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学下小学科学(通用12篇)
情感教学下小学科学 篇1
一、小学教师情感的本质
任何个体都必然处在情感之中, 并通过情感的绽放呈现其自身, 同时意识到自身的存在。“情感的逻辑表现为与其价值一一对应的关系, 一定的情感总是基于一定的价值的。”[1]人的情感感受呈现着客观的价值和等级秩序, 升幂排列依次为感官价值、精神价值和生命价值。价值的等级越高, 它给人带来的满足就越持久、越深刻;相反, 价值的等级越低, 它给人带来的满足就越短暂、越肤浅。
小学教师情感的本质界定其实是对小学教师所具有的和所应具有的情感在其职业层面上的分析。因此小学教师情感理应符合情感的存在性和价值层次性。我认为小学教师情感的本质是基于教师与学科文化之间的相互吸引的价值关系, 通过同情与教学境域中有关教育的一切产生情感共鸣, 并遵循着由低价值等级向高价值等级攀缘的爱的秩序。
(一) 小学教师情感的价值关系
在舍勒看来, 真正的爱乃是这样一种东西, 它从根本上把人和世界的关系规定为价值关系。在这种价值关系中, 世界始终并且首先作为价值存在向人呈现出来, 正是在爱的“问询”中, 世界才不断“吐露”自身, 而爱是人的一种宿命, 人命中注定要去爱这个世界。[2]那么小学教师情感首先是教师和学科文化之间的一种相互吸引的价值关系, 饱含世界和生活的学科文化向教师呈现其价值, 吸引着教师的探寻, 而教师同时也在学科文化面前呈现自己的向往与求索, 这便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第一推动力。在教师与学科文化相互吸引的价值关系中, 教师就是他所教的这个学科。教师对学科本质的爱是其教育行为结构的核心和灵魂。此种爱会使教师产生自我屈尊感, 使教师不再以自己为中心, 而是引领自己和学生走上了从感性世界通向本质世界之路。
(二) 小学教师情感的同情
舍勒认为每个人自出生就体验到一条心理之流, 其本质在于:它的每一个片断都始终属于一个“自我”, 这个“自我”是不归属于具体某个人的一般性的“自我”。但因为人在幼年时期心理之流的内容主要来自周围的世界, 所以人最先体验到的是他人的自我而非自己的自我。随着人的成长, 他我不分的心理之流被客观化分化, 人才拥有了独立的自我意识。因此他人和自己的思想、情感、意愿原本就是同一心理之流, 故而我们可以像理解自己一样理解他人, 教师亦可以像理解自己一样理解学生, 这就是“同情”。而小学教师和学生的相互理解就是建立在他们彼此的共同的教育生活的基础上, 并由同情关联, 产生情感共鸣。
(三) 小学教师情感的价值等级
对小学教师这一群体来说, 其爱的秩序中最低等级的是感官价值。例如教师因长时间站立上课所导致的身体疲惫、因板书粉笔字所导致的肩膀酸痛, 教师将此视为付出劳动交换薪酬的谋生之所, 他们或许兢兢业业但是却难有创造。但教师之爱的秩序要以感官价值为起点向更高等级的价值游动, 直至稳定在生命价值上。此间教师经历着由人的精神感受所给予的, 例如教师因学生考试分数高低、班级排名上下所引起的成就或失败、高贵或低贱等情感感受, 此时教师的价值来自于他人或外在的肯定。小学教师情感直至被人的心灵感受给予生命价值, 例如学生道德品行及人性养成等引起教师心灵的喜悦或悲伤、内疚或坦然、尊重或蔑视、充实或空虚等。而这种生命价值和感受才应是小学教师生命个体的核心, 也是小学教师情感价值选择的源泉, 生命价值等级的教师希望能够与学生一起成长, 其将教育视为自己的人生理想。
二、小学教师情感的外延探寻
(一) 小学教师情感的力度
小学教师情感的力度指小学教师情感外在显现时的强度。一般来说力度越强, 小学教师情感的外在显现更加果敢刚烈、奔放豪迈;而力度越弱, 小学教师情感的外在显现则更加细腻内敛、慢条斯理。但小学教师情感的力度不能一味追求极端化的强势或极端化的弱势, 如此才能实现教师“替代父母”的责任。
(二) 小学教师情感的着力点
小学教师情感的着力点指小学教师情感关注和作用的主要集中点。学生总是希望自己被教师看到, 但却永远不希望被教师看透。小学教师对学生恰如其分的情感着力点取决于对孩子的真正兴趣。[3]因此小学教师情感需要给学生足够的信任和留白, 但并不代表教师可以放弃对其的关心, 鉴于小学生年幼的特点, 教师要进行带有洞察性的关注。学生完全可以体会到教师对其生理和心理上的关心, 小学教师情感的合理着力点促成这种体验, 进而促使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亲密感得以建立。
(三) 小学教师情感的显现类型
在此我以小学教师情感的着力点为x轴, 以小学教师情感的力度为y轴, 建立直角坐标系, 以更加直观地表现小学教师情感在着力点和力度这两个维度下所显现出的不同类型, 如图1所示。
当着力点和力度均处于不足状态时, 横纵坐标交汇出灰色方格区域, 表示“饲养喂养倾向”的小学教师情感。将持有此类型情感的教师比喻为喂养家禽家畜的饲养员, 其一般表现是对学生置之不理, 不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厌烦与学生的交流和指导, 缺乏对学生的关爱和责任。
当小学教师情感的着力点和力度都趋向于过度状态时, 其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事无巨细, 此时教师扮演的角色就像是“警察”, 而最常用的“武器”就是批评, 对待学生像看管嫌犯一般, 一个个富有个性的学生被驯化为拘谨单一的“劳改对象”, 我将其归类为“警察监管倾向”。
当小学教师情感的着力点和力度一方趋向于过度状态, 而另一方趋向于不足状态时, 又会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情感倾向。当情感的着力点过度, 同时力度不足时, 横纵坐标交汇处的竖条粗线区域表示出“父母溺爱倾向”的小学教师情感。高兴时对学生嘘寒问暖无不贴心, 不高兴时对学生训斥责备甚是挑剔, 但是缺乏对学生的教育性的监督引导, 不能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 更像是没有教育专业能力的父母对待孩子一般。
当小学教师情感的力度一方过强而着力点不足时, 小学教师情感表现为对学生当中的捣蛋分子带有发泄性的苛责训斥, 对乖巧拔尖的学生带有特权性的包庇纵容, 这两种表现均缺乏了对正在成长中学生发展性的评价和引导, 就像领导与员工之间功利化的关系, 教师对学生以其有用性为准绳, 我将其归类为“领导管理倾向”。
当小学教师情感的着力点和力度都向着适度状态趋近时, 其表现出了向着教师专业倾向发展的进程, 在此过程中, 小学教师情感都属于白色区域显现的“前教师专业倾向”。因为其着力点和力度的表现不同, 又可将其大致分为四种风格, 分别为教师对学生的喜怒被教师直率地表达的豪放派风格, 教师对学生的情感表达被教师含蓄呈现的婉约派风格, 教师情感对学生监控严格甚至教条化的规矩制度风格, 教师鼓励学生更多地尝试和突破的自由创新风格。
小学教师情感的着力点和力度交汇出“教师专业倾向”的情感是本研究着力探讨和追求的, 也是小学教师情感养成和重塑的目标倾向。达到此类型的情感的教师才是严慈相济、传道授业解惑的向导, 既能给予学生隐私空间, 又能对学生在教学与非教学状态中给予适度适当的监督和爱护。
那么教师如何做才能使得自身情感得到改善呢?
三、小学教师情感的改善策略
通过以上研究分析, 我将从专业学习、职业准入和在职发展这三个方面提出针对小学教师情感的改善策略。
(一) 专业学习
1.树立正确学生观
教育学理论特别是儿童发展相关理论应和学科文化积累同为师范专业学习的重中之重。因为看待儿童其实就是看待可能性, 一个正在成长过程中的人。[4]教师应正确认识小学生的发展性和不完善性, 在每个学生身上都能发现生长点, 进而因材施教, 给予学生更多样化的绽放平台和机会。用去嫌疑化的心境理解学生, 用赏识化的眼光发现学生, 相信学生, 相信可能, 相信新的力量。通过同情, 增进与学生的交流, 拉近师生的距离, 不偏爱, 不厌倦, 不放弃。
2.积淀丰厚文化素养
小学生对文化学习博而不专, 这就要求师范生广泛涉猎书籍, 培养多个兴趣点和爱好, 了解学科和教育发展前沿。同时师范生还应着眼于全球教育理论发展, 了解当下教育研究前沿。在闲暇时间要基于未来任教学科进行相关涉猎, 不拘泥于教育书籍, 开拓眼界和思路。在师范生就业前夕, 要更有针对性地熟悉当地教材, 能够将教材内容与学科文化对接, 将中外有益的教育教学方法、学科发展最新动态充实进教学设计, 使教学课程更具创造和革新, 使教育思想更具独立和理性, 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包容和激发学生更大的想象空间和思维多样性。
3.养成良好生活、学习、工作的态度和习惯
在教师自小的基础教育学习到高等教育的专业学习过程中还有一个易被忽视的塑造点, 那便是其对待学习的态度和习惯。因为教师自己的这种学习态度和习惯大都会是其所教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和习惯的底线。简言之, 教师养成高水平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才有资格去要求自己的学生。
(二) 职业准入
在职业准入环节, 现有的小学教师招聘对于小学教师情感的关注甚是漠视, 即便有对教师情感的询问, 也都较为粗糙。但是每个行业都有对其工作者的特殊要求, 这种要求中也包含一定的与生俱来的天分要求。气质是形成小学教师情感倾向差异的生理基础。希波克拉底的“四液说”认为, 气质类型有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在以上四种气质类型的人当中, 最适宜做老师的无疑是多血质人, 他们可以用其春天一般温而润的性格去影响学生, 给予其生机和希望, 可以较为顺利地养成教师情感的同情。
教师的气质就是在先天程度上影响小学教师情感向着专业倾向发展的重要因素, 也是影响小学教师职业价值和理想实现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小学教师职业准入环节, 各小学用人单位应通过“气质类型量表”对应聘者进行初步的气质类型鉴定和分析, 这也有利于学校在教师入职后制定有关此教师发展的个性化策略。
(三) 在职发展
1.重视教师情感重塑
学校对教师的培养理念特别是对新教师的发展、对小学教师情感的养成和重塑至关重要。学校要给予教师和学生开阔的视野, 让他们在各种经历中产生更深切的内在体验。这无疑可以促进教师情感同情的展开。这种同情不仅仅关乎生命的伟大和宇宙的博大, 而且更关乎生活的丰富和人性的丰厚, 引导教师情感向着生命价值这一高等级攀缘。
2.注重分享和常态课
各学科教研组在改善小学教师情感中应通过教研活动引导教师整理成功教学的教育故事, 在分享教学案例的喜悦中播撒教育之爱, 帮助教师特别是新教师积累教育教学经验。同时学校也应减少公开课做课展示频率和对新教师的听评课压力, 保障教师正常教学节奏和师生交流的进程, 在常态课中提升教学质量, 让小学教师展现真实情感。
3.平衡教师工作与家庭
教师也应处理好家庭和工作的关系。家庭和教育事业这二者需要教师找到良好的平衡点, 使二者互相促进, 优秀的小学教师绝对不是不懂生活、不顾家庭的“职业白骨精”, 也绝对不是迷失自我、沉湎于享受的“家庭主妇”。
4.纠正教师归因风格
当遭遇某种事情时, 不论它是有利的还是有害的, 我们总会探寻其背后的原因。这种对事情发生的原因进行推理的认知过程为归因。[5]有的人相信事情的发生是自己造成的内控归因, 而有的人则相信事情总是由自身以外的一些因素操纵的外控归因。有的人相信可控归因, 有的人则相信不可控归因。在职发展阶段中, 学校应将小学教师归因风格的改进作为重点工作来进行, 不管是学校领导、教师还是学生, 都应进行内部的、可控的归因, 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成长的每一步都走得更加坚定自信。
爱是教育的底色。[6]通过改善小学教师情感, 小学教师能够更好地播撒爱, 学生能在充满爱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徐志刚.走向现象学的教师情感研究[J].教育探索, 2009 (11) :99-100.
[2][德]M·舍勒.爱的秩序[M].林克, 译.北京:三联书店, 1995.
[3][加]马克斯·范梅南, [荷]巴斯·莱维林.儿童的秘密——秘密、隐私和自我的重新认识[M].陈慧黠, 曹赛先,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4][加]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5]郭永玉.人格心理学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6]朱永新.朱永新教育小语[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3.
情感教学下小学科学 篇2
本学期任教六年级的科学。经过三年的科学学习,大部分学生平时在科学学
一、基本情况分析:
习上态度较好,积极性较高。但是由于在家过于娇惯学生的动手实践能手较弱。少数学生对科学这门学科不够重视,导致科学意识淡薄,科学实验的操作不熟练。
二、教材分析:
本册是科学教材的第五册。全册教材包括了《微小世界》主要使学生了解微生物;《物质的变化》主要使学生知道简单的物质反应的规律。《宇宙》主要使学生了解太阳系,了解宇宙。《环境和我们》主要使学生了解垃圾的产生、分类、回收与再次利用,让学生爱护环境。
三、教学目标: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具体如下: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四、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 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五、教学措施和方法:
利用过程性评价的方式,引导学生学好科学。
1、教师提供材料和资料,提倡学生自带材料,引导学生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2、反思自己的教学,勤于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有什么意义等问题。
3、钻研新标准和现有教材,充分利用现有教具、学具和各种教学资源,进行系统化的单元备课,提前做好教学准备。
4、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5、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6、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7、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8、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9、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六、教学进度表:
第1周 第1章 第1、2节 第2周 第3、4节 第3周 第5、6节 第4周 第7、8节 第5周 第2章 第1、2节 第6周 第3、4章 第7周 第5、6节 第8周 第7、8节 第9周 第3章 第1、2节 第10周 第3、4节、第11周 第5、6节 第12周 第7、8节 第13周 第4章 第1、2节 第14周 第3、4节
第15周 第5、6节 第16周 第7、8节 第17、18周 复习
第19、20周 考试
教师:孙跃武
日期:2017年2月13日
春
学 期 五 年 级 科 学 教 学 工 作 计 划
孙跃武
情感教学下小学科学 篇3
【关键词】情感;英语;氛围;兴趣;差异;主体
人类作为高等生物,具有非常丰富的情感。这些情感成为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合作、生活的重要纽带。2011版《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情感态度是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因此,将情感教育与教学相结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教育进步的显著标志。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进行现代化教学的必然途径。就小学英语教学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同样要重视情感教育的作用,注重观察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变化,了解学生的生活动态,关注学生的进步和成长,运用充沛、丰富的情感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让学生的身心处于愉悦的环境中,有效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只有教师将情感教育与教学融为一体,学生的英语学习质量才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被充分激发。
一、情感教学贯穿始终,营造轻松学习氛围
情感教学并不是教师的一时兴趣,也不是简单的嘘寒问暖,而是需要教师将发自内心的真挚感情,运用到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其的情感倾注,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良苦用心。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与学生进行情感的沟通,另一方面也要在深入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将情感教育无声无息地加入进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发自内心地接受情感上的教育,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比如,我在进行译林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 4 Wheres the bird?教学的时候,结合文章让学生们感受了小鸟的广阔世界。我首先制作了相关的课件,让同学们看到The bird is flying。它跟着Yang Ling来到了学校,飞进她的教室,通过Its under the desk. Its behind the door. Its on the chair. Its in the tree.等句型让学生们感受in、on、under、behind等介词的运用。之后我则让学生们展开丰富的联想,通过课件让学生们看到我们可爱的小鸟又飞到了图书馆去“调皮”,它依然on the desk蹦来蹦去,under the cap玩游戏,鸟儿经历了和同学们一样的丰富生活。最后,小鸟飞到了自己的家,Its at home now!通过“鸟儿的历程”,我告诉同学们:Birds are our friends, so we should protect them!同学们在如此轻松愉快的授课氛围中,感受到保护鸟类的重要性,与教师也进行了深层次的精神沟通,其中的情感教学更是让同学们受益匪浅。
单纯给学生们讲授道理,很容易让学生们产生厌烦情绪,将道理和情感融为一体,并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学生们则会非常容易接受,对于教师既定的要求和目标也会更加明确,与教师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教师要注重情感与教育的结合,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情感兴趣
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英语教学的趣味性,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情感与多姿多彩的教学形式相结合,则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所在,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英语学习,从而与教师形成良性互动。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尽可能多的开展相关的英语活动,并与学生一起参与到活动中进行情感沟通,一方面让课堂教学的氛围更加活泼,另一方面,也对学生有了全面了解,能够更好地针对学生开展教学工作。
比如,我在进行译林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4 Drawing in the park教学的时候,便结合了教材内容,带给学生们一个全新的英语学习课堂。我在本单元教学时,将课堂搬到了校园中,运用课堂的前十分钟让学生们绘制自己所看到的校园景色。学生们看到了tree,看到了flower,看到了library,看到了classroom等等。而我则鼓励学生们道:“Can you draw them?Let's draw them together.”我与学生们一起将看到的美景画在了画布上,学生们感觉到我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老师,而是他们的好朋友,能够和他们一起开心地学英语、绘图画,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将情感融于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要与学生们“打成一片”。只有切实地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和问题,真正地成为学生的朋友,走进学生们的精神世界,才能将情感教学贯穿到教学的整个过程。
三、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充分发挥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方式仅仅注重学生成绩的发展,这在不自觉中扼杀了很多具有天赋的学生的成长。情感教育倡导的是对学生进行个体化差异教育,发挥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注重学生素质的提升。英语教学中,教师也要注重情感教育理念的应用,注重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其的关爱,让学生能够在情感的包围下获得更好的成长。
比如,我在进行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3 Our animal friends教学的时候,使用多媒体进行了很多动物的展示,并和同学们一起将课文进行了系统的学习。而后针对学生们的基础不同,我对他们制定了不同的“学习计划”。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我让他们在学习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掌握本单元重点单词,比如body、leg、arm等;对于基础中等的同学,我则让他们结合重点句型,比如I have two fish. Do you have an animal friend? 对于常见的几种动物用英语简单地说一说。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我则让他们进行课文阅读,从文章中获得英语素养的提升,再在复述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语言再创作。并且,我并没有单独让学生们进行学习,而是与学生一同进行单词、句型、课文等等内容的学习,并告诉学生们,只要大家一点一点地努力,最终都会取得很好的成绩。
情感教学下小学科学 篇4
一、在丰富的情境中感知,催生情感
新课改下,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已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在丰富的教学情境中,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智力背景,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也能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体验数学内容的生动有趣,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的状态,催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实现认知和情感上的共同发展。
例如,在二年级下册《认识方向》一课的教学中,笔者以包场一些单位为背景图,让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说出各大厦在十字路口的位置,如本市人民东路与华昌路十字路口的新鸿基大厦,引导学生尝试性地发现并说出东南、西南、 东北、西北这四个方向。同时以一个方向为例,以演示、讨论等学习方式完善学生对新方向的认识,建立初步的方向框架。 在接下来的环节,笔者再以指南针与练习中的方向板这两样学具,以“我不会迷路” 的生动场景引导学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方向感。
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使原本方向感不强、推理思维能力较弱的低年级学生能够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在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中,学会以不同物体为参照物来辨别方向,在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激发了良好的学习情感。
二、在知识的探究中体验,激活情感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仅靠教师的传授与灌输“被动”学来的知识往往导致“前学后忘”。相反,通过亲历探究过程,通过动手、动脑、动口获得的知识,更能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中对数学知识形成鲜明的表象,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结构与儿童原有的认识结构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转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
例如,在一年级“认识图形”的教学中,考虑到本地区的小孩家里都有积木, 笔者在课上以学生熟悉的积木为教具,用积木蘸了印泥在纸上印一下,在白纸上印出不同的图形,让学生在玩中认图形、找图形,再让学生用自己的小棒摆一摆或是用纸折、用笔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并向大家介绍一下,你选择的图形有什么特点?在学生说出“正方形方方正正的,长方形扁扁的,三角形尖尖的,圆形圆圆的”之后,再让学生通过“比一比”来认识图形的区别。学生发现:正方形的4条边相等,长方形上面的边和下面的边相等,左边和右边的边相等。如果将正方形的纸对折就会变成长方形,两条边叠在一起,能变成二个三角形,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拼、剪、比、画等活动中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在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 想象能力,积累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在互动与反思中交流,深化情感
缺少互动、交流与反思的教学,即使教师在讲台上讲得眉飞色舞、口若悬河, 底下依然一片沉寂,学生兴趣全无、昏昏欲睡。要想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优化“教学互动”,引导学生边学习边反思,让学生的学习在反思性的教与反思性的学的互动中成为探索性、研究性的活动,从而唤醒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深化学习情感。
例如,一辆汽车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行驶,请问需要多长时间才能通过一座长为1800米的大桥?
将此题适当变化:一列长约700米的火车,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通过一座长1800米的大桥,需要几分钟?
部分学生受上题的影响,不假思索地回答:“1.8分钟”。对此,笔者先不做评判,而是让学生在小组间做演示操作,将课桌当大桥,用圆珠笔的笔套当汽车,用铅笔当火车,模拟汽车和火车分别过桥的情景。通过操作、交流与反思,学生发现: 在解答普通的行程问题中,我们从不考虑人或者汽车等的自身长度的,但在解答火车行程问题时,一列火车有几百米长,不能忽略不计,即路程应为:S= 桥长 + 车长=700+1800=2500米,因此答案应为: 2.5分钟。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知道数学学习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形成多思考、多变通的良好学习习惯,才能化“死知识”为“活能力”。
情感教学下小学科学 篇5
2009-20下学期小学科学教学工作总结-07-25 12:17夏运库
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新一轮课程改革带来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也迫使我们要不断提高充实自己,用新的观念来武装自己,把新课程弄懂、吃透,改变已有的教学模式,打破已有的陈旧的、传统的观念,使学生在科学课中真的能学到东西,真能亲身感感受实验给自己带来的喜悦,无论成功与否,真能弄懂哪怕是一个问题,我觉得这也是很大的收获,我有点点体会.现在做以小结。
第一点体会就是我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变化,过去只是教师讲,学生听,照着教材讲;而现在呢?是教师用教材教,真正让学生去想、去做、自己去探究,教师只是引领者和辅助者而已,使我知道素质教育不是口号,而是确实要培养学生能力,要着重在这点上下功夫,教师的要求也就更高了。
第二个体会是我逐渐有了明确的方向,使我逐渐认识到自己上课的方向,不是一味追求课堂要完成任务,达到什么目的,理解多少东西等等,而是落到实处,通过亲自观察现象、探究活动等具体活动来逐步提高学生科学索养,而情感目标也都做了具体化的小目标.而且还给我们提供了教学中具体方法并附加了案例,这样使我这个新手也能在它指导下顺利完成教学了。
我的第三体会就是学生兴趣更高了,教材中选择了学生常见的事物,像吹泡泡、玩陀螺这些学生常玩的东西,像热水变凉,哪种材料传热快这些问题;我们穿什么这些学生每天接触的东西。这样学生感觉像平时玩游戏一样,上课极易兴奋,学生兴趣极高,另外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大发挥空间,像有些内容我可以把它合并一起讲,有些学过的`可以一带而过,不必在浪费时间了,这就真正体现了“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我的第四个体会是科学课的知识强调了系统化,它的每一个单元中的内容都是相互联系的,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在做科学研究,另外新教材处处体现以学生为主,我觉得,每一节课基本都是以探究为主,教师只是给予协助,推动他们顺利完成探究活动,我感觉通过这半年教学,对我的能力要求更高了,我也存在许多差距,我想这对我是一个推动。
最后一点,我觉得我对学生的估评低了,刚开始上课时,每个实验我说一步,他们做一步,总不敢放手,怕他们做不好。但是后来我发现,学生完全有能力做好,而且有时超出我的想象,他们收集资料和知道的东西,有时连我都不知道,使我很吃惊,出呼我的意料,这时,我觉得给学生一个正确估计很重要。
情感教学下小学科学 篇6
【关键词】小学科学 信息化 有效整合 科学素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科学课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尤其是知识结构和知识呈现的形式、完整性等都与传统的课程有着明显的不同,从课程体系上看,著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由于小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社会经验等原因,教师单纯利用教材上的信息进行教学,学生学不到系统、全面的知识,学生的科学技能很难得到提高,很难全面达成教学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小学科学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科学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方法,整合课程资源,拓展学习途径,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中体验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综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全面达成三维教学目标。
一、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课程资源,落实学生自主学习地位,提高科学教学效率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科学教师必须依据课程内容特点,有选择性地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平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亲自体验科学知识的丰富内涵,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网络资源极其丰富,教师在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时,必须提醒学生学会筛选和鉴别,在丰富学习途径的同时,有效提高自主学习效率。
比如,在进行“探索宇宙”的教学时,教师让学生采用自学的方式将学生带进电子阅览室,让他们在网上了解更多的关于探索宇宙的知识。很多学生通过网络阅读,了解了有关宇宙的知识。从观测宇宙的仪器——望远镜到宇宙探测器,从遥望太空到漫步星球,人们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无论是国外的伽利略、牛顿,还是国内的钱学森,都能给学生以思想的启迪,他们那种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励着每个学生。
以《光的折射》为例,教师可在上课伊始引导学生观看一组有关“雨后的彩虹”、“海市蜃楼”等景象的CAI课件,然后设问:“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美妙的现象?”而学生们利用以前所学的知识不能进行圆满的解释,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们强烈的学习兴趣,从而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学习效果会明显提高。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软件,自制课件除具有其它课件所具有的优点外,还具有针对性强、与学生自身联系更密切等优点,如用Flash5.0制作天体的奥秘,磨擦起电的原因等小课件,并展示给学生们,这样不仅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这是教师使用自制课件所创造的另一种课堂教学情境。对于课件的使用,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班级而使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课件创造科学课堂教学情境,学生成绩得到提高,使之掌握知识的学习目的。
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故事情境,启迪学生科学思维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趣味生动的故事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在进行故事情境的设置时,尽量以视频的方式为学生展示,选择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让学生感觉科学知识就在身边,故事还要具有针对性,能突出科学知识的内涵等等。这些故事能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提高科学教学的实效性。
比如,在进行“小行为 大环境”的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系列的生活故事:人们随意往下水道倒油;很多孩子用石头或者是弓箭射死小鸟;有的孩子在经过树林时,从树上揭下一块大树皮等等。故事就在学生身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很感兴趣,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这些行为对吗?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很快进入讨论话题,能够从保护环境、生态平衡等角度去分析问题,从而让学生理解了环境的重要性,很多学生表示要从自我做起,注重对环境和对动植物的保护等,大大提高教学实效。
三、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教学难点,通过动画课件揭示科学规律,实现高效教学
科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学生接受起来很困难。要想突破这些教学难关,仅仅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强调,学生是很难理解的。为了有效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与常规教学仪器进行有机整合,或者是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动画展示,通过直观信息和动画效果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主动思维,轻松理解科学知识的本质,提高科学教学效率。
比如,在进行“人体的组成”第二课时的教学时,教材设计了“观察细胞”的实验内容,教师引入了显微投影装置,将学生观察到的细胞通过显微投影展示在大屏幕上,让全体学生评价该生的观察效果。这样教学既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再如,在进行“呼吸与交换”的教学时,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动画课件展示,调用白板中的课程资源,视频展示人体的呼吸过程,通过动态的箭头显示和肺部大小的变化,形象直观地告诉学生人体呼吸的全过程,降低了学生在理解上的难度。
新课改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作用 篇7
一、实验是科学启蒙教育的主要途径
小学科学教育是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小学实验教学的价值就在于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学生如果不在小学阶段打好基础,没有文化知识的普及,是难以提高自身素质的。小学阶段的观察实验虽然不系统、不严密,许多都是众所周知的自然常识。但是,观察、实验活动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它尽力保持了学生天赋的火花不会熄灭。
二、实验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有效的方法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一切发明创造的基础。儿童的天性就是好奇、好动、好玩。通过实验,能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到学习上来,使其边玩、边实验、边学习,寓教学于游戏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主动去探索新知识。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通过对一门课程的学习,让他们乐于去学,喜欢做实验,从小培养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兴趣,是新课程改革下实验教学成功最直接的反应。
三、实验是促进思维发展的有利方式
实验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现象,学生通过观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经过多方信息反馈,学生思维得到进一步加工,从而对自然事物的属性和规律产生正确的认识,形成概念、结论,同时培养了学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只有思维动起来,学生才会有意识地做每一步实验,才会不断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如教学《了解空气》一课时,我设计了几项实验,每一项实验都以活动的形式进行。
活动一:感觉空气。用塑料袋装满空气后,用各种方式感觉空气的存在,并用语言描述。
活动二:证明空气。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证明倒扣的杯子里确实有空气。
活动三:走进空气。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小组内交流怎样让大家看到、摸到、感觉到空气,使别人心服口服。
有时候,实验的结论对学生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逐步学会比较、分析的思维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
四、实验是培养学生求证意识、质疑精神的手段
世界在前进,科学在进步,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不是唯命是从。实验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求证意识、质疑精神的有效手段。《热胀冷缩》一课中这样描述:“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个结论是否科学呢?只有通过实验求证。但做一次实验是不够的。为什么?科学不是偶然的结果,科学结论必须经得起反复检验,所以操作上要重复三次。一次的结果和三次的结果肯定是同样的,但是相同的结果的背后是不一样的,学生对这个结果的理解肯定是不一样,他们肯定相信三次的结果,因为三次实验的结果更接近客观现实。这样,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就深刻了。在这一实验过程中,就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求证意识。
五、实验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基础
现在的实验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在实验中,让学生自己去研究,独立发表见解,自由争论,教师在其中因势利导,这样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如让学生把小木块和小铁块等物体一起放入装有水的水槽中,学生会发现木块浮在上,铁片沉下去了。我问学生:“为什么铁片会沉到水里,木块却浮在水面上呢?”学生回答:“因为铁重。”我接着设置悬念,“为什么用铁板等材料制成的巨轮能浮在水面呢?想知道为什么吗?”此时,激起学生对科学发明创造的兴趣,产生想弄明白的想法,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初探 篇8
一、小学科学课程的特点
牢牢把握教材特点, 深入分析、钻研教材、灵活整合教材内容是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有效完成科学教学任务的前提。
1. 知识的综合性。
小学科学是将自然、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等教育领域知识有机整合成的一门包容性很强的综合课程, 不仅涉及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 还涉及到科学文化、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内容。如六年级下册 (冀教版, 下同) “风格各异的建筑”单元内容, 即是集科学、技术、文化、环境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内容。
2. 教学的探究性。
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是在学生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习得的。科学课程是以小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其呈现形态, 而非讲授—接受式。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 是以观察、实验、制作等动手动脑、亲历亲为的方式体验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
3. 内容的层次性。
根据认知发展规律, 小学生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 教材内容是在小学生现有的经验基础上循序渐进, 呈现一定的层次性、上升性, 充分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比如, 五年级下册“生物的繁殖”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多样的生物”、“生物的生命周期”之后设置的, 前面知识是后面知识学习的基础, 后面知识是前面的发展。
4. 教材的开放性。
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主动的思维空间, 给学生留有充分的余地。让他们选择感兴趣的探究问题, 鼓励他们在探究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 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为让学生能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开展探究, 获得第一手资料, 可以挖掘、利用当地资源, 也可以为便于教学, 因时因地对教材进行调整和整合。如五年级上册“小苗的诞生”一课, 是不可能在一、二节课内完成的,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家中实验、观察, 或带到学校里让学生定期进行观察, 在充分实验、观察的基础上获得影响小苗诞生的各种因素知识。
二、突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科学课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 都比较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在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 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培养其科学素养, 为他们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1. 以学生为主体, 注重个性发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在科学教学中, 学生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索取探究的知识点及结论, 而是通过自己动手动脑、亲历亲为去发现、建构探究过程中的意义, 甚至会触发学生的奇思妙想。探究的各个环节都是学生自己的事, 让他们主动提出问题、自觉探究、解决问题, 这比把他们当作知识的容器, 被动地接受训练更为有效。任何人都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实践。要把探究学习的自由、探究的权利、探究的时空和探究的乐趣都还给学生, 让科学的种子像春雨润物般地撒入学生的心田, 悄然无声地发芽、生长。
2. 以教师为指导, 在合作中共同成长。
在科学教学中,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教师要分析学生特点, 帮助学生感悟教材, 从生活经历中提炼、分析、整合问题, 把确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及时纳入教学内容之中, 使之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学过程中, 师生是探究过程的共同体, 是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教师应亲身体验学生的探究过程, 和学生一起观察、体验探究活动, 随时掌握他们在活动中所取得的进展、面临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在合作中适时、适度发挥好自己的引领作用, 注重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尊重、呵护学生的创造性, 善于将生成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 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习得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技能。
3. 既要用好教材, 又要走出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起点, 而不是教学的终点, 教师要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材观。“教教材”是以把教材中的知识机械地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去为目标, 把学生当成盛装知识的容器,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对科学知识的探究丧失兴趣。“用教材教”是把教材当成学生的认知工具, 知识建构的对象。“用教材教”有益于叩开知识与实践的窗口, 启迪学生的心智,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为学生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教师应利用当地有效教学资源进行探究教学, 使教材资源与生活资源相互补充, 相得益彰。可根据当地教学资源的时效性, 调整教学计划或进度, 同时关注国内外最新科技成就并及时引进课堂, 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进而充分体验科学的生活性、趣味性、实用性。另外, 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具、教具、多媒体课件等课程资源, 以满足学生探究学习活动的需要。比如, 五年级下册《自行车》一课的活动2“找出拖拉机的主要组成部分”, 对城市学生来说拖拉机是少见的, 摩托车或汽车是常见的, 此时就可以用摩托车或汽车替代拖拉机;教学六年级下册“宇宙与航天技术”单元内容时, 可以播放嫦娥一号绕月卫星的发射录像, 简要介绍其有关过程及我国在航空技术方面取得的最新成就。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兴趣, 又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爱国家的情感。
三、科学探究——教学过程的核心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学得任何东西, 最终都是通过自己的建构、内化完成的。”基于科学课程的基本特点, 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 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活动是科学学习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 提供他们手、脑结合、亲历亲为的科学探究活动, 让他们象科学家研究科学那样, 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
1. 科学探究的概念。
科学探究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 以学生自主体验和合作交流为前提, 以教材及周围世界科学知识为基本内容, 在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下, 让学生个人、小组或集体通过观察、分类、假设、实验等方式获取科学知识、锻炼动手能力、体验探究过程、培养科学情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2. 问题——探究的起点。
提出问题是科学课教学的起点, 也是科学探究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问题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学习科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发现、探究、总结从而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能发现、提出问题就是探究的首要本领, 教师在教学实际中, 应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学生肯问就是在思考, 寻求发现, 教师要耐心倾听, 适当点拨引导, 久而久之, 学生就敢问、想问、会问。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分析、整合学生的问题, 使问题既有探究价值, 又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如果问题起点太低, 难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问题太难, 学生会有畏难情绪, 压抑学生的探究兴趣, 问题既要源于生活, 又要高于生活, 符合学生“就近发展区”, 让学生“跳一跳”, 才能“摘桃子”。如五年级上册“衣服的颜色”一课, 教师可以提出:为什么人们夏天大都穿浅色的衣服, 而冬天穿深色的衣服?学生对这一现象再熟悉不过了, 这样就很容易激发出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
3. 假设和猜想——思维的碰撞。
假设与猜想是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的解释, 也是科学教学中的展开环节, 学生不仅要提出问题还要急于知道问题的结果。因此, 学生就会展开自己的想象, 进行猜想, 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对于的学生猜想, 无论合理与否, 都要给予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进行表述、争论, 这是一个各种思维碰撞的过程, 也是大浪淘沙的过程。对于学生的假设与猜想, 教师不能充当裁判角色, 简单地肯定或否定, 但也不能袖手旁观, 让学生进行无意义、无价值地争议而浪费时间, 应积极地倾听和引导, 帮助学生筛选和整理那些条件允许、有价值的问题进入下一步探究。
4. 实验、观察、收集信息——探究的体验。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观察、实验、收集信息是论证假设和预测是否正确的重要手段, 也是培养学生技能和情感态度的重要途径。
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生动、具体的感性材料, 引导学生对需要观察的材料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 应采取不同的观察形式。一般分为课内、课外和独立观察三种。前两种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地观察, 后者是学生根据研究对象而进行的独立观察。前者是教给学生观察方法, 为后者打基础, 后者是前者的必然发展。例如, 在五年级上册“燕子南飞”一课中, 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理解、判断和体验, 对燕子南飞会做出多种解释, 如温度的原因、食物的原因、栖居的原因等, 教师应对此进行分析、整合, 给予指导, 也可以让学生通过上网查阅有关资料、收集有关信息, 对自己的猜想、判断进行验证。
实验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 借助仪器 (材料) 认识自然事物的教学方法。有的实验可以克服时间、空间等自然条件的限制, 在课堂上再现某种自然现象;有的实验可以通过控制条件进行对比, 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某些自然事物的性质、变化过程、变化原因与规律, 通过学生摸一摸、做一做, 从中获得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学生进行实验、观测、收集信息之前, 哪些量要控制不变、如何控制、哪个量是变量、怎样改变, 要给学生指导清楚, 做到既“自主”又有序。信息收集、分析与整理是促进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有效手段,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用表格、图线、文本等形式表述结论的训练指导。如五年级上册“风的形成”实验, 教师给每组学生提供饮料瓶、透明小饮料瓶、橡皮泥、铁丝、纸风车、蜡烛、火柴、蚊香等材料, 并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巡回指导, 引导学生分析在两次实验中哪些条件变了、哪些条件没变, 条件的变化引起了实验现象的哪些变化, 让学生认真观察, 做好实验记录。最后要根据实验过程, 围绕“我们是怎么做的?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遇到了什么问题”进行小组汇报, 得出“风的形成”的原因。
5. 交流与评价——探究的升华。
《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评价上要体现多元化, 强调评价的促进功能。小学科学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 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 培养科学素养。因此, 只要学生能够真正参与探究活动, 即使没有得到探究的结论, 但只要学生经历了充满乐趣的过程, 教师就应对在这一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给予积极的评价。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引导学生把探究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转化为探究科学不竭的动力。这就要求:一是评价主体要多元化。建立学生自我评价, 学习伙伴评价, 教师评价, 家长评价结合的评价体系。二是评价要重过程, 轻结论, 关注预设, 更要注重生成。通过对探究过程的真实评价, 改进教学, 注重探究过程中资源的生成, 不以结论定成败, 将探究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升华, 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 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新课程改革使科学教学走向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 大大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只要把握好科学课程的特点, 在探究教学中关注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创造性, 就能让学生获得科学智慧和情感体验, 掌握科学的方法, 达成科学教学的三维目标,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好坚实的基础。
摘要:小学科学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分析、把握科学课程的特点, 把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相结合, 为学生创造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的机会,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 发展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建构基本的科学概念的原理, 使学生乐于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和技能适应、改善周围的生活环境。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程特点,教学探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科学 (3-6年级) 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科学教学 篇9
一、重视小学生对科学课的“好奇”兴趣
美国著名学者乔治·奥威尔指出, 科学不只是发生在实验室中的事, 不只是一种知识体系, 更重要的是, 它是人们观察世纪的一种方式。小学生对科学课程, 往往有着很多好奇心。“好奇”是创新意识的潜能, 是创新意识的萌芽。瓦特由水开时壶盖掀动而成功地发明了蒸汽机;阿基米德洗澡时因身体感到水的浮力而发现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 这些发明创造均与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意识有关。“好奇”是学生的天性, 他们的头脑中有着许多新奇的想法和见解。因此, 老师要多给学生介绍创新的榜样, 以启发学生的好奇意识。同时, 要放手让学生实践, 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 强调从错误中学习, 鼓励学生异想天开, 敢于幻想, 大胆实验。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活动的过程中, 要帮助学生发现和思考问题, 了解科学创造的思维方法。要设法让学生与有成就的创造者、发明家接触, 尽早走上科学研究、创新的道路。例如课堂教学中, 结合科学教学开展有关科技知识小讲座、开展科普知识竞赛、撰写科普小文章、组织科技制作比赛等等, 消除学生对创造发明的神秘感, 使之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
二、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要使学生对科学课感兴趣, 得到对个人生活和发展有用的科学知识和能力, 就要在自己的生活实际中、在自己的生活情境中学习知识, 因而教材内容应该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例如如教学《益虫和害虫》只强调把昆虫分为害虫和益虫两大类, 而忽略了昆虫的多样性, 忽视物种对生物链的重要性;我们研究植物, 往往单纯地为了获得植物有关根、茎、叶、花、果方面的事实性知识, 而没有把树作为生命体看待。因此我们所制定的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就往往学科味太浓, 教学有失偏剖, 学生不需经过探究的过程, 只要死记硬背也能记住主要教学内容, 然而科学素养并未得到提高。
三、运用探究式的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科学》新课标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我们不能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 主要是通过探究式教学,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小学《科学》学科教育工作者的我们,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 加强质疑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我在一次课堂教学中, 发现教室里的灰尘太大, 湿度不够。恰巧正学到《神奇的水》这课, 我灵机一动说“同学们, 今天我们学习这课以后, 大家根据水的一些优点就可以试着制作一个喷壶, 以后给教室经常洒洒水, 改善我们的学习环境, 大家说好不好?”听我说完以后, 孩子们兴趣盎然, 积极性很高。我一步步和他们学习喷壶的制作方法, 其实制作喷壶的步骤很简单, 但是在这过程中我穿插讲解水的压力的知识, 他们很感兴趣, 也乐意接受。第二节课我去的时候, 大部分都带来了自己的“喷壶” (多是用可乐瓶子做的) , 我还让他们分一些给别的班级使用, 别说他们的成就感有多大。课后我在反思中总结:至于水的压力怎么来的, 或许他们还是一知半解, 但是最主要的是孩子们能利用知识改变自己的生活这才是教学的真谛。这样创新事例的引入, 很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四、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多媒体技术因其声形并茂的特点成为教育教学过程中有利的教学手段。它应用到教学中起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全过程的作用, 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科学作为一门操作性、趣味性、知识性极强的综合性学科, 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科学教学中, 在激发兴趣的同时, 还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其观察能力, 并可帮助我们突破教学难点, 优化教学全过程。例如:在《人的血液循环》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认识心脏的构造时, 先显示人体内脏器官图, 又利用多媒体动画效果, 表现出心脏的构造和跳动的逼真状态, 同时配以逼真的心脏跳动声, 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神经, 通过对学生多种感官的刺激, 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心脏上, 把一般教学手段难以展示的景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学生在新奇感的支配下专注地观察心脏, 获得对心脏的感性认识。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对心脏的跳动进行观察, 让学生从中认识血液流动的动力是心脏的一张一缩的跳动。学生体会到了通过观察获得知识的成就感, 从而培养了学生喜欢观察的习惯。
情感教学下小学科学 篇10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完善,信息技术与教学工作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在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科学教学不应仍然秉承着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而应采用更先进的、与信息技术联系更为紧密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给我国国民带来了许多生活上、工作上的便利,对于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也应如此。相较于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而言,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更加动态,更加开放,更具活力,也更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要使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科学教学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小学科学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时,应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资源,以使在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科学教学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使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比以前的传统小学科学课堂更具活力与生机,使学生能在科学课堂中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得到提高。接下来,笔者将对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进行探究,以期能为目前正在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进行小学科学教学工作的教师带来启发。
二、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1. 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备课
在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进行小学科学教学工作的小学科学教师应注意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备课。在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小学科学教师在备课时往往需要查阅大量的与课程相关的资料,在查阅这些资料时,许多教师可能需要去图书馆进行查阅,这样不仅费时,而且还很有可能查不到自己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在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科学教学就不需要小学科学教师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小学科学教师只要利用计算机查阅与课程相关的知识,然后将课堂上所需要的知识复制下来,利用计算机将其制作成PPT,甚至小学科学教师还可以将相关的视频、音乐保存在U盘里,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
2. 借助多媒体进行小学科学教学
在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有时候教材中会涉及许多图像,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带着大量的图片、模型去教室进行授课。对于教师来说,带着大量的图片、模型进行教学不仅麻烦,而且还有可能会遗漏某些教具; 对于学生来说,有时候坐的比较靠后的学生可能根本就看不清图片、模型的内容,除此之外,有些学生可能在观察图片、模型之后,还是不能理解课本上的内容。在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科学教学就可以改善这一点,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小学科学教学,将课堂上所要用到的图片通过PPT进行播放,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可以播放相关视频,使学生能更加直观地理解。
3. 注意将信息技术融入小学科学课堂
在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科学教学,小学科学教师不仅仅需要了解怎样使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还应了解怎样将信息技术融入小学科学课堂。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难免会忽视与学生的互动,使在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科学教学不仅不能提升教学效果,还可能会降低原本的教学效果,对此,小学科学教师应注意将信息技术融入小学科学课堂,使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更加紧凑、更加生动。
4. 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科学教学应注意利用网络资源使教学资源得到丰富,为学生创造知识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小学科学教学的核心目标应是为学生创造足够的知识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科学教学不应局限于查找网络资源、利用信息技术,而应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资源,使学生能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激发自己的好奇心,自主地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探究,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目的。
5. 注意创设课堂情境
在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完全没有课堂情境这一说,因为小学科学教学中只有教师、学生以及课本等三个元素,学生要获取科学知识只能通过课本和教师,教师也没有任何途径为学生创设课堂情境。在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课堂情境,而课堂情境的创设则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印象与理解。例如,教师在讲授《昆虫》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由昆虫的叫声组成的音乐,使学生感觉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之中,然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与昆虫相关的图片、影像,使学生对各种昆虫的印象更为深刻。
6. 重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一般是对照着课本进行讲解,在进行知识的延伸时,教师采取的方式是为学生讲述一些相关的知识,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图片、模型,除此之外,所使用的道具也只有粉笔和黑板,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免有些枯燥,难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对教学信息进行扩充,使学生能在多样化的教学信息中逐渐提升自己的学习兴趣。仍以《昆虫》一课为例,教师利用电脑为学生设计简单游戏“送昆虫回家”,让学生为相应的昆虫找到自己的家。设计这种游戏,能够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在无形中强化学生有关昆虫种类的记忆。
7.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科学修养
科学课程所涵盖的内容以及背景知识在所有小学课程中是最丰富的,对于教师的科学修养要求较高,需要教授科学课程的小学教师能够掌握物理、化学、生物以及天文、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基础知识,并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尤其是在如今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的背景环境下,如果教师墨守成规,停滞不前,就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对学生的发展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在信息技术网络普及的今天,教师要时刻注意提高自身的科学修养,利用方面快捷的网络技术,不断汲取最新最科学的理论知识,在研究中成长,在成长中教学。
三、总结
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科学技术水平以及国民科学文化修养的决定性作用越来越明显,在我国“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大背景下,每一个科学教学教师都肩负着重要的责任。随着教学环境的改变,在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科学教学应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教师应注意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备课,注意将信息技术融入小学科学课堂,借助多媒体进行小学科学教学,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资源,在课堂上应注意创设课堂情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与我国国民生活、工作以及学习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也逐渐运用到了信息技术,引起了小学科学教学环境的改变,可以说,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小学科学教学既面对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对此,小学科学教师应根据教学环境的改变,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对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进行探究。
情感教学下小学科学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感教育;新课标
数学虽然贯穿于人的一生,但是这门学科的逻辑性和抽象性非常强,因此就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部分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没有认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甚至还会伤害到学生的自信心。
一、教师要将数学教学内容中的教育因素充分挖掘出来
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蕴藏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的教育因素给充分的挖掘出来,就可以在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有效的培养学生们的情感和态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对数学教学内容中具有教育意义的数据和统计材料进行充分的利用,小学数学中一些题目可以将我国的生产技术水平、人民生活水平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情况给有效的体现出来,比如苏教版五年级的练习题中有中国固定电话以及移动电话用户增长情况统计图,和拥有计算机的家庭户数增长情况统计图,这样学生既可以感受到在对现实世界进行描述和刻画时数学的作用,也可以为我国的发展进步而自豪,从而产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立志学好数学,报答社会。二是要对现实生活中数学素材的教育因素进行充分的挖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内容就是自己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从而对数学产生熟悉感和亲切感,并且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比如新课标教材中,有一道题目是将我们的部分交通标志呈现了出来,然后让同学们区分哪些是轴对称图形,这样既可以向同学们传授数学知识,又可以对同学们进行常识教育。学生认识了交通标志,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不违反交通规则。
二、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积极的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学生
教学的过程并不是无聊的说教,而是要震撼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小学生由于心智还不是十分成熟,所以在学习中往往会受到教师情感的影响,并且将老师作为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模仿对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自己的情感给充分的流露出来,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一个数学教师对数学没有一点热情,那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会投入全部的身心,敷衍了事和马虎应付的教学,长期下去,不仅自己会厌烦,还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建立融洽的师生情感关系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首先就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将学生的情感兴趣给充分的激发出来。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需要作为一个教育活动的参与者。教师不能依然沿用老套的教学理念,将自己放在学生之上,要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变换,与学生打成一片,并且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施行差异化评价。积极的与学生进行交流,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进步表现,应该积极的给予鼓励,并且参与进去,虚心听取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评价,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改正。要知道,师生关系和朋友关系一样,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立的,教师要倾注足够的情感和爱心,要知道,教学的最佳载体就是爱,长期以往,就可以解决以往那种师生对立的紧张关系,让学生打开心扉,同时让学生每天都可以保持好心情,发现生活中的美。
四、尊重学生差异,将学生主体地位充分的发挥出来
一直以来,在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下,好学生的标准就是那些有着优秀成绩和听老师话的学生。这种观念是片面的,因为它忽略掉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要知道,有很多的外界因素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成绩和性格,比如家庭等等;这样就需要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充分的发挥出来,将教育活动的根本原则给体现出来。在新课标背景下,需要对学生个体差异充分的重视,尊重学生的发展,将学生的优点充分的挖掘出来,并且给予鼓励,让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为社会发展培养一大批的优秀人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的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所有学生的优势和长处进行了解,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帮助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要想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很重要的一项手段就是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情感教学。要知道,教育的对象是全部学生,那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教师就应该依据学生的差异和学生的兴趣爱好,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鼓励学生积极的进行社会实践,丰富学生和生活的情感体验。
五、结语
我国的《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的指出,传授数学知识并不是教师唯一的任务,还需要全面的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等等。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者就需要在傳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坚持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慎龄,杨光.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经济研究导刊,2012,2(1):123-125
情感教学下小学科学 篇12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核心和重中之重, 如何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能力, 从而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成为小学教育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其中新命名的小学科学学科的教育教学尤受大家关注。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是课程改革中的一门新兴课程, 它源于课改前的自然课, 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在科学教学中, 我应充分利用教材及教学设备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操作获得感性的认识, 再引导学生对所见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的思维活动, 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并且能把知识的教学, 能力的培养, 智力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我们应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在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教学中, 要体现课程改革精神。那么, 在我们的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顺应新课改的要求, 安排和设计我们的实验教学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灵活多样地选择实验材料
小学科学学科实验设计、安排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的实验展示, 使学生能够在实验的基础上, 了解科学, 培养科学兴趣、提高思维品质、学会科学方法、形成科学态度等。在这一过程中, 我们教师务必注意的一点是:新课改下,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是课堂教学的核心, 我们所有的教学活动, 都应该是围绕着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的。
因此, 在实验的过程中, 我们要充分的发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 在教室的鼓励和引导下, 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 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们的实际来开展教学活动。结合我们的生活敢于在教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突破教材, 勇于创新, 灵活多样地来选择实验材料, 让学生成为主人, 对学生的探究学习也有更大的帮助。如《液体热胀冷缩》的活动, 实验一是让验证水在冷水和热水中有什么变化?学生可以自己设计实验, 然后选择材料, 照自己的方法来验证。后面的活动是让我们判断更多的液体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这时候, 我们就可以去中心选择更多的材料, 进行实验。
二、发挥团队作用和搞好分工与合作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 不仅仅强调知识的学习, 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人品质的提升。由于受我国政策的影响,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一个孩子, 他们的动手能力往往因为受到家长过分的保护而越来越弱, 而他们的自我意识却因家长的过分宠爱而越来越强, 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更不利于以后他们走向社会。
针对这样的学生实际情况, 我们要把实验落实到学生的亲自参与上来, 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同时, 在实验进行过程中, 要合理地分组, 鼓励学生之间密切分工与合作, 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使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 也能够提升个人的素养。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获得科学知识。
三、实验方式要创新, 有探究性
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 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培养逻辑推理、讲求思维的严密态度在实验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探究, 坚持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在《物质变化》的教学环节中, 有这样一个问题“分离木屑和铁屑的混合物”孩子们的兴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我随即向各组提出:比一比, 看哪组想出的分离办法最多、最巧。各小组成员先是小声讨论, 看样子他们是怕别的小组听到, 其后便有的用手捡;有的把东西都倒进了水杯;有的小组用磁铁分离;还有的用小筛子筛……谁也不甘示弱。等到展示分离结果时, 每个小组都采用了多种分离方法, 而且他们想到的办法比我预想的要多而巧。在兴趣的驱使下, 学生轻松愉悦的学习还在不知不觉中对固体之间的共性与个性有了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不愿服输的劲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 有质疑的创新精神
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 他们会打破沙锅问到底。关键是教师在认识上向前迈进一步, 教师对科学、对教育、对学生有一个新的认识, 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跨出这一步。我上《电磁铁》这一课, 学生检测电磁铁磁力强度时, 出现这样的问题:
不能吸引大头针、断电之后电磁铁还能吸引大头针……
我已经预设到这些问题, 是要让学生思考周密:故障要一个一个地排除, 排除到不能排除为止。而这个过程的背后恰恰是我们需要的逻辑思维。这个结论包含着科学的思想、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态度, 这个结论保护了孩子的科学质疑精神和探索精神这一种宝贵的素质, 也发展了学生的理性思维。也许这些孩子几年以后其他事情都忘了, 但他们会记住这样的经历, 这会真正铭刻在他们的心里。质疑精神的培养, 渗透在教育的任何时候。其实, 只要教师留心, 课堂的细小地方, 都可以引发学生天生的求知欲和质疑精神。
【情感教学下小学科学】推荐阅读:
情感体验下声乐教学08-13
情感教育下物理教学05-18
情感下的英语教学06-29
小学体育情感教学06-21
情感教学小学语文教学08-02
小学音乐的情感教学05-13
小学音乐声乐教学中的情感培养10-12
情感教育下的小学数学论文07-15
教学情境下小学科学05-28
实施情感教学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