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损失

2024-09-17

生态环境损失(精选12篇)

生态环境损失 篇1

1海洋生态损害

海洋生态损害,参照 《海洋生态损害评估技术指南(试行)》,系指海上溢油、危险品化学品泄漏、围填海、排污、海洋倾废以及海洋矿产资源开发等涉海非法行为造成海洋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有害影响的事实后果。

损害是对权利主体行使权利的妨害,故探讨损害的构成离不开权利。生态损害虽然具备传统损害概念的某些特征,它也是人的行为所造成的不利后果,却并不是指某个民事主体的权益所遭受的不利后果,而是指人类的行为对生态环境本身的消极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并非法律中的权利主体,无所谓“行使权利”“利益丧失”。那么, 海洋生态损害只是海域所属国家的损害吗?不能肯定。海洋无疆,海域有界,国家管辖海域由法律界定,难及于海洋生态系统的范围,故严重的海洋生态损害事件会引起相邻国家关注,甚至成为跨国环境外交问题。由此看来,法律上界定的“海洋生态损害”,是因事发海域所属生态系统遭受侵害而致该生态系统中所有人以健康、稳定的海洋生态系统为指向的公共利益受损的法律事实。这一公共利益系指生态系统基于其客观属性向该生态系统中所有人提供的生存、发展需要之满足,在法学研究中多被称为“生态利益”。 海洋生态损害进入法律调整领域的原因,在于其侵害了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海洋生态利益。

生态利益意识 的觉醒,生态利益 观念的形 成,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人们遭遇生态危机时 “反而求诸己”的表现。生态危机愈演愈烈,客观上催促生态利益被法律确认为一种新的法益,得到明文保护。不过,包括我国在内的不少当代国家尚未在实定法中规定生态利益。从利益分析角度考量,海洋生态损害不时发生的根源,是生态利益这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出现的具有普遍 需求和广泛冲突的新型利益未得到充分、有效的法律保护,相应地,当事人的重视程度不高,该利益遭受侵犯的可能性随之增加。

生态利益是典型的公共利益,其因不法侵害行为而丧失,由此造成的损失,是全体人的损失, 与公民、法人、其他组织或部门的私益损失无关。 海洋生态损害事件影响广泛,因受侵害的权益并非私人权益而难以按照民事法律的通常办法提起普通 侵权之诉。 在一国范 围内,代表全民 意志、维护公共利益的机构是国家政府。当然,维护生态利益,公众监督、参与必不可少。如果海洋生态损害的影响超出一国管辖范围,则损害所及的国家均有权就其国家损失要求赔偿。

从海域管理的角度说,重大海洋生态损害事件发生后,该海域的所有权主体———国家遭受权益侵害,造成国家损失。面对影响面广、调查难度大、证据收集困难的“海洋生态损害事件”,国家政府及其部门具有及时调集多方力量、通过官方途径向事故责任方施压等优势。近30年来,国内外重大海上溢油事故引发的生态损害索赔诉讼,都是由掌握海洋管理权力 的政府及 其部门依 法提起。例如:在 “Cadiz”号巨型油轮油污案中,法国政府基于预计实施恢复生态系统的计划进行索赔;“Patmos”号漏油事故案中,意大利政府作为国家遗产的受托人就“公众忍受了丧失享受的乐趣的痛苦”主张赔偿;“塔斯曼海”轮油污损害索赔案中,我国政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九十条第2款规定的 “生态损害索赔权”行使诉权;墨西哥湾溢油事故发生后,美国政府也是以其在谈判中背倚政治与法律的强势及其司法部启动刑事调查程序,对英国石油公司造成的压力,迫使英国石油公司设立初始资金数额为200亿美元的溢油响应基金,并建立“海湾海岸索赔工具”运作该基金。虽然美国的法律制度中早已确立“公民诉讼制度”,但是,面对海上溢油生态损害索赔这类繁难案件,公民、环保组织通常难以组织长时间的海洋环境监测、调查、取样、分析,不具备与事故责任方谈判、施压的条件[1]。

国家是全体社会成员的代表,国家对海域加以管理或予以支配的公权利(权力)本源于该国公民的权利。“权利—权力”的关联与制约关系, 决定了国家被依法赋予海洋生态损害国家索赔权时,应当受到公民、团体的制度化监督。完善 “权利—权力”的关联与制约关系,是应对海上溢油生态损害的索赔实践向我国立法提出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正案)第五十五条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海洋生态系统因涉海非法行为所致不利后果,表现为事发海域油污厚 重、生物遭灾、生态破坏 等现象, “反映”为海洋环境容量损失、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耗减等海洋监测结论。这些都构成对该生态系统中所有人共享的生态利益 的妨害。海洋生态损害国家索赔之诉,是由国家代表事发海域所属国家的全体人员向不法行为人提起的环境 公益诉讼。这一诉讼,和其他公益诉讼一样,并非只有“法律规定的机关”可以提起,“有关组织” 亦可成为原告主体。一方面,由于立法不足,我国海洋执法机关在准备海上溢油生态损害国家 索赔时遇到诸多司法难题,因此应尽快构建我国的海上溢油生态损害国家索赔制度;另一方面, 学者对政府的“环境公益代表资格的唯一性”存疑,指出“政府也并非环境公益的唯一代表,我们必须走出‘公益等于国家公益’的误区,体现环境公益维护者的多元取向”[2]。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 法》结合我国的实践,在第五十八条中规定了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社会组织”的认定条件。2014年12月8日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 问题的解释》第二条又对“可以认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 保护法》第五十八 条规定的 社会组织”做出规定,至此,环境公益 诉讼案的 原告主体,在我国法律上得到明确、具体的规定。这些规定当然适用于属于环境公益诉讼的海洋生态损害索赔之诉。

2015年6月5日,大连环保志愿者协会向大连海事法院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状告中石油“7· 16”事故造成大连市海洋环境重大污染,并向其索赔6.45亿元,用于修复生态环境。大连市环保志愿者协会会长杨白新向媒体介绍,在收回的1万份有效调查问卷中,赞成起诉中石油“7·16” 污染案的占96%。“环境是一种公共财富,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必然损害到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利益,因此,维护良好的环境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共同愿望…… 我们想使环境公益诉讼与行政监管、社会参与、经济调节相配合,从而实现大连环境状况的根本好转。”另外,中华环保联合会环境法律服务中心督查诉讼部部长马勇也向媒体表示,“我们也在考虑将来启动环境公益诉讼的方式来要求生态的修复”[3]。由此看来,“环境公益维护者的多元取向”已由学者的呼吁落实为当下的司法实践。

2海洋生态损害国家索赔权的分配及其行使程序

构建海上溢油 生态损害 国家索赔 制度,是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具体表现,有助于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切实履行《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承担海洋生态损害国家索赔工作的职责。

为指导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代表国家开展海洋生态 损害索赔 工作,国家海洋 局制定了 《海洋生态损害 国家损失 索赔办法》(下称 “《办法》”),于2014年10月公布。

《办法》围绕海洋生态损害国家损失索赔的目的依据、适用范围、索赔内容、索赔主体、索赔途径、保全措施、信息公开、赔偿金用途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有针对性地解决了我国海洋生态损害国家索赔工作存在的重要事项缺乏专门规定、各级海洋部门职责划分不清、索赔程序不统一等突出问题。

《办法》第四条规定,国家海洋局负责全国海洋生态损害国家损失索赔工作的监督管理,地方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家海洋局派出机构分别承担不同管辖海域内海洋生态损害国家损失索赔工作。其中,地方管理海域内海洋生态损害国家损失索赔工作的分工,由省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自行规定;跨省、地方管理海域以外国家管辖海域的海洋生态损害国家损失索赔工作,由所在海区国家海洋局派出机构承办。这一规定明确了“国家海洋局主抓监督管理,国家海洋局派出机构和地方海洋行政管理部门依据管辖海域分 片管理”的职责划分格局,使《海洋环境保护法》 第九十条第二款规定的“代表国家对责任者提出损害赔偿要求”的“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得以细化。

《办法》第六条至第十二条明确了行使海洋生态损害国 家索赔权 的基本程 序,即预判—评估—发送索赔函—协商、仲裁或诉讼。索赔程序法定化,为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行使索赔权提供程序指南,使案前技术准备工作,与海洋生态损害事故责任人的协议、异议,因非诉解决无果再转诉讼索赔的过程合法、合理,同时,有助于社会各界依法了解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海洋生态损害索赔的工作步骤,避免急迫、无序的国内外舆论扰乱依法推进的索赔工作。

《办法》虽以规范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海洋生态损害国家损失索赔工作为中心,未专门涉及公众参与机制,却也在第五条和第十四条规定了 “海洋环境监督管理部门加强沟通、配合,建立海洋生态损害信息共享机制”、索赔工作相关信息应当依法“予以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等内容。这说明,《办法》的制定者准确地认识到,担负海洋生态损害国家索赔职责的海洋行政主管部门需要与环保、海事、渔业等部门联系与合作,需要海洋信息公开及共享的工作机制支持,在全社会监督的法制环境中及时、有效地提出海洋生态损害的公共利益诉求。就连海洋生态损害行为的发现,也需要“接到相关报告、通报”等方式作为重要补充。海洋生态损害索赔是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代表国家进行的公益损害求偿,所得到的“海洋生态损害国家损失赔偿金”亦“应按照国家财政有关法规进行管理”,用于受害海域的海洋生态恢复与建设。一言之,海洋生态损害索赔,是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而非政府部门利益;是为救济国家管辖海域的生态利益损失,而非国库财产损失。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代表国家履职,应当得到各部门、各单位和社会公众的支持与公开监督。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被依法赋予“海洋生态损害索赔权”,亦应担负及时、有效地作为并向社会公开信息的法定义务。

《办法》第十三条规定,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的海洋生态损害索赔要求,不影响公民、法人、其他组织或部门依 法提出的 其他索赔 要求。按照 《〈海洋生态损害国家损失索赔办法〉解读》,“《办法》适用于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代表国家对责任者提出海洋生态损害赔偿,不同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提起的私益索赔,也不影响其他部门依法提出的其他索赔要求。”问题是,《办法》出台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修订案已公布,该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 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而今,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已施行,故笔者认为,《办法》第十三条中的“其他索赔要求”不仅包括“私益索赔”,也包括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向人民法院依法提起的海洋生态损害索赔。

3适格的社会组织

“海洋生态损 害国家损 失”一词出现 在 《办法》的名称中,着实耐人琢磨。

损害与损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损害是一种事实状态,系因侵害行为而致,其强调的是不法行为的后果;而损失强调的是权利主体的利益丧失。损害的事实状态必 然带来损 失的后果。损失不限于损害的财产价值表现形式,还包括无形损失等“损害的非财产价值表现”。有损害必定有损失,有损失不一定有损害。换言之,并非所有损失皆缘自损害。民事主体行使权利不当也会带来损失。

如果损害和损失不分,不仅造成人们概念上的混乱,而且容易导致在确定损害赔偿的民事责任时随心所欲 和遗漏,影响了法 律的公正 和完整。从这个意义上说,《办法》在名称中出现“损害”“损失”两个词,不仅有助于救济那些无法用财产价值表现形式来体现的国家利益丧失,也有助于明确属于国家的各类损失是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向责任者索赔的法律依据。因此《办法》规定的索赔主体只有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而未提及“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规定的社会组织”。

损害是由违反法律义务的行为造成的。《办法》第二条规定了十二类“导致海洋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造成国家 重大损失 的”行为,包括新建、改建、扩建海洋、海岸工程建设项目及其他用海活动等。这些不法行为的后果既包括海洋生态损害,也包括“次生污染损害”。后者虽不属于海洋生态损害,却是在应对海洋生态损害过程中发生的损 害,是对特定 环境造成 的 “排放型”损害。而海洋生态损害是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的 “功能型”损害,其影响的 权利主体 具有不确 定性,其妨害的权益是生态利益,故这种新型损害所致后果包括该生态系统中所有人普遍遭受的公共利益损失。《办法》作为国家海洋局依据《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九十条第二款制定的规章,只涉及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代表国家提起的对国家造成损失费用总计超过30万元的重大损失索赔。这意味着,并非海洋生态损害带来的所有损失均可由 “法律规定的机关”提出索赔。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代表国家对责任者提出的海洋生态损害赔偿,不影响其他部门依法提出的其他索赔要求,例如,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发生后,农业部积极开展养殖渔业、天然渔业资源损害索赔。

仅就海洋生态损害国家损失索赔而言,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是担负海洋生态损害国家索赔职 责的“法律规定的机关”,其便于获得技术支持与法律支持,依据《办法》中明确规定的索赔程序开展索赔工作。不过,除了“法律规定的机关”具有海洋生态损害国家损失索赔权,符合“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规定的社会组织”亦可成为索赔主体。《民事诉讼法(修正案)》第五十五条、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的规定,完善了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规定,不仅有利于督促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履职,且明确了海洋生态损害国家损失索赔的“替补”原告。适格的社会组织亦可提起海洋生态损害索赔,不仅体现了环境民主原则,也说明生态利益是社会公共利益,可以由适格的社会组织依法维护。再者,如学者言,“人们所见的每一次生态损害中都包含没有被人们认 识到的损失”[4]。基于特有的视野、智识和观念, 适格的社会组织可以发现海洋生态损害造成的各种损失。这种来自广大民间的社会组织不仅人员广泛,且有持续、深入工作的可能,其对海洋生态损害索赔之诉的密切关注,使之得以配合、 监督“法律规定的机关”工作,甚至在必要时作为替补原告向责任者提出海洋生态损害索赔。我国立法的上述新规定,将有利于建立海洋生态损害多元化救济机制,更好地维护海洋生态利益。

摘要:海洋生态损害索赔是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代表国家进行公益损害求偿,应得到各部门、各单位和社会公众的支持与监督。《海洋生态损害国家损失索赔办法》解决了我国各级海洋部门职责划分不清、索赔程序不统一等突出问题。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表明,不仅“法律规定的机关”具有海洋生态损害国家损失索赔权,适格的社会组织亦可作为替补原告提出海洋生态损害索赔。建立海洋生态损害多元化救济机制,可更好地维护海洋生态利益。

关键词:海洋生态损害,海洋生态损害国家损失,索赔权

生态环境损失 篇2

环境污染经济损失估算模型的构建及其应用

基于污染物的环境污染损失机理性模型,Logistic方程及环境价值的相关理论,建立了环境污染经济损失估算模型.该模型不仅能反映出污染物浓度、污染物排放量、环境资源价值与经济价值损失间的关系,而且利用该模型可以定量地反映环境污染对环境资源价值造成的损害.将该模型用于估算福州市工业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其估算量与利用经济计量法计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二者评价结果较为一致,但前者略大.

作 者:张江山 孔健健 ZHANG Jiang-shan KONG Jian-jian  作者单位:张江山,ZHANG Jiang-shan(福建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07)

孔健健,KONG Jian-jian(沈阳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刊 名:环境科学研究  ISTIC PKU英文刊名: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年,卷(期): 19(1) 分类号:X196 关键词:环境污染   经济损失   经济计量法   工业水污染  

生态环境损失 篇3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价值损失;油田;补偿标准;资金分配方案

中图分类号 X1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6-0140-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6

我国环境污染损失研究 篇4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绿色,GDP,国内生产总值,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治理成本

1绿色GDP核算

目前经济现论界对绿色GDP概念有以下几种不同认识:

1.1 基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界定绿色GDP概念

1.1.1 考虑资源环境要求对绿色GDP概念的界定

绿色GDP是指在原有GDP的基础上考虑资源与环境因素, 对GDP指标作出某些修正计算而产生的一个新的总量指标, “绿色GDP=国内生产净值+固定资产损耗-生产中使用的非生产自然资产”, 或者“绿色GDP= (净出口+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净额+固定资产损耗) -非生产经济资产净耗减-自然资产降级与减少”;也有学者提出“绿色GDP=GDP- (自然资源耗减价值+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失的价值) ”。上述观点其共同之处:是基于已有的SNA体系核算出的GDP的基础上削减GDP的获得对自然资源、环境所造成的降级与损失。即, 绿色GDP就是在原有GDP的测度中纳入“资源环境”概念。

1.1.2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界定绿色GDP概念

绿色GDP是用以衡量扣除了自然资产 (包括资源环境) 损失之后的新创造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绿色GDP=GDP-自然资源耗减和环境退化损失- (预防支出+恢复支出+由于非优化利用资源而进行调整计算的部分) 。

1.2.3 福利GDP的观点

福利GDP=现行GDP+外部影响因素, 外部影响因素是一种非经济福利, 有外部经济因素和外部不经济因素。

1.2从统计核算角度界定绿色GDP概念

该观点从统计度量的可操作性的角度认为, 在现行国内生产总值中扣除环境污染的损失, 即可得到绿色GDP。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扣除自然资本的消耗, 得到经过环境调整的国内生产总值, 也就是绿色GDP (GGDP) ;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扣除生产资本的消耗, 得到国内生产净值 (NDP) 。从国内生产总值中同时扣除生产资本消耗和自然资本消耗, 得到经环境调整的国内生产净值, 也称绿色国内生产净值 (EDP) , 这就是联合国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的核心指标。所以这几者的关系可这样来表示:EDP

实施绿色GDP核算体系, 在技术上需要解决如何衡量环境要素价值的问题。由于环境资源的使用大多属于非货币交易, 在难以通过市场行为确定其价格的情况下, 对资源增减、环境变化的估价只能采用虚拟方法。现从理论上提出了三种虚拟估价方法:市场价格法;住户意愿法;维护成本法。按照资源环境恢复到耗减和降级前的水平所需的费用来计算其价值。与市场价格法相比, 维护成本法在理论上更加体现持续发展的思想, 因为维持资源环境的数量和质量水平不变, 也就是保证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环境成本表现为人类活动对周围环境质量和受纳体的不利影响所造成的全部损失, 包括对活动地造成的损失和对活动地以外的其他区域造成的损失。从量的角度看, 环境成本应等于受纳体损失的总和。因此, 国际上一些专家比较看重维护成本法。

2 我国环境污染总量估算

绿色GDP核算时, 从GDP中扣除的项目大致可分为两部分, 一是自然资源净耗减, 包括经济资源和非经济资源, 二是环境污染损失, 二者存在重叠的部分, 即环境污染所致的自然资源的损耗。本文拟采用维护成本定价法, 对我国环境污染损失总量进行粗略分析。假定环境污染被完全治理, 不存在环境污染所致的自然资源的损耗, 同时环境污染损失等于环境维护费用。

环境污染损失价值总量=环境污染的完全治理成本

=∑各污染物的排放量×各污染物的单位治理成本

=废水的理论治理成本+废气的理论治理成本+固体废弃物的理论治理成本 (+噪音污染危害+其他损失)

=∑废水中各污染成分含量×各污染成分单位治理成本+∑废气中各污染成分含量×各污染成分单位治理成本+∑各类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各类固体废弃物单位治理成本

我们很难详细统计到所有污染成分的含量, 也很难有十分精确的分类治理成本, 可行的办法是根据国家环保部的统计数据, 对主要污染成分总量进行估计, 并且用各污染物的排污费征收标准作为其治理成本。目前的征收标准是2003年颁布执行的《排污费征收标准及计算方法》。根据2007年新闻报道, 国家环保总局发言人称“该标准仅为污染治理成本的一半”, “我国将在3年内提高至污染治理的成本”。但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迄今基本没有调整。2009年底, 环境保护部官员透露, 将争取发改委、财政部的支持, 尽快提高全国排污费征收标准。其中SO2废气排放费已经率先提价, 部分省市从2007年的0.63元/千克提高到2009年的1.26元/千克。我们用现行标准的2倍的值进行环境污染治理成本的估计。

当然这里的污染物统计是不全面的, 最重要的缺少是CO2排放的损失估计。且这里仅仅计算了理论治理成本, 而大多数污染物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后已经扩散, 并对自然经济社会系统造成了实质性危害, 而这种这种危害可能远远大于治理成本, 事实上, 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失还应加上其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对民众健康的损害等。因此以上数字是严重保守的, 它仅表明我国污染物排放的治理成本, 约占2006年我国GDP总量210871亿元的0.49%。上表中我们仅仅估算了污染物排放量的治理成本, 根据本文第三部分, 可知工业污染物产生量远高于排放量, 即对于污染物排放的主体——企业来说, 大部分污染物在排放前已经通过净化设备或工艺处理过了, 然而这个过程也应该是有成本的。考虑到这个因素, 可以把环境污染损失总量调整为3356.73亿元, 占当年GDP的1.59% (在不考虑CO2排放所致损失的情况下) 。

3 2006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环境污染总量考察

我们有必要基于绿色GDP核算模式对各省的自然资源耗费和环境污染损失进一步分析, 摸清真实GDP增长现状, 并尝试进行绿色GDP核算, 虽然由于考虑到自然资源耗减后, GDP增幅被严重调低, 所以这一尝试在省级层面已于从2006年开始严重受阻。而本文仅对各省的环境污染损失进行统计估算。

类似于上述估算过程, 根据2006年环境统计年报, 我们也可以对各省的环境污染状况进行分析, 分别计算各类污染物价值量 (排放量/产生量等×每单位污染物的排污费征收额) , 汇总后可得到下表数据。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污染物产生量占GDP比例在前5位的依次为贵州、山西、内蒙古、宁夏、甘肃;污染物排放强度 (排放量占GDP比例) 的前5位依次是贵州、宁夏、山西、内蒙古、青海。

参考文献

生态环境损失 篇5

关键词:财产损失保险;

产品定价;

定价策略 Abstract Property damage insurance refers to property insurance with various tangible property as the subject of insurance.Its main types of business include: family property insurance, corporate property insurance, engineering insurance, agricultural insurance, aircraft insurance, transportation insurance, cargo transportation insurance and special risk insurance.Property loss insurance i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and important insurances of property insurance companies.Insurance pricing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uncertainty of risk and the time lag of risk occurrence and operation.Without a scientific and mature pricing management system, random pricing is likely to cause a cumulative outbreak of risk and irreparable losses.Therefore, insurance pricing research is very necessary and urgent in the current insurance development, so this paper explores this issue, and takes M company's property loss insurance as an example for analysis.Keywords: property loss insurance;product pricing;pricing strategy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1 绪论 1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1 1.2.1国外研究现状 1 1.2.2国内研究现状 1 1.3研究内容及方法 2 2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2 2.1财产损失保险产品与产品定价 2 2.2定价理论 2 2.2.1基于成本定价 2 2.2.2基于竞争定价 3 2.2.3基于价值定价 3 3 M公司财产损失保险定价分析 3 3.1 M公司财产损失保险结构及发展现状 4 3.1.1定价结构 4 3.1.2定价授权 4 3.2 M公司财产损失保险的定价目标 5 3.3 M公司财产损失保险定价的影响因素 6 3.3.1内部因素 6 3.3.2外部因素 6 4 我国保险产品定价存在的问题 7 4.1监管不够完善 7 4.2定价政策不统一 8 4.3决策机制不规范 8 4.4定价方法和理念不科学 8 5 基于影响因素的保险产品定价策略 8 5.1加强监管体制 8 5.2制定统一的价格政策 9 5.3健全定价决策机制 9 5.4实施客户关系定价法 9 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1 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中国财产保险市场发展水平远低于国际市场水平,公众保险意识低,保险公司经营管理处于世界较低水平。在追赶世界保险业发展的过程中,目前中国财产损失保险正处在从垄断到竞争的发展过程中。

在市场监管方面,年保险费率监管制度的改革,迎来了中国财产保险市场的革新。保险公司在此之前都是执行国家监管部门制定的统一的保险产品(包括价格)。在保险价格由市场自主制定的近十年时间里,保险公司经历了保险定价管理从无到有、从错误中不断学习的过程。

中国的保险发展水平和市场格局决定了目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价格竞争仍然是保险竞争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经过近十年的不断摸索,保险公司在财产损失保险产品定价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唯精算论和定价随意性等现象交替出现在保险公司定价过程中,保险公司对成本、需求和竞争的研究不够深入和细致,仍未形成成熟、科学的定价体系。

而保险定价由于风险的不确定性以及风险发生与经营存在一定时间滞后性的特点,若没有科学、成熟的定价管理体系而随意定价很有可能造成风险的累积爆发和难以挽救的损失。因此保险定价研究是目前保险发展中非常必要和迫切的。菲利普科特勒认为,世上没有减价两分钱不能抵消的品牌忠诚。所以,无论企业的品牌多么受人欢迎,也要研究价格策略。探索适合财产损失保险产品的科学的定价策略,促进财产保险公司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国外研究现状 Vorm(2017)解决了定价与复杂性的关系以及复杂性对定价的影响,公司进入对产品定价和证券复杂性的影响及专业的咨询渠道能否引起证券设计变得更为复杂等问题。Claus Christensen(2018)详细地研究了与德国金融市场挂钩的债券结构产品的定价问题。得出欧洲市场上每天交易的期权价格将导致结构型产品远离理论价格的大幅度波动。Athanasios A(2016)指出对于大部分产品,发行银行可在初级市场获得大量隐性收入,银行保险已成为当今国际金融保险业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

1.2.2国内研究现状 朱汉武(2015)通过对银行保险和银行保险制度的阐述,分析了银行保险的组织和治理模式选择,借鉴西方银行保险制度的经验,提出我国银行保险的现实选择。毕正刚(2017)基于A公司的金融风险,给出了个人账户的价值模型,运用实物期权的基本思想与方法,在连续死亡效力情形下建立了A公司保单的公平价值模型,得到了公平定价的封闭形式解,实证分析表明,新精算规定的收费是公平的,模型结果与实际相符合。李明子(2017)通对公司投资收益率确认方法,进行了应用分析。公司的实际收益率仅仅针对个人账户资金,并非针对缴纳的所有保费而言。张琨(2018)通过介绍T公司保费分配情况,对T公司的账面价值法、市价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全面地分析,阐述了现实应用中的博弃状况。张绪风(2017)对万能寿险中保户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认为万能寿险中保户面临的风险有利率风险、责本市场风险、经营管理风险、监管风险和法律风险。保户应该增强风险意识,主动应对这些风险。

1.3研究内容及方法 我国银行保险产品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许多定价方面的不足,主要是由于对保险产品定价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如果由此产生的问题得不到迅速地解决,势必会产生不利影响,阻碍保险公司发展。

因此,本文借助文献研究法与案例分析法,基于M公司财产损失保险的视角,合理地对保险产品进行定价,这是保险产品得以发展的关键。故而本文选择保险产品定价的影响因素作为研究对象,且以M保险公司财产损失保险为例进行分析。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2.1财产损失保险产品与产品定价 财产损失保险是指以各种有形的财产为保险标的的财产保险。其主要包括的业务种类有:家庭财产保险、企业财产保险、工程保险、农业保险、航空器保险、运输工具保险、货物运输保险和特殊风险保险等种类。财产损失保险是财产保险公司的传统、重要险种之一。由于车辆保险在中国保险市场监管和保险公司经营中的独特性,本文的财产损失保险指除车辆保险以外的其他财产损失保险。

2.2定价理论 2.2.1基于成本定价 通过对服务产品成本的分析,可以充分了解服务产品的固定的、半变化的和可变化成本,还包括企业的贡献概念和扭亏为盈的分析。对于某个特定的服务企业来讲,对必须的活动和随意性的活动进行区分是非常关键的。传统的成本控制的做法往往会降低企业为顾客创造的价值,原因就是被裁减的活动实际上市企业提供某个层次与质量服务所必须的活动。成本决定了价格的底限,若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进行销售,企业是亏损的。

成本分析的定价启示:企业若需要在低价位基础上竞争需要对它们自身的成本结构和在特定价格上实现扭亏为盈的销售数量有非常好的了解。作为一个服务营销者,需要的不仅仅是从一个会计的角度来看待成本,同时需要将它们看做公司为其顾客创造价值的努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成本管理控制局限于监控成本,却没有关心创造的价值。企业的问题不在于没有足够的成本管理,而在于它没有将价值活动与其他活动区分开来。市场只会为产品的价值付费。

2.2.2基于竞争定价 当顾客在相互竞争的产品间看不到或仅发现细微差别的话,他们将会选择他们看来是最便宜的产品。能够在每个車位的服务上实现最低成本的企业将会享有令人羡慕的市场优势,并且经常能够获得“价格领导者”的地位。如果要随时对公司的对手的价格变化作出及时反应的供应商将会迎接定价过低所造成的种种风险。应当注意,不要让自己完全跟随竞争者的价格,从而让自己的定价掉进跟着竞争者走的陷讲。更为明智的做法是对于每个竞争性的服务产品都充分考虑伴随它的顾客成本,包括所有相关的财务与非财务成本,还有未来潜在的转换成本,然后需要把这些加总后和供应商自己的服务产品价格相比较。

2.2.3基于价值定价 价值的定义是指顾客购买产品后得到的顾客感受到的服务质量。

净价值是所有感知的服务益处的总和(总价值)减去所有感知的服务成本。顾客盈余是顾客实际支付的价格与他们可以并愿意支付以获得由特定的服务产品提供的他们的需要的效用之间的差距。

加强总价值,不成功的定价战略往往是因为缺乏在价格与价值之间的清晰联系。企业的营销人员应当通过提升核心产品的效用并强化辅助性服务来增加一项服务的总价值。

管理感知价值,价值是主观性的,顾客不一定能客观评价供应商的专业服务水平,而是需要顾客理解他们得到的价值。这需要供应商寻找各种方法来与顾客交流使顾客更好的感知到顾客提供的价值。

M公司财产损失保险定价分析 M公司是中国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所属的一家专业子公司,公司致力于为顾客提供全方位的的财产保险产品和服务。公司总部设在上海。公司2011年的注册资本己经达到人民币95亿元。M公司承保各种财产损失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证保险、短期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业务。

3.1 M公司财产损失保险结构及发展现状 3.1.1定价结构 M公司财产损失保险产品定价基于两个层次:(1)基本定价;

(2)核保定价。基本定价是对产品费率的基础性定价,统一由总公司的精算部门进行,并需报批或报备保险监督管理部门审批或同意备案。核保定价是在第一层基本定价估计的成本基础上,对个性化产品风险的细化定价,由总公司授权的核保人员在授权的范围内具体执行这项工作,授权核保员又根据公司内部的资格考试和工作情况授予不同的核保权限,核保员只能在公司授予的权限内进行承保的报价和核保。

(1)基本定价 基本定价更多基于精算理论,在大数法则下和概率分布等理论支持下对所涉及产品的风险成本进行测算。对保险产品的风险暴露进行识别、分析和统计,通过传统定价因子测算损失成本。财产损失保险产品很多,对公司保费规模和利润的贡献各不相同,公司会制定不同产品的的定价策略,价格受分类定价策略影响较大,对这个产品分类定价策略的确定直接影响了该产品的价格确定。

基本定价基本确定了保险产品的价格底线,具有基本的成本控制机制,保险公司在销售保险产品的时候,必须符合具体产品费率规章中费率计算的标准,若风险因子计算无法得到实际销售的价格,保险公司的成本将受到考验,同时也会受到监管的问询。

(2)核保定价 根据第一层估计的成本,总公司授权的核保员在日常承保过程中对个性化产品风险进行细化。

授权核保人员需要对客户的基本情况如标的的地址、公司信用、财务状况及有关组合进行评估。根据了解的客户风险状况、公司该险种的定价策略、预测市场竞争对手的可能动向,结合公司近期营销战略确定每次承保的报价。

3.1.2定价授权 M公司核保定价经历过一个分散-集中-适当分散的过程。这个定价的授权的过程也与费率监管有密切关系。

(1)监管统一定价时期 2003年以前,财产保险的条款、费率是由人民银行或者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统一制定的,并且费率规章比较简单,没有设定因风险因素的变动区间,公司既没有设立精算部门进行保险产品的基本费率测算,也没有设立统一的核保部门处理核保报价。财产保险公司直接销售机构(分公司、支公司)公司执行的是分公司自主核保,各省级分公司根据自身业务特点设置核保岗,由于保险价格统一,核保人员主要负责承保标的是否是公司可保或不可保的业务。

(2)费率自主定价改革初期 2003年以后,为适应保险产品定价放幵的监管政策,各保险公司定价方面毫无经验,保险产品定价从零学起。各保险公司纷纷从国外聘请有相关经验的精算师挂帅,内的精算人员组成的精算部门,负责公司自有产品的费率制定工作。自主定价初期,公司聘请的精算师的从业经验决定了公司初期定价的理念和定价策略,但由于各个国家保险尤其财产保险所处的险发展阶段不同,市场竞争格局、监管特点、经济政治环境及社会公众保险意识的不同,最初一轮保险公司的定价都不同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

同时,在核保定价方面,公司为了避免经验不足带来的经营风险,执行了集中的核保制度。在总公司成立了核保部门,聘请了一批新的核保员同时抽调全国核保经验相关人员和在总公司统一核保定价。但是由于新成立机构业务熟悉程度不足,对销售末端客户信息无法快速实现,核保报价与市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离。

(3)定价成长期 2006年以后,公司经历了唯精算论和唯市场论的激烈较量,同时积累了一定的自身的定价数据和经验。基本形成了目前的定价层次,精算部门负责产品的基本定价,对产品的市场销售规模、成本和利润进行统计预测和判断。

核保部门负责在基本定价的基础上对业务进行报价。由于大一统的总公司统一报价无法及时了解客户信息和根据市场动向及时调整报价。因此适当下放了核保定价的权限,在分公司层面授权核保员进行核保定价工作,根据风险状况划分核保权限,对于风险大对公司经营影响教大的的业务仍然集中由总公司核保员进行核保定价。为了顺应市场需求,提高报价效率,财产损失保险产品目前的核保定价里大部分产品都制定了标准件或者方案式业务,对承保风险普遍较小的分散型业务只要符合一些条件都可以自动承保,大大提高了承保效率。

同时,对于特殊渠道,如网上销售、快速出单终端银行代理等,都有专属的承保方案,大部分渠道的分散型业务一般也采取标准件的方式自动承保。

3.2 M公司财产损失保险的定价目标 经营目标的多重性决定了定价目标的多重性,一般企业不可能是单一目标,而是一个多重的目标体系,在目标体系里,根据公司的导向各目标权重不同。

M公司总公司在整体定价目标中,在2010年以前,在利润导向、市场份额和应付竞争对手的竞争导向型定价目标中变动中,定价目标体系清晰度不高。在2006年以前,M公司市场份额基本稳定高出P公司1-2个百分点,期间经历的价格市场化改革和核保集中制度的执行,公司更多强调利润最大化目标,甚至更多强调短期利润最大化,同时兼顾竞争对手导向和市场份额目标。

2006年开始,P公司积累多年欲超越M公司成为中国第二大财产保险公司的趋势越加明显,M公司开始采取竞争导向型定价目标,主要是釆取应付竞争对手的竞争导向型定价目标,同时兼顾利润导向型目标定价。

2010年开始,M公司基本稳定在市场份额第三名的局面,P公司市场份额在这一年超过M公司近3个百分点。通过近五年跟从竞争对手式的定价目标,M公司没有成功阻止P公司强力的追赶之势。结合公司自身特色和市场定位,调整了定价目标,近几年基本坚持长期利润最大化目标为主的定价目标。

在总公司的整体定价目标下,由于省级分公司当地保险市场的特点,定价目标略有不同,在 2010年以前分公司的市场份额一直高于当地P公司的当地分公司,争夺市场第二名拥有更多话语权的的战争一直未曾停止,但分公司采取的也是应付竞争对手的竞争导向型定价为主,最后也被P公司超越,市场份额降至第三名。

近期公司的战略定位为在未来3至5年内,围绕“关注客户需求、改善客户界面、提升客户体验”的转型目标,坚持“推动和实现可持续价值增长”的经营理念,着力构建经营客户的商业模式,积极打造在客户身边的保险公司。这一目标说明公司向消费者状况目标转型。

3.3 M公司财产损失保险定价的影响因素 3.3.1内部因素(1)营销战略.此战略包括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M公司价格必须围绕其战略制定,不能偏离。战略定位和市场目标越清楚,所制定的M公司产品价格就越合理。由于不同细分市场对价格的敏感性不同,所以客户的价格也存在着差异。

(2)成本。成本是保险公司能够持续经营的基本条件,也是影响M公司产品价格的基本因素。提供M公司的成本主要包括三种:人力成本、物力成本和风险溢价。

(3)服务质量。在愿意为所需服务支付费用的情况下,客户更愿意为创新服务、特色服务和良好服务支付费用。因此,通过提高M公司产品自身的质量和服务的质量,将会赢得更多客户的信任并获得更多稳定收益。

(4)利率。利率对公司产品的定价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是公司产品收益率的下限。如果利率超过了M公司的收益,那么客户投资M公司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5)产品周期。产品定价与其所处的生命周期有着密切的关系。产品的生命周期包括萌芽、成长、成熟、衰退等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可以有不同的价格定位。

3.3.2外部因素(1)客户需求。保险公司经营经济活动必须要时刻以客户为中心,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适当的服务。在M公司产品定价过程中,客户因素也要受到高度重视。在考虑这一因素时,就要联系到客户需求的价格弹性问题。客户需求的价格弹性,是指价格变动所导致的需求量变化程度,用表示为:

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如果弹性较大,说明客户对产品的价格变化较灵敏,并说明需求量的变动幅度超过价格的变动幅度,因此,保险公司降价将导致需求量增加从而使总收入增加;

如果弹性较小,说明客户对产品的价格变动反应不灵敏,并说明价格变动的幅度超过需求量的变动幅度,当M公司提价则会增加保险公司收入。因此,需求的价格弹性反映出客户需求变动对价格变化的灵敏程度。

(2)风险。首先是资本市场的风险。M公司产品投资帐户的资金,要用来投资并保值增值,该部分资金的收益,要受到资本市场的影响。我国资本市场管理的不完善和条件的不成熟,引发资本市场本身存在着巨大的风险,此类风险被称为系统性风险,即投资者不可能通过投资来分散的风险。

其次是退保风险。除了初始费用,M公司的主要收入还来源于保单管理费、投资收益等,这些费用的收取都依赖于保单的持续有效。当保单在较早的保单就发生退保时,保险公司在这张保单的收入有可能尚没有弥补相应的支出(如销售费用,佣金奖金,营运费用等),从而发生亏损。

(3)竞争。竞争者价格是M公司市场定价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准。如果某家保险公司提供的同类产品价格偏高,通常会降低所占的市场份额。如果某种M公司是独有的,那么对于该产品可以定价较高,但随着其他竞争对手的效仿,替代品逐步出现,其定价往往要逐步降低。

(4)相关政策。监管当局对某些类别的M公司产品进行的价格控制指导政策及利率政策等,都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定价。定价必须符合有关政策要求和相关规定。同时营销人员需要了解相关政策,确保自己的定价决策具有可辩护性。

我国保险产品定价存在的问题 4.1监管不够完善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一方面国内银行因为利益的驱动都在涉足保险或成立金融控股集,向经营多元化方向发展,对客户提供M公司产品采用一站式服务方式,最终使得综合收益最大化。另一方面,保险公司想要使用低成本的渠道来实现M公司业务就必然要利用银行,或利用其庞大的财政资源资金来开设银行以寻求新的利润空间,进而进一步带动促进发展M公司业务。但是银保双方还未充分考虑综合经营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也没有针对性的想好跨行业整合的对策;

监管机构也并没有形成一系列的系统性指导方案如监管政策、关联交易的控制等。

4.2定价政策不统一 首先,各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享有较大的定价权。各网点和客户经理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各自为战,所以他们会相互杀价,这样一来,同一M公司采取的定价对同一客户的差异也会很大。统一的价格体系从来都不会存在在分公司中,只会存在某网点和某客户经理的价格体系。其次,利率、费率和汇率的确定由完全独立的部门管理,而各部门之间并没有联系,它们独立制定各自的价格标准和让利政策。统一定价政策被人为地分成三个互不相关的价格政策,并提供给了客户。对于M公司没有统一的价格政策,会导致两个严重问题,一是很难防范存在于M公司产品定价过程中出现的的道德风险;

二是不可避免的提升了与客户进行谈判的难度,对于营销效果也会有所降低。

4.3决策机制不规范 现如今,有关M公司产品定价决策,保险公司并没有设立专门的委员会,也没有对统筹安排利率以及中间业务收费定价;

几个部门之间都具备相关一定的定价决策权,但部门与部门之间并没有形成M公司的协调机制;

资产负债委员会也并没有真正的实权,对于M公司价格策略问题很少涉及;

高管、高层领导仍然没有深入介入有关对M公司价格的决策;

在对M公司价格的管理方面,相关部门并没有设立相应的岗位,也没有相关的专业人才与其进行匹配。

4.4定价方法和理念不科学 M公司产品定价法大体可以分为成本导向定价法、需求导向定价法和竞争导向定价法。这几种定价方法由于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客户关系定价、在风险考虑方面也不够全面,使得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由于定价理念不先进,大部分客户经理和相关管理人员仍然用降价来吸引客户以使得业务量增加,并不能意识到服务改进带来的销售量的扩大。相当一部分的客户经理并不关心价格,把注意力全集中在规模上。人们并没有认识到:要想成为领先银行,价格竞争是无效的,银行很难通过因为降价提升的销售量来增加利润额。

基于影响因素的保险产品定价策略 5.1加强监管体制 2000年,联席会议制度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保监会和中国证监会建立,这一制度的建立增强了三大监管部门的协调,有利于向综合金融监管迈进。为应对不断调整和改进的金融市场格局与金融市场动态,简单的联席会议制度还远远不够。从远处着眼,有关部门应该设立专门负责银行保险M公司监管的机构,全面规划和布局,对于银行保险M公司的发展规划同一制定,注意集中各保险公司,运用好监管政策,达到监管标准,对银行保险M公司的整体风险进行合理评估。坚强监督和管理,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一个稳健的银行保险市场一定是一个遵纪守法的法制市场。

5.2制定统一的价格政策 在全面评估分析现行利率、费率和汇率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的客户和产品要制定指导相关具有针对性的M公司价格和优惠。要充分利用业绩价值管理项目和公信贷流程的成果,在对制定指导价格和优惠价格建立在科学和准确的量化基础上的前提下还要渐渐缩小他们之间的差额,对保险公司分公司的相关定价授权要减少。要制定规范的M公司价格优惠制度,在效益的基础上建立价格折让。我们还是要构建分产品、分客户的价格明细表,以及相应的价格优惠制度,防止M公司定价政策政出多门,各公司及分公司之间相互杀价。

5.3健全定价决策机制 建立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定期审议银行保险M公司产品定价政策的制度,一切现有产品和新产品的价格政策调整均通过委员会审定;

改变目前几个部门分头管理价格的现状,对于银行保险M公司产品的价格政策进行协调;

M公司定价决策过程中让高层领导更多地参与,进而来提高定价决策程度;

针对性的指定一个专门部门来全面负责对利率、费率和汇率的日常管理工作;

对于定价政策的合理性和合规性,稽核监督局要每年都进行检查。

5.4实施客户关系定价法 我国应在完善银行保险M公司定价信息系统的基础上,逐步实施客户关系定价模型。通过一揽子的M公司产品定价方法,发展交叉销售,提高对重要客户的竞争力,并保持目标客户赢利率,使客户享有稳定的收益。

结语 对于中国的财产损失保险而言,关注定价策略是近十年才逐渐幵始的新课题。在近十年随着政府对价格监管的改革,保险公司从没有定价权到在定价过程中不断摸索学习,通过学习和经验教训的总结逐渐向国际先进经验学习,但仍处在价格制定的初级阶段,价格策略的理解、运用尚不够科学、体系,对保险产品成本、客户需求的分析都需要进一步加强。

纯粹经济损失初探 篇6

关键词:纯粹经济损失;侵权责任法;规范模式

中图分类号:D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139-02

一、纯粹经济损失的概念

纯粹经济损失这个概念最早起源于英美法系,在英文表述中一般为pure economic loss,是民法学领域的一个较新的概念。作为大陆法系代表的德国法中也有相应的概念——“纯粹财产损害”(Reines Vermogenschaden)。但是纵观各国法律,对其进行明确的成文法界定的只有1972年的《瑞典赔偿法》,该法典第2条规定:“根据本法,纯粹金钱上的损失是一种在任何方面与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害都没有关联的经济损失。”我国台湾学者王泽鉴先生也对其表达了自己的见解,是指受害人遭受的经济上的不利益或称财产上的损失,这样的损失并非由受害人的人身伤害或有形财产损害所引起[1]。综上所述,笔者较认同通过对其特征进行的界定,纯粹经济损失是受害人直接遭受的、非因受害人的人身或有形财产遭受损害而间接引起的经济上的不利益或金钱上的损失[2]。

二、纯粹经济损失的分类

在合同法领域内,也存在着纯粹经济损失,如期待利益(履行利益)和信赖利益。前者是指合同有效成立后,当事人希望通过合同的履行所带来的利益,与既存利益方向相反的将来利益。后者则是合同或要约赋予了信赖一方当事人所固有的,因信赖可能或已经受到的损失的利益,包括财产利益和机会利益。这两者虽不以财产和人身实际损失作为前提,但是两者都可以通过契约法领域进行救济,如违约责任和缔约过失责任,笔者就不再赘述,以下仅就侵权法领域的纯粹经济损失进行简要分析。

1.反射损失

反射损失(ricochet loss),又称为关联经济损失(relational economic loss):是指加害人(被告)的不法行为侵害了第三人的财产或人身权利,受害人(原告)与该第三人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关系,因第三人财产或者人身损害而遭受了进一步的损害。英国著名的电缆案件便是这一类型,伯明翰的一家钢铁厂由电力公司供电维持运作,由于隧道施工单位工人的疏忽大意将电缆损坏,电力公司为修复电缆切断供电使钢铁厂无法运作导致了损失。又如丈夫因交通事故受到严重伤害住院,妻子为照顾丈夫而暂停或放弃工作,由此妻子所受到的损失即为反射损失[3]。

2.转移损失

转移损失(transferred loss),指前述的反射损失中,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即在初始受害人和次级受害人都发生了损失的情形下,基于法定或约定的原因,原本应由初始受害人承担的损失被转移至次级受害人承担,这类损失即为转移损失。此类情况中,次级受害人损失即为纯粹经济损失,因其人身或者财产未受到直接的侵害。这类转移损失多发生于财产权与使用权分离的定期租赁、买卖和保险合同或其他类似合同。例如,甲和乙订立了一份长期租赁合同,后在履行过程中因为合同标的被丙破坏,乙无法获得租赁合同项下本应获取的利益,这种利益损失就是这类转移性纯粹经济损失。

3.公用设施损害而导致的损失

这类损害通常不存在具体侵害人,而是由于各种关联行为互相作用导致了一种过失损害的发生,使得公用设施遭到关闭或进行维修,从而使得信赖这些设施的群体遭受纯粹经济损失。例如,日常道路交通因他人肇事而堵塞,堵车人的事务被迫搁置所导致的系列损失:行程耽误、路费增加、会议无法召开、合同无法签订、交易无法进行等等[3]。这一系列经济上的不利益都属于因公用设施损害而导致的纯粹经济损失,这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纯粹经济损失,而且影响范围十分广大,使得该类纯粹经济损失一般归属于限制获赔的领域。

4.疏忽的失实陈述或信息披露而发生的损失

这种纯粹经济损失是受害人基于信赖他人披露发布的信息内容而采取了某种行动,后因为披露的信息内容错误或不准确而导致了受害人的损失。此时如果披露发布信息内容的主体与受害人之间无合同关系,那么受害人的损失因非基于自身财产和人身损害而发生是属于纯粹经济损失。有一个英国的经典案例:原告广告代理公司,为另一家公司策划广告宣传活动。原告为避免在这次活动中承担巨大风险,谨慎起见通过自己的开户行向对方的开户行(被告)写信询问其资信状况。被告行回信称公司信用良好附带免责声明,后该公司破产,广告公司承担巨大损失[4]。

5.基于对建议和专业服务的信赖导致的损失

现实生活中有大量提供专业建议或信息的专业人士,如律师、会计师等。该类主体具有高于一般的注意义务,因为与其无合同关系的第三人常常会信赖其提供的建议或提供的专业服务而进行交易。因此这类专业人士如因故意或过失而提供了错误或虚假的信息而使第三人遭受了纯粹经济损失将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英国有一个遗嘱无效案件,立遗嘱人因与女儿关系不合要求律师修改遗嘱将女儿排除在继承人之外,后来他们重修旧好,遂要求律师再改回遗嘱,但是由于律师的过失导致遗嘱未被改回。此案律师作为专业人士未尽职而导致了损失的产生需承担责任。

三、纯粹经济损失的规范模式

现在各国对纯粹经济损失案件主要有以下几种规范模式。

1.放任式体系,以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为代表

这些国家的侵权法通常都规定了侵权责任的一般条款,因此并未绝对排斥纯粹经济损失的赔偿,但也没有明确将纯粹经济损失视为一种类型。在这些国家的侵权法范围内,一般可以实现对纯粹经济损失的救济,而无需转而寻求其他救济,但是为了限制侵权责任的适用范围,法官通常会巧妙地应用其他法律工具来达到目的[5]。例如法国,在法国法中没有区分对纯粹经济损失和非纯粹经济损失的保护。《法国民法典》第1382条:“任何人因其行为致人损害,如果对损害发生有过错的,因承担赔偿责任。”和第1383条规定:“任何人因自己过失或者不谨慎做出的行为致人损害,应就此承担责任。”是关于侵权责任的一般条款的规定,这两点被普遍认为涵盖了对几乎所有权利和法益的保护。但在实务中,对纯粹经济损失法官常常采取直接因果关系进行限制。

2.实用式体系,以英格兰和荷兰为代表

在这些法域里,法官通过引入法律政策的公开评价和对“注意义务”的考察实现对个案里各冲突利益的衡量,而并不直接限制或者认可对纯粹经济损失的赔偿。这些国家将纯粹经济损失作为一种损失的类型,但救济与否取决于具体个案的分析。例如英国法奉行纯粹经济损失一般不予赔偿的规则(exclusionary rule),但在“疏忽的失实陈述”一案中,法官通过对当事人特殊信赖关系的考量,认许了该特殊关系产生了保护他人纯粹经济损失的注意义务,确立请求损害赔偿的例外原则。此项损失须为可预见性,请求人和被告之间须有密切关系,得公平、合理地使被告负有注意义务,此案为今后类似案件提供了一个控制水闸机制(floodgate)[6]。

3.保守式体系,以德国、奥地利、葡萄牙和瑞典为代表

这些法域对纯粹经济损失不予赔偿原则坚持最为长久,因为这些国家的侵权法条款都是列举式的,而纯粹经济损失并未被纳入法律保护的范围。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法官通常会通过适用其他法律手段来实现对这类损失的救济,典型的做法如德国扩张合同责任救济的范围。1896年《德国民法典》第823条和第826条确立了侵权责任的基本原则(区分权利和利益)。第823条1款通过列举式的方式明确划定权利保护范围从而将纯粹经济损失置于了法律保护范围之外。第2款和第826条虽然没有明确限制对纯粹经济损失的赔偿,但其获得救济的理由并不是因为它属于纯粹经济损失,而是给予它违反了保护他人之法律的规定或者故意违反善良风俗的方式侵害了他人的利益。针对立法的限制,德国司法实践发挥了创造性,法官通过扩张合同责任的适用领域,引入保护第三人利益合同来间接地实现对纯粹经济损失的赔偿。

四、我国对纯粹经济损失问题该如何借鉴

我国现行立法并无明确的“纯粹经济损失”一词,学界尚处于理论探讨阶段。以张新宝教授为代表的部分学者曾指出:“该概念的引入与我国既有的法律规范体系并无冲突,司法实践中也具有其操作性。它可以将某些在法律价值观看来不适宜获得法律救济的损失置于法律保护的范围之外,也有助于对某些需要获得保护的金钱上的不利益做出公开的利益评价,进而确认其是否可以获得法律救济。”[3]

笔者认为我国可以采取以下模式对纯粹经济损失进行保护。首先,通过合同法和侵权法对其进行分别保护,使其在各自的调整对象和领域范围内,发挥各自的救济功能。其次,在采取大陆法系一般性条款的基础上,借鉴英美法系类型化的保护模式,针对不同情形采取不同的保护方法,并明确加害人造成怎样的后果承担怎样的损失。我国现行《侵权责任法》第6条和第7条规定了一般侵权责任的内容,第2条将民事权益进行界定,采用了列举加兜底的开放模式将“纯粹经济损失”纳入其中,整体上是对《民法通则》第106条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赋予法官自由裁量权。但作为一个成文法国家,《侵权责任法》仅承认纯粹经济损失是不够的,缺乏明确的界限,易造成实践中无法救济或滥用职权的情况,因此要对纯粹经济损失提供保护,其范围需加以明确和限制。最后,配合其他部门法规所确定的责任形式与赔偿方式,辅以法官在司法审判中的具体分析和利益衡量为佳[7]。

参考文献:

[1]王泽鉴.侵权行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96.

[2]李吴.纯经济上损失赔偿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7-8.

[3]张新宝,张小义.论纯粹经济损失的几个基本问题[J].法学杂志,2007,(4).

[4]龚赛红.中国民法视野中的纯经济损失——兼评我国的研究现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5]满洪杰.论纯粹经济利益损失保护——兼评《侵权责任法》第2条[J].法学论坛,2011,(2).

[6]杨雪飞.纯粹经济损失之赔偿与控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8.

生态环境损失 篇7

煤炭资源开发是指在有煤分布区域,进行相关的地质勘探、煤炭采掘和煤产品加工的一系列活动。地质勘探属于前期工作,对生态环境几乎不产生实质性影响,而采掘活动和煤产品加工环节是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环节,也是对采煤区周围生态与人居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过程。煤炭采掘的活动场所主要集中在矿区内部及周边一定的缓冲区内,其分布规律与矿区形态保持一致。煤产品加工活动是以生产的煤炭作为原料,采用一定的技术工艺进行处理,使煤炭脱离自然属性、赋予其他使用价值,满足人类需求的活动。

煤炭的开采势必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为此要做好相关的补偿与修复工作。本文对河南省煤炭矿区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研究属于狭义层面的生态补偿,也就是指煤炭资源的收益者在有关法律法规的约束下,对由于采煤活动而造成的煤矿区生态功能的损害进行补偿,以避免煤矿区生态环境遭受持续性破坏,促进矿区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发展为目的,建立以法律法规为保障,以经济作为调节手段的,矿区生态治理和修复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2 河南省煤炭资源概况

2.1 河南省煤炭分布特征

河南省是全国重要的煤炭基地,煤炭资源相对丰富且种类齐全。河南省查明的煤炭资源分布的主要区域是京广铁路以西,豫东仅有永城煤田,及豫南的丘陵、山区。煤炭资源集中分布在平顶山、郑州、安阳、鹤壁、焦作等13个煤矿区域,这些区域的煤炭资源约占河南省煤矿资源总量的94%,煤炭资源量约有200亿吨,约占河南省内己发现可利用煤炭资源总量的77%[1]。

2.2 煤炭开发利用现状

河南省能源利用以煤炭资源为主,近十几年来,煤炭消耗量在能源消耗总量的百分比呈下降趋势,尤其是近几年下降趋势明显。如图1所示,全省从1978至2014年煤炭消耗所占能源消耗量的百分比下降了15.2%,但煤炭消费比例仍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数据来源河南省统计年鉴)[2]。

从不同行业需求量来看,2005-2014年全省生活用煤和工业用煤变化见图2所示,这十年间,工业和生活用煤总量总体上有所增加,2012年达到峰值,从2013年起有略微下降,主要原因是工业所需煤炭资源用量减少,而生活所需煤炭需求量近十年时间几乎没有变化[3]。

3 河南省煤炭矿区生态环境损失评价及补偿现状分析

3.1 煤炭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1.1 大气环境污染。

在煤矿资源开发过程中会排放许多废气,这些废弃不经处理直接排入大气,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废气主要来源是,地表矸石山和瓦斯由于自燃而施放出的气体。CH4是矿井废气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温室气体的重要组成,其产生的温室效应大约CO2的21倍。在矿区由于采煤活动堆积在地面的矸石山由于自燃施放出的气体包含有大量的CO、SO2、CO2等气体,严重污染了矿区的生态环境。河南省近十年来因煤炭开采排放的有害气体排放量变化趋势如下图3(数据来源:河南省统计年鉴)。

3.1.2 水环境污染。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河南省煤炭产量的逐年增加,随之而产生的矿井水排放量也日趋增加,大量的含有重金属元素的矿井水不经处理直接外排,不仅导致水资源浪费,同时也会污染水体和周边环境。而现阶段只有少量经过简单处理的矿井水,用于矿区生产、生活及临近农田的浇灌,其余大部分直接排放掉,对河南省主要煤矿企业矿井水的利用情况调查见下

3.1.3 土地资源破坏。

河南省是中国的产煤大省,原煤产量已经持续19年居全国第2位,已经形成郑州、义马、平顶山、鹤壁、永城、焦作六大煤炭生产基地。全省因为煤炭资源的过度开采,造成影响和破坏的土地约四万公顷,其中被损毁的耕地超过了30 000公顷,占破坏面积的75%,带来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极其突出[4]。

煤矸石作为煤炭生产和加工中排放的固体物质,占煤炭生产总量的10%左右,是目前河南省年排放量和累计堆积量最大的矿业固体废弃物。目前,河南省煤矿每年产生矸石大约3 000万吨,而煤矸石的利用率仅达20%左右,大多数煤矸石还得继续堆积,占压大量的土地资源,而新的煤矸石还继续同农林牧副渔等争夺土地资源。煤矸石山的治理和利用同收复失地一样,是一项利国利民功传千秋的大事,也是全社会瞩目的重大课题。以平煤集团为例,截至2015年,煤矸石累计堆存量6 300万吨,占地约110公顷,全部露天放置,并正以年约260万吨的速度递增。按同比例计算,每年平均约占地0.6公顷[5]。

3.1.4 生态景观破坏。

煤矿资源的露天开采导致煤田范围内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加快沙漠化进程。随着采场面积不断扩大,天然或者人工植被进一步破坏,导致该区域水土保持能力亦大幅度减弱,进而加剧水土资源流失。因为煤炭资源开采生产工艺的特殊性,采掘活动必将不同程度地改变矿区的原始地形地貌,破坏矿区的自然景观,而这种变化是不可逆的,见表2。

3.2 煤炭开采补偿机制现状分析

3.2.1 河南省生态补偿机制取得的成效。

近十几年来,因为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煤矿企业对生态环境修复的认识有所加强,在煤矿生态修复和实施生态补偿方面做了诸多工作,效果明显。

第一,增强煤矿生态修复补偿机制和制度建设。河南省环保厅组织编制了《河南省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2006—2015年)》,且于2012年5月组织编制了《河南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各省辖市、部分矿产资源丰富的县、市也组织编制了辖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为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第二,政府与煤炭企业形成合力增加投资。河南省人民政府自2004年起,从“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中划拨资金展开矿区环境损害修复与治理工作,共上马项目多达240个,花费资金总计5亿多元。从政策和资金上支持各矿区政府对由于采煤造成的地表裂隙、地表塌陷坑、煤矸石山等进行综合治理。为治理全省矿山尾矿库,2009年省财政拨款5亿元并专款专用。此外,少量煤炭企业也做出预算款项用于矿区生态环境修复[6]。

3.2.2 河南省生态补偿机制存在的问题

第一,生态环境损害补偿的法律制度不健全。矿区生态补偿、修复和环境污染治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程,现阶段行政管理体系支撑、相关技术标准的支持、资金管理的保障等措施还不健全,监测与监督管理无法到位。

第二,煤矿环境修复治理欠账较多。因为我国曾长时间实行计划经济,煤炭企业对于环境保护认识不足,法制观念不强,很少有煤矿单位对矿区环境进行修复与治理。此外,由于相当长时间内小型矿山数量众多,各煤矿企业为了实现短时经济效益,进行掠夺式采煤,拣富弃贫,乱采滥挖,从来不对矿区环境进行修复,从2005年起进行煤炭企业重组后,目前许多小型煤矿已被闭坑或废弃,煤矿业主灭失,遗留下来的矿区环境损坏问题日益严重。

第三,资金投入与社会重视程度不够。因为经济利益的原因,各级政府过度追求GDP的提高,“重开发、轻保护”的思想观念广泛存在,对可持续的发展战略认识不充分,导致在生态修复研究立项,与经费保障上严重滞后,造成历史遗留欠账不能及时补偿,而新的矿区环境毁坏问题日趋严重,造成恶性循环,积重难返。

第四,煤矿生态补偿及环境恢复与治理管理部门权责混乱。矿山生态补偿和矿区环境恢复的调查、监管和治理,隶属于环保、国土、财政等多个部门,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应由哪个部门牵头,各个部门需分管的权责不清晰,从而严重地制约了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的进度。

4 生态补偿机制工作流程

5 河南省煤炭损失评价及补偿的对策建议

5.1 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煤炭消耗地享受洁净的能源,而由煤炭生产地独自承担环境损害成本是不公平、不科学的,所以,煤炭使用单位也应当分担一部分由于煤矿开采造成的环境损害的修复成本。因此,不仅要推行谁污染,谁付费,还要做到谁受益,谁补偿,建立跨区域,跨行业,上下游产业链之间的生态环境损害与修复的补偿机制,实现环境利益分配的合理。

5.2 准确认定责任主体及其职能

由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牵头,在省国土资源厅及其下辖单位成立多部门跨区域合作的矿区生态环境治理与监管机构,建立专职的煤矿区环境损害监测和执法队伍,负责河南省矿区生态环境修复与治理以及生态补偿费的征收工作,收缴的各种补偿费应有省财政主管部门统一拨付和管理。根据生态补偿机制建设“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通过制定或者修订已有法律法规,在立法高度上指出矿区生态环境修复与治理的主体,明确煤炭企业造成环境破坏后的要承担的后果,和及时依法治理的责任与义务,推进环境治理监控和监管的制度化法制化,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5.3 实行绩效考核制度,确保闭坑矿山的生态修复与治理

从河南实际出发,依据现有的生态环保建设工作考核指标及考核办法,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实行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对政府财政环保专项补助资金,矿山恢复治理基金的使用情况进行严格的检查,并建立相应的奖励与惩处制度,使各项生态补偿资金发挥最大作用。

5.4 强化煤矿开采许可证保证金制度

河南省已实行矿产资源的“开采许可证”制度,而环境损害恢复保证金是与之相配套的一项措施,是为了确保采矿企业在开采过程中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保护矿区环境,在闭坑、停办后做好矿区环境恢复治理,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是一种事前保障措施。

所以开采权的审批,不仅仅从资源环境保护与管理的层面考虑,还要严格要求开采申请企业必须有煤炭开采对矿区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和生态环境修复的详细规划及实施保障措施。正式颁发“开采许可证”之前进行,煤炭开采保证金必须交纳到相应的银行账户,否则不允许进行相关的开采工作。此外,对已经开采且未履行生态修复工作的煤矿企业不再允许其开采新矿,保证金的征收标准可按每吨煤产品2元—15元或售价的2%—4%,具体可由各县、市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等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各地情况确定具体缴纳额度,在银行设立的企业生态修复账户,由政府及社会监管使用情况。煤矿企业按要求履行生态修复责任,经高校或科研院所鉴定达到修复标准后,政府安程序退还生态保护与修复保证金。

5.5 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并引导煤矿企业发展循环经济

增强政府政策引导,鼓励煤矿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老旧矿区可持续发展。要以经济利益为桥梁,落实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的经济优惠政策,通过资金补助、减免有关税费等方法,调动煤矿业主的积极性,自觉把煤矿资源的综合利用与煤炭企业自身生产技术改造同环境治理及生态修复结合起来,努力化害为利,变废为宝,进行资源的二次利用,走自我发展、煤炭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新道路。坚持实行“以废养废”的原则,以企业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政策扶持为辅,努力在老旧矿区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打破企业、行业、地域,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实现变废为宝,使企业重获新生。加强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之间的合作,使科研为生产服务,每年可由科技厅牵头根据企业需要,发布相应科技攻关项目。

5.6 改革煤炭生产企业成本核算体制,激活企业积极性

目前煤矿企业成本核算体制中,生态环境修复补偿费没有纳入煤炭企业生产成本,这不利于增强煤炭业主进行矿区生态环境的修复与治理的积极性,因此应该进行相应改革。各级地方政府应积极制订有利于煤炭资源合理利用和加强环境保护的规章制度,将因煤炭开采造成的环境损害降至最低。比如可借鉴山西省的治理经验,向煤炭企业征收煤炭价格调节基金,专门用来保护资源、治理环境、解决采煤塌陷问题及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5.7 加强矿区生态修复与补偿的宣传与教育

通过报刊、电视、微信等新媒体,定期推送矿区生态修复的文章,加强煤炭资源管理部门和煤矿企业负责人对生态补偿的认识,增强其自觉履行补偿义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被补偿主体充分意识到自身的合法权益,积极争取被补偿的权利。通过宣传教育,保障煤炭开发利用高效进行的同时,又不使矿区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采矿区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会因此而降低,从而保证矿区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摘要:对因采煤活动而造成的煤矿区生态功能的损害进行补偿,以避免煤矿区生态环境遭受持续性破坏,促进矿区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发展为目的。在充分分析损害现状的基础上,建立以法律法规为保障,以经济作为调节手段,矿区生态治理和修复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关键词:煤矿矿区,生态评价,补偿

参考文献

[1]欧阳志云,郑华,岳平.建立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路与措施[J].生态学报,2013(3):686-692.

[2]刘春腊,刘卫东,陆大道.生态补偿的地理学特征及内涵研究[J].地理研究,2014(5):803-816.

[3]樊万选,郭雪白,刘丹凤.美国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林业经济,2015(1):126-128.

[4]樊万选.论河南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J].生态经济,2010(7):138-142.

生态环境损失 篇8

1 工程占地情况

某灌区工程占地共996.65公顷, 包括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 永久占地包括工程本身占地、管理占地和管理站占地共373.86公顷。其中占用水田74.86公顷, 旱田274.86公顷, 林地21.8公顷, 荒草地2.34公顷。临时占地622.79公顷, 其中水田128.65公顷, 旱田490.27公顷, 荒草地3.87公顷。

2 工程施工期间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情况

本工程主要是在规划的灌区内修建灌渠及排干工程, 施工期间, 由于各种施工机械作业, 施工区域旱田、水田、荒地及林地地表植被受到破坏, 各类生态系统转变为裸露土地。永久占地将会永久改变土地利用现状, 使原有生态系统发生改变。临时占地在施工结束后, 采取措施对地表植被进行恢复, 对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属于暂时的。

3 不同时期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

Constanza等人在将全球生物圈辨识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是目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分类方面最权威、最具影响的基础性成果之一。采用Constanza等人研究成果, 结合灌区的生态要素, 对本工程所占耕地 (旱田) 、湿地 (水田) 、荒地、林地等生态系统在不同时期所提供的服务功能进行识别 (见表1) 。

4 生态系统服务年价值估算

结合灌区生态环境特点, 对照Constanza等人研究成果, 确认本地的单位面积生态环境系统服务功能价值 (见表2) 。

5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

工程施工期为4年。根据生态系统服务年价值及各类生态系统类型面积, 可以计算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年损失 (见表3) 。

注:“-”表示该生态系统无此服务功能或可以忽略不记;“空格”表示没有相关信息。

从表中可以看出, 施工前施工占地范围内各类生态系统提供的系统服务年价值为2439.2万元, 施工期间, 裸露土地不提供服务价值, 项目施工期为4年, 由此可以计算出, 由于工程建设施工造成的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损失为9756.8万元。

注:“-”表示该生态系统无此服务功能或可以忽略不记;“空格”表示没有相关信息。

6 结论

生态环境损失 篇9

关键词:坏账损失,环境分析,管理办法

一、坏账损失对企业环境影响

(一) 对企业内部环境影响

企业内部环境是指企业内部物质、文化环境的总和, 包括企业资源、企业能力、企业文化等因素。文章主要讨论坏账损失对于企业资源、能力、文化的影响。

1.企业资源。企业资源包括实物链和资金链, 这两大环节是保障企业正常运转的重要因素。坏账损失过多, 会导致企业流动资金不足, 无法满足企业日常业务活动。同时也虚增了企业的税前利润, 企业承担的税费增加, 进一步增加现金流的压力。

资金链的中断会直接导致企业实物链的中断。无法购入企业后期生产需要的材料, 影响后期的生产和经营, 导致内部生产不稳定。

2.企业能力。投资者和债权人关注的是企业的净现金流量, 坏账损失过多导致净现金流量不足, 企业融资能力弱, 很难得到资金支持。如果企业有大量应收账款难以收回, 为了不中断产品供应环节, 企业会向银行贷款, 然而企业的偿还能力由于流动资金不足而无法得到保证, 企业的偿债能力较弱。

坏账损失还会使企业应对市场突发状况的能力减弱。目前全球经济环境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 若有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 企业无法短时间收回应收账款并且融资困难, 流动资金不足, 导致生产规模缩小, 销量锐减,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经营能力, 使内部运作紊乱。

3.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包括对员工的激励, 内部管理制度要求。坏账损失会使企业内部控制涣散, 形成循环效应。企业在销售过程中使用赊销手段, 也会习惯性地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也采取赊销手段, 累积下来的坏账损失就越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无法发生作用, 从而形成循环效应, 造成内部控制系统崩溃。

公司的经营情况会定期向公司员工公开。公司日常经营的现金流不足, 员工会担心自己的薪资能否足额按时发放。一旦员工对公司的经营状况产生了消极的预测, 员工的工作效率就会下降, 不仅导致生产力减弱, 整个公司内部环境也处于消极状态。

(二) 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

1.行业环境。同行业中企业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若是大多数企业都为了和竞争对手争抢市场份额, 只求销售量的增加而不在意企业产生的大量的坏账损失, 导致众多企业的内部环境受到影响。行业环境无法对企业内部环境进行控制反而受其波及, 从而不稳定。

2.市场环境。对于行业环境和企业内部环境的不稳定, 市场也无法对其进行调控, 使得市场上的交易活动受到影响, 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从而使得市场大环境的波动加剧, 反之又影响企业内部环境和行业环境, 形成恶性循环。

二、企业环境对坏账损失影响

(一) 外部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政治因素分析 (P) :

国家经济体制正在转型中, 市场调控体制的尚未建立完全, 法制制度也尚未完善。生产企业之间的竞争过强, 使企业在竞争过程中为了增加利润而采取赊销的销售方式, 增加了应收账款的坏账损失。

国家为了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加大了金融机构对于贷款业务的审批和信用政策。这一举措影响到许多企业的资金流动。资金周转变慢, 势必影响到企业的生产和利润。对于偿还其他企业应收账款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经济因素分析 (E) :

近期, 世界经济环境的低迷对中国的经济造成了直接的冲击和影响。许多中小型企业内部资金周转不灵, 同时要对外部投资者形成一种公司盈利状况良好的假象, 会在产品销售过程中以赊销保证销售额。企业所需偿还的债务和形成的一些不良债权都会导致坏账损失风险增大。

社会文化因素分析 (S) :

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企业信用。企业信用是关乎企业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条件。企业失信, 不仅会降低企业的信誉程度, 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由于买方失信, 对于承诺的货款不及时付清, 造成了销货方的坏账损失风险。

技术发展因素 (T) :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 部分企业由以往的单一线下销售转为线上线下结合销售模式。互联网虽然有着扩大销售以及支付方式的便利性, 但是互联网是虚拟的, 交易也是建立在双方完全诚信的基础上。由于互联网这样不可避免的缺点, 导致企业线上销售时无法对交易另一方的还款能力和信用程度进行详细具体的评估, 从而增加了坏账损失的风险。

(二) 行业环境分析——波特五力模型

现有竞争者。

行业间竞争不断加强。为了保持竞争优势, 大多数企业会选择放松信用政策, 吸引大量的顾客购买, 增加产品销量。宽松的信用政策就会导致坏账损失大量产生。

潜在进入者。

企业追求多元化发展, 当进入一个新的领域, 该领域中的原有企业会采取一定的战略措施增加企业的进入障碍。除了降低价格, 还会采取一定的销售措施比如赊销, 放宽企业的信用政策来维持企业的销售额。

替代产品。

替代产品被看作是阻碍现有产品销售的“重大威胁”。面对这种威胁, 防止现有库存商品的积压, 企业也会放宽信用政策, 放宽对买方的信用程度的审查。

与消费者讨价还价。

消费者讨价还价的能力越强, 企业产生的坏账损失风险越大。赊销可以看作是对于消费者购买的一种优惠政策。企业在产品价格无法做出让步的情况下, 放宽信用政策, 允许消费者以赊销的方式购买, 从而产生坏账损失。

与供应商讨价还价。

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越弱, 对于企业而言可以以现有流动资金支付材料款, 导致催促购货方还款能力弱, 应收账款信用政策宽松, 容易产生坏账损失。企业生产按价值链进行, 销售环节产生的坏账损失会导致企业净现金流量不足, 影响生产环节与供应商的交易活动。

(三) 企业内部分析——SWOT分析

优势 (Strengths) :

企业生产能力强, 生产技术有所提高, 产品的产量也会随之提高;企业对产品进行创新, 吸引市场现有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以上两种企业的内部优势都促使企业增加销量。在价格维持不变甚至有所提升的情况下, 企业势必会在销售模式上进行调整。以赊销方式进行的交易会增加应收账款产生的坏账损失。

劣势 (Weaknesses) :

企业缺乏事前控制。在进行交易之前, 企业没有对客户进行适当、准确的资信调查和评估, 都会导致坏账损失的产生。

企业内部对于应收账款的管理不足, 对于坏账损失的风险意识薄弱。企业没有建立规范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 销售部门为追求销售业绩而大量产生应收账款, 而财务部门对于应收账款的监管不严, 不能及时催促客户还款。

企业内部对于员工绩效管理制度不规范。尤其对于销售人员, 为了争得更高的营业额而不控制应收账款的产生。

企业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与合作。各部门之间应该职能相互补充, 业务相互沟通, 追求同一组织目标, 达到利润最大化。

企业信用政策过于宽松。一般来说, 企业的平均收账期不应超过企业信用条件所允许的付款期10天。越宽松的信用政策, 产生的坏账损失就会越多。

产品质量不符合标准。[1]在验收商品时, 客户发现商品质量、规格等方面和合同上规定不符, 就会向企业提出赔偿要求, 双方僵持的结果就是买方拒绝付款, 形成卖方的坏账损失。

机会 (Opportunities) :

市场发展迅速, 进入新市场, 扩大业务范围。多元化的经营是目前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新的客户群进入。新的客户群会使市场产品需求量增加, 鼓励企业多生产, 多销售, 是企业增加销售额的机会;

企业在市场中虽然拥有扩大业务范围, 增加销售额的机会, 同时也会接触新的不了解的客户, 这些不确定因素在给企业创造机会的同时, 也会使坏账损失产生的风险增加。

威胁 (Threats) :

消费者对于产品需求改变。一旦消费者对于产品需求改变, 讨价还价能力加强。企业在价格不让步的情况下采取赊销方式来避免产品的滞销, 在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坏账损失。

政府政策的干预。目前国家宏观调控主要促进了国有企业的发展, 这对中小型企业形成威胁。在这种威胁下, 企业会挣扎着维持自己的经营水平, 一味追求产品的销售从而产生大量应收账款, 导致坏账损失风险增加。

三、坏账损失的管理办法

(一) 控制内部环境

第一, 保证企业的资金链等资源充足。

采取现金折扣的方式鼓励客户付款, 随着顾客结清账款时间的不同有不同级别的优惠政策。这种方式虽然仍是赊销但是一定程度也保证了应收账款收回的可能性, 减少了坏账损失产生。

其次, 优先采取票据信用方式结算。[2]和应收账款相比, 应收票据具有较强的追索权, 收回的可能性相比应收账款比较大;同时应收票据可以背书转让和贴现, 在票据到期前企业可以以这种方式缓解资金周转的压力, 减少坏账损失的产生。

第二, 提高自身产品竞争力, 增强企业能力。

企业应进行技术创新, 以产品质量和生产技术占领市场, 而不仅依靠赊销。只有加强自身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才能取得长远的发展。这是从根本上减少坏账损失的方法。

第三, 形成积极向上, 管理有序的企业文化。

加强企业信用政策和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对客户的信用情况进行准确适当的评估。对于坏账损失的管理设定一个会计年度内的限额, 有效地在源头控制坏账损失。

建立催收制度。由专门人员负责, 定期向应收账款欠款的客户寄送催款单, 定期对客户信誉程度进行评估。对于无理由拖欠, 有意拒付的情况可以借助法律手段维护企业自身利益。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包括绩效及激励制度。对于销售人员的绩效不能单单与销售量挂钩, 应该以销售人员为公司带来的现金流量来衡量。对财务人员应定期培训, 提升会计人员的会计职业判断, 培养其识别和控制坏账损失的能力。

(二) 改善外部环境

对于企业外部环境的改善, 主要在于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应建立健全具体的关于坏账损失的管理办法, 规定不同行业一个会计年度的坏账损失限额, 防止企业为增加利润而形成大量坏账损失;规定相关行业对于坏账损失的核算标准。

在制定政策制度的基础上, 国家还应该加强市场监管。严格控制市场中的竞争环境, 为企业营造一个健康的经营环境, 鼓励积极健康竞争。对于扰乱市场环境秩序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惩治措施。

外部环境的稳定是企业内部环境稳定的基础, 内部环境稳定的企业才能真正实现盈利, 减少坏账损失, 进一步促进了行业和市场环境的稳定。

参考文献

[1]汤国玲.坏账损失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5.5:132.150.

生态环境损失 篇10

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流域水环境退化,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到流域内人民生活、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正常循环,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流域水环境退化的定量分析,是流域水资源管理和水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中的重要内容,本文对海河流域水环境退化问题进行定量分析。

1 海河流域概况

海河流域是我国七大江河流域之一,地处华北地区,北靠内蒙古高原,西邻山西高原与黄河流域接界,南界黄河,东临渤海;流域总面积31.78万km2,其中山地和高原面积约占59%,平原面积约占41%。

海河流域受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控制,冬季气候干冷,降水稀少,蒸发量大,多形成干旱天气;夏季气温高,降水量大且集中,旱涝频繁。多年平均降水量535 mm,其中山丘区523 mm、平原区552 mm;最大年降水量为800 mm(1964年),最小仅为357 mm(1965年)。

海河流域包括海河、滦河两大水系。海河主要包括北三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漳卫南运河和徒骇马颊河;滦河位于海河流域东北部,包括滦河及冀东沿海若干独立入海的小河。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216亿m3,最大491亿m3(1956年),最小83.8亿m3(1999年)。

自20世纪80年代,海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迅速提高。1980~2005年,流域总人口从9 721万增加到1.34亿,增长了38%,城镇人口由2 289万增加到5 023万,增长了119%,城镇化率由24%增加到37%;海河流域GDP从1980年的1 592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25 750亿元,增长了15倍;在灌溉面积基本稳定的基础上,粮食总产量增长了79%,达到了4 762万t。

同期全流域水资源情势发生了两个方面的重大变化,一是天然来水量减少;二是流域下垫面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①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导致了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②土壤非饱和带增厚,降水更多的补充土壤水消耗,使得地表产水能力下降,山区水土保持建设,植被盖度和蓄水能力增强,使地表产流能力减弱;③以河道断流、湿地萎缩、河口生态恶化和地下水位下降为标志的水生态恶化,以受污染河长大幅度增加和地下水受到污染为标志的水污染,形成流域水环境的退化。

2 水环境退化经济损失定量分析方法和计算模型

2.1 分析方法

目前,水污染经济损失计算分析方法的研究已取得一些成果,其中主要的分析方法包括:①分类计算法,即把水污染损失分为工业、农业、渔业、旅游业、市政建设、家庭消费和人体健康等几个大类,分别考虑每一类污染物所影响人群或地域范围,选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每一类的损失值;②计量经济学法,将水环境价值作为一个整体,首先通过对水环境价值,特别是水资源价值与经济活动关系的分析,寻找主要影响因素,建立关系式,再利用大量数据分析计算,得到方程的参数,最终计算出污染损失值;③恢复费用法,即以恢复破坏的水环境资源所需的费用作为水资源环境遭到破坏的经济损失估算值[1]。

笔者认为,实现定量分析水环境退化,首先要弄清各种计算分析方法的生成背景、基本思想、出发点和操作难点;其次,要紧密联系研究区的具体情况、研究目标、研究对象的性质;最后选择适宜的分析方法和设置操作步骤。

2.1.1 分析单元的确定

以海河流域水资源分区为计算单元。海河流域共划分为4个水资源二级区,即滦河及冀东沿海诸河、海河北系(含永定河、北三河)、海河南系(含大清河、子牙河、漳卫南运河等)和徒骇马颊河;与行政区划相结合,形成35个省套三级区和80个地市套三级区[2]。

2.1.2 数据资料来源和计算年份

模型参数测算的所需数据来源有两个渠道:①国家、地方省市和流域机构公布的统计年鉴、环境统计年报和水资源公报;②流域水文和水质监测网实测数据。综合考虑,选择2005年为计算年份。

2.2 计算模型

计算采用水环境退化经济损失计量模型[3],该模型所做假设如下:

a. 水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包括:①水资源总量短缺;②水污染导致的水环境质量下降,降低水资源的实用价值,从而发生水资源的相对短缺和价值增长现象,应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环保意识和对环保的支付意愿等。

b. 水环境退化经济损失计量是指对某一时段(一般为一年)里的总经济损失进行估算。计算模型如下:

D=i=16LSΡQiγi(1)

式中:D为水环境退化的经济损失;L为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系数;S为水资源稀缺性指数;P为清洁水资源的价格;Qi为不同水质等级的水资源量;γi为不同水质等级的水环境功能损失率;i为水质类别数[3]。

2.3 模型参数的确定

在采用数学模型对实际水环境状况进行量化的过程中,对参数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十分重要。该模型参数包括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系数、水资源稀缺性指数、清洁水资源的价格、不同水质类别的水资源量、不同水质类别的水环境功能损失率等。

a. 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系数。该系数是依据评价区域经济发展的恩格尔系数得到的,即由平均家庭购置食物开支在家庭所有开支中的比例计算得到的。该系数体现了研究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以及对环境质量和环境保护需求、态度的一种相关性。本文对滦河和永定河上游的内蒙古资料进行了分析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其农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0.17和0.25,明显低于其他分区的农村恩格尔系数,但实际上,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均低于流域内许多省市农村区域的水平,因此不能就此简单地认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的生活已经达到很富裕的水平。类似这种情况表明,对该参数所代表的经济学含义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b. 水资源稀缺性指数。该指数可由评价区域的年可供水量、年水资源需求量和当年降水变差系数求得。水资源需求量通常是针对特定的水资源工程的测算量,例如南水北调工程、引黄济冀工程等大型跨流域输水工程输水量的确定,需要分析计算受水地的水资源需求量,而每年的流域水资源实际需求量资料尚属空白。鉴于此,本文采用流域实际用水量替代流域需水量,尽管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差距,但其分析计算结果有一定的相似性。

c. 水环境功能损失率。水环境功能损失率则是根据国家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标准获得。例如,当地表水综合水质达到Ⅰ类时,认定水质清洁,生态环境没有任何损失;当综合水质为Ⅱ类时,认定水质良好,对社会经济生产过程的影响轻微,损失率为0.005。清洁水资源的价格采用各省市政府颁布实施的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年水资源需求量因无相关资料,暂以年实际用水量替代。

d. 清洁水资源的价格。清洁水资源的价格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参数,本文采用流域各省市(包括地级市)当年不同用途的水资源费代替,其理由为水资源费是取水单位和个人因消耗了水资源,应向国家缴纳的资源费用,它由水资源有偿使用费、水量补偿费和水质补偿费三者构成。其中水资源有偿使用费是由用于水资源调查、评价、监测、规划、保护、管理、科研等工作所产生的费用构成;水量补偿费是由可用来进行水量补偿的工程设施所需要的多年平均单位水量补偿成本构成;水质补偿费是为了恢复开发利用水资源而造成的水质恶化所需要的费用。例如河北省在目前情况下的水资源费构成为:①平均水资源的有偿使用费为0.08元/m3;②按照节水工程作为替代措施进行计算,水量补偿费约为0.21元/m3,若按照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作为替代措施计算,平均水量补偿费达0.78元/m3;③水质补偿费是根据河北省有关单位的研究结果,目前可以采用0.05元/m3。水资源费主要用于对水资源的恢复与管理,且用水资源费计算的供水量不包括废污水。所以,使用水资源费作为“清洁水价格”是可以接受的。

还有一种观点是主张采用自来水价格作为“清洁水价格”,这样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自来水价格包含了用于补偿自来水生产和管理单位成本及合理收益的部分,二是若用此价格测算自来水供水对象以外的用水行业,因供水对象性质不同,“清洁”的标准不同,无论从概念上讲,还是从测算对象性质看,都明显不合理。

e. 目前的水环境损失率是依据国家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等级标准,对每类水质退化损失率所做的假定,因而,人为主观因素对其的影响比较显著。在实际生活中,不同行业和不同用途产生的废污水化学成分构成不同,废污水的成分构成决定了水质的等级和相应的水体环境退化损失,因此该参数必须根据长期的监测数据和实验研究方能确定,这有待于相关部门重视此项工作。

3 实例分析

对海河流域的水环境退化经济损失进行定量分析,目的是为流域水资源环境经济核算提供水环境功能变化的数据。流域尺度的定量分析与行政区尺度的定量分析相比,前者保持了河系在地貌上的完整性,体现了自然界水循环的全过程,同时,也完整地表达了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3.1 计算过程

采用2005年的实际统计资料和监测资料,按照海河流域整体和滦河及冀东沿海诸河、海河北系、海河南系、徒骇马颊河4个水资源二级区、35个省套三级区和80个地市套三级区,分别对各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系数、水资源可供水量、降雨变差系数、水资源稀缺性指数等参数进行计算[4,5],根据计算结果分析水资源分区的水环境功能损失和该损失占本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从而得到流域内各省市自治区、山丘区和平原区、城镇和乡村、地表水和地下水、不同等级水质的水环境退化损失,如表1所示。

3.2 结果分析

由表1可知,2005年海河流域水环境退化损失总计76.12亿元,占全流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42%,其中平原区水环境退化损失占流域总损失的90.1%,占平原区GDP的0.63%。

从各大河系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水环境退化损失主要发生在海河南系和徒骇马颊河,这两个二级区损失占流域总损失的70%,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徒骇马颊河水环境退化损失占当地GDP的1.04%。分析表明,北四河平原的北京和天津,永定河册田水库至三家店区间,大清河平原的天津和河北省廊坊、保定、沧州,子牙河平原的河北省石家庄、邯郸,黑龙港运东平原的河北沧州,漳卫河平原的安阳、新乡,徒骇马颊河的河南濮阳和山东省等三级区的水环境功能损失均超过1亿元,其中山东省达到14.78亿元,北京市11.19亿元,天津市8.18亿元,河北省沧州6.26亿元,河北省保定5.19亿元,以上5个区域合计损失45.6亿元,占全流域总损失的59.9%。

按行政区、城乡和水资源的分布形态进行分析,2005年河北、山东和北京的损失情况较流域内其他省市严重。由于大量和超量开采取用地下水源,使得地下水的储量下降、水质受到污染,此类情况在海河南系和海河北系表现十分突出。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海河流域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废污水和污染物大量排放,导致城镇水环境退化损失不断上升,2005年的城镇损失已超过农村损失。水环境退化的实质是水质恶化,在流域地表水由清洁的Ⅰ类水下降为Ⅱ~劣Ⅴ类水过程中,劣Ⅴ类水的环境退化损失非常突出;流域地下水由清洁的Ⅰ类水下降为Ⅱ~Ⅴ类水过程中,Ⅴ类水的环境退化损失同样十分显著。上述分析充分说明海河流域的水环境退化已很严重,如图1~5所示。

综上所述,海河流域水环境退化受水资源需求量、水资源价格、当年降水变差系数和水质类别等因素影响较大,水环境退化经济损失的计算结果与海河流域现状基本吻合。

4 完善流域水环境退化经济损失定量分析的措施

流域水环境退化经济损失定量分析,对于我国水资源核算体系建设、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有关部门应采取措施,逐步完善和强化流域水环境退化经济损失定量分析和统计工作。具体措施如下:

a. 加强对水资源核算体系理论方法的研究,通过不断的实践摸索,使之符合我国水污染和水资源保护的实际状况。

b. 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应及时规范涉及水环境统计的有关概念、数据产生渠道、统计方法和内容,尽量避免发生歧义。

c. 国家和地方的统计、水利、环保、农业和市政建设部门应加强协作,在原有部门统计体系的基础上,实现各部门统计渠道的接口和数据共享,从而便于各级政府部门的调查统计工作和用户对统计成果的使用。

5 结 语

采用水资源分区与水环境退化经济损失计量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分析流域水环境退化,能够完整、多角度、多层次地表述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流域水环境的退化程度及其影响,该方法适用于流域的水资源环境经济核算。笔者认为,水环境退化定量分析应从流域水资源状况出发,开展对模型参数的实验、监测和研究,通过改进和完善水资源统计内容和层次,提高水环境退化定量分析的计算精度。

参考文献

[1]方国华,钟淋涓,毛春梅.水污染经济损失计算方法述评[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4,24(3):54-56.

[2]任宪韶,户作亮,曹寅白,等.海河流域水资源评价[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3]肖杨,毛显强,袁达,等.水环境退化经济损失的计量方法及其应用[J].环境科学研究,2006,19(6):127-130.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6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这些损失也可以索赔 篇11

服务延时可以索赔

如果先期付了费,消费者却没有按时得到应得的服务,也可以得到损失赔偿。如购买机票后,航班误点;随团旅游交纳团费后,旅行社无故拖延行程。我国消费者对延时服务的索赔可分为两种:一是事后索赔;二是事中索赔。

耽误使用可以索赔

买了不合格的产品,给消费者造成延误使用的损失,也常常被消费者所忽视。如今老高为儿子筹办婚事,从某家具商场选购了一套价值六千余元的家具。买回不到一个月,这套家具便出现了明显的质量问题,致使其子婚礼无法按期举行。高某为此多次与商场协商解决未果。无奈之下,高某投诉到消协,消协认为,根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商场有义务为消费者修理商品,一次修理的时间不得超过30天。如经两次修理仍不能正常使用,应免费为消费者调换商品或退货,并按商品价格5%赔偿消费者的延误使用费。据此,消协责令家具商场给高某退回家具款6000元,并按5%补偿延误使用费。

免费赠品也可索赔

某商场推出了“买一赠一”促销活动。承诺凡购买家庭影院的消费者,赠送名牌VCD一台。老王在购买了商场规定的商品后,发现获赠的VOD有严重的质量问题,遂要求商家赔偿。售货员却表示,VCD属于赠品,不在赔偿范围之内。老王只好自认倒霉。

事实上,“买一赠一”之类的行为不是民法上纯粹的无偿赠与,而是一种有偿要约行为。消费者按要求购物,实际上就与商家达成了“买一赠一”的合同,这一合同成立后,商家便有义务提供赠品。这些赠品必须是符合国家有关质量标准的合格产品,而不能欺骗消费者,以不合格的产品赠给消费者,否则消费者有权索赔。

不给发票也可索赔

老刘在一家饭店就餐,结账后向服务员索要发票时,被告知刚刚用完,让他下次来时再开发票。老刘住在郊区,为了一张发票再专门来一次,费时费力还要搭上路费。其实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发布的《关于处理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的若干规定》第四条规定,遇到经营者有正当理由不能即时出具发票的,经营者应约定消费者到指定地点索取的,同时应当向消费者支付合理的交通费用。

生态环境损失 篇12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应收账款,减值损失,核算

一、应收款项的确认及内容

(一) 新《企业会计准则》

应收款项作为一般企业 (非金融企业, 下同) 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形成的应收款项等债权, 具体包括“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收分保账款”、“其他应收款”、“长期应收款”等科目。

由于一般企业的应收款项和金融企业发放的贷款均属于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所以《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及其应用指南中明确规定, 将它们共同作为金融资产的第三类——“贷款和应收款项”进行计量。

(二) 《企业会计制度》

应收及预付款项, 是指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债权, 包括应收款项 (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 和预付账款等, 属于企业的流动资产。

比较上述内容我们不难看出, 无论是从应收款项的定义还是从具体构成内容来看, 新《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均存在明显不同, 这种会计确认的不同会对后来要进行的会计计量和会计披露产生不同的影响, 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清醒的认识。

二、应收款项减值损失的计量

(一) 新《企业会计准则》

1. 计量原则

应收款项应当以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企业对于持有的应收款项, 有客观证据表明其发生了减值的, 应当根据其账面价值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之间的差额计算确认减值损失。

企业应当根据以前年度与之相同或相类似的、具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应收款项组合的实际损失率为基础, 结合现时情况确定本期各项组合计提坏账准备的比例, 据此计算本期应计提的坏账准备。

2. 计量方法

(1) 对于单项金额重大的应收款项, 应当单独进行减值测试。有客观证据表明其发生了减值的, 应当根据其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 确认减值损失, 计提坏账准备。

(2) 对于单项金额非重大的应收款项可以单独进行减值测试, 确定减值损失, 计提坏账准备;也可以与经单独测试后未减值的应收款项一起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划分为若干组合, 再按这些应收款项组合在资产负债表日余额的一定比例计算确定减值损失, 计提坏账准备。

根据应收款项组合余额的一定比例计算确定的坏账准备, 应当反映各项目实际发生的减值损失, 即各项组合的账面价值超过其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金额。

(二) 《企业会计制度》

应收及预付款项应当按照以下原则核算:

(1) 应收及预付款项应当按照实际发生额记账, 并按照往来户名等设置明细账, 进行明细核算。

(2) 带息的应收款项, 应于期末按照本金 (或票面价值) 与确定的利率计算的金额, 增加其账面余额, 并确认为利息收入, 计入当期损益。

(3) 到期不能收回的应收票据, 应按其账面余额转入应收账款, 并不再计提利息。

(4) 企业应于期末时对应收款项 (不包括应收票据, 下同) 计提坏账准备;坏账准备应当单独核算, 在资产负债表中应收款项按照减去已计提的坏账准备后的净额反映。

(5) 企业应当在期末分析各项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 并预计可能产生的坏账损失。对预计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 计提坏账准备。企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由企业自行确定, 企业在确定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时, 应当根据以往的经验、债务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等相关信息予以合理估计。

(6) 企业的预付账款, 如有确凿证据表明其不符合预付账款性质, 或者因供货单位破产、撤销等原因已无望再收到所购货物的, 应当将原计入预付账款的金额转入其他应收款, 并按规定计提坏账准备。

(7) 企业持有的未到期应收票据, 如有确凿证据证明不能够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不大时, 应将其账面余额转入应收账款, 并计提相应的坏账准备。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

(1) 《企业会计制度》中明确指出:对于虽然未到期但有确凿证据证明其不能够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不大的应收票据, 企业只有在将其账面余额转入应收账款后才能够计提相应的坏账准备;与此相类似, 企业对于无望再收到所购货物的预付账款, 也只有在将其金额转入其他应收款项目后才能够按规定计提坏账准备。

(2) 新《企业会计准则》则认为:对于企业持有的应收款项, 包括未到期的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在内, 只要有客观证据表明其发生了减值的, 均应当根据其账面价值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之间的差额计算确认减值损失并相应计提坏账准备。

三、应收款项减值损失的主要账务处理

(一) 《企业会计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中对企业应收款项减值损失的计提、确认并转销、转销以后又收回等情况做出了系统的规定:

(1) 资产负债表日, 应收款项发生减值的, 按应减记的金额, 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贷记“坏账准备”科目。本期应计提的坏账准备大于其账面余额的, 应按其差额计提;应计提的坏账准备小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2) “坏账准备”科目应当按照应收款项的类别进行明细核算。

(3) 对于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 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作为坏账, 转销应收款项, 借记“坏账准备”科目, 贷记“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收分保账款”、“其他应收款”、“长期应收款”等科目。

(4) 已确认并转销的应收款项以后又收回的, 首先应按实际收回的金额, 借记“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收分保账款”、“其他应收款”、“长期应收款”等科目, 贷记“坏账准备”科目;同时, 借记“银行存款”科目, 贷记“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收分保账款”、“其他应收款”等科目。也可以按照实际收回的金额, 借记“银行存款”科目, 贷记“坏账准备”科目。

(二) 对问题的分析与判断

众所周知, 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 (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 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 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根据这一理念, 在对《企业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中有关应收款项减值损失的计提、转销等规定进行仔细阅读和认真分析后, 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1) 按照资产的定义, 无论何种形式的资产, 只要有证据表明其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能力出现下降, 就足以表明其实质上已经发生减值。

(2) 按照“谨慎性”原则和“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的要求, 只要企业资产已经发生了减值, 就应当在当期通过备抵的方法确认这种损失。

(3) 按照“可靠性”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要求, 对于企业持有的未到期的应收票据、预付账款, 只要有客观证据表明其发生了减值的, 均应直接计算确认其减值损失并相应计提坏账准备, 无需先分别转入“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科目, 否则就会在无意中掩盖了交易的事实真相。

四、举例

甲公司在2007年7月1日向乙公司销售一批A商品, 开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销售价款为20 000元, 增值税税额为3 400元, 产品已经发出。乙公司已开出商业承兑汇票, 期限为3个月, 到期日为2007年10月1日, 则

(1) 7月1日销售实现时:

(2) 假设在2007年7月31日, 甲公司得知由于长期拖欠他人巨额货款无法归还, 乙公司的最大债权人已经向当地人民法院提出申请, 要求乙公司破产还债, 当地人民法院已经受理, 则

8月15日, 甲公司董事会正式批准将该应收款项做坏账损失处理, 则

(3) 2007年10月28日如果乙公司破产清算程序结束, 法院裁定普通债权的清偿比例为7%, 则甲公司在收到乙公司破产管理人通过银行转来的1 638元货款时, 应当

同时:

也可以将这两笔会计分录合并为:

同样, 如果有客观证据表明企业持有的预付账发生了减值的, 其减值损失的计提、确认并转销、转销以后又收回等也应按照上述方法进行处理, 不另举例。

五、应收款项的披露

1.资产负债表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持有的应收款项应当以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因此在资产负债表日, 无论是“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还是“应收分保账款”、“其他应收款”、“长期应收款”等科目, 均应根据其期末余额减去“坏账准备”科目中各自计提的坏账准备期末余额后的金额 (即账面价值) 填列在资产负债表的相关项目中。

2.利润表

期末, 应当将“资产减值损失”科目中所归集的包括对应收款项计提坏账准备所形成的全部资产减值损失转入“本年利润”科目, 并在利润表中作为营业利润的减项来列示。

3.附注

企业持有的应收款项如果达到了重要性标准, 则应当以文字和数字描述相结合的方式 (尽可能以列表的方式) 在附注的第 (六) 项“重要报表项目的说明”中单独披露, 披露的内容包括:账龄结构、客户类别、本期增减数额 (即期末账面余额和年初账面余额) 等相关信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S].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S].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3]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4]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制度[S].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

[5]财政部会计司编.企业会计制度讲解[S].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

上一篇:审美视域下的中国床具下一篇:预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