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剧教学初中历史(精选12篇)
课本剧教学初中历史 篇1
随着时代的发展, 教学观念也在发生改变, 课本剧是初中历史教学当中一项有效的教学方法。历史课本剧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求, 以教材资料为背景, 学生通过互帮互助的方式收集历史资料并加以补充, 形成一个整合型的历史剧本, 在课堂上以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学生通过编写、协作、演出等方式参与课堂历史课本剧, 既加深了对历史人物、事件的理解, 实践技能也能得到提升, 历史课本剧与教学的结合正是创新教学模式的一种表现。历史课本剧始终将学生作为主体, 这点与当前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可广泛应用。
一、历史课本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学理念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的教学理念将取代以往的教学理念, 历史课本剧就是在此时走进课堂教学的。历史课本剧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创建情境, 学生通过出演历史人物参与历史课堂, 来达到教学效果提升的目的。历史课本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还处于一个摸索的阶段, 许多教师不愿改变原本熟悉的教学模式, 也会担心历史课本剧的教学应用到底会不会有效, 如果没有效果反而会影响教学质量, 这样的结果必然得不偿失, 于是大部分历史教师会因为这样的考虑而不愿做出变动, 继续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来授课。还有部分教师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但由于对历史课本剧接触不多且经验不足, 在运用历史课本剧来课堂实施教学时, 一开始的确是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活跃了课堂氛围, 可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而盲目使用历史课本剧, 学生对于课本剧也就逐渐失去了兴趣, 致使教学效果低下。历史课本剧当中最主要的是还原历史情境, 还历史真实面貌, 而学生在编写历史剧本时往往缺乏真实性, 甚至会出现与历史情节不相符的情况。
二、历史课本剧对初中历史教学的意义
1. 熟悉教材创作课本剧
创作历史课本剧是基于教材资料而展开的, 这就要求学生在编写课本剧的时候对历史教材有所了解, 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学生通过熟知著名历史人物了解重大历史事件, 而后收集资料, 分析编写出满意的历史课本剧, 在创作课本剧的过程中, 不断吸收历史知识点,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历史知识。
2. 辅助教学
历史教学当中还存在大量易于混淆的内容, 例如著名的历史事件、时间、人物等, 在开展历史课本剧表演活动时, 可将容易混乱的历史内容放在一起进行对比, 评价历史事件与人物, 概括历史情节, 使学生可身临其境地了解到历史事件的经过, 便于加深记忆, 让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 能够主动学习历史知识。
3. 有助于学生相互协作
学生共同创作历史课本剧时, 通过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完成课本剧的编写和呈现, 在此期间学生一起学习、进步, 参与讨论发表自我的观点, 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经过不断的改动创作出理想的作品, 学生合作意识得到加强。
三、历史课本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操作
1. 创作历史课本剧
首先, 教师按照教学方案, 让学生自行收集与教材资料相关的史料。教材是展开历史课本剧的前提, 也是课本剧的重要指导内容, 完整全面的历史课本剧需要收集大量的资料得以丰富。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博物馆等方面收集到历史资料, 同时学会查找相关资料。学生找到历史资料后, 结合教材资料开始着手编写剧本, 剧本的内容要与教材内容相切合, 理顺剧本整体架构、故事发展走向, 编写的剧本当中要包含开头、经过、高潮、结尾这几个重要部分, 整个剧本内容应有冲突性、矛盾性, 以便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编写历史课本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故事要与历史相符合, 正确客观地评价历史, 严格按照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创作课本剧。
2. 历史课本剧的排练与预演
学生拥有一个较完整满意的剧本, 接下来就可以按照剧本角色来分配人员, 这时就需要具有导演才能的学生, 能够仔细观察同学的特点, 然后将其与历史人物形象结合起来, 选择合适的同学扮演历史人物。也可从外形、气质等方面来进行选择, 例如《三国鼎立》这一课中, 可选择与曹操、许攸、袁绍这几个角色特点相符的同学进行排演。
3. 历史课本剧的演出与评价
历史课本剧是教学的工具,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教师在其中起到指导与推进课堂流程的作用。历史课本剧的演出充分调动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 教师只需适时地引导学生对该历史事件进行思考。例如《北方民族大融合》这一历史课本剧中, 始于北魏孝文帝改革, 学生创建出两种不同的历史场景,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于民族、文化、文明进行思考:历史的变动对人类生活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正确评价北魏统一与汉化前后人们生活发生的变化, 例如对通婚、服饰、书籍等方面进行客观的评价, 要让学生明白历史的进步就是人类的进步。最后教师对参演的学生进行评价, 对课本剧的表演给予积极评价, 让学生自由发言敢于说出观后感。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历史课本剧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 通过以学生为主体来主动参与课堂的方式, 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 还学会了收集资料、编写与创作、表演等, 多方面能力得到提高, 使学生在整个活动中喜欢上学习历史。目前, 历史课本剧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我们相信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 经过对此不断的摸索和学习, 终会实现历史课本剧与历史教学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杨译.历史课本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2.
[2]王立波.历史课本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青年文学家, 2013 (30) .
[3]廖仲乐.历史情境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与思考[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3 (4) .
课本剧教学初中历史 篇2
发布日期:2014-05-19
活动时间:
2014年3月20日至2014年7月31日。 活动内容:
(一)智享网络 乐购生活
使用个人网银、手机银行、电视银行、微博银行、微信银行、易信银行单笔支付或缴费交易满百元即可参加在线抽奖。
每日送出一部iPhone5S,还有iPad mini2、百元手机话费、十元手拉手通用优惠券等特色奖品等您拿。
(二)扫扫有惊喜
使用手机银行客户端二维码扫描“扫扫有惊喜”二维码,即可享受免收转账手续费优惠,或有机会赢取话费充值优惠等惊喜大奖。
1.3月20日至4月30日,客户扫描“扫扫有惊喜”二维码,当次转账汇款手续费全免。2.5月1日至7月31日,客户扫描“扫扫有惊喜”二维码,即可参与抽奖,赢取10元手机话费1元充的机会。
“扫扫有惊喜”二维码
活动说明: 1.个人网银、手机银行、电视银行均设有手拉手活动专区,登录专区即可查询获得奖品,其中个人网银、电视银行在登录后首页即可查看,手机银行在“客户服务”中查看。2.奖品兑奖流程详见兑奖规则。
课本剧教学初中历史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本插图;课堂教学;有效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215-01
历史作为特殊的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探寻历史问题产生的背景、原因、历史人物的分析。如果只是文字描述,则无法让学生体会到历史的意义。当前初中历史教育已经进入到全新的阶段,课本插图是一项十分直接的教学资源,它的融入让历史课堂变得愈发丰富、有趣,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对历史这么课程的兴趣。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把课本插图有效运用于教学当中,则成为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问题。为了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看法,现与大家进行分享。
一、课本插图的分类
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插图,是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按其性质和类别大致可分为人物画像、人物活动、历史文物、历史地图、名胜古迹等。如:地域图:要掌握国家、政权和重要的地方行政区域四周边界及范围,包括课文提及的重要行政区划建置;形势图:不同的形势图要注意观察和分析,根据其反映的主题确定掌握的侧重点;线路图:这是对历史活动的一种动态表示;城市平面图:大多是古代史上一些著名城市的建筑布局图;人物图:需要了解人物的生卒、所处时代、社会地位等。
二、历史教学中有效运用课本插图的重要意义
历史课本插图是一项重要的教学资源,对它的充分利用对历史整体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它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
1、丰富历史课堂教学的内容
在新编历史教科书中,选用了大量的地图、图片,这些课本插图直观、具体、生动,很容易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只有将文字和图片进行结合,从而将其历史真相展现给学生,这样的历史课堂才能丰富、有趣。同时,历史图片还能为教师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图片,就可以使历史学习产生图文并茂的效果。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用课本插图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并引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图片资源与语言文字相比,具有很多优点。其一,图片资源表达直观,通俗易懂,便于理解,容易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极受学生欢迎。其二,图片资源突破了语言文字在静态图像方面的局限性,生动形象的表现出当时的历史场景,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印象。其三,图片资源比文字更容易被接受。利用课本插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去记忆一些名词和事件,并进一步拓展了学生自身的抽象思维,从而很大程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符合历史学科的特殊性和初中时期学生的认知特点
初中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尚处于发展的特殊时期,较易受到色彩鲜艳图片的吸引,如果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有效运用课本插图,通过历史图片对历史事件进行还原,则具备真实性与客观性,可以不断补充文字信息的欠缺,能够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通过生动形象的课本插图,并结合相关图片分析与文字总结,从而令想象的空间更为丰富,以此锻炼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认知程度,从而可以轻松达到教学目的。
三、课本插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策略
1、精心选择,运用恰当
由于课本插图资料相对比较复杂浩繁,因此要想在较短的时间之内,通过应用一些历史图片来引领和指导学生对相应的历史知识点进行了解和熟悉,有相当大的难度,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应当根据教学教材内容精心的去选择一些图片资料。明确定位,认识图片的不同功能。教师应注意选择那些能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能展拓学生视野的课本插图,以图引思,引导学生发掘图片内涵,寻找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
2、正确引领,读懂图片
历史教师在当前的初中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材内容,应用课本插图做辅助,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措施和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同时要教会学生读懂历史地图、历史事件图,指导他们学会去挖掘和提取图片所蕴含的历史信息,有效的去把握和掌握历史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读懂历史教材中的一些漫画,从其幽默诙谐的图片當中去体验和感受历史当中这种真实与生动,以图育情,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素养。
总之,历史课本中的插图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抓手。它作为一种直观教材,是中学课本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能生动地再现历史的本来面目,而且还能补充和说明教科书的内容,有着不可忽视的辅导作用。利用好课本插图,能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以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还能帮助教师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为了提高历史课的教学效果,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课本插图的作用,改变以往对历史学习死记硬背的现象,充分调动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从而使他们爱上历史这门课程。这样,他们的历史水平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彭贵昌.重视历史图片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0,15(18):297-298.
[2] 覃善璞.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2,10(129):54-55.
[3] 李彩艳.试论如何有效运用历史图片辅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J].基础教育,2013,12(11):35.
课本剧教学初中历史 篇4
关键词:历史课本剧,初中,新课标,历史教学
历史剧本就是依据课本中提供的有效信息, 进行相关历史资料的收集, 最后撰写历史剧本, 同时在课堂上扮演出来, 最终寓教于乐实现历史教学的目的。历史课本剧的全过程都需要学生执行, 因此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对此, 本文主要做了以下研究。
一、历史课本剧的教学价值
1. 使学生的知识掌握更有层次性
历史课本是历史课本剧开展的基础, 在制定剧本之前要将课本内容进行优化, 提取关键的知识点, 例如历史重要事件、人物的办法的部分, 最后引申出课本剧的流程, 根据时间梳理教材当中的事件顺序, 能够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有层次性, 避免了过多的课本知识使学生的思维紊乱。
2. 有利于学生对于难点的解读
学生在历史课本剧的制定以及表达过程中能够消除心里对教材的困惑, 从而增加对知识点的记忆, 历史教学的难点主要集中在历史事件相互的穿插, 人物的主客观评价, 历史事件的作用、意义和影响, 这些难点涉及面较广, 在传统教学中以机械式的灌输难以达到实效, 而历史课本剧能够使学生去自主的收集相关资料, 将讲述法变为行为过程中潜移默化接受的知识。
3. 合作探究的培养
新课标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而历史课本剧的实质也是通过合作来达成, 在课本剧的编写过程中应该以分组的形式进行讨论, 让学生们畅所欲言, 不断的修改实施方案, 只有剧本能够使学生产生共鸣, 在能在执行过程中实现默契、融洽的合作。
二、历史课本剧实施过程
1. 历史课本剧的编订
不管是何种类型的历史课本剧, 都应该基于课本内容, 但是仅仅局限于课本会造成知识面过于狭隘, 因此又必须适当的延伸, 让学生在课外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收集相关的知识, 从而丰富剧本的内涵。剧本应该以课本为主轴, 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层次应该包括开头、发展、高潮以及结尾, 在过程中体现矛盾, 即本课时的难点, 以实现教学意义。尤其要说的是, 剧本应该有时间的递进, 并且必须具备真实性, 能够全方位的描写历史事件的现状, 避免浮夸、
2. 历史课本剧的演练
当完成剧本的创作后, 应该就剧本的角色进行划定, 此环节主要依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划分, 例如组织能力强的负责导演, 表现力强的负责主演等, 依据学生的个人特质以及与角色的契合度来进行分配。在第一排练的过程中, 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自己在表演中的定位, 了解所要表述的台词, 待局部排练时再让学生研究角色特点。一场好的历史剧本表演必须以学生之间的良好合作为基础, 从细节的把握开始, 使整个演练过程流畅, 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在服装、道具方面进行选择。
3. 历史课本剧的演出
在教学的合理时间内开始课本剧的演练, 教师需要明确课本剧仅仅是辅助教学的作用, 以提高课堂效果为目标, 而不是当做教学的全部。因此必须把握好课本剧与正常教学的关系。在导入课本剧时应该进行强调,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都参与到课本剧当中, 同时为课本剧的演出打好基础。在课本剧演出之前, 教师应该提出一个具有开放性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赏, 实现课本剧的教学意义。
4. 历史课本剧的总结
当表演完成后, 教师应该及时做出总结, 回归到课本以及教学当中, 通过课本拉回学生的思绪, 此时学生对于课本也有更多新的认识, 趁热打铁解决问题, 结合常规教学以及历史课本剧来深化学生对于历史的理解, 给予参与表演的同学以激励, 同时让其他未参与的学生提出建议。
综上所述, 历史课本剧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有着极大的意义, 有利于学生的系统化学习, 协助学生解决难题, 但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活动组织, 并且适时调整教学方式, 使历史课本剧覆盖到每一个学生, 最终提高全体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立波.历史课本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青年文学家, 2013 (30) .
[2]聂幼犁.演史、求史和识史[J].历史教学, 2007 (7) .
[3]殷俊.历史课本剧的“弃”与“用”——我和老师对话的一则教研故事[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9 (1) .
课本剧教学初中历史 篇5
福清市沙埔初级中学
杨秀宝
【摘要】初中历史教材有相当数量的插图,几乎每课都有(包括历史地图、表格、人物画像、战争示意图等等),这些历史插图既可印证教材上的文字记载,也可形象地再现历史,又丰富和活跃了文字内容,给人们以鲜活的实际感,真可谓“图文并茂”。在教学中如果充分利用它们,不仅能够很好的完成历史教学任务,还能够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的读史能力等等,笔者就自己的教学经历浅析历史课本插图对于历史教学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历史课本插图、导入新课、培养能力
新课标指出,要“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应积极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新课标同时指出:“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等.”初中历史教材有相当数量的插图,几乎每课都有(包括历史地图、表格、代人物画像、战争示意图等等),这些历史插图既可印证教材上的文字记载,也可形象地再现历史,又丰富和活跃了文字内容,给人们以鲜活的实际感,真可谓“图文并茂”.如果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它们,不仅能克服学生因强记历史人物、地名、年代、时间、事件等单纯只是的枯燥无味等非智力因素的心理障碍,而且由于他们给教材增强了直观性、可读性、欣赏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并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的能力.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十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谈谈运用历史插图的重要作用。
一、历史课本插图种类
一般情况下,历史教材中的插图分为四大类。第一类为历史文物图,包括文物本身、复原模型;第二类为历史人物图,照片、画像;第三类为史事情节图,包括照片、名家画作、民间漫画、想象图;第四类为历史地图。在教材中,这四类插图的史料价值、助学价值各不相同。历史文物图史料价值较高,并有助于学生对历史事物与人物产生感性认识,有一定的助学价值;史事情节图因掺杂了后人的创作,史料价值次之,但助学价值较高,更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历史;历史人物图与历史地图也都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插图是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的,应有助于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而不是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插图选好了,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插图选不好,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二、历史课本插图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初中历史教材对历史问题的叙述,限于篇幅,很多是提纲式的,有相当大的展开余地,甚至是展开的必要,这就要求教师适当利用课本中的插图、资料做文章。通过恰当地利用插图、资料,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以图为话题,进入新课
一节课的成败,与是否有个好的导入有密切的关系,在新课导入的环节中。可以适量的使用图片进行导入,把学生吸引到课堂当中来。这样就能起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授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的时候。利用课文插图“被焚烧后的圆明园残迹”通过这幅插图让学生预先感受这次战争中中华文明备受摧残。以此来引发几个问题,为什么会发生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次战争中国又受到了那些侵害?除了英法,还有那些国家也趁火打劫?当危机到来的时候,我们的先辈是怎么样的进行抗争?通过图片和问题的导入让学生进入了新课的氛围中。并且在讲解图片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的爱国情怀得到了升华,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残酷现实和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情怀。
2、以图为突破,解决重难点
教学实践表明,刺激强度大、变化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对初中学生而言,形象直观的材料,比长篇大论更容易接受。历史课本图文并茂的特点,为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起到了辅助作用。在七年级上册第3课《华夏之祖》中,我设计的教学难点是为什么称黄帝为“人文初祖”?在课文图片中通过展示黄帝在建筑、交通、文字等多方面的贡献。直观的向学生展示了黄帝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很好的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在七年级上册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教学设计中,张骞出使西域无疑是其中的重点。通过课文插图“张骞出使西域后开通的丝绸之路”。可以直观的感受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对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同时也对丝绸之路的地貌做一个简单的描述,让学生体会到张骞通西域的艰巨性。
3、以图为杠杆,培养能力
古人云“左图右史”,历史教材也为此提供了许多便利。如重要朝代、国家的疆域、重大历史事件、著名战役、伟大古都、杰出工程等,教材基本上都配有专门的图片,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地图,可以最大限度挖掘出有效信息,培养学生以图学史读图识史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巧用地图能帮助学生提高记忆力。我们常说“史地不分家”,可见历史和地理是密不可分的。学习历史,要求记忆的地理概念、地名非常多,很多学生缺乏空间概念,对地理位置、地形、自然环境、经济特征缺乏了解,从而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如果能恰当运用地图,使其形象化,就会克服这一障碍。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中,课文中的“红军长征示意图”的解读对这一课就尤为重要,红军行进过程中经过的省份和重要战役等在图中重点标示,学生结合课文的相关内容和课外知识对红军的长征进行进一步的充实。对红军的行进路线按图记忆,避免了丢三落四。八年级上册的第14课《“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中展示的“《西北文化日报》的报道”对于西安事变的报道。还有“日军南京大屠杀”、“开国大典”等图片也可以从中了解一些历史信息。培养学生从图片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运用插图开展教学,在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热情、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如果我们能改变当前历史教学中“重文轻图”的思想观念,深入探讨利用插图培养学科能力的实现形式,无疑将为提高中初中历史教学水平开辟一方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八)2007年版本
历史课本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 篇6
关键词:历史;课本插图;教学效果;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5-225-01
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摸索,深感课本插图这一直观教具在历史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激发兴趣,加深理解
由于历史课内容纷繁复杂,年代、人名、史实颇多,学生很难记住。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更深刻地理解和记忆教材中的史实和结论,除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启发的方法外,使用历史插图进行教学,可以给学生一个深刻的印象。如在讲唐朝民族关系《和同为一家》一课时,教师可使用 “唐朝边疆各族分布图”,每讲一个民族,就示意学生用不同颜色的小纸片帖在图上对应民族的位置,并注上该民族首领及其演化后的民族名称,同时用红笔标出唐都长安,这样,唐朝与周边各族的位置关系便一目了然。利用这张图进行师生互动,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形象记忆,多数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教材内容。
二、陶冶情操,促进德育
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历史知识的传授并非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我们还必须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运用插图进行教学,可以增强教学感染力,激发学生的热情,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如在讲火药、火器发明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感悟课本上的“火箭”插图,并启发学生认识到今日的火箭发射原理,实际上就来源于宋代的火器。14世纪火药传入欧洲,改变了中世纪的战争模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打开了封建城堡,加速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学生也因此受到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
三、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1、培养学习迁移能力
教育学认为,学习迁移是指已经学得的知识、技能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所产生的某种影响,其中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起促进作用的叫“正迁移”。教师可以利用插图来培养学生这种迁移能力。以《彼得一世》这幅插图为例,教材内容虽已表明:他是俄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增强了俄国经济、军事实力,巩固了专制统治,使俄国一跃成为欧洲的强国,为进一步对外扩张创造了条件。但仅此还显得不够,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通过识图、解图来实现知识的迁移──不难看出,彼得一世刚毅、果断的气质跃然纸上,实际上他一生的历史活动是深受这种个性影响的。通过感知插图,学生加深了对彼得一世义无反顾、大刀阔斧的改革精神的理解。
2、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许多历史特征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比较而认知的,所以,比较和鉴别在教学中被大量采用。而教材中的许多插图恰好为历史比较法的实践运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利用插图进行对比,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事物的内在特征及其本质区别。如在《世界历史》第二册中,关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一节,教师可让学生先对比本课中的两幅扇形图,会很自然地得出美、德经济发展迅速,英、法相对缓慢的结论;然后再引导学生观察两幅柱状图,又很容易地分析出英、法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从而加深学生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3、培养历史想象能力
赵恒烈先生认为:“合理的想象在严肃的历史科学中不仅是允许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教材中的许多插图为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比如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它艺术地记录下了1949年10月1日那一瞬间激动人心的历史,完美地再现了新中国诞生的辉煌。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此图,便会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课本剧教学初中历史 篇7
一是广泛搜集了关于这两幅作品的介绍和评价的材料印发给学生。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文化基础、思想内涵、产生的影响和艺术价值等;二是请美术教师为同学们讲解这两幅作品的艺术特点、雕塑的技巧和如何欣赏雕塑作品等知识;三是请生物老师给学生讲人体的生理知识等。引导学生正视人体结构, 消除羞涩心理;四是针对“要不要穿衣服”这件事展开讨论。同学们据理力争讨论很热烈。形成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观点认为, 教材不应该选这两幅图片。以前的课本中就没有这样露骨的画面。另一种观点则认为, 艺术就是艺术。艺术的写实不能跟淫秽混为一谈。争论的结果是第二种观点占了上风,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不应该给《持矛者》和《大卫》两幅艺术品穿衣服。而应该还艺术以“本来面目”。这样插图更能帮助学生学好相关知识, 使其更深刻地理解人类在艺术创作上的杰出成就, 产生历史的自豪感和树立奋发向上的信心。
该课教学过程中, 我进一步组织学生探讨了造成“穿衣服”的原因:一是学生没有正确对待生理卫生知识, 对人体有一种神秘感和羞视感。若不能正确对待, 不仅对学习历史无益, 对学习生理课也不利;二是初中生年龄小, 面皮薄, 思想幼稚, 知识面窄, 缺少视觉锻炼。尤其是在众人面前谁也不愿被别人取笑;三是东西方思想文化背景差异;四是国际交流意识不到位。
故事到此并没有完。我又把这事进一步发挥, 引导学生继续思考:《持矛者》和《大卫》这两幅作品本身所反映的观念对我们学习历史知识、看待历史现象有何启示?其实这问题难度很大, 必须是将思想提升、知识升华, 需要广泛搜集资料, 对两幅作品进行深入研究, 弄清其艺术手法和反映的主题, 更重要的是要进行知识贯通和能力迁移———将雕塑艺术和表现手法迁移到学习历史知识、研究历史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价值取向上。但是如果“迁移”成功, 就能使学生正确对待诸如《持矛者》《大卫》此类的艺术品, 进一步开放思想、开阔视野, 对历史科的教与学大有裨益。因此我还是耐心地做了这项工作。同学们从网上、图书室等不同途径查阅了大量有关资料, 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 得出的结论是:学习历史应抓主要矛盾, 脱去历史现象的“外衣”, 看问题本质。如, 中国近代国门洞开, 列强骤至, 坚船利炮下血肉横飞, 清政府割地赔款, 人民受尽屈辱。这同样是那个社会的表面现象, 而本质上则是中西社会制度不同, 科学技术特别是生产力的先进与落后, 国力强弱迥异造成的后果。因此学习历史要勇于给历史“脱衣服”, 既要知道历史的表面现象又要认清历史的本质。
历史课本上的插图还有很多, 每一幅都有它的深刻含义和使用价值, 广大同仁在使用教材时见智见仁, 一定有很深的感触和经验, 期待一起分享, 共同提高。
摘要:历史教科书添加了许多精彩有趣的历史插图, 有力地佐证和丰富了相关历史知识, 引起了师生们的极大兴趣, 对历史科的教与学产生了积极效果。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些插图, 掌握历史知识, 提高教学质量, 是历史科任教师值得深思和慎重操作的问题。
浅谈历史教学中课本插图的运用 篇8
一、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
对于历史这一课程而言, 它的内容非常复杂, 课程中包含了很多的年代、人物、历史事件等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感觉非常的枯燥乏味, 学习兴趣根本无法得到有效地提升。为了更好的提升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从而更好地掌握相应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时, 老师除了要利用生动的语言和科学的方法外, 还必须要合理的利用课本中的插图, 只有彼此之间相互配合才能够保证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相应的历史知识。比方说在进行《和同为一家》这一课程的教学时, 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唐朝周边不同民族的分布, 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插图, 教学过程中每讲到一个民族, 老师就可以让学生在插图上利用不同颜色的纸片标注相应民族的位置, 同时要对这一民族的首领以及民族的演变过程进行充分的了解。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和掌握唐朝与其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位置关系, 而且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实现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从而更好的提升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实现学生对知识的形象记忆, 从而更好的掌握相关的历史教学内容。
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实现德育教育
在进行历史教学时, 除了要进行相关知识的教学外, 更重要的通过历史这一课程对学生实现德育教育, 对历史课程中相关的思想教育内容进行充分的挖掘, 利用课本中的插图, 不断提升历史德育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感染力, 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的前提下, 更好的接受爱国主义、唯物主义等思想的教育。比方说在进行火药发明这一历史内容的教学时, 老师可以让学生仔细的观察课本中有关“火箭”的插图, 然后让学生仔细想一下现代火箭以及各类武器的发射原理, 通过观察和思考, 学生就会发现我国宋朝发明的火药, 从14世纪传入了欧洲, 正是由于火药的传入使得欧洲的战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帮助资产阶级打败了传统的封建王朝, 从而促使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篇章。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火药的相关知识, 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实现对学生一次深刻的德育教育。
三、提高学生自身能力,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 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 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新的知识, 实现自身自学能力的提升。在进行历史教学时, 老师应该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帮助学生培养知识迁移能力。比方说在进行彼得一世这一历史人物的讲解时, 课本中已经明确的说明, 他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 对俄国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 使得俄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有了飞速的提升, 但是单纯地通过这些文字性的表达很难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这一人物, 这时, 老师可以利用课本中《彼得一世》这一人物插图, 让学生对插图进行仔细的观察, 从插图中引导学生观察, 彼得一世具有非常明显的刚毅、果断的性格, 而且这一性格对他的一生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通过这一插图的观察, 学生可以更加深刻的想象当时彼得一世那种义无反顾、大刀阔斧的改革场景。通过这种方法不仅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了历史人物, 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历史这一课程中, 很多事件都是彼此相通的, 通过相互之间的比较可以更好地达到认知的目的。历史课程中各种课本中的插图为比较法的运用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 通过插图的比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对历史事件的特征和本质进行认知。比方说在进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一部分的内容进行教学时, 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中的两幅插图, 对比美国、德国与英国、法国经济发展的扇形图, 通过这两幅插图的对比, 学生可以很容易的找到英、法相对于美、德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最终帮助学生总结出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总是存在不平衡的方面。通过对课本中插图的应用, 帮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历史发展的本质, 而且还可以从侧面帮助学生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利用插图帮助学生掌握重点难点问题
历史课本中的插图可以更加生动、形象、直观的表现各种历史事件, 合理地利用历史插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比方说在进行“秦朝疆域”这一部分的教学时, 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中《秦朝疆域》这一课本插图, 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原本复杂难记的“四至”, 使学生学习更加简单。再比方说像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 学生不易理解, 用课本上《西周宗法制示意图》和《西周分封制和等级制度示意图》两幅图就很容易帮助学生理解。宗法制用一棵主干———支干———树枝衍生的大树, 形象地表明了宗法制度的形成和嫡长子继承的特点。分封制和等级制度用金字塔的人像逐级向下缩小, 人数逐级向下增多的阵形, 表示分封制和等级制的概念, 言简意赅, 把抽象、空洞的材料具体形象化了。通过教师的引导, 学生易掌握、印象深, 在不知不觉中攻破了难题。
总之, 历史学科教学中运用插图开展教学, 在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热情、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 教师一定要改变当前历史教学中“重文轻图”的思想观念, 深入探讨利用插图培养历史学科能力的实现形式, 从而有效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
摘要:对于历史这一课程的学习而言, 其实就是学生对历史过程进行感知的过程, 历史老师不可能让历史过程重演, 但是历史教材中的插图却可以直观生动地反应出一些历史的片段。如果历史老师能够科学合理地使用历史课本中的插图, 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相关的知识, 并且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身能力、掌握重点难点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课本插图来进行教学进行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历史教学,课本插图,运用
参考文献
[1]陈涛.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本插图[J].考试周刊, 2011, (87) .
[2]栗志红.利用课本插图激活历史教学[J].空中英语教室·校本教研, 2012, (4) .
浅析历史课本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 篇9
一、利用插图感知历史, 激发学习兴趣
历史本身的局限, 使已经成为过去的经历, 不可能以本来面目原封不动地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如果单靠语言、文字的表达, 教学会显得乏味、苍白。如何让学生更接近历史、感知历史呢?历史图像真实反映了过去人们的实践, 简洁、鲜明地传达历史信息, 富有表现力。因而借助历史教材插图, 配合语言文字更容易使学生感知历史, 通过联想和想象形成对历史表象的认识。例如:关于远古人类的历史, 内容比较遥远、抽象。可指导学生观察《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北京人用火取暖照明、烧烤食物》、《北京人的生活》系列图片, 配合语言描述, 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接触到更多的历史信息, 形象了解原始社会的历史, 感知远古人类在文明进化过程中的艰辛和成就, 对人类历史产生认同感。
二、利用插图导入新课, 提升求知吸引力
充分利用插图导入新课, 既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 又形象生动, 提高学习兴趣。教师上课时可先展示插图, 利用插图在第一时间里活跃课堂气氛, 引导进入教学情境。例如在教学《秦王扫六合》篇章时, 教师利用秦始皇画像插图开课, 当插图展示画中的秦始皇身穿金色龙袍, 腰佩锋利宝剑, 唯我独尊的帝王风貌时, 教师及时加以引导:秦始皇是不是踌躇满志、八面威风、霸气逼人呀?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秦始皇灭六国, 一统全国, 雄居天下, 自然是洋洋得意、霸气十足呀。就连唐代诗仙李白都由衷赞颂:“秦王扫六合, 虎视何雄哉!”至此, 教师提问导入授课内容:“同学们, 秦始皇是如何灭掉六国一统全国的呢?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什么贡献?如何评价他的是非功过?让我们一起学习《秦王扫六合》篇章。”从而达到“好戏”开头的功效。
三、利用插图强化认知, 增强记忆能力
由于历史课的教学的要求和特性, 学生需要掌握的地理概念、地名、时事形势很多。但是, 由于缺乏时空概念, 学生对地理、自然环境、经济特征、时局状况等缺乏了解, 从而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如果适当运用插图、地图, 使其形象化、具体化, 就能帮助学生克服这一障碍。如让学生掌握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开辟的10个通商口岸, 死记硬背, 则枯燥乏味、不易记牢;让学生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中国的时事局势, 仅凭文字表述, 则很难理解深透。这时我们可借助插图帮助记忆, 通过地图、时局图, 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提高兴趣, 过目不忘, 达到最佳记忆效果。
四、利用插图加强引导, 破解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历史教学内容的性质属性决定, 一些历史事件因年代久远, 用平铺直叙的文字表述, 让人觉得感知模糊, 难以理解和接受。事实上, 对学生而言, 形象而直观的插图, 往往比长篇大论更容易让人接受。因此,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历史课本图文并茂的特点, 辅助教学, 突破求知重点、难点, 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例如, 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尽管课本花费了大篇幅的文字来阐述和说明, 但学生还是觉得纸上谈兵, 听得云里雾里, 难以消化, 教学费时费力。如果我们充分利用教材的两幅插图, 以图带说, 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在《西周宗法制示意图》中, 用一棵大树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宗法制度的的特点:树的主干代表嫡长子, 支干分别代表被分封的其余各子, 主干粗而高壮, 分枝细小;主干与支干, 粗细、主次分明, 大宗和小宗的主从隶属关系一目了然。《西周分封制和等级制度示意图》按照宗法制形成的“公候伯子男”的分封等级制, 用金字塔的形状, 表示分封和等级制的概念, 既直观又形象, 化抽象空洞的材料为形象具体, 学生特别容易理解。此刻, 教师再深入解释一下这些制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如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的皇太子继位制度, 更会让学生的印象深刻, 牢记脑海, 这一知识难点也就在不知不觉中轻而易举地攻破了。
五、利用插图加强审美, 强化学生美德美育
课本剧教学初中历史 篇10
一、运用插图, 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中产生, 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好与热忱中产生。”可见, 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无, 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努力引导、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选用插图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中配有形式多样、色彩斑斓的插图, 切合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及认识特点。这些插图大多贴近生活, 富有情趣, 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中的“辽阔的疆域”这一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选择《图册》中的几幅彩图“东北雾凇”、“长江下游风光”及“海南岛椰树”等进行讲解。这样, 学生自然会被图中美景所吸引, 并驾驭想象翅膀急于探寻其中的奥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 这些自然景观有何特点? (2) 它们分别位于中国的哪些区域? (3)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不同的景观? (4) 对此, 你有何感想?由此引导, 让学生感受祖国疆域辽阔, 由于纬度位置及气候差异等因素造成区域之间自然景观的不同。这些景观各具特色、千姿百态,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这样介绍“祖国大好河山”, 避免了那种空洞说教, 又弥补了学生无法亲身体验的缺陷, 让学生真切感受祖国河山壮丽、优美, 爱国情感油然而生。
二、利用插图, 使抽象问题具体化, 增强说服力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中有些知识点的理论性较强, 甚至很抽象, 学生一时难以接受、消化与领会。这就要求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点到面进行讲解, 切忌空谈理论、大讲道理。否则, 学生似懂非懂、一知半解。因此,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善于选取感性材料, 然后把它上升到理性知识, 做到循序渐进, 水到渠成。插图也是典型的感性材料, 恰当使用插图 (包括图表) , 可以增强说理力度, 使抽象、深奥的问题直观化、具体化。例如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在介绍“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时, 教材中采用了许多插图, 描述了平原、山区、水乡、草原、沙漠及城镇等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及其人们生产、生活的状况, 通过不同的典型案例告诉我们:自然环境影响着人类的活动, 人类活动又影响着自然环境。就“水乡孕育的城镇”这一内容来讲, 教师可采用教材插图“太湖流域”, 请学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 图中向我们提供的著名城市有哪些? (2) 这些城镇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3) 这说明了什么?这样提问、引导, 学生在观察、思考中懂得了太湖流域城镇不但众多, 而且经济十分发达, 这跟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是分不开的, 正是这里独特的自然环境, 加上人们的辛勤劳动, 造就了这里的繁荣, 这又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 人们要主动积极地利用自然条件, 因地制宜, 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这样讲解, 比起口头表述、阐释, 能更容易、更直观地被学生所消化吸收, 符合初中学生的认识特点和逻辑思维。
三、运用插图, 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理解及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从《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目标角度来讲,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应该是“三位一体”的, 即知识、能力、思想情感。其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又是多方面的, 诸如观察、想象、理解及语言表达等各种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靠某项专题训练凭一时努力来解决。实际上, 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把它具体地落实到教学的各种环节上, 并且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注重实效。当然, 就某一材料, 也可以进行多种能力训练、培养。其实, 运用插图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是一种好办法, 而且插图蕴含着多种教学效应的因素, 关键就看我们教师怎么运用。例如,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六单元的第三课中有一块内容讲的是“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教师可利用教材中“家庭生活”的六幅彩图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对此, 教师可以这样进行点拨: (1)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六幅图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图中情景。 (2) 请同学们展开联想, 并回答自己家庭有无类似的现象。 (3)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你是怎样对待的?实际上, 家庭是我们人生成长中的第一站, 家庭生活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这种影响既有积极方面的, 又有消极方面的, 学生对这一方面感触较深, 有话可说, 并且也有自己的思考。对此, 课本教材没有用更多的文字去作阐释, 而仅仅采用图示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想象、去讨论、去理解、去领会。这样编写教材, 有利于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挤出一点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学会感受生活、体验生活, 最终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利用插图, 拓展知识空间, 弥补文字表达的缺陷
教材编写的内容一般用概括、精炼的文字表述出来。就某一思想认识来讲, 并不像文学作品那样具体、细致, 这符合教师的教学需要, 更符合学生认识要求, 并给学生留有充分发挥的空间, 让学生去阅读、去琢磨、去体会。相反, 假如教材编写内容详尽, 文字洋洋洒洒, 会给人以多、烦、模糊, 以致没有精力学的感觉, 何况, 教材中有些知识点未必要用文字去描述、表达或阐释。插图运用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 使问题更直观、明了, 易于被学生所接受, 并且学生还可以从插图中捕捉到其它方面的信息。例如,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中有一内容讲解“从地图上获取信息”。其中教材设计了如下情境:暑假期间, 张京与妈妈准备从北京到杭州旅游, 妈妈让张京来设计旅游路线。对此, 教师可设置以下几个问题: (1) 如果你是张京, 你应该怎么做?对这一问题, 学生的回答自然会涉及中国的交通问题, 然后, 教师向学生展示教材中的“中国铁路干线分布图”。之后请学生回答: (2) 从北京到杭州应该怎么走?至此, 学生不但能从图中获取有关北京至杭州的线路, 而且可以从中了解到其它相关的交通知识。最后, 教师请学生回答: (3) 到杭州后, 你能够游览到哪些景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 教师出示“杭州市交通图”, 引导学生看图, 再指点、介绍其它相关的景点, 以此弥补教材中没有文字表述的缺陷, 起到一图多用的效果。
五、运用插图, 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审美能力
青少年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较强的模仿力, 尤其是感人的事物, 学生更是乐此不疲, 可以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此, 教师可运用插图来引导学生向先进人物学习, 以榜样的力量来感染学生, 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准。这也是历史与社会课的教学任务之一。另外, 初中《历史与社会》新教材中有大量的具有较高艺术欣赏价值的图片, 如人物图、文物图等, 这些图片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 图文并茂, 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从插图的艺术效果角度看, 多用插图, 学生可以从中得到艺术的启迪, 加深对真善美的理解, 增强审美能力。例如, 在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近代科学的诞生”这一框题教学中, 教师可采用几幅科学名人的彩图进行引导, 先简要介绍人物生平事迹, 然后结合教材内容着重讲解这一人物的重大科研成果及其产生的影响, 再把他上升到思想认识的高度激励学生勇攀科学高峰, 为人类作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 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并且每一幅插图所提供的信息不是单一的, 这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多探讨、多总结、多积累。同时, 在教学的特定背景和场合中, 我们要具体分析, 灵活运用, 避免单调性、机械性和盲目性。
摘要:历史新课程教材所选插图很多, 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并且每一幅插图所提供的信息不是单一的, 这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多探讨、多总结、多积累。同时, 在教学的特定背景和场合中, 教师要具体分析, 灵活运用, 避免单调性、机械性和盲目性。只有这样, 才能让这些精美的插图在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浅谈历史课本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 篇11
一、激发兴趣,加深理解
由于历史课内容纷繁复杂,年代、人名、史实颇多,学生很难记住。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更深刻地理解和记忆教材中的史实和结论,除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启发的方法外,使用历史插图进行教学,可以给学生一个深刻的印象。如在讲唐朝民族关系《和同为一家》一课时,教师可使用“唐朝边疆各族分布图”,每讲一个民族,就示意学生用不同颜色的小纸片帖在图上对应民族的位置,并注上该民族首领及其演化后的民族名称,同时用红笔标出唐都长安,这样,唐朝与周边各族的位置关系便一目了然。利用这张图进行师生互动,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形象记忆,多数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教材内容。
二、陶冶情操,促进德育
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历史知识的传授并非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我们还必须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运用插图进行教学,可以增强教学感染力,激发学生的热情,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如在讲火药、火器发明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感悟课本上的“火箭”插图,并启发学生认识到今日的火箭发射原理,实际上就来源于宋代的火器。14世纪火药传入欧洲,改变了中世纪的战争模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打开了封建城堡,加速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学生也因此受到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
三、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1、培养学习迁移能力
教育学认为,学习迁移是指已经学得的知识、技能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所产生的某种影响,其中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起促进作用的叫“正迁移”。教师可以利用插图来培养学生这种迁移能力。以《彼得一世》这幅插图为例,教材内容虽已表明:他是俄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增强了俄国经济、军事实力,巩固了专制统治,使俄国一跃成为欧洲的强国,为进一步对外扩张创造了条件。但仅此还显得不够,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通过识图、解图来实现知识的迁移──不难看出,彼得一世刚毅、果断的气质跃然纸上,实际上他一生的历史活动是深受这种个性影响的。通过感知插图,学生加深了对彼得一世义无反顾、大刀阔斧的改革精神的理解。
2、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许多历史特征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比较而认知的,所以,比较和鉴别在教学中被大量采用。而教材中的许多插图恰好为历史比较法的实践运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利用插图进行对比,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事物的内在特征及其本质区别。如在《世界历史》第二册中,关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一节,教师可让学生先对比本课中的两幅扇形图,会很自然地得出美、德经济发展迅速,英、法相对缓慢的结论;然后再引导学生观察两幅柱状图,又很容易地分析出英、法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从而加深学生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3、培养历史想象能力
赵恒烈先生认为:“合理的想象在严肃的历史科学中不仅是允许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教材中的许多插图为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比如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它艺术地记录下了1949年10月1日那一瞬间激动人心的历史,完美地再现了新中国诞生的辉煌。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此图,便会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基于上述分析,运用插图开展教学,在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热情、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如果我们能改变当前历史教学中“重文轻图”的思想观念,深入探讨利用插图培养学科能力的实现形式,无疑将为提高中学历史教学水平开辟一方新的天地。
初中语文课本的文言诗词教学 篇12
一通过对作品创作背景的介绍加深学生对作品的认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一首著名的词作。在进行这一作品的教学时, 我做了这样的背景介绍: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 早年参加过抗金斗争。他生活的时代, 南宋政权偏安江南一隅, 北方大片领士被金兵占领, 作者力主抗金, 收复失地, 但壮志难酬, 不被重用, 只能于词作中将自己盼望收复失地的满腔热情来尽情挥洒。他的好友陈亮, 也是主张抗金, 两人志同道合。席上相见, 辛弃疾写了一首词给他,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坚决抗金、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的豪迈情怀, 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金戈铁马生活的向往。其中“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成为了千古名句, 那么这首词就是今天要学习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通过这样的介绍, 马上提起了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在此基础上, 再去学习作品, 就能够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完成对学习任务的学习, 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引发学生兴趣
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进行诗词教学时, 教师要通过对一些与所学内容有关的典故、趣闻、轶事的介绍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诗词的兴趣。
两宋时李清照的《如梦令》是一首非常著名的词作, 在这一作品的教学实际中, 为了激发学生兴趣, 我先向学生介绍了发生在李清照和他丈夫赵明诚之间的一段趣闻:李清照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其作品风格委婉、感情真挚, 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她曾经写了一首《醉花阴》, 写成以后, 寄给他的丈夫赵明诚, 赵明诚又是当时著名的金石学者, 在文学方面的造诣也很高, 在宋代也可谓声名远播。见到《醉花阴》这首词后, 他觉得词写得相当漂亮, 远在自己之上, 但自己又不甘示弱, 于是赵明诚把自己关了起来, 下决心要写出至少和《醉花阴》差不多的作品来。冥思苦想三天三夜, 写出了十几首词, 和李清照的《醉花阴》混杂在一起, 然后拿给朋友品评, 并要求朋友从中评选出写得最好的。最后朋友说:“只有‘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三句绝佳。”学生听了这个轶闻都发出了会心的微笑, 不禁对李清照及其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急切的期待, 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在此前提下, 再辅之以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较为明显。
三创设优美的意境
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意境, 是衡量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诗词成败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所谓意境, 就是作者的思想情感完全融入到其所描写的各种场景中, 从而形成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氛围。教学中, 可通过以下方法, 创设各种优美意境, 从而引导学生强化审美体验, 提高审美情趣,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率。
1. 通过合理想象, 用过电影的方式再现意境
绝大多数的古典诗词都有着优美的意境, 在教学实践中, 我非常注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再现诗歌的意境, 当然, 这是在与学生生活实际进行了有效类比的基础上进行的。如学习元曲著名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因为这一小曲充分地体现了诗词意境美这一独具的特色, 所以在教学这一作品时, 要让学生浸润其中, 身心感受到一种使人震憾的多种艺术享受。与此相反, 如果在教学实际中, 教师只是简单地翻译一下, 用现代语言将作品意思表述出来了事, 那么这道精神大餐, 无疑就会变成白开水一杯。
2. 通过与自己的生活结合对意境进行再创造
绝大多数文言诗词蕴含着丰富的意象, 有着独具魅力的意境,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在深刻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 利用多种艺术形式对感悟到的意境, 进行合理的想象, 再创造出融入自己意识和情感的优美的意境。
事实证明, 通过对意境的感悟和再造, 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丰富的属于自己的理解与把握, 这无疑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感知, 也提高了对诗词的欣赏水平, 这难道不是语文教学一贯追求的境界吗?
四用类比迁移的方法进行相关知识的把握
每一篇文言诗词, 根本不可能孤立地存在着, 它们彼此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总是孤立地对待某一篇章, 要尽量进行分类比较, 寻找相似点、相同点和共通性;体会差异性、多样化、唯一性。用这种方法来全面提高学生对文言诗词的欣赏水平和相关的文学修养。
在进行诗词教学时, 教师可以把同一体式、同一题材、同一风格的诗作集中起来, 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使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更理性、更深刻、更全面, 从而把握好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五应用多媒体手段, 将教学内容具象化
多媒体手段因其集文字说明、图画演示、音乐烘托、语音再现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于一体, 能非常具体地将所要表现出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从而对接受者产生强烈的, 甚至是独具震撼力的吸引力和冲击力, 所以在文言诗词的教学中, 适时地、适度地使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以一种崭新的手段把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 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课本剧教学初中历史】推荐阅读:
初中英语课本剧剧本07-31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课本06-05
初中初一语文课本08-19
课本教学08-14
与初中语文课本相关的对联06-27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背诵篇目(旧版)08-01
2024年收集初中到高中课本作文素材10-11
课本例题教学的发挥10-11
语文课本《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10-21
应让简单的应用文回归到初中课本中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