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儿童品德教育

2024-07-18

幼儿园儿童品德教育(精选12篇)

幼儿园儿童品德教育 篇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强, 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远离故土, 加入到打工的潮流中, 还有许多人走出国门, 远赴重洋寻找“出路”。于是, 在永春这个小县城里, 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打工族”家庭子女, 也就是“留守儿童”。我是一个农村幼儿园教育工作者, 在我们的幼儿园里, 也有“留守儿童”, 而且人数不少。因此, 了解“留守儿童”心理, 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并适时进行品德教育, 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一、幼儿园“留守儿童”品德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父母一方外出务工, 形成所谓的“单亲孩子”;一类是父母双方外出务工, 孩子托付给祖父母、外祖父母甚至其他亲属、邻里代管, 形成“孤儿”。由于长时间失去必要的亲情, 有的甚至没有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因此, 在成长过程中他们就出现心理不健全状态。具体有如下表现:

1. 缺乏良好的学习榜样。

“留守儿童”的年龄阶段正处于一个需求父母为其做出各方面的行为榜样的阶段, 比如性别角色化、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和形成。而当这种必需的父母教育缺失的话, 就会给孩子留下不良的心理阴影。再加上农村父母本身可能就没有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必要性的认识, 更是造成幼儿的家庭教育严重不足。

2. 性格内向不合群。

心理孤独是“留守儿童”的通病。由于长时间处于无限制或过多限制的情况下, 多数幼儿严重缺乏社交行为能力。他们有的欠缺热情, 不合群, 表现冷漠;有的性情孤僻, 寡言少语, 独来独往。例如我班的小如小朋友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小女孩, 由于父母长时间出门在外, 不能与之沟通, 再加上代管的祖父母忽略了与幼儿交流的重要性, 因此小如的性格很内向、不和群。

3. 逆反心理严重。

“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 对抗情绪严重, 不懂遵守幼儿园的活动常规, 喜欢与同伴争吵, 争抢玩具, 胡作非为;不听代管人的话, 我行我素。如我班的林楠小朋友, 由叔叔婶婶代管。由于代管人教育失当, 林楠平时调皮, 爱搞恶作剧, 遇到不顺心的事喜欢哭闹, 久而久之便形成独霸专横, 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性格。这些行为使代管人乃至教师感到难以对其教育和管束, 要么采取高压政策, 要么放任, 但均无实质性效果。

二、如何对幼儿园“留守儿童”进行品德教育

1. 师幼互动, 营造和谐、快乐的集体气氛。

在幼儿园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或娱乐活动, 多创造机会让“留守儿童”与同伴交流, 让他们一起游戏, 一起活动, 使他们逐步学会与同伴团结协作、互帮互助, 充分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 在各种活动的交流和沟通中寻找温暖和友谊。例如鼓励像林楠这样的幼儿多与爱动脑筋、守纪律、行为习惯良好的幼儿交朋友, 也可和老师交朋友, 说说心里话, 悄悄话, 使其逐步克服独霸专横、一意孤行的性格, 学会与同伴相处, 用爱心弥合他们残缺的心灵。

2. 增强“留守儿童”的自信心。

幼儿园应该多为“留守儿童”提供活动和展示的空间, 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让他们的成绩或劳动成果得到别人的肯定。例如鼓励像小如这种性格内向孤僻的幼儿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展示她的作品, 以引起其他幼儿的关注, 并提醒其他幼儿多与之交往, 让小如小朋友感到自己也很棒, 大家都喜欢她, 从而感到集体生活的乐趣, 使其逐步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3. 适时教育, 稳步提高“留守儿童”的能力和意志。

适时向“留守儿童”提出发展要求和发展方向, 以促进“留守儿童”能力和意志力的发展, 弥补隔代监护人因溺爱对“留守儿童”造成的不足。例如采用轮流当“小老师”的方法, 鼓励在不同方面有进步的“留守儿童”来当“小老师”。这样既能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又能提高他们不同方面的能力, 让他们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 降低他们因受教育断层而带来的不良影响。

4. 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

幼儿园应及时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 随时进行观察记录, 并分类区别对待,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如小如和林楠两个小朋友就是两个不同典型的“留守儿童”性格特征, 对他们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指导方式, 及时纠正“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误区, 使幼儿园教育功能得到更有效的发挥。

5. 做好家园联系, 强化家庭教育责任。

加强家园联系, 建立家长学校, 经常下乡家访, 使家长端正教育观念, 掌握跟孩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 探讨并推广先进的家庭教育经验。例如经常与小如、林楠小朋友的监护人取得联系, 让监护人了解他们在园的状况, 以及他们在家中的表现;家园共同配合, 采取最佳的教育方式。同时充分利用他们外出打工父母回家的时间 (春节) 召开家长会, 与父母交流沟通, 全面掌握孩子的情况, 共同探讨促进其健康成长的方法;保持幼儿园与家长、临时监护人的密切联系, 特别是在出现特殊情况时能够第一时间与家长和临时监护人沟通。

转变“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错误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人身安全和吃饱穿暖上, 还要特别重视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孩子意志, 高度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态度、行为习惯的养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 使孩子全面发展。

总之, “留守儿童”的品德教育是当前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中的难点之一。我们应为农民工子女创设教育条件, 对他们应该有耐心、爱心、细心,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得失, 积极思考, 勇于创新, 让他们得到平等的教育和关爱,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张德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

[2]张铭.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幼儿园儿童品德教育 篇2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结合我校留守儿童具体情况,为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留守儿童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留守儿童品德教育是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的努力。现制定我校留守儿童品德教育工作计划如下:

一、转变家长观念,达成教育共识。

(一)、品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成功建筑是孩子未来走向成功的奠基石之一。在对留守儿童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家长普遍重视和强调孩子的智力发展,而相对忽视孩子的非智力发展,很多家长一味追求孩子学了多少知识,忽略了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关爱,与人合作等良好品德的教育。为了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我们计划组织开展了几期的家长学校活动,分别针对初中阶段“教什么”“如何教”开展专题讨论。我们将发动家长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将自己的看法以书面的形式展示在家长园地中,家长之间互相传阅,然后,将家长的观点进行归纳,分别找出观点正确的和不正确的家长代表,引导他们在家长学校活动中向大家阐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与大家进行充分的交流。逐步树立一种符合时代发展和留守儿童需求的正确观念。

(二)、针对家长在留守儿童品德教育方面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和一些普遍存在的留守儿童品德现象,如《如何学会谦让》、《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和感恩的心》等问题,开展专题讨论,促使留守儿童家长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化。

二、建立德育辅导制度,加强留守儿童教育。

(一)、为留守儿童配备指定辅导员,模拟家庭教育的模式,开展“一对一”的辅导,填补家庭教育的缺失。建立辅导队伍,落实辅导责任。辅导员分二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责任辅导员,由留守儿童的家长或其他监护人担任,第二层次是专职辅导员,由任课老师、少先队辅导员、法制副校长等人负责,学校每个班级配备一名专职德育辅导员。专职辅导员每两个月与所负责的学生深入交谈至少一次,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重点掌握学生的缺点和不足之处,当面指出并鼓励其改正。指定辅导员责任更重,对留守儿童的言行时刻留意,做到在生活上关怀、学习上关心、思想上关注、情感上关爱,每半个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以上,让其感到有家庭和社会的温暖。

(二)、运用研究成果,开展针对辅导。总结出留守儿童存在的五种常见心理,即孤独心理、逆反心理、厌学心理、逃避现实心理、“破罐破摔”心理,把这五种心理的日常表现和最佳预防、纠正方法写成文字资料,印发给全体辅导员,让德育辅导员针对学生不同的行为、思想状况,有的放矢开展辅导。具体活动项目:

1、谈心活动。谈心必须按期进行,为保证效果,德育辅导员开展每次谈心都要认真作记录,既记录学生的优点,也记录学生的不足,还要记载学生的变化过程。辅导员的记录定期送给学校,由各学校汇总掌握学生的大体趋势,反过来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辅导、指导。

2、沟通活动。每学期开学时,由学校给学生家长(或监护人)发一封公开信,公开信的内容是请学生家长(或监护人)与学校一道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落实家庭教育的责任。对留守儿童在发公开信时,把指定辅导员的姓名、联系方式一并告知家长(或监护人),以便双方联系沟通。每学期结束,学校再给每个家长发一封信,信的内容是由辅导员对学生的操行进行评定,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明确以后努力的方向,辅导员在信上签名以示负责。配备指定辅导员的,由指定辅导员负责落实信函内容。

3、家校联系活动。指定辅导员每季度与他们至少沟通一次,每学期家访至少一次,与家长或(监护人)经常沟通,及时掌握留守儿童在学校和家庭的情况,共同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品德教育。

4、社会实践活动。每学期内学校组织一两次社会实践活动,指定辅导员尽可能与所负责的留守儿童一起参加,增加指定辅导员与所负责学生在一起相处和交流的时间。要求留守儿童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如煮饭、洗碗、洗衣服等,从小培育小孩的劳动意识和其他优良品质,防止隔代管教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溺爱孩子,留守儿童的实际监护人对其在家劳动情况定期反馈给指定辅导员,以便更好地落实社会实践活动。

三、开展各种主题德育活动,培育留守儿童的感恩之心。

(一)、针对我校“留守儿童”中存在亲情缺失和家教缺位等问题,我校计划在“留守儿童”中开展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教育活动。活动主要通过定期召开“留守儿童”座谈会,引导孩子通过信件、电话、网络等方式向父母汇报在家在校情况,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交流,理解、感恩父母;充分利用外出务工人员集中返乡之机,开展“亲子活动”、“我为爸妈露一手”、“今天我当家”等活动拉近孩子与父母的情感,加深因时空距离而冲淡的两代亲情;开展留守儿童“感激社会关爱之恩、感激父母养育之恩、感激同学帮助之恩”等感恩教育征文、演讲比赛活动。

(二)、以班级为主体,召开“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和讨论会。召开主题班会,推荐优秀的“感恩教育”的主题班会在全校集中展示,并把优秀班会的录像在校园网上上展示。召开讨论会,讨论哪些行为是感恩的行为,如:认真听课、爱护财物、珍惜粮食、注意节约、关心同学、尊敬长辈、、、、、、等等。

(三)、开展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活动,引导他们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演讲比赛形式,使学生体会到社会对他们的至关至爱。以“学雷锋活动”为载体定期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激发和增强学生“报答社会、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深刻情感。此活动由政教处组织各班级负责开展。

(三)、通过倡导学生为父母多做事,对父母多说知心话,为父母过生日,给父母送礼物,为父母揉揉腰、捶捶背、洗洗脚,帮父母做饭洗衣等活动,体会和感激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培养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

我们全体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德育资源,通过开展各种主题德育活动,多管齐下,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培育留守儿童的感恩之心、进取之心、文明之心。宣传、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帮助留守儿童,为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水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把我校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做好

浅谈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 篇3

关键词:农村小学 留守学生 品德教育

教育家斯霞曾说:“体育不行是废品;智育不行是次品;德育不行是危险品。”[1]这句话充分表达出了德育的重要性。我们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然而,随着打工潮的到来,留守儿童的增加,农村学生的品德日剧下降令人担忧。原来有学校和家长的共同教育,变成了学校的单方面学校教育了。面对这样的现实,学校教育肩上的责任更加重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思想已是不容忽视的重大课题。

一、建立正确的德育观,注重德育实效性

德育指的是道德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道德教育,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行为等方面的教育。德育教育必须注重德育的实效性。实效是指实际的效果。实效性是相对于“形成”和“低效率”而言,也就是说通过有效的德育形式、方法、途径和实实在在的教育内容提高教育的实际效果。德育的实效性是区别于那些“空洞”、“大而泛”的德育教育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农村小学生的特点、认知规律、情感因素,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挖掘和整合各学科教材德育教育内容,切实做好学校德育工作,最大限度、最大效率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思想品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良好的行为的教育,立足于“德”对学生“人”的关注与发展,使学生生成“道德”的“人”。全面提高农村小学生道德素养,是一动态过程,是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的过程。思想品德教育不仅要重視理论性学习,更要注重德育教育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求学生“学以明礼”“学以致用”。

二、品德教育应从低年级抓起

“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2]我们的品德教育应从一年级抓起。一年级是学生的起步阶段,在此阶段加强高尚道德品质的培养,注意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再在成长中不断提高理性认识,以理论指导道德行为,并为以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打下基础。比如在劳动方面: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在一般的情况下,首先让年龄大的学生来承担,并给予表扬,使其起到示范的作用。没有想到的是,扫了几次,就有很多的学生积极举手报名参加卫生的打扫,看到这种场面,不免让人感动,于是就安排了一些没有扫过地的同学来打扫。后来家长反映,学生回去把老师安排其扫地的事给他们炫耀了起来。到了这是不尽让我们想起了这样一句话:教师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学生未来生活的设计者、心理健康的指导者。就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一年级做起。

三、教师应以身作则,改变观念

要求我们老师以身作则处处为学生做好表率,做好榜样,不能以老师自居,违反自己对学生们的要求,让自己辛勤的劳动付之一炬。在学生刚入学不久,我们会对我们的学生提出要求:升、降国旗的时候要立正、脱帽、行注目礼;不能讲话、随意的走动。学生们开始都可以做到的,而且会做得很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学生就开始讲话、调皮了起来,那么是什么原因呢?后来才知道在我们这些农村小学校中,升降国旗的时候,我们老师是可以随意走动的,随意讲话的,也不用立正。学生看见了这样的情景,就开始跟着老师做,我们平时所讲的那些规矩在学生那里都成了废话,所以我们教师要以身作则,时时、事事都要严格要求自己。

又如在我们农村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乏出现许多不遵守纪律、不按时完成作业或总爱迟到的学生,对于这些现象,我们老师一般都是惩罚他们打扫卫生,以作警告。久而久之,就在学生们的思想里形成了:劳动是老师用来处罚犯错误同学的一种形式,认为劳动是犯了错误的人去做的事,是不光彩的事,大家就都不愿意去劳动了,学生们就越来越懒了。因此,我们教师应转变观念,不要以劳动来惩罚学生,我们要以“奖”不替代“罚”,在学习生活中多奖学生,少罚学生,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去快乐,让我们的学生在快乐中形成优良的道德品德。

四、积极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

学校教育对学生思想教育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应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把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分年级、分层次、有计划地融入各科教学之中,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宣传橱窗、广播、板报、少先队活动等载体对学生进行道德宣传教育。

以“周周有安排,月月有活动”为特色,由少先队积极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其主要内容有:

1.成立“学雷锋”小分队,走向学校,走向社会,更多的参加公益活动。如帮助孤寡老人扫地;帮助清理街道垃圾等,为学生的劳动实践创造条件。努力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创造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和团队精神、进取精神等,形成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得到提高,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2.组建学生文艺宣传队,慰问敬老院、军属、烈属;放映爱国主义教育专场电影;抓好重要节庆日、纪念日对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利用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和重大事件纪念日,集中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有益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素养。

3.举办“我身边的道德细节”知识竞赛;开展“文明礼貌月”的评比;邀请当地派出所的同志来校作法制、交通知识教育讲座等。

总之,加强和改革我们农村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我们农村教师一项长期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让我们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为我们农村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少年儿童研究[M].1995.

[2]钱淦荣.邓小平理论概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品德教育要从儿童抓起 篇4

儿童品德教育的形式

1. 婴幼儿阶段的教育形式

任何儿童在1岁以前还不可能有道德判断能力, 也不可能有什么道德行为。1岁以后, 在儿童与儿童的交往中, 就可观察到各种积极和消极的关系。随着儿童对语言的掌握, 道德行为就同时在成人的影响下开始逐渐强化。如当儿童做出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时, 大人投以愉快的表情, 并用“好”、“乖”等词语给予正面刺激。这个过程, 就可促使儿童不断做出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 会十分有利于儿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与此同时, 儿童很自然地会认定成人赞许并说“好”、“乖”的行为是好的行为, 而被成人斥责并说“不好”、“不乖”的行为是不好的行为, 这就是婴幼儿最初的道德判断。只是这种最初的道德判断, 仅仅只有“好”、“不好””两大类而已。从儿童很小的时候起就用合乎年龄特征的方法培养儿童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良好的道德行为, 对儿童将来个性品质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 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形式

学龄前儿童的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发展, 对事物已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评价, 在道德行为方面, , 有了各种道德感的明显表现。如::大些的孩子乐于照顾小孩子, 同情被欺负的小朋友, 互相谦让玩具等。然而, 学前儿童的道德感以及被这些情感激发出来的行为虽然多是真诚的, 但道德行为的动机往往受当时刺激所制约, 需要成人对其提出明确的要求。在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品德教育时, 一定要让孩子有实际的道德体验。同时, 鉴于学龄前儿童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 家长的示范作用就显得很重要。要求孩子做到的, 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 为孩子树立榜样。

3. 学龄期儿童的教育形式

学龄初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也是加强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时期。因此学龄初期儿童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 就是帮助他们把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动。通过教育, 可使小学生明确学习动机, 从而表现出认真完成作业, 用心听课, 遵守纪律等良好道德行为。

儿童品德教育的内容

爱心教育。

具体讲, 爱心教育包括: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尊老爱幼等。对孩子来讲, 进行这方面教育应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 通过具体的人和事, 培养他们的爱心。爱心教育要从孩子生活的环境开始, 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升华。

礼貌教育。

文明礼貌教育的内容包括礼貌用语、待人接物的礼节、文明行为规则等。文明礼貌是一个人有修养、有道德的反映, 许多国家把文明礼貌看作是国民教育的头等大事。如果人人都很文明、很礼貌, 生活就会很愉快、很健康, 社会秩序也会更和谐, 国家建设就能更顺利地进行。

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内容主要有生活自理、家务劳动、集体公益劳动等。劳动教育之所以重要, 是因为只有通过劳动, 才能让孩子理解劳动的意义, 懂得劳动的艰辛, 知道珍惜劳动成果。这可以磨炼孩子的意志,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让他们学会勤俭节约。

儿童品德教育的方法

以身作则, 做好榜样。

父母自己德行如何, 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品行。一个经常对亲人、同事、朋友说谎的父亲, 想要教育孩子“做人要诚实, 不能说谎”是绝不会取得相应结果的。因为他自己的行为恰恰起了相反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启蒙学校, 要让孩子品行端正, 父母就要做出榜样, 以身作则。

通过游戏寓教于乐。

儿童的心理, 具有容易接受暗示和容易接受具体形象的特征, 而且, 儿童对道德的认识也是从无到有, 由浅入深, 从简单到复杂, 由零碎到系统发展起来的。因此, 在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时, 要注意形象性、榜样性、渐进性和针对性, 而游戏、故事是儿童最容易接受的形式。

教导结合, 言行一致。

这也就是说, 要结合正面教育和引导行动, 让孩子言行一致。有些家长虽然也给孩子讲故事, 让孩子看电影、电视等, 但往往不考虑孩子能否辨别其中的是非、善恶, 不明确怎样引导让孩子从中学到好东西, 而是任其自然。现在家家有电视, 家长管不住孩子, 让他们无选择地看电视, 这就不利于进行儿童品德教育了。

幼儿园儿童品德教育 篇5

摘要:慕课作为当下新潮流的教学方法,受到了教育从事者的深深关注。慕课自开始发展出现在大众视线里,到现在被人们广泛关注,可以说他的发展是迅速的。慕课虽然对一些高校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对中小学生的影响是怎样的呢?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对慕课对留守儿童品德教育方面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慕课;留守儿童;品德教育;未来发展

一、慕课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在线开放模式中,慕课是一种特别的类型。其出现于20,之后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发展。慕课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到现在也没有一个极其明确的定义表明它的内容,只是简单地划分成在线开放模式的一种,简称为MOOC。近年来,慕课在中国教育界快速发展,许多高校进行了参与,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国内部分高校加入了MOCC。在慕课蓬勃发展的同时,其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逐渐暴露,例如:最明显的问题是学生毕业率低,无法保证正常的毕业率,还有知识产权的一些问题。

二、学校内留守儿童的现状

云阳县庙中小学是一所乡镇小学,全校留守儿童几乎占了三分之二。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发展,许多父母为了改善家庭现状而外出打工,使得许多儿童留守在家。近年来,虽然留守儿童问题有所改善,但在部分不发达地位,留守儿童问题依然严峻,父母常年不在家,使得部分留守儿童不能受到正确的品德教育。由于常年不在父母身边生活,部分儿童在心理和生理方面不能正常成长,面临许多问题,传统教育方式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留守儿童在与其他正常同龄人相比较时,表现为上课不注意听讲,注意力不能集中,所以成绩会比较差:在生活上,部分留守儿童会表现得孤僻,经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思考他人的想法,给老师留下坏印象,这往往是其接受不到正确的德育教育造成的。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做错事情后没有人管教,往往会形成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传统教育方式下,中小学校的老师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到学生的学习成绩上面,对于学生的品德教育工作不够重视,使得留守儿童在没有父母陪伴下接受的正确的品德教育不够多,部分留守儿童不能健康成长。一方面是由于部分父母无法解决让孩子在自己工作的地方就读,这一点在短期内不可能完全解决,另一方面是学校在学生品德教育方面的力度不够,虽然近年来加大德育教育力度,但这对于部分留守儿童来说仍然是不够的。慕课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留守儿童应该怎样利用,怎样学习到自己想学到的知识,使自己健康成长呢?

三、慕课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一)留守儿童怎样正确认识慕课

在留守儿童通过慕课学习知识以前应该对慕课有充分的了解,不能把慕课仅仅当做一个简单的学习的平台,而应该让留守儿童把慕课当做生活中的一个老师,让其在学习中有严肃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留守儿童学习效率,才能让留守儿童通过慕课真正学到知识,受到教育,使自己进步。

(二)利用慕课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进行针对性教导

部分留守儿童在学校中并不缺少课本知识的`学习,其缺少的只是父母不在身边的品德教育。老师和家长应该利用慕课平台对留守儿童进行专门的品德教育,让留守儿童们在生活中有更多机会接受品德教育,慕课平台上有许多德育资源,这些资源有很强的针对性。可以利用这些针对性资源对留守儿童进行针对性教导。有针对性才有很强的目的性,这样更能实现教育其品德的目标,才能有效提高留守儿童的品德。通过慕课平台,留守儿童能够更多地学习到品德教育方面的知识,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缺少的教育知识。同时,老师在一定程度上要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情况,在其遇到困难的时候积极帮助学生,也许一件小事都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使其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三)利用慕课平台在家庭和学校之间建立体系

不成体系的教育是不完善的,也是不完整的,是一种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在对留守儿童进行品德教育之前,老师和家长要积极协商,在学校和家长之间建立互动,形成一套机制。老师可以将学校通过慕课平台的德育教学计划分享给家长,一方面是方便家长进行其他方面德育教育,确保对留守儿童德育教育工作的完善,另一方面是避免留守儿童进行重复且单调的学习过程,以防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一旦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帮助其消除厌烦心理就是困难的,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更是异常困难,毕竟父母不在身边。平常生活中,老师和留守儿童监护人要关心留守儿童的成长,经常和其进行交流,避免其产生孤僻心理,孤僻心理对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是有着相当大的副作用的,要尽可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留守儿童做错事情时,老师和其监护人要对其进行耐心教导,不要对其严厉指责或不管不问,只有细心帮助留守儿童,让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认真改正,对于留守儿童的品德教育就有很大的帮助。通过慕课平台上的品德教育及家长和老师们的细心教导,对于留守儿童的品德有着很大提升。在学校与家庭之间建立完善的教育机制,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综上所诉,慕课平台在留守儿童品德教育方面有着很大的帮助,对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在今后教育工作中,希望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邹琳,陈基晶.慕课教育的合理使用问题研究[J].(01).

[2]陈燕娜,程松泉.慕课对中国基础教育课堂的启发[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15).

品德教育课堂必须回归儿童的生活 篇6

关键词:课堂教学;相互融合

1.主题与背景

笔者经常参加一些品社研究课的教研,也听了不少相关的课堂教学,有的课活泼而又精彩,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互融合,非常和谐,学生实实在在的学到了知识,得到了教育,但有的课给我的总体印象却不太好,虽然热热闹闹,虽然上课的课件十分的精美、无可挑剔,虽然老师十分的卖力和动情,但听完了总感觉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虚”,“虚”在哪儿,笔者觉得“虚”在这些课脱离了儿童的生活,背离了儿童的“生活性”。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性质之一就是“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所以,我认为,一堂优质的品德教育课必须回归儿童的生活,关注儿童的生活和发展。

2.情景描述

情景一:

今年我听了一位老师上《天有不测风云》这节课,其中有这样的教学设计:“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教师例举了几个例子,其中一个是在今年的暴雪中,人们经受的灾难以及得到了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教师出示了相关的许多画面,提问:你有什么感想?学生回答:“我们国家非常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要帮助他们……”

【反思】:学生回答得没有错,但总觉得牵强,老师让学生在说大道理,孩子只是在旁观的基础上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老师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教学资源,今年的雪灾不只是针对个别地区、个别人,可以说是全国上下。特别是我们南京同样也遭受了雪灾,今年的开学初,在市“红十字协会”的号召下,中小学生都开展了“抗雪灾”的募捐活动。如果教师把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联系到孩子的实际生活那该多好!“你知道哪些有关帮助他人的事?你有什么想说的?”“你参加扫雪了吗?你参加募捐了吗?你为什么这样做?”,最后再例举一些全国上下都支援的事例让学生谈谈感想。我想如果教学环节这样设计,就联系了孩子的生活实际,孩子就能有感而发,而不是空洞的说教。

情景二:

有位老师在上《媒体连着我和你》这课时,整个课堂教学设计全采用讨论式:

(1)你从电视中还获得了什么?(课堂提问,师生互答)

(2)你喜欢看哪些电视节目?说出你喜欢的原因?(小组讨论,再交流)

(3)如果你和父母同时想看不同的的节目,你会怎么做?(课堂提问,师生互答)

(4)你知道还有哪些不良的收视行为?(小组讨论,再交流)

(5)……

【反思】:这堂课的教学,老师只是采用了不同的讨论形式来完成教学,讨论形式也只有两种:师生讨论,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所以课堂给人的感觉是问题不断,学生跑得也不断,不停地下座位,不停地转过身再转过身,弄得桌椅吱吱呀呀地直响,热闹得无序,讨论得肤浅。

这堂课和我们孩子联系得非常紧密,我们不仅可以和孩子讨论,还可以让孩子互相采访:“你看过哪些节目?你一天平均看多少时间的电视?节假日呢?”,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调查问卷,让学生填写再统计“你平均一周上网多少时间?上过哪些网站?目的是什么?”也可以让学生演演情景剧,这样问题来源于学生,“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让学生自己调查研究,自己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孩子自己教育自己,“由需要而产生自觉”,我觉得这样的教学设计更有意义。

情景三:

有位老师在上《擦亮眼睛》时,的确花了很多精力,幻灯片一张接一张的,课件制作非常的精美,整个课也非常的热闹,学生注意力也非常集中,热闹表现在教师的热闹,教师的主导地位太强。我观察到了,一堂课下来,老师离开讲台不超过四次,因为他要不停地播放多媒体,教师永远高高地站在那儿,师生亲切的交谈互动没有了。这节课也很冷清,冷清表现在学生的冷清,学生只是回答了几个问题,大部分时间都在欣赏美丽的课件了,学生的主体性没有了。可以这样说老师的辛苦白费了,学生没有全身心的参与课堂教学,教育意义何在?

【反思】:其实,一切的教学设计应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出发,为学生服务。有的教学设计必须使用多媒体才使用多媒体,不要为多媒体而多媒体,这样就失去了教学的内在和意义。就这节课来说,你可以让学生看书上的资料说明,充分利用教材,可以调查学生,让学生说说实际生活中遇到的迷信现象,这样也能达到教育效果,从孩子身边的事说起,让学生参与讨论,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对学生的教育更深。

3.问题分析

上述这些教学案例,是我在教研上听到的,想到的,有时静下心来思考这些教学现象为什么会发生呢?不难发现,就是我们在教学时忽略了儿童的生活。忽略了儿童的生活性,“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忽略了儿童的开放性、活动性,“让儿童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构建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而非仅仅靠听讲来学习。”所以,我觉得我们在教学上应注意一下几点:

(1)教学设计删繁就简,回归儿童的生活。

我们在面对教材时,在教学设计上不仅要关注教材,关注重点,关注教育教学的方法等环节,而且更应该要关注儿童的生活体验,关注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所以,我们要有效地利用教材,研究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充分开发有效的教学资源,删繁就简,回归儿童的生活,有效地为学生服务。

(2)教学活动形式要丰富多彩,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在小学阶段中,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成长特点来说,孩子的思维形式是比较直观形象的,对事物和世界的认识是比较感性的,所以,我们教师要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孩子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讨论、资料调查、角色扮演、教学游戏、参观访问、练习等教学形式,让孩子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在生活中渗透道德品质的教育,辨别真善美、假丑恶,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有时是通过自己教育自己的形式完成道德的教育,寓教育与活动之中,学生更乐于参与,乐于接受,这样也就更加有利于教育目标的达成,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课堂不是课件秀,要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我们的品德课堂渐渐地成为了课件大比拼、大展览的课堂,教学课件一个比一个美,一个比一个精致,教师把过多的精力用在了课件的制作上,而忽略了教学本身的目的和教学所达到的目标。课堂教学华美而不实在,热闹却肤浅,师生的互动不够,交流不够,学生的思考认识肤浅,让课件牵着老师的鼻子走,牵着学生的思维走,大家都成了课件的奴隶,而忘了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这个宗旨。我曾经也进入这个误区,每上一堂课,都让怎么制作课件折磨死了,在课件制作上花了很多时间,有时教学效果却不怎么好,得不偿失,不能不让人反省。

其实,我们可以先把教学内容设计好,把有关教学的方方面面思考好,最后再确定教学的课件,这样让课件实实在在地为教学服务,这才是有效的教学设计。这样我们可以留给教师钻研教材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师生互动更多的机会。设计更灵活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实实在在的得到锻炼,得到教育,得到成长,这才是我们教育者所追求的目标。

幼儿园儿童品德教育 篇7

1 家庭教育方式及类型

已有文献资料的研究表明,对家庭教育方式的分类有多种方法,根据研究需要,本文选取从亲子关系的角度,将家庭教育方式分为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三种。③

第一,专制型教育方式是指父母在家里操纵着子女们的一切,强制性使孩子听命于父母,有着无上的权威。这种类型的父母对子女太过于严厉,孩子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很自信,特别是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自己会变得没有主见,从而会征求父母的意见,这样就导致孩子性格不会很独立。第二,放任型教育方式表现为孩子在父母眼里无足轻重,父母对孩子的喜、怒、哀、乐漠不关心,对孩子的行为没有任何规定或要求,更没有所谓的奖励或惩罚,任其孩子自由发展,容易产生的结果是亲子关系淡漠。这是由于父母放弃了教育的责任,对子女教育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第三,民主型教育方式指父母能够平等对待孩子、尊重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给孩子贴心的帮助,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这种方式是这三种类型中最好的方式,有利于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从而变得积极、乐观、主动。

2 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品德发展的关系

所谓的“习惯成自然”,就是指培养儿童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使之固化为儿童的一种内在要求。④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是家庭教育必须履行的责任,没有一个好的行为习惯,这样对儿童道德的发展不会很有利,所以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不是体现在儿童的道德认识发展水平上,而是表现为儿童的道德行为。

2.1 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品德发展的影响

众多的社会事实可以证明,科学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的良好品德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⑤小孩子由于其年龄的特点,喜欢模仿,所以家长应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潜移默化,使孩子在无形中得到教育,为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正直、乐观、善良、自信、坚毅等良好品质的儿童,往往都有一个温馨、民主、有责任感的家庭。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儿童接受父母教育的基础。⑥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会以爱为先导,依据孩子的心理接受能力,使孩子能够时刻感受到父母爱的关怀,自然地接受来自家长的教育。在此基础上,父母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听其言、观其行、循循善诱,以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

2.2 不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品德形成的影响

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不良品质形成表现为以下几方面:首先,儿童性格无视他人、自控力弱、自负高傲、易冲动现象,大多都是由于溺爱型家庭教育方式造成的。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一般很少向子女提出要求或施加控制,缺乏理智。久而久之,形成了孩子乖张的个性,无拘无束,任性作为。其次,放任型家庭教育,跟孩子之间交流的比较少,导致对孩子的情况不了解,其实孩子是非常敏感,能感觉到父母很忽视他们,这样也会使儿童性格内向、兴趣狭窄、缺乏理想、情感淡薄,一旦发生挫折,易产生对立仇视情绪,甚至发生侵犯行为,这种现象多是由于放任型家庭教育方式造成的。在放任型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认同“树大自然直”的传统教育观念,对孩子的思想观念和做事方式采取的态度是放任自流,任其发展。⑦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只有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才能有利于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对孩子无原则地迁就,就会对孩子的品德形成产生不良影响。

3 提高家庭德育效果的对策

3.1 树立正确的家庭德育观念

思想支配行动,所以要想改变以往的误区,首先就要从改变观念开始:即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育人为先。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对于家庭教育来说,首要的就是家长自身首先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明确要以发展孩子的品德为前提。⑧在重视满足孩子物质需求、关心孩子学习、重视学校教育的同时,更应重视孩子在心理上的需要、更应关心孩子道德品质的发展和更应重视家庭人文环境的建设,作为家长要树立好榜样,使整个家庭处于和谐、健康的氛围中。如此,才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才能帮助孩子树立平等、共生、创新的现代意识。

3.2 明确家庭德育的任务和方式

家庭是一个可以积极作为的生动舞台,而不是社会的被动从属物。家庭德育理应与社会的发展同步,以社会的需要作为德育培养的方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社会的价值观是复杂的,作为家长,要懂得取舍,择其善者而从者,其不善者而改之,以新的、正确的价值为导向,为孩子的成长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现代家庭应不断接受和发展家庭成员之间的新型关系,即成年人反过来也要向孩子学习,孩子将自己的兴趣、爱好、观念、经验、知识等反哺给成年人。⑨可见,家庭德育是家庭成员之间积极互动的影响过程,是一种双向性活动。

3.3 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

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实际执行者,家长的个人素养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方式与水平。

既然是家庭教育,那么父母在这个方面很大程度上充当着教师的角色。教育是一门专门性的学问,要想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教育,父母就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素质才能胜任这个工作,应该具备相应的良好的心理和行为品质。所以家长应有危机意识,不断地自觉地学习,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方式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良好的正确的方法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是事倍功半。所以,作为家长要不断地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孩子进行教育。⑩

3.4 营造积极、自由、民主的家庭气氛

家庭教育中,孩子的良好品德养成离不开彼此之间相互的尊重、信任,而构建父子、母子间信任和谐的关系,需要家长充分发扬互敬、互爱、民主、平等的原则,以建立民主和谐的新型家庭关系。

在家庭教育上,父母不能高高在上。尽管在称呼上有父子、母子之分,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分,但父母也要充分尊重孩子,建立民主、平等、自由的新型家庭关系,营造积极、自由、快乐、和谐的家庭气氛。父母在家庭教育上不能唯我独尊,日常的关于孩子的家庭活动不妨让孩子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多听取一下他们的意见和看法,以便于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这样子的话就会看不到大人与孩子之间苦恼和僵持的局面,使孩子能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成长,从而也使孩子在家庭中能够轻松、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

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渗透 篇8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品德问题越来越突出,已成为制约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纵观社会出现的品德问题来看,就是品德工作没有做到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至于幼儿养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性。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发展,对品德工作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小学阶段,为了更好地开展品德教育教学,就必须重视品德工作,积极地转变教学观念,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德。

一、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社会发展对全面型、复合型的人才需求日益膨胀,而品德教育作为反映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品德教育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今后的发展状况。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全面型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品德教育在培养当代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幼儿园教育中加强品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促进幼儿全方面的发展。

二、幼儿园教育中品德教育现状

(一)教学活动中忽视品德教育。教学活动是幼儿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学活动不是针对一个人,而是全班,甚至是全园的幼儿而进行的,然而就当前幼儿园教育来看,教育重心依然是在文化知识的教育,注重的是教导幼儿识字、数数,注重技能的教育,而对品德教育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错失了品德教育的好时机,

(二)游戏活动中忽视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游戏活动是提高幼儿园教育的有效途径。对于幼儿来讲,他们的年龄较小,对事物的认知还处于初级阶段,开展游戏活动符合了幼儿的性格特点,能够更好地吸引幼儿投入到教学中来,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快乐。然而就目前来看,游戏活动中根本就没有渗透品德教育,不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培养。

(三)生活中忽视品德教育。幼儿园作为幼儿生活、学习的主要地方,对于幼儿来讲,他们正处于成长的阶段,对任何事物都比较好奇,接受能力也较强,这个阶段也是渗透品德教育的最好阶段。然而就目前来看,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教师大多是采用那种生硬的说教方式,教师没有及时的纠正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不利于幼儿的成长。

三、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渗透策略

(一)提高品德教育的认识。在教育体制改革背景下,对品德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品德的好坏反应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好的品德也是我国现代社会人才必须具备的。故此,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品德教育工作。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必须结合幼儿园教育特点,全面渗透品德教育,提高品德教育的认识,除了要注重幼儿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学习外,还要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从小打好基础,进而促进幼儿健康的发展[1]。

(二)幼儿教学活动中品德教育的渗透。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学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基础性活动,也是渗透品德教育的有效手段。为了更好地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品德教育,首先,教育工作者必须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尤其是品德教育教学环境,要在幼儿园内张贴幼儿喜欢的图画,让幼儿感受到欢乐;其次,教师必须要与幼儿建立良好的关系,教师与幼儿之间要融洽消除,教师要主动打入幼儿内部,与幼儿交朋友。当幼儿遇到困难时,多给予幼儿帮助,要鼓励其他幼儿积极帮助[2]。

(三)游戏活动中品德教育的渗透。好动、爱玩是幼儿的天性,在游戏活动中渗透品德教育可以起到显著的效果。教师必须结合幼儿的特点组织合理、科学的游戏活动,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幼儿成为游戏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告诉幼儿,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懂得如何去进行沟通。如在游戏的过程中,当自己犯了错误,导致整个游戏失败时,要教导幼儿说对不起,争取他人的原谅,对于其他幼儿,则要教导他们增氧善待他人,要介绍别人的原谅[4]。

(四)生活中品德教育的渗透。日常生活是幼儿园教育的第二课堂,幼儿的日常生活占据了幼儿园教育的大部分时间,为了更好的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就必须注重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品德教育。要教导幼儿懂得和别人分享,要团结友爱。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进而为幼儿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五)加强教师的教育。教师作为品德教育的执行人,只有专业的教师才能够更好地在幼儿园教育中进行品德教育。为此,幼儿园必须注重专业教师的培养,对内,不仅要加强教师对品德教育的认识,同时还要加强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对外,要聘请专业的幼儿教师,壮大幼儿园专业教师队伍,为幼儿园教育中品德教育的渗透提供保障。作为教师,更要认识到自身的职责所在,在执行教育工作时,要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对幼儿要有爱心,要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呵护,进而引起幼儿的共鸣,促进幼儿的发展。

结语

在现代社会里,对品德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品德教育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品德教育可以更好的培养幼儿优良的品格,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在幼儿园教育中,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游戏活动、日常生活都可以渗透品德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当重视幼儿园教育的品德教育,在教学活动、游戏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有效地渗透品德教育,进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摘要:品德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品德的好坏直接反映了一个人们的素质,故此必须高度重视品德教育。高尚的品德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获得的,是需要从小进行培养,在幼儿园教育中渗透品德教育可以培养幼儿优秀的品德,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幼儿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本文就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渗透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品德教育,幼儿园教育,渗透

参考文献

[1]张冬梅,姜珊珊.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渗透[J].教育探索,2013,10:133-134.

[2]李盼.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渗透[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24:108-109.

[3]张艳.试论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渗透[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21:92.

幼儿园儿童品德教育 篇9

一、品德教育内容在教学活动中的渗透

在幼儿园小班日常上课中, 老师运用与小朋友交流沟通的技巧。老师在幼儿教育中是指导者, 但同时也是幼儿的合作伙伴和知心朋友, 因此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平等的, 不能以命令、呵斥等语言进行教育, 而是要采用谈论、商量的语气开展幼儿教学, 并鼓励幼儿自主探索新鲜事物。例如课堂结束后, 让小朋友帮助老师整理书本、玩具, 如果小朋友不愿意, 可以说“你可以帮我一下吗?”, 让幼儿在你的耐心引导下学会帮助他人的良好品德;上美工课的时候, 幼儿剪纸的纸屑要扔到垃圾箱里, 此时幼儿是没有这个意识的, 老师应委婉的提醒幼儿, “给你们需要一个垃圾筐?”引导幼儿将地上的纸屑扔进去, 不要养成乱扔纸屑的坏习惯, 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开展课堂活动时, 老师将语言“趣化”、“诗化”, 激发幼儿的积极性, 也要根据幼儿的喜好设置教学内容, 积极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品德教育内容在游戏活动中的渗透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 小班幼儿年龄小, 游戏活动是最有效的品德教育渗透途径。但游戏活动并不是老师不管不问, 让幼儿沉浸在自我游戏中, 而是开展一些有意义的合作性质游戏, 在交往合作中发现问题, 并及时纠正问题。例如将幼儿分为不同的游戏小组, 或是创设出真实的生活情境、游戏情境等, 鼓励幼儿主动参与至不同的情境活动中, 有效提高幼儿参与合作交流的自信心。针对在游戏和交往中出现冲突的幼儿, 老师要教他们如何利用积极的方式解决冲突, 而不是一味的哭闹。例如开展小组讨论、木偶戏、角色扮演等活动, 或是组织幼儿阅读儿童读物, 缓解幼儿不安的情绪, 减少幼儿之间发生矛盾的攻击性。《拔萝卜》是小班幼儿十分喜欢的节目, 我们先让幼儿欣赏歌曲, 并给他们以表演的形式讲这个小故事, 然后再让小朋友们组织起来, 合作为大家表演, 在节目活动中感受到团结合作的力量, 并在今后的游戏中主动与他人合作。在班级中设置装饰墙, 开展装饰墙活动, 小朋友们相互合作一起张贴可爱的贴纸, 在兴趣中激发幼儿参与合作的热情。午睡前后相互帮助解扣子、脱衣服, 一起看童话书, 一起玩玩具等;开展唱歌、跳舞、表演、累积木等合作活动。

三、品德教育内容在生活教育中的渗透

幼儿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园内, 老师应充分运用日常生活教育时间, 在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同时, 抓住生活中的细节和小事, 随时随地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小班幼儿由于年龄较小, 再加上溺爱的影响, 自主生活能力较弱, 例如不会自己穿鞋、吃饭, 老师在教小朋友正确区分鞋子左右脚时, 运用童谣的形式“左边的鞋是鞋爸爸, 右边的鞋是鞋妈妈, 爸爸和妈妈一对好朋友, 永远不吵架。”, 这样不仅吸引幼儿学习的注意力和积极性, 还郎朗上口、方便记忆, 相比于课堂枯燥的教授式更加适合小班幼儿。在迁移默化中幼儿就学会如何正确穿鞋子, 并知道自主独立, 从小养成良好的自理能力。每天早晨家长送孩子入园, 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 与家长说“再见”, 与老师和同学说“早上好”, 学会运用日常礼貌用语。在游戏中让幼儿学会与他人分享, 而不是一个人独占玩具和图书, 学会与同伴共同游戏、相互帮助。午餐时间是引导幼儿形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途径, 告诉他们要饭前饭后洗手、不浪费粮食、不挑食不剩饭、不抢同伴的食物, 带动会自主进餐的小朋友去主动帮助不会的同伴等, 在生活小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品德素质。

四、品德教育内容在同伴交往中的渗透

积极开展幼儿同伴交往活动, 使幼儿学会关心和尊重, 提高幼儿的利他行为水平, 减少不良行为, 建立良好的同伴友谊。例如开展混龄活动, 让小班幼儿与中班幼儿一起游戏、做活动, 混龄互动活动让中班幼儿给小班幼儿作为榜样, 幼儿在活动中, 与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交往中相互模仿、相互影响, 感受到同伴关系的乐趣。例如小班幼儿初入园中, 在日常玩玩具活动中, 玩完后不知道将玩具归还原位, 常常仍的教室到处都是。而中班幼儿经过一年的学习, 已经形成良好的玩玩具习惯, 认识到整理玩具、爱护玩具的习惯, 每次结束后会整理玩具和材料。小班幼儿模仿哥哥姐姐的良好习惯, 中班幼儿也会主动与弟弟、妹妹一起交流、玩耍、学习, 给小班幼儿做出良好示范, 潜移默化中影响小班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

五、结语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品德教育已经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品德教育的重点是情感教育和良好习惯的培养, 应将品德教育渗透至幼儿园教育的方方面面, 为幼儿打下良好的品德基础, 养成良好的习惯和优秀的品格, 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摘要: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小, 多数是独生子女, 或多或少受到亲人溺爱的影响, 在幼儿园学习中存在个性强、抗挫折能力弱等问题, 但幼儿的可塑性强, 在教育教学中融入品德教育内容, 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引导下使幼儿逐渐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促进幼儿人格的完善, 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品德教育内容,幼儿园,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冬梅, 姜珊珊.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渗透[J].教育探索, 2013, (10) :133-134.

摭谈幼儿园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篇10

一、创设环境, 潜移默化, 渗透教育

新《纲要》告诉我们:“要为孩子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 并为幼儿提供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 ”“环境是幼儿发展的基础, 环境是课本、环境是课堂、环境是最好的老师。 ”这有力地说明了环境在幼儿园品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比如, 在活动室的墙壁上设置“争红旗”栏目, 在墙上粘贴和幼儿小组数量相应的“小山”, 并准备一些小红旗;每天评一评、比一比, 哪一组的小朋友互相帮助赢得大家的喜欢, 他们组的“小山”上就多了一面小红旗。 到每周五的下午, 看一看哪一组的红旗多, 哪一组的幼儿棒。 有时, 幼儿还会一起商量, 出谋划策, 怎样做会多一面小红旗。 这样的环境布置, 有利于幼儿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和习惯, 培养幼儿的集体荣誉感。 又如, 在园门口树立“温馨提示牌”, 每逢特殊的日子, 就出示温馨的提示。 如, 三月八日是妇女节, 可提示:今天是三月八日 (旁边画上孩子给妈妈戴上大红花) 。 九月初九是重阳节, 可提示:今天是九月初九 (旁边画上孩子和爷爷奶奶欢乐的场景) , 等等, 让孩子在形象的提示中受教育, 同时让家长利用这些温馨的提示给孩子实施随机教育, 让孩子从小学会感恩。

二、重视榜样, 善于模仿, 寓教于乐

幼儿的思维富有具体性、形象性, 可塑性大, 模仿性强, 容易受成人的影响, 这与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相关。 比如, 每次孩子帮我做了一件小事, 如拿一本书、递一支笔, 我都会真诚地说声“谢谢”, 他们也会高兴地回答“不用谢”, 帮孩子扎个小辫或整理衣领, 他们会自然而然地道声“谢谢”。 重视榜样作用, 注重行为练习, 这远比老师口头说教更能让幼儿明白“懂礼貌, 尊重别人”的道理。 如, 一个幼儿在结构区玩积木时, 随处乱扔, 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于是想了个办法, 请小朋友和老师比赛, 看谁向篮子里扔得积木多。 一会儿, 积木都回到篮子里, 接着老师对小朋友说:“积木玩好了要及时回到篮子, 如果到处乱扔, 就会丢了, 以后就不能玩了。 ”那位乱扔积木的幼儿不住地点头, 这样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和兴趣, 又使幼儿受到了教育。 又如, 一个幼儿走路时绊了一跤, 另一个幼儿忙上前扶起;老师及时给予表扬, 让幼儿知道乐于助人是一种良好的行为。 再如, 地上有纸屑, 应拣起;走楼梯, 不要拥挤;在公共场所看到吸烟要阻止; 看到随地吐痰要提醒……凡此种种, 让幼儿懂得“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 从小事做起, 形成良好的品行。

三、提供条件, 行为练习, 重视培养

现在的孩子, 独生子女居多, 往往以“小皇帝”自居, 唯我至上, 孩子生活道路往往由成人安排得一帆风顺, 从而造成很多孩子赢得起输不起, 这会导致将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社会中承受不起挫折, 输不起。 只有懂得成功来之不易, 才能真正明白付出的艰辛。 因此, 成人要提供必要的条件, 重视行为练习, 重视培养幼儿坚强的意志, 形成良好的品德。 比如, 经常组织幼儿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 利用节假日组织幼儿徒步旅行, 举行跳绳、拍球等比赛, 开展小小运动会等公益活动。 建议家长为幼儿提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让孩子体验适度的劳累和艰辛, 不仅增强幼儿的体质, 同时幼儿的意志也得到磨炼。 又如, 有意识地创设和利用“险境”, 锻炼幼儿。 我经常安排一些困难的事 (探索实验等) , 设置一些需要克服困难才能完成的游戏或交给幼儿比较困难的任务, 让幼儿努力完成。 这样幼儿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办成一件事, 克服困难获得一个成功的过程中, 锻炼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增强他们克服困难, 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意志, 从而形成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良好品德。

四、抓好契机, 多元评价, 积极渗透

师生交往、同伴交往, 是幼儿交往的开始, 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抓住契机, 多元评价, 积极渗透, 有助于促进幼儿萌发诚实、友爱、有礼貌的情感, 并形成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文明交往意识, 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如, 区域活动时, 敏敏和磊磊为角色分配发生了争执, 我细心观察, 争执不太强烈, 当时没有介入。 在接下来的评价活动中, 我特意让孩子谈谈与同伴是怎样友好合作的, 很多孩子都谈了和同伴合作的过程。 我看到敏敏和磊磊没有想说的念头, 于是我提出, 在游戏中遇到什么困难, 又是怎样解决的? 这时, 敏敏和磊磊对望了一下, 我乘机请他们来说说。 他们讲了在发生冲突时, 两人经过协商后又愉快地合作了。 我带头鼓起掌来, 当即表扬了他们。 孩子们一起为他们鼓掌, 他们高兴地拥抱在一起, 体验相互理解后成为好朋友的快乐, 让孩子体验合作的愉快。又如, 把德育渗透到家庭教育中,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家长的品德、个性、习惯、爱好、为人处世的态度及对子女的教育方法, 对幼儿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 幼儿教育必须取得家庭的支持, 使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有机融合, 并对幼儿的良好行为给予正确的评价, 从而实现步调一致, 家园共育, 形成合力。 再如, 充分利用社会积极因素教育幼儿, 幼儿是社会中的一员, 他们的成长受到社会的影响。我们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精心选择和设计一些积极的素材, 发挥其教育作用, 让孩子善良、热情、坦诚、乐天、刚强、坚韧不屈、懂得感恩。

幼儿园儿童品德教育 篇11

关键词:儿童;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I207.8

从开始新课程改革至今,在课程教材、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等方面均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学人员深入钻研新课标的教材,善于基于儿童的视角了解课程教材内的核心内容,根据现阶段的教学实际,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德育素材,对课程内容加以设计。并借助多元、有效的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本文探索了以儿童视角为基础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开展的有效途径。

一、围绕儿童的思想方式和逻辑方式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人员应当深入钻研课程教材,结合现阶段的教学实际情况,基于儿童的视角探索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儿童逻辑,并围绕儿童逻辑掌握教学重点,促使教学方式和方法得到有效改善和优化。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过程中,教育教学人员应当在保留传统优秀教学思想的基础上,将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善于利用多元、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从而将儿童的思维逻辑方式作为课程教学的切入点开展课堂教学工作,抛弃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促使课堂交互性得到显著提升。同时,还应当抓住教学重点,根据教情与学情科学、合理的制定教学目标,促使教学目标能够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指明正确的方向。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教学人员应当以学生为根本、为主体,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供引导和指导,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方式,通过适当的引导促使学生向学习目标靠近[1]。与此同时,教学人员还应当注意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及思维的开放性,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其主动发言,提高课堂教学的交互性,使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工作与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相符合。

二、结合儿童世界丰富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趣味性

相较于成人的世界,儿童旺盛的好奇心使其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人员应当努力丰富思想道德教育的趣味性,使其成为儿童世界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2]。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素材本身不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并且教学工作也相对枯燥,若是教学人员能够将教学内容以视频、动画、图片、影像等形式展现出来,则会丰富教学工作的趣味性,进而调动学生参与并配合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获得较为良好的学习效果。具体来说,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学人员应当尽可能的将生活化教学理念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选取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素材,通过探索儿童世界丰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同时,学校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促使学生对当前社会形势形成一定的了解,使儿童的世界得到向外延伸。另外,家长和教学人员也可以通过观察儿童的日常的行为和语言探索儿童的内心世界,了解其思维方式和逻辑方式,继而从旁加以引导和指导,使儿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在讲解“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过程中,教学人员需要让孩子明确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性,使其了解“八荣八耻”中蕴含的内涵。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儿童播放“八荣八耻”相关的动画,使其明确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进而达到规范其日常行为的教育目的[3]。

三、基于儿童对文化的需求增强思想品德教学的人文性

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学人员需要基于儿童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创造性,促使儿童通过接受教育逐渐形成自我教育的观念,从而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材中,部分思想品德课程知识具有一定的感性特点,因此,教学人员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应用情感体验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等,让儿童设身处地去分析和了解思想品德课程中的情感内容,感悟人生的奥妙和课程内容中主人公的精神思想,进而形成个性化的体验,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以讨论、辩论等课堂形式丰富课堂教学的创造性,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课堂交互性得到显著提高,从而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联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例如,在《我的家人与我的伙伴》教学中,教学人员可以选取教材内或教材以外的材料,根据材料内容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对材料进行阅读,促使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产生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在深入理解材料内涵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围绕材料主题进行沟通和交流,然后对体验结果加以归纳、总结,最后教学人员应根据教学情况给出客观评价,促使学生针对学习结果进行反思。同时,教学人员也可以借助《大耳朵图图》、《棉花糖和云朵妈妈》等片段使兒童对亲情、友情形成一定了解,丰富自身的体验,借助感悟体验教学法,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同时,也能够在感悟和理解中对自身道德修养和思想意识进行强化,促进其得到全面发展。

四、基于儿童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创造性

为了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创造性,教学人员可以通过使用视频、图片、趣味性教学资料、相关问题等为儿童创设教学情境,促使儿童在相应的教学情境中能够对相关德育知识形成更为直观的认识,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课程学习效果。同时,开放性教学方法的应用还可以在课堂中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能够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会得到充分的培养。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在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儿童的视角切入教学。教学人员尽量多地接触儿童读物,认真研读教材。使用多种生动形象的授课方式,适当增加教学实践活动的频率。确保学生主体地位。教学人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引导学生向着教学目标靠近。确保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思想品德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袁红伟.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与教改探究[J].读与写(上,下旬),2015(24):558-558.

[2]叶永海.浅谈养成教育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渗透[J].新课程·小学,2015(10):28-28.

[3]周琳.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方法探讨[J].未来英才,2015(19):75.

[4]邓刚.探索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与教学[J].东方教育,2015(6):186-187.

开展幼儿品德养成教育的途径 篇12

“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句谚语阐释了品德的重要性。当前社会,物质生活日趋丰富,而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却没有得到同步富足,于是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孩子越来越聪明,却也越来越自私和没有同情心。这样的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作为幼儿的教育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

一、结合道德知识的灌输,加强道德情感和行为的培养

案例:课堂上老师非常生动地向幼儿讲授孔融让梨的故事,还将三只大小不一的梨呈现给幼儿观看,让幼儿体会孔融是如何舍大取小的。故事结束后,老师问:“小朋友们,如果家里有三个苹果,最大的该给谁吃?”有的说给妈妈,有的说给爸爸,有的说给奶奶,就是没有人说给自己,但事后据有的家长反映,孩子回到家后却为爸爸妈妈多吃了他的几口零食而发脾气。

如果从教学的角度分析,这堂课应该是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否达到了教育目的,或者说教学目标是否已经内化为孩子内心的行为准则,我想对部分孩子来说,答案应该是否定的。究其原因,是我们把道德的内化等同于道德的传授,将道德知识的学习简单等同于道德行为的习得。

如何改变这种灌输式德育的弊端?首先要激发幼儿的道德情感。道德知识不同于科学知识,它是一种价值之知,即人们对它的认同必须有情感的渗入,一个内化的道德规范必然是道德知识和道德情感的合金。为此,不少专家提倡体验的道德教育,促进“知”向“行”的转化。例如,讲完孔融让梨的故事后,教师对幼儿的要求不能仅仅停留在“让”上,而要从中挖掘“爱”“关心”“尊重”等情感资源,并通过幼儿在生活中的实践,如回家后给爸爸妈妈做点事,准备一些爸爸妈妈喜欢吃的东西,从中观察和体会爸爸妈妈的反应和心情,回到幼儿园后讲给老师和小朋友们听,并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样的教育活动过程,就能促进幼儿去体会,去感受,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二、弱化品德评价表面化、简单化,尊重幼儿内心的真实感受

案例:绘画课上,小华因为没有将红色的蜡笔借给小强,和小强发生了争执。老师走过来说:“小华,这就是你的不对了,我们要学会帮助别人呀。”小华委屈地将蜡笔借给了小强。事后了解到,其实小华不是不愿意将蜡笔借给小强,而是小强经常借他的东西不还,因此他不想再借给他。

小华不借给小强蜡笔,只是他外在行为的表现,他的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和原因却不为老师所知。在德育中,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教师往往简单地从幼儿的外在行为或言语来判断和评价儿童的道德状况。

从品德心理的角度看,人的品德结构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结构,完整的品德结构最基本的应该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几方面的统一。例如,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必然在观念上认识助人的意义,在情感上接纳和认同助人,同时在实践上积极践行助人。所以,面对品德这一复杂的心理现象,教师对儿童的品德评价就不应该简单地从某个角度来做出判断,而应该综合考察,不仅听其说,观其行,更要入其心。上例中,教师如果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与孩子沟通和交流,倾听他们的真实想法,就能针对性地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

三、注重家园联手,共育品德之花

例如,老师在教孩子们唱《一分钱》的儿歌,“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面”,小朋友们摇头晃脑地唱着。老师问:“捡到东西应该怎么办呀?”“还给别人!”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回家的路上,小玲看到地上有一角钱,正当她要捡钱的时候,妈妈却对他说:“不要捡,脏!”小玲只好作罢。

家庭教育是幼儿人格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更是孩子一辈子的良师。父母的教育力量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而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就像人的左右手一样不可分割,必须坚持教育同步性和一致性。作为幼儿的教育者,我们在走上工作岗位时更要与家长及时的沟通和交流。父母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指明方向。不应过分溺爱幼儿,满足幼儿过分的要求。而且父母要对幼儿在生活中的做法做出正确的评价。幼儿园要加强家园联系,让教师通过开家长会、家园联系册等,及时地给家长传递信息,相互沟通,指导家长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此外,幼儿园也可给幼儿组织一些社区活动,如开展“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的社区活动来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最后还要协调好家庭与幼儿园的教育关系,家园合力,对幼儿进行教育,使之养成良好的品德。所以,家园联手共同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是非常重要的。

上一篇:中关村的复兴下一篇:贷款减值预期损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