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

2024-10-13

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共12篇)

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 篇1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欲望, 培养探究能力。”笔者认为以“五步法”为流程, 可以较好地达成这一要求。下面试以大班科学活动“装回去”作简要阐述。

第一步:观察现象, 引发疑问

科学活动导入环节的任务是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 教师可重点关注以下两个要素:

1.活动材料激发探究欲望。

适宜的科学活动材料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科学活动“装回去”一开始, 教师给幼儿呈现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瓶子, 其中一个装满小鹅卵石、白云豆和细沙三种颗粒状物体, 另一个是空的。在空瓶的旁边堆放着这三种颗粒。当教师告知幼儿, 这些颗粒都是从空着的那个瓶子里倒出来的, 多数幼儿表示不相信, 希望自己试一试。

2.布置任务调动探究热情。

教师请幼儿看一看、比一比, 瓶子里和瓶子外的颗粒是不是一样多, 然后布置实验任务, 要求幼儿想办法将这些颗粒全部装回瓶子里去。这是一个看似不大可能完成的任务, 却较好地调动了幼儿动手探索的积极性。

第二步:自主探索, 寻找答案

在幼儿开始动手实验前, 教师为幼儿提供了简单的计划表与记录表, 让幼儿在表中记下自己将要操作的顺序和对实验结果的预测。实验时, 要求幼儿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操作。实验完成后, 要求幼儿记录实验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以下两点:

1.认真观察, 了解幼儿的实验过程。教师观察每个幼儿的言谈举止, 他们操作的具体情况和问题。教师发现幼儿将三种颗粒装入瓶中的顺序各不相同, 结果也不同。同时出现了幼儿的操作步骤相同, 可是实验结果、结论却不同的现象。如东东和成成都按先放鹅卵石, 再放白云豆, 最后放沙子的顺序操作, 但东东成功地将所有颗粒都装入了瓶中, 而成成却还剩有一把细沙没能装入。因为东东是一边摇晃、转动、轻捏塑料瓶子, 一边投放细沙, 才成功地将所有颗粒都装回了瓶子。

2.个别指导, 启发幼儿深入思考。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出现问题导致实验失败是难免的, 只要教师敏感地察觉问题, 把握时机, 适度引导, 就能让幼儿不断尝试争取成功。如一些幼儿采取的是最后将石子装入瓶子的方法, 这导致不能将所有颗粒装入瓶子。面对这些幼儿, 教师提问:“你发现问题出在哪儿? ”幼儿发现瓶子中还有空隙但比较小, 石子或豆子放不下去;教师再问:“大颗粒的石子与豆子中间有小小的空隙, 这三种颗粒里面, 哪一种可以挤进去把空隙填满? ”幼儿会发现是沙粒;教师三问:“可以填满小空隙的颗粒什么时候放?怎样放?”幼儿会推理出应该最后投放沙子。

第三步:交流发现, 得出结论

幼儿完成实验后进行分享与交流时, 教师安排实验成功和失败的两名幼儿, 分别介绍自己的操作方法与步骤, 幼儿观察到他俩投放三种颗粒的顺序不同, 并确定了正确的投放顺序是石子、豆子和沙子。教师问:“先放石子, 再放豆子, 最后放沙子的小朋友都成功了吗? ”并展示了东东和成成的实验结果。幼儿发现只有一边摇晃、转动瓶子, 一边投放细沙, 才能成功地将所有颗粒都装回瓶子里。

第四步:再次实验, 验证道理

幼儿初步了解相关道理后再次实验, 操作的目的性更强, 实验过程中也会观察到更加丰富的细节, 进一步理解相关科学知识。

在幼儿认识到投放颗粒顺序的重要性后, 教师建议还没有成功的幼儿再次尝试, 建议成功的幼儿可以再次尝试更好更快的方法。东东在第二次实验中, 用三小步就很快地将所有颗粒装入瓶子:一是摇晃瓶子让细沙往下流动, 二是转动瓶子检查哪里有空隙, 三是捏瓶子使空隙处流进细沙, 将空隙全部填满。

第五步:拓展知识, 迁移运用

实验使幼儿获知只有瓶子中没有空隙时装入的颗粒最多。然后, 教师出示了一张成人将衣物装入塑料袋的图片, 引导幼儿讨论衣物中的空隙在哪里, 怎样才能在塑料袋中装入更多的衣物, 引发幼儿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五步法”能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 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并尝试解决问题, 对幼儿学习习惯的养成及终身学习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 篇2

现代教育的活动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知识是学习者经过同化、顺应机制而建构起来的,儿童的学习必须成为儿童主动探索、自我思考、观察比较、提问讨论的过程,它是以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为主,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熟悉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由于科学活动的开放性、操作性等特点适合幼儿自主学习,并能很好促进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一、主动参与,提高活动效率

科学领域的教育对幼儿科学素养的早期培养、科学及逻辑思维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科学教育可以是幼儿对周围世界中的事物有初步的正确认识。科学活动《水的浮力》:活动开始前我给孩子们准备了水、各种材料、鸡蛋和几包盐。当我把这些材料呈现在他们面前时,孩子们都很兴奋,大胆猜想着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一些孩子已经开始动手跃跃欲试,他们的跃跃欲试同时也让一些胆小乖巧的孩子也开始蠢蠢欲动。看着他们迫不及待的样子,我说:“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很多材料,这些材料之间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你们自己看一看、试一试、说一说你们的发现吧!”我的话音刚落,孩子们就商量着动手操作起来。自主活动给孩子们创设了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引发了孩子的好奇心,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了起来。但是理性的我们应该明白所谓的自主并不是让幼儿“自由、放羊”教师不需要准备什么了。在活动前,教师应该在课前先做试验,把实验中所出现的每一个小细节都记录并整理归纳,必须想其所想,做其所做。

二、自由组合,增强社交能力

让幼儿自主学习,是幼儿发展的需要。自主学习活动由于老师的“放手”让幼儿有了宽松、和谐的环境。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干预较少,幼儿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和自由度。他们没有特定的学习目标和计划,也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可以是个人的探索,也可以三三两两自由组合,共同探索。俊俊的能力较强,当他拿到这些材料的时候,他都把这些东西往水里扔,结果他发现了有的在水面上,有的却在水底。这个发现对聪敏的他来说并不能算是发现,因为他早就知道了这一点。但在一旁的能力较弱的小宇轻轻地说:“怎么会这样呢,吸铁石和搭积木,应该是大积木重,怎么却是它浮在水面上呢。”俊俊听了他的自言自语马上就说:“这个很简单的,就是因为积木和水接触的面积要比吸铁石和水接触的地方要大。所以积木会在水面上。我们看见的大轮船科学家就是用了这个道理。”听了他的话,小宇若有所思,拿起两样东西做起实验,证实俊俊的回答。通过两个孩子的对话与表现,我们不难看出自主学习因为没有了老师的参与,能力强的孩子能够主动地邀请同伴一同实验。他们自由组合,自主选择,孩子们共同的讨论、合作、总结,让活动氛围变得更加的和谐。

三、自主探索,激发探究欲望

幼儿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幼儿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当俊俊把自己已有的经验告诉给小宇后,俊俊有对一袋盐产生了兴趣他琢磨着这袋盐,不知道老师给他这袋盐的用途,他用舌头舔了舔盐袋,盐碰到了口水融化了,他赶紧把盐扔了,不巧盐袋扔进了水里,等他捞起来的时候,大多数盐都已经融化了。他向我投来了求助的目光,我笑笑看看他说:“盐怎样了?”“都化到水里了。”他说得很无奈。“没关系,你们的水比别人的多了些东西,看看有没有什么不同了呢?”听了我的话俊俊还是没能明白我的意思,他懊恼、后悔自己的举动。他把玩着其他的材料,却不把它们放到水里,看着他无精打采的样子,我知道他开始迷茫了,于是我走过去说:“俊俊,你的水和别人的不同,试一试加了盐的水里有没有什么秘密。”说着把鸡蛋放进了水里。只见鸡蛋不沉到水里了,而是上浮了一些。他看到了鸡蛋的变化也来劲了,“怎么会这样呢!”他自言自语。他顺手把旁边的一袋也倒到了水里。鸡蛋因为有了盐的加入,慢慢地浮了起来。俊俊高兴得手舞足蹈。整个过程都是在孩子的世界里发生,没有了老师演示时的一板一眼,没有了条条框框的束缚,孩子自由了、兴奋了、收获了。

四、自我归纳,提升概括能力

现在在大多数的科学活动中可以看到,幼儿的操作被重视了。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看到孩子们很忙、很投入、很高兴地在操作材料,这跟过去纯粹的传递性教学相比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但是当活动最后时总是教师侃侃而谈活动中的发现、总结。大部分孩子都习惯了这样的学习方式,导致了活动热热闹闹,总结冷冷清清的局面。孩子的发现应该由孩子来总结,因为每一个人的发现和关注的重点是不同的。在这个活动最后,我让孩子们自己总结自己的发现,并说一说为什么。俊俊第一个举手说:“老师我发现了如果在水里加了盐以后,鸡蛋就会浮上来。那是因为加了盐以后,水就像多了一个手一样,把鸡蛋托了起来。虽然孩子并不能很标准地把他讲出来,但是形象的比喻却让所有的孩子都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孩子们精彩的回答还很多,这些都是让孩子自主学习所带来的好处。

科学活动中 幼儿探索兴趣的培养 篇3

一、 观察中产生疑问,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与生俱来的,他们孜孜不倦的用敏锐的眼睛观察着周围的事物,没有什么东西能逃出孩子的注意,而以往的常识教学,知识的掌握成为学习的最终目标,幼儿缺乏运用知识,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不利于幼儿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师要以科学活动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要从有利于幼儿终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尽量保护好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他们喜欢科学,产生了解其秘密的愿望,从而主动进行探究。

二、营造宽松愉悦氛围,给予幼儿探索空间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促进幼儿探索能力发展的两个重要条件。在幼儿阶段,幼儿的自我意识很脆弱,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评价都会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科学探索活动中要经常给幼儿“你试试看”,“你能行”,“大胆想一想”等鼓励语言,多表明肯定、鼓励、接纳、欣赏的态度,为幼儿营造宽松、愉悦的探索氛围。

三、鼓励幼儿讨论交流,培养幼儿探索意识

《纲要》中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在探索过程中,同伴间的交流、争论有时是一种催化剂,教师要及时的捕捉并以此为契机,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大胆的进行猜想和解释,按照自己的想法来验证,把问题弄个水落石出。石头和石头碰撞可以撞出火花,争论一下也许就有新的思路,新的方法。

四、教给探究的方法,培养幼儿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在活动中教师要培养幼儿广泛的兴趣,比如在提问时逐步增加探究的问题,如“你有什么问题吗?你想知道什么?”等,鼓励幼儿进行发散思维,大胆猜想结果,合理进行解释,敢于质疑。

其次,教会他们象科学家一样动手“做科学”在提出一个问题后,要对这个问题作多方面的假设与预测,在解决问题前要有思考并制定探究计划:在活动过程中要善于根据日常经验或相关现象合理地推想,做到因果联系,合乎逻辑,充分考虑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合理选择需要的工具和研究方法,为自己的探究活动服务。不断地反思矫正,使自己始终向着目标前进;要善于搜集资料,从中总结出有价值的信息。

第三,要从身边的问题入手,以常见的现象开展探究,例如在“沉与浮”活动中,让幼儿动手操作;经过探索,幼儿已经有了这样的认识:重的东西会沉下去,轻的东西会浮起来。这时再提供海绵和泡沫塑料,幼儿探索时看到它们浮起来又沉下去的现象,继而幼儿发现“轻的东西为什么也沉下去了”这个问题,从而又激起幼儿探究的热情,便于进一步开展探究。第四,在探究学习中,让幼儿学会与人合作是减少困难,提高探究效率的有效办法。

五、留给足够的探究空间,让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

对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篇4

一、探索与操作的内容要表现出层次性

确定探索与操作的内容是实现幼儿科学教育目标必不可少的条件。在现实生活中, 可供幼儿进行探索与操作的内容十分广泛。我们精心选择、设计内容, 并在要求上体现层次性。一是就同一对象在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中安排有不同要求的系列性探索与操作活动, 使各年龄段的幼儿各有所获;二是根据幼儿园小、中、大班三个年龄层次, 为幼儿提供多种层次的活动材料, 以适应不同年龄幼儿的需要, 让幼儿亲自动手, 积极参与活动;三是同一个活动内容在同一个年龄段的多次探索过程中, 体现由低到高的层次要求, 让幼儿在各方面获得发展。例如, 我们在幼儿园开展了“有趣的色彩”系列活动。小班的孩子虽然年龄小, 知识经验少, 但同样有积极探索与操作的愿望。教师给幼儿准备了红、黄、蓝三原色的系列玩具, 幼儿通过操作和认识, 能区分红、黄、蓝三种颜色, 并能用语言大胆地表述这三种颜色, 从而感受颜色带给自己的乐趣。而中班幼儿可能会对调色活动本身更感兴趣, 但他们的兴趣也只是停留在操作层面上。所以本活动主要是为幼儿提供观察、探索的机会, 让幼儿在认知和感受三原色的基础上, 引导他们将三原色互相调配后又生成橙、绿、紫三间色的过程, 让他们在操作过程中认识新的颜色, 并用这些新颜色涂各种物体, 以便更加充分地感受颜色的丰富性和创造性, 从而使幼儿的兴趣转移到活动中出现的科学现象的兴趣上, 引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欲望。大班幼儿在积累了上述经验的同时, 探索的欲望大大提升, 对颜色的变化也更感兴趣。因此, 要通过反复对颜色调配的操作, 使幼儿从中发现色彩的美, 并应用到生活中和绘画创作中, 使幼儿的创造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从多方面培养幼儿探索与操作的能力

培养幼儿观察、分类、测绘、表达等操作技能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任务之一, 教师必须把这一任务渗透到科学教育的各种探索与操作活动中去。在实践中, 我们在满足幼儿好奇心的同时, 应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 并鼓励幼儿积极参与, 引导他们动手操作, 动脑思考。

第一, 我们对幼儿的观察技能进行了训练, 使他们学会了用各种感官去考察事物。并及时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和感知活动机会, 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 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教师要做个有心人, 要善于在活动中观察幼儿, 了解幼儿的“兴奋点”, 并善于把幼儿自发的观察纳入到教师有组织的活动中去。例如, 我们在科学区提供了多种视觉材料, 开展了相应的、丰富多彩的活动, 让幼儿通过观察, 找出其共同特征与特殊之处, 从中发现其外形特征的各种变化;提供香水、鲜花、水果、蔬菜及物品, 让幼儿通过嗅觉分辨各种气味, 通过气味来识别不同的物品;提供各种布料、不同温度的物体等, 让幼儿通过触摸增加对物体的认识;提供各种食物和无害液体等味觉材料, 让幼儿通过品尝识别各种物体的味道。

第二, 提供多种物品训练孩子的分类技能。通过对物品进行分类, 幼儿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各类物品的特征和联系。为此, 我们发动师生和家长共同收集了许多物品, 如各种各样的钮扣、小石子、种子、树叶、果核、小图片等, 让幼儿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进行分类。例如, 让中班幼儿对数量众多的钮扣进行分类时, 教师应允许幼儿按自己的方式去分类, 允许幼儿争论, 并引导幼儿在多次尝试中积极思考, 同时帮助幼儿理解分类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 鼓励幼儿不断变换分类的方式并讲出为什么这样分的道理。这样, 既训练了幼儿的分类技能, 又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开展幼儿球类游戏活动的探索 篇5

一、幼儿球类游戏活动开展的重要性

(一)通过球类游戏活动的开展,能让幼儿感受到更多的爱

虽说幼儿较单纯,但也不是什么都不懂。幼儿在球类游戏活动中,教师害怕幼儿摔倒,或是摔倒后给予幼儿的.关怀,一个鼓励、一个动作、一个微笑等均能抚慰幼儿心灵,让他们将幼儿教师当成自己的朋友,感受到幼儿教师的母亲般的关爱,让他们渡过开心的、美好的幼儿园学习生活。

(二)通过球类游戏活动的开展,能让幼儿享受自己的玩耍空间

球类游戏活动中,幼儿会不断思考,不断探索,尽可能的发挥自身想象力,找出多样化球类活动玩耍方法,幼儿球类活动可是一个人玩,也可是多个人相互玩耍,单手排球、相互传球的整个过程均利于幼儿享受自己的玩耍空间,幼儿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从成功的喜悦,累计失败的经验,如对于另一个小朋友传过来的球没有接住,那么接球的小朋友就会想方设法的借助求,这样幼儿的反应能力与认知能力也在不知不觉得得到提升[1].

(三)通过球类游戏活动的开展,能让幼儿感受成功的喜悦

球类游戏活动开展过程中,幼儿会尽可能的展现自己的最大能力,幼儿在获得成功后,自信心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如抛球是一个相当简单的活动,若教师让幼儿将球抛出某一条线段外,幼儿未能够成功抛出,必然会很失望,而教师不断引导幼儿,并对其说,老师相信你一定可以抛出去的,幼儿貌似受到极大肯定,成功的将球抛出了线外,最后喜笑颜开的看着我,收获了喜悦,收获了信心,更收获了成功。

二、开展幼儿球类游戏活动的方法

(一)创新、丰富游戏材料,为球类游戏活动开展提供条件

对于幼儿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仅一个球来吸引幼儿注意力较困难。在幼儿球类游戏开展过程中,还需针对幼儿兴趣特征,结合幼儿生活经验,通过变废为宝的方式为幼儿制作出较简单的、颜色艳丽的球类玩具,分析幼儿无法把握球圆而无法抓握的特征,制作相应的不织布球,毛毛球与动物球,保证球类游戏材料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二)创新球类游戏活动开展形式,拓宽幼儿球类游戏活动面

幼儿球类游戏中,教师应先制定出较丰富的游戏内容与游戏形式,幼儿刚接触球类游戏时,兴趣高昂,但一段时间后,会表现出低落情绪,因此教师应保证幼儿游戏活动开展的多样性。此外,还应拓展球类游戏活动多样性,拓宽球类游戏活动范围,并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保证球类游戏活动的新颖性[2].

(1)开展室内球类区角游戏

室内球类区角游戏活动开展时的材料可让幼儿自主选择,可提升幼儿对球的认识与理解,后对幼儿开展球类区角游戏。活动开展中应注意自由与灵活的结合,教师也可根据幼儿实际情况成立“运动区”“益智区”“动手区”等不同区角,幼儿与幼儿彼此间不干扰,均专注的投入到各自的游戏探索中。如动手区就有很多不同颜色的小球,教师可让幼儿将不同颜色的小球分类,可告诉幼儿,如果玩具们没有回到家,它们的爸爸妈妈会很担心,很难过的,就像他们自己没回到家,他们的爸爸妈妈也一样会难过,让幼儿帮助玩具“回家”,乖乖的把玩具整理好。在这个过程中,既让孩子体会到了游戏的乐趣,又让幼儿在每次活动结束后也记得把玩具送“回家”,培养幼儿养成好的行为习惯。而运动区则可让幼儿做拍球练习或让幼儿做抛掷皮球的运动,幼儿也更加自主的、积极的表现自己,整个活动开展更有秩序,更符合球类游戏活动需求。

(2)开展室外球类游戏活动

室外球类游戏活动的开展有一定的自由性,除了排球外,幼儿还可踢球,将球用脚传给另一个幼儿,活动范围面积更广,活动有一定的灵活性。教师可让幼儿分作多个小组,每个小组约4-5个人,固定投篮,看哪个小组幼儿投进的球最多,哪个小组就算赢。还可通过大带小的方式来开展球类游戏活动,即大班幼儿带领小班幼儿开展球类游戏活动。

(三)借助家长资源,开展球类游戏活动

新时期的幼儿教育,应是家庭、社区、幼儿园三者相互协作的,全面提升幼儿玩球兴趣的教育。在家庭资源上,教师先制定出全面的、详细的亲子球类游戏,让家长协助幼稚园做好球类游戏开展工作,更利于增进父母与幼儿之间,父母与学校之间,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感情。此外,球类认知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还可请家长协助幼稚园收集更多球类游戏开展的资料,让幼儿掌握更多关于球类游戏的知识,提高幼儿参与球类游戏的兴趣。教师还应让球类游戏进入社区,通过与相应的社区居委会联系,同意教师带领幼儿参观社区开展的多样化球类活动,并通过“讲一讲”“说一说”的活动,让幼儿将自己观看到的传球动作讲述、示范给自己的长辈,以推动球类游戏活动的进一步开展[3].

总之,球类游戏活动的开展更利于幼儿健康成长,幼儿在球类游戏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幼儿,不断创新与摸索出可行的球类游戏玩法,通过多样性、灵活性的方式来让幼儿主动参与到球类游戏活动开展中,以提高球类游戏活动实效,确保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上官英。我的球儿动起来――对幼儿球类活动的调查与反思[J].新课程学习(下),(06):220-221.

[2]张静。激发兴趣,快乐玩球――论情景教学的重要性[J].小学科学(教师版),(03):157.

科学探索活动与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篇6

关键词:幼儿;创造力;科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119-01

作为幼儿园,开展以培养操作能力和创造精神为主的科学活动是激发幼儿探求未知世界的一个有效途径。创造力人人皆有,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创造力只有量上的差异和领域上的不同,而不是有和无的问题。因此,在教育中,教师的职责就在于发现每一个孩子的聪明才智,发现或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培养创造性的人才。

如何培养幼儿期孩子的创造力是当今摆在幼教工作者面前的主要课题。众所周知,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幼儿生活离不开游戏。我国幼儿教育家陈鹤琴说:“儿童以游戏为生活,游戏实是儿童的良师。”可见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地位。因此,积极创造幼儿游戏区,挖掘游戏活动中潜在的培养幼儿创造性的因素,在游戏区中培养幼儿探索兴趣,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实现培养幼儿创造力的目的。经过多年的学习、探索与实践,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科学探索发现活动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主要途径。

一、师生共同创造科学探索发现区,使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是通过探索活动激发幼儿创造力的前提条件

1、科学探索发现区是源于孩子的需要,因此被幼儿所喜爱

孩子们只有在自己所需要的环境中,自己所喜爱的活动中,才能心里放松,心情愉快,兴趣十足地投入到活动中,也只有在这种情绪下,易于引发幼儿的创造力。因此,活动区的创设必须是幼儿所需要的。我们的探索发现区就是在幼儿提议下,逐渐产生的。那还是一次在组织幼儿进行“沉浮”的集体活动中,孩子始终情绪高涨。活动进行了尽五十分钟,孩子们兴趣未减,于是有的孩子提议:“老师您能把这些玩的东西放在一个地方,我们有时间时继续玩吗?”类似于这样的事情还很多,孩子们对一些操作性的科学探索活动非常感兴趣。于是,我们开始酝酿在班里设置专门的“科学探索发现区”。

2、幼儿是环境的主人,创设环境的过程,本身也是促进幼儿发展、激发幼儿创造的过程

曾经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老师不要辛辛苦苦地剥夺幼儿发展的机会。作为一线的教师我深知老师的辛苦。可是静下心,想一想,是不是我们所有的付出、所有的辛苦都是促进幼儿发展了呢?当然有!只是当时我们没有意识到罢了。因此,我们在设置“科学探索发现区”时,注意倾听幼儿的心声,师生共同讨论活动区的内容,共同收集有关材料,共同制作发现区的玩具。孩子们纷纷带来了各种材料:手电筒、磁铁、小镜子、油桶、塑料棒。我们在用油桶和塑料瓶玩水的游戏时,有个去过农村的孩子把油桶当成水井,用塑料瓶在“井中”打水,玩着玩者,他突然问我:“老师,您见过辘轳吗?”“我知道。”我答应着。“咱们在油桶上架一个辘轳,那玩起来多有意思呀!”就这样,我们开始了制作辘轳的活动。制作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困难“辘轳的外形到底是什么样的?”“用什么材料做轴?”“怎样把辘轳固定在油桶上更结实?”等等。孩子们兴致可高了,问家长、查阅书籍、上网,大家从各种渠道收集相关材料,共同绘制图样,共同寻找材料,经过多次尝试,终于发现用粗铁丝当轴又能使铁丝弯曲后当手柄,又能将吊水桶的线卷起来。

后来孩子们发现,粗铁丝也细,打一桶水很慢。于是,大家又开始讨论加粗铁丝的方法。有人提议在铁丝上多缠一些线、有人说把几根铁丝栓在一起,最后我们在玩具中发现了塑料管,管壁很厚,铁丝穿进去正合适,颜色又很漂亮,成功了大家拍手叫好。如何固定辘轳,更始难题。经过前一段的探索活动,孩子们更是开动脑筋,开始有的孩子提议在油桶上打孔,把辘轳插进去,结果发现摇上来的水桶悬在“井”的中央部位,手不易够到。怎样把它架得高一些呢?大家找来了硬塑料板、小木版、小铁板,经过不断的尝试,终于决定用小铁板固定在油桶的两边,孩子们请家长帮忙,给小铁板打出孔,师生共同找来螺丝,把铁板固定好,最后把辘轳架在铁板上,经过师生共同的努力,玩具辘轳终于诞生了。就这样,我们又一起制作了水车、影子钟、小电话等,不断丰富着探索区的玩具及材料。可以看出,孩子积极参与,动手动脑,出主意想办法,不但在设置环境的过程中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幼儿今后参与到活动区中不断进行探索创新活动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设置导向性问题,是帮助引导幼儿创造性地想出各种方法进行探索活动的导火线

教师在指导探索活动时,抓住重点、难点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以刺激幼儿感知、操作、思维,寻找问题的答案。例如,玩声音传播的游戏前,老师问:“不同的材料传播声音有什么不同?”“玩小电话时,怎样使声音更清楚?”等等。使幼儿带着疑问,根据老师提供的线索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激发了幼儿主动探索的欲望。孩子们敲敲暖气管、拍拍桌子,玩“大电话”的游戏,发现了铁管、木头、线等许多东西都可以传播声音,有的声音清脆,有的发闷,还发现线的粗细、弯直对声音传播都有影响。孩子对声音的兴趣越来越浓,逐渐开始自制各种乐器,三弦琴、手铃等在老师的帮助下,逐渐成形,纸筒“麦克风”也诞生了,孩子们就是这样在老师的赋有启发性的问题的引导下,带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去摆弄、实验,寻找答案,发明创新。

谈谈幼儿科学活动环境的创设 篇7

一、创造愉快宽松的心理环境, 保持并不断发展幼儿的好奇心

在幼儿科学活动中, 教师首先为幼儿创造宽松愉快的心理环境, 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 往往是成人不注意的事情, 是大多数幼儿的自发探索, 特别是“偶发性科学活动”, 教师要支持鼓励幼儿的探索活动, 并加以正确引导。在活动中, 我们要尊重和接纳每一个幼儿的观点和兴趣让幼儿产生安全感。幼儿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 会根据自己对事物的真实感受做出回答和解释。当幼儿的回答与教师的预想结果不同时, 我们要尊重并努力寻求幼儿的真实认识及来源, 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活动。

二、尊重幼儿的好奇心, 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动力, 幼儿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求知、探索, 并在学习时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 教师要积极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兴趣及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幼儿爱思考有无数疑问, 教师要给予幼儿适当的刺激, 使幼儿思维活跃起来。

三、教师为幼儿创造可供探索活动的物质环境

环境是主要的教育资源。为了使幼儿对科学产生浓厚兴趣, 提供丰富的物质材料和活动空间是十分必要的。

(一 ) 创设种植区和自然角

让幼儿自由观察各种植物的生长情况及它们生长需要的条件。如让幼儿观察同种植物接受光的照射不同, 而生长情况不同;不同种植物的叶子长得不同。

(二 ) 创设饲养区

让幼儿饲养并观察小动物, 如饲养小金鱼、大龙虾、小兔子等, 并观察这些小动物的生活习性。

(三 ) 创设实验区和操作区

在实验区和操作区投放弹性材料、磁性材料、浮力实验用品、放大镜、万花筒、雨花石等, 鼓励幼儿大胆操作实验用品引导幼儿发现其中的科学道理, 启发幼儿观察它们的变化, 引导幼儿进入科学圣地。

(四 ) 创设幼儿园科学发现室

科学探索区的创设应充分考虑水源、光源与其他区域间的影响, 尽量选择离水源近、光源充足、安静的角落作为科探区, 这样不但方便幼儿取材, 还能够让幼儿自由、安心地进行探索活动。设立科学发现室可以让幼儿独立或合作进行观察、操作、尝试、实验;自由自主地探索, 关注幼儿的个性活动方式, 发现并肯定他们的创新思维, 观察与分析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四、创造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 为幼儿的科学探索营造浓郁的科学氛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 :“要为幼儿的探索活动创设宽松的环境, 让每一个幼儿都有机会尝试。”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宽松的心理环境意味着幼儿在学科学的过程中, 心理需要得到及时和充分的满足, 由此产生积极、愉悦的情绪体验, 进而对学习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由此可见, 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对幼儿的科学探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 ) 尊 重 孩 子 的 发现

幼儿的科学活动需要教师的鼓励和支持, 如果教师对幼儿的探索行为加以鼓励和支持, 幼儿就会感到自己是被教师接受的, 因而能够毫无疑义地进行大胆探索和尝试。在幼儿心目中, 教师是权威的象征。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对幼儿产生重大影响, 教师要鼓励幼儿的发现, 支持并引导幼儿正确、安全地进行观察, 那么事情的结局才是我们想要的。

(二 ) 善 待 孩 子 的 错误

在科学探索中, 幼儿犯错误是正常现象, 幼儿的年龄特征会让他们的观察存在局限、推理不合逻辑或解释不符合事实等。很多时候孩子观察到的东西也会存在错误, 但只要老师给孩子纠正错误的空间, 效果就会截然不同。幼儿的科学活动离不开探索过程, 而探索过程与环境密切相关, 环境对幼儿探索科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 不管是物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都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开放的、自由的、宽松的环境, 让孩子在环境中互动, 在探索中体验快乐, 在成功中拥有自信。

五、集体教育活动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手段

教师巧妙设计、有效组织教育活动, 能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正规的科学教育活动的成功, 关键在于教师首先要相信幼儿, 大胆解放思想, 从一开始就要放手, 凡是幼儿能观察到的就让他们自己观察, 幼儿能说的就让他们自己说, 幼儿能做的就让他们自己做。

六、随机教育是不可缺少的科学探索方法

幼儿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偶发事件, 教师要抓住机会, 对幼儿进行科学的引导, 从而寻求问题的答案, 帮助幼儿发现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教师的引导要适度, 不能把幼儿的偶发性科学活动变成教师讲解科学的活动, 应以幼儿自己探索为主。如果我们觉得幼儿探索的内容确实很有价值, 则可以进一步探索, 把探索活动延伸到活动室继续进行, 就此组织专门的正规性科学活动。

七、大自然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广阔天地

教师在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时要充分利用大自然, 组织幼儿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到田野里观察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到果园里发现各种各样的水果;到树林里采集树种到河边观察游来游去的小鱼。让幼儿在大自然中、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到四季的不同, 让幼儿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 尽情领略大自然的美妙, 感觉无穷乐趣。

八、抓住时代发展的脉搏, 丰富科学教育内容

信息时代, 幼儿不断接受大量信息, 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要符合幼儿的认识发展水平, 贴近幼儿生活, 关注和尊重幼儿当前的兴趣和需求, 顺应孩子发展的需要, 适当安排体现时代特征的、和现代科技有关的内容, 让幼儿初步认识现代科技。知道科技是不断发展的, 它会给人们带来更多方便, 以开阔幼儿的视野, 满足幼儿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

总之, 在进行科学教育时, 我们要从实际出发, 贴近幼儿生活, 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 充分调动每位幼儿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鼓励幼儿大胆操作、尝试、幻想, 激发幼儿追求科学的欲望, 使幼儿在认知、情感、语言、身体、社会等方面得以全面、充分发展。让他们尽情遨游于科学的知识海洋, 共创二十一世纪光辉灿烂的明天。

摘要:幼儿的探索活动与环境息息相关,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离不开环境创造。只有充分利用环境, 才能促进幼儿发展。构筑丰富、有趣的物理环境, 为幼儿的科学活动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创造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 为幼儿的科学探索营造浓郁的科学氛围, 充分利用区角、材料及人文等, 从“硬件”到“软件”进行环境创造, 让幼儿在环境中互动, 在互动中探索, 在探索中构建知识体系。

幼儿体育区域活动的探索实践 篇8

一、创设适宜的户外活动环境

根据幼儿园场地特点, 我们精心设计了不同的户外活动区域: 区域一场地比较宽阔, 定为跑跳区, 设置了滚铁环、跨栏、踩高跷、木翘跑、跳绳等;区域二场地比较复杂, 我们把它定为综合活动区, 在草坪上我们设置了羽毛球、走大鞋, 在楼梯下设置了乒乓球, 在道路上设置了呼啦圈、跳竹竿、滚铁环、推小车等; 区域三是为平衡区, 有爬竹竿、走梅花桩、玩竹梯、过小河等; 区域四是塑胶跑道和平坦的操场, 设置了钻爬区和跳跃区, 在塑胶跑道上设置高低不一的山洞、草地, 让幼儿练习钻、爬动作, 在操场边的树上系上各色瓶子头饰, 练习纵跳触物等活动, 在宽广的操场上则安排跳皮筋、跳绳。区域五安排了车辆区和球类区; 区域六是投掷区。在这些活动区域里, 孩子们根据自己能力、需求, 自由选择区域、同伴、材料, 在自主游戏、自主运动中, 促进身体素质的发展, 促进社会交往能力、合作、协调能力的发展。

二、提供科学合理的活动器材

1. 根据幼儿活动兴趣提供材料。活动中的材料色彩鲜艳、器材新颖或有声响, 都能极大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新鲜有趣的材料常常能吸引他们积极地尝试一番, 仔细琢磨这些器材的玩法, 我们充分考虑到这点, 如我们为小班孩子准备了小动物拉车, 将皮鞋盒盖取下, 画出小动物的头像, 竖起用双面胶贴在皮鞋盒的侧面, 在小动物头像的下方系一根绳子, 幼儿将各种物品装在“小动物拉车”内运输, 增加走和跑的兴趣, 其鲜艳的色彩和可爱的动物形象一下子就吸引了好多幼儿, 每次活动总是人流不断。

2. 根据幼儿发展目标提供材料。不同年龄段的孩子, 其体育动作发展目标不同, 因此, 在投放材料时要考虑到大中小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 提供不同的活动材料。为小班应多提供一些活动技能易于掌握、模仿性强、数量充足, 能促进其平衡、走、跑能力发展的活动材料; 为中班提供能促进其身体协调发展的、发展钻、爬动作能力的活动材料; 给大班幼儿我们提供的则是动作技能高、能满足幼儿一物多玩的需要、能促进综合素质提高、发展追逐、躲闪技能、运动强度较大的活动材料。

3. 根据幼儿的能力层次投放器材。孩子的发展存在一定的能力差异, 活动中我们要让每个幼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水平的活动材料。因此, 材料的投放应具有层次性, 以满足不同能力幼儿的需求。在平衡区走竹梯活动中, 我们提供长短不一的竹梯, 竹梯的摆放也是各有不同, 有的平放于地面, 有的一头架在轮胎上, 有的两头都被架高, 能力强的幼儿可以在玩过平坦的竹梯后挑战架起的竹梯, 能力弱的幼儿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活动。这样, 能力弱的幼儿有了体验成功的机会, 增强了自信, 而能力强的幼儿获得了挑战自我的机会, 维持了对活动的兴趣, 他们都能在原来基础上获得发展。

4. 根据各活动区功能需要配置活动器材。户外区域活动, 这是幼儿体育活动的一种特殊类型, 因而在活动形式上区别于一般的体育活动。我们根据场地特点划分了一定的活动区域。有: 钻爬区、投掷区、跑跳区、平衡区、自由活动区等。因此, 在投放活动材料时我们依据这些不同区域的特点, 有选择地投放。在投掷区, 有飞盘、沙包等用来练习掷远, 有飞镖配“怪兽”、纸球配雪碧瓶的保龄球、套圈配雪碧瓶等用来练习掷准。在钻爬区, 练习钻的器材有钻圈、“山洞”、滚桶等, 练习爬的器材有软垫、爬网、攀岩等, 不同的器材可以练习不同的钻爬动作。在平衡区, 有独木桥、跷跷板、半月摇、高跷、平衡木、梅花桩等供幼儿练习平衡。

三、组织形式灵活有效

1. 班级轮换活动。以班级为单位, 依次轮换到各个区域开展活动的区域活动模式, 它更注重有目的地使幼儿熟悉活动区域的场地和器材, 形成区域活动的常规。这是区域体育活动开始阶段的主要形式。每周轮换一个区域, 两位老师跟着孩子进行观察、指导。活动前教师和孩子一起观察场地、材料, 了解区域设置、材料摆放等要求, 然后老师和幼儿一起负责搬运。在搬运过程中, 要让孩子明确自己区域中到底有哪些材料、放在什么地方以及搬运的时候自己怎样注意安全。活动中教师要不断提醒幼儿遵守各个区域的规则, 活动结束要将材料搬进去放到原地。

2. 班级间混合活动。在教师和幼儿熟悉了各区域, 初步形成了区域运动常规的基础上, 我们首先把邻近的两个班级混合在一起活动, 每周混合玩两个区域: 相邻两个班的老师分别带领一半孩子进入相近相同的两个区域, 使每个区域有两个不同班级的孩子一起玩, 在玩的过程中, 孩子们可以从一个区域换到另一区域, 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这样的活动打破了以班级为单位的活动界限, 扩大了孩子的交往范围, 但是各班的孩子依然处在各班老师的关注下, 胆小的孩子依然能得到自己老师的庇护, 在心理上很容易被孩子接受。

3. 年级同龄共同活动。有了和邻近班级混合活动的经验, 我们组织开展年级同龄共同活动, 进一步打破以班级为单位的区域活动界限, 使幼儿选择活动的区域和器材更广、活动兴趣更高、各班级的幼儿和教师交往机会更多的一种活动模式。各班两位老师分别带领一半幼儿进入相距较远的两个区域, 同时鼓励幼儿结伴到邻近的区域中玩。对于不敢去其他区域中玩的幼儿, 老师就用语言进行引导, 或者请胆子大的孩子与胆子小的幼儿一起去。对于去的幼儿, 我们及时给予表扬。这样多次下来, 幼儿的胆子大了, 能够自己去其他的几个区域中玩了, 去的次数也多了。

4. 混龄活动。不同年龄的幼儿共同在各个区域活动的一种模式。它能使不同年龄的幼儿通过体育活动获得情感、经验的交往, 提供个性社会化的机会, 弥补其他活动的缺失。我们首先组织大班的孩子讨论: 在带弟弟妹妹时要注意些什么? 带弟弟妹妹玩什么? 他不会玩、不愿玩怎么办?……接着让两个不同年龄班的孩子们依据自己的意愿、兴趣选择伙伴, 自主选择区域进行锻炼, 自由交往, 共同合作。这种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的方式能更好地调动和激发幼儿共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年长与年幼的孩子之间互相关爱, 互相帮助, 形成了一种自然的精神上的“渗透作用”, 为孩子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户外区域体育活动的开展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 是在体育活动中进行的一次大胆尝试, 变“统一活动”为“分区活动”, 变“模仿学习”为“探索学习”, 便“被动运动”为“主动运动”。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更多自主运动的空间, 在与环境中的人或物互动过程中培养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提高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 使身心得到活泼健康的发展, 让幼儿真正体验到“快乐体育”。

参考文献

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 篇9

下面我就在幼儿园科学探索活动中如何让幼儿动手操作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想法。

一、创造条件,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和欲望

科学活动中如何才能激发幼儿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呢?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区域活动中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表现得特别充分,每个幼儿都会情不自禁地投入,连能力差的幼儿也不甘成为旁观者。因此,我们在科学活动区放置一些专供幼儿做小实验的材料和工具,如:磁铁、电池、纸、水、放大镜、海绵、小木块、凹凸镜等。在活动中,让幼儿用自己的小手做各种有趣而简单的实验,如:“摩擦生电”、“光的折射、反射”、“沉与浮”等。在这里,他们可以尽情地玩水、玩磁铁、玩颜料、玩蔬菜水果等,在玩中他们发现水会流动、颜色会变、磁铁能吸住铁做的东西等。另外我们还为幼儿提供一些半成品材料,让他们自己动手制作,因为成品不能激发幼儿的创新灵感,甚至限制幼儿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的发挥。比如在大班科学活动“纸桌”中,我在科学区中为幼儿提供一些卡纸,让他们动手动脑,制作出形态各异的纸桌。有的幼儿将纸折成“波浪”型;有的幼儿将纸卷成圆柱形;有的幼儿将纸折成“门”……孩子们在操作中想出了各种方法来制造桌腿,并进一步实验,发现圆柱体的桌腿最牢固。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们尽可能地通过操作获得经验。这些经验对幼儿科学概念的形成和智力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设置问题,引导幼儿动手操作中主动探索和发现

“引导孩子们观察和发现问题,鼓励他们自己尝试着动手解决问题”。但幼儿因为生活和知识经验的局限,让他们自主发现问题是不太现实的,这就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因此,问题的设置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幼儿探索和发现的效果的优劣。比如在《物体间的空隙》中,我以问题“比一比、看一看沙子、小石子和大石子有什么不同?”为开端,引导幼儿发现实验材料的差异,为幼儿在活动中发现物体间的空隙打下经验基础,接着设疑“想办法把这三样东西全部装进一个瓶子里?”幼儿针对这个问题产生了矛盾并引发了尝试的兴趣。在首次实验后,我继续设置问题:“你成功了吗?还有东西留在外面吗?还放得下东西吗?为什么?”引导幼儿细致观察,寻找空隙,帮助幼儿发现其与物体大小的关系,为第二次深入实验提供经验。在二次实验后,我设置问题:“你成功了吗?你是按什么顺序成功的?”请失败的小组观察:“你们摆放的顺序和成功小组哪里不一样?”引导他们找到失败原因,争取下一次成功。这个活动的问题设置层层递进,步步引导幼儿观察、探索、发现,教师长篇大论式的说教被一个个问题所代替,幼儿被动地接受在问题的指引下变成主动而积极的探索,淋漓尽致地体现我的指导作用。

三、适度点拨,引领幼儿在动手操作中深入探索和发现

“为孩子们的探索发现铺路搭桥,促进他们亲历发现过程”。可是幼儿生活经验的贫乏,决定了他们在科学探究中将面临更多的问题和困惑。教师有责任点拨幼儿,为他们的探索活动打通关节,帮助孩子获得成功。但当孩子还没有真正感受到困难,正初步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时,教师的过早介入会剥夺幼儿探索、发现和交流的机会;当孩子深入困难,由于没能及时接受教师的介入和点拨,茫然而束手无策时,只会烦躁并对探索活动失去信心,因此教师介入的时机和尺度是引领幼儿深入探索的关键。

比如:在《物体间的空隙》中,当幼儿顺序摆放正确后,仍有部分沙子装不进瓶子里,这就需要有生活经验,比如通过摇、晃等方法可以帮助沙子漏下去,直至全部放进去。幼儿的生活经验储备的差异,导致解决方法的差异,教师点拨的方法和介入的尺度也应随之不相同。有的幼儿需要教师引导观察:“看看瓶子里还有空隙吗?”有的幼儿则需要以问题引领:“有什么办法帮助沙子漏下去呢?”还有的幼儿需要更显性的指导:“把瓶子拿起来摇一摇沙子会怎么样?”不同能力的孩子在不同层次的点拨下,对于如何让沙子下漏进行了进一步探索,并获得了成功。

通过适度的点拨,设计适合幼儿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和指导策略,以孩子的眼光思考实验的可操作性,会让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既获得相关的知识经验,又最大限度地感受通过努力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和自信。让每个孩子亲历科学探索过程、体验探索乐趣、发展科学能力、丰富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教育者介入幼儿探索活动的价值体现。

四、分享交流,引导幼儿大胆表达动手操作后的结果和发现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通过操作所获得的知识是零星的、粗浅的。他们不能说出活动中所包含的科学道理,但他们可以在自己操作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获得经验,他们喜欢把自己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告诉同伴或老师,这时老师要提供机会,鼓励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它可以是幼儿之间的交流,也可以是幼儿和老师之间的交流。

如果操作是体验,那么操作后的讨论和表达就是经验的巩固和发展。每次科学操作活动后,我都让幼儿充分讨论,充分表达操作时的感受和新的发现。如在《有趣的勺子》操作活动后,请幼儿拿着自己的记录表介绍自己的发现:用勺子的凸面照出来的人是正立的;用勺子凹面照出来的人是倒立的;用勺柄照出来的人又细又长。他们一边展示着自己的记录纸,一边用介绍自己的发现。有了记录纸的帮助,幼儿的介绍显得更加生动,而下面听的小朋友也更加认真和专注。孩子们的交流,不但是一个简单的表达,而且是一次经验的分享。这样的分享,不但让孩子们掌握了知识,而且不容易忘记。每个孩子的记录都不一样,他们用自己的符号记录自己的操作过程,并且与同伴分享,让幼儿体验到探究带来的无限快乐。

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 篇10

一、针对幼儿年龄特点, 教师从生活中寻找科学探索活动的主题背景

我们尽量采用贴近生活的 (饮料瓶、水管子、纸张、纸巾盒等) 的好材料。孩子们通过感官运用、接触、摆弄、视听等活动来了解物体的各种特征和物体之间的区别。如, 在托班《好听声音》, 让幼儿从摸箱里摸出红枣、大豆、蚕豆并从塑料管滑落时, 孩子们会发现装有棉花、布头的小盒子里声音很轻。而《游羊村》这节活动是通过孩子寻找熟悉的“喜羊羊的家”为主线, 让孩子们在寻找的过程中更进一步巩固对厕所、无障碍、垃圾筒、电话亭等这些标志的认识。

由于幼儿受知识、语言、抽象概括水平的制约, 他们对“地球的吸引力”的概念不能直观看到, 于是通过一节让幼儿尝试抛扔纸条的活动, 让幼儿间接理解这些抽象概念。

二、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的有效提问和策略, 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在幼儿园集体科学探索活动中, 教师的提问很关键, 好的问题设计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引起幼儿的大胆思考与探索, 把活动引向深处。那么, 到底怎样设计问题才能让整个活动层层深入, 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参与的快乐?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科学活动的设计者

如何精心设计提问呢?怎样合理有效地回应孩子?在科学活动中, 幼儿的注意力易受外界新异刺激的影响而转移, 调动幼儿积极性的最有效方法就是使幼儿对活动产生兴趣。教师向幼儿提出有趣味性的问题能吸引幼儿的注意, 满足幼儿的好奇心, 激发幼儿的兴趣, 引起探究的愿望, 这对幼儿积极参与科学活动是至关重要的。

2. 活动材料的提供者

如, 《为三只熊送礼物》这节活动中材料的选择, 都是来自于孩子生活中熟悉的物品。 (头卡、勺子、碗、盘子、电池、玩具汽车、套娃、牙刷、衣服、背包、毛巾、肥皂) 让孩子们运用自己的感官, 感知来自自然、社会的直接经验。教师在投放这些活动材料时, 还要考虑到目的性、可操作性和适宜性。又如, 在《风车转转》中, 我们提供了不同材质的纸:吹塑纸、硬卡纸、皱纹纸……在做做玩玩中让孩子们感知使用不同材质制作的风车, 也会影响风车转速的现象。

3. 活动目标的引领者

教师的提问要直接指向活动的目标, 既解决了问题又突出了重点。比如, 在《球的滚动》中, 在孩子第一次玩球时, 教师提问:“你用什么办法让球滚动起来呢?”孩子们纷纷将自己的动作用语言进行表达, 使孩子们对球的探索一下子积极起来。这样的提问, 有助于扩充幼儿的知识广度, 使幼儿具备解决认知程度复杂的问题时所需要的相关知识, 为接下来的探索打下基础。最后的重点提问:“两个球在同一起点、同一方向, 同时放下, 怎样让它们的速度不一样?”这样的提问开拓了孩子们继续研究的兴趣, 并进一步提高了要求, 使孩子们在“挑战”的情境下继续思考和探索。

4. 科学活动的提升者

一种是递进式的:初问浅显, 再逐步加深, 逐步一般化、抽象化;另一种是渐退式:开始提出一个较抽象或比较大的问题, 以引起悬念或产生整体印象, 当幼儿不能正确回答时, 再逐步具体化, 并把两种方法归纳为循序渐进的一种提问策略。比如, 《折纸画》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 教师连续提问的三个问题是:“如果给你的纸是横过来的, 画会怎样变化呢?”“如果让你画房子、女孩, 又会怎样呢?”“如果把纸折成两下, 又会怎样呢?”这些提问促进幼儿不断思考, 不断递进式地探索。

三、教师创设科学探索活动, 要考虑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运用多种形式, 不断实践

1. 在“做”中学

在《纸桌》的探索中, 幼儿不断寻找影响纸桌平衡的因素, 不断在失败中获得增加纸桌承重的办法。尽管是一次小小的纸张变形, 也会带来很大的惊喜。

2. 在“玩”中学

我在《球的滚动》中跟幼儿一起拍球, 问孩子们:“我们想一想、看一看谁能让球滚动起来?”引导孩子们尝试不同的方法, 借助于身边的工具, 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与同伴一起分享科学探索的经验。

3. 在“说”中交流

及时捕捉来自幼儿的信息交流主题。在信息交流中, 可以产生许多问题和新的发现, 经过我的适时介入和梳理, 促使孩子在交流中进行经验提升。如, 《有趣的手机》活动中, 通过说说手机外观、功能的不断更新, 让孩子感受科技在不断发展, 从而萌发孩子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4. 在“观察”中学

教幼儿喜欢并学会观察是培养科学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为此, 在《蚯蚓》活动中, 让孩子用放大镜亲自观察蚯蚓的身体形状, 头部跟尾部的特征。通过提问、点拨幼儿, 让他们在“观察”中发现变化, 当提问“蚯蚓身体断了, 还能生存下来吗?”来激发幼儿进一步的观察兴趣, 并对他们在观察中提的问题给予耐心的解答。

5. 在“探索”中共同成长

科学活动中让幼儿自主探索的优势 篇11

一、主动参与,提高活动效率

科学领域的教育对幼儿科学素养的早期培养、科学及逻辑思维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科学教育可以是幼儿对周围世界中的事物有初步的正确认识。科学活动《水的浮力》:活动开始前我给孩子们准备了水、各种材料、鸡蛋和几包盐。当我把这些材料呈现在他们面前时,孩子们都很兴奋,大胆猜想着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一些孩子已经开始动手跃跃欲试,他们的跃跃欲试同时也让一些胆小乖巧的孩子也开始蠢蠢欲动。看着他们迫不及待的样子,我说:“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很多材料,这些材料之间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你们自己看一看、試一试、说一说你们的发现吧!”我的话音刚落,孩子们就商量着动手操作起来。自主活动给孩子们创设了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引发了孩子的好奇心,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了起来。但是理性的我们应该明白所谓的自主并不是让幼儿“自由、放羊”教师不需要准备什么了。在活动前,教师应该在课前先做试验,把实验中所出现的每一个小细节都记录并整理归纳,必须想其所想,做其所做。

二、自由组合,增强社交能力

让幼儿自主学习,是幼儿发展的需要。自主学习活动由于老师的“放手”让幼儿有了宽松、和谐的环境。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干预较少,幼儿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和自由度。他们没有特定的学习目标和计划,也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可以是个人的探索,也可以三三两两自由组合,共同探索。俊俊的能力较强,当他拿到这些材料的时候,他都把这些东西往水里扔,结果他发现了有的在水面上,有的却在水底。这个发现对聪敏的他来说并不能算是发现,因为他早就知道了这一点。但在一旁的能力较弱的小宇轻轻地说:“怎么会这样呢,吸铁石和搭积木,应该是大积木重,怎么却是它浮在水面上呢。”俊俊听了他的自言自语马上就说:“这个很简单的,就是因为积木和水接触的面积要比吸铁石和水接触的地方要大。所以积木会在水面上。我们看见的大轮船科学家就是用了这个道理。”听了他的话,小宇若有所思,拿起两样东西做起实验,证实俊俊的回答。通过两个孩子的对话与表现,我们不难看出自主学习因为没有了老师的参与,能力强的孩子能够主动地邀请同伴一同实验。他们自由组合,自主选择,孩子们共同的讨论、合作、总结,让活动氛围变得更加的和谐。

三、自主探索,激发探究欲望

幼儿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幼儿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当俊俊把自己已有的经验告诉给小宇后,俊俊有对一袋盐产生了兴趣他琢磨着这袋盐,不知道老师给他这袋盐的用途,他用舌头舔了舔盐袋,盐碰到了口水融化了,他赶紧把盐扔了,不巧盐袋扔进了水里,等他捞起来的时候,大多数盐都已经融化了。他向我投来了求助的目光,我笑笑看看他说:“盐怎样了?”“都化到水里了。”他说得很无奈。“没关系,你们的水比别人的多了些东西,看看有没有什么不同了呢?”听了我的话俊俊还是没能明白我的意思,他懊恼、后悔自己的举动。他把玩着其他的材料,却不把它们放到水里,看着他无精打采的样子,我知道他开始迷茫了,于是我走过去说:“俊俊,你的水和别人的不同,试一试加了盐的水里有没有什么秘密。”说着把鸡蛋放进了水里。只见鸡蛋不沉到水里了,而是上浮了一些。他看到了鸡蛋的变化也来劲了,“怎么会这样呢!”他自言自语。他顺手把旁边的一袋也倒到了水里。鸡蛋因为有了盐的加入,慢慢地浮了起来。俊俊高兴得手舞足蹈。整个过程都是在孩子的世界里发生,没有了老师演示时的一板一眼,没有了条条框框的束缚,孩子自由了、兴奋了、收获了。

四、自我归纳,提升概括能力

现在在大多数的科学活动中可以看到,幼儿的操作被重视了。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看到孩子们很忙、很投入、很高兴地在操作材料,这跟过去纯粹的传递性教学相比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但是当活动最后时总是教师侃侃而谈活动中的发现、总结。大部分孩子都习惯了这样的学习方式,导致了活动热热闹闹,总结冷冷清清的局面。孩子的发现应该由孩子来总结,因为每一个人的发现和关注的重点是不同的。在这个活动最后,我让孩子们自己总结自己的发现,并说一说为什么。俊俊第一个举手说:“老师我发现了如果在水里加了盐以后,鸡蛋就会浮上来。那是因为加了盐以后,水就像多了一个手一样,把鸡蛋托了起来。虽然孩子并不能很标准地把他讲出来,但是形象的比喻却让所有的孩子都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孩子们精彩的回答还很多,这些都是让孩子自主学习所带来的好处。

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 篇12

一、注重体育活动的趣味性

兴趣是幼儿学习最好的老师, 也是幼儿在体育活动中最持久的动力。在户外体育活动中, 教师要深入了解本班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的各种需要, 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点, 结合教育活动的目标设计富有情趣的故事情节, 提供直观形象的材料道具及从丰富多样的组织形式入手, 从而使幼儿萌发迫切想要参加体育活动的愿望和动机, 最终形成积极主动地投入活动的行为表现, 达到最佳的锻炼效果。如在“横渡珠江”“给灾区送物品”“快乐的小兔”“去海岛”等活动中, 教师赋予一个逼真的形象, 让幼儿更容易去理解动作、学习动作和掌握动作。幼儿在轻松的环境中, 通过体验动作的表现去构建经验, 获得发展。

二、重视幼儿的主动学习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应该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 应绝对尊重幼儿的意愿, 不用自己的建议去左右他们的想法。在游戏中, 我们要以幼儿为主体, 将游戏的主动权交给幼儿。鼓励、启发幼儿从“要我学习”变为“我要学习”。教师应创造机会发挥幼儿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放手让幼儿去玩, 在玩中学, 玩中乐, 玩中求发展。在这个过程中, 促进了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流、交往、合作, 发展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 提高交往能力, 丰富学习经验, 主动、快乐地获得发展, 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因材施教, 兼顾全体与个别

教师在组织幼儿参与体育教学活动、早操活动和户外体育游戏活动中, 使用的教育方法要面向全体幼儿, 关注到每个幼儿的兴趣需要和个体差异。首先, 体育区域活动是幼儿园体育活动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 以其“个别化学习”的突出特点, 可以弥补集体体育活动的不足, 使幼儿在学习活动中, 主动性得到充分发展, 做到因材施教。其次, 在体育区中投放的材料是有层次的, 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适宜自己水平的、感兴趣的材料。教师也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和需求进行分层指导, 因而能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 体验成功感, 使得“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得到具体的落实。

四、教学方法要科学合理

1. 动静交替, 科学调节运动量

幼儿体育活动运动量的安排, 必须适应幼儿生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与特点, 活动量应由小到大再到小, 呈抛物线状态。教师在计划体育活动时, 应科学地安排各项活动的时间和分量, 做到计划周密, 心中有数。必须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 幼儿的练习密度应是最大的。教师要根据活动的具体情况、幼儿年龄、季节变化、器械、个体差异等因素灵活处理, 动静交替, 调控活动量。

2. 循序渐进, 学会分配难易点

在组织幼儿进行体育活动时, 教师要耐心、细致、注意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 根据教学活动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 有目的地设计好各环节, 分配难易点,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帮助幼儿更好地掌握动作的要领, 达到锻炼的效果。

3. 灵活多变, 融合各领域教学

体育活动如果能够结合科学、社会、语言等各领域同时进行, 则活动的综合功能更能得到较好的发挥。体育活动中的角色游戏, 能促进幼儿对社会中不同角色的认识, 如在“开汽车”游戏中, 认识司机的角色, 体验长途驾驶的劳累和对工作、对行人和公物的负责的情感。科学、合理地运用音乐, 不仅能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幼儿的活动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幼儿肌体运动能力的发展, 而且能营造音乐的美育氛围。

上一篇:高中语文教学随想下一篇:午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