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教学(精选12篇)
课本教学 篇1
最近,笔者听了一节六年级的复习课,内容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这位教师对课本一道练习题的重组,让人赞叹不已,感触颇深。
这道练习题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十二册第139页第4题: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圆的周长相等。已知长方形长10厘米,宽5.7厘米。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
从教材的编排特点及编排意图来理解,它是在学生复习了“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之后而设置的综合性练习题,目的是考查学生能否灵活运用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计算公式。但这位教师却是在复习完“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之后,再让学生做这道题。现撷取其中一个教学片段,愿和大家再次欣赏,且做一点抛砖引玉的反思。
[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在本子上解出这道题。(让一生上来板演)
生板演如下:
(1)长方形的面积:10×5.7=57(平方厘米)
(2)正方形的边长:(10+5.7)×2÷4=7.85(厘米)
正方形的面积:7.85×7.85=61.6225(平方厘米)
(3)圆的半径:(10+5.7)×2÷3.14÷2=5(厘米)
圆的面积:3.14×25=78.5(平方厘米)
(教师对学生的解题进行评析)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位同学计算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同桌同学互相讨论后再回答。
生:我发现当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的周长相等时,圆形的面积最大,长方形的面积最小。
(教师板书: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的周长相等时,圆形的面积最大,长方形的面积最小。)
师:大家看这道题(出示小黑板上的题目),如果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底面周长相等,高也相等,哪一个物体的体积最大?哪一个物体的体积最小?大家猜猜看。
生:我认为长方体的体积最大,圆柱体的体积最小。
生:我认为正方体的体积最大,圆柱体的体积最小。
生:我认为圆柱体的体积最大,长方体的体积最小。
……
师:有这么多答案, 你们认为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呢?请小组互相讨论。
生:我认为第三种答案是正确的。因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底面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根据上面我们发现的规律,周长相等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圆形的面积最大,长方形的面积最小,因此,圆柱体的底面积是最大的,长方体的底面积是最小的。又因为它们的高都相等,根据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St,可以得出圆柱体的体积最大,长方体的体积最小。
(下面响起热烈的掌声)
[反思]
在教学中,如果静止地解答这道题,为做题而做题,那就跟没有思维容量的机械性解题没什么区别。教师应充分挖掘自己的教学智慧,开发教材习题资源的发展性价值。本教学片段中,教师并没有停留于让学生算算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面积各是多少,而是让学生利用这道题得出的规律有机渗透延伸到圆柱体、正方体和长方体的有关知识中,使问题呈现出开放性。学生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思维活跃,不但开发了思维潜能,而且也沟通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由此可见, 在平时的练习设计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 挖掘教材蕴含着的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因素, 对练习内容进行重组、拓展、延伸, 使练习成为学生“智慧的能源”。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开拓学生思路等都是非常有益的。
课本教学 篇2
回归语文课本,提高教学实效
朱先容 电话:*** 重庆市江津第五中学校
【摘要】:高考选材天马行空,题型也千变万化,于是不少师生都认为语文课多上少上、学与不学一个样,甚至学了还不如不学。课堂上,大量的课外阅读材料占据着教学的有效时间,而经过严格审定精挑细选出来的课文则被轻描淡写,不痛不痒地惊鸿一般掠过。本文笔者从梳理教材,构建知识体系,夯实语文基础;立足教材,巧用课后练习,提升阅读技巧;储备素材,发展人文素养,提升写作能力三方面探讨了提高语文教学实效的方法。【关键词】:回归 语文课本 提高 教学实效
高考选材天马行空,题型也千变万化,于是不少师生都认为语文课多上少上、学与不学一个样,甚至学了还不如不学。语文教师片面追求高分,轻视教材,课堂上,用大量的课外阅读代替对课本的解读;为了赶时间,只重视课内文言文的教学,轻视甚至放弃课内文章的教学。因此,大量的课外阅读材料占据着教学的有效时间,而经过严格审定精挑细选出来的课文则被轻描淡写,不痛不痒地惊鸿一般掠过。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意识到,这种轻视教材,忽视课本的做法无异于舍本逐末,注定会事半功倍。
虽然高考选材天马行空,题型也千变万化,它高于教材,但它又源于教材。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只有牢牢把握住了语文教材这个“宗”,才能以不变来应万变,达到“处变不惊”的境界。纵观近几年重庆语文高考试题,命题也越来越重视与语文课本的接轨。课本上可直接作为考题的有现代汉语语音、字形、词语和古汉语实词、虚词、句式及名句名篇、文学常识与作家作品等语文基础知识。高考名句默写,均选自课本,特别是课本里名篇佳作中语言简练,有思想性、哲理性、艺术性的句子,成为默写的常考内容。文言文考查的重点字词和语法现象均来自课本,实乃“熟悉的陌生人”。诗歌鉴赏的意象、情感内容、表达技巧也大都隐含在语文教材之中。语言的仿写内容也与课本作家作品等文化内涵紧密联系,甚至作文的素材选用和主题表达也与课本密不可分。所有这些都在启示我们,高考语文的“影子”就在教材中,我们必须回归课本,注重语文知识的梳理、积累、挖掘和灵活运用,才能彻底改变语文教学中的“高耗低效”,真正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一、梳理教材,构建知识体系,夯实学生语文基础
“语文基础知识”包括语音、字词、句法、修辞、标点符号、文化文学常识、写作常识、诗文背诵等,大致分成记忆型和应用型,几乎覆盖所有考题。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多而杂,为方便记忆,必须总结其规律,梳理成科学的知识体系。
1、语音、字形、词语、文学常识、名句默写的分册梳理,将语言文字运用与语音、字形、词语、病句、修辞等考点相结合,落实到教材中。例如“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考点,学生学起来抽象而枯燥,我在教学中选取了课文鲁迅的《祝福》,采用小组讨论式将知识讲解与实践运用相结合,学生在生动具体的合作探究中有效解决了作文中乱用标点符号的问题。
2、文言基础知识的梳理积累。我在教学中开设“文言天天测”活动,将必修所有文言文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词多义分课制作文言实词知识卡片,强化了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
3、文体知识、表达技巧知识。
(1)梳理不同文体命题特点:中外小说《林黛玉进贾府》《装在套子里的人》;散文《记念刘和珍君》(写人叙事)《荷塘月色》(写景抒情);诗歌《蜀道难》(古诗)《登高》(近体诗)《念奴娇·赤壁怀古》(豪放词)《醉花阴》(婉约词)《沁园春·长沙》(现代诗歌);中外戏剧《雷雨》《哈姆莱特》;新闻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演讲词《我有一个梦想》;文艺评论、随笔杂文《咬文嚼字》《拿来主义》;科普文章《动物游戏之谜》;古代人物传记《苏武传》;游记散文《游褒禅山记》;论说文《劝学》《师说》;古代抒情散文《归去来兮辞》《赤壁赋》;序跋类散文《兰亭集序》《滕王阁序》。梳理各种文体的特点,篇章结构。(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物喻人、寓理于事、寄情于事、运用典故、欲扬先抑。整合必修1梳理探究《修辞无处不在》和《语言文字运用》的《修辞手法》,结合课 本典型案例系统梳理。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诗经·采薇》的重章叠唱,《荷塘月色》的通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夸张。
(4)小说人物写作技巧:《祝福》的白描,《林黛玉进贾府》的肖像、语言描写、侧面烘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自然环境的烘托,《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概括介绍。
二、立足教材,巧用课后练习,提升阅读技巧。
课本学习是个整体,编者精心设计的课后练习,也是很重要的学习资源,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凭借和依据。是本,是纲。它不仅是帮助深入理解课文的重要扶手,而且题型设置科学合理,和高考题型有着密切联系。“整体把握”的方法灵活多样:有认识文中人物的,有抓主要内容或重要观点的,有明确主旨或全文情思的;有理清思路(情节、结构)的,有拟小标题的;有从审题切入的,有从文首或文中或文尾引发的,有从写法人手的,等等。“局部深入”这一环节,以“整体把握”为基础和支撑,对课文语言艺术进行品味揣摩,把欣赏评价引向深入;“拓展运用”旨在通过从课内引向课外相关文本的比较阅读,或以读促写。
《记念刘和珍君》课后练习前三题就依次指向了“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筛选文章信息,概括人物性格”、“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等考点。《小狗包弟》第一题“作者经历磨难之后仍摆脱不了‘煎熬’,对此你有何评论?”涉及到现代散文阅读中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荷塘月色》练习二对应高考考点“鉴赏散文的语言特色”。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既有景物描写,又有人物刻画和情感抒发,作者把这些内容融合在一起,营造了一种壮阔的意境,试分析这首词是怎样表现这种意境的,抒发了此人怎样的感情?”“辛词善于用典。在这首词中,作者各用了哪些典故?他借助这些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分别表达什么情思?”“前人评《秋兴》(其一)前两联‘因秋托兴’,后两联‘触景伤情’。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你是怎样理解作者情怀的?”这些题目的设计关联到高考考点古代诗歌鉴赏的诗歌形象、意境、思想内容、表达技巧和观点态度。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前三个练习分别指向高考小说阅读的“概括情节要点,理清情节发展脉络”,“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和“自然环境的作用”三个考点。3 《装在套子里的人》三个课后练习指向小说阅读“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探究小说思维的深刻性、发散性和创新性。
由些可以看出,语文高考并不神秘,它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我们必须重视语文课本课后练习的规范作答,“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让学生触类旁通,在高考中迁移运用。
三、储备素材,发展人文素养,提升写作能力
教材是教的蓝本,读的范本,还是学生作文的样本。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高中语文课本入选的都是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对发展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品德修养起着重要作用,可以看作是学生写作的典范。积累并利用好课本素材,写作就有了源头活水。
首先要背诵大量的优美语段和名句名篇。《荷塘月色》中描写“月下荷塘”和“塘上月色”的段落生动而富有感情,可通过诵读和背诵既可以有效形成语感,又可通过仿写博喻句、通感句训练有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滕王阁序》中的警策句,发人深省,催人奋进。《我有一个梦想》中的排比句式和排比段有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而古诗文则为写作提供了鲜活的事例和深刻的警语,这是极佳的写作素材。
其次要提炼教材中经典形象。语文教材中的历史或文学形象众多,忠君爱国上下求索的屈原,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曹操,胆识兼备视死如归的荆轲,忍辱负重百折不挠的司马迁,坦率宽容顾全大局的蔺相如,执着坚韧牧羊十九载的苏武,自矜功伐刚愎自用的悲剧英雄项羽,不为五斗米折腰从容淡静的陶渊明,天真浪漫豪放不羁的风流才子李白,博学多才乐观豁达的大文豪苏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胸怀天下睿智坚韧的政治家诗人毛泽东,懂得感恩用灵魂行走的残疾作家史铁生„„我们必须紧紧围绕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真善美挖掘文本人文内涵,向学生传递社会正能量,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学生思想境界。
再次要注意训练“一料多用”的能力。课本素材内涵丰富,可以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如“烛之武退秦师”的事例可以向这些角度思考:①做事要善于抓住矛盾,分清主次;②临危受命,勇于面对困境;③善于认清自我,把握自己的优点。如果能坚持这样的训练,那么课本中的素材就不再是单调僵死的材料,而是经典的鲜活的论据了。
总之,回归课本,对课本的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对课本的人文内涵进行挖掘是非常有必要的。“语文教材是丰富的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深厚的民族文化的载体,而且涉及到社会诸领域,是学生学习汉语文的好例子”。语文教师必须回归课本,将教材作为一个范本,借教材完成多个任务,切实提高语文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教育文集 第一、三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8月第一版
[2] 张坤.立足课本注重拓展——高考阅卷老师谈高考语文备考[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7,11:161-164 [3] 蔡奋琪.回归教材——高考复习的有效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12 [4] 刘倩 黄德涛.考纲、试题与文言文[J].中学语文教学2003,03
课本剧教学的作用 篇3
一、课本剧的表演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与记忆
学生学习一篇新课文,如果能够按照作品中的角色的思想、感情、对话和动作,站在角色的立场上去表演。就可以体会到文章中语言文字使用的准确性,加深对部分重点词语的理解。有些词语老师讲了许多,不如表演时的一个动作、一个神态。通过表演,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引起他们的共鸣。如教学《三袋麦子》一课,这篇课文是学生比较喜欢的课文,文章对小动物的形象、性格都刻画的栩栩如,富有童趣。所以是课本剧表演的好课文。教学中,我在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表现作品中每一角色的语言和动作,表现他们的性格。学生表演的兴趣很浓,小猪的憨厚可爱,小牛的勤俭节约,小猴的聪明机智被学生形象逼真的表演了出来。表演的学生从中对三个角色的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观赏的学生也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教学效果明显。这样的表演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故事的情节,体会文章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二、课本剧的表演 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
现在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不爱表现自己,一站起来答问题就紧张,胆子比较小,说话脸会红,这跟胆量的锻炼有很大关系。课本剧的表演无疑为学生的胆量锻炼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学生对有兴趣的东西,会很想去尝试,这样就会克服自己胆怯的心理。参加课本剧的表演是有勇气和有信心的表现。学生表演课本剧必须面对观众,直接展示自己的言语、形象,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演绎水平。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主动去表演,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胆量。在表演课本剧时,我会让几组学生进行表演,有意识的为那些胆量小些的孩子创造机会,让他们进行锻炼。一开始这些孩子很拘束,表演多了,时间长了也就自然了。他们的胆子也大了,表演也能放开了,表演的效果也好多了。所以说课本剧的表演有利于学生交际水平的提高。经常性的表演课本剧学生会变得大胆勇敢,不再怯懦。
三、课本剧的表演,可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小学是发展学生语言的重要时期,而语言的发展要在语文实践中去进行。那些美好的课文,有趣的课文,学生会主动去看,去说。会在快乐中进行语文的实践。语言优美而生动的童话或故事,特别能吸引学生。如果能加以课本剧的表演,那更能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学生在表演中很自然地熟记作品中的语言,富有创造性地表现出符合角色的神态、表情、动作、语言等。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吸引语言发展水平较差的学生去表演,这样不但能提高了他们语言发展的水平,更能促进他们语言学习的兴趣。
四、课本剧的表演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创新思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富有想象,丰富的想象能力是创造性的前提。小学阶段是学生富于奇思妙想的年龄。课本剧表演的过程也是学生想象活动的过程。学生所扮演的角色是假的,但情感是真的,在表演中所使用的道具或用玩具代替,或用彩画纸做成。在表演中,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适当增减一些对话、情节以及角色,这一切都是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结果。如让学生表演《狼和小羊》中的角色时,表演狼的学生极力做出凶狠的样子,扮演小羊的学生会尽力做到温和、善良。表演中他们的对话、动作、神态等,学生会根据课本中的语言,充分发挥合理的想象,尽量使表演形象逼真、生动感人。在表演中想象发挥的越充分,越丰富,则表演也就越逼真,越生动有趣。
五、课本剧的表演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课本剧的表演大多数学生都喜爱,这本身对活跃课堂气氛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教学一篇好的童话或故事时,适当的讲解对理解课文是很必要的,可如果单靠讲解,学生往往听得不够带劲,老师也会觉得疲乏。如果课文合适,适时地插入课本剧的表演,那课堂的气氛立即就变得活跃起来,学生也会立刻来了精神。如我在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一文时,在学生基本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课文语言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来表演课本剧。剧中的骆驼妈妈带领小骆驼到沙漠中走一趟,使小骆驼懂得自己长得并不丑,当学生把文中的情节表演完后,我又提示学生接着文中的情节继续表演下去,小骆驼又一次见到了小红马又该如何说呢?学生讲的绘声绘色,学生听的更是兴趣盎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快乐中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教学的效果很明显。
远离题海注重课本教学谈 篇4
一、从课本概念的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生没有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 原因之一是教师在讲课时很少阅读课本, 使我们的学生不知不觉产生了依赖性.数学课本是数学基础知识的承载体, 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 不仅可以正确理解书中的基础知识, 同时, 可以从书中字里行间挖掘更丰富的内容.此外, 还可以发挥课本使用文字的垂范作用, 潜移默化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说练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
要学生阅读课本, 必须要教师去引导学生, 尤其在讲新课时, 在讲解数学基础概念时, 应让学生去翻开课本自学, 教师按课本原文逐字、逐句、逐节的阅读.在阅读中, 让学生反复琢磨, 认真思考, 对书中的叙述的概念, 定理, 定义中有本质特征的关键词句要仔细品味, 深刻理解其语意, 并不时地提出一些反问.如, 换成其他词语行吗?省略某某字行吗?加上某某字行吗?等等.要读出书中的要点, 难点和疑点, 读出字里行间所蕴藏的内容, 读出从课文中提炼的数学思想, 观点和方法.教师在课堂上阅读数学课本, 不仅可以节省不必要的板书时间, 而且可以防止因口误、笔误所产生的概念错误, 从而使学生能准确地掌握课本知识, 提高课堂效率.
为了帮助学生在课外或课内阅读, 教师可以列出读书提纲, 以便使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课文.例如, 在立体几何中平面的基本性质一节, 笔者拟了以下读书提纲, 让学生阅读自学:
三个定理的主要作用分别是什么?
定理中的“有且只有”说明了事物的什么性?
定理3的推论1证明分几步?
定理3的推论2及推论3你会证明吗?
平面几何中的公理, 定理等, 在空间图形中是否仍然成立?
你能试举一例吗?通过学生对课文的阅读, 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从对教材隐含问题的研究, 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
中学数学教材中有的知识点是非常的抽象.这些知识点要用想象和推理才可以理解, 由于学生受思维和推理能力的限制, 以及没有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 许多学生对数学教材看不懂, 不理解.为了完成中学数学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首先教师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 把蕴藏在教材中那些隐含的知识点挖掘出来, 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和掌握教材, 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例如, 判断函数的奇偶性的等式f (-x) =f (x) , f (-x) =-f (x) 就隐含着定义域关于y轴或原点对称这个前提, 而学生往往忽视这个重要前提而导致失误.经过教师对教材隐含知识的挖掘, 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增减了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剖析教材中的例题, 使学生养成研究习惯
课本中的例题都是非常典型的, 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课堂上, 例题教学是相当重要的, 上好例题, 如果要是搞好对例题的剖析, 既能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又能开发学生智力, 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事数学教学的教师如果也能像命题高考题一样去研究“变题”, 那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当然, 在研究“变题”时, 除了上面所述的严谨性、科学性以外, 还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 要与“主旋律”和谐一致, 即要围绕教材重点、难点展开, 防止脱离中心, 主次不分; (2) 要变化有度, 即注意审时度势, 适可而止, 防止枯蔓过多, 画蛇添足; (3) 要因材而异, 即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变题”, 防止任意拔高, 乱加扩充.
四、重视归纳课本中的基础知识, 使学生定期反思和知识系统化
《怎么表演课本剧》教学反思 篇5
五下语文第二单元的《口语交际》是“编排课文本剧”,记得这单元才教学完第一篇课文《草船借箭》,班里好动的男生就按捺不住询问我,能不能来演一演,我说:“不急”。等到教学《景阳冈》“武松打虎”的精彩片段时,学生又追问我“什么时候可以演?”我又笑了笑回复:“不急”。终于,等到教学完了本单元所有的阅读课文,来到《口语交际》处,学生的欢呼之声响彻教室,可见孩子们对这次的“编排课本剧”是多么的期待啊!那怎么能辜负众望,在交代和指导了一番后,同学们赶紧开始大干一番了起来:自行组队,选取故事,分配角色,背诵稿词,制作道具,导演彩排……一切都是那么井然有序,竟让我颇为意外,原来,我应该多多放手让学生大刀阔斧的干啊,谁说这不是一种学习呢?
在准备了一周之后的汇报演出上,《桃园三结义》的三兄弟演得情真意切,《宝玉摔玉》的小演员们服装精美,《草船借箭》的诸葛亮颇有风范,《三打白骨精》的人物个个鲜活……虽然同学们的课本剧处女秀略显稚嫩,很多地方有待商榷和改进,但是人人参与,个个上台的机会让他们在这次活动中体会到了课本剧和课文的不同,解锁了自己的新技能,变得更加自信,团结了。谁说语文的课堂只有阅读和写作,开展一些活动,也是能够让学生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逻辑能力,思维能力变得更加多元化发展。我想,既然活动这样的方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今后更是要抓住各种教材或语文课堂的契机,多多组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参与中习得语文知识,渗透语文素养的提升。
立足课本,开展主题拓展阅读教学 篇6
鲁迅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这句话点中了语文教学的关键──大量阅读。语文老师都知道,大量阅读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很重要,课标要求小学阶段的阅读总量是145万字,这么大的阅读量,如果只是让学生漫无目的泛泛而读,很难想象学生会非常有兴趣地主动地完成145万字的阅读任务。如何利用课内阅读教学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现将我的一些粗浅的认识总结如下:
一、小学生拓展阅读现状
(一)阅读种类的单一
现今的学生喜欢自己选择课外书来进行阅读,而他们选择阅读的标准非常简单:就是依照自己的喜好。就我所任教的班级来调查,大部分的学生喜欢看一些漫画,笑话,探险故事等。部分学生购买一些学习资料或者试卷都是在家长的要求下才去买的,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了休闲和娱乐的书本上,并不能真正达到拓展阅读预期的目标,更不要说对学习起着帮助。
(二) 阅读资源的缺乏
对于我们农村学校来说,在资金方面无法和城市的学校相比,图书室的藏书一部分都是些旧书,这几年,学校增加了图书的数量,但是所涉及的范围比较狭窄,造成学生阅读范围的局限性,而且新书的数量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农村学生家庭经济不宽裕,在大部分家长的思想里,形成了作文选等于课外书的错误观点,为了学习,他们就会买些作文选来作为课外书。
(三) 学业成绩的压力
教师过于看重分数,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学习的唯一标准,过分强调知识的学习和传授,轻视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以及知识的运用;在方法上,热衷于机械训练和死记硬背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过分依赖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知识和内容,死抠课本的内容,把范围局限于课堂上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对课外阅读方面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也就被教师扼杀在摇篮里。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快速达到既定目标,一部分教师选择让学生做大量重复性的题海练习,以此来达到拔高对学生的要求。
二、语文拓展阅读及其在培养语文素养中的作用
1、运用补充式材料,开阔学生视野
教学《海底世界》之后,学生对课文所介绍的海底世界的知识还是有限,同时对海底的奇异景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时教师可借机引导他们去看《海洋深处的秘密》、《海底两万里》等书,激发学生对大海的向往之情,对科学的探求之心。这类阅读教材往往与教材文体相似,它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再次运用已初步掌握的学习方法,达到熟练的程度,从而形成一定的学习技能。
2、运用点拨式拓展材料,帮助学生消化难点
以教材中的疑難问题为切入点选择课外阅读材料指导阅读,既有助于解决疑难,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又扩大了阅读面。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学生对“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感到难以理解。教师将当时的社会背景资料及鲁迅和革命志士遭反动派迫害的阅读材料发给学生,学生通过阅读,不但能理解鲁迅先生的言外之意,而且对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精神会有进一步的认识。
3、运用列举式拓展材料,促进学生学法迁移
选择与课文在文体或内容、写作方法上比较相似的课内外阅读材料进行阅读。如学习《鲸》、《新型玻璃》等一系列儿童科普文章,都是运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一些科学知识,与拓展材料中《青蛙的眼睛》、《会说话的灯》等文章结构相似,组织学生运用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来阅读这些文章,能使学生在运用中切实掌握这种读书的本领,以后就可以更快、更好的阅读类似的文章,达到“自能阅读”的效果。
4、运用比较式拓展材料,体现对比阅读优势
选择阅读材料意在与课内教材进行比较,在比较阅读中培养鉴赏能力,这也是学生学习写作方法、提高文字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选取相关的教学资料,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对比,使学生由此及彼、组合积累,实现类化、迁移。
5、运用阅读原著,深入了解文学作品
教材中不乏名家或名著的节选、缩写,以此为契机,在教学前后,教师把原文、原著推荐给学生,学生在由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到整体的阅读中,不仅能更立体地理解课文,而且可以建立起读名篇、名著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如由《赤壁之战》《草船借箭》延伸到《三国演义》,由《鲁宾孙漂流记》延伸到小说《鲁宾孙漂流记》等。
三、拓展材料的选择
1、拓展阅读教学应该根据学生学情合理选择拓展材料。
我们在进行拓展性材料的选择时,应考虑学生的生活阅历、认知水平、现有知识、年龄特点等,选择的材料要切合学生实际,
2、拓展阅读教学应该根据文本合理选择拓展材料。
进行拓展性阅读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合理选择阅读材料,即使文章再美,如果所选材料的阅读训练达不到教学目的或与教学内容不能有机统一,也要忍痛割爱。
(1)内容相关的拓展。如有关课文作者的介绍,课文写作背景的介绍,文中涉及的某个知识点的补充阅读以及作者的其他作品等等,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储备能量。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疑难,适时地利用拓展性阅读材料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无师自通。
(2)从文体的角度拓展 。拿说明文为例,人教版五上一篇比较典型的说明文——《鲸》,分别从课文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设置问题,让学生精读,分组讨论解决问题,老师点拨。然后又选择另一篇说明文——《松鼠》进行比较阅读,找出两篇文章的异同。经过反复讨论、分析、总结,每个学生都逐渐理清了,“介绍明白事物的特点按哪些方面来写,要用到哪些说明方法,而且语言必须准确”。
但是,在设定课外阅读材料的数量应依据教学时间、教学任务、所教年级、不同学生的阅读能力因人而宜、合理的选择。
四、阅读教学中拓展性材料的运用
(1)课前拓展性阅读
对于教材中的课文,教师找准拓展点,新课之前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并把所搜集到的资料记录到“拓展阅读记录册”中。课上,让学生交流所搜集的有关资料,为更好地进行课内阅读打下基础。
(2) 课中拓展性阅读
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疑难,教师如果适时地利用拓展性阅读材料,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课后拓展性阅读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因此,一篇课文学完后,当学生意犹未尽,教师都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阅读向课外、课后延伸。
关于一道课本习题的教学思考 篇7
人教版第二十六章《二次函数》习题26.3中的综合运用第9题:某宾馆有50个房间供游客居住, 当每个房间的定价为每天180元时, 房间会全部住满.当每个房间每天的定价每增加10元时, 就会有一个房间空闲.如果游客居住房间, 宾馆需对每个房间每天支出20元的各种费用.房价定为多少时, 宾馆利润最大?
利润最大化是二次函数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分析数量关系并建立函数关系式,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对利润问题的探究有利于学生巩固二次函数图像与性质的相关知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以及用二次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时可设计两个环节引导学生解题:构造关于利润的函数解析式;利用求函数最值的方法求利润的最大值.
一、引导学生得出函数关系式
将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转化为函数关系式是本题的难点, 可设计以下问题:
1.在此题中, 与利润相关的量有哪些? (房价、入住房间数、总支出) 意在分析题意, 思考各个量之间的关系.
2.利润如何用这些量来表示? (利润=房价×入住房间数-总支出) 意在明确利润的计算方法.
3.如何用数学语言将上述关系表示出来?重点是关系式中各个量的表示, 难点是对“每个房间每天的定价每增加10元时, 就会有一个房间空闲”这句话的理解.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 可设计一个表格, 引导学生发现各个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分组合作完成表格, 不难发现表格中最后一行的结论:当原价增加10x元时, 房价为 (180+10x) 元/天, 入住房间数为 (50-x) 间, 收入为 (180+10x) (50-x) , 利润为 (180+10x) (50-x) -20 (50-x) 元.于是得到利润的函数关系式:w= (180+10x) (50-x) -20 (50-x) =-10x2+340x+8000.这样设计学生有充足的探究时间, 充分体验特殊到一般的类比的数学思想.
二、求利润的最大值
求利润的最大值就是求函数的最大值.如何引导学生求函数的最大值是教学时的重点.
1.引导学生分析:要求函数最值应先确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这要从考虑含x的式子代表的实际意义入手分析.房价上涨说明:x≥0, 入住的房间数50-x≥0.所以0≤x≤50, 且x为整数.
2.引导学生回忆求函数最值的方法: (1) 公式法; (2) 配方法; (3) 作图法.通过以上准备, 得出此题解答过程.
解:设房价涨了10x元/天, 宾馆的利润为w元/天.
答:房价定为每天350元时, 宾馆利润最大, 为10890元.
通过以上学习, 学生掌握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问题的方法, 但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 可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如果设房价上涨了x元或设房价为x元/天, 那么又该怎样解决问题呢?引导学生通过表格分组探究, 得到解法.
1.若设房价上涨了x元/天, 则入住房间数为50-x/10, w= (180+x) (50-x/10) -20 (50-x/10) .
2.设房价为x元/天, 则入住房间数为 (x-180) /10, w=x[50- (x-180) /10]-20[50- (x-180) /10].
通过以上的探究活动, 学生体会到尽管所设自变量不同, 但是殊途同归, 而最先的方法计算量较小.这样设计不仅使学生巩固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问题的方法, 理解了设不同的自变量并不会改变问题实质, 还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突破了此题难点;而且通过一题多解, 优化解题方法,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完成此题后, 可再进行变式延伸:
某宾馆有50个房间供游客居住, 当每个房间的定价为每天180元时, 房间会全部住满.当每个房间每天的定价每增加10元时, 就会有一个房间空闲.如果游客居住房间, 宾馆需对每个房间每天支出20元的各种费用.根据规定, 每个房间每天的房价不得高于300元.房价定为多少时, 宾馆利润最大?
由上题得知房价为350元/天时, 宾馆利润有最大值.但这里限定房价300元/天以后, 函数的最大值还一样吗?又该如何计算?学生充分讨论, 小组发表不同的意见, 最后再结合图象讲解.
设房价增加了10x元, 函数的解析式为w=-10x2+340x+8000.
房价不得高于300元, 即180+10x≤300, x≤12.
又入住的房间数为50-x, 即x≤50.∴0≤x≤12.
∵a=-10<0, ∴当x<17时, w随x的增大而增大.又∵0≤x≤12, ∴当x=12时, w有最大值,
即房价为180+10×12=300 (元/天) 时,
w有最大值, wmax=10640.
可以看出, 此变式中二次函数顶点横坐标并不落在取值范围内, 需要结合函数的图象及性质求最值.
课本教学 篇8
一、学生常犯的错误
在写作中, 学生由于中英文表达的差异, 中英文化的不同, 以及自身能力的欠缺, 常常出现一些错误, 加以概括, 有以下几类。
1. Chinglish, 即中式英语。
中式英语是学生很容易犯的错误。受到中文负迁移的影响, 学生对一些意思和概念的表达不遵从英语的表达习惯, 而是按照汉语的习惯遣词造句。如:There have some students support the opinion.
这一句子虽然看似英语, 但实质是中文一个字、一个字地翻译, 学生明显没有掌握英语的句子结构特点, 以致出现了there be与have的混用, 以及support这一动词原形修饰名词students的错误, 如:Some students support the opinion while others against it.学生在这个句子中把介词against当成了动词support的反义词, 只注意了单词的意思而忽略了词性。
2. 理解错误。
有的书面表达给出了几条汉语提纲, 有些学生没有认真审题, 弄清题意, 只是错误地把题目中所给的汉语提纲直接译成英语。有的学生在看图作文时没能正确理解题意, 而是一味将自己会写的东西堆砌上去, 没有紧扣主题。
3. 语言运用错误。
这一错误包括语法上的主谓不一致、名词单复数、时态语态运用的错误等。
二、如何在课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做好书面表达
1. 抓好造句练习和课文复述。
书面表达是对英语知识的综合运用, 它要求知识应用正确、句式语法正确、词能达意, 因此要从基础抓起,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在高一、二年的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对刚学过的常用词及词组或句式进行造句, 强调要套用句型, 按照英语的习惯句式进行表达, 而不能随意地按汉语的习惯“创造”句子。这样, 不但可以避免学生的中式英语表达, 而且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词性应用、句法结构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可根据学过的课文, 给学生一些大纲 (outline) , 让学生复述课文大意。比如Unit 8 Lesson 3 Marco Polo中一习题:
Prepare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Marco Polo based on the outline given below.
*was born...
*travelled across...
*was amazed by...
*was impressed by...
*was surprised to see...
*served...
学生利用这些大纲口头或书面复述课文, 不但能照顾整体复习, 生动有趣, 而且在此过程中熟悉并巩固了课文中的基本句型、语言点、语法知识, 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2. 积极依托教材, 开展写作训练。
现行的高中英语新教材题材广泛, 体裁丰富, 趣味性强, 是一部可模仿性很强的英语教科书, 它为教师教英语写作, 学生学习英语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师可以把这些素材加以整合、删减、补充或延伸, 作为学生练习写作的话题及模仿的范本。
在高中三年教材中, 教材涉及的题材非常广泛, 如lifestyle, festivals, heroes, tourism, the Internet, culture shock, learning等。题材广泛, 体裁更是十分丰富。学生在三年的高中英语学习中, 可以接触到如:人物传记 (biography) 、记叙文 (narration) , 信件 (letter) 、日记 (diary) 和描写 (description) 等诸多体裁。这些素材, 不仅为使学生学会写作技能提供了真实优美的模仿范文, 而且提供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多样化练习话题。
此外,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模仿, 套用教材的词汇、句型和表达方法, 帮助学生写出表达地道, 用词到位的习作。比如在Unit 1 Lifestyle单元里, 教师可根据在课文中学到的短语句型, 让学生写出关于喜欢住在农村或城市及其原因的相关短文;在Unit 4 Lesson 4 New Zealand这一课里, 可让学生积极地应用课文里的段落层次结构, 短语和句式介绍自己的家乡或学校等。例如, 我在完成此篇的课文教学后, 设计这样的题目:
根据提示, 对比表格中的信息, 利用课文中所学的句式结构, 写一篇介绍培文高中的短文。词数, 100左右。
提示词语:教学楼:teaching building;科学楼:science building;宿舍:dormitory;食堂:dining room;绿色学校:Green School。
这样, 学生就可以应用课文里的段落层次结构及所学的短语句型等写出一篇较好的书面表达, 从而增强他们做好书面表达的信心。
3. 适应利用关联词, 提高语篇意识。
一篇好的书面表达, 不仅需要丰富的词汇、清楚的逻辑和规范的表达, 还需要把这些内容有机联系起来的语篇衔接手段, 即关联词、过渡语或连接性短语。有些学生能够写出没有语法错误、内容也比较充实的段落, 但往往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缺乏连贯性和整体性。为使文章主题突出、行文流畅, 应注意上下文逻辑关系的确定和过渡词的适当使用, 这对提高整篇文章的档次至关重要。
在教材每一单元的Communication Workshop部分, 主要是对学生写作的指导, 而且突出关联词的使用。因此在平时训练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欣赏、掌握并运用一些表示并列、递进、转折等的过渡词。比如, 表递进关系的what’s more, what’s worse, besides, in addition, worse still, furthermore;表转折的but, while, on the contrary, on the other?hand, however;表并列的and, as well as, not only...but also;表时间顺序的the moment, as soon as, at first, then, later, meanwhile, at the beginning, in the end;表总结的in a word, on the whole, in short, in brief, to sum up;表解释说明的that is, that is to say, in other words, such as, for example, for instance等。有了这些词的连接, 文章就会变得语句通顺, 层次分明, 有声有色, 而不再是支离破碎的一个个的单句。
高中数学教学应重视回归课本 篇9
一、重视课本概念的阅读
高中生往往缺乏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 这除了数学难以读懂外, 另外一个原因是许多数学老师在讲课时, 也很少阅读课本, 喜欢滔滔不绝地讲, 写满一黑板, 使学生产生依赖性。数学课本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 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 不仅可以正确理解书中的基础知识, 同时, 可以从书中字里行间挖掘更丰富的内容。
重视阅读数学课本, 首先要教师引导, 特别是讲授新课时, 应当纠正那种“学生合着书, 光听老师讲”的教学方法, 在讲解数学概念时, 应让学生翻开课本, 教师按课本原文逐字逐句阅读, 在阅读中, 让学生反复认真思考, 对书中叙述的概念、定理、公式中有本质特征的关键词句要仔细品味, 深刻理解其语意, 并不时地提出一些反问, 如换成其他词语行吗, 省略或加上某某字行吗等等, 要读出书中的要点、难点、疑点, 读出字里行间所蕴含的内容。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 不仅可以节省不必要的板书时间, 而且能使学生更准确地掌握课本知识, 提高课堂效率。
二、剖析课本例题, 培养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中所选的例题都是很典型的, 是经过精选, 具有一定代表性的, 例题教学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它是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起点, 由例题展开来学生才能进行举一反三的学习, 搞好课本例题的剖析教学, 不仅能加强对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 而且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等方面, 能发挥其独特的功效, 例题的剖析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
1. 横向剖析
即剖析例题的多解性, 课本上的例题一般只给出一种解法, 而实际上许多例题经过认真的横向剖析, 能给出多种解法。如果我们对课本例题的解法来一个拓宽, 探索其多解性, 就可以重现更多的知识点, 使知识点形成网络。这样, 一方面起到强化知识点的作用, 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2. 纵向剖析
即分析这个例题从已知到结论涉及哪些知识点, 例题中哪些是重点、难点和疑点, 例题所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是什么等等, 甚至哪一步是解题关键, 哪一步是学生容易犯错误的, 事先都要有周密的考虑。如果数学教师能把课本中例题剖析得透一些, 讲解得精一些,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使学生真正领悟, 则必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使学生摆脱题海的困境。
3.“变题”剖析
即改变原来例题中的某些条件或结论, 使之成为一个新例题。这种新例题是由原来例题改编而来的, 称之为“变题”。“变题”已经成为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热点, 每年的“高考”试题中都有一些“似曾相识”的题目, 这种“似曾相识题”实际上就是“变题”。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如果也能像高考命题一样去研究“变题”, 那么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当然, 改编例题是一项十分严谨、细致而周密的工作, 要反复推敲, 字斟句酌。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 要与“主旋律”和谐一致, 即要围绕教材重点、难点展开, 防止脱离中心, 主次不分; (2) 要变化有度, 即注意审时度势, 适可而止, 防止枯蔓过多, 画蛇添足; (3) 要因材而异, 即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变题”, 防止任意拔高, 乱加扩充。
现行的高中数学教材, 比以往教材都更有可读性, 教师要尽可能帮助学生从课本叙述中通晓知识的来龙去脉, 从例题中提炼出数学思想方法, 从习题中学会解题技巧。如课本中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 如果平时只记忆公式结论, 而缺乏对课本公式来源过程的阅读理解, 就不懂得用“倒序相加法”来解决一些数列求和问题。因此, 注重对教材的阅读, 并且在阅读中把握课本对知识体系的演绎、思想方法的展开, 就掌握了知识的本质。
三、归纳课本知识,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师在讲授完教材一节或一章内容后, 要根据教材的特点, 有重点的对课本知识进行深入浅出的归纳, 这种归纳不是概念的重复与罗列, 也不同于一个单元的复习, 而是一种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知识概括。概括需要有一定的思维能力, 以好记、易懂为原则。
例如, 在函数的教学中, 要使学生结合课本充分地理解概括到:从逻辑的角度看, 函数概念包含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等, 以及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等性质和一些具体的函数, 这些内容是函数教学的基础, 但不是全部。从关系的角度来看, 不仅函数的主要内容之间存在着种种实质性的联系, 函数与其他数学内容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比如方程的根可以作为函数的图像与横轴交点的横坐标;不等式的解集就是函数的图像在横轴上方的那一部分所对应的横坐标的集合;数列也就是定义在正整数集合上的函数;同样的几何内容也与函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等等。
总之, 注重回归课本、扎实基础才是高中数学教学与学习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刘华祥.《中学数学教学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08
重视课本中的写作教学资源 篇10
从语文课本中探究写作教学资源时,教师应培养学生提炼写作语言的能力,这一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自身写作风格,完善写作知识体系。在写作过程中,有时学生会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这些都表明学生缺乏一定量的语言积累。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课本中的优美文句,并将其进行提炼,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库, 使日后写作过程中能够有内容可写, 便于动笔,提升遣词造句的水平。当学生具有提炼写作语言的能力后,对语文课本中的优秀文句就会不自觉的记入脑海中,从而转化为自身的语言,使学生的语言能力与水平逐步上升,为写作水平的发展夯实了根基。
例如,学习 《黄河颂》 (光未然) 这篇文章时,文本中描绘了黄河磅礴的气势,很多语言值得学生借鉴,这一文中通过多角度、多层次、 多方面展现了黄河的宏伟壮观。教师对这篇文章进行剖析后,引导学生对文章中优美文句进行提炼,然后在此基础上仿写长江的壮观场景。有的学生写道:“长江,你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的象征,你是…… ”按照 《黄河颂》 中对黄河的热爱与自豪,学生表述的长江也是同一道理,这都说明学生充分吸收了文章中的精华语句。由此可知,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精华语句进行提炼能够推动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
二、从文本中体会谋篇意识
学生在准备写作时,往往会出现无法确定文章框架,不知怎样构建。 换言之,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缺乏谋篇意识,像是挤牙膏一样,挤多少写多少,写出来的文章大多数连贯性不强,篇幅散乱无序,无法吸引读者进行阅读。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就要重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谋篇意识的重要性,只有具有一定的篇章结构,这篇文章才具有可读性, 从而顺利进行写作。基于此,教师可以选择比较典型的优秀文章进行范读,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篇幅结构起到的重要作用,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谋篇方法,从而推动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
例如,学习 《湖心亭看雪》 时,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引导学生去感受文章的篇幅结构,例如,这一文中的开头、结尾以及中间段落各具什么特点,学生经过讨论学习后会发现,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全文中着重描绘了湖心亭的景色,从景色中可以发现作者寓情于景,实现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的画面。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谋篇意识,将其转化为自身的写作技巧。
三、从文本学习中学会思考
学生的写作水平不仅与语言表 达、文章篇幅结构有关,还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有关。文章中的中心思想一般为学生想要表达、思考的表现形式,这也是写作内容中的核心,更是衡量一篇文章质量的重要指标。教师在语文课本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对课本核心含义进行思考, 培养学生写作思想模式的养成,从而根据写作题目能够深入挖掘潜在思想。这既是表现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形式,也是促进学生提升写作水平的重要手段。
例如,在学习 《故乡》 (鲁迅) 这篇文章时,根据题目可以发现,其中还有另一种深层意思在里面,俗话说“亲不亲,故乡人”。于一般人而言,故乡总是充满了亲切感,是值得怀念的。但是从作者的文章描绘的故乡却是落魄的、颓废的、萧条的,使人读起来感觉人与人之间十分生疏、 难以接近。通过这一篇文章的学习, 教师应该抓住这一教学契机,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文化背景对文章进行深刻思考,通过不同的角度感受文章的中心意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意义上提升写作能力。
小学语文课本剧教学体会 篇11
关键词:课本剧;语文教学;教师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知识和能力目标、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课堂教学设计。”长期以来,由于教师已习惯于传统的“注入式”、“满堂灌”教学模式,忽视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课本剧教学难以开展。目前,我国课本剧理论研究也不够深入,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难以指导不同学校不同具体条件下的课堂教学。因此,能在小学开展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充分感悟课文深刻的思想内涵,将是他们在学习语文课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让他们从小就喜欢上母语语言的魅力,并达到准确地运用,从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课本剧编演不能程序化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一种哗众取宠的做秀,要根据实际,课本剧的教学元素与教学目标应有机地结合为一体。
一、教学前导入课本剧,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在三年级上册的《狐假虎威》教学中,教师在课前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排演课本剧,用来导入新课。表演后教师趁机提出问题:“森林里的百兽看到狐狸大摇大摆地走过来,为什么吓得撒腿就跑?”学生通过表演,才真正理解了课文中狐假虎威的含义,比教师系统的讲解半天更有效果,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下面以课文《酸的和甜的》编演课本剧:
(以讲台为舞台,狐狸与松鼠出场)
狐狸在葡萄树下转来转去,还跳起来,想摘葡萄吃。可是,一颗葡萄也没摘到。
狐狸:这葡萄是酸的,不能吃!(说完失望地走了,边走边回头看葡萄)
(兔子出场,走到葡萄树下)
松鼠:(对兔子说)狐狸很聪明,他说葡萄不能吃,那一定很酸。
(兔子同意地点点头)
猴子蹦蹦跳跳地跑来,望着树上的葡萄,口水都流出来了,他不禁地吞口水,上蹿下跳,终于摘到一窜葡萄,迫不及待递到口里,想要吃。
兔子、松鼠:(齐喊)不能吃,不能吃,这葡萄是酸的。
猴子:(对兔子说)你吃过吗?
兔子:(摇头)我没吃过,可是小松鼠说葡萄很酸。
猴子:(转过头问小松鼠)你尝过吗?(边说边抓耳挠腮)
松鼠:(摇头)我没敢尝,狐狸说这葡萄酸得很呢。
小猴子先尝了一口葡萄,然后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兔子、松鼠惊讶地望着小猴子。
小组成员将课文内容进行改编,并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等表演进行体验探究。表演的同学兴趣盎然,演得活灵活现;观看的同学聚精会神,看得津津有味。学生通过表演与观看表演体验角色的个性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讲课中安插课本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三年级上册《温暖》的教学中,课文为突出文中的小毛对雷锋给自己补裤子的感激之情,用“一把抓住了雷锋的手”激动的说出了“又是班长”这句话,然后是满脸的感激之情,在教学时先安排学生对课文的背景进行深刻的了解,然后安插课本剧表演,让学生们充分理解在那样的情况下有人给自己补裤子是多么的幸运呀!通过动作和语言展示出来,并配合自己的脸部表情把当时的场景逼真的展示出来,对缺乏生活经验的三年级学生去理解“什么是感激”提供了现实场景,弥补了文字在场景中表现出来的缺点。《狐狸与乌鸦》一文中狡猾的狐狸想吃乌鸦嘴里的那块肉时,是怎样进行骗取的?让学生分角色的朗读课文,同时让学生上台利用课本剧的形式加以展示,把狐狸那种油腔滑调的语调和乌鸦得到狐狸赞美时得意的表情展示出来,学生从直观上就可以理解课文中的乌鸦为什么会被骗以及狡猾的狐狸中的“狡猾”二字的由来。
三、用课本剧总结全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在四年级上册的《平分生命》教学中,学生通过表演贝贝抽血前的犹豫、抽血时的微笑、抽血后的恐惧以及医生说他还能活一百岁后的高兴的三个过程,将全文贯穿起来,并深刻地体验到角色的思想感情。教师趁机问:“从表演中,我们体会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体验角色,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于是,纷纷回答:“从贝贝感情变化中,我看到了亲情的伟大力量……”学生领悟到其中深刻的情感。
四、课本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良好品质
课本剧中凸显的心理因素、美的因素、艺术因素等决定了在基础教育阶段排演具有较强的可行性。课本剧取材多为传统名篇,有着良好的文学基础,经过戏剧这种综合艺术的再创造后,又具有了较强的教育感化作用。同时在无形中灌输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要求学生有很好的相互协调与配合的能力。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广泛运用演课本剧这一教学形式,无疑将有利于引领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走向互动、走向整合、走向智慧,可以变课堂为舞台,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为学生的“做人”与“成才”打下坚实的育人基础。
参考文献
[1]倪文锦主编.小学语文新课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7-44.
[2]周志军,吴小平.浅谈对课本剧的几点体会[J].教学与管理,2003,(3):56.
[3]杨易.对课本剧走进语文教学的尝试[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7):56-57.
[4]徐霜叶.小学中高年级开展语文课本剧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教学实践与研究,2006,(9):26-27.
借课本剧凸显语文教学魅力 篇12
一、课本剧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传统的课堂以教师讲解课文主要内容、学生读课文为主, 学生读了几遍课文后, 很容易对课文失去兴趣。如果能让学生边演边说, 就能赢得更多学生的喜爱。让学生把课文演成课本剧, 形式新了, 他们学语文的兴趣自然提高了。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理解, 加上自己对形象的独特体会, 在表演的过程中, 每一个表演者的动作、表情、对话都达到高度的个性化, 使学生可以充分地展现自我, 张扬个性。如编演《将相和》这一课本剧时, 许多学生就把机智勇敢的蔺相如、知错就改的廉颇和骄横的秦王演得栩栩如生。通过对这篇课文的演绎, 学生对学习有历史故事的文章也感兴趣了。小学语文课文中有成语故事、民闻传说、古典诗词、中外名人轶事、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 把这些内容丰富, 情节有趣的故事编演成课本剧, 有利于学生多方位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知识的营养, 并在无形之中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课本剧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记忆,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小学生学习的规律是:听过一遍就忘了, 看过一遍就有印象了, 做过一遍就学会了。例如教学《狐假虎威》一课时, 课文用了很多优美的四字词语来描写狐狸和老虎, 如果光读一读、听一听, 学生对这些词语掌握不牢, 可以让他们演一演狐狸和老虎:狐狸在前面神气活现、摇头摆尾, 老虎在后面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学生们在表演过程中不但体会到词语的含义, 而且对课文也会有深刻的印象。同时编演课本剧也是学生想象活动的过程, 这个过程不仅是学生照本宣科地进行简单的对话, 它需要充实许多剧本所蕴含的东西, 这就要求学生对课文深切地理解并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如在教学古诗《寻隐者不遇》时, 学生就可以根据古诗进行故事的编排, 对寻访者与童子的对话就要展开丰富的想象。
三、课本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加强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学做是一件事, 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 在做上学。”学生是学习的根本,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让学生参与表演、在编排课本剧中学习语文, 学到的不仅仅是书本知识, 而是“活灵活现”的活语文。学生在进行课本剧编排的过程中, 会遇到许多关于人物心情、神态、动作等一系列的词语, 如果只是一味地朗读就难以真正体会到词中所蕴含的真正含义, 而进行实际行动的表演会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及运用。例如学生在编排《公以休拒收礼物》时, 可以通过动作、神态的表演对“回味似的”“恍然大悟”“满脸堆笑”等词语有更深刻的体会, 更容易在学生心中形成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四、课本剧满足学生的表现欲, 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课本剧编演过程不会以教师的思想去束缚或代替学生的思想, 只会让学生自主探索、自我发现, 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到见解, 因此学生的创造才华和个性品质才得以展示。比如教学《草船借箭》这篇课文, 我让学生根据故事内容进行课本剧的编排。由于这是一个历史故事, 有少数学生已经阅读过《三国演义》, 而且有的学生家里还有古文版本的《三国演义》。于是我巧妙地利用孩子们的表现欲, 把课本剧编排的形式不再拘泥于课本。其中有一组同学就从家里拿来了古文版的《草船借箭》进行编排, 在此过程中学生们经历了小组内的合作学习古文的过程, 把从未接触过的古文理解得明明白白, 特别是有两位语文能力较差的学生也在这次自我学习中表现得异常积极, 也学会了大部分学生读不懂的古文, 这无疑提高了他们以后学习语文的信心。这组同学在编排的过程中不但进行了古文的学习, 剧本也编排得惟妙惟肖, 体现了古代人物的一些风范。有了这次课本剧的成功, 我相机鼓励学生:“难读、难懂的古文你们都能读好、读懂, 那么我们现在的课文更没问题。”学生们信心十足, 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油然而生。
五、课本剧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学中反对传统的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提倡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把课本编演成课本剧, 再成功表演课本剧, 学生就要对课文内容有正确的感知, 深刻的理解, 对剧本有较强的记忆, 掌握恰当的口头语言和形体动作, 各“演员’之间有很好的相互协调与配合的能力,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