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损失准备金

2024-05-11

贷款损失准备金(精选7篇)

贷款损失准备金 篇1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 (以下简称“指南”) 规定:“贷款损失准备”核算企业 (银行) 贷款的减值准备。因此, 贷款损失准备的内涵应该是为贷款的减值所做的准备, 在贷款发生减值时, 对应冲销其减值。但指南中有关贷款减值会计处理的规定, 却没能充分体现其真实内涵。为此, 本文提出不同于指南规定的新的处理方式, 以期共同探讨。

[例]2007年1月1日, A银行向B公司发放贷款430万元, 贷款期限5年, 本金400万元, 合同利率5%, 到期一次还本付息。2009年底, 因B公司发生财务困难, A银行预计到期只能收回本金一半, 未来两年的利息照常收回, 结果正如预计的一样。

设面值为P, 票面年利率为i, 实际利率为R, 计算结果如表1、表2所示:

单位:万元

单位:万元

一、指南规定的账务处理方法 (简称“原法”)

(1) 2009年末会计处理:

正常处理:

确认减值损失:

(2) 2010年末确认利息收入:

同时将应计利息30万元进行账外登记。

(3) 2011年末确认利息收入, 收回本金:

同时将应计利息30万元进行账外登记。

同时转销账外应收未收利息60万元。

二、笔者提出的账务处理方法 (简称“新法”)

(1) 2009年末会计处理:

正常处理:

确认减值损失:

(2) 2010年末确认利息收入:

(3) 2011年底末确认利息收入, 收回本金,

三、比较分析

从以上计算结果及账务处理可以清楚地看出: (1) 新法同原法一样, 能够保证按企业会计准则及其指南规定所应确认的金额, 准确地反映每一会计期间:一是实际收到的本金、利息;二是按未来现金流量和实际利率计算、确认的摊余成本;三是按实际利率和期初摊余成计算、确认的利息收入。 (2) 新法比原法使利息调整的摊销更为合理、恰当。“利息调整”本来是初始投资时所确认的, 主要是由于合同利率与当时的市场利率不同造成的, 以调整其利息差额。它与以后的减值并无关系, 因此它的核算不应受减值的影响, 在投资存续期内应尽可能的按原摊销原则摊销。 (3) 更为重要的是, 新法比原法使“贷款损失准备”能更充分反映其资金时间价值, 更准确地反映科目的原本内涵:为减值所做的准备, 到减值发生时, 恰好冲销减值金额。

如上例2009年底, 确认减值损失并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188.29万元, 实际上是预计2011年底减值的本金200万元, 按实际利率, 折现到2009年底的现值。2010年底, 增加的贷款损失准备5.77万元, 实际上是2009年底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188.29万元, 按实际利率, 计算至2010年底的资金时间价值, 至此, 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188.29+5.77=194.06 (万元) , 正好是预计2011年减值的本金200万元, 按实际利率, 折现到2010年底的现值。2011年底, 增加的贷款损失准备5.94万元, 实际上是2010年底贷款损失准备余额194.06万元, 按实际利率, 计算至2011年底的资金时间价值, 至此, 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194.06+5.94=200 (万元) , 正好冲销当年减值的本金200万元后, 2011年底贷款损失准备最终余额为0。

综上所述, 笔者提出的贷款损失准备的账务处理方法, 是建立在资金时间价值观上的、能够清晰准确的反映贷款的摊余成本和利息收入;反映贷款损失准备的时间价值和它为冲销减值做准备的内涵, 是一种不同于指南规定的账务处理方法的又一形式, 是较为科学、合理的核算方法。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年版。

贷款损失准备金 篇2

【解答】

根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融企业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99号)规定:

一、金融企业根据《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银发[2001]416号),对其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进行风险分类后,按照以下比例计提的贷款损失专项准备金,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一)关注类贷款,计提比例为2%;

(二)次级类贷款,计提比例为25%;

(三)可疑类贷款,计提比例为50%;

(四)损失类贷款,计提比例为100%.”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融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64号)规定:

二、金融企业准予当年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计算公式如下:

准予当年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本年末准予提取贷款损失准备的贷款资产余额×1%-截至上年末已在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余额”

这里的计提比例是1%,是针对金融企业的一般贷款和风险资产计提的损失准备,而针对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考虑其风险程度,给予了更大的计提比例,以上规定与一般贷款比例1%不冲突。

根据以上政策,您的理解是正确的。

问: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融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64号)文件规定:国家允许从事贷款业务的金融企业提取贷款损失准备。请问小额贷款公司是否属于金融企业,可否在所得税前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

贷款损失准备金 篇3

关键词:损失准备;风险;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0.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7)11-0045-05

收稿日期:2007-09-18

作者简介:陈璐(1975-),女,陕西人,现为中国银监会博士后工作站与北京大学博士后流动站联合培养的应用经济学博士后,金融学博士;

陈凡(1973-),男,河北人,工商管理硕士,现供职于天地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贷款损失准备的充足性:缺口分析

衡量贷款损失准备金充足性的指标主要有损失准备缺口、损失准备充足率和拨备覆盖率。三个指标实际存在相关性,损失准备缺口是基础。损失准备缺口即为(贷款实际计提准备-贷款应提准备),根据《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贷款实际计提准备/贷款应提准备×100%=(贷款应提准备-准备缺口)/贷款应提准备×100%,所以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贷款损失准备缺口越大,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越低。拨备覆盖率衡量贷款损失准备金覆盖风险的程度,即为损失准备金余额/不良贷款余额=(贷款应提准备-准备缺口)/不良贷款余额,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损失准备缺口越大,拨备覆盖率越低。

银监会自成立以来,根据审慎监管路线图,明确了提高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充足性的监管理念。各商业银行按照监管要求和自身抵御风险损失的需要,计提拨备,弥补缺口,主要商业银行1账面损失准备金缺口从2002年的13431亿元减少到2006年的4547亿元,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相应从6.9%上升到34.3%(见图1、图3)。

2003年到2004年损失准备金余额数有一个明显的下降(见图2),虽然当年我国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也大幅下降,但是由于损失准备金余额下降较大,拨备覆盖率下降了5.5个百分点;2004-2006年虽然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分别较上年下降18.39%、28.99%、4.05%,但由于损失准备金余额逐年增加,拨备覆盖率因此显著上升(见图3),说明商业银行覆盖风险损失的能力增强。

从整体趋势看,我国商业银行损失准备充足性在不断提高。但是账面缺口与实际缺口是有差异的,实际缺口往往大于账面缺口。实际缺口考虑商业银行测算预期损失的准确性,根据贷款风险分类的偏离度,修正应提金额,从而得到实际计提金额与应提金额之间的差额。监管部门定期对贷款分类偏离度进行检查,要求商业银行根据偏离度调整分类,增提拨备,起到了减少准备金账面缺口与实际缺口的差异的作用。但是,要促进商业银行真实揭示贷款风险状况,增强评估损失准备充足性的科学性、客观性,需要进一步对影响计提准确性和产生实际缺口的因素进行分析,寻找问题的根源。

二、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方法

1、计提的制度依据。

一是监管部门下发的《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该规定要求商业银行按照贷款五级分类结果计提损失准备,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分别计提2%、25%、50%和100%,其中次级和可疑类贷款的损失准备,计提比例可以上下浮动20%。虽然该制度只是原则性指引,但这是商业银行计提损失准备的最低比例要求,计算结果通常作为应提数来考核实际情况。

二是财政部的六个制度。由于制度对其他制度的内容都有所覆盖、更新,与国际会计准则最为接近,根据年报披露,各行在实际操作中均主要执行这两项制度,即对有客观证据表明发生减值的信贷资产,以未来现金流折现的方式测算信贷资产可收回金额,实际计提金额应为资产的账面价值减去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信贷资产可收回金额)。如果实际计提金额达不到这一数值,即存在缺口。审慎的商业银行通常也会将这一数值与固定比例计提的结果进行对比,二者差别不应太大,可以互相修正。

三是国家税务局的《金融企业呆账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家税务局令[2002]4号,简称“4号令”)。该制度规定,“金融企业按提取呆账准备资产期末余额l%计提的部分,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即一般准备金可以免除所得税,而专项准备金虽然计入成本,但是不能免税。

2、测算准备金的方法。

根据财政部规定,商业银行对单项金额重大的金融资产应当单独进行减值测试,对单项金额不重大的金融资产,可以单独进行减值测试,也可以包括在具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金融资产组合中进行减值测试。因此,目前测算信贷资产减值准备(贷款损失准备)通常采取组合测算与单笔测算相结合的方法进行。(1)组合测算的范围和方法。通常为五级分类为正常且单笔余额小于一定金额的贷款、贴现、贸易融资等按照余额的一定比例组合测算。有的行对笔数多、金额小的个人消费贷款也按照五级分类结果进行组合测算。(2)单笔测算的范围和方法。五级分类为正常但单笔余额大于一定金额的贷款,欠息、逾期的对公贷款,欠息或逾期一定期限的个人贷款,按照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方法单笔进行减值测算。

3、预期减值损失和现金流折现的方法。

信贷资产减值损失=信贷资产账面价值-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该笔贷款未来现金流量越充足,预期损失将越小。信贷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由通常信贷经营部门客户经理根据信贷资产自身现金流量的特点逐笔预测,风险管理部门审核,会计部门记账,测算公式如下:

其中:P是信贷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Fm是信贷资产第m笔未来现金流量金额,i代表年度折现率,t是第m笔未来现金流量距本季度末天数,n是总笔数。

其中最关键的指标是年度折现率i和未来现金流量Fm的确定。年度折现率的确定分为两种情况:(1)贷款年度折现率。通常年度折现率采用贷款合同利率,其中,浮动利率贷款的年度折现率采用最近一次浮动调整后该笔贷款所适用的利率。如果发生专项费用,其年度折现率是指将该贷款在预期存续期间内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为发放时的账面价值所使用的利率。(2)银行承兑汇票垫款、信用证垫款、担保垫款、银行卡透支年度折现率采用垫款或透支发生时的利率。该利率难以确定的,通常采用当期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利率。确定信贷资产未来现金流量金额,即预计在信贷资产剩余期限内可从借款人回收的贷款金额,一般需要测算出多个方面的现金流量,主要包括从借款人、保证人、其他贷偿人、处置抵押物、处置质押物、其他偿债资产收回的现金流量。年度折现率和未来现金流量的测算过程直接关系到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准确性,是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的核心问题。其原理如上所述,但是各行在确定Fm和i时考虑的具体因素会有所不同。

三、影响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充足性的因素:实际缺口的产生

1、计提范围和方法的科学性。

《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规定商业银行对发放、提供信用并承担信用风险的信贷资产计提损失准备,具体包括贷款、贴现(含商业承兑汇票贴现和银行承兑汇票贴现)、贸易融资(包括进口押汇、出口押汇、打包贷款、福费廷)、银行承兑汇票垫款、信用证垫款、担保垫款、银行卡透支和法人账户透支等。但部分商业银行实际计提过程中对仅对贷款、商业承兑汇票贴现等表内信贷资产计提准备,对银行承兑汇票贴现、贸易融资(包括进出口押汇)、法人账户透支以及表外信贷资产未计提专项准备。贷款损失准备计提范围未能覆盖所有承担风险的信贷资产,影响损失准备计提的充足性。

监管部门和财政部关于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制度规定并不相同。监管部门要求根据贷款五级分类情况计提损失准备,财政部要求根据资产减值状况计提。前者规定了每类资产的计提比例,后者则主要是运用现金流折现的方法测算损失。比例计提方法的优点是简便易行,标准明确,缺点是不够精确。现金流折现方法可以逐笔测算贷款预期损失状况,对不同贷款损失的预期不同,但对贷款未来现金流的预测不易准确,而且缺乏量化的判断标准和刚性的测算方法,对客户经理的经验、业务能力、敬业精神以及主观看法的依赖更强,给故意低估和高估贷款损失留下较大空间,刻意掩盖真实风险较为容易,易产生道德风险。

抵(质)押物评估和处置的科学性也是影响计提准确性的要素。评估人员知识和经验的欠缺可能会使得抵押物价值高估,而人为提高抵押物的价值从而促进贷款的发放则是产生抵押物价值高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从账面看,损失准备缺口可能不大,然而由于抵押物价值高估,损失准备的实际缺口可能会较大。

2、风险分类和预期损失的准确性。

贷款风险分类的过程实质上是对贷款内在损失的认定过程,是对贷款实际价值的估价过程,其原理是不同风险类别贷款的预期损失程度不同,相应应提取不同比例的损失准备,而该比例也是根据历史数据大致测算而来。分类的目的之一就是为计提专项准备金奠定前提和基础。现金流折现方法对未来现金流的预测也是对贷款预期损失的认定过程,也要考虑五级分类情况,其核心评估要素与贷款五级分类时实质是相同的。因此两种方法下,贷款五级分类对损失准备计提情况都有一定影响。五级分类结果如果偏离真实贷款质量,必然影响准备金的充足性。

虽然现行《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明确规定了五个类别贷款的核心定义,但所提出的分类依据的原则性过强而可操作性较弱,定性因素较多、定量判断少,五级分类一定程度上也要依赖分类人员的主观判断。商业银行具体分类过程中,还存在贷款分类制度执行不严、通过下达不良贷款计划控制不良贷款规模、贷款分类管理基础工作比较薄弱、信贷系统没有贷款五级分类功能模块、资产质量考核制度存在缺陷、监督问责机制不到位、监管意见不落实等方面问题,进一步造成了五级分类不准确、真实风险暴露不充分。从而使得商业银行虽然账面准备金缺口在缩小、准备金覆盖率在扩大,但损失准备实际计提不准确的问题仍然存在。

3、资本充足率达标和利润考核情况。

巴塞尔协议对资本和贷款损失准备金的作用和功能进行了区分:资本的功能是覆盖非预期损失, 而贷款损失准备金则是覆盖预期损失。但是资本和贷款损失准备之间又存在联系。为了鼓励银行足额计提准备金,同时考虑到并非所有计提了一般准备金的贷款都会发生减值,巴赛尔旧资本协议和新资本协议的标准法都明确,一般准备金可以有限制地纳入附属资本,上限为风险加权资产的1.25%。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则规定,银行必须将内部评级法下计算的预期损失总额与所计提的各种合格准备金总额(包括一般准备金、专项准备金与国家风险准备金,不包括为股权暴露和证券化暴露计提的专项准备金)进行比较。当准备金超过预期损失总额时,在0.6%风险加权资产的上限标准内,可将两者的差额计入附属资本。准备缺口如果有的话,应该从资本中扣除。此项扣除将分别从一级资本中扣50%,从二级资本中扣50%, 与新资本协议中其他资本扣减项目一致。

由于一般准备可全额计入银行附属资本,从而提高资本充足率;而专项准备不纳入附属资本,不减免所得税,并要计入当期损益,作为成本冲减利润并影响核心资本的增长,为实现资本充足率达标和利润考核目标,商业银行缺少足够的激励及时足额计提专项准备。如果欠提的损失准备要从资本中扣减,为了保证不存在损失准备缺口以避免扣减资本,在利润不足以计提损失准备的情况下,银行也有动力调整对损失的预期或贷款风险评估,故意低估风险和预期损失,以保证名义资本充足和利润考核达标。

四、监管建议

1、细化损失准备计提指引,完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制度。第一,明确表外信贷资产的计提。表外信贷资产同样承担着风险和损失6,监管部门应在制度中明确要求表外风险资产损失准备未计提和计提不足的应补充提取,测算损失准备缺口时也应考虑表外风险资产的欠提情况。可将对贷款损失准备计提范围的规定细化到具体的资产负债表的各类信贷资产项目上,从而进一步规范银行计提范围,严格银行风险管理。第二,改进对折现率和预期现金流的测算。监管当局应加强指引,可研究、比较各商业银行做法以及借鉴国外经验,合理确定测算现金流时要考虑的要素,提供较为科学的测算参考方法,减少主观性,提高准确性和规范性。考虑与财政部政策的一致性,仍可将固定比例计提与现金流折现方式计提有效结合,以每类贷款的原则性比例为最低要求。对比两种方法的计提结果,对有差距的要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寻找影响因素,从而改进方法。第三,明确抵押物的处置方法。在计提准备金时考虑抵押是合理的,但要避免银行计提时抵押物估值不准确从而低估损失的情况,必须采用审慎保守的方法并考虑抵押品在估价和处置中的各种限制7,应对计提损失准备时抵押物的处理方法进行明确和细化,对不同抵押物要求商业银行根据变现能力确定不同的折扣率,促进商业银行评估抵押物价值的准确性。

2、加强对商业银行风险分类工作的指导和监管。在目前的监管制度下,风险分类是损失准备计提的基础,分类不准确必然影响到损失准备计提的充足性。银监会目前开展的贷款迁徙率和偏离度的检查,加强对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8有利于掌握商业银行贷款质量的真实性。但是还应该细化每一类型贷款的分类标准,尽量增加量化指标,增强贷款分类依据的可操作性和客观性;并应加强对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五级分类执行情况的现场检查,通过按期报送的不良资产分析报告以及调研、座谈等各种途径深入了解被监管机构五级分类实际操作情况,减少未严格执行分类标准从而贷款分类不准确的情况,为损失准备的充足计提和真实反映贷款质量状况奠定基础。

3、加强对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充足性的现场检查,提高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当局对贷款损失准备进行了较为严格的监管,力求保证计提方式是在谨慎经营和真实评价贷款质量的前提下进行。美联储不定期对商业银行进行检查,要求被审计银行提供计提准备的标准,必要时将抽查贷款档案,发现计提不足便要求银行予以补提。加拿大检查总署对各家银行的准备金水平及其评价、测量和控制方法进行经营性的检查,以确保每家银行都有健全的贷款损失准备制度。英国监管部门不但要求严格的外部审计师审计,还聘请具有会计从业背景的人员,对商业银行计提情况进行现场检查。监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损失准备计提情况的现场检查,结合贷款分类、资本充足率达标和利润真实性来评估损失准备计提充足状况;并将损失准备计提充足状况的检查结果作为风险评级、内控评价的重要内容。

4、建立激励相容机制,促进商业银行充足拨备。一是实行“影子拨备”。即使商业银行没有财务承受能力,监管部门也应要求其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实行按季模拟计提和比对,以便及时掌握其拨备水平和差距。通过“影子拨备”引导商业银行增强拨备意识和风险抵补的前瞻性,实现资产扩张与充足拨备同步推进。二是促进商业银行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增强拨备意识。银监会成立以来,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以资本约束风险资产的扩张,并实行了根据资产规模大小收取监管费用的制度,已对商业银行的规模偏好产生了约束,促进商业银行重视风险。监管部门应进一步严格把损失准备充足状况与机构准入、业务审批、高管人员任职资格审核、现场检查频率等相联系,将损失准备缺口作为分类监管的重要指标。对商业银行积极拨备、充足拨备的行为给予理念倡导、制度支持和监管政策的优惠,对拨备严重不足的机构,通过约见高管谈话、限制股东分红9、准入限制等措施加强监管约束。三是改进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和盈利能力的监管。将拨备指标和缺口分析纳入对资本充足率和盈利能力的监管考核之中,重视资本充足和利润真实性的检查,防止为实现资本达标和利润考核而低估损失、操纵拨备的可能性,促进银行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充实计提准备以增强风险防范能力。

参考文献:

[1]Iftekhar Hasan,Larry D. Wall:Determinants of the Loan Loss Allowance:Some Cross-Country Comparisons,The Financial Review 39 (2004) 129--152

[2]Daniel Pérez,Vicente Salas,Jesús Saurina:Earnings And Capital Management In Alternative Loan Loss Provision Regulatory Regimes Working Paper of BANCO DE ESPA﹖A Madrid 2006

[3]陆军,李字嘉.国际贷款损失准备金制度的最新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国际金融研究,2006;2

[4]温信祥王刚郭晓.商业银行风险拨备制度研究.金融论坛,2006 ;1

[5]陈璐.关于股份制商业银行西安分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情况的调查报告.中国银监会陕西监管局工作报告

(责任编辑:昝剑飞)

浅谈贷款损失准备的核算 篇4

一、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账务处理方法

1.2009年底:

(1) 正常处理:

(2) 确认减值损失:

2.2010年底, 确认利息收入等:

同时将应计利息30万元进行账外登记。

3.2011年底, 确认利息收入, 收回本金等:

同时将应计利息30万元进行账外登记, 最后转销账外应收未收利息60万元。

二、笔者提出的账务处理方法

1.2009年底:

(1) 正常处理:

(2) 确认减值损失:

2.2010年底, 确认利息收入等:

3.2011年底, 确认利息收入, 收回本金等:

三、分析

从以上计算结果及账务处理可以清楚地看出:笔者提出的会计处理方法同企业会计准则一样, 能够保证按企业会计准则及其指南规定所应确认的金额, 准确地反映每一会计期间:实际收到的本金、利息;按未来现金流量和实际利率计算、确认的摊余成本;按实际利率和期初摊余成本计算、确认的利息收入。笔者提出的会计处理方法比企业会计准则使利息调整的摊销更为合理、恰当。“利息调整”本来是初始投资时所确认的, 主要是由于合同利率与当时的市场利率不同造成的, 以调整其利息差额。它与以后的减值并无关系, 因此它的核算不应受减值的影响, 在投资存续期内应尽可能的按原摊销原则摊销。更为重要的是, 笔者提出的会计处理方法比企业会计准则使“贷款损失准备”更能充分反映其资金时间价值, 更准确地反映科目的原本内涵:为减值所做的准备, 到减值发生时, 恰好冲销减值金额。结合案例分析如下:

1.2009年底, 确认减值损失并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376 582元, 实际上是预计2011年底减值的利息400 000元, 按实际利率, 折现到2009年底的现值。

2.2010年底, 增加的贷款损失准备11 532元, 实际上是2009年底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376 582元, 按实际利率, 计算至2010年底的资金时间价值, 至此, 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376582+11 532=388 114 (元) , 这正好是预计2011年减值的利息400 000元, 按实际利率, 折现到2010年底的现值。

3.2011年底, 增加的贷款损失准备11 886元, 实际上是2010年底贷款损失准备余额388 114元, 按实际利率, 计算至2011年底的资金时间价值, 至此, 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388 114+11 886=400 000 (元) , 正好冲销当年减值的利息400 000元后, 2011年底贷款损失准备最终余额为0。

综上所述, 笔者提出的贷款损失准备的账务处理方法, 是建立在资金时间价值观上的、能够清晰准确地反映贷款的摊余成本和利息收入;反映贷款损失准备的时间价值和它为冲销减值做准备的原本内涵, 是一种不同于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账务处理方法的又一形式。

贷款损失准备金 篇5

(2011年7月27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11年第4号公布

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审慎监管,提升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动态性和前瞻性,增强商业银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商业银行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商业银行,包括中资银行、外商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贷款损失准备是指商业银行在成本中列支、用以抵御贷款风险的准备金,不包括在利润分配中计提的一般风险准备。

第四条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其派出机构(以下简称银行业监管机构)根据本办法对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实施监督管理。

第五条

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不得低于银行业监管机构设定的监管标准。

第二章

监管标准

第六条

银行业监管机构设置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指标考核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充足性。

贷款拨备率为贷款损失准备与各项贷款余额之比;拨备覆盖率为贷款损失准备与不良贷款余额之比。

第七条

贷款拨备率基本标准为2.5%,拨备覆盖率基本标准为150%。该两项标准中的较高者为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监管标准。

第八条

银行业监管机构依据经济周期、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商业银行整体贷款分类偏离度、贷款损失变化趋势等因素对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标准进行动态调整。

第九条

银行业监管机构依据业务特点、贷款质量、信用风险管理水平、贷款分类偏离度、呆账核销等因素对单家商业银行应达到的贷款损失准备监管标准进行差异化调整。

第十条

商业银行应当按照银行业监管机构资本充足率管理有关规定确定贷款损失准备的资本属性。

第三章

管理要求

第十一条

商业银行董事会对管理层制定的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制度及其重大变更进行审批,并对贷款损失准备管理负最终责任。

第十二条

商业银行管理层负责建立完备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报告贷款风险的管理制度,审慎评估贷款风险,确保贷款损失准备能够充分覆盖贷款风险。

第十三条

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制度应当包括:

(一)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政策、程序、方法和模型;

(二)职责分工、业务流程和监督机制;

(三)贷款损失、呆账核销及准备计提等信息统计制度;

(四)信息披露要求;

(五)其他管理制度。

第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完善的贷款风险管理系统,在风险识别、计量和数据信息等方面为贷款损失准备管理提供有效支持。

第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当定期对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制度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第十六条

商业银行应当在半、财务报告中披露贷款损失准备相关信息,包括但不限于:

(一)本期及上年同期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

(二)本期及上年同期贷款损失准备余额;

(三)本期计提、转回、核销数额。

第四章

监管措施

第十七条

银行业监管机构定期评估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制度与相关管理系统的科学性、完备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并将评估情况反馈董事会和管理层。

第十八条

商业银行应当按月向银行业监管机构提供贷款损失准备相关信息,包括但不限于:

(一)贷款损失准备期初、期末余额;

(二)本期计提、转回、核销数额;

(三)贷款拨备率、拨备覆盖率期初、期末数值。

第十九条

银行业监管机构定期与外部审计机构沟通信息,掌握外部审计机构对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调整情况和相关意见。

第二十条

银行业监管机构应当建立商业银行贷款损失数据统计分析制度,对贷款损失数据进行跟踪、统计和分析,为科学设定和动态调整贷款损失准备监管标准提供数据支持。

第二十一条

银行业监管机构按月对商业银行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进行监测和分析,对贷款损失准备异常变化进行调查或现场检查。

第二十二条

银行业监管机构应当将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作为风险监管的重要内容。

第二十三条

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连续三个月低于监管标准的,银行业监管机构向商业银行发出风险提示,并提出整改要求;连续六个月低于监管标准的,银行业监管机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的规定,采取相应监管措施。

第二十四条

银行业监管机构经检查认定商业银行以弄虚作假手段达到监管标准的,责令其限期整改,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相关规定实施行政处罚。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商业银行之外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参照执行本办法。

第二十六条

银行业监管机构确定的系统重要性银行应当于2013年底前达标。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应当于2016年底前达标,2016年底前未达标的,应当制定达标规划,并向银行业监管机构报告,最晚于2018年底达标。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二十八条

贷款损失准备金 篇6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现就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财务公司、城乡信用社和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企业提取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问题,通知如下:

一、准予税前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贷款资产范围包括:

(一)贷款(含抵押、质押、担保等贷款);

(二)银行卡透支、贴现、信用垫款(含银行承兑汇票垫款、信用证垫款、担保垫款等)、进出口押汇、同业拆出、应收融资租赁款等各项具有贷款特征的风险资产;

(三)由金融企业转贷并承担对外还款责任的国外贷款,包括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国买方信贷、外国政府贷款、日本国际协力银行不附条件贷款和外国政府混合贷款等资产。

二、金融企业准予当年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计算公式如下:

准予当年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本年末准予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贷款资产余额×1%-截至上年末已在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的余额。

金融企业按上述公式计算的数额如为负数,应当相应调增当年应纳税所得额。

三、金融企业的委托贷款、代理贷款、国债投资、应收股利、上交央行准备金以及金融企业剥离的债权和股权、应收财政贴息、央行款项等不承担风险和损失的资产,不得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在税前扣除。

四、金融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贷款损失,应先冲减已在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不足冲减部分可据实在计算当年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五、金融企业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的税前扣除政策,凡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延长金融企业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执行期限的通知》(财税[2011]104号)的规定执行的,不再适用本通知第一条至第四条的规定。

六、本通知自2011年1月1日起至2013年12月31日止执行。

贷款损失准备金 篇7

一、三家城商行贷款损失准备情况比较

1. 计提情况比较

(1) 计提方法是否一致

计提方法比较如表一。

通过三家年报公布的计提方法的比较,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计提方法已经完全趋同。

(2) 贷款损失准备计提额是否客观反映银行的预期损失情况

通过比较贷款损失准备计提额、贷款损失准备增长率与贷款增长率的关系、贷款迁徙指标, 我们无法得出贷款损失准备计提额高即反映银行对预期风险损失的判断更加谨慎。

具体为:在贷款准备金计提额比较上宁波银行的贷款准备金计提额明显低于北京银行和南京银行。

在比较上市三家银行贷款的增长和贷款损失准备增长率中发现 (见表三) , 除宁波银行外, 其余两家行的贷款增幅与贷款损失准备增幅没有明显的正相关, 南京银行在10年表现出贷款损失准备增幅明显快于贷款增幅而宁波银行却表现出明显的顺周期现象。

通过贷款的迁徙率的比较得出表四, 宁波银行2011年的不良贷款迁徙率明显高于其余两家银行, 表现出更审慎的预期判断。

2. 核销情况比较

理论上核销应根据银行的不良贷款情况, 有步骤地统一进行核销, 并保持核销政策的稳定。我们通过比较三家城市商业银行三年来不良贷款的余额和每年核销贷款情况的比较, 得出三家城商行在贷款核销政策上的不同 (详见表五) 。

如南京银行采取了如其年报公告中的“有核必核”的政策, 2009年和2008年两年的贷款核销数远远大于当年的损失贷款余额。而宁波银行采取的核销政策较中性, 北京银行次之。

3. 监管指标比较

我们比较监管指标 (见表六) , 得出北京银行和南京银行的防御风险的指标明显优于宁波银行。

二、三家城商行数据背后的原因

监督指标是相关监管部门和公众了解和衡量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重要指标, 但从上述分析中城商行在贷款损失准备上的动因并不是简单地监管得分, 出现指标值之间的不一致性应该还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1. 加速贷款拨备, 以适应银监发[2011]44号文要求要求

银监会2011年4月27日发布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 要求贷款拨备率不低于2.5%, 拨备覆盖率不低于150%, 原则上按两者孰高的方法确定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损失准备的监管要求, 并要求在2013年达标。从目前三家城商行拨备覆盖率已全部达标, 但贷款拨备率尚有较大的缺口, 所以从逻辑上判断南京银行2010年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上存在加速拨备的可能性, 以适应新的监管要求。

2. 进行盈余管理, 以保证城商行利润数据增长曲线的平滑

我们将近三年三家城商行的盈利数据加以对比 (详见表七) , 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的2010年业绩增幅明显好于北京银行, 南京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的增幅明显高于贷款的增幅, 而宁波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的增幅与贷款增幅相持平。三家城商行的数据在逻辑上不排除为争取资本市场上的表现而进行以平滑利润为目的的盈余管理。

3. 各家银行贷款投放的行业、区域、期限、敞口、EAD参数估计等都有所不同, 从而导致拨备的不同

由于三家银行所处的位置不同, 核心优势也不相同, 加之其它因素的差异, 导致拨备的不同。

三、完善我国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的建议

自去年以来, 随着部分城商行案件的发生, 人们对于城商行的快速发展带来的风险防范产生了思考, 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贷款损失准备制度在城商行的实际运行中因外部监管政策和自身经营的需要被城商行合理地灵活地运用, 那么究竟该如何规范该制度呢, 以体现对城商行发展的有力推动, 促使城商行在业务发展的同时, 能够更有效地促使城商行从自身经营出发, 努力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 确保城商行稳健运行发展。

1. 统一税收、财政和银监等外部监管政策

在计提政策上, 因为税收政策中明确规定税前抵扣的只是年末贷款余额的1%, 而新的监管要求达到2.5%贷款拨备率的要求, 必然会造成1.5%的纳税调整因素, 因目前监管要求是刚性的, 城商行这两年的税收成本将大增。同时贷款拨备率采用“一刀切”的方式, 并没有针对城商行客户群体进行分类调整。城商行的客户以中小企业为主, 国家在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 在风险资产的计提上, 银监规定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资产权重按75%计提, 那么贷款拨备是否也可以参照该标准进行适时区别调整, 或是根据贷款的风险等级进行区别贷款损失的计提将更科学。再次, 一旦拨备覆盖率达到银监要求, 商业银行会不会又因为税负原因进行盈余管理, 所以财政、税收、人行和银监等相关商业银行外部监管部门应综合考虑城商行的经营环境, 争取统一监管政策, 避免城商行在盈利和风险管理中两边游曳, 真正发挥贷款损失准备的风险抵御作用。

2. 完善和规范贷款的扣失准备计提政策

上一篇:生猪生产支持政策论文下一篇:均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