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期心理

2024-09-19

预期心理(精选12篇)

预期心理 篇1

摘要: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全面推广和实施, 体育消费成为国民生活消费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消费者心理预期作为消费者行为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已引起有关部门和学者的关注。本研究对影响消费者体育消费心理预期的因素进行探讨和研究, 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改善消费者的体育消费心理预期, 同时为有关部门和企业制定有效的调控政策和营销策略提供依据。

关键词:体育消费心理,心理预期,行为

1 前言

体育消费心理预期是指消费者在实施体育消费行为决策前根据已掌握的与自身消费行为有关的经济形势和经济变量, 对未来体育消费行为进行判断、预测或估计的心理活动。准确的把握心理预期结构, 更好的促进体育消费行为, 对人们的体育消费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近年来的我国理论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还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忽视了微观消费主体对我国宏观消费市场影响的研究, 特别是对消费群体消费心理预期的研究仍未引起足够重视。

2 影响消费者体育消费心理预期的因素分析

2.1 经济因素对体育消费心理预期的影响

2.1.1家庭经济因素

一般情况下, 人们的体育消费心理预期水平会随着家庭收入的多少产生递增或者减少的不定期波动。改善我国居民体育消费心理预期状况, 归根到底就是要不断发展社会经济, 改善社会分配制度, 提高社会就业率和家庭成员收入水平。

2.1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消费者经济发展水平质的飞跃、生活质量根本上的提高是影响消费者体育消费心理与行为的重要因素, 而二者又与国民收入水平密切相关。一般来说, 国民收入水平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提高, 体育消费品价格也会随着市场繁荣、产品丰富而降低或趋于合理被人们所接受, 继而使人们的体育消费心理预期得到改善。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对提高消费者心理预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消费者表现出乐观的心理预期。

此外, 消费品价格是消费过程诸多因素的焦点。对消费品价格的认同状况和承受能力, 反映了消费者的经济状况、消费意识和消费观念;市场价格定位本身也反映着消费市场的繁荣程度、供需矛盾状况, 它还与市场产品结构、市场运营状况、价格管理及监督机制等因素密切相关。消费品价格的合理性和稳定程度将直接影响消费者心理预期的满意度及对未来投入消费的信心。

2.2 社会文化因素对体育消费心理预期的影响

“体育价值观念是人们以自身需要为尺度来评价体育消费存在和发展的根本观点, 是体育消费群体对体育整体化的评价或价值取向, 是体育消费者心理结构的核心。它反映着消费主体所处的文化环境和文化传统对其心理的制约和影响”。消费者的投入, 一方面是为了获取消费品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追求体育的文化价值;只有体育服务、体育用品、体育信息所蕴含的价值取向与体育消费者的价值取向产生共鸣时, 体育消费者才会为实现对这种取向的认同而进行消费行为。

2.3 个人因素对体育消费心理预期的影响

人们在对自己的消费做出决策时, 总是依靠以往的经验和现在的实际, 做出对未来的预测、估计或计划, 以指导他们的经济行为—消费的选择, 并且通过乐观或悲观的情绪反映出这种预期的状况。在个人因素中体育价值观和个人收入状况起主要作用。体育价值观主要是指消费者对体育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健康、教育等方面价值的认识、评价或态度。因此, 能否正确认识与理解体育的价值, 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直接关系到人们的体育消费意识的形成, 影响到体育消费的心理和行为。

2.4 环境因素对体育消费心理预期的影响

体育消费环境主要指实物性, 享受性和参与性的体育环境。一般情况下环境优雅, 设施齐备, 价格合理, 服务热情周到的消费环境更容易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体育消费环境对体育消费心理和行为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和牵制作用。就个人而言, 其消费心理预期除了取决于体育价值观、收入水平、健康状况等因素外, 还要受到周围人们不同程度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模仿、提高、循环反应, 行为感染和认同作用等。

2.5 政治因素对体育消费心理的影响

消费者体育投入的比例大小, 是体育消费市场是否活跃的重要标志。因此, 应将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体育福利消费观念引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健康投资的消费观念。通过《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 积极引导消费者健康体育消费, 逐渐帮助消费者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消解消费者体育消费中的自我消费抑制现象, 激活他们的体育消费欲望, 促进消费者形成健康的体育消费心理。

3 小结

体育消费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消费现象, 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现阶段影响我国体育消费心理预期的重要因素是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环境因素、个人因素和政治因素。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 影响了消费者体育消费的态度、情感与行为。因此, 在实践过程中, 我们只有认真分析影响消费者体育消费心理与预期的因素, 积极探求对策, 善于激发消费者良性的体育消费态度与情感, 才能促成其体育消费行为发生, 也才能促进消费者体育消费水平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志强, 赵江鸿, 刘英学.我国不同年龄段城市青少年体育消费结构比较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8, 25 (1) :20-24.

[2]白晓旭.论影响我国群众体育消费行为的价值观因素[J].商场现代化, 2005, (24) :82-83.

[3]胡学莲, 成协祥, 欧阳柳青.我国居民体育消费行为的经济学分析[J].体育学刊, 2002, 09 (5) :37-39

[4]郭文, 黄依柱, 朱建伟, 王国猛.消费价值观对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体育消费心理预期与行为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0, (09) :86-90

[5]张梦霞.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中西价值观动因比较研究[J].经济管理.新管理, 2005, (8) :4-11

预期心理 篇2

预期服务质量

按照工信部第36号令《电信服务规范》附件6的要求,我公司保证:

1、提高系统预期服务质量,包括硬件系统服务质量,软件系统服务质量。为保证我们的软件能够正常和高效运行,我公司制定了以下质量标准: 软件的开发严格按照软件工程的进行;产品具有设计方案中所描述的所有功能;所有业务使用方便、资费明确、退定方便,无误导性;短信业务预期达到以下质量指标:短信类业务发送短消息时延<4秒;短信处理能力双向最高可达500条/秒,忙时不低于400条/秒。

2、公司专门配备系统维护人员,24小时监控系统的运行,一旦出现故障,立即以镜像系统代替并尽快恢复原系统到可运行状态。并且讨求系统平均运行无故障时间大于99.6%;平均故障修复时间不大于2小时。用户注册:根据用户的计算机操作熟练程度和客户端的网速,注册成功率在99.9%以上。

3、用户的投诉和信息反馈主要通过电话和网站提交两种方式。对电话方式,我们有专门的人员负责电话的接听和反馈,通常能够解决问题,将在15分钟之内提供解决方案;不能当时解决的问题,我们会留下对方的电话号码,保证在半个小时内给予第一答复;在此基础上,保持连续的沟通和反馈,直到用户满意为止。对于网站提交方式,我们有技术部的网站管理员专门负责每日的邮件,保证在四个小时内附件五 1

给予第一次书面答复;在此基础上,保持连续的沟通和反馈,直至用户满意为止。

4、所有用户定购信息和日志保存6个月的原始纪录,根据用户需求提供原始数据清单

5、作为一家专业的移动增值服务提供商,我们对所提供的内容进行严格审核,将达到如下指标:健康向上,不包括任何不良和违法信息;信息更新及时、准确性高。

大连易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2011年9月23日

宽松政策预期兑现 篇3

PMI进入收缩区间

12月1日,中国物流与采购指数联合会公布11月PMI为49%,比10月下降1.4个百分点。中金公司指出,PMI指数在50%-52%区间徘徊6个月后,终于突破了50%的分界线,从而进入了收缩区间。一部分是反映了季节性因素,另一部分也反应了外部需求疲软和前期宏观调控政策的累积效应导致的总需求放缓。

中金认为,12月份的PMI仍可能保持在50%以下,虽然从过去6年看,在经过10月和11月的季节性下跌后,PMI指数在12月份都会出现季节性反弹,而且即将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也将使得企业经营信心企稳回升,因此12月份的PMI数值可能会小幅反弹,但仍将保持在50%以下。

招商证券也认为,11月PMI数据在近3年首次跌破50%的荣枯线,表明制造业活动已出现萎缩。并认为未来经济放缓趋势仍将延续,尤其是新出口订单指数继续下行,表明出口还将面临较大回落。从PMI具体指标看,多数指标仍然继续下滑,且多数指标跌破50%。

通胀下行为宽松政策铺路

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下行,年内物价涨势得到回落的趋势也已经成为市场各方的共识。政府官员在出席各项会议的时候也都强调,目前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得了成效,物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了初步遏制。通胀的下行也为后续宽松的货币政策留下了空间。

商务部的监测显示,上周国内18种蔬菜平均批发价格连续3周小幅上涨,比上一周上涨3%,比11月初上涨4.9%。可见在物价回落的过程中,不确定性因素的仍然存在,使得物价回落过程有所反复。另外,占比重较大的猪肉价格也可能正接近市场供需的均衡价位,后续下跌的空间有限。元旦、春节等消费旺季也即将到来,节日因素也会推动猪肉价格重拾升势。但是从总体上看,各大机构的分析一致趋同认为12月份的CPI将在5%以下。

目前来看,11月份通胀预测最为保守的是国信证券。他们认为,CPI涨幅下滑的趋势和原因基本为市场所料,按照现在的测算,最终的下跌幅度超出市场预期,他们预测涨幅为3.8%-4.0%。

央行将继续增加流动性

对于已经公布PMI指数继续验证了经济放缓的信号,即将公布的其他经济数据也不会太乐观。申万认为,下调准备金率主要是为了对冲偏紧的流动性,但时间早于预期,主要原因是:1、近期资金流出迹象明显,加剧了流动性紧张。2、公开市场到期量少,12月份仅有800亿元票据和正回购到期。3、经济呈现加速下滑迹象。

中金认为,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显示央行决心采取更为积极的手段来缓解目前流动性偏紧的局面,明确发出了货币政策转向的信号,传递通过政策调整防止经济增长大幅下滑的意图。结合通胀下行和增长放缓的趋势,近期宏观政策预调微调的力度可能会增加,预计央行对流动性的控制将会进一步放松,认为未来央行还会继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下一个可能的时点是明年1月份。

百姓心理预期对房价的影响 篇4

面对我国扑朔迷离的房地产市场,政府从宏观上不断出台调控政策,其效果是千差万别,主要原因是没有很好地把握好政策对百姓购房的心理预期、开发商的心理预期所产生的影响。而百姓的心理预期将直接对需求产生影响,进而对房价产生影响。如果能够很好把握和了解百姓的心理预期,未来提出有针对性的新政策,其效果必然非常明显。

百姓购买住宅不仅会考虑当前的经济形势和住宅价格水平,更主要的是去预测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和未来住宅价格水平及增长速度。这种对未来住宅市场的预期行为将会对房价产生影响。如果百姓预期未来经济形势不好,住宅的价格走势可能会下跌,百姓就会选择持币观望,而不会发生购买行为。这样,住宅市场的需求量就会减少;如果百姓预期未来经济形势良好,住宅价格将会上升,他们就会购买住宅,住宅的市场需求量将增加。另外,不合理的预期会导致住宅价格的扭曲。当百姓预期已经上涨的住宅价格还会上涨时,就会增加对住宅的购买欲望,买涨不买跌的心态推动住宅价格进一步上涨,继而预期更加乐观;这种恶性循环导致住宅价格被严重扭曲。[1]

1 影响房价的因素综述

房地产市场是一个综合市场,其影响因素众多,各种因素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但最终会形成一种共同影响价格的合力,房地产的价格是由这些因素交互影响汇聚而成。几个主要的影响因素有:心理预期因素、土地因素、需求因素、.经济杠杆因素(租金因素、利率因素、汇率因素)、通货膨胀因素、、经济发展周期、财政收支状况、投资渠道及收益水平等。而这其中最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心理预期,它与其他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会对房地产市场需求以及房地产价格产生重要影响,下面主要从心理预期对房价的影响方面进行分析。

2 从供给需求角度分析心理预期对房价的影响

心理预期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供求双方的行为,其实质上也是通过影响供求关系来影响房价。

2.1 从需求角度分析

房地产市场中的需求可分成自住者、投资者和投机者三类。这三类需求对宏观调控政策的敏感程度不同,受调控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宏观调控对需求方的影响,主要通过对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首付比例和利率的调整两种方式进行。

首先,从自住需求来看,它是一种刚性需求。宏观调控对自住者支付能力影响有限,主要对自住需求起抑制作用,能延迟消费者住房购买行为。但当有迹象表明市场进入加息周期时,延迟购房可能要承担更高的利息成本,在支付能力允许情况下,需求者反而会更坚决地做出购房决策。另外,即使自住需求被抑制,一旦政策调整或松动,则将出现报复性上涨。

其次,从投机需求来看,它是依赖财务杠杆,通过短期买卖房屋获利的需求。投机需求为弹性需求,受宏观调控作用最大,也是最应该调控的需求。对于投机者来说,其购买意愿容易受到市场环境波动的影响,他们最为关注的是短期内房价的涨落,只要买卖价差足够大,即使贷款成本的增加会缩小他们的获利空间,也不足以对投机者造成致命打击。因此,宏观调控会抑制投机需求,特别是对二次购房者实行差别利率的政策后,对投机者影响较大。

最后,从投资需求来看,它是投资者将房地产投资作为一种长期坚持的投资渠道的需求。他们的购房意愿相对稳定,对房价的支持作用将长期存在。投资需求无论从弹性还是从调控效果来讲都介于自住需求和投机需求两者之间。对于投资者来说,在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发达、投资渠道狭窄的情况下,房地产市场还将继续吸引投资性需求。

经济学理论认为,需求意愿和需求能力影响需求者对房价的认可程度。事实上,各类需求者除了考虑自己的购房需求和购房能力外,还要对未来房价的走向做出判断,形成对未来的心理预期。也就是说,需求意愿不变,如果当前购买比未来购买更有利,需求者就会倾向于选择当前购买。少数需求者的选择不会影响到房价,但是如果大家对未来房价走势的预期大致相同,则会使得选择也趋同。当大部分人做出买和暂时不买的行动时,就会对市场价格起到很大的影响,会显著地放大或缩小当前需求,从而影响房价。前几年房价涨幅较大就与老百姓的心理预期分不开。老百姓看到房价大涨,形成房价上涨的心理预期,会赶紧入市以免吃亏,房价越涨,人们的购买就越踊跃,造成真实需求被夸大,形成“恐慌性需求”,从而进一步推动房价过快上涨;而自政府调控楼市特别是实行房贷新政后,老百姓预期不甚明朗,纷纷持币观望房价走势,造成当前需求减少,房价涨幅回落。

2.2 从供给角度分析

如果房价上涨,开发商对房价继续上涨的预期强烈,则会形成两方面倾向。一方面房地产商为逐利竞相通过土地拍卖市场高价拿地,造成地价节节攀升,地价上升,房价自然也就上涨;另一方面,既然预期房价看涨,开发商可以在拿到地后等到一定时机再开发,或是建房后暂不销售以期获得更大利润,如此一来,囤地、捂盘惜售等情况也就出现了。这对房价高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 从正常心理预期和非正常心理预期来分析心理预期对房价的影响

人们对未来的心理预期会对房地产需求产生直接影响。心理预期包括两大类:一是正常心理预期,主要是指人们对宏观政策的预期;二是非正常心理预期,主要指人们被各种假象蒙骗而产生的预期。

3.1 对宏观政策的心理预期

宏观调控政策从制定、出台到实施有一个时间过程,对现实问题解决有滞后性。但它对百姓心理预期影响却迅速而显著。这也往往容易使市场矛盾提前凸现,导致市场表现与政策初衷发生偏离。

2007~2008年,为了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抑制房价持续上涨势头,政府不得不采取了一系列紧缩性的宏观政策。比如重拳打囤地、连续加息等。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政策在短期内产生的心理预期对房价的影响:

一方面,在短期内,宏观调控不改变市场上现有物业供给规模,但影响百姓对未来市场供应的预期。首先,很多百姓预期未来购房选择空间可能减小,认为由于宏观调控严格控制进入房地产市场的土地供应数量,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市场上的新增用地和新项目有限,可供选择的项目会有所减少,当前购买则选择余地更大;其次,他们认为未来新房房价还可能上涨。因为宏观调控使开发商获取土地和融资的成本增加,且一旦宏观调控后市场供给缩减,房价上涨几乎是必然的;最后,他们认为现在购买的物业在未来具有升值潜力。[2]以上各种心理预期的存在,使得百姓认为,宏观调控后的房地产市场供给能力不明朗,房价上涨可能性仍然存在,当前实施购房行为似乎更为明智。

另一方面,连续加息的心理预期导致现期需求增加。加息会使贷款买房的自用者增加利息,影响现实的支付能力,他们可能会延迟购买行为;但当有迹象表明市场已经进入加息周期时,延迟购房可能意味着要承担更高利息成本,在支付能力允许情况下,需求者反而会更坚决地做出购房决策。对于投资者来说,在资本市场不甚发达、投资渠道有限情况下,房地产市场还将继续吸引很多投资性需求,投资者对未来收益充满信心;因此,投资行为对房价的支持效果依然存在。对于投机者来说,他们最为关注的是短期内房价的涨落,只要买卖价差足够大,即使贷款成本增加会缩小他们获利空间,也不足以对投机者造成致命打击。[2]

因此,宏观调控对抑制市场需求的影响是存在的,但是,心理预期却对控制房价上升产生了不利影响。

3.2 对社会现象的心理预期

房地产市场上,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房地产供给者拥有的信息远远超过需求者。普通百姓缺少客观、公正、及时的楼市信息。他们既缺少某个楼盘销售情况及房价涨跌的准确信息,又缺少由公共部门权威发布的具有普遍公信力的数据以及对数据的客观解释性分析。信息的不对称,导致百姓对房地产市场缺乏准确的判断,从而被一些地产商所制造的各种假象和炒作所迷惑,产生错误的心理预期。[3]

以下列举两种是开发商利用百姓的心理预期,制造假象,达到欺诈目的惯用的手法:

(1)哄抬房价。

开发商一般先让中介雇佣民工排队,给人造成楼盘旺销场景;在开盘时,让中介或内部员工高价签订几套房子,中介以此价格为“标杆”,哄抬房价;等真正买房人憋不住“上钩”后,房价已被拉高,开发商再撤销原订高价合同;最后,开发商大量出货,中介手中的房子也乘机出手,而最终埋单的只能是老百姓。

(2)“销控”。

所谓“销控”,又称“饥饿销售法”,是开发商利用信息优势来调节供求的惯用手法。例如有100套房子可售,开发商不会一次性拿来售完,而是分批分次先拿出20套位置、房型较差的房子来出售,在几番造势之后,给外界营造一个开盘就告售罄的热销印象;接着再拿出30套,在“供不应求”中适时提价,先前没买到房子的百姓产生了房价会继续攀升的预期,所以加价也接受;于是,开发商在“没房了”的吆喝下,慢条斯理地几套、十几套地拆零销售,让那些排队买房人去哄抢。“销控”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开发商对外封锁楼盘的真实信息、别有用心地释放或利用虚假信息从中渔利的过程。由于封锁了信息源头,在供小于求的市场环境中,开发商这一招屡试不爽。对宏观政策的心理预期,是正常的心理预期,其存在是合理的;但是,对房地产商制造的各种假象产生的心理预期,属于消费欺诈行为,必须通过法律、政策等手段,杜绝类似欺诈现象的发生。

4 相关政策建议

要从心理预期角度来调控房价,引导百姓对房价的心理预期趋于理性化,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转变房地产市场供给的调控方式。房地产市场供给的调节宜“疏”不宜“堵”。限制用地规模和控制贷款规模、提高土地获取成本和融资成本等都是打压市场的短期行为,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长远来看,应该通过土地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改革和深入发展为方向,为房地产市场提供更加畅通的用地渠道和更为宽泛的融资渠道,使广大购房者相信,未来市场供应不会削减,购房选择余地不会减少,房地产市场有能力提供更多商品房,且商品房成本不会大幅增加。[4

二是增加保障性住房的建造数量,使保障性住房在住房总量中达到一定的比例。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不仅能够有效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而且能合理引导与有效稳定市场的心理预期。

三是建立房地产预警系统,尽力使这个行业信息化、规范化,推动商品房开发成本的透明化,以便让普通老百姓了解当前的房地产市场的运行状况。目前商品房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购房者处于信息弱势地位。虽然有些地方公布了商品房社会平均开发成本,但没有公开每一个楼盘的开发成本,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住房成本透明化。住房开发成本制度化、公开化和透明化,有助于改变消费者的心理预期,消除住房价格中的泡沫或非理性因素,促使房价理性回归。

四是限制外资进入房地产二级市场交易。长期来看,限制外资进入房地产二级市场交易,这对房地产行业有好处。外资房地产企业对普通商品住宅的开发、外资整栋购买写字楼然后以高价卖出,实际在一定程度上对抬高商品房价格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五是区别对待不同目的的需求,明确宏观调控的作用对象。宏观调控的对象应该是非自住需求。要保护自住需求,不伤及他们的利益,特别应保障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避免他们对市场未来的悲观预期,动摇支撑房价的重要基础;要引导投资需求,使他们增强风险意识和对市场信息的捕捉能力,既要满足这部分群体投资房地产的要求,也要扩展投资渠道,分流资本,控制这部分投资对市场走势和房价的影响力;要打击投机需求,增加他们获取贷款的难度和贷款的成本,在各个环节加大管理力度,严密监控这部分资本的流向,避免他们误导广大需求者形成某种心理预期,造成房价的剧烈涨跌和市场的动荡。总之,应该区分各类需求特征,了解他们对于未来的不同心理预期,从而设计出科学有效的调控政策。

摘要:首先简单分析了影响房价的因素;接着主要通过供给和需求方面、正常的心理预期和非正常的心理预期两个方面,详细分析论证了心理预期是如何对房价产生影响的;最后为了使宏观政策很好的发挥效用,对正确的引导百姓的心理预期,提出了几条建议。

关键词:心理预期,房价,需求,宏观调控

参考文献

[1]孔煜:《城市住宅价格变动的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大学博士论文,2006:38~39。

[2]翁少群、刘洪玉:《宏观调控下的房价表现》[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5(6):34~35。

[3]徐君宝:《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及其对应政策研究》[D];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6(5):35~36。

支教组预期成果 篇5

预期成果

深入心灵、探究教学、提高兴趣,增加常识

设立导师制,将实行从“距离教育”到“贴近教育”,与学生进行有效地沟通,在授予他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全面了解他们心理,深入他们的生活,与其进行深入的沟通,解决高中学生常见的一些心理问题。通过导师信箱,导师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声,解答学生的疑惑,由此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就课程方面,我们开设了许多特色课程,如手抄报制作,环保制作,以科学和制作为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个课程充分践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环保”的理念;又如环球旅游文化、时事新闻等大大拓展了学生的见闻和视角;新开设的学习方法讲座我们将会和学生一起交流学习心得,在这个过程学生将会在在学习方法上得到改善。另外,文娱晚会能提高学生对文体活动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给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也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体验除课本学习以外的生活,让他们更加热爱生活,学会做一个欣赏自己、勇敢生活的人。

加息预期左右股市 篇6

本周影响股市走势的一个因素是美联储周三公布是否加息的决定。虽说维持目前5.25%的利率水平不变已在预期之中,但市场关注的是,由于近期美国经济数据普遍偏强,可能会令美联储发表较为强硬的声明,打击通胀,如果声明十分重视通胀,股市将难免一番折腾。所幸的是,美联储不但如市场预期那样表示维持利率不变,而且在会后发表的声明称,“经济成长步伐日渐稳固,且房屋市场也显露出趋稳迹象。整体而言未来数季经济料将以温和步伐扩张”,暗示可能在未来几个月内不会升息。这一政策舒缓了市场对加息的忧虑,道琼斯工业指数周三创下12657点的历史新高,并已持续7个月上升,是12年来按月计最长升市。

内地股市则因为对调控政策的担心出现了大幅调整。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2006年度经济数据后,市场对政府将会加速出台紧缩措施、加息及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预期增加。摩根大通和瑞银等多家大行预计内地短期内将加息。同时,由于贸易顺差加上热钱流入,导致内地资金达到了泛滥的程度,投资者入市热情异常高涨,推动沪指直逼3000点。在这种情况下,监管层加大了股市监管力度,市场不断传出将严格监管各类资金进入股市的利空消息。德银甚至指出,如果确认A股市场出现泡沫,政府将用加息来抑制股市过热。市场心态开始趋于谨慎,获利盘趁机回吐。

受内地股市和美国股市双重影响的香港股市,本周也忽上忽下,摇摆不定。恒指周二还上升了223.78点,周三又受A股拖累,重挫354点,一度击穿20000点关口,周四受美联储消息影响上涨323点。但在内地调控措施的影响下,市场观望气氛非常浓厚,国企指数弱势毕现。不过,香港金管局副总裁韦柏康表示,虽然内地遏制过热经济及投资炒风,令香港股市波动,但相信调整属投资者获利回吐,并不是市况整体长期下滑的先兆。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越南股市以38.52%的涨幅领跑全球股市,其他涨幅较大的还有菲律宾股市(8.61%)、马来西亚股市(8.49%)、新加坡股市(4.68%)、中国A股(4.14%)、瑞士股市(3.98%)、德国股市(2.91%)、印度股市(2.21%)和澳大利亚股市(2.01%)。韩国股市则跌幅最大(-5.17%),其他跌幅较大的还有泰国股市(-3.8%)、印度尼西亚股市(-2.67%)。欧美日股市大部分涨幅在1%左右。

启动消费要从调整心理预期着手 篇7

关键词:消费,投资,出口,心理预期社会保障,民富国强

世界性金融危机爆发至今, 已走过了一年多的时间。在过去的时间里, 我国政府积极应对危机, 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 我们称之为积极的财政政策, 宽松的货币政策, 全面回调的贸易政策和救助性的产业政策。出台了4万亿元的政府刺激经济增长的计划。2009年1—9月份, 广义货币供应量 (M2) 增长29%, 信货增长达到8.67万亿元。尽管我们在保就业、保增长、扩大内需、启动消费上不遗余力, 但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消费和物价仍同比下降21.3%、1.1%和6.5%。内需、消费仍然启而不动, 效果不明显。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而抑制人们消费的心理预期成为重要的制约因素。因此, 扩大内需、启动消费要从调整心理预期着手, 而要使人们对未来的心理预期向好, 就要着手改变影响人们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的不利因素。

一、社会保障要变城乡、区域、行业差异为全民共同享有

在目前城乡二元结构的情况下, 我国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而言还比较健全, 而广大农村则刚刚起步。当占国内人口绝大多数的人, 看不到在养老、住房、医疗、教育等关系民生的社会保障时, 手中的余钱就只能拿去储蓄, 自己给自己一个未来生活的保障。在这种心理预期的状况下, 哪还敢去消费, 更不用说进行信贷消费了。

据统计资料显示,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 我国的消费率和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大幅下降。消费率占GDP的比重, 从1991年的62.5%, 下降到2008年的35%。同期的投资率从34.9%, 上升到42.5%。中国城镇居民的储蓄率从1992年的17.5%, 上升到2005年的24.3%。政府、企业、居民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1994为18∶16∶66, 到2005年, 政府、企业、居民这三者的分配比例为23.8∶16.2∶60。我国的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三项社会发展支出占GDP的比例仅为5.1%, 远低于美国、法国、瑞典的16%和30%, 也低于波兰、俄罗斯、伊朗、巴西、南非的10%~27%的比重。

这些数据表明, 人们对未来收入的心理预期, 与整个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出现了背离:相对较弱的社会保障体系, 扭曲的社会财富分配结构, 过大的收入分配差距, 降低了消费者的收入预期, 抑制了消费需求, 导致了人们通过储蓄来为自己的未来生活提供保障。这种心理预期一旦形成, 就会使我们应时的扩大内需、启动消费的努力难以变为现实。

中国政府致力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地增长, 明确提出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 特别是消费需求来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目标。刺激消费, 由外需拉动转变为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由投资拉动转变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而刺激消费, 首先要增加消费者的收入, 尤其是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而如何把增加的收入悉数加到低收入者头上, 的确是件难事。调整个税起征点吧, 引来是高收入者受益多还是低收入者受益多的争论。为政府公务员加薪吧, 又会引发新的失衡。其实, 把有限的收入加到人数居多的低收入者头上的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 就是政府加大对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的投入。提高社会保障的水平, 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降低甚至逐步消除城乡、区域、行业的社会保障的差异, 逐步实现全民共同享有社会保障。

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提高社会保障的水平, 可以有效地调整消费者的心理预期, 会自觉自愿地把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个人的收入预期相结合, 放心地去消费, 有力地拉动消费增长。而且这种普惠制的办法可以有效地消弭社会矛盾, 平缓“仇富”心理, 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中央直属企业资源应为全社会所共享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有制经济主体, 国有企业, 尤其是直属中央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辖的央企, 其资源和所产生的利润应由全社会共享。也许会有人说, 这有什么新意, 现在本来就是这样做的。理论上我们认可这种说法, 不必争论。目前的利益分配格局可以不用去改动, 只需把增量的部分, 以提高征收的资源税和碳税的税收拿出来, 限定其支出用途:70%用于全社会养老、医疗、失业等五项保险的社会保障性投入;30%用于保障性住房投入。

国家加大对石油、煤炭、稀土、有色金属等资源型企业的监管, 大幅度提高资源税的征收比率和开征碳税, 可以产生以下五个方面的利好:

一是可以体现国家放开民营资本或其他投资主体进入资源性行业的限制, 减少国有资本对资源型企业的垄断性经营, 保护市场竞争的公平、公正, 有效地消除人们对国有资源型垄断企业的诟病。

二是以征收资源税的方式, 并限定这部分资源税的用途, 体现国有资源国家征收资源税, 确保绝大部分用于广大低收入者的社会保障, 使国有资源全民享有变为看得见、摸得着, 全体公民共享改革成果。

三是缓解民众对所谓的“利益集团”的怨恨。按理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不会滋生与民争利的“利益集团”。但现实有时不尽人意, 否则就不会出现网络媒体对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铺天盖地的谴责和声讨, 也不会有把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称为外国资本家“买办”的事情发生。据有关资料统计, 中国石油当初在美国上市融资不过29亿美元, 上市四年海外分红却累计高达119亿美元。仅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四家上市公司, 四年海外累计分红就超过1000亿美元。在这1000亿美元分红中, 两家通信企业占了大头。他们用手机双向收费等不当手段理应受到比石油石化企业更大的谴责。但他们的手法是钝刀子割肉, 温水煮青蛙, 避免了公众的强烈反弹。而中国石油则成了快刀杀“牛”, 回归A股后, 股市由“牛”变“熊”, 造成大量中小投资者被套, 以致血本无归。却让国外“股神”、投资银行家们赚了个钵满盆满。客观上不仅仅是对国人物质财产的侵害, 更是对人心的伤害。这虽然不是企业的初衷, 但处在微观层面的企业却无法左右宏观局面, 又难以向公众解释清楚。

四是提高了资源型企业的进入门槛, 促使企业更加重视规模效益和对新技术的应用, 不断提高资源的采收率, 资源综合利用的水平。同时, 对国内生产企业, 尤其是出口企业开征了碳税, 可以规避进口国施行的“碳关税”。

五是通过提高征收资源税和开征碳税促进全民对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认同。资源型特大企业大多是中央直属的国有企业, 由于中央与地方在资源型企业收益上分配格局不合理, 导致当地政府和当地居民的心态失衡。围堵资源型企业的经营场所、施工设备, 盗抢资源型企业的产品, 滥采滥挖, 破坏资源, 损害环境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不是重大案件由上面督办, 基本上是听之任之, 放任自流。不仅使不可再生的国家宝贵资源被大量浪费、破坏, 生态环境遭到难以恢复的损害, 还滋生严重的社会问题, 如腐败公行, 黑恶势力猖獗等等。通过大幅度增加收缴资源税, 调整国家财政与当地财政的分成比例, 可以有效地激励当地政府加大行政作为力度, 保护资源型企业的财产安全和生产经营环境。让当地广大居民也感受到来自资源型企业开发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和社会福利, 使“保护国有资源, 保护当地环境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能从墙上走下来, 走到当地居民的心里。

三、建立新的社会心理预期:民富才能国强

建国60周年阅兵仪式, 阵容庞大, 气势恢宏。展现于世人的建设成就, 强大的国势, 不仅仅靠的是整齐划一, 井然有序, 还有天上飞的, 地上跑的, 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尖武器装备。这时的国强标志是与中国的排名世界第三的经济总量相联系的。但我们的人均值还很低, 还排在发展中国家的中下游。未来30年, 我们的国强将以民富为标志, 一定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富国强。

发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呈席卷全球之势, 世界经济处于衰退之中, 至今难以确认是否触底。而中国经济傲视群雄, 实现平稳增长。据中国国家统计局2009年10月22日公布的数据表明, 第三季度GDP增长8.9%, 前三季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4%, 经济增长的基本面继续向好, 而且增长的潜力较大。从中长期看, 我国经济的基本面和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已形成四大支撑。一是我国有13亿人口, 形成巨大的市场规模, 具备实现长期增长的潜力;二是劳动力增长的优势, 尤其是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基础的低成本劳动优势将支撑我国制造业的低成本竞争优势;三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仍在加速, 国内需求旺盛的势头还将持续;四是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巨大财富, 包括2.27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40多万亿的人民币储蓄, 这是我国经济实现长期增长的雄厚基础。

但要实现我国经济保持长期平稳较快地增长, 拉动民间资本投资, 刺激消费增长, 还需从调整国家、企业和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结构入手。现代社会由三大权利体系构成, 它的重要表现形式就是这三大权利体系在社会财富分配中的结构与比例。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 1994年, 政府权利体系、企业权利体系和居民权利体系的分配比例分别为18∶16∶66, 而到了2005年, 这三者的分别比例变为23.8∶16.2∶60。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在11年间下降了6%, 而国家财政收入则上升了5.8%。从理论上说, 现代社会的三大权利体系应该是相互制衡的, 任何一种权利体系都不能危害另外一种权利体系的应有权利。从建设和谐社会的角度来说, 要让改革开放成果惠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也就是说居民收入的增长比例要与GDP的增长比例同步。但从1992年至2007年, 国家财政收入年平均递增达到19.6%, 高出GDP增递近10个百分点, 而居民收入的递增则一直低于GDP的增长速度。

在社会财富的初次分配过程中, 分配向资本倾斜, 也就是向企业权利体系倾斜, 劳动分配比例偏低, 也就是居民权利体系收入偏低。在再分配过程中, 国家财政收入长期偏高, 而居民收入长期偏低, 并呈下降趋势。而且在居民之间的收入结构也严重失衡, 2005年我国平均储蓄存款最多的20%家庭, 拥有城镇人民币和外币存款总额的64.4%和88.1%, 而最少的20%家庭, 拥有存款的比例仅为1.3%和0.3%。也就是说, 居民收入在社会财富分配结构中长期偏低, 严重失衡。居民之间的收入结构也严重失衡, 大量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 贫富两极分化。导致国富民穷, 居民消费能力不足, 启动消费难以兑现。

调整国家、企业和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结构, 把居民消费在GDP中的占比从现在的35%左右增加到50%以上, 推行民富国强的国家战略。为实现这一目标, 可以从减税, 增加财政支出,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和覆盖面,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 压缩政府管理成本, 提高效率等方面整体推进。

通过减税来扩大企业的盈利, 拉动民间资本投资。资本的流向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投资利润率, 一是银行利率。如果投资利润率高于银行利率, 就会流向投资, 反之则会转向银行存款。政府减税, 扩大了企业的盈利, 一方面是企业有能力投资, 另一方面又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投资领域。其实, 我们所说的保增长, 其关键在保企业, 而保企业就是保就业, 保民生。但是, 减税就会减少当期的财政收入, 增加财政赤字。通行的办法就是增发国债, 以弥补财政预算缺口。目前, 我国的国债发行比重只占GDP的18%, 而美国国债占GDP的比重是360%, 日本国债占GDP的比重是120%。按照欧盟的测算, 国债占GDP的比重在60%比较合适。按这个比重, 我国利用财政政策, 增发国债的空间还很大。如果我国每年新增GDP3万亿以上, 每年可发行2万亿的国债, 用于启动经济,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增加保障性住房建设。但必须同时控制政府管理成本的支出额度, 确保国债收入完全用于启动经济上。据新华网2009年9月28日报道, 浙江省审计部门上半年审计发现, 该地办公用房配置超标严重, 10家省级单位有6家单位的办公用房配置超过建设标准, 其中配置最高的人均拥有办公用房面积220.2平方米, 超出规定的近十倍。而且类似的人浮于事, 铺张浪费的情况比比皆是。因此必须严格制定规则, 保证国债收入完全用于启动经济。正如经济学家魏杰在《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5期上《关于我国目前保经济增长的几个争议的问题》一文中所言:“一是国债收入要向公共产品投资倾斜, 而且在公共产品投资中, 不仅要重视基础设施, 而且要更加注重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二是国债收入要向有利于促进就业的方向倾斜, 把保就业作为国债收入的重要使用方向;三是国债收入要向有利于提高居民收入和启动居民消费的方向倾斜, 例如可以对居民减税和对居民消费进行补贴, 以提高居民收入和促进居民消费为重点;四是对于启动生产性投资和用于结构调整的国债收入, 主要是要在启动二字上下功夫, 不能代替企业进行生产性投资, 更不能代替企业进行产业转移, 而且要在财政贴息和减税等方式实现对生产性投资和结构调整进行导向, 要让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不能因为启动经济而恢复传统经济制度。”

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适度扩大国债的发行数额, 还有利于公民权利的觉醒和民主法治社会建设。国家向居民和私人部门举债, 客观上使债权人更加关注国债收入的投向和支出效应, 要求信息公开, 更加注重债权人的权利行使。同时, 国家立法机构也会更加重视对国债收入使用过程的监督, 促使政府积极地承担债务人义务, 推进财政民主化改革进程, 从而有力地促进建立民富才能真正实现国强的社会心理预期。

参考文献

[1].魏杰.关于我国目前保经济增长的几个争议的问题.经济学动态, 2009 (5)

预期心理 篇8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心理预期,社会影响

1 毕业生就业心理预期偏高的现状

据有关报道估计,目前社会就业岗位的实际情况仍然是社会的总体需求大于毕业生的总人数,而大学生就业困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高校毕业生有较多暂未就业现象的出现,并不是说我们国家的人才过剩了,我国的人才数量不仅与发达国家比相差甚远,与某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差距。暂未就业的毕业生降低求职“门槛”,是解决就业的重要出路。

从各方面的情况看,基层需求还是比较大的。地县一级基层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有些还是相当大的。据有关媒体报道,湖北、山东等地县的人事局长说,“回到我们这里的本科生就业不成问题,多数还可挑选较好的单位,专科生不挑不捡都能找到工作”。山东省人事厅毕业生就业处副处长侯复东说,济南、青岛对人才的需求只占毕业生总数的10%,而其他市县对人才的需求,则占90%。可见,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事实,但并非完全无法解决。只要毕业生不断调整就业观念,再加上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是可以逐步缓解就业压力的。

2 毕业生就业心理预期较高的原因探讨

高校毕业生在就业选择面前的种种表现,这里做几点简要的分析:

2.1 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

应当看到,就高不就低、面子观等等社会传统观念,对毕业生的影响是很大的。由于就高不就低,于是择业时的地区、薪资期望都较高乃至很高。由于面子观的影响,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对就业的工作定位,考虑面子的成分很大。有的毕业生虽然有工作,若自己觉得档次不高,被同学老师问及时,是不愿意告知的。

2.2 家长对子女、学校对学生勤奋刻苦、艰苦创业的培养锻炼少,学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不足

今天的高校毕业生,相当数量是独生子女,在家是重点呵护对象的不在少数,是“小皇帝”、“小女皇”的也不乏其人。在小学、中学、大学的人才培养期间,艰苦奋斗教育不够,实际的锻炼不多。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可能难免有点“四体不勤”,怕苦怕累;也有的学生独立活动能力不强,“技不高,胆不大”。

2.3 年轻的毕业生接触社会不多,社会经验不足

毕业生们并不了解社会对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的需求。大学毕业生在大学毕业之前,多数是从家门到校门,与社会接触相当少,社会经验很不足。

现在我们所说的就业难,很大程度上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心理预期的工作。毕业生是应该分析总体就业形势和自身条件,不能总是生活在理想状态。

3 毕业生就业心理预期高,就业难对社会可能造成的影响

3.1 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容易导致心理挫伤和应激行为

大学生大多都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形成阶段,对自身能力和发展前景有着美好的憧憬和向往。然而,当他们临近毕业,甚至一入校,就开始面临逐渐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心理素质较低的学生较容易在心理中蒙上一层难以抹去的阴影。而当这种阴影成为一种“情结”时,无疑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调查表明,当前高校校园中有5%的大学生情绪不稳定,他们急需“心理救助”。当大学文凭和能力不足以成为他们找到合适的工作,安身立命的保证时,期望于现实的巨大反差,可能会造成一些心理本身存在一定缺陷的学生强烈的失落感和挫折感,一旦受消极外力的触动和激发,难免会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过激行为。如2003年1月,浙江某大学学生怀疑招工公正性竟刺杀公务员事件。

3.2 冲击公众的教育投资心理和消费心理

据调查,在我国家庭消费的排序中,68.8%的家庭将教育消费排在第一位或第二位;希望子女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家长占被调查者的89.8%。这种心理在下岗职工家庭中更为强烈。77.6%的父母要求子女达到大专以上学历,而这其中,56.6%要求子女达到本科或硕士学历。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的出现可能会对广大家庭的教育投资和消费产生两种不利影响,即一是一些经济宽裕的家庭,会不断加大教育投资,一味追求子女的高学历,而忽视其实用性;二是一些经济相对较差或比较困难的家庭,尤其是广大农村家庭,可能因不堪日益沉重的教育投资而迫使子女失学。

3.3 可能引发新一轮道德失范和社会不公

如果高校毕业生就业吃紧形势继续发展,一方面在“供过于求”的职场杠杆作用下,不少求职者很难显示出公平竞争、不卑不亢的气度。为了尽早找到好的工作,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极易使用非正常的方法,如跑关系、找熟人、搞贿赂。另一方面,由于政策性、制度性的限制安排,如职场的“经验准入”、留沪名额限制等,人为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门槛,实际上可能产生新的“社会隔离”和社会不公,破坏劳动力市场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理念和氛围,进一步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和家长的权益被剥夺感,引发反社会的心理与行为。

4 综述

大学毕业生要冷静面对就业现实,及时转变观念,切合实际定位,使自己能够顺利就业。面对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合理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首先解决生存问题,然后才是发展问题。高校和毕业生家长也要全面开展就业指导,加速毕业生就业观的转变,适应就业大市场的需求,提高就业率,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促进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德福.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8,(5):97-99.

[2]任燕.大学生就业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J].教育探索,2009,(5):131-133.

[3]曲恒昌,曾晓东.西方教育经济学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周伯华.大学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黑龙江政报,2007,(21).

[5]孙芳婷,田慧.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初探[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2).

[6]李一男,张鹏.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8,(5):107-108.

预期心理 篇9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特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近30年的持续快速发展, 在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 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对自然资源与能源过度消耗, 加重了资源环境压力, 产生了系列环境公害问题。自然灾害的频频发生使得处于灾害频发区的居民产生预防性储蓄动机;不仅如此, 即使在灾害不那么频发的地区, 也容易对未来环境的不确定性产生恐慌, 从而产生预防动机。

1.1 我国自然灾害的现状

在我国, 主要的自然灾害有以下几种:气象灾害, 包括洪涝、干旱、低温灾害、冰雹、沙尘暴等;地质灾害, 主要有地震、泥石流、崩塌、滑坡、地面裂缝等;海洋灾害, 包括热带风暴 (台风) 、风暴潮、海冰、海岸侵蚀、赤潮等;环境灾害, 包括水土流失、荒漠化、植被退化和生物多样性锐减、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近年来, 南涝北旱、台风、地震以及沙尘暴等多种自然灾害给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长期以来, 我国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扩大投资规模、增加物质资本等外延式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的。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成为导致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

1.2 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

一般来说, 国内储蓄可以分为政府储蓄、企业储蓄和居民储蓄。纵观1980~2008年, 我国政府储蓄约从32%下降到大约2%, 企业储蓄从37%下降到12%, 居民储蓄从31%上升到大约86%, 可以看出, 近30年来, 居民储蓄已占绝对主导地位。

研究居民消费和储蓄行为的主要理论, 在较长的时间内被持久收入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所主导。然而根据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经济实践, 该理论的适用性并不理想。其最大的缺点是确定性的前提假设, 而事实上, 个体消费者的未来面临许多的不确定性。因此, 预防性储蓄理论对持久收入和生命周期理论作出了进一步的补充和修改。Deaton (1991) 等人对风险规避与预防性储蓄动机之间关系进行了研究, 伴随着绝对谨慎性系数与相对谨慎性系数的上升, 使得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增加, 将导致边际消费倾向的不断降低, 消费者为了避免受到收入波动的影响而进行更多的储蓄。

居民在储蓄和消费之间作出选择, 由于未来状态发生的不确定性, 因而可以划归为风险型决策。此时的情况是, 身为个体消费者的决策者面临着几种可能的状态和相应的后果, 且对这些状态和后果得不到充分可靠的有关未来环境的信息, 只能依据“过去的信息或经验”去预测每种状态和后果可能出现的概率, 在这种情况下, 决策者根据确定的决策函数计算出项目在不同状态下的函数值, 然后再结合概率求出相应的期望值, 此值就是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平均状况的估计, 决策者可以依此期望值的大小做出决策行为。

2 预防性储蓄动机的贝叶斯决策

2.1 贝叶斯决策分析模型

假设Q为试验E的样本空间, B1、B2、…、Bn为样本空间Q的一个划分, 且P (Bi) >0 (i=1, 2, …, n) , A为E的事件, 则全概率公式:

其中:P (A|Bi) 为Bi发生的前提下A事件发生的概率。

相应地, 如果在A发生的前提下, B事件发生的概率为:

上式即为贝叶斯公式。

2.2 居民观察到灾害时对自然灾害风险概率的贝叶斯估计

本文假设居民是有限理性的, 并且不具备准确估计自然灾害发生概率的能力, 因而无法确定自己可能蒙受的损失。居民在做储蓄决策的时候, 对自己未来有可能面对的自然灾害损失有一个模糊的概率估计。首先, 个体消费者会对未来是否会发生足以影响生产生活的自然灾害有一个最初的判断, 这个判断可以认为是一个先验概率。在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 居民总是认为灾害是肯定会发生的, 只是并不知道发生的具体时间。

设:d———自然灾害容易发生 (高估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 , b———自然灾害不容易发生 (低估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

Ri表示发生i次, i=0, 1, 2……n;

令P (R1/d) =Pd, P (R1/b) =Pb, 则Pb

S=Pb/Pd, 有S<1;当居民观察到灾害发生时, 对灾害是否容易发生的后验概率为:

RPn是关于n的单调递增函数, 显然有:n→∞时, RPn→1。

即随着居民观察到的灾害发生的次数的增加, 会对先验概率进行进一步修正, 对于灾害容易发生的后验概率在不断提高。也就是说, 即使居民心智健全, 仍然会不断高估灾害的发生, 也就是产生理性的恐慌心理。伴随着恐慌心理的增加, 即使是最理性的消费者, 仍然要强化预防性储蓄。思维定势、先入为主、个人偏见、传统经验等对人们的判断和决策有更重要的影响。

2.3 居民在持续没有发生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对灾害可能发生概率的贝叶斯估计

在通常的情况下, 不论是居住在哪里的居民, 绝大多数都是平安的度过每一天。即使是在灾害频发的地区, 人们也不可能总是处于灾难之中, 否则, 那个地区是不会有居民正常存在的。也就是说, 在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 实际的发生概率也是足够小的, 以至于居民连续处于平淡之中。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居民的后验概率是怎样的呢?

设在对自然灾害容易发生 (高估) 的情况下持续t时期内没有灾害的条件概率是P (Lt/d) , 当t=1时, 显然:P (L1/d) =1-Pd, P (L1/b) =1-Pb, 则此条件下居民对容易发生的后验概率为:

随着连续无灾害时期t的延长, Lp不断减少。Lpt是关于t的单调递减函数, 当t→∞时, 显然LPt→0。也就是说随着无灾害时期的无限延长, 居民对容易发生灾害的后验概率在不断下降, 直到接近零。

2.4 模型分析

根据实际意义, P应该远小于1/2, 在P<1/2的情况下, 分别对RPn和Lpt求次数n和时期t一阶导数和二阶导数, 根据图形特征做示意图如下:

可以看出RPn的函数曲线有一个拐点n=Ln (P/ (1-P) ) /Lns, 这是一条前凹在拐点后凸起的曲线;LPt函数曲线是下凸的。而具体到实际的灾害问题, 居民实际上都清楚真正发生灾害的概率是非常小的 (否则会处于非常的紧急状态, 例如采取提前撤离该居住区等等措施) , 也就是容易发生的先验概率P必定远小于1/2。而居民在灾害确实发生时的后验概率也实际上远小于1/2。在实际有效的区域内, 居民对灾害确实发生的敏感度是快速递增的。不管居民一开始的生活多么平静, 也不管这个平和期持续了多久, 一旦灾害发生, 居民必然会快速增加对灾害再次到来的预期;也就是说, 平和期必须是持续的, 居民才会对灾害的心理预期不断减少。

例如, 居民在一段持续的平和期后, 预测灾害可能发生的概率大约是5%, 即居民有95%的把握认为未来不会有什么大的危险, 此时居民可以平静地生活, 并有一个较为稳定的预防性储蓄率;假如此时的S=0.5 (即认为在高估的情况比低估的情况灾害的危险扩大1倍) , 那么在经历了一次灾害以后, 居民对灾害可能再次发生的概率迅速上升到10%左右;而此时如果再发生一次, 这个后验概率的预测就会达到17%, 第三次后达到30%, 此时就会产生大范围的恐慌, 已经处于无法正常生活的境况之中了。

这个持续期究竟至少要达到多长时间才能使人们对灾害的发生的预测降到足够低, 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我们的分析结果认为, 不管这个持续的平和期有多长, 一旦发生灾害, 人们对再一次发生灾害的心理预期会大大增强, 从而提高预防性储蓄动机。也就是说, 个体直接的行为经历对预期的影响要远远大于间接经验所产生的影响, 即当个体亲历了灾害发生, 不管媒体和官方多么强调灾害再一次发生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个体仍然会高估对灾害的预期, 进而做出理性的预防。在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 人们总能至少在10年以内经历过一次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的自然灾害, 因而, 个体总是处于对灾害的高估预期之中。

3 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 本文认为居民在面对自然灾害时, 总是有限理性的。尽管居民并不一定是天生的风险规避者, 但是在亲历一次自然灾害以后, 总会对以后灾害再一次发生的概率有高估的倾向, 进而产生预防性储蓄动机。而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 虽然灾害必然发生的客观概率并不能足以使人们必须加强这方面的储蓄, 人们仍然对之呈现出普遍的很高的风险规避性。因此, 如果要想使居民减少预防性储蓄, 正确的切入点是将自然灾害的风险规避在一定程度上转移到社会, 从而降低个体对未来不确定的风险预防。因此, 对于灾害频发地区建立经济补偿制度、建立健全灾害保险制度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要做到这些, 必须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和建立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茆诗松、王静龙、濮晓龙, 《高等数理统计》,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中国统计年鉴2009》,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年.

[3]Deaton, A.S., 1991, “Saving and Liquidity Constraints”Econometrica, Vol.59, pp.1121—1148.

[4]杭斌、申春兰, 《中国农户预防性储蓄行为的实证研究》, 中国农村经济, 2005年第3期.

预期心理 篇10

2002年10月, 上海黄金交易所开业, 标志着中国的黄金行业开始走向市场化。目前已有研究表明国内金价与国际金价变动趋势一致的同时, 还受到国内GDP、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货币供应量等因素的影响。本文认为, 黄金因其保值和投资的功能而在通货膨胀时倍受欢迎, 人们对未来通胀预期值越高, 对黄金需求量越大, 金价也越高。纵观国内对于通胀预期与金价的研究, 多是定性分析而缺乏实证研究, 因此本文通过建立自适应预期模型来探讨我国通胀预期对金价的影响。

1 模型设计与数据说明

1.1 模型设计

对通胀预期的测度目前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运用通胀指数工具衡量;二是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来统计数据;三是通过计量模型进行估计。目前中国没有发行通胀指数国债, 第一种方法不可行。而中国通胀预期的统计调查主要是央行每季度发布的未来物价预期指数, 此数据不是定量数据, 因此也不可取。关于通货膨胀预期的形成, 主要有理性预期, 静态预期, 外推型预期和适应性预期几种观点。适应性预期理论认为经济主体是根据他们以前的预期误差程度来修正每一时期的预期。本文对通胀预期的研究采用自适应预期模型。

在经济活动中, 经济主体常根据他们对某些经济变量未来走势的预期来改变自己的行为决策, 因此某些经济变量的变化会或多或少受另一些经济变量预期值的影响。为处理这种现象, 本文将解释变量预期值引入模型建立期望模型, 建立模型如下:

其中, Yt为国内金价;为t期对t+l期通货膨胀的预期;为随机扰动项。自适应预期假定认为, 经济活动主体会根据自己过去在作预期时所犯的错误的程度来修正以后每一期的预期, 也就是按照过去预测偏差的某一比例对当前期望进行修正。表达式如下:

其中, 参数为调节系数;Xt为t期实际通胀值。由 (1) 、 (2) 式整理可得:

这样, 原自适应预期模型就转化为一个一阶自回归模型。对该自回归模型参数进行估计, 即可得到自适应预期模型的参数估计值。

1.2 样本选取

本文选取对我国黄金市场交易规模影响较大的上海黄金交易所AU99.95交易品种的黄金价格。选取同比CPI作为通货膨胀的衡量指标。相应地, 对CPI的预期也指的是同比预期。

中国黄金市场的开放时间较短, 2008年后, 黄金交易渠道才走向多元化, 黄金交易品种逐步完善, 市场日渐成熟。为保证实证分析的有效性和时效性, 选取2009年2月至2013年3月的月度数据, 共50个样本。数据来源于上海黄金交易所网站和中经产业数据库。

2 实证分析

2.1 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

自回归模型所用数据均为时间序列数据, 为避免伪回归问题, 本文选择ADF单位根检验来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变量走势图选择带截距项和时间趋势的ADF模型, 滞后阶数按照AIC准则由软件自动生成) 。

从检验结果来看, X、Y序列都存在单位根, 是非平稳序列。而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不存在单位根, 是平稳序列。因此X、Y都是一阶单整的。

对直接作多元线性回归, 然后检验回归残差的平稳性。回归残差的ADF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由于残差序列均值为0, 所以选择无截距项、无时间趋势的ADF模型。临界值是查麦金龙协整检验临界值表所得) 。

从检验结果来看, 残差序列是平稳序列, 即各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

2.2 工具变量法估计模型

自回归模型中出现了随机变量Y的滞后值, 而可能与随机扰动项相关, 因此用工具变量法估计模型。本文选取作工具变量, 由Y对X的滞后值回归确定的方程得到, 。对模型进行最小二乘估计, 结果如表3所示。

从模型估计结果来看, 回归方程显著, 解释变量分别对被解释变量都有显著影响。

2.3 德宾h检验

一阶自回归模型的随机扰动项可能自相关, 因此本文运用德宾提出的h统计量检验法对模型是否存在自相关进行检验。由表3的估计结果可以得到h=-1.78, 取显著性水平0.05, 查标准正态分布表得临界值为1.96, |h|=1.78<1.96, 说明该自回归模型不存在一阶自相关。因此由表3可得最终自回归模型估计的结果为:

即, 还原为自适应预期模型, 回归方程为, 说明对CPI的预期每增加1单位, 平均来说可能导致国内金价上涨17.0310元。

3 结语

本文选取上海黄金交易所AU99.95黄金交易品种的价格及同比CPI预期为变量建立自适应预期模型, 在CPI预期符合自适应预期假定的前提下将模型转化为自回归模型并对其进行估计, 得到的结果与本文设想一致, 即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情况下, 人们对以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衡量的未来通胀的预期值越高, 金价越高。本文认为其原因如下:当消费者形成强烈的通胀预期, 意味着他们对货币购买力的信心下降, 而黄金价值相对稳定, 作为实物资产即成为货币资产的理想替代品, 消费者为保值而大量购买黄金造成金价上涨;当投资者形成强烈的通胀预期时, 黄金作为商品的一种, 他们可能预期黄金价格未来上涨, 因此大量购买黄金以期当期低价时买入未来高价时卖出。这样, 对金价上升的预期改变了投资者的行为, 从而加剧了金价的上升, 可能造成螺旋式上升。这时, 对通货膨胀预期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应遵守诺言, 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并且由于消费者与投资者的通胀预期很大程度上受到过去通胀水平的影响, 将通胀始终维持在低且稳定的状态更为有效。

摘要:黄金价格的变动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以国内通货膨胀预期及金价为变量建立自适应预期模型, 并将其转化为一阶自回归模型, 选取2009年2月至2013年3月的国内CPI及金价月度数据为样本, 以EVIEWS软件为运行平台, 运用工具变量法对模型进行估计, 结果表明, 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情况下, 人们对未来通胀预期值越高, 金价越高。

关键词:通胀预期,国内金价,自适应预期模型

参考文献

[1]叶莉, 周砚青.中国黄金市场价格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10, 12 (4) .

预期收益不可轻信 篇11

和豁达而浪漫的苏格兰人不太一样,中国的新年,人们也许会穿新衣、挂灯笼,但不会去把钞票放在门外,尽管人们对于财富的期盼是相同的。同样,人们往往会在新年总结前一年的得失盈亏,规划未来的年度理财计划。

现实中,许多人在规划未来投资时,往往并没有谱,而是先找一个较高的预期收益率作为机会成本,然后再决定投资方向。例如,房产中介说投资某某商铺预期年回报率8%,朋友说炒纸黄金预期年收益率12%,理财顾问又说投资某集合理财产品预期年收益率15%,往往投资者作简单判断后,就决定投集合理财产品,原因就是15%这个数字看上去最高。而这时15%2Z成了投资者的心理底线,如果有人说炒外汇可以赚20%,那他很可能马上倒戈。

可是,投资者在年终盘点时,可能会发现实际收益与预期相差较大。按照预期收益率来决定投资方向,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择。也就是说,投资者基于较大的数字判断,而选择了投资股市。实际上,投资者应该基于未来股市强于其他投资产品的判断,而投资它,至于收益率有多少则交给市场,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择。这样做的原因是,除非是债券、存款等固定收益的产品,一般高风险高收益的品种,收益率波动都非常大,试图估算某时点的收益往往徒劳无功;其次,精确预测的专业性门槛,也会将普通投资者挡在门外;最后,很多行业受国内政策和国际市场的影响很大,也使预测更加困难。

很多预期收益率是参考历年收益率得出的,但过去的收益并不代表未来。2005年底,很少有人会预计到来年投资股市的收益率在100%以上;同样,2002~2005年,和股票相关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很低,有些甚至为负,可是那些产品在发售的时候,肯定不会提示说预期年收益率是负的。因此所谓的预期收益率只是一种假设或猜想,并不能保证产品能达到该收益率水平。一些预期数字往往是业内自己的估算,而不同行业的预测水平、计算标准千差万别,不能在同一水平线上比较。

较适当的做法是,投资者自身具有一些经济和财务常识,经过对大势的研判后,决定投资方向,而预期收益率只能作为参考。至于投了以后,操作上可以请教业内人士,或直接交给专家去解决,收益率也将取决于专家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操守,当然还有不确定性中的一点运气。如专业理财的股票型或配置型开放式基金,它们不会宣扬年收益率将达到多少,但是它们可以给予投资者托付在该行业里的钱以充分的回报。

企业预期向好 篇12

受春节因素影响,供需均有所回落。生产指数50.2%,较上月回落1 . 2 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为48.6%,回落0.9个百分点。消费品行业由于节日效应提前释放,回落较为明显。为抵消春节假期影响,企业节前提前拿到一些订单,增加了产成品和原材料库存。企业订单指数较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产成品库存和原材料库存指数均明显上升,升幅超过1个百分点。从调查来看,春节过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恢复陆续加快。综合来看,预计3月份以后供需波动减小。

虽然受春节因素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所波动,但整体来看制造业表现良好,有一定的积极变化,主要表现在“两升一稳”:

一是购进价格回升。企业购进价格指数自去年12月份以来,连续3个月回升,升幅扩大。今年2月份上升5.1个百分点,达到50.2%,自2 0 1 4 年8 月份以来首次回升到50%以上。尤其是钢铁、有色行业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上升较为明显。如果这种回升态势能够形成趋势,有利于改善企业效益,提高生产扩张动力。

二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大幅上升。从以往数据来看,企业开年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一般会有所上升,今年升幅更大,达到13.5个百分点。反映出企业对新年经济前景、市场形势充满信心。

三是淡季就业保持稳定。从季节性规律来看,春节前后是企业人员流动较大的时节,今年2月份企业人员变化不大,从业人员指数回落0.2个百分点,保持正常波动。从调查来看,多数企业反映人员有进有出,整体保持稳定。从业人员指数走势表现,反映出供给侧改革没有明显增加就业压力。但当前也存在结构性的劳动力供应矛盾,企业反映劳动力成本继续上涨,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急需的高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招工难”。在企业加快转型升级过程中要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

另外,从我们对企业的调查来看,资金紧张矛盾也有所缓解。 反映资金紧张的企业数量减少,比重下降。1月份下降1.5个百分点,2月份又下降0 . 9个百分点。

上一篇:史料历史教学下一篇:科技体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