缺乏头腔共鸣, 声音很细、很直, 还是提着着嗓子唱, 因此声音也不好听。头腔的打开是一个人精神状态的一种表现, 如生活中我们被一件事情刺激到, 会发出“呀”一声, 这是我们的头部里面是往四面扩张, 重心是往头顶而上, 这种状态在歌唱中是我们所需要, 关键是这种状态要保持住。主要找到哈欠状态, 口自然闭上, 牙齿微微松开, 上腭使劲往上抬, 眼睛睁大, 整个头部呈扩张状态。保持这种状态的练习, 头腔打开也就做到了。

如何找到头腔的用力点即声音的支点, 是我们发声的关键。只有头腔的打开, 而不知从何发力是没有办法歌唱的, 更谈不上有好的声音。最常见的一种练习方法就是擤鼻涕, 或者是用力说一个“哼”字, 但是要强调一点, “哼”一定要把声母和韵母稍微分开一点念, 重心是在韵母上, 用力发出“哼”字, 这是我们鼻子里会感觉一个着力点即歌唱要的支点。歌唱时要求每一个字都要从这点去发力咬字, 这样声音的位置也必然是统一的。

总而言之, 头腔的打开状态和声音的着力点统一起来, 这样会得到一种不错的声音。这种状态下的声音是把头腔打开的状态, 咬字的着力点充分地结合起来, 这样下颚也自然解放出来, 就如有的教师说的那样, 下巴就像掉了一样。这就是咬字的支点高, 下巴只是我们咬字的辅助部分, 声音也自然是美妙的。

二、胸腔共鸣的支点

胸腔共鸣是声乐演唱的另外一个腔体, 如何运用胸腔是我们学习声乐又一难题, 不同个体的人胸腔大小不同, 性别的不同, 胸腔运用也会不同, 但他们都离不开胸腔的着力点即声音的另外一个支点。那么, 什么是胸腔共鸣以及如何找到胸腔共鸣的支点是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这主要从胸腔如何打开, 如何找到胸腔的着力点这两个方面来说明。

胸腔共鸣是我们学习声乐另一种专用的音乐术语。打开胸腔有很多办法, 如果把胸腔比作一个气球, 我们如何把一个篮球放进去保持这种空间的感觉, 力量是从我们胸腔的内部向外扩张, 其实主要还是靠我们的胸腔的內肌横向作用而来。如果把手伸开放在胸口上, 会感觉到胸腔是横向扩展的。当然运用胸腔时, 首先要张开口腔, 打哈欠状态使咽部紧张起来, 呈一种下咽东西的状态, 尽可能地使喉头下降, 下巴要自然张开、放松, 气息在通过喉部、咽部、胸部这些器官时, 引起胸腔的震动, 其音色宏厚、洪亮、坚实。在声乐演唱中, 不论是女高音、男高音、女低音、男低音、胸腔共鸣都要不同程度地运用到, 其区别在于胸腔比例的调节上。

胸腔的着力点就是我们在打开胸腔时, 胸腔会有一个向外的扩张力, 这时气息是下沉的。但随着音高旋律的变化, 气息也会变化。这就需要有一个气息的对抗点, 这个对抗点就在胸腔里面即气息和胸腔的对抗形成了一个支点。这个支点随着音乐旋律的变化可以微微向下调, 微调只是心里上的向下, 稍微放松一点胸腔, 气息往下调一点。歌唱时找到力量的支点后, 胸腔, 喉腔是向四周扩张。但是, 这还要注意一个度的把握, 假如音高较低胸腔可以放松点, 气息的支点容易控制, 力量也可以稍微放松点;假如在高声区, 胸腔要提前为高音作准备, 即胸腔的支点往下调一点, 扩张的力度也自然大一些。这些在我们声乐教学中, 必须要多加练习, 控制住胸腔的支点, 声音也就美妙了。

三、两个支点的辩证关系

任何事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头腔共鸣的支点与胸腔共鸣的支点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把二者隔离开的观点是错误的, 这就需要我们在声乐训练中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头腔共鸣的支点是我们发声的源泉, 胸腔共鸣的支点是我们发声的基础, 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我们学习声乐的关键。

如何处理好头腔共鸣的支点与胸腔共鸣的支点的关系呢?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经常会遇到学生只注意到胸腔共鸣的支点, 而忘记头腔共鸣的支点, 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声音音高较低, 胸腔力度过大, 歌唱时自然就比较吃力, 无法完成歌曲的演唱。如果我们过分强调腔共鸣的支点, 没有处理好胸腔共鸣的支点, 这样造成的结果也就是声音比较虚, 气息的位置比较浅, 随着高音较多的时候就无法再继续歌唱, 所以说把二者关系处理好使我们学习声乐的重中之重。笔者认为, 在声乐训练中, 首先要头腔打开, 稳定头腔共鸣的支点, 要求歌唱的每一个字都确保在鼻腔哼鸣处咬字, 充分把假声和鼻腔哼鸣处咬字点结合起来, 不能用纯假声去咬字, 这样会丢掉鼻腔共鸣的支点, 真假声也不能更合理地转化, 混声也就不够合理。其次, 胸腔要打开, 把握住胸腔和气息的对抗支点, 控制胸腔的力度。这样就能得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结果。但是, 要强调的问题是:1. 头腔共鸣的支点要有一定的独立性, 不能把头腔共鸣的支点和胸腔共鸣的支点同时发出, 确保头腔共鸣的支点的独立性。如果没有处理好这个关系, 声音的头腔共鸣的支点就不存在了, 声音就会掉进口腔, 音高自然会低很多;2. 胸腔共鸣的支点也同样要有相对的独立性。胸腔要打开, 要求把握胸腔腔体的稳定性是关键。胸腔共鸣的支点形成是声音和气息的对抗, 这个支点在胸腔之中, 支点可以随着音高的变化而调节。3. 两个支点要彼此联系又相互独立。演唱时, 首先胸腔先保持住, 然后头腔的支点即发声点用力发声咬字, 中间的口腔与喉腔只是作为连接体。随着音乐音高的变化, 胸腔的支点随之调节。总之, 在声乐教学训练中处理好头腔共鸣的支点与胸腔共鸣的支点的关系是必要的。

摘要:声乐教学中胸腔和头腔的问题比较常见, 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歌唱的关键, 找到头腔共鸣和胸腔共鸣的两个支点对初学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重点从头腔共鸣的支点与胸腔共鸣的支点, 以及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来论述, 找到声乐演唱时声音更好的结合点。

关键词:胸腔,头腔,支点

参考文献

[1]李晋玮, 李晋瑗.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华乐出版社, 2003.

[2]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5.

[3]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

谈美声歌唱早期的声乐教育 篇7

(一) 美声歌唱的含义及早期的美学原则

(1) 硬起音和软起音。硬起音时“声音发出之后立即减弱转柔”, 他称此为“咏叹式”起音。软起音时“马上唱出第一个音, 再逐渐加强声音”。软起音中包含“渐强、渐弱练习”, 这是“美声学派”重要的训练声音的手段之一。 (2) 强调整个音域内的音准, 音色要柔美、动听, 声音要均匀。 (3) 歌唱采用胸式呼吸, 但应注意放松。 (4) 字要清楚, 词义的表达要准确。 (5) 强调元音练习的重要性, 认为女高音用“u"母音、男高音用“i”母音练习较好。认为开放的元音动听, a、e、o适合唱花腔。 (6) 花腔装饰不应破坏内容。允许在适当的地方用装饰音和花腔乐句。认为“长的花腔乐句只适用于不需强烈表情的地方, 只适宜于用在长音和结束时的华彩尾声上”。 (7) 首次强调声乐专业教学必须传授“科学知识”。

(二) 美声歌唱训练体系的初步形成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意大利美声歌唱的技术已初步形成较完整的训练体系。德国音乐理论家多默尔在他所著的《音乐史》中, 记述了1616年左右教会歌唱学校的训练情况:

每天上午, 学生用一小时练唱歌, 另一小时做颤音练习;一个小时到教师那里去纠正发音, 每人对着镜子, 务必不能让面孔在歌唱时因肌肉紧张而显得难看。然后再研究歌唱表情与文学。

下午有半小时的声乐理论课;半小时的简单对位法学习;一小时作曲;剩下来的时间去弹羽管键琴和练习颂歌、经文歌的写作, 以及各人所喜爱的课程。

有时, 他们到教堂去演唱, 或听教师的歌唱, 回来后, 要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告诉教师。他们还常常到山谷里听清晰的回声, 因此可以更好地发现自己唱歌的缺点。

在波坦皮 (G.A.Bomtempi, 1624-1705.歌唱家、作家) 所著的《音乐史》 (1695) 中也记述了马佐契 (VM, 1590-1650) 所领导的罗马歌唱学校相类似的学习情况。

在波伦亚、罗马、米兰、威尼斯、那不勒斯、佛罗伦萨等意大利的城市相继出现了许多歌唱学校, 其训练程序和内容与前所述大同小异。

学生们经过这些全面而严格的训练, 不仅使他们成为训练有素的歌手, 而且都具有较强的作曲能力。经过这种教育,

(三) 美声歌唱的“黄金时代”及阉人歌手的声乐训练

1. 美声歌唱的“黄金时代”。

阉人歌手兴起于中世纪, 中世纪用男声替代女声, 但男童到了青春发育期声音变粗就不能再唱了。为了保持悦耳的童声, 将男童阉割, 使他们成人后既保持男童的音域, 又有成人的威力和能量, 演唱装饰音、快速乐句以及花腔技巧复杂的华彩段十分轻巧, 灵便。17、18世纪阉人歌手盛行, 在演唱上的重要特点是演员们在舞台上争奇斗艳, 大量使用装饰性很多的花腔演唱, 以取得观众的喝彩。由于在演唱中听众对嗓音的反应, 比对戏剧和音乐本身的兴趣大得多, 致使歌手们发展到放肆地使用歌唱技巧与华彩的演唱风格。

2. 阉人歌手的声乐训练。

这一时期声乐教学的对象主要是阉人歌手。当时在意大利的许多城市都有培养阉人歌手的歌唱学校, 这些学校多为慈善性质 (即孤儿院性质) 的。阉人歌手在手术前后, 一般要从师学唱, 被送到歌唱学校学习。学生很少出身富贵之家, 即使有出身富贵之家的, 也是为了要在艺术上做出成绩, 为家族争光。如法瑞奈里和卡法瑞里, 他们都是音乐学校训练出来的优秀典范, 他们的演唱技巧已经达到了出神人化的地步, 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的著名阉人歌唱家。

最著名的音乐学校在意大利的那波利, 那波利是歌曲与歌唱家之乡。1771年音乐理论家伯尔尼曾参观过那里的“圣·奥诺费欧”音乐学校, 他记述了这所著名的音乐学校学生上课学习的情况。他写道:“那里的学校不仅训练了很多卓越的歌手, 而且还有很多优秀的作曲家。”在音乐学校, 学生上午要进行三个小时的练唱, 练吐字发音, 下午除了半个小时的读谱外, 大部分都用于练羽管键琴和学习作曲。阉人歌手通过音乐学校的训练, 不仅能演唱大段的装饰乐段, 而且还能即兴作曲。

阉人歌手在学习中若嗓音发展顺利, 一般在15-16岁时, 老师给他们安排登台演出的机会, 如果在演出中能得到青睐的话, 就可能成为歌唱明星。年轻时, 身材苗条, 一般先演唱女角, 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加, 身体发胖以后改唱男角色。如果不适合做歌剧演员, 可找到教堂歌手的职位。如果训练后还不能唱, 后果将不堪设想, 只能做苦工, 并忍受人间的歧视。

论声乐演员歌唱能力的培养 篇8

记忆是我们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简言之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提取和储存的过程。记忆也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将外界信息变为自身资源的过程。在声乐演唱过程中,不仅需要演唱者记住如何才能做到正确发音与声情并茂地演唱,还要求演唱者记住演唱中的情绪和情感是怎样把握的。比如在演绎《父亲》这首歌曲时,演唱者应处于一种感恩怀念的感情状态,才能更好地诠释歌曲的真谛。在平时的声乐学习与训练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加强对心理素质的训练。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平时苦练歌唱技术技巧是舞台表演成功的保障,只有具备了扎实的歌唱技术基本功才能建立自信心。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歌唱训练中首先要树立自信心,采取科学的发音训练方法,熟练掌握各种演唱技巧,在声乐技术、技巧方面狠下功夫,拼搏进取,打下扎实的歌唱基本功,这样就能做到艺高人大胆,不会在舞台演出时怯场。自信来自于自己的实力,只要具备了歌唱实力就不会心虚胆怯,就会信心百倍地歌唱,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演唱水平。同时,作为声乐专业演员要干一行爱一行,既然选择了声乐就要热爱声乐事业,激发自己学习声乐的兴趣,这种兴趣有时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靠后天的努力培养的。没有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热爱就很难有出色的舞台表现。

二、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培养歌唱的兴趣

由于平时的声乐学习往往是枯燥的,因此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培养坚忍不拔的学习毅力,才不会在学习遇到困难时就想放弃,不会因为枯燥的学习而烦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做到“谱不离手,曲不离口”,不管在什么环境下都能让自己感受到学习声乐的快乐,不管台上台下都能自如歌唱。充分调动自己的舞台演出欲望,积极培育自己在歌唱演出方面的个性。另外,还要培养积极的、稳定的歌唱心理,形成良好的情感约束力。在演唱时要保证发声器官的稳定性,学会控制声音的能力,最好能训练到操控自如的程度。当然这一训练过程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不能急于求成,否则欲速则不达。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排除各种杂念和干扰,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专心致志,循序渐进。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时时刻刻做好舞台演唱的心理准备。研究演唱者在声乐教学中的心理因素有助于提高声乐表演的质量。

三、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及细节处理

以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为保障,才能在舞台上从容大方地演唱,获得声情并茂的演唱效果。有的演唱者在台下演唱得较为熟练,能够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水平,但是一到了正式演唱时,水平的发挥就会大打折扣,甚至连正式的演出都难以完成,音乐表现力也就无从谈起。所以演唱者应该尽可能多地参加艺术实践,使丰富的实践经验成为音乐表现力提升的重要保障。首先,要重视对名家演唱的鉴赏。可以通过观看视频资料或实地演出的方式,对名家们的演唱进行学习,仔细观察他们的服饰选择、登台时的仪表和姿态,演唱中的动作和表情变化等,并在自己的演唱中进行模仿。其次,要主动参加舞台实践。舞台实践没有大小、高低之分,每一次舞台实践都是对演唱者的一次锻炼,也只有通过这种锻炼,才能丰富自身的舞台经验。而且如果条件允许,要对每一次舞台演出进行录制,待演出结束后,通过录像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出本次演出中的进步和不足,并在下一次的演出中予以有针对性的完善。

四、提高演唱者的综合修养

声乐演唱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一方面,扎实和熟练的演唱技术,是形成个性化风格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想在技术的基础上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必须以深厚的个人修养为保障。有很多演唱者在演唱技术方面没有太大的问题,能够从容地驾驭作品,但是其演唱的整体效果却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正是缺乏个性化的表现。所以,除了技术训练以外,演唱者还应该树立起一种全面学习的心态,不断学习和声乐相关的一切知识与技能。或许这种学习在短时间内难以看出具体的成效,但是从长远来看,却是一个演唱者发展的关键所在。而且在具体的演唱技术方面,也应该树立起一种多元化理念,不能将自己局限于某一种方法和风格中,而是要善于将各种技法相融合,为我所用。

最后,特别要强调的是,在声乐演唱中对歌曲的前奏、间奏和尾声的处理,能使演唱者更加完整地领会全曲的思想感情,并能帮助演唱者更好地酝酿感情,准确地投入到歌唱中。

摘要:心理学认为,人类的所有实践都是在心理机制和心理调控的基础上进行的。声乐演唱作为人的实践活动,自然也会受到人的心理活动的影响。本文从演唱者的记忆能力、舞台表演经验的积累、综合修养的提高等方面,论述声乐演员歌唱能力的培养。

浅谈声乐学习中自然歌唱的技巧 篇9

【关键词】自然 轻松地 演唱的状态和技巧

很多声乐教师在教学中都往往喜欢让学生感受哪里使劲了,但却忽略了一个“度”的问题,这样很容易造成学生在歌唱的过程中,肢体得不到放松,气息不流动,声音僵硬,或是声音做作,这样的结果便使歌唱的持久性不好,往往唱不了多久嗓子就哑了,累了。还有的学生一味地模仿某一位世界级的歌唱家,以为自己的声音要唱成那样才叫美声,对于某些模仿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也许能达到一定的效果,也像那么回事,但是却误解了美声的本质,而另一部分弄巧成拙的学生则是学到最后四不像,还把自己的本嗓给毁了,唱坏了。

其实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因为没有真正认识到美声唱法也有它的自然美。这种美是有个体差异的,它存在于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嗓音条件,不同的音色,甚至还有腔体和声带差异的问题,这就需要声乐教师在教学的前期花工夫花时间花精力摸清学生的基本状况,对于声乐教师的工作,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发掘学生声音上的闪光点,嗓音条件上的优点,开发学生歌声中的自然美,使学生能够扬长避短的歌唱。

美声唱法的主要特点是声区统一,不管高音区、低音区还是中声区都要真假声混合,只是不同声区中真假声混合的度有所不同而已。从音域的低音到高音,先是以真声为主,中声区真假声比例差不多,然后逐渐发展到以假声为主。如何做到声区的统一,我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到歌唱中的自然美,发出来的声音一定不能矫揉造作,只要呼吸支持好了,身体的肌肉该放松的放松了,该积极的积极了,出来的声音就是最好的声音了,也是能体现学生特点、个性的声音了,不必一味的模仿,造作出什么声音来。

歌唱的过程是一个全身协同运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哪一个肌体出错了,紧张了,都会影响到歌唱的自然美,影响歌唱者的歌唱持久性。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曾经说过“我们主张整个人唱,放松地唱”,这里寻求的“放松的唱”也是体现了美声的自然美。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灌输这一思想,我们在歌唱的过程中重视技巧性的东西固然重要,但是一定得以自然、放松的演唱状态为基础为前提,这一状态也是检验我们技巧用得是否正确和适度的标准。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找到最舒服最自如的深呼吸,吸气的一刹那整个身体松一下的感觉,我们的肺部、横膈膜都有向四周扩展的运动,这一运动,我们反手叉腰是能感觉到的,这种呼吸的状态才是歌唱所需要的正确状态。其实,吸气的状态就是我们歌唱的状态,而且这一状态还要从容的保持,这里说到的从容其实也是要做到自然、自如。我在英国苏格兰皇家音乐学院求学时,导师也强调了这种吸气的重要性,并且要求学生每天唱歌之前都要练习,把这种状态变成一种下意识的东西,张嘴就有这一状态。对于初学者来说,哪些肌肉放松,哪些肌肉使劲这些理论性的东西会产生迷惑,困扰,有的学生会想“放松就放松,怎么会有的器官松,有的器官又要紧,这怎么能做到啊?”学生产生这一想法是没有真正去体会过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大笑,喊远处人时的身体机能变化情况,教师在最初的教学中,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动作和辅助练习去帮助学生得到这些技巧,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清楚易懂,明白其中的原理,学生课后练习时才更具针对性,才能自我检测正确与否,才能做到在练习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找到这种放松、自然的歌唱状态,让我们的声音随着气息缓缓的流动,这样的声音才能体现歌唱的自然美。

歌唱的自然美还体现在咬字这一环节上,任何一种唱法都讲究咬字清晰,字正腔圆。歌唱者是用我们的聲音表现歌曲,如果这一过程中少了语言,那么观众估计只能看你演唱时的表情去猜测你在唱什么了,简单来说中国字是由元音和辅音构成,辅音发音准确就是每个字的字头要咬正,只有字头咬准了才能将字说清楚,辅音的特点是短而快。元音是语言中的有声部分,是一个字的灵魂所在,我们咬字中保持最久的也是元音部分,表现歌声、语言与情感的艺术魅力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元音发音准确。所以我们在练声的过程中很多老师也是喜欢用i、e、a、o、u来练习。但是为什么学生练声可以,一到唱歌就变了味了呢?在我看来,是元音、辅音连贯性上出了问题,这个连贯性体现在从字头到字腹、字尾的交代,归韵、收声,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中间不能停顿,不能忽略某一部分,韵头、韵腹、韵尾都要交代得非常清楚。观众听不清歌词很大程度是因为歌唱者只注重了元音的部分,而忘记了咬字,就是辅音的部分,元音让我们的歌声听起来更流畅,辅音是帮助我们保持气息不漏气和咬字的重要环节。因此歌唱者必须大胆的咬字,唱好辅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带着气息的有感情的朗读歌词是很有必要的,把高位置的朗读歌词的状态带到歌唱中去运用,对于学生来说更容易接受。有的老师也爱用“像说话一样歌唱”来引导学生咬字要字正腔圆,咬字要清晰,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说话时候的咬字,再带上气息,把字唱到正确的位置上,歌唱就自然了,观众也能听清楚歌词了。

歌唱中的自然美是一个很抽象的词,必定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练习过程,需要日积月累的练习,用心的体会、揣摩,在练习的过程中逐渐掌握的,这也是一个有意识的寻找到无意识的流露的过程,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我们多动脑,多听、多看,进行调整,逐渐探索出适合自己嗓音条件的歌唱技术和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歌唱训练过程,从而得到持久耐用,动听、感人,充满自然美的歌声!

【参考文献】

[1]沈湘声乐教学艺术.

谈声乐歌唱中的艺术表现 篇10

一、声乐表现艺术中的文化修养

歌唱是一种综合艺术,在声乐的学习中,不仅要学习发声方法和技巧,还要不断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因为任何音乐作品的产生,都离不开时代背景,声乐作品的产生也是这样。演唱一首声乐作品,首先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观点和立场、以及作者表现当时生活感情的方法,这些知识的获得,没有一定的音乐、文化知识修养,是歌者难以通过歌唱表现出来的。声乐中丰富的艺术表现和动人的演唱,就其语言音乐、感情的宣泄和意境的创造,都是歌者生活的艺术积累和文化积累在内心融化后的产物,这就要求歌者善于从各种不同的艺术中吸取营养。因为声乐中的歌唱和表现艺术是一门全方位反映生活的艺术,它涉及音乐、文学、绘画、戏剧、表演等各个领域。歌唱不仅仅是技术,而且和个人的文化底蕴相关,所以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这样艺术表现时才能更深入、更贴切、更动人。

二、声乐表现艺术中的感情作用

艺术的本质就是要表达感情,艺术有了感情,才是真正的艺术。感情对于艺术来说,就像是血液对于人的生命一样,有了感情,才会使艺术具有生命力。但感情对于艺术的表达来说,并不是做作的、虚假的感情,而是心灵深处的真情流露。一首好的声乐作品,是一段浓缩的精神生活的记录,是作曲家对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的审美观在内心溶化后有感而发并通过作品表达思想感情。从艺术表现的角度来看,一部作品就是感情作用的产物。作为一名歌唱者,对自己演唱的作品,一定要细细体味作曲家情感的发展变化,通过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认识,使自己的感情受到震动,产生出渴望表达感情的强烈欲望,这样在歌唱时才能有更好的艺术表现。音乐是一种世界的语言,它能够表达文学、戏剧、舞蹈、绘画等无法表达的丰富复杂的感情,在各类声乐作品中,有的可以激发听众道德的感情,有的可以激发听众理智的感情,有的可以使人得到感官的愉悦,还有的表现为悲哀痛苦或欢快轻松的感情等。歌唱者正是在这种丰富感情的激荡下,把它对作品的理解去表现给观众,引导听众去发现美、欣赏美、理解美和品评美。

三、声乐表现艺术中的艺术想象

艺术想象是声乐表现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功能,它和形象思维、情绪情感等心理活动相互联系和互相作用,艺术想象可以诱发歌唱者的感情活动。想象诱发感情,感情推动想象,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每部声乐作品,都有特定的诗情画意,歌唱者通过艺术想象,结合自己生活经验的积累,对艺术进行构思。在这种构思的过程中,歌唱者真正感知体验到作品的的艺术想象,这种想象好像就是自己实际看到、听到和感受到的某种生活、环境和人物,这样歌唱者才能更好地进入角色,更好地表现作品。因此,艺术想象必须将想象和情感相结合,才能使歌唱者把主观感情体验到的幻想和幻觉移情到作品中来,更好地表现艺术作品。艺术想象是人类特性的一种,它往往是艺术表现的前奏,声乐表现艺术再创作的主体是歌唱者,因此歌唱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才能在声乐艺术实践中不断发展丰富自己的艺术想象。

四、声乐表现艺术中的艺术个性

艺术个性的形成,是在共性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和后天个人的经历、生活环境和文化素养等有直接的关系。歌唱者应该培养自己的艺术个性,发挥个人在演唱上的独特魅力,并从感情上充分表现自己的艺术个性。在处理、表现作品时,一定要有自己不同于别人的见解。首先要明确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时代背景,准确把握歌曲的思想实质,要分析旋律和歌词的结合情况、乐曲的结构特点、节奏特点、速度和力度的变化及调式调性等,进而找出歌唱技巧上的难点和歌曲的高潮,并处理安排好感情的层次变化。还要把握语言的抑扬顿挫、逻辑重音和语势语感等,这样才能创造出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歌唱者感情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都是艺术个性的独特表现与反映。感情豪放、深沉的歌者适于演唱蒙古牧歌式的作品;淳朴、憨厚的气质则易于表现质朴无华的内容;性格机敏活泼的则善于表现跳跃、欢乐的情趣……,因此,只有当歌者的艺术个性、审美理想和他所表现的艺术内容处于十分和谐的状态,才能获得理想的艺术效果。歌唱者的艺术个性,正是其艺术素质和品格的的集中体现。假如歌唱艺术没有艺术个性,则艺术形象和艺术表现就不会充满强烈的、独特的感情色彩,就不会引起听众的共鸣,不会有感人的艺术力量。因此,艺术形象的个性特征越鲜明,在表现时也就越能获得感人的艺术效果。

以上论述是声乐歌唱中艺术表现中的几个方面,在声乐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乐表现艺术中的规律,他们才能在舞台上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演唱水平,产生出更完美的声乐艺术表现。

参考文献

[1]、管林著《声乐艺术知识》

[2]、沈湘著,李晋玮整理《沈湘声乐教学艺术》

[3]、杰罗姆·汉涅斯著《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演唱技巧》

上一篇:高校新生辅导员下一篇:生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