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减值预期损失法(共4篇)
贷款减值预期损失法 篇1
一、引言
上世纪末,美国采取低利率刺激消费的方式,在给美国的经济注入强劲活力的同时,也为房地产泡沫埋下了隐患。2006年,次贷危机在美国开始逐步显现,危机迅速蔓延,致使全美金融危机的爆发,并危席卷了世界主要金融市场,引发全球大规模经济激变。公允价值计量在推动金融危机迅速蔓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的顺周期性促使金融危机在初始阶段的显现,并催化了金融危机的大规模蔓延。从而使顺周期性的显著特点充分显现,即在繁荣时加速经济发展,在衰退时恶化经济形势。现行的已发生损失模型也同样具有“顺周期性特点,这是亟待改进与完善的步骤。
现行“已发生损失模型”存在的诸如顺周期性及利息收入大幅度波动等一系列问题对于经济稳定具有不利的影响,为此金融稳定理事会(FSB)提出了改进资本监管和减值拨备的设想以期达到缓解顺周期性的目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也加快了对金融工具确认、计量和报告等有关的会计准则的修订。2009年11月,IASB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IFRS9),旨在分三个阶段逐步取代《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IAS39)。随后IASB发布了《金融工具:摊余成本和减值》征求意见稿,提出了预期损失模型。该模型的提出意在解决已发生损失模型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这对具有大量金融资产的商业银行提出了新的挑战。
目前 , 我国大多 数http://www.chinairn.com/report/20140327/083504292.html房地产市场开始由繁荣转向衰退,成交价格和成交量两方面都有下跌的趋势。中国指数研究院调查全国100个主要城市, 结果显示,2014年5月城镇住房均价环比下降0.32%,在房价持续上涨两年后首次下降。虽然各地具体情况有所不同,但总体趋势是价量齐跌,同时房地产贷款增长出现放缓势头。2014年3月末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余额15.42万亿元,同比增长18.8%,增速比上年末低0.3个百分点。我国房地产贷款涨速持续在多个季度增加后的首次回落。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4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个人购房贷款余额11.12万亿元,同比增长17.5%,增速比上季末低0.9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1.33万亿元,同比少增400亿元。
2013年下半年开始,我国银行业提升对房地产市场风险的判断,预期未来房价可能下降,房地产贷款抵押品价值下跌,会带来潜在损失,银行业开始收紧贷款,减少贷款额度。针对我国目前个人住房贷款紧张、贷款难度大等情况,中国人民银行希望商业银行能够加强对个人住房贷款的服务,对符合标准的个人住房贷款提高放款效率。应央行的要求,各大银行不得不放宽针对住房市场的信贷紧缩政策,同时也增加了贷款的风险。所以我国银行应该科学地计提贷款减值准备。鉴于目前采用的“已发生损失法”相比于“预期损失模型”具有明显的顺周期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当前情况判断不够,风险预期不准确,从而影响金融市场的繁荣与稳定。因此,我国银行应该借鉴IASB的做法,改用“预期损失法”,利用“预期损失模型”计提减值准备。
二、关于预期损失法的国外理论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顺周期性
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已发生损失法即在资产负债表日有客观证据表明贷款已经发生减值时,才可以按照贷款的摊余成本和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之差计提贷款减值准备。经济繁荣时期,银行借贷的违约率与损失率较小,计提较少的贷款损失准备,利润增加,借贷规模增大,经济持续上行;在经济衰退时期,银行借贷的违约率与损失率较大,计提较多的贷款损失准备,借贷规模缩小,财务状况继续恶化。由此可见,已发生损失模型对于贷款损失准备的确认时间较晚,在贷款信用周期的早期计提准备金的金额较少,这使贷款早期利息收入被高估,贷款损失准备金无法得到有效积累以吸收经济下行时期产生的信用损失。
(二)贷款和其他金融工具计提减值准备方法的改革
2008年10月,IASB与FASB共同成立了金融危机咨询组(FCAG),提出使用考虑了预期信用风险的模型取代目前金融资产减值所使用的已发生损失方法。
2009年6月,IASB提出,可以用预期损失模型来取代现行的已发生损失模型。该方法的优越性在于,能够在项目初期合理估计,科学使用金融工具,对现金流量进行宏观把握,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2009年11月IASB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分类和计量》以及《金融工具:摊余成本和减值》征求意见稿。预期现金流量法提出了预期现金流量法的预期损失模型,摒弃了之前提出的公允价值模型、动态减值模型等备选方案。此时,FASB暂时决定保留已发生损失法。
2010年5月FASB发布了一份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金融工具会计以及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动的修订》(Proposed Accounting for Financial Instruments Update),综合考虑金融资产的分类和计量、减值和套期的。在减值模型方面最主要的变化是移除了确认减值的阀值 (threshold),并且提出了在初始确认整个生命周期的预期损失的要求。
2011年1月31日,IASB和FASB联合发布了2009年11月的征求意见稿的补充文件《金融工具:减值》(下称“补充意见稿”)。补充意见稿建议依据金融资产现金流量可收回性的预期,区分好账 (Good Book) 和坏账(BadBook)分别确认预期信用损失。
针对意见反馈者提出的相关质疑,IASB和FASB于2011年6月提出预期损失模型“三分类法”,建议将金融资产按照内部信用层级区分为三类,信用风险由低到高分为第一类,第二类和第三类。
FASB认为“三分类法”不易理解、难以操作和计算,于2012年12月,发布了征求意见稿《金融工具:信用损失》,用以提高信用损失确认的及时性和额外信用风险的透明度。该征求意见稿建议用FASB替代现行美国GAAP中的“已发生损失模型”。FASB要求确认金融资产整个寿命期内的预期信用损失。FASB就当前状态对金融工具进行预期损失的确认,不考虑其信用质量自初始确认以来是否恶化。
2013年3月,IASB发布了征求意见稿《金融工具:预期信用损失》,提供了关于金融资产、信贷承诺的预期信用损失的相关信息,该征求意见稿提出的“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取消初始确认阀值(Ini-tial Recognition Threshold)(即识别信用损失事件),而是主体应基于对合同现金流量在报告日的预期缺短金额作出的当前估计值确认预期信用损失。
三、FASB“当前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与 IASB“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之争
FASB和IASB的模型在对预期损失的确认和计量方面要求不同,IASB建议依据信用质量的不同级别分别确认12个月的预期信用损失和生命周期的预期信用损失。FASB就当前状态对金融工具进行预期损失的确认,不考虑其信用质量自初始确认以来是否恶化。在“当前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下,在最初确认时即确认金融工具到期前所有预期信用损失;而“预期信用损失模型”要求在信用风险显著增加时才确认金融工具到期前所有预期信用损失。
IASB建议的“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和FASB建议的“当前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在确认信用损失方面表现的更为谨慎,二者都在征询意见稿中要求取消确认阀值。建议主体需要预期确认信用损失,并在预期损失发生变化时更新预期信用损失。相比于FASB规定主体在估计预期信用损失时只能使用有效利率对现金流进行折现;IASB建议主体在对预期信用损失估计进行折现时,可以选择有效利率或无风险利率,由于在使用无风险利率时,是用较低的利率对现金流进行折现,存在预期信用损失被高估的风险,因此需要从有效利率和无风险利率中选择一个合理的利率。此外,在确认预期信用损失时,IASB和FASB的最新征求意见稿考虑广泛的信息,比如:主体的历史信息,当前金融工具信用质量状况及可靠和有根据的预测。IASB的模型能更加准确地接近金融工具的经济实质,但其可操作性的难度较高;FASB的模型对计提减值准备的预测更为谨慎,最大限度地、简捷高效地反映股东需求。
四、我国采用预期损失模型的选择及实施难点
IASB近年来进行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修订工作,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基本已成定局,我国应及时考量应对之策。预期信用损失模型旨在平滑各期利润,保证企业稳健运行,主要体现了金融监管的要求,但严重影响了会计的独立性。征求意见稿为了准确地反应金融工具的经济价值,在金融工具信用质量转好的情况下,可以转回前期计提的减值准备,但这种做法可能存在盈余管理的风险。IASB并未对转回提出严格的信用标准要求,并认为这样会降低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中立性和如实反映原则。因此,我国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我国商业银行需要重建会计政策和内部控制系统,以确保持续核对信用损失的估计。另外,我国商业银行还应该对其内部信息系统进行完善或者重建,以确保能够提供相关的原始数据以支持对信用损失的估计。预期信用损失法的实施将会导致银行大幅度提高准本金,最高增幅可能达到50%,但我国银行原本已经比较审慎的拨备计提制度以及存贷比制度的限制,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实施对我国商业银行造成的压力会比较小。
IASB最新征求意见稿中强化了风险管理的作用,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对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业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为信贷资产占了总资产的绝大部分。我国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本环境同国外的资本市场有很多相近之处,相对于其他行业,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更加合理,更加完善,更有利于进行资本运作。但是银行业风险管理的水平总体较低,尚处于建设和完善阶段,对风险识别、计量和预测等方面的能力仍亟待提高。另外,最新征求意见稿所要求的信用风险管理和平常的信用风险管理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果采纳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就要求改善现有的信用风险管理系统,增加实施成本。
贷款减值预期损失法 篇2
与现行的“已发生损失模型”相比, “预期损失模型”可有效缓解金融资产减值的顺周期性问题。尽管在实践操作中预期损失模型还面临着一些问题特别是技术难题, 但IASB的决心已定, 未来国际上采用预期损失模型计量减值是必然趋势。在我国的会计准则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的背景下, 研究预期损失模型对我国上市银行尤其是海外上市银行贷款减值准备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上市银行贷款减值准备计提存在的问题
1. 关于商业银行贷款减值准备的规定。
我国关于商业银行贷款减值准备的规定目前主要有两类法规:一类是包括《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指引》、《金融企业呆账准备金提取管理办法》等专门针对金融企业的法规, 提出以五级分类为基础计提减值准备的办法;另一类是《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CAS22) , 规定以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为基础计提减值准备的方法。其中, CAS22的规定与目前《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IAS39) 关于金融资产减值的计提原则趋同, 均是以“已发生损失模型”为基础计提减值准备。
为了实施上述关于金融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的规定, 我国商业银行在实际工作中普遍采用贷款风险分类作为识别减值贷款的主要手段。例如, 中国建设银行在招股书中明确披露, 将不良贷款作为减值贷款。在计提减值准备过程中, 我国商业银行一般以某项贷款按五级分类的工作流程代替该项贷款有无减值“客观证据”的评估流程。在此基础上, 我国商业银行对贷款减值准备金的计提规定了不同的计提比例:一般准备金年末余额不低于年末贷款余额的1%;关注类贷款计提比例为2%;次级类贷款计提比例为25%;可疑类贷款计提比例为50%;损失类贷款计提比例为100%, 其中次级类和可疑类贷款可上下浮动20%。对于企业类贷款, 银行一般按重要程度 (关于其判断标准, 各银行存在差异, 一般均以金额为标准, 只是具体数额不同) 区别单独计提还是作为贷款组合计提;对于零售类和信用卡贷款, 银行一般根据信用风险类别将其分为不同组合, 按组合计提减值准备。
2. 存在的问题。
其一, 按五级分类计提贷款减值不符合会计信息稳健性和相关性的质量要求。根据五级分类标准计提减值, 虽然在实际操作中易于实施, 但在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中并不能提供给投资者准确、有效的会计信息。首先, 在对贷款进行五级分类过程中, 分类标准因个人风险偏好和财务目标不同使得分类结果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其次, 分类依赖于信用风险的级别, 评价信用风险的信息收集是否全面和准确会极大地影响到信用风险评级的准确性, 从而影响分类的准确性。最后, 五级分类只考虑了分类时点上各项贷款的信用风险水平, 在后续期间计量减值准备时主要根据历史数据计算的贷款违约率和计提比例来计提减值准备, 没有有效反映贷款在存续期间信用风险的相关变化, 存在高估资产的可能性, 不符合会计信息稳健性和相关性要求。
其二, 对采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计提减值准备的应用不足。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是在合理预计每笔贷款未来净现金流量的基础上, 按贴现率和期限, 估算贷款现值和损失, 并据此提取贷款减值准备。目前, 国际主流银行虽然在执行IAS39的程度上存在差异, 但总体都是以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计提贷款减值准备。而在我国, 除少数大型上市商业银行采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计提减值准备以外, 多数银行采用五级分类计提贷款减值准备, 实务操作落后于准则规定。与采用五级分类标准计提减值准备相比, 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在金融资产初始确认和后续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都要求计算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 测算资产是否存在减值。通过对金融资产价值的持续估计实时反映金融资产的实际价值, 这种处理方法无疑优于五级分类计提减值准备情况下金融资产估值无法有效反映金融市场变化问题的处理方法。
二、预期损失模型的含义及特点
预期损失模型与已发生损失模型相比, 最大的变化在于根据预计未来损失确认和提取准备。它采用前瞻性的方法, 提前估计贷款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 据此确认减值准备并计入当期损益, 我们将类似会计核算方法统称为预期损失模型。
预期损失模型采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计提贷款减值准备, 在计算未来现金流量折现值时采用的折现率考虑了金融资产初始确认和整个存续期间预期信用损失的变化。从初步实践看, 预期损失模型具有以下特点:
1. 有效避免“陡壁效应”, 削弱顺周期性, 在应对金融危机时起到缓冲而不是激化作用。
已实现损失模型下只有有证据表明发生减值时才确认减值损失, 它既忽视了潜在的损失, 又将长期信用风险因素引起的损失在某一时点集中确认, 夸大了某一时点损失的程度, 导致产生“陡壁效应”。在金融危机爆发时, 这种“陡壁效应”会加大投资者对金融危机的恐慌, 不能真实地反映金融资产减值的情况, 从而影响甚至误导投资者决策。预期损失模型基于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延续期内预期信用损失的变化计提减值准备, 在完善资本市场规范和估值技术的情况下, 预期损失模型可实时预测信用损失的变化, 更加连续、准确地反映金融资产的内在价值,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陡壁效应”的产生。
2. 有效平衡各期损益, 更加稳健地计量金融资产的价值。
预期损失模型在初始确定实际利率时考虑了未来存续期内预计信用损失的变化, 其实际利率比已发生损失模型下确定的实际利率低, 各期的利息收入也相应较低, 对资产收益的确认更加谨慎, 有利于资产保全。此外, 预期损失模型在计算摊余成本时使用的是扣除未来信用损失后的实际利率, 更能够稳健地体现金融资产的预期价值。
3. 实施和监管成本高。
尽管IASB目前只对开放式投资组合使用“预期损失模型”计提减值征求建议, 但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说, 其信贷规模很大且分布在不同的行业和地区, 对每个组合进行信用损失评估需要耗费很大的人力和物力, 无疑会增加评估成本。此外, 主体减值会计处理的改变也会增加金融监管的难度, 增加监管成本。
4. 对估值所需信息的质量要求高, 由于估值技术难度大, 不易操作, 易产生主观依赖性。
而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在整个存续期内对其信用损失的预期是否准确, 取决于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和估值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此外, 还要求主体有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 能根据历史数据, 采用合理的估值技术预测未来的信用损失率, 否则, 不合理的估值很容易操纵利润, 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
三、将预期损失模型引入我国银行应做的准备
尽管预期损失模型在实际应用中还面临一些技术问题, 但IASB已经明确了金融资产减值方法的修订时间表, 新会计准则将于2013年1月1日起执行。考虑到运用预期损失模型必须有完整的历史数据和成熟的风险计量技术, 操作难度较大, 因而两年的实施准备期对于我国上市银行尤其是海外上市银行来说时间非常紧迫, 应抓紧做好准备工作:
首先, 银行必须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预期损失模型对预期信用损失的估计主要基于历史数据进行预测。因此, 保存贷款等金融资产完整的相关历史数据十分重要, 这对准确运用预期损失模型起着关键作用。为此, 我国上市银行应加快完善自身的管理信息系统, 做好数据的分类、整理工作, 以便于对贷款等金融资产进行风险评估。
其次, 预期损失模型要求我国上市银行有较高的风险管理水平。银行应加快提高全面风险管理水平, 加强对经济环境的判断能力、风险的整体预测和计量能力、对信贷等金融资产在全部存续期间的损失情况的预测能力等。要加强这些能力, 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就是培养和引进人才, 尤其是资产估值人才, 以提高银行整体的风险评估水平。
最后, 在对待具体贷款减值会计处理中, 可以分别单笔和组合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对金额较大、风险高的单笔贷款单独计提减值准备, 相对金额较小、业务量较多、风险较低的资产采用组合的方式计提减值准备。根据历史损失情况和预期信用损失情况确定各种贷款质量及其损失率高低, 逐笔、逐期摊销预期损失, 计提减值准备。
探索以预期损失模型来计量金融资产减值是一项新的工作, 虽然目前尚处于尝试阶段, 但是, 我国上市银行应积极做好准备工作, 加快制定相关政策, 为将来实施预期损失模型创造条件, 在实践中逐步达到全面实施预期损失模型的目的。
摘要:本文对我国上市银行贷款减值准备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认为采用IASB预期损失模型是未来我国上市银行计提减值准备的必然趋势。我国上市银行在未来两年内应加强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 提高全面风险管理水平, 努力开发制定支持预期损失模型的软件系统, 逐步达到全面实施预期损失模型的目的。
关键词:预期损失模型,贷款减值准备,上市银行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沈如军.关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最新进展的分析、影响及思考.金融会计, 2010;10
[2].IASB.Snapshot:Financial Instruments:Amortized Cost and Impairment, 2009;11
[3].王学强.关于商业银行贷款减值拨备问题的思考.国际金融研究, 2009;1
[4].石盛林.金融危机对信贷资产减值方法的影响及预期损失模型实践对策.金融会计, 2010;11
[5].王钰.金融危机下我国上市金融企业金融资产减值情况分析.会计师, 2010;2
[6].王涛, 李猛.金融工具准则变化对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业务的影响分析.会计研究, 2010;9
[7].王媚莎.商业银行贷款减值准备的顺周期问题解析.宏观经济研究, 2010;7
贷款减值预期损失法 篇3
2009年6月25日,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IASB) 发布了一项信息征询稿, 就金融资产减值使用预期损失法的可行性征求公众意见, 并于同年11月5日发布第二阶段征求意见稿———《金融工具:摊余成本和减值》。预期损失法是针对IAS39中的实际损失法而言的。预期损失法是IASB在充分研究实际损失法后, 基于公允价值和动态减值方法确定采用的。
一、预期损失法与实际损失法的比较
预期损失法又称“预期现金流量法”。在该方法下, 确定用于金融资产后续计量的实际利率时要考虑预期信用损失, 将预期信用损失作为预期现金流入的抵减项。在后续期间, 企业对金融资产的预期现金流量 (包括预期信用损失) 进行持续评估, 如果预期现金流量发生变化, 则相应调整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在预期损失法下, 金融资产减值损失是指未调整现金流量前的金融资产账面价值与考虑预期现金流量变化后的现金流量现值之间的差额。但是, 在初始确认金融资产时不允许确认减值损失。如果在后续期间发生了对预期信用损失有利的变化 (如贷款的违约率降低) , 经调整的金融资产账面价值会超过初始确认时的账面价值。
预期损失法与实际损失法的区别在于:确定用于后续计量的实际利率时, 预期损失法下要考虑预期信用损失, 在计量日不进行减值测试, 确认减值损失以及减值损失转回时不需要有“触发事件”。预期损失法与实际损失法的比较分析具体见表1:
二、预期损失法应用示例
例:20×1年1月1日, XYZ银行对外发放每项本金为10 000元、合同年利率为5%的5年期贷款组成的100项贷款组合, 借款人到期一次偿还本金, 利息按年支付。20×2年12月31日, XYZ银行对原预期现金流量进行修正以反映高于初始预期的年度违约金。XYZ银行于20×1年1月1日、20×2年12月31日对预期现金流量的估计分别如表2、表3所示。20×2年12月31日后, XYZ银行没有变更对预期现金流量的估计。
按照IAS39可以计算出实际损失法下的实际利率为5%, 设预期损失法下的实际利率为R, 则可以列出等式为:
采用插值法, 我们可以计算得出实际利率R=4.2%, 由此可以编制表4。我们可以看出, 采用预期损失法计算得出的实际利率小于采用实际损失法得出的实际利率, 这是因为在预期损失法下金融资产的预期信用损失作为预期现金流量的抵减项。
注:表中*表示数据作了微调。
20×2年12月31日, XYZ银行认为未来三年贷款违约率和现金流入的估计将会发生不利变化, 因此根据新的估计对贷款的账面价值进行了调整, 将贷款的账面价值调低11 162元, 即确认减值损失11 162元, 这表明贷款的信用风险进一步加大, 资产质量降低。
三、预期损失法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1. 减值准备系统转换的成本和筹备时间问题。
企业采用预期损失法, 势必会增加企业的成本费用 (如财会人员的培训费用、财务软件的升级改造费用等) , 耗费企业大量的时间进行筹备工作。如果考虑到国别因素和语言差异, 还需要开展翻译工作, 以及IASB与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协调工作。所以, IASB留出了充足的时间进行前期准备工作。
2. 预期损失法的实际操作困难。
相关操作事项包括:管理层需要创建模型和开发系统来估算金融资产或金融资产组存续期内的未来现金流量和信用损失;管理层需要考虑是以单独的形式还是以组合的形式来评估和计量减值;管理层需要在估计未来现金流量时收集或获取具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资产的历史损失数据或评级信息;管理层在估计未来现金流量时需要做出艰难、主观和复杂的判断;管理层需要创建相应的系统, 使在金融资产存续期内运用实际利率法 (或者实施其他针对预期信用损失的分摊机制) 时能够考虑初始预期信用损失;管理层需要定期更新预期信用损失和其他现金流量等信息。
3. 金融资产减值信息披露问题。
在金融体系日益市场化的情况下, 市场外部约束机制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信息的透明度更为重要。本次金融危机表明, 大型金融机构风险信息的透明度不高, 误导了市场参与者, 加剧了市场波动。在某种程度上, 预期损失法通过对金融资产减值损失的匀滑达到减小对当期企业业绩的影响, 这样做也模糊了企业各个时期的绩效, 使得投资者对企业业绩的识别和判断变得更加困难。解决此问题的一个办法是在信息披露中增加相应的要求, 这就对金融资产减值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而加重了企业的负担。
4. 对企业风险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本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银行业在评估信用风险时过于依赖外部评级机构, 忽视了内部尽职调查和风险评估。为防范系统性风险, 银行体系必须提高对内部评级模型和风险参数的审慎性要求, 在现有模型体系的基础上增加情景分析、压力测试、敏感性分析、移动平均分析等方法, 使历史数据更具前瞻性。此外, 不应忽视定性分析的重要性。风险管理归根结底是靠人而不是靠机器和模型来完成的。
四、结论
在预期损失法下, 预期损失将在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的存续期内持续确认, 而不是在识别出损失事件后才予以确认。预期损失法避免了多数人认为的实际损失法下的不匹配———提前确认利息收入 (其中包括涵盖贷款人预期贷款损失的金额) 而减值损失仅在损失事件发生后才予以确认, 从而可以有效克服实际损失法的“亲经济周期性”。因此, 我们认为预期损失法能更好地反映贷款决定。作为一种新的金融资产减值计量方法, 预期损失法在实际运用中肯定会遇到许多问题和挑战, 这就对企业及其财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 我们相信在IASB的积极推动、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配合以及企业财会人员的努力下, 经过一个平稳的过渡期, 金融资产减值计量方法将会实现彻底的转型。
参考文献
[1].王红军, 刘威.国际金融危机下金融资产减值方法的转型.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10;1
[2].王证明.新准则下企业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处理探究.财会研究, 2009;8
贷款减值预期损失法 篇4
目前应用的几种金融资产减值模型有:
(一) 已发生损失模型。
IAS 39的已发生损失模型假设所有贷款将得到偿还, 除非有相反的证据出现, 并且仅当产生此类证据时已减值的贷款才被减记至较低的价值。该模型是建立在过去交易或事项的基础之上的, 在损失可以有效估计时才可确认减值, 没有证据的未来损失不在减值范围内。已发生损失模型以客观证据为基础, 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并且相对资料也容易获得, 因此该方法不仅适用于金融企业, 也适用于非金融企业, 其应用比较广泛, 易于操作。但是它也有一定缺陷, 该模型在经济景气时容易低估可能的损失而未能充分提取准备, 相反, 在经济衰退时, 又倾向于多提准备而高估损失, 因而存在顺周期性。
(二) 公允价值模型。
公允价值计量要求以当期的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或负债的价值, 能够比较合理地反映出相关资产的价值。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 企业可以基于风险管理需要或为消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会计确认和计量方面存在不一致情况等, 直接指定某些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以公允价值计量。这也意味着, 如果企业能够较好地把握市场行情和动向, 其业绩会随“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增加而提升;相反, 如果企业的投资策略与市场行情相左, 其当期利润就会因此受损。所以,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不同, 它反映的是相对比较动态的信息, 能够较好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这种方法对减值迹象的考虑比已发生损失法更为完整, 也更具有相关性和谨慎性。但该方法具有主观性和盈余操纵性, 顺周期性也更为明显, 在经济危机中很难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 并容易造成不合理的资产计价和损益波动。
(三) 预期减值模型。
IASB认为, 新的减值模型更好地反映了贷款人进行初始贷款决策时的经济状况以及贷款人在资产存续期内预期赚取的利息收入, 体现了贷款的经济实质和贷款人管理信用风险的方法。新的减值模型是贷款信用损失衡量方法的根本性转变, 它使得信用损失大规模出现的时间与市场预期同步。但是预期损失模型也有很多缺陷:1.预期损失模型与现行会计概念框架不一致。现行会计准则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要求只有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才计入当期损益。然而, 预期损失模型下减值损失的确认依赖于未来信用损失的预计, 与整个会计准则的概念框架不一致。2.预期损失模型在实务中不具有可操作性, 主要表现在历史数据难以取得。此外, 经验的缺乏也阻碍预期损失模型在实际中的应用, 对金融资产在整个存续期内的信用损失进行估计将非常困难。3.预期损失模型也不一定能解决顺周期问题。一是预期损失模型各期利息收入确认波动较大, 当预计损失估计发生变化时, 利息收益将会呈现大幅波动;二是企业可以依据预期提前确认损失, 也可以在后续改变预期, 转回原已确认的损失, 自由度过大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二、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通过上述对比分析可以看出, 尽管已发生损失模型和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各有缺陷, 但在现有框架下还是属于较优模型, 因为预期损失模型存在着明显的理论缺陷与操作性困难, 如果贸然引入金融资产减值的会计实务, 很可能对我国会计准则带来巨大的冲击并造成混乱。因此, 我国企业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采用已发生损失法与公允价值并存的双重计量模式。
在一个企业中, 对于大多数的非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负债, 按历史成本计量, 从而产生相应的实际信息, 而对于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需按公允价值计量, 从而产生相应的按当前脱手价格反映的预期信息。在财务报告中同时并存两类信息, 能相互补充, 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而且能够减少利润操作空间, 并对减值损失的转回时间和条件作出更明确的规范。
(二) 强化企业风险管理意识, 金融监管与会计监管相结合。
为了规避相关风险, 金融企业必须更贴近市场, 不断提高估值能力和风险定价水平。在金融资产减值方面, 会计按照自身固有规则, 可以采用已发生损失模型, 而金融监管方面出于资本充足的要求, 可以预期未来损失以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从而协调了两种监管之间的关系。
(三) 对预期损失模型持谨慎态度, 但需提前做好实施的准备。
【贷款减值预期损失法】推荐阅读:
贷款减值08-19
存货减值损失07-30
应收账款减值损失11-03
贷款损失准备金05-11
可疑类贷款估值及损失预测的报告06-15
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会计处理09-06
商誉减值05-30
减值准则09-05
减值确认11-10
长期减值转回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