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因子

2024-07-26

主要因子(精选8篇)

主要因子 篇1

一、教师的素质对全面推行新课程的影响

1. 知识、能力结构。

新教材在保证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基本能力培养的前提下, 删减了传统初等数学中次要的、较为陈旧的、用处不大的而且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的内容。同时新教材也增加了一些为进一步学习打基础的、有着广泛应用的且又是学生能够接受的新知识, 并把多项数学内容综合编写为一门, 这就要求教师对删减和增加的内容非常了解, 对新的教材体系中的新内容、新要求努力吃透,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会新教材的意图, 防止范围、难度失控。

2. 教学能力。

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教师必须深刻地意识到在未来社会中, 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 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关键。这决定了教师应该给学生的不是单一的知识灌输, 而是方法库、工具库;教学模式不再仅仅局限于知识板块, 而应是:知识、素质、创新能力的三维教学模式。

3. 教育能力。

新教材的实施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数学知识差异的多样性, 对教师的教育能力提出了挑战。这就要求教师要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要具有创新精神, 要能够推崇创新, 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 要善于打破常规, 突破传统观念, 有创新的数学模式, 创新的教学方法, 灵活的教学内容选择, 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 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法。

4. 教师培训。

新课程的推行也对我们的教师培训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1) 树立牢固的课程意识。一是教师的主体意识。二是课程的生成意识。三是课程的资源意识。 (2) 树立新的课程观。一是确立整体的课程观。二是树立整合的课程观。 (3) 更新教师的知识观。

二、应试要求对全面推行新课程的影响

在应试教育中, 本来具有一致性的“基础”与“创新”关系却成了一种冲突与排斥大大多于一致与互动的关系, 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课程理念的实施, 没有收到预期的成效, 繁重的课业任务影响了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的能力, 课程资源的欠缺也阻碍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实施。

三、新增内容的适用性 (选修3、4) 对全面推行新课程的影响

新课程中数学选修3、4的知识呈现方式和顺序以及知识内容的教学目标要求与以往课程大大不同, 造成学习内容与学习时间之间产生了很大矛盾, 特别是在高考要求不明晰的情况下, 难以把握好课程教学的深度、广度, 教师更感到难以适应。

四、新高考对新课程推行的影响

新高考对知识三个层次的要求由了解、理解和掌握、灵活和综合运用这一要求变为了解、理解和掌握。其中新说明的了解增加了模仿要求 (可理解为类比) 。理解增加了清楚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 能够用数学语言对它们作正确的描述, 能初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这对学生的数学语言和应用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掌握则相当于以往的灵活和综合运用要求, 增加了能够对所列知识进行准确地刻画或解释、推导或证明、分类或归纳, 相对而言说明中的要求更加明确。能力要求中思维能力变化为抽象概括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 其要求更加具体明确, 更具操作性。新课程目标和新高考目标的一致性具体体现在教学过程, 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王林全, 吴有昌.数学教学与学业评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5.

[2]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1.

[3]严士健.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数学教育改革[J].数学教育学报, 1996, (1) .

[4]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5]孙名符, 谢海燕.新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的比较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 2004, (1) .

主要因子 篇2

摘 要 以重庆市南山植物园展览温室为例,在测量温室温度、湿度及光照的基础上,分析展览温室各区引种植物对环境的要求及其适应性。

关键词 重庆市南山植物园;展览温室;环境因子;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TU986;S629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1.051

展览温室是一个由人工控制、展示生长在不同地域和气候条件下的植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室内空间,是认识植物、研究和保护植物的重要场所[1]。以重庆市南山植物园展览温室为例,分析几个重要的环境因子对植物的影响,旨在为今后温室环境控制提供依据和参考。

1 研究内容

重庆南山植物园展览温室分为热带雨林区、四季花卉区、亚高山区及多肉多浆区。通过对温室各展区设置几个具有代表意义的测试点,实地检测,分析展览温室环境调控特点。

2 研究方法

在4个展区设置检测位点,数据取检测位点的平均值。展览温室测试点的测试高度参照国家地面气象观测规范[2]。

3 结果与讨论

3.1 热带雨林区环境因子测定

展览温室热带雨林区面积约2 126 m2,内部空间最高26 m,2013-2015年气候数据见表1。

温室内的热带雨林环境需要保持全年皆夏的特征,靠环境调控给展区提供高热高湿环境,重庆南山地区冬季室外最低温为2~4 ℃,供暖时间大概是4个月,夏季最高温度为40~43 ℃,开设备降温时间为5个月,2013-2015年平均气温22.3 ℃, 3 a的平均年积温8 247 ℃,环境平均相对湿度82%,温室内雨林温度的年较差保持在10 ℃左右,满足于热带季雨林(如西双版纳)的热环境。

3.2 多肉多浆区环境因子测定

从表2中可以看出,多肉多浆区3 a的温度比较稳定,保持在24 ℃左右,平均高于其他3个展区。平均相对湿度控制在69%左右,低于其他3个展区,并且略低于室外自然环境的相对湿度,说明展区湿度控制良好。光照强度高于其他3个展区,3 a的平均光照强度变化不大。

多肉多浆区全年平均温度保持在24 ℃左右,全年的积温完全达到热带气候水平。夏季白天35 ℃左右,晚上27 ℃左右;冬季白天在18 ℃左右,晚上12 ℃,与大型植物类如巨人柱属、强刺球属等的原生境气候条件近似。对于中小型类如仙人掌属、乳突球属和翁柱属等种类,冬季环境条件接近,但夏季温度要求达不到。老乐属等毛柱植物类从生态环境说与温室环境大相径庭,但通过这3 a的观察,发现温室的环境能够满足毛柱植物对环境要求的下限。

3.3 四季花卉区环境因子测定

四季花卉区布展面积约2 000 m2,2013-2015年四季花卉区的气候数据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四季花卉区的温度比较稳定,花卉区相对湿度也比较均衡,平均相对湿度84%左右,光照强度比热带雨林区弱。

四季花卉区主要是亚热带植物为主的混合栽植区,年平均温度在21 ℃左右,年平均积温在7 000 ℃以上,达到了亚热带的气候标准。

3.4 亚高山区环境因子测定

展览温室的亚高山区面积约600 m2,2013-2015年亚高山区的气候数据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亚高山区的平均温度和积温是几个区域中最低的,展区的湿度较大,平均85%左右,光照强度是最低的,平均3 900 lx左右。

为了接近原生境中空气湿度大的特征,本区在夏季每天要喷至少2次叶面水,2 d灌1次根,经常清洗路面来保湿、降温,所以平均湿度最大。夏季亚高山区管护难度大,为了保持温度不超过30 ℃,进行了亚高山的降温系统改造,具体措施有:一是用遮阳网隔离南边沙漠区,阻隔外界热量的进入;二是以冷水为主要的冷却介质,风机使空气流动,与冷水进行热量交换,带走室内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贺善安,张佐双,顾姻,等.植物园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黄卫昌,胡永红.上海植物园展览温室室内布展设计及植物选择[J].上海建设科技,2000(1):25-26.

主要因子 篇3

1 栽培区概述

栽培区位于中亚热带南缘的江西南部 (简称赣南) 。具有典型的丘陵山区湿润季风气候, 热量丰富, 雨量充沛, 阳光充足, 年均温度18.9℃, 年均积温6 898℃, 年均降水量1 587mm, 年蒸发量794~1 487mm, 年均日照时数1 823h, 无霜期287d。地形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土壤以红壤居多, 还有黄壤、黄红壤和紫色土等。影响林业生产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有高温、干旱、洪涝、冰霜冻、春季低温阴雨和寒露风等, 其中出现较多、影响最大的是伏秋干旱, 多数地方平均3年就有2年干旱。如赣南2008年冬季和2009年夏秋, 均出现了持续近60d的干旱。近3年来, 赣南利用丘陵山地人工规模发展种植光皮树的面积达3 000hm2, 其中, 一年生实生苗造林2 900hm2, 一年生无性系嫁接苗造林100hm2。

2 主要胁迫因子

2.1 高温干旱胁迫

高温胁迫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逆境[4]。光皮树既受直接的干旱高温胁迫, 也受由此产生的土壤干旱和生理干旱等胁迫。近2年来, 特别是2009年伏秋受持续旱情和持续高温天气的综合影响, 光皮树生长不良和造林成活率下降的现象普遍发生, 其主要表现形式有2种:一是高温胁迫。高温胁迫对光皮树的伤害主要是影响其生理活动, 严重则灼伤幼树皮层。一般最常见的是根茎灼伤, 此时光皮树幼树基部如果缺少覆盖物, 多数未能充分木质化的苗木就会在近地表处灼伤, 以致苗木皮层的形成层坏死。此外, 由于土壤温度过高, 加速了光皮树根系老化, 影响了根系活力, 加剧了苗木死亡。二是干旱胁迫。据调查, 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重, 无论施肥与否, 均会使光皮树地上部与地下部的生长同时减弱, 以致在严重的干旱胁迫条件下, 幼树生长势进一步减弱, 导致苗木严重缺水而死亡。

2.2 有害生物胁迫

有害生物胁迫主要指光皮树受病原微生物、害虫和入侵生物等胁迫。一般来说, 原有的本土昆虫、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生物对引入的光皮树有一个重新适应的过程, 通常是经过1~2年或更长时间, 这些本土昆虫、病原微生物等特别杂食性昆虫就会适应或加重为害光皮树而成为有害生物。由于光皮树前期的生长量较小, 因此, 光皮树在造林后的前2年很难忍受这些有害生物胁迫, 严重时可导致造林失败。

2.3 土壤养分胁迫

光皮树受土壤养分胁迫主要包括土壤贫瘠、营养失衡和个体竞争等。从赣南种植光皮树的土壤状况看, 多数种植的立地条件较差, 以致光皮树受土壤养分胁迫的影响, 水、肥、气、热条件很难得到改善, 由此导致光皮树生长势普遍减弱。生产实践表明, 尽管光皮树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 但是作为生物柴油能源林为主要目的的光皮树油料林, 如果在贫瘠土壤上种植, 同时又缺乏抚育管理, 经营目标一般很难实现。

2.4 系统结构胁迫

光皮树的系统结构胁迫主要是指大面积发展纯林、不合理的林分密度和粗放的经营管理措施等。在赣南, 光皮树种植多集中连片, 成片面积多数在100hm2以上, 不可避免地增加了自然灾害和生物灾害的风险。另外, 发展光皮树总体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营造、轻管理等问题。就粗放的经营管理状况来说, 有的种植穴规格偏小, 以致光皮树根系生长受限;有的光皮树林分则很少施基肥或不施基肥;有的缺乏松土抚育和追肥, 这些情况均会影响幼树的生长。

3 应对措施

3.1 选用优质苗木造林

为了提高光皮树胁迫抗性即抵抗各种胁迫因子的能力, 造林苗木应选用充分木质化的一年生没有有害生物为害的粗壮苗木造林, 其中, 苗木的地径最好达到0.7cm以上。

3.2 选择适宜林地造林

光皮树的栽培既要结合经济林的特点和适地适树的原则, 又要考虑光皮树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最好选择土层厚度50cm以上、光照充足、坡度比较平缓等立地条件好, 相对集中连片, 交通较为方便, 能形成一定经营规模的宜林荒山荒地、迹地、疏林地和退耕地。避免选择干旱瘠薄的山顶以及光照不充足的阴坡地造林。

3.3 发展科学集约经营

为了收获更大的投资收益率, 经济林的集约经营程度通常要比用材林程度高。光皮树作为以生产果实为主要经营目的的经济林, 其产量与个体和群体结构、水肥条件、栽培措施等关系甚为密切, 具有园艺化生产特征;同时, 光皮树作为以生产生物柴油为主要经营目的的能源林, 其产量与群体密度、立地条件和栽培技术等关系密切, 具有更高的林业生产特征。为此, 光皮树的栽培技术措施与要求应当更高更严, 也就是说, 光皮树应当按照经济林的集约经营模式来发展。

3.4 研究和推广丰产培育技术

光皮树作为生物柴油能源林栽培在国内尚属首次。发展光皮树除了重视造林地选择外, 还要针对光皮树造林的胁迫因子, 重点加强改善光皮树造林地生境的研究和应用。比如, 要研究和利用营林技术措施, 破解土壤养分胁迫、系统结构胁迫和有害生物胁迫等难题;要研究和利用保水剂和树基覆盖等关键技术, 以缓解高温干旱胁迫压力;要研究和开发如华山矾、白檀等有望成为生物柴油能源的赣南野生乡土燃油树种, 尽早实现树种间的科学配置, 规避光皮树生物灾害和自然灾害风险, 通过组装、集成和配套光皮树丰产培育技术, 引导光皮树生物柴油能源林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梁仰贞.光皮树栽培技术[J].特种经济动植物, 2007 (3) :38-39.

[2]谢风, 潘斌林, 胡松竹, 等.光皮树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 (7) :2961-2962.

[3]王新其, 殷丽青, 施振周, 等.光皮树育苗技术及适应性试验初报[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6, 24 (3) :264-267.

主要因子 篇4

一、水稻

1. 省水直播种植

2009年在鸳大镇采用杂交中稻进行本试验。把田整平, 保持浅水, 在4月份直播, 常规施肥, 收获时亩窝数3 846窝, 每窝有效穗29.6穗, 亩有效穗11.39万穗, 株高117.5cm, 穗着粒数129.5粒, 穗实粒数114粒, 结实率88%, 千粒重30g, 理论亩产389.5kg。

2. 三角形栽培与菱形栽培的比较

(1) 做法

2010年在来风乡东坝村和通贤镇长虹村的4户农民的田中试验。选用准两优1102、宜香2292、金优18等品种。3月8~12日旱育秧, 4月24~28日移栽, 底肥亩用生物有机肥40kg、配方专用肥 (16:6:3) 40kg, 氯化钾3kg, 硫酸锌3kg, 分蘖肥亩用专用肥16kg, 孕穗期亩施专用肥10kg, 及时喷药防治病虫草害, 8月下旬收获。同田对比, 三角形的1.1尺 (1尺=33.3cm, 下同) ×1.1尺, 亩4 958窝, 每窝栽成三角形的3个点, 每点栽1苗, 苗距2~3寸;菱形的1.2尺×1.2尺, 亩4 166窝, 每窝栽成菱形4个点, 每点栽单苗, 苗距2寸。

(2) 结果

收获时三角形的株高121.8cm, 亩4266窝, 亩有效穗11.23万穗, 穗实粒数150.8粒, 结实率74.4%, 千粒重26.85g, 实收亩产455.3kg;菱形的株高120.7cm, 亩4235窝, 亩有效穗11.97万穗, 穗实粒数155粒, 结实率75.2%, 千粒重26.92g, 实收亩产493.7kg。可见菱形与三角形相比, 亩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略增, 实收产量增8.4%。只是菱形移栽用工要多一点。

3. 大田应用农家肥的效果很显著

2010年通贤镇长虹村1社的唐志权, 用准两优1102品种, 3月12日旱育秧, 4月23日三角形强化栽培 (1.1尺×1.1尺) , 8月24日收获。在前述施肥的基础上亩用30挑人畜原粪在移栽前整好田后施入大田。收获时株高122.4cm, 亩实际5062窝, , 亩有效穗15.14万穗, 穗着粒数145.1粒, 穗实粒数138.6粒, 结实率95.5%, 千粒重32.73g, 亩产686.7kg。

4. 强化栽培不同窝距比较

(1) 做法

2011年在驯龙镇光荣村采用了强化栽培1.1尺×1.1尺、1.2尺×1.2尺的对比观察。品种、施肥和其它栽培管理措施基本一致。

(2) 结果

1.1尺×1.1尺的收获时株高120.8cm, 亩窝数5 072窝, 亩有效穗12.69万穗, 穗长27.08cm, 穗着粒数223粒, 穗实粒数172.7粒, 结实率77.4%, 千粒重28.73克, 亩产649.4kg;1.2尺×1.2尺的株高125.7cm, 亩4142窝, 亩有效穗12.24万穗, 穗长26.28cm, 穗着粒数220.5粒, 穗实粒数170.9粒, 结实率77.5%, 千粒重27.67g, 亩产585.9kg。可见, 1.1尺×1.1尺与1.2尺×1.2尺比较, 亩产增10.8%, 主要是亩有效穗、千粒重、穗实粒数都有增加。

5. 机插秧和强化栽培比较

(1) 做法

2011年我县首次在驯龙镇光荣村农户田块试验示范机插秧。强化栽培的10块田, 应用冈优188品种, 3月8~9日旱育秧, 4月19~23日移栽, 用1.1尺×1.1尺和1.2尺×1.2尺两种规格, 底肥亩用专用肥 (16∶6∶3) 50kg、生物有机肥50kg、氯化钾5kg、硫酸锌1kg、磷铵5kg, 孕穗肥尿素4kg、氯化钾5kg, 统防病虫草害;机插秧的9块田, 应用Q优8号、冈优188品种, 3月下旬旱育软盘和水育软盘育秧, 底肥亩用配方专用肥50kg、生物有机肥25kg、氯化钾5kg, 硫酸锌1kg, 4月下旬机插, 用久保田SPW-48C型步行插秧机, 采用株行距 (18~21) cm×30cm, 插秧深度按最浅的7mm, 每亩用秧盘18~22盘, 亩用尿素4kg、氯化钾5kg施孕穗肥, 统防统治病虫草害。

(2) 结果

亩茎蘖数强化栽培5月9日10.05万、5月19日17.02万、6月2日21.76万、6月13日21.24万、7月15日13.23万、8月17日12.81万;机插秧5月9日7.3万、5月19日11.3万、6月2日20.86万、7月15日15.92万、8月17日14.05万。可见机插秧前期分蘖慢、比强化栽培晚10天进入高峰期, 收获期推迟5~7天。收获时强化栽培株高122.6cm, 亩4 734窝, 亩有效穗12.69万穗, 穗长26.79cm, 穗着粒数222.1粒, 穗实粒数172粒, 结实率77.4%, 千粒重28.32g, 空瘪粒重5.44%, 亩产624kg;机插秧株高120.9cm, 亩10734窝, 亩有效穗14.15万穗, 穗长24.52cm, 穗着粒数195.7粒, 穗实粒数154.3粒, 结实率78.8%, 千粒重29.47g, 空瘪粒重率7.48%, 亩产620.6kg。可见机插秧与强化栽培相比, 株高矮些, 穗长短些, 穗着粒数和实粒数少些, 产量略低, 但亩有效穗、结实率和千粒重要多些。

6. 用油枯的比没有用的好

2011年在驯龙镇光荣村, 有两户农户在上述相同用肥的基础上亩用15kg油枯腐熟后在移栽前施入田中, 不仅长势更好, 亩有效穗、穗实粒数都多于未范用油枯的, 产量要高20%~25%。

7. 用沼液的好于没用沼液的

2011年在驯龙镇光荣村, 有两户农户在上述施肥相同的基础上, 亩用沼液15~20挑的农户, 亩有效穗、穗实粒数和结实率更高, 产量比没用沼液的高4%~7%。

二、玉米

1. 不同盖膜方式和栽培方式比较

(1) 做法

2010年在来风乡南凤村农户中试验, 移栽的3月中旬育苗, 直播的3月下旬播种, 管理及施肥相同。有膜侧移栽、膜侧直播、全膜移栽、全膜直播。

(2) 结果

收获时膜侧移栽的亩有效穗3 171个, 穗粒数560粒, 千粒重328.09g, 亩产580.3kg;膜侧直播的亩有效穗3 884个, 穗粒数514.9粒, 千粒重327.2g, 亩产649.3kg;全膜移栽的亩有效穗3 040个, 穗粒数532.3粒, 千粒重370.74克, 亩产599.9kg;全膜直播的亩有效穗4274个, 穗粒数543粒, 千粒重334.5g, 亩产777.2kg。可见产量全膜移栽比膜侧移栽高10.3%, 全膜直播比膜侧直播高19.7%, 全膜比膜侧高12%, 直播比移栽高20.9%, 可能因为移栽的密度不够, 差约1 000株。

2.探索玉米高密度种植

2010年在来风乡东坝村3社袁玉杰的0.34亩一台土中, 3月25日盖膜直播, 2尺开厢种两行, 单行单株, 株距6寸, 亩10 000株, 满土种植, 收获时亩有效果穗9 406个, 穗粒数260粒, 千粒重297g, 亩理论产量726.3kg, 按85%折实产617.4kg, 但果穗很小很短, 秃尖严重, 果穗长15cm, 秃尖5.4cm。大面积不宜采用此模式。

3.玉米品种和密度试验

2011年在驯龙镇光荣村10社吴门辉的土中试验, 3月27日直播。密度设计为亩2 800株、3 200株、3 600株、4 000株、4 400株、4 800株, 亩实产分别为485.5kg、541.8kg、552.9kg、596.1kg、504.7kg、399.5kg。品种有正红102、川单418、成单30、登海11, 亩实产分别为491.6kg、531.2kg、537.2kg、493.6kg。可见, 从密度看, 以4 000株/亩最高, 在3 600~4 000株/亩, 都在550kg以上。从品种看, 4个品种皆可在大面积应用, 以成单30和川单418更好。从最高单产组合看, 正红102以3 600/亩和4 000株/亩单产最高, 在575kg左右;川单418在4 000株的产量为633.4kg;成单30以4 400株/亩的产量为652kg, 登海11以4 000株/亩的产量为611kg。

三、小麦

1. 机播与人工播种比较

(1) 做法

2011年在驯龙镇光荣村, 选用川麦42和内麦9号品种, 11月3~7日播种, 人工开沟条播和开窝点播, 亩用种7.5kg, 机播用省上小麦专家研制的2B-4型小麦播种机与步行动力机搭配, 种子和肥料同机下地, 亩用种7.5~10kg, 底肥亩用专用肥50kg (16∶6∶3) , 5月中旬收获。

(2) 结果

主要因子 篇5

1 脂肪类物质检测

用高效薄层层析色谱法[1], 对样品进行分析, 然后分别用碘熏蒸法显色和间苯二酚-盐酸溶液显色检测样品中中性脂和糖脂含量。

1.1 检测方法

(1) 层析板预处理:取硅胶G薄层板于130℃活化1h。 (2) 层析:取供试品用全自动点样仪上样, 斑点直径<0.5cm, 凉干, 作4个上样点, 置展开缸中展开。展开剂为氯仿∶甲醇∶0.2%CaCl2 (55∶45∶10) 。 (3) 显色:每两个上样点为一组, 取一组硅胶板, 用喷瓶喷洒间苯二酚-盐酸溶液[取间苯二酚2g溶于蒸馏水100mL中, 取10mL 2%间苯二酚水溶液加80mL 36%浓盐酸 (含0.25mL 0.1mol/L硫酸铜) 加水定容到100mL, 使用前4h配制], 喷后即加玻璃片封盖, 110℃显色20min。取另一组硅胶板, 置一个密闭玻璃容器内, 加入少量碘, 稍微加热使碘变为碘蒸气, 熏蒸5min。

1.2 测定结果

用薄层色谱分析, 样品在两组薄层板均无显色条带出现, 说明样品中不含中性脂肪类物质和糖脂类物质, 而阳性对照品中性脂 (大豆卵磷脂) 和糖脂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 皆出现明显显色条带。

2 糖类物质含量测定

用3, 5-二硝基水杨酸 (DNS) 比色法[2]和地衣酚法[3]对样品进行总糖和核糖含量测定。

2.1 总糖含量测定

(1) 葡萄糖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葡萄糖约10.0mg, 置10mL量瓶中, 加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 混匀, 精密吸取1mL置5mL量瓶中, 加水至刻度, 即为200μg/mL的葡萄糖溶液, 临用新制。 (2) 二硝基水杨酸 (DNS) 试剂配制:称取DNS 1g, 苯酚0.2g, 亚硫酸钠0.05g, 氢氧化钠1g, 酒石酸钾钠20g, 加水溶解并稀释至100 mL即得。 (3) 样品溶液:取原液用注射用水稀释2倍即得。 (4) 测定法:取葡萄糖溶液、水和样品溶液于10mL玻璃试管中, 混匀, 分别加入3mL的DNS试剂, 置沸水浴中加热15min, 放冷, 用水稀释至10mL, 摇匀, 照分光光度法测定550nm处吸光度。 (5) 结果计算:用葡萄糖对照品溶液浓度对其相应吸光度作直线回归 (R2应≥0.99) , 由直线方程求出样品溶液总糖含量。

2.2 核糖含量测定

(1) D-核糖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D-核糖约10.0mg, 置10mL量瓶中, 加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 混匀, 从中精密量取1mL, 置5mL量瓶中, 加水至刻度, 即为200μg/mL的D-核糖溶液, 临用新制。 (2) 三氯化铁-盐酸溶液配制:称取三氯化铁 (FeCl3·6H2O) 0.5g, 加浓盐酸溶解成500mL, 即得。 (3) 地衣酚试剂:取1g重结晶地衣酚用95%乙醇溶解定容至10mL即得。 (4) 样品溶液:取原液用注射用水稀释2倍即可。 (5) 测定法:取D-核糖溶液、水和样品溶液于10mL玻璃试管中, 混匀, 分别加入1mL的三氯化铁-盐酸溶液, 然后再加入0.1mL的地衣酚溶液, 置沸水浴中加热40min, 放冷, 用水稀释至5mL, 摇匀, 照分光光度法测定670nm处吸光度。 (6) 结果计算:用核糖对照品溶液浓度对其相应吸光度作直线回归 (R2≥0.99) , 由直线方程求出样品溶液核糖含量。

2.3 测定结果

结果显示, 葡萄糖溶液和核糖溶液线形关系很好 (图1) , R2>0.99。根据测定结果带入各自直线方程计算和乘以样品稀释倍数, 样品溶液中总糖含量为255.3μg/mL, 核糖含量为198.0μg/mL。结果显示样品中核糖含量占总糖含量的77.55%, 说明样品糖类物质主要以核糖为主。

(a) 葡萄糖 (b) 核糖

3 核酸检测

用琼脂糖平板法[4]测定样品中核酸含量, 用紫外扫描分析最大紫外吸收波长。

3.1 测定方法:

(1) 琼脂糖核酸电泳:配制2%琼脂糖平板, 含0.5μg/m L的溴乙锭;取DNA标准和原液样品, 分别点样10μL进行电泳, 电泳后置紫光灯观察和摄像。 (2) 紫外吸收波长扫描:取原液, 用注射用水稀释10倍后于200~400nm进行紫外吸收波长扫描分析。

3.2 结果

经测定, DNA标准Ladder经254nm紫光灯观察显色, 但样品无显色, 表明样品中无双链DNA或RNA检出存在;样品经紫外扫描, 最大紫外吸收波长为255.2nm, 说明样品中含核苷酸类物质。综合此两个结果, 样品中含有低分子量寡核苷酸。

4 多肽检测

分别用Lowry法[5]进行多肽含量测定和Tris-Tricine凝胶电泳法[6]进行多肽分子量范围分析。

4.1 测定方法

4.1.1 Lowry法多肽含量测定

(1) BSA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BSA约10.0mg, 置10mL量瓶中, 加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 混匀, 精密量取1mL, 置10mL量瓶中, 加水至刻度, 即为100μg/mL的BSA溶液, 临用新制。 (2) 样品溶液:取原液用水稀释50倍即得。 (3) 测定法:取BSA溶液、水和样品溶液于10mL试管中, 混匀, 分别按测定试剂盒加入各试剂, 混匀, 室温放置30min后, 照分光光度法测定650nm处吸光度。 (4) 结果计算:用BSA对照品溶液浓度对其相应吸光度作直线回归 (R2≥0.99) , 由直线方程求出样品溶液多肽含量。

4.1.2 Tris-Tricine电泳法多肽分子量测定

按Tris-Tricine电泳法, 取原液样品进行电泳分析。上样量为20μL, 恒压200V电泳。电泳结束后用考马斯亮蓝染色。

4.2 结果

结果显示, BSA溶液线形关系很好 (图2) , R2>0.99。根据测定结果带入直线方程计算, 供试品溶液中多肽含量为93.96μg/mL, 供试品系样品稀释50倍所得, 故样品中多肽含量为4.70mg/mL。同时Tris-Tricine电泳结果显示, 样品在染色后凝胶上无显色条带, 表明样品在Tris-Tricine电泳上无多肽检出。

5 抗结核特异性转移因子原液生物分子物质含量测定总结

本实验对抗结核特异性转移因子原液样品 (批号2010060110) 进行一系列生物分子物质含量测定, 测定结果总结显示, 该样品中未检测出脂类物质和双链核酸, 明显检出糖类物质和多肽, 其中糖类物质以核糖为主, 因此可以推断本品主要物质为含单链寡核苷酸和低分子量多肽的混合物[7]。

参考文献

[1]Mtithing J.High-resolution thin-layer chromatography of gangliosides[J].J Chromatography A, 1996, 720 (1/2) :3-25

[2]Reese ET, Mandels M.Methods in carbohydrate chemistry[M]//.Whistler RL, ed.New York:Academic Press, 1963:139.

[3]Mejbaum WZ.Ober die Bestimmung kleiner Pentosenmengen, insbesonder in Derivaten der Adenylsaiire[J]Physiol Chem, 1939, 258 (1) :117.

[4]卢圣栋, 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M].2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9.

[5]Lowry OH.Protein Measurement with the Folin Phenol Reagent[J].J Biol.Chem, 1951, 193 (1) :265-275.

[6]Schagger H, Van Jagoe G.Tricine-sodium dodecyl sulfate polyacrylamine gel electrophoresis for separation of protein in the range from1to100kDa[J].Anal Biochem, 1987, 166 (2) :368-373.

主要因子 篇6

由于湿加松是杂交松,不能结实,因此种源成为制约湿加松推广的主要瓶颈,据资料介绍我国广东省台山市的湿加松扦插繁育技术成熟,但由于在北纬27°的吉安尚未有湿加松扦插的成功经验,湿加松种苗扩繁已成为在江西省推广的主要制约因素。为此吉安市林业科学研究所针对湿加松特性进行了一系列的扦插试验,现报道如下。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吉安市青原区,坐标为105°2′26″E,27°3′18″N,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18℃,年均降雨量1 487 mm。土壤以页岩、花岗岩发育的黄红壤为主。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试验材料为吉安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湿加松采穗圃内的湿加松穗条,共有采穗圃面积0.27 hm2,种源为广东省台山市红岭种子园湿加松种子园所产F1代湿加松种子。通过对采穗圃修剪促萌,采集嫩枝用于扦插试验。试验采用的生根激素是国光牌奈乙酸,扦插基质为黄心土。扦插前分别用水淋透并用0.1%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2]。

2.2 试验设计

试验分别研究不同扦插育苗环境、不同幼化程度的穗条和不同的生长激素处理对湿加松扦插生根成苗的影响。扦插穗条幼化程度设2个水平,扦插生长环境设2个水平,生长激素处理设3个水平,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每个小区每种处理株数500株,将2种穗条用3个激素处理形成6个组合,再将每个组合分别安排到2个扦插环境中进行扦插育苗[3,4]。具体如下:

2.2.1 不同扦插环境设置。

试验分为2个扦插环境,A:温室大棚内用竹片搭建60 cm左右高的小拱棚,拱棚上覆盖薄膜保温保湿,小拱棚内温度约30℃~40℃,湿度大于90%;B:野外大田扦插,搭建1.8 m高左右的遮阳棚,上覆盖80%遮阳网,遮阳网下搭建60cm高的小拱棚,拱棚上覆盖薄膜保温保湿,小拱棚内温度约30℃~45℃,湿度大于90%。

2.2.2 不同幼化程度穗条分为2个水平。

A:穗条半木质化,穗条长约8 cm,直径2~3 mm;B:半木质化穗条,穗条长8 cm,直径大于3 mm。

2.2.3 不同生长激素处理。

采集湿加松穗条后,立即浸泡在清水中,随后以3种不同激素处理进行扦插。分别是A:300 mg/kg奈乙酸溶液浸泡2 h;B:100 mg/kg奈乙酸溶液浸泡2 h;C:清水浸泡2 h。

2.3 扦插时间

扦插时间于5月下旬,夏梢末期,穗条呈半木质化状态。

2.4 扦插工艺

1)穗条采集后用清水浸泡0.5 h,然后剪成8 cm左右长短;2)分别用不同浓度的生长激素浸泡2 h;

3)插入苗床,插入深度2~3 cm;4)用竹片搭设小拱棚,小拱棚上面覆盖薄膜,在薄膜贴地面处用泥土压实,密封。以保持湿度。

2.5 插后管理

扦插后每间隔10 d进行灭菌一次,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灭菌剂轮流使用,保持小拱棚内湿度大于90%。及时清除苗床上的杂草及病株。

2.6 插后观察设计

扦插3个月后,穗条均已抽出5 cm以上高度时,根系基本已长出,即视为成活,并用Excel进行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试验结果

从表1中可以看出成活率最高的为温室大棚中的使用穗条A扦插的3个组,成活率分别为89%、92%、91%;成活最低的为大田扦插中使用穗条B扦插的3个组,成活率分别为45%、42%、44%。且大田扦插中使用的穗条A和穗条B扦插均比温室大棚扦插成活率要低约30%。

3.2 结果分析

注:表2中0.01<P<0.05时有显著差异,P<0.01时有极显著差异

从表2可以看出,扦插环境对扦插成活率具有显著影响,同种处理的穗条在温室大棚环境中,成活率都比大田扦插成活率要高,分析其原因应为温室大棚内湿度、温度处理可控状态,湿度可达90%以上,温度可控制在40℃以下,大田扦插虽湿度也能达到90%以上,但其中午时最高温度可达45℃,穗条未生根前,吸水能力差,木质化程度低,穗条容易在高温下脱水或受病菌感染。且较高的温度不利于穗条生理活动,造成生根困难,成活率低。

注:0.01<P<0.05时有显著差异,P<0.01时有极显著差异

从表3可知,不同大小的穗条对扦插成活率具有极显著差异,其原因应在于穗条粗2~3 mm时的木质化程度适中,穗条具有一定的营养成分,且穗条维持自身生理活动消耗较低。因而能保持较高的成活率;当穗条达3 mm以上时,穗条木质化程度较高,不易生根,且由于自身体积较大,维持其生理活动需要消耗较多的营养成分,因为扦插成活率较低。

注:0.01<P<0.05时有显著差异,P<0.01时有极显著差异

从表4可知,不同生长激素处理成活率未有显著差异,原因可能在于半木质化穗条体内生根抑制物质含量较少,植物自身体内生长激素含量较高,因而生长激素的补充并未能显著影响扦插成活率。

综上所述,影响湿加松扦插成活率的主要因子为穗条质量、温度、湿度。因此要提高湿加松扦插成活率首先必须加强采穗圃的建设管理以提高穗条质量;其次要加强温度、湿度控制和水分管理,避免较高的温度和较低的湿度[5]。

4 讨论

1)湿加松采穗圃营建技术,制约湿加松扦插快繁进程,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采穗圃年产穗条的产量和质量。因此必须对湿加松采穗圃的水肥管理、修剪技术等方面进行探索,提高穗条质量,保障采穗圃穗条稳产、高产,延长采穗圃使用年限。

2)吉安市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因而在扦插时间和环境控制有着较大的差别。根据吉安市特殊气候状况探讨湿加松扦插育苗的光照、湿度、温度调控措施,建立适合赣中、北地区的湿加松扦插技术尤为重要。

3)因湿加松不耐低温,在冬季容易受到冻害,因此,江西省除了处于北纬26°以南的赣州市外其余地市均未进行过湿加松种植试验。要尽快在江西吉安、南昌等地进行试验林营建,开展试验林观测工作,针对湿加松树高年生长量和胸径年生长量、产脂量进行测定分析,总结湿加松在江西的适合种植区域。

摘要:在吉安青原区进行的湿加松扦插试验结果表明:湿加松扦插可以达到较高的成活率,影响成活率的主要因子是穗条的质量,温度和湿度的控制;生长激素的处理对成活率影响不大。湿加松适宜的扦插环境为温室大棚,温度30℃~40℃,湿度90%以上,穗条粗约2~3 mm,长度约为8 cm。

关键词:湿加松,扦插,成活率,影响因子

参考文献

[1]郑小春,郭志文,龙光远,等.龙脑樟容器扦插育苗技术研究[J].江西林业科技,2012(3):35-36.

[2]杨众养,薛杨,王小燕,等.湿加松扦插育苗技术与早期生长效果研究[J].热带农业科学,2012,32(9):28-32.

[3]宗亦臣,郑勇奇,戴志明,等.湿加松扦插繁殖技术研究[J].林业实用技术,2008(2):3-5.

[4]苏广新,徐建民,胡杨,等.影响湿加松扦插成活率因素研究[J].农业与技术,2009,29(1):68-71.

主要因子 篇7

气相色谱系统是将欲分离、分析的样品从色谱柱一端进入后, 由于固定相对样品中各组分吸附或溶解能力不同, 即依据各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的差异, 两相中反复多次进行分配并随移动相向前移动时, 由于各组分沿色谱柱运动的速度不同, 分配系数小的组分被固定相滞留的时间短, 能较快地从色谱柱末端, 即检测器端流出。从而根据各组分从柱末端流出的浓度C对进样后的时间t作图, 得到的图称为色谱图。

一个好的检测方法固然重要但其首要条件是要在一个稳定、良好运行的色谱系统上实现的, 要想获得稳定、可靠的分析结果, 就需要保证气相色谱系统的最佳运行状态, 而其各部分装置的性能如:载气、进样口、色谱柱、检测器等的性能极大地影响着色谱系统的运行状况。因此保证气相色谱仪各部分的性能是获得可靠的分析数据结果的前提和要求。

一、载气

在气相色谱中, 各种气体, 如载气、燃气、助燃气等的纯度会直接影响色谱仪的灵敏度、稳定性, 甚至色谱柱的寿命。因此要严格控制气体的纯度和去除其杂质。气路管线慎用塑料管, 一般多用铜管和不锈钢管。

1. 纯度

纯度要大于99.999%, 对于通用检测器FID、TCD大于99.999%即可。另外, 若使用钢瓶时要注意瓶内的压力, 在低于3 MPa时, 应更换气体钢瓶。

2. 除水分和氧

对于毛细管柱, 须去除水分, 不建议进水样, 因为水能使某些固定相发生水解, 破坏色谱柱, 产生噪声、拖尾峰或鬼峰;在室温或近室温下, 长期暴露于氧气并不损坏色谱柱。但是, 当柱温升高时, 会出现严重的损坏。

鉴于以上因素, 在气相色谱系统中, 气体均必须经过严格的净化, 载气进入气相色谱仪器前须加有气体净化器, 即载气捕集管, 顺序不能颠倒, 应为:脱水管 (分子筛) , 烃捕集管, 再安装脱氧管。

二、进样口

进样口的作用是准确、重现地把样品导入色谱系统, 气化的样品应该是真实的代表液体样品, 如无特殊需要, 气化过程样品组分不会发生化学变化。因此凡能影响样品气化、稳定性的部件均应考虑每个元件的最佳性能, 主要有隔垫、密封垫及衬管。

1. 隔垫

隔垫的作用是保证样品流路与外部隔开, 保持系统内压, 防止泄露, 避免外部空气渗入, 污染系统。一般由耐高温、气密性好的硅橡胶制成。不同品种的隔垫, 其质量也有很大的差异, 表现为鬼峰的多少、耐穿刺性等。

为避免问题的出现, 需要注意:

(1) 温度标准气化室温度要控制在最高温度范围内。

(2) 进样垫的更换定期更换进样垫, 由进样次数决定。目的是为了防止样品损失、分解、柱流量或分流流量下降、出鬼峰、柱效下降。

2. 密封垫

密封垫是用来密封色谱柱或衬管与色谱系统的连接。其应该提供无泄露的密封效果、适宜的内径、耐高温的变化。该元件若使用不当或使用旧的密封垫, 会导致色谱峰不一致, 结果不可靠, 使用不合适的密封垫, 会使空气和其他污染物渗入色谱系统, 严重影响柱效和检测器性能。为保持仪器最佳性能, 每更换一次色谱柱或对色谱柱维护处理时, 都要更换密封垫。另外, 用前要先将密封垫烘干, 保持洁净, 避免各种污染, 如手、油;重新使用密封垫, 要注意密封垫有无破损。更换密封垫仍有可能出现一些问题。

3. 衬管

衬管是进样体系的中心元件, 样品在此挥发成气体。对于不同的应用选择合适的衬管是一件困难和复杂的工作, 也是一件很关键的步骤, 选择不当, 则可能会出现以下现象:峰形变坏、溶质歧视、分析重现性差、样品分解、出鬼峰。因此对于每种衬管的应用须考虑三个特性:

(1) 衬管容积衬管的体积和样品的蒸发时的体积是正确选择衬管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如果衬管太小会有样品反闪和损失, 影响检测的准确性、重复性和灵敏性。

(2) 衬管去活衬管内壁存在着活性基团, 对样品组分产生吸附作用, 并在谱图上出现拖尾峰, 检测灵敏度和重现性下降。经去活的衬管可以防止吸附样品并可最大程度降低不稳定化合物的降解。未经去活的衬管不适用于极性或易降解的样品。

(3) 衬管类型根据不同的应用, 安捷伦公司设计不同类型的衬管。锥形衬管可把样品聚集在柱头, 减少样品返冲。填充玻璃棉 (去活) , 在衬管的中间位置:可以提供更多的表面积, 使样品完全挥发, 减少热量不均匀现象、捕集隔垫碎片和不挥发组分, 以防这些物质进入色谱柱、擦去注射针头的样品, 防止样品残留在隔垫, 增加分析重现性;在衬管底部位置:主要目的是用于捕集非挥发性组分。

三、色谱柱

色谱柱是气相色谱仪的关键部件, 是分离样品的重要部位。要得到一个很好的分析分离谱图, 主要是取决于固定相和柱温的选择。在气—液色谱中固定相的选择决定于固定液, 担体起支持体的作用, 因此在气—液色谱中, 选择合适的固定液很关键。一般可按照“相似相溶的原则”进行选择。即按分离组分的极性或官能团与固定液相似的原则选择。

在实际运用中, 应注意色谱柱的老化、安装、最高使用温度等关键问题。老化时应保持连续的老化, 填充柱最好过夜, 毛细管柱一般2 h就可以, 而且最好在实际使用温度达20℃~30℃时再连续老化一段时间, 运用程序升温进行老化时要重复几次。会得到更好的老化效果。在老化时不宜长时间高温下工作。老化时要十分注意:不要连接检测器;确保有载气通过;氢气不能作为老化气。一般情况下, 新柱子、长期不用的柱子, 改变分离条件时均要进行老化。毛细管色谱柱安装插入的长度要根据仪器的说明书而定。不同的色谱气化室结构不同, 所以插进的长度也不同。

四、检测器

大多数检测器, 如:FID、TCD等是通用型的, 还有用于检测特定物质的检测器, 如:ECD、NPD、FPD等, 每种检测器都有不同的使用要求及注意事项:

1.FID

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的灵敏度高、死体积小、响应快、线性范围广, 能有效地与毛细柱联用, 成为目前对有机物微量分析应用最广的检测器。FID检测系统主要由检测器、检测电路 (放大器) 和气路三大部分组成, 当发生故障或分析谱图不正常时, 应首先判断、区分问题是出在哪一部分。

(1) 检查气路检查氢气、氮气、空气流量是否正常, 空气流量太小和喷嘴严重漏气就会引起较大的爆鸣声而不能点火;氢气太小, 氮气太大会使点火困难和容易熄火;喷嘴漏气, 色谱柱漏气不仅会使点火困难, 也会导致灵敏度降低, 甚至不出峰;氢气与氮气流量比将明显影响灵敏度;氢气流量太大也会造成噪声变大;检查是哪部分受到污染的简单方法, 就是分别单独将某一部分的工作温度升高, 若基线明显变大, 该部分就污染严重。气路 (包括进样器) 中的堵塞和漏气, 往往会引出峰不正常;进样器中衬管没有压平也会破坏正常峰形。

(2) 检查检测器检查喷嘴是否漏气, 堵塞。另外还应注意积水、灯丝老化, 生锈也是点不着火的一个原因。另外对于检测器的使用, 其温度设定应不低于150℃, 建议在200℃以上, 并应在此温度下保持一定时间再点火, 这样可以除去检测器存留的水分, 关闭时可先关闭氢气, 继续开着空气, 可避免一些杂质的附着。

(3) 清洗步骤对于检测器的喷嘴、收集极进行清洗应按如下步骤进行:溶剂超声—热水冲洗—甲醇冲洗—吹干。切记不可用尖锐的硬物划伤喷嘴、收集极, 这样会造成新的活化点出现。安装时切记不可用手直接接触该部件。

2.TCD

对于该检测器必须保证载气、参比气、尾吹气来自同一个气源;确保参比气吹净参比极和温度超过150℃, 才能开启灯丝。在清洗检测器时应进行热清洗, 并要持续几个小时后, 再冷却至正常操作温度。清洗时要与柱子断开, 并堵上与柱子的连接口。

3.ECD

由于该检测器有放射源63Ni, 不能跟人体直接接触, 因此检测完样品应接管子将尾气排到室外。如若检测器脏了, 不可拆下来, 只能进行热清洗, 即加热至350℃, 尾吹气为50/60 m L/min。

4.NPD

该检测器主要用来检测氮、磷, 与FID基本相同, 不同的是在喷嘴上方有铷珠, 因此应特别注意, 在长期不用时因其怕潮, 要常加热、烘干或卸下放入干燥箱里。清洗也应采用热清洗的方法。

对于气相色谱系统来说, 其影响因素还有很多, 因此在实际的分析检测中应针对不同的原因找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确保其运行稳定, 出具的数据可靠。

粟叶甲的成虫又叫黄肢细胸叶甲、粟负泥虫, 幼虫俗称白焦虫, 属鞘翅目, 负泥虫科。粟叶甲是危害谷子、糜黍的主要害虫之一。2011年, 粟叶甲在静乐严重发生, 造成了谷子的减产。近20年来, 粟叶甲在静乐连年发生, 发生程度逐年加重, 每年发生面积在3 333.3 hm2左右, 对静乐县粮食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静乐县植保站经过几年的详细调查和综合防治试验示范, 总结出了粟叶甲的发生规律以及综合防治技术, 防治率达到90%以上。

一、粟叶甲的形态特征

1.形态特征

粟叶甲成虫体长4~4.5 mm, 触角丝状, 复眼突出, 足黄色, 胸部细长, 鞘翅深蓝色, 有金属光泽。卵长椭圆形, 长0.8~1.5 mm, 黄色。幼虫体长6 mm左右, 体乳白色, 头小腹大, 头部淡红褐色。蛹为裸蛹, 长约5 mm, 黄白色。

2.生活习性

粟叶甲在静乐县一年发生一代, 一代成虫在杂草根际或谷、糜黍田的土块下、土缝中及谷茬、秸秆内越冬。越冬代成虫于5月中旬开始活动, 出蜇后先在杂草上取食, 多爬窜活动, 有弱假死性, 可飞2~5 m。5月下旬、6月初谷子出苗后群迁于谷田危害, 并开始交尾, 6月上中旬, 成虫交尾、产卵和危害进入盛期, 在晴朗无风的日子里, 成虫聚集交尾的习性明显, 且下午较上午的活动、交尾和危害更盛。交尾后5 d左右开始产卵。6月中旬—7月上旬, 进入幼虫孵化盛期, 也就是幼虫危害盛期。幼虫笨拙、行动缓慢, 主要集中潜伏在作物心叶内舔食, 一般每株谷苗心叶内有幼虫3~5头, 发生严重时一株谷苗心叶内有虫20头左右。幼虫期约20 d左右, 老熟幼虫多在晚上爬至叶尖, 坠落地面, 选择疏松湿润土壤钻入1~2 cm处作茧化蛹。

3.粟叶甲危害症状

主要因子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和方法

采用分期播种的方法于2006年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农场进行,供试品种为黑农44、黑农37、合丰47。5月9日开始分期播种,间隔时间为7 d,每个品种种植5行,行长10 m,施肥水平和田间管理同一般生产田。测试项目包括大豆生育期调查和产量测定。

1.2 气象数据平行观测

大豆出苗至成熟期每天用CR10X自动气象观测仪观测日平均气温(℃)、日较差(℃)、日照时数(h)、平均地面温度(℃)、降水量(mm)、平均相对湿度(%)等气象数据。

1.3 数据处理方法

根据灰色系统理论,将参试品种及气象因素看作一个灰色系统,在分析气象因素对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时,设生育期和产量为参考序列,气象要素(积温、降水、日照时数、地面温度、平均相对湿度、日较差)为比较序列(见表1),对气象因子和生育期及产量作灰色关联分析,试验数据采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分析。

注:X0(k)为出苗~开花活动积温;X1(k)为出苗~开花降水量;X2(k)为出苗~开花日照时数;X3(k)为出苗~开花地面平均温度;X4(k)为出苗~开花日较差;X5(k)为出苗~开花平均相对湿度;X6(k)为开花~成熟活动积温;X7(k)为开花~成熟降水量;X8(k)为开花~成熟日照时数;X9(k)为开花-成熟地面平均温度;X10(k)为开花~成熟日较差;X11(k)为开花~成熟平均相对湿度;Y1为生育天数;Y2为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各因素量纲不一致,将表1中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结果见表2。

2.2 求绝对值

按公式 △i(k)=|Y(k)-Xi(k)|,求得参考序列与比较数列的绝对差值,结果见表3。

2.3 计算关联系数

由表3数据及所求的最小、最大绝对差值,取分辨系数ρ=0.5,按公式计算比较时间序列在各时刻的关联系数Li(K)并排序,试验数据表明(见表4):出苗~花期的活动积温对大豆生长发育影响最大,出苗~花期的日照时数对大豆产量的影响最大。

undefined

3 讨论

气象因子与大豆生长发育关系密切,研究表明,温度影响大豆生长期的长短,低温导致大豆开花延迟、秕荚率高,生育期延长。试验数据表明:出苗~花期的活动积温、日照时数和地面平均温度是与大豆生长发育关联度较为密切的气象因子,这与田志会[2]、莫新[4]的研究结果一致,对于大豆来讲,营养生长期延长,有利于积累较多的光合物质,可以为高产奠定基础。

日照时数是影响大豆生殖生长的关键因子,在大豆鼓粒阶段日照时数对秕荚率的效应更为突出,此阶段光照充足,对大豆有效荚形成有利,籽粒饱满,秕荚率低。在栽培上使大豆生育中后期即花期到成熟期处于适当的长日照下获得更高产量[4]。本研究也得出了日照时数是影响大豆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的结论,这一结论和于晓秋等人[1,5]的降水是限制大豆产量主要气象因子不同,因此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摘要:试验采用分期播种的方法,对黑龙江省主要气象因子与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关系进行研究。关联分析表明:出苗花期的活动积温、日照时数和地面平均温度是与大豆生长发育关联度较为密切的气象因子;出苗花期的日照时数、活动积温和日较差是与大豆产量关联度较大的气象因子。

关键词:关联分析,气象因子,生长发育,产量

参考文献

[1]于晓秋,郭玉.气象因子对大豆产量的影响[J].黑龙江气象,2002(2):3-4.

[2]田志会,陈学珍,谢皓.主要气象因素对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1,16(2):71-75.

[3]崔振才,沈能展.哈尔滨地区降水量对大豆产量影响的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34(1):30-33.

[4]莫新,朱国金,程伟东.气象条件对广西春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大豆科学,1991,10(3):234-239.

【主要因子】推荐阅读:

特征因子07-19

因子关系07-20

就业因子06-11

粘附因子06-19

模拟因子06-25

标准因子06-28

时间因子06-29

应激因子07-03

识别因子07-07

障碍因子07-26

上一篇:积极竞争下一篇: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策略