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歌唱与表演

2024-08-29

小学生的歌唱与表演(共8篇)

小学生的歌唱与表演 篇1

歌唱表演是一门在舞台上展示个人演唱技巧的表演艺术, 因此, 歌唱表演首先是演唱者对歌唱技术和技巧的表现, 再者是对音乐作品的风格表现及对作曲家创作风格和作品包含的内容的表达。要表现出这些风格、时代、个性和区别, 单靠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声乐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 还要从内容出发选择演唱手段, 再通过演唱手段表现歌曲的思想内容。所以, 对一部声乐作品的表达, 先是从认识的逐步深化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再从技巧上不断追求尽善尽美。可见, 充分体现歌唱的完美性, 离不开精湛技巧的掌握、运用和淋漓尽致的表演, 二者是相辅相成, 不可分割的。任何一方面的不足都会影响作品的最终演唱效果。

一、歌唱中的技巧

歌唱技巧是对歌唱艺术的掌握、运用、表现的实践方法。它包含了对声音的把握、气息的控制和共鸣的运用。歌唱者只有通过对这些技巧的综合运用, 才能达到表现音乐作品内涵和作曲家的思想情感的艺术效果。由于歌唱技巧的训练包括对不同器官的运用和有效控制, 因此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唱歌。

声音是歌唱的基础, 没有良好声音的把握, 就无从谈起表现声乐作品, 更不用说情感的表达甚至与欣赏者心灵的沟通和灵魂的共鸣。对声音的把握是声乐演唱的基本问题, 它与气息的控制在唱歌过程中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因此, 练习发声技巧的同时, 对气息的控制也要有详细的了解与掌握, 这样才能避免由于呼吸的不当影响最终的演唱效果。

共鸣是歌唱发声的轨道。歌唱发声需要呼吸的支持, 但是如果没有调整好共鸣位置, 没有进入共鸣轨道, 声音就没有活力。因此, 歌唱者运用自身的共鸣腔体越充分、熟练, 其声音也就越丰满, 越能自如地操纵声音的强弱高低等变化。

二、歌唱中的艺术表现

声乐艺术表现是声乐艺术的灵魂和生命, 它的依据是曲谱上词曲作者赋予作品的形式和内涵, 它的实现一定要靠所有演唱者对作品的正确理解、默契配合, 并以带有自己特色的解释和处理, 使其音响化和形象化。它的效果应使观众注意力集中、入境、感动、情绪上的共鸣、达到使观众欣赏声乐艺术的同时, 受到艺术感染, 得到美的享受。”

1、理解作品内涵

歌唱是表现感情的艺术, 要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涵与感情, 首先要熟悉作品, 要对作品的歌词内容与音乐特点有较全面的了解;同时还要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与词曲作者的生平、思想感情、生活经历和艺术风格及其表现手法作进一步的了解, 从而正确地理解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与情感。其二要熟读作品的曲谱, 从而准确地掌握作品的音准、节奏、节拍、分句、换气以及乐谱中的各种标记符号等。其三要深入地分析研究作品的音乐体裁、表现方式、音调特点、曲式结构、调性布局、钢琴伴奏等, 从而深刻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其四要以作品为依据, 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演唱基调、演唱风格、演唱身份和演唱意境。

2、掌握歌曲所表达的风格韵味和情感

歌唱艺术的演唱风格, 是歌曲作品的艺术风格与演唱的艺术风格高度完美统一的体现。要准确地掌握作品的演唱风格, 就要了解和熟悉原作品的风格, 包括作品的时代、民族、地区、个人风格等, 以及形成这些风格的诸多因素。二是要在了解和熟悉作品风格特点的基础上, 还要进一步从作品中去探索和琢磨:怎样把作品的风格特点通过自己的演唱表现出来, 也就是说如何恰如其分地运用自己的演唱技巧与艺术表现手法, 准确地表达作品的风格和鲜明地体现作品的时代特点与民族特征, 从而将作品的风格与演唱风格融为一体。

三、技巧与表演的融合

情是歌唱之魂, 也是艺术之魂, 艺术是“情之所生, 情之所至, 有感而发”。表演者要能使观众产生一种“爱之欲其生, 恨之欲其死”的心灵共振, 演唱者本身的感情应是炽热的, 要情发于心, 情动于衷, 情渗于意, 情融于理, 要能把握好感情的阀门, 控制好情感的流量。一般来说, 喜悦、激动、亢奋、紧迫等感情可运用颤音、重音、停顿、偷气的方式来表现;而悲伤、思索、从容、深沉、庄严等感情可以运用装饰音、柔声、散板等方式来表达。

1、唱歌“情”与“声”

我国声乐传统的主张要求高度概括为“字正腔圆, 声情并茂和神形兼备”的舞台表演原则, 歌唱是用人声表现音乐与情感的艺术, 歌曲之所以倍受听众欢迎, 其重要原因是注重情的表达, 必须从“情”字上下功夫。要做到“以情托声, 以情感人”, 演唱要富有感情, 首先必须深刻理解歌曲的内涵, 通过运用声调、快慢、强弱、刚柔等演唱上的艺术技巧把感情表达出来, 打动听众的心扉。歌唱是一种精神与生理密切结合的活动, 如果演唱者的精神振奋, 此时发声器官也必然处于积极状态, 便于很快组织起来。以情带声就是要求演唱者要“唱情”而不是“唱声”, 就是要求演唱者深刻理解歌曲内容, 迅速转化为自己的感情。因此, 想唱好一首歌, 都应该深入到歌词里, 让自己置身于歌词的情景之中, 去深入体验为其感动, 受其感染, 体验歌曲的情感领悟其内涵, 用歌唱技能技巧把它表现出来, 这是使歌唱富有艺术感情表现力非常重要的。

2、二度创作与表演

“二度创作”是歌曲演唱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 它是演唱者将声乐技巧同歌曲文本所提供的艺术表现内容密切结合的过程, 它要求演唱者不仅要把谱子上记载的曲调、歌词和基本情绪唱对, 而且要展示出作品的深层内涵, 体现演唱者与他人有别的艺术个性, 从而使作品因演唱而增色。歌唱者在演唱歌曲时, 既要成为作品内涵的忠实展现者, 又要成为其意蕴的创作性解释者。这是歌唱者在尊重原作、忠于原作的前提下, 根据自己对歌曲作品的深刻理解进行艺术处理与加工, 将声乐技巧同歌曲的艺术表现密切结合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

[2]林华.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出版

[3]王次炤.音乐美学新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出版

[4]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年出版

论歌唱表演中的情感表现 篇2

关键词:歌唱 情感 过程 特征 表现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歌唱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得以生存,繁衍并发展到今天,其情感表现是歌唱艺术存在的基础与核心之一。歌唱表演中的一切表现手段都服务于情感表现,歌唱艺术的魅力就是以情动人,以情化人,让欣赏者陶冶在高尚真挚的审美情感中。

一 歌唱声音与情感表现的辩证关系

作为歌唱艺术最根本的两个方面,声音和情感互为依存,相辅相成。在中国古代歌唱理论的著述中,就有很多对声音和情感关系的阐述。两千多年以前的《礼记·乐记》记载:“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是说音乐都是产生于人们的内心情感,内心有了情感的涌动,才能形成打动人的声音。清代徐大椿所著的《乐府传声·曲情》中说:“唱曲之法,不但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尤重……唱者不得其情,即声音绝妙,不但不能动人,反令听者索然无味。”是指歌唱表演实际上就是通过演唱者的声音抒发内心情感,表现作品思想内涵。

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各种艺术都需要技巧。”声音作为歌唱的一种手段,是表达情感的载体,如果在歌唱表演中没有娴熟的歌唱技巧与良好的歌唱发声状态,没有富于艺术化的歌唱声音,便无法准确表现内心的情感,也不能表现出声乐作品的内容。反过来,情感则是声音的灵魂,是声音所要表达的内容,歌唱发声的所有技术手段最终目的都是为表达感情服务的。唱声的目的是唱情,如果只有精湛的发声技巧与纯美的嗓音而没有对所唱作品内在情感精准把握的话是不可能打动听众的。在歌唱表演中,只有好的声音,而没有好的情感表达,就会让人觉得美中不足;只有情感表达的冲动而没有好的声音承载,则会显得娇柔做作。所以说,声音与情感的关系,也可以说是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是表现作品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我们形容一个人唱得好,经常会用“声情并茂”这个词。所谓声情并茂就是演唱的唱腔、音色以及所表现的情感都很动人,是歌唱表演过程中声音运用与情感表达最完美的结合,是歌唱活动与审美活动最高的境界。如果说极富美感的歌唱声音是一个人歌唱艺术逐步成熟的外在标志,那么细腻丰富的情感表现就是他歌唱艺术逐步成熟的内在标志。

作为一种心理活动,情感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知中引发并通过声音表现出来的。歌唱活动也应该是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开始的,认真体会歌词、音乐的内涵、意境,运用想象、联想、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根据自己文学、音乐、社会、自然等认知经验感受作者的创作意图,并且能自觉运用歌唱发声的技术手段,以声音为媒介,表现作者倾注于声乐作品中的思想内容,并且能够创造性地赋予作品以情感美。这就要求歌唱者注重生活的体验与情感的积累、注重艺术修养的全面提高,不断提高自己情感体验的能力与情感表达的能力。歌唱中要尽量以情带声、以声传情。所谓“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就是在歌唱表演活动中,歌唱者的内心对作品的表现内容产生强烈的共鸣,有了十分积极的歌唱欲望,使得发声机体达到十分兴奋的状态,根据自己内心情感表达的冲动带动歌唱发声,自觉运用呼吸、音色、共鸣、快慢、强弱等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只有这样才能使演唱的表现与作品的内涵达到完美地融合,取得声情并茂的最佳艺术效果。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唯物辨证主义观点在歌唱表演中的以情带声、以声传情的艺术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 情感表现的过程

1 情感的产生

歌唱者的情感来源于作品本身以及歌唱者对生活的体验。从歌唱艺术作品情感的表现方式和传达过程来看,词曲关系中的情感,是通过词义要求曲调的顺应达成了契合与协调。歌唱艺术在将文字语言转化成歌唱有声语言的过程中,歌唱者由于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始终处于激动的状态,要处理好每一句歌词,就要有具体的情感表露,那么情感就是歌唱发声与语言表达得中介载体,情感不仅包含着语言中思想的具体性,也包含语言声音形成中语句的条理性。歌唱者的语言要表达的珠联璧合、形神兼备,都离不开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朗读和歌唱语言的“神”与“形”的结合体。歌唱表演在同化和顺应的原则下,构筑起艺术作品的情感特征,而这一特征恰恰是声音情感产生的基础。情感功能主要根据歌唱语言的内容,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歌唱者要善于捕捉语言对象的情感信息;其次,歌唱者要对捕捉的信息做出准确的情感反应。相反,如果仅仅从歌谱的情感提示上去捕捉,揣摩一些如流畅、热情、朴素之类的词汇概念,其结果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只能是一种肤浅的喜怒哀乐。当然,间接地体验情感并不是任何人都够做到并行之有效的。所以,生活是情感体验的艺术源泉,是歌唱者情感体验的基础,只有多挖掘和捕捉生活中的情绪和心理,体验现实生活里不同情境中人们的语气状态,才能准确体验和表达出歌唱语言的情感载体。

2 情感的融合

情感总是以注意和感知作为基础,在特定情感影响下进行的艺术感知会作用于情感,引起更深的情感活动,对情感的感知和领悟必须要进行情感体验的激发和诱导,歌唱是最能表达人情感的思想,最能直接表达音乐的美感,能使人直接体验音乐诸要素的特点,音乐语言是生活中各种情感的升华,情感是通过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它和生活语言息息相通。

歌唱者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情感的融合是在情感产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也是整个歌唱表演的关键环节。如果说情感源于对作品的初步认知,作品本身与歌唱者所产生的情感在歌唱者的体验与歌唱的实践中进一步融合。这一过程是歌唱者在对作品词义以及音乐的客观存在产生的情感认知之后上升到主观情感的过程。个人情感的产生是获得歌唱表演成功的基础,然而要想使之达到更高阶段的水平,还必须付出更加艰辛的劳动。它需要歌唱者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与生活积累,特别是切身的情感体验以及自身艺术的修养与文化底蕴等多方面的因素,运用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对作品所表达的歌唱者经历过或从没有经历过的意境和情感认真琢磨、认真感受。歌唱者的想象越丰富,对作品情感内涵的理解就会越深刻,歌唱也就会越完美。

3 情感的实现

情感的实现也就是在情感产生、情感融合以后的最后一个过程,也是歌唱表演中情感表现的最终目标。歌唱表演者只有在产生情感,并且做到主观情感与客观情感的融合以后,才能通过一字一腔、一招一式、一举一动把内心的情感全部表达出来,才能与听众产生强烈的共鸣,使听众获得艺术的享受。如果说前两个阶段是歌唱前的准备,那么,情感的实现则是歌唱者对作品进行再创作、表现作品内涵与内心情感的最直接的体现。演唱者歌唱技巧、歌唱声音、人生体验、审美取向以及个性风格都将在歌唱的过程当中到得充分展示。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科学的歌唱发声方法、潇洒自如的舞台表演等都将影响着情感的实现。在情感的实现过程中,内容将与情感融合在一起。许多成功的经验表明,培养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是必须要走的道路。它体现的是歌唱者对作品的理解,同时也需要利用自身的条件找到最适合自己以及作品表现的演唱方式,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唱出不同韵味的声乐作品,能够准确表达出作品底蕴,应当是一个歌唱者所追求的目标。假如一个歌唱者唱什么都是一种风格,那么就不可能正确体现出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自身的艺术特点。这样的演唱无疑是平淡、苍白的。观众不仅渴望听到演唱者赋予质感的美妙歌声,更希望听到演唱者赋予个性的表演和对作品独到的阐释。如果没有艺术上的创新,就没有个性化的演唱,也就不会有完美的情感表现与歌唱的风格与个性。

三 情感表现的特征

歌唱情感表现的特征多指声乐作品内在的必然属性而由里及表、从头至尾所展示出来的个性特点,也指作品的内在精神和其外在特征相统一的体现,是形式与内容的综合体。音乐风格有个人风格、时代风格、民族风格、体裁形式风格、表演风格以及几种风格的混合形式。声乐艺术是在人类音乐活动中所占比重很大是生活形象与艺术加工之结合最易为人们所接受的音乐品种。不同民族、地区、时代、流派或个人、体裁形式的声乐作品及演唱,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情感的表现主要体现着以下特征:

1 情感表达的真实性与创造性

歌唱感情来自于词曲的内涵,源自生活中各种现实题材,因此,我们主张在歌唱中既要有对生活有真情实感的深入体验,又要有艺术夸张的技巧与手法。所谓的真实性就是歌唱者诸多能力的综合展观,如歌剧、音乐剧等,对作品再现的真实度要求相对较高,往往要求歌唱者能够真实地入戏,要求歌唱者遵循真实性的原则,从而达到作品真实性的要求。在真实性的原则下,我们也要防止另一种极端化的倾向,忽略了表演真实性所必须依据的相关背景和人文学科的参照与补充。如何把握这个度呢?只有适度触合,才能体现真实的夸张。如我国戏曲表演中的“开关门”、“骑马”既有艺术的夸张,又源于真实生活,体现出一种艺术的真实美与创造性。

2 情感表达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任何歌唱作品都是一个历史时期的产物,这是它存在的基础,也是它生长的基本土壤,因而,作品中自然带有这个时代的风格和特征。实践证明,凡是成功的演唱,都是因为演唱者的情感表现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与民族性。艺术情感的时代性要求演唱者的情感表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时代不同,人物不同,对审美的评价也不同。民族性是指表现民族团结、民主自强、民族生存、民族自由、抗击异族侵略者所表现出的不同的情感特色。如刘半农作词、赵元任作曲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展示深沉而奇妙的旋律,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的风格和特征;臧云飞作曲的《珠穆朗玛》所展示的歌声,准确再观了藏族人们质朴而纯真的感情。所以说,多姿多彩、富于个性、风格多样的歌唱表演方式,表现时代性与民族性是歌唱情感表现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歌唱表演的美学要求之一。

3 情感表达的技巧性与多样性

众所周知,凡是有成就的歌唱表演艺术家,无一不是身怀绝技,技艺超群。当代歌唱创作题材的广泛,为歌唱者提供了内心感情表达的广阔天地。发声技巧是为表达感情达到艺术表现目的而使用的工具,而歌唱表演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展示单一的技巧,而是为了表现歌唱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过程,技巧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所以歌唱必须从感情、情绪的需要出发。多样性是由社会生活的绚丽多彩,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求以及作曲家、歌唱家的世界观、生活经验和创作个性的千差万别等因素决定的。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多样性,才会出现不同风格、不同特色、不同创造性的歌唱表演,歌唱艺术才会有百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新局面。演唱者在确定总的情感基调后,再熟练运用歌唱技巧和手法,将歌曲中的多种情绪色彩丝丝入扣,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创造出多种多样为人称道的歌唱艺术情感来。

四 结语

综合上述,我们可以感悟到,歌唱表演必须注重情感表现的艺术特征,一般意义上的喜怒哀乐远远表达不了人类丰富的情感世界。因此,对一切优秀歌唱艺术的鉴赏虽有重要价值,但却不能代替演唱者自身进行的情感体验,所以,演唱者情感体验既要有生活审美的直觉感觉,又要有丰富情感经验积淀的参与;既要有感性的直观认识,又要有理性的思考分析。歌唱表演中的情感是歌唱艺术的生命线,是到达高水平、高境界歌唱艺术不可逾越的关键环节,歌唱表演必须通过情感体验的环节才能准确提示歌曲作品的内涵,才能使歌唱艺术超越所有的表层技术技巧,使歌唱真正成为心灵的歌唱。

参考文献:

[1] 王向峰主编:《文艺美学辞典》,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 (清)徐大椿,傅惜华主编:《乐府传声》,《古典戏曲声乐论著从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

[3] [德]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音乐剧中歌唱与表演的完美结合 篇3

关键词:音乐剧,歌唱,表演,艺术形式

作为一种戏剧性、娱乐性、商业性为一体的综合的艺术表演形式,音乐剧融合了很多现代化的音乐创作与歌剧表演元素,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青睐。音乐剧往往需要运用歌唱、舞蹈、对白、戏剧表演等艺术形式将作者的形象及心理展现给观众,并带给人一种“无声不歌,无动不舞”愉悦感。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音乐剧中的歌唱与表演艺术形式进行分析,以期更好的促进歌唱与演绎在音乐剧中的深度融合,增强音乐剧的艺术美感。

一、音乐剧基本特征

(一)戏剧性

音乐剧,顾名思义是一种以音乐为表现形式的戏剧,因此,戏剧性是音乐剧最根本的特征。笔者认为音乐剧要引起观众的共鸣与喜爱,必须拥有生动的、环环相扣的情节,同时要配以与情节匹配的音乐及舞蹈表演,激发观众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并通过故事人物之间的情感及关系让观众身临其境,成功地感染观众,才能成为优秀的音乐剧作品。而这其中,音乐是语言,舞蹈是形体动作,而最为核心和基础的就是故事情节及戏剧感,乐、舞蹈、表演、舞美等元素表现都是为了渲染音乐剧的戏剧性。

(二)娱乐性

众所周知,音乐剧是在舞台上表演的一种艺术美感的戏剧,音乐剧的出现与形成时就与生俱来带有着娱乐性。观看音乐剧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娱乐消遣的一种方式,而且大多是商业性的演出,而非公益性。人们往往为了追求轻松愉悦的环境与体验,会到剧场通过观看音乐剧而放松身心,调节情感,感受不一样的音乐与表演美感,体验到另外一种环境氛围。另外,音乐剧的娱乐性还能强化自身的教育、认知、审美情感及功能。

(三)综合性

音乐剧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它将音乐、戏剧和舞蹈表演融入到一体,整合成综合性、系统化的体系,是各领域艺术美感的交融与汇通,更是音乐剧的核心魅力。20世纪初期我国有关学者就对音乐剧做了注释,即用歌曲和舞蹈演绎的故事剧目,把音乐剧定位在是对我国戏曲艺术的升华。而国外某些学者则认为,音乐剧是音乐、戏剧和舞蹈艺术的改进与相互协调构成有机的、整体的、新型的艺术形式,是综合的艺术性和美感的体现。

二、音乐剧中歌唱与表演的结合策略

(一)生活表演与歌唱的结合

主要是在音乐剧表演中通过歌唱与生活化的动作配合来展现音乐剧的魅力。人物在音乐剧中的歌唱是对人物内心情感和情绪的表达,更是对剧情的反映,生活化的表演方式能通过贴近生活的动作及场景充分调动观众的情感,更有利于让观众产生共鸣。另外,音乐剧中的歌曲演唱的时机,演唱表演形式等对于戏剧剧情引导、人物刻画、戏剧冲突升华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给观众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而生活表演与演唱两者的有机整合,能够营造更具生活魅力的舞台感,使音乐剧更具真实感和场景感。例如,我国著名艺人宋祖英在音乐剧《赤道雨》中将所饰演的主人公肖可悦的形象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其动作轻巧、表情丰富,生动、细腻的刻画出了女主人公的形象,而且在演唱时配以生活化的动作,让观众深刻的感知了肖可悦的内心世界,及该音乐剧的表演魅力。

(二)艺术表演与歌唱的结合

艺术表演大多是经过人体动作来体现了,而且这些动作大多都是富有韵律、节奏感和美感的动作,再加上音乐的配合及表情的变换,优美的展现了人物情感及形象特点。一方面,在艺术表演中穿插一些色彩性较强的演唱,强化了音乐剧的主题,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的连贯和整体。另一方面,为了增加音乐剧情的紧张感和节奏感,渲染出剧情进展的环境,将富有感染力的艺术表演与歌唱的结合。比如在一些优秀的音乐剧作品中经常会出现边唱边跳的表演形式,这就是艺术表演与演唱的结合,快节奏的舞蹈与音乐节奏感极具吸引力和感染力,比如国际著名的音乐剧《猫》中的杰里科猫的舞蹈表演,通过歌曲的渲染及艺术表演丰富的展现了杰里科猫内心的孤独,但同时又通过外在的“活泼”表现其无法无天、横冲直撞的性格特征。

(三)不动之动表演与歌唱的结合

作为音乐剧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不动之动是对人物形象更为深刻的内心情感的刻画和表达,表演者看似没有复杂或者多精妙的高难度动作,但是仅仅是简单的肢体动作就能够让观众通过视觉来感受人物情感,可谓是音乐剧中表演艺术的最高境界。仍以音乐剧《猫》为例,其中一段最富情感感染力的老猫的《回忆》演唱,深刻、生动的展现了老猫对自己一生各种坎坷的回忆,场景中充满了悲伤与绝望,虽然老猫没有大动作的表演,但是简单的肢体就能充分表现其内心的孤苦与对新生的渴望与憧憬,不动之动的表演与歌唱的结合,完美的表达了音乐剧中老猫的情感,让观众为之动容,心随其动。

三、结语

音乐剧中的表演和歌唱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也正是其表演和歌唱的互动影响,才让两者共同组成了音乐剧的特殊表现形式,才让音乐剧与其他艺术形式分别开来,彰显出自身的特点。表演者要认真揣摩歌唱和表演的形式,对音乐剧不断发扬光大,让音乐剧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参考文献

[1]徐斯佳.浅析音乐剧《猫》的艺术特点和演唱特征[J].大舞台,2012,02:63-64.

[2]区洁.论音乐剧表演中歌唱与形体动作的整合艺术表现[J].四川戏剧,2013,06:90-92.

[3]侯蔚.中国现代音乐剧的开创者——黎锦晖[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06.

小学生的歌唱与表演 篇4

关键词:技巧  叙事  音色  强弱

一、声乐技巧对歌唱艺术的重要性

歌唱者表现歌曲的情感、思想需要以声乐技巧为工具,声乐技巧内容广泛,涉及很多方面,如发声、咬字、音色、气息等,这些方面都是声乐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声乐技巧,对各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使其内部各部分协调一致,并融入人的情感,做到声情并茂,才能将作品演绎得活灵活现,从这方面讲,声乐技巧是传达感情的纽带。声乐技巧对歌唱艺术的重要性可以从美声唱法中看出,美声唱法始于艺术之都意大利,兴盛于欧洲,风靡世界,长久不衰。美声唱法生命力旺盛的重要原因就是其在歌唱中对声乐技巧的巧妙应用。美声唱法利用声乐技巧不仅赋予歌唱丰富的情感,还使观众融入其中。美声唱法重视音量与音色,要求发音器官在歌唱时保持协调一致,从而使歌唱者在歌唱时能够最大限度的表现出歌曲的魅力,提升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二、在歌唱表演艺术中应用声乐演唱技巧的具体建议

(一)巧妙利用音色变换手法塑造生动的艺术形象

每个演唱者的声音都有其特点,在演唱时也各具特色即音色。在歌唱艺术中,音色地位非常高,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实践中,人们常用丰满圆润、集中有力等词语形容音色,这也可以看出音色对人们欣赏声乐演唱的重要性。音色是表达声乐作品情感,提升声乐作品艺术表现力的重要工具。由于人的情感具有多样性,在潜意识里对使用何种音色进行歌唱也有特定的需求。常见的,如在节日庆典中常用嘹亮、弹性的音色歌唱,而在肃穆的环境下音色常表现出暗淡、沉闷的特点。由此可见,歌唱者的音色对于表达情感塑造艺术形象具有重要作用。不同的音乐作品蕴含着作者不同的情感,完美表现出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要求歌唱者必须考虑不同音乐作品的特殊性,巧妙利用音色变换塑造生动的艺术形象。具体而言,就是要以歌唱风格的各个要素为根据,在歌唱时根据具体需要调整声门闭、合状态,喉头、气息、共鸣腔等,以获得与音乐作品相适应的音色。性别、年龄、生理结构不同,音色也具有差异性,这些在歌唱表演中都应综合考虑,尽量避免对歌唱音色造成不利影响。

(二)声音的虚实应用

在歌曲演唱过程中,声音的虚实应用就是提醒人们注意把握演唱的分寸,我们都知道,一首歌曲的目的在于表达人的内心感情,而一个人的感情是多变的,如何做到根据不同的感情需要来变换声音的虚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虚实的真谛在于渐变,只有渐变才是所有事物发展变化的过渡带和纽带,这种感情能够通过声音的虚实充分地表达出来。渐变过程,要做到自然、优美,要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情绪的转换。这种声音的虚实运用是否得当,对歌者的歌唱水平影响巨大。声音的虚实能使歌唱表演艺术充满灵动感、形象感,是艺术表演取得成功的基础。

(三)声音的快慢在歌唱中的应用

我们在唱歌或欣赏歌曲是,不难发现,一首歌曲的演绎并不是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快慢节奏,在不同的地方所要表达的是不同是,那么节奏的快慢就会有很大的区别。若是一首歌曲演唱下来,没有轻缓起伏的变化,也没有高潮迭起的激荡,那么这首歌曲听起来将是乏味的、毫无艺术性的。一首好的歌曲要有快有慢,节奏快的地方,不能心浮气躁、吐字不清或者紧追慢赶,而是要以小句子为一个单位的,用连贯性把它们轻快而又清晰地串联起来,这样不仅能完美地完成演唱,还能把歌曲中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有节奏的演唱会使得歌曲听起来极具旋律感,还显得轻快活泼。而在节奏慢的地方,则要把速度放缓,但不是单单僵硬地放慢,而是通过绵长的气息来延长歌曲感情发展,把激情和活力都通过这慢节奏的歌曲演唱充分地表现出来。

(四)歌曲的首尾以声音强弱进行对比

歌曲演唱时强弱处理显得尤为重要。强音并不说要让人去放纵、去喊叫,而是跟随感情的表达让曲子在自然流动中体现出兴奋、轻松、从容之感。强音的演绎也不是始终都要强,而是在该强的时候强,该弱的时候弱,以弱音的弱来凸显强音的强。弱音也并不是说让人缩着声音来唱歌,而是和强音一样用气,不仅如此,弱音也离不开饱满的情感。在歌曲的演绎过程中,弱音相对于强音虽弱,但它也要唱得开阔,也要能够使人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共鸣。强弱关系在歌曲演唱中的关键性不言而喻。我们在演唱时,要用心聆听,用感情去揣摩如何去发生,怎样去处理强弱,只要这样,整首歌曲的演唱才能具有完美的感情抒发。

(五)以延长高音时值的手段来渲染高潮

在每一首歌曲中,都会有一个激荡引起人们内心共鸣的部分,这一部分就是歌曲的高潮部分。顾名思义,歌曲的高潮部分往往是歌曲各种感情的事物发展的最高值。它不仅是对于延长声乐技巧的一个非凡挑战,更是对听着耳朵的强烈刺激,在某种程度上好的歌者能在高潮部分让听众产生心灵上的震撼。从技巧方面来说,高潮部分是对演唱者技能的直接考验。而一首歌的演绎是否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看高潮部分处理的是否完美,它直接影响了一首歌的艺术感染力。用延长高音时值,增强感情抒发,来使高潮部分得到充分发挥是演唱表演艺术中不可或缺的。

三、结语

简而言之,声乐演唱技巧服务于歌曲演唱,而歌曲演唱的成功与否则取决于对声乐技巧的把握。在歌唱艺术表演中,要以饱满的感情为前提恰到好处地去运用声乐演唱技巧,以此来增强歌曲的丰富性和艺术感染力。不难看出,声乐演唱技巧在歌曲表演艺术中的应用是完美演绎一首歌曲的工具和途径,同时,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声乐技巧的熟练与完美,能够使歌唱表演更加魅力四射,两者的相互结合是歌唱表演艺术不断向前进步的阶梯。

参考文献:

[1]陈景芳.浅析个性化声乐技巧在歌唱艺术表现中的作用[J].参花,2013,(16).

小学生的歌唱与表演 篇5

一、吟诵诗

吟, 是中国古诗词特有的一种诵读方式, 只有我们古诗才讲究“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吟诗, 讲究“无腔无调, 随意而出”。“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读多了自然也就明白了文章的含义。学生自读自悟, 远远要比教师喋喋不休的讲解效果好。如, 骆宾王的《咏鹅》、孟浩然的《春晓》、李白的《静夜思》、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用语浅近, 明白如话, 学生只要有一定的识字量, 经老师稍加点拨, 理解难度一般不大, 熟读成诵就可以了。

1.读准

先让小组长带领小组内成员反复诵读, 读准字音, 记准字形, 争取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字正腔圆、声音洪亮、不读错别字。

2.读熟

学生读准了, 再次提高要求读熟。因为只有熟读成诵、烂熟于心, 才能更深切地领悟古诗的内涵, 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滋有味地吟出诗中情、诗中意。

3.吟诵

学生熟读成诵了, 自然就能吟诵自如了。给学生讲一些简单的平仄知识,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 把自己当成李白、杜甫、李清照……并运用恰当的手势、眼神或其他肢体语言, 给予古诗赋予的鲜活思想, 再现当时当日之情景。可以边走边吟, 可以边舞边吟, 也可以静坐独吟, 呼朋唤友共吟。表达方式可以选择自我陶醉式、脉脉含情式、两两倾诉式都行, 只要体会到了诗意、吟出了自己的节奏、韵味, 只要学生自己喜欢就好, 开心就好。

4.接力背

例如, 背诵《暮江吟》一诗, 第一个学生背诵:“一道残阳铺水中。”第二个立即做解释:“一道西下的夕阳, 铺映在江水之中。”第三个接着背诵:“半江瑟瑟半江红。”第四个又解释:“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绿色, 一半呈现出红色。”就这样让学生依次把这首诗背讲完毕。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评议, 比一比哪组背诵流利、讲解正确。在激烈的竞争中, 学生们情绪高昂, 学得生动, 记得牢固。

二、歌唱诗

唱诗, 顾名思义给诗配曲并演唱, 目的就是为了加深学生对诗词思想感情的领悟。根据小学生喜欢歌唱, 有时还喜欢自编自唱这一特点, 在古诗词诵读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歌曲旋律唱读古诗词。

1.聆听歌曲

先让学生听《春晓》、《咏鹅》、《悯农》、《静夜思》、《枫桥夜泊》、《赋得古原草送别》等儿歌, 《但愿人长久》、《送别》、《虞美人》、《月满西楼》、《满江红》、《声声慢》等歌曲。

2.编唱古诗

学生自己编曲子, 注意旋律要简单, 易于吟唱, 跟诗词的情调相吻合, 最好不选流行歌曲。可以把《世上只有妈妈好》、《一闪一闪亮晶晶》、《上学歌》、《两只老虎》等旋律运用到诗歌中。

这种变读为唱, 学生学的愉快, 唱的尽兴, 而且在唱一唱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古诗文的熏陶。

三、诗配画

王维的诗被称为“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古诗都是“诗中有画”, 诗的意境, 画的神韵, 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 二者是密不可分的。讲授古诗时, 借助图画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 让学生通过图画立体地感知古诗内容。

我们采用“吟诗作画, 以画讲诗”的方法打开学生的心扉, 学生根据诗词的内容, 动手画诗, 只要学生喜欢, 简笔画、水彩画、蜡笔画、国画都行, 无论哪种形式的画, 只要能表现诗词的意境就好。

通过画诗互相欣赏诗, 学生们由被动紧张的学习者变为活泼主动的学习者。整个学习过程也变得有吸引力和感召力, 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每一分钟都是一种享受, 都是一种快乐, 都是一种满足。

四、改写诗

朱自强老师认为:“儿童时代是人的一生中最富于想象力、感受性的时代, 儿童新鲜、柔软的心灵, 到处是感知生活的触角。”陶行知也说:“我们加入儿童生活中, 便发现了小孩子有力量, 而且有创造力。”因此说“儿童天生就是诗人”是有道理的。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可大胆地引导学生仿诗、改诗、写诗。

1.及时点拨

乍要孩子们写还是有难度, 可减小难度, 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只要合辙押韵就行。刚开始动笔, 哪怕你写顺口溜都行。

2.率先垂范

老师身先士卒, 为学生写诗做榜样。

3.精彩绽放

受到老师的感染, 孩子们的作品陆续绽放出缕缕诗香, 孩子们的诗便跃然纸上。

例如, 改写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用生动感人的语言写出农村田园风光的无限美好, 老朋友待客的无比热情, 从中体会到作者对农事的关心。

让学生动手试着改写古诗, 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也能让学生进一步走进古诗, 体会与领略古诗的意境, 与诗人进行跨时空的心灵对话。小学阶段可以把叙事性较强的诗改写成一个故事的有很多, 如《清平乐·村居》、《牧童》、《赠汪伦》、《舟过安仁》、《所见》、《寻隐者不遇》、《游园不值》等。

五、表演诗

“表演”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表演”可以化抽象语言符号为生动直观的形象, 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和体验。抓住孩子的这些特点, 在教学易表演的古诗时, 等学生在了解诗意后, 激励他们上台表演。

例如, 教学唐代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时, 一个学生饰贾岛, 一个学生饰童子。他们在松树下相遇, 便拱手相拜。当贾岛询问童子的师傅时, 童子做出动作, 指向远方正要回答时, 同学也不约而同地大声读出:“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这样的动作、这样的语言使全班同学产生了共鸣, 一下子融进了诗境之中。

优秀的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 我们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古诗词教学, 切不可让学生死记硬背, 应当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创造性地学习古诗词, 吸取民族文化的营养和智慧, 丰富学生的语言。

摘要: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采取多种形式教学古诗词。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探索总结了“吟诵—歌唱—配画—改写—表演”五步小学古诗词教学法,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浅析歌唱舞台表演能力的提高策略 篇6

歌曲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一件歌曲艺术作品在词作家完成创作后,对于作品本身的生命来说只能算完成了一半,另一半则是通过歌唱演员的歌唱和表演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鲜活呈现于大众面前。由此可探见歌唱与表演对塑造作品艺术形象本身来说是多么的重要。然而,在这其中歌唱演员的歌唱技能技巧又是歌唱演员的基本功,如果连这点基本功都不具备,那就谈不上后面的表演。因而对于歌唱演员自身所必备的歌唱技能技巧我们可以暂时不谈,而侧重去探究歌唱的表演,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歌唱表演在歌唱艺术中的重要性。在我们的日常视野中,不乏有歌唱演员从头到尾只顾其演唱而不注重舞台表演。或者是在其中有几个表演的手势,但是动作要么不是显得缺乏生机就是表演的动作与歌曲演唱的情景完全不相融,让人看起来很别扭。因此,现实亟需加强和重视歌唱的舞台表演来促进歌唱与表演融为一体。

二、歌唱者应具备的舞台表演素质

音乐欣赏和音乐创作是相对关联,缺一不可,没创作的音乐欣赏就失去了对象,没欣赏音乐创作就失去了价值,而表演则是联结音乐创作与音乐欣赏的唯一中介。然而舞台表演要达到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的效果,要求歌唱者必须具备扎实的演唱技能、广博的文化知识以及丰富的生活体验,才能使演唱达到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可以说,歌唱者自身素质的高低是演唱成败的关键。

1、把握技巧

作为一项技术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声乐表演要求表演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声音素质,当然长期的基本功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没有科学的发声方法、气息控制、语言处理等基本专业技术的训练,演唱者要获得完美的艺术表现也是不可能的。这里并不是说高超的表演技巧决定一切,而是对声乐演唱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真正的表演艺术家不仅要具有完善高超的演唱技巧,而且要有丰富、深刻的人生体验与积累,这种体验与积累往往有助于个人技巧的提高与展现。

2、拓展知识

音乐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通过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的宝物音乐创作与表演的规律,提高音乐作品理解力。掌握广博的文化知识对于音乐表演也是至关重要的:学习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音乐,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其内容作出准确的诠释;文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歌词含意,进而对歌曲的内容更准确地把握,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的吐字和发音;地理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在表演时,准确把握作品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以及乐曲的特点;美学知识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

3、感悟音乐

音乐来源于生活,许多音乐作品都是生活的真实写照。要唱好一首作品,首先应了解生活,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挖掘作品内部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就拿歌曲《永远的花样年华》来说,这首歌曲是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中金环的唱段曲目之一,整部歌剧是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而创作的,歌剧中的情节离我们的时代较远,那么我们如何把握呢?这就需要我们去了解体会作曲家的创作背景,分析歌曲的结构。笔者认为其中人性的挖掘是其唱段的闪光点,创新不仅在于形式,更重要在于内容,要真实可信的完成人物塑造,就必须在人性上加以深刻的开掘,正如指挥家卡拉扬所说“指挥家不只是总谱的执行者,而是赋予总谱以生命的人。”

三、提高歌唱者舞台表演水平的路径与方法

1、形体动作和表情训练

歌唱时的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是演唱者创造角色的一种技术手段,也是歌唱者舞台表演的形象要素,涵盖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歌唱者在训练的时候就要有意识地去策划,设计一些必要的诸如“引”、“定”、“开”、“合”、“托”、“错”等手势并进行反复练习。例如歌唱者在演唱《我爱你,中国》这首歌曲时,当唱到“我要把最美的歌儿献给你,我的母亲,我的祖国!”时可用端掌来表示自我和内心情感的表述。但应该注意的是:歌唱者在演唱时手势不能太多,双手动作要求自然、协调,做到随情而动,把手势动作放在有意无意之间,使歌声、手势与感情完全融汇在一起。第二,歌唱时的面部表情训练,面部表情是指眼神、眉毛、嘴、面部肌肉的变化。我国古代卓越的音乐家、诗人和思想家嵇康,在他的《声无哀乐论》中说:“夫喜、怒、哀、乐、爱、憎、惭、惧凡此八者,生民所以接物传情,区别有属、而不可溢者也。”人的各种感情在产生时都会在面部有所表现。其中眼神是最重要的方面,“一身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眼神最能将歌曲的意境,内心的感情用目光传送给观众,以引起内心的共鸣。面部表情的训练一是对着镜子做各种表情的练习,注意嘴巴眼睛的协调;二是选取一些不同情绪的歌曲来训练自己的表情;三是模仿优秀的歌唱演员在舞台上演唱时的各种面部表情。

2、文化素养的修炼

文化素养是歌唱表演的灵魂,也能使歌唱者的人格变得崇高,人品既高,艺术观、审美观就有了品位,那么技艺就不得不高,歌声才能打动人心灵,震撼人的灵魂。文化素养的修炼,除了保持一个积极开朗、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生态度外,应该注重从了解歌曲作者背景与艺术历程,了解歌曲的艺术风格,包括个人艺术风格、地域风格、时代风格和流派风格等入手,由此多了解它文化和艺术的相关知识,如历史、文学、哲学、美术、舞蹈等。只有不断吸取人类文化的宝贵营养,达到触类旁通,获得灵感,才能从内而外提升自己,在舞台上自然而然地散发出魅力。

3、心理素质训练

歌唱者舞台表演的发挥状况与其心理活动有关,如果存在紧张、怯场、追求超水平发挥、怕出错等心理障碍,由此会引发动作和表情不自然,甚至会出现走音,忘记歌词等现象。因此,加强心理素质训练,具有重要的意义。(1)树立正确的歌唱态度。歌唱态度是增强演唱者自信心的前提,要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和实际能力,选择适合自己演唱的曲目,切忌盲目地追求高度和难度,甚至可以略低于自己平常训练的标准,以增加成功的把握。(2)努力使自己习惯于各种环境、各种场合的演唱,减少环境陌生感及其它因素的干扰。(3)多参加舞台演唱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在演唱中和观众沟通的技巧和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改善自己的心理状态,消除心理障碍,实现自我调节。(4)运用技巧调整情绪,避免紧张感。例如运用情感转移的方法来调整情绪状态,使自己很快进入演唱的状态,并符合歌曲要求的意境情绪。(5)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保持良好的心理卫生。如充分的睡眠和休息,保证良好的身体状况等,以保证自己在舞台表演的时候能够以精神饱满、轻松、自然的状态面对观众。

四、结语

歌唱者舞台表演水平的高低,除了歌唱者歌唱技术外,必须在形体动作和表情,文化素养,心理素质等方面做针对性的系统训练,同时还需要将歌唱技术与表演技能有机地、和谐地结合,将自己全身心投入到舞台上,投入歌唱中,才能够创造出感人的、美好的、视觉愉悦的歌唱表演,才能最大限度地引发内心共鸣,达到预期的审美目的,赢得观众发自内心的喝彩。

摘要:歌唱作为舞台表演的重要艺术形式,并不是单纯的去舞台表现一首歌曲,而是应该通过一定的舞台表演策略,塑造一种意境。舞台表演艺术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而在声乐艺术方面我国民族声乐的传统主张是将这种统一高度概括为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和神形兼备的舞台表演艺术。因此,声乐演员不但要有优美动人的声音、完善的声乐技巧、感人的艺术表现,还要有优美大方的舞台表演。

关键词:歌曲,舞台表演,表现力

参考文献

[1]徐桂华.谈歌唱中的舞台形体表演[J].艺术教育,2006(11).

漫议歌唱表演者眼神 篇7

眼神, 指运用眼睛看事看物看人时的神态。眼神, 可谓是面部表情的统领, 透过它能传递其内心所思所想。常言说:“眼睛是灵魂的镜子”“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说的实际是眼神注视反映的实质。戏剧术语中有这样的说法, “一身之戏在于脸, 一脸之戏在于眼。”这是因为眼神反映的是各种各样具体、复杂、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可以说, 眼神往往在传递着有声语言和其他肢体语言无法传递的信息。

眼神是歌曲歌词的另一种含蓄、微妙、复杂的再创语言。如《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一曲,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白云下面马儿跑”, 它能使观众从歌唱表演者的眼神和手势的配合中, 仿佛也看到了白云飘、马儿跑的情景。正如著名歌手蔡琴《你的眼神》歌里所唱, “像一场细雨洒落我心底, 那感觉如此神秘。我不禁抬起头看着你, 而你并不露痕迹。虽然不言不语, 叫人难忘记。那是你的眼神, 明亮又美丽。友情天地, 我满心欢喜。”歌唱表演时, 有了眼神的表达, 歌唱内容才不乏生动性与形象性。通过眼神的运用与人物性格及舞美情景结合在一起, 创造出更为鲜明的直观性, 让观众获得真实的近距离的情感体验。

有的歌唱表演者自认为情感丰富, 已有了充分的体验, 但在观众看来, 歌唱表演者的面部表情和眼神平淡乏味, 毫无吸引力。甚至还有歌唱表演者脸部肌肉和眼神表现出与内心体验相反的情绪结果来。如歌唱表演者在台上演唱悲愤歌曲时, 尽管其义愤填膺或伤心欲绝, 而台下的观众却以为歌唱表演者在不适当的时候笑;歌唱表演者在表达喜悦歌曲时, 尽管自我感觉十分投入, 可是给人的感觉像在哭。原因在于歌唱表演者运用的不是眼神而是脸部肌肉, 眼神没有到位。脸部肌肉太紧张就会不听使唤, 眼神没有正确运用会导致与观众情感的通道阻塞。

歌唱演出中经常还能看到一些歌唱表演者手指着一个地方, 而眼睛看着另一个地方, 用一句俗话说, 叫“走神”, 不仅没能增添歌曲的表现力, 还影响了对歌唱表演者的整体感受。歌唱表演者要注意歌唱时“眼随手转”的原则, 考虑眼睛与手所指方向基本一致。如果双手作高音或气势助兴动作时, 眼睛就不需跟着手的方向看。任何事又不能太过, 如果歌唱表演时眼睛及脸部过分的活动, 这样会分散观众对聆听音乐的注意力, 影响整个欣赏过程, 适得其反。歌唱时的手势与眼睛虽然要考虑一致, 但还要注意手与整个身子应保持一定的距离, 眼睛不要死盯着手掌或手指, 而是手所指的前方, 否则会出现“对眼”现象。

二、歌唱演员不会运用眼神的原因

1. 舞台经验不足而致心理紧张眼神不定

几乎每一个登台演出的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在初次上台或一些内外干扰下的歌唱演员, 会突然出现大脑空白或记忆混乱情况, 心理不由自主地紧张起来, 有的还会出现脸部发红发热、心跳加快、手脚出汗, 眼神左顾右盼, 显得心慌意乱的状况。这些状况的出现都可导致声音不稳、眼神不定, 严重紧张的还可能导致舞台表演失控。为了更好地表达歌曲的内涵和提升歌唱演出的效果, 歌唱前有必要加强台上的心理素质训练, 这样才能使歌唱时眼神的稳定性得到正常的发挥。

2. 缺乏意境想象力而致声音平淡眼神直白

演唱者应根据歌曲的内容和音乐形象, 尽量去启发音乐的想象力。如果你把一首歌曲的基本意境设想得很具体, 那么你在歌唱表达时的眼神就会很真实和生动。意境想象会促使你确立自己的眼神方向, 就如有人在远方叫你, 你会不由自主望去一样。对歌唱作品的理解越深, 在演唱时的眼神表达则越纯真和真实。当然, 歌唱者的音乐想象能力不是一日之功, 它是一种长期练习后经验的积累。这种积累越多, 越丰富, 眼神就会运用得更丰满, 更具有生活内涵。

3. 情绪兴奋度不够而致面部冷漠眼神无光

歌唱时首先要使自己处于兴奋而又激动的状态, 只有在一种既兴奋又激动的状况下, 歌喉才能舒展, 眼神才能遐想。我们发现一些人在演唱时满脑子私心杂念, 或还没有从现实的琐碎繁事中走出来, 情绪低落, 这样的歌唱状态是绝对唱不好歌的, 更不用说用眼神打动观众了。舞台上应尽量丢掉一切与歌唱无关的“包袱”, 以致充满激情而又轻松自如的进入“忘我的演唱”状态。只有在歌唱前积极愉快、兴奋激动起来, 歌唱时才能拥有甜美舒畅的声音效果, 才会更加自如地运用自然丰富的面部和眼神来表情达意。

三、训练眼神的方法

真正能运用眼神“说话”, 这需要一个训练的过程。初练时, 眼睛稍有酸痛感, 这些都是练习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其间可闭目休息几分钟, 眼睛肌肉适应了, 这些现象就可消失。眼神练习随时随地都可进行, 不受场地限制, 只要求心态平静。眼神训练可从以下方法入手:

1. 远眺定眼法

远眺定眼法的基本练法是:在前方10米左右远的地方, 选一个高度与眼睛基本同高的点而注视。进行远眺定眼训练时, 眼睛要比平时稍睁大, 眉毛上扬, 眼轮眶肌不宜收得太紧, 双眼正视前方目标时须思想集中, 不然就会走神。注视十几秒后双眼可微闭休息, 然后再猛然睁开继续盯住目标。这样反复的练习, 可以增强眼睛的明亮程度, 也是舞台歌唱时眼神定力的必要训练。

2. 悠然转眼法

悠然转眼法主要是要求头部不动, 而眼珠在眼眶里灵活转动。悠然转眼法包括对称转、圈内转等。对称转眼的训练应注意要领:眼球由正前方开始, 移到左眼角, 然后再移到右眼角, 或眼睛往上方望, 然后再移到眼下方, 反复进行。圈内转是指眼球在眼眶内画圈训练, 顺时针一次旋转8次, 逆时针方向同样。如此反复练习, 并注意训练时循序渐进。悠然转眼法是为了练习眼神的灵活性, 对于歌曲中表达复杂的人物内心活动非常有利。

3. 近物扫眼法

近物扫眼法是指眼睛将眼前物品在一闪过程尽量看清或记住。具体练习过程:在离眼睛3米左右处, 放一张画或其他物品。头不动而眼睑抬起, 然后头随眼由左向右或由右向左缓缓扫视。眼球转到两边位置时, 眼睛一定要定住。注意整个练习过程头要平视, 而且不能随意摆动。也可以对着镜子练习, 看看自己的动作是否到位。这种训练可以使眼神更加有层次, 充满内涵。

总之, 眼神变化能够准确地传递某种信息, 不同的眼神表达着不同的含义, 如仰视表示向往或遐想, 俯视表示忧伤或思索, 正视表示庄重或平稳, 斜视表示蔑视或敌意等。歌唱时无论使用哪种眼神, 都是为了表达歌曲的主题内涵和人物个性感情。因而, 歌唱时绝不能为故弄玄虚而挤眉弄眼, 这会适得其反。歌唱演员在演唱时, 只有正确而恰到好处地运用眼神, 才能更深刻地表现人物的各种情感, 充分展现出角色的神韵和风采来, 才能真正将炯炯有神并会“说话”的眼神, 辅助歌唱演出圆满成功。

摘要:眼神, 往往在传递着有声语言和其他肢体语言无法传递的信息。因而研究歌唱时的眼神, 运用它来辅助表达歌曲的内涵非常之重要。

小学生的歌唱与表演 篇8

号子也称为劳工号子, 劳动号子是在劳动生产中逐步积累起来的一种演唱方式, 其目的是为了在集体的工作中 (包括伐木、抬水泥板等必须集体作业的繁重劳动工种) 让大家保持步调的一致, 使得身心、体力能够得到超常的发挥。笔者记得在李双江老师的早期专辑中就有《船工号子》这首歌, 其歌词当中就包括大量的“咳!咳!咳!咳!咳!”。其听觉震撼感足以让人能在下意识中推测出船工在险滩激流中拼搏的场景。

山歌是在山间、田野、河流中的劳动者在生产劳动中所积累下的一种随心所欲的演唱方式, 其特点为豪放、粗犷及地域性、民族性强, 其中以朝鲜族的“阿里郎”民谣最具代表性, 这首歌曲根据地域的不同划分成若干个版本, 都是中国朝鲜族和北韩、南韩等劳动人民在工作之中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放松自己的心情时所积累和发展起来的。说到底, 山歌的特点是腔长, 曲调简单, 野性十足, 在歌唱中高音区自由延长形成最具特色的一种歌唱方式。

小调是出现在小城镇当中的一种小巷民歌, 小调又称小曲, 描绘地理、人物山水、男女爱情等, 小调的曲调流利, 感情委婉、细腻, 结构规整、均衡, 节奏匀称、整齐。

民歌具有短小生动、简洁纯朴的特点, 按民歌的内容我们可将其划分为以下六大类: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儿歌、生活歌。如:才旦卓玛的《唱支山歌给党听》、 索朗旺姆的《再唱山歌给党听》、阿宝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就属于六类中的时政歌类;李双江《达坂城的姑娘》和王二妮的《圪梁梁》、《走西口》就属于六大类中的情歌类; 老一辈歌唱家郭颂老师的《乌苏里江》、《乌苏里船歌》属于六大类中的生活歌类。

邓丽君在1978年发行演唱的《小城故事》流传至今仍然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轻柔小调, 在当时的中国几乎是做到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境界, 其歌词大意更是简洁明了地描述了一座小城的内涵和宁静, 让人向往。

音乐鉴赏更是一门“听”的艺术。什么样的音乐都离不开“听”。“听”是一种音乐作品赏析过程, 我们既要在听的进程中让感官得到愉悦, 又要使精神得到升华。感性和理性进行完美地结合才是我们“听”的根本意义所在。我们首先要进行一种无意识的音乐培养, 这一部分我们不用深究,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音乐,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打开耳朵倾听 (把认为好听的记下来) 。其次深入了解音乐, 也可以称为音乐的表达, 当我们听见好听的音乐后, 想挖掘它的内在含义。就像我们听完了《地狱中的奥菲欧》不禁要问为什么身在地狱当中还要如此的欢乐, 作者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第三, 感性认识用完了, 我们该用理性认识好好品一品音乐。 理智的欣赏 (理论上分析出曲子为何悦耳动听等) 也称为纯音乐阶段。音乐除了它的音响和所表达的情感外, 是作曲家使用“音乐语言”创作出来的, 故欣赏者应有意识地聆听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音乐素材。为了追随作曲家的思路, 还必须懂得一些音乐曲式结构的原理, 只有这样才能对音乐作品进行全面的理解, 从而获得完美的艺术享受。

当今社会的审美意识已经和传统的审美意识大相径庭。 比如说多年以前超级女声的冠军和快乐男生的冠军, 他们给人的第一感官与他们所获得的奖项是不匹配的, 但是这样的事毕竟发生了, 而且现在大家都习惯了这一现象, 这说明商业的需求和传统理性发展碰撞到一起的时候, 利益的最大化起决定性作用。

所以音乐审美的意识培养应该从健康的审美情趣开始。 音乐审美情趣虽以个人主观偏爱的形式表现, 但它并不是纯粹的孤立现象。音乐审美情趣既表现了个体的差异性、特殊性和多样性, 又表现了社会的共同性、普遍性和一致性。郑板桥的竹、陶渊明的菊, 说明了中国从封建时代开始审美观念就已经有其多样性。

上一篇:小提琴协奏曲下一篇:金融投资理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