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阅读

2024-09-14

生态阅读(精选12篇)

生态阅读 篇1

目前,我国关于早期阅读的研究很多,截至2016年3月23日,在CNKI(中国知网)上的检索结果显示:以“早期阅读”为主题的论文有918篇,这说明我国对于早期阅读的关注之重、研究之多。但是有学者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罗咏梅(2010)指出:现阶段的研究侧重早期阅读概念理解的相关研究,侧重于早期阅读教学研究,较忽视早期阅读与日常生活的结合,偏重于阅读图书,而对其他形式的早期阅读教育,尤其是早期阅读与其他活动的整合以及自然情景下的早期阅读研究不够。确实,目前关于早期阅读与其他活动的整合方面的研究较为稀少,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早期阅读是单一的、孤立的活动吗?

张明红(2010)指出,早期阅读是一种整合性教育,它贯穿于各种活动中,应与语言教育活动及其他领域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幼儿园开展的早期阅读活动不应是一种纯粹的学习书面语言的活动,且事实上也不可能有纯粹的学习书面语言的活动。所以,探索早期阅读与其他活动的整合方式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而在各种活动中,表演游戏与早期阅读的整合更加符合幼儿的心理特征和早期阅读的规律。

一、阅读和表演紧密联系

(一)阅读为表演提供基础

什么是表演游戏?林菁(2011)指出,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故事、童话等内容,运用语言、动作、表情来扮演作品中的角色,创造性地再现文学作品的一种游戏。从表演游戏的概念可以看出,早期阅读能为表演游戏提供线索和基础。已有的实践和研究也证明,幼儿表演游戏的内容也常常源自于阅读。封俊竹(2015)指出,一方面绘本内容涵盖生活的各个角落,能够为幼儿的表演游戏或创造性戏剧活动提供丰富的素材,为幼儿开展创造性戏剧活动提供多种选择;另一方面,绘本图文结合的优势使得幼儿爱不释手,适当的图画会给予幼儿一定的启发与引导,有助于其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发展,丰富其表演游戏的经验,使得表演愈加生动。

(二)表演是阅读的自然延伸

实践发现,早期阅读并不是一个单纯输入的过程,当幼儿对阅读内容的输入达到一定程度时,他们就会产生输出的欲望,而最常见、最自然的输出方式就是将故事生动地再现给他人看、给他人听,而这就是表演游戏的雏形。《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阅读和书写准备”的教育建议中也提到,应鼓励幼儿用故事表演、绘画、泥塑等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图书和故事的理解。由此可见,表演帮助幼儿理解阅读内容,是阅读的自然延伸。

(三)表演是创造性的阅读活动

倡导充满创意的早期阅读教育是目前国际早期阅读教育的走向之一,这一理念要求教育者尽可能让儿童的阅读过程充满创意,指导儿童阅读的重点应当是将一般的读书学习变成富有创造意义的活动过程,引导儿童在阅读学习中充分想象和创造,最终将儿童培养成为自主阅读、具有创造精神的人。而表演游戏就是一种创造性的阅读活动,在表演的过程中,幼儿通过再现阅读内容中优美、生动的语言,发展了语言表现力。此外,在表演中,幼儿还会经常加入自己的创意和想法,借助想象进行渲染和补充,改编、创编阅读内容。

二、阅读与表演的整合方式

由上可知,表演游戏和早期阅读有种天然的联系,而教师作为支持者、引导者,应该做些什么来促进幼儿的发展呢?《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指出,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和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是幼儿园教师需要具备的重要专业能力。

由表1可知,教师应创设相应的环境、提供适宜的材料,以加强表演游戏与早期阅读的联系,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经验的发展。据此,笔者和园内教师在实践中进行不断探索,并结合理论,产生以下的思考:生态阅读是整合阅读和表演游戏的方式之一,其核心是在幼儿的心中种下这样一颗种子——幼儿园的每一处都与阅读相关。为此,我们充分利用幼儿园的生态环境促进幼儿的阅读,在实践中有如下收获。

(一)环境对幼儿开放

传统的表演游戏仅仅局限在班级内的方寸之地,往往会出现相互干扰的情况。但是,值得思考的是:表演游戏只能在班级内开展吗?广阔的户外场地只能在户外时间发挥作用吗?对于这些问题,笔者和园内教师进行了研讨,发现以往的做法过于局限,我们需要打开思路,让整个园所环境都成为幼儿游戏的场所。

我们告诉幼儿:可以将幼儿园的每一个角落当成展示或表演的舞台,为了让幼儿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故事表演和展示,我们将种类丰富、数量繁多的头饰和道具投放在幼儿园的户外场地上,和户外活动的器械摆放在一起,并鼓励幼儿利用户外器材和头饰进行故事表演。幼儿的想象力是令人惊讶的:他们在墙上贴上海报,拿起话筒,背起吉他,就可以像摇滚乐队一样开一场小型演唱会;他们将攀爬屋当作房子,将木凳当作小桥,用钻爬器材做门,用木板代替小河……天马行空、以物代物,再现、创编阅读的内容。宽阔的场地让他们得以充分发散思维,自由自主的氛围让他们充分享受布置场地、表演故事、创编情节的乐趣。

(二)提供丰富的材料

环境对幼儿开放后,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幼儿一到户外场景中,就开始沉浸于搭建场景,在场景上攀爬、活动,整个活动偏向于建构游戏、体育活动,而不是表演游戏。我们反思:是不是因为材料的问题(建构性材料或户外材料比较多),所以激发的是幼儿的建构行为和体育活动,装扮性材料的缺失没能很好地激发幼儿的角色意识和角色行为。例如,三只小鸡、小兔乖乖、三只蝴蝶等故事的表演初始,我们仅仅投放了动物的头饰以及一些简单道具。

认识到上述问题后,我们进行了整改:提供不同材质不同造型的表演道具。例如:三只小鸡的材料投放早已不仅仅只有单调的小鸡、牛伯伯的头饰,还投放了黄、白、黑三色的小鸡雨衣、斗篷和马夹。三只蝴蝶更是投放了精美的蝴蝶翅膀、蝴蝶手饰,给太阳公公和乌云穿上威风凛凛的斗篷,原本无人问津的太阳公公和乌云成为孩子们争相表演的热门角色。可见,投放丰富的材料是多么重要。幼儿自主选择喜欢的表演服装和道具全身心投入故事表演中,表演起来更加得心应手。此外,还有一些生成性材料供幼儿全程参与材料的制作。他们给半成品小鸡面具涂上颜色,给白色小马甲增添色彩,制作了一朵朵小巧可爱的花朵……看着幼儿全身心投入在制作过程中,一副副严肃认真的表情,俨然他们已经把自己当作表演故事的小主人,有着“我的表演我做主”的意识。我们还发现,故事表演的过程中,幼儿更爱穿上自己装饰的小马甲、戴上自己上色的面具,虽然不如购买的材料精致,但却是自己亲手制作的,对于他们的意义不同。

可见,丰富材料这一举措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有了丰富的材料之后,幼儿表演的积极性明显增加,他们在利用园内天然环境的基础上能够装扮场景,让阅读不再局限于书本,而是放飞在幼儿园的每一个角落!

(三)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权

幼儿是游戏的主人,可是在传统的表演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经常会出现高控等问题,对幼儿的游戏行为指手画脚,过多地干预。实践表明,教师在创设开放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后,大部分幼儿都能自主地开展表演游戏,将阅读内容与表演游戏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时候,教师需要做的是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发现幼儿在游戏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在幼儿需要时,教师可以用温和的方式进行介入,而不是命令式强行干预。教师应将游戏的自主权归还给幼儿,这样幼儿才能在游戏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综上所述,教师要创设开放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给予幼儿充分的游戏自主权,用生态阅读促进阅读与表演游戏的整合,让幼儿在游戏中加深对阅读的理解。

生态阅读 篇2

6.C(与C项有关的原文是城市生态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将出现生态城市,该句是说出现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而C项却说是条件之一,所以错误。)

7.B(原文的意思是只有人的社会关系和文化意识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实现人自然的和谐,建成生态城市,B项反过来说,所以错误。)

8. A(B项以偏概全更重视错误。第三段原文是有利于保护自然价值, 又有利于创造社会文化价值的生态技术。C项信息遗漏。由第二段括号里的内容可知,应该是从而实现人自然的和谐发展。D项前后两句无因果联系。)

建立理想的阅读生态 篇3

第一点是有感于现在学生阅读的生态。当前,中小学生的阅读生态不太理想,也许是比较混乱的。一些教育专业人士与校长老师都比较重视阅读,譬如建立书香校园等等。但现在不是读不读书的问题,问题是读怎样的书,让人比较困惑,一筹莫展。有些学生阅读的书是不值一读的,仅仅能满足小孩子的好奇心。有些书,本来应丢在垃圾桶里,现在却在孩子的书包里,将应该属于好书的空间占领了。家长们,不能只看到孩子读书就满足,而应关注他在读什么书,读有些书,不如看看天上的太阳,看看月亮更有意义。

读书,应该读好书。当我们走进一座座现代化的图书馆与书城时,有时也会有一些不安与震惊,甚至有几分钟不敢往前走,书实在太浩瀚了。我要带那些研究生看看,你想写的书想置于什么位置?我们只想着拥有、拥有,人类对知识的崇拜,让我们失去了对书的选择,夺去我们的心灵空间。世界上的好书并不是很多,如果经过筛选,图书馆至少可省出一半空间。好书不多,还有许多坏书存在着,不仅占据了图书馆的空间,而且会污染我们的心灵。坏书读得再少也不算少,它们是毒药。不读坏书是读好书的前提。如何选择呢?选择名篇。我们在张扬读书氛围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人在思考:读什么书?什么是好书?天下的书分两路:一种是打精神底子的,另一种是打下精神底子以后读的。现在小孩子手上拿着的本来是打完底子后再读的书,现在却用来打底子了,这非常糟糕。现在国外有许多出版者在做图画书的宣传推广,是为小孩子打底子的,而我们中国却忽略了这一步。毛主席说,社会主义阵地,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必然去占领。媚俗性的阅读一旦定型,就无法纠正。我要说一个观点,可能有些东西需要我们去调整,孩子读书的时候,我非常负责地告诉校长和老师们,孩子不能仅仅读儿童文学作品,孩子应该读一切孩子可以读的作品。

我曾到处提醒校长和老师们,孩子们手头的书有些对孩子们毫无用处,还有伤害,对他们的写作也没有用处。有些作品孩子读了之后,就会破坏孩子们天然的语感,看得越多作文写得越不好。我想提醒大家注意,中国的青少年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青少年相比,阅读过程省略了绘本的阅读。发达国家,四五岁时每个孩子要消耗掉一百本的绘本和图画书,这些书是大善大美大智慧,中国很少有人能理解。我到日本去,没有一个小孩子不会唱一首首童谣,非常好听。他们反复在唱,后来我买了许多光碟。所以,我现在走到许多地方都讲美感的问题。另外,我昨天与朋友讲,在作家协会会议上,讲了图画书的问题,所以现在我在写一些图画书。图画书不是一种插图本,是三四岁小孩子的启蒙读物,是打底子的。

最近我写了10本图画书,准备请意大利的画家来画图,我来讲其中一本,让诸位老师体会一下什么叫绘本。刚完成了一篇《菊花娃娃》,一个女子只做一件事,就是做布娃娃,每个布娃娃都去了她最需要去的地方。为孩子解除生活中的烦恼,让睡不着觉的孩子安然入睡,让思念亲人的孩子得到安慰。每一个布娃娃上都绣一朵菊花。现在做一百零八个布娃娃,她将这最后一个布娃娃留给自己,因为自己老了。但有个母亲带着孩子来了,那孩子看到椅子上的娃娃,就跑过去,老太太说,自己在世界上的时间不长了。母亲便将娃娃还给了老太太,当老太太看到孩子不停地回头看布娃娃,便决定将娃娃送给男孩子,用打破玻璃的声音来唤回将走远的男孩子。最后一个布娃娃离开了她,后来,小城举办了布娃娃的展览,人们看到娃娃身上都有一朵菊花,娃娃拥抱在一起,最后一个娃娃说我们的妈妈已老了,所有的娃娃敲开了窗户,赶去看妈妈,路上都采了一朵菊花。清晨,老太太看到满屋都是她做的娃娃,菊香满屋。这就是我写的一本图画书,名字叫《菊花娃娃》,我也想为我们国家的孩子做一点事。对于成长的孩子们而言,俗文化和雅文化的时候,我刚才看表演,在某一刻,我的眼睛是潮湿的,特别是孩子们在唱古诗的时候,让我深深体会到了那种美感、意境和高雅的气氛。07年我参加一个会议,结束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能唱日本的童谣,这就是我为什么讲情调,讲审美,我们在看日本漫画的时候,可曾知道,日本的孩子在看宫崎骏和安房直子。我们在张扬读书之风的时候,我们只想到了读,还要思考读什么。读什么样的书,是比读书更重要的事情。

我们以为读是一切,没有人来思考读什么书?读这样的书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有一次,我到一个学校,送给他们一个词:文脉。结果走到所有的学校,我都把它当成最好的礼物,送给孩子们。小时候,我在爸爸书柜里找一些书看,如鲁迅的书,《红楼梦》等,后来就沉迷了。成了写作文最好的学生,有次作文写了三大本。我觉得鲁迅的精神境界品质甚至口吻,都自然流淌到我作文本上。当时我不懂,今天我明白了:这就是文脉。鲁迅的书让我明白:天下的书分两种,一种有文脉,一种没有文脉。地有地脉,人有人脉,文有文脉。没有文脉的书看得再多也没用。什么是文脉,如果你看书时,不时会有惊讶,很想把它抄在笔记本上,那这就是文脉。我非常在意一个词,就叫流淌。他们永远在一种苦涩的写作之中。反之,就不是,可扔到垃圾筒去。当然,这不是唯一的检验方法。

现在孩子面临的书太多了。现在的书一般都有风景描写,我们要让孩子看到更多描写风景的书,因为这不是简单的描写风景,我们生活在社会上,触目所见就是风景,所以不能忽视,自然是我们的圣经。风景描写是读者感悟的最佳点。小时候,我就抄写了许多关于风景的语句,这与我现在写作是分不开的。山东的作家叫秋迅,他对我影响非常大,他对微山湖的一段段描写,让我非常喜欢。作品的格调和意境都和风景离不开。

书是有辈分的,老子书、爷爷书、儿子书和孙子书。

第二个问题是教育的单一化,审美教育的缺失。

我到下面走是因为中小学教育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即教育维度的单一化,即知识教育,忘记了思想教育。西方的教育制度也不是完美无缺的,美国经常发生枪击事件就说明了这一点。所以我反对将中国教育妖魔化。但它确实存在问题,有时连能力培养也谈不上,有时仅仅是在培养专业人才,大多数学校就仅仅在进行知识灌输。有个学校挂条横幅:知识就是力量。这是没错的,但我们有没有想到,除了知识有力量,另外还有东西也是有力量的,如美。我走到哪儿都在讲这个问题。我们中国最值得反思的就是审美教育维度的缺失,这给我们国家带来了严重的问题。路途中看到那些发达起来的农村盖的房子,我一方面为他们富裕起来高兴,一边为他们盖的丑陋的房子悲哀。用一辈子的心血盖出了那样丑陋的房子,如浙江,盖的全是西式的房子,非常不舒服。我们中国的青瓦白墙,不是很好吗?要贴瓷砖,涂涂料,而且贴的是白色长条瓷砖,而白色瓷砖现在是厕所里最常用的。空间分割也不对,卧室最宽敞,但没有考虑卧室是私密的地方。再如学生的校服,在德国生活了很长时间,看学生穿着非常漂亮、舒适。但中国,我常对校长说:为什么让漂亮的孩子穿这样的服装?颜色、式样都不对,还大一号。前段时间在北京走,看到一个男孩在前面走,穿的裤子让我别扭,因为他的裤裆几乎垂到地面,家长老师却熟视无睹。人要有知识,有思想,也要有情调。必竟思想,情调都具有独立的含义,是不能互相取代的。选女孩,选有知识有思想的还是选有情调的,肯定选第二个。呵呵(一片笑声)这个世界上,除了思想,除了知识,也许还有与他们同样重要的东西。

去德国时,有个学校让我去做个演讲,桌上放着一些秃脑壳,并让孩子们朗读我的作品的片段。我不明白桌上的东西与《草房子》的关系。后来,老师让孩子们打扮最丑陋的脑壳,孩子们发挥想象,把脑壳打扮成心目中最漂亮的脑壳,我拍了许多照片。我的《草房子》许多学校的老师都让孩子们读过,但我没看到有这样的创意。这就是“美”地思考问题。我想,只有通过读书,读优美的文学作品来加以弥补。过去,曾有过“全人”教育的提法,人们之所以拥有这样的生活,是因为文学。最优秀的民族是与优秀的文学分不开的。一个民族的悲哀莫过于没有优秀的文学家。从想象力这个角度来讲,文学是值得尊重的,天马行空的想象,一个不存在的世界在想象中有声有色地出现了,在若干年后会真的出现。所以,人们亲近文学,因此,要保护想象力,文学不仅仅属于文学家,应属于全人类。我经常想到一个成语:无中生有。天空有太阳,有月亮,要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创造第二世界,才有如此灿烂辉煌的文明。我让孩子们体会一下无中生有是怎么回事,我在如皋让孩子们体会“如何无中生有”?有一条大河叫鸽子河,因为有许多鸽子。我就编了一个大王书的故事,这个年轻的孩子叫茫,带领他的军队来到鸽子河畔,但无法过河。有一次,一只老鹰在追杀小鸽子,小鸽子勉强飞着,年轻的茫救了小鸽子。第二天,鸽子河的上空出现了怪异的情景,成千上万的鸽子分成纯粹的黑色与白色两部分,年轻的茫明白了:鸽子在告诉他什么?是在告诉他对方把守的希军如何布阵。于是,茫组织士兵强渡鸽子河,果然没有遇到强烈的反抗,当即将登陆时,援军来到了,箭如雨般飞来,于是我们看到了令人惊异的一幕,成千上万的鸽子迎着箭飞去,茫顺利过河。第二天,这支军队没有马上离开,而是留在原地埋葬鸽子,鸽子坟上盖满了鲜花,然后他们奔赴前线。小孩子听得专心。我听到了孩子们的两种声音:这个故事可能发生?不可能发生?曹老师站在不可能发生的一面,但为什么你们都相信了?感动了?为什么呢?我这样说:因为你是人。我们不仅需要第一世界,而且需要第二世界。想象力现在已衰败了,我们不要以为一年年的教育是有助于想象力的,应该是一年年退化了。有个老头坐在沙发上,他是个秃头,大家都笑,只有四岁的男孩说:爷爷的头像初升的太阳。世界小,文学大。通过想象,创造的是无边无际的世界。

中小学生的阅读应该是在老师与有见地的家长指导下的阅读。由于他们的认知能力处于稚嫩阶段,他们缺乏对图书的选择能力,教师肩负的责任非常重大。让孩子自己选择图书存在的问题非常大。对他们的成长不利,对他们的写作也不利。会越写越不好,破坏了孩子的天然语感。

思想不能覆盖情调。人是有许多许多维度组成的,不仅仅是思想和知识。我们还有什么办法补救吗?唯有读书。据我所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有许多美文,口碑非常好。

我们把丑和脏混为一谈。罗丹的老妓女的雕塑,丑但并不脏。我不能风雅,一风雅就被批为附庸风雅。我有一次讲课,我就对学生讲,当有人说你附庸风雅的时候,你最有力量的方法是:“我就附庸风雅你怎么的?你就不附庸吗?一个人一个民族,真正的风雅都是从附庸开始的。”我就说朗读,朗读就是一个风雅的行为,当孩子们不爱看书的时候,我希望老师们能在朗读上下一番工夫。朗读净化了民族语言,朗读可以淘汰烂货。

第三个话题,情感交流维度的缺失。这个维度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怎么解决?没有太好的办法。在教育制度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希望只能寄托于各位老师了。因为文学作品的一大功能就是对人进行情感教育,我题词,也不怕雷同,我都题:“思想教育……情感教育都是教育”,我不怕观点的重复。

最后,我用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讲话,这句话是我送给孩子们的。

生态阅读 篇4

《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对课外阅读总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并推荐了一些课外阅读作品,在“教学建议”部分,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课外阅读, 不仅是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呼唤,更是世界范围教育成功的经验。

一、儿童阅读的现状探析

受应试教育影响,阅读染上了浓重的功利色彩。我们曾经对全校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学生阅读的兴趣以漫画为主,童话、故事、儿童诗等题材备受冷落;教辅材料和作文指导书因其特殊的作用而成为阅读量最大的书种。学校疏于课外阅读指导,家庭不够重视,使大量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被束之高阁。

当然,让我们欣慰的是,也有很大一部分儿童爱读书、乐读书,一到节假日就让父母陪着去书店选书、买书,并养成了每天读书甚至不读几页书难以入睡的习惯,但是还存在着种种不足。一是放任自流的课外阅读,只要求学生多读, 但读无指导, 读无要求,读无交流,读无范围;二是读的效果听之任之,处于随意、无序的状态,缺乏整体推进和目标序列的规划。

二、应运而生的生态阅读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其核心就是“生活即教育”。“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与今天的新课程改革理念不谋而合。新课程观认为,基础教育课程应该全力追求的价值是促进学生和社会的发展。为此,要积极利用并开发各种课程资源,除了知识、技能外, 人类创造的所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自然存在物都可以构成课程的素材。

“阅读是教育的核心。”学习语文需要大量阅读。语文课本提供的阅读量极其有限。“学好语文, 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课内得方法,课外求发展。”学习其他学科也需要阅读,因为阅读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丰富知识,愉悦人生。我们深深感到:引领儿童走进阅读的天地, 尽己所能地针对不同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开展和推广阅读指导工作,我们责无旁贷。

生态阅读,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它能积极改变学生们的阅读状态, 给学生们营造生态的生长环境,让他们轻轻松松地享受阅读的快乐。生态阅读体现了一种大语文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引领学生走向更为丰富而广阔的生活空间,是“生活语文教学理念”的很好体现。

生态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就是生物的原始状态, 一切都保持着自然的本性,没有过度开发,没有环境污染。生态阅读倡导的是一种自然的、符合未成年人阅读年龄特点的阅读状态,倡导纸质阅读,引导建立未成年人阅读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首先,它应该是健康的。生态的前提是绿色健康。当前的阅读环境纷乱多杂,生态阅读为儿童提供了健康的阅读资源, 营造纯净的阅读空间,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情趣。其次,它应该是自由的。儿童读书时,完全出于自己的意愿, 心灵是舒畅的,是舒展的,不带一点儿压力,没有背负家长沉重的期望,也不是为明天的考试做准备。第三,它应该是自在的。生态阅读纯粹出于儿童精神成长的需求, 关照他们当下的生命体验,不是迫于外在压力的苦差事,让儿童在享受阅读乐趣的过程中,心灵得到净化,智慧得到丰盈。第四,它应该是自主的。儿童是阅读的主体,应该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放手让他们自主阅读,追求儿童的阅读乐趣,享受他们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

三、植根大地的生态阅读

生态阅读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让阅读落到实处, 让儿童热爱阅读、快乐阅读,从而成为一种习惯呢? 教师的引领显得尤其重要。陶行知先生提出过著名的“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先生的责任不在教 ,而在教学 ,而在教学生学”。根据“学的法子”来确定“教的法子”,这与新课标把学生作为发展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本着这样的思想,教师应蹲下身子看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提供一个合作、交流、展示的舞台, 让生态阅读植根于大地,逐步走进校园,走近每一个学生。

(一 )构建生态阅读书目序列

著名教育家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对于各种各样的课外书,儿童没有鉴赏、选择的能力,学校、老师挑选、推荐给学生合适的阅读材料显得尤为重要,这也保证了生态阅读的健康。学校、教师应结合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实际情况, 从学生的阅读量、阅读速度、阅读习惯与能力、阅读表达、阅读技能等多方面出发,构建不同年级的生态阅读书目系列。

生态阅读不可能像语文课那样有统一的教材,但是必须有一个大致的框架,必须根据各年级学生特点建构书目序列。在新华书店服务部的帮助下, 我校语文老师进行了讨论,整理了一批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按照年级特点, 构建了各年级的系列生态阅读书目。教师们可以根据各年级推荐的经典书目, 精心设计指导方法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二 )营造生态阅读书香氛围

良好的学校氛围也是一种语言,是一种传递信息的独特的交往形式,蕴含着潜在的教育意义。生态阅读关注儿童的阅读兴趣,从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做起。

1.开放学校阅览室

学校图书室向学生提供丰富优质的藏书。学生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到图书室借阅,或以班级为单位集体借阅,图书也可开架借阅,供学生自由选择,进行自主性阅读。我们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基本保证每个年级有一间图书室,里面的图书进行不定期地流通,保证学生阅读有地方、有时间、有内容。我们还根据教室特点,在四年级设立了开放式的阅览室,在班级门口设立年级图书角, 学生在课间、完成作业后等空余时间都可以随手取来阅读,享受阅读乐趣。

2.设立班级图书角

以营造书香校园为出发点,倡导图书进教室,学校为每个班级设立了班级图书柜,打造“班级微图书馆”,建立书香班级。通过努力营造班级读书氛围,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在我们班级里,书可以分为“桌上书”“书包书”和“书架书”,在不同时间阅读。“桌上书”是阅读课上读的,“书包书”是随时随地翻阅的,“书架书”是大家随时随地地交换读的,学生们还有睡觉前浏览的“枕边书”。

与此同时,也可以通过师生共享交换好书、班级订购报刊或者参与学校图书漂流活动等方式,开展班级读书活动,建立书香班级,打造具有班级特色的班级文化。

3.美化校园大环境

布置美化书香校园,学校加强校园阅读氛围的创设,精心布置美化校园,使校园也具有书香气。

在校园内开辟开放式读书廊,张贴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创造优美的生态环境,营造溢满书香的生态阅读氛围,使学生浸润在浓浓的书香中。

(三 )加强生态阅读方法指导

生态阅读 强调学生 的自主性 ,这种自主并不是放任式的, 而是教师指导下的自主阅读, 这样的阅读才是有效的。

我们以年级为单位确定了生态阅读的课题,每个年级有一位老师根据给学生推荐的阅读书目上一节阅读指导的公开课,再利用集体备课的时间研讨、改进,一次次实践,为学生推开了一扇阅读之窗。

如四年级的老师就《夏洛的网》上了一节阅读指导课,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回顾《夏洛的网》的主要内容,赏析精彩片段,体会夏洛和威尔伯之间演绎的关于生命、友情、爱与忠诚的赞歌,并以《夏洛的网》为例,初步指导课外阅读的主要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 积累语言材料,丰富想象力,提高表达能力。在这样的课堂上,引导学生享受读书的乐趣,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当然,这样的阅读指导也是多角度、多方位的,有的是新书推荐,有的选择阅读欣赏, 有的进行技术指导,有的一起分享读书成果。在和谐的生态人文环境中,打造一支德艺双馨的师资团队。

围绕生态阅读,这样的课刚刚起步, 教师还在阅读指导课中不断摸索、探究研讨,从而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真正成为学生生态阅读的引路人,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 )开展生态阅读展评活动

学校围绕生态阅读,定期开展各级各类的有关活动,设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帮助学生积累阅读成果,激发自主阅读的愿望。

在实践过程中, 我们注重将阅读活动制度化,尝试进行多元阅读评价。

各班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设计各种读书活动,如低年级以绘本为主,更多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丰富的想象力;中年级以“聊书”为主,聊书更为自主,更具个性,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爱好, 选择合自己“胃口”的篇章介绍 , 可谓不拘一格 ;高年级以引导思考为主, 以手抄报、演讲比赛、个性化读书笔记等形式激发学生留下读书的痕迹。

学校也会定期评选班级的“阅读新星”, 根据各班参与各项阅读活动的积极性和有效性给予表扬,对表现突出的教师也予以表彰。同时充分用好学校办的《小百花》报,各年级每月上传学生的阅读佳作, 教师写好点评,向校报推荐,择优发表。

新华书店也对我校的生态阅读很感兴趣, 每学期组织不同形式的读书征文活动, 好的作品在新华书店进行展评,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

我校还建立亲子读书会和家校互动阅读平台,以书为媒,以阅读为纽带,老师、家长、孩子一起阅读,互动交流, 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加深情感交流,扩大生态阅读的范围。

月面微型生态圈阅读答案 篇5

“奶粉罐”里乾坤大

“月面微型生态圈”高18厘米,直径16厘米,净容积约0.8升,总重量3千克,从表面看就是一个圆柱形的金属罐子,有点类似于我们家里的奶粉罐。在罐子里,土豆和拟南芥这两种植物会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而动物虫卵吸入氧气,派出二氧化碳和生活垃圾提供给土豆和拟南芥的种子,循环往复,小生态圈就初现形态了。

这时候可能有人会问,地球上的光合作用直接利用太阳光,那么月球表面自然光线是如何引入“生态圈”的呢?原来,它是通过光导管引入的。这就实现了月面原位资源利用,让动植物完全接受月球的光照环境。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的老师们之前也考虑过用人工光线模拟地球上的光照环境,但利用月面自身光照对实验的意义更大。如果动植物能够适应月球光照生长,那么以后人类就可以在月球建设基地,开展长时间的科研工作,这对人类未来在外星球生存非常重要。

“月面微型生态圈”是一个真实的生态圈,假设这个生态圈运转正常,罐子里的动植物将经历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动物虫卵从虫卵孵化到幼虫生长发育,土豆和拟南芥的种子从发芽、幼苗生长到开花,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就诞生了。

登月生物有讲究

由于“罐子”容积有限,就要求里面的动植物不能占用过多空间。那些能登上月球的动植物就需要满足特定的条件。首要条件就是“个子小”。其次,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传递热量,昼夜温差大,在太空舱内温度控制在30-60℃,“罐子”内温度控制为最低-10℃,因此要求动植物能够耐高温、耐冻,而且能抗辐射、抗干扰。

土豆是大家熟悉的.食物,很有可能是以后太空的主食。这次选择的土豆是特别培育的“小个子”品种。拟南芥开花周期短,从发芽到开花只需1个月,是很好的实验用模式植物,因此把在月球开出第一朵花的任务交给了它。

美国电影《火星救援》中,宇航员马克独自在火星将居住舱变成火星土豆农场,靠种土豆、吃土豆生存了500天。美国大片里出现的场景,中国科学家正将它一步步变为现实。如果嫦娥四号科普载荷成功,将意味着“月面微型生态圈”适合于所有地外星球并成为人类生存的基础。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20第4期,雍黎撰文,略有删改)

1.根据文本对“月面微型生态圈”的介绍,在下图空缺处填写相应的内容。(3分)

(1)

(3)

土豆

拟南芥

二氧化碳、生活垃圾

(2)

虫卵

孵化

生长

体验:阅读教学的原生态 篇6

一、披文入情情感体验

阅读作品时,设身处地的把自己放进人物所处的环境中,同人物一起去感受客观世界,从而产生和人物一致的情感。这种情感一旦产生,有助于洞察叙事作品和抒情作品所表达的主题,产生移情体验。

先看辛弃疾词《西江月》的上阕:“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词中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词人看到的、听到的、嗅觉到的、触觉到的,都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意象。可以说,作者在表现手法上是意象的铺陈,以一系列的意象勾画出一幅恬静的乡村夜景图。描写景物不着一个“情”字,但品读吟诵又处处可见浸润在其中的思想感情。如此体验感受,一不用典,二不议论,而是采用白描手法,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如实的描写出来,清新活泼,摇曳多姿,从中流露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闲适之情,使人读来感到异常的亲切自然。课文《研讨与练习》提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我们就可以从这组并列的意象中体验到作者自然闲适的心情。

二、由情入境情景体验

这是情感体验的一种幅集形式。如果说,情感体验是以感性为主的浅层感受,那么,情景体验就是阅读者知、情、意的和谐发展。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正处于形式运算阶段,他们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知觉活动也进一步发展,他们不仅注意事物的个体特征,而且也有了感知事物整体的认知能力,即产生情意互动的感应机制。

《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最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景物之间的烘托手法。教材《研讨与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述《天净沙·秋思》的情景,并说一说你的感受。”说“情景”与“感受”最有说服力是从景物中找到触发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全曲28字,五行两句话,生动地表现出一个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哀思。前三写景,是9个意象的排列,看似无联系,其实有一种内在的相关性,意象逐层烘托,直逼“夕阳”下的“断肠人”。我们想像这样的情景:古老的驿道上,一身疲惫和困顿的“断肠人”,牵着一匹瘦马。今晚,“昏鸦”栖树,而人又投宿在何处呢?意象的烘托中,不点“悲秋”,但觉凉气袭人;未言“乡愁”,却让人肝肠寸断。这就是由情景体验产生的共鸣。

三、虚心涵泳揣摩体验

《曾国藩教子书》指出:“涵泳二字,最不易识……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则涵泳二字,庶可得之。”说的就是在阅读过程中须深入体会,着意把玩,悉心揣摩,沉浸在书卷中,才能察物体己,获得顿悟。

《白兔和月亮》是一篇很美的寓言,虽文字通俗,然内涵深邃,要使学生体会到“财富”与“快乐”的辩证关系,是有一定难度的。为此,不妨联系课后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涵泳式体验:1.为什么说白兔请求诸神之王撤消那个“慷慨的决定”是慧心未泯?2.如果不撤消那个决定,白兔又会怎么样呢?3.“财富”与“快乐”是否是一对 “你死我活”的矛盾?通过涵泳体验,品味了“慧心”、“无忧无虑”、“心旷神怡”、“闲适”、“得失之患”、“这是我的月亮”等语句在句段中的内涵表述,体验的结果是:“财富”与“快乐”没有必然的利害冲突。但揣摩白兔当初的心理欲望:“这是我的月亮”,就像财主盯着自己的金窖,这自然是得失之患。因此,得失与否关键是动物或人以怎样的心态对待财富。这是一个升华的体验,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顿悟,较之简单的讲述某个哲学道理,显得自然贴切,润物无声。

四、走进文本生理体验

新课程要求阅读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教师对话,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旨在激发学生的独特感受。课文中,那些叙事散文,对人物特定处境中的感受多有客观的描述,诸如饥渴、晕眩、劳累、寒冷、舒适、心悸乃至死亡边缘的种种感觉。在教学中,我常常设计一些“冷静”的问题,创设一个客观的“时空”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往往能催化学生的体验。

《登上地球之巅》一文写到“死亡地带”上刘连满的感觉:“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昏睡中的刘连满感到四肢在寒冷中愈来愈麻木,心脏在缺氧的状态下跳动得愈来愈急促,他清楚地意识到死神正在一步步向他扑来。刘连满多么想活下去啊!”如何体验刘连满的精神世界,感悟他的崇高精神,我角色置换的方法,设计了以下几个生理问题,让学生自己体验:1.你虽然没有经历过严重的高山缺氧反应,但你可以体验一下长跑到极点以后的感觉,试模拟一下。2.如果再加上无以覆加的“疲劳”和零下几十度的“寒冷”,请进一步体验那种环境中的感觉。3.“昏睡”中或者即将死亡的“你”,此时此刻想些什么,想做些什么?通过如此现身设法的体验,学生大多显现了敬畏生命的神态,教师也无须刻意地讲授英雄的“献身精神”了。对此类阅读,朱熹曾作过比较:“讲论自是讲论,须自将来自体验。说一段过又一段,何补,……体验是自心里暗自讲量一次。”(《朱子类语》119卷)朱熹不愧为指导读书的巨擘,强调的就是阅读过程中的体验和内化。

建构“生态有氧”的阅读课堂 篇7

一、“生态有氧”阅读教学的价值内涵

“有氧运动”是体育运动中的一个概念, 指人在充分的有氧状态下进行合乎身心发展的体育锻炼。“生态有氧”的运动是健康的体育运动方式, 这样的方式不超负荷, 例如慢跑、骑自行车等。在阅读教学中引入“生态有氧”这一概念, 用具有“语文味”的教学方式进行阅读教学, 用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 不对学生过分拔高要求, 这是教师应追求的境界。

1.“生态有氧”的阅读是“最语文”阅读

“生态有氧”的阅读充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凸显了语文的学科本质。《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笔者认为, 语文教学必须经由言语学习才能领悟其文字背后的文学意蕴、人文气息。用“最语文”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 就是让儿童素读, 重视文学积累;让儿童言说, 重视文学言语;让儿童沉思, 重视文学思考。在“生态有氧”的教学中, 教学不会仅仅成为“识字教学”“技能教学”等, 而是教师将对语境的感悟、感受、体验引入课堂, 将文化引入课堂。“生态有氧”的儿童阅读教学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起来, 能不断激发儿童自主学习的潜能, 提升儿童的学习能力。

2.“生态有氧”的阅读是“最儿童”阅读

“生态有氧”的阅读充溢着浓浓的“儿童味”, 坚守儿童立场, 立足于儿童的语文“前理解”, 着力拓展儿童的“文学视界”。在教学中, 教师关注儿童的阅读经验、阅读质量, 珍视儿童的阅读感受, 关注儿童阅读的情感体验, 努力让儿童“亲近母语”。在阅读中, 教师摒弃那种陈旧的“摘抄词句“”写读后感”等作业, 不规定死板的阅读条条框框, 提倡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由阅读”。在“自由阅读”中让儿童感受文本的“言语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 引领儿童沉潜于文本, 在沉潜中领略文本的意蕴。

二、建构“生态有氧”的阅读教学策略

儿童阅读应是“生态有氧”的自然阅读、自由阅读。在教学中, 教师要让儿童对文本进行畅所欲言, 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生态有氧”的阅读教学着力提升儿童的自主阅读能力, 通过儿童的自由言说, 将他们内在的思想、情感、精神外化, 让课堂散发出“有氧”的生命气息。

1. 文本想象:在“有氧阅读”中自由呼吸

“生态有氧”不仅仅是教师应该秉持的教学理念, 更应该是教师在教学中的追求。建构“生态有氧”的阅读课堂, 首先是阅读教学的“生态场”的建构。在这个生态场中, 儿童自由地畅想, 自由地畅说, 自觉地将内在的思想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如《蚁国英雄》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是一则关于一群蚂蚁在大火的围攻下, 利用集体力量团结地扭成一团, 在外层蚂蚁的舍身保护下逃出火海的故事。文本表达的是感人肺腑、激动人心的生命壮歌。教学时, 教师应引导儿童凭借文本中的语言文字想象蚁团突围时的情景。

师:在这样肆虐的熊熊大火中, 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蚂蚁抱成一团, 它们无所畏惧地在火海里滚动、爬行。

生:我仿佛听到蚂蚁高喊:“兄弟们, 顶住啊!”

生:我仿佛闻到了焦味, 这是蚂蚁用生命的代价在挽救蚁族啊。

生:我好像看到蚂蚁穿越了火线, 逃离了火海……

在“生态有氧”的阅读中, 儿童将课文中的文字还原成了鲜活的画面, 思维得到了丰富。儿童由言生象, 由言悟理, 由言生情。

2. 文本对话:在“有氧阅读”中和谐生态因子

阅读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的“生态因子”, 如教师、文本、学生、教学媒介等。其中主体性的“生态因子”是文本阅读中的人, 即儿童和儿童、教师和儿童。在“有氧阅读”中, 教师要消除“一言堂“”话语霸权”, 让所有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如教学《最佳路径》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 笔者和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文本对话。

师:孩子们, 从文本中哪些地方能够看出总设计师格罗培斯对路径的设计要求之高?

小组1:格罗培斯对道路设计方案已经修改了50多次,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格罗培斯对路径的设计要求高, 精益求精。

小组2:格罗培斯没有被建筑的框架设计难住, 却被这个建筑学中最微不足道的路径设计大伤脑筋, 可以看出格罗培斯对建筑的完美追求。

小组3:接到催促电报, 格罗培斯很焦急, 可以看出格罗培斯对建筑的要求很高, 否则他是不会在意的。

师:从你们刚才在文本中寻找的语句中, 你觉得格罗培斯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组1:我们觉得格罗培斯太认真。

小组2:我们不同意第一小组的观点, 因为建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 我们认为格罗培斯做事一丝不苟。

师:为什么迪斯尼乐园路径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之一?

小组1:行人自己踏出来的路是顺其自然的, 设计师格罗培斯按照行人踏出的痕迹铺设路径, 会展现一种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

小组2:课文中说, 格罗培斯将设计方案修改了50多次。最后的路径不仅仅是格罗培斯一个人的设计, 而是群体的智慧结晶。

小组3:格罗培斯设计的路径是行人自己踩出来的, 这样不仅显得美, 而且人们在游玩时很快捷、很方便。

教师从文题入手, 引导学生探讨“最佳路径”。何为“最佳路径”?怎样得到“最佳路径”?从“最佳路径”的创建中, 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在对话中, 师生、生生共同梳理出贯穿全文的主要问题, 带着这些问题, 学生阅读、思考、表达, 他们想得很实在, 说得很丰富。

3. 文本创造:给“有氧阅读”注入更多氧气

“无氧”或“缺氧”的阅读是束缚儿童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表达的阅读。在这样的课堂上, 儿童的阅读高投入、低产出 (例如对字、词进行机械识记, 而不理解字词的含义等) , 儿童“被表达”, 说着自己也不理解的言不由衷的话语。“缺氧”的文本阅读没有儿童气息。为此, 我们必须给文本阅读“加氧”, 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练笔。

如, 教学《沉香救母 (一) 》和《沉香救母 (二) 》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 后, 笔者安排了一次小练笔活动———练写《沉香救母 (三) 》, 让学生自由创作, 想象沉香和母亲团聚后会说些什么。这样就给文本的“有氧阅读”注入了更多的氧气。学生的文本创造十分丰富。有学生这样写道:

沉香说:“妈妈, 孩儿来迟了, 让您受了这么多年的苦!”妈妈说:“孩子, 我的孩子, 为了救妈妈, 你一定吃了不少苦吧!看你身上一道道血痕, 一个个血泡。”沉香说:“我是男子汉, 只要能和妈妈团聚, 我吃再多的苦也不算什么, 以后我一定要保护好妈妈, 不让妈妈再受任何人的欺负。”

多么感人的话语, 这是发自学生心灵深处的对母子团聚的期望。

创造阅读生态课堂的思考 篇8

在对幼儿进行早期阅读教育时, 教师要不断为幼儿创造舒适自然的阅读环境, 更要把握好幼儿的个性特征, 寻求一种顺乎他们成长规律的、和谐有效的阅读方式。这也是我们追求阅读生态课堂的根基, 是可以让幼儿受用一生的见多识广之根本。构建阅读生态课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内容选择生活化

幼儿时期, 由于其知识经验比较匮乏, 生活经验占主导地位, 我们在为幼儿选择阅读内容时, 要从幼儿的生活入手, 以唤起幼儿主动获取知识的内动力及激发其对阅读活动的兴趣。要以形象、生动、鲜明的画面为主, 引导幼儿主动地观察、探索、想象, 从而激发幼儿想说、要说的欲望。《幼儿园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 要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形式, 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 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阅读影响儿童的一生”, 为幼儿提供怎样的书籍、阅读内容, 将直接影响幼儿的认知水平及生长导向。因此, 教师要为幼儿把好关, 尽量选择一些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及认知需要的阅读材料。

培养幼儿语言能力又绝非是强制的灌输, 不是让幼儿强记大量的词汇、古诗、成语, 而是通过一定的阅读媒介帮助幼儿、引导幼儿乐意与人交谈, 知礼懂礼。能运用阅读中收获的经验学会生活, 理解日常用语, 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 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等。这些才是在阅读中循序渐进的成长、潜移默化的收获, 同时也是打造自然、和谐、生态的教育课堂的追求。目前, 很多幼儿园都在着力培养幼儿的早期阅读习惯, 不少幼儿园把早期阅读作为一项特色教育进行研究, 但培养阅读能力的途径和形式又各不相同, 在内容的选择上也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但归根结底都是一个目的, 就是力求让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幼儿园指导纲要》指出:“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 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对此, 就需要我们为幼儿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阅读环境, 使幼儿有敢说、愿意说的乐趣。例如:我们在通过绘本对幼儿进行早期阅读培养时, 首先是筛选一些与幼儿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相符的绘本进行教学, 而绘本的特色就是画面简单、形象、生动, 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受, 幼儿很容易将眼球聚焦于画面, 展开丰富的想象, 从而增强口语表达能力。

二、活动设计情景化

选择好内容的同时, 活动的设计也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要根据内容设计出幼儿可接受的活动过程, 并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进行有效地组织, 使阅读活动更加富有吸引力。例如:我们发现很多幼儿生蛀牙, 那么他们对“蛀牙”的认识就比较清晰, 在设计绘本《鳄鱼怕怕牙医怕怕》的教学中, 我们利用该绘本中语言的风趣幽默及人物对话的一致这一特点, 进行角色认识及模仿, 幼儿对此非常感兴趣, 特别是在观察、想象、模仿、表演等一系列的画面中, 获得相当丰富的感性知识时, 使幼儿产生了大胆的联想和表现欲望, 充分享受故事带来的快乐。

三、组织教学游戏化

陈鹤琴先生说:“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的游戏是自发性的、自由自在的、愉快的、充满幻想的、充满创造的。游戏对于幼儿具有发展体能、发展智力、平衡情绪、发展社会行为等多重价值。而充满童趣、快乐的课堂也是生态课堂的一种体现。幼儿的一日活动离不开游戏, 游戏可以使幼儿本性流露, 可以发挥幼儿无限的活力, 可以自信愉快地生活等。

巴甫洛夫说过:“语词的出现, 导向于更好地认识现实, 语词越丰富, 越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那么, 游戏正是可以激发幼儿口语表达的最有利的方式, 它可以让幼儿把所会的语词全部显露出来, 而且通过集体参与、合作的不断磨合, 幼儿的语词会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之下不断地丰富起来, 从而为早期阅读积累更多的经验。

高校国学经典阅读生态体系的构建 篇9

一、国学经典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功用

(一)导向功能

国学经典能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引领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和促进其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作用。国学中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可以增强大学生对国家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并引导他们积极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国学经典的导向功能还体现在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流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这同时也是对作为国学精髓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坚守和弘扬。

(二)激励功能

国学经典具有激励感召大学生坚韧奋进的重要作用。国学中贤人志士的著名感人事例,激励他们不断前行,并以树先进、立典型的方式,推动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让大学生在对国学经典的阅读中、在对中华民族之灿烂辉煌文明的深切认知中,激发起更深厚的文化自信,并将之作为激励自己积极前进的思想火把与心灵力量。

(三)凝聚功能

国学经典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归属感与凝聚力,国学中的“人格完善”“天人合一”等思想,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和谐信念,让中华传统文化成为他们之间紧密联系的精神纽带,并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促进力。凝聚的力量越大,所展示出来的生命活力也就越生动鲜明,这对于中华民族的稳定发展来说无疑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高校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彰显。

(四)塑造功能

国学经典具有规范和塑造大学生行为的价值作用。将国学中的经典内容,内化为大学生自觉的人格追求,提升其人性,丰富其精神内涵,并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以国学中的民族精神,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优秀民族情怀;以国学中的诚信观念,树立和完善以正直守信为核心的优秀行为准则;以国学中的仁爱追求,唤起和提升以和谐友爱为核心的优秀道德精神。国学经典的塑造功能,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五)支撑功能

支撑功能,指的是国学经典对大学生生存与发展所提供的心灵慰藉与灵魂支柱作用。作为承载着祖国希望的当代大学生,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道德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他们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创新意识,以及是否具有勇于担当的精神气概。国学经典中所蕴含的丰富内蕴与精神气度,可以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德行借鉴与生存智慧,这就要求他们学以致用,将国学经典中所蕴含的精神与道德价值同身体力行结合起来,不断提高道德修养,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六)辐射功能

国学经典的育人功能,所指向的价值维度是多方位的,其中不仅包括德育,更有智育、体育、美育等诸种教育的相互结合体。也就是说,国学经典的辐射功能主要体现在可以促进教育合力的凝聚上,并对这种教育合力整体效能的发挥产生重大影响。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以国学经典阅读为契机,有效推动高校教育各个系统和要素之间的协调运转,并积极将国学教育从学校教育延伸至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领域,促进它们之间的和谐发展,形成教育合力,优化教育环境与氛围,助力社会和谐发展。

二、高校国学经典阅读生态体系构建的着力点

(一)丰富国学教育生态认知

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在构建高校国学经典阅读生态体系的过程中,应着力完善有效的国学教育生态认知。

首先,体现在要深刻把握国学教育的丰厚内蕴与整体性上,它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德传承的教育,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培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的教育;既是人格养成与人文素质提升的教育,同时也是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有机渗透与融合。

其次,国学教育在坚持以文育人的过程中,要致力于对大学生国学价值观、国学情感和国学行为的培养与塑造,并注重以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式,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最后,在国学教育过程中,要讲究“信、思、行、证”。信,就是对国学所怀抱的信仰和信心;思,就是对国学的善思和深思,能够洞悉其精髓,把握其要旨,传承其要义;行,就是力行,对国学的传承与弘扬要有所行动和作为;证,就是见证,能够举一反三,以国学促文化兴盛与繁荣、推生态文明建设、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优化国学经典阅读的生态课程设置

国学经典阅读的课程设置应当遵循教育和教学规律,形成最适合自身的教育方法和途径。具体来说,优化国学经典阅读生态课程设置的主要内容有:(1)开设系列国学经典鉴赏类通识选修课程,如国学中的民族精神、伦理观念、哲学思想、生活智慧、审美理想等问题的探讨,并逐渐使其成为核心和特色课程。(2)根据学校实际,制定《国学经典阅读推荐篇目》和相关学分修读规定,要求全日制大学生在校期间,选择一定数量的经典篇目进行阅读和背诵,并有相应的管理考核,以读诵促思,深化对国学的体认。(3)在课程之外,实行国学经典篇目早读规定,要求大学生在每日的早读时间中进行10—15分钟的国学经典篇目阅读,通过平时的积累强化阅读效果。(4)丰富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的考核方式,如诵读、演讲、读写、讨论、竞赛、答辩等。(5)加快课程体系改革,制定和完善国学实践教学方案,通过学术讲座、演讲辩论、情境创设、角色扮演等实践方式,进行丰富多彩的国学实践活动。

(三)营造国学经典阅读的绿色生态课堂

绿色生态的课堂追求自然、和谐、平等、快乐的师生关系,讲究课堂的开放与灵动,在轻松和谐的状态中接受知识的熏陶和感染,并积极启发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探究性。在国学经典阅读的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充分利用多媒体和音乐等创设情境氛围,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审美乐趣中获得思想启迪。这种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饱含情感,与学生进行纯真的绿色交往,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积极地进行引导,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形成健康向上、富有活力的学习空间,实现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有效良好互动。通过这种饱含爱意、富有诗意、充满情意的绿色生态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加强国学经典阅读的生态环境建设

高校在国学教育过程中,应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加强国学经典阅读的生态环境培育。具体有:(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开展丰富多彩的国学诵读文化活动,如“书香溢校园,经典润人生”国学经典诵读大赛、“回眸经典,翩翩起舞”国学经典改编舞台剧表演大赛等。(2)成立“国学经典讲习团”,聘请国学专家和名师定期开展一系列以国学为主题的讲座和研讨活动,提升师生的国学研读水平。(3)充分利用学术会议和外出访学等方式进行国学的传播和交流活动,扩大影响;同时也可以采用文艺汇演、文化长廊等形式加强国学经典在校园文化中的传播。(4)成立丰富多彩的国学类社团,设立国学活动日,开展传统节日的教育活动,增强学校的传统文化氛围。(5)在校园景观的设计上,将国学文化融入其中,如教学楼、宿舍楼、操场、亭台的命名等,赋予其特定的文化内蕴,形成浓郁的育人氛围。多姿多彩的国学文化活动,使整个校园书香弥漫,国学飘香。

(五)健全国学经典阅读的生态作用机制

国学经典阅读体系的构建,需要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和协作机制,以保障国学教育的顺利开展和实施。首先,学校领导和相关管理部门要深化对国学经典阅读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并有相关的政策支持和资金资助。其次,要优化国学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进有丰厚国学素养的专业人才,建立国学教师库。最后,搭建国学经典阅读活动的支撑平台:如组建专门的国学研究所和研究中心、做好国学教材和图书资料建设,以及成立校园国学网站、建立高校资源共享合作机制等等,通过多种措施,切实推动国学经典阅读活动的顺利开展。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高校国学经典阅读生态体系的建构过程中,要注重以人为本,以文育人,通过系列措施的着力实行,不断提升高校国学教育的实效。

摘要:国学经典蕴含着丰富的资源,在高校育人工作中具有导向、激励、凝聚、塑造、支撑与辐射等功用。在高校国学经典阅读生态体系的构建中,应注重五大着力点,即丰富国学教育生态认知,优化国学经典阅读的生态课程设置,营造国学经典阅读的绿色生态课堂,加强国学经典阅读的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健全国学经典阅读的生态作用机制。

关键词:高校,国学,生态体系

参考文献

[1]章太炎,曹聚仁.国学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冯友兰,谢广宽.冯友兰论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石亚军等.人文素质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生态阅读 篇10

一、英语生态话题诗歌阅读

“英语生态话题”诗歌, 是指按照生态美学中任何生态审美的自然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及交融性原则所界定的生态审美标准而筛选的诗歌。安排这种生态话题的名家名篇诗歌的课外阅读, 不仅保障了英美文学作品课外阅读的需要, 而且也从生态文学批评角度培养了学生生态整体性意识和生态审美的鉴赏力。这种生态话题诗歌主要安排在英语专业三年级第一学期, 因为学生刚刚接触英美文学作品, 对英文散文、小说等作品的阅读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因此, 先安排他们阅读一些能彰显自然美感、表现人与自然交融、并在这种自然交融中感受到美感的诗歌, 如莎士比亚的第十八首十四行诗,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布莱克的《虎》《布满绿色的草地》, 哈代的《郊外雪景》《晚秋》, 美国诗人惠特曼的《歌唱丁香花的季节》, 弗里斯特的《摘苹果之后》等诗歌。通过对这些揭示生态和谐、自然之美、篇幅短小、文辞华美、意境深远的诗歌, 让学生领略到了生态自然之美及人与自然和谐的美感, 真正达到了一次生态和平思想教育。在这种生态话题诗歌文本阅读之后, 我们给学生布置了关于保护生态环境文学作品话题的讨论, 并布置了一些具有思考性的作业, 如“从英语生态诗歌文本阅读谈你对保护生态环境的看法”, 使学生们在阅读相关文本后, 理论联系实际, 把诗歌中描绘的大自然原生态之美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主题与当代世界面临的土地贫瘠、水资源短缺等生态危机现象对比分析写出相关的评论。真正使其受到一次“生态整体主义”素质教育,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生态话题小说、散文阅读

在三年级第一学期生态话题诗歌文本阅读基础上, 我们在三年级下学期, 安排了生态话题小说、散文的文本阅读活动。除了选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话题小说与散文作品外, 我们还筛选了作品的中心思想围绕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人对自然的保护和对生态平衡的恢复重建及人对自然的赞美与审美的英美文学作品, 如美国女作家卡森的小说《寂静的春天》、利奥波德的《沙郡岁月》、美国超验主义作家梭罗的散文《瓦尔登湖》、莱辛的《幸存者的回忆》、E·B·怀特的《煤烟沉降量和放射性坠尘》等, 把这些充满各种生态讨论话题又颇具时代感的英美文学名篇名作布置给学生做课外阅读的选读作品。为保证每位学生都能投入到文本阅读活动中去, 我们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 英美文学文本阅读能力及学生的英语水平, 把书目列出来供其选择。然后根据个人所选择的题目布置相关的思考题, 如阅读海明威的作品《老人与海》的学生就给他布置一个相关的问题:你如何从生态整体主义观点看桑地亚歌猎捕马林鱼和猎杀鲨鱼的活动?又如对选择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的学生我们会布置这样的问题:生态整体观在《格列佛游记》中是如何体现的?使学生在文本阅读中除了掌握作品主题、写作风格、作家写作目的、人物分析的基础之上, 还要从生态批评角度来解读文本。这样使文本阅读活动更深入、更具体、更具有现实意义。学生对自己所读文本问题的回答是需要经过积极的阅读过程才能够完成的, 这样通过生态小说、散文的文本阅读、已达到了英美文学教学大纲的要求, 又进行了生态和平的素质教育, 一箭双雕。

综上所述, “全球一体化”和平教育英美文学生态文本课外阅读的设计主要是依据“全球一体化”和平教育建立缓解生态危机, 保护生态环境, 进而维护人类生存的和平空间的理念, 以生态批评理论为宗旨, 在英美文学文本课外阅读中设计了建立和谐生态环境的素质教育内容的生态话题诗歌阅读与生态话题小说、散文的阅读, 并设计了相关的思考题, 布置了相关的作业。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个人兴趣, 有“的”放“矢”地在英语课堂上进行“全球一体化”和平素质教育, 收到了较理想的效果, 为今后英美文学教学方法的探索做出了新的尝试。

参考文献

[1]王诺.欧美生态批评:生态文学研究概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8.8.

回归理解性阅读的原生态 篇11

反观以往我们现代文阅读的复习,所做的阅读题堆起来有一大摞,教授的各种阅读方法和套路也不少,考场上现代文阅读题的得分率总上不去。为何会是这样?对学生复习的进程进行一番研究,就会发现其中的问题。在整个语文复习的安排上,大约一半的时间会花在语基语用的考点梳理和文言诗文的巩固练习上,再就是做各种模拟卷和综合卷又要用去一些时间,剩下本不多的时间,或按文体或按题型一篇篇地做阅读题,教师穿插进行方法点拨和答案讲解。学生想的是做题,很少能静下心去读文章,只顾求得正确的答案和更多的阅读篇数。甚至从一些教师和某些报刊上得来“先看题再读文”的快速阅读的“诀窍”,用于自己的阅读实践。据调查,多数考生事后对复习时所读文章的内容一无所知,也就是说,他们根本没进入“读进去”的状态。

没有“读进去”怎会有“读”的效果?要想求得阅读复习的效果,就该让他们读,这应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但人们为何不去那样做呢?个中原因也许是我们过于强调了考试的特点,而忽略了其与常态下阅读的共同点。

阅读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是一种从书面符号中获取意义的心理过程。现代阅读学认为,阅读是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的过程。人们的阅读大致可分为概览性(略读)和理解性(精读)两大类,考卷上的阅读应属于理解性阅读。我们日常状态下的理解性阅读应是这样的流程:先认真阅读全文,对文本的基本内容和整体思路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这是阅读的第一步,也就是通常说的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再仔细阅读文本的各个部分,分析理解文中字词、句子、段落的内涵意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最后再次统揽全文,从文本的整体准确再现或创造性展示其中包含的形象和意义,并对文本内容、表现形式的优劣得失作出自己的评价。也就是说人们日常的理解性阅读都是依这样的流程——从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进行的。在语文试卷中现代文的阅读,也应遵循这样的流程,只是局部的细读要根据题目的指向和要求有重点地进行,最后的再回整体则侧重去验证自己的答案。在阅读考查中先看题后看文或不仔细看全文,就不可能对阅读文本有整体上的正确把握,答题时难免认识模糊、理解肤浅、张冠李戴、以偏概全。

要提高阅读复习的效率,有必要呼吁:回归理解性阅读的原生态。原生态的阅读是平和心态的阅读,它应摒除做题的功利,重在阅读中去获取文章的精华。原生态的阅读凸现“读”的过程,它有利于语感的提升,有利于语言思维的历练,有利于良好阅读品质的养成。也许有人会问,到什么时候了,还慢条斯理读文,阅读难道不要训练?我们说,阅读当然要训练,但读的本身就是训练,而且是重中之重的训练!只有读进去了,读明白了才能谈到其他的训练。“读明白了”靠的是语感,“语感”是阅读诸多能力中的核心。而“语感”的本身是在大量的原生态的阅读实践过程中积累和提升的。

语感是对语言现象的感知和领悟能力。语言现象包括语音、语义、语法、语境和语脉等语言要素。能在读中迅速对这样几个方面有所感悟,就是语感在其过程中发挥着核心的作用。

在阅读复习训练中较普遍存在着一种不良倾向,那就是重结果而轻过程。具体表现在读文匆忙,进入做题状态太快;读文不细,急于进行方法指导;读后缺少交流,过分追求答案统一;不求留下阅读体验,只求完成做题的数量。简言之便是“过程”展开不足,“结论”得出太快。简化压缩了“过程”,“结论”也就不能自得。尤其是语感要靠过程培育,少了过程语感就难以得到提升。今天大家都在探求提高教学效率,在阅读复习的训练时,我们要牢牢记住,“过程”远比“结论”更重要。

如何进行有效的现代文阅读的复习?笔者建议,强化“读”的意识,回归原生态的阅读状态,不做题先读文,教师与学生一起读,一起思考,一起交流讨论,从理解概括入手,对文章的层次、内容、语言、写法进行琢磨消化,每读一篇都力求能留下深刻的印象。读完一组文章(一般3到5篇为宜)后,做些归纳和小结,可有所侧重地进行答题思路方法的指导。阅读题适当做一些即可,重在帮学生指点为何会答不好,是哪方面出的问题。当然,教师的指导应多在学生能力存在的欠缺方面去花功夫。

再换一个角度来看我们的现代文阅读的复习,许多教师组织现代文阅读复习采用的是综合的形式,教师找来各种考卷和复习资料上的阅读题,让学生一篇一篇去做,做完后逐题去评析讲解,或涉及思路技巧,或着眼内容正误。阅读本来就是综合的考查,用综合的方式去训练当然无可厚非。但应该清楚:由于综合,就有可能导致粗放;由于粗放,就必然產生低效。要想提高阅读复习的实效性,就该改变粗放型的复习思路。在回归原生态阅读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对综合性的现代文阅读试题予以梳理,归纳和提炼出常见的有规律性的能力考查点。提炼的目的是优化,让看起来比较混沌的复习内容条理化、序列化、科学化。缺乏对能力点的提炼,取胜的法宝只有靠“题海战术”;有了能力点的提炼才可能进行有针对性的、高效的、科学的复习。其实提炼能力点的工作并不复杂,最简单的是看“考试说明”,其中按《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明确了阅读考查的具体内容。这些具体要求有的可直接作为能力点进行训练和指导,有的还须再进行切分和细化,关键要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合理地去设计。当然也可以从常态阅读的角度去寻求常态的阅读能力点,在通常的阅读中,对语音、语义、语法、语境和语脉等诸方面内容的感知领悟,具体体现在阅读过程中必须具备的筛选能力、阐释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教师可有意识地在学生认真读文的基础上,着力分别进行专门的指导和训练。如筛选信息的能力是现代社会最为基本、最为需要、最为实用的阅读能力。文章是信息的载体,在阅读过程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做到逐词逐句落实过关。因为文中所载负的信息,对于全文的主旨来说,并非都是至关重要的,对于读者来讲,也并非都是有效信息,阅读时往往需要根据目的,迅速而准确地筛选出最有理解价值的部分。教师可在阅读一组文章以后,指导学生进行筛选信息的能力训练,归纳出具体方法和注意事项:(1) 要有明确的阅读目的,并贯穿于阅读活动的始终。(2) 养成对文章内容的辨析力。首先要学会辨析哪些是主要内容,哪些是一般内容;其次要学会辨析内容的性质,学会辨析内容之间的联系。(3) 养成对文章语言的辨析力。筛选信息,归根到底是对语言的筛选。对语言的辨析力要养成准确而全面把握语句所传递信息的基本功。再如阐释能力,是指阐发、解释词义与句意的能力。要在阅读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内容的练习让学生明白,阐释词义和句意,应该集中抓好文章的“关键性词句”。所谓“关键性词句”主要是指在文中具有高度概括作用的词语和句子,在特定语境中具有特殊意义的词语,在一般文章中很少用到的新鲜而生疏的词语,在文章中具有对照、比较和呼应关系的语句等等。在实际的阅读中学生能找到这些“关键性语句”,不是靠所谓的方法,最可靠的凭借只有语感。

按阅读能力点分别进行阅读的指导和训练,问题不在选什么点,按哪种序列进行,关键是看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去练。没有平和的心态,没有一定的阅读积淀,再多再好的方法和训练都可能事与愿违。

在现代文阅读复习时,呼吁回归阅读的原生态,着眼点在于读的积累,不在做题的多少,读一篇文就应有一篇阅读的收获。读文后对该文的意蕴领悟、审美积淀还可以沟通写作的复习,这一举多得的益处在此就不再赘言了。

生态教育理念之下的阅读教学初探 篇12

1.教师认识不到位

近几年, 各地很多教师在没有深刻领会有效教学理念基础之上, 就纷纷效仿、做秀, 把高效课堂的“尽可能用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特点片面理解成“节省时间, 加快语速, 加快内容进程, 增加课堂容量”。

2.评价机制影响

“容量大不大、节奏快不快”也往往作为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浙江省某市也将“大容量”和“快节奏”写进了“中、小学教师上课守则”。似乎“大容量”和“快节奏”是教学出奇制胜的法宝, 似乎只要“大容量、快节奏”就一定会出“高效益”。

3.课时不足

新课程实施后, 每册课本的授课时间相比以前将近少了一半。课时不足成了困扰语文教师的普遍难题, 于是“大容量”与“快节奏”教学就成了老师首选的途径。

4.对新课程认识的误解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 去努力开发, 积极利用。”在实践中, 很多语文教师由于对新课程的精神实质领悟不深, 偏离了课改轨道, 忽视了“语文课”的本质、本味。

鉴于此, 笔者提出用生态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沉浸在原汁原味的生态教育情境中, 让教师的教学节奏放慢些, 踏实有效地走好每一步, 让学生真正自然地成长, 可持续地发展。

二、“生态教育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探索

(一) 慢下来, 让学生回归文本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于是有的教师开发了大量教材资源, 课堂出现“目标多而杂”, “高频率快节奏”, “资料的展览厅”等, 造成学生认知的困境, 造成学生情绪的浮躁, 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 兴趣淡然。这就要求教师潜心提炼, 对教材内容有所筛选, 选出最有价值, 最具生长点, 最符合学生发展的为教学内容, 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让学生实实在在学知识。

1.拓展的有度

拓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本, 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拓展要做到有度、有效、有的放矢, 应该为突破难点而拓展, 为充实留白而拓展, 为品味语言而拓展, 为发展内容而拓展, 为人为熏陶而拓展。

读准语音, 积累语汇, 培养语感, 达到正确理解并较熟练地运用语言, 这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让语文课立足语言文字的扎实训练,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指向, 致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2.用好辅助工具

计算机辅助教学确实是可以节省时间, 加快课堂节奏, 增加课堂密度, 提高课堂效率, 因此, 很多老师就会在课堂中多讲点知识, 拉快进度, 让学生多学点, 但往往欲速则不达。首先, 知识的掌握需要循序渐进。其次, 我们语文教学重在体会品悟, 提高多方位的语文素养。这个过程是需要学生静下心来, 慢慢领悟, 潜移默化的。

(二) 慢下来, 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教师的任务是创造条件为学生服务。这就要求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促进学生发展的, 而不是抑制、挫伤其生长的天性。

1.当学生在课堂中回答问题或表述自己观点时, 教师要耐心, 静下蠢蠢欲动想往前赶的心来倾听、获取信息。

2.教学中, 教师应该要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 由老师提问慢慢转换成学生也可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需要教师要耐心, 因为学生提出问题需要一个过程, 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要一个过程, 学生提高提问能力又要一个过程。

(三) 慢下来, 让全体代替个体

1.多点耐心, 适当引导与鼓励

人的行为动机多数来源于自我成功的激励, 然而面对未成年人, 我们不能忽视外界肯定对于他们的激励作用。作为教师千万不要怕为完不成任务而放弃浇灌施肥的最佳时机。

2.分层教学

首先, 要求语文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态度、发展要求以及学习方式等。其次, 教师便可根据这些情况以及教学内容等具体情况将学生分层, 在备课过程中也可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这样使学生提高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学生参与课堂人数就会多起来, 学习氛围融洽, 学习效率就提高。

3.授之以渔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很多学生不敢表现自己或不能表现自己, 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这个时候, 教师适当的方法指导, 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四) 慢下来,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1.保证时间

课堂上经常听到:“请同学们自由朗读, 读通全文。”可是, 还不到片刻, 还是书声朗朗的, 教师就已经急不可待:“差不多了吧?”“请同学们自由讨论, 给你们五分钟的时间。”可是不到两分钟, 老师又急不可耐了:“好, 时间到了。我们一起交流交流。”课堂上, 教师要慢下脚步, 多给学生点时间, 学生的感悟就会更多, 学生会说得更好, 语文的能力会提升的更快更好。

2.学会等待

学会等待就是指教师提出问题之后, 学生回答问题或教师提问过程中等待、观察、听取等技能。

教师提出问题后, 要等待足够的时间。这是因为教师提出问题之后, 要留给学生联想、加工、组织语言等活动时间。

(五) 慢下来, 重视生成, 善于诱导

精彩的课堂肯定是动态的生成的课堂, 没有生成, 课堂就是封闭僵死的课堂。当然合理有效利用好课堂中的生成, 这需要教师多学习, 多积累, 具备一定高度的思想和教育智慧, 把握促进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面对生成性资源, 教师要放下赶进度的包袱, 及时调整, 机智地应变, 合理利用。这样, 慢下来关注生成, 学生和教师最终会在新课程中得到更完美地成长。

三、实施生态教育取得的成效

1.学生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

基于“生态教育理念”之下的阅读教学课堂, 学生参与课堂的学生更多了, 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 课堂里人人可以有话说, 人人可以有事做。

2.学习语文兴趣增强。

课堂中, 教师慢慢地不断地让学生找到了自己的成就感, 学生更主动积极地探讨问题, 更积极地进行各项活动, 更积极进行问题思考了, 由此形成了良性循环, 学习语文兴趣更浓了, 语文成绩也提高了。

3.语文素养提高显著。

学生的朗读水平、品味语言能力, 对文本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都在进步。

4.学生的身心更健康了。

课堂上, 学生学有所成, 成绩、能力都提高。这些都带给了学生自我的肯定、莫大的成就感, 学生更开心, 更自信, 更积极了。

四、结束语

总之, “生态教育理念”之下的阅读教学课堂, 学生的表现锻炼机会更多了, 能参与课堂的学生更多了, 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 “生态理念”下语文课的“慢”教育, 使学生的生长更自然了, 更快乐了, 更健康了。

摘要: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 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 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所以, 语文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运用生态教育, 让阅读教学“慢”下来, 促使学生自然和谐地发展。

关键词:慢,生态理念,阅读教学,生长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726项目分项目“生态教学”研究方案 (网络) .

[2]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时间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声乐歌唱表演下一篇:通用管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